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实用13篇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1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单元主题阅读下的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复杂,不够巧妙,没有凸显主题。

2.导学案的运用没有形成体系,实效性不强。

二、计划――我们解决问题的设想

1.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导学案,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性。

三、行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次行动实施

为了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就“阅读指引、阅读收获、学习方法、温馨提示、总结反思”等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了《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导学案,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了导学案后,我在执教前三天把导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然后根据这份导学案,我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整节课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学生完全被整份设计束缚着,学生根本脱离了阅读的书籍,只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班上展示、汇报,没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访谈学生的学习收获,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该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情况作了以下四点小结。

1.导学案的设计基本合理,但在预习环节学生没能很好地读进去,读出来,没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可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3.课堂上可结合书籍的描写,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以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他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第一次实施后的设想和改进方法

1.巧妙运用导学案,创设情境整合资源,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2.巧妙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3.巧妙运用导学案,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结合书籍的描写,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二次行动实施

针对第一次设计和实施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老师反复思量,决定在运用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凸显: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感悟,主题是:感悟人物形象。

2.激发兴趣:近段时间,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看谁能最快辨出这是谁?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图像,让学生猜这是谁?

B.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事例的句段,让学生猜这是谁?

3.点明本节内容及任务:这节课,请大家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用思维工具图,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现出来,感悟人物形象。

环节二: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

1.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以电脑绘画软件为平台,绘制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环节三: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

1.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2.小组间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3.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便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4.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环节四:回顾过程,促生习得方法。

1.畅谈收获:通过这次课外阅读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环节五:布置作业,旨在拓展延伸。

1.继续借助网络电子书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补充完善思维工具图,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诉家人或朋友。

2.结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撰写读后感。

3.借助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导学案、思维工具图、读后感等作品,上存到学校资源网、班级Q群或个人自制网页,相互欣赏、评价。)。

(二)第二次行动反思

从导学案的编写到检查学生的预习到导学案的课堂实施,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填写学习收获: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还想学到什么?从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收获情况的反馈来看,我们认为《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巧用导学案,活用信息技术,促主题课外阅读有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巧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三国演义》、利用电脑绘画软件让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工具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导学案,利用计算机展示思维工具图,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纵观整节课,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网络电子书、实物投影仪、电脑绘画软件、网络、网页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巧用导学案,活用评价,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者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如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进而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通过这样,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者巧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导学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学生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回顾活动全过程,此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在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4.巧用导学案,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学习。

如在“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交流,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地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四、结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

此次研讨活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有机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学案,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断地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导学案的实施,充分以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施学案,让学生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沉浸在“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我会合作”“我会思考”等环节中,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课题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感悟更深了,对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智慧有了更深认识,很好地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

我们确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不断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行动研究就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添枝增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2):22-24.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2

本模式旨在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任务是努力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师生共享课堂学习的快乐。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经历与体验――观察与思考――生成与归纳――检验与感悟”四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不断学有所获。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涵盖以下几个环节:

步 骤 学习/教学策略实例

经历与体验 角色模拟、案例学习、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演示

观察与探究 小组观察、探究活动、集体讨论

生成与归纳 学习内容的生成和分享、传递和归纳

积极的试验(检验与感悟) 工作学习体验与感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一、“经历与体验”环节

这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根据活动情境的体验,获得知识并产生相应的感悟,受到情境的影响并对情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某一框时,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经历体验”某框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学习,如讲解介绍、做实验、角色扮演等。比如根据《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课程内容,我们设置“交往的秘密”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和自己最喜欢交往的人和最讨厌交往的人分别相处五分钟,说出或者写出与他们相处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和感同身受的体验,才有兴趣去学习这个主题,才会主动地思考观察,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积极的准备。

二、“观察与思考”环节

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描述自己的体验活动,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反思,明确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情境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活动情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法,可用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1.看和想(发现学习材料中有什么,思考其中的为什么,我该怎么做)。2.写和说(整理自己的看法,积极发言,与同学老师探讨)。3.答和问(回答课内有关试题,质疑课本、老师、同学的观点或提出新问题)。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适时引导探究进程。2.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发表见解。3.鼓励、肯定、评价学生表现。比如:“交往的秘密”课堂体验活动中,根据学生前面的人际交往体验,观察思考并讨论为何有的人是大家喜欢交往的人,而有的人却是大家“敬而远之”的人,人际交往的秘密在哪里等等。又如“矛盾推动人生发展”这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活动情景让学生探究:以“成长的烦恼”为情境,①李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怎么解决这个烦恼呢?②当其他同学怂恿李同学去网吧玩游戏时?该怎么办?③网络游戏有哪些利和弊?学习和游戏该如何取舍呢?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并发表观点,甚至展开辩论,提出质疑,同时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同学探究,解决身边实际问题。

