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医学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医学院校传统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严重不足,其培养一般具有固定模式及固定年限,只是在实践环节上稍有差异,基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三个步骤,传统模式延续多年,并不能充分展现出每一位研究生的潜能,特别是综合院校,没有有效的对各学院学术能力加以整合,资源优化,取长补短,以致单兵作战,未能发挥综合院校的优势。
医学硕士论文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步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科技发生了巨大变化,医学同样从中受益,发展迅猛。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是每个专业的共同心愿,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应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

医学作为高精尖行业,更需要人才,特别是本领过人,素质过硬的学术型人才。因此,对医学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承载着国家拔尖经验丰富人才的培养计划,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究竟如何更好的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探讨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学生信心

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类。临床型医学硕士生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其掌握专科临床技能,培养其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思维的能力。而学术型硕士生则重点培养其对基础医学或应用基础医学的学术科研能力,使其具有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科技医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储备师资力量和科研后备军。目前,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局限性,导致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高等学历人才在市场上并不是很受欢迎,一方面,高端市场需要更的博士研究生,甚至归国学历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市场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即可满足要求,硕士研究生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空中楼阁,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难进一步突出,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新型培养模式也对学术型研究生产生冲击,甚至传言学术型国家不允许报考执业医师,导致学术型研究生人心惶惶,志愿报考的学生也踏步不前,人才流失,影响广泛。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业领域的相关中英文文献,2.使学生具有创新科研思维,掌握论文撰写及统计分析方法,3.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科研实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虽然如此,但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目标培养流于形式,而过分强调培养结果,仅仅通过应试考试即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完成课题及论文就能顺利答辩,而并不清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终究掌握了多少技能,拥有怎样的学术思维。

二、明确导师职责 强化学生素质

我国医学院校传统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严重不足,其培养一般具有固定模式及固定年限,只是在实践环节上稍有差异,基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三个步骤,传统模式延续多年,并不能充分展现出每一位研究生的潜能,特别是综合院校,没有有效的对各学院学术能力加以整合,资源优化,取长补短,以致单兵作战,未能发挥综合院校的优势。

现有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属于导师终身制,即学生入学开始,选定导师,如无特殊情况,即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必须跟定这一位导师完成三年的学习,导师在招生及传道授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生仅仅是导师的追随者和服从者以及导师课题的执行者,严重缺乏话语权和创新思维。因此,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时,必须明确研究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与导师既是师生,也是同行,更是合作者,完成导师课题时,可以随时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填鸭式的将导师的意见与见解直接带入实验室,毕竟研究生本人才是课题的真正执行者,操作人,更加熟悉发生的突发事件,导师起到的只是一个把关,审核的作用。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待与导师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盲从,这样才能脱离灌输式教育的桎梏,行精英化的个性培养。而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深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医学求学之路的引路人与指导者,任务艰巨,对导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但现实上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是具有高素质的学术工作者,近年来的学术造假及院士评选工作的丑闻均可见师生关系并非如此融洽,这就需要学校打破导师终身制的桎梏,实行遴选制,如果学生觉得导师不合适,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同专业导师,学校也应该积极调查回复申诉,实行真正的师生民主对话,共同协商,像实习医师格雷一样,实习生可以和主任平起平坐探讨学术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敬畏式的遵从与执行。

作为导师,也应密切观察学生动向,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大多数导师带数个研究生,导师是一人,学生是多个,各有所长,特点不同,就需要导师按才施用,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课题

,需要导师和研究生们坐在一起加以探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大课题,笔者认为共同完成导师的大课题更能培养研究生的团结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对以后的科研合作也有益处。 三、细化培养步骤 加强院系合作

石河子大学作为211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基金扎实,院系众多,但苦于合作较少,联系不密,学术型研究生相互之间不能取长补短,加强合作,造成资源浪费,如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及动物科技学院均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很多研究领域想通,对科研仪器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研究生处可以成立专人负责部门,负责研究生使用大型贵重仪器的养护、申请,做到贵重仪器有人用,有人管,用得上,用得好。总之,随着医学生命科学知识的飞速更新,对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型硕士应以培养具有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着眼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不断进行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力争培养出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科研思维和独立开展科研能力的医学学术型硕士。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障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障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障了岗前培训质量。

1.2 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障轮转质量 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障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 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 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 ,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

2.1 领导重视,投入充足 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着、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 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障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4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弱,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固定僵硬,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于与患者沟通,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5]。我校坚持素质教育,进入临床后,注重培养研究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观念。另外,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通过义诊、下乡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体会。以提高临床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的监控体系,严格的检验标准,把握研究生临床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合格医疗人才。

医学硕士论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生源现状的分析

基础医学的重大突破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1]。近年来,国家从宏观上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却出现了生源短缺现象。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现状

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已超过了5500人,但基础医学的报考人数却逐年减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428人,基础医学专业仅110人。极大的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与整体建设。经过调剂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所提高(见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紧缺问题。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见图1、图2)。2014年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居多,这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了解较少,培养起来较困难。另一方面,调剂过来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体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发展速度。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认为基础医学招生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学生认为基础医学不是医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于临床医学。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国家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而夏春波[3]等认为基础医学硕士生招生困难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就业空间和社会认可有关以及学校引导不足和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相关。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少的原因。从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与临床医学进行比较,并没有显着优势,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缺乏信心。从数量上看,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数量较多,因此发表文章及中标课题的数量不比基础医学少。从质量上看,目前医学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科学研究对疾病的作用,临床医学更方便与疾病进行联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课题的运行。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上看,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人员,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语水平较低,缺乏留校机会,因此能力和动力都不如临床医学。

(二)基础医学报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调剂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西医综合覆盖面太广,包含内容太多,因此放弃报考基础医学,但有机会调剂到基础医学还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医学的招生困难,生源不满会接受调剂,因此先报别的专业,考不上再调到基础医学。还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报考的专业,又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抱着先上研究生再说的想法,同意调剂到基础医学。

(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来源较多的原因。在非临床专业来源的硕士研究生中,以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最多,经座谈了解,护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认为攻读基础医学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为管理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想学点技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对策

