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护理专业论文

摘要:护理专业是以人为中心,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学科,由于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整体教学上,多以灌输和应试为主,教育方式上更重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少对护理专业、卫生预防、康复保健等基础性综合知识的培训。以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定势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保障工作的正确和性,常以病种、护理常规和标准护理计划解决问题。
护理专业论文

护理专业论文: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论文

一、课程衔接构建思路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近期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中高职衔接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让中职学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提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构建好具有中高职特色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顺利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论文格式

一、文题文题(title)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论文内容相符;文题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20字;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署名第九章社区护理研究195作者(author)在文题后加上姓名和工作单位,可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或咨询,也表示作者享有著作权,对文章内容负责。署名一般根据对文章贡献性的大小,上下排列或前后排列;若有多位作者时,姓名中间不用标点,采用真名;工作单位的标注,可在署名之后,:戎根据某些杂志的要求在脚注等处标明。

三、摘要摘要(abstract)是文章内容的提要和精华,用精练的文字概括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摘要一般不列图表,不用缩略语,不分段,字数在200—300字。

四、关键词关键词(keywords)是反映文章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以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主题,也帮助读者进行关键词检索。一般一篇沦文可用3—5个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应以美国出版的们ndexmedicus》、《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顷表》和《汉语主题词表》为准。

五、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组成。

(1)前言:前言(introduction)主要叙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点明主题。

(2)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部分应详细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选样方法、观察内容、研究步骤、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场所、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统计方法等,使读者能了解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对研究结果进行学习、评价和验证。

(3)结果:结果(results/findings)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将所观察到和收集到的现象和资料,经过整理与必要的统计后,用文字描述或用图表展示。描述结果时,应按逻辑顺序描述结果,不加任何评价-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实事求是地报告研究结果。

(4)讨论:讨论(discussion)是论文的精华所在,是针对研究结果进行阐述、推理和评价,并做出理性的分析和解释。注意研究结果是否与研究假设一致,原因何在;提出自己的见解,今后的研究方向;下结论应慎重。

六、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应列出本次研究所参考文献的目录。

护理专业论文:可行性护理专业手术室护理论文

1手术室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只有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护理专科化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方向。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不同于普通病房。随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手术室护理理念发生了转变。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确保患者得到好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术后较大程度的康复或将患者所不期望的结果降到低成为手术室护理的新理念。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趋势。卫生部2011年底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10个部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10个部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部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部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5个部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手术室护理是护理的重要内容,被称为护理专业的“及时专科”,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外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室护理专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为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保障培训效果,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中华护理学会及国内有关专家规划编写了《手术室护理学》一书,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教材。随后,各省、市护理学会也开始定期举办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及认证标准得以逐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789名护士取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卫生部计划今后加强评选、建立部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进一步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提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为临床输送更多更的专科护理人才。传统手术室护士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手术室需要选送部分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手术室进修学习后成为手术室护士;(2)通过科室轮转到手术室,由手术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模式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真正由医学院校系统、规范培养的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极其短缺。

2我院开设三年制大专手术室护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的护士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具备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发展,擅长手术室护理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1行业调研

在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之前,对我院省内外实习单位中的23所三甲医院及5所二甲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所三甲医院和5所二甲医院需要手术室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员,其中12所三甲医院和3所二甲医院需要三年制大专学历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近3年需要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需要10人以上及7~10人的三甲医院各5所,需要4~6人的三甲医院6所,二甲医院5所。

2.2师资力量

我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型”外科护理学教师共11名(其中硕士6名),专职手术室实训教师3名,另聘请了1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已退休)担任手术室实训教师,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由合作医院具有丰富手术室临床护理经验的教师承担,已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Vol.332015No.7

2.3校内实训条件

我院投入一个多亿在新校区建有两栋总建筑面积25378m2的省内的护理实训中心,先后投入一千二百多万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现有各类护理专业技能实训室125间,实训床位近五百张,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实训;建有现代化模拟手术室6间(其中层流设计手术室一间)配有手术床、无影灯、便携式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除颤仪、常用手术器械包、缝合包、吻合器、气管切开包、麻醉机、单极高频电刀等。这为手术室护理专业校内教学提供了保障。

2.4生源、就业前景

我院生源充足,每年招收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近千名,有二甲及以上校外实习医院98所。成立了由省内护理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护理、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护理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构建了“院校合作、全程共育、分段实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五位一体”连续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5%以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7%以上。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可从事普通护理工作,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

