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生化学论文

摘要: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是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对学习主体的较大尊重。只有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度,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的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初中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就成为我们化学教师的必要手段。
中学生化学论文

中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学生化学教育论文

1.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化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薄弱。如果在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反映,那么学生就很难接受并吸收。现在的课堂情况,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就是教,学生就是学,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现出的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效应。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课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化学知识能够被广大高中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种娱乐。带领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化学,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作者:藏永德 丁海红 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中学生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教学论文

一、充分掌握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精髓

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是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个性创新化的时代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面对教材不断改革更新的情况下,要不遗余力、认真细致地把握住教材改革的方向。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不断完善调整之后终于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使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并且循序渐进,不容易感到学习吃力,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比如:新版教材中每个实验后面都有学习目标,初步学习什么(制取气体、提取混合物)初步学会什么(材料选用、仪器连接、溶液配制、数据计算、观察方法等)。其次,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样式不一,图文并茂。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插图、辅助图片,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加深了记忆和趣味的效果,使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享受过程。例如:教材中会结合实验例子配上实验现象的插图,使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结果更具体清晰。一些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配上比例模型图后就变得更直观,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很多时候想把最关键的难点和重点传授给学生,但往往力不从心,时间短、任务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组织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开辟的第二课堂。结合新版化学教材的实时性的特点,老师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开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去操作,通过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假设、构思、到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秋天马路上的落叶现象,来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当清洁工人们把落叶清扫并堆放到马路边上,然后进行集中焚烧时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那么该如何进行落叶问题的处理呢?通过这一发散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束缚,从而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实践操作证明,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探索实践活动是具效果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由于高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帮助和启发,所以做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本文通过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开发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实验教学方法,希望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当中,能得到运用和验证,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陈福天单位:建省上杭县及时中学

中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学生化学自学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自主学习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但对其中心内容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对其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是十分肯定的。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二、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障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障,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障。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手段。观察是创造的入门阶段,要创造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自于训练有素的观察技能与问题意识的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偶尔发现的奇异的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作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跑来跑去”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应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等实验现象。只有现象观察了,才有可能结合其他知识彻底搞清“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切勿包做包讲。当然,仅仅观察课堂演示实验还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化工生产中的实验现象。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要兴建火力发电厂、而为什么又要关闭一些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3)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化学教材中很多是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使用常见的仪器,组装仪器,自己作实验,而不应该操纵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失败时,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找到失败的原因。

(4)要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3.5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业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你组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例如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明确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贡献常会被人忽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回答,实现一题多解。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有阶梯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使用“切块拼接法”等方法。也可将学生按照层次分为“基本组”、“专家组”等。教师还应该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教师还应该试着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互换,如组长、资料员、报告员、记录员等轮流做。公务员之家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快,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未来社会又是一个新的未知数,原有的知识不足以应付未来社会,靠终生的学校教育既不可能,更无必要,靠得住的是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在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是通过思考“悟”的,是通过活动“生产”的;务必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大力推行会让学生“吃”到一份好胃口,好心情,好营养的能力大餐,并将受益终身!

中学生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论文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动力。本文主要通过化学实验、个人魅力、语言艺术及课外活动这几方面来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教学;个人魅力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他们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例如讲到初中化学“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之后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其次,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例如讲到铁的氢氧化物时,有意设计一个成功制得白色氢氧化亚铁而另一个未制得的实验,学生感到很奇怪。经师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后问:“采取哪些措施可制得氢氧化亚铁?”学生发言后再由老师点评,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以实验演示情境,创设“愉快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趣的事例,精练的语言能赢得学生。有时候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学科的老师。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有许多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教氮族元素一节时,可进行红磷的加热实验,如果红磷干燥,刚开始加热时玻璃管内会产生小火花,但火花会很快消失。这时,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悬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你再耐心解释,给出答案,使学生在“观察一疑问一明白”的过程中感知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从而诱导他们增强对化学课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艺术化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氢氧化铜的实验操作顺序时,总结口诀“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核外电子排列,在多电子原子里,和电子总是仅限排能量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在层里。然而失去电子总是先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可形象地比喻着,好像人脱衣服总先脱最外面的一样。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又设计了下面一段话:“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在这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里,我们已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正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头脑里的问题或许排成了一条长龙,请别急,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吗?”接着运用书上的内容,讲述了化学的应用、我国化学工艺的发展等。这样,使学生对化学产生美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开展第二课堂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兴趣的发展,更能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可自编自导一场化学晚会:晚会可在一片震耳的“炮声”(氢氧气、氢氯气、氧乙炔等混合气体爆炸)中开始。序幕一拉开,几个女同学手持“喷雾器”翩翩起舞,把“喷雾成字”、“喷花似锦”两个节目以优美的歌舞形式表演出来。白纸上显出了“化学晚会”等不同颜色的字来。接着枯枝凋叶的花盆,顷刻间变成了绿叶并茂、鲜花争艳的盆景,还有“烧不坏的手帕”、“变幻莫测的晴雨花”、“魔棒点烟”、“雪条燃烧”等趣味横生的节目,可把晚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把同学们带到无限美妙的化学世界中去……此外,还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进行智力竞赛、操作竞赛、化学谜语竞猜、化学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应用,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和欢乐,巩固和发展了兴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中学生化学论文:浅析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了初中化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力、课前学习准备习惯、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学生总结反思、大胆质疑、认真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科学严谨的实验观察,做到学用结合,努力实践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习惯;实验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好的老师,那么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是学习成功的阶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用。那么就应该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的习惯”。习惯一定是稳定的行为,是自动化的行为。习惯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初中化学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有其作为启蒙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面广,零碎,记忆成份多。九年级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开始表现较大兴趣,但越学越觉得困难,从而心灰意冷,为使学生兴趣不减,轻松地学习化学。还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力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从点滴小事抓起,要抓住现在这个初中阶段的时期,使九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初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差,对外界各种反应比较敏感,喜欢新鲜事物,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上一节课还比较困难,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必须从平时的学习点滴抓起。