三、“生成与归纳”环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对自己的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试图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自己发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因果解释,并对知识的生成进行归纳和总结,再形成抽象的理论。

这一环节,学生主要活动是:1.归纳学习要点,反思学习体会,总结学习收获;2.记下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精彩亮点;3.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训练,巩固生成。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补充完善学生归纳的观点;2.提醒学生捕捉新信息新问题(即课堂中的亮点);3.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派各小组发言人归纳“消费小贴士”,及时记下各组发言的精彩观点。再由科代表收集各组观点组成“消费宝典”,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巩固生成。

四、“检验与感悟”环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情境中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实际检验自己的理论的合理性、可靠性。如果自己的理论得到检验,学习过程可能暂时告一段落,学习者把自己的理论发现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应用。

这一环节,学生主要活动是:1.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检查是否对自己有帮助;2.整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形成并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3.在实践检验中重新发现问题与矛盾,进入下一个学习的循环。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1.引导学生将正确的知识学以致用;2.启发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其他的学习和领域中去,举一反三;3.对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与矛盾进行梳理与准备。

如在“交往的秘密”课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际交往秘密进行检验,是否适用,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点的学习,并形成和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再如“学会合理消费”的课后,布置学生收集父母及身边的人的有关消费经验在班上交流,自己组织一次消费实践演练,感受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做到学以致用。

五、收获与总结

体验、探究、生成、检验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也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表现形式,“体验”是前提,“探究”是关键,“生成”是目的,检验是升华,“体验学习”的课堂模式最大的亮点是能给学生提供合脚的“鞋”,以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的释放,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给学生提供合脚的“鞋”。“鞋”不能太小,太小会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释放和发展;“鞋”也不能太大,太大会使学生感到探究的问题过于笼统,陷于迷茫,失去学习探究的方向,同时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教师设计的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究问题,同时课堂气氛又能允许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总之,只要我们恰到好处地运用“体验式的学习”理念,尽量在笼统与直白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勇于实践,不断完善,德育课同样精彩。

【参考文献】

[1]张英.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1(16).

[2]斯砚斐,提高中职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3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道德认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品德课教学空泛说教,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三环九步教学法”能构建精彩课堂,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有实效。

“三环九步教学法”是我县课改实验探索总结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三环九步”即三大环节九个步骤。其结构是:开心预习―知道(带着资源进课堂),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规划(带着目标进课堂);第二环节:快乐展示―尝试(学生独学、自主尝试),讨论对学群学、合作探究),感悟(心有所感、学有所悟);第三环节:轻松过关―总结(梳理归纳、系统总结),反思(自我诊断、自我矫正)、拓展(理解深化、巩固升华)。

下面,浅谈我在《不要在网上迷路》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开心预习

【教学回放】

教学《不要在网上迷路》一课,我以教材第58页开篇语引出课题并板书,开始本节课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看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或困惑?其次,根据自学和课前收集信息小组交流,学习小组长收集汇总小组预习情况;再次,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预习情况。学生初步了解了上网的便利和危害,但有了“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和“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的争执,同时想知道该怎么上网。

【课后反思】

学生对已了解或搜集的资源进行链接,架起认知桥梁,实现常识反馈,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完成了“知道”一步。在自学和交流中,就产生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和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的争执,引发学生强烈的质疑欲,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这样,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确保课堂的磁场感,这就是“质疑”。面对课堂学习,学生最想对争执疑问有个说法,最想知道该怎么上网,让学生带着期

望和目的进入下一环节学习,实现学习“规划”。

开心预习,明确学习目标,思索学习方法,完成旧知进入、新知初探,生成和质疑问题,对课本内容有大致了解,使学生有准备地面对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二、快乐展示