2.5可为医院直接输送手术室专业护士

我院设置手术室护理专业,学生可系统、学习手术室护理专业理论,并到南昌大学及时附属医院接受严格、规范的专业技术训练,为医院输送一毕业就能上岗的手术室护理专门人才。不仅缩短手术室护士培养时间,节约医院在职培训成本,而且解决了因派人外出学习而造成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综上所述,我院开设三年制大专手术室护理专业是护理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就业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陈宝玲 赵国琴 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网络信息化管理论文

1有利于护理队伍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

在江苏大学及时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品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6小结

要学习应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引进网络信息化管理,护士应认真学习,尽快掌握信息化系统管理,使护理工作方便、快捷。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内涵,使护理专业更好地适应人类进步的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开辟“多语种学习”栏目,进一步增加与各国护理交流的机会,丰富护理内涵,翻开护理工作新篇章。在重视基础护理的同时,有机地、灵活地、地应用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诸多好处,提升现代化护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护理内涵,把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真正发扬光大,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与更新型、更先进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联网,深入医改、保健改革的新潮,让“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内涵提高到健康保护又快又好的更高层次。

作者:韩秀兰 樊巧燕 雷红婷 王秀萍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1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核心

1.1行业标准分析

通过走访相关行政部门(如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了解行业颁布的专业准入标准;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行业调研,了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护理人才标准和内容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护理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计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需要。

1.2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近期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实践操作释义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

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学生经过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毕业前(每年5月份)可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该考试的内容,分析考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课程考试包括笔试和实操。笔试内容、形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实操以设计的案例来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如脑溢血昏迷病人的护理:心电监护、静脉输液、鼻饲等操作)。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该课程部分的知识、能力考点,提高考试通过率。我院近3年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2.0%以上。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其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实施方面都必须紧密追踪时代步伐。我院护理专业课程教学通过“1+5+1”岗课对接,能将职业岗位所需素质、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用性,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达到与岗位的零距离。近3年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7.0%以上,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即可就业。

作者:陈晓斌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高校护理专业医学创新教育论文

1国内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存在问题

1.1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源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以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监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等监测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虽然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在不断修改,但仍侧重于五大卫生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逐渐减少,慢性病、身心疾病等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卫生问题。在预防医学教育中,有关人类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随着预防医学任务的分化,有关卫生管理、经济、法律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

1.2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主动参与少

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方式,缺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及师生交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低下。虽然近年来也强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汲取知识,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1.3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主观上重视不够,有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缺乏,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实验实习开出率不足、满足率不高,针对医疗护理实践的训练不足,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因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使得动手能力差。

2预防医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2.1创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例如,在讲授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有学生就质疑为什么要以无效假设为中心进行检验(即作为原假设),相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本质差别作为备择假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不轻易否定的命题作为原假设。如临床比较甲、乙两种护理措施效果时,不能轻易说甲好或乙好,总是先假设甲、乙效果一样无差别(原假设),再作进一步研究(备择假设是否成立)。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1)引入预防医学发展史内容。

教师应在授课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史料,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进程及产生的巨大效益,增强学科兴趣,扩展科学思维,这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中学课程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已有较为详细的讲授,故对空气以及土壤环境的组成、人和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传染病防治、医源性疾病防治章节中大量内容已在临床护理和基础护理中讲授,故可略讲。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内容选择的方法不一样,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掘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利用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讨论生活与生产环境、食品安全与健康等问题。对于教材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讲解,可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模式,通过回顾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教师的启发下,指出现行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改进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对于教材中的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内容,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内部规律,比较不同统计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及结果分析,消除学生学习时的畏难情绪;对于教材中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内容,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来集思广益、互相启迪,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开发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后自学;介绍一些预防医学方面的网站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提供相关知识的查询(如食物营养成分表、各种统计用表、卫生标准等);指导学生自行制作课件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2.3设计相关实验、实习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知识,为此,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实习。例如,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糖尿病食谱的制定、常用护理科研方法的应用等。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设计—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如国内某品牌茶油苯并芘污染事件),自己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如何防止食品污染)。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4改革考核形式,正确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多年来预防医学课程考试沿袭单一闭卷笔试模式。我们在注重考核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必要改革。

(1)开卷考试:着重考查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学生可查阅具体参考资料,促使学生自学。

(2)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预防医学问题,运用卫生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来解决。

(3)护理论文:可以体现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另外,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也作出相应调整,即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60∶40,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答题(占60%),实践技能考核为开卷考试,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占20%)和护理论文(占20%),共占40%。这样,既增加了应用能力考核,又能发挥学生潜能,避免了传统考核形式弊端,深受学生欢迎。

