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实用13篇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1

《新闻1+1》的前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栏目。作为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栏目,《央视论坛》在后期选题范围狭窄,多是针对国家政策进行的阐释和解读,言论一边倒,主持人和嘉宾都是代表媒体的观点,论坛中缺乏百姓声音,对于观点的阐释也缺乏论辩色彩,是一档缺乏“个性”的节目,最终被观众远离。?q?在此之前,央视已有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话题类评论节目,有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评论节目,有以《面对面》为代表的人物访谈式的评论节目。《央视论坛》的创办定位就是纯观点解析式的评论节目,后期因逐渐脱离初始宗旨而于2006年停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频道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为白岩松量身打造了这档直播新闻评论节目,弥补了新闻频道纯观点式新闻评论节目的空缺,也避免了多数新闻评论节目的弊病――述多于评。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节目采取现场直播形式,打破传统的新闻栏目播报旧制,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不仅满足了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他们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的深层次需求。

在《时事开讲》创办之前,在国内以评论员身份去讲话的电视节目几乎没有,《时事开讲》的创办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凤凰卫视的高层看来,这个节目几乎没有成本,而且是在大家最不看好的晚上23点50之后,即使反响不好,影响也不会太大。就是在这种试试看的情况下,中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了,但是之后这个节目以其独特、犀利、大胆的言论吸引了大批政界、商界、教授、学生等观众群的追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其他电视台的效仿。

《新闻1+1》与《时事开讲》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纯观点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且都采用直播的方式(后者是准直播,录制与播出时间间隔很短,几乎没有剪辑,在此也算作是直播形式);二者都是每周周一至周五播出,但播出时间不同,《新闻1+1》现在的播出时间是每晚21:30,而《时事开讲》调整之后为每晚23:05左右播出。

节目选题比较

《新闻1+1》和《时事开讲》分别作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王牌时事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以当天或最近发生的、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议论的新闻为选题进行评论,选题一般集中在时事新闻、社会民生、经济、军事之类。但因为二者的播出平台不同,在选题方面还是各有差异。与代表党和国家的中央电视台不同,凤凰卫视是一家商业电视台,其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选题范围。但是以普通话为播放语言的凤凰卫视是一个有着强烈华人意识的中文媒体,华语媒体身份以及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媒体,决定了拥有共同的文化之根的凤凰评论员,用华人的思维和观点来解读新闻事件,从民族的立场发表言论。

凤凰卫视的很多节目是没有人审稿的,这就为节目的选题拓展了很大的空间。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不仅把视线放在国内大陆地区新闻事件的评论上,更是将眼光放在大陆电视台很少报道和评论的港澳台新闻事件上。台湾的政坛变化和每次选举的进展都是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热门话题。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另类选择”“多元化选择”的特点凸显出其选题上的独特个性。此外,凤凰卫视开拓的评论空间还在于国际问题方面,他们会针对当下发生的热门国际话题给予置评,积极争夺事件的“第一解释权”。

评论员特色及评论视角比较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讲,评论员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节目的标志和品牌。他们通常具备相对独立和完全的话语姿态,而且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及较强的判断力和影响力,对新闻事实进行解读性分析、价值判断或是形势预测。“在以评论员为中心的电视时评中,主持人成为配角,成为代表观众参与言论的符号,并且可以藉此补充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性质和走势、评价事件意义和影响等。但在具体操作中,主持人与评论员一起把握评论氛围和话题走向,其侧重点因栏目而各有差别。”?r?

《新闻1+1》较为固定的评论员是白岩松,但是当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领域,节目会邀请一些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和高级官员作为节目评论员,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尽管《新闻1+1》的创办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力求对事件进行深刻、公正的评论,但由于行政和体制的双重规范,它会不可避免地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解读事件。值得称赞的是,《新闻1+1》的节目评论员并没有一味宣讲和图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尤其在涉及政府的一些负面新闻时,评论员会给予客观甚至严厉批评性的言论,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与《新闻1+1》相比,《时事开讲》拥有自己固定的“自由评论员”,他们签约于凤凰卫视,有的还担任一些高层管理职务,但由于凤凰卫视的媒介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同,所以他们的话题顾忌较少。同时,凤凰卫视“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也使节目评论员们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言论风格和语言表现从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观点独特、辛辣,尤其是站在世界华人的大角度去评析新闻事件,给内地观众不一样的解析和评论。由于争取到了“第一解释权”,因此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节目谈话过程控制比较

《新闻1+1》与《时事开讲》在谈话过程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新闻1+1》开创了一种“双人舞蹈”的新范式,董倩的身份是主持人,对节目进行引导,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形成双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在《红包怎么包》这期节目中,当白岩松把东莞市政府的红包计划与港澳进行比较时,董倩提出质疑:“刚才你举的澳门和香港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例子,是一种无条件的社会分红方式,而我们今天说的东莞市尝试性的做法是有条件的,……有可比性吗?”采用这样的节目样态是非常科学的,它既能避免直播中出现偏私或者无意识消解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又体现了“不一样的解析”这句栏目宣传语的能指。?s?

《时事开讲》的谈话过程管理主要由评论员控制。主持人的作用只是提出问题以引出评论的由头,在评论员展开评论之后,主持人就成了聆听者。评论员完全掌握节目话语的主导权,他可以等待主持人发问,也可以自己设置问题,自问自答。《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认为“我作为串场,只能提供新闻背景事实和外界的反应,但不能发表意见和评论。我的意见和取向,甚至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隐含在我的发问与对于此事件的最后结论。最重要的是,我恪守这样一个原则,新闻和评论必须分开。我提供的是新闻,但绝对不是评论。”?t?这个认知也彻底改变了董嘉耀对节目形态的整体操控。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目前唯一的一档纯观点式新闻评论节目,开播时间虽短,但从它身上折射出了多年来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状况。它是扩大央视部级电视台影响力的核心举措,是其完善频道专业化、提升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新闻频道系统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已有10余年的历史,依旧是凤凰卫视的品牌评论节目,尤其受高端受众的青睐,其“民族性、国际化”的节目定位,与凤凰卫视的办台方针与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当下比较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必将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做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①张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如《新闻调查》、《看见》等栏目中都有事件类的视听新闻作品。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以报道式、访问式或综合形式为主。如何在众多事件类视听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节目策划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因此,正确评析事件类视听新闻对事件类新闻的策划和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因此,评析视听新闻作品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说,一个视听新闻作品的内容包括报道的选题、角度、细节等要素。

(1)选题。新闻选题是否恰当要看符不符合所在栏目的定位和价值观。比如拿拆迁来说,虽然我们也会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如何,但最关心的还是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如果除了新闻事件的表象之外,没有内在能支撑栏目的东西就是失败的选题。

(2)角度。新闻角度可以选择构成新闻事件的各个因素和侧面。我们评价一个新闻作品角度问题时,首先要看它是否客观,其次要看它有没有新意,最重要的是要看它对现实生活是不是有影响或指导意义。

