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实用13篇

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发展篇1

1.2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五个方面。从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各所其占比例悬殊。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中,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55%,环保设备产值占30%,环保技术服务占10%,低公害产品开发产值占4%,自然生态保护收入仅占1%。可以看出,后三项所占的比例过小,其中环保技术服务的份额过小也说明环保科研技术未能和工矿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有机构的结合到一起。

1.3环保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单调

从环保产业的发展史上看,环保企业的建立,投资少,规模小,较分散,多为自发转型而来。虽经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仍然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真正在全国叫的响的企业和环保产品不多,具备成套设备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从环保产品发展的种类上看,我国的环保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粉尘、污水两大领域的技术开发、设备生产上,而两者的应用条件受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能力约束,也受到市政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制约,于是“竞争激烈,生意难做”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1.4环保产业的培育、宣传力度不够

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许多环保产业人士所认同,但较多的环保部门和环保企业侧重在环保展览会上对产品的宣传,而在全国各地开展有声有势和持续性较长的环保宣传系列活动较少。环保宣传未形成气候,各级领导未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群众没能发动起来,舆论导向力度不够,环保产业市场就不会培育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前进的速度势必减缓。

1.5其他因素阻碍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1.5.1环保产业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许多污染企业上治理项目多是一种被迫行为,业主在选择承接治理项目单位时的心态也是特殊的,这种消费心态也使得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1.5.2受以罚代治政策弹性的影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进行罚款是理所当然的,是我国环保法规正确性的体现。但是有些单位却利用了法规的弹性作为护身符,宁交罚款而不愿投入治理。这样,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得不到开发。

1.5.3还有一些不规范的非经济、技术、价值因素影响着环保产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2.解决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探讨

现实的环保产业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应对入世后国外环保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对此环保人必须有清楚的估计和认识,认清自己,看清形势,通力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2.1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行业体系

实行行业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环保产业的行业体系,不成体系,行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需要按环保产业协会的建立宗旨及组成机制,完善基层产业,建立从上至下、步调统一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管理体系。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维护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始终保持协会的社会团体性质。正确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达到强化行业管理的目的。

2.2环保企业要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技术产品结构,以科技为依托,质量为后盾,解决好开发与经营的关系

我国的环保企业要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产品开发,抓好质量,在研究市场的同时,去引导用户消费。环保企业开发产品不应盲目,更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去搞,而是将眼光放在更高层次,放在尚未开发的处女市场更有意义。环保企业要从科研上主动出击到市场第一线去寻找课题,解答难题,从设计上善于总结,不断优化工程设计,为市场提供科技精品,使自己的技术全面化、产品多元化。此外企业还应努力去开发如环保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市场,使整体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3打好宣传仗,实施培育环保产业市场的长远战略

环保企业要善于运用展览、展示、展销、售后服务、技术讲座、BOT操作等现代化市场动手段和电视、报刊、广播、图文广告、等现代传播方式,塑造环保形象推广产品成果。我国的环保企业原理惯用“唯我独尊,天下第一”之类的自吹自擂宣传,从而忽视有政府组织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实际上,只有组织有声势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活动,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培育。群众的环保意识曾强了,一旦发现污染立即投诉,就会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把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

2.4环保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当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4.1国家实施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的机遇

世纪末的“一控双达标”行动是国家实施的限期治理的措施之一,它给环保企业带来了一定效益。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是法治,能真正解决保护环境的实质,体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成就,同时也给环保企业增加了用武之地。新晨

2.4.2加快城市化进程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要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加强城市噪音和光电污染管理;倡导清洁生产;推行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有这些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无疑将刺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4.3抓住与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接轨的机遇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利大于弊。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营销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层次,加快外向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努力实现世界资源最优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组织允许各成员国为了环境保护而对本国的企业进行补贴,环境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处理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均被视为重要目标,ISO14000被益为能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环保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环保人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发展篇2

1.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的3%。近几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投入,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的研发,英国专门成立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发展低碳工业、汽车等节能产业。根据《世界能源展望2009》报告,从2010-2020年,全球节能环保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将达5.586万亿美元。

2.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9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首。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元的投资大增121%。另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节能环保产业将步入“黄金时代”。

3.湖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湖南省拥有近7000万人口,历来是农业大省、工业弱省和财政穷省。从“十一五”开始省政府全面推行新型工业化改革,使经济总体实力跻身全国十强。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是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湖南省环保产业从业单位760余个,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仅统计产值超过200万元企业);2011年,全省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已达1120个,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666亿元(仅统计产值超过200万元企业)。近几年省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强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如下发《关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通知》,切实保障环保发展的用地需求;印发《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和《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编制《湖南省环境服务业发展试点方案》,促进环境服务业大发发展。

二是发展区域相对集中。湖南省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沙、岳阳、郴州、衡阳、株洲5市,总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大型环保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和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园区。从行业的区域分布来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环保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其产值分别占全省环保设备产品和环保服务业产值的70%和3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郴州、岳阳和衡阳,其产值占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60%以上。