3结语

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开展创新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高校和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黄松林 岳青 单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核心能力培养护理专业论文

一、护士核心能力的内涵

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结合起来并能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判断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护士核心能力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它是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反映,能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符合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范围规范的护理服务。

二、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和不足

(一)系统不完善

护士个人的发展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多数护士多为专科毕业,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加上人们对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护生无法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从属感,以致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无法得到认同,就会应付工作或转到其他行业。可以说,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和发展。

(二)培养偏重于临床实践

护理专业是以人为中心,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学科,由于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整体教学上,多以灌输和应试为主,教育方式上更重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少对护理专业、卫生预防、康复保健等基础性综合知识的培训。以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定势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保障工作的正确和性,常以病种、护理常规和标准护理计划解决问题,很少独立思考或个性化解决问题,缺乏对专科问题认识的敏感性和应急处理的专业性。

(三)考试评价与实践的差距

核心能力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可以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术。而目前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无法反映出学生理论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

三、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为使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和归属感,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讲座,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士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进展,帮助护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端正学生对护理工作价值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从而超越自我,早日完成职业规划。

(二)改革护理教学模式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重点,以加强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应减少灌输式教学,通过采用案例教学、临床实践、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互动。

(三)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采取科学、客观、多元性的考试方法,内容注重护理专业综合性知识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方式以主观能动性为主,即以课堂作业、学习小组讨论、实习老师+病人评价的方式组成,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能根据临床各种综合信息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核心能力是判断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加强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研究重点。只有充分掌握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先进实践技术和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护理专人才。如何根据新时期医疗领域的发展以及护生个人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护理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护理专业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毕强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护理专业论文:体育课教学改革护理专业论文

一、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现状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时常依据本人特长或喜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繁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未能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缺乏针对专业的专门性和补偿性身体训练;对体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忽视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落后陈旧的体育设施不能与教学相配套,一些时尚体育项目难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

三、小结

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应根据职业特点,筛选相应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把管用见效的教学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面对护理专业的新理念,我们应调整内容,变换思路,使体育教育的作用有机地融入到护理专业中,培养出业务精通、仪容整洁、仪态大方、姿态优美、富有内涵、气质高雅的新型护理工作者。

作者:雷建辉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1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由于人们长期的传统思想,对于护理这一门学科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护理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处于依附于其它医学专业的地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专业现今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存在并且得到相当的重视和发展。但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专业技能娴熟的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又非常巨大,所以很多开设护理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了护理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训练方面上,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大量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术培养而忽略了护理人文教育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表现为:过于强调技术性而忽视了临床护理的艺术性,过于强调技术性忽视了对人本体价值的尊重,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而导致护理生与病患的沟通协调、人文关怀方面会呈现出不足的现象。近段时间频频出现的医患矛盾等等也给医学类学院的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

2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

2.1护理学科的人文内核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医学技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为患者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方案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安慰、同情、关心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的关照。特别是护士工作与病人打交道的时间最长,对于病人术前术后的整个阶段全程参与,对病人的顺利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医学被认为是具人文精神的学科,护士是具人情味的职业。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经典命题,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了医疗活动。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索,对于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医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渗透。“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术仁乃医”。我国古代的医家认为医学其实是一种哲学思辩、关照生命的艺术。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体现。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2.2护理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统一

医学与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人。医疗技术使人们的身体没有病痛并且时时充满活力,而人文科学可以让人的精神境界保持健康,时时对人生充满希望。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成为护士,给予病人的人文关怀,很可能影响着病人对于自身康复的信心和对于疾病的看法。所以护士要加强人文类学科的学习,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个性需要,建立协调的护患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人文学科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层面所能解决的。

3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在医学类护理院校进行人文课程的合理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很多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近年来都意识到这一点,也做了相应的课程安排,但在课程开设和课时数上还是不够重视,现对于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提出自己一点意见和建议。

3.1必须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我们所设置的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工具性”的人才,而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具有整体护理理念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医学类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以往的有医生看病,有护士换药就行的粗放型需求了,病人需要的是更多更为具体的人文关怀,甚至是心理辅助性质的治疗。一个合格的护士不仅仅要求具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技能,还必须具有整体护理的概念。合格的护士除了对于病人疾病的关注外,还应当加强对病人本身的关注,这包括如:病人所处的环境、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病人的疾病史及其他的物理因素等等对于疾病康复的影响。整体护理的观念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病人的护理方案。护士已经不单单是护理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的病人健康指导者。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的合理化,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优化课程设置

