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医学专业论文

摘要: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医学专业论文

医学专业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较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1应用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探究式阅读教学法的应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与普通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1精心选材

在选取学习材料时,确保所选的学习才能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中的相顾炎需要,还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并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应用成效的提升。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各种临床疾病为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语词汇较多且常见,尤其是内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使得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即便没有掌握的内容,也能在课后通过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对学生而言较为生疏,而且具有较大的词汇量,这就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的在临床常见病探究教学中穿插一定的理论内容,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掌握有关内容。

1.2创造机会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当学生在面对未知的知识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在质疑之后,应引导其通过查询和论证进行释疑解惑,并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独立、合作以及讨论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学习成果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相启发和融通以及吸收,进而在促进自身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提升。

1.3加强引导

就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来看,其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求证,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求知,而且学生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与自身学习相符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在应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法时,应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一般而言,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和管理的角色,而学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励的对象,从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符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

综上所述,对探究式阅读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尤其的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培养更多符合时展的医学人才,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身。

作者:辛艳平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助理医师医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合法行医的前提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及时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近期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增强了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紧密衔接,提高了学生生物化学考题得分率,为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萍 单位:云南大理卫生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1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作者:于宁波 周亚夫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1方法

1.1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性格。

(2)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由孟佳编写,该量表共22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即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分1到5,总分范围为22~110分,22~52为低水平,53~82分为中等水平,83~110分为高水平,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情绪管理能力越好。为了进行维度间比较,各维度计分采用平均分(即维度总分除以总人数,得分范围为1~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以上,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数据分析

全部研究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频数和率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男生74人,占13.83%,女生461人,占86.17%;大一200人,占37.38%,大二150人,占28.04%,大三185人,占34.5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63人,占30.46%,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57人,占48.04%,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115人,占21.50%;农村生源365人,占68.22%,城市170人,占31.78%;家庭关系较差的为6人,占1.12%,一般的为93人,占17.38%,较好的为436人,占81.50%;阅读习惯中,基本不阅读的为58人,占10.84%,想起来才读的为383人,占71.59%,规律阅读的94人,占17.57%;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原因的为78人,占14.58%,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为457人,占85.42%;性格偏内向的为259人,占48.41%,偏外向的为276人,占51.59%。

2.2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总平均分为(82.36±12.94)分,情绪管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的为287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91.14±7.46)分;中等水平的为233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74.03±7.08)分;低水平的为15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43.80±10.89)分。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情绪理解能力(3.78±0.71)分、情绪运用能力(3.78±0.67)分、情绪表现能力(3.73±0.67)分、情绪调控能力(3.73±0.66)分、情绪觉察能力(3.73±0.64)分。

2.3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因素(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自变量,以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得分<82.36分赋值为0,得分≥82.36分赋值为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分较高,说明其能够有很好的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状况,这可能与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后,医学教育比以往更重视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有关。情绪觉察能力是指体会自己的各种情绪及其变化,觉察他人的各种情绪表现,而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寻找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遇到不适情绪时,感知他人的情绪能力及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可能原因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时间长,压力较大,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间较少;此外,专门情绪管理教育缺乏所致情绪感知及控制技巧不足也是导致无法顾及他人感受和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原因之一,如何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相关教育中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越好,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越依恋,情绪管理能力越强,不易产生不良情绪,与甘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家长往往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子女也习得了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较好处理自身情绪问题,提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评估。有规律阅读习惯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强,可能原因为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获得较多的情绪管理知识。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本研究结果表明,将消极事件归于他人原因的学生要比归于自身原因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强,祁珍华等的研究也表明,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因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其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此外,偏外向的要比偏内向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强,可能原因为外向学生往往更多地将自己与外界人或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在此过程中有机会不断体会和调整各种应激对自己带来的情绪体验,使其与自身身心状态处于和谐状态;而内向学生缺乏这种锻炼经验,因此情绪管理能力也较弱。程冉等人研究也表明,个性特征外倾型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更多地寻求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而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作者:郝玉婷 李长仔 赵佳 张盼 刘广天 汪凤兰 景丽伟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人文教育论文

一、医学教育系统与人文教育子系统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以课堂讲授、理论考试为主“,填鸭式教学”现象普遍。系统开放性要求系统动态、连续地从临近系统中吸收负熵,以维持系统有序化。首先,应引入医学教育系统以外的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教学力量,拓展师资队伍来源,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外部力量的加入,将会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深化,推动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建立,促进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按系统论的要求,为体现系统的层次性,课程应有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必修与选修之分;为体现系统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应有融合、渗透。其次,还应打开大门,多向国外学习。美国等国家无论是人文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第三,学校和相关教师应主动适应外部变化,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对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与考核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可以及时增加沟通交流方面的课程。

