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训论文实用13篇

测量实训论文
测量实训论文篇1

为了使实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满足的条件主要由三个方面:

1.要求担任实训的知道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际的工程测量施工经验,要达到“双师型”的标准要求。

2.要有充足的实训仪器设备,常用的测量设备主要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GPS等。保证在实训过程中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和实际工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同,不能使用一些已经落后淘汰的设备进行训练,测量实训设备还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3.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的要求,要保证学生在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训,要保证能够进行各种测量,如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地形图测量等。

三、测量实训职业教育

为了保证测量实训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要按计划做好实训仪器的准备工作,保证仪器的正常发放,保障学生的正常测量。工程测量仪器属于精密仪器,经常在室外使用,经常受到各种场地、各种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客观上增加维护难度。因此,在实训中加强仪器工具的管理工作特别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管理工作:

1、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规定”、“实验守则”等

2、为了保护仪器设备必须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设备的教育工作

3、加强维护维修工作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4、对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进行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

四、测量实训的意义

通过测量实训,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1、实训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每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2、实训课---启迪学生智慧

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假想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3、实训课---磨练学生意志

实训课在进行时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实训课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更加注意教师对实训内容的演示,充分考虑实训程序及注意事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

测量实训论文篇2

Key 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materials construction;system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52-02

0 引言

测绘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测绘专业毕业生适应测绘工作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依赖于实训基地的条件及实训环节教学的细节。测绘工程各主干课的教学安排中,教学实习占有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2]。

1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1 校内测绘实践教学功能 测绘专业实训基地主要解决测绘类及相关专业的测绘类课程的实训环节教学。实训环节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能体现测绘工作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能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测绘工作过程,在锻炼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1.2 对外测绘技术服务功能 利用测绘实训基地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展测绘展业技术应用和项目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结合。将测绘技术服务与测绘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实习效果,克服模拟实践环节教学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能提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1.3 对外测绘技术培训功能 测绘实训基地除了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还应开展对各地区基层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测绘技能培训。培训对象:各基层水利站、水文站、土地所等。

1.4 测绘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目前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对上岗证、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越来越重视。测绘实训基地利用其技术、设备和场地,可向当地人社部门或劳动部门申请设立测绘职业技能鉴定站或鉴定所,从而开展校内学生及校外相关单位测绘技术人员的测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社会。

2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2.1 科学规范化原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类仪器出现升级换代快的特点,因此学校在规划设备数量及购置计划时,应分批次、分缓急、分步骤地科学地制定实训基地设备采购,科学地利用现有设备,规范设备使用过程。另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充分地加强内涵建设,在实训管理制度建设、实训环节各种资料收集、实训科目素材积累、实训考核方法研究、实训质量评价手段探索等方面进行加强,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在高职测绘专业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通常较大,测绘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也较快,要使得高职学校教育跟上测绘技术发展步伐,其投入是相当大的。所以测绘实训基地应该在保证学校常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寻找机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部分测绘实践项目,通过实训基地自身盈利补充基地设备维护和更新发生的大量的费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产性测绘实训基地。

3 测绘实训基地教学素材建设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各种测量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运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要使测绘实训基地发挥最佳效果,不仅需要在硬件设备上升级换代不断加强,更需要在实训基地各门实训课程的素材积累方面不断努力,这样才能使实训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老师安排实训课程方便快捷、省时高效,学生学习起来素材丰富,流程清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训项目基本内容建设、实训项目教学方案建设、实训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实训环节考评指标体系、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方法等。

4 测绘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营制度建设

规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实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4]。

良好的管理和运营制度是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功能的基础,要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职责、仪器设备使用、实训环节开展等制定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实训设备使用申请制度、实训设备领取登记制度、实训设备用后检查制度、实训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的职责、测量实训环节基本要求、精密测绘仪器使用要求、测绘仪器管理使用要求、测绘仪器使用方法要求、测绘仪器维护保养要求等。

5 结论

测绘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校内实践教学、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其开发性和共享性,增强基地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加强其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各类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素材,加强教学资料积累;不断完善各类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昌华等.测绘工程专业测量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J].测绘工程,2005(3):75-76.

测量实训论文篇3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drawback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69-01

0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抄平及地形测量等的职业能力。对于原理性较强、需要理解和计算的内容,在采用传统教学的同时,结合课件讲课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紧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对于基础理论性的内容,采用直观性强、条理分明的多媒体现代教学。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测量操作的要领,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

1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弊端

1.1 采用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在高校目前采用的建筑工程测量的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规范较落后,只注重与理论内容的讲述,而对于实训内容比较忽视。现实当中教材的内容重点仍以学习光学测量仪器为主的方法,对于先进、精密的测量仪器只做一些表面上的介绍,看不到具体的实例,这样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达不到目前工程测量发展的要求。

1.2 采用落后的教学仪器学校用于教学采购的测量仪器比较古老,而且在数量上有一定程度的限度,很难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多个学生使用一台测量仪器,而且初学者的水平不高,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难免不能严格按照仪器的正确操作程序进行,结果可能导致测量仪器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所以对测量仪器要进行修理、校正,即使修理好,仪器的精度也达不到起始的准确度。

1.3 实验场地不确定好多学校里面没有已知的测量实训点,在说测量实训时场地很难固定,就是代课教师在自己的校园里根据当地的地形定出一些自由点让学生来观测。在学生完成测量实训以后,对于测量数据的真实性教师很难判断进行测量检核;又因为测量实训场地的不确定,就会使哪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为了不要返工而进行重测的这个问题,就进行测量数据的刻意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因此,一些学生在做实训时就提问一些的实质的问题,咱们进行这样的观测对不对都不能判断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2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测量实训两个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是教学的基础,而实训是教学的体现形式;实训过程是对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分析是否对测量仪器操作技能掌握的方法。