3.2.1课程设置合理

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后,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合理的规划人文课程的设置,形成核心体系,与医学类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在我国,医学类的院校大多不是综合性的大学,而是独立的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在医学类院校中也属于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在医学类院校固有的课程设置里往往会忽略人文课程的设置。即使有设置一些人文类的课程,但是往往表现为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性比较差、课程结构随意性比较大、课时数少、课程体系整体失衡的现象比较严重。面对这种现状,要结合自身医学院校的特点和护理专业的特色,文化类课程的老师和医学类专业课的老师一起来合理的规划护理专业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和设计。使得人文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类课程紧密结合,互相影响。注重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医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有机联系,构建一个统一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3.2.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们更清晰理解人文学科与今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联系,让他们认识到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为了日后他们能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置护理专业人文类课程时,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有的放矢的开设人文类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讲座及相关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开设“护理应用文写作”、“护士人文修养”等必修课程。开设“文学欣赏”、“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开展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等讲座;以及合唱、话剧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学校的人文教育还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如:营造学校浓厚的人文环境,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进行人文学术类的讲座等等。

3.2.3加强师资培训

在我国,医学类的院校大多不是综合性的大学,而是独立的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在医学类院校中也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当前护理系的教师都以医学类专业教师为主,往往缺乏人文学科老师。这就必须要依靠学院文化基础老师的参与与帮助。医学类的专业老师与文化类课程的授课老师之间互补协商出学生最需要的课程设置方案。但是人文学科教师又面临着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的问题。在怎样将人文知识更好地结合上会存在困惑。护理院校应该定期的举行医学专业课老师与文化课程类老师一起参与探讨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科间打破隔阂,相互了解。学院还可以采取有效地激励政策,鼓励医学类的老师与人文科学类的老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医学类的老师和人文类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参加一些对方专业的学术活动,以增进了解。总之,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对于相关师资的培训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长期以来人们片面的把职业教育看成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仅仅培养学生技能的“技术教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当然是职业学院的教育目的之一,但是职业学院培养的不仅仅是只具有“工具性”功能的操作者,还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在教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让医学人文课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我们要不断强调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去培养学生,影响学生。

作者:郑轶 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PBL教学法护理专业论文

1.PBL教学法的概念和目的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主要以探索问题为基础学习法。它诞生于1969年,是美国神经学教授Borrows在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造的教学法,BORROWS大胆探索,改变填鸭式传统教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以人为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探索,摆脱传统教学法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方式,更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PBL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与好评。问题再复杂也不可怕,采用PBL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并深挖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久而久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能,形成自动学习的习惯。可以看到这与传统教学中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记形成鲜明对比。

2.临床营养学的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临床营养学这门应用性学科理论性是很强的。我们目前的教学主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主要有几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体对能量及各类营养元素的需要;其次牢记相关食品营养价值,了解食品经过加工储藏后营养价值的改变;再次学习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和各类方法;再次通过了解特殊人群生理特点,为其提供科学的营养所需;明确营养支持原则,扎实掌握相关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案。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临床营养学的教学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部分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一味的填鸭灌输,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期间一直以教授为主,很少与学生探讨问题,引导互动交流,学生总体上都是被动的吸取知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教学相对乏味,教学质量相对难以保障。

3.临床营养学PBL教学设计的方法采用

PBL方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1)课前准备教学开展前

任课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做好备课,将涉及课程中的问题提出来,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重点,系统仔细地讲给学生,比如六大营养素的功能、营养缺乏症及营养来源等基础知识,总之要将各类教授要点细化,做好充分准备与学生沟通。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进行小组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名学生,共同准备问题和进行随后的讨论。

(2)设计问题设计问题作为PBL方式的起点

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结合知识与教学经验,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将PBL教学问题设计与学生兴趣点相融合。例如:植物性食物往往对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不高,这是为什么?怎么提高植物对矿物质的利用率;大家都知道北方人的身高要比南方人高,这是为什么?从从矿物质和食物角度来解析;300毫升牛奶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用营养学怎么解释;“粗细粮食搭配”是不是更有营养;母乳喂养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说吃素比吃肉好,为什么白肉比红肉好;有些食物很甜,但是却不能改善人们的血糖,这是什么原因;糖尿病病人居然经常携带某些小糖果;同时吃火锅和海鲜容易痛风,这是为什么;凡此种种问题都可以做设计,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测试,将一些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融合在一起,例如:孕妇吃什么比较好,小组可以分别根据学习的知识为孕妇设计三餐食谱,学生们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去查阅资料,可以通过去相关营养中心去取经,总之将这个过程尽量多利用,整理探索特性,将学生们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争取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相对有趣的环节

