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优势实用13篇

机电一体化优势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1

一、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

3.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

4.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5.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1.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连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 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2.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3.传感与检测系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

5.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一般是运动部件,常采用机械、电液、气动等机构。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趋势。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模块化趋势。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圈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 网络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 环保趋势。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 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这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结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使冰冷冷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并且更加智能,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随着我国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多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方向迈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2

1机电一体化改造优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1]。就该种现象及机电一体化改造进行优势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智能化优势。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实现软件更新,在保障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操作。在改造的过程中利用智能化软件实现人操作和组合,具有自行判断、自行筛选等基本逻辑功能,从而实现人类自动控制危险因素的实际操作。因此,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具有优化其智能化的作用。第二,个性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优势是传统机械加工基础改造的必然趋势[2]。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企业和人们对事物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对机械加工的个性化需求。而机电一体化改造能够实现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加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其微控系统根据市场调研需求自主的对产品实施升级方案制定,以满足智能个性化产品优势。第三,高速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对机床的运转速度改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利用微控系统实现机床主轴转速的提升,可以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转速的基础上提高2倍左右,明前的加快了加工的速度,为整个机床加工生产效益的优化奠定了基础[3]。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逐渐应用,纳米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更是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加工。因此,机电一体化改造具有其高速化发展优势。第四,绿色环保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不仅能够在技术、效率、性能等上实现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优化,在其绿色环保上能够降低材料和燃料的使用,从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绿色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必将成为机械加工机床改造优化的主流趋势。

2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注意点

针对实践工作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内容,提出未来在传统机械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处理。第一,在改造稳定性上。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由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机床的加工一般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且材料的使用上一般是坚固的铸造件。经过改造之后需要将其改变为高性能和高精确度的结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其铸造件的性能出发,注重改造的整体性,在不破坏设备本身结构的基础上,保障机械加工机床的整体稳定性。第二,在设备为维修操作山。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在其设备维修改造上为了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操作,也会对其维修性能实施改造,为改造后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提供保障。因此,在其维修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维修周期和故障诊断性能实施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逻辑程序编制,以保障设备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4]。第三,在技术运行改造上。在实施技术运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技术该噶发展方向速度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循序渐进的技术改造方案,从而保障实时提高设备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在不断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设备档次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运行改造。尤其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进行技术运行改造,这样容易形成技术壁垒和技术脱档。第四,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上。针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造是在设备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其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精度、专业、生产三方面完成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进,这样才能够保障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在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第五,在改造成本上。针对改造成本实施成本控制也是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可以采用分环节成本控制和材料成本控制的方式实现改造成本控制,在保障改造效率的前提下节约改造经费,降低企业成本,从未有效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3总结

通过本文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优势分析们能够看出,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是未来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改造稳定性、设备维修操作、技术运行、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智能化、高效率、高质量、高性能的改造,以促进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李杰 单位:秦皇岛优益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任敬卫.关于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9(01):199.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3

1.电视新媒体化的产业链战略"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提出了挑战,不仅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电视新媒体化生存的优势整合,有必要实施产业链的战略"(l)电视媒体想要发展新媒体,有必要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一条能够实现上下游电视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链"除了需要挖掘新媒体的渠道,进行形式的整合,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新媒体的产业链战略,从而增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价值和核心竞争水平"(2)随着人们对电视信息需求量的上升,很多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人们生活的改变,对电视终端提出了便利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因此就出现应运而生的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等"这是传统媒体以新媒体的形态进行产业链的合作"这一合作,调动各种资源和优势,挖掘新媒体的价值,改变以往传统媒体单向和封闭的格局,完成各项电视业务的目标"(3)产业链的整合,需要兼顾电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广告服务商、电视终端显示制造商等的利益"电视媒体需要发挥特有的优势,加强与这些商家之间的合作,争取与更多质优的产业供应商合作,提高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水平"2.电视新媒体化的多媒体融合战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媒体融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基于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电视受众主体的信息多样化需求和信息使用习惯转变要求,将以往电视、电信、互联网分散的局面整合,形成新的媒体平台"(l)互联网和电视的融合"互联网的终端显示是机顶盒电视、台式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互联网和电视的结合,为网络视频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譬如CCT丫的网络电视台、SMG、凤凰卫视等网络宽频媒体"(2)手机和电视的融合"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用户利用手机终端成为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的新机遇,并随着通讯网络、无限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收视手段技术的改善,手机电视媒体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电视新媒体化的内容开发战略"电视媒体新媒体化,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开发"电视内容资源的提供商和运营商,是支撑电视内容开发战略的主体"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电视内容单项传播的局面,但随之产生更多的低俗和版权侵权内容,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方面,给电视媒体的内容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l)电视媒体通过自身的行业优势资源积累,具有一定根基的媒体地位和节目生产能力,可与民营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彼此之间互补优势,为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2)电视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内容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从社会受众主体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用户的特定内容需求,建立平台终端用户的内容数据库,以便电视媒体对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在产业链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3)电视媒体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现成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推行制播分离的模式,提高节目内容的价值水平,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并以多维度和多渠道的方式,将内容传播出去"4.电视新媒体化的品牌战略"电视的新媒体化,需要进一步树立品牌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电视媒体只有打造品牌栏目,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收人和收视率"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是在原有电视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品牌的效益,实现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业务之间品牌渗透,实现两种资源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推出,旨在赢得受众主体的认同感,这样方可赢得市场,而品牌影响力可以在帮助拓展新媒体的市场,将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到各项新媒体业务当中,提高电视媒体的品牌价值"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是目前电视生存的新课题之一"新媒体更新了电视媒体的观念和战略,克服以往的时空限制"目前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化模式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电视媒体必须针对产业链、多媒体融合、内容开发、品牌等,对新媒体化生存发展的优势进行整合,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作者:蔡海东工作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4

一、大庆油田电力集团SWOT矩阵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由Leamed等人于1965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威里克教授使之在管理学中得到了系统应用和完善。所谓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战略规划研究的一种分析技术,是指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动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带有决策性的结论。其中,S代表内部的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外部的机会,T代表威胁。SO战略:增长型战略,即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扭转型战略,即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即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WT战略:防御型战略,即减少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

以下为大庆油田电力集团SWOT分析。

(一)机会分析

一是油田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庆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上油气生产企业,虽然进入高含水开采期,但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田确保持续稳产,油田用电负荷将持续增长,油田全面推进实施专业化、一体化管理模式,行业优势、专业优势将更加彰显,油田电力服务保障空间广阔。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经开区、工业园、房产开发的用电用热需求持续增长,为扩大油田热源和电网规模带来了机遇。

三是外拓市场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大庆油田已明确提出实施市场开发战略,水、电、信业务要加快“走出去”步伐。近年来,电力集团积极依靠技术和管理闯市场,在国内外电力市场打造了“大庆电力”、“大庆燃机”品牌,赢得了信誉,为集团外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带来的机遇。国家鼓励“热电联产”、“上大压小”的能源产业政策,为电力集团扩大电厂装机规模,上马宏伟热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带来了机遇;夏季油田部分天然气排空,为集团建设燃气分布式能源电站项目带来了机遇;随着近年来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为集团开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开发技术的研究应用带来了机遇。

