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四年级语文论文

摘要: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识字和写字、理解课文、领悟课文读写规律为培养目的。如何在四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从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培养学困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抓住理解课文的重点,引导中等生的自读自悟能力;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生的领悟读写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教育均衡发展与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四年级语文论文

四年级语文论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

【摘要】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深度分析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提高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和总结出了形式多样的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背诵策略和方法,切实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背诵效率,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让学生乐于背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背诵;问题现状;影响因素;研究策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__——20__学年度小课题, 20__年10月22日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在教科所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背诵能力,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长期以来,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小学生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或者浅尝辄止,厌恶甚至惧怕语文课文背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忽视理解,使背诵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的弊端。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幅、分量随年级递增而增多,小学语文特别是中高年级需要背诵的篇目较多,体裁多样且有些篇目较长,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现象的存在,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背诵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而背诵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背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朗读与背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背诵的有效性呢?为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背诵的有效性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有广泛而创新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背诵符合大脑的生理特点

大脑又称端脑,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广义的大脑指小脑幕以上的全部脑结构,即端脑、间脑和部分中脑(见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学习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

2.背诵符合系统科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而背诵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3.背诵符合记忆的生理过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 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及时人,在1885年发表了他关于记忆规律的实验报告。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结论向我们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4.背诵符合学习迁移定律

不成功的教学学一知一,成功的教学举一反三。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人类记忆是高度结构的贮存系统。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贮存和提取信息的。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的可能性。转化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一个转化的问题。产生迁移的原因,并不是两种情境之间存在着作为零碎成分的相同要素,而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系或模型。学习定势理论认为,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定势或学习能力。迁移是能力的迁移。基于上述学习迁移的理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温故知新,把已学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有助于超越简单累积的零碎的知识,实现语文能力的迁移。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背诵的过程,不仅仅是从“开卷读数遍” 到“掩书背数遍”的过程。由“阅读”到“背诵”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 识记阶段——经过多次的阅读,达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与记住的目的。2. 保持阶段——指记忆的材料在脑袋中的储存。3. 再现阶段——包括在一段时间后重读原来的需要记忆的材料和回忆原来的材料两点。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会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从而提高复习背诵的效果。背诵要在学生理解、体会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在画面明了、文理清楚、思路清晰、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快速地背诵。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之时间短、记忆快、遗忘慢,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农村小学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四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现状等方面进行、中肯的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深度分析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高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和总结出形式多样的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背诵策略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背诵效率,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二)课题的研究假设

在实施本课题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用新课程标准作导向目标,努力实施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究、方法的引导、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创新与生活的体验,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定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背诵的效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品味母语文字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当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文背诵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2.研究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

3.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训练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语文背诵能力的提高。

2.重新对语文背诵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定位,打破传统的语文机械式记忆方法,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利于背诵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背诵训练拓展、迁移与辐射,通过探索新的趣味性背诵方法,重新激起学生对背诵的兴趣,重新树立起学生的背诵信心,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重视“熟读成诵”,抓住遗忘规律,重视复习,从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

3.探索形式多样的有效地语文背诵策略和方法,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通过参与研究后,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语文背诵能力和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及时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

在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通过实验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调查掌握及时手资料,学习网上的一些经验;研究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验教师对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获取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并不断探讨研究更加丰富生动的形式;在总结阶段,把教师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听取专家意见,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1)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方面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选取了四年级级部做了关于语文背诵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在对背诵的认识上,有56%的同学认为“背诵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帮助”,有33%的同学认为“背诵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认为“背诵又花时间又没有多大作用”的占了27%,在对待背诵的态度上,只有17%的同学对背诵感兴趣,有67%的学生渴望获得“关于老师背诵方法的指导。”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背诵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动机,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浅尝辄止,学生缺乏具体的背诵指导,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

