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实用13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2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3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4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更应无愧于这一称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高校教师也是一场考验,是否能坚守教育阵地而不下海经商,是否能耐得住贫寒?我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更加向上,甘为孺子牛,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

1.基本条件

1.1高校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高校培养的是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教授他们应该有较高水平。因此,高校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职称,更重要的是知识渊博、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强。在学校中要有一批专家、学者,起教学主导作用。这些专家、学者也就成为高校的优势,成为高校生命力旺盛的保障。

1.2高校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只有丰富的知识还不行,还必须进行创新。包括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发明创造。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正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一切从本本出发,从教条出发,唯书唯上,缺乏真正的思考,缺乏创新,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大力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师自身要有刨新精神,给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一些高校教师也承担着部级的科研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精神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1.3高校教师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要有大是大非观念,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并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了文化知识,又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成员,来约束自己的队伍。如律师行业有律师职业道德,医生行业有医生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由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加以规定,其内容主要有:

2.1遵纪守法

怍为教师应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应主动学法、懂法、守法,推动中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如不得随意体罚学生。体罚学生已被明令禁止,若违反这一规定,必然承担一定的责任。

2.2为人师表

教师的占行举止要端庄得体,文明礼貌,谈吐规范。具体蜕来,教师着装要朴素,而不花哨,淡雅而不失风度。确实,教室为庄重场合,这里要求的是浓厚的学习风气,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而不是马路大街、百货商场,不需要华丽和浮躁,不需要虚荣和时髦。另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室行业首当其冲。在讲课时要字字清晰,字字明白,方便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自如。

2.3诚信

诚实信用在商业领域运用得比较多。其实每一行业,每一职业都要求讲诚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推崇诚信,也呼吁诚信,因为生活中离不开它。可有些人不重视、不珍惜它。教师,应该成为恪守诚信原则的典范。杜绝假文凭、假学历,严禁论文抄袭,抵制“学术腐败”。凭自己真才实学,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决不拿信誉开玩笑。(如果那样,就会毁了自己,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程度——太危险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5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6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是聚集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国家、社会、职业集团利益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它所要求和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及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等,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会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高校教师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纽带,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给教师职业道德带诸多新挑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3、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人格与心理上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以高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同时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这些,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1、在实践中铸造师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防微杜渐,躬行实践,端正道德品行,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德立教。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首先锻炼师德,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服务人培育人,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2、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既有独立性的一面,又有亟需引导的一面。一般来说,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而且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高明的大学教师,就是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塑造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和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的质量。要大力加强以院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把做人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堂外做的”结合起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真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中见功夫,在优质服务中见精神,使大学生在点点滴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3、加强师德制度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重在培养和建设。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体制和机制来约束、规范、评价教师的师德,以先进人物的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激励教师讲师德。为此,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者:张宏书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7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监管和法律保证。高校教师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认真执行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发展战略、方针、政策。高等教育事业要实现科学、全面、正规发展,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国情制定以及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法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统称教育法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依据。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业绩评价和奖惩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更要有战略性和稳定性。高校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规范,有利于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战略落到实处,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执教,依法治教;也有利于高等学校形成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风尚,避免教育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的导向性和约束力。在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须依靠它来调节教育行为,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随意性。教育活动本身是最直接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高校是知识分子之间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交流和传播的重镇,教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隐蔽性和随意性,需要靠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来约束,但是完全靠自觉就有风险,必须辅之以法律法规作为底线来约束,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比如,近些年来某些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授相继出现科研成果造假,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招生、就业和后勤管理方面违规违纪操作,谋取私利等都应该受到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裁。这一方面是对违法违纪人员自身的教育和改造,更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有力警示,更是净化学术环境,树立高校良好教育教学风尚的有力保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8