(3)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展示是新闻报道中最能打动人的部分。但在细节的展示上,新闻报道必须把握一个度——即还原真实和保持客观的度,细节展示不足会导致新闻节目干瘪无趣,但细节展示过多又会有偏颇之嫌。这一点是新闻报道者必须要注意的,新闻评析必须时时警醒的。

从形式上来说,一个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报道的结构、视听符号等要素。

(1)结构。事件性视听新闻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事件,选择多种结构方式——顺序、倒叙、插叙都是可以的。而在评析一个事件性视听新闻的结构时,我们更需要注重它的逻辑性,它是不是层层推进的?是不是一直让受众保持注意力的?是不是观众能接受、理解的?一个好的结构能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节目想传达的事实,而一个失败的结构则会让受众摸不着头脑,重则影响观众判断和舆论。

(2)视听符号。视听符号的运用是为视听新闻添彩的重要元素,但它和细节一样,必须在丰富新闻作品的基础上坚守住客观性,避免将观众代入节目策划者预设的判断或情绪中。

二、评析《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

2011年8月,以“新闻记录栏目”定位的《看见·周末版》诞生,这档由知名记者柴静主持,采访的新闻专题节目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作为一档深夜新闻节目,其不俗的收视率表现和社会反响给研究者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2011年8月11日,《看见》播出了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的节目,这是药家鑫案发生以来,第一次有媒体正面采访药家鑫与张妙的父母。

1、内容方面

从新闻选题上来看,采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属于回顾性选题,选在了药家鑫执行死刑后近两个月的时候进行采访,在保持选题内容新鲜度和防止二次伤害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难能可贵。其次,药家鑫案是一件影响甚大的恶性杀人事件,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对其反思和回顾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用药家鑫父亲的话来说,如果这能给其他正在做父母或者将要做父母的人一点启示,那也算是药家鑫“死得其所”了。

从报道角度上来说,这期节目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新闻传播需要的“接近性”。家庭教育是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话题,而这期节目侧重从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来分析药家鑫案的成因,具有普遍的社会借鉴价值。这一点虽然在当时的网络评论中有所提及,但因为没有采访当事人而缺乏实际的支撑。这期节目援引了央视曾经采访药家鑫的资料和庭审资料,并就从药家鑫同学处了解到的问题向其父母进行求证。虽然角度并不新颖,但以其采访的深入支持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药家鑫存在某种人格分裂”这个观点,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启示性。

从细节上来说,这期节目中的细节展示是很充分且用心的,这种细节展示体现在画面和采访剪辑的方方面面。例如药家鑫母亲保留了药家鑫房间的原样,甚至随着季节的更替还搭起了蚊帐,画面中能够看到药家鑫房间的蚊帐和凉席;药家鑫的母亲提到,药家鑫在自首前提到想吃妈妈做的一顿饭;在回溯药家鑫的成长历程时,有很多旧照片;旁白在叙述药父后悔当初在孩子面对困难时,没有以父亲的责任帮助孩子共同担当,画面出现了一只大的小浣熊娃娃抱着小兔子娃娃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展示与采访的内容很好地进行了对位,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这种对位容易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也容易引起媒介批评者对报道刻意煽情且失之公正的批评和怀疑。

2、形式方面

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期节目的剪辑思路是明确、清晰、层层推进和深入的。首先,由主持人出镜简介报道缘由,接着用四个部分的逻辑思路完成了这期节目。

事件回顾提出问题并探析原因现状报道综合报道和评论总结

首先是对新闻事件的回顾。这一部分首先用药家鑫的自白和生前弹琴视频穿插将观众代入该事件报道的氛围中。紧接着就回顾了整个新闻事件,这里不仅回顾了新闻事件,还回顾了近日以来药家鑫案双方父母的生活,用这些来为后面的原因探寻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提出疑问并探析原因。原因探析是事件类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是因为从报道本身来说,分析事件成因是报道的主体部分;二是因为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会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把报道继续看下去。在这期节目中,虽然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整个问题极具分量和吸引性——一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为什么会犯下杀人重罪。

在探析原因的部分,节目回溯了药家鑫的成长历程,也对案件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节点进行了对应的采访和回应——自首、“农村人”难缠言论、药家背景猜测、捐献眼角膜风波,最后以记者综合采访内容和其他新闻评论分析做出原因判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在教育中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这一部分的成功之处在于回应了案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对于药家鑫家庭背景的部分,可以说是首次真实披露药家的真实情况,对于整个新闻界在之前的舆论中,对不经证实却广为传播的药父是军队高官的不实言论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不仅需要新闻界反躬自省,也值得整个社会借鉴、回顾自己在之前这场几乎一边倒的舆论风暴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承接第二部分对药家鑫案的回顾和原因探析,采访报道了药家鑫案双方家庭的现状,以及他们之间后续的联系。

从逻辑上来看,这三部分环环相扣,承接顺畅,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值得肯定。但在逻辑起点上预设了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导致药家鑫的人格问题、并最终导致药家鑫在面对撞人时的极端做法,这一预设有违新闻的客观性。

第四部分,主持人再次出镜,总结药家鑫案的成因。值得肯定的是,因为预设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架构在使得整期节目有所偏颇,在这一部分,柴静做了一些补救,表示——药家鑫极端行为的“成因必然复杂,难以从一个家庭中找到全部答案。”

在视听符号的运用上,这期节目运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特别是采访药家鑫母亲时,药母一哭就起背景音乐让人印象深刻。背景音乐的运用虽然在视听上有助于表达情感和节奏,但难免有煽情之嫌。

结语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3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能达到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增强公信力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本身就具有时效性,但是深度报道的新闻取材于当下手争议的话题或重大新闻事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事件发生的始末进行详细报道,从而使得新闻事件更具有影响力。受众不仅了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与背景,而且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了解。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刻性。内容的深刻是深度报道的灵魂,新闻报道不仅是事实本身,还包括一种新的认知,深度报道是通过事件来剖析更深刻的引人深思的本质与内涵,从而对受众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感悟。三是报道的多样化。社会是复杂的,一个题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进行报道,使得受众对事物具有更深的认识。四是新闻报道的科学性。深度报道的题材选于现实,这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大局,从而做出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一)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一直处于矛盾之中。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及时的进行报道,然而深度报道需要探讨事件背后的内涵。深入报道需要足够的时间,尤其是调查类的深度报道,需要拍摄、采访等。不仅周期长,而且对技术要求高,具有较大的难度。通常来说,调查类的新闻报道要及时报道出来,很难做到深入剖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时效性而对深刻性产生负面影响,或因要求深刻性而延误了新闻的及时播发。

(二)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矛盾。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采访的结果更具有表现力与说服力。暗访是舆论监督类新闻中经常用到的方式,通常选择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这就导致了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暗访采用的方式、尺寸把握不当,容易给被暗访方造成一定的伤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这一矛盾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一直存在,隐形采访的方式、尺度把握非常重要。