既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又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好机会。通过之前的布置,将一些问题设计带到课堂讨论中,学生根据自身准备及收集的资料,按小组呈报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小组之间随时交流沟通,讨论结果阐述心得,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与相关的补充要点做分享。在老师的引导下,方便学生继续完善答案。可以看出课堂讨论是PBL与传统教学的重要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永远是主角,很少将问题的讨论交给学生,而新的教学方式走出了这个误区,让学生成为主角,将课堂变成一个舞台,对于过度活跃的学生加以控制,对于不善争取交流机会的同学加以引导,总是通过讨论与辩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师总结作为PBL教学过程的收尾

教师总结是重要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收回学生的思绪,对教学过程做以回顾,再次总结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概括相关教学内容。包括简要点评学生在PBL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淬炼更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主观能动性。

4.总结

总而言之,P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法,通过PBL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临床营养学教学质量,构建了新型的课程体系,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章节都适合PBL,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素质,做到稳步,科学合理。要不断深入研究,相信在新教学法的实施方面定能取得更高的成效。

作者:陆颖 赵健亚 徐广飞 单位: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论文

一、老年护理专业定位及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

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个体和群体特点决定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护理者,而是健康照顾与促进者、教育与咨询者、协调与合作者、组织与管理者、研究与应用者等多种角色的综合体。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老年人的失禁、进食、跌倒、睡眠、皮肤、意识、智能障碍等专科常见护理问题。同时作为健康促进者,帮助老年人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健康状况,帮助老年人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教会老年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如何照顾使老年患者更舒适,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医疗团队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在个案管理模式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负责患者在疾病转归过程中所有与治疗相关的事务。一方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与医生进行协调沟通,协助医生做出判断和决策。有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对新出院的老年人进行随访,明显降低了老年患者的再入院率。但是,护士并不是万能的,为了老年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整体性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还应与营养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是管理者,既要管理和监督护理助手的工作,还要负责老年患者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统计,老年患者健康档案的整理与统计,为老年人提供品质服务。另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研究者的角色对于老年护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老年护理实践,可提高老年护理质量。做好老年护理工作时开展研究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应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的整体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步。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身兼多种角色,只有经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每个角色。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

1.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最早始于美国,继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美国高等教育老年护理协会、美国护理联盟等部门制定了《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及课程指南》,其中包括了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核心能力的11项模块:评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健康评估;专门技能;健康促进、危险减低及疾病预防;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道德;人类多元化及跨文化护理;健康照护的全球化;健康照护系统和卫生政策。这些能力能够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临床实践,确保学生在所有环境中都能胜任老年护理工作。美国老年学会建议老年护理专业学士课程培育其成员应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增进健康促进及安全的能力;评估照顾需求的能力;拟定照顾计划及协调相关服务的能力;专业间团队合作的能力;支持照顾者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我国老年护理工作逐渐从医院过渡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艰巨,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的责任感、爱心、耐心及奉献精神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需具备的最重要的的素质;博专兼备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应具备法制观念、熟练的操作技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护理专科技能在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中排在首位。另外,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迫切需要的。颜君等综合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和有关临床专家分别来自养老院、综合医院老年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见,确定护理本科生在完成老年护理的学习后,能够具备:评价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综合能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由7个一级指标组成: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素质个人专业发展;教育指导能力。通过对4个地区10个单位的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确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独立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应对老年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干预及心理咨询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我国关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处于分散状态,研究中尚无将能力和核心能力做出明显区分,缺乏系统的核心能力标准。因此,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借鉴他人研究结果的同时还要考虑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完善其核心能力标准。

2.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教育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教育基本可分为4个层次,中专、高职、大学本科以及硕士,每一个教育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各司其职,并以中等专科职业教育为最主要的工作人员。中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训的是老年助手,他们主要从事生活护理工作,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养登记护士,登记护士的工作内容为除侵入性操作以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并接受注册护士的监督与管理。大学本科阶段主要培养注册护士,从事较为高级的护理工作,如静脉给药、伤口评估及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同时还要对登记护士和养老护理助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授予老年护理方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养老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学高校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工作或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在职护理人员可以接受老年护理培训,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的护士更容易注意到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对于早已迈向高龄化国家的日本很早就已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本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按照学历水平由低至高分别是护理员、助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我国老年护理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护理院、老年病院、老年公寓。现阶段,老年护理领域的专门人才非常匮乏,专科护士培养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少数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构建了“德技并重,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型养老机构及其他相关领域,也能胜任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工作,服务对象主要为健康、亚健康或患病老年人群。该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培养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各个层次的培养都已经开始,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但是各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都处于探索阶段。