2.1 理论教学的改进在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理论讲授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提高课堂的教学环境。在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根据个人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最后采取不同的途径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在讲测量仪器时,一方面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现场观摩;另一方面由于在室外进行实训演示时学生在外容易分心、再加之过程比较烦长,对一些示范操作过程看得不是太清等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一些视频,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各种测量仪器操作过程以及程序采用的新型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要重点指出多数学生容易轻视甚至出错的地方,就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 实践内容的改进目前社会测量仪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发展速度及其之快,但是用于学校的教学仪器的型号非常落后,教学仪器的使用永远跟不上生产的步伐;再说绝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经费比较短缺,购置的程序非常繁杂,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各种用于教学的实训仪器,更谈不上新型的型号。

在实训教学上要重点突出,合理分配。对于实训的操作环节要重点加强,达到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的实践部分几乎达到50%比例。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效率来直接体现的。在实训教学中,提高效率是实践教学达到目的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测量实训是重点之一。测量之前首先对仪器要仔细检校,才能进行教学实训,学生在实训之前必须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通过外业施测的各个程序来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在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内业整理,并认真仔细的进行检核,只有一切满足精度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测图或定位放线的施工测量。

2.3 考核方式的改进学校的考核方式包含理论和技能两种方式。考核不过是手段,目的是要求学生怎样在现实的实际问题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考核的理论部分多采用试卷出一些题目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但不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体现。技能考试结合拟定的具体项目,每个学生单独进行,根据测量结果的精度和所用时间评判成绩,突出了技能培养,提高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根据学生两方面的完成状态在做综合的考评。

3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在工程上根据实际的需要总结出主次得当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现阶段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做了初步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采用理论与实践双重结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论文篇4

国内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结合各个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高尔夫球等,主要探讨核心区域稳定训练对体育项目训练成绩的取得或者训练效果的提高的影响,在所查阅的国内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论文中突出的实验法则主要是实验室测量法和室外运动测量法。国外关于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对防止运动员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皮表肌电检测仪器,只有少数论文是核心力量训练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因此看来,国内外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分析

(一)受试对象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核心训练的实验中的受试对象大都来源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等,实验分组设计普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即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设计。

(二)实验过程

核心训练方法的检测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设计,对核心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的方法。一种是克服自身体重进行的各种身体支撑的动态和静态的练习组合,一种借助相关运动器材,例如瑞士球、平衡盘、拉力带等,使身体的静态平衡被打,迫使身体由不平衡或不稳定的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训练,进而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的锻炼效果。国外的文献中对实验数据的收集集中在采用EMG对相应肌肉反应进行检测收集,并结合肌肉参与的频度范围,对数据进行分析,突出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学位论文对核心力量的检测主要通过一些训练指标的测量进行统计,例如立定跳远、原地纵跳高度、十字跑、20米起动跑等作为训练过程的评定指标,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分析,分析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三)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对数据收集的主要检测仪器为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电检测仪或者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训练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得出数据,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软件或excel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post hoc 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等。

(四)结论的分析

国内外较多的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前后和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较为复杂的力量训练,训练过程中参与动员的肌肉群较多,且相关肌肉群之间颉抗或协同作用明显,所以研究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如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不管是选择从某一角度研究还是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研究,都要求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各因素复杂的相关性、研究主体因素的动态性等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二)实验检测的滞后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受试者,很难及时、精确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即便有些仪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携带,但是都很难准确的反映受试者在运动当时真实的身体机能状况。而对于更多的实验研究中,受试者都是在训练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值,相对于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势必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人体本身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应肌肉检测的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所带来的肌肉变化特征,还要考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的影响,并且现有仪器的灵敏性和难度系数也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中,更多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以至于探索出的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缺少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虽然有一些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还相对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实验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运动训练本身规律和特征,也要考虑项目的特征、技术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顺序等,每一步的实验设计都要与要与运动员实际的动作相符,才能保证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对统计数据差异性显著水平的检验,过度追求显著水平P

(四)实验仪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更多其它学科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应该及时大量的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验当中。如三维跟踪摄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数学力学模型;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等的使用,不仅能及时的测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标,而且能使检测的数据和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的预测客观实际。

测量实训论文篇5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开设的《工程测量》课程,大多仍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由于实训教学仪器的短缺,或者是学校重视实训程度低于理论教学等多种原因,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很难落实到实处。学生不能真正的在学校中掌握到测量仪器操作能力,而理论知识又在今后的的企业工作中应用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总结院校的多年教学经验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采取了“2+4+1”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的充分结合,圆满顺利的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面就该教学模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理论教学“2+4+1”教学模式中的“2”代表理论教学为2学时。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随着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如可将工程测量中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场地应用测量内容详细讲解,略讲或者不讲测量误差等章节,可以将这类内容列为兴趣资料,由学生课后独立学习。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的厌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以往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法,实施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构造及操作过程时,可采用播放DVD视频录像与实物现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了视觉记忆,也可以使学生直观观察并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令学生很快熟悉测量仪器,还有利于学生对仪器操作的掌握;讲解讲解地形图的应用时,采用PPT技术,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践教学 “2+4+1”教学模式中的“4”代表实践教学为4学时。《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工程测量的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工程测量》实践课程采用“练习——任务——竞赛”模式进行教学。练习是针对学生初步掌握仪器操作和测量的基本知识后,分组做简单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为下一步的任务环节做准备;根据《工程测量实训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对不同的测量小组分派不同的测量任务,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测量实习,可以做到合理分工,统一协作,发挥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共同完成测量工作;最后一个内容就是竞赛,当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所下发的所有任务,并且牢固的掌握了工程测量的实践技能后,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好技能,还要将技能学精。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将就一项难度系数高的实训任务发放给所有的小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小组以最快、最好、最准完成这项任务。“练习——任务——竞赛”模式的实践教学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

三、内业管理

“2+4+1”教学模式中的“1”代表内业管理为1学时。工程测量的内业管理相对于外业工作同样作用,是保证外业测量数据处理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大多数的工程测量实践来看,其工程外业测量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测量数据需要处理,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的测量工程来说,其测量数据的内业进行不仅仅是简单地采用人手就可以进行计算以及处理,对这些测量数据处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就会导致测量结果处理的准确性,会误导工程顺利进行,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工程局部返工甚至报废,并延误施工工期,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工程测量的内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测量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运算处理。

