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1

2.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档案数字化。文档管理中心代管45个部门单位的档案文件,各部门单位所产生的文件内容不同,利用需求不同,在范围和程度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利用的频率也不同。如果依据使用率来确定档案数字化范围,只强调部门单位的使用需要,而不考虑档案文件存在的价值、档案重复问题会提高扫描的成本。

3.以档案移交进馆范围确定档案文件范围。文档管理中心若干年后要将具有长期以上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移交进馆。这样既能保证移交进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致性,也减轻档案馆日后档案数字化的工作量。

通过分析,确定从实现网络全文查询检索和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范围两个方面考虑,将档案数字化范围确定为:45个部门单位文书档案凡是保管期限为30年以上(涉及个人的,的档案除外)的全部扫描。在完成这部分扫描后将短期档案也进行数字化扫描。截至2006年6月已扫描挂接档案2406件,18965页。

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应该明确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目的,明确档案数字化对象选取原则,文档管理中心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方面虽然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对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显得无规则。主要表现在:

1.档案数字化范围宽泛。在划定档案数字化范围时,只是从实现网络查看原文和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范围两个方面考虑的。虽然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但缺乏全面性。在档案价值、档案保管、资金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缺乏考虑。范围的宽泛致使在处理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2.数字化完毕的部分档案保存价值不高。文档管理中心档案数字化范围确定,凡是保管期限30年以上文书档案全部数字化。由于各部门单位兼职档案人员更换比较频繁,划定档案文件保管期限困难大,档案文件保管期限划分普遍过高。导致数字化的部分档案价值不高。例如,有些部门单位将一般性的单项工作(计划生育)总结作为长期保存。又如,有的部门单位将一次会议形成的文件全部划分一个保管期限,使保存价值不高的文件占据数据库空间。

3.数字化的档案重复较多。重复文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此问题不解决给后期档案数据备份、系统维护增加很大工作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例如,区政府办归档的区长办公会纪要文件。文件内容其中包括:讨论各部门单位重要工作的实施方案、重大问题决策、职能局形成的重要文件。会议讨论通过的这部分文件,政府办一并归档保存。但是作为文件形成部门单位也将这部分会议讨论通过审批的文件保存。双方保存的期限都在扫描范围内,造成扫描数据重复。增加了档案人员对数据库管理和备份工作量。也增加了扫描档案的数量。

4.同一类型的问题前后处理不一致。

在档案数字化扫描过程中,出现很多具体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员统计年报表。文档管理中心代管的45个部门有36个部门单位有《党员统计年报》表,一份报表有68页,但部分部门单位报表内很多项目是空白的,空白页最多的是37页,最少的是17页。如果按照20页计算,36个部门单位就是720页。扫描前期为保证报表的完整全部扫描了。后期认为长期下去年复一年,大量空白表占据数据库空间,是一种浪费,采取空白页不扫描。

文件批办单和发文稿纸。前期从利用者查阅档案角度考虑,认为利用者查阅文件多数只查文件具体内容,至于文件谁批办的利用者不关心,只将正式文件扫描,文件批办单和发文稿纸没有扫描。后来从发文角度考虑,发文稿纸反映了一份公文流转过程;从文件归档考虑,公文正式形成后,文件与发文稿纸一并归档保存,体现一份文件的完整性应该扫描。

由以上问题看出,档案数字化范围的确定是其工作的关键点。无效数据占据数据库大量空间,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文档管理中心档案数字化出现的问题,必须研究制定档案数字化工作方案,特别是档案数字化范围研究的确定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核心。

宣武区文档管理中心档案数字化范围的确定应本着安全第一,利用为本原则。并结合以下几个原则确定档案数字化范围。

年代就近优先原则。文档管理中心每年接收机关各部门上一年形成档案文件。这部分文件处于半现行阶段,利用率相对较高。为保证机关各部门利用档案的方便、快捷,当年接收档案文件优先扫描。

档案价值原则。文档管理中心代管的档案在中心满十年后,根据档案文件的保存价值,将保管期限在30以上的档案文件向档案馆移交。为减少日后档案馆数字化工作量,将每个单位符合进馆范围的档案扫描。

公开档案文件优先原则。档案文件保密期限标识为公开的档案文件优先。机关各部门在著录文件时将文件的密级及保密期限一同标识,将这密级标识为公开的档案作为数字化对象优先条件,有利于网上查阅档案,并减少提供利用中的中间(授权)环节。

系统原则。以部门为单位,对45个部门单位档案逐一分析,确定解决各机关单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原则及办法。确定详细的扫描范围。保证一个机关或一个单位档案数字化范围的一致性、连贯性、系统性。

服务利用原则。文档管理中心直接为机关提供高效快速的服务。在确定档案数字化范围时,既要从文档中心职能上考虑,也要考虑如何发挥文档管理系统网络查询的优势,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扫描范围。保证机关各部门档案利用的方便、快捷。

效益原则。在档案中保存着各种统计报表,统计报表在档案利用中利用率很少。本着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原则,各中统计报表不作为扫描范围。(或报表扫描,空白表格不扫,减少无效表格占用数据库空间)。

职能原则。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套领导班子产生的全部文件扫描。四套班子产生的文件是区档案的核心全部扫描。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2

做好扫描工作首先要搞好本单位扫描工作的顶层设计,即扫描工作与有关工作之间的统筹规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好立档单位与档案馆之间扫描工作的分工。明确档案在立档单位扫描还是在档案馆扫描,以便于各单位做好自身工作任务的安排。二是统筹好档案部门一个年度内扫描工作任务量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扫描工作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应该对本单位目前既有的工作量进行统筹,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如果工作量过大,必然会导致“赶工”现象,使扫描质量下降,同时还会影响和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如果工作量制定过小,扫描速度赶不上档案移交进馆的速度,将会导致档案的积压,而且也会使这些档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三是规划好要进行扫描的档案之间先后顺序的关系。应该按照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急缓程度进行扫描,利用需求大的档案优先进行扫描。

2.扫描工作软硬件设备的配置

扫描工作软硬件的配置是做好扫描工作的物质基础,良好的配置可以提升扫描工作的效率。首先是设备配置的效费比问题。由于扫描工作对设备功能性要求单一,过高的配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提升设备的性价比,为单位节约资金。其次是软件的可操作性与方便性。档案扫描软件应该充分考虑到档案部门中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在考虑到软件功用性的基础上,兼顾软件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性,一般采用封装性比较好的软件产品。如果软件操作过于复杂,势必会遭到抵制,降低工作效率,应该努力在软件的可操作性、方便性与功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再次就是设备的配置要考虑到发展的因素,确保现阶段的配置能够满足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可用性,避免设备因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而过早的更新换代。

3.做好要进行扫描的档案的前期处理

档案部门所存储的档案一般都是采用“三点一线”的方式缝制后装在案卷盒内的。为加快扫描速度,以及确保扫描质量,一般将缝制好的档案拆开,以便于能用高速扫描仪进行扫描。在拆线的过程中,应该谨防刀具划伤档案以及其他因素对档案产生的损伤。对于拆线的速度,笔者认为应该与扫描速度相配合,一般拆完一卷扫描一卷,这样可以防止由于拆好的档案大量的堆积而造成档案混杂或丢失;亦可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一个人负责拆,一个人负责扫描。同时,在前期处理中,还应该对先前档案整理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如文件名与目录是否对应、档号章填写是否正确、件内页数标注是否有误等,由于归档工作的不认真,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上述错误现象极为普遍。

4.规范有关操作流程与标准

规范有关操作流程与标准是对与扫描工作有关的各个环节操作方法的统一,以便于扫描人员在具体操作时能够有据可依,以防无效劳动的产生,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一是扫描工作中各个环节都要责任明确,以防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以及由于责任不明确而造成的管理混乱等。二是规范扫描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各个环节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如扫描人员从库房中领取要扫描的档案要履行严格的借阅程序、扫描数据移交的程序等。三是扫描数据质量标准的统一,如扫描数据信息的存放格式、分辨率等有关图像质量参数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加

强对扫描人员关于操作流程与标准的培训与传达力度,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熟知有关标准要求。

二、扫描工作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

在扫描过程中,由于档案所处环境的改变以及扫描仪灯管强光的辐照和高速扫描仪所带来的机械磨损,都会对档案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应该注重扫描操作环节中对档案的保护,确保档案的安全。如将扫描工作间温湿度控制在适宜档案保护的范围内,以防止档案从库房中取出后温湿度变化过大而导致破坏;扫描工作间内的安全管理,防水、防火、防盗、防丢失等;扫描工作中工作细节的控制,不在扫描工作台上喝水、吸烟,在每一次扫描工作结束时,应该检查扫描仪中是否遗漏档案等。同时还应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严禁带有密级或不宜公开的档案信息的散播。