作者:李显文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一、张家口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本研究以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师德现状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为张家口学院医学专业教师及北方学院医学部教师(包括临床带教教师)。统计显示,该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阻碍,问题也是难免的,尤其在少数教师身上问题突出,这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清楚

部分教师把“稳定”作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逐渐变为对第二职业、“走穴”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因为高校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完成本职工作后,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可以做一些兼职,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不足、精力外流,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观念淡薄,在内心深处医生身份大于教师身份。另外,部分临床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轻临床教学工作,甚至将临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求职称岗位的手段而不是责任。

(二)教学运作的适应性和有序性不足

肩负临床工作的医学专业教师因医疗任务繁重、突发事件而对教学工作难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常会出现上课迟到或旷教等现象,也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缺少重要的教育专业等基础的支撑

对于教师来说,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来看,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教学。教育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的知识——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个体经验。从我国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他们还未能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多数的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比较浅显,即只停留在初始的水平,未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往往单一、呆板,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年龄结构欠合理,出现断层现象

我市医学专业教师出现两头重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呈现出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现状。因缺少中间层传、帮、带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凝聚性较弱。另外,年轻教师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不满足于现状,对物质利益看得重,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五)对病人、学生缺乏爱心少数

临床教师爱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未能关爱自己的病人;作为教师,未能关爱自己的学生。这影响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六)教师创新精神不强,因循守旧

调查结果显示,某些教师的知识方面结构变得退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新,没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等,未能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影响我市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合力差

部分教师崇尚个人奋斗,对同事及领导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难以团结协作。此外,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能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业务的繁重和工作压力的巨大,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往往过于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身道德修养。

(二)学校因素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工作乏力,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的利益、要求,而对于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性,从而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此外,把医疗、教学和科研变为一体来对待,这是发展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但却造成医学专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得不到合理分配,影响了他们规划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存在浮躁的现象,往往追求的是名和利,严重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养成一个自律、自觉的品性会更加困难。其次,国家扶持力度不足,使得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医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

可通过主题教育、座谈学习、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关

临床教师在医疗实践中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其言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德、品质。学校要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观,既要注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1.建立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医学专业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应建立特殊的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教师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2.要完善医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通过各种培训,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3.建立阶段性的脱产带教制度

让医学专业教师暂时脱离紧张的医务工作,把心思放在教学活动中,这既可暂时摆脱疲劳所致的职业倦怠,又能够保障教育质量。

4.健全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并把师德作为评价临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如建立教师教学和医疗工作档案,达到水平晋级,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张家口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是一项长久、繁琐、细致的工程,它除了需要广大医学教师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外,也需要得到医学专业院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素质。

作者:田玉姣雷慧单位: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现代教育论文

1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障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2.4.3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中医来源于实践,优势在于临床疗效。只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培养出中医思维。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就要让他们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真切体会中医的神奇疗效,从而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教学,要严抓临床实践,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规范临床实习管理办法、增强临床带教意识、改进带教方法、改革出科考试等方式强化中医技能培养,提高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医科学的振兴,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学生认同和接受中医,从根本上巩固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培养真正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许丽梅赖仁奎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青岛大学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试中至少有1个SCL-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占11.67%,男、女及不同来源的学生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女生、乡镇来源学生、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突出。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造就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和基地。

因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掌握医学生人格特点、规律及其差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医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并轨的完成和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共计60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

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为。

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9个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

1.3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1.67%。男生心理障碍率为10%,女生为13.3%。由此可见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表1)。女生与男生相比,在躯体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焦虑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表2)。

3讨论

3.1性别与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差异不大,这个结论与有关研究一致[2],但是不同性别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结果提示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而脆弱,情绪波动大。

男女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女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使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减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

②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问题时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3.2不同年级与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五年级。原因可能是:

①一年级学生刚从父母身旁来到他乡独立生活有一种不适应感。

②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③加之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想象中的殿堂式校园与现实的不符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梦幻,就更加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3.3来自城镇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环境与所受教育存在的差别使其在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

①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农村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

②有的家长教育比较粗暴,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给予必要的关注,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奋斗。