(2)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经过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我们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①主观因素:A、学生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B、没有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对背诵不感兴趣,缺乏动机,导致背诵时不够专心,东张西望,漫不经心;②客观因素:A、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被迫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不求动脑思考,学生对背诵渐渐地失去了兴趣,畏“背”如虎,如吃药般厌烦、惧怕;B、教师强调得多,指导得少,对背诵缺乏、具体的训练和指导,没有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背诵方法;C、随着年级的升高,需要背诵的材料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背诵的压力和负担。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日常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养成乐于背诵,善于背诵的好习惯,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教学 论文、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背诵方式、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1)激发背诵兴趣和动机,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激发求知欲。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讲述的内容清楚明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以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或动作、表情等手段媒介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思考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②树立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发现:“差生”短时记忆能力与程度好的学生差距并不大,而长时记忆与程度好的学生相去甚远。在每次的考试中他们都落后,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力感”。这样的学生,要注意给他们信心,注意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和机遇。此外,适当运用表扬,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逐渐地培养起他们的信心。

③趣味背诵。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朗诵比赛和表演,采取咏背、对背、领背、轮背等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及时人背诵及时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和竞争意识。

④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背诵时要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品诵于心”。A、听录音背诵法。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听边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B、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达到“以美育美”的效果。C、图示背诵,图文结合。

部分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用图示法,引导学生用文中语言叙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图背诵,记忆快,印象深。

(2)深入课堂实践,探索有效的背诵方法

①理解记忆。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

②反复朗读,熟读成诵。①反复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背诵一段文字前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要反复朗读,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②熟读成诵。不少人背书,只是机械地将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只重“读”,不重“熟”,只重“背”,不重“诵”。这样识记,效率往往不高。熟读,不但要求读到熟练的程度,而且要求熟悉背诵材料的内容、结构、脉络,理解背诵材料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③快速诵读。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③提纲挈领,合理板书。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①合理板书。好的板书不仅是课文的纲目,也是学生背诵课文的支架。为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必须对背诵的内容在启发学生理解段落句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合理设计板书。②图表背诵。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

④求同存异,辅助背诵。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背熟及时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⑤示范背诵,互相激励。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范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范背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为此,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要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⑥关联词提示。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及时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⑦辞格勾连。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 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⑧整分背诵,分合相间。A、整体背诵。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B、分层背诵。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指导学生逐段,逐层地进行背诵,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试以背诵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记住盼春——描春——颂春这一思路,以此为背诵《春》的导线。并按这一思路的层次,分段背诵,熟一段,进一段,步步为营,逐段推进。C、整分背诵。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⑨尝试背诵。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⑩“三步记忆法”。及时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及时复习,不断巩固。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要勤于复习。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A、“五次反复法”。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及时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B、阶段性的重背。记忆的保存,是有前深后浅的识记规律的。它有渐忘性,原来储存于大脑的信息,会受新输入的信息的影响,加以时间推移,渐忘率便会越高。根据科学实验证明,阶段性地保持识记材料的重现次数,有助于加深记忆,一般是及时次,最多隔七天,以后每隔三、四天,就要重现一次记忆内容,经数次重现,印象就会很深。这也就是“学而时习之”可以使人“悦”的道理。

?心专、脑思、手动。积前人背书之经验,无不强调要心意专一,切忌浮躁,目在书而心在外,口念音节,心猿意马,这样是无多大收益的。有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专心背诵两遍,胜过心不在焉地背诵十遍。脑思说的是边背边思考下文,边记住易错、易漏的地方。大文豪郭沫若背书,就很注意这一点。他说:“背书中的思考与瞻前顾后很重要。”手动是说边背诵,边试着默写(一般是指成诵之后进行),把语言信息还原于文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深入领会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又可以记录背诵效果,以便查对、补缺。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背书,就是用这种方法,他边诵边默,一个暑假,居然背熟了上百首古诗,十几篇古文。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一直提倡“尊重的教育”的理念。即:尊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上的“彼”就是学生。所以教师要正确了解每个学生,如何做到呢?多找学生谈话,多与家长交流,多渠道地了解,然后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尽可能的“照顾”到个人,将集体授课制的弊端缩到最小值。

?适当增加背诵量。没有一定的“量” 也就谈不上“质” 。现行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太少。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加背诵内容,一方面从教材中的一、二类课文选出重点段、篇让学生背诵。另一方面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名作、名言替句让学生背诵。这是有可能也是有条件做到的。因为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好的时期。尤其是机械记忆特强,我们要很好抓住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就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点从一年级开始抓起,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让学生多背课内和课外的佳作。待年级增高逐步提高要求,增大背诵量,以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结果