2.确保扫描数据的安全

在扫描过程中,确保扫描数据的安全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工作中经常性的做好已有数据的备份工作。扫描数据与实体相比较更容易丢失,一个不经意的误操作,就可能导致全部数据的丢失,最好做到扫描机器的专机专用,以防止从事其他工作而导致对存储数据的破坏。二是做好扫描数据的安全管理,谨防泄密。虽然归档的文件材料已经退出现行,但是有些档案还具有密级,其所包含的内容仍然不宜公开传播。而且档案数据信息比实体更容易造成泄密与传播,一张光盘或者一个u盘就可以将机器中所有的数据拷贝走,其所带来的危害也就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扫描数据的信息保密,落实保密责任,严禁将用于扫描档案的机器接入互联网,严禁个人移动存储设备接入扫描用机。

3.做好扫描数据的维护

对于扫描数据的维护主要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对数据质量的控制。一是做好对扫描数据完整性的审查。在扫描过程中,由于失误,可能会导致某份文件或一份文件内个别页面的漏扫或重扫。如果不及时地查出,必将会给后续的利用工作带来麻烦,因此应该对扫描数据做好审查工作,谨防漏扫或重扫现象给数据带来的不完整或不规范。二是做好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对于由于机器及操作原因致使数据极不清晰而无法使用的,要重新扫描;对于数据信息中所存在的“噪点”应该予以消除,但“去噪”工作应该区别对待,应该视“噪点”为档案本身所有的还是由于人为以及机器原因导致的,尽量保全档案的原始性标记。

4.扫描程序的遵守与规定的落实

扫描工作的操作对象是档案实体,由于档案的惟一性与凭证性,不允许发生档案实体的丢失与损毁现象,因此扫描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规定。一是正确处理好工作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成绩的取得是以安全为前提的,为成绩而违规操作,导致问题发生,必将抵消成绩或造成对成绩的否定。因此在日常的扫描中,要处处小心,严格履行有关规定,谨防丢失以及损毁现象的发生。二是做好有关程序遵守与规定落实的监督。加强在各个环节中对扫描人员的工作指导,帮助其规避一些易发生的误操作,纠正工作中不良习惯,确保扫描工作在安全的基础上出成绩。

5.做好扫描人员的保障工作

扫描人员是扫描工作的主体,是最为积极的主动因素。给予工作人员适当的关注,做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将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的推进。首先是工作量的合理制定。工作量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档案部门对扫描工作进度的需求,又要兼顾扫描人员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使他们在相对宽松的任务要求下开展工作。其次是谨防有关职业病的发生。有些档案由于保管不善会有发霉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扫描人员应该戴上口罩以隔绝因翻动档案而产生的灰尘,减弱档案所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谨防鼻炎及有关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扫描仪以及电脑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长期工作在这些设备前,会出现头痛、耳鸣、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症状,扫描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第三是给扫描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助,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体现人性化关怀,鼓舞干劲。

三、扫描工作的后续维护

1.扫描档案的缝制

档案扫描工作结束以后,要对先前为适应高速扫描仪而拆开的档案进行重新缝制,恢复其原有的整理状态。一是缝制中要耐心、细致,谨防缺页以及页序不对等现象的发生,并对档案原件的完整性做一次检查。二是在缝制过程中要注重对档案的保护,尽量减少因第二次缝制对档案的再破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利用档案上原有的针孔进行缝制。三是对有关破损档案的修补。对由于档案自身的老化或者操作原因而产生的破损,应该给予修补,并在修补时注意对其原貌的保护,保证其凭证性。对由于老化而产生的字迹消褪以及纸张发脆现象,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其可用性。

2.档案的清点、移交

在一定量的档案缝制完毕以后,要对其进行数量上的清点,做最后一次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在工作中由于不细心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以及缝制错误等情况的发生,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在移交过程中,扫描人员与库房管理人员应该履行有关交接手续,做到权责明确,有据可查。库房工作人员在将档案重新放入库房以前,应该对档案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对档案进行消毒、杀虫,以防带入扫描过程中接触到的尘埃、霉菌以及害虫,而对库房中其他档案造成感染和破坏。

3.扫描数据的备份工作

档案数据在经过审核以后,应该及时地导入单位数据库服务器中。但由于扫描数据是以比特流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的,如果计算机系统瘫痪,就极易造成扫描数据的丢失和不可读,因此根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安全原则,除了在服务器中的数据以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方式做好扫描数据的备份工作,备份数据并非冗余数据,可以起到以防万一的作用。对于备份策略,应该选择多样化的存储模式进行备份,即依照原来“鸡蛋”的模式复制几个一样的“鸡蛋”,并将这些“鸡蛋”分别盛放在几种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备份受到破坏,均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备份得以恢复。

同时还应该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存储载体的物理状态及其所存储数据的可读性和可用性,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及时地挽救。鉴于目前存储载体的高密度性,如果存储载体某一小部分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因此,定期进行信息检查对备份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果数据信息采用特殊的格式,我们也应该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3

1.2企业档案载体发生变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数据的远近交换、传递、处理得到了适时的实现,企业在经营、生产、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纸质文件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不仅办公进度快捷,而且具有极快的传递速度。电子图纸也在大量出现,其优势也是手工绘制所无可比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对产品图纸的设计进行随意修改、查询和存储,既方便又快捷。比如开发或生产一项相对较大的产品项目可能需要产生上万份图纸,同时有些还要继承原产品的许多成果,因此电子图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而且电子图纸的保存比底图的保存更有意义,还省力、省时、方便。变化了的载体形式深刻影响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1.3企业档案分类发生变化

企业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分类方案,如人事档案、基建档案、产品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等分类方案,逐渐被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流程的设置、各个管理模块所取代。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计算机依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或设立相应类目,虽然不同企业档案信息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但不容置疑的是计算机的管理使档案分类与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状况更加贴近,具有更加规范、科学和详细的档案分类。

1.4档案信息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为了使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构建企业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企业经营、生产的各环节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增强。档案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重要的企业信息,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来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要始终围绕企业经营生产这个中心,及时把握信息开发和集成系统中的产品信息,找准档案服务企业的切入点,实现正确信息的正确传递,使档案信息达到高层次的处理要求。

2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企业档案管理

2.1档案数字化做好统筹规划

要实现大量档案信息技术化、数字化,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首先对馆藏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如档案的信息利用状况、馆藏数量、档案的类型、载体状态等基本情况。然后制订科学规划,包括数字化处理规划、硬件的购置计划等。档案数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应从实际出发制度一个长远计划和打算,无论是购置硬件设施,还是数字化过程,都是如此,要使其拥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支撑能力。档案数字化处理规划的制定应遵循“重点突出,分步进行”的原则,先数字化那些利用率高的档案资源和馆藏重点,尽早使大多数利用者的需求获得满足。

2.2档案数字化必须做好选择

馆藏的档案资源数不胜数,达到件件数字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和选择,分清需要数字化的档案和不需要数字化的档案以及需要优先数字化的档案,然后再进行数字化。现实工作中,常常对以下档案首先进行优先数字化,如特色档案、重点档案、珍贵档案和利用率高的档案。因此,凡是能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一般都是高利用率、标准、有序、有特色、高价值的信息资源。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4

2 地籍档案电子化作业流程

3 地籍档案电子化作业方法

3.1对全区进行分街、分坊、分宗

由于长期以来地籍管理工作都以宗地为最小单位,宗地是按照街、坊、宗的模式组织的,考虑到地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数据衔接和使用的需求,对整个区域按照行政界线和规划路进行街、坊划分。街坊命名按照国标《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图斑权属单位代码编制格式为: AAAAAABBBCCC其中: AAAAAA代表区(县)行政区划代码;BBB代表乡(镇)级行政区划代码,即街代码,以区(县)行政区为单位分别从001到999进行编码;CCC代表权属单位代码或行政村代码,即坊代码,以乡(镇)为单位分别从001到999进行编码。

3.2对所有地籍档案资料的整理准备:

(1)收集地籍管理部门历年来所形成的地籍档案。各级土地管理机关、各有关部门在实施本辖区范围土地的各项地籍管理活动中,会不断产生和形成有保存价值的地籍档案,这些地籍档案均需按规定编目、造册、立卷,定期或不定期地移交给本机关地籍档案室,集中管理。

(2)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撤并机关移交的地籍档案,也应一并收集整理。

(3)为了保证所收集的地籍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秘级的要求,必须对所收集的地籍档案进行鉴定。

(4)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地籍档案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对所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已确定档案的历史性和发现断档的资料,以确定补救措施。

3.3.档案扫描

对所收集在计算机中不能存储的档案资料,都进行地籍档案资料的电子化处理。对于以纸介质所存在的图、表和文字等资料,直接以扫描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对于存储在磁带等介质中的声音和图像资料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形成计算机可以存储和识别的可以利用的数据。对于地籍档案的扫描以页为单位进行,考虑到数据的兼容性和使用的方便,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扫描方式

