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篇1

“新闻工作者特别保障计划”综合了航空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内容,还针对新闻工作者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专门提供了非工作时间的意外伤害保障。涵盖了意外伤害、意外医疗、重大疾病等保障,是为满足新闻团体的不同保障需求而制定的。

阳光保险费心设计的这款产品,能否吸引新闻工作者的眼球?

“新闻工作者特别保障计划”提供“乘坐飞机双倍给付”的保障,即被保险人持有效客票乘坐飞机,因飞机坠落、起火、爆炸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导致身故的保险金额为意外伤害保险金额的2倍。

然而,该计划中提供的航空意外伤害保障,在此前就上市的航空意外险中也同样提供,那里规定投保航意险,最低只需10元保费,即可获得高达几十万元的保障。

对于偶尔乘坐飞机出行的新闻人来说,购买单次、短期的航意险更为划算。单次航意险产品,保险期间为乘坐当日飞机的有效期间,保费一般只要10元,主要针对航空意外进行保障,保障额度在60万元以上;保障期限延长到7天的航意险产品,投保人在乘坐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时,都可以获得相当保额的保障。对于经常乘飞机出行的新闻人来说,选择1年期交通工具意外险更划算,一般保费在20元左右,保额在45万元左右。

相比而言,航意险或交通工具意外险更加专业,性价比也很高,而新闻工作者特别保障计划中提供的航空意外伤害保障则稍显逊色。

该计划的另外一个特殊保障,是“非工作时间执行公务双倍给付”,即被保险人因执行公务或公职行为而在非工作期间遭受故意侵害导致身故、残疾的保险金额为意外伤害保险金额的2倍。

篇2

一、打主动仗,精心谋划活动,随后对自己发起的活动作进行式报道,在策划中打造独家品牌。上世纪90年代,《青岛日报》先后组织了“沿黄河行”、“齐鲁行”、“长江三角洲纪行”、“环渤海行”等一系列重大采访活动。活动启动后,即在显要版面作跟踪式报道,从而使《青岛日报》完成了从“制造新闻”到“策划新闻”的一次次有效实践。这样的新闻策划虽然付出的成本较大,但却创造出独家的新闻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最充分的开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

二、对一般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根据时间相对宽裕的特点,从容谋划,精心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近年来,《青岛日报》对于香港回归、迎新世纪、申奥成功等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举全编辑部之力,做了大量的事前策划。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一人之力显然难以胜任,特别是可预见性新闻的策划,更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对非可预见性突发新闻的报道策划。我们的体会是,此类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策划预备阶段。即发现新闻报道线索、收集与分析各方面信息、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效果目标的这段时间。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即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加以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阶段。三是方案修正阶段,即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1998年春节前,《青岛日报》接访了一位下岗职工,她反映,一天晚上因生活困窘,她在外出借钱的路上哭泣起来。这时一位自称住在“14号”的机关干部走上前来,询问了她的情况后,鼓励她要有生活的勇气,并送上200元现金。这件事给这位下岗者的触动非常大,她希望编辑部能帮她找到好心人。编辑部立即感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线索,特别在年关临近时推出一组报道,必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于是次日《青岛日报》一版头题即刊发了“寻找14号”的消息。随后编辑部做了精心谋划,记者分头到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周边查找“14号”的居民,经过近一周的连续报道,终于找到了乐于助人的那位市委机关干部。这次报道策划,由于反应及时,方案周密,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总结一系列成功的新闻策划经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策划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只要能够遵循时新性、合理性、时宜性、可受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新闻策划就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设团长一名,团支书一名,副团长一名,全权负责团内一切事物。其职责如下:

1、制订、实施记者团学期工作计划;

2、审阅各部学期工作报告(计划);

3、对各部部长和成员考核、审查;

4、对具有记者特色的综合性活动统筹安排;

5、召开例会和临时性会议。

二、新闻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一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撰写新闻稿,负责对日常新闻稿件的审阅、筛选、修改、校对,及时报道校园热点新闻事件。

2、负责查阅、核对发稿情况,整理、统计各部的稿件数量(每月底进行)。

三、采访调研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2名,干事4~6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记者团的对外采访工作及新闻事件的收集,尤其是围绕当前学校的热点问题,比较有深度地进行采访报道。

2、协助新闻中心完成相关活动的调研工作。

四、展板海报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部长1名,副部长2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制作。

2、负责对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粘贴及展览。

记者团的纳新流程:

1、报名: 12月5日~8日中午11:00~1:00在学林路记者团纳新咨询处登记个人信息。

2、面试:12月10日~11日中午11:50~1:00和晚上7:00~8:30都可参加面试,面试地点为西礼堂校会三楼,面试时需交记者团报名表,见附2。报名展板海报部的同学,如有意从事绘画设计在面试时需交一幅绘画作品,内容自拟;有意从事书写工作则需交一张自己写的软笔书法,内容自拟。

山东农业大学记者团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每学年将根据各成员在团内的表现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记者;

2、获奖者将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并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加分;

二、处分:

篇4

综观当前荧屏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且经久不衰的节目和栏目,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等,可以说,这些节目在前期采访过程中无一不是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完成的。如对新闻背景的分析研究,对人物访谈内容的精心准备,以及在现场采访时的机位、景别的灵活选择等等,都体现出策划之功。

笔者认为,策划不仅体现在围绕一定时期重点宣传思路和重要活动所作的报道计划上,也体现在日常新闻的采访之中。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一项声画结合的艺术,新闻现场的采访过程对于一件电视新闻作品的成败得失至关重要。而要在现场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环节,不漏掉每一个关键镜头,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对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事件的进行过程以及如何拍摄做到心中有数。笔者在多年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对电视新闻策划有以下几点认识。

1.前期准备要用心,策划手法要创新

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是关键所在。一位新闻工作者曾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脚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和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报道内容和方式的谋划,目的是提高新闻质量,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中可以看出,策划就是通过多方论证,对既定报道主题进行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的谋划,产生一套能够生动表现主题的方案。电视新闻策划应当提早进行,精心准备,其主要内容有收集相关资料,联系采访对象,制订采访具体计划,包括场景的选择、提问的设计、镜头拍摄设计等。另外,对于报道体裁、报道角度乃至主题的提炼、叙述结构等都要综合考虑,精心筹划。策划开始于采访之前,贯穿于采访始终,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策划可以分为事先策划和随机策划,并可以随时调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了然于胸。

2.结合电视特点做策划

看报纸一般是一人独自看,而电视可以大家一起看,观众的情绪还可以互相感染,使现场气氛更热烈。我们的策划完全可以结合电视的这些特点来制定。在今天,纪实性和现场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电视新闻工作者所注重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许多新闻事件和现场不可能再现,因此,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动向捕捉瞬间即逝的场景,有的放矢地实现采访意图,才能达到电视新闻采访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记者遇到新闻事件仓促上阵,开机就拍,递上话筒就问,很难拍出打动观众的好作品来。

3.策划的执行:用真情做好新闻

篇5

今年以来,新闻股按照县委宣传部和中心要求和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始终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和宣传工作服务服从于全区工作大局,以创建服务性机关为工作目标,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改善新闻宣传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部门形象,确保了整体工作时间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2014年目标任务的开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们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报道重点工作。据统计,我台严格按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标准和要求,共编播电视新闻节目即《县新闻》187期,完成自采电视新闻稿件1212条;广播新闻178期,自采新闻稿件1212条。

(1)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除做好常规性宣传报道外,认真策划,打有准备之仗,力求创新。围绕我县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活动,组织编辑记者积极主动参与,深入采访,策划制作了《聚焦县“两会”》、《三送专栏》、《100个重点项目》、《苏区振兴两周年》等多组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区域内媒体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又充分展示我县大开发、大建设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激发我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报道体现了关心百姓、贴近百姓的报道方针和平民视角。

(2)精心组织并策划常规性的经济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经济开放、项目落实等情况。鼓舞全县人民建设经济强县、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士气和信心。

(3)结合重大节日等纪念活动,开辟专栏节目,烘托气氛,营造宣传环境。今年2月和9月8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反映县客家民俗新闻“全家福”,感悟亲情品味中秋传统味道,8月25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我县白鹭专题节目《美丽乡村、文明传承》,4月15日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反映我县客家民俗美食长达18分钟的节目《踏春寻樱客家好味》,并先后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稿件21条,在省电台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闻53条,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新闻稿件563条。外宣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

篇6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篇7

主题性报道,顾名思义是主题先行。媒体要做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事例来阐释这个主题。当这个主题较为宏观时,“中央厨房”的顶层设计和多层级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6月底,省委宣传部要求,湖北各主流媒体要围绕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湖北”建设目标推出系列报道,回看一年来湖北在多个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绩。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主题报道,它需要对省级战略有精准把握,也需要在微观层面找到有说服力的事例。这样一个大型系列报道,用编导们的话说,选题“太吓人”。