(三)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性矛盾。深度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只是一个局外人,从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无需发表言论。然而深度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参与到新闻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向受众展示新闻的事实的同时,又要对新闻进行点评,向受众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对于受众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新闻工作者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与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对矛盾体也不是对立与尖锐的,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素养,去合理的进行把握两者的关系。

(四)批评类报道居多,缺乏建设性的观点。在当前的深度报道中,舆论类新闻报道居多,一些新闻节目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挖掘负面新闻,以制作爆炸性的新闻。新闻报道是还原新闻的真相,与受众公共了解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批评类的报道应注意把握事件的尺,不能陷入恶性循环中。此外,深度报道缺乏建设性的观点,新闻工作者因为选题材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通过一个点来剖析一个面,不能对受众进行一定的启发与引导。这也是目前深度报道中面临的困境。

四、提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一)做好新闻的选题。好的新闻题材,是深度报道得以传播的关键。在新闻选题上,要能把握受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或者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新闻选题贴近生活,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反响。选题意义重大,一个好的选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揭示某种社会现象,对受众具有一定的启发,才能引起共鸣。在选题的把握上,要有创新,可以选择别人未涉猎的题材,或者已有的题材但是要从新的角度进行剖析。

(二)做好新闻的策划。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的策划并不陌生,新闻提前策划很重要。把握目前的热点趋势、方针政策等,预测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能够引起受众反响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对新闻的选题、拍摄、后期制作等都要进行精细的预测与安排。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能及时根据当前的形势把握新闻线索,并能预测新闻的发展趋势,提前计划好多种报道方式,并迅速的对后续工作所需要的人、财、力做出安排。只有全面的思维,才能缩短时间,做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4

一、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具有声形并茂、音画结合的特点,它不同于报纸和广播,因此,如何认清与利用它的个性特点及优势,如何树立电视观念,完整准确认识电视形象化传播,指导新闻节目采摄制作,便成了电视新闻业务研究中的基本立足点。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电视与报纸、广播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促使业界更加深入地研究电视采摄编播等各项业务,更好的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一)类型

在“电视新闻分类和界定”的研讨中,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分析探讨,较集中的意见是把电视新闻节目分为三大类: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和评论类新闻节目。各类节目中有多种报道传播方式与节目形态。

(二)各类电视新闻节目特点与报道要求

1、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它在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性节目中的骨干。消息类新闻是电视台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一旦发生有价值的事,它就会捷足先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用客观事实,形象地、真实地,“短、频(广)、快、活”地传播,是它的基本特点。

(2)报道形式:电视新闻语言的多符号,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为报道形式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有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访谈新闻和现场报道等。

2.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专题类电视新闻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如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2)报道形式及报道要求

①专题报道。专题报道是专题类新闻中承载深度报道内容的重要形式。从题材内容来分析,专题报道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典型报道。对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重点报道。要使典型报道真正为观众所感悟、所接受,就必须克服模式化、重视个性化;注重思想引路而不是经验领路;要拓宽报道题材。

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某项行动等。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消息类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同时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及时向观众作最新动态的连续报道。

重大新闻事件的总结性报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同一天,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的总汇;二是把追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每天的最新报道在事件结束后,重新汇总精选材料编制而成;三是以事件为源头,或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既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回顾,又对事件进行相关内容的链接或拓展。

②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辨性报道。思辨性报道是专题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重要典型,它是现代新闻观念在专题报道中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典型报道一人一事不同,它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辨。这种类型的专题报道,需要记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对新闻事物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对复杂事物的比较与鉴别,抽象与概括的能力,要加强哲学的思考。

③新闻调查报道。新闻调查报道是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类别。需要记者通过调查去挖掘,要掌握翔实的材料;在采访中展现调查过程;要客观地报道事实,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要让观众参与思考;要层层展示,步步取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④电视新闻专题访谈。新闻性题材的电视专题访谈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通常叫电视专访。专访可以做为一个完整的节目播出,如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面对面》;也可以在新闻节目中作为一个小栏目播出,如《东方之子》。专题访问的成功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选择和记者、主持人的提问水平。《面对面》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另有一番见解,原制片人王志曾说“下工夫就在一个‘人’字,如果新闻里没有核心的人物,《面对面》无法生存”。

⑤新闻性谈话节目。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谈话节目以语言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是由主持人、嘉宾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完成的。选择好话题,现场参与谈话的对象——嘉宾和现场观众,以及主持人对节目成功与否都有重要作用。主持人作为驾驭整个节目的核心,它对话题的组织、理解的水平和机敏的现场控制能力对节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评论类新闻节目是就新闻事实发表议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要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于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评论类新闻节目是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它代表电视台的政治思想水平。

(2)报道形式及报道要求

①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直接作评论的节目。它有明显的立场、观点,直接反映评论者或电视台的观点、主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它可分为:

电视短评。是在消息报道后,对有评论价值的新闻配上编者按语等,由播音员播念。在新闻杂志节目中,则是以新闻主持人对消息新闻进行简短评说。

评论员评论。评论员评论是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

电视评论。通过单个的事物,揭示其全局、整体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整体。

②电视新闻述评。这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议论形式。述评性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一般是由主持人主持的,在新闻专栏中播出。在节目中,既报道了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评论;既可以夹叙夹议,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态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

③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2003年央视开播新闻频道,推出了一档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央视论坛》。《央视论坛》不采集新闻事实,而是对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谈论空间的内容进行评论、分析和解读。此类节目的特点是从“用事实说话”到“借事实说观点”;从“以事实为中心”到“以观点为中心”;从“展现调查的过程”到“展现观点的过程”。

结语

我们看到,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条件和人的心理需求的多方推动下,电视媒介继续追求能充分调动感官的更为人性化的信息结构,还在寻找更有创造力的新闻形态,使新闻的质地获得更大的发展。电视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一点尤为鲜明地体现在新闻节目上。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又与网络媒介以多种形式接轨,譬如互联网内容直接进入电视节目,很多电视新闻栏目都开辟了网络新闻的板块,将互联网数据、图像和交互过程等直接搬进电视新闻,增加信息源的宽泛和信息综合。譬如将互联网的点击引入电视屏幕,在新闻节目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及时交互,拓宽观众参与的面,增强新闻的交互性、选择性等。这只是初步的变化,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电视自身的改变,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会形成更大的沟通,相信电视新闻会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出现,电视新闻也将会发生新的质变。

参考文献

①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②杨伟光:《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③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④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⑤赵玉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5

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等,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对我国的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电视媒体的地位,因此,电视媒体也开始进行改革与创新,一些电视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及写作技巧作相关分析。