③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矛盾、痛苦等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久而养成农村学生敏感、多疑等性格。

④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

如人际关系上的自卑情绪,城市大学生高消费和自身经济窘困矛盾下的种种尴尬……,这些情况需教育上的正确引导。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医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达到了录取线,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说是未达到或是未达到“录取线”,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影响[3],易产生心理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系统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开展团体咨询。对于因子分≥3的部分学生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超级秘书网

对于总均分≥3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3杨德华,耿庆妍,张寅.要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640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论文

一、制约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教学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医疗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相比之下,医生职业的报酬比教师职业的报酬要高得多。并且医学专业教师(主要指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可以选择,卫生系列职称的评审,并不要求教学工作方面的条件,因此,医学专业教师即使不参与教学工作,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晋升。有效激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缺乏,使其参与教学和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二、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职前教育体系

应出台我国医学专业师资的专业标准,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入职门槛,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医学专业教师,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同时,完善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合作培养模式更切合实际,即师范院校为今后有志于成为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类课程,医学生修完相应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才能有资格参与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实行学分互认。在职医生要想成为教师,也应该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和考核。

(二)完善在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及时,组织机构上,引进教育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使培训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合理,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第二,制订整体培训规划,明确医学专业教师培养目标和标准,使培养工作具有系统性、常规化、持续性。第三,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第四,提供适当培训课程,从观念更新、系统理论、实践技能和科研方法训练等方面,弥补医学专业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同时注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的在职培训痼疾。第五,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学习培训平台和网络资源平台;交流平台,通过公开课、沙龙、讲座等创造交流机会;科研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与改革,从而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三)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制度

一方面,明确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建立严格的临床教学职务的聘任制度,把教学工作情况、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改革科研等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提出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将医学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教学能力培训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给予时间、经费保障,为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各方根据政策制度,各司其职,使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和价值。评价不仅注重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不仅用于对教师的晋升、评优、分等等管理性功能,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实施发展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督导、同行、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多方位、多层次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状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提供依据。另外,评价结果要真正服务于教师教学改进的目标,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具体描述教师教学状况,给出改进建议,使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评价在促进教学改进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学院校对教学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教学工作在医学专业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中的分量,对教学工作量的测算和报酬要合理,甚至适当倾斜,以充分体现教学工作的价值。并且将教学工作和教学科研状况作为医学专业教师评优、晋升的条件之一,使得医学专业教师对教学工作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视。同时,还要建立一系列奖励制度,对积极承担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科研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李荔 单位:桂林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管理论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博学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瑾 唐靖 沈苏南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非医学专业思想教育论文

1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现状

1.1专业认知度问题

专业认知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目前医科院校多数非医学新生对被录取专业都存在认识不到位、不明确的问题,难以有效把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和专业当前发展形势,专业认识度比医学专业新生明显要低。根据笔者在安徽某医科大学287名非医学专业新生群体中针对专业思想状况开展的试调查显示,在“进入该专业前,您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选择“了解一些,不多”和“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56.2%和16.6%。

1.2专业满意度问题

非医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远不及医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生”,和医学专业相比自己所学专业处于劣势,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感。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仅仅占到4.6%,懵懂的认知对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极为不利,也给新生入学后的教育带来了难题。

1.3专业适应度问题针对

“您觉得周边的同学专业适应度怎么样?”这一问题,选择“多数不适应”达到了36.6%。首先是新生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即不能及时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跟不上课程进度。其次是非医学专业课程负担较重,课程难度大等让新生压力过大,难以适应。尤其是一些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过于紧凑,新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就更大。

2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专业

对于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怀有学医的梦想,及时志愿和心目中的理想专业基本上为临床医学专业。高考之前由于主要忙于应试,新生对报考专业的内涵了解不足,填报志愿时容易盲目跟风,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志愿填报的意向不够尊重甚至直接包办。[2]由于受分数限制,部分同学经过调剂和征集志愿等形式被录取到非医学专业。调查显示,只有12.8%的非医学专业同学目前所学专业作为及时志愿填报,服从调剂的高达50.8%。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及时志愿的少之又少,造成入学后专业兴趣缺乏。没有进行理性思考以及准备不充分未能被心仪专业录取,是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非医学专业新生被录取后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多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来到学校后,又会发现所学专业无论是在规模、学生人数还是师资力量等都和临床医学专业存在较大差距,心理落差就会加大,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卑心理。因此不少非医学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转换专业。