(一)在学校层次加强制定适合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的关心与帮助,工作上给予更大发展空间,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人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提升教师学生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西医综合替换成生物综合、预防综合、护理综合及西医综合四选一的形式。以加大可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给与政策倾斜。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障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质量。为了吸引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的本推免,保障其硕士毕业时可免试留校或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本科学生选择基础医学。就业问题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决定攻读什么研究生的关键性问题,就业渠道的大小,就业水平的高低,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医学的招生情况。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关系网络,通过以往已经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随访学生工作情况。关心用人单位需求现状,推荐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保障推荐学生的质量,并定期进行随访,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放心选择、安心录用。

(二)在学科层次调整适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在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灵活性,分类、分层次培养;在课程学习上要强调差异性和综合性,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4]。导师兼任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同时培养基础科研型和临床诊断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5]。实验室与医

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利民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一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三)在本科生层面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将科学研究蕴藏在教学任务之中,达到融会贯通,教研相长的目的。举办学术讲座,邀请的本科生代表参加,并要求他们就所学到的内容为班级同学作学术报告。使本科生形成只有的学生方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印象,从而树立了科学研究的崇高形象。加大知名专家科研事迹在本科学生中的宣传,树立科研专家的“高大上”形象,将科研专家塑造成本科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崇拜的榜样。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取的学生编入到各科研小组中,一方面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助手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给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的机会。毕业时结合本推免的政策,根据在科研小组中的各方表现,给予推免加分。创办“暑期学校”,吸引校内外的本科生到基础医学研究小组进行参观学习,加大联系。通过“暑期学校”的创办,可以使外校的本科生加深对我校基础医学的了解,对各科研小组研究方向的认识。通过“暑期学校”,可以为外校本科生与我校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方便外校本科生掌握报考我校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与政策。

四、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的展望

基础医学是医学研究的基础,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直接决定着基础医学的成功与否。如何提高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各高校加大重视、创新改革的基础上,更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支持。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病人倒地呼救智能开关设计

(一)选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病人突出心脏病、脑溢血、低血糖、癫痫病等突发性疾病时,病人的生命安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进了急救业务的发展和常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但是在国内,整个急救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很多隐患可能在病人突发症病后影响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心脏病人在路边散步时突然发病倒在路过该怎么办?打电话?如果附近没有公共电话呢?找人帮忙?一旦被非专业人员错误处理,导致延误治疗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车送医院?资料表明,当病人心跳停止后 5-10min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专业急敌人员尽快到场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使得病人因突然发病而跌倒到医生赶到救治的过程得到尽快的简化呢?

我在专利局查阅有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目前尚没有此类产品的设计。一个类似创意的设计是:在一个瓶子内设置两个金属接点,瓶子内部灌一些水银。当人站立时,水银集中在一个接点处,电路断开。当人倒地时,瓶子的倾斜使水银同时接触到2个接点,电路被触发,瓶子内置的警报器发出警报,示意求助。这个设计显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

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后急救体系: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

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几乎到了要放弃的地步。但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启发下,有24小时,灵感幸运地光顾了我的大脑声光求助,有线、无线电话报警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判断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与突然发病而跌倒的智能开关装置。

一旦这个设计能够实现,将会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得到了较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发性疾病的危险性;其次,它会使急救行业出现新的概念、新的运营模式,也会促进相关产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广;另外,它可以使众多患有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轻松、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

(二)研究方案

1.纵观整个设计思路,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及时阶段:到医院进一步收集有关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病摔倒时候的具体生理反应的资料,比如倒地姿势,血压、脉搏的变化状况等。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通过资料分析抓住普通状况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资料估计将以心电图和血压数值的收集为重点。

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信号。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传感器以接收相对微弱的生理信号。估计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性能的传感器和如何分布传感器,以达到最理想的试验效果。

第三阶段:设计分析电路。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逻辑电路对传感器接收的电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主要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匹配实验数据和如何把模型通过电路实现。目前主要有两大实施方案:一是通过逻辑电路进行信号运算、识别;二是使用单片机编程识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及时种方案的好处是处理问题直接,但当需要处理的信号相当复杂时,依靠单片机编程就显得比较合适。选取哪种方案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阶段:把以上各阶段结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整个工程将主要由周庆林老师和周伟老师指导完成。大体时间安排如下:

xx年12月15日-xx年1月15日 资料积累

xx年1月15日-6月1日 模型完成

xx年6月1日-8月 整个系统检测、完善

预期研究成果

(1)得到具体的数学模型用来根据血压、脉搏等生理参数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

(2)完成倒地后急救体系中病人状况监测/报警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其他两部分(gps和急救站的示意性设计),并能在演示中实现三大系统的协调工作。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它既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瞻性分析,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有益的实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一般的科研型研究生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开题报告内容与临床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关系十分密切,更加注重应用性。本文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撰写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和质量保障作一探讨。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医学上,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课题题目应适中,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及时步,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约200字)应具有独立性,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尽量避免/本文0、/我们0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主谓语搭配得当,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尤其要认真推敲,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

关键词:钢丝环扎 四肢长骨骨折 济南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0°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2)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2.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2.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7°,双侧肢体不等长<2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2)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伸膝或踝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teuart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差 无

用力或疲劳后

持续性 <20°

20~40°

>40° 不受限

轻微受限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2009-05——2010-12 收集病例及随访

2010-10——2010-12 资料汇总及数据分析

2011-01——2011-03 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至2010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分析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0°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障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 培养模式探索

1.1 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障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障了岗前培训质量。

1.2 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障轮转质量 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障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 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

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 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

2.1 领导重视,投入充足 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著、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 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