本次课题研究即将结束,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的背诵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背诵教学成绩斐然。在学校组织的朗诵大比赛中,我班4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在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中,我班参赛的3名同学均获一等奖;20__年第二学期中测试中,背诵部分的知识点在同级部名列及时。

1.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乐于背诵

本次课题研究,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入手,将读与诵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诵”,熟读成诵,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诵”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诵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训练。由于是在学生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此时的学生对“背诵”也能“夸夸其谈”,也能“出口成章”,切实地感受到了背诵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背诵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掌握了科学的背诵方法,让学生精于背诵

本课题从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动机出发,在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入课堂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有效背诵方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起学生背诵信心的同时,使其系统地掌握了科学有效的背诵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

3.增强了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动了多种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文章,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学生脑海中再现了作品的情境,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了对语言文字和语意的直接感知,再经过不断回味、反刍,把这些的作品烂熟于心,从而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4.积累了词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而规范的作品,用词、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学生反复背诵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汇,熟悉了句型,洗炼了语言,规范了口语,从而养成了正确、流利、清晰,寓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更重要的是,背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背诵与写作是“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没有“吸收”,何来“倾吐”?抓好学生的背诵教学,真正地解决了当代学生“腹中空”、“根底浅”的弊端。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正如上文所说,语文课本精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了他们的心田,即将当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学生在逐渐感知和体会文章语意美和整体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发展了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6.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①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的内涵

这次课题研究,让实验教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备课单元中,在一节 节不留瑕疵、追求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感受更多的是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②又读又诵,提高了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

本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背诵教学中读诵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诵脱离的陋习,做到熟读成诵。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背诵教学,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诵读的良好材料,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③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本次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老师不仅寻到了一些诵读结合迁移训练的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背诵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7.发挥了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

“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探究和实践,使我班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和有效,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校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结论与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属应用型研究,回答“怎样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解决了中高年级小学生不懂或不会背诵的问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提高了背诵的兴趣。从学与教的角度和当前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角度来讲,此项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课文的背诵能力,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本课题虽致力于背诵方法的探究,致力于“创新”,但从及时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还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诵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背诵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今后我们要把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重理解记忆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课上和课下等方面多方位地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探寻出带普遍性的语文背诵规律。

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他们在以往较为简单的语文背诵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背诵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和科学背诵方法的指导,其背诵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以后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语文教学中提高背诵效率的训练方法,努力实现语文背诵的“有效”性。

四年级语文论文:上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上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12年上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60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有33人。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对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等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在本学期里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像谷青文、宋少伟、任葳、王潇玮、王勐蕾等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另外,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得像张翔宇、王榇瑜、侯立元、苗丹、从晓蕾、刘雪群、谢奕、林松、王玉倩等一批差的学生在培养语文兴趣的同时加强其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导处、教研室工作计划,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人的人文内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思想品德教育,自觉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培养热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祖国优美的风景名胜,陶冶爱美的情趣。

2.继续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2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7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词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读出一句话中间、句子之间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的主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基本方法。

6.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能逐步做点读书笔记。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做到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8.留心周围事物,逐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逐步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以学定教。摒弃以往的以教参为主,按教参所提供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下功夫熟悉教材,备好学生,结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找准每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

2、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是学习语文和自主发展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努力创设出一种平等、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愉悦,不但有充分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时间和机会,而且还敢于和其他同学及教师Ji烈地争论,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人”的尊严,使学生能够很投入地去学。

3、创设情景,Ji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等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爱学。

4、重视学法的指导,有计划地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想象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一个是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等;一个是具体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例如给文章划分段落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四年级语文论文: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小学四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也怀有对生活事物的求知欲望。四年级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比较浮躁,所以难以在较长时间里集中注意力的去做一件事情,缺乏吸引力或者枯燥的东西难以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这些都给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面对这些挑战,在把握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创新和改进。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 语文阅读 教学思考

前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我国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到要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阅读能力就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指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材

和语文其它方面的教学相比,阅读教学的灵活性更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背诵课文,所以教材中的文章只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许多语文教师是“教材写什么,课堂讲什么”,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学习课文,不论必要与否先让学生把大段的文章背诵下来,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阅读资源的开拓和创新,过于流于形式[1]。