2.2入学教育不够深入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说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好契机,良好的开头将会为新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助力导航。新生入学后,各个高校都会安排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如校长、书记介绍校史校情,举办学业规划讲座,校风校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从学校层面统一要求和引导学生,因此缺乏一定针对性。如学校领导的报告内容大多是针对医学类学生,包括很多学校以“造就良医”为校训,导致非医学新生会存在一定失落感和孤独感。部分二级学院对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更多的是随大流完成学校下发的任务,做计划、写总结、拍照片的热情反而高过了入学教育活动本身。对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和计划安排不够科学和深入,仅仅通过新生家长会、开学典礼等对学院概况和专业从面上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所学专业,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医科院校在开学初往往会有农村定向生的调剂名额或转到其他专业的机会,一些非医学专业新生在对所学专业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选择转专业。辅导员、班主任自身专业和所带学生专业又往往不一致,不能够给予有效引导,难以满足学生对了解本专业的需求。

2.3非正式交流群体的负功能

一般来说,新生在开学前后与上一年级的学生沟通最多。新生多数在入学教育前就会通过校园贴吧、bbs、QQ群、飞信群等方式与上一年级学生进行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录取专业的大致情况如所学课程、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这样的交流群体信息沟通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和培养目标,密切了新老生感情,缓解了新生焦虑情绪,有其正功能。然而,这种非正式交流群体也存在一定负功能,会导致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偏差乃至背离。[3]二、三年级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本来学校存在的专业

思想教育问题等原因无法给新生一个和的解释,甚至有些学生本身就对所学专业抱有厌学情绪,或者因为学院规模小等原因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等导致负面情绪,他们会将这种不好的情绪传递给新生,带给新生不客观、不的信息,这种不稳定、不客观的信息链会误导新生,打击新生的积极性,让新生产生怀疑和退缩心理。少数学生在入学前的暑期在和高年级学生做了交流后,直接放弃了入学机会而选择了复读。即使在开学初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后新生对所学专业依然迷茫,显然这种交流群体的作用还有待于引导。

2.4非医学专业缺乏实力和特色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科院校的传统和王牌专业,在课程体系、科研成果、实验平台等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非医学专业在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等都无法和医学专业相比。学生在“学校重视”、“社会认可”的满意度分别只有41.6%和44.8%。一些院系因为缺乏实验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学生往往还得借助校外的实验室进行实验。非医学专业名师、博士等数量和质量不够,缺乏学术带头人,往往会从周边院校聘请老师。课程体系方面,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往往在课程设计上是实行交叉模式,学生既要学习医学知识,又要学习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跨距很大。很多非医学专业往往是旧的课程体系不愿抛弃,新的课程体系又未能形成起来。[4]非医学新生本来入学录取线要比医学生低得多,学习能力和医学生比起来有一定差异,杂乱的课程体系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所以大学一年级往往成为这些学生挂科最多的一年。临到毕业之际,非医学学生的课程往往又很重,也影响了他们的择业和考研深造。软硬件的缺失使得非医学专业逐渐边缘化,缺乏实力和特色,致使他们质疑自己所学的专业。

3加强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的对策

3.1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新生了解专业,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头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规划大学学业。这一时期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培养教育。除了家长见面会、开学典礼外,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要重点介绍学院各专业的历史、发展概况、未来规划以及师资力量、实验室、教研室等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院和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体会学院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增强新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和以院为荣、以专业为荣的自豪感。通过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新生的专业和学科指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今后的工作方向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去向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心。合理引导新老生交流。可以在新生群体中试行“导生制”,通过“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管理制度,让“导生”协助开展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高年级的导生们可以担当新生的学习帮助者、经验传递者和思想引导者,导生针对专业概况、专业课学习等问题谈感悟与经验,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了解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学习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律,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3.2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要属自己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要注重专业修养,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术指导,主动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目前对于医科院校非医学专业而言,为数不少的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背景不同,这并不利于新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尽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方面不存在代沟问题,但是专业上的代沟却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障碍。因此,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应该尽量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匹配,要鼓励辅导员深入课堂一线,听一听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知识,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掌握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从而更合理的在专业上给新生指导。目前多数医科院校均按班级配置了兼职班主任,高校可以利用开学初的班主任聘任契机加强师生交流。班主任在课程教学、专业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大赛等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班主任可以把专业指导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对专业领域能够有一个的了解。高校在配置班主任时应尽量协调其专业方向与学生所学专业。[5]一个好的班主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内容和树立专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