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障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4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弱,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固定僵硬,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于与患者沟通,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5]。我校坚持素质教育,进入临床后,注重培养研究生组织协调、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观念。另外,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通过义诊、下乡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体会。以提高临床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的监控体系,严格的检验标准,把握研究生临床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合格医疗人才。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及时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且必须是智慧的启迪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倡导师生互动,交流问题。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重,师生间除了在工作时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如E-mail、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将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及时沟通交流,减少盲目性和问题的堆积。通过启迪学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目的[5]。例如,针对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在所管病例中甚至交叉学习中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胖体质的小孩容易吼喘;为什么有部分孩子呼吸道感染喘息反复发作;是否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应患哮喘。针对这些问题去查阅文献看有没有相似的研究,研究的样本、方法和内容是什么,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在科研思维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该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实验室做出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写出好的研究论文,忽略了基础数据的来源除了动物实验的反馈,更有意义的还是临床工作中所搜集的临床患者的资料、标本真实数据等。要总结科学研究中的失败,尤其对刚参与科研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思路、方法均不成熟,失败的时候需要导师的鼓励和安慰,学生的科研兴趣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减弱,科研思维也会逐步形成。例如,在肾脏免疫科实习的学生发现有些过敏性紫癜的小孩有哮喘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调阅本院多年的病例进行研究,顺利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3.2鼓励科研创新

儿科临床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当遵循“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3个原则[4]。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大程度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并激励学生开拓创新[6]。(1)学会运用专业文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7]。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近期国内外进展,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考虑选题。(2)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或科室之间组织的专家学术交流、专题讨论等,感受学者或同事们的创新过程,从中来领悟科研创新并获取有用的信息。(3)对于临床型研究生应着眼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主动培养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进行临床总结的能力,形成有意义的探索题目。例如,自PM2.5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以来,2013年开始重庆地区也进行了实时监测,临床医学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管理患者中发现哮喘儿童发病率确实有上升趋势,门急诊的哮喘患者每月发病人数都不同,而哮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于是想到PM2.5这个新的课题,其与儿童哮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阅资料,与环境部门联系获取数据,再经过统计学教师的指导,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被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录用,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首肯。当前,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重要的作用[8]。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与临床专业的整合,对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要确定儿科临床轮转阶段导师负责制。临床导师工作在一线,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对学生的操守、品行、临床技能及科研探索等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使其树立转化医学理念,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明确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而言,导师应当在具备副高级职称、硕士以上或有省部级科研课题任务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队伍中选拔。(2)要为儿科研究生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开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应确立重点教学内容。(3)建立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采取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要配备科研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这样才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服务。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效果

4.1学校和教学医院应注重导师选拔、考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应健全导师的遴选制度,制订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选拔方案。要注重导师的师德和教风,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建设起一支有着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献身临床的导师队伍,才能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及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9]。(2)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有规划,要重点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同时又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积极培训他们的带教理念、责任感及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临床理论授课、临床带教及脱产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为青年导师后备力量的建设,为申报临床型硕士生导师打下基础。

4.2注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硕士生导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障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经常参加院内外的相关讲座和培训课,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完成知识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使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医院应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不断提高导师的临床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如每月举办疑难病例讨论,请外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会等,加强各学科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院每年均选送较的骨干导师出国进修或专项研究,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学术视野宽的研究生。

4.3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导师指导效率

应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建立起有效的导师指导监督机制。研究生处定期检查学生科研进展,从而督促导师进行定期的指导。此外,加强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将评价表反馈给导师,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效率。建立导师考评系统,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奖罚分明。还可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专用邮箱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学习需求、意见建议等,再与导师进行反馈,这样能增强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针对性的组织专家讲座、调整培养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导师考评系统、导师培训课程和导师的遴选工作的参考。因此,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有利于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10]。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1)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开题报告,对学生课题的文献查阅、选题方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点进行审核,以保障论文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后期工作能顺利开展。(2)在学生课题设计、开展及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导师要对其论文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性进行严审,对文字表达、论文格式进行审核、修改,直至达到毕业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体现[11]。医院或科室应制定奖励政策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对其导师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杂志的学生,可作为毕业留院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纳入考核。科研处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版面费给予全额报销,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12]。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坚持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掌握临床技能和诊治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意识和科学思维,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试验操作技术,来解决临床面临的新问题。使临床胜任能力及科研能力相互促进,最终才能培养成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硕士创新性培养

一、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1、创新能力的含义与概述

研究生毕竟不等同于本科生,是比本科生更高一层次的人才。专业型硕士虽然对于其科研水平的要求不高,但也应该适当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一个只会埋头开刀的医生仅仅是个开刀匠,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健康卫生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王海东发现:“临床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能力,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指出: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原来没有的,后来提出或做出来了;二是后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获得的新成果;三是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东西,或者使之深化、完善化了。肇毅等提出创新的两层次理论,要想达到高层次、无限广阔空间的创新(即为质的突破),必须经历低层次的创新(即为量的积累)。耿有权等调查发现有“32.4%学生认为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达45.6%的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氛围一般;一成以上的学生自认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高水平导师,缺乏创新学术氛围等也是创新能力培养偏弱的重要原因。”陈红等从研究生自身出发寻找原因,认为当代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思维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结果导致创新素养欠缺。

2、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在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专业型研究生并不比科研型研究生差,只是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导师能力以及学生定位等因素造成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偏低,创新素养不高。

(1)创新机制: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偏低,仅要求发表统计源期刊,因此造成导师无压力、研究生无动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借鉴于科学型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内容有政治、外语、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学术规范与实验安全、外科学进展等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重复较多,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足。

(2)创新氛围:专业型硕士在临床各科室轮转,以外科为例,普通外科4个月,骨科2个月,泌尿外科2个月,心胸外科2个月,神经外科2个月,烧伤整形外科1个月,麻醉科1个月,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个月,外科急诊1个月。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繁忙,轮转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学习。同时科研氛围不浓,造成专业型硕士忙于换药拆线、下医嘱写病历等琐碎事情,无暇顾及科研实验。

(3)导师能力:一些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并没有课题,缺少经费以开展科研实验,同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要求不高,仅仅要求按照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即可。有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缺乏,并无开展科研实验的经历,更谈不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学生定位。自我认识不足,定位较低,等同于本科实习生培养的高度,仅仅满足于撰写一定数量的病历,掌握一些简单外科操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找到对策。