一、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1、选题要针对热点问题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领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新闻评论节目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的特点是要对社会上产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询其本质,不单单是向观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信息。电视评论节目大都是选取当天或是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进行评论,尤其是关注一些突发性事件、危机事件和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就十分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评论的内容都是当天或是近期内的一些热议新闻,同时挖掘其深度,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论点。像主席出访、国庆期间景区票价暴涨等问题,都是民众所关心与关注的话题,容易激起观众的热情,引起共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般都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它的切入口很小,大都选择一些微观方面的问题来评论,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挖掘。比如《新闻1+1》中2013年3月30日播发的《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4月12日播发的《活禽市场,关?还是管!》等,都是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也都是切入点很小的话题。

2、新闻评论有声有色

主持人是评论节目的核心人物,是整个节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整个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评论节目十分重视新闻主持人的选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选择有实际报道经验的优秀记者作为主持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进行有益的平衡和补充,把选题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②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而全面的解读,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以《新闻1+1》为例,该栏目最初的模式是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现在改为单一评论员,由董倩和白岩松轮流主持。这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用深刻、理性、犀利的语言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有效地掌握节目调度,把握节目的整体风格、评论的倾向和节奏,协调可能在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当事方和第三方评论的关系。

在近些年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画外音评论的使用,现场记者不再出现在镜头当中或者并没有栏目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已有的音视频素材。这样的评论形式,既可以弥补现场感的不足,做得声画对位使得画面富有真实感,也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介入过多的嫌疑,给切实的画面添加文本解读和观点评述,在不知不觉中将栏目的意图和观点传递给受众。如《新闻1+1》、《新闻周刊》中的视点栏目、人物栏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画外音评论。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如《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极少使用第三方评论,但在这些新式的评论节目中第三方评论被大量使用。第三方评论一般都会请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他们具有着较高的权威性。第三方事实上与新闻事件相关方没有直接关系,新闻评论栏目可以借用第三方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可以避免预设立场之嫌;多种声音的加入,也可以拓展节目的层次和深度以及节目的丰富性,对于整个节目的节奏也有影响,第三方也可以很好地同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双方合力制造舆论场。

3、事件与评论交织并进

电视画面在展示评论中的事实时,比文字有着更加直观的优势,那些记录新闻现场的图像更是对事实的一种再现。除了镜头语言外,电视媒介重视视觉和听觉的特征,也使其拥有了采用解说、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特技、图表、多媒体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对于抽象观点的表达,或是评论中论据的呈现,都增进了说服效果。③在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编排中,我们看到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建构节目:两个场(事件发生地、演播室)以及三方人士(事件当事方、独立第三方、主持人)。这些因素在节目的结构中是交错的,事件信息挖掘展示和多方评论交织并进,不是按照线性的讲故事的模式,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往前推进。

二、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注意技巧的运用

1、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第一者,所以目前存在着传统媒体由事实的者逐渐向观点的者转向的趋势。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都是摆事实,给出明确的意见和观点,存在着重事实轻评论的现象。当下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对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机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事件放入整个社会的全局进行考虑,新闻评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模式。

我们试比较央视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和《新闻1+1》。两个节目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焦点访谈》更类似于一种新闻监督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现场挖掘事实,最后由主持人来评价事件,营造社会热点话题,着重对于事件本身的展现,如在1997年播出的《罚要依法》的节目流程是:问题的举报——新闻记者调查揭示事实——节目主持人评述,这是一种线性的模式。《新闻1+1》是关注当下已经存在的热点问题,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采用的模式是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调查,配合演播室的评论解析,穿行,是一种非线性的模式。它是一种事实与评论并重或者是评论分析重于事件本身的结构。例如《新闻1+1》在4月17日的《修路不能靠暴力开路!》,它并没有单纯地指责施工单位的野蛮行径,而是针对这种暴力打斗行为延伸到了中国目前存在的征地问题,归纳其中的原因,延展出转型期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交织的现状,再依靠评论员和第三方评论对事件进行梳理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充分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因此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态。如央视的《新闻1+1》、《新闻周刊》等栏目都在新浪微博中设置了自己的公共账号作为与网友和电视观众交流互动的平台,网民各抒己见,留下了许多宝贵而又真实的记录,且在电视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也会大量使用来自网络的信息包括网友的评论等,百度“新闻1+1”贴吧可以找到上千个帖子,光主题就有几百个,帖子多达几千篇。比如有网友这样说:《新闻1+1》节目办得挺好,为我们说出了一些真实问题。在2010年“中国电视榜”中,《新闻1+1》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白岩松则轻松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这些奖项不仅是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大众对《新闻1+1》的认可和拥护。

三、结语

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央视的《新闻1+1》栏目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现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诸多特色和变化。它注重时效性,大胆采用多样的电视语言表现形式,在维护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从它身上也反映出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6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由艾冬梅卖奖牌谈“举国体制”》2007年04月12日,来源:新华网)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7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电视是目前观众最多、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它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因为新闻评论节目永远与时俱进,具有旗帜鲜明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评论节目能够通过专家学者大众对社会新闻话题的分析、评述,来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判断。这有利于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通过专家学者对新闻话题的评论,能够使事件发生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社会大众明白某一新闻事件或政策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大众通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而会深入到现象背后,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帮助社会大众明辨是非,抵制假丑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目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电视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普通大众,对当前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立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这四个特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这两种类型。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发展过程中,在理论认知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论误认为是批评,在节目中对事件现象的批评较多而评论较少。在一些社会新闻价值较高的话题评论中,批评性的言论甚至占到了节目内容的一半以上。地方电视台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收视率,但是这只能够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在观点立场上有失偏颇。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就容易使得评论节目虎头蛇尾、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的选题选材过程中也过于大众化,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节目缺乏深度,难以吸引当地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在新闻话题评论过程中,观点立场不明确,难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难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地方电视台办好评论节目难上加难。

三、提高地方电视台评论类节目综合水准的措施

1.注重百姓话题

地方电视台要想通过评论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关注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要说出百姓的心声。首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价节目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要通过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例如,将百姓的合理愿望期许通过节目传递给政府部门,例如,将政府颁发的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百姓,评论节目将政策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服务娱乐百姓的基础上,提高对评论节目的重视,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节目来对每天重点新闻进行详细阐述,还可以聚焦百姓的生活,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拿出来讨论,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二,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百姓的兴趣,才能使评论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播放一些当地新闻之外,就基本没有提高收视率的时事评价节目,大部分电视台都将重点放在举办娱乐节目上,这只能短期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就会对节目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地方电视台要能够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地区的一些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要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大小事件,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百姓对节目予以关注。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话题的选择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要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这主要体现在评论节目的话题选择上。

电视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评论节目在话题选择时要注重影响效果、注重评论方式,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才能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实际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解决起来较为困难的话题,要慎重选择,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讨论。因为百姓对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话题往往较为关心,都希望通过节目得到希望的结果。如果电视台做到了,那么就会对评论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信任,相反就极有可能丧失兴趣。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选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贴近百姓的生活,还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拓宽眼界,着眼国际,突破地域限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国际性新闻进行研究评论,这样可以拓宽百姓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提高收视率。