学生对所有工程测量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和签字制度,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做到任务完成后交指导教师检查。测量小组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为避免测量差错,小组人员必须对所有测量内业和计算资料实行两人一组复核,工程测量数据资料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测量内容、成果等要详细填入测量手簿内,并签好姓名和日期,最后汇总交指导教师。

四、考核方式

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水平测试与实践测试双重机制考核,其中包括理论考试(40%)、平时成绩(10%)、课堂实训(30%)和综合实训(20%)。课程侧重实训技能的考核,以技能训练促进知识的掌握。

《工程测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职业院校均已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无固定法则,而是在于开拓和优化。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拼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将《工程测量》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唐传平.论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3

测量实训论文篇6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他认为脊柱稳定性涉及三方面的问题或系统: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1989年美国旧金山脊柱研究所(SFSI)在其设计的“动态腰椎稳定计划指南”提出了中位脊柱的问题,也有人认为它是核心稳定性的最早来源。1992年,Panjabi又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认为人体的核心稳定是一种“稳定人体系统,以使椎间的中部区域保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问题。此后,核心力量训练慢慢被国内外的学者重视起来。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科研方法现状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用“核心力量”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4篇学位论文,其中以“核心训练”为关键词28篇、“核心训练方法”15篇、“训练方法”8篇、“体能训练”7篇、“力量训练”6篇、“核心稳定性”5篇,“悬吊训练”5篇、“专项体能”5篇。用“core strength”在EBSCO运动科学数据库中检索到学术论文7篇,用“core strength”和“core stability”在SCIDBS外文专题数据中检索27篇文献,本文仅从检索到的论文中选取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章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国内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结合各个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高尔夫球等,主要探讨核心区域稳定训练对体育项目训练成绩的取得或者训练效果的提高的影响,在所查阅的国内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论文中突出的实验法则主要是实验室测量法和室外运动测量法。

国外关于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对防止运动员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皮表肌电检测仪器,只有少数论文是核心力量训练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因此看来,国内外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分析

1.受试对象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核心训练的实验中的受试对象大都来源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等,实验分组设计普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即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设计。,

2.实验过程

核心训练方法的检测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设计,对核心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的方法。一种是克服自身体重进行的各种身体支撑的动态和静态的练习组合,一种借助相关运动器材,例如瑞士球、平衡盘、拉力带等,使身体的静态平衡被打,迫使身体由不平衡或不稳定的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训练,进而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的锻炼效果。国外的文献中对实验数据的收集集中在采用EMG对相应肌肉反应进行检测收集,并结合肌肉参与的频度范围,对数据进行分析,突出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学位论文对核心力量的检测主要通过一些训练指标的测量进行统计,例如立定跳远、原地纵跳高度、十字跑、20米起动跑等作为训练过程的评定指标,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分析,分析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3.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对数据收集的主要检测仪器为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电检测仪或者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训练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得出数据,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软件或excel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post hoc 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等。

4.结论的分析

国内外较多的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前后和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较为复杂的力量训练,训练过程中参与动员的肌肉群较多,且相关肌肉群之间颉抗或协同作用明显,所以研究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如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不管是选择从某一角度研究还是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研究,都要求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各因素复杂的相关性、研究主体因素的动态性等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二)实验检测的滞后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受试者,很难及时、精确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即便有些仪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携带,但是都很难准确的反映受试者在运动当时真实的身体机能状况。而对于更多的实验研究中,受试者都是在训练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值,相对于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势必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人体本身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应肌肉检测的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所带来的肌肉变化特征,还要考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的影响, 并且现有仪器的灵敏性和难度系数也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中,更多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以至于探索出的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缺少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虽然有一些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还相对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实验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运动训练本身规律和特征,也要考虑项目的特征、技术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顺序等,每一步的实验设计都要与要与运动员实际的动作相符,才能保证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对统计数据差异性显著水平的检验,过度追求显著水平P

(四)实验仪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更多其它学科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应该及时大量的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验当中。如三维跟踪摄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数学力学模型;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等的使用,不仅能及时的测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标,而且能使检测的数据和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的预测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 POP MH, PAN JABIM. Biome 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 Spine.1985(10).

[2] 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TE. Dynamic lumbar stabitization program[M]. San Franeisco Spine Institute.1989.

[3] PANJABI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Function,dysfunction, adaptation, and enhancement[J]. J Spinal Disord.1992(5).

[4] Marshall PW, Murphy BA. 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on and off a Swiss ball[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5.

[5] Brennan J. Thompson, Effect of Surface Stability on Core Muscle Activity During Dynamic Resistance Exercises[J]. Utah State University.2009.

[6] John D. Willson, MSPT, Christopher P. Dougherty,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 Jam Acad Orthop Surg. 2005(13).

[7] 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前沿动态.2006.

[8] 徐鹰.核心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作用的影响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0.

[9] 周萍萍.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0] 武洪涛.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11] 李游.核心力量训练对华东师范大学二级男子篮球运动员跳投命中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测量实训论文篇7

一、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分析

1.培训测试队伍的构成

我院从2005年4月选派第一批测试员参加自治区级培训开始,截至目前共有测试员41人。从性别上看,女性30人,占73.17%;男性11人,占26.83%,男女比例1:2.7。女性占大多数,虽然女性天生语感、耐心细腻的性格更适合此项工作,但是提升男性比例将使测试员队伍更趋于合理;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2人,占4.88%;31至40岁19人,占46.34%;41至50岁14人,占34.15%;51岁以上6人,占14.63%。结构合理,不过从长远看,还应每年选派1人补充队伍;从专业上看,汉语言文学11人,占26.83%;哲学思想政治4人,占9.76%;广告设计服装园艺7人,占17.07%;经济会计管理3人,占7.32%;数学英语化学6人,占14.63%;音乐美术2人,占4.88%;机械电气车辆8人,占19.51%。虽然不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来划分的,但同样有参考价值,汉语言专业比例偏低,后续发展应提高此项比例。