(二)、注重学生化学课前学习准备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前准备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及时关,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步骤。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关的旧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学案导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研读,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让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自学阅读,并把相关的内容填在学案的空格处,而老师则把学案收起来进行检查,以此来检查学生阅读自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上的学习习惯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至,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课堂效率就能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依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好。

三、培养学生积极表达,勇于表达,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学习习惯。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特殊语言,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的工具。化学用语掌握的不熟练、不,就很难学好化学。培养学生们用用化学用语积极表达,勇于表达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们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读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读的或讲的不或有明显错误的同学,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例如: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容易将条件点燃写成燃烧。

四、培养学生合作,与教师沟通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正是中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化学、身边化学的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引起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的去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自主解决问题。为此课堂上我们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高等情况搭配成组,推选好小组长,作好具体分工,老师在合作前明确任务、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促进相互启发以及帮带形成。

(四)、培养学生课后学生总结反思、大胆质疑、认真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内容较多而且比较琐碎,记忆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养成时时刻刻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课堂给时间让学生反思,并就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主动请教,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同时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观察,做到学用结合,努力实践的习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观察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实验中除了要有严谨的态度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有对实验科学的观察方法。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实践,又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学科,化学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所具备的化学素质的要求,树立化学应用的意识,才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教学要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实际、应用化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化学素质的有用人才。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你事半功倍,使学习更加的轻松快乐。

中学生化学论文:初中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摘 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能应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次的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训练。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为了克服思维的离散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代清楚化学概念的实质,随后巧设疑问,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去创新。

如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一节时,在简单介绍化合价的含义后,必须要简单说明化合价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所有电子,失去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规定化合价就是正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得到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负电荷的非金属阴离子,规定化合价就是负几;随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小组讨论钠、镁、铝、硫、氯、氧、钾、钙等元素的化合价。在说明化合物中正负总价和为零及其原因后,试写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铝、氧化镁、硫化钾、氧化铝等的化学式。这样就可以深刻理解化合价的含义,随之应用。避免了死记化合价口诀,机械套用最小公倍数法写化学式的学生方式。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重视知识框架的总结或单元知识树的形成

(三)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有学生个体思维活动外,还要有学生个体与老师之间,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活动交流,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一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集体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总结出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可使学生解决许多难点时可茅塞顿开。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思维的逻辑性,包括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示范性,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

例:计算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一:假设赤铁矿石的质量为100吨,则氧化铁的质量为80吨,铁元素的质量为80吨×=56吨,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方法二: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分数=80%×70%=56%

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化学实验与化学直观教学所具有的鲜明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及其使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配合及平衡,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还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与化学直观教学。

中学生化学论文:提升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探索

摘 要: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主动投入其中,把学习当成一件高兴的事,在快乐中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中学生;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科学家、的学生在谈到成功的关键时,都不约而同指出自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高考指挥棒重压下的高中课程繁重而紧张,作为智力因素之外的重要方面之一,兴趣此时在课程学习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它不仅对学习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调节作用,更对学生自身能力和智力开发拥有不可或缺的启蒙性作用。

一、强化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必要性认知

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的基础性认知不同,也与大学化学专业性、原理性不同,有其自身特点。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较为繁杂、抽象,理论性也较强,记忆性的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蜕变为“我要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化学的快乐。化学教师的成功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在于只是传授一堆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就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因而也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对所学知识兴味索然,必然导致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消极,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低下也是必然结果。

强化学生对化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始终的主线之一,是化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改善高中生对化学,尤其是高中化学的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极其重要的一环。化学是基础自然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更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不只是一门简单的高考理科科目,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升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1.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建构和知识的阐述就是通过一次次科学探究得出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量应用和使用实验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应该是化学学习方式的一种理性回归,同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一些具体的物体或经验产生,并发展成为对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进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将学生领进神秘莫测的化学王国,使学生对精彩纷呈的实验现象和变幻莫测的实验结果产生兴趣,以及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的积极参与来培养兴趣,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最直接的原动力。

除了上面所说的教师示范性实验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之外,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常规实验、书本实验,甚至是自主设计的实验,无疑将更有利于提升其化学学习兴趣。教师除了教导学生亲手进行书本实验之外,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设和引导学生多进行课余实验、课外实验等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或学生间合作完成,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中化学的学习也不应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指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把书本上和课堂上传授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实物、事件联系在一起,加强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将使学生对化学的理解更加直观,使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产生更大的说服力。

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将化学课本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学以致用才能产生兴趣。例如,家庭常用烧水壶上的水垢如何产生和去除;水泥、玻璃、合金等制造时的反应原理;雾霾、酸雨产生的原因等,生活中有很多的趣味现象和问题,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化学常识去解释和解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高中生涉猎知识的新、快、广令人咋舌,教师要紧跟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的热点问题,多留意和搜集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并结合相关问题渗透到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和热点事件的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化学知识,潜移默化中教授化学知识,而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化学知识的生动有趣,越来越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必然高涨。

