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实用13篇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赣州市会昌县大学生村官为加快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但在笔者的调查和接触中,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调查目的

摸清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并由此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建设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

赣州市会昌县53名大学生村官。

三、调查方法

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发放问卷三种形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94.3%。

(一)基本情况

赣州市会昌县从2008年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截至目前,共有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2008年选聘7名,2009年选聘7名,2010年选聘16名,2011年选聘23名。53名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如下。

1.性别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性别看,女大学生村官23名,占村官总数的43.4%,男大学生村官30名,占村官总数的56.6%。

2.学历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学历结构看,大学专科学历3人,占村官总数的5.7%,大学本科学历50人,占村官总数的94.3%,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选聘人员。

3.地域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地域结构看,本地大学生村官14名,占村官总数的26.4%,外地大学生村官39名,占村官总数的73.6%。

任职期满14名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9名,占村官总数的64.29%,企事业单位5名,占村官总数的35.71%。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原因

大学生选择村官原因具有多样性。通过调查,有10%的村官的待遇在农村不错,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回报家乡。14%的村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然后被录用。26%社会就业压力很大,鉴于政策的优惠而应聘村官。50%想积累工作实践的经验,把村官当成以后考公务员的跳板。当然也存在由于待遇低和对未来的出路不明朗而选择了考公务员。

2.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不久,自己感觉到发挥不到应起的作用。有22%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做一些杂事;46%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文字资料,这可能是村两委鉴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年龄、阅历等因素,在考虑分工时,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18%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跑计划生育;只有1名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具体事务,从事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郭玲投资1万余元在本村先试种3亩迷你型冬瓜种植,全面参与了本村产业发展、计划生育、村貌整治等工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而且逐步成为村级工作骨干;还有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其他。

3.大学生村官受村民欢迎程度

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有了新的变化。1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很受欢迎,58%大学生村官认为比较欢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如大学生村官廖劼动员留守妇女组建了一个舞蹈队,村民慢慢地改变了农闲时串门、酗酒、打牌、等习俗,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也存在一些村里干部和群众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

4.大学生村官的自我价值感受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只有6%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效开展工作。9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查发现中,大学生村官们认为工作之初都存在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生活不习惯导致工作无从下手,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没有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应有的作用:44%大学生村官认为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没能带领村民创业致富;8%认为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开展工作;14%和12%大学生村官认为难以找到门路和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引进项目;10%大学生村官认为领导同事不支持,难以得到群众认可;12%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生村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班子一起干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自己创业作示范的能力比较欠缺,得不到群众认可,还有的理论与实际难以对接,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大多数村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6.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顾虑

大学生村官任期有两年的时间,任期结束之后,村官就要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设想也是多种多样,42%的村官认为自己心里最主要的忧虑是村官期满后的去处,这其中大部分人想将这里当跳板,将来考公务员,也有村官看作是一个过渡,将来自己在这里创业。还有人想继续在基层工作,担任领导职位。12%大学生村官在最主要的顾虑问题上表示,自己参加考试,主要期盼两年后县里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录用时重点推荐加分,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可提拔担任乡镇领导干部。8%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存在任期满后回到城市工作会不适应的顾虑;1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处于模棱两可,随遇而安的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以上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从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村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做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有的则不让大学生村官承担重要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是个别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帮带培养大学生村官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心目中也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少,有时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大学生村官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最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聪明才智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远程教育、团的工作等,直接干“硬活”的少,制约了他们独挡一面能力的提高。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为党政部门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也有利于真诚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基层,增长本领、磨炼意志、汲取力量,根据阅历和知识积累去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自觉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扎根农村基层,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建功立业。

二是落实培养责任。采取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双向谈话、跟踪督导等措施,要求村支部书记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开展“扎根农村、青春创业”活动,镇、村在技术培训、创业资金、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发挥所学专业特长,经常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

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五是发挥典型作用。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唐海霞,彭斌,等.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靳冬玲.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2

和鲍勤慧一样,当时该区共有5位大学生村官在招聘中被银行录取。

引导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拓宽其发展路径,一直来都是路桥区关注的话题。自2007年开展选聘工作以来,路桥全区共选聘246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先后有序流出128名,占选聘大学生村官总数的52%。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出来、推出来之外,还提倡让他们干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仍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定向招聘工作。”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先义就拓宽大学生村官流通渠道指出了三个方向。

分类培养——为职业规划“搭台子”

两个月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座谈、QQ群谈心谈话等形式,路桥区对全区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同时分级组织镇(街道)大学生村官座谈10多次,结合本人的就业意向表,为每一位村官规划发展方向,建立“一人一档”的培养档案。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相关单位就在考试结束后安排模拟面试,帮助他们缓解在面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提高应试技巧。2012年路桥区有21人考上公务员,6人考上事业单位,3人进入了金融等行业企业。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选择企业的,区委组织部就联合相关部门集中组织师资分批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美容、心理咨询、养老护理等多个职业工种,培训经费由区委人才专项资金给予全额补助。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后,大学生村官李林称自己受益匪浅。

大学生村官意向为自主创业的,区委组织部就实施SYB创业培训计划,对第一或第二就业意向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通过邀请企业家讲课、开展调研参观、举办主题演讲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分步帮扶——为自主创业“铺路子”

SYB创业培训,这是一个极其时尚且实用的创业培训项目。

一本创业意识培训册、一本创业计划培训册和一份创业计划书,告知大家怎样完成自己开办企业的各项可行性调查研究。

10月10日至17日,路桥区精选29位大学生村官参加了该培训,学习内容包括企业游戏模块、企业法律形态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路桥区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解读等。

在17日结束的集体交流中,学员许晨说:“我很想创业,却一筹莫展,这次培训,让我的创业方向更明晰了。”

“领进门、扶上马、帮全程”,对於创业帮扶,路桥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百清这样概括。

通过路桥大学生村官微博产业导向目录和农村创业项目,使其成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找项目、找技术的有效载体选择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创新团队)、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创业实训锻炼基地选派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并指定企业经营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指导员”。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6名在岗大学生村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创业,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开展了13个创业项目,累计为农民群众提供40多个工作岗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人继续投身创业活动。

分层招录——为定向输出“腾位子”

10月14日,对大学生村官余歆宇来说,是个高兴的日子。这天他被录用为路桥新桥镇的公务员。

在2013年公务员考试中,路桥区设置了9个岗位用於定向招聘服务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

“通过各种定向招聘,为大学生村官流出创造条件,拓宽渠道,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朱百清告诉记者,他们走的是分层招录,创造条件定向输出。一是落实公务员、事业单位定向招考二是组织国有企业定向招聘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定向招聘四是探索村级岗位定向选任留任。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3

9名大学生村官都被分配在农村基层工作,工作期间能服从村“两委”安排,负责如新农保、新农合和其他等相关工作,由于这批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面广,电脑水平高,很快在农村就成为了各村的骨干力量,相关工作的录入和统计等很多工作都由他们来具体负责。但由于基层农村工作量小,大学生村官空闲时间较多,而且冬天农村采暖条件差,无法提供正常办公场所,加上镇里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有的乡镇就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镇里进行上挂锻炼,还有一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区企业工委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各地按照省委组织部《__省20__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主要是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施展才华,工资由中央和省市负责,管理和考核由地方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满三年合同期满后享受定向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加分等相关待遇。

省里下发的实施方案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条件、政策待遇、任职岗位和管理服务等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1、选聘资格条件:年龄30周岁以下(19__年7月31日以后出生)的20__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

2、政策待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0.2万元,先由各地垫付,年末省与各地结算;超出1.2万元部分,由各地在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中给予补助。聘用期间,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和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由各地在就业专项补助金中支付。

在调研当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区59个村,只有9名大学生村官,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农村工作量小,大学生村官空闲时间多;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机制等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4