二、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提倡转化医学实现临床与基础的双向转化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病床边(benchtobedside)以及从病床边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循环式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统计等研究,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有一种趋向,就是积累众多成果不予发表,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发表于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以吸引眼球。其实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宜设立过大目标,毕竟专业型硕士主要目标是提高临床技能,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参与管床,直接接触患者与上级医生,能够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级医生,针对临床出现的难题可以激发灵感,从而提供科研思路。以乳腺外科为例,乳腺包块一般以小切口开放性手术完成,但是对病人来说,乳腺切口影响美观,这是开放性手术的一大缺点。但在Mammotome、Encor微创旋切系统等器械发明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较大直径达11cm。虽然手术费用昂贵,但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女性美的要求。积累到一定数量,同样可以撰写病例分析或论著,投稿英文期刊。又如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早期发现的检查措施是穿刺活检,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临床医生一般均凭经验穿刺活检,但会出现失血多,穿刺到肿物的成功率偏低。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成功率且出血少?经过反复论证,发现结合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无瘤原则,取材,减少并发症和减轻患者不适。

2、改革创新机制激活专业型硕士的创新本能

改革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可以鼓励专业相近的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共同面对临床问题,设想科研思路。或者联合科学型研究生,平时在科室轮转,周末进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实验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导师牵头,共同攻关。或者加入基础研究人员,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临床方面的问题。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博士在读9名,科学型硕士10余名,专业型硕士10余名。该科室经常召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座谈会、读书报告会等,促进专业型研究生了解乳腺疾病研究的发展,并且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定期进入实验室,跟随科学型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结合临床实际提高治疗水平。同时科学型研究生虽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研究多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多难以推广应用到临床,无法直接服务于临床诊疗。乳腺癌患者乳房根治术或保乳术后经常出现皮下淋巴积液而出现水肿、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根据这一临床症状,通过乳腺病实验公共平台,在科学型研究生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开展乳房周围淋巴管的分区、走向等研究,寻找适宜的手术方式一起手术解决淋巴回流通道受阻的并发症。

3、改善创新环境培育专业型硕士的创新土壤

哈佛大学医学院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培养公共平台,鼓励研究生进入公共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北京佑安医院则建立了八大平台:以科研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电子病历平台、以数据样本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资源平台、以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中心化学科建制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平台、以临床研究为核心的循证医学顶层设计平台、以临床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团队平台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的资源共享,开展科研合作,成果共享。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科建立“乳腺癌患者随访信息系统”,乳腺癌病人所有信息均输入该系统,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随时抽调以往类似病例,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设计科研实验,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结合以往的处理对照新方法的优劣。

4、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

导师是影响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能较快地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往研究生导师一旦入选则终身不被淘汰,这势必不能有效促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必要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其具体办法是: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申报导师的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培训,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二是每两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阶段性考评。考评内容从所获课题、获得奖项、、研究生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导师的科研素质,并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者,实行末位淘汰,停止其招收研究生一年,以促使导师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重点应在临床技能和诊疗思维方面,但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内涵。因此笔者从创新机制、创新环境以及导师和研究生本身出发,在不影响临床操作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行科研,从而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益改革。

作者:张军 刘明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对导医指导情况调查述评

医学类硕士生对导师队伍指导情况的看法调查显示,有743名(69.4%)的医学类硕士生认为导师能主动指导他们,另有339名(30.6%)认为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导师的指导工作具有主动性在医学类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中很满意及满意者占到91.0%。

不具有主动性者硕士生对其很满意及满意者为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导师能主动指导的医学类硕士生对其指导满意度较高。医学类硕士生认为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繁重(34.0%)、导师所带硕士生过多(27.1%)、外界学术交流多(20.0%)及其他(23.5%)等方面的因素。

导师在硕士生的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医学硕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较满意,而在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评价调查中,发现性别、族别和年级因素以及导师指导工作是否主动均有影响,原因包括:(1)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于导师指导的主动性更强,认可度更高,对于导师安排的学习科研任务更易于接受,能积极配合、接受导师指导,因而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更高。(2)与少数民族硕士生相比,汉族硕士生由于专业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一般情况下无语言障碍,对导师指导的理解程度更高,更易于领会导师意图,因而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更高。

一年级硕士生刚进校不久,对导师指导的总体期望较高,但二、三年级硕士生的学习经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体会到了导师对其的实际指导情况,导师指导硕士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他们对其指导的总体评价不高,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呈现随年级的增高而逐渐降低的现象。可能少部分导师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繁重、所带硕士生过多、外界学术交流多、科研压力大或者个人责任心不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指导硕士生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在导师的自我评价方面,导师指导的重要性、导师自身优势和劣势存在显著的一致性,但导师工作时间安排等存在一定差异,原因是:(1)导师认可导师指导在硕士生学习成长中的重大意义,同时导师对自身的优劣势的认识较为客观、。(2)大部分导师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科研和教学工作,只有少部分导师将工作时间重点用于指导硕士生,这与制度体制及导师指导硕士生的责任意识有关。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医学类硕士生认为导师能主动指导他们。同时,导师的指导工作是否具有主动性在医学类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导师能主动指导的医学类硕士生对其指导满意度较高。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类硕士生认为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繁重、导师所带硕士生过多、其他及外界学术交流多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当前导师负责制的大背景下,硕士生深受导师学术风格、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的影响。

导师队伍的素质成为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条件。一是改革队伍遴选标准,将新任导师的职称等级和学位层次结合起来,明确导师的科研训练经历要求,坚持科研项目、成果、经费等“硬”指标和治学风格、做人、品德等“软”指标并重,实行导师聘任制[2]。

加强导师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工作,组织专题培训、校际交流、访问学者、联合合作科研或共同指导硕士生等活动,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以专业为基础,建立以主导师为核心的导师小组[3],导师小组共同指导硕士生,打破以往“一对一”的指导模式。

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公开导师队伍基本信息,包括科研方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成果等,建立导师指导工作举报制度,同时实施导师队伍考核工作,将导师指导工作与其岗位津贴挂钩,明确在岗导师的科研和指导要求,打破导师终身制,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建立学术梯队,由学科责任教授带领中青年教师组成学术梯队,形成导师队伍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发展。

作者:关素珍 葛华 尼里帕尔•亚热 刘继文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复试现状、问题与策略

摘要:针对医学研究生招生复试中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招生复试中体系不够完善、复试科学性与公正性受到质疑问题,提出复试中需要完善制度、公开环节、评价,更应注重动手实践和心理健康测试。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复试;问题;策略;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35-02