3.3科创实践活动加强专业思想

注重培养新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科创赛事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科普大赛等等,以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创项目能让新生提前接触到科研领域,在项目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组织新生赴科研机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先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专业老师设计的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尤其是利用暑期三下乡契机结合专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中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巩固专业思想。以笔者所带生物相关专业为例,之前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多从新农村建设入手,如看望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他们送去关怀。虽有一定社会意义但专业契合度不高,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今年暑期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主题,运用辅导员自身社会学专业和学生所学生物专业特色,组建了一支以大一新生为主体的调研队伍,对当地机场周边秸秆利用状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效果良好。在实践中同学对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分析了秸秆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专业自信大大加强。

3.4加大投入,打造品牌

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调整修订非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强非医学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重点解决专业设置中主干课程陈旧、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补充专业新的知识内容,使得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二是学校和相关学院要加大对非医学专业的投入力度。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相对于医学专业而言,非医专业在实验器材、师资力量等均处于弱势,首先要加大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和学生正常的科研和学习条件。设备条件不完善会影响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同学的专业思想稳定性。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开展教学工作,并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开展质量较高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让学生直接感受专家、学者们的思想火花,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国际前沿领域里的运用和发展。此外还可以采取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新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的科研人才,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稳定专业思想。

作者:冯睿 查晓丽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专业论文: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论文

一、改革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应地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教学探究的多样化。当前,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教学探究上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类”人才的要求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就业的需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3],所以很难两全。最终结果是导致同一机制同一教学探究的实施,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竞争力,社会的认知度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也成大势所趋。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首先,随着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出现较大差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动物的种类和群体大小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动物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使不同类型的各类人才各有兼顾,共同成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4]。

(三)高等农业院校“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作为由具有不同特质人群组成的大学生群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为了较好地适应个体,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地突出个性培养便成为一个长期的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动物医学专业“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教学探究的构建与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主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探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按模块化分类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自行选择后进行分类。即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按照“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授课和管理。确立“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通识教育,大三、大四阶段分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两型专业课程学习的专识教育”的两段式教育分类教学探究。重点突出学术研究型学生的专业理论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教学探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研究,为毕业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为毕业后考研作准备。“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考核机制等,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1。图1“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顶层设计“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环节,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1.实施大学全年级英语教学不放松,提高英语水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基础上,重点以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安排上,大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年以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汉语与英语“双语式”教学,并充分将网络自学和课外大量的英语活动有机结合。2.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增加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生理学、政治类课程与时势政治的辅导与学习、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与考研有关课程的课时,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学生的辅导,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3.设立导师培养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和素养,规范科研行为,提升科研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校为每位学术研究型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应包括:查阅收集并整理资料、申报各类课题、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科学研究和撰写并等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活动,能学到一定的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4.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毕业需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探究

技术应用型学生的教学探究,重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兽医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即通过四年的动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培养,直接步入社会,进入畜牧兽医业的最基层,为我国临床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2。

1.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和生产实践需要,开设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形态学”———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掌握动物的分类、畜禽的基本结构、解剖动物的方法和辨别正常与异常动物组织器官;动物机能学———集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二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的生理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探究规律,以及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诊疗学———集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和近期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三科疾病学———集内科、外科和产科三门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使学生掌握动物常见普通病的类型、影响及诊断技巧;动物生物技术———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课开设的大实验,一般需横跨几个学期,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2.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有机联系和整体认知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效应。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人工造病,然后进行诊疗,将前后所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工给动物接种病原菌造病,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和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又能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在计划学时内开设综合性大实验的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外的自行设计探索性、创新性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较常规“灌输式”教学探究效率高,效果好,也能使学生将来就业后能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

3.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动物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在培养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方案中,应相对增加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和兽医外科学等专业课的实验学时,且以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的方式开出。同时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和学时,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段。第3、5和7三个学期集中时段安排综合性实验课的综合性大实验或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意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保障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专业工作。毕业实习也可尝试新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利用大三后的学期假期,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位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4.完善考试和考核机制。通过正确导向,使学生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专业知识点理论考试和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并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动物疾病案例、专题或调查报告。以此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等,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点的理论综合考试内容应涵盖当前全国“兽医资格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内容。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括:(1)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技能考核;(2)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考核;(3)三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操作考核。

作者:刘进辉 苏建明 程天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医学专业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论文

