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实用13篇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1

出生年月:19*年2月

身高:166cm

籍贯:*省居住地:*市

民族:汉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状态:目前正在找工作

毕业院校: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毕业时间:2009年6月

教育程度:大专

电子邮箱:comzou@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城市:新乡市

开始时间:20*年9月

结束时间:2009年6月

专业类别: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传播/广告)

教育程度:大专

专业名称:新闻采编与制作

专业描述:

1·在校期间课程有:电视新闻采编,播音与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写作,报纸编辑学,新闻评论学,中外新闻事业史,广告学,现代汉语口语训练,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2·对播音、配音有浓厚的兴趣,在假期进入本县电视台实习,培养了播音配音,编辑新闻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实习经历

公司名称:*县金禾米业有限公司

职位名称:文秘

实习时间:20*年7月-20*年9月

工作地点:*市*县

工作职责:文件起草,撰写发言稿,收发文件,打印文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资料整理

公司名称:*县广播电视中心

职位名称:实习记者

工作时间:20*年7月-20*年9月

工作地点:*市

工作职责:(业绩)采访新闻,撰写新闻稿,电视节目采编

公司名称:*市市园林处(实习)

公司性质: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

职位名称:文秘

工作时间:20*年10月-20*年12月

工作地点:*市

工作职责:(业绩)文件起草,撰写发言稿,收发文件,打印文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资料整理

自我评价:

1.有独立工作能力,精通WPSOfficePersonal操作,熟悉Photoshop、Premiere、PageMaker等三维软件的运用,擅长播音、配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有较扎实的新闻采、写、编、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编辑制作技能。

2.有较强的与人协作的能力,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敢于面对挫折,善于挑战自我

3.热情随和,活波开朗,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反应快、积极、灵活,爱创新!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如文秘,文员,助理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证明自己,发展自己!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2

固有知识难更新

社会在进步,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日新月异,但是学生们的课本仍然在沿用若干年前的“经典”。应用学科虽然实用性强,但知识的淘汰更新快,原有的知识结构容易落伍。以新闻传播学为例,课本里举的例子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经典则经典,然而很难契合当下的新闻事业。新闻业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新闻学教育开办几十年,虽然在努力改革,但依然是未能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忽视。如果教师掌握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话,教给学生的都是已经过时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出了校门去尽快适应工作呢?

课程实习遇尴尬

有种观点认为,应用学科都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安排,何必一定要苛求教师呢?诚然,因为应用学科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干家。

但由于经费、岗位等条件的制约,应用学科实习的目的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仍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视新闻资源为生命的各新闻单位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升级,许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实学生,一些勉强接收了也很少让学生真正接触核心采编业务。一些单位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我们每个记者都负责专门的内容,和一些单位或个人保持联络,这是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关系,如安排实习生跟他们熟悉了,以后该学生分到别的媒体工作,回过头来把我们的新闻资源抢走了怎么办?”这样的事情不光发生在新闻采编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产生了货币银行学专业的学生到银行实习接触不了银行会计和信贷业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不能看帐目,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习不能了解企业生产和营销计划,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外贸部门实习不能接触客户的被动局面。这种雾里看花、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实习实难达到预期目的,不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目前应用学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缺失,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的建设都亟待提高。

引入实践能力的考量制度

前几年曾经有媒体报道,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而消息是新闻业务中最常见的文体。这些都使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有必要为应用学科的教育从业人员设立实践能力的考量制度。

具体实施措施可以参考我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的关于实践的要求。在各地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少职业学校要求教师在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同时,也具备相关专业的技能资格证,这种双师型教师是目前职业教育行业最受欢迎的师资力量,也是各学校着力打造的群体。另外,建立和不断完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满足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聘请有特长的教师任教,一方面解决自身教师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弥补教育方法的缺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综合以上,本文提出提高高校应用学科的教师实践能力的三种方法:

双向职业证书制度

即从业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必须取得任教行业的相应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将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同教育技能挂钩。而应用学科的教师如果在课余时间忙于备战论文以应付职称评审,对传授专业实践技能无暇梳理,势必会导致更多“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医学博士不会看感冒”的荒谬出现。因此,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学科特点,来制定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职称要实行双轨制,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要挂好钩。比如说,不取得编辑或记者的职称,就不能在大学里从事报纸编辑学或新闻采访学的教学工作;没有一级播音员的职称,就不能教授播音发声学、节目主持艺术等播音系主干专业课程;要想在大学课堂上教授法律类专业课程,就必须取得律师资格证。

固定时间深入实践

参照职业教育领域教师每年必须实践两个月的制度,可以考虑为高校教师建立类似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在每年的寒暑假各抽出一定时间,安排实践。如同学生的假期实习一样,教师也要进行假期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3

一、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

在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从业者在报考大学以前(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已经萌生了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其中广播媒体的从业人员最为明显,达到了63.5%。在问卷所列出的各个阶段中,“高中阶段”是从业人员产生从事新闻工作想法的最重要阶段(26.00%);其次是在“就业之后”(24.60%)以及“报考大学时”(20.20%)(参见【表1-1】)。 【表1-1】新闻从业人员何时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

总体样本 报纸 电视

广播 上小学时

11.30 12.50 10.30  4.90 上初中时

13.70 11.50 14.10 29.30 上高中时

26.00 25.00 28.20 29.30 考大学时

20.20 21.30 19.20 14.60 就业以后

24.60 25.70 24.40 17.10 其他

4.10  4.10  3.80  4.90 加权平均数* 3.34  3.38  3.35  3.1 (*加权平均数按照“上小学时”为1,直到“就业以后”为5,并将其他作为缺省。)

如果将这一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进行交叉分析,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从业人员中,萌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最重要时期为“上高中时”和“报考大学时”,而未接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从业人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前尚没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而在其他的四个阶段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的人数大都在15%左右,比较接近。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新闻从业人员对于新闻工作的向往更多的是产生在就读大学以前,这种向往往往会影响到他们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换言之,大多数从业者之所以接受正规的新闻教育,乃是因为他们抱有投身新闻业的志向。而那些在就业以后才产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的从业者,则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

二、职业伦理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形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体的新闻从业者自身基于对新闻业角色和社会功能认知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其二是包括新闻教育和行业典范在内的其他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中,新闻从业者认为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形成有最大影响的三个因素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3.71)、“家庭成长的环境”(3.70)和“专业领导如编辑、制片人”(3.48);其次是“同事同行”(3.47)、“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3.26)、“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3.25);而不同学习阶段的老师包括大学新闻专业的老师,对于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见表【2-1】)。 【表2-1】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形成影响的因素

总体样本 报纸 电视 广播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71

3.67 3.82 3.75 家庭成长的环境

3.7

3.65 3.91 3.68 专业领导如编辑/制片人

3.48

3.47 3.61 3.31 同事和同行

3.47

3.48 3.53 3.26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26

3.26 3.33 3.13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5

3.29 3.16 3.17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2.88

2.84 2.99 2.97 大学非专业老师

2.66

2.63 2.91 2.41 中学老师

2.46

2.47 2.49 2.33 (1表示影响很小,5表示影响很大)

在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者之间,影响其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观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别。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家庭成长的环境”,其次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和“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而其他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认为最有影响的三个因素是“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家庭成长的环境”以及“专业领导”。但应该注意到,从整体上看,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的评价排序,要远高于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参见【表2-2】)。

【表2-2】不同专业背景的影响因素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1 家庭成长的环境

3.83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82 2 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3.59 家庭环境

3.62 3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46 专业领导

3.51 4 专业领导

3.45 同事同行

3.49 5 同事同行

3.44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2 6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3.29 西方著名新闻工作者

3.10 7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3.27 大学非新闻专业老师

2.75 8 大学非新闻专业老师

2.54 中学老师

2.49 9 中学老师

2.44 大学新闻专业老师

2.46 (1表示影响很小,5表示影响很大)

三、对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必要性的看法

对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经过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问题,有71.7%的新闻从业者认为没有必要。在不同的媒体之间,存在着细小的差别,电视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教育的认可程度稍高于其他媒体从业者。而在不同专业背景之间,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要比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于新闻教育所提供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认可程度要高一些(参见【表3-1】、【表3-2】)。 【表3-1】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接受大学新闻教育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专业训练 28.30 28.20 30.30 25.00 【表3-2】不同专业背景对“大学新闻教育”的看法

新闻专业背景 非新闻专业背景 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专业训练

34.90

22.20

而对于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实践的长短,有42.5%的新闻从业者认为只要有两年以下的专业实践即可,只有将近10%的从业者认为需要5年以上的专业实践方可。在不同的媒体之间,电视媒体的从业者相对于其他媒体,认为需要更长时间的专业实践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表3-3】需要多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三个月

2.70  2.00  1.30  0.00 半年

12.30 12.60  6.70 10.00 一年

27.50 31.20 26.70 30.00 两年

28.20 26.60 29.30 32.50 三到五年

19.90 20.10 24.00 20.00 五年以上

9.60  7.50 12.00  7.50 加权平均数* 3.79  3.72  4.04  3.85 (*:“三个月”为1,…“五年以上”为6,下同)