2.教学思路落后

当前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同时过于强调学生的刻苦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爱听,是否有疑问,是否有意见。这样以来,一方面教师讲的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阅读教学的教学素材不应该只关注教材的内容。教师在利用好教科书的前提下,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资料,阅读课外文章,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生词、生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相关生活经验或者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开展“叩响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时,引导学生搜集他们喜欢的诗歌;在讲解“人物描写一组”时,可以指导学生读简版《西游记》或者《水浒传》等,指导学生摘抄印象深刻的内容,并且简单做读书笔记。这样以来,既能让他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他们写作技巧的提升,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2]。

2.设计有效的阅读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熏陶,教师需要对文章的重点和精华部分进行示范性的阅读。如果文章中含有比较难理解或者负责的段落,教师需要的使用领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读顺、读通,让学生才不同的声色和声调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对于自然多较多、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班级学生进行连续读。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和其中的线索,并且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默读,并且细心品味句子。同时,也可以使用小声自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描写生动、语句优美、含义深远、画面集中的地方。对于故事情节和对话居多的文章,可以应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而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文章内容。对于精彩语段、诗歌、警句,可以使用齐读的方式,进而活跃气氛、激发灵感、强化记忆。阅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并且选用合理的阅读方式,进而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进而在阅读文章中收获知识。

3.重视“写”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还有精美规范的语言,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阅读教学中所说的“写”和写作教学中的“写”具有不同的内涵[3]。阅读中的“写”指的是根据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而写出的片段性的感想,属于一种练笔,这种练笔耗时少、收获大、目标明确,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并且把握文章中的语言形式。所以,这样的“写”,“言之有情”,“言之有物”,同时和“读”相得益彰。比如在讲解《触摸春天》的过程中,手指悄悄的合拢,拢住了蝴蝶,她的脸上充满惊讶,这个时候,她会想些什么呢?她想说什么呢?他的眼前是什么样的影像?教师可以抓住此处的语言空白,让学生动笔写,进而进入课文的语境当中,道出文中人物的心理独白,进而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的花火,水到渠成的体会到此时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且把握好文章中向往光明和生活美好的主题。能够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课文有许多,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心内容,并且融洽的、合理的加入“写”的训练,让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结论

综上所诉,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方面语文教学的成效。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思路,并且加强对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从而切实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论文:浅析多媒体技术对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摘要:语文的学习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语文知识能提升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例,阐述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积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51-0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不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评比以及其他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都是无法忽视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使其发挥出 较大的功用展示出其教学特点呢?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为突破口,一谈自己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较大不同,在于教学设备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是以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统治课堂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自制力差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多媒体教学则像一个百变精灵一样,将图片、影像、声音等融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灵活、形象、直观,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也从较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2.1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较大的功能就在于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更加的丰富,它不再只是像过去一样,只是教师站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知识,教师控制着课堂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教学是将图片与声音、文字等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字的描述,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甲"在什么地方,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则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2多媒体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的学习,学生只用记住了相关的公式定理,将一个知识点弄懂了,其他的知识点也就懂了。语文的内容是以文字表述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习一篇篇的文章,理解这些文章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的,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导致小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深刻,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运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比如说,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可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为什么为要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明白读书的意义何在。在理解文章时,由于时代的差异,许多学生不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充分的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当前的发展,让学生明白读书对于祖国的发展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领悟读书的真谛,在今后更加认真的学习语文知识。

2.3运用多媒体技术,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学习了新的知识,对于就的知识就可以弃之不顾,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的年纪小,他们热衷于玩乐在,在课下教师如果想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巩固和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巩固复习的时候,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可以将快的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出一幅知识画卷,使学生联想和回忆起自己学过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及时单元的时候,这个单元有《观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当学生学到第四篇课文的时候,可能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之前学习的课文内容,教师在巩固复习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的图片或者是一些动态的场景展现出来,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快速的回忆起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积极影响。

四年级语文论文: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小学时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日常预习中不难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预习积极性并不是非常高。文章通过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现状与问题