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新闻》首次启用“中央厨房”新机制进行运作。

“中央厨房”的核心是策划。抱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想法,电视新闻中心成立由中心领导、后期编辑、前期记者组成的策划团队,邀请资深新闻业务专家、省社科院专家进行指导。经过反复碰撞,拿出了近三千字的策划方案。

这个策划方案就是整个报道的顶层设计,也就是确定了播出框架:以主要战略为分类方式,划分出四个播出季。每个播出季,突出一个战略主题,如“一主两副 都市交响”、“一红一绿 山乡发现”、“两圈一带 跨越成势”等。在这个框架下,策划团队又进行了具体选题的二次策划,确定报道层次、案例方向以及任务负责人等。

事实证明,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多层级策划,为高质量的报道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从6月25日宣传部正式下发报道指令,到7月25日一个月时间内,《湖北新闻》播出了17篇《五个湖北进行时》,每篇报道的平均时长为6分钟。这17篇报道,站位宏观、事例微观、画面精美、表现丰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推出高质量的主题性报道,即使是平媒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更不要说工序繁杂的电视媒体了。这组报道受到省委宣传部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而如果没有“中央厨房”的多层策划和统筹,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优势二:强化协同合作,合掌成拳

一个点上的故事,折射出一个面上的成就。这是主题性报道长期以来的“八股体”,属于简单的“水滴折射太阳”的做法。中央厨房的“采购员”落实制,变分立操作为协同操作,同时调动多路记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素材搜集,并参照策划方案对素材进行分选,保证“中央厨房”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到更多的有效素材,而不仅仅是“一滴水珠”。

举个例子:2013年7月21日到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湖北调研。短短三天时间,实地考察调研了十个基层点。《湖北新闻》在确保当天正常时政报道的前提下,采用“中央厨房”运作机制,对的调研点进行回访式报道。

“中央厨房”首先确定了“总书记就在我身边”的温暖主题,突出现场感、伴随感的采访风格。随即,五路“采购员”(指采访的记者)分赴武汉新港、武重车间、鄂州峒山、东湖高新、市民之家进行回访。由于目标明晰,五路记者基本上在12个小时内就完成了外采工作。接下来“配菜员”补充制启动——五人视觉设计团队投入战斗,主力编导变身“掌勺师傅”对各路记者的素材进行整合,汇编成片。30小时后,一个8分钟的组合式主题报道《总书记就在我身边》端到了“品菜师”——台领导的面前。

在这道“新闻大餐”中,《顾强生的四个“没想到”》表现总书记冒雨视察武汉新港给顾强生带来的种种意外和惊喜;《中国光谷的第二次相遇》再现总书记对东湖高新的殷切厚望;《欢笑洋溢在市民之家》重温总书记与普通市民的亲密互动;《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记录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总书记 还有话想要对您说》讲述大学生对总书记的温暖回忆;《我握住了那双温暖有力的手》反馈与总书记握手的普通人的集体感受。通过“中央厨房”科学统筹下的协同操作,在一个主题之下,六个侧重方向,既平行推进,又能合掌成拳。

优势三:强化资源整合,效益最大

电视新闻是一次性消费品,但电视新闻资料却可多次使用,“中央厨房”的集纳整合功能可以将资源效益最大化。

2013年7月16日,省委举办全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研讨班,12位代表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电视新闻中心对整个现场进行全程录制,在《湖北新闻》播发6分钟的时政报道和配合报道。

但是,这仅仅是对新闻资源的一次利用。“中央厨房”通过提前策划,结合12位发言人的讲话,推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主题报道策划方案。这组报道一方面充分利用发言内容,一方面进行多角度拓展,例如: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发言围绕治庸问责展开,“采购员”立即对武汉治庸风暴近期重点整治的车检所进行回访,用事实回应观众期待;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谈治水与抗旱两手抓的问题,“采购员”则赶赴江汉平原的“水袋子”和鄂北的“旱包子”实地调查;蕲春县大同镇李山村村支书田祥森讲述他扎根基层37年的艰辛与执着,“采购员”就深入他的家乡,发掘发言背后的感人故事……