(二)威胁分析

一是受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目前,黑龙江省呈经济下行趋势,尤其是工业电量增长乏力,南送电量同比也略有减少,导致全省发电供大于求,以及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加,国家鼓励风电水电大上,限发火电等政策影响,争取理想的发电指标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电力集团发电生产。

二是投资与成本变化影响企业创效能力。因中油集团进一步压缩非油气业务投资,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扩大电热生产规模面临着更大的困境。近年来,煤炭、铁路运费、天然气、排污费、外购电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内部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远高于同期电价上涨增幅,造成企业利润缺口进一步增大,创效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安全生产风险极高。随着油田厂网长周期运行,部分设备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电网网架结构日趋复杂,配网改造滞后,化工企业用电品质要求极高,极端气候影响以及外力破坏造成输电线路非计划停运屡有发生,厂网运行整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风险不容忽视。

四是供热风险极大。电力集团承担着对东、西城区30多万户居民的采暖以及大庆石化、大庆炼化等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业供热,集团所属热电厂均已满负荷运行,且无备用热源,电厂设备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供热安全和质量,供热风险居高不下,供热责任和压力十分巨大。

(三)优势分析

一是电热主业协调发展产业链优势。拥有集发电、供电、供热、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电力营销、电器设备修造、生产技术服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各业务板块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电热生产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二是雄厚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掌握了电网安全经济调度、带电作业、高压设备检修试验等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热电联供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管理、检修和调试等方面居于国内前列。初步形成了核心人才队伍,拥有各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岗位操作人才,培养了一批中油集团、油田公司级的技术专家和技能人才。

三是形成了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集团建立了具有油田电力特色的“三维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四是“星火精神”为品牌的服务优势。形成了诸如“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等一大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企业文化,开展“为油保电、优质服务”星火行动,用户综合服务满意度在油田保持较高水平。

(四)弱势分析

一是机组装机容量小、效率低。电力集团现有发电机组与全国发电机组水平相比,电力集团机组装机容量小、效率低。按照国内发电机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发展趋势,电力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二是行业政策制约始终是困扰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的最大问题。电力集团作为企业自备厂网,受行业政策因素制约多,直接影响着集团的权益和效益。比如,配网经营权受到制约,由于没有政策支持,电力集团始终未办理《供电营业许可证》,民用转供电不享受趸售价格,平买平卖,每年政策性亏损上亿元,所以需要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力争享受民用电量优惠价格,扭转民用电亏损局面。

三是总体冗员和结构性缺员并存。随着电热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队伍结构矛盾逐渐凸显,辅助和后勤服务人员多、生产一线人员少,前后线比例失调,特别是主专业人员缺口大,未来难以满足稳内和拓外两个方向的人才需求;员工年龄偏大的多、新生力量少,主要生产单位普遍存在着员工年龄接近、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四是环保施工改造带来的影响巨大。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方案》,按计划完成电力集团燃煤电厂低氮燃烧改造和脱硫脱硝改造。环保施工直接影响发电生产任务的完成,并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另外,环保设备运行维护也成为集团近几年的难点。

二、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上述的SWOT分析,对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来说,当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需要结合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服务油田稳产、区域用电需求等因素,在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好外部的机遇。建议电力集团采用增长型战略,建成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现代电力企业集团。以下为电力集团发展战略内容。

(一)推进厂网升级

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热电联产发电机组,改善电源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按照油田优化产量结构的总体规划,同步配套供电系统,持续扩大电网覆盖,加强供电网络的新增和扩容,提升电网科技水平,提高安全平稳的供电配套保障能力。

(二)整合业务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专业重组、资源整合,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企业整体协调发展。“十二五”末期,重点实施“两步走”推进宏伟三期工程,继续争取享用调峰气价政策,以及做大做强厂网技术服务、电力工程施工、电器设备修造等业务。

(三)实施低成本战略

严格成本管理,突出以成本标准化管理为重点,采取优化生产运行、推进技术进步、严格激励约束等综合性措施,实施成本刚性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开展对标管理,加快费用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保证资金运营安全,实现稳健经营。

(四) 加快市场开发

坚持“稳内拓外、进退有序、安全与效益并重”的市场开发原则,继续瞄准三个目标市场,依托油田公司市场平台,抓牢中石油市场疆域主线以及发挥电力特色技术和良好的品牌优势,自主开发优质商务项目“走出去”,拓展新的市场和效益增长点。

(五)加强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责任感强的经营管理人才、掌握电力发展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电热生产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以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过硬的高技能生产操作人才“三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次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促使各类人才快速成长,为建设一流电网、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

(六)协同发展站略

电力集团应加大与油田公司、中石油的沟通联系,在资金上争取到最大的支持,以解决厂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大庆地区形成“一城两网”的供电格局,应坚持“讲原则、讲感情、讲双赢”,加强与黑龙江省电力总公司、大庆市电业局、大庆市政府等上级单位和部门的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国防.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2]崔和瑞,葛静.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的新疆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J].电力学报,2013,(8).

[3]斯蒂芬 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版),2012.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5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机电领域技术的飞跃和突破,在该领域,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机电产品在结构功能、生产方式以及产品机构体系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就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出发,对其在机械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充分的融合力各学科的知识,并充分的利用电子信息等高科技和高技术实现的一种技术上的飞跃。该技术是各种群体技术的融合,而不是机械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之间的简单组合和拼凑,因此其具有各种技术的优势。总体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产品具有自动监视、自动诊断以及自动报警和保护等功能,这样就能够提升安全性能;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基本上都具有信息的自动处理功能,这样能够提升监测的灵活性和检测精度,保证机电产品的合格性,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该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再次,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能够实现产品生产程序的合理控制,且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进行数字化显示,这样就减少了操作的程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最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利于生产的调整和维护。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在进行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控制的程序,以便能够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

二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利用其优势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因此该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主要的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下面本文就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数控机床领域的具体应用

数控机床领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其在结构、功能以及生产控制领域的准确操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在构造方面实现了结构的模块化发展。在数控机床的功能方面,采用开放性设计,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为生产企业赢得信誉和口碑,同时还利用WOP技术实现了数控机床领域的生产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能够提供全面的车间编程技术,并且能够做到二维和三维的动态仿真效果,这样能够更明确的为数控机床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实现模块化设计,这样能够丰富数控的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领域的应用还表现在能够对数控领域实现多过程和多通道的控制,将各种生产程序都集中到系统的控制中,提升生产的效率。

(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具体应用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即工业机器人按照技术指示实现某一动作的操作,并且重复的进行运用,使其能够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更加熟悉,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其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个阶段即技术的初步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第一阶段打下的基础,工业机器人的传感元件得以发展的更为先进,敏感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能够通过技术的操作简单的获取工作环境的一些信息,并且经过计算和分析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之后再将信息反馈到动作上,并实现对动作的控制,这一阶段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下基本上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其敏感性最大化的提升,而且能够进行复杂的分析,并且做出反应的准确性大大增加,对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加强。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提升该系统的整体功能,计算机集成知道系统即CIMS系统,其技术的集成和组合并不是各种分散系统的简单融合,而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实现了全局的动态最优化和综合化,实现了系统的整体升级,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部门之间的界限限制,能够实现各部门的有机结合,实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综合性管理。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应用,各要素之间能够更好地配合,并且得到不断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功能。