2.建设、壮大和发展过程

我院自2005年普通话测试站建站开始,如今正好历时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为初始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全新的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而来;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为规范建设阶段,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开展,由试点阶段规模开始扩大,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并且有2名部级测试员;2011年8月至今为发展壮大阶段,从时间上看选派人数较多,队伍更为壮大,从培训测试对象看由当初单个系发展到全院学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

3.取得的成绩和前景展望

“十年磨一剑”,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年间,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共培训测试12000余人,其中教师和社会考生600余人。目前测试员队伍中有7人为自治区级骨干测试员并有多人获得自治区汉语委荣誉表彰,同时是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集体会员,3人为个人会员。下一步我院将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回首往昔,十载征程,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将为这项事业继续努力付出。

二、目前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培训的专业性问题

测试员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仅占26.83%,本来比例就不高,再加上各种原因,每次培训的更少,见表1:

可以看出近几年培训所占比例为30%至40%之间,大部分培训教师是非汉语言专业的,相对而言语言学知识薄弱,导致学生提高不快,教学效果不佳,培训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测试员教师较少,有些年纪稍长的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加之周六日时间等因素,所以能否增加专业培训教师和提高培训积极性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

2.培训时间和内容问题

培训主要利用周六、周日等业余时间,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考勤难以保证,有的一百人左右的教学班到最后坚持培训的大约三四十人,甚至更少,影响教学效果。原因是学生平时专业课程较多,加之选修课程趋于分散,没有充裕的大块时间安排培训,所以本学期尝试纳入教学计划,调整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内容往往忽略宣传意义、转变思想、端正动机等必要内容,重标而轻本。意识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高等级证书,提高普通话水平才是根本。原因是对普通话培训认识不足,“实用”“有用”技能目的性强,急功近利心态严重。

3.培训方法和正音问题

培训仍以讲为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思想、内容、过程和方式没有革新。原因是观念保守还没有根本改变或不愿意花时间费心思研究教法。笔者认为要加强个别辅导、个别矫正,使教与学双方得到反馈与交流。除此之外加入实践训练、机测操作和考前辅导模块,进行绕口令、朗读、讲故事、三分钟演讲等比赛也是好方法。另外,没有掌握学生语音状况,不研究正音方法,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客观原因是课时少和大班课人数多,主观则是教师没有下工夫或自己语音理论基础薄弱,所以要研究对症下药正音方法,提高课堂正音效率。

4.测试标准规范化问题

由于测试采用口试方式,测试员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公正准确,出现测试结果不标准的问题。依据《大纲》标准,对一两项总体评分,语音误判上下幅度0.3分以内合格,0.5分以内基本合格,超0.6分不合格。朗读总体1分内合格,1.5分内基本合格,超1.6分不合格。说话总体不错档合格,错档但误差没超过1分基本合格,既错档误差又超1分不合格。见表2:

影响评分标准因素有评分标准理解差异、方音敏感度不同和临场情绪状态。为规范掌握标准,应给试卷制定标准答案,还要将每级、每等制成音像模版。同时在每次测试前集中学习,剖析重点和难点,使主观判断逐步趋向一致。实际测试中还存在不规范问题。如第1题扣1.2分,第2题扣2.2分,总分超过92分,仍将其列入一乙;朗读环节扣分随意性突出,不该扣的扣了,遇到临界状态时上下造成误差;更有甚者说话环节时间不听够或根据前三项打印象分。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素养不高、定量分析不够和测试能力高下存在差异,所以督促测试员加强学习,严格按规范操作,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5.测试客观公正化问题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两项扣分很少,到三四项评判主观性增加问题;原因一是对应试人没有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往往不客观。二是主观感情因素导致,朗读和说话表现突出。三是宽严不当,只有寻求适当的度,才能体现测试的客观性。

6.测试信度效度化问题

指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耐心原因,会影响测试信度和效度。有关专家根据实践将等级中正常非临界评分差异细致描述为:一甲差异在0.5分以内,一乙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见表4:

按照宋欣桥编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标准每日极限数应控制在40人,实际有时达到50人甚至将近60人,测试量直接影响信度。原因则是快速完成任务或追求经济收益。部分测试员不熟悉普通话语音理论,听音辨音水平不高,有的干脆以其他测试员评判作为自己打分的依据,同测制度形同虚设。除年龄、文化、专业与否等因素外,一级乙等低分段受自身语音水平制约影响测试效度。

三、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及对策

1.提高培训测试认识

普通话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测试员要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推普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当成事务来做。测试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测试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沟通讨论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很多非汉语言专业测试员即使通过了必需的等级测试,依然不具备所需掌握的语音理论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开设普通话理论培训班,加强测试员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使之熟练掌握普通话各环节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声调调类和调值、各难点声韵调的对比说明、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的界限等。除了培训形式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问题并研究破解方法。

3.规范掌握评分标准

要增强PSC的科学性,必须增强PSC的规范性。具体途径包括对测试员的业务培训和测试工作的研讨、学习研究等级参照表和评分规则等,同时掌握“定量”标准,增加定量分析的成分,定性才能准确到位;掌握“刚性”标准,学习研究130条《语音评定参照细则框架》;掌握“科学”标准,通过测试前对测试小组合理配置,测试中对前3名应试者试评,及时调整误差,尽快趋于一致等方法体现测试标准化和规范化。

4.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十分重要。测试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所以要加强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训练,明确区分错误与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围绕测试工作各环节开展研讨活动;加强对测试方法、手段的科学研究与改革;积累经验,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测试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测试技能。

5.完善相关必要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一是后续培训制度。每年选派2~3人参加自治区级计算机辅助测试骨干班培训,以适应新发展趋势;二是监测员制度。包括测试前合理安排人数,测试中随机抽查,测试后监管成绩录入归档;三是回避制度。回避测试同单位应试者、直接教学考生和有亲缘关系人员;四是复核制度。每次测试后对成绩进行抽样检查,复核测试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五是管理考核制度。建立详细的测试员业务档案,定期对工作态度、测试工作量和质量、遵守纪律情况等进行考核;六是激励分配和荣誉表彰制度。根据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测试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可以适当提高经济收益以调动测试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任何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只知道做但不思考、不分析、不总结就会迷茫。希望本文研究分析和形成的结论能丰富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为相关高职院校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建设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针对作用、实效作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家伦,陆湘怀.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新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测量实训论文篇8