一、党校提高教师和学员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党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党校领导应当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校教师和学员管理的首要任务,提升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首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培养党校教师和学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党校领导要调动广大党校教师和学员参与党校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做好党校教师和学员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面对利益调整时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他们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党校领导要主动关心党校教师和学员的心理、生活状况,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党校教师和学员排忧解难,消除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党校要营造用心留人、安心敬业的文化氛围,为党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开展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党校要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性工作。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师表、师品、师能、师智四个方面。在把握师德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师资培训、政治学习等方法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具备以下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坚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观念,坚持正确的原则,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职业光荣感,使自己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用严于律己的治学态度,追求学术的不断创新并且教书育人;再次,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质教育。最后,教师还要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品德、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状况,以德育教育优先,坚持育人为本;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学生做出榜样。

二、党校教师提高学员道德素质的方法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生力军,而党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责任,在重视党校学员学业完成的同时培养党校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为主,引导和帮助党校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党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重点课程建设范围内,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党校学员身心健康发展。

校风学风建设是塑造师生人格、陶冶师生性情、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必然选择。校风学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加强校风学风对于规范师生道德行为、提高师生道德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爱国敬业、勤奋务实作为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宗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优良教风;通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确保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而营造奋发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在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的校园氛围中,可以促进师生在道德素质建设方面共同进步。

(二)职业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学员道德行为。

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职业道德建设不具备强制性,所以为了使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行为约束的作用,就必须运用制度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提高职业道德建设成效。新时期,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要依靠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有效途径,又要依靠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在职业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应遵循引导与制约、教育与管理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树立先进模范弘扬学校良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学员的行为。学校应当杜绝将职业道德建设停留在口号、文字上,而是要将其渗透到学校管理中,使学员成为教书育人的践行者,良好职业道德的推动者,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总之,对于党校教师和学员而言,应当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建设、制度建设着手,提升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规范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行为;对于党校学员而言,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养成教育、情感教育着手,提高党校学员思想素质,培养党校学员道德习惯、完善党校学员道德人格。党校学员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必须重视党校学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滨.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

[2]贾少英.试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9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不仅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素质培养中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影响深远。教师大计,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推动医药职业院校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医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育职业化倾向严重,人文化教育薄弱。一方面,医药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导致教书与育人分裂化现象严重。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意识淡薄,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在人才使用上,往往重学历和文凭、看业务能力和水平,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忽略了道德的考核和量化。长此以往,导致许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个人职称的评定、学历的提高、科研的开发与研究上,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1]。

2.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医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对职业道德观和职业理想缺乏足够的认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如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责是搞好教学工作,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乏关爱和生活上的指导。有些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身兼多职,以致不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师队伍中容易形成效仿之风,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

3.师德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行动。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通常是加强理论学习,且往往停留在座谈、交流、表彰等常规形式上。师德师风的培养,固然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但更应注重行动的践行。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根基,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才能有效地将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生命的常态。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

(一)教师自身方面

高尚师德师风的形成,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其主要途径有如下五个方面:(1)坚定职业理想,提高自身修养。学校应加强新上岗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师德观。(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身在其位,应尽其职。身为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3)关爱学生,师生互重。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形成学生敬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校园氛围。(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谈吐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人先正己,身为人师,更应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5)教书育人,知行并重。新时期,教师由传统的“传道”这个单一角色向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转变。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道路上的导师,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修养和道德文化修养。

(二)学校方面

1.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好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师德水平[2],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建立长期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配套措施,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1)科学的监管、监督机制。首先,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杜绝师德师风低下的人员进入到教师队伍中,从源头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其次,高校应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通过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和建立监督电话、信箱、网站等形式,形成全面、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并将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使其对自身的不足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3]。(2)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定期进行师德师风状况民主测评,如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行评价及自我评价,将测评结果列入教师年末测评项目中;另一方面,将激励政策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提高其职称、津贴、补助等物质待遇,从而更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师德师风的塑造[4]。(3)公平公正的惩处机制。对于出现师德师风败坏的个人或组织,要严肃处理,处罚时要有据可依,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不能出现包庇、迁就、的不良示范。