三 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光学、电学、机械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其发展和进步带动了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为广泛应用该技术的领域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文中从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下面本文就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机电一体化技术要实现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即是要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广泛的吸取运筹学、人工智能、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模糊数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充分的融合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中,模拟人工智能,使得其能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较高的判断能力,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在当前技术发展形势下必须要充分考虑的。

其次要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式发展。模块化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产品的种类和生产厂家较多,实际操作和实现技术的应用较为麻烦,因此说要实现技术的模块化发展,这样能够利用标准的单元迅速的开发出新产品并且能够集中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且有利于uoda生产规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化发展趋势能够为技术的应用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还要实现绿色化。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目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因此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绿色发展,使得技术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上文从三个发展趋势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技术发展的微型化、网络化、系统化等也是不能够忽视的,需要引起相关者的注意,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其应用领域带来经济效益,该技术具有其他技术不能比拟的优势,本文就从其优势出发进行论述,并指出该技术在数控领域、工业机器人领域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领域的具体应用,之后又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促进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耀海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信息系统工程,2012年第10期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6

一、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 SWOT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SWOT分析法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与企业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相协调,从而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1.机会与威胁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2.优势与劣势分析。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企业或企业外的咨询机构都可利用这一格式检查企业的营销、财务、制造和组织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强、稍强、中等、稍弱或特弱划分等级。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说,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竞争优势可以指消费者眼中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虽然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二、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电信进行SWOT分析,保持对中国电信清醒、客观的认识,以达到转“劣”为“优”、保持发展优势的目的。

1.中国电信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电信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具有良好的客户资源,继承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建成了覆盖全国,技术先进的基础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和智能网等。储备了人才和运营经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拥有长期积累的网络管理经验、良好的运营技能和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

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面向计划经济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与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电信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因素。用户特色服务有限。中国电信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建设的,而是为了满足普遍服务的需要。拆分让中国电信由主体电信企业降级到一个区域性的电信企业。

2.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本地经济比较优势的重新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将进一步增强当地经济实力,为通信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法律透明度提高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本地企业实力将得到提高和增强。电信业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

电信企业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电信市场多元化挑战。电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使得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电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国电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非对称管制对中国电信的影响。中国电信在经营许可、互联互通、电信资费、电信普遍服务等方面受到相对严格的行业管制,制约了中国电信的发展。

三、通信企业提升发展竞争力对策

通信企业归根结底是服务型,通信企业要逐渐改变发展劣势,保持发展优势,就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在诸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便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作为电信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只有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职业操守、开拓创新等各个方面就会有长足的提高,电信企业整体服务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升,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增强。

2.改善企业形象,提高服务水平。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一直不高,特别是近几年电话大量进入家庭后,用户对电信企业的投诉已经成了一个热点。必须迅速行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企业形象,树立起象征着优质服务和良好信誉的著名品牌。要加强对窗口服务人员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服务人员改进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水平。要从方便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立更多、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7

总的来说,区广电产业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丰。广播电视拥有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丰富的频率资源和完善的节目系统等优质、充裕的产业资源,具备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遍布城乡进入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具备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优势。在内容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拥有最完整的信息搜集、加工体系。它的基本信息功能决定了它能不断汇集着各方面、各层次的政治经济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还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是广电传媒长期以来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力度等。

(二)市场需求大。区幅员辽阔,人口多,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多,农村人口39万多,城市人口12万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广电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其次,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再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广播电视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三)工作基础好。一是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近年,区广电部门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在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激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综合实力,为广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拥有一张优质的广电网络。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其中有线网路覆盖12个乡镇(街办)、100个行政村,终端用户达4.1万户,已形成全区一张网的格局。三是拥有不菲的综合效益。区广电部门坚持品牌战略和传媒经营理念,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营创收达1136万元。

(四)发展空间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区广电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外,可以说大部分的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不要说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了。广电网路产业收入达900万元,而作为广播影视的龙头产业—电视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且大多集中在广告这一块,节目制作与交换几乎未涉及。数字电视经营主要集中在城区,用户很少,农村市场尚未启动。宽带数据业务虽已正式启动,但相对电信、移动、网通、铁通来说,市场占有份额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产业远未涉足。正因为如此,区发展广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广电产业的劣势分析

虽然区广电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但要真正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面临体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不顺。一直以来,广电体制属于行政事业型体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资源的垄断性。广播电视资源属于单一的国有国营体制,没有民营,拒绝外资,行政职能与宣传职能、经营职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高度垄断型资源占有。二是市场的封闭性。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历史的原因,广电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自我封闭体系,壁垒森严,画地为牢,各自为营,闭关自守。三是结构的分散性。广电传媒之间诸侯分割,独处一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广电传媒内部,机构设置多,管理松散。广电体制的三大缺陷,导致广电资源浪费、管理粗放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效率低下。

(二)政策不优。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但我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不够系统和具体,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等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广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基本没有,而且部分政策文件还限制广电产业的发展。政策不优,导致广电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够。如今,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已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小。由于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指导,银行不敢贸然贷款给广电发展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广电产业起步晚,基本没有原始积累。近年,政府在广电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多,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几乎没有。虽被业界视为朝阳产业,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原始积累、更没有政府对广电产业的资金支持,广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投入的不足,导致广电设施不完善,装备不佳,无法开展数字电视和多功 能业务,再好的广播剧、电视纪录片题材等也只能等待,无法投入生产制作。

(四)人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人才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能满足市县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市县广电往往被动地成为上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目前我区广电从业人员182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80人,占总人数的44%,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6人取得中级职称,无一人取得高级职称。广电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等拔尖人才,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既懂广播电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

三、加快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广电行业未来的“两化”方向即传输数字化、节目市场化,结合区实际,要切实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逐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广电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广电产业跃上新台阶。

(一)改革体制增活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广电体制和机构改革。一是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使经营性业务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二是根据广电特点,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制度,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和其他栏目可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收入按市场机制分配。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以参股、合作等形式,大胆尝试组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请记住我站域名/]广告制作公司、民间节目制作公司,将部分电视节目特别是广告经营等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民办民营。四是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交椅”,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栏目制片人竞聘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推行“买新闻”制、制片人制和效益工资制。