在新闻专业背景和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之间,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没有显著差别。总的说来,相对于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而言,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认为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而在回答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否必须接受新闻专业教育时,想法截然不同的从业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认为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从业者,对于专业实践长短的评价,只比那些认为不需要接受大学新闻教育的从业者稍微长一点。

对于“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这个问题,同年龄、学历、从业年限以及职称职务等因素做相关分析之后发现,年龄越大、职称越高的从业者,认为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新闻业务实践;而学历越高的从业者,则相对认为新闻业务实践的时间就越短。

四、对新闻教育中知识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评价

总体上,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训练,对于从事新闻工作和培养理想中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比较重要的。相对来说,新闻从业者认为在新闻教育中最应该培养和训练的依次为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其次是掌握广博的知识以及把握宣传导向的能力;再次则是新闻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以及文史哲基础,同时新闻教育还需要让从业者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也应该掌握新闻之外某领域的专门知识。相对而言,比较不被看重的包括电脑技能、新闻职业伦理和新闻理论(参见【表4-1】)。 【表4-1】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看法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分析问题能力

4.59 4.55 4.63 4.78 语言表达水平

4.44 4.37 4.68 4.51 广博的知识

4.35 4.31 4.49 4.45 把握宣传导向的能力

4.13 4.1  4.2  4.18 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

4.05 3.99 4.18 4.15 文史哲基础

4.02 4.01 3.99 4.2 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

4.03 3.84 4.08 新闻之外某领域专门知识 3.88 3.86 3.83 4.1 电脑技能

3.53 3.5  3.46 3.88 新闻职业伦理

3.5  3.5  3.41 3.63 新闻理论

3.13 3.1  2.99 3.59 (1表示不怎么重要,5表示极为重要)

在不同媒体从业者之间,对于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程度的认知没有太多的不同。较为明显的是电视从业者认为语言表达水平是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其次才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同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关。而广播媒体的从业者总体上对于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性的评价要高于其他两类媒体的从业者。

在不同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之间,对上述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重要性的排序基本一致,稍有差别的是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比非新闻专业背景从业者要高一点,而对新闻职业伦理重要性的排序却低一点。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4

自1999年至2005年,新闻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出版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全部统一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进行评审,通过历年来评审的情况看,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相关材料的准备要完备

外语考试必须于前一年11月份由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在第二年的4月份参加考试;计算机考试目前以季度进行划分,必须保证在参加评审之前拿到合格证书。新闻专业考试要特别关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公布的报名时间及考试时间。同时要注意平日的本专业成果、业绩的积累,如论文的发表问题和工作成果的留存等。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也是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欠缺的方面,特别是在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方面,要密切关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网站和北京新闻出版人才网的相关培训内容,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对于需要参加高级专业资格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本人的工作业绩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冲击部级或省部级的新闻出版专业奖励,这些大奖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评价的分值。特别是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人员,对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论文、工作成果、获奖情况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体要求可参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网站(bjppb.省略)进行查询。通过专业业绩的要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撰写学术成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领域的专业水平。

(二)申报材料的填写要认真细致

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必须要填报申报表,而申报表的内容又是最直观地反映出本人的基本情况,往往又是专家评委评议评价的直接参考物。这就要求参加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填写申报时,必须做到每个表格不漏填,不乱填。做到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答辩准备要充分

根据北京市人事局的统一要求,新闻专业技术资格中、高级及出版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评审都必须增加答辩这一环节。应该说这对新闻出版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有利的,但在实际答辩评价过程中,我们一些名编辑、名记者不能很从容地面对答辩,甚至有在答辩过程中答非所问的情况发生。主要原因是过于紧张,没有答辩的经验。其实,我们采取的答辩形式是比较放松的,主要是对于新闻出版领域的基础性的知识、热点问题以及针对申报的论文的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答辩前进行一些必要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践问题和自己的论文的主要论点的熟悉。答辩过程要尽量放松。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5

一、师资力量薄弱,尚需尽快解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新闻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力量薄弱必定会影响新闻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中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而新闻媒体中较为出色的人才工作量大,也不可能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仅对新闻专业的实践性最强的新闻摄影专业师资进行调查,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09。其中,实验教师中本科学历有7人,研究生学历有3人。实验教师中,有初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有5人,副高职称有1人,无职称有3人。这就容易造成实践教师的研究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二、教学环节脱节,急需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习等。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所进行的。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在学生学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见习、媒体实习,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教学的两个环节,也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按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按比例分配组织教学,目前,为了追求学生的有效就业率,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部分高职院校其实践课学时已达到或超过专业总学时的50%。

目前,新疆高职实践教学的比例普遍不高,一方面是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地进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理论教学,或者是即便上实训课,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实训。除部分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部分专业外,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能够落实到位的较少,从而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与效用。

三、教学内容落后,增加新闻前沿信息

教材内容老化。例如,国内外有很多新闻方面的书籍,主要分为这几类:一是从新闻理论的角度入手,注重理念教育,教材中仅有少量章节涉及当代新媒体知识,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二是旧教材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闻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新闻工作的要求,教育和实践严重脱节。此外,还存在两个问题:主要是使用教材的情况较为混乱,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停留在简单原理的讲述上,基本上脱胎于原来的高本教材。高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技术性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在教学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进行教材编写所需知识储备的关键要素。

作为新疆高职学院,学科的专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立足于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通过本地培养、异地培养、上学深造的方式,尽快培养出一支多元化、多层次的学术梯队,为自主编写适合新疆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写,提供人力保障。由于个体力量的单薄,我们可以聚合集体力量,将各学院老中青教师组合起来,与其他地方院校进行科研融合和对接,形成教材攻关小组。目前,新疆各高职院校在积极创造条件向普高迈进,而忽视了教学及教材的特色的形成,过分强调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大大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设备欠缺,提高教学投入

新闻实践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设备陈旧,使教学多流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缺少动手的机会,许多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技法的训练。

教学实验手段差,器材落伍。现在新闻传媒早已全部使用先进性能的照相机和齐全的镜头、附件配套,很多新闻媒体已配有数码照相机及相应的传输处理系统。而高校中绝大部分仍使用早已淘汰多年的手动相机。由于器材落后且缺乏,绝大多数新闻摄影课无法教授图片传输技术、数码摄影技术。学生们甚至连自动聚焦、自动曝光、TTL闪光摄影等技能都无法练习,到传媒单位后还得重新学习器材的使用。

理论技术与技术技能的不协调。所谓理论技术,是指科学原理指导应用于生产并在生产过程演变中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即技术的科学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理论技术主要体现为教材中科学技术原理、工程理论及相应的文化基础。所谓实际技术技能,是指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即能够依靠学习掌握的理论技术,依靠学习前人经验而形成的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辅以工具、量具等即能进行相应的生产或技术活动,并能判断质量优劣,排除技术故障。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素质应体现为理论技术与实际技术技能的有机融合并以实际技术技能为重点。在新疆高职学生身上,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身上会出现前者强后者弱的现象。

五、实践基地“贫血”,要扩大基地范围

2001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会上专家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2001年,在组织对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试点工作评估的基础上,修改制定《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方案》,明确基地建设目标、方向,理清建设思路;第二步,从2002年起启动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创建工作,在各省自评的基础上,评估确定部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第三步,从2003年起根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开展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

此后,教育部又提出在2005年前建设成50~100个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实践教学基地达到合格标准,各省市都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但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全局看,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仍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全国700余所(2003年统计)高职院校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中,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育部评估条件要求的院校屈指可数,新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亏欠也是其中之一。

在调研中,仅有新疆职业大学有一张四开四版的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报纸,其余被访学校即使有校报,也不是完全市场意义上的报纸,更不可能涉及其他类型媒体的校内实践平台。因此,目前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把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体现,更多地寄希望于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所以造成了前五个学期校内上课期间实训效果并不明显的状况。

六、教学效果不理想,要重视技能操作

实践效果是实践课程设置及实训方法实施的直接结果。通过实训课教学的效果评价,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不断学结,提高教学质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除新疆大学外的所有被访学校均宣称自己有五种或五种以上的新闻实训方法,但是,其在校学生(不包括第六学期的实习期)的实训效果预期与能在校内就在公开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的人寥寥无几的现实成较大反差。

受传统的“重理轻技”观念影响,各新闻专业对新闻实践教学未能充分关注,新闻教育的这种偏差,早已受到新闻传媒的批评。他们呼吁:“新闻摄影学应列为高等学府新闻系学生的必修课;‘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思想应编入新闻教育的教学大纲”,就是在呼吁新闻教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尤其是一些新闻实训课程少的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在专业新闻平台的支持下才能勉强进入角色。这种状况与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要就业的职业特点培养目标形成很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6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1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01年,我接受了开办《****》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2004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新论》一书中发表。2005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精品》和《*****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影视》刊物和《中国****》一书上发表,2006年撰写的论文《精品***》和《主持人****》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

三、严于律已、诚实守信、做好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团结和带领大家做好各项工作。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宗旨与大家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深厚的友情,促进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7

性 别

年 龄

22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70 cm

体重(公斤)

58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抚州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

现居住地

抚州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589xxxx/1589xxxxxxx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暂无