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近几年,湖南省相继出台《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文件。长、株、潭三市正式成立排污权交易机构。排污权抵押贷款、社会资金参与排污权交易、排污权指标短期租赁和调剂机制等试点研究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已有1139家企业申购初始排污权,缴纳有偿使用费1798万元。同时省政府还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有序竞争,探索环境污染责任险新机制,仅2011年参加环境责任保险企业566家,比2010年增加近一倍。

四是发展前景看好。湖南省政府已将“环保产业千亿工程”列为全省“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十大环保工程,力争到2013年全省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超25%。在未来几年里,湖南省政府将突出抓好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园区(基地)、扶持一批环保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环保名牌产品、启动一批环保科研项目,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未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只要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赢得主动地位,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题成果: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课题(JY1108)。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07)37号.

[2]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国环保产业,2011,(1):4.

[3]刘京,仲伟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157-160.

环保产业发展篇3

1.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在以上分类中虽然已经包括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但只包括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功能部分,而没有包括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如土地、水源、植被、物种多样化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活动的内容。

2.忽视了目前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洁净产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环保功能的部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状况的最终归宿所在。

3.以上分类难以区分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不仅在统计上不便操作,不便于对各类环保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而且难以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科学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与新分类方法

为解决以上我国环保产业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定义方法,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角度,对环保产业重新分类。

1.环保产业的定义

目前,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用于“末端治理”的产品和服务,其环境功能与使用功能一致。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过程。通常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而洁净产品则特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2.环保产业的分类

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和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同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和制订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三、各类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及发展对策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目前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我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我国采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环保产业发展篇4

 

1. 目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1 地域性观念影响环保产业的进步 

地域性观念来源于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思潮的形成使中国环保产业市场被人为地分为很多区域。部分环保企业公司不是凭借市场规律,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和企业实力,而是利用非市场因素占领一个势力范围或者称霸一方市场。这种观念的形成因素也包括外地劣质环保产品冲击市场,造成环保市场混乱而给当地企业带来心理恐惧。 

1.2 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五个方面。从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各所其占比例悬殊。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中,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55%,环保设备产值占30%,环保技术服务占10%,低公害产品开发产值占4%,自然生态保护收入仅占1%。可以看出,后三项所占的比例过小,其中环保技术服务的份额过小也说明环保科研技术未能和工矿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有机构的结合到一起。 

1.3 环保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单调 

从环保产业的发展史上看,环保企业的建立,投资少,规模小,较分散,多为自发转型而来。虽经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仍然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真正在全国叫的响的企业和环保产品不多,具备成套设备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从环保产品发展的种类上看,我国的环保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粉尘、污水两大领域的技术开发、设备生产上,而两者的应用条件受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能力约束,也受到市政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制约,于是“竞争激烈,生意难做”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1.4 环保产业的培育、宣传力度不够 

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许多环保产业人士所认同,但较多的环保部门和环保企业侧重在环保展览会上对产品的宣传,而在全国各地开展有声有势和持续性较长的环保宣传系列活动较少。环保宣传未形成气候,各级领导未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群众没能发动起来,舆论导向力度不够,环保产业市场就不会培育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前进的速度势必减缓。 

1.5 其他因素阻碍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1.5.1 环保产业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许多污染企业上治理项目多是一种被迫行为,业主在选择承接治理项目单位时的心态也是特殊的,这种消费心态也使得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1.5.2 受以罚代治政策弹性的影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进行罚款是理所当然的,是我国环保法规正确性的体现。但是有些单位却利用了法规的弹性作为护身符,宁交罚款而不愿投入治理。这样,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得不到开发。 

1.5.3 还有一些不规范的非经济、技术、价值因素影响着环保产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2. 解决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探讨 

 

现实的环保产业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应对入世后国外环保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对此环保人必须有清楚的估计和认识,认清自己,看清形势,通力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2.1 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行业体系 

实行行业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环保产业的行业体系,不成体系,行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需要按环保产业协会的建立宗旨及组成机制,完善基层产业,建立从上至下、步调统一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管理体系。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维护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始终保持协会的社会团体性质。正确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达到强化行业管理的目的。 

2.2 环保企业要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技术产品结构,以科技为依托,质量为后盾,解决好开发与经营的关系 

我国的环保企业要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产品开发,抓好质量,在研究市场的同时,去引导用户消费。环保企业开发产品不应盲目,更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去搞,而是将眼光放在更高层次,放在尚未开发的处女市场更有意义。环保企业要从科研上主动出击到市场第一线去寻找课题,解答难题,从设计上善于总结,不断优化工程设计,为市场提供科技精品,使自己的技术全面化、产品多元化。此外企业还应努力去开发如环保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市场,使整体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3 打好宣传仗,实施培育环保产业市场的长远战略 