(二)开发产品求市场。发挥广电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一是打造本土化的文艺品牌节目。通过举办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玫瑰之约等大型文化活动,推进《走近》等系列专题片和重点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扩大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二是丰富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尤其是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专业频道,实现频道专业化、节目窄播化,凸显频道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三是开发多功能服务产品。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在传输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基础上,推出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等多功能服务产品。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8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1-0063-05 收稿日期:2011-12-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凸显,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已是大势所趋。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风电作为技术最成熟、规模优势最明显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今后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必将从能源经济转型中获益。黑龙江省应把握历史机遇,着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李俊峰、高虎和马玲娟(2007)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电的发展在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尤为重要,有望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发电电源。周燕莉(2008)从装机容量、风电机组技术和风电成本价格等方面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未来5年我国风电市场需求将以超过30%的速度增加。仇卫东、王智冬和李隽(2008)从我国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人手,提出保障我国风电发展最首要的措施是加快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高虎、王仲颖、赵勇强(2009)对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制约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技术瓶颈,应从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发展,来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王宇露(2011)也认为要做大做强我国风能产业,关键是要提升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第一,风电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的保障,在风电产业长远发展的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掌控与否将制约其发展;第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风电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对省市风电资源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希望借助波特产业战略思想,运用其钻石模型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体建议。

二、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将生产要素划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后者包括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机构以及专门技术知识。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产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初级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产业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

1.低级要素

风电产业发展受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风能资源禀赋决定着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地处我国风能丰富带的黑龙江省具备大规模发展风电的资源基础。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的资料,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带,受西风环流控制,常年多风;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属于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每年春秋过渡季节,季风活动频繁,气旋和反气旋活动频繁,春秋季风速很大,年平均风速大约在3.0米/秒以上。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2/3以上的区域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或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区,风能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4位,5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尤其东部地区更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风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发展风电优势明显。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从2010到2020年,全省核准开发44696.4兆瓦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省力争形成年产风力发电机组3000兆瓦的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基本配套生产能力。哈尔滨市依兰县被称为“中国风电并网第一县”,未来10年哈尔滨市将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数百万千瓦。

2.高级要素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技术要素在高级要素中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上黑龙江省就以电力装备制造而享誉全国,尤其是哈尔滨市更被称为“动力之乡”,在发展风电产业的过程中,黑龙江省的风电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是可以发挥的。

就现实而言,尽管目前黑龙江省风电技术发展,相对于以新疆的金风科技、大连的华锐风电和四川德阳的东汽风电为龙头的整机生产企业来讲,处于竞争中的劣势,缺乏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风电机组的系统设计能力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黑龙江省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却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其一,关于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黑龙江省在全国来说是最早的,时至今天积累了不少大型整机生产的经验。其二,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坐落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而由哈电机厂、哈理工大学、哈飞风电联合研制的1.5MW半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已进入总装配和试验阶段。其三,一批部级科技企业具自主研发实力。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部级重点高科技企业,是黑龙江省“十大高科技龙头企业”之一。由该公司研制的2009年省重大科技新产品项目“年产200套兆瓦级风电变流器”装配生产线已建设完成,为国产风电变流器抢占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四,能够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黑龙江瑞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丹麦MITA技术,经消化吸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系列电控系统,其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两台样机,已经试运行。

(二)需求条件分析

钻石理论十分强调国内市场需求在刺激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内需市场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从而提高效率。内需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企业改进生产管理和创新生产技术。

1.优势

中国对电力的刚性需求庞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风电的补充。就全国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逼近,我国用电需求逐步加大。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中国工业企业电力年消费量从2001

年的1045千瓦时增长到2009年的2699千瓦时,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6%,在一次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为风电市场提供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能源结构优化需要大力发展风电。我国长期保持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但大量燃煤电厂的存在却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煤炭的开采又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从环保、安全和资源节约出发,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2009年n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电、核电和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今后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

根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中的预测,在保守方案、乐观方案和积极方案下,202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将分别达到1.5亿KW、2.02亿KW和2.3亿KW,全国风力发电比例达到12%以上。如此巨大的风电装机容量,为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劣势

风电上网价格相对较高影响风电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就影响黑龙江省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8月1日开始实行风电价格体系,将东北地区归为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为0.58元/千瓦时,高于火电和水电上网价格;尽管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风电价格进行了细化,但黑龙江省的标杆上网电价并没有下降,而越是远距离输电,终端销售电价将越高,使得风电的实际需求大大降低。

另外就黑龙江省而言,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拥有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等四大矿区,在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原则下火电仍将是黑龙江省内电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选择,这无疑是影响黑龙江省风电发展的又一因素。

(三)关联和辅助产业分析

在区域内拥有具备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成为该优势产业的潜在优势,相关和辅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也就意味着,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区域内相关产业一同崛起。

风力发电需要风力发电机组装备,风力发电机组装备技术复杂、载荷要求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需要机械、机电、铸件等装备制造企业的辅助支持。黑龙江省一直是国家机电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装备制造业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尤其是在基础设备、专用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作为以机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闻名全国的“三大动力”和“十大军工”企业,哈尔滨变压器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重型机械厂、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等都是国内和省内本行业的领军企业,雄厚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基础可以实现为风电主机及其配套进行生产。

应该看到的是,近年来,部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优势正在减弱,新兴装备产业化的进程也相对缓慢,这些都制约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分析

波特在此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不同的区域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或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应对外部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

1.结构分析

风电装备可划分为整机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相应可分为整机生产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风力发电整机包括双馈、直驱、半直驱和高速同步四种类型,配套零部件的核心主要包括叶片、塔架、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控制系统六个方面。

整机领域,截至2010年6月,在黑龙江省涉及风电整机研究与生产的企业中,哈尔滨哈飞工业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主要生产具有自主化的1.5兆瓦直驱和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已具备年产200台1.5兆瓦半直驱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由航天风华公司从事生产,2MW半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由哈尔滨海纳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由哈电机厂、哈理工大学、哈飞风电联合研制的1.5MW半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也已进入总装配和试验阶段。不过在高端大型风电机组研制和生产领域与国内领先风电整机企业差距明显,如明阳风电、金凤科技等国内整机制造企业3.0兆瓦及以上等级的高端大型风电机组已经产出样机,华锐风电在2010年已经研制出5.0兆瓦级发电机组,因而黑龙江省风电整机企业需要加速高性能、大容量高端发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

零部件配套领域,借助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发展趋势良好。黑龙江省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经能生产其中约70%关键部件。2010年,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直驱和双馈变流器批量生产,并且取得国内首张风电双馈变流器产品的认证证书,哈尔滨首泉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大型1.5MW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模具及配套设备2套,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等等。但是从全部零部件来看,仅能生产其中约40%的零部件;从产品价格来看,哈市生产的零部件价格只为风电机组平均价格的70%左右。

总体来看,正如在2011年初召开的黑龙江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会议显示的那样,黑龙江省风电产业链初步形成,风电整机企业已进入批量生产,多个零部件企业也都研制完成并实现配套,且产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竞争分析

从竞争的角度而言,风电装备市场已经形成与目前传统发电市场相似的寡头局面。整机企业领域,截止到2009年,全国有83家风电整机企业,其中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三家风电整机企业已经具备年产1000台以上大批量风电机组生产能力,三家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合计已近60%。而在零部件设备领域,市场集中度亦迅速提高,至2010年,中复联众、中材股份、保定惠腾三家国内叶片制造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