邮编

344506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8.9 至 2011.6:

宁德师范学院

==文学·新闻传播·文科== 新闻采编与制作 大专

就学城市:

宁德

专业描述:

主修课程: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写作,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摄影,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化概论,广告学。

任职公司名称: 宁德市委宣传部 。

行政文员

工作地点:

宁德

工作职责和业绩:

担任市委宣传部宣传科文员,主要负责办公室公文的处理,传真,打印复印等,负责协调沟通各个单位,配合好市里面的有关活动,实习的几个月期间,顺利的完成了市庆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的筹备工作,和辉煌成就图片展的准备工作,使的市庆系列活动顺利的举行,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任职公司名称: 宁德市金国酒店 。

2009.6 至 2009.9:

收银员,仓库管理员

工作地点:

宁德

工作职责和业绩:

担任酒店的收银员和酒水的销售员工作,在两个月的暑假兼职过程中,使酒店酒水的销量在两个月时间创历史新高,深的老板和经理的夸赞~~

任职公司名称: 动感地带移动营业厅 。

营业员

工作地点:

宁德

工作职责和业绩:

担任移动营业厅的营业员,主要负责移动业务的推广和办理,预存话费和充值,在职的两个月期间,移动营业厅的业务比前几个月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为营业厅创造了更多的市场价值,扩大了营业厅的市场占有率!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现从事职业:

文员/文档管理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1-3个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抚州市(含区市县)、广州市、深圳市

欲从事行业: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欲从事职业:

文员/文档管理

技能特长

责任心强,有独立工作能力强,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做事细心和有条理,尤其胜任拍摄、后期制作、资料整理,文件管理等方面工作。 图片拍摄和图片处理能力较好,善于写作,逻辑能力较强。 精通word,excel.ppt等office软件。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平时喜欢摄影,写作。喜欢上网看新闻,看电视。关心国内外大事。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8

1.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现状。研究日本的新闻教育,必须要提的三位人物是松本君平、小野秀雄、小山荣三。松本君平1899年出版的《新闻学》是日本的奠基之作。1918年,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组织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蔡元培任会长,邵飘萍做讲师,毛泽东听课半年)即使用此教材。由于当时日语几乎全是汉字,所以可直接引进。小野秀雄1926年创办《新闻学研究》期刊,1929年创立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1932年创办上智大学文学部新闻学科,1951年发起日本新闻学研究会并任会长。小山荣三1935年出版《新闻学》,1946年出版《舆论调查概要》,1949年创建东京大学世论研究所并任所长,1969年出版《新闻学原理》,其弟子饱户弘(后任世论所所长)也是我的导师水野博介的老师。传播学传入日本较早。目前在日本国立及私立的四年制大学中开设六门以上与新闻及传播有关课程的高校有67所,其中有22所高校开设17门课程以上。在上述67所高校中,开设传播学系的高校不足10%,开设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只占25%,开设新闻学或传播学讲座的高校也不足25%。

2003年,通过对开设与新闻及传播有关课程17门以上的22所高校所做的调查表明:课程主要集中在多媒体及新媒体(23.7%)、大众媒体(20.1%)、传播学(16.3%)、广播电视(15.4%)、大众传播史(14.7%)、新闻学(14.7%)、文化及大众文化(12.1%)、情报社会及情报化(11.8%)、媒介产业(10.0%)、国际及跨文化传播(9.7%)、广告(9.2%)等。日语中的情报与中文里的情报意思不同,正如经济、广告、会计等近代许多词汇一样,情报也是从日文中引用过来的。但日文中的情报,以1921年为界,发生了重要的意义变化,而我国仍沿用至今。1876年,日本陆军少佐酒井忠恕翻译《法国步兵阵中要务实施演习轨典》,首次使用“情报”一词。1903年,森林太郎,即后来明治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森鸥外翻译库拉吾泽威茨的《大战学理》。“情报”一词引入我国并定着下来。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21年藤冈胜二出版的《大英和辞典》又第一次将信息译为情报。从此,情报的含义在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日本变了,中国没变。

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也可以从事其他职业,而新闻媒体也录用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工作。日本传播教育乃至日本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的理念,使这种自由的转换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2003年通过对日本23家各类媒体所做的调查表明:传播媒体希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在:①具有平衡的思考能力;②拥有宽泛的知识结构;③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④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日本的传播教育对学生的一般教养的培养非常重视,传播媒介也更需要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和一般性(非专业性)工作能力良好的人,反而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从媒体对传播教学部门的需求来看,以日本五大报为例,每年招收的从业人员中,有不到20%来自于在校期间学过或接触过新闻传播方面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其余的则来自于不同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培养你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关采写编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则是踏进媒体后通过培训和锻炼等来获取的。媒体的要求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把事实公正地报道出来,还应是社会分析家、引导社会变革的评论员。为了培养合格的新闻记者就必须进行系统的专门训练。除了学习信息收集、写作方法、计算机操作等等之外,还要学会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知识性标准化教育。

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员工进入报社后,先要在各大报社的总部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报社的运行机制、内部管理规程、职业道德等等诸多方面。据说有些报社还为新进人员的培训请来了律师,讲解采访活动中涉及的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总部培训结束后,则全部被分配到该报社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社去接受锻炼。其理由是,总社的各个部门分工比较细,新进员工无法体验到所有的工种,而分社则不同,一般需要负责一个省或市的报道,涉及的面较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地方分社(1至2个)全方位地锻炼了数年后,积累了经验,再回到总社从事编辑工作。无论是在分社还是在总社,在成为一名熟练的记者以前,一般都要接受经验丰富的记者或编辑的指导。这种指导既涉及采写编评等专业知识,又包含了作为一名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人格。另外,每隔数年,还要对记者进行一次集训。而且,在地方还多数从治安报道入手,叫做“回转警察”,据说在日本做新闻这方面是最简单的。没有个人发挥,只要听警察的话、多拜访警局即可。

2.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在日本,对新闻教育的理解通常有三个层面,即专门教育、普及教育和职业训练。试分述如下。

首先,看一下专业教育,即以培养新闻工作者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三个层面中,这是相对最不发达的。在日本全国500多所大学中,设立新闻院、系、专业的,只有27所,约占1/20。而同期的美国为700多所,中国为600多所。固然,与中国相比,由于日本的人口约为中国的1/10,这个数字亦不算小;但与美国相比,则差距还是十分悬殊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日美两国在职业训练层面上的观念和机制不同:前者依赖传媒,而后者倚重学校。

与此同时,必须指出另一个重要的动向,即“新闻”概念的扩大化。既然新闻教育机构的兴盛依托于信息化的洪流大潮,则广义的信息教育也就必然地、势不可挡地渗入了传统的新闻教育内容。这里仅观察一下各院系专业的名称,就不难看出这一从“新闻”到“信息”的大趋势。在上述27个教育机构中,至今仍以“新闻”命名的,仅有4个,甚至一贯流行的“大众传播”称谓也只有6个,而挂起“信息(情报)传播”招牌的最多,达9个,并呈越来越多之势(参见表4)。

尤需注意的是,日本始终没有出现过“新闻学院”。仅有的两个学院级机构,一称“情报学院”(文教大学),一称“传播学院”(东京经济大学)。在这类学院中,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科也好,大众传播学科也好,自然都只是广义(社会)信息(传播)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以东京经济大学传播学院为例,它下设“个人与共同体”、“组织与产业”、“异文化”三个系,分别展开有关“家庭、社区等传播”、“企业、社团、行政机构等传播”、“宗教、语言等异文化之间传播”的研究和教育,这就完全打破了历来的构架,不再以具体传播学科而是以社会活动领域作为划分、确定培养目标类型的基准。正如该学院创立宗旨所指出的,在信息化社会中,一切领域都迫切需要信息(情报)和传播的专家。为此,培养大批信息和传播的“通才”,就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和方向。

其次,再看本科教育,更能进一步体会上述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与专门教育相比,这个层面显得格外热闹。500多所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的,现有140多所,比70年代初的30多所,翻了两番。同期,课程数也从300多门迅速攀升为1500多门。有趣的是,这些课程名称所使用的关键词的变迁,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新闻”从狭义向广义即“大众传播”乃至“情报传媒”扩展的轨迹(参见表5)。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新闻学科的消失。事实上,“新闻”、“传媒”及“报纸”、“广电”等微观性、操作性课程也在不断增加,只是速度相对慢一些。但无论如何,在讲授宏观性、理论性课程时,从“大众传播”及至“情报传播”的高度来把握“新闻”和各种“传播”现象,确已成为主流。

概而言之,在整个社会急速信息化(导致各行各业都空前急迫地需要新闻和传播知识)的条件下,普及教育得天独厚地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就现状而言,整个传媒界中,新闻类毕业生仍只占少数,但可以肯定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普及教育的发达,进入传媒的各类毕业生中拥有一定的新闻相关知识的越来越多了,这自然受到传媒的欢迎。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学校实施“通才”教育的方针,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包括传媒在内的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后,从职业训练层面看,则可以发现日本新闻教育机制的最大特点——新闻(大众传播)工作者的培养或者说最后造就,主要靠传媒自身而非学校,即传媒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对年轻职员进行系统的以实务为主的职业训练。与此相关联,在每年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中,传媒一般不特别青眯新闻院系专业的毕业生(如前所述,由此而造成专门教育的相对滞后)。由此可见,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主要是通才教育,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3.从新闻到“情报”,从东京大学到上智大学。以上是对日本新闻传播教育全景式的勾勒。接下来,拟通过个案分析,获得对细部的了解。