工程测量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涉及多种测绘仪器、测量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高职工程测量学是土木类各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测量学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工程测量贯穿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从土木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到竣工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阶段,测量技术能够提供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和地形资料,以及地质勘测、水文地质勘测和水文测量的数据;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为工程项目建立完整的施工控制网,把图纸上的设计逐一测设到地面上;在施工运营管理阶段,通过对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对不正常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以防止事故发生。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测量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不利于新型测量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测量工作者,使高职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探索《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1、工程测量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内容增加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现有的教材多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理论知识比较多,案例较少,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而且,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而深,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同时教材中对于仪器的主要介绍仍然是老式仪器的介绍,对于现阶段常用的仪器只是做简单的介绍,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而且随着各种测绘新理论、 新技术的融入,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使得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而工程测量课程的学时依然保持不变,有的甚至略有减少。由于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不变甚至减少使得教师必须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选取上有所创新。

1.2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以3 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全站仪数字化机助成图、精密水准仪、G P S 等先进的仪器也已在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但是这些仪器在高职院校中还得不到普及,同时相关的测量软件如CASS、Mapgis等测量软件普遍缺乏。有些学校虽然有这些较先进的仪器,但是仪器数量少,而班级人数多,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动手操作,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确从头到尾都因为没有仪器而不能开展相关实训,高职培养的都是一线技术型人才,而在相关课程上,学生只能学习理论而不知实际技术,从而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很快上手,直接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教学质量的质疑。

1.3实训教学内容少、与考核不关联

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操作性很强,通过实训能很好的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常在教学过程我们把实训分为课间实训、集中实训、测量竞赛。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一体化实训教室,凡是涉及到具体仪器操作及使用都要另行安排时间,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佳;同时因课时不足、其他课程安排占据时间多、以及实训场所条件不足等原因,实训课安排不了,尤其是实训周通常都不能批准下来,有的能批准下来但是时间很短,因此常常只能进行最基础的测量实训,而在涉及本专业的相关测量工作实训常常无法展开,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完全的掌握相关的技术。由于教学条件及实训场所的限制,有些学校很少开展测量竞赛,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的仍旧是老套的理论考试加平时成绩的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在实训课上基本不动手操作,认为只要有人把数据测出来就行的心态来学习课程,这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仍有很多的高职院校未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测量等级技能鉴定,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

2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适当增加课时、鼓励自编教材

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课时,保证教学能有效的完成。在教材的选取上,可以选用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教材,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一方面更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也让任课教师能进一步深化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本概念、基本仪器的使用要重点讲解,尤其对技能的操作方面要做相关的现场演示;对现在常用的一些新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手段要有基本的讲授,同时以多媒体、 参观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测量的最新发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2.2引进先进仪器设备

学校应增加对测量仪器的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以解决实验仪器设备滞后及数量不足等问题。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2.3 实训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目前,实训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课间实训和集中实训两种形式,有的甚至只有课间实训这一种形式,而且通常实训不进行考核,所有使得学生在实训中不参与、 学习散漫等情况。工程测量的理论教学中,往往会讲到仪器的操作示范等相关内容,然而现今的教学模式中,很多高校都没有相关的一体化教室,使得教与做不能一体,这样常常导致学生没多大兴趣,在下一堂课上课的时候对上堂课讲的东西没印象。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只需要考取测量员证书,而这类证书只需要进行理论考试,不需要实践操作,往往让学生抱着实践学不学都无所谓的心态去看待这门课程,导致在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上手工作。此外,学校应该加大集中实训的可是比例,教师在集中实训的时候,应选取合适的测量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创新,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动手训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在考核上,我们应把实训作为考试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每年可以举办测量竞赛,以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比赛中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了实训技能,也能更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校评定的成绩被企业认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结语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一线技术型人才。随着测量学科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需要的综合型测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文武,王甲迎.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探讨[J].群文天地,2012年13期.

[2] 王建英,颜加斌.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年15期.

测量实训论文篇9

(二)元器件的测量能力。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弱,习性好动,细心和耐心都需要培养。而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是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否则实验必然失败。在具体焊接前正确的识别元件,判断管脚,处理元件都不是可以忽略的细节,否则只能返工检修。通常制作电子产品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以及一些特种元件都需要能够正确的识别和判断。来确认其参数、管脚和安装位置。经常有学生在照样焊接时做得不错,可一离开样子,却错误百出。这就是不能正确识别造成的问题。在对元件的测量和判断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元件的测量判断标准。通过测试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确实掌握元件测量的基本功。

(三)安装焊接的能力。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都必须通过焊接工序。安装焊接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焊接安装技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焊接工艺知识。能了解良好焊点的形成机理,知道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材料,常用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初步掌握通孔插装焊接技术,表面安装焊接技术,拆焊技术集成电路焊接技术等。了解虚焊,假焊对产品的影响及判断虚焊,假焊的方法。通过测试实际考核学生对焊接技术的掌握程度,要求人人达到合格的水平,此外还应专门进行焊接安装工艺实训课题教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焊接安装技能。

(四)测量调试检修能力。作为生产一线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测量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选用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去检测具体电路参数,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在课程基础实验中,应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典型电路参数的测试调整方法;其次,要加强综合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可以给定实际电路原理图和具体元器件,让学生自己去搭接电路、选用仪器、测试和调整电路参数。也可以给定一正常或有故障的实际硬件电路让学生去测试调整电路参数或去排除故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测量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

(五)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初步掌握电子线路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是职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今后专业上发展的一个要了解的重要方面。虽然各种成熟的电子电路数不胜数,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实现某种功能应选用哪种电路更好?某种电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性能要求,查询、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研究类似电路性能并进行改进,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出性能指标达到相应要求的电路。在实习初期我们用多孔的万用电路板来制作电路,并不需要讨论印刷电路板,只是在后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讲解印刷电路板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方法和制作工序,让学生动手亲自做一块电路板,感受制作的全部过程。