3.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长期以来,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过于理论化、形式化。理论的学习只能从思想上提升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理解,但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认知。师德师风建设,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锻炼。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让广大教师走出理论的知识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体验“德”、实践“德”,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师德师风的理论认知内化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涵养、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对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医药卫生行业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医护人才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药卫生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医药职业院校作为医护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责任重大。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系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谐校园构建,更系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冰芝.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J].高教论坛,2009,(5):114-11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0

一、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警校当然也不例外。从大的方面讲,加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小的方面讲,加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从培养功能来讲,警校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由于职业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基础,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是职业活动所创造的,职业道德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发展。良好的职业行为,通过职业活动的广泛人际交往网络,会深刻影响社会其他方面的道德状况,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毕业生必将对所在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个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1]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警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应当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警校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现状是一些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职毕业生因为职业道德问题而就业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没有责任心、弄虚作假和不遵守纪律,或是挑剔工作环境和提出过高待遇要求。事实表明,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面对十分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断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培养功能来讲,警校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警校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既是职业院校,又是政法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法律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给社会输送公正执法的法律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除了加强以上所提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等精神。因此,警校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但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而且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还有其所服务的行业特征。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虽然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上全社会都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职业道德和其他任何道德一样,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实质上一种养成教育。

目前,一般都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联系所教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与教学,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与工作实绩。如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何如一教授立足本院行业特色,出版了《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一书;立足专业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的相关内容与专业要求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开发不同的讲课内容,如针对法律系讲授法律职业道德,针对司法系讲授司法伦理的内容;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溶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里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是没有构建起沟通各种关系的平台以形成沟通机制,建立起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这三种关系还有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三大关系是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的关系,如果这三大关系能够处理得当,沟通实现常态化,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则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则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态势,职业道德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纽带,构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

(一)围绕学生成才目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机制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学生大量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辅导员具体实施的。因此,一个班集体能否健康成长,关键要看辅导员工作的程度 [2] 。同样,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能否真正达到效果,辅导员的作用不能忽视。一方面,辅导员要经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要主动积极地与辅导员配合。而在沟通过程中,学生起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方式与平台有很多。传统的有辅导员下课堂了解情况,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对职业的了解,通过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参加班上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邀请辅导员参加实践教学等。网络的兴起,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的沟通途径。但是这里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这些沟通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信息反馈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都实行了这一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一般由班上的指定同学负责,对老师的授课情况与学生听课情况进行简单的登记,课堂结束由任课老师签字认可,同时任课老师对本堂课的情况进行评价。但是信息反馈的内容大都仅仅停留在学生纪律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想反映与思想动态反映不充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情况随时都可以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与处理,则能大大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以班会活动的形式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其他任课老师参加,以增进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感情。把这一项内容作为班级集体活动的内容在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使这些沟通形成一种机制,而不至于由于其他原因而中断或放弃这些沟通。

(二)围绕学生成才目标,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的平台

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广,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所需。这种专业上的优势,大大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添了教育言行的可信度和示范性。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把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那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的最佳途径 [3]。

职业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即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职业工作要求的了解与深刻体会的基础之上。这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应该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内容与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求专业课老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职业道德要求。而教学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沟通得相对较少。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这其中仍然要以学生为纽带,辅导员为中心,努力搭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平台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来实现。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以职业要求为教研教改的指挥棒,通过设置职场环境来进行情境教学,在模拟的环境中让学生体会职业道德的要求,这种感受应该说是影响最深刻的。而在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听课制度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参加,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互不关心对方教学情况的状况。而教研教改的活动则应以教务处的指导与监督来保证其长效性。

(三)拓展交流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

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状况如何,关键在领导。它需要领导在人、财、物上给予保证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践证明,领导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就有利于形成党、政、工、团、学、教等各部门职责明确、配合协调的紧密的立体教育网络;相反,院领导如果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上下脱节、左右失调 [4]。

在领导的重视下,围绕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各种各样的活动才得以展开。如讲座,招聘会,以社团组织为主体的各种活动也丰富多彩。现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不缺乏平台,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在政策、经费、场地等各方面提供支持,使现有的平台能够得到保障并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者通力合作,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得到加强。