研究生招生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核考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研究生招生初试规范性和保密性强、人为因素少、成绩量化程度高相比,复试具有以面试为主、主观因素比较多、成绩量化程度不太高、容易产生异议等特点,复试选拔工作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医学硕士培养医学硕士由于其临床性和实践性特点,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复试面试的焦点。医生是一个在高压力环境下从事救死扶伤的职业,且日前医患矛盾的激烈又对从业人员身体和生理产生的一定影响,使得医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时的心理测试成为众多医学院所采纳的一个必须环节。因此,在剖析现存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需求、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公平公正和科学有效地选拔生源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复试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招生单位必须按照规定自行组织复试,进一步考查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现行研究生复试制度采用差额复试,差额复试比例一般为1∶1.2左右。复试内容一般由专业课笔试和综合测试组成,其中综合测试涉及到考生的英语能力测试、专业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考生诚信度考查。复试成绩由复试专家独立打分后计算平均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按照1∶1方式计入总成绩后,按照核算后的总成绩排序,经由复试组长、学院领导签字后上报学校研究生院。录取名单需公示一周,无任何异议再正式。根据以上流程,招生单位和导师希望考查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综合素质测试得以体现,但该方面的测试往往是以面试专家的主观判断为主,不少招生单位和学者就如何保障复试环节中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1.复试内容力求科学。按照教育部指导意见的建议,招生单位复试内容应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专业素质和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体检。具体包括内容如表1所示。以教育部指导意见为精神,王凤兰、张守金对专业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细化了23个可量化的测评项,较为客观的评价了考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温州医学院、湖北药学院等高校将心理测试列入复试内容,并作为一个关键项,实施一票否决制。高静、郑兆兆认为在专业综合面试通过设计操作性强、效果好的试题来挑选创新人才,且取得较好效果。

2.复试环节力求公正。目前,不少院校对复试与初试按照同等重要程度进加权计算总成绩,且复试总分与初试总分相当。复试环节的得分对录取与否影响巨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十分关心复试在主观成分较多情形下如何维持公平公正性。调查研究证明,67%考生关注教育不公平事件,75%的考生认为应该公布复试每个环节的得分,考生认为复试中不公平69%原因来自于制度不完善,25%来自于与面试专家套近乎。所以公平公正性应当从制度上解决,应该及时公布考生在面试各环节的得分。完善的制度也需要严格的执行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研究生复试,在学校纪委参与下组建监督组,随机抽查,定期巡回督查,了解各学科复试程序、复试内容、评价标标准的规范性。考生对复试结果的质疑、争议可以申请复议,重新审核讨论进行裁决。不仅如此,各院校采用网络平台实时对复试方法、复试地点和时间、考生初试成绩、复试成绩、专业排名、录取名单等进行全过程的公示。

二、复试中存在问题

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要求,研究生复试采用差额复试,差额复试比例控制在1∶1.2~1∶1.5。复试比例增大,复试竞争性强;复试权重增加,复试淘汰考生可能性增大。复试时公平、有效性,复试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常受学生质疑。主要问题表现在:

1.复试流于形式。研究生招生复试由招生单位组织实施,加大了招生单位的自主权,容易在复试过程中武断决定考生复试成绩,主观决定考生的录取与否,滋生腐败。托人情、找关系,与复试专家提前沟通,面试时只要不疯不傻就不会有事,面试就是“走形式、走过场”,复试分数、排序早已内定等传言不绝于耳。“考察考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落实不到实处,简单两道题,匆匆五分钟,面试专家就掌握了考生的生死大权。甚至有本单位考生优先录取做法,严重损害考生利益。

2.复试体系不完善。对历尽千辛万苦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存怜悯之心,夸大考生半年乃至一年的备考功劳,轻视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考研基地考生,只会纸上科研学习考生得不到筛选。简单的笔试和面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实践能力得不到考核。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情商得不到展示,实验研究中总结归纳能力无从考查。复试指标体系不清晰,权重比例不优化。一般机构化复试中,涉及到超过20个小项的评价指标,各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够合理,各级指标之间层次关系不清晰。复试内容科学但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选拔。

三、应对对策

针对目前医学类研究生复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科学公正地选拔创新人才,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完善制度、公开环节。所有与招生复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均在网上可查,包括招生人数、复试名单、复试办法、录取规则,让每位考生知道评分细则,提高复试透明度。规章制度的公开,可督促面试教师在复试中更加公平、公正评价。考生之间也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学生质疑有申诉渠道。考核结果及时在网上,成绩尽可能细化。考生能知道自己的得失分,也可与其他考生形成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复试中的面试教师以个人主观性的好恶评分。

2.u价、指标量化。在考评内容、科学的基础上,各考核指标的量化标准和指标的权重设置的科学性也关乎人才的选拔。定性指标的评分由面试专家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按、良好、一般、较差、差等5个标准给予独立评分。量化指标由面试老师根据考生提供的有关证件、材料的原件,按百分制原则分别进行评分。指标权重的优化选择直接影响复试总分合成和排序。

3.动手实践、心理测试。医学类研究生,往往的就业单位落实到医院。所以医学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考查主要从询问病史、问诊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病情检查方法的熟练规范程度、病历书写是否规范方面进行考核。

四、结语

、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选拔是高层次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工作的关键,“德、智、体、美”考核是把好选拔人才入口关的基本。结合学科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形,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复试方式和方法,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建立健全公平、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提高招生效率和考生满意度,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学硕士论文:浅析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改革