(六)查阅资料选择分析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陌生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查阅各种资料并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查阅晶体管手册,集成电路手册,学会使用网络来寻找需要的资料。我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开始布置思考题,提供参考书,过渡到只布置思考题,不提供参考书,到最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整合实践过程,培养工程能力

我校开设的电子专业课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办法,都应有相应的理论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由同一位教师来完成,按需要分时进行教学,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实践教学应紧密地和实际应用相联系,实践教学即能为验证理论教学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电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电路,用到专业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各专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全盘优化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一)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训,训练学生识别选用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装配工艺等技能。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测试电子电路和使用电子仪器的能力。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科学地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电子工艺实训,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通过元器件检测、筛选、焊接装配、制作印制电路板、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的训练。既学会生产一线所需基本技能,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单元电路进行专项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分阶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铺垫。使学生切实学会“识图、设计制作、焊接安装、测量、上岗、查资料、写文档”,为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应用工作打下基础。

(三)综合训练。在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将模块电路综合成某种系统电路,即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结合起来,能根据所需实现功能,充分应用通用的单元电路改造和设计相应原理电路及印制电路板,并进行制作安装、综合调测。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带学生进行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安装调试,电视机的调试检修,单片机控制楼道门禁系统的原理介绍等系统电路的训练。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有效地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四)顶岗操作。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生产工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工艺管理体系的任务及工作程序,知道主要工作方案、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工艺管理基础的实施方法等。初步掌握常用工艺文件编制的思路、要点和方法。应专门开设生产工艺的理论课程,来讲述生产工艺管理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生产工艺实际训练,来模拟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流水线方式组织生产,组装、调试、检验严格按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控制好各个工序管理的环节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这个阶段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进行顶岗操作。亲自体会工厂生产的全过程和工作要求。

(五)书写文档。学生将来作为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和技术管理人员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报告、文件、论文编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写的总结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各种测试报告、工艺管理文件、毕业技能鉴定等要严格要求。并要加强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实施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电子工艺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中,要仿照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建立健全每道工序质量的控制办法,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严格按企业所要求的质量观念去要求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产品检验的标准,让标准细化可操作,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学生。加强自检、互检、专职检,层层把关,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第一、文明生产、安全生产、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从多个方面、逐个项目去考核学生的实训成绩,而不能只重视结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真正体会到控制实训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测量实训论文篇10

《水利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下,坚持“理论够用,实践突出”的指导思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适应学生特点,使学生既掌握在生产实际中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直接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的实践能力,成为《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所要讨论探索的重点。

1 目前《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1 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的学时的矛盾 《水利工程测量》系统性非常强,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测绘学基础知识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知识的讲解,而且还需介绍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新技术、新仪器,如全站仪、GPS、RTK、测深仪等。在“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方针下,目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工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另有3周测量实习。测绘学基础知识包括测绘基本理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误差分析、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部分,这些理论教学和实验占去了总学时的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只能进行选择性讲解。为了能熟练掌握水利施工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测量系统知识讲解和训练,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必然要压缩最后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

1.2 测绘仪器更新快且价格昂贵与实践教学条件需要改善的矛盾 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其设备随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而快速更新。20世纪80年代前,生产上普遍使用传统的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学测量设备,测量技术也随之改进提高,以前的三角测量方法也慢慢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更新,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全面代替以前的测量仪器,特别是卫星测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测量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技术,卫星定位设备GPS接收机已成为主流的测绘仪器。测量技术和测绘仪器的更新如此之快,且每一次升级,测量仪器价格一套比一套高,这样学校内实训仪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如果仅进行传统仪器和测绘方法的讲解,学生觉得所学内容过于陈旧,整本教材中较多的先进技术内容不讲,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测量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的与时俱进,尤显重要。

1.3 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传统测量实习,一直都是围绕测量水平角、测量两点间距离和高差来组织实施的。实训内容多为测量一个导线、量距、测角、水准测量、内业计算的复制,反复强化学生对测量基本操作的认识,而与实际水利工程脱节。对于测绘学分支,涵括在工程测量技术中的《水利工程测量》,很多教材,甚至教师也是延续了测绘学传统的“测角量距测高差的测量基本操作”的中心思想,测量理论教学和测量实训均以“会测角、会量距、能测量高差”为中心,偏重于测绘学,工程测量技术基本操作,而针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讲解较少,这种水利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的弱化,必然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就业的需要,教与用存在矛盾。

2 《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 理顺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共同承担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构建面向生产一线“产学联动、实境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训基地训练和工学交替实习,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并能成功培养学生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以模块一“普通测量”为主,安排30学时。课内实验安排16课时:测角4学时、测距2学时、测量高差4学时、导线4学时,主要强调普通测量的基本操作。3周测量实训中用1周时间安排基本测量工作,强化测量基本技能与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在教学中安排8学时课堂讲解,6学时在校内进行各项施工训练。在实习中安排2周进行训练,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在老师带领下,并在“实境育人”实习中不断加强。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强调全站仪等新设备的使用,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在水利工程实际中学习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各类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延伸,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在学时缩减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可以有效解决庞大的测量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

2.2 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工学交替”作用,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到新的测量设备,解决好实训与生产脱节的矛盾 首先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基本专业课程要求为宗旨,购置基本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GPS等,满足平时课内实训的基本要求。同时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创收,不断更新最新的测量设备,让学生在校内能接触到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新设备,如全站仪、RTK、测深仪等。此外,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科研、人才服务,而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场地、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并提供学生的工作报酬,实现校企共赢,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融入到真正的生产中,学会并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技术与方法。

“工学交替”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利用暑期和顶岗实训时间,让学生深入施工第一线,把将来的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当作课堂学习内容,既可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又能真正学习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弥补自己在学校中新设备操作和学习的不足。本着牵手企业,联姻社会,搭建学生步入生产就业的阶梯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共赢,为学生操作最新最先进的测绘设备创造条件。