为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满足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3年内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计划3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区县工作。首批2000名“大学生村官”面向2006届全国普通高校北京生源毕业生和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含定向、委培)的北京地区普通高校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报名条件最突出的一条是:热爱农村基层工作,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表示,招聘大学生去农村做“村官”,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为乡镇和村两级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张建明说,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机制,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服务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首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注用得上、有作为的青年骨干。

多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吸引大学生当“村官”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农委等部门了解到,在工资待遇方面,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为2500元,第三年为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

被聘“大学生村官”将与各区县有关乡镇政府签订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还可续聘。非北京生源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的,经北京市人事局批准,可转为北京户口。被聘“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已经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其3年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

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合格证书的,如北京市用人单位需要,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若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

“我想去农村锻炼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记者采访了多位报名当“村官”的大学生,他们表示,去农村当“村官”主要是想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5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难找、城乡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国家战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单位,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学生越来越多,选派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注越来越高,基层反映越来越好。但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设计,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时限临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需要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解决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创新,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1年,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0 028名。从推进情况来看,多数区县反映,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是重长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战略。91%乡镇“一把手”和95%村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有才有德,有为有位。98.1%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香饽饽”。相当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当“村官”是一笔难得人生财富,对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生活阅历、增长知识才干、历练品行作风、增进群众感情等都大有裨益。在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重庆市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打捆政策,吸引人才

1.整合项目资源,防止政出多门 将服务农村的“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项目,全部整合入“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招考、统一选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相互攀比,协调困难,多头管理等难题。

2.给予优厚待遇,坚持拴心留人实行市、区县分级负担,其中市财政投入5亿元。参照大学生“村官”所在区县新招录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发放工资,最高2800元/月、最低1500元/月。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7项保险,最高单项赔付金额达11万元。52.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重庆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优厚。

3.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选派前实行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村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在此基础上,允许多渠道分流,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这在全国省区市中是唯一的。问卷调查显示,就业兜底政策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最大特点。2008年选派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99.2%考察合格后被录用为公务员。

4.建立晋升制度,打通成长通道市里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逐级遴选,比例不低于80%。这既从制度设计上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录用公务员提供编制保障,又有利于建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认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到村工作是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1作的最大亮点。调研组问卷“我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测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96.5%的大学生“村官”对重庆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二)开阔视野,择优选才

1.面向全国集聚人才 市委人才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到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密集地区,通过召开信息会、进高校宣传等形式,推介重庆人才需求信息和优厚政策。为提高选派生质量,单列计划指标面向“211”、“985"高校定向选派。大量外地生源大学生踊跃报名,选派录用比例和外地大学生“村官”占比不断升高。

2.坚持差异化选派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在确保大学生“村官”全部具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上,分主城、“一圈”、“两翼”三个片区,规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性比例,并适当向研究生、自然科学类考生倾斜。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更倾向于合理,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村官”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区县和基层的需求。

3.不断完善选派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规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改进选录方式,分片按文史、理工和研究生划定录取分数线;推行差额面试,调整后续调剂工作等。招考工作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区县后,区县按照考试分数、个人专长、村里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原则,安排岗位。对志愿到贫困村工作的,优先选派,重点培养。超过90%的问卷对象认为,选派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以用为本,跟踪育人

1.三级联动抓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特点,将其纳入大规模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开展适岗培训,安排大学生“村官”先在乡镇机关进行1个月适岗锻炼,让他们了解乡镇职能及运转,弄清农村实际工作,熟悉所选派村情况;建立市、区县调训制度,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不少于2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性,全市建立15个大学生“村官”市级培训基地、51个区县基地。

2.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明确帮带责任,传授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全市共确定1907名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5597名乡镇干部、5943名村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间的交流机制,组织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与新到岗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部分区县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交流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3.“三项活动”育民情 把培育群众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把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到村工作刚性职责。与村“两委”干部一样,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分工包片入户走访,及时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及数据库。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走访群众349万户,占农村居民户1/3。二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个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促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三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与本村1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

(四)严格管理,督促尽才

1.突出日常监管 每年初,乡镇党委、村“两委”分别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日常监督管理主要依据;建立民情日记、定期汇报等制度,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情况;建立督查、暗访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不定期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严格的日常监管制度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基层。

2.强化年度考核 出台《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双述双评”。每年底,大学生“村官”分别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测评。年度考核有一年确定为“不称职”的,暂缓公务员录用考察,延长服务期一年;留用期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解除协议。在村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8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有1人因未完成工作任务被确定为“不称职”。

3.规范录用考察 制定《重庆市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量化考察实施办法》,对在村服务期满、年度考核均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集中考察与日常考核相衔接、组织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日常表现、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得60分及以上正式录用为公务员。2008年选派的196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除6人自愿应聘到企事业单位、9人因故延长一年服务期外,其余1949人经考察合格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占在岗总数的99.2%。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造性实践,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2作给予肯定性批示。中组部推广了重庆整合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做实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等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整合服务基层项目、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待遇及就业政策、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下得去导向机制5个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多次跟踪报道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短期项目与长效机制设计,选派计划与实际需求衔接,“村官”自我管理与组织服务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问题

按照部署,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期为2008—2012年。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性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希望继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并且非常希望延续诸如实行就业兜底、建立一线选人机制等优惠政策。在选派规模上,4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慎重确定选派规模。调查显示,社会上对现行政策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是认为约束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的政策力度不够。市里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单方解除协议应具备的条件,却未规定其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随意性,继而影响整个“村官”队伍稳定。79.6%的大学生建议市里加强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约束机制建设。二是认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措施跟进不够。虽然市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但由于一些区县财力所限,短期内难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64.7%的大学生“村官”反映目前创业资金短缺,有项目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问题

调研发现,无论是区县还是乡镇、村社,都对大学生“村官”心存感激,寄予厚望:一是区县党委、政府寄望通过大学生“村官”弥补当地干部总量不足和干部专业结构缺失。为此,在对待大学生“村官”选派上,不仅选派数量有要求,还有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等需求,希望借此机会,选当地最急需、最紧缺人才。持这种观点的超过87%。二是乡镇和村社寄望大学生“村官”能带给农村变化,比如改变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等。事实上,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懂农村实用技术的占比偏低。调研中,32.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群众对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加速部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期望落空。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进入状态慢,找不准工作切入点;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问题

1.一些大学生“村官”能力有些弱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的热情高,但找不到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时感到迷惘;有的心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环境反差带来心理落差;有的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不会做。调研显示,5.1%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选择感觉有点后悔或很矛盾;3.9%的大学生“村官”面对艰苦农村工作和生活,“下不去、融不进”,在继续与放弃中左右“摇摆”;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权力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在干小事与成大事上感到困惑。

2.一些大学生“村官”作风有些飘 目前,选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但问卷结果分析,有7.8%的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琢磨市里的优惠政策是否兑现,寻思借助村官平台离开农村,工作应付了事;有19.1%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初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82.3%期望到乡镇机关及更好的地方工作,真正愿意留任的仅占17.7%。客观存在的工资待遇地区差异、网络上不正确的言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

3.一些大学生“村官”心态有些浮 调研结果反映,有5.9%的大学生“村官”开始滋生优越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兜底政策使我市大学生不再重新面临第二次就业,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想象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在初始职务选择时,不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受优惠政策引导选择大学生“村官”。优越的政策条件,导致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各级组织创造的好环境当作骄傲的资本,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眼中的特殊群体。而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村官”优越感的滋生。

(四)大学生“村官”截留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对其上级组织即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运行模式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这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必要培训。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角度审视“村官乡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借调的度,否则将有违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初衷。