针对档案的清晰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式,主要是黑白、灰度、彩色三种方式。对于比较清楚的纸质档案可采用黑白方式扫描,对于模糊的纸质档案采用8bit灰度方式扫描,对于有彩色图章的纸质档案采用16bit彩色方式扫描,这样既可以满足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又能减少存储空间。

(2)分辨率

确定扫描的分辨率是档案扫描的关键环节之一。扫描的分辨率过高,扫描文件占据存储空间大、操作不方便;扫描的分辨率太低,扫描图像不清晰,满足不了管理和查询的要求。经多次试验,我们认为,对于负载量不重的文件材料,选择“300dpi”像素分辨率扫描比较合适。当文字看不清楚或者很难看清时,可采用更高的分辨率,直到能看清楚为止。

(3)存储格式

扫描文件的格式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BMP、GIF、JPEG、PNG、TIFF和PDF等格式。BMP位图格式的特点是包含的图像信息较丰富,几乎不进行压缩,缺点是占用磁盘空间过大。G IF格式的特点是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其缺点是不能存储超过 256色的图像JPEG格式用有损压缩方式去除冗余的图像和彩色数据能获得极高的压缩率。TIFF格式的特点是图像格式复杂存储信息多,且支持 LZ W 无损压缩方式,它存储的图像细微层次的信息非常多,图像质量高,其缺点是扫描文件比较大,占用空间比较多,直接影响数据存储和查询的速度。PDF是Portable Document Format的缩写,意为“可移植文件格式”,是一种结构化的文档格式,其主要特点是传递性好,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正确地传输,支持声音、动画,并且支持对页面内容的随机存取,从而提高了页面的各种操作速度。考虑到扫面后数据主要用来建立地籍档案查询系统,为了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此次选择PDF文件格式。

(4)命名和存放格式

扫描的档案以页为单位存放,文件名以档案要件的标题命名,对于一个标题有多页的文档,按照标题+页码.pdf的方式命名。同一卷宗扫描后的数据应存放于以宗地编号为目录名的文件夹中统一管理,以满足与纸质介质的存贮方式一致性,对于有变更的地块扫描后存放在以该现状进行宗地编号的同一个文件夹中,数据按照地籍档案所形成的时间顺序分目录管理,并建立编号与文件夹中档案数据的索引关系,为后续电子档案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坐标上图

对所收集的地籍档案资料中的图形资料进行坐标上图。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于具有坐标的地块,通过展绘坐标进行矢量图的编辑和绘制;对于没用测量坐标的地块,无法通过坐标转换绘制图形资料,由区县土地和地籍管理部门应派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调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上图。

3.5属性录入

对于地籍档案资料,必须满足数据库检索和使用的要求。电子档案属性包括图形属性和档案属性两大部分,图形属性在数据转换时可以直接挂接到相应的图形数据库中。档案属性需要手工录入,该部分属性结合地籍档案管理具体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扩展。系统数据表结构与《天津市1:500、1:1000、1:2000地形、地籍要素分层、代码及属性表方案》中的要求相一致。

3.6入库数据制作

对上图后的矢量地籍档案图形数据,进行分层数据转换,系统数据表结构与《天津市1:500、1:1000、1:2000地形、地籍要素分层、代码及属性表方案》中的要求相一致,转换后的系统数据满足电子档案系统建设对地籍档案数据的要求。

4 电子档案系统建设

4.1系统概述

该系统为国土资源分局设计的地籍档案管理系统,是以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统计等工作。根据地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业务需求和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状况,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为客户/服务(C/S)器结构。

4.2系统特点

(1)扫描文件与数据库相结合

地籍档案数量有几千件,每件档案又有近百页。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将所有档案内容信息归纳、总结,设计数据库表,将所有纸制档案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短时间内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使用。因此,本系统采用扫描文件与数据库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将所有档案文件通过扫描的方式实现短时间内数字化的目的,然后筛选出地籍档案中的关键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主要信息的查询、检索。

(2)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文本档案管理

地籍档案信息与地形图密不可分,因此地籍档案管理系统也一定涉及到对地理信息的管理。本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又考虑到系统使用人员的传统操作习惯以及系统使用人员是地图使用者而并不是地图维护和制作者的事实情况。使系统既满足了管理、使用地理信息的需求又不使对地理信息的管理变成用户的负担。

(3)可扩展性

任何系统的设计思想都包含可扩展性,目的是便于实现系统升级以及预防系统投入运行后业务逻辑的改变。其实现手段通过使用标准数据库及标准数据库连接(如:ODBC)、使用资源文件、定义系统接口等。本系统的设计思想不仅涵盖了上述概念,而且对可扩展性具有更广泛的理解和实现。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从程序实现到系统发行,可扩展性的设计思想贯穿始终。可扩展性的目的为:缩短开发周期、系统设计准确和维护修改方便快捷。

4.3系统功能

4.3.1系统管理

(1)路径设置:建立或修改系统支撑环境的路径说明文件。

(2)安全设置:设置用户和用户权限。

4.3.2数据更新

(1)档案扫描数据输入:档案扫描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更新,并维护与其它数据的一致性。

(2)档案数据库表输入:档案数据库表的录入、修改和更新,并维护与其它数据的一致性。

(3)地图输入:地图数据的更新。考虑到地图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地图数据更新采用数据文件替换的方式。

4.3.3数据查询

查询方式有:由图形查属性、所有表格属性的查询、宗地属性、由属性查图形、宗地号查询、土地证号查询、通过审批表的属性查询宗地图、通过地名库进行地名查询图形、历史查询、单宗地历史追溯、整图历史查询、多个时期历史同时查询等。

查询内容有:宗地属性的查询,土地登记电子档案的浏览(包括主档案、变更档案、查封档案等)。

4.3.4数据统计

统计方式有:地图范围统计,即统计任意矩形范围内的宗地数据,对所有表格的属性进行条件统计、按街坊统计、按街坊、街道或区进行统计等。

4.3.5数据输出

(1)各种查询统计信息的表格输出和打印。

(2)查询宗地图形输出和打印。

(3)查询档案的输出和打印。

4.3.6地图显示

(1)地图浏览:实现地图的漫游、放大、缩小、全图查看功能。

(2)图层管理:提供对图层的显示、锁定等控制,使用户可以加快地图的显示速度和合理安排图形显示区。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更改图层颜色。

5 结语

在现阶段地籍档案电子化在可视化查询和统计等方面具有以往档案管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次设计的地籍档案电子化查询系统是单机版,满足土地部门科室范围内的工作需要。随着地籍管理工作的需求,可以升级为基于web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浏览器实现信息查询以及地籍档案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所以今后地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实现档案数据格式和要求的标准化,在兼顾标准化的同时一定要有前瞻性,实现信息资源、数据的可持续性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新长,唐国明. 地籍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5

前言

城建档案的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管理方式,它把城建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一、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由于以前的纸质档案存在纸张老化发黄变碎的现象,时间久了就不能对外提供利用,为使其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将多年前的纸质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为尘封的历史再上一道“保险”。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只是“智慧城市”中的最前端环节,诸如“地下管网”图纸扫描成数字图像后,添加地理信息,便可生成三维图像,使查询使用更方便、更直观。还可根据管线使用年限,提前预告管线寿命,便于维护和修理。数字档案馆全部建成后,只需输入相应工程的名称,轻点鼠标便可快速检索查询该工程全部档案资料,真正实现“一分钟”查档,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城建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办公效率及加强对档案原件保护。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步骤及方法

从城建档案实体库提卷后,首先拆卷、校对档案页数、区分高扫、平扫材料,然后进行数据采集。档案采集同时对图像进行纠偏、去污、去黑边等处理,校对档案目录、核对电子材料,完成初步审核。然后由专人再次对档案原件及数据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完成档案装订还原,对电子数据进行归档,从而为档案的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相互配合,协同操作,以流水线方式完成信息的采集、审核工作。具体方法是采用平板扫描仪或高速扫描仪扫描单页纸张;对于已经装订好的文件档案,或者那种珍贵的历史文件,利用扫描仪扫描会破坏历史文档的原始面貌,强光也会损害原始文档。而且扫描时间很慢,很麻烦。高拍仪可以代替普通扫描仪、DV、相机、摄像头、等等很多设备,能快速的实现文档数字化。文视通是最近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它具备了高拍仪的所有功能,能够轻松实现了文件数字化归档。而且它比高拍仪的操作更加方便,能轻松实现文件数字化归档。

三、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的途径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6

前言

在过去在很多人眼中,除了研究历史和做学问,很少有人主动走进档案局查阅档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档案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利用档案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推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便捷地提供多方位的档案信息查询统计服务,提高档案的查询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可延长档案的保存寿命,充分发挥档案的历史价值。