环保企业要善于运用展览、展示、展销、售后服务、技术讲座、bot操作等现代化市场动手段和电视、报刊、广播、图文广告、等现代传播方式,塑造环保形象推广产品成果。我国的环保企业原理惯用“唯我独尊,天下第一”之类的自吹自擂宣传,从而忽视有政府组织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实际上,只有组织有声势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活动,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培育。群众的环保意识曾强了,一旦发现污染立即投诉,就会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把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 

2.4环保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当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4.1 国家实施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的机遇 

世纪末的“一控双达标”行动是国家实施的限期治理的措施之一,它给环保企业带来了一定效益。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是法治,能真正解决保护环境的实质,体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成就,同时也给环保企业增加了用武之地。 

2.4.2 加快城市化进程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要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加强城市噪音和光电污染管理;倡导清洁生产;推行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有这些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无疑将刺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4.3 抓住与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接轨的机遇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利大于弊。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营销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层次,加快外向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努力实现世界资源最优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组织允许各成员国为了环境保护而对本国的企业进行补贴,环境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处理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均被视为重要目标,iso14000被益为能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环保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环保人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发展篇5

1.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10%:

——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落后的尘产设备与技术;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行清洁尘产: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核安全和核辐射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

——重点治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轻工工业的行业污染。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大气污染防治,提倡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5%:

——加强饮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护: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3.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一批部级生态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

4.农村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

——防止农作物污染。

5.海洋环境保护: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控制陆源污染和近海养殖污染:

——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的动物生态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预见,“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将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进入更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新晨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治理:

环保产业发展篇6

二、第三产业,其本质是绿色生产力的应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绿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两者在相辅相成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成为时代的标志。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如在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重大负面结果,使可持续发展遇到严重问题。人类在对这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其结果的反思、认识中,在思想理论上形成和不断丰富着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实践上,兴起并不断发展着绿色产业。

人类的经济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狭义到广义、由立足于当前和局部到立足于长远和全球的演变过程。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经济发展观长期占着统治地位,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和“工业实现观”,它以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作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就是这种发展观的反映。进一步追溯这种发展观的渊源,则与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张通过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无关系。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就声称,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的立法者”。

虽然这种发展观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起过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其他弊端逐渐暴露。它仅仅将资本、劳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又加进了技术进步这一变量,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又将制度因素加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而生态环境、自然力始终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外在变量。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片面的发展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资源大量浪费、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等等。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也由此而生。工业化道路及其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何以给人类造福的同时又带来祸害呢?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一番话令人深思:“这样了不起的科学,它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幸福却那么少呢?坦率地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正当地去使用它。”川面对严峻的形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研究和探讨发展观问题,近年来不少国家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并积极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

1969年,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在《发展的含义》一文中首先指出,“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增长仅仅只是物质的扩大。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和贫困方面趋于减少,否则不可能享有“发展”。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使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的极限。这实际上是对那种发展观的片面性、局部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致命性的直接批判,为人类认识未来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视角。1983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法国学者弗·佩鲁研究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可以视为综合发展观的代表作。新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内涵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认为经济只是发展手段,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还包括与各个民族的价值及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1987年4月,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21个国家的专家,对世界各地进行了90()天的考察,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就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发出了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危机呼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热烈响应,这是人类关于发展问题思维定势的突破,是人类对自己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的成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受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面性。它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它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标志着旧发展观的终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经济发展观的变化,州门的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也在变化着,最终导致绿色产业的兴起。在旧的发展观的驱使下,经济发展表现为对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这就导致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状况。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给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福音,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人均收人大幅度提升,现代化程度空前提高。但负面作用同样巨大,它也带给社会不可逆转的危害,使全球环境加剧恶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遭受破坏,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存。在整个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迅速发展中,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达到了空前程度,演变为不择手段的资源掠夺,逐步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闭值,只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持续性,出现了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情况:“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人类在自身造就的正反结果面前,人们慢慢地学会了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控制,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取向。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绿色工程”。它包括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工业生产中的绿色企业、工业废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等等,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各国有关保护、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也纷纷出台。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提出了“绿色计划”,这是工业发达国家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绿色计划一词,也是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环境保护策略。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在各国相继推出。19%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旨在奖励在研究、开发和应用创新性绿色化学技术方面获得杰出成就的个人、集体或组织。

绿色产业一兴起,就代表了一种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现在,以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为导向,以建立绿色的企业为目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签和包装、绿色营销策略等构成了全方位的绿色产业模式,涵盖了全部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