3.化学模型与多媒体相结合

高中化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在学习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时候,教师好通过实际的效果展示使学生更好更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在高中化学的具体教学中,大量使用模型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将抽象知识化为可视的、具体的、形象的模型进行直观展示,将抽象、复杂、难懂的化学问题简单化,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化学学习兴趣。如,各种分子结构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电子云杂化轨道模型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合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可以模拟部分不易观察,没有条件实际完成,甚至是具有危险性的实验。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化学兴趣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属于个人意识领域范畴,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兴趣提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在任课过程中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倾注更大的热情,针对学生个体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程,师生共同实验等,逐步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以及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真正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化学学习氛围。实践表明,学生在很多时候首先喜欢一个老师,进而才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

此外,教师在授课之余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的变化,尤其对化学基础较差、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表扬其点点滴滴的进步,使他们逐渐体验到化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快乐与成功在学习中体会的越多,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越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步增加。

兴趣是好的老师。高中化学课程拥有高中课程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独具的特性,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采取一切必要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化学海洋中尽情徜徉,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吴秀薇,女,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教学。

中学生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形成化学学困生的原因

1.主观和客观原因

学生升入初三后,就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这个时候才开始上化学课,一方面学生精力有限,化学学科无法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由于学校条件原因,一些化学实验和分组实验各探究实验无条件或无时间去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2.社会和家庭原因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初中生对事情判断力以及自身控制力不足,少部分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缺陷,父母离异或有一方或双方亡故;父母管教失当或者根本不重视教育,娇生惯养,期望值过高;家庭学习环境恶劣或经济困难等原因,都会使学生变成学困生。

二、转化化学学困生的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是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产生的种种实验现象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时十分感兴趣的。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是学好化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要求做的实验,学校有条件做的必须做。通过各种实验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进行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听讲做笔记。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率会比较低,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学习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堂下,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由主讲身份转变为主持身份。这样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并且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得到的知识记忆会比较深刻,同学之间的互助期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交际能力。

3.联系生活常识学习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基础化学知识对于识别伪科学、判断某些商品是否会影响环境质量或者人体健康等也是必需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地联系生活中的常识,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后,知道了如何判断锌铜合金“假元宝”,学习了燃烧原理知道如何充分燃烧,知道如何灭火,在火灾中如何逃生等。一方面学生会肯定化学学习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将化学的神秘度降低,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运用多媒体教学

如何使化学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多媒体辅助化学技术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开始画面:“神舟七号”点火起飞升空的场景,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烟火,火灾现场,海湾战争战火纷飞的场景;这时,画面上出现了这样一句醒目的话:“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让我们去认识火,正确地驾驭它,使它真正造福于人类!”通过这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出来,学生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及时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而这一课正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5.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如果失去了自信,没有“我一定能成才”的坚定信念,就不能成人成才,甚至有才能也变成无才能。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提高学习自信心,焕发学习热情,主动内化教育要求,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良性循环。

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很多人认为学生学习成长只是学校的责任,觉得学生学习的优劣、成功与否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家庭与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得当,形成了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

学校和家庭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通过学校和家庭互动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与学校一道,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丽光学校)

中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一些思考

摘 要:学生实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身、心、脑等各方面的能力,是其掌握化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轻视了化学实验的作用,学生更注重化学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课程中设置更多各种类型的学生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孕育面对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

受高考方式的影响,高中化学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做的实验较少,实验的思想、方法和操作过程与此有关的改进方法主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拥有大量机械性知识,却体会不到它们在现实情境中的价值和实用性。

教师因为成绩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实验的意义并不十分在意,虽然对一些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改进,但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功利性较强,并未太多考虑实验对学生将来的影响,也未认真思考实践与学生将来创新能力的关系。

一、复杂来源于简单,熟练来源于多次练习

学生动手能力是探索能力的基础,是兴趣获得的主要来源。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简单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加热、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等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实验操作不可能通过一次的讲解,或一次的使用,就能对仪器的性质了然于心,灵活应用,大多数学生是不可能通过一次练习就熟练掌握过滤和结晶的,而对于蒸馏和结晶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则要通过数次的练习才能真正明白其意义和原理。如果这些基本操作学生都没熟练,那么,对于更为复杂的实验组装或更为复杂的仪器学习就会出现困难,如果需要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过程,他们将无从下手。

如,钠和水的反应是高一一个操作简单的实验,如果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可能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没有弄清任何操作和现象,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记住这个实验和现象。如果学生自己实验,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在切钠块和投入水中的过程都会非常紧张,可能及时次实验并不会体验到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及其对应的物理现象,只是在鼓足勇气克服恐惧和紧张,完成了实验,如果重复第二次或三次时,他们就能更多地关注实验现象的细节,可能有些同学对钠的熔化非常有兴趣,可能有些同学对颜色的变化和颜色的扩散影响深刻,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可能只是增强了自信心,有可能激发对物质性质的更多兴趣,有些可能只是觉得好玩等。但是,学科的基本素养就在这些重复性的练习中缓慢得到培养,这些练习并不能短时间的在考试成绩中得到体现,但会影响将来他们的学习。

二、能力孕育于实践,将来来源于现在

学生在熟练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装置后,才能在复杂的实验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孕育出新的想法,才能通过改进仪器进行探究或对仪器的组装合理化,或者对新的仪器,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快速的理解。如,当知道了氯气的毒性,知道了氯气实验的目的,熟练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学生才有能力合理组装仪器,规避实验的危险性,甚至通过改进装置进行一些其他相关性质的探究,在讨论类似实验装置和效果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实验的优劣性,进而改进装置或产生新的想法。