1.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分析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和以点到点的传播,即便是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资料,实现以点到面的传播,其覆盖面也还是太小,很难达到社会化程度。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更难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任务:一是现有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和馆藏重要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代替原件使用,保护档案原件;数字化副本异地保存,输出缩微胶片供永久保存。这样可使这些档案资料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致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恢复档案材料模糊褪变的字迹及对污损残缺照片档案的修复。档案数字化能改善档案的利用方式。不再受“孤本”的限制,一份文件可以同时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数字影像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异地传输,使异地调阅利用成为可能。扩大了档案的利用空间,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档案,利用档案;“时间”不再是限制,利用者可以随时使用自己需要的文件。档案数字化以后,将已开放的档案上网,这样所有利用者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数字化能充实各档案馆网站的内容。对我国大多数已上网的档案馆网站来说,普遍存在网上信息资源贫乏、简薄的通病。信息加工深度不够,指引性信息多,实质性信息少。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只有尽快将丰富的馆藏信息化和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传统档案馆走向数字档案馆的必经之路。数字档案馆无疑是21世纪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尽管当前它的具体组成结构、组织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可其“馆藏”的数字化特征是肯定的,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将是其“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如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建立档案影像数据库或多媒体数据库;档案专题信息的采集与建库。

3.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7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加上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档案管理逐渐实现现代化,也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深刻变革。具体来说,档案管理现代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管理意识现代化

计划生育档案关系到千家万户,应该确保资料完整和准确,为各项决策活动提供有效参考。管理人员应该注重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扎实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完成档案管理各项任务。同时还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先进技术规范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采用现场教学、技能竞赛、业务评比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工作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升。

1.2资源利用现代化

档案资源利用和加工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加工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进而有效配置计划生育档案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相关资料,为计划生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同时还要建立计划生育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手段,构建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可共享的数据库,从而有效满足档案管理需要,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1.3管理技能现代化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提高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让他们的管理技能实现现代化。因此,要注重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规范计划生育档案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总等各个环节,让档案资源形成、运行、转换等各环节与自动化办公结合起来。为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档案管理技能现代化。在学习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善于把握每个工作要点,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技能,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技能。

1.4管理设备现代化

注重设备升级和更新,利用现代化设备有效开展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档案管理内容繁多,流程复杂,管理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管理设备,可以有效满足档案管理需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2、新形势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问题

尽管很多单位和领导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等利用不全面,制约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不够

单位日常运营和发展中,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其它方面,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管理工作。此外,相关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偏低,档案管理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制约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工作水平提升。

2.2制度缺失

一些单位没有结合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需要,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措施,难以有效约束档案管理各项工作。即使一些单位建立完善的制度措施,但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措施。例如,管理人员责任制没有严格落实,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和档案管理流程开展各项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3Y金不足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信息技术、计算机和扫描仪的应用。同时,这些设备的使用离不开资金支持。但一些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和扫描仪购置、设备升级和更新、管理人员工作热情的激发缺乏资金支持,不利于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3、新形势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为弥补管理工作的不足,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根据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3.1变革思想观念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顺应时展要求,从制度、资金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利用等方面入手,推拥蛋腹芾硐执化。从而有效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努力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需要,为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注入生机与动力,促进档案资源更好发挥作用。

3.2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顺应时展趋势,努力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例如,建立并落实责任制,让每个档案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职责,在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构建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对现代化管理工作到位、工作技能和综合水平强的管理人员,要实行奖励措施。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各项工作。而对现代化管理不到位,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惩罚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巡视检查制度、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从而顺应时展趋势,努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3加大资金投入

相关单位要增加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扫描设备购置、工作人员工资等各项开支提供保障。要注重合理安排预算和资金支出,有效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另外还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防止资金截留或者挪走它用,确保资金被用于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当中。

3.4提高人员素质

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专业知识扎实,管理技能强的工作人员,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另外还要完善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制度,采用课堂授课、讲座、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形式,让管理人员掌握档案现代化管理技能,从而有效适当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需要。

3.5落实责任制度

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让每位档案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职责,做好每一项工作。另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技能,从而为各项活动开展创造便利,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

4、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顺应档案管理现代化趋势,明确存在的不足,结合管理工作需要采取完善措施。从而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确保档案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和有效利用,为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有效服务。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8

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处理手段将纸质档案信息通过鉴选、扫描、录入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到计算机数据库中,形成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用户足不出户就可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该仓储,获取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人们对信息需求逐步增大,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纸质档案保管成本高、易磨损、检索和利用的效率低,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通过对数字化处理,可以实现对档案原件的有效保护,也可以实现一份文件同时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实施并拓展现代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家加快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如何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成为档案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档案数字化的转换途径

(一)档案数字化常用的转换方式

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的方式实现档案数字化转化;第二种是通过扫描设备扫描,并由字符识别软件识别,制成文本文件;第三种是图像扫描,使用扫描设备将档案按页输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

(二)档案数字化转换方式的具体分析

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的方式实现档案数字化方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文数字化,适用于手写体档案和表格、图表等非文字形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但人工录入需要大量的人员和长期的工作,准确率低且校对困难,投入大,收效低,一般很少使用。使用字符识别软件形成文本文件也能实现全文数字化,速度比人工录入的方式要快,但这种方式一般局限于识别机打文字的档案,存在识别准确率不高、需要人工校对等弊端,而且不能处理手写体档案、清晰度低的档案和非文字形式的档案。一般档案馆中的收来的文件,如上级主管机关部门下达的指令、指导性文件可利用这种方式实现数字化。利用图像扫描的方式实现数字化转换操作容易,准确度高,便于管理,同时还能保持档案原件的本来面目,可以使利用者在看到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档案的一些形式特征,如原件的纸色、墨迹、印章和批注等各种原貌,有利于对档案的研究和利用。基本上所有的档案都可利用图像扫描的方式实现数字化。

三档案数字化过程的科学管理

(一)数字化过程中要保证档案原件的完整规范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为了提高数字化档案的质量,保证形成图像的完整性,有时候需要把已经立好卷、装订完的档案拆开,逐页进行扫描后再重新装订起来,这是个繁琐、漫长的过程,要求工作人员要特别重视档案原件的完整性有序性,不能丢失或损坏档案。

(二)数字化过程中要做好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

档案数字必须要重视档案信息的保密,如涉及到党和国家机密等,在数字化操作过程中和扫描形成的电子文件的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做好保密工作。数字化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可通过一些规章制度来保障,对数字化生成的电子文件,要通过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火墙等手段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同时建立内、外两个网络管理系统,内部局域网负责本档案馆办公自动化和馆藏全部档案数据库管理,外部互联网用于构筑信息和开放档案信息检索等功能的网站平台,外网服务器只存放开放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三)加强数字化形成的电子文件的管理

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电子文件与其他电子档案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存在有与纸质档案一一对应的特性。《电子文件归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把电子文件集中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2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

四 档案数字化需思考的问题

(一)处理好扫描质量与存储空间之间的矛盾

纸质档案进行图像档案扫描时,扫描分辨率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图像的清晰度和扫描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大小,分辨率值越大,图像越清晰,形成的电子文件就越大。从档案的利用的角度来讲,图像扫描效果越清晰,利用效果就越好。但从档案保管的角度来讲,电子文件越大所需的存储空间就越大。怎样使扫描图像既清晰,形成的电子文件大小又适中是目前不容忽视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字化转换时,要分析档案的内容和特性,对其进行初步的价值鉴定。对其中做为重要证据使用的档案在进行数字化转换时强调图像扫描的效果,要充分考虑电子文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

(二)档案数字化要统筹规划,有序进行

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现有档案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再结合档案馆(室)的设备、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档案数字化对馆藏原始档案进行有效地鉴定,将具有可预见的显性利用需求或潜在利用需求的档案筛选出来,例如具有较高保存价值和利用频率的珍贵档案应该优先实施数字化。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可先对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工作,实现数字化目录与纸质档案实体一一对应,在扫描仪等硬件设施保障的前提下,对重点和利用率高的档案有重点的分期有序进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分期分批对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的转化。

总之,实现档案数字化的有效转换与管理,最终激活档案,实现人机共识、便于人们检索、优化利用,借助网络通过信息交换、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与增值,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田晓海;;浅谈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J];现代农业;2010年02期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9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10

现代企业的管理越来越趋向程序化、自动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多数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并随其发展而不断升级换代。档案管理作为其功能模块之一,在其自身的利用、传递、形成和存储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企业经济发展

服务。

1 信息技术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1.1 电子商务中档案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