寡头竞争的存在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对过剩,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美国达到4182.7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风力发电装机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风电设备市场的混乱,也带来了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2010年发改委等10部门的抑制产能过剩和

重复建设意见明确,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风电整机制造厂,重点支持自主研发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产业化示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在国内风电企业发展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的企业需要牢固把握产业政策方向,加快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创新和研发力度,通过改进质量、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化解竞争压力。

(五)机会和政府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基本要素。波特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机会分为以下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战争。机会产生的影响其实是双向的,企业获得机会优势的同时必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经济体是企业,而非政府,政府行为产生的竞争优势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政府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应该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而非内部成本,即政府行为应该直接投入到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如提供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黑龙江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具备政策优势。在黑龙江省发展风电整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以哈尔滨市发展风电最为典型,黑龙江省于2008年通过了《哈尔滨市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化实施计划》,力图通过政策扶持、规划风电产业园等措施,推动哈尔滨市风电装备产业化发展,继而促进全省风电发展:同时省政府批复了《哈尔滨市扶持发展风力发电装备产业优惠政策》,对哈市风力发电装备企业从2008年至2010年实行了3年政策扶持。黑政发[2010]13号文件《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电网接纳和市场消纳等因素,区域性大规模集中开发与零散优良开发相结合”的风能开发原则基础上,风电装备产业重点发展以大庆瑞好集团、中航哈飞集团、哈电集团、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基地:以哈电集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中航哈飞集团、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风力发电装备零部件生产。2010年lO月26日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更是将风电产业定位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定位为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十大产业”之一。

黑龙江省能够为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尤其表现为关键技术领域。《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及从2009年到2015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8000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288亿元:从2016年到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8000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480亿元。这些投资通过各级财政资金引导,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和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搭建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下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发展新能源产业保险业务来达到。

三、结论及措施

应用钻石模型研究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改革速度,引导企业发现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并且及早选择正确方向去运用本身的资源条件。从上述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钻石模型中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1)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在生产要素方面,优势突出表现为初级要素风能资源丰富,而高级要素巾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则处于比较劣势。(2)在需求市场方面,受电力的刚性需求庞大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影响,风电装备市场需求广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但风电并网成本问题是短期制约因素。(3)存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黑龙汀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但是新兴装备产业化的进程缓慢不利于提升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方而,整机领域受制于高端产品研发缓慢而缺乏比较优势,零部件配套领域尤其是核心零部件领域发展趋势良好;产业链基本形成,整机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作用正在显现;风电装备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局面,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尤其是风电装备制造电面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5)在政府方面,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各种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加强了资本支持,提升了信息整合能力,为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基于钻石体系的分析,针对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几条具体的措施,以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改革速度,促进黑龙江省风电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充分利川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优势,政府应加强对当地风场资源的控制,力求将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优势转化为风电装备产业的大发展,建议在黑龙江省的风力发电厂建设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黑龙江省风电装备产品:二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性能、大容量的标准,支持2.5MW及以上等级高端大型发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三是大力推动离网型风机的发展,开辟风电产:业链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风电企业发展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引导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参加风电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整机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作用;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和信息领域的优势,辟建风电装备产业园,存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提升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黑龙江省风电制造”品牌。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高虎,马玲娟,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和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2]周燕莉,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8,(3)

[3]仇卫东,王智冬,李隽,我国风电发展相关问题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8,(1)

[4]高虎,王仲颖,赵勇强,借鉴欧洲经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自主风电产业――关于欧洲风电产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9,(4)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9

无论是从传播的方式还是从传播的内容、范围、对象上看,广电传播与网络传播存在着共性,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明显。特别是广电音视频节目在网络传播中不可或缺,认清并把握好这一优势,广电传媒仍可在局部形成竞争优势。

优秀的视听节目,决定着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除丰富的图文外,视听节目的传播是其最大亮点,在网络传播中地位十分重要,决定着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视听节目的来源除从市场上的制作公司获取外,更多的来自于广播电影电视专业的生产制作团队。其选材的广泛、制作的精良、包装的到位是一般商业公司所不能提供的,市场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音视频节目就更没有竞争力了。所以,高品质的音视频节目的生产与,是广电传媒与网络媒体竞争的制高点,把握住了这个节目源的生产流通环节,广电媒体就能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

多样化的视听节目生产,可以增强网络媒体对广电媒体的依存度。掌握了网络传播中的视听节目源并不等于保证了其传播的吸引力。广电视听节目要在互联网上获得传播效果,需要在广播影视节目生产的多样化和特色上下功夫。在这方面,中央、省、市广电制作播出机构要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地方优势各展所长,为网络媒体提供丰富多彩兼具专业化、个性化特色的广播影视节目。只有这样,广电视听节目才能在网络音视频节目传播中形成行业优势,进而增加网络媒体对广电视听节目的依存度,获得竞争比较优势。

在视听节目的流通领域,广电传媒要依据法规和行业管理优势,严厉打击视听节目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净化视听节目流通环节,确保竞争的公平性,捍卫广电传媒自身的核心利益。因为高品质的广电视听节目影响着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决定着网络媒体对广电传媒的依存度。所以,广电传媒更应该从保护知识产权和自身利益出发,按照行业规范,严格控制视听节目许可证的颁发,严厉打击视听节目流通环节中的侵权和盗版行为。只有这样,广电传媒的优秀视听节目在网络传播中的吸引力和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凸显。在这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节目流通机制,形成全国性通畅透明的节目流通渠道,加大市场执法力度等尤其关键。

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广电传播渠道,

形成新的竞争力

面对新兴网络媒体的挑战,广电传媒不应该把这种竞争视为威胁,而应视为机会。因为在现代传媒竞争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如果我们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优势、互动优势和时效优势,着力拓宽新的传播渠道,就会为广电传媒提供一个新的竞争平台。

依托视听节目优势,构建自身的网络视听传播平台。既然网络的互动、开放优势十分明显,网络的传播速度又难以抗衡,那么广电传媒为何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巨大的网民市场来拓宽自己的传播渠道,发掘自己的影响力?事实证明,凡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并能有效依托广电传媒的视听节目优势,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传播渠道的广电传媒,不但没有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反而为自己平添竞争优势,形成了新的传播影响力。在这方面,广电传媒主动精选优秀的广播影视节目进入网络媒体视听平台,形成庞大的视听节目数据库,供网民浏览、下载、保存,这样不但不会削弱自身的影响力,反而会获得更加广泛、及时的视听传播效果。因为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和时效性成就和强化了广电传媒的优势。

加快建立广电传媒网站,形成声、屏、网三位一体的媒体格局,在传媒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广电传媒中,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推广自身的视听节目已属多数,并取得一定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竞争手段单一的缺憾。但这远远不够,广电传媒要从竞争全局的高度考量,依托强大的广电资源,组建隶属于广电旗下的网络媒体,利用网络平台突破传播手段的限制,形成声屏网三位一体综合性的媒体力量,参与媒体竞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网络媒体的优势嫁接于传统的广电传媒,为广电传媒插上了新的翅膀,其效应不可低估。