我国于1992年签署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两个国际公约,并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中央提出未来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山川秀美。到2003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宣布为生态农业县,已有7个省宣布要建立生态经济省,如江西要建立生态经济区、云南要建立绿色经济强省、吉林要建立绿色生态经济强省、黑龙江要建立绿色食品大省、浙江要打造“绿色浙江”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绿色认证在加快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统一于人们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前一个方面是发展观及其发展,直到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后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及其发展,直到绿色产业的产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分道扬镰,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既是经济发展观发展的动因,也是产业发展变化的动因。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结果,特别是负面结果,使发展观和产业不得不发生变化,并且这个发展结果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本质又直接构成了发展观的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取向。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互相作用、互相吸收的。人类经济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成果,教育和教训了人们,引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发生变化,从而也使经济行为、产业取向发生变化。而经济行为、产业的绿色取向又为经济发展观提供鲜活的材料,丰富充实着经济发展观的内容,促进经济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绿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化、系统化,这必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坚定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和传统产业比较,绿色产业正确地处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表明绿色产业是较高级的产业形式,正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虽然绿色产业并不是马克思预言的实现,但毋庸置疑,绿色产业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希望所在,势必成为21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发展绿色产业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但由于它是产业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把绿色产业道路走下去。

其次是实施新型国民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在的GDP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社会角度看,GT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它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确立和认真落实,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开始从中国全面淡出,而代之于绿色GDP的实施。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人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即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本的消耗。绿色GDP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GDP对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绿色GDP必将有力地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发展又为实施绿色GDP提供现实基础。因此,发展绿色产业,就要自觉地用绿色GDP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监控和评估。

第三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产业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应用,这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生产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由于劳动力的发挥而产生的“力”,一是不需要劳动的介人,单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就是说,完整的生产力概念,应当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关系上,一直处于对立的、不和谐的状态。人类早期,对大自然俯首称臣,对自然力盲目崇拜。近代科学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又主张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几乎有了无限的建设能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状况下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中,人们逐步在经济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实践中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统一起来,发展了绿色生产力。和以往的生产力比较,在这种以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绿色生产力中,环境、生态、资源等自然的力量和价值得到承认和尊重,处于应有的地位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绿色生产力中,自然的力量不再是社会生产力的敌人,而是形同手足的朋友。正是绿色生产力的这种品质,实现了在绿色产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绿色生产力,就没有绿色产业,也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晨

第四是推动绿色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形式,绿色产业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产业,或是一些产业的某个层次或方面。而且在事实上,绿色产业的内在要求、关联和支撑、投人产出的波及面、消费方式等等囊括了第

环保产业发展篇7

2001-2005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的期间。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空前地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将在“九五”工作的基础,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解决重点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除了继续推进以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海河、辽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一市(北京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一海(渤海)海域水污染防治为内容的33211工程的实施并力争抓出实效外,还增加了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小浪底库区及其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等三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以上13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简称为“333211工程”。此外,重点环保城市山“九五”的47个增加为100个。上述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10%:

——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落后的尘产设备与技术;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行清洁尘产: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核安全和核辐射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

——重点治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轻工工业的行业污染。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大气污染防治,提倡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5%:

——加强饮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护: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3.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一批部级生态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

4.农村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

——防止农作物污染。

5.海洋环境保护: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控制陆源污染和近海养殖污染:

——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的动物生态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预见,“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将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进入更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治理:

重点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工业废水的治理。全国各重点城市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00万吨/日,估计治理总投资约需1000亿元(不含污水管网建设资金):工业废水治理约需投入1500亿元。合计约为2500亿元。

2.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约需投入1000亿元。其中,火电厂脱硫约550亿元,工业窑炉脱硫约150亿元,民用锅炉脱硫约300亿元。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烟尘排放等约需投入2000亿元。合计约为3000亿元。

3.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约需投入500亿元。其中,垃圾焚烧厂约需投入250亿元,垃圾填埋场约需投入200亿元,垃圾堆肥场约需投入50亿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约需投入200亿元。废弃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约需投入200亿元。合计约为900亿元。

4.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县和治理水土流失及矿山复垦等,合计约需投入500亿元。

5.环境服务业: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科研开发、环境咨询等能力建设,约需投入100亿元。

6.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和低公害产品:

这方面的投入,主要由企业依据市场进行。

“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的增长速度。环保产业的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其中,环保产品制造业产值将达到600亿元,环境工程将达到500亿元,环境服务业将达到400亿元。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

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以方面。

1.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在前述的重点工业行业内,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问题是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因而需要: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催化氧化技术、高效除油技术、高效脱色技术、湿法焚烧技术、循环冷却水和冲洗水的回用处理技术等。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为了适应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要,需要适宜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要求:投资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电耗低、污泥处理简易、操作维护简单的实用技术。

根据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环境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应具备较高的脱氮除磷能力。为了适应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需要,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水平,需要高效污水消毒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需要脱氮除磷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及高效过滤技术。

4.河流、湖泊的污染防治技术: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要实行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建设100个环保城市,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因而,城市的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将产生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技术需求主要有:有效菌技术、净化船技术、水体人工净化技术、氧化塘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等。

5.二氧化硫与烟尘治理技术:

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工业窑炉脱硫技术,可扑集细微粒子的高效除尘技术等。

6.清洁能源技术:

洁净煤生产技术、水煤浆制备技术、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热水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