电子商务是指商品贸易的整个过程都通过电子手段来完成。它强调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卖家、买家、合作方和厂商在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和因特网相结合的应用。贸易活动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如查询原材料、定购、展示产品、成品储运和电子支付等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互相交流和沟通信息。随着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为企业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档案人员不仅要保管和收集好企业档案资源,还要了解更多的企业需求,设法使服务内容扩大。第一,要构建企业信息资料库,通过选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上网,该资源既能树立企业形象,又能体现企业优势,来展示和宣传自己,从而达到占领市场和吸引客户的目的。第二,要多方获取有效信息,构建一套高效的、科学的、灵活的、多功能的紧盯市场的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为企业的领导决策、经营生产全程主动地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1.2 企业档案载体发生变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数据的远近交换、传递、处理得到了适时的实现,企业在经营、生产、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纸质文件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不仅办公进度快捷,而且具有极快的传递速度。电子图纸也在大量出现,其优势也是手工绘制所无可比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对产品图纸的设计进行随意修改、查询和存储,既方便又快捷。比如开发或生产一项相对较大的产品项目可能需要产生上万份图纸,同时有些还要继承原产品的许多成果,因此电子图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而且电子图纸的保存比底图的保存更有意义,还省力、省时、方便。变化了的载体形式深刻影响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1.3 企业档案分类发生变化

企业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分类方案,如人事档案、基建档案、产品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等分类方案,逐渐被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流程的设置、各个管理模块所取代。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计算机依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或设立相应类目,虽然不同企业档案信息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但不容置疑的是计算机的管理使档案分类与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状况更加贴近,具有更加规范、科学和详细的档案分类。

1.4 档案信息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为了使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构建企业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企业经营、生产的各环节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增强。档案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重要的企业信息,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来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要始终围绕企业经营生产这个中心,及时把握信息开发和集成系统中的产品信息,找准档案服务企业的切入点,实现正确信息的正确传递,使档案信息达到高层次的处理要求。

2 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企业档案管理

2.1 档案数字化做好统筹规划

要实现大量档案信息技术化、数字化,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首先对馆藏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如档案的信息利用状况、馆藏数量、档案的类型、载体状态等基本情况。然后制订科学规划,包括数字化处理规划、硬件的购置计划等。档案数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应从实际出发制度一个长远计划和打算,无论是购置硬件设施,还是数字化过程,都是如此,要使其拥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支撑能力。档案数字化处理规划的制定应遵循“重点突出,分步进行”的原则,先数字化那些利用率高的档案资源和馆藏重点,尽早使大多数利用者的需求获得满足。

2.2 档案数字化必须做好选择

馆藏的档案资源数不胜数,达到件件数字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和选择,分清需要数字化的档案和不需要数字化的档案以及需要优先数字化的档案,然后再进行数字化。现实工作中,常常对以下档案首先进行优先数字化,如特色档案、重点档案、珍贵档案和利用率高的档案。因此,凡是能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一般都是高利用率、标准、有序、有特色、高价值的信息资源。

2.3 优化设置扫描参数,提高数字化质量

数字影像质量的高低与扫描仪扫描参数的确定和选择有关,其中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效果直接受扫描分辨率的影响。要想使扫描文件很清晰就必须把扫描分辨率选高,而同时其存储空间和扫描时间就会相应增加;相反若把分辨率选低,文件的质量就低。所以,我们应综合考虑分辨率的选择,如依据实际需要全面考虑扫描文件的输出打印质量、存储空间、可阅读性等。

总之,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利用服务、管理和处置,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各种局限,实现开放式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使信息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高效和

优质。

参考文献

[1] 凌云峰.企业档案信息网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南方论刊,2009,(1).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11

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两者关系密切又对立。利用档案的时候,必定会对原件造成损害,这是客观事实。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并在利用中发挥其内在的社会价值,但是档案的不可再生性及唯一性限制其目的,因此,采用仿真复制手段能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缺点,它免去原件在酸度、湿度增加的环境中受到腐蚀的风险, 提高了利用率,平衡了档案保护与利用两者的关系,延长了档案原件的寿命。再者,档案的仿真技术能为各类陈列展览提供复制件,这是档案开放的一个重要形式。档案馆或纪念馆会根据情况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档案作为历史素材与历史依据,是展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仿真复制技术, 对划入展览计划的档案原件进行仿制,用复制件替代展出,能避免对原件的损害,增强档案实体保护,同时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科学技术在档案仿真复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这种应用方式可理解为以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等措施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数字形式再现原件,并采取科学的输出技术仿真复制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1.1 增加档案原件的安全性

档案的价值体现于应用,以数字形式再现原件,使档案被间接利用,减少了原件受损、被盗的情况,特别是珍稀的历史档案原件,在展览时若丢失或被盗,会给国家部门造成重大损失,数字形式再现原型,或者以数字形式为模板的仿真复制件作为展览道具,能有效保护档案实体安全。

1.2 方便保存与迁移

档案经过数字化、虚拟化加工后便具备电子文件的数字信息特征,具有游动性、共享性、易操作性、复制性与迁移性等多种特性,且不受时空限制,有效存储保护完整的档案信息。对于沿海地区、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档案部门来说尤其重要。

2 纸质档案仿真复制策略

传统的纸质档案仿真方法可分为临摹、木刻水印、坷罗版印刷等,对档案形态有针对性要求,如临摹针对壁画、油画等绘画种类,木刻水印针对中国画与书法。由于复制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效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复制方法现已较为少用,或见于商业途径,如荣宝斋利用其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刻水印技术制作名人书画复制件,作为艺术品销售。相比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印刷技术制作的仿真件,因成本低廉、生产时间短、灵活性高、图像效果好等优势,备受推广。数字仿真复制的主要环节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输出、后期加工及色彩管理五个方面。 [1]色彩管理是复制过程的关键与核心。

2.1 数字图像采集

数字图像采集是指使用扫描或拍摄等手段,对档案画面进行高精度全真色彩数字化采集,将原件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它是整个复制工作的基础步骤,采集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下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对于色彩要求高的纸质档案(如绘画)要选用专业扫描仪、高精度数字采集系统对其进行扫描处理,以保证采集图像的效果与质量。

2.2 数字图像处理

该环节是通过Photoshop、Indesign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运用高端计算机设备对采集的数字画面进行分析、调整、修正、锐化等处理,使数字图像的色彩精度、细节表现贴近原件。按照数字化方法,可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如去污、清除、校正、修补、拼接等技术手段。为了保证图像处理的精度与工作效率,图像处理工作站的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质选配。

2.3 数字图像输出

是指使用专业的打印设备(打印机、喷绘仪等输出设备)、打印管理软件,把已处理的数字图像输出到不同形式载体上,再现档案原貌的过程。数字图像的输出要把握处理好,输出墨量控制、输出介质选择要切合原件实际需要,要按照图像幅面大小,选用不同型号打印设备。

2.4 后期处理

复制工作的最后环节,是对打印输出的仿真件做进一步加工细化处理,包括裁剪、磨边、做旧、装裱等办法,尽可能使仿真复制件与档案原件外貌保持高度一致,达到逼真效果。

2.5 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是以色彩空间变化为核心的色彩控制技术,它通过色空间转换来实现色彩逼真再现。色彩管理是数字技术在仿真复制应用中的关键核心环节,它贯穿了整个复制流程的色空间转换,仿真工作要求色彩信息在图像采集、处理、输出过程中颜色保持一致,但是色彩在传递过程中涉及对色彩的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的软硬件环境,因此要保持色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必须实施标准化管理。目前较为常用色彩管理软件有ProfileMaker,它可创建和编辑优质、可靠的ICC配置文件,将色彩成像工作流程的各环节连接起来,有效实施色彩管理的参数控制,确保色彩精确一致,图1。

图1 色彩管理控制

3 实物档案数字化复制策略

实物档案的概念一直以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有肯定说,也有否定说或折中说。搁置争论点,在档案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面对档案实物的存储与保护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价值高的珍贵实物档案,其状态与性质甚至接近文物,对于这类档案,使用数字化等高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复制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纸质档案一样,实物档案同样面临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由于其形成带有一定的偶发性,以致收集的不确定与不可预知,档案形态复杂多样,有石膏、陶瓷、玻璃、金属等多种复合材质,结构、体积、大小不一,给档案的保管利用带来一定困难与风险。[2]因此有学者提出利用信息化政策、技术,实施档案数字化,能有效解决珍贵历史实物档案的保护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涉及的技术方式主要有三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快速成型技术。