从全国范围看,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只有16.6%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被“乡用”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在重庆,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截留问题,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的通知》,建立督查暗访制度、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机抽查76名大学生“村官”,仅4名大学生“村官”临时乡用。可看出,重庆村官乡用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村官”截留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自身“求功”心理原因。问卷调查显示,“主动要求锻炼自己”的比例占一成,超过半数大学生“村官”表示在乡镇借调期间进步更快。此外,也有乡镇方面原因。一些乡镇能干事年轻干部少,尤其是“两翼”地区贫困乡镇,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村干部不愿放手也是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45%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基本工作经验,怕“出乱子”、不敢放手,希望村官乡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进村“最后一公里处”被“搁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夯实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从前几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是重庆当前的民生工程。但作为阶段性的国家项目,目前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在重庆,这个项目是创造性的,是成功的,也是长期需要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总结,统筹规划,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研究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得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完善“选得出”机制

1.建立定期选派制度,保持适度规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派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动态平衡。根据在岗大学生“村官”情况和全市党政干部需求,借鉴第一个五年期选派经验,继续以5年为一个选派期,每年保持1500至2000名选派规模,重点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因连续选派造成编制缺乏而不能兑现优惠政策。

2.科学设置选派条件,改善队伍结构

一方面,坚持广纳贤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广范围选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严格选派标准,选派对象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适当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选派比例。针对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制定“两翼”地区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专业、性别、族别等结构。

(二)完善“下得去”机制

1.改革选派方式,探索“订单式”选派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每年拿出500个定向名额,委托高校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医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前移选派环节,提前公布选派岗位,事先征求大学生任职意向,由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培训,为毕业后到村工作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还可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开展实习,让其提前感受农村生活,熟悉农村基层工作运转。

2.营造良好氛围,寻找源头活水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成功事例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巡回宣讲活动,坚持每年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985”、“211”重点高校宣传推介,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吸引大学生来渝担任“村官”。组织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邀请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到区县进行“体验式”考察,增强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待得住”机制

1.提供事业平台

一是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基层发展需求,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放手使用。对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大胆放权,让他们参与村重大事项讨论和决定,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轮流列席区县和乡镇有关会议制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村官”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三是支持干事创业。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市里出台《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带动区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转化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申报、领办、创办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100名。

2.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效益收入,形成既有稳定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二是适当提高国贫村大学生“村官”待遇。探索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用适当优厚待遇留人才。三是建立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薪级制度,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视心理疏导。对到任之初的大学生“村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干部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借鉴北京市做法,探索建立心理调查机制,增加心理测试环节或心理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不予录用。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培育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学先进、比先进,干实事、出实绩。三是坚持情感关怀。根据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合理交办工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竞技、网络论坛、琴棋书画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重点关照贫困家庭大学生“村官”、外来大学生“村官”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关心大学生“村官”,恋爱、婚姻问题,特别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问题。

(四)完善“干得好”机制

1.加大培训开发力度一是抓好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编印培训“土教材”。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讲解“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适岗培训。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综治调解、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多岗位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打开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调训。整合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探索“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乡土专家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2.加强动态管理考核一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够细化、考核程序过于繁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公务员录用考察体系,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尤其要把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关,宁缺毋滥。明确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防止大学生借村官平台“镀金”走过场。二是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大学生“村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宣传,并作为评先选优、公务员录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不称职的,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合作协议。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嘉奖1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由市、区县、乡镇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按照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共同维护,包括个人信息、成才规划、工作日志、述职总结、评价考核等内容。其中,大学生“村官”负责提供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申报工作月报,乡镇负责审核,区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综合管理。

3.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坚持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季度情况通报和举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予以坚决纠正。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村官村用”。

(五)完善“流得动”机制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6

二、严格程序,严肃认真地做好公开考选工作

百名大学生村官考选的范围为:**市**年普通高等院校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包括定向、委培生和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共考选100名。考选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的办法确定人选。考选程序包括:

1、报名。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凡符合条件的**年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均可报名。

2、资格审查。经资格审查合格的,持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领取准考证。凭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笔试。

3、笔试。主要测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法律、经济、公共管理知识、时事政治,以及文字写作等。

4、面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应试人员的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

5、体检。对拟聘用人员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和办法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规定组织实施。

6、聘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与到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书》,聘期为两年。

7、岗前培训。被聘用人员上岗前,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统一组织进行培训。

三、抓好使用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一)工作使用

大学生村官驻一个先进村,联系一个中间状态偏下村。先进村和中间状态偏下村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综合平衡确定。在村工作期间,是正式党员的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预备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一般安排为村主任助理。

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期间,参加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村里的会议,积极做好村级规范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谐村庄建设等工作。

(二)服务管理

各镇党委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管理。要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期间的基本情况,督促指导用人村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培养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与所工作村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要安排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住宿、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

村“两委”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管理指导。要落实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给到村工作大学生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得到实际锻炼。

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内,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市人才服务中心实施免费,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转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党、团组织关系迁至所在村。

对大学生村官,每年年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年度考核工作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镇党委负责实施,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要进行期满考核。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实施。对违反聘用合同的大学生村官,予以戒免通报直至解聘。

(三)享受待遇

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到镇,各镇负责发放。同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按补贴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根据国家规定比例,分别由市财政和个人负担,由各镇负责办理。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7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养体系亟待健全,贴近实际的素质拓展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虽然农村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大学校,众多青年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经受历练,成长成才。但不可否认,从高等院校到基层农村,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差别,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所接受的专业能力训练与他们所面对的农村群众的文化结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等呈现着较大的“疏离”,尤其在面对复杂的宗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时候,法律规章制度等与世俗文化之间不仅存在着有效结合的问题,也存在着本土化适应的问题。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面对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矛盾激发、拆迁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城市新居民的心理及生活适应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矛盾,化解风险,帮助大学生减少适应期,缩短摸索过程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制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相对专业化的培训加以解决。而当前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仅处于个别区域自发尝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大学生村官的配套待遇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近几年来,我国物价呈现出总体快速上升之势,大学生村官同样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活压力。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保障措施仍然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即使是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总体收入水平有待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村官群体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村办经济发达,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办企业工作等,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村官,这也在客观上也影响到其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虽然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参加企业单位招录、自主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但是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尺度不一,个别地方限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党委政府机构编制饱和等原因,政策兑现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与其他门类的优惠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与重叠,其他就业群体在择业过程中也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同类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效度进一步收窄。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构思路与实施路径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构要始终围绕“素质拓展”、“职业保障”两大主题,做好前置端口把控、过程培养与管理、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及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环节,实现“有为、有位、有未来”,真正服务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与历练干部。

健全的端口把控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这项工作实效性的基石。当前由于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招聘存在“报名少、岗位多”等情况,大学生村官的端口把控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收放口径过宽、程序相对简单的问题,导致部分综合素质不强的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因为吃苦精神差、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弱等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群体形象。加强大学生村官端口把控制度建设,重在建立一整套大学生村官选拔标准与选拔程序,将大学生政治面貌及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成绩及业务能力、社会活动表现及协调能力等全面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标准,在这其中,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对农村认同、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理想与激情、社会活动能力等的考察权重,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尝试将创业创新能力等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的视线,适当消减专业成绩、科研能力等的考核分量,使评价标准的布局更加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要坚持从严把关、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大学生村官选拔中,要坚决避免打招呼、找关系,或为了完成招聘任务随意降低标准等现象的出现。要积极创新思路,结合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推广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尝试在农村建立大学生村官涵养与实习基地,鼓励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介入,参与农村改革与发展,为将来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过程培养与管理。相关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拆迁补偿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邀请相关政策专家以及一线的乡镇村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村官对这些棘手问题的理论认知。组织大学生村官到综合治理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农村经济发达村等参观考察,不断吸收先进工作经验。可以以季度或半年为单位,组织召开专题讲座与调研活动,同时可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联谊组或新农村建设研讨组,积极利用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媒介载体,围绕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等开展即时、全天候的联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沟通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在交流协作中成长成才。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核,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并细化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的设计中,既要注重在一定期限内短期项目的执行绩效的考察,又要充分兼顾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实施进度的科学分析与界定,不搞政绩工程、短期项目绩效的考核导向,使考核标准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业绩,真正表扬先进、激励与诫勉后进。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8

问:报考大学生“村官”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选聘主要有哪些程序?