2.3 精化理论知识教学,增强实验与实习的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弱化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随着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类专业对测量课的要求是:理解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初步掌握施工测量及典型水利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应用和分析测量成果为水利工程服务[1]。可见,测量实践中不能太多地重复测量基本操作技能,而应当将他们从事各种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所需用各种测量方法列为实践教学内容。况且,随着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现代测绘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基本的测量手段在不断变化。一般工程部门的水利建筑技术人员,不可能仅只会某几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而是从事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分析、应用和施工测量的机会却非常多。

基于以上对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测量能力的分析,新的水利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调整为3个模块[2]。模块一:普通测量,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地形图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即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在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水工建筑放线、线路工程测量 、桥梁工程测量、变形观测等。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包括GPS、RTK、测深仪等。新的课程体系,将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测量基本操作的学习,更强调了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使测量基本操作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得到应用,从而解决了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3 结语

《水利工程测量》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但要重点把屋3点:一是改革课程重点,合理利用有限课时,在课堂上精化理论教学、课外加强实践实习;二是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解决仪器设备缺乏或不足的问题,对接生产岗位,提升“教学做”一体化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生产适应能力;三是实现理实融合,测量教学应紧贴社会所需,与时俱进 ,有效依托校内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校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平台,将测量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认可的人才,真正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论文篇11

2.1研究对象

选取36名跨栏运动员(二级以上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全部为男性,年龄为18-22岁,分为栏架组合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阅读跨栏方面的书籍,利用CNKI数据库,查阅大量关于跨栏及栏架组合训练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为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2.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为本文的逻辑分析提供依据。

2.2.3实验法

跨栏的协调性更多的是上下肢的协调,上肢摆动和下肢蹬伸,尤其是过栏动作,栏上技术。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听取意见筛选出适合田径运动员的协调素质测试方法,即为前进、后退、“T”型跑。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关测试,随后根据各组间成绩、身高体重进行调整,使各组之间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之后开始组织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训练。干预方案为:对照组同学按照正常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实验组同学在每星期训练课中,选取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三天,在训练准备活动结束后,正式训练内容开始之前进行三项栏架组合练习,具体训练内容如下:

干预训练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干预前的相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后测试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实验后各组数据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前进跑成绩结果与分析

前进跑测量的是运动员正常向前跑动的直线三十米距离,在跑动过程中运动员采取站立式起跑。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每组每位运动员前进跑成绩,每位运动员各测量三次前进跑成绩,测完后取三次的平均成绩计入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前进跑测试中,小组平均成绩由3.71秒提高到3.62秒,成绩有所提高;对照组在前进跑测试中成绩由3.73秒提高到3.70秒,成绩略微有所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

3.2实验前后后退跑成绩结果与分析

在后退跑测试之前,先向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讲述后退跑跑步要领,后退跑动作要领:上肢放松,脚后跟抬起,用脚前掌跑步,双臂摆动与身体平衡相配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每组每位运动员后退跑成绩,每位运动员各测量三次成绩,测完后取三次的平均成绩计入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后退跑y试中,小组平均成绩由10.81秒提高到9.96秒,提高幅度将近1秒;对照组成绩由10.69秒提高到10.58秒,成绩也略微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

3.3实验前后T型跑成绩结果与分析

T型跑是将标志物摆放为“T”字型,横向摆放三个标志物,中间摆放一个,左右两个标志物各距中间标志物5米,纵向标志物在距离横向中心标志物5米处摆放。将4个标志物从横向最左边标志物开始标号,一次标为1,2,3,纵向最下面标志物为4,测试人员的跑动顺序为1-2-3-2-4-2-1,从1号标志物开始,跑回1号标志物结束。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每组每位运动员“T”型跑成绩,每位运动员各测量三次成绩,测完后取三次的平均成绩计入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组在T型跑测试中,小组平均成绩由10.67秒提高到9.12秒,成绩提高幅度相比前进跑和后退跑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对照组成绩由11.01秒提高到10.87秒,成绩也略微有所提高。

3.4实验前后110米跨栏专项成绩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后,为了测验栏架组合训练是否会对运动员110米跨栏专项成绩有所影响,在测试前进跑,后退跑及T型跑时,也测试了实验对象的110米跨栏专项成绩,测试成绩如下: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组在专项百米测试中成绩由15.47秒提高到15.36秒,对照组成绩由15.49秒提高到15.20秒,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跨栏专项成绩都有增长,但实验组增长幅度较对照组大。

测量实训论文篇1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而《建筑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技术含量高、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实践性强。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零距离”和工作岗位对接,必须对课程建设和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 目前存在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合理 现有的出版的《建筑测量》教材很多,但是内容普遍偏广,而深度又不够。往往涉及建筑、道路、管道等好几个专业。其针对性、适用性不强,部分内容不贴合实际工作需要。

1.2 实训建设滞后 由于资金的缺乏,测量仪器数量有限、陈旧:大部分还是DS3型水准仪以及DJ6型经纬仪,而诸如自动安平仪、全站仪、红外测距仪、GPS等仪器缺乏。不能让学生学习到目前实际工作中已广泛使用的仪器,容易导致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些仪器还不会操作的情况出现。同时,实训仅限于在校园内进行,不能模拟实际施工的复杂情况,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

1.3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现有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是PPT教学,然后在教室上一次理论课在室外上一次实训课。虽然理论课时能够通过图的方式将仪器的组成、操作方法以及顺序等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不够,等学生实际练习的时候对这些内容几乎都忘记了,只有部分课后复习的同学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又需要重新讲解一次。而现场讲解时又由于学生较多,老师讲解时有的学生听不到在就容易放松自己,这样效率就很低。

1.4 实训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训教学分为课堂实训和实训周集中实训两种形式。通常采用的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实施,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辅导的方式。学生对实训有一定的热情和兴趣,但由于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因此就给了有些同学在小组内“混日子”的空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 课程建设与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2]。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本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又要体现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对本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着重考虑测量、计算、绘图、用图及施工放样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此外,根据职业教育理论,课程应坚持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要求、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因素。课程内容以学习情境来划分,将整个建筑测量内容划分成三个学习情境,即: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以及建筑施工测量。每个部分各成体系。见表1。