如果没有亲自实验的机会,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和资料,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程式化的记住结果,在考试中得到应用,丝毫没有体会到实验探究的艰辛、困惑、失败、高兴、危险等一系列感受,就会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热情,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只寻求标准答案或者模仿,逐渐丧失质疑,创新能力。这种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并能在将来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精细来源于粗糙,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实验中学生可能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实验结果可能并不正确,操作失误可能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同学的实验方法天马行空,如果没有这些失败的过程,其基本科学素养、基本动手能力、基本研究习惯就很难形成,这些早期的过失都在为未来做基础,对未来科学探究,正确面对挫败感,自信心,对应能力都会产生影响,使其更有勇气面向未来,更清楚自己的喜好。

在结晶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同学很难把握的处理方式,造成盐粒飞溅,剩余水过多或过少,在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中造成液体喷溅,或根本看不到乙酸乙酯的生成,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常看到没有白色沉淀,在海带提碘时,最终看不到任何现象,银镜反应中经常出现黑色。

如果仅讲述这些实验或做演示,结果似乎显而易见,学生并未从中得到太多感受,可能感觉科学实验非常简单,结果明确,思维逐渐固化,在以后面对复杂的探究时,一旦遇挫,可能极易失去信心,更易接受一些按部就班的事情,失去创新和探究的原动力。

四、大树源于沃土,创新源于实践

学生的亲自实践和老师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才能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看起来似乎以一种简单的,更为高效的方式传播知识,考试成绩似乎体现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但其严重的剥离了学生实践的机会,隔离了知识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消耗在机械记忆,理解,背诵上,学生并不能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虽然,我们改进了很多实验,和上课方式,但是几个实验并不能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各种方式的实践最终才能产生影响。

实验课在组织和上课难度上都要大一些,可能在教学效果上并不明显,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考试成绩上并不见得会有多少提高,在教学成本上和管理上都要求更高,但是它却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好方式,是最初建立探索和兴趣的基础,是学生兴趣分化的最直接手段,对学生的后期学习都将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推向更深的层次,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

改进实验室的一些相关基础设备,淘汰一些过旧的实验仪器和方法,改变思想,提升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更多的实验,了解各种基本实验类型,勇于探索一些较为实地的问题,不只是埋头于书本和习题中,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中学生化学论文:利用实验提高初中学生化学课堂的有效参与度

摘要: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是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度,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的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初中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就成为我们化学教师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初中化学;参与度;有效;课堂教学

何为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度?课堂的有效参与度是指课堂上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愉悦的投入学习,其思维得到较大限度的发展,其学习效果达到。有效参与的核心表现是思维的参与,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思想开小差,或干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

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是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对学习主体的较大尊重。只有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度,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的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初中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就成为我们化学教师的必要手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趣味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学科好奇心,成为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的源动力

将趣味实验有效的引入课堂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的好奇心,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提高有效参与度的源动力。教师选择的趣味实验可源于课本,也可不同于课本,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

如学习“开启化学之门”一章,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如何上好及时节化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头开的好,那对后续的学习将有极大的帮助。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老师,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课堂上我展示了一些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被点燃了。学生觉得很好奇,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竟然不用其他的明火就能将酒精灯点燃,简直像变魔术一样,这是化学学科给他们带来的震惊。

又如在学习淀粉的检验内容时,我加入了无字纸条的趣味实验:课前用米汤在滤纸上写字,课堂上将碘水喷在滤纸上,纸上立即呈现出“我爱化学”几个字,学生觉得很好奇,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非常期待后续课堂教学的展开,想一探究竟。

趣味实验的开展,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大程度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

二、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的内动力

综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涉及到教师演示实验内容的主要安排在【观察与思考】这个版块中,在学习这些版块时,教师细心的讲解和演示实验,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时也会经过思考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索,接受新知识。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对学生有一定的诱惑性,有些同学看的心里直痒痒,总想给老师帮忙,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产生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内动力,提高了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热情。

如学习高温煅烧石灰石,在教师介绍并点燃酒精喷灯后,由于后续操作较简单,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石灰石煅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硬度有什么变化吗?物质的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中来,片刻后教师一边细致地讲解,一边让学生小心地操作,在做到将灼烧后的固体投入冷水中,静置后,往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出现了变红的现象时,学生发出了惊叹声,迫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让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应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学生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成为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参与度的主动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学生的探究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多达40个,另外还有8个学生的基础实验,可见教材在编排上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初中生正处于好动的年纪,内心也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

1. 开展学生探究实验,确保参与广度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内在的需求,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探究实验,其中包含操作、观察、分析,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节内容时,教材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人们希望能较快地在水中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请你提出建议,并用实验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能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出:1将块状固体研细,2用玻璃棒搅拌,3加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小组同学进行组内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帮助,都能设计出一个对比实验的方案,方案中都注意到了变量的控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作启发和点拨。在学生经过交流,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已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了实验,得出了结论。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2. 开展学生探究实验,确保参与深度

学生的参与光有广度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学生探究引向更深层次,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我们身边的物质》专题时,我采用了以验证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来展开对金属性质的复习的方法。学生阅读暖宝宝的标签得知,其成分有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和食盐等物质。课堂上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暖宝宝中含有铁粉,学生热烈讨论铁粉检验的方法,进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操作,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从大家的检验方法中总结出金属的性质,也就是从一种物质的个性推到一类物质的共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物质带入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以实验带动对枯燥的知识点的复习,避免了纯粹知识点的呈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浓厚,参与的深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利用实验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1)实验课的纪律难控制,实验课对学生充满着诱惑,学生进入课堂情绪亢奋,难以控制。