答:中央有关部门规定,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选聘。另外,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自愿且具备选聘条件的,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各省(区、市)此前已经选聘到村的大学生“村官”,本人自愿,通过组织考察推荐,可转为选聘对象。这次出台的《长效机制意见》强调,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选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确定的选聘条件和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进行。

问: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有哪些规定?

答:中央有关部门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补贴按照西部地区人均每年1.5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1万元、东部地区人均每年5000元的标准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同时,中央财政给大学生“村官”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长效机制意见》提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

问:如何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有事干、干得好?

答: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关键是要让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发挥作用。《长效机制意见》提出,基层党委、政府要帮助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主动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一要明确岗位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给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工作任务,例如,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管理档案、文字材料起草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村务重大事项讨论等工作。还可结合实际,承担村团组织的工作。二要实行结对帮带。乡镇党委要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联系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经常走访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三要注重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在农村创业,帮助确定合适的项目和任务,并通过适当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县、乡两级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可安排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列席参加。把综合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会、妇代会代表人选。四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中央有关部门依托互联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交流。各地可通过政务网站、报纸、电视、广播设立大学生“村官”信息专栏、网站、专用信箱、热线电话等,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受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问题。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积极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巡回报告、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广宣传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和创业经验。五要强化管理考核。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委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乡镇党委具体组织实施。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试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问:《长效机制意见》对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将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工作角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效机制意见》规定,各地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市、县两级组织实施好培训工作。每位大学生“村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培训渠道上,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干部学院、团校等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另外,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也要积极组织专项培训。高等学校也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

问: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出路有哪些?

答:《长效机制意见》提出,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制度。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可以继续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于表现优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各级党政机关要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明确录用比例;乡镇机关补充公务员,要逐步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的比例;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各地将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积极开展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大学生“村官”创业纳入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总体部署。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聘期考核称职,不再留村工作或不参加公务员招考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另行择业,择业前可免费参加一期职业培训。对于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或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将予以解聘,引导另行择业。鼓励和引导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用人单位,优先聘用(招用)具有两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聘用期间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等。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9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兴事物,是时展的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近几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它是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实需要[1]。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为切入点,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流失状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析其原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提供对策建议。

2009年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对河南省新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去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流失情况,并就其流失原因向政府部门做一些咨询。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口头询问等方式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流失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弥补政府和组织部门数据资料的不足。最后课题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研究报告。

一、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36个大学生村官中,男生22人,占61%;女生14人,占39%;其中本科17人,大中专19人,他们所学专业涵盖农学、法学、文史、理工、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等。(2)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中,这两项共30人,占到83%,担任普通村干部的共5人,占到14%,一般都是团支书兼任助理、出纳,或妇女主任等职务,多而杂。在所担任的职务中,有些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但大多数都不对口。就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从事计生、治安和科技推广等工作。(3)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打算。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准备考公务员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53%,其次为扎根农村以及向上发展。同时,还有近20%的村官表示近期暂未打算,待任期满了以后再作考虑。(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7.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时间达到3~4天,而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此次调研地新乡卫辉市,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而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5)大学生村官待遇情况。在工资待遇上,河南省内各市有所差别,并且同一市内各县也有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贫困农村的待遇。以新乡市牧野区和卫辉市两地为例,同为本科学历,牧野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800元~900元之间,而卫辉市则在650元~750元之间。(6)大学生村官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新乡等地,达70%左右,豫西豫南如信阳等地则仅为45%左右;然而就同一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却好于市郊区。因为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非常低,他们渴望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能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所以相比较市郊区,在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常常更受到重视。(7)大学生村官对国家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在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的大学生村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太满意,其中有17%很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激励性措施不够;后期保障和培养力度不强,对任期届满后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制度安排。(8)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特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实,了解大学生村官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经济危机对其工作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近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9)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和预期。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促进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对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该政策能够成为长期可行性的政策,但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具体,且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项临时性的应急政策,不具可持续性。

2.村民调查部分。课题组对村民主要是通过采访或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对近100名村民的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仅有30%的村民与大学生村官接触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53%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对该政策是支持的。

村民希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稳定,选拔那些真正具有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懂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并且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加强联系。

也有一些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踏实肯干,积极地为所在农村作出贡献,发展村里的经济,切切实实给他们带来好处,带村民致富,不要走过场;也希望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在村里工作。

3.其他村干部和领导调查部分。课题组对其他村干部和领导的调查也主要通过采访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和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适宜时间为二至三年,适合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对现有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也较为满意,认为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4.流失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联系到离职或跳槽的大学生村官13名,均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大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招教考试,或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则在外地打工。

关于他们离职或跳槽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在农村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身份两难,难以融入村委领导班子,并且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提议不被重视或采纳;办公条件较差,每天干琐事,施展不开手脚;与当地村民沟通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保障性不强。

(二)当前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初显成效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近期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河南省上述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基层宣传上,无论是农业知识推广、民主管理、卫生管理,还是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等的宣传,大学生村官合理的知识结构都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阅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2]。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某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农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新乡卫辉市的太公镇贾庄村,大学生村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名优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引导20多户村民组建了“科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石榴近百亩,果树近万棵,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该政策开辟了选拔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3]。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且为国家招聘公务员和选拔干部提供了新的良好途径。

总之,国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3]。

二、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困难以及流

失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隐性流失较多,显性流失较少。以信阳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2009年4月)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率高达63%,经常人不在村,他们或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兼职;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其中8人已考取公务员,1人离职外出务工,剩下6人参加了招教考试和司法考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农村实际脱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特长[4]。

一方面,村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渴求,因此,他们对非农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很认可;在有些商业服务业或者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民希望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只是在村里混日子,并不能够发挥特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大学生村官属于新生的事物,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1],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政府对此仍然悬而未决[5]。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的一分子;虽然听从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但不是公务员更非领导干部,从而出现“非官非民”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2],一方面导致其职务不明确,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4.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河南,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也只有800元~900元,另有1 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安置费[1],除工资之外既没有任何津贴,也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大学生村官出发点不正确,功利性很强。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6]。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初选择该职业的诱因和三年期满后工作去向”的回答,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很明显多数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到农村工作仅是应急之举,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这种心理动机极易导致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发展。

6.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具有“临时”性质[4]。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根本上说具有“临时”性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既可自谋出路,也可以升学考研或报考公务员等,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在三年时间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村官却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有自谋出路才是“可靠的出路”。未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十分渺茫的。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国家推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农村怎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但“出口”又在哪里?如果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缺少对他们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难以实现多赢,也难以持久。

7.国家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选拔、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3]。在选拔上,考试成为主要形式。它侧重于考核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而非实践能力,因此选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则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可能造成优秀大学生因为一时发挥不好而“落榜”,影响众多大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在分配上,随机性比较严重。由于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一应俱全,不可能根据各村发展的实际按需分配,从而出现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大学生实际能力较差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满怀抱负的心理与工作状况较差之间的矛盾。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在心理期望上形成的巨大落差,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开展。

在考核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城市郊区相对富裕的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闲杂“工作往往与村民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大多对其报以无所谓的心态,一路绿灯通过[7];而部分偏远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由村干部或乡里的领导拍板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实施与有效开展。

1.国家应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3],并使之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用人体系,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置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既为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提供坚强后盾,也能够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出台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系列配套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如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并给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政府与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联动,形成固定的长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等等[8]。

3.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身份、城乡和地域等人才壁垒,善于立足本村实际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的舞台。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采纳,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农村的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做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要多与村民沟通交流,善于站在农民的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要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真正乐于服务三农,不让村民失望。

转变择业观念,真心服务农民,带农民致富:大学生村官应具有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村官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积极寻求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会在农村中感到寂寞与无望,相反慢慢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扎根农村的念头。

5.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地,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进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与三农相关的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已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省内其他高校也可在这方面予以尝试和改进。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的理念,使他们明白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树立扎根农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信念。

6.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10]。应当提高广大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理解与支持。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序实施和有效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自我认同并得到家庭与社会理解与支持,与社会舆论不正确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理解他们,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一些访谈节目或是谈话节目,让社会多听一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加强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沟通。

四、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仅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而且大学生村官政策整体上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第20号.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40-42.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6):11-15.