7.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

三元催化净化器等技术。

8.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及发电及尾气净化技术和设备 垃圾制复合肥技术和设备,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设备,垃圾分拣技术和成套设备等。

9.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液处理技术,废弃原材料处置与再利用技术等。

1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废建材、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渣 废玻璃、废橡胶、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1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噪声治理技术与隔音、吸音材料,减震技术,防治电磁辐射材料,核材料处置技术等。

1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制造技术,濒临物种繁育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

13.有机食品、生态农业技术:

无公害蔬菜、粮食工厂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天然食品的加工技术,天然食品、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设备。

14.环境监测技术:

水(COD、BOD、TOC、pH、DO、ORP)、大气(SOx、NOx、COx)的各类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自动化监控系统,检测数据的处理、传输的网络技术。

15.环境咨询技术:

ISO—14000,环境影响评价,绿色认证,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技术。

16、环境工程咨询技术:

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概念设计,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招投标咨询等。

17.环境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分析和技术,因特网技术等。 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1.广泛地拓宽产业领域,向广义环保产业(也称: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泛环保产业等)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环保产业即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使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是拉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尘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任重道远。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环保产业中服务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业和环境工程业,发展强劲、增长迅速,如日中天,仍然是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

现状下的环境污染治理业正在处于市场整合阶段,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将改变目前的产业格局,改变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规模小、生产力过于分散的不利发展的局面,并增强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一旦更新概念,必将成长为产业巨人。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起步较早,目前发展广泛,并构成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力量。但是,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在我国的兴起,更多的成分是经济水平落后和资源市场的利益驱动。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不同。

概念的不同,将导致效果的差异,其实质就在于“环保意念”。陈旧、落后的观念,无法产生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先进的思想,指导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的发展,这将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并壮大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

4.环境服务业将与环保产业中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并将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力量。由于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进作用,环保产业也必,须做到结构合理,其各行各业也应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新老体制交会阶段,改革的动力,必将支持第三方机构的涌现,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显示其极其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1)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监测业,必将朝着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可忽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咨询业,发展前景极其光明。其覆盖范围包括:环境认证咨询、环境管理咨询、环境技术咨询和环境工程咨询等多个方面。

——绿色认证系统(1SO-14000、环境标志、绿色食品等)将以环保的理念规范全社会的生产、生活行为并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实现“国际接轨”。

——环境管理咨询将冲破局限,渗透我国政府各个经济管理部门,更将支持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咨询主要影响政府的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标准。

——环境技术咨询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急待加强。

——环境工程咨询对于改革我国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环境工程建设水平,有根本作用。

(3)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信息业,是支持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研发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开展业务,以及公众环境教育的基础,必须积极扶植发展。

5.生态环境保护业、环保产品营销业和低公害产品制造业不发展的现状,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势头,并逐渐使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完善与合理。 五、实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实现大发展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构成市场推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的力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及其融资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支持,环保企业的自身建设与市场化的自我完善。

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环保产业不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九十年代起,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中期开始,中国环保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究其原因,则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有了极大的加强。而这一段时间,中国环保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原因则是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力度有限,及其融资存在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展望本世纪初期,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无疑必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也必然改革,涉及环保产业的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宽,这就为中国的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发展条件。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以后,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高科技的竞争,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资本与实力的竞争和信息与服务的竞争。这些,将成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使中国的环保产业朝着高新科技产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具备从事这种市场竞争的能力,则不能取得这场市场竞争的胜利。那么,即将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就要丢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就会丧失。

如何形成现代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并具有活力,怎样把企业做大并实现永续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和各个环保企业发展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首要大事。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必须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惟有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才能促使我国环保产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才能使我们在严酷的环保产业市场国际竞争面前,保持地位,力争领先,处于不败之地。

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如何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起来,应达到以下能力:

1. 以“更新、更高和更强”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的不懈追求;

2.拥有领先的技术或产品,且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

4.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

5.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

6.拥有较好的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和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

环保产业发展篇8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江河湖海、土地、饮用水等污染严重,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内地大部分地区发生雾霾天气,直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工业作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将在“十二五”时期继续承担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国务院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十一五”末降低21%和30%,工业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工业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2%左右。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工业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成效的硬指标,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和标准支撑。同时针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对工业领域提出的明确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机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的产能。

二是狠抓节能降耗,提升工业能效。

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四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到2015年,力争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五是推进工业节水工作,抓好节水约束性指标任务的落实。

环保产业发展篇9

二是环境产业基金能够促进环保产业行业和区域整合,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支柱产业和领军企业。副总理考察过的北京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将废旧塑料饮料瓶回收并重新转化为食品级塑料的技术,是很好的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产业基金投资该公司股权,会迅速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央企优势。结合各地循环经济政策,把这一技术和商业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区,就可以把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环保产业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既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发挥基金专家的理财优势,有利于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了环保企业的产权约束功能。