2.注重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舆论价值就在于其研究之深。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举办新闻评论节目时注重节目话题评论的深度。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找到事件的根本问题所在,揭露新闻事件的本质,让百姓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让百姓了解真相,提高百姓透过表象看清内在的能力。评论节目要立足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而且还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地方电视台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论活动,不能将评论活动做成批评活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热衷于揭露与批评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这虽然能够达到警醒社会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观众审丑疲劳,难以为社会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物典型,难以达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电视台在举办这些节目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一些社会反面教材上,而要能够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生活接轨,要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电视台需要选择一些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话题,在研究评论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电视台在揭露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要让记者深入调查,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来让观众以正确的观念来武装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记者采访,深入进行调查取证,最终专家学者用科学的思想来思考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价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注重观点公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就是通过节目来摆事实、讲道理。电视评论节目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目的重点不仅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以此来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新闻采编人员将电视评论节目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渠道,受到贿赂之后就说好话,扭曲事实;又或者通过评论节目来发泄私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评论观点的公正客观。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高素质,明确自身的观点,立场坚定,要对新闻事件表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表述清楚,切忌含糊其辞、观点不明。新闻评论人员在评论节目中要能够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要加以批判,例如,、、伪科学等不良社会现象,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批判能够为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活力。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时也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影响,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先进榜样,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能够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端正观念,保证评论观点的公正公平,不失偏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发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论节目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需要提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视,要能够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新闻评论话题材料选择的能力,要能够在选题选材时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要能够了解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是什么,要能够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排忧解难。评论节目还要凸显出当地特色,这样才能树立地方品牌。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要能拓宽节目内容的深度,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价值的作用,要能保证评论节目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高质量,才能提高评论节目的收视率,才能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非白,朱华清.县市级电视台如何办好访谈类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0,(11).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8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在人民网观点频道推出专属的网络评论专栏“人民网评”。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1、评论的时效性强、准确及时

网络新闻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力求与新闻事件同步。网络新闻评论也应有时效性,做到快速反应、先声夺人。赵振宇认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③借助网络优势,网络新闻评论时效性加强,不仅能够及时的报道新闻,也能及时就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人民网评”注重第一时间发表新闻评论,积极引导舆论。

2、选题趋向多元化,时事政策和社会民生是主题

新闻评论的评论对象是新闻事实。 “人民网评”在选题上趋向多元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政治和社会民生题材为主。在政治方面,选题倾向于反腐、政策的制定与解读、法律文件的出台等。如《“打老虎”在勇气,“拍苍蝇”在毅力》(2013年8月21日)涉及我国的反腐问题,表明中央从严治党、严惩贪腐的坚定决心。在社会民生方面,如《食品安全呼吁社会共同治理》(2013年6月19日)呼吁社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

3、文章原创性强、转载率高

本文所分析的评论文章均由人民网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所撰写,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创成为“人民网评”新闻评论的重要来源。由于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各大网站纷纷转摘或摘发,转载率高。如评论文章《国庆旅游,请带上“文明”导游》(2013年9月30日),新华网、网易、凤凰网、新浪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4、言论写作平民化,标题制作有艺术感

“人民网评”的文章短小精悍,以平民化的角度解读社会问题,找到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相关点,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少了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体现了平民化。如2013年5月7日的《“道德血液”也是食品安全的防护堤》就“神农丹姜”“假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评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其提出批评和质疑,并从法律、监管、制度方面进行反思。呼吁商家应守住道德底线,以道德良心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同时,文章在标题制作上求新,有较强的艺术感和可读性。如《给“口罩实名制”戴上法治笼头》(2013年5月28日)、《拆“最牛违建”,打“特权横行”》(2013年8月20日)等。

5、评论呈现形式多样化

“人民网评”评论后设“我要留言”栏,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感言或评价。也可以将评论分享到各大微博网站,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以及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等各大社交平台,还可以通过邮件进行分享,呈现形式趋向多样化。“人民网评”评论后有延伸阅读或相关链接,受众可以在阅读评论同时,了解其他网站的评论文章,加深对事件的了解。如《教授的“顶层别墅”折射公共意识缺失》(2013年8月13日)一文,评论后链接了《长江日报》、《广州日报》、《钱江晚报》等的评论文章,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事件。

四、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的不足

1、对受众留言的反馈及双向互动不足

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便捷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的单向模式,然而对于受众的跟贴或留言,网站的反馈很少。受众的意见、疑惑虽然表达了出来,但却没有引起重视,容易引起受众的抱怨和不满,非理性的情绪也可能促使恶意谣言的产生。同时,对受众的言论表达重视度不高,使受众对评论的互动积极性降低,跟贴率降低。

2、网络评论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有待开发

互联网的多媒体性质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在使用文字表达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图片、漫画、音频、视频、flas等多种形式。“人民网评”评论文章大多以文字为主,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本文所选取的评论中仅有5篇加入视频,其他评论也没有图片、漫画、音频、动画等元素,且视频只是新闻报道的内容,网络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有待开发。

3、选择题材分布不均,涉及国际、经济、少数民族地区方面的评论较少

“人民网评”评论以政治题材为主,关注国际、经济的评论所占比重较少,这与人民网的权威网站地位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此外,对于少数民族、西部地区的关注度也有待加强。

五、关于“人民网评”发展的建议

1、畅通反馈渠道,实现受众和评论作者的双向互动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长时段的双向关系”④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馈渠道,才能促进传播过程的良性循环。因此,评论专栏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反馈的有效途径,还应创造条件促进受众与评论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促进评论专栏的发展。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评论形式的多样化

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视频、漫画、动画、声音等形式,使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促进网络新闻评论多元化发展。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进行解说,使受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些评论也可以结合漫画、动画或插入链接,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使评论告别文字的单一模式,具有立体感、鲜活性。

3、题材选择上应更加均衡,加强国际和经济评论、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网络评论应加强涉及国际话题和经济类的评论,帮助受众更好的了解国际形势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积极展现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传播模式上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和创新。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网络新闻评论日益壮大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应积极应对、扬长避短,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借鉴传统新闻评论的优点,为网络新闻评论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①③赵振宇:《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J].《新闻大学》,2006(1)

②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9

从《时事盘点》栏目的定位上来看,这个节目立足都市,以剖析世界的眼光,对众多的国际新闻资讯进行整合、梳理、解读、点评,满足观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国内外最重大最新大事的需求。