[4]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

[5]米恩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6):5-6.

[6]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9):51.

[7]薛新生.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J].领导科学,2006,(9):36-37.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0

自2005年《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下发,到2008年《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2009年《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2010年《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贯彻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运行、管理的路子。到2011年夏天,已有20多万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任期届满、考录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自我创业、另谋职业离开村官岗位的有5万多人。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对于为农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党政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从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实践成效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否则这项战略性决策的历史意义将会被大打折扣。

一、突出定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战略目的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战略性定位,应当是大学生到村任职与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有机结合,最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留得下”。首先,农村需要现代化建设人才。没有村干部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大学生只有待得住且留得下,才能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性问题,才能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力量。其次,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亟待优化。以点来看,大丰市作为沿海县级市,村干部40岁以下的不到5%,50岁以上的占60%,文化水平以初高中学历居多,还有小学学历的。该市刘庄镇1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仅1名35岁,其余均在49岁以上。以面来看,至2010年底,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16.64%;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初中以下的占44.70%。最后,农村面临青年干部断层。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创业、谋生,村干部队伍处于后继断层的尴尬境地,农村确实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思想、有现代意识、且年轻的人才到农村去工作。

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定位为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则指出,这是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更是认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又指出,引导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是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这表达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以“流得动”为主的安排。这与一般大学生到村服务期满要求流动的愿望是一致的,但与《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政策目的则相悖。因为,一是政策可以保证每村都有大学生,但却不能保证每村的大学生都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农村应有的作用。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政策性、综合性、法治性,大学生村官二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深度介入的。设定三年的任期,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刚刚对农村工作摸到一点头绪,自身也才有了一点农民情结。但要真正参加新农村建设并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不现实。二是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达不到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目的。现行政策安排事实上为大学生流得动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生村官来一个走一个、再来一个再走一个,蜻蜓点水,虽有大学生到村接任延续,但村官与农民保持深厚感情却无法延续,总得“重头再来”,其运行结果可见的预期是农村干部队伍不仅不能够优化,更老年化则是最大的可能。三是这种制度于缓解就业压力无补。我国每年有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国家计划的加上地方到村任职的村官也就20万左右,而且每年进出相抵,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四是“知青情结”不具普遍性。过去上山下乡的知青,大都不是自愿的,是政策的要求。返城后能与农民保持深厚情感的并不多。期望仍以“上山下乡”的方式来建立大学生与农民的真感情较难。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如果立足点、出发点不能放在“待得住、留得下”上,而是为“流得动”服务,不仅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会因为三年农村生活而荒废了专业,而且也不能够真正地起到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作用。实行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应当是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立体培养重点前置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能够满足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战略性制度安排需求。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是说将村干部视为一种社会职业,通过大学的培养教育,取得相应资格,以“准行政身份”出现在社会上,专职从事农村经济社会的组织管理。职业化村官是行政村作为政府管理向农村延伸节点上的主体、职能承担者。这是面对农村干部队伍现状、长期稳定大学生到村工作、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可靠路径,也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与农民保持深厚情感、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渠道。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笔者认为加快建立职业村官立体培养重点前置的战略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本质要求。

首先,建立职业村官培养机制。现行的大学教育,要有突出的培养职业性大学生村官的位置,要有相应的培养院校、相关院校的专业班次与学科设置。现行农村干部事实上担当了政治思想工作者、社会管理者、经济建设组织者的三合一角色,而现行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在总体上与角色要求是不适应的。而目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又大都与“农”字无关。2010年3月全国村官研究所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共同开展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

1818名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所属门类最多的是管理学,占16.80%,依次是法学12.80%,文学12.70%,工学12.10%,理学9.30%,教育学9.50%,经济学9.00%,医学2.20%,历史学1.20%,哲学0.70%,非上述学科占10.40%,农学仅占3.40%。大丰市2011年44名新任村官,仅4名学生的学校带“农”字、且只有2名所学专业涉农。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字理解不深,他们虽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但在每每遇到“农”事不知所措中,慢慢地也就失去了热情与激情。何况,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总体上是冲着“流得动”的利好政策来的,并没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境界与真实愿望。因此,从长远来讲,也就是战略性谋划我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一批农村干部院校,在大学院校中普遍设立农村干部专业班次与学科。培养大学生职业村官,可采用培养师范生范式,列入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免除学费,定向培养。能建立大学生村官委培制度,实行村官本土化更好。按我国现行村组织数看,一个行政村1名大学生村官,就需要60多万大学生,2名就需要130万,每年招录10万名定向村-官,也需要10多年时间。所以,如果能够让每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都从这些专门院校、相关院校的专业班次中产生,让未来的职业村官们走出校门就是把握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熟练工”,而不是像现在,即便是到村工作二三年的村官,问到掌握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程度,还回答说:不得要领、不系统、理不清。

其次,建立多路径多方式接续培养机制。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即便是专门院校培养的村官,从学生到称职的村官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社会组织管理知识与实际本领需要在实践中来学习与把握、深化与凝炼。因此,对于到村任职后的大学生村官,还要把握好一系列的培养环节。一是开展岗前培训。把岗前培训的重点放在当地农村农业工作特色和现行主要工作任务上来,完成上下级政策体系教育的链接。二是组织回炉提炼。村官们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他们个人爱好与发展潜质,或擅长村政管理工作的,或擅长创新创业组织发展经济的,或擅长农村文化法制宣传教育的,把具有不同特质、不同专长的村官带着实践问题回炉培训,意义重大。三是多样培训并举。如每年集中一周,交流探讨与解决村官们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质的难题;每两年脱产1~2个月,让村官们带着实践问题回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进行理论再造;把有个性特质的村官通过组织派送到相关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进行定向挂职锻炼,让村官们各扬其长,多途发展。四是注重定向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对于一个县域,大学生村官因人数有限不宜分类培训的实际,应当考虑党员、团员,党组织干部与村委干部、团干部一同进行例行培训。专业定向培训可以由省或市集中组织进行。要特别注重大学生村官的典型示范交流与互动培训。

最后,建立优秀村官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应当坚持从现代大学生村官中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通过专门严格的教育培养,让他们逐步成为“三农”专家行家,一步一步地从基层到高层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农”管理领导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了这样一批从农民中间走出来的、带着质朴农业气息、带着浓烈农民话语、带着深厚农民情结的各级政府官员,中国的“三农”问题何愁不能解决。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选用适配机制

现行大学生村官选用、身份适配机制需作以下调整与完善:

一是选聘对象。大学生村官现行选人政策要求过高。笔者认为规定或划定到哪一层次的高校和哪些专业的学生即可,至于大学生,只要是其政治品质好、学习成绩好、自愿从事农村基层工作,都可以报名参加竞聘,不应当限定在党员与非党员团干部和学生干部中,更不能对非党员的学生干部还要设限“优秀”。是否优秀,可以在考试和面试中通过设定专门的思想道德品质测试题来解决。至于将来,则都可以过渡到从大学生职业村官班产生。