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测量绘图技术,它对虚拟视景和模型生成实现了技术拓展,提供了简化模型构造的可能。对于实物档案而言,其工作原理是:仪器把激光脉冲发射到实物上,对其整体或局部进行多角度全自动高清度逐点测绘,通过记录被测物件表面大量而密集的三维坐标信息(x,y,z)、RGB颜色信息和反色率信息,获取它的线、面、体、空间等三维点云数据,以具有一定分辨率的空间点云图来表达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然后经过点云处理及三维逆向建模,最终重建物件的真实视景世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显著优势是能深入到任何复杂的现场环境中进行作业,比较适合雕塑实体档案的扫描数字化处理。雕塑的形状比光洁的工业造型物件要复杂,存在大量的扫描盲点,如皱折的衣服纹理、弯曲的手臂内侧等,用函数曲面来准确表达数据很困难,为了还原实物真实性需要保留表面坑洼的肌理效果,因此3D扫描技术在细节处理上能贴切反映物件原状。现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都是针对工业逆向技术开发的,常见的逆向工程软件有Rapidform和Geomagic Studio,这类软件因使用新一代运算模式,缩短了处理数据时间,对扫描品质有显著改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当前应用面广泛,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典型的例子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完成的数字化米开郎基罗计划,该计划使用激光扫描仪记录了十座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大型塑像,包括著名的大卫像。经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技术处理后,实物档案形态由现实模拟信息转化为虚拟数字信息,具备了一般数字信息的特征,如复制、保存、迁移、备份等,时空限制性减弱,传播与利用通道拓展,便捷性增强,其价值得到更好实现与传承。

3.2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英文简称VR),是利用电脑模拟构造一个三维虚拟空间,生成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模拟环境,让使用者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它有三个关键特征: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mmersion)和想象力(Imagination),也就是“3I”特性。[3]VR技术不是一种单一技术,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构成的。它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方面:数据获取、虚拟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传统VR中的视景生成办法比较简单,获取数据是通过二维摄像(拍照)取景,再由电脑三维视景整合而成,仿真结果的逆向还原工作受到限制,缺少对物件原始数据的全面实测,数据与真实之间存在一定偏差。[4]上文提到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有效填补这一缺陷,使获取到的点云数据切合物件真实性,以利于逆向反求工程的实施,因此,结合3D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瓶颈得到突破与拓展,促使跨领域的推广应用步入实质阶段。VR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近年的“数字长城”、“虚拟紫禁城”等项目。基于虚拟的现实环境展示文物的方式能让受众得到真切的场景感受,是爱国教育、历史教育、认知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对重要的国家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是文物开发延伸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在技术不断更新与成本逐渐下降的前提下,VR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用于保护实体档案,特别是历史价值大的实物档案,是一种潜在可能,符合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3.3 快速成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简称RP),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利用材料逐层迭加堆积成型的原理来制造产品的工业制造技术,可以扼要归结为“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现时常说的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典型代表。RP集合了数控技术、激光技术、机械工程、软件技术和新材料等多学科于一体,是由CAD 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复杂形状三维物理实体技术的总称。[5]它的基本过程是:由三维软件平台设计出计算机实体模型(CAD模型),根据工艺要求将其按一定规则进行离散(又称分层), 把三维电子模型变成二维平面信息, 在微机控制下, 数控系统以平面加工的方式有序地连续加工出每个薄层并使它们自动粘接成型,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关键环节有:三维CAD造型、反求工程、数据转换、原型制造、后处理等。[6]再者,CAD模型的获取方式可结合上文所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对物件进行多维度的立体色彩扫描,以获得实体的点云数据,借助逆向反求工程,按照实际测绘重构曲面信息,建造CAD 模型。快速成型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工业,现时在文物复制修复方面也较常见,并逐步在医药、农业、文化等领域迅速推广,特别RP典型代表3D打印技术,它因精度高、打印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受到各行业的青睐与关注。基于历史原因,我国档案管理部门积累形成了大量珍贵的实物档案,有些几近文物的价值,类似这种情况,利用3D打印技术对其仿真复制亦是保护思路的拓展。目前而言,3D打印设备、成型材料等价格仍较高,特别是成型材料价格高昂,当前研究的重点转为材料方面的开发与应用,以探求降低其成本的方法。基于此,利用RP制造实体档案复制件的应用方式在短期内推行不符合现实需求,但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RP其效率性与优点是十分显著的,它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向,值得档案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4 结语

数字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为历史档案的仿真复制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选择,尤其是数字技术,它使档案在形式载体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转换为数字信息,这种新形态的出现标志着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根本性转变,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实际物件,同时也包括数字虚拟信息,这是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与探索。如前文所述,多种高新科技的应用,亦可理解为对数字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无论哪种技术哪种档案载体(纸质或实物),在复制工作开展前期,都要转换为数字形态。

总的来说,以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仿真复制品,在效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仿真效果与传统方法制作的复制件比较,更为理想、逼真。目前,色彩管理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档案的复制保护已经具备足够的社会条件,可加以推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偏高、技术环境不成熟等诸条件受限,把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档案实际工作,短期内存在一定困难,对于一些历史因素复杂,社会经济价值特别高的实体档案,我们可在策略上做大胆的尝试与技术创新,也是对档案事业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期待。

【参考文献】

[1]栾宁丽,孙冀宁,刘敏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字画)高仿真复制工作中的应用[J].数字与影像微缩,2011.3:1-2.

[2]邓羽.虚拟现实技术在实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3,1(中):24-25.

[3]王晨晨.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33-37.

[4]蒋定定,王长力,王玉菊.三维激光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J].电子世界,2012,10:30-31.

[5]辜勇,刁燕,李伟.快速原型技术在考古工艺品修复与仿制中的应用[J].机械,2005.4:19-46.

[6]牛爱军,党新安,杨立军.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研究动向[J].热加工工艺,2008.5:116-118.

[7]黄平.扫描技术在雕塑领域的运用[J].雕塑,2010.4:22-23.

[8]李晖,吴禄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2007.9:239-242.

【摘 要】高科技的发展为珍贵历史档案的复制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传统复制方法面对技术的革新存在明显不足与短板,以技术推动革新是档案事业的发展大势,目前,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高科技不断发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尽管现时无法全部应用于档案的实际工作,但技术优势不应忽视,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档案复制;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

On Repl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Valuable Historical Archives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Other High Technologies

CHEN Yong-bin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ies provides solutions for repl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valuable historic archives. Traditional method is of shortcomings in repli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herefore, pushing forward innovation in archive undertaking by technology is the trend. At present, digital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high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more and more maturely and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any fields, bringing larg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countries. Although, at current these technologies cannot be all applied into archive business, their advantag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in-depth researches instead of being ignored.

【Key words】Archive Replication;Digital Technology;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0 引言

关于档案的保护,特别是涉及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珍稀档案保护的问题,除了档案原件修复之外,往往会提到仿真复制这种技术保护措施。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仿真复制对新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强,为了使档案复制件呈现更佳更理想的效果,传统复制方法不断改进,结合了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复制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一般而言,较为常见的档案形态有两种,“纸质”与“实物”,而档案仿真复制必须依据原件的实际形态(纸质或非纸质)、保存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进行复制,本文将结合目前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特点,探讨相关高新技术措施在不同类型档案复制中的应用问题。

1 档案复制的意义与数字化的作用

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两者关系密切又对立。利用档案的时候,必定会对原件造成损害,这是客观事实。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并在利用中发挥其内在的社会价值,但是档案的不可再生性及唯一性限制其目的,因此,采用仿真复制手段能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缺点,它免去原件在酸度、湿度增加的环境中受到腐蚀的风险, 提高了利用率,平衡了档案保护与利用两者的关系,延长了档案原件的寿命。再者,档案的仿真技术能为各类陈列展览提供复制件,这是档案开放的一个重要形式。档案馆或纪念馆会根据情况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档案作为历史素材与历史依据,是展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仿真复制技术, 对划入展览计划的档案原件进行仿制,用复制件替代展出,能避免对原件的损害,增强档案实体保护,同时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科学技术在档案仿真复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这种应用方式可理解为以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等措施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数字形式再现原件,并采取科学的输出技术仿真复制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1.1 增加档案原件的安全性

档案的价值体现于应用,以数字形式再现原件,使档案被间接利用,减少了原件受损、被盗的情况,特别是珍稀的历史档案原件,在展览时若丢失或被盗,会给国家部门造成重大损失,数字形式再现原型,或者以数字形式为模板的仿真复制件作为展览道具,能有效保护档案实体安全。

1.2 方便保存与迁移

档案经过数字化、虚拟化加工后便具备电子文件的数字信息特征,具有游动性、共享性、易操作性、复制性与迁移性等多种特性,且不受时空限制,有效存储保护完整的档案信息。对于沿海地区、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档案部门来说尤其重要。

2 纸质档案仿真复制策略

传统的纸质档案仿真方法可分为临摹、木刻水印、坷罗版印刷等,对档案形态有针对性要求,如临摹针对壁画、油画等绘画种类,木刻水印针对中国画与书法。由于复制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效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复制方法现已较为少用,或见于商业途径,如荣宝斋利用其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刻水印技术制作名人书画复制件,作为艺术品销售。相比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印刷技术制作的仿真件,因成本低廉、生产时间短、灵活性高、图像效果好等优势,备受推广。数字仿真复制的主要环节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输出、后期加工及色彩管理五个方面。 [1]色彩管理是复制过程的关键与核心。