摘 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级层次。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猛扩大,也使其培养的质量问题凸现出来。如何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以课程和实践为依托促进教育发展,培养高级创新型医学人才,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用的作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医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育改革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级层次。我国硕士研究生自及时批招生至2009年,共培养约270万余人,其中医学研究生22万余人。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硕士点的快速增加、博士点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迅猛增长。从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7万,猛增到49万,这充分说明国家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长。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凸现出来。虽然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来讲,医学实践很重要,但是就研究生培养过程来说,课程教学仍是其重要环节。如何使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如何使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有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如何使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成长并发展,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以课程和实践为依托促进教育发展,培养高级创新型医学人才,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用的作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飞速发展,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人数迅猛增长,但是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滞后、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老化、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差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研究生课程教学未能及时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尤其是一些学科领域中的热点和争议性的问题,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当然,授课教材因编撰、印刷等过程的时间差问题具有更新缓慢、内容滞后等的天然属性,但是一些课程的讲义一直沿用、少更新的现象,却是必须改变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部分的重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不能得到体现。有些课程因教师队伍人才稀缺等原因,只得因人设课,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不明确,影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对授课形式没有要求,也没有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因研究生人数较多,授课形式多为大课授课,在大课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后满堂灌输给研究生。课堂上讨论不足,研讨会少见且常流于形式,或讨论的问题也多是定论,课堂教学无法调动、激发研究生熟悉前沿成果和掌握基本文献的积极性。研究生上课被动接受、缺乏思考,不仅抑制个性化培养,而且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以后的应用及发展。研究生自身也常因忙于各种资格考试、临床实习,很少有人能潜心阅读和思考。同时授课教师常常因科研压力、教学工作量等问题,存在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少的情况。课堂之外,教学评价不合理,多是一场考试或一篇论文定分数、作总结。

三、改革方向

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课程不仅是传承知识、拓宽基础的需要,能够传授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专门化的研究生课程,而且是实现这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手段。

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以教学为宗旨,注重教学的每个环节,重点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消化知识、吸收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要提高研究生课程的质量还必须关注研究生需要课程。

课程改革要坚持创新,注重传承优良与探索发展相结合。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放眼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社会需求、研究生发展为导向,进行阶段性的及时调整和改革,同时还应将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重点,从而以教师发展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从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为保障培养出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重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教育新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变化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做到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鼓励教师多开设新的前沿方面的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介绍国内外近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思想,适当地邀请各学科专业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前沿动态,扩大研究生的视野,提升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

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存在争议的内容,训练研究生质疑的能力和信心。应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自身需要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不足;应允许和实现部分特殊专业硕士研究生跨校选课,扩大研究生知识面;实习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要求、比例和考核标准;教材的选择也应规范化,鼓励积极引用国外原版教材。

五、改革教学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多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增加医学硕士研究生研讨课的数量,注重传授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技能,而不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而且应注重梳理知识体系,而非知识点本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把教学内容的主体放在研究生身上。启发研究生的思维,适当引导和点评,给研究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题来调动研究生的情绪,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培养研究生基本的学术素养。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增加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演讲的机会并提高其能力,而且要引导研究生在课后学会主动搜集、整理并消化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所关注的内容给予专业的指导,更加注重学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培养研究生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平台。

六、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

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评价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拟定评价指标的原则应遵循指标系统既要又要抓主要矛盾,不要漏掉主要指标而使其失去性,但又不可过于细分,要构建出阶段性需要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这对于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并确保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质量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要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我们采取过程式考核,即考核每堂课、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在课程结束时对整体课程教学作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合理分析评价结果并反馈给师生,从而使研究生课程教学不断得以优化和完善。

七、结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要求的未来十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课程改革应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医学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新型医学人才。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模式构建探索

摘要:本文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背景下,探索了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模式,构建了校、院两级教育模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65-02

研究生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被日益重视,但部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医学硕士研究生由于其专业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高级人才的医学硕士生不仅需要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为此,我们对我校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构建和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构建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把医学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实行“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学院党委具体负责所在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一位党员学院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在院级管理体系层面,为了完善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结构体系,我们构建了由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辅导员、医学院研究生各分党支部、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多层次有机结合、高效运行的思想教育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见图1。

该体系对于统一领导学院各方力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医学硕士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我们采取了将研究生的主动自我教育同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多层次外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医学硕士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引导医学研究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体系中的被教育对象,如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在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根据我校医学研究生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将研究生党支部以教学医院为单位成立党支部,遴选责任心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党员在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2)将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融入研究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将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作为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以起到自我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我校每年举行的研究生“求索论坛”中,我们充分利用论坛平台设立了“三峡大讲堂”,引导医学硕士生努力培养学术钻研精神。通过“研究生成果展”,以视频、展板、网络新闻等方式展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加强学院间的交流,彰显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信。通过“巅峰对话”和“师生共话”组织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就医学硕士研究生关心的培养、就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切实解决研究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研究生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思维表达,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在“一院一品”活动中,医学院研究生分会以“乘医学之风、为健康护航”为主题,进行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陶冶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坚定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医学院研究生分会每年还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增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2.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在及时学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但是从第二学年开始至第三学年毕业,研究生主要跟随其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生分散到校本部及各个附属临床医院,此时导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变化相对更加了解,因此,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方面的引导、示范和监督职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责,要求导师和学生定期座谈,定期向医学院研究生科汇报研究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填写《研究生思想动态汇报表》,并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状态考核目标进行定期检查。此外,我们大力倡导导师教书育人工作,在每年的导师遴选中将教书育人作为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对于不能履行育人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导师,实施“一票否决”制,取消其硕导上岗资格。同时,将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责任作为导师上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体现导师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加入了导师对学生思想表现的评分,将研究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思想上引起研究生对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并落实在行动上的自我提高。

3.加强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我们根据学校统筹制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遴选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分期分批建立了一支与学科相适应又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我校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与辅导员的常态化沟通已经形成。一方面,研究生视辅导员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在和辅导员的流畅沟通中,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疑虑、困惑被逐渐化解或减轻;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到研究生寝室走访、找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解决学生困难,对于研究生思想的状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因此,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已成为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

4.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因此在课程建设改革中,我们增设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将课程的讲授与临床实践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临床实践和导师的垂范,提高医学硕士生的职业素养,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执业者是否能真正满足医学行业以及社会对他们提出的服务需求,并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将会坚持不懈,勇于探索。

医学硕士论文: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索

摘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缺乏,将严重影响到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阻碍整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医科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一系列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56-02

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其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以及从事临床实践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因此,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现状

1.现行的学位制度存在缺陷、培养目标不明确。医学研究生分为科研型(学术型)和临床型(专业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类型进行,侧重于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基础实验研究,未能认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仍存在“重科研论文、轻临床实践”的思想。殊不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研究生来说可谓重中之重,操作技能的训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科研论文的完成也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二者在时间上存在着矛盾[1]。结果造成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很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难以胜任临床医疗工作。