强化在线点播的优势,用好广电媒体节目源。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只能依靠节目预告确定收听收视时间,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视听节目源的日益丰富,为受众在线点播广播影视节目创造了条件。在线点播视听节目不仅为受众接收广播电视信息创造了一个崭新平台,而且也为广电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覆盖面提供了契机。如何经营和发掘好这一优势,关键在于对网络传播平台的有效利用,这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视听节目的上传和更新速度要快,上传质量要高;需要建立广电节目源的庞大数据库,并进行科学的分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节目源的管理流通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全国性的节目联盟,形成一致对外的业界优势;利用网络舆论压力,严打视听节目的侵权行为,捍卫自身核心利益。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10

一、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意义与作用

多元化战略是全局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意义在于:

一是它符合时代的潮流。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是电力系统多年来追求和发展的目标。山东电力把多种产业经营成了一个全国知名品牌—鲁能,为电力系统实施多元化经营树起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入世后,企业进入了多元化战略时代,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国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经营发展的多元化。可以说,实施多元化战略,是企业自觉融入经济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

二是有利于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电企业属于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能源企业,这种特性决定电价要受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同时,企业还面临许多来自内外的经营压力,如城农网改造带来的巨额还本付息,电力建设基金、贴费政策取消后电网建设资金短缺,以及巨大的人员包袱等,仅仅依靠电力生产经营一条腿走路,来实现发展已明显地受到许多局限。企业要发展,必须敏锐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形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施多元化战略,相互支持,在主业之外形成另一个利润中心,反过来反哺主业,增强主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有利于推进企业改革。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改革的产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多种经营为企业减人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承担了企业改革的部分成本,为多元化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行主辅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在主辅分离的基础上,精干高效主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做强辅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实施多元化战略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它有利于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供电局发展多元化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资源优势。**是全国少有的能源富集地区,丰富的煤、油、天然气及多种矿物,发展煤、电、化工、高耗能产品加工具有良好的前景,为实施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区位优势。**地处晋陕蒙交界处,地域辽阔,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近年来**市经济持续增长,年均增幅为14%。十六大以后,**市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晋陕蒙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实施了许多重点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多种产业的发展。

行业优势。电力的行业背景蕴含着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三十多年的历炼和发展,**供电局已成长为颇具实力的大型供电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优势,有资金、技术、市场信誉程度的优势,有丰富而稳定的电力供应。此外,与电力相关联的业务也能够为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些都是我们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所在,正可借势发展。

总之,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背负着沉重社会负担的供电企业来说,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有利于企业减人增效,转换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增强竞争能力。

二、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构想

多元化战略如何实施,关键要有一个切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定位,有一套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有一批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的项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多元化经营成为供电企业经营发展的两翼之一,要把多元化发展提升到与主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立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思路。

多元化战略定位:**供电局多元化战略定位于以集电力设计、电力基建、电力检修、电力市场服务、电力物资经销、电器产品制造等为一体的电力辅助产业为基础,以煤炭开采、发电、冶炼、化工为支柱产业,以房地产开发、建材生产、水泥产品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同步增长的框架。

战略目标:通过产权多元化,推进机制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项目带动战略以及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把以榆电阳光公司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建成支柱产业明确,竞争优势突出,品牌形象响亮,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集团化。第一步,经过3年的努力,总产值由200年的5000万元增至**年的5亿元,利润由480万元增至5000万元,从业职工达到1000人。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主业优势,结合企业长期经营战略,在电力边缘产业和相对熟悉的领域延伸产业链、积极稳妥地进入市场潜力较大、效益稳定持续、与电力相关联的领域。在项目上立足于收益稳定和高额回报相结合,降低投资风险,把发展重点确立为形成煤电化工一体化的骨干企业,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支柱产业,实现滚动发展,向产业化、集团化经营迈进。

三、构建多元化经营管理新格局

实现上述目标和思路,必须推进内部体制改革,进行机制创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这样才能构建多种经营半壁江山,实现主业与多经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1、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能为实施多元化战略构建一个多渠道筹资的平台,另一方面能为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化运营奠定基础。因此,在投融资方面,必须有广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出发,发展面向社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首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以其灵活高效的机制,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吸纳民营资本能引入其经营机制,与合作伙伴国有企业形成优势与机制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其次是与国有大型企业强强联合,联手进入双方优势领域,做大多元化经营的盘子,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防范风险。再次是加强银企合作,增加授信额度,尽可能采用低成本融资方式。此外,还可探讨通过信托计划为多元发展筹集资金,同时也可为个人投资电力开辟一条途径。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而且非常有效的途径。龙华阳光发电公司2×2.5万千瓦机组,是我们与民营企业的合作项目,在项目的建设中,民营企业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优势,如自律性强、灵活性大、高效率、高效益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神华集团合作的神华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2.5万发电机组建设,2×13.5万发电机组的立项,体现了国有企业资本雄厚、内部整合性好的优势,成为做大做强辅业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们多方面寻求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到建行、中行授予贷款7亿元授信额度,并争取一定的优惠利率政策,在投融资方面为多元化发展实现大跨越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2、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动。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电力的行业保护将不复存在,多元化能否得到发展,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体制和机制。电力辅业根植于电业主业这块土地,与主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业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弊端也同样反映在辅业,有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人力资本价值重视不够等。这些弊端导致缺乏大局观,没有整体利益感,能够参与竞争的企业和产品比重低,发展缓慢效益差。

实现机制创新,目的是重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首先要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基础上,理顺同主业的产权关系,按投资主体划分股权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组织,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经营管理人员的权利、职责和利益发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管理秩序。再次是建立以经营者为代表的激励、竞争、约束和监督机制,改革分配制,推行经营者年薪制,形成竞争向上、规范运行的经营机制。此外还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3、进行结构调整,重构多元化经营格局。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以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为重点,构建**供电局多元化经营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在主辅分离的基础上,以资产和股份为纽带,由电力建设总公司、检修总公司、物资总公司、电力设计院、阳光电力有限公司为发起单位,阳光电力有限公司所属全资公司,企业、实体为核心层,各县阳光分公司和子公司为紧密层,阳光公司参股的各个企业为半紧密层,电力建设、检修、物资总公司、电力设计院为松散层,组建阳光电力集团,阳光集团是**供电局授权经营、与电力主业并列运行的独立法人,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形成以阳光电力集团为主体,主业与辅业协调发展、双翼并进的格局。

产业结构上,各个层面依据所处的环境,市场、优势的不同,在发展的侧重、途径、规模也有所不同。阳光总公司这一层面,通过产权多元、强强联合,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型、效益型的支柱产业。各松散层做精内部市场,涉足与主业技术和市场相关的领域,逐步走出系统市场,注入社会市场。各县阳光分公司以电力客户服务为依托,延伸服务内容,面向市场求发展。各个层面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整体,以发挥集团资源的整体效应。

4、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支柱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项目带动战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实施项目带动,以高层次、高起点的骨干项目,大手笔进入产业领域,有效地推动多元化发展。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供电局通过项目带动战略,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多种产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的状况,展示了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胆略与气魄,使全局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