一、内容解析:版块化突出“编辑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时事盘点》每周的二、四、六播出,时长为40分钟。在当下资讯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观众喜欢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如何能让观众对这类节目有认同感和忠诚度,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编辑思想”。从下面《时事盘点》的版块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辑思想在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时事盘点》分为五大板块:热点、扫描、现场、人物、视点。热点版块主要关注当天发生最吸引眼球的热点话题,由在现场的本台评论员和电话连线重量级专家学者共同评论新闻事件走势,突出时效特色;扫描版块是快速浏览当天重要新闻资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整理最多的新闻,突出快捷特色;现场版块是电话连线我台世界各地特约记者,让他们带来事件的最新进展,突出直击特色;人物版块是选出近期给世界带来震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从新闻事件谈起,以人物的表现来突显事件的内涵,突出个性特色;视点版块选取经过了一段时间发酵的新闻事件,由我台评论员发出本台评论的声音,突出独家特色。按照这样的版块设置,使整个节目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另外《时事盘点》节目的导视力度很强大,热点、现场、人物、视点等版块都制作各自的导视,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同时在节目播出中大量使用双视窗、三视窗形成了空间感,整个节目突显大气与洋气的特点。

二、传播特点:信息整合梳理的强大力量

“要使信息被有效地传播,有效地获得,必须要对处于弥乱状态的众多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和整合。”《时事盘点》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对海量国际时事新闻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以下方面:

筛选热点议题、提炼有效信息。作为盘点型的新闻杂志节目,《时事盘点》在选题上具有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即选取并展现关系足以影响全世界各国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但不是简单地报道事实,而是把新闻事件由主持人与现场评论员及电话连线重量级专家学者,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探讨,抽丝剥茧,旁征博引,让观众深入了解事件带来的影响及未来走势,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力求以独特的方式来解读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用个性的点评语言来体现客观公正的媒体态度。

突出重点报道的连续性。常看《时事盘点》的观众会发现,经常能看到对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例如有关利比亚的报导,《时事盘点》节目从3月3日到4月9日先后在热点版块播出了:《卡扎菲不惧怕与西方开战》、《联合国通过在利比亚设禁飞区》、《卡扎菲反攻 欧盟加大制裁力度》、《多国联军:肢解利比亚进行时》、《战火中的卡扎菲依然坚挺》、《利比亚陷入血腥沼泽》、《卡扎菲:你的出路在何方?》《卡扎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利比亚:反对派腹背受敌》。通过以上话题的探讨,从利比亚战事的酝酿开始一直到战事的展开,全方位、客观、立体的展现给观众整个利比亚事态的发展,使观众对利比亚战局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而这样的连续报道也培养了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与期待。

三、节目编排:良好的节奏感引人入胜

《时事盘点》在节目的编排上突出的特点是用节奏来调整总体节目的风格。节目所设的五个子板块全部由主持人将其串联起来,贯穿始终。“扫描”板块节奏较快,能够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热点”、“视点”、“人物”则属深度报道,节奏自然放慢,给予观众思考的余地。在“热点”与“视点”版块还有评论员的点评,更能通过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加深观众对节目的理解。“现场”版块由世界各地的特约记者发回电话报道,以现场报道的形势对新闻进行整理,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还原了新闻的本源。这种编排方式,使整个节目内容层次分明,节奏错落有致,增强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受众的兴趣感。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10

从《时事盘点》栏目的定位上来看,这个节目立足都市,以剖析世界的眼光,对众多的国际新闻资讯进行整合、梳理、解读、点评,满足观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国内外最重大最新大事的需求。

一、内容解析:版块化突出“编辑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时事盘点》每周的二、四、六播出,时长为40分钟。在当下资讯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观众喜欢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如何能让观众对这类节目有认同感和忠诚度,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编辑思想”。从下面《时事盘点》的版块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辑思想在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时事盘点》分为五大板块:热点、扫描、现场、人物、视点。热点版块主要关注当天发生最吸引眼球的热点话题,由在现场的本台评论员和电话连线重量级专家学者共同评论新闻事件走势,突出时效特色;扫描版块是快速浏览当天重要新闻资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整理最多的新闻,突出快捷特色;现场版块是电话连线我台世界各地特约记者,让他们带来事件的最新进展,突出直击特色;人物版块是选出近期给世界带来震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从新闻事件谈起,以人物的表现来突显事件的内涵,突出个性特色;视点版块选取经过了一段时间发酵的新闻事件,由我台评论员发出本台评论的声音,突出独家特色。按照这样的版块设置,使整个节目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另外《时事盘点》节目的导视力度很强大,热点、现场、人物、视点等版块都制作各自的导视,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同时在节目播出中大量使用双视窗、三视窗形成了空间感,整个节目突显大气与洋气的特点。

二、传播特点:信息整合梳理的强大力量

“要使信息被有效地传播,有效地获得,必须要对处于弥乱状态的众多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和整合。”《时事盘点》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对海量国际时事新闻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以下方面: 筛选热点议题、提炼有效信息。作为盘点型的新闻杂志节目,《时事盘点》在选题上具有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即选取并展现关系足以影响全世界各国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但不是简单地报道事实,而是把新闻事件由主持人与现场评论员及电话连线重量级专家学者,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探讨,抽丝剥茧,旁征博引,让观众深入了解事件带来的影响及未来走势,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力求以独特的方式来解读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用个性的点评语言来体现客观公正的媒体态度。

突出重点报道的连续性。常看《时事盘点》的观众会发现,经常能看到对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例如有关利比亚的报导,《时事盘点》节目从3月3日到4月9日先后在热点版块播出了:《卡扎菲不惧怕与西方开战》、《联合国通过在利比亚设禁飞区》、《卡扎菲反攻 欧盟加大制裁力度》、《多国联军:肢解利比亚进行时》、《战火中的卡扎菲依然坚挺》、《利比亚陷入血腥沼泽》、《卡扎菲:你的出路在何方?》《卡扎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利比亚:反对派腹背受敌》。通过以上话题的探讨,从利比亚战事的酝酿开始一直到战事的展开,全方位、客观、立体的展现给观众整个利比亚事态的发展,使观众对利比亚战局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而这样的连续报道也培养了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与期待。

三、节目编排:良好的节奏感引人入胜

《时事盘点》在节目的编排上突出的特点是用节奏来调整总体节目的风格。节目所设的五个子板块全部由主持人将其串联起来,贯穿始终。“扫描”板块节奏较快,能够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热点”、“视点”、“人物”则属深度报道,节奏自然放慢,给予观众思考的余地。在“热点”与“视点”版块还有评论员的点评,更能通过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加深观众对节目的理解。“现场”版块由世界各地的特约记者发回电话报道,以现场报道的形势对新闻进行整理,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还原了新闻的本源。这种编排方式,使整个节目内容层次分明,节奏错落有致,增强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受众的兴趣感。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11

总体来看,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评论员评述

从评论员的角度跳出新闻来解读新闻,它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宏观的背景、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一定的权威性。如《人民时评》。

2.网友评论

从民众的角度分析评论新闻事件,如《网友说话》、《网友拍案》、《网上民意》等栏目,是反映民间舆论、传达社情民意的窗口。

3.话题讨论

如《观点周刊》栏目,设置新闻话题,围绕话题列出几条相关评论,并设置留言板。

人民网观点频道总体内容分析

1.文本对象界定

以2011年6月5日至6月18日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文章为分析对象。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每日更新内容较多,如果时间跨度过长,统计误差会较大。两星期的内容,足以充分反映该频道的栏目和内容特色。该时段内没有“两会”、“春节”、“世界杯”等重大事件,能够看出该频道常态的评论题材与风格。