【教学回放】

在“开心预习”环节,学生有了疑问、争执和困惑,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进入“快乐展示”环节。首先,小组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发言陈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其次,各组向全班汇报“小学生该不该上网”讨论结果,达成“不要去网吧上网,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上网”的共识;接着,全班分成正反两方就“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展开激烈的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再次,教师点拨,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发言和教师点拨,对问题有所领悟和收获。

【课后反思】

让学生先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从而主动获取知识,这就是“尝试”。学生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又通过接受别人的观点来增进自己的思考,确保更清楚地表达思想,精确概念,不断地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讨论”。师生在共同互动的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巧用素材、创设情境、适时引领、适当点拨,让学生心有所感学有所悟即“感悟”。

快乐展示,让自主参与、大胆探索、积极讨论、合作交流预习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因分享而快乐。

三、轻松过关

【教学回放】

教师设问“我们应当怎样上网呢?”进入下一环节学习。首先,“该怎样上网、上网应遵守哪些规则”?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并发言;随即阅读教材“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然后制定“上网班级公约”。其次,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过去是否上网,上网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通过学习,自己今后应该怎样上网,全班交流分享。再次,教师播放展示“网络陷阱”、“网络危害”的案例,通过“漫游通信世界”游戏总结“遵守规则,科学健康上网,就不会在网上迷路。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摘要]“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翻转,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竞争教育变成共生教育,把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把有目的的教育变成有意义的教育[1]。“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背景,分析“学懂悟会”五要素。以课前主动学懂知识,课内协同悟会的教学模式,追寻其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和化育的本真意义。本教学模式意欲从思维、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懂而不会”的内在原因,揭示“学懂悟会”的五问教学程序,揭示“学懂悟会”的感悟策略,结合具体案例陆续展开研讨,以期进行深化研究和推广验证。

1“学懂悟会”的学理分析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主要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和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

1.1“学懂悟会”的课改视角——翻转课堂

虽然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设计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其二,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题型,并通过一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将课本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惯性,曾无数次地产生了“辉煌”业绩,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却十分差,如何撬动一下课堂教学的内外惯性行为已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云端和手机端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适合教师借助技术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学习,这必然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

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讲课视频来教学,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第一阶段,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先行专家,可以将属于单向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知识录制成PPT数字化视频,学生借助于教材(可以引导开发学材)、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自行学习,这一

阶段,称之为“学懂”阶段。这样就留出了更多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协同解决个别问题,且更进一步地,用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阶段称之为“悟会”阶段。“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学懂知识,课内悟会提升能力,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线索、能力为核心、情感为导向的过程。良好的自主态度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这正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最佳阐述。

“翻转课堂”就是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以及“作业”放在课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悟会”的课堂,是知识动态的生成场,思维创新的展示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1.2“学懂悟会”的要素视角——五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2]。尝试提出和诠释“学懂悟会”的基本要素。

1) 理论基础——先学后教、化育。“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先学后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哲学层面看,“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化育”[3]。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文化教育实践引发学生感悟,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 目标取向——三维课程目标。“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旨在反映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主要以知识、能力、情感等为目标。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从学生被“教懂”,逐步引到学生“学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去主动探索新知。“学懂悟会”更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缺陷、学

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与控制力。正因为要自己“学懂”,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悟会”主要是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展示交流,进行悟会内化。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学科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浸润、感染、熏陶,可称之为化育;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人处在怎样的文化场中就被磁(化)成怎样的磁性。既内化为学生思想、素养,又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科的德育与文化的化育,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化育的意 义。由上述可见,“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学懂”是知识目标,“悟会”是能力目标,“化育”是情感目标。

3) 操作程序——学懂悟会。操作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推行的操作程序是:学(带问题学教材、学视频)懂(积累知识、练单知识结构习题)悟(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倾听与对话)会(交流与展示、当堂多知识结构试题、重难点微课程巩固)。

(1)学生“学懂”阶段,在课前。教师需就待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出相应问题,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辅助材料,特别是教材(也包括校本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视频课程。规定学生当天晚8点前在平台上完成单知识结构习题检测,教师及时批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备课工作。学懂(积累知识)阶段经