二、设立环保产业基金具有现实可行的基础

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和中央领导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讲话是建立环保产业基金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内外社会资本的充裕给环保基金建立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二是环保产业的艰巨任务和相应的资金缺口为环保产业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必要性。环保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给环保产业投融资改革、提高环保项目投资效率、提高资金盈利水平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西方国家的产业基金为我国环保产业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如美国以公司型为主,英国以信托型为主,日本也有类似的产业基金,有的是用项目对基金投入进行竞标,有的是给予适量的补贴,都是比较成功的。

三、环保产业基金需要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环保产业基金是新生事物,是对环境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我们在努力实践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是希望政府建立环保产业引导资金,将一部分环保产业的投入、补贴纳入环保产业基金,通过引导资金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这样既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放大政府的支持效应,又可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环保产业发展篇10

一、环保产业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内容。据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高达4.9万亿左右,浙江省的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将继续领先于全国。日益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不断迫使企业加大污染处理力度,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环保形势需要。从我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大多是高新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但是比例过低;而嘉兴市对污染治理的高要求和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因此,环保需求是巨大的。

二、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的环保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我市的环境保护及相关的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其销售收入分别为:环境保护产品 14.44亿元,资源综合利用65.86亿元,环境友好产品 44.13亿元,环境服务业6.27亿元。其中年收入合计1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2011年我市GDP为2668.06亿元,环保产业占全年GDP的4.9%。

(一)环境保护产品业

全市共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产品4大类9个产品项,2011年年产品销售收入总额6800万元,年产品销售利润728.5万元。其中环保设备制造业以除尘设备较为突出,如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袋式除尘器行业名列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0%;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生产变频器与除尘器的兼营企业,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除此之外,我市还有风机、油烟净化器、在线监控、变频器、环保机械其他设备制造企业,种类比较齐全,但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此外,我市的净水剂行业已发展成最集中的净水剂制造基地之一。规模相对较大的海宁市扬清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嘉兴市环科化工有限公司、海峡净水灵化工有限公司在2009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环保技术服务业

我市从事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单位44个,人数1580人,2011年年服务收入62700万元,年服务利润总额2288.9万元。除了本市的嘉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嘉兴市都设有分支机构。从环保设施运营与管理看,我市有污水处理厂19家,其中国有资金投资的污水处理厂有4家,其他民营投资、运营管理为15家。

(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

我市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共35家,占全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单位总数的23.3%,2011年产品销售收入658600万元,产品销售利润45011.8万元。浙江振申绝热科技有限公司以废玻璃生产泡沫玻璃,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国内领先,为国内唯一;嘉兴市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收集本市内的生活垃圾进行发热发电,平均每日处理垃圾的量为300吨,蒸汽供给园区内约20家企业;杰胜石膏板(嘉兴)有限公司利用热电厂脱硫石膏制造新型建材;浙江特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研制技术从电镀污泥中提炼镍、铜等贵金属;嘉善德达化工有限公司从工业废水中提取铜等贵金属。

(四)环境友好产品业

全市共有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个,产品涉及3类,产品销售收入总额441300万元,销售利润13205.1万元。

从调查结果来看,环境保护产品、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环境服务活动四个方面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4.8%。

三、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环保产业发展虽然前景良好,但产业规模仍然偏小,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其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

(一)政策制约

一是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保产业发展未予以重视,没有编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该产业未能在政策上予以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二是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方面,对环保产业扶持、优惠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

(二)技术制约

环保产品生产方面,我市环保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差,仅有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桐乡市健民过滤材料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上只能依赖他人,产品的制造以及企业管理落后,如净水剂行业中的很多都是作坊式生产,采用纯人工生产方式,没有先进性可言。废水处理技术方面,我市仅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三)规模层次制约

一是企业规模大多数为中小型。调查表明,我市环保产业缺少上规模、有特色的知名企业支撑,仅海宁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规模较大,其余企业大多数年销售收入在50-2000万之间。二是环保产业基础薄弱。我市环保产业中除了环保药剂能自足外,在环保产业领域中环保设备、环保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废气处理工程设计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技术咨询、清洁生产等业务都不能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大量环保业务被上海、杭州、江苏占领。比如宜兴、扬州等地的环保设备,上海、杭州的环评和工程设计,与之相比,嘉兴弱势太明显。

四、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为环保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及时研究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点问题。

(二)注重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结构布局。及时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整合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等省、市级专项资金,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扶持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落实相应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提供污水处理、固废处置所得收费,减征或免征营业税等财政补助措施等。

五、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发展一批先进适用产品和装备,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把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战略产业。

(二)主要目标

1、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制造等领域的若干核心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2、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环保服务占全市环保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

3、重点发展大产品集群、加强环保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骨干企业。

(三)重点任务

1、培育一批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推广一批环保示范项目

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建立的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等交流会,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

2、培育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环保企业

积极引导环保企业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扶持和引导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将该品牌作进一步推广,成为省内、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做联合发展之路。