在日本高校现有的20多个新闻院系专业中,创建于1932年的上智(SOPHLA)大学新闻系是最古老的新闻教育机构之一。比它再早的,唯有成立于1929年的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它是1949年由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改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1992年又更名为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

由此一般认为,上智偏重教育,东大偏重研究,可以说,上智的办学模式,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综观“上智模式”有以下特点:

3.1 教育宗旨——由“专才”变“精英”。早年,上智与其他新闻院系专业一样,曾经以“培养记者(及编辑)”为唯一目标。如今,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改为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的通用型人才。强调即使不进传媒,也要成为“富有良知的社会一员”。

3.2 课程体系——通识/研究。与上述思路相配合,上智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灵活,请参阅表4。四个学年中,一共有三套课程:必修课、必修选择课(分为A、B、C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至少选一门)、任意选择课。专业课程数计32门,约140个学分,要求从中最少修满96个学分;公共课程数除必修课(外语、体育、人类学)的16个学分之外,还要求在全校公共选择课中修满24个学分。也就是说,总计取得136个学分的学生,就可以毕业了。如表4所示,这一体系既力图避免各门课程在横向上的重复,又考虑到尽量保持各个学年在纵向上的连贯。另外,有一门贯穿后三个学年的所谓“研讨”课,很值得一提。其具体做法是,让每个教师带领约10名学生(由学生根据本人志趣、教师专长等自由选择、决定),开展从小组讨论、实习、个别答疑直至毕业论文指导等活动。这也可称是一种“导师制”,虽然只算1个学分,却大有益于教学相长以及师生关系的密切化。

3.3 人员结构——教授多/讲师少。上智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人员极其精干。这所诞生于1913年,具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大学,现有在校学生总数超过10000人,而专职教师仅约500人,另有兼职教师约400人,职员约300人,共计约1200人。与此相联系,新闻系每年招生约70人,在系学生总数约300人;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7人,讲师1人),兼职教师7人(主要聘自传媒,担任实务、操作性课程),职员2人,共计17人。我的母校国立琦玉大学是两长一短三学期,短学期几乎全是兼职。

3.4 毕业出路——半数媒体、半数事务性工作。据统计,建系75年来,上智大学新闻系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约一半在传媒任职,成为业务骨干或行政要员的也不在少数。这说明,其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前述日本特有的“传媒重实务、学校重理论”的大气候下,专门教育机构的作用比较有限,即如上智这样老资格的院系专业,也不例外。但尽管如此,它的若干经验,对我们仍不乏参考意义。

扩而言之,从整个日本新闻教育事业的沿革、布局、机制和动向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新闻教育要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应用教学向重视素质教育转变,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美育人格、提升能力的思路,呼吁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各界人士支持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以及高修养的社会一员。

参考文献

1 日本集英社编.日本数据.1995:57页

2 日本大众传播学会编.大众传播学研究.第43期,三岭书房. 1993:84页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9

Key words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ism education bottleneck

进入新世纪,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猛,除原有的新闻传播专业大力扩招外,国内一批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以下简称理工类高校),一批以政法、财经、师范、农业、外语、体育、石油、航天航空、交通、邮电专业教育为主的院校(以下简称专业类高校),也纷纷建立新闻传播专业,大规模招生。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思路,是依托本校学科教学、科研的优势,走出一条体现本校特色、与传统新闻传播办学有所不同的道路,培养出具备某种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目前,受自身条件局限,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却遇到了如下一些瓶颈:

一、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学生整体人文素质难以满足专业要求

以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上是老牌综合性大学,其人文社科专业开设比较齐备,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大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在校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讲座、选修各种人文课程、参加各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社团、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相处。在这种学校里成长,学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容易养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必备的人文素质。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校思路、制度安排、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邀请、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以讲座和学术会议为例。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讲座,是“务实”性质的,它基本上与经、管、法、税、商、金融等学科有关。请来开讲座的,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各行业的行政管理者以及总裁、经理之类的业界精英;讲的内容,很多是对具体政策法规的解读、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解答,对业界实操经验的介绍。

缺乏人文氛围,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程份量,或可有所弥补。但遗憾的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质浓厚的学科基础。一般的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既缺少人文氛围的熏陶,又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人文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学生要在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走得更好更高,恐怕有点难。

二、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学习疲于奔命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总想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学生学习课程过多过杂、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个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往往秉承这样一种宗旨,既必须努力保持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基本面貌,又想依托本校一些龙头学科的教研条件,形成培养独特的学校烙印鲜明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优势。为达成这样的宗旨,其培养目标难免贪大求全,教学课程难免大包大揽,学生课业负担难免过重。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也容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种甚至多种:一、课程过多;二、学时学分过多;二,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浅尝辄止,学生的课程学习往往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请看某法商类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级)。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管理等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本专业依托法商专业,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领域,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修读第二学位,成为有法学、经济学或管理学专长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这所高校在开办新闻专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2002级——2004级),竟然把微积分概论等设置为学位基础课必修课(对02级的学生而言,还有统计学和经济学概论,且每门课都是54课时3学分)。看起来,这是一个对学生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十分全面,对学生的出路考虑十分周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但是,这样的目标和方案难免给人贪大求全、难以实现、流于形式的感觉。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学深新闻传播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当困难。

再看某体育类高校新闻专业的本科课程方案(2007级)。看起来,它像是体育新闻专业新闻学专业与体育学专业的简单叠加。除涵盖一般新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外,又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体育课程,以及由新闻学与体育学交叉嫁接出来的所谓体育新闻类系列课程。在具体的方案里,体育概论、篮球、体操、体育科研方法等9门体育课程,文学概论、逻辑学等7门人文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12门新闻传播课程,全是它的基础课或主干课,此外,它还要学生学习大量的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如活动、专题调研等),加上公共必修课程,面面俱到,学生须完成165总学分,57门课(不包括实践课和校本课程)才能毕业。此外,要拿到学位,还需满足 “英语必须达到全国英语四级水平,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达到计算机水平测试二级等级的要求”等条件。在一个以体育生为主的院校学习新闻传播专业,许多学生本身也是体育生,要都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现象,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德胜教授感触很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减少学时学分,减轻学生负担,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今天,连北京大学等名校都在努力把授课总时数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下,而部分学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授课总时数却高达近3000学时,如此一来,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上课,几乎没有实践或娱乐的时间。”学生不仅仅是没有实践和娱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每日忙于应付各门功课,疲于奔命。学生当中甚至出现了“不想做课程学习工具”、“希望能更多享受读书思考乐趣”等说法。专业教育,看来也要减负,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培养目标贪大求全的新闻传播教育。

三、新闻传播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完整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

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许多理工类、专业类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本科教育职业技术化的倾向,努力构建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培训体系。为了避免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易产生的学生“坐以论道容易、站起动手困难”的弊端,也为了避免在就业市场上与综合性高校的传统强势正面对撼,它们想走一条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道路:一方面,努力把学生训练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专才,偏重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翻译、摄影、摄像、传媒新技术应用等技能、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努力在课程设置、实践形式、实践内容上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有所不同。

这本来是一条很好的思路,但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资源的匮乏,却使它们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尴尬百出:

首先,师资庞杂多元,专业培训力量难以整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其师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来自传统新闻学院的,来自业界的,来自邻近学科的,来自校内所依托的特色专业的。其中,要整合前三类师资,已有相当难度,因为大家的专业背景难免有一定差异。要把第四类师资也整合进来,难度更大——你的专业教育特色要依赖它才能形成,许多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都由它的老师来上,但它的专业背景与你却相差十万八千里。长此以往,多好的课程设置和体系设计可能都流于形式。

其次,学科处于边缘地位,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举步维艰。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当然不是新闻传播,一般而言,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分配经费,有一套物竞天择的运作体系;计算酬劳,有一套偏重本校优势学科的成熟方案;申报课题,无论校内校外你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环境里办新闻传播专业,难免这样一些后果:一、很难吸引本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二、难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三、难以引进“双师型”老师(同时具备业界职称和教师职称)——业界一些想进来的业务精英,受学历、职称、理论、教学水平的限制,往往无缘高校教职;四、相关实验设施和培训经费的投入难以得到保障。缺少办学经费、合格师资和相关设施,又难以充分调动现有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建设正常运转的专业培训体系?