(1)预习态度。影响学生预习效果的较大因素就是态度。在进行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有必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于教师提出预习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出赞同的观点,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课前预习持有否定意见。但即便如此,学生在实际的预习中,行动表现力仍欠缺明显。有文献资料记载,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在语文课前进行预习,但是在预习的学生中,敷衍了事的比率高达70%左右。如果预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做好标记,等上课的时候向教师问清楚,而其他的学生会直接忽视这些难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端正学生的预习态度,消除学生预习中的消极情绪,将是语文教师教学期间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2)预习方法。在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采取科学的预习方法,在实际中落实预习要求,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关键。小学四年级学生并不是高年级的学生,即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仍然不知道怎么做。在缺乏教师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预习将难以继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就会失去方向感,不知道如何展开预习。时间一长,也就难以对课文进行探究。为完成预习任务,不少学生会选择抄课文的方法,这种预习方法缺少学生的主动思考,最终达不到理想的预习效果。

(3)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同样非常重要。唯有学生将语文课前预习作为一种习惯,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资料显示,一个班级中,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据比率在40%,而不预习或偶尔预习的学生有60%。这就表明,主动预习的学生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占据多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课前预习当成习惯。经过分析了解到,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与教师预习作业和家长的要求有一定联系。要想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家长与教师就应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缺乏良好的态度,就难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学生也就不会展开课前预习。

二、解决策略

(1)有效指导。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够展开有效指导,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就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样才可激发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教师可通过预习交流、引导典型例子以及晨读时的沟通等各种方法,促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预习的好处,由此提高预习兴趣度,按时、自觉、有质量地完成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可预留一定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可提出具体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多想,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应注意性,学困生也是指导的对象,做到因人制宜。,检查预习结果。教师唯有检查预习结果,才可落实预习的目的,且还要及时反馈,以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课前预习。预习反馈并不局限于教师对预习结果的检查,还可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通过学生相互点评,在讨论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学习到更多、更有效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

(2)家长配合。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前预习需要家长的配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并不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监督,不能配合教师。事实上,家长配合与其自身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在受到文化水平限制的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很多的知识点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导致其认为课前预习并不是非常的重要。另外,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家长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也就造成对学生课前预习监督不到位。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其实也受意志力的影响,在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因此,家长应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展开监督检查,配合好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3)定期检查预习效果。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应定期检查、u比课前预习成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自己的预习成果,并提高自身的预习积极性。通过教师对预习结果的检查,学生就会获取预习成果,继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预习。

小学四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够促使学生在预习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四年级语文论文:微课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观察日记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自从2013年国家首次进行微课程大赛后,以微课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中小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小学四年级语文观察日记中应用微课,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观察日记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四年级;观察日记

互联网已非常普及,微电影、微信、微博已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国家首次进行了微课程大赛,此后,以微课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中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小学语文观察日记中应用微课,可以大大提升小学生观察日记的写作能力。

1 微课在小学语文观察日记中的应用优势

1.1创设微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较大特点是年龄小,还处于典型的形象思维阶段,心理发展和思维变化非常的活跃,他们思想不稳定,天性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大部分的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学习兴趣的。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因此可塑性比较强,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此,在小学语文的观察日记中,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洞察力、想象力等因素,通过观看短小精悍的微课,充分{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激发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设计“黄豆发芽”这一课的课外学习内容时,我提前一个月自己做了实验,将黄豆在水里逐渐发芽了成长的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用视频转换器转换成一段视频,配上文字和教师的解说词,这种类型的微视频,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做看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培育黄豆。

1.2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的学习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并不是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体会、各抒己见,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见解表达出来。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体会学无止境的内涵。在微课的帮助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交流。很多的书籍和图片在观察日记课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为课前学习提供很多前瞻性的知识引导,驱使孩子们带着各种知识性的疑问去观察,并驱使他们在观察中自我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观察热情。例如:在设计“观察蚯蚓” 一课的课前内容时,教师以经典绘本《蚯蚓日记》为载体,在网络上下载了以蚯蚓的身份讲述故事,带领学生走进蚯蚓的世界,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了解了蚯蚓的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这样更富有实效性。

1.3通过课前搜索资料,鼓励学生充分的发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的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必须进行鼓励、肯定、尊重,不歧视他们的创造性。微课形象生动,再加上教师的旁征博引,会更增加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对所观察的物体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设计课前作业单时,往往会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搜集有关这个物体的一些具体资料,在搜集资料中,学生会对这个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例如在“孵甲鱼”这个话题上,教师首先让孩子们去搜集关于甲鱼繁殖的资料,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甲鱼的知识,有的甚至学到了不少甲鱼繁殖的技巧,为写好观察日记提供了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小学四年级语文观察日记的应用方法