(2)学生易被桌上的仪器吸引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

(3)部分基础较薄弱或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在实验中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并未真正参与问题的探究。

鉴于以上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动态,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对于上课专注度不够的同学,教师可单独辅导,帮助其完成实验操作,让这部分学生也能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场所”。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师应牢牢抓住实验这个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中学生化学论文: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景,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从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化学教学生活化,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等方面,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素养;化学素养;培养策略

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学素养对学生化学观念及化学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将化学理论知识用于化学现象的解释当中。高中化学教学应在普及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化学思维与知识进行化学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中主动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实验教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收集更多具有趣味性的素材,倡导学生运用这些素材进行课外实验,鼓励学生研究化学现象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另外,有趣的实验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演示“玻璃棒点燃冰块”的实验。学生在听到这样一个实验题目时,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从而引起广泛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的步骤就是将两粒高锰酸钾倒入碟子中,将其研成粉末状,之后滴几滴浓硫酸,并用玻璃棒将其充分搅拌均匀,使其蘸上此混合物。然后将一块小电石置于冰块上,用玻璃棒轻轻触碰,冰块便会燃烧起来。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思考该实验所包含的原理,使学生感到化学的奥妙,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其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注重化学教学生活化

许多化学现象都源于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充分运用化学知识来为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丰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实际案例,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垃圾的资源化”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乡镇或道路旁进行观察,了解身边的垃圾处理情况与环境情况。另外,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全国各个地区垃圾的数量以及处理垃圾的方法。可以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处理一吨垃圾所要花费的资金,以及现阶段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垃圾数目的庞大、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由此引出垃圾的处理原则,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而引出垃圾分类及回收的主题,使学生认识到垃圾资源化的真正目的,认识到垃圾合理回收后给社会带来的财富与价值。通过教学,学生明确垃圾粗分与细分的方法、每一种分类方式所包含的具体级别等,并真正将垃圾的分类处理运用到生活当中,将放错地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均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化学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领域的先进成果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而拓宽其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化学科研领域的研究动态,并将相关的研究动向传递给学生。讲解时,好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展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其中蕴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观,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近几年化学领域相关的科技成就包括有机光导鼓、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这些现代科技成就时,应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与知识,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的讲解。例如有机光导鼓,采用的是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而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是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新型高效催化剂,以天然气或煤炭作为原料,为国家生产现阶段急需的基本化工原料(酸酐、醋酸等)。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化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使其化学素养得以提高,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化学教学生活化,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其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

中学生化学论文:强化初中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策略的研究

摘 要: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强化学生化学问题意识,则需尊重学生主动性,鼓励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问题意识;强化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初中课堂上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热情,养成自主探索的好习惯。

一、基本概念阐述

“问题”的存在具有相对性,即困惑于某人的障碍,在他人看来就并不是困难。梅耶(R・E・Mayer)曾言,若解决者希望将某情境进行状态转换(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但解决者难以扫除障碍,问题由之产生。可见,问题的特点包括:主体与“问题”存有关系,即问题是在主体想要解决时产生的;“问题”是主体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于“意识”的内涵在多个学科都有所论述。比如,哲学将意识定义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则认为“意识”是种“察觉”。有的学者认为,知觉、感觉、思维、注意、记忆是“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维,思维不存在,则意识全无。

二、理论基础概述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依赖于强大的理论支撑,如主体性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都在丰富、指导着强化工作。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倡教育的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认为,“想要学生自觉学习,需要建立知识与问题情境间的联系”。讨论问题时,学生大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从自身的角度去发现、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能力包括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他人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保障安排的教学内容难度层次分明并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将知识的获取看做是学生努力的功劳,即学生通过会话、协作、情境的方式,立足原有经验,主动选择、加工与处理信息并实现知识经验再次堆积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该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拉近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诸如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三、问题意识强化的原则

(一)民主原则

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教师不再独断专行,要听取学生的意见。遵循民主原则要求教师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顾虑,敢说、敢疑、敢想,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探索精神。

(二)动机原则或目的原则

人的行为受其内在需求而促使,即基于一定的目的而实践。布鲁纳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即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具有更长的效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是教师整天在耳边唠叨、身旁监督就能树立的,而要重视内因的根本作用。

(三)诱发原则

该原则要求教师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牵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诱发原则是从“外因对内因有促进作用”这一哲学观点入手的,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量力原则

即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太难,或者学生也没有必要去探索与自身学识、心智差距太远的问题。量力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客观规律,不可想当然地认为探索的问题越深奥,学生越能获得更大的收获。当然,学生也不能好高骛远,要多积跬步,才能到达知识的巅峰。

四、强化初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基础,让学生能问

牛顿说:“我之所以取得成绩,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取得更高的胜利,就要踏实走好每一步,夯实基础。同样,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前提是要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新知识产生渴望、好奇的心理。例如,在“化学式计算”课程中,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且包含了许多公式,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理解内容,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了。为此,在学习此部分之前,学生就要掌握化学式、常用计算关系式、元素原子个数比、物质质量比等内容。