再次,缺乏业界人脉和实体资源,缺少像样的实训和实习基地。业界的人脉和实体资源优势,不是一朝一席可以形成的。一般的理工类和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要拥有广泛、深厚的业界人脉和足够实体资源,还有待长时间努力。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10

当今社会,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开始向新媒体形式转变。媒体传播的形式也从传统的“点对多”向“多对多”转变,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媒体发展需要新闻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高职新闻专业。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办学规模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不足、实验设备不完善、实践实训平台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阻碍了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一、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需为社会输送具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新闻教育需要针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高职新闻教育应定位于适度的理论、广泛的人文知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教育。我们需要针对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短缺现象开始显现。如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和网络等新媒体行业,都需要可以熟练掌握英语、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的新闻采编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岗位需求。

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适应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闻宣传单位、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应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对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针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高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城市的媒体单位,企事业单位内宣、影视广告公司、会展策划公司等,这些岗位需要的并不是新闻专业的“专才”,而是样样都拿得起的新闻“全才”。所以,高职新闻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新闻教育是“全才”教育也是“通才”教育。

二、根据人才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在保留原有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增加新闻实操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这三个部分构成整个高职新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职业素养课程模块

职业素养课程(通识课)是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文化、传媒的人文艺术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都大量开设通识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如大学外语、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通识课占用过多课时,而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显得不足。

对于高职新闻教育来说,通识课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在高职新闻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中,我们需要增加如中外文学、实用文体写作、新闻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其文化艺术修养,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职业技能实操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组成,此类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职业技能实操课程需要相关实践实训平台支持,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实训平台主要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平台三级实践平台。对于专业实验室而言,传统的做法是按照媒体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独立的新闻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新闻演播室等。而目前的媒体行业已不再是相对独立地运营了,而应该是多种媒体融合,对于高职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来说,也应该实现多种媒体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融合。相关专业课程的实操环节不再单独在课程内完成,而是按照媒体分类进行实际项目的一体化实操训练。实操课程体系按媒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以纸媒实验课为主的初级课程、以网络和新媒体为主的中级课程、以广播电视实验课为主的高级课程。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划分明确,学生可以分步进入三个级别的实践课程学习并获取相应学分。这种建立在一体化管理流程下的实验室,我们称为“大实验室”也叫“实验室群”。在这个实验室群里,教师给出选题,学生扮演记者和编辑的角色,进行选题策划和完成作品,实现媒体生产的仿真模拟。

(三)职业综合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课程(毕业作品)则是仿真业界新闻生产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媒体工作。

通过采、写、编、播全套实操训练,实现各项技能作品化呈现、毕业作品集成化整合、技能水平可视化表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经调研,浙江省高职院校多将新闻专业的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这种安排方式存在问题。对于三年制的高职教育来说,第六学期是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安排在这个环节,会导致实习变成找工作,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我们可以考虑把实习环节放在第五个学期,或者把一次大实习变成多次的小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中解决他们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校外实习属于三级实践实操环节的最高一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根据对浙江省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不好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一)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平台是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校园媒体,安排学生参与管理运营;专业实验室和校园媒体实现互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媒体运营,提高校园媒体的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同时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实践时,需要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发挥校内实践平台的作用。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中所做的工作成果,可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相关专业课程期末成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实践平台的热情。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为解决学生专业实践问题,自2005年开设“新文人工作室”,就是模拟一个真正的“媒体集团”。该工作室真实模拟一个媒体集团,可以让学生进入各类媒体的仿真实践环境进行实践。按媒体类型分平面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和电视媒体部,按媒介载体分有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电视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按工种分有记者编辑和相关管理角色,如电视媒体部主任、网络媒体部主任、平面媒体部主编等角色。分线安排校园记者,定期召开编前会,安排新闻采访报道的工作部署等工作,这种以进行新闻作品生产的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实融入仿真媒体环境,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校内仿真实践平台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要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建立长期的校外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必不可缺。目前,各高职新闻专业都在和当地的媒体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但大多数实践基地有名无实,很难开展下去,合作项目也仅限于开办讲座、带学生参观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两者的共赢点。

高职新闻专业和相关实践单位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1.科研课题

双方可以针对新闻领域的相关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科研得到了应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市场调查,参与撰写调查报告;对于实践单位而言,科研课题可以解决其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2.人才交流

高校和实践单位可以互派人员挂职锻炼。高校的专业教师到实践单位可以发挥特长为其发展服务;实践单位选派业务骨干来学校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讲座,指导学生实践。

3.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和业界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实践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实际参与媒体生产。实践单位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向学校反馈。学校可以根据收到的反馈情况调整相关教学;对于实践单位来说,也需要调整思路,今天的实习生就是明天的员工。

转变思路开阔视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高校的任务和责任。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其实践性强,不需要用传统的论文形式进行对毕业生的考核,完全可以采用实际的新闻作品来代替毕业论文。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考核还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方面,需要调整考核方式,针对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环节的最终检验内容,我们可以改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自2012年开始深化毕业作品改革,从原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完成一个新闻作品(动画制作、报纸排版、小视频)到以四到六人的小组进行一个完整的视频专题片的制作。在整个毕业作品制作过程中,小组同学要体验导演、文案、摄影、配音、采访、后期编辑、节目包装等一系列的专题片制作流程,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新媒体不断产生,媒体行业开始出现多类型融合的趋势。高职新闻专业需要根据业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改革,对于该专业的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的适应业界的发展变化,更新知识结构,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构建一个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改革相关制度,才能更有效地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新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如果缺乏理论知识,其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如果缺乏新闻实践技能,那其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将无从谈起。

经过对国内两百多家高职新闻专业的调查,其教师队伍基本上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大多为硕士学历,中级职称,理论知识扎实;另一类是来自业界的教师,有丰富的媒体经历,实践经验丰富。

对于高职新闻专业来说,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也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我们把这种全能型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很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去媒体单位挂职锻炼、聘请业界人士组织专家讲座、客座讲学等方式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加强外聘教师管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因为师资力量不足,需通过外聘教师这种方式来弥补。通常会聘请媒体单位的资深记者或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但因为兼职教师的工作重心在原单位,对教学并不会全身心投入。所以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教学应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适当补充。

(三)实现师资共享

受办学规模的限制,高职新闻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不饱和,而有些学校新闻专业也刚好缺这方面课程的专业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么通过外聘兼职教师的方式解决,要么新招聘该课程教师。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问题,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方式解决的问题在于兼职教师不具有稳定性,其次工作重心也不在聘用学校;新招聘专业教师的方式会更进一步加剧人才浪费,教学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师资共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转变人才专属于某个学校的传统观念,调整相关的人事机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

五、升级实验室体系建设

高职新闻教育注重对学生新闻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高职新闻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均为单一型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这样的单一型实验室并不适合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的新闻“全才”,我们可以模仿目前业界媒体流行的的“大编辑部”模式,将一个个单一型的实验室有机整合,变成可融合的综合型的“实验室群”,可以让学生参与仿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相关媒体形式的生产管理流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技术,综合锻炼媒体处理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是校园记者,出了校门就是社会记者。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新闻采访包”,除了纸笔以外,还需要有可以进行各种媒体形式采访报道的新闻设备。

参考文献:

[1]朱丹.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3(2):131-132.

[2]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53-55.

[3]冯瑞.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4.

[4]徐可晶. 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43-51.

[5] 王婵媛. 融媒时代下辽宁省新闻教育改革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2:18-26.

[6] 冯丹,何同林.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1-12

[7] 柏伟,徐茂.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2-33,41.

[8] 俞仲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定安.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Z1):142-143.

[10]梁骥.高职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1-34.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Journal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Ji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11

9月7日,有媒体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 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报道此事。当时众多媒体刊载及转发此新闻,众口一词地宣称“近日,深圳一医院对一初生婴儿治疗,费用约10万元。换了家医院后,仅用8毛钱的药就治好了孩子的病。”随即引起广泛舆论关注。

事件随后引发医患信任危机,深圳市儿童医院多名患儿因“8毛门”事件影响,患儿家属拒做手术,导致多名患儿病情恶化。

9月12日,陈刚被爆再次带小强到广州儿童医院求诊。病情疑有反复。

此后事态呈急转直下之势——10月19日小强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10月28日,小强痊愈出院。武汉同济医院方面介绍,小强此次治疗花费为23886.43元。与当初深圳儿童医院的预计费用接近。

患儿出院时,其父亲陈刚委托同济医院向社会公布了他的一封感谢及致歉信,信中感谢同济医院治好了孩子的病,同时也向深圳儿童医院道歉。陈刚在公开道歉中说:因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无知和一时冲动,使得深圳儿童医院受到社会舆论的冲击。

患者因无知和冲动,错怪了医院,可作为媒体,应该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和公正的旁观者,在医患发生冲突时站在不偏不倚的公允立场,用扎实的调查而不是想象去报道冲突双方的声音,不能先入为主地选择站在某一方利益的立场上。

在这起“8毛门”事件中,当陈刚向记者述说婴儿吃完8毛钱药之后就痊愈了,记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婴儿所患的是何病,八毛钱治愈的可能性有多大,此时就需要记者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与掌握的“功底”,以及运用多方求证。不少媒体基本是被声称“8毛钱治好10万元病”的陈刚牵着鼻子走的,缺乏专业的报道和独立的判断:本能地相信他是一个受害者,而医院是乱诊断乱收费,轻易被“8毛钱治好10万元病”这个爆炸性的、对新闻人极具诱惑力的不实信息所俘虏。如果对患者夸张的描述保持一点儿警惕,多听听医院的声音,就孩子的病情多采访相关专家,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判断,新闻就不致于如此纵了。