2.2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基本技能的要求。在以往课堂实训中,只是学生自己操练,没有任何的考核,没给学生施加“紧箍咒”,这样自觉性低、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就会觉得上这种课很轻松,出现玩手机等现象。因此,在课堂实训中也引入考核机制,对基本技能如水准仪、经纬仪、钢尺量距等项目逐个考核过关,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2.3 实训环节的加强 《建筑测量》课程都会有实训环节,该环节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训环节又分为课堂上的实训以及实训周的实训,实训周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长有短,有的专业设置为一周,有的设置为三周。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该段时间内掌握测量工作的全过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3.1 实训内容的制定 集中实训期间主要就是仪器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处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仪器也在不断的出现,因此,实训内容的制定也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生产。考虑到实训时间的限制,在选取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结合学院实际,考虑到时间、学生人数以及仪器数量的情况下将实训内容安排见表2。

2.3.2 实训成绩考核 以往实训成绩考核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实训报告、实训成果以及出勤作为打分的依据,不能充分展示出每位同学的实训效果。因此,在制定实训成绩考核时就显得比较重要。由于本院在教学计划里测量实训时间为一周,这里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考核分为4部分进行,评价标准以五等测量员考核要求为依据。具体见表3。

根据具体项目的打分,可以得出每位学生的实训成绩,在这两年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效果比较明显。

3 进一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已经非常广泛,给学生在课堂上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但是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①在现有的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加入动画以及教学片,这样给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还可以加入前几届学生在实训时的录像,学生在实训时肯定会有一些操作上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在其中找出错误,这样学生对此印象会更加深刻。

②建立专业学习网站,可以将教师的课件和教学资料都在网上共享,提供师生沟通平台,加强师生沟通。还可以将一些测量前沿的知识在学习网站上共享,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些前沿知识。

4 小结

通过对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建设,加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改革,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但是课程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期的探索、创新,这样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论文篇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97-02

1 引言

园林测量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地形图测绘、阅读、使用及施工测设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随着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否学好相关课程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在当今科技进步的时代,园林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而教学时数反而被压缩,产生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按传统的做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达不到实用的教学效果。因此应结合测量的发展形势与园林专业的特点对园林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2 园林测量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2.1 根据发展形势安排教学内容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与测绘科技相互交叉、渗透,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遥感、电子通讯技术在测量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测绘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以“3S”技术为集成的现代科学技术把测绘科学推向了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现代化和数字化,充分展示了测绘学科及其理论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加强,园林建设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园林测量课程教学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电子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内容,原有的钢尺量距、光学经纬仪测角等内容可以作适当删减。我国测绘事业不断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仪器不断出现,使得可供应用的地形图、测绘资料的范围和层次愈加广泛。作为非测量专业的园林测量课程,可适当在掌握测绘地形图的内容基础上,增加识图、用图和放线的内容。

2.2 根据园林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园林专业与建筑、道路、桥梁等行业相比,其安全性的要求较低,特别是当代生态园林,强调植物造景,在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因而在园林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差的精度要求较低,可适当精简误差理论的讲解。中国园林追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在中国园林中的地物和地貌大多是不规则的,要把这些数量众多且不规则的园林要素较快地测设到地面上去。因此学生除了掌握点位测设的基本方法之外,必须学会测设方格网的方法。

3 园林测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1 现场教学法

适合现场教学的内容,均应实行现场教学。例如如何选点、怎样操作使用仪器,以往讲解仪器的构造和使用,都在教室里边讲边示范。经过改革把罗盘仪、水准仪、经纬仪的操作和使用等放到实习现场,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针对学生操作不规范和存在的问题,再讲解、演示。由于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感,从而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进程。

3.2 比较教学法

在实训过程中,有些内容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可以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降低学习难度。因为比较,使测量成果之间有了校核的依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经纬仪的使用,内容较为繁琐,所涉及的仪器部件较多,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其与水准仪的安置、整平与瞄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两部分内容加以比较、分析异同点,在掌握水准仪知识的基础上再比较进一步掌握经纬仪的使用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3.3 系统教学法

以往园林测量重在讲测量的原理、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及如何使用测量仪器测距离、测角度、测高差。现在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把测图、用图、放线联系起来,按此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如何运用测量的原理和测量仪器来完成这个内容,从而使园林专业的学生具有应用园林测量知识和技能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改革

园林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园林测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丰富理论知识、掌握测量基本技能的必要手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业务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4.1 结合具体测量仪器安排课程实训

根据各章节课后的课堂实训,以仪器使用及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为中心安排组织实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基本测量知识与能力。如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结合水准路线测量与成果校核、经纬仪的构造与水平角、竖直角观测、普通视距测量、全站仪的构造与使用、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等内容。在操作中,每个测量小组由4~6人组成,在校园实训基地内选取一块用地,在规定的时间和精度要求下,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已掌握的水准仪的构造完成水准路线测量的观测、记录方法和水准路线成果整理的方法。

4.2 结合教材整体内容安排综合实训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地形图测绘,以丰富测量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知识解决园林工程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安排实训水准仪、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经纬仪导线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碎步测量、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如果条件具备,可用全站仪数字化测图逐步取代经纬仪图板测绘地形图。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测量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完成测图、用图、放样的全过程。改变以前只重视仪器操作和测距、测角、测高差而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综合实训内容如下,在校区内选取一块地物、地貌丰富的测区,各个测绘小组的多次实训都在这个测区内完成,每次实训前后联系,共同完成测图、用图、放样的全过程,且每个小组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都一样。相比过去的实训方法,其优点也较为明显。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及各组测量成果的相互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各组开展测绘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学生系统掌握测图、用图、放样的全过程。整个综合实训的内容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师的指导很关键。教师应把学生在外业和内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及时解决。

5 结语

园林测量课程教学是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理论知识讲解透彻,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至关重要。而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尤其是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的指南针。随着我国测绘事业及园林行业地不断发展,园林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会芝,刘伟洋.园林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2):191~19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