3、培育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自主选择科研项目,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强环保科研机构建设,与环保技术开发领域有一定实力的单位合作并入驻我市,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形成一个环保研发设计的基地。

4、建设污染治理控制生产基地

国家对雾霾问题的高度重视将会引起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标准的提升,因此,高效的气体污染物治理设备将是未来引领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嘉兴可依托海宁洁华控股、洁宇环保设备、洁翔环保设备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效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的海宁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基地。

5、发展先进适用产品和装备

着力发展可靠性强、运行成本低、副产品综合利用率高的气体净化装置,根据“十二五”减排约束性指标的要求,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净化等设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工艺,回收利用其热值,市场前景看好。借此我们可以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处置与综合利用装备。

6、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

南湖区因地制宜的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发酵床养殖等多种治理模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经验被作为环保典型案例编入中组部培训教材。借鉴南湖区的经验,大力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积极发展沼气、秸秆替代燃料等生物质能。

7、着力发展环保服务业

环保产业发展篇11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之分:“狭义”的环保产业大体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涉及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相关的技术服务。可见,狭义的环保产业主要是环境的“末端治理”产业。“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中最具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

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第一,环保产业地位更加明确。对环保产业的界定已经日渐清晰,更加明确其在产值创造、污染防治和资源建设方面的作用。第二,环保产业发展更加迅速。随着全国范围内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入环保资金约1375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4%左右,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第三,环保产业效果显著。在环保产业的推动下,我国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江河湖海开始步入“休养生息”,各种生态工业园纷纷建立,城市生态水平大为改善。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环保产业市场发育受阻。环保产业是一项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有很强的依赖性。但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

2.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这19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由于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手段落后,很多企业与环保部门打“游击战”,白天排清水晚上排污水,无法全面监控,致使环境治理反弹等现象严重。

3.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融资机制不健全。环保产业在我国始终被当作一种公益性的事业,主要依靠政府的单一投资,大量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难以进入市场。许多建设项目由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营运,还有些环保投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非企业行为使社会逐利资金丧失了投资的积极性。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也导致经营管理上的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产出效益较低。

4.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规模经济单位1770个,占总数的15.3%,近7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差,制造了大量质量低劣的产品和“豆腐渣”工程,同时由于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利润过低、回款困难等原因,也造成了环保企业难出精品,使环保产业这个本该是高新技术的产品,出现了低质、劣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充斥市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环保企业的形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三)环保产业的影响因素

纵观国内外环保产业及其市场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发展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执法以及污染防治措施、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环保产业的影响因素构成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反映为政策因素,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保产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国民环保意识等。

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尤为重要。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路径应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与成熟的环保产业自身这三个方面构成。

(一)政府引导型路径

1.法律法规。首先,尽快修订《环境保护法》。从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标准、认证,监控、惩处等各个方面健全立法,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走依法治理环境与规范、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之路;其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为环保企业营造发展空间,促进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环保产业的市场行为。地方政府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外,还应建立环保产业政策的地方法规,通过规定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和产业发展标准来提高环保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要在环保立法上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第三,转变企业观念,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各个企业在环保问题上要推行环境管理战略,在环保问题上,变“打防御仗”为“打进攻仗”,通过遵守环境法规,治理环境以及通过ISO14000认证等创造竞争优势。

2.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环保产业涉及范围广,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在制订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3.加强环保产业的综合管理。首先,各级政府的技术、计划和经济综合部门应将环保产业列为议事日程,只有对环保产业给予重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其次,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而且环保产业涉及多个部门,应由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环保产业综合决策机制。

(二)市场化路径

当前发展环保产业,重点要发展环保的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我国环保潜在需求市场很大,只有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环保资本市场的建立,才能将巨大的环保潜在需求市场转变成现实市场,带动环保服务市场的发展,从而为环保产品提供巨大的需求市场。

1.资本市场。一是加大政府环保投资。政府的环保投入是政府环境意识水平的一个标志,政府的环保投入等于全民的环保投入,这种全民性支出必将促使社会公众人人关心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政府投入也表明政府对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表明环保投入是有价值的。政府的带头作用,将出现有效的企业环保投入行为。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环保投资。

2.服务市场。从目前环保服务市场的现状看,市场需求最多的是环保中介服务,“含金量”最高的是环保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环保中介服务。环保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是环保产业市场发育的重要内容。加入WTO要求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形成沟通信息、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的环保中介服务机制。二是环保技术咨询服务。任何一种产业(行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全面地收集和获取信息以及正确、有效地分析和使用信息。因此,政府服务环保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专业化的环保信息收集、传播系统和分析、咨询服务系统,即建立和形成科学准确、反映灵敏和运转高效的信息体系,加大环境信息基础建设力度,及时向企业传递缺位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它既服务于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也服务于污染防治单位和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身发展型路径

1.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与推广。环境科学技术是环保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制约着环保产业、环保产品的发展。因此,当前务必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环保产品装备水平。

2.加快培养环保人才。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要素。为推动技术创新,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环保人才。可考虑稳定、引进、培养三管齐下,即稳定现有专家队伍,从工资报酬、住房、福利、职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3.加强环保产业经营选择。环保产业由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废物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五个领域构成,它们的产业经营策略应各有差异,要针对不同的环保产业领域采用不同的竞争策略,并且要结合环保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环保产业的有限资产集中到环保产业的领域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已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地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状况公告[R].2007.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告[R].2004.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R].2006(07).