历的五问教学,见表1;(2)学生“悟会”阶段,在课堂。教师应该再次展示五问问题情景的例题,这个阶段教师抛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感性知识,而是为什么的理性知识,即知识系统化、运用与创新。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针对五问教学程序,确定5人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组内倾听与对话。五问可由一个小组一位代表发言,组内补充,接着可由其他组完善,如果大家觉得已相对完美,可以不必重复回答;第四问学生个体反省,由一组内单知识结构习题错误最多的学生讲讲自己错的原因并提炼小组学习的结果,但第五问每个小组都得进行交流与展示,各位发言成员间要不断释问、抛问,并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观点、结构、经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言与评价之后,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评价分析,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收获并可以提炼一句话。课堂余下的时间,老师提供试题(区别于习题的功能,是多个知识关联题、思维能力提升题)并当堂互动校对分析。课外,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选择提供重难疑问的专题视频,并按层次及掌握水平自由选择试题再次巩固内化。教师则是调查学生单知识习题、提供的例题反馈、多知识关联试题等典型错例,并将师生共同提炼的经验共享至集体网络平台。有了自主学懂的经历,有了课堂自主交流的反应,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这也正是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次发展的规律。

设问章节设问程序知识水平

一问我看到了些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我了解新知识有哪些自己已知的信息?感性认识(前结构水平)

二问我想到了些什么?新知识的现象、概念、规律的表象描述分别是什么?理性认识(单一结构水平)

三问我还能想到些什么?知识的内涵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新旧知识如何联系、如何结合,因果关系、重难点知识是什么?联系概括(多元结构水平)

四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如何确定自己知道?知识的外延是什么?单知识结构习题掌握检测结果如何,请用自己的观点描述我已知的证据。知识的运用(关联结构水平)

五问我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知识、方法?能否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一些结论和对有关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找到一些解题规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没有这节会如何?它为什么重要?说说自己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创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4) 支持系统——多元支持。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定的实施条件。多方面多元的实施条件构成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能促使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其运作效力。不同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条件支持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空的设置等方面。譬如,在班额上面,因为要能体现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发言,行政班也好,选课走班制也好,每班学生数量要控制在40人以内(分成8小组,每组5人,要注意基础、性别的合理搭配)。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学懂”的有效运作,往往要对教学内容事先进行校本“学化”处理,要给不同层级学生(比如物理A、B、C班)提供各种“学材”,如不同层级的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等。而且网络资源的重组和校本化开发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系统。再如,在教学时间方面,“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要求大幅度削减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在空间方面,为了“悟会”中的互助合作,“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常常会打破传统“秧田式”座位设置,学生可以用“马蹄式”的课桌排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桌改成六边形大课桌,供5人学习小组设位。在教室里腾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和组间距离,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比如黑板、投影、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并能即时演示师生的状况,即时反馈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影音即时传输。要将课程“学懂知识”学习放在课前,看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就是早就提倡的“自学成才”,况且这里的“自学”是老师将事先制作好的课堂“微视频”以及“单知识结构习题”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共享,然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现代技术支持先“自学”。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必须学会制作“微视频”以及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需要极强的课堂艺术,随时生成课堂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体验。

5) 评价体系——诊断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因为每个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和支持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体系自然有异。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其评价方法主要倾向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所以在评价原则与标准上,它更多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它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将有助于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2“学懂悟会”内涵分析

2.1学习水平分析

常见学生学习过程常常是“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六个程序性知识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分“懂、会 、熟、巧”四个层次。在此模式中将熟、巧融入会中,简化为“懂、会”,并提出“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在“学懂悟会”中达到化育的境界。“学懂悟会”,是从学懂、悟会到化育的过程。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与智慧只能靠感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出发,这是知识本位的双基观,强调学懂;这是可持续学习的生态观,强调悟会;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化育,见图1。  2.2学习过程分析

“懂”是知识层面,“会”是能力层面。“懂”在于意义建构,知识有懂不懂,有听懂、看懂、学懂,有不同层次的懂。学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情,关注主动建构,关注自主学懂。这一阶段学生自行学懂的知识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隐性知识却在海水中深藏,就得靠课内去解决。悟是解题回顾,找错因,找根源,能透过知识现象看本质,拥有智慧,悟在其中,悟在规律,悟出方法,悟出变化。会在于能力生成,关键是学会思维。获得自觉运用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过程是知识传递(积累)和知识内化(开悟)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积累(量的积累)——学懂过程;从“有知”到“认知”是能力提升(质的飞跃)——悟会过程。学懂过程是知识吸收的过程,悟会过程是知识内化过程。