作为观察日记,“观察”是重点。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讲解是放在首位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再引导学生有侧重地去观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观察力的培养融于课前学习的途径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1方法一:有目的地引导观察

孩子在观察中往往目的不明确,只凭自己的兴趣观察。如要培养孩子较强的观察力,就必须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在观察之前,教师在课前学习的任务单上要明确地告诉他观察的任务,尤其是不易引起孩子注意的地方。可以给孩子一些指点,让他集中注意力,以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例如在设计“种黑豆”这一课程时,教师在课前学习单上明确了观察任务:

(1)黑豆发芽后,请你观察黑豆叶子形态的变化。

(2)黑豆叶子颜色的变化。

(3)请你摸一摸,随着黑豆叶子的长大,叶子在触觉上有什么变化等。

2.2方法二:有顺序、多感官地观察

在观察目的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如果观察的顺序不对,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时常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整体到部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并且还有意识地抓住观察的重点,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如可以摸摸黄豆苗的叶子是光滑还是粗糙,用鼻子闻一闻是否有味道等等。

2.3 方法三:有对比性地观察

对比观察能够帮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3]。比如在“黄豆发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做的教学视频是以黄豆种在水里作为示范,然后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但是教师在课前学习任务栏里也告诉学生,黄豆在水里和土里都能发芽,可以同时在水里和土里都种下黄豆做对比观察。在观察中,孩子会发现水里的豆子先发芽,而种在土里的黄豆则在浇过几次水后才长出叶子;孩子还会发现水里长出黄豆的茎是细细的,而长在土里的比较粗,叶子也更绿一点。通过对比观察,不仅使孩子充分了解相同(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相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而且能使孩细致地观察物体,并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四年级语文论文:浅析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整个教育当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教育体系当中,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在一定层次上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当中,语文不仅仅是要学习字、词、句等一些零散类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势在必行。但是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并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本文将重点讲述在语文教学当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针对这种现状应该提出怎样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阅读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当中,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在整个教育当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者在实际教学当中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语文课文学习当中还是在走传统的老路,老师在台前对课文进行讲述,学生对老师讲述的重点进行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经常会存在这种现象。例如:《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课文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右约芭郎交⑹窃跹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在传统教学当中,老师一般只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对生字进行重点的记忆便可。对文章段落以及内部构造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述,对文章作者的用意也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阅读能力较弱。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在阅读教学当中,家庭参与的较少

在语文实际教学当中,学校是学生教育的及时主体。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家庭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实际教学当中家长往往忽视了自身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学好就能保障学习的质量。对学生缺乏课外的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只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下降。

二、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措施

(一)在某种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当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当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在某种层次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课过程当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情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得更加通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主要讲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不同景象,在一定层次上写出了榕树的高大,因此被称作“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讲述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设立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加强与家庭之间的配合

在小学实际教学当中,学生能够阅读的课本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老师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结合书本中内容展开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小学教学当中《猫》是一篇较为经典的文章,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整体上可以提高阅读水平。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学生的学了学校的辅导之外,作为家长也要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辅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给学生买一些有益的教材,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实际教学当中,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另外,在教学当中,老师要注重自身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作为学生的家长对学生也要进行适时的辅导,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两者结合开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新的接班人。

四年级语文论文: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小学时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日常预习中不难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预习积极性并不是非常高。文章通过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现状与问题

(1)预习态度。影响学生预习效果的较大因素就是态度。在进行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有必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于教师提出预习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出赞同的观点,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课前预习持有否定意见。但即便如此,学生在实际的预习中,行动表现力仍欠缺明显。有文献资料记载,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在语文课前进行预习,但是在预习的学生中,敷衍了事的比率高达70%左右。如果预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做好标记,等上课的时候向教师问清楚,而其他的学生会直接忽视这些难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端正学生的预习态度,消除学生预习中的消极情绪,将是语文教师教学期间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2)预习方法。在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采取科学的预习方法,在实际中落实预习要求,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关键。小学四年级学生并不是高年级的学生,即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仍然不知道怎么做。在缺乏教师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预习将难以继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就会失去方向感,不知道如何展开预习。时间一长,也就难以对课文进行探究。为完成预习任务,不少学生会选择抄课文的方法,这种预习方法缺少学生的主动思考,最终达不到理想的预习效果。