篇8

一、我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如果从部队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35年。1977年,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部队任职新闻干事。1986年转业进入《上海商报》,先后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报社编委。1992年,调入《新民晚报》,先后任经济部记者、副主任,总编办公室主任。2002年,调任文新报业集团党政办公室主任。2007年6月,通过“高级记者”职称评聘。

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我采写各类稿件200余篇,分别刊登在《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以及电台等媒体上,因新闻报道及其他工作成绩显著,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在《上海商报》期间,我采写稿件最多、刊用头版头条最多、评出好稿最多、得奖作品最多,是大家公认的。我策划和主笔4次“战役性报道”,共23篇约4.5万字,受到商业部、市政府、市人大的关注和好评。商报期间我有3篇稿件获上海市好新闻奖、2篇获全国商报联合会好新闻奖。

篇9

新闻策划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它是地市报站稳脚跟、做强新闻、赢得读者与市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地市报当如何感知、勾画、整合、组织策划新闻,是地市报人应当也值得思考的问题。新闻策划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所作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对报纸来说,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以最佳报道方案,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读者作出报道的完整过程。

那么,有了一以贯之的一般性报道,为何还要化大气力去做烦琐的前期谋划和安排?报人皆知,一般性的日常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任务来了出击一下,采访结束立即成稿。报道的单一性且不论,就其成稿的时效性也限制了报道的深入。相反,经过策划的报道就具有了充分的主动性。对一张报纸而言,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报道计划的方向、内容、方式几乎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围绕老百姓的热点需求去设计。这就意味着地市报人必须主动地根据有关精神,根据本媒体的实际,自主地确定报道方向、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宣传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益发展阶段,在地市报日益向主流化转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新闻策划已成为其突破创新的法宝。新的新闻策划模式则伴随着这种转变应运而生。笔者从平日的工作当中略有小结。

把重大新闻细化为本土新闻

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开幕,8月24日闭幕。按照本报党组的安排,日报和晨刊同步推出奥运报道。日报的安排是每天在一版刊发中国军团的综合消息;晨刊组织实施名为“北京旋风”的奥运特别报道,共计刊发17期近150块版面,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预料,与当地市面上的其他报纸相比,本报的奥运报道成为众多市民的首选。

反响强烈得益于本报精心的策划。本报是这样安排17个不眠之夜的奥运“大餐”的。社里作出部署,舍得版面、浓墨重彩。设置了中国时刻、焦点战报、皖将风采、今日看点、精彩看台、特别报道等几个大的板块。在报道深度上多做文章;赛事太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报就在选稿时突出重点、抓准看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家地市报的稿源都来自新华社的电稿,我们除做好、做足、做优这一规定动作,还策划了“激情点评”和“我在赛场”栏目并及早告知于众或者主动预约稿件。“我在赛场”栏目刊发在奥运场馆看比赛的铜陵籍观众和在奥运场馆的铜陵籍志愿者写来的现场感受稿件;与铜陵新闻网联手开设的“激情评点”专栏,刊发市民观众对一幕幕精彩的角逐、一场场顶级的较量、一项项刷新的纪录所发出的感叹与点评等。

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策划处理,既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的关注,也使得读者在本土化的新闻影响之下收获更多的贴近性新闻。

让浅层次的新闻组合引发深层次思考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是美丽的“中国结”。然而,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现在已经淡化成除夕夜的一场联欢晚会,淡化为经济现象的“黄金周”,甚至,对一些孩子而言,春节就是可以去麦当劳、肯德基。民俗文化的色彩这些年淡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好的聚合剂,是民族的向心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力量。从2008年起,国务院已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大年三十大多数人不再上班,可以从从容容过个中国年。在如何引导市民过个热热闹闹的民俗年,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方面,本报策划:开设“过个时尚民俗年”专栏。年前报道相关民俗活动的筹备、流行、身怀民俗技艺人的忙碌身影(包括文字和图片);节间报道民俗活动开展情况。具体地,在农村关注民俗的特色氛围、民俗的回归,如剪纸、贴窗花、舞狮和龙灯、老洲对歌等;城镇着重关注民俗与时尚的结合,重在体验和传承。如带孩子到乡下体验包饺子、打年糕、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与父母过个团圆年;去民俗风情最浓的地方旅游感受民俗;送戏下乡下社区,与市民村民过个文明祥和年;公务员今年过节更从容,可以把民俗年味搞得更浓一点。