“悟会”更强调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考、理论滋养与实践生成等学习方式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意义。只要是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整合所得、消化所有、感悟思想,即使他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这样和那样的破绽,但它远比教师的完美呈现更有教育价值和成长意义。“学懂悟会”,就是从关注怎么讲好知识,到关注怎么“教”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懂科学的事实、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培训的今天,教师都有听专家做报告的经历。如果专家传达的知识是全新的,找不到头脑中已知的认知触点,至多用欣赏的态度“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是不会有所悟、是不会有所改进的。如果头脑中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专家的信息传达才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认可与共鸣,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一定的行动。如果自己去做一个报告,那么一定会针对听众基础,主动理清知识脉络,主动积累专题知识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经验,并以听众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因此,当学生对问题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课堂内化才起作用,如果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那么课堂才真正起作用。

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强的能力可以促使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化育于人的身心,通过质的提升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见图2。

2.3学习方法分析

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由薄到厚”,是注释、积累、解题的过程,学生会在教材上注释,补充参考资料积累,通过视频、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单知识结构习题,在某个知识领域不断累积和深化,这就是“学懂”的过程,即为入模。“从厚到薄”,就是把已学懂的知识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汇贯通,感悟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悟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应该从习题、素材的积累,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积累,到教育思想的深化。一是抓本质,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消化,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抓要点,排除次要或干扰因素,突显关键信息。三是讲迁移,抓要点后再比较究竟什么是新内容、新方法。这就是“悟会”的过程,即为出模过程。

知识积累过程容易学且受学生关注,但知识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困难的,需要在知识累积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能有所感悟。而传统教学恰恰却是课内教懂,课外习会,把知识内化成认知这一最困难阶段交给了课外,交给了大量的习题,用大量习题课、试题讲评课层层翻练。这就是传统课堂填压式的教学模式“教懂习会”。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新政,6选3和7选3,必修走班将是大趋势,网络支持下的课前学懂,分层走班课内悟会,将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

3“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将传统的课堂主要教知识的环节放在了课前,那么原先学生做作业等内化环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在课堂内进行。这种“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背景,具有共享资源意义。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就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精品视频课堂软件供广大师生共享。真正能够促进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其次,基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共同学习意义。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是无法教会的,教师过度包办滋养了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集体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先经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自觉自悟[4]。“学懂悟会”旨在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懂”和“悟会”更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技术过程往往先入门仿效,再自行感悟,因此“先学后悟”更符合学习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教育是一个“回头”(顿悟)的艺术,从自我的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因此,师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内化中,实现学懂悟会,具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义。

再者,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学懂悟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化育意义。知识与能力后天能够习得,但个性动机素养却要靠经历、反应、等待、领悟、升华,如同生命的姿态。“学习的动因”比“学习的方式内容”更重要,“学习的发生问题”比“学习的路径选择”更重要。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

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将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让“学懂悟会”回归到化育的本真意义,见图3。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5

这学期,三、四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我能和刚接手这门课程的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能和年级组内其他教师加强联系,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增加了与家长的联系,将这门新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尽个人的领悟做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将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理解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资源包中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实践内容,我根据每周一节课的有限课时,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了“漫话交通工具”和“与书为友”这两个单元为本学期的实践活动内容。我制定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方案。在组织每一次的活动前,做到有引导;在活动中,做到跟踪指导;在活动后,安排展示交流。实实在在地落实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例如,在“漫话工具王国”这一单元,学生有去修车铺去调查自行车、摩托车的部件、构造的,有去公交车站点看路牌、调查公交车线路的;有去搜集交通安全标识的……当学生个人或是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成果,获得奖励时,真正获得了参与实践的情感体验。