2.1 数字图像采集

数字图像采集是指使用扫描或拍摄等手段,对档案画面进行高精度全真色彩数字化采集,将原件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它是整个复制工作的基础步骤,采集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下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对于色彩要求高的纸质档案(如绘画)要选用专业扫描仪、高精度数字采集系统对其进行扫描处理,以保证采集图像的效果与质量。

2.2 数字图像处理

该环节是通过Photoshop、Indesign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运用高端计算机设备对采集的数字画面进行分析、调整、修正、锐化等处理,使数字图像的色彩精度、细节表现贴近原件。按照数字化方法,可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如去污、清除、校正、修补、拼接等技术手段。为了保证图像处理的精度与工作效率,图像处理工作站的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质选配。

2.3 数字图像输出

是指使用专业的打印设备(打印机、喷绘仪等输出设备)、打印管理软件,把已处理的数字图像输出到不同形式载体上,再现档案原貌的过程。数字图像的输出要把握处理好,输出墨量控制、输出介质选择要切合原件实际需要,要按照图像幅面大小,选用不同型号打印设备。

2.4 后期处理

复制工作的最后环节,是对打印输出的仿真件做进一步加工细化处理,包括裁剪、磨边、做旧、装裱等办法,尽可能使仿真复制件与档案原件外貌保持高度一致,达到逼真效果。

2.5 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是以色彩空间变化为核心的色彩控制技术,它通过色空间转换来实现色彩逼真再现。色彩管理是数字技术在仿真复制应用中的关键核心环节,它贯穿了整个复制流程的色空间转换,仿真工作要求色彩信息在图像采集、处理、输出过程中颜色保持一致,但是色彩在传递过程中涉及对色彩的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的软硬件环境,因此要保持色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必须实施标准化管理。目前较为常用色彩管理软件有ProfileMaker,它可创建和编辑优质、可靠的ICC配置文件,将色彩成像工作流程的各环节连接起来,有效实施色彩管理的参数控制,确保色彩精确一致,图1。

图1 色彩管理控制

3 实物档案数字化复制策略

实物档案的概念一直以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有肯定说,也有否定说或折中说。搁置争论点,在档案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面对档案实物的存储与保护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价值高的珍贵实物档案,其状态与性质甚至接近文物,对于这类档案,使用数字化等高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复制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纸质档案一样,实物档案同样面临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由于其形成带有一定的偶发性,以致收集的不确定与不可预知,档案形态复杂多样,有石膏、陶瓷、玻璃、金属等多种复合材质,结构、体积、大小不一,给档案的保管利用带来一定困难与风险。[2]因此有学者提出利用信息化政策、技术,实施档案数字化,能有效解决珍贵历史实物档案的保护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涉及的技术方式主要有三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快速成型技术。

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测量绘图技术,它对虚拟视景和模型生成实现了技术拓展,提供了简化模型构造的可能。对于实物档案而言,其工作原理是:仪器把激光脉冲发射到实物上,对其整体或局部进行多角度全自动高清度逐点测绘,通过记录被测物件表面大量而密集的三维坐标信息(x,y,z)、RGB颜色信息和反色率信息,获取它的线、面、体、空间等三维点云数据,以具有一定分辨率的空间点云图来表达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然后经过点云处理及三维逆向建模,最终重建物件的真实视景世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显著优势是能深入到任何复杂的现场环境中进行作业,比较适合雕塑实体档案的扫描数字化处理。雕塑的形状比光洁的工业造型物件要复杂,存在大量的扫描盲点,如皱折的衣服纹理、弯曲的手臂内侧等,用函数曲面来准确表达数据很困难,为了还原实物真实性需要保留表面坑洼的肌理效果,因此3D扫描技术在细节处理上能贴切反映物件原状。现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都是针对工业逆向技术开发的,常见的逆向工程软件有Rapidform和Geomagic Studio,这类软件因使用新一代运算模式,缩短了处理数据时间,对扫描品质有显著改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当前应用面广泛,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典型的例子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完成的数字化米开郎基罗计划,该计划使用激光扫描仪记录了十座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大型塑像,包括著名的大卫像。经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技术处理后,实物档案形态由现实模拟信息转化为虚拟数字信息,具备了一般数字信息的特征,如复制、保存、迁移、备份等,时空限制性减弱,传播与利用通道拓展,便捷性增强,其价值得到更好实现与传承。

3.2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英文简称VR),是利用电脑模拟构造一个三维虚拟空间,生成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模拟环境,让使用者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它有三个关键特征: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mmersion)和想象力(Imagination),也就是“3I”特性。[3]VR技术不是一种单一技术,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构成的。它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方面:数据获取、虚拟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传统VR中的视景生成办法比较简单,获取数据是通过二维摄像(拍照)取景,再由电脑三维视景整合而成,仿真结果的逆向还原工作受到限制,缺少对物件原始数据的全面实测,数据与真实之间存在一定偏差。[4]上文提到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有效填补这一缺陷,使获取到的点云数据切合物件真实性,以利于逆向反求工程的实施,因此,结合3D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瓶颈得到突破与拓展,促使跨领域的推广应用步入实质阶段。VR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近年的“数字长城”、“虚拟紫禁城”等项目。基于虚拟的现实环境展示文物的方式能让受众得到真切的场景感受,是爱国教育、历史教育、认知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对重要的国家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是文物开发延伸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在技术不断更新与成本逐渐下降的前提下,VR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用于保护实体档案,特别是历史价值大的实物档案,是一种潜在可能,符合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3.3 快速成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简称RP),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利用材料逐层迭加堆积成型的原理来制造产品的工业制造技术,可以扼要归结为“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现时常说的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典型代表。RP集合了数控技术、激光技术、机械工程、软件技术和新材料等多学科于一体,是由CAD 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复杂形状三维物理实体技术的总称。[5]它的基本过程是:由三维软件平台设计出计算机实体模型(CAD模型),根据工艺要求将其按一定规则进行离散(又称分层), 把三维电子模型变成二维平面信息, 在微机控制下, 数控系统以平面加工的方式有序地连续加工出每个薄层并使它们自动粘接成型,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关键环节有:三维CAD造型、反求工程、数据转换、原型制造、后处理等。[6]再者,CAD模型的获取方式可结合上文所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对物件进行多维度的立体色彩扫描,以获得实体的点云数据,借助逆向反求工程,按照实际测绘重构曲面信息,建造CAD 模型。快速成型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工业,现时在文物复制修复方面也较常见,并逐步在医药、农业、文化等领域迅速推广,特别RP典型代表3D打印技术,它因精度高、打印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受到各行业的青睐与关注。基于历史原因,我国档案管理部门积累形成了大量珍贵的实物档案,有些几近文物的价值,类似这种情况,利用3D打印技术对其仿真复制亦是保护思路的拓展。目前而言,3D打印设备、成型材料等价格仍较高,特别是成型材料价格高昂,当前研究的重点转为材料方面的开发与应用,以探求降低其成本的方法。基于此,利用RP制造实体档案复制件的应用方式在短期内推行不符合现实需求,但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RP其效率性与优点是十分显著的,它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向,值得档案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4 结语

数字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为历史档案的仿真复制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选择,尤其是数字技术,它使档案在形式载体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转换为数字信息,这种新形态的出现标志着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根本性转变,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实际物件,同时也包括数字虚拟信息,这是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与探索。如前文所述,多种高新科技的应用,亦可理解为对数字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无论哪种技术哪种档案载体(纸质或实物),在复制工作开展前期,都要转换为数字形态。

总的来说,以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仿真复制品,在效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仿真效果与传统方法制作的复制件比较,更为理想、逼真。目前,色彩管理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档案的复制保护已经具备足够的社会条件,可加以推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偏高、技术环境不成熟等诸条件受限,把虚拟现实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档案实际工作,短期内存在一定困难,对于一些历史因素复杂,社会经济价值特别高的实体档案,我们可在策略上做大胆的尝试与技术创新,也是对档案事业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期待。

【参考文献】

[1]栾宁丽,孙冀宁,刘敏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字画)高仿真复制工作中的应用[J].数字与影像微缩,2011.3:1-2.

[2]邓羽.虚拟现实技术在实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3,1(中):24-25.

[3]王晨晨.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33-37.