(二)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当前,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传统上意义上的持戒尺的先生,而是和学生一同分享喜怒哀乐的朋友。教师要努力摆脱知识填鸭者、教学管理者的称号,而要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如果教师整天凶神恶煞,死板着脸,学生也会感到不安,心理上也缺乏自由感,对老师敬而远之,更不敢问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此,教师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以耐心的品格去倾听学生的各个疑问,以负责的品德为学生解答疑惑,以平等的身份发自内心去关怀、鼓励学生。比如,班级某男同学成绩一向不好,常在课上搞小动作;爱脸红,说话声音小,自卑,常独来独往,更不敢直视教师。笔者为了帮助他,常常问他问题,并询问他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在回答错误时,笔者也不曾恼火,而常给予鼓励。这样,时间一久,他发现自己也能够取得小小的成就,自信心也慢慢的树立了起来。相反,如果经常以“拖班级后腿”的心态去对待他,并经常施之以鄙视、冷漠的眼光,这不仅会给孩子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打击自信心,还会恶化师生关系,丧失师德。

(三)激发好奇心,让学生爱问

1.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然后试液逐渐变红。向学生提问:石蕊因何物质变红、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并要求计实验证明猜想。

学生便开始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水与CO2发生了反应之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液体才会变红”,有的则持反对观点,认为是二者直接发生反应导致的。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试着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点。有学生设计以下思路:

将被石蕊试液浸泡过的花做干燥处理,数量为四朵。及时至第三朵分别进行喷水、喷稀醋酸、放置在集气瓶中(充满CO2气体),一朵在喷水之后,再放置在集气瓶中(充满CO2)。然后,将受稀醋酸处理的花与一朵花做加热处理,发现一朵花在变红。所以,可以肯定水与CO2进行化学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紫色石蕊与酸性物质反应就呈现出红色现象。

在此实验中,学生被刚开始的变红现象所吸引,并急于弄个明白。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另外,还有许多的化学实验以趣味性著称,如清水变牛奶、魔棒生烟、点不着的布等,这都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从日常生活现象培养好问的习惯

化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要鼓励学生多从身边事发现化学知识的影子。比如,铁锅、刀具等为何会生锈?为何油盘子经洗洁精清洗后,会格外的干净?用刀具分别切肥猪肉、咸菜、新鲜蔬菜,看看哪个先生锈?为何食品中需要用到添加剂,这对人体有伤害吗?为何刚打开的易拉罐会出现气泡,喝下之后又为何打嗝?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更要让他们站在化学的角度去生出疑问,并予探求。

另外,还要善于问。谁都会提问,但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抓住了现象的核心,这才是关键。培养提问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标要求来作判断。比如,在刚开始接触实验时,就让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如为什么、是什么、对吗等等。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量,那么可以让学生对比提问。如化学性质和化学性质、原子与分子、还原剂和氧化剂等之间的区别。另外,提问方法还包括了发散法、联想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因果法、反向法等。

五、结语

由于长期接受着填鸭式、考试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化学学科,初中学生刚接触不久,难免会生疏、陌生,这更要求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待之。在强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分析学生、教学任务等因素,合理安排课时,科学制定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备考中,也能有精力、兴趣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中学生化学论文:浅谈对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不仅与自身的实验参与度有关,而且也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科学训练。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希望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能力 科学训练

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基本原理、过程、训练的基础阶段,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着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给予恰当的引导。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初涉化学实验的学生一方面感到新鲜、好奇,另一方面还表现出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缓慢且浮于表面化,难以对化学实验形成深层次的感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度过这段化学懵懂期。

一、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明白观察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化学实验常规操作集中介绍,并统一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实验具体要求,通过严格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初次涉及化学实验,学生通常都会对实验中出现的光声现象兴趣盎然,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能否持续保持学生的专注度是化学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笔者自身的化学教学经验,通过强调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保持学生的专注度。如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通过教师的实际演示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怎样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进行动手练习,体验实验乐趣并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学会从颜色变化、物质生成及发光发热等方面探讨观察到的现象,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安全、和谐的实验探究环境

化学实验往往会用到某些危险化学药品及器具,如浓硫酸、硝酸银等,由于要近距离接触化学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保障安全、和谐的实验探究环境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电器设备或电源线路必须按规定安装和操作,杜绝超负荷用电,禁止学生擅自改动电器设备或随意拆修电器设备,禁止乱接电线。2.禁止学生未经批准在实验室中使用明火。实验室中的消防设备要醒目,易于开启和提取,并配备专门的人员管理和检查,同时,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要求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扑灭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出现的火灾并及时报警。3.禁止学生及其他人员在实验室乱扔脏物,要保持实验室的环境清洁,同时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设备、材料、工具等要摆放整齐。4.对于实验所需的危险化学药品要按照要求分类保存,并且置于学生不易接触到的地方。5.实验中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等,应按要求稀释达标后集中处理。