三、建立综合实践网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学期,在区中心教研组的要求下,我在组织实施选定的“与书为友——学会读书”这一实践内容时,建立了综合实践网站。带着“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学段都要有一定的阅读量,3-4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落实课程标准,仅仅在课堂阅读是不够的,必须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在阅读中获得收益,这要有阅读的方法,才能产生量和质的突破,才能获得真正的情感升华。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这样一个设计意图,我确立了实践活动目标(1、学生在“热爱中华文化,博览群书,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主题思想的影响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亲历亲为中丰富知识,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质量。2、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安排了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读书调查、摘抄欣赏、名人读书、读书名言、读书剪影、课文资料、读书心得、实践体会),认真地落实活动实施的每一步。比如,学生全部注册,经历了近一个学期的过程,学生登陆二千多人次,发文篇数达到近1500篇。

四、取得的成绩、反思。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6

一、收获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自进入省委党校参加《四川省(2015)机构单位网络安全及干部信息能力提升》第二期培训班以后,自己及时调整状态,分秒必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此次培训的内容、形式、课程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既有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又有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信息安全攻防;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有课堂教学,又有上机操作。我认真听每一位专家教授的讲解,尤其是四川机构网讲师舒冬琴老师,她宽阔的国际视野、独到的观点、丰富的实践阅历、敏锐的思维、旁征博引的语言表达令我折服。我边听课边思考,开启思考,启迪了心智。每一堂课、每一天都有收获,受益匪浅。

二、收获了感悟、提升了自我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带着问题去学,带着思考去学,收获会更多。此次培训使我感悟到终身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反思曾经的自我,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时常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片面地理解学校学习、集中培训是“充电”,工作就是“放电”。作为我乡网络安全员,我倍感学习的压力。同样在努力付出,但受到指责最多也许就是网络安全员,所以做网络安全很辛苦,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来实现网络安全工作的最高境界。

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信息安全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的重要条件,只有明白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加了解网络信息安全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

三、收获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7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8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探究欲望,别人读书是为了挣钱、做官、吃饭――然而却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问题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了大量有关中国人当时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接着又开展了“立志的原因”主题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语文教学途径

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础。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9

(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视听渠道,提高了学生记忆水平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相比之下,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量则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视与听,同时来自于视觉的信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更加容易持久记忆。依此类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离不开视与听两个重要渠道,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改制、编码、转译等加工,将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我在教学《第一场雪》设计导语时播放录像,同时动情地描述:同学们看,下雪了!雪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她给山峰戴上了白帽,她给树林披上了白袍,她给田野铺上了银毯,她给房屋穿上了棉袄。这是冬爷爷送来的礼物,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尽情地欢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兴趣我借助古典音乐,动态画面,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想象思维,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海畅游,汇集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瑞雪兆丰年”的深刻含义体会由这场雪给人民带了的喜悦心情,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那么怎么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决定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我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找到这场雪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正直三年自然灾害,很多人因饥饿而死,而这场雪则预示着明年的丰收。这样一来使这一难点随之化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

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第二、三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重点,难点都在这两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领悟到这场雪的大和美,我恰当出示动态画面和多幅美丽的雪景插图,同时利用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在视、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冲击下,不知不觉走入了雪花飞舞,白茫茫的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雪大,雪美在学生头脑中定格成像,让学生真切的领悟到雪韵,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而获取相关的知识。

教学中,第一步:感悟雪之“大”。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动画让学生感受鹅毛大雪飘然而至的情形,利用媒体音响渲染,触动学生感情。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产生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步: 研读雪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1.品味“粉妆玉砌”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一词语想不想亲眼看看粉妆玉砌的世界?先闭上眼睛,自己想象一下画面――睁开眼睛。(出示画面:田野中、树林里、屋顶上、公园里的雪景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粉装玉砌的世界。

2.“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老师把它们带来了,瞧!(出示柳树、松树积雪图)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图片的演示,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活。让学生充分感悟雪后美景,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通过这样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获取的知识长久的定格在头脑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使信息技术广泛介入学科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在整合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10

二、认真学习,联系实际

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专家的讲座,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课堂,提升自我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终身学习”,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1-02

[作者简介]谭瑜萍(198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磨课是指在公开课或者展示课之前,在相对较小的合作范围内和一定的团队协作下,经历研课、听课、反思、重构等多环节的反复操作,以期成就一堂普遍意义上的好课,为教师自己和学校带来教学的收获和荣誉的活动。我们学校把磨课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迁移到平时的学科教研中,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华丽转身――变特殊为常态的磨课