2.研究生扩招,生源质量难以保障,硬件资源严重缺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各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本各高校的实验室、设备器材就缺乏,在扩招之后,硬件设施更是难以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2]。

3.课题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科研工作是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普通医学院校在教学条件、培养经费、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与重点院校、综合大学存在一定差距,无法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交流平台,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课题供所有的研究生参与,研究生独自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受到限制[3]。

4.教学实践环节不够,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一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增设教学实践环节,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教学任务。但从目前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

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明确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生教育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应高于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严格的计划和制度把关。首先,研究生必须切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尽可能地侧重于科研所需,使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科研实践又为研究生成才服务;同时应将实践能力培养列入教学大纲。为保障临床训练时间,新生入学后就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此外,根据不同专业有计划地制定轮转科室及时间,明确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量化指标,如所管床位数、病历书写量、参加科室病历讨论及学术讲座等,要求研究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训练[4,5]。

2.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沿性和交叉性。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学科实验平台等基础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同时要多方位开放实验室,使研究生在课上及课后均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科研训练或学术研究,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时能够为研究生在实验课及学位论文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多方位的开放模式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建成了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的支撑平台。

3.加强教学实践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能力,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根据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安排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如开设实验课及批改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辅导答疑等,并要求研究生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每学期总学时不少于20。

4.参与并申报项目。项目申报涉及科研信息的搜集、科研思维的梳理、科研问题的凝练、科研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及培养科研写作能力。因此,导师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申报课题(如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性项目申报),研究生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可切身体会到科研课题的申报的全过程:如标书的书写、立项、实施、结题等,从而对基础或临床研究有一、清晰认识,有益于他们日后把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人,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的作用。导师的言行、理论水平、临床能力、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学术作风、医德医风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未来的成长[6]。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活跃在医疗、科研及时线的主力军,医学生所必备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都从此而来[7]。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如: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如:从国内外高等院校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如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

6.制定、规范的考核制度。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许多临床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因此,研究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为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为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研究生的管理与考核,制定规范的考核制度[8,9]。如:日常考核:研究生应根据每天完成的临床培训工作如实填写《研究生培训登记手册》,指导老师审核并签字。出科考核:研究生每轮完一个科室,必须由科室考核小组或负责医师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出科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个科室。此外,还要定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见病的处理能力。

三、结语

总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科研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各医学院校要明确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采用新策略,将研究生培养成“智、能、德”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49-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 同 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 予硕士学位:①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 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临床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为重,兼顾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既要 有较好的临床工作能力,又要有的科学研究基本素质。

1 研究生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21世纪,生命科学成为前沿科学,临床医学也将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向精细分科和 交错综合两个方面深入发展,并不断产生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一方面要重视学科的专 业发展,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善于利用 进的技术和理念,为将来做一个思维和临床技能先进的临床医生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注 重学科发展的交叉性,虽然现在学科分得越来越细,但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学 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学科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过程 中,要建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医生。

2 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基本功训练

临床医生既要做临床诊治,又要做基础研究工作。临床医学的发展是以基础医学的发展为基 础的,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基础医学研究发展的动力。基础医学的发展是临床医学发展的源 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基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很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作为临床医生,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就 不可能很好地应用这些新技术。科技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多进 行基础研究训练,既要接受实验技能和基础理论的训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 的科研素质,有前沿的科研思路、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技能。临 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高级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和措施,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导师队伍 的壮大,在校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课题主要来自导师的各类基金课题和导 师的非基金课题,如申请课题的前期工作及自选课题。结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选题,主动参与课题的设计,培养自己独立对课题的分析、设计和 完成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导,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争取更高层次的科研 基金和申报高等级的科研成果奠定基础[1]。

临床医学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期间,要学习理论课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的训练和培养,所以 学位论文选题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选题,前者将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放在及时位,兼顾 论文的实际价值,保障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如期完成,按时毕业,后者则是将论文的实 际价值放在首位。研究水平的高低不在于采用的指标是否先进,而在于是否有开拓创新的学 术思想,要努力开拓视野,求实创新,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一些所谓时髦的技术指标。科研选 题要具体明确,既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又要和个人的专长相结合。课题实施 的过程中 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规范开题报告,经过充分论证后,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也使研究生 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

3 建立高素质的导师组队伍

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导师组成员可由中级职称以上的青年教师、技师等组 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生在生活、工作、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导师组成员也要不断地提 高 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学科 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对于培养研究生来讲,导师占 主导地位,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是重要因素。指导临床 训练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必须了解研究 生临床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同学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指导训练 中努力争取更多的操作机会,督促他们努力学习,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高素质的临床教 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临床能力研究生的保障。

4 加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2008年2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指出,我国医学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从医学教育大国向医学教育强国迈进,提 高质量是建设医学教育强国的核心[2]。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 的自然科 学属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融合的特点,医生不但要有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有道德素 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等。所以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 的过程中,不但要培养他们如何诊治疾病,也要注意在公共基础、预防医学、心理学和人文 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传授,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治病和减轻痛苦,医生还应该是出色 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学者,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也 要注意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修养。

严格实施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促进研究生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 的培 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良好的职业 道德是必备的条件,在学生的临床学习中,要重视他们的医德医风教育和严谨求实的职业素 质培养,要将老一代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传授下去,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要注 重研究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在临床能力考核中,要加强思想品德与素质考核,杜绝走 过场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认真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 加强研究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大医”

2009年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 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所以要加强研究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 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包含了古人认识自然、社会、人类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等的诸多综合 知识,尤其是文、艺、史、哲知识等,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理念,是我国人 民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显现。加强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卫生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生未来要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既需要高超的技术,也需要良好的道德操守。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社会,重塑医疗诚信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医学在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源于儒医文化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将医学 分为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个少数民族医学)和西方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如同中国传统文化 一样,具有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精神。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 千余年,中国传统医学也有2千余年的历史,而西医传入中国仅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和 科学的发展,中国已经告别了洋火、洋油、洋钉等的历史,能生产出自己的产品,或许有一 天医学也不再分为西医和中医,而是融合为现代医学。在探索现代创新人才培养、 适应未来医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 响,为当代医学生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卫生人才 。