二是学历要求。现行的到村任职大学生“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一要求过高。因为现行的村官们科班出生的大专生都凤毛麟角。所以,在学历条件上,大专生、高职生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到村任职人选,除一些发达地区外,就全国总体而言,没有必要要求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本科生,甚至还鼓励研究生任村官。笔者认为培养大专生、高职生任村官更合适,更安分,更靠得住。国家要做的事仅仅是为他们将来任村官设置更多更合适、更适用的专业科学。

三是申报职位。各地可以通过设定职位说明书的方式,限定各地所需招聘的村官人选,这样可以将村官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为人尽其才、志趣相投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与环境。

四是职务设定。大学生村官的职务,目前的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因为不是推选出来的,一下子放在这样的位置,很难得到两委班子成员的认同与接受,更难得到“土著”村民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村官”职务应设定为“村文书”更适宜:其一,这与《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的大学生基本职责相匹配。其二,以村文书身份能很自然地进入两委班子,也便于村干部了解你、接受你,还能够及时获得本村各方面的事务信息。其三,利于大学生逐渐适应农村工作、生活方式。大学生大都不谙农事、民话、村俗,要想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有效实施对农民的管理、服务,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锻炼与适应是正常的,必须的。文书职务与文书工作,就是最好的过渡、适应、锻炼的岗位与锲人点。其四,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村文书,说官不是官,村民一般不会回避你;说民也不是民,村民还希望通过文书转达他们的意见、建议、要求与愿望,起一个中介缓冲作用,这样与村民更容易接近。设定大学生村官文书这一特殊的岗位,他与农民、与两委干部都保持了直接接触,如果通过自身努力,则较容易取得村干部与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关心与爱护,成为真正的村官也是名正言顺的事。

四、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期“待得住、留得下”机制

解读《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政策,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不管续聘与否,不管在村工作是四年(重庆市),还是六年(安徽省),最后你都要离开村官的位置。而这个位置还是留给新任大学生村官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既没有减轻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实际负担,因为村官总人数没有变;也没有减轻整体社会就业的压力,因为大学生需要就业人数在村官这一块是恒定的,进出相抵;反而是熟悉农村工作的不得不离开,而不熟悉农村工作的不得不进来,永远无法实现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留得下,热心服务于农村建设,在制度设置与安排上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是人员身份事业化。这是最实际的、最有吸引力的政策规制。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村官们

总体上对继续留在农村工作没有太大的意见,只是感觉生存成本过大,对二次就业心存顾虑,心定不下来。如果设定特定的、专项的村官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持一致;这个编制只与大学生村官捆绑,来一个加一个,走一个减一个,专人定向使用。凡三年期满愿意留任的,保持原待遇;担任村主要干部的,则实行双份报酬。同时享受事业编制应有待遇和同级村干部补贴。这样并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经济负担。大学生村官仍然享受的是大学生村官待遇,留任不是增人,不增加财政支出;担任村主要干部,享受村干部相应待遇,本来就是计划内的,也不是为大学生村官特设的。再则,如果用十来年的时间,我们的村级主要干部都是由大学生来担任,或者说,因为这项鼓励政策,使得大学生成了农村干部的主体,这个优势不是用经济账可以算出来的。

二是选聘对象本土化。村官的身份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户口在哪,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户口大都挂在各地县级政府所在地,大学生是编外村民,不能依法进入村委会班子,即便担任党组织干部,对于村民来讲,你是外人,认同你、接受你,都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大学生村官本土性最好,即本地的大学生在本地当村官最好。国家可对大学生村官这类群体设立特殊的户口政策:凡大学生村官,户口随人入村做村民。离开时,户口实行无障碍迁移,到哪里就业,户口就落到哪里。

三是工作岗位实务化。现在由于存在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抱着“人才我先用,反正政府出的钱,不用白不用”、“村官们迟早要离开,到不到村无所谓”的认识与态度,加之语言、交通、人际关系、安全、生活方式等诸多不便,所以,大学生村官不到村,或者流于形式,大部分时间在镇上帮助做工作是较普遍的现象。这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是相悖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到村里去,生活在村民的视线里,使自己的行为也本土化。各地应设法让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在农村。除有计划地安排到政府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外,各地乡镇政府不得截流使用大学生村官,确保大学生在村有岗位、有分工、有职责。

四是接续聘用常态化。《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对于期满愿意留村任职工作的大学生,作出“各地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大学生‘村官’续聘次数和期限”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既不利于大学生安心农村,更不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对于大学生村官考核合格、且本人愿意留任,可以不受聘期与次数的限制,一直把村官做下去。这样,更能打消大学生村官到期必须离开、重新二次择业的后顾之忧,稳定留任村官的心。留心是留人,留人是留智,留智是留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

五是村官选拔特惠化。《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明确村官考录公务员有三条路径:一是参加面向社会统一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二是参加面向大学生“村官”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三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首先要设定须在村3年任职期满后,这样可以把一部分投机性的大学生挡在村官大门外。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应重点在镇;地市级机关部门面向村官招录公务员,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任期必须在5年以上。基层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除非特别专业的技术岗位,一般工作岗位要用人,首先在村官中招录,且事先须明确一个比例,如70%的职位留给“到村任职”大学生。

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大学校。一大批掌握现代知识、德才兼备的年轻大学生在农村成长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星火相传。希望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更好地为农村发展着想,更好地从农民的愿望出发,让更多的有志大学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让现代化的思想通过大学生植入农村。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1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义

大学生“村官”通常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赴农村任职的全日制专科以上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般担任村委会(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

在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研究上,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一个角色集,是大学生与村官的集合。大学生“村官”作为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懂的东西多,学习能力强,思想观念先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作为村官,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者、基层情况的调研员、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和乡村发展的规划者。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村官都是一种应然性的角色。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意义

在角色意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意义划分为主体性意义和客体性意义。主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对其自身的意义,客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对所在地方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从政策要求、实践成果及希望达到的效果三方面进行。

(一)主体性意义

对于主体性意义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根据时间段将大学生“村官”化分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后大学生“村官”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阶段上。很多学者认为,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渠道,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与压力。在第二阶段,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阶段,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程毅、刘军等在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方面的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官”本身而言,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的前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更能体现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后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意义研究方面,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问题。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出口机制”应该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在就任地担任村干部,参加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此后,杨雪英等学者围绕《意见》做了实践性的讨论,杨在讨论时指出,短暂的大学生“村官”任期虽然能够为其在后期谋职中提供一些有益资源,然而,这五种选择对大学生“村官”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二)客体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客体性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其工作的内容及性质来探讨的。目前,大部分学者同意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在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者、带领农民致富的创业者、新思维传播者、农村基层建设者等角色。例如,熊春林、符少辉、李燕凌在论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时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思想观念总体比较落后,接受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的能力低,这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村官”运用先进的科技在农村创业,做给农民看,能够启迪农民树立科技致富的思想;领着农民干,能够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带着农民赚,能够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和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事实上,熊春林及其成员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种差异,但往往只是轻描淡写。此外,相似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例如练月琴、晏维龙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意义时认为:知识型的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带去了新的思维、新的发展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 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殷殷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对基层组织的意义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具有在基层组织建设里具有四方面的作用:(1)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2)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3)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4)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时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类型做了区分性的探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许芸、张浩两位博士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意义时将大学生“村官”分为:使能者、中介者、维权者、服务提供者、教育者。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往往是树立一种理想的状态。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是一种定制性或宏观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错误。

三、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失调问题

所谓“角色失范”,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扮演的彻底失败,而是从多方面阐述大学生“村官”实际角色扮演与期待角色扮演失调的问题。在“角色失范”的研究上,描述现状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状的探究来思考背后其角色扮演失调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调的原因归类为:客观因素、制度因素及主观性因素三方面。