[4]林萌.我国环保产业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5]傅京燕.政府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进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1(04):17-19.

[6]凌丹,袁开洪,邹江东.论吸引民间资本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及途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06(2).

环保产业发展篇12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环保企业不成气候,发展艰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

2.1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现在各级政府公布的投入实际到位的远远没有那么多。

2.2我国工业经济形势较差,企业无力也无心投资环保,即使投资也是严重的不到位,治污目的是应付,而不是真正想要保护环境。

2.3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觉悟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环保总是排在较后的位置。

2.4民众环保意识模糊,长期生活在较差的环境中,已经麻木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有了环境意识,但要求不高。

2.5行政干予,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严重扰乱了市场,是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2.6环保执法不严,官位、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

2.7国外环保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长驱直入,与国内企业进行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严重抑制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

2.8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环保产业自生自灭,盲目发展,起得快,消失得也快。

3.环保产业的出路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环保产业的出路是: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真正有规模、有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即使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发展自已。改变生存环境难度很大,改变生存模式相对容易。

3.1增强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世界,观念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的环保产业界充分地认识到加入世界经济大市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对中国环保产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认识更清楚了,这种要求也更迫切了。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个别领域,我国环保产业已经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备了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竟争的实力。从环保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只着眼于国内市场,不走向国外发展,毕竟国内市场是有限的,要求得到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环保产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国家应对环保产品出口制定统一的战略,对企业进行引导,避免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最终导致不利的局面。各企业应相互协调行动,着眼于全局的利益,共同创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环保系统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统一经营和环保产品的进出日业务,这样可以充分地了解国际环保市场的需求信息,随时调整我们的环保产品出口战略,最大限度地开辟国际环保产业市场,同时也有利于采取统一的措施和手段,协调行动,维护我国环保产业整体的利益。

要鼓励有条件的环保企业,不但要完善国内市场信息,也要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到国外建立营销机构,甚至开办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跨国公司,形成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生产、营销网络,真正使我国的环保产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傲立于世界环保产业之林。

3.2实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以后,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高科技的竞争,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资本与实力的竞争和信息与服务的竞争。这些,将成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使中国的环保产业朝着高新科技产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具备从事这种市场竞争的能力,则不能取得这场市场竞争的胜利。那么,即将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就要丢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就会丧失。

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如何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起来,应达到以下能力:

3.2.1以“更新、更高和更强”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的不懈追求。

3.2.2拥有领先的技术或产品,且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2.3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

3.2.4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

3.2.5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

3.2.6拥有较好的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和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

3.2.7与行业和政府以及国内外著名技术研发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3.2.8拥有信息手段,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信誉等。

3.3让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是基于世界范围内对保扩环境的重视,同时造就了环保产业巨大的需求市场。对国内而言,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以及两大举措的实施,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强烈市场经济意识的人们,看到了政府强化管理,将会带来环保产业需求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此,要因势利导,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正确引导,使环保产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避免众多企业蜂拥而上,重复生产,争夺市场,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影响环保立业的正常发展。

首先,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及时地制定符合当时情况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执法力度,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从而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扩大环保产业需求市场。

环保产业发展篇13

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

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低碳节能技术。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

1、污染防治设备。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以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

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集科研、融资、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实施我市“1352”环保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构筑三个产业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两大突破。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三大产业基地

1、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产业基地。以礼泉县资源再生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一批危险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废旧轮胎、废弃油品、废旧车辆等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以及重金属吸附材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

2、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基地。以彬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企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化工废物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等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为载体,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材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游相关延伸产品生产,总投资约78.5亿元。

(三)打造五大产业链

1、废水处理产业链:以市区各污水处理厂、中水净化厂为基础,做好对各县及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本地企业生产污水处理添加剂、处理设备、生物菌苗等。

2、生物质能产业链:以农村秸秆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应用等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积极引进专业化处理技术,对全市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多晶硅、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为基础,延伸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构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

4、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煤电企业的脱硫石膏、粉煤灰以及拆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以彬长矿区的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开发、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以及大型水泥企业的余热发电为基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我市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5、环保服务产业链:以我市现有科研院所、相关协会、专业公司为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科技、环境信息、项目融资、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为主要内容,构筑专业化、市场化、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全市环保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由小规模、低层次到不断做大做强;

2、力争全市环保产业有若干领域或产业链进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定期组织,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市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我市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市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环保产业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缴纳土地使用税。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能发电政策。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