这组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中国人心中的“中国结”打得结结实实,不仅渲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积聚和谐的力量。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丝丝紧扣。这组策划就是告诉读者党报的作用引导舆论。

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提升传播效应

笔者常常感到,搞策划就像出作文题,题目太宽泛,叫人写起来摸不着边际。同样,所出策划选题太宽泛,叫记者写起来找不到感受、找不到激情,写出来的还是老套路,虽成体系却没有特色,操作起来记者的积极性也不高。其实,反复思量,策划应当敏锐地感觉到有价值的新闻,让写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的东西,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焕发出更为光彩的效应。

今年初,植树节前夕,本报拿出一个选题《向空间要生态》:可以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从开矿山体遭受破坏,尾砂库,荒山绿化,室内绿化,立方绿化,等等方面,收集与之有关的资料、信息,综合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对山体的保护、对绿化的实施等展开报道。记者很快就拟出报道提纲,一组策划报道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先后刊发了《多头并举建设生态空间》、《700亩荒山披绿装》、《尾砂库上满目丹皮》、《沼泽变“水乡”》、《让绿来呵护人们》等稿件,既有典型经验推介,又有新方法的尝试,还有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于赶上植树造林时节,其中暴露的问题引起有关单位的关注,同时,一些单位的典型、特色做法得到了及时推广。这组报道从生态报道挖掘出了改造生态要经济效益和唤醒人类呵护生态的有价值的新闻,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当然,每天发生的新闻都是大量的,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为媒体上的新闻,也不是每件新闻都需要和值得策划,新闻策划当以受众、媒体、社会三者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为此,做新闻策划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策划要出新。地市报频频拿出出彩的策划得益于什么?人大新闻学院研究员刘全宝认为:新闻策划的第一要义是出新,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没有报道过的内容,又要采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形式。这就需要策划者开启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资讯,调动策划者的综合素质、智慧,进行周密谋划。

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届届都需要报道,如何出新,始终困扰着新闻从业人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出来当天,有媒体就组织专家就学习报告所产生的感想组织一批稿件。有侧重思想解放的,有侧重民生的,有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阶层民众的不同期待。这样的创新策划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认同,做到了人有我新。

策划基点要服务生活。《关于新闻的新闻》一文中写道:好新闻并不经常意味着一位总统,好新闻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新闻媒体当为受众设置议程,策划就是完成这些议程的构想和设计。例如,每年的年终,本报策划一组年终报道。2004年,本报就认真梳理出十件实事,先后图文并茂刊发了《农村税费齐减免农民增收真欢喜》、《小额贷款雪中送炭》、《下水畅游园美》、《免交养老医疗保险费――下岗失业人员少了一笔开支》等10余组图文并茂的稿件。去年,本报针对当年大事多喜事多的特点,进行梳理,以“百姓乐事”为题进行报道,要求记者从典型的单个人写起,让他们谈中央、省、市新出台的惠民政策给其所在群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反映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主标题下,以内容提要的形式,将当年的惠民政策及总人数、总金额等简练地放置文前,以楷体字稍放大刊出,并配以受益人感激的出彩的大照片和实事项目办成后的美景美事,形成形式活泼、篇幅较大的板块,读来感到真切、活泼、悦目,又浓墨重彩,既对当年的大事实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又在年末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可谓一举多得。

策划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报纸要有亲和力才能被读者接受。亲和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和读者的参与性。近几年,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本市每两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的干部到落后村挂职锻炼。前几年本报搞过这方面的报道,但不少稿件写起来又是“大块文章”,不太鲜活,再加上大同小异,新闻性不是太好。

篇10

二、加强策划,主动出击

1、围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环保部门在环保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围绕我省环保方面特别是治污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围绕环保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宣传中心将密切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掌握信息,提前进行策划,制定报道方案,主动组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围绕省局每年、每季度的工作重点,制定的重要制度和环保工作的先进做法,进行重点策划,列出采访题目,及时组织稿件或组织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3、每年至少策划5次以上大的集中采访活动,组织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每年在中央级媒体发稿30篇以上,争取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头条新闻3-5篇。

三、强化与主要新闻媒体的联系

1、重点加强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要安排专人与这些媒体驻山东的记者进行密切联络,及时邀请他们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策划会,向他们提供山东省的环保信息、环保成绩,请他们出点子、出题目,我们协助做好采访报道。