发电项目:参股35%,与神华神东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1.3亿元建设的神华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2.5万千瓦发电机组,预计第一台机组**年4月发电,第二台7月发电;参股49%,与神木县煤焦电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1.3亿元建设的龙华阳光有限责任公司2×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进展顺利,预计第一台机组**年4月发电,第二台7月发电;参股30%,与**炼油厂合作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9000千瓦废气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投入发电;与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合作投资1.6亿元的2×13.5万千瓦电厂已批复立项;参股70%,与**天龙镁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兴办的阳光天龙2×2.5千瓦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已开工建设。**年可增加发电容量10万千瓦以上,产值达2亿元以上。**年可增加发电容量40万千瓦以上,产值达10亿多元。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市日趋严重的缺电状况,优化购电结构,而且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高耗能产品工业:与神木神忻电石厂合作建设6300千伏安电石炉建成投产、12500千伏安硅铁电石炉正在建设中;与神木神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合资2×1250千伏安电石炉已开工建设,计划**年4月投产,年产电石5万吨;原有的几个硅铁厂经过加强管理,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以上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硅铁电石20万吨,实现产值2亿多元。

煤矿开发:与燕家塔电厂合作,建设年产120万吨煤矿开工建设,计划**年投产,年产值达1亿多元。

化工方面:参股40%,总投资4亿元,与神木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神木电化有限公司、神府能源开发总公司合资的北元化工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年9月投产,年产值达7亿元。

电器产品制造:电器制造公司多方要求合作单位,高低压避雷器、高低压丝具、铜铝线、铝塑线、黑皮线、架空绝缘线、隔离开关、瓷瓶、空气开关等已投入生产。

阳光房地产开发公司,紧紧抓住局系统住房建设,成功启动了房地产开发,年内实施了阳光住宅小区380多套、4万多平米住房建设,在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的同时,也为阳光房地产开发掏来了第一桶金。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创办工业园区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目前,阳光公司在南郊征地39.5亩,开发建设的阳光工业园区,已建成厂房办公场所。目前阳光电器制造公司、水泥电杆厂已迁入园内建厂生产,还将陆续要把阳光公司所属,与电力主业相关联的多经实体迁入园内,逐步完善设施改善功能,把南郊阳光工业园区建成**供电局多元化经营的一块基地,和对外开放发展的窗口,树起榆电多元化发展的阳光品牌。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11

本文拟通过分析各类竞争媒体的优劣势,挖掘地方电视台的自身优势,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供借鉴。

一、充分认识地方电视台的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屏幕

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卫视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其节目播出通过卫星接收和有线传输可覆盖全国,这必然造就宣传效果和广告收益的最大化。而地方电视台没有实现卫星接收,在有线传输上又与各大卫视台同处一个平台,收视率高低完全决定于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地方台与中央台、省台的竞争,无论从人才、技术、还是体制上来讲,都好比蚂蚁与大象的竞争,这是每个地方台所面临的现实。但地方电视台手里也有一张独有的王牌,简单的讲就是“主场作战”,具备对当地政治、经济、人文深刻的了解,拥有当地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源和人际关系。因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屏幕,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争取到观众的选择,拥有更好的发展市场。这里所讲的地方特色,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频道包装要展现和包涵当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元素,让人们从台标、频道宣传片、栏目推介片中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人文氛围;第二,新闻节目重点关注民生,对当地的重要事件、热点话题、趣闻轶事,进行及时报道、连续报道、深入报道,“亲切”地记录和讲述咱身边的事与身边的人。文化类、服务类节目则侧重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展现现代都市生活、反映社会时尚流行。并在编排上实现多频道、多时段、多次数播出;第三,经常举办大型的电视互动活动,让更多的当地人参与活动,关注活动,强化电视台的影响力。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的贴近性,灵活性。

广告收入会直接影响电视台的良性发展,它决定着栏目的前期投入、优秀人才的引进、先进设备的采购,最终体现在了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上。然而大量“含金量”高的广告通过卫视台就能辐射全国,对地方的广告投入很少,地方台的广告收入直线下降,结果陷入违规小广告屡禁不止、节目制作质量下降、播出系统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改变策略,对抗卫视台的冲击,增加广告收入,目前是各个地方电视台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卫视台的冲击,同一个区域(省或自治区)的各个地方电视台可建立广告合作同盟,实行广告资源共享,利益合理分配的模式,来改变现有局面,优势就是在同一区域内地方台广告成本低于卫视台,覆盖面积同于卫视台,对于广告商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这样的好处还有各个地方电视台无需启动投入,只是通过整合资源,协商利益分配,就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借助网媒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及早介入网络视频,弥补电视传播方式的不足

近年来,网络媒体和移动视频服务飞速发展,这种点对点的服务模式更加便捷,能满足不同用户对时间、地点与内容的选择。这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技术手段。但是现在运营的网络传媒和移动视频服务,尚且缺乏大众普遍认可的公信力,而且目前还处于起始的发展阶段远没有成熟,这给传统媒介参与网络开发和利用网络创造了机会。由于在人力和物力上,投入太多,成本太高,现在网媒的视频报道是一个弱项,地方电视台应该借助网媒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自己的网站或是同其他知名网媒合作的方式及早介入网络视频,来弥补电视传播方式的不足和提升网络媒体的视频信息的质量。这也是地方电视台抓住机遇扩张生存空间、调整发展格局的良好契机,这更是推动地方电视台进入专业化、走向国际化的历史契机。具体讲就是通过利用原有资源和技术,选定一个具有市场价值和当地优势的视频服务,例如:汽车、房地产、能源、旅游等,来吸引点击率,收到回报率。现在有的地方电视台的个别品牌节目已经可以在网上可以搜寻到其高清视频了,这是一个进步,更是一个信号。

三、发挥视频媒体的优势,扩大广告覆盖率,提高广告含金量,取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地方电视台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当地的报业,报纸作为纸媒其制作成本和传播发放所需投入要远远小于电视台,而具有党报性质的日报,更是能发放到当地的最基层,这既是政治宣传上的需要,同时也赋予了它较高的覆盖率和影响力。报纸同电视台对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成本低、覆盖广。如今再加上一些地方县级电视台也有自己的有线传输,造成了地方电视台部分节目下不了县区,覆盖率大为缩水。因而当地的广告客户更愿意选择报纸作为其主要的广告投入。但是报纸与电视的比较,缺陷也是明显的。曾经电视台相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兴媒体,它的传播速度和现场可视性是报纸没法比的。因而地方电视台对于重大的报道,一定要做到及时性,现场直播是最好的方式;新闻节目可以采取央视新闻频道的运行模式,实行全天候的新闻播报,在第一时间内播发新闻,同时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追踪报道和背景解析;为了提升电视台的监督力和影响力,对不法违规行为给予曝光报道。这些都是视频媒体的优势,发挥好则影响力就会提高,关注度就会上升,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就会双收,从而弥补广告覆盖率相对低的弱势,扩大广告含金量高的优势。