(一)客观性及制度性因素

在对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客观性因素进行操作化时,很多学者从大学生“村官”的周围环境、制度、上下级关系等方面做了分析,综合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钻制度漏洞,挂名不干事;工作不合理;被上级政府借调使用等现象。

吴亚军在探索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实践与理论上的差距时,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与现实差距做了分析。吴认为在大部分地区,大学生到村任职并未获得有效的权力,很多扮演着村干部或镇一级干部的秘书,严重制约着其对新农村建设应发挥的能力。赵永进通过从职业化角色阐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扮演,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或者主任助理,是一个不明确的角色。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其实浪费了很多人才,在工作中,形成大学生“村官”自身不知道工作什么,村干部和政府不知道安排什么,形成自由派,村官工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樊伟娜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实施制度层面时也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助理”或者“主任助理”是一种尴尬角色。综合上述三位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学者们在研究客观及制度性因素时,大部分是从制度、村干部及上一级主管人员做分析,而忽略了农村中最重要的群体――农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可应作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客观因素的重要部分。

(二)主观性因素

相比对客观性和制度层面的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层面的研究。程逊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认为很多大学毕业生从开始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就与政策相违背。程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它作为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的跳板,很少有人真心想在农村工作与发展。这就导致很少有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踏踏实实干出好成绩。安勇在研究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存在着多个误区:(1)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2)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3)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4)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姚东瑞则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难以在农村发挥才能,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于过长的生活在城市,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

刘赛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刘赛认为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大,盲目乐观,产生失落心理;(2)工作不适和无用感产生自闭心理;(3)孤独无助的寂寞心理;(4)急功近利心理;(5)无归属感的迷茫困惑和忧虑心理。

带领老百姓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比较热衷的工作,也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力的主要方向。吉蕾蕾、吴国清在总结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创业困难时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普遍存在着“缺动力 、不想创”,“缺项目、不能创”,“缺技能 、不会创”,“缺经验 、不敢创”,“缺政策 、不好创”等系列问题;杨雪英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践研究指出,创业动力、创业意识等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普遍缺乏的。

四、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重塑

“角色重塑”研究即学者们针对“角色失范”研究结论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的研究。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村官”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针对主、客观因素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不过很多研究者的意见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可操作性较弱。

(一)针对客观性因素的重塑

针对制度及社会层面使大学生“村官”角色不清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借鉴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职业村官制度。并提出了具体构建思路:(1)以职业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岗位制度;(2)建立大学生“村官”试用制度;(3)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创设农村市场职业岗位;(4)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赋予大学生“村官”职业社会意义。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相关性的建议:(1)高等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审定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2)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3)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4)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5)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6)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也由部分学者鼓励培养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村官”,鼓励农村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有学者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方面提出: 首先,构建科学的选聘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用得上。再次,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继而,建立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稳得住。最后,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出得来。

(二)针对主观性因素的重塑

在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因素导致其角色扮演失败的原因分析时,大部分学者在肯定大学生能够投身农业建设中时,也在提醒大学生在选择时应该谨慎选择。王勇等人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时认为,大学生“村官”适宜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以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大学村官本身所具有的;生产经营素质,这是在大学缺少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法律素质、人格素质这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这些素质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决定是否做大学生“村官”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选择。此外,有学者建议,在做选择时社会各界和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

部分学者也从大学生“村官”心理建设层面提出了建议:(1)自我调适和心理定位,加快角色的适应和转换;(2)大学生“村官”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人格;(3)培养自身的心理成熟度,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4)加强学习,尽快完成角色的适应和转换。也有部分学者从加强感情交流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层面的建议:加强情感教育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岗前培训,建立定期心理沟通制度,实行结队帮扶制度,榜样激励五个方面进行。

也有部分学者阐述大了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建议:(1)统筹规划,把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纳入到新时期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战略中;(2)建立政府、高校、培训机构等通力合作机制,制定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3)利用多种资源,有序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4)明确培训目标,完善课程结构,采取灵多样的培训方式。

五、小结与思考

总体来讲,学界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角色定义、角色意义、角色失调和角色重塑。但是在查阅文献中,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意义的研究往往会受限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研究,学者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够详细。然而在在具体探索中,这一范式的研究并没有地域性的区别。在客观因素方面,各地存在的差异性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已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 出现了角色扮演的现象,然而大部分学者在探讨时紧紧到此就停止了,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在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提出为大学生“村官”创建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地方已经采用了这些平台,但是得到的成果并不是很满意,对于更加有效的方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讨。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2

一、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培养与使用机制

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自此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201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将5年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增加为5年内选聘20万名大学生“村官”。

(一)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政策

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非常重视,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2010年5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鼓励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对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2011年11月23日,中组部与农业部首次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李源潮同志出席开班式并讲话。2012年7月29日,中组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主要有三条。一是明确选聘规模,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二是明确培养使用目标;三是拓宽发展渠道。另外《意见》将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是国家开展的选派项目。

(二)个别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政策

各地在大学生“村官”有培养与机制方面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把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使用作为一项重要方针。笔者实地考查上海浦东新区,从区政府到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区、镇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全封闭的统一培训。每季度区政府、镇政府都会各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交流各自的心得,及时向区政府反馈意见和建议。区政府一年还会组织五次以上大学生“村官”联谊活动,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浦东新区的大学生“村官”还成立了自己的QQ群,作为各村大学生“村官”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浦东新区政府每年会给大学生“村官”们发放几本书籍,内容涉及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综合能力、如何更好地在农村服务等。

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村官”成立了自我管理委员会,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是一个重要举措。浦东新区政府及各个镇政府对服务期限满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到区、镇两级政府部门见习的措施。2009年至2011年,浦东新区为服务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举办了定向考录公务员的考试,共有14名大学生“村官”经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与不足

国家大力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村官接受实际工作锻炼,协助妥善解决农村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协助村民积极应对各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提高村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条件,从而促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构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推动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做出贡献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在整体设计层面存在许多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一)缺乏一定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无论是公开选拔程序、考核录用、管理规范、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一切都还在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经过公开招录程序的,但它和公务员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大学生“村官”的“空降”方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村官产生机制,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属性描述为“志愿者”,造成他们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

(二)缺乏长远的职业设计

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到三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有一些总体的设想。如中组部等部门提出的“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学习深造、另行择业”等“五条出路”。

中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公务员、考研、创业时均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其余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引导其就业,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前几年,对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有的地方实行加分政策,有的地方明确提出在进入公务员招考面试环节后,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大学生“村官”。201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拿出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实行定向考录,同时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这对于广大服务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是个极大的鼓舞。但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中的大学生“村官”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的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职业选择仍然是个未知数。而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影响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待遇相对比较低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工作,各个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例如: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为大学生“村官”缴纳住房公积金,各级政府也抽出专项资金,作为对大学生“村官”的专项补贴。但总体上,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仍相对偏低,而且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别也比较大。东部地区在大学生“村官”待遇比前几年有了提高,但一些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仍然较低。

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纵观以上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生进入到“村官”队伍,既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能更持久有效地开展。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把好关口。

1.注重高校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高校要明确自己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大学是大学生“村官”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因此,高校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大学生选择“村官”就业时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时,需要增加创业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

2.地方政府在选拔时应有所侧重

鉴于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注意和村官本土化。其次,农村所需要的专业跟城市有许多不同,同时每个地方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还需注意专业对口。

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一是要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标准,对大学生的各项基本条件,尤其是社会工作能力、专业对口程度、服务农村的热情和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情况等,进行认真的考核和审查。二是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工作。

(二)继续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

温铁军认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应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2。这就要求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干部培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村官自觉按照角色定位来规划、发展自我。