2.内容题材分析

根据观点频道评论文章的题材类别,分析各类题材所占的比重,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内容涉及面广、视野开阔。还可看出,观点频道的评论题材侧重社会民生,452篇评论中涉及社会民生的占了一大半,体现出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其次是政经国际类题材,体现出人民网对于时政经济和国际新闻的重视。

3.内容独家性分析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稿件来源包括有影响力的报纸、其他网站、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评论员文章、网友观点等。该频道设置了近20个栏目,其中《人民时评》、《人民网评》、《观点1+1》、《网友说话》、《网友拍案》、《漫画》、《热词点击》等是独家特色栏目。

工作日期间,人民网观点频道平均每天发表48~49篇评论,另有一两个当日的评论集萃,其中独家评论所占比例约在10%~20%。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文研究时段内,号称“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没有最新评论,截至2011年6月19日,《人民时评》最新的评论是5月30日的,时效性明显不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特点

1.题材广泛,侧重社会民生

题材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注民生疾苦,体现了一个全国性新闻网站题材应有的广度和人文关怀。

2.栏目丰富,独家栏目特色突出

《人民时评》以其评论的高度、深度和权威性而著称;《人民网评》由人民网评论员和其他原创作者针对热点新闻发出评论,每日数条更新;《观点1+1》以“媒体评论+评论员小蒋分析点评”的方式,加深人们对事件的理解;《网友说话》、《网友拍案》提供了网民发表观点的平台;《热词点击》以近期社会热点作为关键词,整合相关评论,方便受众了解社会热点的全貌。

3.广泛整合各媒体评论,突出独家原创评论

观点频道汇聚了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评论,提高了评论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同时,重视独家原创评论,原创比例占到10%~20%。

4.紧抓热点,时效性强

观点频道更新快,紧抓热点、焦点,不但抓住了时效性,还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对重大问题的探索,充分发挥了观点的特性。如关于清华大学“真维斯楼”的质疑、对哈药总厂违规排污的批评、对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的评价等,都紧紧抓住了社会最新热点问题。

5.视点多角度,思维多元化

从单篇评论看,文章都是在多角度视点和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角度,做出有益于推进事件发展或提高人们认知的评论。从集纳评论看,同题集纳,能够从多角度做文章。如“观点周刊”、“热词点击”、“七日谈”等栏目。

6.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深度

人民网观点频道具有强大的评论员队伍,原创评论水平高,加上转载的媒体评论都是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评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深度。

7.互动栏目多,有一定的互动性

频道设置了《网友说话》、《网友拍案》、《网上民意》、《留言板》等互动栏目,给网民提供了对事件发表看法与评论的平台,起到了一定的互动作用。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不足

1.网民参与度不高

虽然观点频道有互动栏目,但多数人很少有精力发表大篇幅评论,真正体现网民参与度的是《留言板》。而观察发现,评论文章下面的留言通常很少。《一周排行榜》栏目是频道近期的热点,留言理应较多,但6月19日《一周排行榜》的前三名“人民网评:‘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的‘权力霸气’”、“人民网评:利益捆绑下的‘连坐治庸’是把双刃剑”、“人民时评:个税调整,善听才有良法”,相对应的网友留言条数分别是27、37、11。

2.独家评论不多,人民时评时效性不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独家评论所占比例偏小,时效性不足,使舆论引导的功能大打折扣。

对人民网观点频道建设的建议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解读者,能够帮助读者透过事件看本质。新闻评论是决定媒体影响力的一大因素。传统媒体需要新闻评论,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媒体更需要新闻评论。各大新闻网站都较重视网络评论,人民网观点频道在定位、栏目设置、原创性、互动性、评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体现出了一家全国性重点新闻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有以下建议:

1.广泛采取栏目互动、专题互动等形式,提高互动性

把原有互动栏目着力打造成品牌互动栏目,扩大栏目的影响力。经常组织热点问题的专题互动,调动网民参与互动的热情。

2.增强原创评论,提高《人民时评》的时效性

提高原创评论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人民时评》每日都有更新,增强原创性、独家性,从而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胡振华,曹辉:《浅析人民网观点和舆情频道的异同》[J],《新闻天地》,2008年第8期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12

语言是说话人所谈事件的集合,是活动的方式,是做“事情”的方法。语言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在评价系统理论中,语言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分析语言本身,可以评价话语人对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作为功能语法理论中人际意义资源部分的拓展,评价系统理论中的评价意义,其主观和具有价值负荷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什么样的语言资源才是具有评价意义的,因此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对语篇进行解读。本文分别选择若干关于2016年3月发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爆炸袭击事件的中英新闻报道文本作为分析对象,在“主观性”这一大框架下,根据评价系统理论探讨新闻语言中的主观性,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希望对大众在新闻文本的解读上,以及对今后的主观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语言的主观性

Z言的特性之一就是“主观性”,说话者“自我”的成分多少会在话语中有所表现。换句话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时候,除了话语内容本身,说话人会不自觉地在说出的话当中传达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由此,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便会在话语中留下印记。

以往的“主观性”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分别为说话人的视角、情感,以及认识。其中,视角就是说话人观察客观现实的角度,或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进行叙说的出发点。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说话人大脑中的对事物的成像也就不同。即同一客观现状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理解。说话人的语言,经前人研究表明,包含作者主观情感态度的语言表达式存在于语言表达的每一个层面。在新闻报道当中,新闻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观点、情感等会通过这些语言形式传达给读者,报道者总是倾向于在新闻文本中注入自己对新闻事件的主观评价。语言研究者和读者通过对评价系统理论原则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对新闻语言中的主观性成分进行分析。

二、新闻语篇的主观性

新闻报道是大众了解时事消息的重要渠道。社会性灾难新闻的传播更是会对社会的稳定性有明显的作用影响。新闻报道者通常试图避免在新闻写作中流露主观情感态度,但是由于新闻由人写成,新闻话语中无可避免会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性,因此分析此类语篇的主观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评价理论认为可以将语言作为一种“手段”,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评价话语者对事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评价理论包括三大子系统:介入,态度和级差,其中,态度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本文对新闻语篇的主观性研究,即从态度系统的三个方面着手。

(一)情感

情感是态度系统的中心,制约着其他两个系统。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悲伤或快乐,自信或焦虑等。

1.比利时法语国家电视台网站及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显示,大批旅客慌忙逃出机场大楼,机场内冒出浓烟,多扇窗户碎裂,棚顶被部分炸塌,地面上散落房顶碎片,现场一片混乱。

在截取的这段《环球时报》的报道中,带有感情的词汇如“慌忙”“一片混乱”等,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这些词汇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使用这些带有感彩并且主观性倾向明显的词汇,报道者明显想要表现出该次爆炸对民众造成的影响,对恐怖袭击持批判态度,通过对爆炸现场的描述,运用带有感彩的词汇试图引起读者的共鸣。

2.BRUSSELS -- Explosions at the Brussels airport and a downtown metro stop rocked the city Tuesday, killing more than 30 people, and wounding dozens.