之所以把磨课活动迁移到平时常态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是因为学校管理者看到了磨课对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它可以弥补以往大教研组活动交流互动少的缺陷。学校按每个学科教师的人数组成若干学科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进行几轮的磨课活动,每一轮由2至3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磨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现场听课、评课与网络评课同时进行,不同研究小组的教师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如此多样的研究,如此浓烈的氛围使磨课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的磨课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课”,而是关注教师在教学各个组成部分中的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交流、评价和提出建议,这也重新定位了磨课的价值。

二、本质蜕变――变磨课为“磨人”

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教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常态化磨课活动的开展正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完善对所有青年教师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堂优质的课,活动中大家关注方向和内容的改变真正促进了“人”的改变。

(一)“磨心”

一颗信心。当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感到自己无法获得长足的进步、没有方向时,他们完成自我专业成长的信心就会被包裹起来,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唯教参或他人是尊,缺乏自我身心的浸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磨课活动不再是只针对课堂,而是直面教师。常态化磨课分析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的是青年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展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经历交流和引导后再进行多次的课堂历练,青年教师感受到的不再是重复劳动的劳累,而是一次次近在眼前的提升,这个过程重新点燃了他们自我成长的信心。

一颗童心。青年教师虽然也懂得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一颗童心,导致他们难以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无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水平的原地踏步。因此,在磨课中引导青年教师转变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也是重要的环节。让青年教师通过观看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观察自己课堂中的学生,观察那些学生在学习中的喜怒哀乐,那些从冲动到默然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每一个青年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去审视和挖掘教学内容,放低自己的位置去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和生成,这是青年教师在磨课中感受最深的转变,这就是童心的力量。

(二)“磨性”

一份悟性。学科教学是否真正有效依赖于教师自身对教学本身的感悟。感悟教材文本、感悟教学内容、感悟教学的价值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础。而这样的悟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打磨,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靠他们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的。磨课可以说是培养青年教师悟性的快速通道。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后的磨课集所有教师的经验于一身,为每个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顿感悟的“大餐”,这让青年教师可以体悟到不同的方向,眼界不再拘泥于教参和自身,这样的感悟会让青年教师真正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份灵性。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而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份灵性。有灵性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同时灵活把握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刻意的关注和有效的措施,因此这份灵性始终处于待开发的状态。磨课活动可以启迪教师的灵性,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课堂上的另一双眼睛,每一个细节都会被这一双双眼睛捕捉到,通过课堂的回放和大家的探讨,大大提升了授课教师的课堂捕捉能力。同时,“我会这样处理……”,这样的交流会增强大家对课堂的处理能力,伴随着课堂打磨活动的持久进行,灵性的课堂不再是名师的专利。

(三)“磨形”

教师只有将自身的心理、情感、思维等特质与教学行为融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命课堂。这就是青年教师最终要完成的“形之构造”。

外显之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交流,缺乏教师个性的课堂与缺乏学生个性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课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教师的个性被自己埋没时,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他们最好的伯乐。“你的语调让学生很喜欢!”“学生就是跟着你的思维在思考!”“你憋着自己的笑容,让自己、让学生、让我们听课的教师都很难受!”一句句提醒让青年教师们关注到了自己的个性,懂得了自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源于哪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教学名言不仅仅是在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是在说教师的生命个体发挥自身特点、塑造有个性的课堂的重要性。

内在之形。很多青年教师在模仿名师的教学时往往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无法观察到掩藏在名师成功课堂表面的课堂立意。仅仅是有个性的课堂不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当外显的个性包含自己独特和正确的教学主张时,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把自己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确理解融入到外显的教学形式中就是对课堂内在之形的打造,是生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标志。在磨课的过程中,在骨干教师或者外聘专家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他人正确的、成熟的教学理念,同时,青年教师通过自我不断地磨练和平时课堂教学的感悟,可以时刻审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样的主张只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科的要求,那就必将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常态化的磨课已经不是单纯地为课而“磨”,而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说“磨心”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学信心的话,那么“磨性”就是对教学技能的锻炼,“磨形”则是对教学风格的打造。无论是哪个环节的培养,只要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去打磨,必定能实现磨课真正的价值。实实在在地让青年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教学体验,是使他们更好地走向专业发展的正能量。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12