这起备受媒体关注的“8毛门”事件,以让媒体难堪的方式关上了大门。无疑,在这起医患冲突中,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在医生眼里,只有病人,然后是治病救人;作为一个报道者,眼中只应有事实和真相。

职业精神不仅指技术层面的原因,更需警醒的则是记者在道德上存在的优越感。怜悯弱者同情苦难,这种源自人性深处的情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节制,很有可能成为阻碍记者寻求事实真相的门槛。更值得担忧的是,建立在这种情感上的采访写作,很有可能会为报道预设立场,认为弱者天然正义,从而失去了捕捉事实背后真相的良机。

新闻职业精神与报道的取向

1.决定报道的导向

新闻职业精神,代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统媒体保持独立见解的核心要素是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是社会的传感器、扩音器和减震器,因此,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创造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网络空前遍布的今天,新闻媒体更应当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本着“真实、客观、正确”的原则进行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辨是非。

2.决定报道的真实性

对于媒体来说,网络是新闻的“报料库”,而不是新闻成品。同时,网络舆论也不等同于公众舆论。因此,我们既要了解网络信息,重视网络舆论,更要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这种新闻专业精神,决定报道的真实准确。

201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称,“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重大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资料估计,中国目前有4000多名官员境外在逃。中纪委称,近30年来,外逃贪官携走资金达500多亿美元,平均每人卷走近1亿元人民币。”

《人民日报》为何也会出现新闻失实?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道歉启事”上,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句话:“……经核实,此数据来源于网上未经确认的不实消息,造成对读者的不负责,也影响了报纸的公信力。”原来,问题正是出在信息来源上。线索源自网上,且没有经过查证,进而造成失实。

新闻职业精神要求我们对于网上信息及线索要特别注重查证、核实环节,对于无法求证或要素不明不全的网上信息,坚决不转、不信、不用。另外要善用逻辑思维,从网上信息的逻辑性、常理性上来进行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判断。

3.决定报道的道德取向

在新闻报道商品化的时代里,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而无所不用其极,已经越过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2011年7月10日,由于涉嫌窃听丑闻,有着168年历史的英国老报《世界新闻报》在谴责声中停刊。英国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随之而遭遇了一次系统性损毁。震荡为什么会如此之大?这是因为《世界新闻报》的行为,严重触犯了人们普遍认同的法理、学理和伦理底线。依法办事是一切国度媒体的准则。在利益驱使下,《世界新闻报》胆大妄为,不仅窃听,甚至删改原始信息,这就直接严重触犯了法理和法律。

媒体工作者的行为,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媒体工作者除了守法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一些不成文的契约。例如,遵守社会伦理和公序良俗就是一种非契约的责任,如果谁肆意违背,那就会轻则受到唾弃,重则会被追究。

4.决定报道的社会影响

新闻职业精神,引导新闻采访生产的正确方向,最终落脚在以读者感受为中心的社会评价上。新闻职业精神彰显得越到位,定位就越精准,反映社情民意就越全面客观,社会评价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新闻要满足受众的知悉权,采访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每年的两会,参会的代表和委员代表着全国13亿民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记者在两会采访,在对象选择方面,需要依照报道主题进行精心确定。一个报道主题,应尽可能采访到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代表委员,这样采访到的信息才相对全面,才体现出新闻的客观性。

然而,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娱乐明星和体育明星占据了新闻版面的不少篇幅。这些人在两会新闻中出现的概率,远远多于普通代表委员。两会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被舆论所诟病。

与此同时,不少部委领导依然是记者竞相采访的对象。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扎堆采访一个部长,对公众来说是接受重复信息,对其他代表委员来说则失去了阐述观点的机会。

在全国两会上,农工委员肖燕军就曾批评过采访对象取向的问题:“在两会这样一个行使权力、参政议政的场合,过分关注采访对象的身份,而忽视这些采访对象参加两会的真正目的和诉求,实际上是对两会本质的偏离。”

恪守新闻职业精神要避免的误区

1.避免偏听偏信,盲从误导,进而影响报道的真实准确

2012年6月11日,温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会,向媒体通报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侦破情况。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正是此前虚构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而颇受关注的温州人林春平。

6个月时间,“温州人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事件从神话沦为笑柄。梳理“林春平事件”报道的全过程,我们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传统媒体独立见解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

媒体独立见解的第一个核心要素是“信”,即媒体公信力。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媒体公信力。但在“林春平事件”上,一些传统媒体恰恰失误在这里。

最先报道此事的温州一张纸媒仅凭林春平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招聘高管赴美银行工作的广告,在仅有新闻当事人单方说辞而未加调查求证的情况下,采写了《“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一稿,引发了媒体对 “温商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事件的竞相报道。这种求“快”求“奇”的“快餐心态”,让个别传统媒体在保持独立见解上丢弃了最核心的竞争法宝——媒体公信力。

2.避免越轨侵权,违背伦理道德规范,进而影响报道的社会评价

近几年,新媒体舆论监管法规滞后,传统媒体盲从追风,甚至突破法律底线,是舆论事件的又一诱因。除了媒体理性和责任感缺失外,总会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舆论事件的关键环节或重要时刻兴风作浪。过度介入、过度势利,滥施媒体“暴力”……这样“最残忍的采访”激起普遍反感——

31岁的安徽阜阳人杨武与妻子王娟(均系化名)在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租房开了间修电器的小店,2011年10月23日晚,杨武的同乡、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来到他们家,毒打并了王娟,杨武出于恐惧,在杨喜利对妻子施暴的过程中始终躲在杂物间未敢出来制止。面对后来的责骂,杨武称自己“软弱、窝囊、没用,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

11月8日,某媒体发表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

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报道这条新闻,多家媒体的记者找到杨武家,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杨武及王娟团团围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逼问事件经过,一直逼问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这些媒体的表现,在网络上激起了普遍的反感,许多人都直呼这是“最残忍的采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对此冷峻评论道:“有一种现场,呈现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无德、无知、利益至上。”连首发该报道的媒体内也有记者在微博上质疑:“这样长枪短炮地对着一个刚刚遭遇不幸的女人,于心何忍?”他呼吁:“忏悔吧!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基本道德判断的人,而不是冰冷的信息传播机器。”

此事件在新闻界内部引起了广泛评论,许多记者也都将这些媒体的做法斥之为“媒体暴力”。 在许多人看来,媒体在报道此事件中的表现足以让人警醒和反思。新浪微博上的一项关于此事件中“最该反思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截至11日17时45分,2853名投票者中,有43%的人将票投给了“媒体不应泄露受害人隐私,并造成二次伤害”,另有22%的人认为“媒体报道失当,如指责丈夫杨武窝囊怯懦等”。

如何增强和提高新闻职业精神

1.着力增强权威性

媒介的职业精神,来自对职责的坚守。媒体的责任源于传播的影响力。因此,媒体的责任首先不在于具体的报道事件,也不是具体的报道技巧,而是应该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辨别事实和是非,并传播给大众。这就需要着力增强报道传播的权威性。

增强权威性,就必须从媒体人员的采编作风抓起,使新闻材料更准确真实、接地气、贴近生活实际,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着力提升新闻工作者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实践证明,媒体工作者通过“走转改”,多了真情实意,少了虚情假意,多了触景生情,少了隔靴搔痒,多了实话实说,少了无病,报道的权威性得以大大强化。

2.要着力提高辨识力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准确、严谨更是财经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当今全民理财的时代,财经新闻更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一个数据错了,媒体可以更正,但投资者和企业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新闻专业精神要求对新闻事实把握得精准、全面、客观,及时识别不实的新闻线索及来源。提高媒体的辨别力,一方面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把关人”意识,另一方面要和政府部门、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建立长期联系,多方求证和检验,全面客观地分析传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5月7日下发通知,针对“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天然气将大幅涨价”、“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3起媒体虚假失实报道,通报了调查和处理情况。这正是媒体采编人员失去了辨识力、被网上不实信息牵着鼻子走而导致的。

这就需要媒体重点打造“学习型记者”,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有丰富而开阔的知识面和生活积累。这是提高辨识力的最有效途径。

3.着力打造“思考型记者”

新闻专业精神强调传媒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及新闻产品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媒体讲求新闻规律、市场规律,不能停留于对社会表面喧哗的直播,更不能对负面情绪盲目推波助澜,而应践行职业精神,以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通过理性表达和真实报道,引领公众良好心态的形成,以维护健康的社会诚信和公信生态。

遇到较为复杂的局面及状况,记者应该刨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原事实真相。

从2011年以来,各媒体相继开设了求证真相的栏目及版面,如《人民日报》开设了“求证”栏目,浙江《钱江晚报》开设了“真相”栏目,《楚天都市报》于2011年5月起开设《楚天求证》版。以上都是传统媒体为还原事实真相而进行调查的有益尝试。

4.着力提高议题设置能力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大有可为。负责任的媒体仍然应该高度重视议题设置能力。这就是新闻专业精神所强调的“有效引导”。