(3)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同样非常重要。唯有学生将语文课前预习作为一种习惯,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资料显示,一个班级中,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据比率在40%,而不预习或偶尔预习的学生有60%。这就表明,主动预习的学生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占据多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课前预习当成习惯。经过分析了解到,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与教师预习作业和家长的要求有一定联系。要想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家长与教师就应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缺乏良好的态度,就难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学生也就不会展开课前预习。

二、解决策略

(1)有效指导。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够展开有效指导,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就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样才可激发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教师可通过预习交流、引导典型例子以及晨读时的沟通等各种方法,促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预习的好处,由此提高预习兴趣度,按时、自觉、有质量地完成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可预留一定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可提出具体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多想,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应注意性,学困生也是指导的对象,做到因人制宜。,检查预习结果。教师唯有检查预习结果,才可落实预习的目的,且还要及时反馈,以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前预习。预习反馈并不局限于教师对预习结果的检查,还可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通过学生相互点评,在讨论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学习到更多、更有效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

(2)家长配合。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前预习需要家长的配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并不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监督,不能配合教师。事实上,家长配合与其自身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在受到文化水平限制的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很多的知识点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导致其认为课前预习并不是非常的重要。另外,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家长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也就造成对学生课前预习监督不到位。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其实也受意志力的影响,在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因此,家长应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展开监督检查,配合好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3)定期检查预习效果。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应定期检查、评比课前预习成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自己的预习成果,并提高自身的预习积极性。通过教师对预习结果的检查,学生就会获取预习成果,继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预习。

小学四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够促使学生在预习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论文:教育均衡发展与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平等教学法。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识字和写字、理解课文、领悟课文读写规律为培养目的。如何在四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从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培养学困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抓住理解课文的重点,引导中等生的自读自悟能力;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生的领悟读写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教育均衡发展与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它的主要精髓是平等教育。而四年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四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加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对于学困生的识字、写字;中等生的自读自悟、生的领悟读写能力还不很高。如何在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提高他们的不同能力呢?我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做法。

一、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培养学困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到了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学困生来说,因为他们对识记、理解记忆比起中等生和生来说还比较迟钝,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引导学困生运用熟字对比识记,结合形声字中的形旁、声旁辨析、换偏旁记字等理解记忆来学习生字。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要根据学困生难以接受的特点进行教师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困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举个例子,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识字,要让学困生积极地发言,有些还必须用实物来区别。然后请他们上黑板来一个一个的写出来,肯定他们的成绩,顺势利导他们书写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困生也会好起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二、抓住理解课文的重点,引导中等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提高了学困生的识字、写字水平,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具备了阅读的能力。要使四年级学生都具有自读自悟能力,我们应重点培养中等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应重点对中等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中等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少量重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如教学《小红军》时,在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抓住“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重点内容,引导大部分中等生自主阅读和探究,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小红军动作的词语来品读思考,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圈画批注,然后分四人小组交流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再引导学生思考:小红军真的不累吗?他真的吃饱了吗?经过听老师对长征的介绍和自读自悟,学生领悟到了小红军在陈赓前的表现出的那种自信、坚强,也体会到他在善意地欺骗同志中饱含的那种关心革命同志,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伟大精神。这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圈画批注的开启心智的学习,真正体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引导中等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章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中等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信息量非常丰富、能突出文章衷心的词语。这些有的在表情达意上内涵十分丰富,作用很大,要培养中等生在阅读文章时去感知这些词语的能力。同样是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借小红军在面临绝境时仍拒绝帮助、牺牲的故事,突出了了小红军的“倔强”。倔强这一词不单纯有固执、不听劝告的含义,更体现出他不愿意拖累同志的那种无私和勇敢。开课时便留下问题,课题里告诉我们小红军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然会找到倔强。在学生通过频度文字在体会到小红军的性格、品质之后,让学生围绕倔强一词再去读文章,看看哪些描写体现出这种倔强,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一连串的描写小红军外貌、神态和动作的词语,也从词语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蕴涵的深情厚意。