3.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评价采用模式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及3家养老机构内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描述分析,设计了2个半开放式问卷,通过专家咨询法搜集研究对象的意见,形成了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经预试验和目标人群的调查证实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但该研究的目标人群仅限于南宁市。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已有报道,但各指标所占权重并未给出明确界定,尚待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标准、培养及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缺乏是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调查显示,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无论在培训时间、次数和内容上都无法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渐完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进行分层次培养,并对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职能进行界定。老年护理专业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的老龄化特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发展前景。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老年护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孙丹丹王艳梅吉珍颖

护理专业论文: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一、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的困境

1.教材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规划教材。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学制3年,在校学习2年,临床实践1年。在有限的学时下,各校本着适用的原则各显其能,各用各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存在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缺点,不易于学习和理解;有的学校使用其他院校编写的教材,不能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与行业的实际联系较少;还有的学校使用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与临床实际联系方面比较紧密,但删减的内容太多也很随意,不能推广应用。

2.教学方法不灵活目前的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得絮烦、学生听得麻木,师生对教学过程都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基于本课程的局限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对教学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在重难点的阐述上更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长期下去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资不平衡学校的教育依托的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然而随着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化学课程学时压缩,有部分教师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慢慢转向专业核心课或行政管理工作。我校目前护理专业有生物化学教师4人,都是<35岁的年轻教师,师资年轻化。

二、解决生物化学课程困境的对策

1.定位生物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是疾病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和铺垫。课程设计的定位是以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护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岗位需求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课程设计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2.编写新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为更好地完成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整合原有知识、紧密联系临床,我校编写了适合护理大专学生使用的《人体生物化学》,包括16章内容,并投入使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协调文科、理科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增加了化学基础知识,如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稀释、溶液的渗透压、生物分子概述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满足护理专业的需求,同时删减了繁琐的代谢过程,精简纯理论性知识,突出生理意义,加入与临床联系密切的案例,真正体现出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随着护理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的知识进行整合,组织编写了《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其中生物化学是第十六章,在内容上删减了纯理论的化学反应。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寻找适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思想,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积极获取知识的求知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能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教学从单向的输送知识变为双向的互动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中应使授课方法多元化,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其中多媒体教学是解决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需要,将大段的文字转换成图文并茂、动静相依的现代化课件,适量插入生动和贴近生活实践的典型图片、表格及图例,使知识更有益于学生理解、掌握。在目前的护理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广受学生的亲睐,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建设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库。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预先设计和组织特点教学内容,在一些资料的辅助下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合理、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包括教师群体结构合理和个体素质的提高。依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定位、编写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打造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董芳娟魏增云薄一览贾珺单位: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论文:消化道出血中护理专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有30例,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5 例,胃癌出血 5例,出血性胃炎 10 例,重度糜烂性胃炎引起出血 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 3 例。随机把收治的68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只单纯采用急救护理,治疗组在急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心理、饮食、健康教育、体位护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措施: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备好一切抢救物品,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并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在出血期间不能乱动,保持的卧床休息。让患者取平卧位,把头偏向一侧,避免呕血造成窒息;在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造成感染。同时清除口腔中的积血异物,让口腔保持清新,除去异味,避免异味导致再次

恶心、呕吐。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1饮食干预

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与该病相关的饮食知识,并尽可能地按照患者的喜好选择较为合适的食物,当大出血期间的患者,应当禁食、禁饮>24小时,情况好转后再给予其半流体或软体食物;尽可能地使患者朋友保持少吃多餐,同时多选食为柔软、含丰富维生素、低蛋白以及低糖、低脂、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炸食物。叮嘱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因为动作过大造成的再损伤;适当配合食用新鲜水果。

1.2.2药物应用干预

合理选择用药,在选择药物时应当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其合适的药物。并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把握药物的适用条件及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防止药物给患者的病情带来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抓好药物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当熟悉并掌握该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应使科室内的医护人员熟知药物情况。

1.2.3心理干预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自己大量呕血、便血,而会感到害怕、恐惧、烦躁不安。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时应当积极向患者解释,给予其心理安慰,并讲解该病通过临床治疗是可以得到纠正的,由此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1.2.4健康教育干预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医护人员为患者讲解出血的病因,预防、治疗措施及疾病预后。让病人及其家属掌握出血症状判断方法及就医指征,可以把健康教育的资料整理成小册,分发给患者,让患者充分了解到消化道出血的可防性与可治性。