在日常报道中,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报道,都要掌握报道分寸,不说过头话。另一方面,媒体应该更多地遵从新闻规律,把握适度的原则,尽量从新闻规律出发,从建设性出发,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全面客观地报道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舆论监督报道,促进问题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面对网上热点纷繁复杂、网络新闻真伪难辨尤其是舆论引导呈现的“传统媒体追着网络走,网络追着意见领袖走,意见领袖追着坏消息走”现象,2010年8月7日,新华社推出了 “中国网事”全媒体栏目,有效地打通网络舆论场和传统舆论场,壮大了主流声音,压缩虚假和“三俗”信息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从“林春平事件”报道看媒体的“马其诺防线”》,《新闻战线》2012年第9期

[2]《“准确”永远比“好看”更重要!》,《新闻记者》2012年第3期

[3]《新闻中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新闻前哨》2013年第2期

[4]《媒体行为的底线意识》,《新闻前哨》2011年第8期

[5]《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真相:谁来终结网络谣言?》,《新闻战线》2011年第4期

[6]《社会舆论事件中的媒体自律》,《新闻战线》2012年第2期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12

自媒体的勃兴和传统媒体精英的出走,成为2016年传媒界热门话题之一。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里,虽然不乏坚信传统媒体仍将长期存在的清醒者,但毫无疑问,媒体格局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确实面临分散的趋势。而新闻工作者,在变与不变之间,也同样面临新的抉择。

一、数字时代媒体的变与不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统媒体热烈拥抱信息化,纷纷开办电子版;本世纪初,新闻网站风行,吸引了一大批报刊、广播电视记者转型。不过,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电子报刊还是新闻网站,在新闻传播优势方面,无法与新浪等商业门户网站相媲美。但门户网站受制于有线网络和固定电脑,适合流动传播的传统媒体并未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然而,2013年,以腾讯微信、“今日头条”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甚至连商业门户网站也出现颓势。移动性、数字化和大数据媒体技术强势取代印刷术、广播电视模拟信号和有线网络,在媒体领域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些东西依然还有坚守的必要。

(一)使用媒体的人变了,媒体的基本功能没有变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说,人类社会自口语时代进入媒体时代以来,一直延续的新闻媒体四大功能――监测环境、指导协调、文化传承、娱乐,没有改变。①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这些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多特殊权利。例如:在战争、灾难、事故等重大事件现场和大规模游行、会议、法庭等重要公共活动场所采访报道;专门采集并报道一切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优先利用公共交通、通讯设施等权利,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履行职责。

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新媒体、自媒体接收和信息。②但如果因此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无足轻重了,则可能失之肤浅。对芸芸大众而言,自由地使用媒体进行传播固然是他们的一项权利,但进行专业的新闻报道却并非他们的职责。在发生重大事件和揭示复杂问题的关键时刻,社会仍然需要依赖职业记者的报道。因此,激发记者积极主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可能是传统媒体更加迫切的需要。

(二)信息处理方式变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没有变

移动、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秒为单位,传播效果大大增强,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存在滞后、单调的情况。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是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民间“狼来了”的经典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之外,真实性最为重要。为了确保真实性,传统媒体发展了一套核实信息真假的方法和程序,并训练每一个记者熟知。虽然,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争议,无法确保所有新闻信息都完全客观真实,但这些有关新闻信息的审核技术经受了历史检验。

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之间天然地具有某种不对称性,犹如跷跷板的两端,因为对信源的处理必须经过一系列过程。除了记者的现场采访,普通的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等外部信源,都必须经过真实性的专业审核。近两年频频出现的网络假新闻和传统媒体重大新闻差错,无不与忽视或放弃了这一审核程序有关。因此,对于媒体及其编辑记者而言,有关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审核训练最为关键。

(三)大众媒介素养提高了,媒体传播的专业性没有变

在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的时代,媒体是引导者、教育者、动员者,而教育、引导、动员的对象――大众则被称为受众,媒体的记者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和英雄。而今,民众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体的单向信息供给,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以往被称之为受众的也不时参与信息传播,他们日益了解媒体的操作规程,已经从盲从的受众变成了会思想、惯于质疑的自媒体人,睁大眼睛发现媒体报道的漏洞并发表评论,对新闻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这就是传播学领域所言的大众媒介素养,而今确已大为提高。

相比之下,处于巨大历史惯性中的传统媒体及其记者的专业水平受到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感到昔日的荣光逐渐丧失,有的甚至开始怀疑曾引以为傲的职业理想和坚守。但这并不能证明传统媒体和记者不再有存在价值、不再被社会需要,而恰恰是提醒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具有更加精深的专业素养、更加高度的思想水平和更加高超的报道技术。

传统媒体曾经是专业的新闻信息加工者。而在当今信息泛滥、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新闻信息加工愈发成为社会最为广泛、急需的专业,帮助人们从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里抓取对自己有用的极小部分,使新闻传播有可能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真实、及时、有效。现在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全天候在现场、迅速核实并报道、具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技术、兼顾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和表达形式的趣味性。

二、数字时代媒体话语权的重新配置

纵然新闻传播的基本法则并未改变,但形式变革已经发生,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已从当初的趋势演变成为目前的现实需要。这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媒体话语权的重新配置。

(一)媒体的经济投入结构有了新变化

国家对商业新媒体没有投入,采取依法管理和调控的措施。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商业新媒体采取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在社会上乃至海外上市和融资,或与目前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政府投入或投入很少的都市报和地市县级传统媒体进行合作。而国家对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改造则采取重点投资策略,即重点资助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的新媒体改造项目,部分支持地市级媒体的转型升级,允许极个别改造后的新媒体上市,重点打造部级媒体航空母舰。③

目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项目还没有形成好的营利模式,省级传统媒体在融合中普遍遭遇投资瓶颈:政府投入不足或难以为继,社会资本进不来。但也有些地市县级媒体、行业类媒体、都市类报刊也在主动积极地进行新媒体转型并且获得了成功。

(二)媒体和记者资质的管理政策有了新变化

2015年,我国首次对部分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颁发了新闻记者证。④2016年,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媒体所属新闻网站、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刊载新闻信息的资质范围(截至2016年7月13日达到295家⑤)。与之相比,传统媒体中的地方媒体和都市类报刊的处境则显得有些不妙,除了商业化新媒体的竞争,他们更多地把自己的日渐萎缩归因于管理的不足。当然,新媒体也并不满足,商业新媒体和地方传统媒体主办的新闻网站也在呼吁获得采访的资质。

一些媒体管理者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取不一致的标准,认为传统媒体因其特有的权威性而在报道上需要更为稳健保守,新媒体则可以相对享有较大的自由度。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路径,可以看出,总是新媒体率先消息,而传统媒体的转载、评论和介入报道则强化了人们对网络新闻信息的信任度。此外,社会上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媒体总体数量过多、同质化严重,造成竞争过度和新闻腐败现象,应当有意识地削减媒体总量。这种看法使地方媒体和行业类媒体及其记者感到忧心忡忡。但如果他们不主动做出积极改变,恐怕就会为时代所淘汰。

(三)媒体内容生产和版权意识有了新变化

无论是商业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供给是最为基本的日常工作。目前的媒体管理政策,使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方,除了各级国家机关和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大部分商业新媒体无权采集新闻而只能签订协议转载传统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已正式的新闻。⑥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何商业新媒体的新闻内容能吸引这么多受众。新媒体并非只是单纯转载传统媒体的稿件,他们会对标题、提要和内容进行各种编辑制作,使其更符合网民的口味。同时,他们还采集明星娱乐新闻,并广泛地接受社会大众的各种来稿,尤其是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和独家揭秘文章,而这些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当然,商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签订转载协议时约定了内容付费,不过费用很低,有些比较弱势的传统媒体允许新媒体无偿转载,而一些比较强大的传统媒体则屡屡呼吁新媒体提高稿费。2005年10月,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南京宣言》,呼吁全国报界联合起来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2006年1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0多家报业集团发出《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但由于诉求各异,这些呼吁都无果而终。报社目前则转而寻求与商业新媒体开展新闻和广告流量等方面的合作。⑦同时,除了极少数拥有优秀节目资源的广播电视台有不菲的版权收入外,更多的传统媒体并不认为版权费是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也常常不为作者支付稿酬或仅仅支付很低的稿酬。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负责人认为,由于忽视版权保护,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力目前严重不足。近年来在《著作权法》的修订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版权利益,如何界定新闻作品的版权范围,都是讨论的重点。⑧

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权利变迁

(一)不同用人制度、不同岗位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闻改革,使传统媒体中党报、都市报、行业类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出现了事业编制和企业化招聘两种用人制度,聘用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权利和收入保障明显低于事业编制的新闻工作者。这种差距如今也延续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这些新媒体采编人员中除了少数负责人之外,绝大多数是聘用制,普遍存在缺乏记者证没有采访权、缺少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压力大而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险、面临失业威胁等问题。而在传统媒体事业编制人员内部,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编辑,待遇往往低于采访部门的记者,而这与国际新闻界编辑地位高于记者的做法正相反。

商业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人员则不被看作新闻工作者,也没有记者应当享有的那些特殊职业权利,但他们的收入完全市场化,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工作想法。现在,有的传统媒体人羡慕新媒体人所享有的宽松政策和高收入,但处于身份认同困惑中的新媒体人又何尝不羡慕前者特有的职业权利?他们共同的期待是:二者能够合而为一、两全其美。