这样,一个围绕学生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纽带,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为主导,包括专业课老师和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警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就能进入良性互动与循环,共同实现学生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琳.高职院校构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1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

对于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规范说

这类界定主要是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本身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准则性。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调整教师职业内部、教师职业之间、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3)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通过教育与培训,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对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的理解,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等。

2.功能说

很多学者运用了“价值”这个字眼,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教师职业道德,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知识技能,同时还是一种信念;(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通过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等。它既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特性,又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

3.重要性说

一些从事教育管理的学者们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因而从重要性的角度对它作出相应的界定,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职业行为;(2)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实现的保证;(3)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等。这类界定主要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航灯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行为具有典范性。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还影响着整个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的深远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俗话说德高为模,行端为范。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和感化人的作用,它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要具有独特的典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中。教师的文化修养、求知精神、行为作风、处事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言谈举止、穿戴和行为习惯等,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重大的示范作用。比如,我们伟大的与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鲁迅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可以说明教师对学生影响之深远。

2.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信念、职业荣誉和职业情操等。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重要的价值性论证和伦理性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校园是否和谐,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洽。由于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也就产生了高职院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合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表现为内化了外在道德规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外在的行为活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修养,提升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真正融入到与学生相处之中,构建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自身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下降。

1.敬业精神下降,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2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习不足、政治思想淡漠

首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部分教师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只关心自己的功名和利益,不进行政治学习,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热心、不关心、不学习、不了解,对政治学习心存抵触情绪。其次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缺少政治学习的另一种表现,这种现象常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和个人主义的滋长。一方面利己主义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集体利益整体观念淡化,给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感受。

2.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缺失严重

在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职责时,只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未把育人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在对待教学和科研问题上,把科研放在首位而把教学放在从属地位,甚至教学要为科研让路;在处理自己和集体关系时,把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而集体只是为个体服务的;在物质利益和道德修养面前,只看重物质利益而忽略道德修养。

3.教师职业行为失准

高职院校的教师区别于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表现是他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另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出现的敬业精神淡化、对学生失去爱心、师表意识淡漠等不良行为正是这种教师职业行为失准的表现。

4.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动摇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奈地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从事教育工作,对这份工作本身缺乏热情,只是现在没办法才做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5.科学研究失真

当前出现了一些科学研究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术功利化、名利思想严重、学术不诚信等,学术造假者屡见不鲜。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由自主地被纳入到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使人类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在经济领域,进而在文化教育领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原有的国家观念受到全球化观念的冲击,人们之间“足不出户”就能进行交流,高职院校的教师更是站在新观念、新信息、新思潮的前沿,毫不例外地被感染和接受。因此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带来好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2.从国家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表现为追求利益的原则变化,把对货币数量占有的多少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作为判断价值实现的标准。

(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直接侵蚀了高职院校教师的道德准则。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买官卖官”、“”、“你拿钱、我办事”等不良风气延伸到高职院校,就变成了论文造假、科研失真等不道德现象。

(3)高职院校的师德规范缺少指导性的文件。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但没有一部专门的高职院校师德法律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文件至今尚未出台。缺少了国家统一的师德规范标准指导,高职院校无法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学院的师德规范。有的高职院校尽管也制定了一些师德规范,但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首先,体现在政策指导上的偏差。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专学校或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转变而来,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师德建设缺乏系统的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要求,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使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业行为时,应该怎么做,不应怎么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另外,原有的人事制度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谋求自身的发展,缺少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其次,缺少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标准。因为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正确评价难度较大,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困难。现在的师德指标多为空话套话,缺乏可量化的理性指标;标准的弹性较大,尺度不好把握,可此可彼,操作性差。

(5)思想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只为学习而学习。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明显不足,表现在抓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师德的思想道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学习是要有效果的,不是写一个总结、汇报或笔试一下看成绩如何,而应当落实在行动上,从实际行为上进行打分和判定。