6 加强研究生法制教育,培养依法行医意识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学习中不但要学习精湛的医术,也要学习相关的卫生法律 法规。增强依法行医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 卫生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医学生未来要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既需要高超 的技术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更需要法律规范和法律约束,学会用法律维护群众卫生权益,维 护正常卫生服务秩序,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尊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09年4月6日公布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严 格、规 范执法,切实提高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医药卫生普 法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依法行医意识培 养,克服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的态度,树立风险和证据意识,避免将来不懂法而造成工作 漏洞,授人以柄。医疗活动充满风险已成共识,这种风险不仅来源于医学科学本身的特殊性 ,而且还来自各种不利的社会环境和压力,特别是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实行,医学生和医护 人员一样,必须更加依法履行职责,增强依法行医意识,充分尊重患者权利,做到多想、多 问、多做、多记,时时处处警惕风险发生[3]。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及时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 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 境也。”治学需要有此三种境界,研究生的学习也需要有此三种境界,才能在将来的医疗 工作中,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卫生人才。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产生的矛盾日渐明显,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这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对我国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反思。

1 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1.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不够合理。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进行设置的。但对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于强调统一,选课的自由度很小。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教学方式与本科类同,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多数以“满堂灌”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一种是片面强调“自学”,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学生自己查文献,写综述,但对于一年级的硕士生来讲,他们很少知道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与规范,而针对这一方面的写作指,导又跟不上,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③研究生的教材建设缺乏力度。研究生教学的教材问题一直是各个学校研究生教学的突出问题。许多学校都是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④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待改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于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它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不能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一些高校也推出了旨在提高研究生医学系统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素质全过程培养型的教学模式,以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调整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

2.1.1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选课

增加医学电镜技术、组织学技术、高级生化技术、流式细胞仪的应用等课程或增大其课时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科学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1.2增加前瞻性课程和专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例如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在1999年和2000年都将干细胞研究推举为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首,许多国家都将干细胞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国内高校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应时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干细胞生物学,以介绍干细胞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及常用的研究技术。选课时实行试听制,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需要等来选课。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改革理论课内容和形式

理论课时间相对较长,可采取教材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

及时阶段:基本理论学习,讲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并避免重复,这一阶段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并安排近一半的学时。

第二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由教师介绍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荐参考书目、期刊论文等。

第三阶段:讨论阶段,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课题方向等查阅资料,写出综述,并将各自的综述复印,分发给其他同学,这样每个同学再阅读其他同学的综述,之后安排2~3次的讨论课。同学们自由地提出问题,由综述者给予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争论。

2.2.2完善实验教学

介绍本专业相关实验技术理论、操作步骤、结果观察及数据分析,并介绍本实验室和本校相关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验中老师应随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发现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

2.3加强教材的建设更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2.3.1加快教材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研究生要接受的是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而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更换周期,它只能提供比较传统的或是经典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生教材因其相对滞后性越来越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学内容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补发大量近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或者向学生提供获取近期文献资料、了解近期研究动态的渠道,激励学生不断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

2.3.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持教学活动时新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中广泛普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又对研究生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速度、高效率、时新性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研究生因其专于科研的特点更需要了解国内外近期的研究进展,网络以其无可替代的时效性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途径,且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了个别化教育,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建立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和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4改革考核模式

2.4.1理论课

对于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笔试、实验考试和作业等相结合的多元评定方法,其中笔试主要考察同学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实验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对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4.2研究性课程和专题

对于研究性课程和专题的考核则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所讲内容中的某个部分作一个小的综述,或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科研设计,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结果分析等。这样,在评价标准上就没有“标准答案”,采用一种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判尺度,更多地兼顾学生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性,从而给他们一个可以拥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生物信息学教育初探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现代教育技术;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3;Q-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67-0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信息时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芯片 技术的发展,使得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数据量呈线性高速增长。对这些数据、正确的解读 ,为阐明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能。连接生物数据与医学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 atics)。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生物数据,提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或基因 群,再进行实验验证,是一条高效的研究途经。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医学研究在基础上 就注定离不开对生物信息的了解。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 这种类型 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 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 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 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 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 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 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 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 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 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因此,笔者对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教育初探,不但有利于该门课程尚未形 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之际,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医学硕 士研究生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

1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范围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并注定以互 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 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

生物信息包括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数据等 。由实验获得的核酸蛋白序列和三维结构数据等构成初级数据,由此构建的数据库称初级数 据库。由初级数据分析得来的诸如二级结构、疏水位点、结构域(Domain),由核酸序列翻译 来的蛋白质以及预测的二级三级结构,称为二级数据。创新算法和软件是生物信息学持续发 展的基础,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平台技术是验证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的关键技术。因此 ,现代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化学 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 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 的科学。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上看,生物信息学是集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 一体化的一门新的科学;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 药物设计是生物信息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

2 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初探

2.1 课堂教学重在教授实践技巧与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生中的教学应以教授实践技巧为主,以介绍原理为辅,深入浅出,注 重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讲授应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着 重介绍其使用技巧与方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 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知难而退;注重讲解 使用技巧与方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掌握复杂的内容,介 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他学科的 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 学问题的科学素质。 任何学科都处于不断地发展、更新中,生物信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 应用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同时随着新的应用领域和新问题的发现,其他学科的方 法也在不断地应用于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增加了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案例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 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 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 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内容涉及到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但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 ,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可以解 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 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目的基因序列的查寻” 时,除对基本内容的介绍,如数据库的发展、分类等,其他采用案例法,让学生利用搜索工 具查找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网站的介绍内容对该数据库的发展、内容、特点 进行学习并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际的数据库浏览操作了解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且掌握数据 库使用方法。

2.3 采用“讲、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 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 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 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 综合发展。通常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 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采取了进行实际演示 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 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 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 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 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 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 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 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评语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生物信息实验教学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 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 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 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 查 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2] ,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5 考试无纸化,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 。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 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 解释,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 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促进学生 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除采用实践技 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 思维等方面的考核。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通过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 的 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随着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大科学 ”素质和意识的医学研究生人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