(二)记者职业权利的变异与回归

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权利保障比较充分。20世纪90年代,国家通过制定一些法律和政策,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及其记者积极报道各种社会民生新闻,进行舆论监督。⑨党报、都市报、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设了很多专栏,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直线上升,带来媒体和记者收入的增长,被称为传统媒体的黄金十年。繁华背后也不免有阴影,这期间,针对较为普遍的新闻会红包问题,新闻界开展了职业道德治理。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特别是新闻媒体采编和经营两不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送“封口费”收买记者、个别媒体和记者进行“新闻敲诈”等严重腐败问题,成为新闻界的耻辱,受到严肃查处。⑩

为了树立行业正气,鼓励、支持和表彰积极、勇敢履行职责的新闻工作者,近年来,中国记协大力推动记者权利保障工作,2013年、2014年先后出台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向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的办法》等文件,新闻界涌现了很多优秀记者,如推动呼格吉勒图冤案昭雪的新华社记者汤计等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新闻媒体和记者职业权利的彰显符合党、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利益,而一旦新闻媒体和记者怠于、惮于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必然会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利于公平正义的维护,更不利于国家和社会进步。今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并强调“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上大胆使用,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在待遇上及时保障”。因此,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在当下就显得极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注释

①【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②《网络”公民记者”新军涌现带来舆论变革》,《t望新闻周刊》,2010年1月25日。

③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华社,北京2014年8月20日电。

④《首批中央主要新闻网站记者获颁新闻记者证》,《光明日报》,2015年11月7日。

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名单(截至2016年7月13日)》,中国网信网,http:///files/pdf/hlwxwxxfwmd16713.pdf.

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年),第五、十六、十七条。

⑦《20余家省级党报版权保护宣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9月22日;《多家媒体在京呼吁保护原创内容版权》,《新京报》,2016年4月27日;《李东东等85位委员呼吁加强对纸媒的版权保护》,人民网,2016年3月14日;《依法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力度》,《新华每日电讯》第3版,2015年12月5日;《三大媒体老总呼吁公众提高版权意识加强版权保护》,版权网,2009年10月13日;王俊秀《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无可能共存共赢?》,《新闻实践》,2009年第9期。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国务院法制办网站,2014年6月9日;《著作权法修改分歧大难达共识何时出台遥遥无期》,《法制日报》,2014年4月15日;王自强《解读第三次修改》,《北京仲裁》,2014年第4期,第1~22页。

⑨阚敬侠《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

⑩阚敬侠《论对“新闻腐败”的规范化治理》,《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6期。

新闻专业职称论文篇13

国外最早撰文成书研究新闻史的人当属美国的托马斯。这位新闻史研究的先行者在1810年便出版了《美国印刷业史》一书。这本截止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史料,其难能可贵之处是首创了描述性的新闻史研究视角。后来,这种研究方法得到著名便士报《纽约先驱报》编辑主任、专事新闻学研究的赫德森的发展。赫德森于1873年出版了新闻史研究专著《美国新闻业》。此后多年,美国新闻史的研究,均是按照托马斯和赫德森所开创的描述性方法进行。

然而,这种局面在1945年得到改变。这一年,埃默里出版了《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该书成为新闻史上解释性研究的代表作。该书按照美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来研究新闻事业的发展,从经济、政治、社会情境的多维视角解释新闻事业,强调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后,埃默里所开创的解释性研究的视角被迈克尔・夏德森继承发扬,1978年,夏德森发表了其影响甚大的博士论文《探索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这是一个典型的以传播学思路做的新闻史案例分析。同时,夏德森在此书中为新闻史的研究提供了两个较具特色的视角和方法:“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故事模式也即说新闻应该描画社会图景,体现社会变迁。作者以普利策创办的《世界报》上的娱乐新闻为例子进行了论述。夏德森引用了1902年《记者》杂志上的文章《美国新闻的标准》中的话来说明何谓“信息模式”:只有那些准确而充分地报道事件的报纸才能生存,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固定的读者群。夏德森所做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停留在史料呈现的研究范畴,将新闻事业融入到社会体系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来研究新闻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现在的世界新闻史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国内第一本世界新闻史专著是由陈力丹所著《世界新闻史纲要》一书。全书16.3万字,上迄公元前59年的罗马《每日纪闻》,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论述范围包括5大洲16个主要国家。

《纲要》的总体框架是以国别为序,其中,每一个国家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这种分期方式,虽然有利于呈现一国完整的新闻事业发展面貌,但割裂了同一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以历史的发展顺序来切割新闻史,按照历史的规律来编写新闻史,这就不利于把握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这毕竟是国内第一部世界新闻史专著,开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先河。同时,它所提出的新闻历史分期方法也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借鉴和影响意义。

我国学术界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别史、地区史和专门史的研究阶段。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关于世界新闻史的研究当属方汉奇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世界新闻通史》。

鉴于国内外对世界新闻史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了自己对世界新闻史历史分期问题的设想。

一个科学合理的历史分期要兼顾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目的。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单纯地从新闻传播本身来探讨,是无法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二是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上看,世界新闻史应该涉及到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三个层次。目前的新闻史研究,主要停留在新闻事业的层面。至于新闻传播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新闻传播本身的制度框架和结构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此外,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传播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要揭示并且正确地阐释新闻传播演进的历史,就应该把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变单维的新闻史为多维的新闻史,平面的新闻史为立体的新闻史。针对世界新闻史而言,笔者认为,将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是合理的。

多数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主义盛行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理念,其核心是报道的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新闻客观性的信念。

如果把是否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其专业程度如何作为世界新闻史的分期标准,可以把世界新闻史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公元前59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是我国新闻史学界公认的新闻史的起点,固从公元前59年到1833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称之为萌芽期。因为,这一时期虽然承载新闻的形式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手抄新闻、新闻信再到印刷新闻,但是新闻的内容俱以政论为主,新闻大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或偏见,和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客观、公正距离尚远。此外,从读者层面上来看,不管是官报、政论报纸还是政党报纸,其读者都是固定的,都是少数智者阶层。这悖于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服务于公共利益。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作新闻史的萌芽时期。虽然出现了新闻,且不断地向前演进,但是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读者对象上来看,都还称不上专业。

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了《纽约太阳报》。它并不是美国的第一份便士报,但是一般之所以把《纽约太阳报》视为美国商业报刊的诞生的标志,是因为它是第一张获得成功的“廉价报纸”。在它以前的政党报刊,发行方式大多靠订阅且订费高昂。而《纽约太阳报》首创街头订阅的方式,零售价只有一美分。在《纽约太阳报》之前的政党报刊,其发行量达到1000份就算不错的了,而对便士报来说,动辄万份的发行量是轻而易举之事。由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创办于1835年的《纽约先驱报》在1850年发行量就超过了3万份,60年代达到6万份,在美国居于首位,甚至在欧洲也广有读者。

总之,这一时期的商业报刊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标榜独立。本杰明・戴在创办《纽约太阳报》时就宣称:我们决定创办一份独立的报纸,我们采取独立的方针。二、注重新闻。本杰明・戴在《纽约太阳报》的发刊词里写到:《太阳报》的宗旨“是在每个人都能支付的价钱下,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的新闻奉献在公众面前……”。三、企业化经营。在商业报刊的先驱者看来,报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可以生财赢利、发家致富。

综上所述,与前一阶段的新闻事业相比,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其专业主义较前一阶段更明显,但是还不甚成熟。因此可把这一时期称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步期。

1883年,约瑟夫・普利策买下了纽约《太阳报》,由于采取了新的办报方针,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被视为“新式新闻事业”的代表,由此揭开了现代报业的开端。这一时期与前一时期最明显的区别是报纸数目激增,读者群日益扩大。在新闻报道方面更加讲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尤其是《纽约时报》。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接管该报后决意要把这份报纸办成新闻全面、内容详尽、言论稳健的严肃报纸。他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并以“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为口号进行宣传。1899年每期的发行量上升到7.5万份,1901年超过了10万份。这与赫斯特的《纽约太阳报》2~3万份的发行量相比,无疑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作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成长期。

1908年,著名新闻学者瓦尔特・威廉博士创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这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院。1911年,威廉亲自制订“记者守则”,提出“我确信报业是职业”。这是新闻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新闻业是一种职业的说法,而且这是新闻史上首次出现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是《自由与负责任的新闻界》的提出。它实际上等于提出了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新闻史学界一致公认这份报告的提出标志了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的成熟。因此,可以将1904年至1947年这一段时期称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成熟期。

1947年以降,新闻业虽然呈波澜壮阔之势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新闻专业主义上却无甚大的创新,基本上是对已有新闻专业主义的修修补补和持续完善。虽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格局并向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分天下演变,甚至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也正进入传媒领域试图分一杯羹,但总体而言,新闻要客观、公正,要为大众的利益而奔走呼号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客观、真实的新闻理念成了激烈竞争下各媒体的看家本领和生存法宝。因此,可把1947年至今这一段时期归结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巩固期。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②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③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④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