2、借鉴其他单位的做法,探讨邀请这些中央媒体在省环保局设立联络点或工作站,将日常联络工作制度化。

3、强化与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等省级主要媒体的日常联系,随时向他们提供正面的新闻线索、环保信息,在这些媒体上开设专栏或专题,强化环保宣传报道水平。

四、建立资料库,掌握宣传典型

在7月底以前,逐步建立全省环保典型宣传动态资料库。资料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国家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我省在环保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重要成效;我省近期、近年来出台的环保政策、地方法规和环保措施等。

2、从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行业选取30家在治污减排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先进企业。

3、选取10个工作创新、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环保局。10个环保系统的先进人物。

4、选取5个环境治理模范城市,5家运行正常、环境效益良好的污水处理厂。

篇11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社会》,1996:68-70

④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

⑤吴蓉,《试论报纸版面杂志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34-35

篇12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

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 ·社会》,1996:68-70 

篇13

在我国,改版都是由报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的,版式设计也是由报社内部专业人员来负责。美国的情况则不同,很多报纸在重新设计时要花重金雇用专业设计公司或社外专家来操作,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国性大报都请了“外脑”来参与设计,一般的大都市报纸和更小的社区报纸,借助外力重新设计的就更多了。

为美国报纸重新设计的专家不少人同时具有新闻从业经验和艺术设计专业背景。比如主持华尔街日报重新设计的Mario R. Garcia,就有新闻工作经验,他创建了名为“卡西亚媒体(Garciamedia)”的设计公司并担任CEO,30多年来为450多家新闻媒体做过设计,并在多所大学担任过新闻学教授,出版了十几本有关版面设计和网页设计的著作。

由报社以外的专家来重新设计,并不等于报社自己无所作为。相反,美国报纸对重新设计都有很明确的目标,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他们寻找社外专家来做,不过是借用外部的灵感和技巧,来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因此,整个设计过程其实也是内外两股力量冲撞与磨合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的设计理念是要在保持自己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感。既不能丢掉原有的形象特征,又不能随便仿效其他报纸的时尚做法。所以这次重新设计煞费苦心,大到整体内容结构的调整、每一版组的形象特征,小到每一个版面元素的规定、每一种色彩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设计中最大的动作是头版开始变彩色,整张报纸的彩页数量也有所增加,另外新增一个版组“个人化日报”(Personal Journal)。此外,每一版组的首页由原来的6个基本栏结构变为5个基本栏结构,栏距加大,整个版面更加疏朗大气。这些变化与报纸传统风格的维持又是融为一体的,如头版引入了色彩,但将色彩的种类做了很严格的规定,一是只能用淡淡的薄荷绿、天空蓝和柔和香槟色,二是这些色彩的使用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用色策略是为了使报纸继续保持高雅、高档的品位,不让熟悉这家报纸的老读者感到任何不适。对传统风格的保持,还表现在对垂直式版式、对头版上小块手绘人物头像等一些传统做法的延续上。这次重新设计不仅形成了版式模本,而且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操作指南,书名是《华尔街日报版式》(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ormat),厚达283页,只在报社编辑部内发放和使用。

2007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再度改版,主设计师依然是Mario R.省略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

当报纸的内容向网络上传递,并且要通过网络传播的介质优势实现增值的时候,报纸的设计与网站的设计必然成为一体化的运作,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要考虑报纸的形象及品牌在网站上的延伸,也要考虑网络传播技术对传播内容和形式加以变化的新的要求。华尔街日报的第二次改版与前一次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这种一体化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报纸版面的风格和特色在网站上获得了再现,而网站又决非对报纸的重复和仿造。

值得一提的是,除华尔街日报外,我在美国还对另外200多家报纸的版面进行过比较研究,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严肃大报,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社区报纸,发现它们从报型、纸张到版式、风格,差异非常之大。虽然今日美国报早已风行美国乃至世界,但是并没有看到对这家报纸进行“克隆”的情况。这与美国报纸普遍追求独家特色的设计理念有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国报纸的重新设计热,除了国内报界已经注意到的采用模块式结构、静态式编排这些比较普遍的做法外,还有什么更深层面的东西值得我们琢磨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报纸设计应该与编辑部建章立制相结合,形成系统严谨的操作规范。