三、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实验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化学实验时会表现得木讷,没有创新精神,而且会畏首畏尾,不愿接触化学试剂,这在无形中给化学实验教学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在保障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大胆实验。对于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因疏忽出现的错误操作或者认识,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及引导。如用烧杯罩着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让学生自己假设哪支蜡烛先熄灭,很多学生认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一定是低的蜡烛先熄灭,而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让学生积极感受这些有趣的实验的同时,大胆假设猜想,针对假设的成立与否进行详细的探索,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巧设化学实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趣味实验能够通过特殊的直观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趣味实验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得到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同时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的奥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延续下去。但是,笔者认为,趣味化学实验的设计应与教师所教授的化学知识相契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眼观刺激,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联系起来,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趣味化学实验:点燃一只蜡烛,把它固定在桌面上,把一张白色硬纸卡片放在火苗上稍微烤一下后,迅速拿开会发现蜡烛火苗留在硬纸卡上三个不同的同心圆。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现场的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由于焰心一般缺少氧气,所以那里的物质基本上没有燃烧,硬纸卡上便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内焰由燃烧着的碳素构成,因此在卡片上便留下黑色的碳垢,在最外层,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温度较高,所以卡片被烧成了灰。通过该趣味实验,学生对火焰结构及各自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实验中的特殊现象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讲授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和课件中的链接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尤其对于某些有毒有害等不容易现场展示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弥补不能进行现场展示的缺憾。如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由于二氧化锰中混有碳粉、纸屑等可燃物或有机物,氯酸钾中混有可燃物,氯酸钾结块时受到猛烈撞击等原因,导致实验可能发生爆炸,因此该实验不适宜进行现场展示,这时候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就尽显无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实验视频来讲解实验的操作流程,利用动画视频模拟实验中的错误操作产生的后果及微观层面的详解,受益于多媒体丰富的内容,学生不仅会取得不亚于现场展示的收获,而且也能够极大地缓解教师的压力。

对于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思考,敢于面对问题,使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中学生化学论文:浅析对高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化学是属于理科领域的一门课程,高中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基本化学知识的重要科目,学习化学能让学生的化学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对化学世界有一定的了解。本文试图探讨教师在高中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续,但是在内容和知识范围上,高中化学的层次提高了,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有着许多的有利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性思维即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内在体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非常有见地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也能够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注重进行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化学教师在演示这些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身进行化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或者会对一些实验的结果有着不小的迷惑。这种情况之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致浓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实验之时,学生需要注意检查实验器材的气密性,同时还需要让试管受热均匀等,这些注意事项学生如果不注意,就无法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可能会对这些要求产生疑问,面对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给出建议。这种温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化学教师如果随意否定学生的新思考和新想法,就会让学生感到受挫,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注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生之间还可能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化学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后亲自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举行小组讨论,针对化学实验的不足之处,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或者建议,这种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下次实验时能够做得更好。分组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小组实验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可谓是一举多得之举,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引起注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高中化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有用性。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相比于文科中的历史等科目来说,化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学生经常会因为化学的枯燥性而认为化学比较难学,从而对化学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负担,渐渐地对化学课程充满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够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思想基础,因此化学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达到这种目标,化学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高中化学的课堂是否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位的化学教师一定能够拥有将枯燥化学课堂转变为趣味课堂的能力,要想拥有这种能力使学生对化学课堂充满兴致,化学教师就需要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化学教师的专业修养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了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俗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险,化学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已经学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就停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知识的习得应当如拥有活水的溪流,涓涓不断而又生机勃勃。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停的进行自修,努力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要想使学生对化学课堂更有兴趣,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需要教师们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历才能获得,化学教师可以参加一些先进教师代表的教学研讨会,虚心接受老教师的指导,取长补短。这种方式能够让化学课堂更加充满趣味,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渐渐地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处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求化学教师能够巧妙的设置问题,使学生们形成勤于思考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途径。思维的培养最早应当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尽管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学生的压力就能够变成动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高中化学教师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结合教学情境设置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训练,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设置情境的方式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时,化学教师可以问学生甲基橙、酚酞、石蕊PH的变色范围,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学会思考。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记忆得到重现,让学生的化学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最终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对高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实验教学,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发展的时代新人,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

中学生化学论文:浅谈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实验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得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我怎么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分种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第五章及时节《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个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秤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 听老师来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为,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之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到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都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提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的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乘法直观的化学语言国货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流浪者 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上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中学生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初探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到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实验设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实验探究的成败,同时化学实验设计改变了传统化学实验重视演示、重复教材实验、学生参与性不强和被动接受的实验模式,变成了人人参与,主动性和创新性更强的活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呢?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常见物质的制备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学化学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其次,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才能保障实验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内容;②根据内容,设计实验方案;③研究讨论实验方案是否可行;④依据方案进行实验;⑤分析和评价实验方案;⑥确定实验方案。

第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多数情况下,对于我们要探究的内容都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敢于创新,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展现自己个性的实验方案。

第四,在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指导。

2 实验方案设计的环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都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实验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的情况下,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2.1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实验设计方案”的题材越新颖,越易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个游客带着一只小狗进入某个久未有人进入的山洞后,小狗倒地晕倒,而游客却没有问题”的视频片断,学生在观看后,产生了问题:“洞内有什么气体?这些气体有什么性质?”同时也就确定了研究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

2.2 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研究内容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所研究的内容,从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药品、仪器、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备选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并引导学生分析原有氢气和氧气的制法以及3种气体性质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但设计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同时也对同类气体的实验方案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2.3 分析讨论,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形成初步的实验方案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从理论方面、实验操作方面等进行讨论,反复修改,确认最终实验方案并实施。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出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用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等实验方案,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的理论正确性,又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完成,是否能达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如果达不到目的,应该怎样改进,以确保学生的实验方案确实可行。

2.4 依据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留意每一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指导。要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分析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改进,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探究精神。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学生的错误操作会导致实验失败,教师要从红磷的用量、关闭和打开止水夹的时间、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障实验顺利完成。

2.5 指导学生分析、评价实验方案

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是否完善,实验设计的内容是否,实验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实验操作理论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简单易行安全,实验成本是否经济合理等。

2.6 确定方案

指导学生分析、评价实验方案后,要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如某小组学生在设计核潜艇中氧气的制法的实验方案时,设计了4种方案,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电解水、利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核潜艇这个特殊的环境,从而使学生从反应的来源、能量的提供等方面认识到利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气是这4种方案中好的一种。