实践教学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根本途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为培养“宽口径、厚专业、强技能”的创新性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而开展。目前,实习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不紧密,校内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实习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企业生产需求有差距,仍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实习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既提高了实习质量,又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同时,对我国高等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人兽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人兽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多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及时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据不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应当基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现场情境性、完整性等特点。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特色鲜明,在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推广应用,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成果在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手段与方法改革、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多层次应用,对农类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驿 陈进军 张继东 赵生财 巨向红 徐春厚 彭金菊 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高校生就业论文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多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较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较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综合院校要充分挖掘、整合各方面的校内外资源,为医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支持和帮助;把握好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向,与时俱进,掌握近期社会资源,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品质、高效的就业创业信息,帮助医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医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

作者:蒋梅 李俊丹 洪银修 李思臻 单位: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建置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4课程的实施

在单元教学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按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量表等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实施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5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

教学评量紧扣核心能力或能力指标,并力求多元。评量方式包括笔试、实作评量(表演、实作、作业、鉴赏、实践)、档案评量(资料收集整理、书面报告)、口语评量(口试、口头报告、面谈)、轶事记录等。评量时注意三项原则:教育性,即评量过程应协助、回馈、引导学生学习;道德性,即评量过程应公平、透明,不应因其性别、性向、种族、宗教、信仰、年龄或残疾有差别待遇;规则性,即评量过程应符合学校期望、学校的规则、政策、步骤及指导。教学评量结果的呈现由以数字、文字为主的方式向更加人性化、更能体现学生变化与成长的方式转变,如将学生的每门课程评量结果纳入雷达图,以呈现学生多向度知识或能力的变化或成长。

作者:孙洪梅 孙英杰 王丽艳 邹继新 杨井坤 刘广文 侯继勇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五官科教学教学手段整体观念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及时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障,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导师制研究论文

1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及推行的意义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个教育形式关系里,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能力,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因人而异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对学生及时的心理调适和生活关怀为其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与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师承教育曾经是数千年来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虽然现代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曾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一直作为国家培养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门径,但是随着现代科班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独立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呼唤一种新型的中医本科教育复合模式正成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需求。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将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与高等院校中医科班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上述问题提供积极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为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必要条件,故成为各高校中医药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流呼声。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导师制”[2]。其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证实践技能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开专业,不同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教育,而是中西医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模式。为了改变现行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中,同一规格、教与学的分离,不能按学生个人的特点、优势、志趣、爱好因材施教的现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及时调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波动,尝试在本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体现专业特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除了应具有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能力之外,更应强调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中医功底。后者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一是熟读经典,二是临床实践。熟读经典不仅可以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握中医药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床实践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辨证论治等临床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通过临床实践,以共性演绎个性,以个性归纳出共性,使医学理论在临证中运用自如。其间名师的指导,是中医临床人才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师制医学教育让学生学会把导师的直接经验吸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能有效地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而且中西医许多抽象深晦的概念、医理和技术经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可以在名师指点下不断揣摩、感悟。

导师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贯彻“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观更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重视基础课程和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图钉式”的人才模式。即有较宽的专业面,拥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突破狭窄的育才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四个结合”,更有利于该教育目标的实现。

3实施本科

生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建立导师库。采取自愿入库原则,导师必须是对发展中医事业有热情,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过硬,热心献身教育工作的医教研方面的专业人才;导师必须是熟悉学科教学计划,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较强治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能力的教师;导师必须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离、退休中医教师。学生在入学后及时学期,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在导师库中选择指导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计划。

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指导2-3名学生。培养对象确定后2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导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时,可在教研室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学生培养资格,学生对导师不满意时,向系办提出申请,经系领导同意后可更换导师。系办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把握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时扶持、督促、调整。

不同学年导师的职责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角色的转换,二年级的学生导师是过渡和有针对性的拓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指导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导师则侧重于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指导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能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增加实践机会,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学会如何做人。

4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存在的困难

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行的全程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①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导师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科研工作繁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时间相对不足,这使最初筛选导师时符合要求的导师数量相对较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争取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②导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我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医院,学历及经验水平不同,这有可能在学生选择导师时会产生不平衡。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在介绍导师时尽量的突出导师的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③由于全程导师制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要求导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指导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与教师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重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系办制定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④整个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导师的工作不能量化评价,也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尚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摸索总结,逐渐完善临床医学院的导师制。

摘要: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措施和方法、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论文:在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论文

1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及时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障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总之,对于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临床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石刘霞单位:启东市卫生进修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