总之,地方电视台要想求生存图发展,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提高电视台自身的危机意识、运营意识、成本意识、前瞻意识;再则就是在各类媒体的对比中寻找独特优势,制定可行性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其优势;最后就是抓好节目定位、提升节目质量、提高播出质量,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12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是指在结构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电子化设计、机械装置与软件相结合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传感检测等技术。机电一体化涵盖了“产品”与“技术”两个概念,它的应用对工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式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并促使其发生了改变。机电一体化具有一定的进化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生产理念的更新,机电一体化也在不断的被改进。现阶段可以看到的是,由于机电一体化具备有很强的优势,现代的工业生产正由“机械电气化”向“机电一体化”迈进中。机电一体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机电一体化的优势

1.1 生产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获得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器械,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诊断、报警及自我保护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过压、过载、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生产器械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降低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明显能提高生产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2 生产质量与生产能力都获得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器械基本都具控制功能和信息自动处理功能,故而其检测与控制的精度、范围以及灵敏度都会有提升。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能够使机械的工作不受操控者主管因素的影响,可精确的保障器械的执行机构完成预设动作,如此以来便可实现最佳的操作方案,保障最佳的工作质量,并能保障最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能够进行自动化生产工作,克服了人力及时间的限制能够大大提升生产能力。因此,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生产质量与生产能力都获得提升。

1.3 使用性能的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多会采用数字显示与程序控制,手柄、按钮之类的操作部件减少,使得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化、方便化。机电一体化器械可通过预设由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实现生产过程,并可重复。高级的机电一体化器械还可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部参数的变化而自动选择最佳工作程序,能够自动进行最优化操作。故而,应用了机电一体化,器械的使用性能获得了提升。

1.4 使产品的性能得到提升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器械多具有复合功能可使用复合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动化程度与功能水平获得极大提升。机电一体化器械通常都具备自动控制、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补偿、自动保护等智能化功能,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对用户需求能力的应变性增强。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与控制工程的学科分类,并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最初的自发状态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自主发展状态,应用已经越来越广,其重要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发展至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并且还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不管内容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特征都可概况成以下概念: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并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传感检测技术预计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生产目标而优化组织,合理进行各功能单元的配置,高质量、低消耗、多功能的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初步应用阶段。机电一体化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并随之初步应用于机械产品的生产中。但是这一阶段的电子技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还为形成,严格而言只能算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初步配合应用。第二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第二阶段,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都在快速的发展中,这也给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各国都注意到了机电一体化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加大了对机电一体化的重视程度,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变得更加有利。第三阶段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新时期。这一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而今的机电一体化正处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向智能化、模块化及自动化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在良好的国际发展基础上也取得了很高的研究效果。

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进入了深度发展时期,通讯技术、光学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得以大力应用,微加工技术也发挥除了很大效果,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与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光学、电子、机械、信息等知识的综合学科,他的发展与进步与相关技术呈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于实际的需求。故而,通过对相关学科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将以以下机电为发展方向: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新世纪各项技术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功能,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需求的提升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将向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发展。我们所谈论的智能化主要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指机械的制造在控制论的基础上,吸纳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运筹学等知识,模拟人工智能,使机器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的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的控制目标。当然,机电一体化具备有与人一般无二的智能是不需要也不可能的,但是赋予高性能的一体化产品部分人类智能或者其他低级智能则是可行的,而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智能的发展方向。

3.2 模块化

模块化同样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模块化是一项重要且艰难的工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个厂家所研制开发的器械标准不尽相同。进行具备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与电气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研发是重要且难度较大的问题。比如要研制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动力单元,如果能利用标准单元进行研发,则能较快的得出结果并且也可扩大生产。但当前,由于利益的冲突,国际或者国内难以制定统一标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模块化不论是对机电一体化单元的生产企业还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有很大主要。模块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非先阶段状况所能阻止。

3.3 网络化

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网络将全球的生产与经济连为一体,并带动了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些,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网络的远程控制与监视功能发展很迅速,而实现其功能的产品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未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家电集成系统必然将在全球家庭中得以应用。

3.4 微型化

实际应用表明,体积较小、耗能少、运动灵活的一体化产品应用更广泛,在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也更有显著优势,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是实际的需求,故而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5 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有益变化,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被丰富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绿色”成为了现阶段生产与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机电一体化在未来也必须应用绿色理念,在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使用过程符合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的概念,这,是人类的生产对机电一体化发展提出的不可违背的要求。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多门学科的优化结晶,是生产生活的技术的重要发展。机电一体化能推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研究并促使其发展进一步加快,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

机电一体化优势篇13

机电一体化因为具有控制、信息处理以及计算等方面的功效,更好地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中将产品的功能性和职能性发挥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了解,让我们更加认定机电一体化是提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机电一体化产品是运用模块化与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掌控和设计的,另外,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但可以根据实际运用的状态进行负荷调整,良好地控制产品运行情况,同时还具有少数的智能化特征,如自动监视、诊断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意义

依照对机电一体化产品优势的了解,我们很容易看出,对一体化技术的采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1)采用智能化对产品进行操控。在机械制造业机电一体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机电一体化以微处理为主要方式,同时还和数据信息操作系统紧密结合,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操控准确度。机械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快速和连续的性能,如果不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对产品进行智能化控制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将不能和每个设施的系统操控完整配合。(2)机电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分布式控制的方式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通过分布式控制可以更好地对现场计算机实施集中监视、分散控制。(3)多种产品融合,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开放式的控制系统可以将信息互相交换,同时还可以将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局面,再经过计算机相互链接实现控制一体化。(4)计算机有很高的集成化功效。运用计算机的集成化功能将生产经营管理和控制过程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原料从进入工厂到生产加工的过程一体化操控。在实现计算机全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5)实现生产交流传动技术,提高产品的广泛认知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电子、微电子技术也在迅速发展,通过交流传动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产品的平滑调动。

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如下五方面论述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1)数字化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通过对微控制器的不断创新改革,实现了操作数控机床。数字化经过计算机系统得以实现,从而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的诊断功能,实现了远程操控与整改。(2)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中模块化是最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通过配套部件、接口等扩大规模,更加符合国际的统一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化发展推进了我国电气产品的一体化、规模化发展。(3)通过网络化操作使产品更加便利,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通过对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的运用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对网络技术的普及、对远程操作与控制,可以提高产品的网络功能,从而与中心计算机连接形成计算机集成系统,更有利于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网络化的社会中具有更多便利的功能。(4)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人性化的模式是其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可以使产品更加灵活机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各项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再通过精密的智能化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产品正迈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人们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对产品的智能化服务要求也相对有所提高,人性化的智能仪器以及机器设备都会成为今后应用广泛的科技。例如,智能化的机器人等,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产品性能,从而使产品更好地发展。(5)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中,微型化的特征正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在军事、医疗等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面积小、节能好、应用灵敏等优势突出得非常显著,因此通过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技术,使得产品更具优势。据我们的了解,机电一体化是一种由电子、光学、计算机、控制以及信息等多方面交叉综合而产生的一项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将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光机电一体化、全系统智能化、技术产品网络化、微型机电化微型化、自律分配系统化以及设计产品绿色化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