1.2.5出血干预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呕血和黑便,因此在临床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出血的特征能熟练掌握,对出血量进行估计,通过呕血和黑便颜色、形状对出血速度做出判断,由此为患者生命的抢救提供有力保障。

1.3疗效标准

有效性:全部临床症状呕血与黑便均消失;显效性:呕血与黑便均有所好转;无效:全部症状与治疗前未发生任何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性高于对照组,并且满意度高,复发率低。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正确的判断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所在[2]。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同样占重要地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从病情出发,在急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饮食、用药、心理、健康教育、出血等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出院后,仔细指导患者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处理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定期到医院复查,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专业论文:手术室患者护理专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其中男患者有20例,女患者有40例,年龄25~65岁。其中行妇科手术有5例,产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有8例,外科手术有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心理护理

病人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术中的低温,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开导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解医疗技术的先进,让患者充分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控制室温

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调节室温,从而减少辐射与对流,来预防患者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室温应调节在23℃~25℃,湿度在45%~65%为。

1.2.3覆盖物的使用

在接送患者期间要注意保温,尤其是冬天,多使用棉絮、毛毯等,尽量不要让患者的肢体暴露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和实施麻醉后,需要减少肢体暴露,注意保暖。采用覆盖物可以降低身体的散热率,让其与冷空气隔离。有条件的术中可以使用电热毯维持患者的体温。

1.2.4输血、输液前加温处理

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液体与血输入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因此,在进行输液、输血前采用加热器把液体与库血进行加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简单的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不能加温,需谨慎处理。

1.2.5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部分手术时间比较长,一些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从而降低体热的散失。

1.2.6呼吸道加热

把气体热化,取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有效的减缓呼吸道的散热率。尤其是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从而来维持体温。

1.2.7术中严密监测

采用常规的体温监测法,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出现体温过低,及时给予有效的保温处理。

2、结果

经过有效的低温预防的护理措施,中途发生低体温的有5例,对这5例患者针对性处理,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产生低温的原因

①采用的麻醉剂会直接影响体温的调节,阻断大脑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2],让患者的身体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体温下降;②皮肤消毒,一般消毒液都是冷的,擦在患者身上冰凉,皮肤裸露在外、时间长加快了散热速度;③补液、输血过程中未加热,使患者体温下降;④手术室温度过低;⑤手术时间过长、暴露的肢体过多、切口多大;⑥年龄因素,尤其是小儿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低下;⑦自身因素,情绪过于紧张等。

3.2低温的危害

①增加伤口感染率和延长了住院时间,低温不仅可以直接造成机体免疫力的损害,还减少了皮肤血流量,易出现缺氧状态;影响切口愈合。②影响凝血功能,若发生低体温可以导致循环血流过慢,血小板减少,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③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体温低的患者比正常体温的患者发生心血管机率高很多,由低温引起的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3];④影响机体代谢,低温产生抑制了生化代谢酶活性,让患者清醒延迟。

3.3低体温的复温

若术中发生低温时,需要及时处理与冷静对待,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复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体表复温法,另一种是体中心复温法。①体表复温法,如热水袋、暖壶、电热毯等,其中空气对流加电热毯效果;②体中心复温法,如体外循环、静脉输液、呼吸道复温法等。

总之,一般处在手术期的病人都有一些危险性,因此在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监测,做好有效的预防以及护理对策,避免在术中发生低体温,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效保障手术的安全进行。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1我国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9]和张希春等[10]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11]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12]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13]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14]。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6-7]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15],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及时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16],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17-18]。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19]。该指南及时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及时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近期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8],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虽然国内部分护理教材中设置了“患者安全”的相应章节,但其内容介绍相对局限表浅,且未能体现近期进展。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虽然相对较多,然而其内容均为自行确定,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在培训教育方法上,多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PBL教学为主,总体略显单调。教学内容的制订决定着培训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培训效果。患者安全主题相对宽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有一定难度。可借鉴李远珍等[6]和黄美萍等[7]开设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参照WHO《患者安全教程指南》[8]制订具体的培训主题,该指南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患者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患者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等11个与患者安全紧密相关的主题,较为地涵盖了患者安全的培训教育内容,值得大家参考学习。此外,也应注意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培训主题时可适当参考美国QSEN机构提出的护理人员6项核心能力[16]及我国已有的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课程内容[20-21]。患者安全知识与技能相对于常规医学知识来说更为系统、综合,因此组织培训教育时应注意体现其人文性、临床性和综合性。除传统理论授课及PBL教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及学习效果,如临床教学中已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及情境模拟等方法,而国外相关研究采取了角色扮演[22]、安全改进项目[23]及网络教学[24]等形式亦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开展以患者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海报制作及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更感性形式促进学生的理性提升,并带动医学院校形成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当然每种教学活动形式都有其优势及不足,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我国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及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患者安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环境的实际情况及护理院校的现有课程,在患者安全教育的内容设置、师资要求、课时安排及考核评价等方面作更深一步探讨,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模式。