总之,化学实验设计在探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实验探究的成败。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

中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学生化学质疑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 化学教学;质疑能力;原因;

对策

质疑能力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比较低。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高中学生化学质疑能力缺失的原因

1.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传统的化学教学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用考试结果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和培养。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很多实验探究过程被忽略,出现记实验现象和背结果的情况,再者,各种学习资料所给的标准答案太死,与此不符的答案教师予以否定,这严重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 教师主导地位化影响。在以高考成败论英雄的大环境下,当今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现行的一些教学设备虽然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但这也只起到了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师板书的功能,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在试卷讲解过程中,教师只讲正确的解法,对于学生各种各样错误的解法缺少分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在长期的学习中丧失了。

3. 学生被动学习方法的影响。自习课上很多学生只是快速地、被动地完成教师所留的作业,而很少对学习中的疑惑产生质疑。在传统的教师单向信息传递教育方式下,他们已经非常地“适应”,问题意识很难萌发。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与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2. 引导学生善问。“敢问”只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较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例如,在学习氯气性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氯水的形成;潮湿的氯气使有色物质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并释放出氧气等。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境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3. 多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许多化学史实表明,科学先驱之所以取得科研成功,硕果累累,造福社会,常常是在批判前人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打开创新的缺口。在科学研究中,谁能首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见解,谁就有可能抢占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做出突破性的发现。例如,普利斯特利和舍勒都在拉瓦锡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氧气,这本是他们发现真理否定谬误的一次极好机会,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就会揭开燃烧现象的本质,推翻燃素学说,取得划时代的新成就。然而,久负盛名的二位科学家都是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决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结果“当真理碰到鼻子尖时,还没有得到真理”,便把这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 如果在结合“氧气”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氧气的这一发现史,就会使学生感悟道,要想具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敢于向旧理论提出质疑的胆识,而且还要有不怕旧势力和的胆略,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质疑的精神 。

总之,化学教师要从日常教学中做起,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化学论文: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

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化学课的命题注重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仔细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非常注重学生化学学科思维及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而高中化学知识点多,难度大,就知识点来说,普天之下的老师都会讲到,但是与知识有关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克服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就得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再依赖老师,自己钻研,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情,势必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下面就本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想必老师都不会陌生,以前常考电子的转移数目、体积的变化等,但最近几年的考题却另辟蹊径,注重能力的考查,其中一类计算从最初的单一气体(H2或CO)设计为两者的混合气体到最近出现的烃的衍生物的燃烧问题。讲解此类问题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并总结。

如:取a 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将其产物与足量过氧化钠固体反应,测其反应后固体质量仍为a g,下列物质中满足上述结论的是( )

A. H2 B. C2H6O C. C6H12O6 D. C12H22O11 E .CO

老师在讲解时做如下分析:

Na2O2与CO2、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O2=2CO2①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②,

将两式相加的 Na2O2 + CO =Na2CO3(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以及2H2+O2=2H2O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②

相加的Na2O2 +H2=2NaOH (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对于Na2O2而言,就相当于直接把H2或CO直接吸收了,故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将CO或H2的燃烧产物CO2或H2O通过足量的Na2O2,可以看成是由CO或H2直接与Na2O2反应,所以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

2、凡是分子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物质,a g该物质在O2中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固体增重必为a g。

3、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HCHO、CH3COOH、HCOOCH3、CH3CH(OH)COOH(乳酸)、C6H12O6(葡萄糖)等。

这样有分析过程有结论便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记忆,对今后的学有帮助。

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大多数学生都有想学想思的积极性,但如何去“思”?要给学生一条正确的认知路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探求答案的方向。而常用的思维方法为三种:及时种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思维方法;第二种是由点到面、由中心到网络的发散性思维;第三种是由面到点,由多方位到一终点的聚合思维。

1、层层推进的思维方法:从一个疑点开始,寻找其答案,接着又以其答案为疑点,再寻找答案。如此环环设疑,层层解决,步步深入,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此类思想在解答有机合成题目的时候,老师应多做指导,培养其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发散性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可能朝多种方向扩散,并找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从而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高考的工艺流程试题、综合实验题运用该思维时间较多,老师复习实验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多想,找出多种可能性,然后从中去筛选出答案并指出其他选项的不合理性。这样逐步的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聚合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比如在学习混合金属与酸先反应再与碱反应后固体增重的问题,例如向18.4g铁和铜组成的合金中加入过量的硝酸溶液,合金溶解,同时生成NO2、NO混合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30.3 g沉淀。另取等质量的合金,使其与一定量的氯气恰好反应,则氯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

A.7.84L B.6.72L C.4.48L D.无法计算

本题看起来设计很多内容,反应方程式,但仔细想想,就是单一的一个电子转移的问题

即n(e-)=n(OH-)=(30.3-18.4)/17=0.7mol, 1molCl2得2mole- 故有n(Cl2)=1/2n(e-)=0.35mol

V=0.35×22.4=7.84.

三、多进行实验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进行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讲铝三角的时候,要想学生得出图像而且图像之间不易混淆在讲课时就一步一步的实验,一步一步的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然后按滴加顺序,反应离子方程式、图像整理,内容就好理解了,便于掌握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不仅在讲课中运用,在课后练习、编写试题中也可运用,如老师可多出一些一题多解和实践性、现实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

总之,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点多,涉有面广,跨度大,现实性强。通过课堂教学对化学思维能力培养,可训练学生从点、线、面来贯串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拓宽学生化学思维,提高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开放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