3.从学校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缺少国家政策的指导,一时无法制定学校的师德规范,学院无法对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行考核,致使部分教师钻空子,不注重师德修养。其次,有些教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而师德工作是虚的东西,没有硬指标,做多了反而会冲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故而放松了师德建设。第三,激励机制缺少,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缺少激励机制,现在大多数学院的激励措施多放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对师德的激励。这种激励上的缺少,导致师德行为的偏差;在激励的手段上重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奖励。做不到赏罚分明,做不到“师德一票否决制”,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4.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修养的忽视。当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其中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尤为突出。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00年后的毕业生,出校门进校门,博士、硕士学位层次的教师越来越多,然而师德综合素质并不与学历成正比,一些教师缺乏的不是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师德。首先,职业认识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工程、是自己的工作责任,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学生,故其对师德的追求很容易被“票子”、“房子”、“车子”、“帽子”等实际物质利益的追求所影响或替代。其次,德才观的失准。有的高职院校教师错误地认为,都市场经济了,靠的是依法治国,不用讲什么师德了,讲法制就足够了,现在只要不违法就是好公民、好教师。也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师德和学历成正比,二者水涨船高,只要自己学历高,知识层次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就有高尚的师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片面的重视知识忽视师德,在处理“德”与“法”的关系时,重法轻德;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时,重才轻德,因此师德问题频现。再次,政治学习放松。政治学习是严谨、严肃、认真的,学习起来,显得枯燥,短期之内又难见成效。一些教师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放松了自己对世界观的改造,降低了对自己的政治要求,丢失了教师的政治使命,使教师个体师德偏离了正轨。最后,品德修养的忽视。教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业务的繁忙、工作的压力,使部分教师无法安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甚至认为修德无异于浪费时间,遂不愿去修炼。

(2)心理上的障碍。师德违规现象也分为真相和假象两种。真相是出于行为者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表现出来的师德违规现象;假象则并非出于道德心理和意志,而是受到非道德心理操控,因此不应具有道德意义。

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问题的解决策略

1.国家层面的解决策略

(1)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结构紧密、层层有序的师德建设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这个目标体系从总体目标到一般目标再到具体目标;从横向上看,该体系涉及到师德的各个方面。师德建设的目标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是师德建设管理的起点、核心和归宿。它规定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制约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与师德建设目标相配套的就应当是一套完整的师德规范,这套规范不仅仅是一些目标要求,更应当是高职院校可依据制订本单位师德规范的标准,还应当是一套可量化考核的标准,最后还应当有这套标准的评估和修正方案。

(2)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政治理论层面的学习,更应当是一种切合实际需求并能影响日常行为准则的学习。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应当深入内心,引起一种共鸣。这种目标的制订还不应当是今年这样,明年那样的目标,而应当是一个带领民族不停进步、始终学习的行为和目标。青年教师的培训不仅仅是业务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师德培训。

(3)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调控机制。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基础在于教师,但有效的领导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应强化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师德评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估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评价机制,一直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无论多难都应当建立这样一个评价机制,有了这样一种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把引导学生学识进步和道德水平提高的教师选,把那些不称职的教师从教师岗位更换到其它岗位上。

2.学院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选拔机制。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是从师资队伍的入口关进行控制。对于新教师的录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录用,一定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考察,把那些真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人才选拔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在考察录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业务成绩与师德表现相结合,把思想品德的考察放在第一位;二是显性条件与隐性条件相结合,既要考察文凭学历等可见的条件,又要考察那些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接触才能了解的道德、情操、性格、毅力等隐性条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环境。高职院校的师德环境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外在制约力量,教育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强师德环境建设,只有实现师德与环境的协调共进,从整体上保持师德建设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才能实现师德与环境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乏,因此每年进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很多,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因此也是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重点。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其师德修养。

3.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

(1)要能够善于学习并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善于学习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追求。勤于反思就是指遵照国家和学院的师德规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作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找出实际差距予以弥补。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勤于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师德理论最终需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只有不停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进步的方法,师德修养正是在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了更新,实现了师德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忠桥.教师道德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杨春茂.师德修养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建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文,王永章.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2).