1.加强岗位培训

一是加强农村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二是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三是例会培训,镇每月举行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通过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激发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

2.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一少部分大学生“村官”会长期留在农村,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迟早会离开乡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行之策应该是,将向农村选派大学生作为国家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引导他们走向公务员队伍和其他工作岗位。当然,对于有志继续服务于农村的大学生,应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在农村待得更稳,各项工作与生活更有保障。

(三)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由于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不是很到位,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率比较高。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对各地农村的建设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必须从法律、待遇、考核等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1.明确法律地位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重中之重。大学生 “村官”身份确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既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又不是村民。这种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很多想要续聘的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干好干坏都一样,因为我们待遇是固定的,今后政府部门调整待遇,我们怎么办?”许多大学生“村官”谈的是待遇问题,实质是身份问题。一位专家指出,“现在这只显露出苗头,如果大学生村官不明确法律地位和身份,也就难以确定其责、权、利,更难让快要到期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地在基层放手工作。”

2.切实提高待遇

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比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比较低。因此要花大力气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使他们在农村待得住。地方财政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村官”补贴的发放,并不断提高补贴的数额。同时在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应给予大学生“村官”较为优厚的待遇。

3.加强考核管理

考核激励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评办法,并定期组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进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同时,要把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在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或公务员时,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优先选拔使用3。

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才能将真正优秀并立志服务于农村的人才吸引到大学生“村官”的队伍里来。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机制,才能使刚走上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在农村的工作,提高他们服务基层的能力,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芸,张浩.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11)

[3]张丽萍.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未来与发展,2011(1)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总结篇13

of the Officers of Grass-root Units Company in Land Forces.Lin Shengqun, Yao Chenchen, Sun Xiangmi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Dalian N aval Academy, Dalian 11600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officers of grass- root uni ts company in land forc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M ethods 374 officers of grass-root units company in land forces were inve stigated with S AD and a self-edite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ocial avoidance and social distress of the officers of grass-root unit scompany in land forces was higher than college students(t= 7.98, P

【Key words】 Officers of grass-root units company in land forces; Soci 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Difference of groups ; Interpersonal intercourse

相关研究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军官较突出的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自卑 感 及人际关系不和谐等[1]。这不仅对军官个体心身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受其影响 的连队建 设,更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有着重要意义。本调查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 陆军某集团军下属部分连队在位军官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予以测查并作以群体差异比较分 析,由此,从社交焦虑层面探究连队军官人际交往现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夏季,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集团 军所属部分连队军官作为被试样 本,发放问卷436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有效回收率85.8%。其中,独生子女134人,非独 生子女240人;未婚256人,已婚118人;城镇人口174人,农村人口200人;排长138人,副连 长54,连长70,指导员72人,技术干部40人;专科学历120,本科学历228,研究生以上学历 26人;地方大学生干部82人,军事院校干部264人,战士提干28人;驻守都市104人,驻守城 镇206人,驻守乡村64人。

1.2 工具 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简称SAD)[2,3 ]测查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现状。结合自编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检验被试军官社交回 避与苦恼水平的群体差异。

1.3 方法 对样本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用统一制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者讲明测试目的和方法,并特意申 明无需填写姓名,以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受试者的合作性,规定被试者在规定的时间(10min) 结束,答卷现场收回。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输入微机,进行t检验、F检验等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被试SAD得分与常模比较 将被试的SAD得分与量表常模和附带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被试社交回避和苦恼的水平,见 表1 。

结果显示,被试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以及社交回避、苦恼总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人对照 组和大学生常模,同时显著低于SPH患者对照组水平。

2.2 不同被试群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的差异 将军官被试在4个人口学变量不同水平上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SAD总分分别进行F检验并 进行具体的多重比较,探讨被试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和SAD总分的群体差异。如表2~9。

2.2.1 不同婚恋水平被试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差异 见表2。

如表2,不同婚恋水平的连队军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以及SAD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如表 3,恋爱者比单身和已婚者要强烈。

2.2.2 不同入伍前居住地被试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差异 见表4。

如表4,在不同入伍前居住地的连队军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以及SAD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 。如表5,在社交回避和SAD总分两个方面,城镇入伍者均显著高于乡村入伍者,在社交苦恼 方面城镇入伍者比都市、乡村入伍者更高,都市入伍者最差。

2.2.3 不同职务被试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差异 见表6。

如表6,不同职务水平的连队军官在社交苦恼以及SAD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技术干部社 交苦恼和SAD总分均显著高出其他干部。如表7,社交苦恼方面,技术干部最高,其次为指导 员、副连、排长、连长。技术干部SAD总分显著高于排长。社交回避在各职务水平总体差异 不显著,但是指导员显著高于排长。

2.2.4 不同驻地被试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差异 见表8。

表8显示,不同驻地水平的连队军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以及SAD总分上均有显著差 异。如表9,由高到低依次均为驻乡村者、驻城镇者和驻都市者。

3 讨 论

3.1 连队军官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较高 军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角色规范和交往规则及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精神传 统与普通人有着较大差别。由此导致了海军连队军官在人际交往方面,从社交回避、社交苦 恼两个维度和SAD总分方面,比大学生和普通人的问题都要严重。但能够进入军官行列者都 是经过比较严格选拔筛选的,素质相对优秀者,一般都经过强化训练而具备军人应有的较好 心 理素质,加之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积极影响,这使他们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区别于SPH患 者,而远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

3.2 连队军官社交回避与苦恼在4个方面有群体差异

3.2.1 婚恋水平 恋爱比单身和已婚的被试社交回避与苦恼要强烈。这可能与恋爱期的心 理状态有关。恋爱期间,双方关系处于单身向婚姻的过渡阶段,较多精力牵涉于此,对于 与其他人交往方面,容易忽视;感情磨合期,双方发生分歧较多,伴生的不良情绪易泛化到 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社交障碍;中国传统习俗中,恋人的表达羞涩,在与他人交往的角色行 为中可能带有这种情感特征,导致社交回避。

3.2.2 入伍前居住地 由于城镇发展介于都市和乡村中间,因此,城镇兵自我评价也相应 处于都市兵和乡村兵中间,夹在中间和走留不定的心态,致使在社交方面不能尽情表现, 因此有较大的苦恼;乡村入伍者大多打算在部队建功立业,摆脱农民身份,社交方面显得目 标明确,更加积极进取;都市入伍者带有较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很多选择退伍后政府安排 工作,在城市见多识广使他们社交自信较他人要高。因此,在社交回避和SAD总分两个方面 , 城镇入伍者均显著高于乡村入伍者,在社交苦恼方面,城镇入伍者比都市、乡村入伍者更高 ,都市入伍者最低。

3.2.3 职务 由于技术干部处于管理边缘,本身不负责连队管理,上级组织对他们的要求 也往往相对较低,他们在连队日常交往中参与度较低,在交往中获得的心理满足也低,他们 在交往中表现不积极,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往往不高。而军事管理干部往往是连队中较为活 跃的角色,后勤干部和政工干部次之,核心成员的幸福感、自尊感和满足感都比较强,因此 ,技术干部比其他干部社交苦恼得分和SAD总分均显著高出;社交苦恼方面,连长、排长、 副连、指导员依次升高,均显著低于技术干部;技术干部SAD总分显著高于排长。

3.2.4 部队驻地 都市比城镇和乡村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由此带来 的幸福感、交往锻炼机会、排遣压力方式的有利条件较多。因此,连队军官中驻守大都市者 与驻守城镇、乡村者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SAD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社交回避、社交苦 恼和SAD总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驻乡村者、驻城镇者和驻都市者。

通过调查分析,提示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增加人际交往方面技能技巧的培养 和训练,尤其是区分不同情况的基层单位,采取专业态度专门制定教育方案,科学地培养 基层连队军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促进基层连队军官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