[4]蒋定定,王长力,王玉菊.三维激光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J].电子世界,2012,10:30-31.(下转第349页)

(上接第217页)[5]辜勇,刁燕,李伟.快速原型技术在考古工艺品修复与仿制中的应用[J].机械,2005.4:19-46.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12

企业档案,不仅是国家档案的重要来源,也是在企业日常事务中必不可少的凭证和参考。近年来,企业档案管理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它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的智能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的电子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现状

2.1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正逐步被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电子化办公模式所取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地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档案信息资源正处于大力开发利用之中。截至2004年,全国档案部门拥有微机26000多台,网络服务器1500多个。

2.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改观,各级档案馆藏超过了2.1亿卷,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多途径、多样化的特点。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念的缺失与档案信息需求主体的改变导致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丰富化、全面化和差异化。

2.3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曾有学者在2005年对湖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在全省各级档案馆的普及率比较高,而且应用较早。在档案网站建设上,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档案门户网站,也没有构建起大规模的国家档案数据库,还无法实现对外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2.4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截至2007年,我国已经颁布的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共45个,涉及档案信息化内容的有7个,其中国家标准2个,行业标准5个,而真正具有现代信息化意义的则只有5个,占所有标准的11%。这与“十五”《纲要》中的规划相差甚远。同时这些标准大多陈旧过时,并且标准之间相关内容不一致,标准制定工作落后,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制约了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2.5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信息产业部披露的信息,2003年度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为38.46,而国内的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13.43。从这两个数据中可看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是不平衡的。据此有关学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张照余指出产生这一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1)档案从业者的信息化素养总体偏低;(2)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3)“中间性”人才(所谓中间性人才是指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缺失;(4)人才引入、激励政策有待完善。

3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兴起为我国企业档案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企业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交流与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普及和深化,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自身技术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几乎所有档案馆都拥有台式机、打印机等基础it终端与外设产品,但网络设备的拥有率很低,数据库软件、mis、gis等应用软件的拥有率更低。相当多的档案馆的电脑应用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数据处理上。不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还是互联网的认知度、参与度等等都远远低于其它行业。

3.2档案馆仍未走出封闭状态

大多数档案馆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接收移交的档案,编目立卷、存储入库、查阅调卷几步曲,档案馆类似于资料仓库“,活”信息被束之高阁,变成了“死”档案。

3.3档案介质仍囿于传统形式

目前档案馆绝大多数仍为纸质档案,光盘技术和机读方式虽已运用,但十分有限,数据库的建设与当今信息传输技术的要求相去甚远。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管理仍未提上日程。

3.4资源共享观念淡薄

档案馆藏一直是衡量档案馆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指标,于是追求自我实体拥有成为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何将自我主体拥有的馆藏置于整个社会信息体系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至今仍然未被重视。

3.5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各档案馆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工程地质档案信息化、城市管网、路网、市政、公用设施等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的重要性未被档案馆管理决策层充分认识到。

4对档案信息化的思考

4.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它是全球、国家、区域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当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因此,我们要按照有关规定千方百计将呆滞在库房中的档案历史信息变成现实有用信息。

其次,作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档案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扫描仪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档案数字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硬件的购置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需要一步到位,应从实际和长远打算,保证扫描仪等硬件设施的配套,使其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和扩展能力。档案数字化实施处理规划应贯彻“突出重点,分步进行”的原则,对馆藏重点和利用率高的档案先行数字化,早日满足大多数利用者的需求。

4.2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

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以及哪些优先数字化。在实际工作当中,采用的原则是“珍贵档案、重点档案、特色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力争做到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应该是高价值、高利用率、有序、标准、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4.3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

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着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扫描分辨率越高得到的扫描文件就越清晰,其相应的扫描时间和存储空间就要增加;分辨率参数选得低,扫描文件的质量就要降低。我们在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

4.4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质量检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数字化前的档案整理检查。要进行数字化的档案原件必须完整、排序正确,对折损严重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预先修整。

(2)数字化后的数据质量、图像质量检查。扫描后的文件图像应保持档案的原貌,字迹清楚不失真,幅面摆放正确,亮度适当,既没丢失信息,又无增加信息,无错扫、漏扫,对文件图像质量有问题的应重新扫描;采集录入数据要丰富、准确。

(3)数据联接检查。通过机读目录数据库与已扫描的档案扫描图像文件进行联接,形成一一对应。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篇13

一、扫描技术

扫描加工是馆藏中纸质、照片、缩微品等档案转变为数字化信息的主要方法,数字扫描仪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主要工具。在选择和使用扫描仪时,需要了解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分类方法、技术指标等,以实现对扫描设备的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

1、扫描仪工作基本原理。

扫描仪是数字信息采集设备。是一种集光学、机械及电子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是把传统的模拟影像转化为数字影像的设备。

扫描仪通过对原稿进行光学扫描,将光学图像传送到广电转换器中变为模拟电信号,又将模拟电信号变换成数字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接口传至计算机中。在扫描仪获取图像的过程中,有两个原件起到关键作用:一个是CCD,它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另一个是A/D变换器,它将模拟电信号变为数字电信号。这两个元件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直接影响扫描仪的工作质量。扫描仪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反射式和透射式两种。

大多数平板扫描仪采用反射式扫描原理。在扫描仪内部,有一个步进电动机驱动的可移动拖架,拖架上有光源、反射镜片、透镜和CCD光敏元件等。扫描时,原稿固定不动,拖架移动,其上的光源随拖架移动,光线照射到正面向下的原稿上,其过程类似复印机。图片反射回来的光线通过反射镜片反射到透镜上,经过透镜的聚焦,投影到CCD广电耦合元件上,经过广电转换形成电信号,然后进行译码,讲数字信号输出。采用透射式扫描原理的扫描仪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专用的胶片扫描仪,另一类是混合式扫描仪。扫描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方式主要有SCSI、EPP、USB等,其中以SCSI、USB较为常用。

2、扫描仪技术指标。

扫描分辨率、扫描精度、色彩位数、灰度级、扫描幅面、扫描速度、兼容性、接口形式等都是选择和使用扫描仪时应重点考虑的技术指标。

扫描分辨率(dpi)主要是指扫描仪CCD的光学分辨率,是决定扫描清晰度的主要参数指标。dpi的数值越大,扫描的清晰度就越高。色彩位数用以表明扫描仪在识别色彩方面的能力和能够描述的颜色范围,它决定了颜色还原的真实程度,色彩位数越大,扫描的效果就越好、越逼真,扫描过程中的失真就越少。灰度级是扫描仪从纯黑到纯白之间平滑过渡的能力。灰度级位数越大,相对来说扫描结果的层次就越丰富、效果越好。扫描幅面是指扫描仪所能扫描的纸张大小,一般有A4、A4+、A3等。

二、模数转换技术

声像档案的数字化过程与纸质档案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传统的声响都采用模拟的磁带、录音带、录像带来保存,必须通过模拟到数字转换才能实现数字化。

模数转换是将模拟输入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信息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采样、保持、量化和编程四个过程,实现这些过程的技术很多,并采用这些技术研制出各种转换设备和系统,在开展声响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必须了解和熟练掌握浙西额设备的功能、性能和操作规程。

模拟声像档案数字化的核心过程既是要完成声响档案的数据采集与数字化转存,实现声像档案从模拟数据向数字信息的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靠模拟声像资料播放机、数模转换线、视频采集卡、影响工作站等设备搭建的声像数模转换系统完成。声像数据的数字化转换过程是实时的,即一个小时的模拟声像资料转化为数字格式同样需要一个小时。

三、网络存储技术

档案信息化将产生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不仅需要用海量存储设备进行存储备份,更需要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利用,折旧需要借助于网络在线存储技术以获得更可靠的存储,提供更快速的访问。

主机与网络存储系统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重,主要有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磁盘阵列与服务器之间的直接连接就是采用在线存储方式,存取速度快,成本高,适合高速数据存取的应用场合;光盘库与主机之间采用近线存储方式,存取速度中等,成本合理,适合于对在线访问速度要求不高的档案馆、图书馆等;磁带库、脱机存储设备是采用离线存储方式,平均存取速度较低,成本也较低,适合大规模后备备份或者用以保密数据的保管和访问等。

存储设备与网络的连接标准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SCSI连接、光纤、3GIO、InfiniBand等。SCSI连接和光纤连接是档案馆中通常使用的连接方式。

四、数据压缩技术

在进行档案信息化时,设计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及其他多媒体信息等,不同的文件采用不同的格式进行存储。另外,由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数据量较大,对系统的存储能力和网络传输能力造成很大的压力,通常采用压缩技术来环节这些矛盾。

通过使用各种压缩技术把文件和数据的存储容量减小,以压缩形式存储和传输,在利用时再解压缩,这样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数据压缩方法种类繁多,通常可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种类型。无损压缩利用数据的统计冗余进行压缩,可完全恢复原始数据而不引入任何失真,但压缩率收到数据冗余度的理论限制,一般为2:1到5:1。这类方法广泛用于文本数据、程序和特殊应用场合的图像数据(如指纹图像、医学图像等)的压缩。由于压缩比的限制,仅适用无损压缩方法不可能解决图像和数字视频的存储和传输问题。

由于可以帮助减少如硬盘空间与连接带宽这样的昂贵资源的消耗,所以压缩非常重要,然而压缩需要消耗信息处理资源,这也可能是费用昂贵的。所以数据压缩机制的设计需要在压缩能力、失真度、所需计算资源以及其它需要考虑的不同因素之间进行折衷。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