[5] 黄吴静.当前高校师德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 张明洁.广西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3

一、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工作中,尽管部分高职院校教育者进行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讲,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调查分析,直接影响我们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1、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虽然社会大众对职业道德的期待和呼声越来越高,但在高等教育别是在高职教育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状况,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靠的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文化道德素质的作用有限。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等方面都未能充分体现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甚至部分教师在师德上也未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课程为主范围较为狭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基本上都以显性课程的方式开展。所谓的显性课程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传授的课程,其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职业道德作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通过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尤其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认知和理论层面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情、意、行”等问题,有时还可能被学生看成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道德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同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教学,它不是通过反复的背诵就能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认识水平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行动,是在认知基础上的“情、意、行”的共鸣。

3、以课堂集中灌输为主方式相对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采用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普遍也都采用这种方式。大多数学校目前仍以书本为固定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授课主要是讲解教材。尽管有案例分析、视频、讲座、社会调查报告等尝试,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总的来说,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集中灌输的教学形式,对于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有积极作用,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效果有限。

4、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师数量较少,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职院校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却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小,缺少理论知识深、专业技能扎实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理论基础虽强,却不了解各个行业和岗位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照本宣科,重知识而轻实践,致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悟和体验不深,教学效果不佳。

二、校企互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可见,目前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和道德行为体验,加上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灌输式知识教育”,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实效性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我们尝试引入校企合作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教模式,是一种充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有效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构建“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就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改革,在校企互动过程中更新理念、整合资源、拓展途径、提升师资、完善考评,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把职业道德教育范围向企业延伸,深入挖掘企业的广博而生动的现实资源,使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校企互动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高职院校要对学生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高职层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问题。相当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滞后,往往仅套用陈旧的、宏观的德育理念,并没有科学的、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指引。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可以从实践需求角度出发随时反馈和更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树立系统整体的全员育人理念,既充分利用学校的纯教育环境,又能发挥社会大环境特别是企业的教育作用,做到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和工作环境、面向社会现实,及时根据市场、企业和现实调整职业倒的教育内容和思路,真正意义上培养符合实践和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2、校企互动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整合职业道德内容与资源,尝试把职业道德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安排教师和企业行家承担相应内容的讲授。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单独安排职业道德课程。内容主要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例如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同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包含了企业的管理制度、用人理念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一个企业发展状况的关键,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培养学生城市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就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实践案例等资源引入职业道德教育过程有利于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丰富教育资源,企业也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参与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以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

3、校企互动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与教育途径与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主要依托于课堂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尽管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进行德育教学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但是专门针对高职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较为笼统。校企合作模式讲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立体合作,每个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实训和实习的时间,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即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员工相同的工作,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先感受企业中的工作氛围、工作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恰好就能将课堂中学习的职业道德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联系,使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指导,通过体验式学习丰富和完善自我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在校企互动的大背景下,除了顶岗实习还可以尝试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引入社会实践活动、职业人士现身说法等方法,特别是在顶岗实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有关行业规范、质量意识、操作纪律、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实实在在地感触到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要求,真正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4、校企互动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关键在于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的师资队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生。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过程中,可以努力尝试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实现: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深人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避免教学环节的空洞枯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从行业或企业中聘请职业道德模范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以其切身体会和感悟来教育、引导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和领会。

5、校企互动建立职业道德特色考评体系。有效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对将来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提高修炼职业道德素养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高职院校改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条件,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构建起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校企互动评价体系:坚持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方法多元的原则,既要在教室里、书本知识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更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具体职业道德问题中进行评判,并且要提升和扩大企业实践的评判比例,不仅要把企业职业道德评价作为管理高职院校各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总之,高职院校采用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双向资源优势创造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和从业竞争力,加快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黄翠翠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