作者:刘昂芝 姜贺

护理专业论文:视网膜脱离护理专业论文

一、视网膜脱离临床资料

视网膜脱离的病情复杂,患者发病后视力降低严重影响了其生活,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手术效果。目前眼科医院大部分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根据脱离部位和发病原因的不同手术治疗的方式选择也不同,但是对患者的护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精心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率。

二、视网膜脱离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视网膜脱离导致的视力下降会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对眼科知识的不了解,手术后的疼痛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会使得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轻者焦虑、失眠、烦躁不安。重者会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失调、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手术效果降低、影响康复情况,导致复发概率加大。

因此,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视网膜脱落病人是十分有必要的。护理不仅是要在生活上给予职业责任,还要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首先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手术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其次鼓励患者相信医术,向病人介绍医生是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在积极稳定的心态下接受治疗。

(2)术前护理

做好术前准备,认真了解患者眼睛发病情况、记录生命体征如血压、血糖,确认是否有免疫性疾病,对药物是否过敏。确认眼睛详细情况,记录眼周围的验证情况和充血情况。提醒病人做好术前个人清洁,帮助病人找到合适的卧床体位,原则上要求裂孔要处于低的位置,减少头部运动和眼球转动,防止视网膜脱离的范围继续增大,。尤其要注意不能压迫到眼球。剪短眼睫毛,防止眼睫毛在手术过程中掉入眼中影响手术效果,在手术前3天抗生素滴眼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术前24小时给病人注射镇定剂,以帮助病人达到的心理状态,手术的当天用美多丽散瞳及冲洗结膜囊后,双眼包扎整齐。

(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最关键的还是卧床体位护理,好采取俯卧体位,可以促使气体上浮,促进视网膜功能复位,减轻玻璃体注气,每天需要强迫患者以保持俯卧姿势12~16H,尽量避免平卧,手术当然叮嘱静卧,伺候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需要保持脸与地面平行,直至体位注气者只剩下小气泡为止。对于巨大裂孔和C3F8者术后除了需要保持一定的头位和体位还要在手术即精辟应采取使气泡对裂孔起顶压作用的头位,使得裂孔处于较高位。一定要注意的是,采取仰卧的姿势荣使得惰性气体膨胀造成晶体虹膜前移使得已经很窄的眼房角关闭,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诱发青光眼。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再三叮嘱。

术后俯卧休息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得玻璃体注入的气体顶在裂孔处,能够促使裂孔封闭速度较快,患者做完手术后,要指导患者安静卧床,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频繁转动头部以及大声说话,防寒保暖,房子呼吸道感染,眼睛处在平和的状态下有助于术后的快速恢复,一般情况下,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患者在卧床2~3D后可以轻微下床运动,上方视网膜裂孔患者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的卧床,下方视网膜裂孔患者在拆除球结膜缝线后即可下床轻微活动,同样不可以剧烈运动,防止视网膜复位后再次脱离。

(4)术后观察

因为手术中牵拉到眼肌导致的眼心反射会对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要及时询问患者的病情,是否有头疼、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要经常关心眼睛周围是否有渗血、渗药液、渗感染的情况发生,如有,需要及时更换纱布,保持眼部清洁。如出现了眼瞳、角膜水肿的状况,那是眼压增高的提示,应该及时给患者胺0.25g口服;20%甘露醇250mL静脉注射。打开眼罩后,每天点用6-8次抗生素防止发炎。

饮食方面,术后3天内叮嘱半流质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品有助于眼睛伤口的愈合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恢复,面部肌肉的过于用力会牵扯到眼部神经,所以一定要避免坚果、骨头、等坚硬事物,影响眼部伤口愈合。排便护理方面要提醒病人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术后3D无大便者可食用香蕉或蜂蜜水帮助排便,严重便秘者可采用开塞露通便,以防止患者排便过于用力造成视网膜再次脱离。

三、总结

视网膜脱离护理因其手术复杂,康复困难,病程较长,患者心理负担重情绪会不稳定,工作中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在护理工作中,需要耐心引导,精心照顾,接触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帮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这对保障手术效果,病人及早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