英国作家阿尔道斯·赫胥黎曾指出,“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是你一定能够改善的,那就是你自己。”人改善自己最主要的途径是学习,儿童的学习也不例外,需要自主感悟。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就应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感悟,借助比较联想进行自主感悟,或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课文内涵。是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绽放“一树盛开万种花”的美丽课堂风景。

二、“-”——摈弃了繁琐分析,删繁就简三秋树

“十万个为什么”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摈弃繁琐的讲解分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被彻底清除。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唤醒、引领,而不是灌输、强迫。

课堂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目的,让“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课堂风景真正呈现。

三、“×”——倍增了课程资源,千朵万朵压枝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

1.链接课外资源,拓宽视野。如教学《草船借箭》后,学生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吗?比如空城计、赤壁之战……”随后,引导学生读三国原著、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2.链接学科资源,优化学法。学习杜甫的《绝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学生们自主参与,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相链接,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理解得更加透彻,感悟得更加深刻。

3.链接网络资源,激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风景短片,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之中。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解说,再加上神奇迷人的桂林风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链接生活资源,拉近距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当学完《海滨小城》后,可顺势而导:作者的家乡那么美,我们的家乡呢?学生纷纷谈论起家乡的美景。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呈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课堂。在多向的交流中,来自同伴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也被同伴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从而生成各自新的认识。学生相互启发,灵动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

是的,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教师如果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就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杜甫笔下的“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绚烂景象。

四、“÷”——消除了情感隔阂,两种颜色一般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学生在朗读、复述课文后仍然余兴未尽,争着想要扮演狐狸和老虎,排演课本剧。教师可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再请几个学生扮演小动物,而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则当起 “编剧”“导演”。为了能表演得更精彩,师生都十分投入地品读课文,边读边体味。于是,在表演中,学生不断提建议、献良策,教师也帮忙出谋划策,此时的课堂成了全班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小演员们听了同学们的建议,又看了同学们的示范表演,演得更精彩了。更为可贵的是,大家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听、说、读、思、议、演,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追求进步与发展的可喜场面。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篇13

一、在导入时设计亮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得当,决定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会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话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可好景不长,便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于是就找孙悟空帮忙。悟空:No problem!我每天给你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八戒:师兄真是太好了,那我何时还你钱?悟空:咱俩谁跟谁呀!我给你投资的钱就不用还了,你就意思意思,从投资的第一天起你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八戒(暗自高兴):第一天:支出1元,收入100万;第二天:支出2元,收入100万,第三天:支出4元,收入100万元,……哇,发财了!八戒:猴哥,你可别反悔。悟空:我们可以签一个合同嘛!说着就起草了一份合同,八戒正想签字,可转念一想,不对劲啊!这猴哥本来就精明,做生意后就更精了,他会不会在耍我?

接着提问: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投资?又该返还悟空多少钱?八戒该不该签这个合同呢?

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编拟故事,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市场经济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但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欲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开始上课就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良好。

二、在问题中设计亮点

在数学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到深化,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是围绕着“问题”展开,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问题设计中增设亮点会提高课堂的节奏与效率。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全新的知识和能力。如:我在讲授“相互独立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这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学们,听说过‘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吗?”听到这,学生兴趣盎然,激动不已。接着再问:“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吗?”教室一片安静,学生积极思考,感觉知道就是不会说。接着我又给出一个具体问题:有一位同学从数学资料上看到一道难题,因为无法解答,便拿到班上找三位与之要好的同学去做。已知同学A能独立解出它的概率为1/3,同学B能独立解出它的概率为1/4,同学C能独立解出它的概率为2/3,同时他们获知自己的老师能解出它的概率为3/4。试问若同学A、B、C三人合作解答此问题的可能性能否超过其老师?学生经过自学、计算,发现三个同学合作解答此题的可能性超过老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了课堂知识,真是“一箭三雕”啊!

三、在总结中设计亮点

一堂好的高中数学课,从开头到结尾,师生双方都应处在积极的状态,充分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学生的思想开始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产生等现象,更需要老师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小结,给整堂课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在众多的课堂总结中,我觉得让学生自己谈收获是一种不错的总结模式,学生通过自己谈感受,一方面可以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方法归纳、总结,加强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四、在作业布置上设计亮点

(2)研究性作业:查阅互联网“芝诺悖论”,并从数列求和的角度加以解释。

总之,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增设亮点,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