而通过分析《今日美国》的报道可以发现,报道者更倾向于客观描述一个事件。所运用的词汇并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相对应的,报道者运用数据来叙述爆炸造成的伤亡情况使得该段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更加凸显。

(二)判断

判断以社会准则为依托,对人的行为以肯定、否定,表扬、谴责等方式进行评判。从语言层面上来说,判断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显性和隐性。在评价理论体系中,显性判定通过词汇手段进行表达,而隐性判定通过标记进行表达。标记作为对价值的判定,通常由代表中性的表意手段表示。在新闻报道中,为了表现其新闻语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新闻写作者常常运用引用或转述他人话语的方式。然而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会受报道者本身拥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影响,通过用词的选择、隐性判定等方式在文本中有所体现。

1.一名受伤男子在医院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心有余悸地说:“当时地铁刚进站,我就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震得我耳朵发聋,我匆忙逃出车厢后回头发现我前面有一节车厢整个都被炸毁了。”

《环球时报》的这段新闻文本中,报道者选取了“心有余悸”一词来表现受采访者的心理状况,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对该次新闻事件的态度。同时,通过对受访者话语的引用,其中“震得发聋”“匆忙”“毁”等用词,均表现了该次事件给民众造成的恐慌感,利用说话人本身的主观态度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引用话语文本本身体现了报道者对爆炸袭击的批判之情。

2.A journalist for Sky News who was in the duty-free area of the airport at the time of the explosions told the British broadcaster: "There was panic, people trying to find shelter where they were after we heard those two explosions. I could feel the building move. There was also dust and smoke as well.”

在《今日美国》的新闻文本中,报道者同样试图通过引用转述的方式评价新闻事件,利用说话人本身的主观态度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降低报道者自身的主观性。然而引用文本当中”panic” ”shelter”等具有显性判定的词语明显表明了说话者对该次爆炸事件的批判态度。因此,在该段新闻文本中同样体现了报道者的主观态度。

(三)鉴赏

鉴赏是依据某一领域的价值标准(主要对象不是人的行为,而是无生命的物体),对语言符号或自然现象进行价值评判。该系统分为三个子范畴:反应、构成和价值。

其中,价值,是指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时,判断其重要性及价值,如:“vital”“essential”“fundamental” “considerable”“crucial”“worthy”“dangerous”…这些带有感彩的人际词汇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1.爆炸发生后,布鲁塞尔街头到处是军人、警察和反恐人员。在欧盟总部附近,不断有警车呼啸而过,警笛声大作。每个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持枪的警卫人员严阵以待。

《环球时报》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大使馆方面表示,目前暂时没有收到中国公民伤亡的消息,不过由于当地信息比较乱,使馆方面正在密切跟踪,有最新消息会及时。

以上截取的啥巍痘非蚴北ā返男挛盼谋镜敝校“到处”和“严阵以待”表明了该次爆炸事件的严峻;“第一时间”“密切”这两个词汇的选用则表明了新闻事件的紧急性。整段话语整体上看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然而通过词汇的选用,报道者将自身的看法融入到了新闻文本中,其潜在的主观价值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对读者造成了一定影响。

2.Two explosions occurred during morning rush hour Tuesday at the airport in Zaventem and one at a downtown metro station near European Union buildings. Belgium's federal prosecutor confirmed the blasts were terrorist attacks. Authorities raised Belgium's terror threat to its maximum level. The Islamic State 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error attacks, according to SITE Intelligence Group.

相反,《今日美国》的这段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带有感彩的人际词汇。单就这段新闻文本而言,其主观性的体现并不明显,对事件的叙述相对较为客观。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新闻语言文本当中,由于新闻报道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观意识的注入,会体现其个人潜意识的主观性态度,而这种语言当中的“主观性”必然会影响新闻的态度导向。而中西方媒体在对发生在非本国的社会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上,其主观意识的倾注也有较大的不同。通过两则新闻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环球时报》的新闻语篇中其报道者的主观情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而《今日美国》的叙述以客观报道为主,其主观性较不明显。由于新闻话语中无可避免会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性,因此为避免对大众读者造成导向性的结论引导,分析此类语篇的主观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希望本文的分析能有助于读者对新闻语篇的解读,在阅读中西新闻文本时对其主观性有更好地把握,从而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新闻事件本身。

参考文献:

[1] Lyons, B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 ergo sum[M]. New York: John Wiley, 1982.

[2] Lyons, B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3] Finegan, Edward.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edited by Dieter Stein and Susan Wrigh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Martin, J.R. and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3.

[5] 高贝,黄安琪.中美报纸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对比分析―――以China Daily 和Washington Post 对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

[6] 高晴. 英语新闻语篇的主观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0(25).

[7]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篇13

1.2主持人是电视台的形象代表。在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作为客串节目的关键点,其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主持人的评论不仅要精确,还要一步到位,准确的切入事件的要点,特别是针对于现场有嘉宾的情况下,主持人作为问题的发问方,更应切中事件的要害,确保其每次发问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主持人还要有自己的主持风格,或明快或犀利,或沉稳或激昂总之要和整个新闻评论节目相称从而形成节目的整体风格,主讲人需要将自己的主持风格与节目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在节目中体现出主持人的特色来。

1.3时事评论员的见解是吸引受众的砝码。时事评论员有时也以嘉宾主持人的身份出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时事评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随着现代社会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新闻素材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媒体比拼的就是观点,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能大大提高节目的含金量,而时事评论员是观点的提供者和解释者所以他们的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引受众的砝码,时事评论员首先要有权威性这种威望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效果.而权威和威望则直接来源于他的资格和阅历,大多数的时事评论员都有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或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在谈论某一话题时,才会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让受众信服。时事评论员的观点和见解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理性思考、即席评说的能力;更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快速反应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彼此的因果关系中找到最清楚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如凤凰卫视声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人才,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使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员成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价值所在。

1.4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需要调整一些固有的生产流程,包括媒体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等传统的业务领域。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并不能局限于从业者技能的跨媒体拓展,还要根据多媒体需要,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应用,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趋于“零时差”。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评论,总要等到安排好的固定时段,结果往往错过热点峰值,甚至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新的热点事件又出现了,这样即便再有深度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方面,调整节目类型,加强即时性评论节目,增加日播评论节目,减少周播评论节目。在发生特别重大新闻时,完全可以中断固定节目程序,打开直播窗口,邀请评论员展开现场评论;另一方面,简化节目的制作流程,把选题上报、开选题会、选题审批这样的时间长、效率低的一整套流程简化,同时将人员明确分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地缩减节目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