重新设计是对传统报纸编辑业务的一种变革,从报纸的生产流程角度看,实际是将后期的操作环节前置,在新闻采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展示新闻成果的载体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事先为新闻信息的装载做好了“容器”。这与传统编辑学强调的操作规程――“先采后编,先稿后版”是相悖的。但恰恰是这一变革使报纸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作业,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美国报纸请社外专业人员担纲设计,不仅仅是对报纸整体形象的重新规划,同时还引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技巧。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是有风险的,外来的专家能否完全领会与实现报社的意图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这些专家完成了模本设计之后,如何才能保证设计方案在以后天长日久的实际运行中不因专家的撤离而变形或“缩水”?这方面,很多美国报纸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重新设计之机,为编辑部建章立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文提到的《华尔街日报版式》了,这本由设计专家起草、由报社内部印发的大厚书,实际是华尔街日报的“版面编辑大法”,是所有采编人员必须照此执行的业务规范,它大大方便了组版编辑的日常操作。

除了针对版面编排本身的规范,在重新设计时编辑部制度建设也会受到重视,因为支撑版面毕竟是新闻内容,文字报道怎样做、图片怎样拍,都决定了版面效果,所以,设计专家在为报纸重新设计时,必然要研究报纸的整个采编流程,这也是有些大报的重新设计要历时一两年的原因。专家们会在充分的研究之后提出对采编流程管理甚至编辑部组织结构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这些意见不能得到重视,重新设计的便只能是版式本身,这样的设计就会因为内容得不到应有的改进,运行也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将报纸设计与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专业水平。

建章立制,只是从组织层面和管理角度解决了设计方案的落实问题,还有一个同样不能忽略的问题是人的因素。美国报社深谙此理,他们在重新设计时求助于社外专家,就是因为报社内部编辑水平有欠缺。既然花费重金请来高人,就一定要借此机会“吃干榨尽”,把内部人员培训一番。所以,几乎所有报社都要求设计专家在完成设计之后,为报社编辑人员开设讲座并直接指导操作,手把手地教他们掌握新版式的编排规范,直到完成若干成功的版面,真正掌握了规则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色彩培训、图片编辑技巧、图表制作等等。所以,美国报纸的重新设计,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次内部“练兵”,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美国新闻学院中对版面设计的教学相当重视,一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教师本人就有这方面的从业经验,有些教授还是世界知名的版面设计大师。二是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训练。笔者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学时,发现这门课程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脑上设计版面,色彩、结构这些基本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动手操作在整个学期中贯穿始终。

三、将报纸设计与报道策划相结合,优化报纸生产流程。

美国报纸讲不讲策划?如何策划?这是一个国内同行知之不多的问题,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国新闻界一直强调客观报道,不做什么策划。笔者在到美国实地考察和研究后发现,其实美国媒体比我们还要重视策划,虽然他们不用“策划”一词,只说“计划”(Plan)。而且,美国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早已包含了这方面内容,一些编辑学、媒介管理学教材,都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yl R. Moen在书中提及:上世纪90年代,美国报纸编辑部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出现了设计编辑(Design Editor),这个岗位不同于一般组版编辑,其地位在很多报社相当于助理总编辑,不仅对整个报纸的版式负责,而且对报道内容也有发言权。第二个变化是,就是以版组或版面的需要为基础,形成团队,由负责采写的记者与负责版面的编辑两类人组成,他们一同策划报道选题,设计报道内容和形式。特别策划的报道在一些报社是作为项目管理来运行的。设计编辑在所有的日常报道与特殊项目中都有发言权,而且要为下面的记者编辑提供指导意见。他还特别谈到特殊项目的策划与运行通常会以人数更多的团队来操作,如一个策划性的深度报道,团队成员通常会包括记者、项目编辑、设计编辑、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美工、助理总编辑、管理编辑(相当于中国报社的副总编辑)等,他们要一同研究确定报道方案,设计版面编排,再根据版面需要,分工去获取各类材料,做成各类“零部件”,最后组拼到一起。{1}这种团队操作方法与过去传统采编流程中版面设计置后、记者采摄时不知道版面需要,编辑排版时只能“就米下锅”不同,它使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个工种一开始就明确地为最终的版面成果而努力,每个人都少走弯路,整个采编流程得到了优化。

四、将报纸版面设计与报纸数字化转型相结合,对报纸版面与网站的设计进行一体化的运作。

可以说,华尔街日报最近的这次改版表现出了报网一体化设计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通过内容与版式的设计使新闻与信息内容在报纸与网站上重新分配与整合,从而形成产品链,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功效和经济收益,已经是目前报纸重新设计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