三、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生的领悟读写规律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书中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转化”,那才做到了“开卷有益”的。课文中的经验,就是课文中的精华,也就是一些读写规律。当然这些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生善于思考的特点,指导生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也可以指导生增删字词、变换字词、调换顺序的方法,让生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有意识地指导生疏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让他们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从而达到生在课堂中能吃得饱。

课堂小练笔是结合阅读教学开展的最切合课堂教学实践,最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得到最扎实的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练笔的实践中积累书面表达的材料,习得书面表达的方法。小练笔不仅要体现学生对所学课文中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更要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写作方法。例如《螳螂捕蝉》一课中写到: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一段就通过对蝉、螳螂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两者急于得到眼前利益的心理。通过对这一语句写作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知道,动作描写能起到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笔,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体现人物特点。有趣的话题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练笔的兴趣,语文课的练笔也由枯燥无味变得趣味横生,学生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加上丰富的想象去描写,他们运用文字的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我们根据学生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都大致均衡,让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都大致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都相对均衡。这就是我们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之所在。

四年级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摘要:四年级下册是中年级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可以说,四下级下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教学 注意问题

四年级下册是中年级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可以说,四下级下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与四年级上册教材一致:以的专题形式组织教材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口语交际、习作不安排在语文园地中,单独作为一个体系;我的发现改为 交流平台;课后思考练习题的叙述语气也有所变化,主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考虑的。

二、加强目标意识,明确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只规定了中年段的教学目标,编写教材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要考虑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将中年段的教学目标分解到中年段四册教材中,通过课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容来体现、落实这些目标。 学生语文的能力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不同,它不是直线式的发展,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发展的。这就需要教材编写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的不是一学期或一学年所能达到的,既可能是阶段性的目标,又可能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如中年段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是“学习”、高年级是“能”);又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目标。

三、每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及时组。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可背诵、默写,了解诗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形式,是学生及时次接触,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忆江南》这首词共有三节,后两节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有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选做题可在及时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走,我们去春游”。不是强调春游过程,而是侧重春游活动的策划,在策划中进行语言的交流。教学中可以扩大春游活动的范围,可以是能够实行的计划;也可以是以后才能实行的计划,目的是打开思路,让学生有的想,有的说。

习作:写校园景物,着重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由读到写比较容易做到的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描写景物的方法,即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的记叙方法。同时强调要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宽带网:是本组走进千山万水的拓展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五岳,有条件的还可以再扩展,搜集资料,注意如何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2、第二组。本组专题是“以诚待人”。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二篇精读和二篇略读。训练的重点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

《那天》,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母亲讲的话和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句,认真读读,体会父亲矛盾的心态,懂得父亲是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从而体会其内心情感的高尚。课后“小练笔”是想象情景的练习,既能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训练想象能力。

《万年牢》,可以通过课文泡泡中“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人什么联系呢?”的问题,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相关内容认真读读,再体会做糖葫芦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前两处“万年牢”是讲做糖葫芦这件事,后一处“万年牢”是讲怎么做人。对怎么做人,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要学习课文中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一个人好品质的写作方法。

《尊严》,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感受人物的良好品质。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将心比心》,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课文简短易懂。可以抓住课文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口语交际:与本组专题内容紧密结合,由课文内容延伸到生活有没有以诚待人的事例,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学中可以不受图和文中的事例的局限,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以诚待人的事例,来交流讨论。讨论是提高认识的过程,对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认识,老师要加以引导;讲的事例力求做具体、生动,让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习作:把自己想说的心理话写下来。这次作文比较好写。习作指导的重点放在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他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想好倾诉的对象,即想对谁说,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防止学生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

我的发现:是三年级、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要求的延续,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的事物、勤观察和勤动笔的习惯,同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也是一个有关写的训练重点。

四年级语文论文:浅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后习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的内在逻辑,在教学策略上才更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本文就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后习题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态度亲和化、教学习惯规范化、奖励机制多样化等应对策略,谈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后练习的内在逻辑,使课后习题更有利于教师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题;应对策略;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副主任郑宇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过一篇论文,在这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中,郑老师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小学语文的课后练习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从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纵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后练习题,确实如此。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规律:及时类题是朗读题,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短语:“多读几遍”、“读一读”。第二类题是互动题,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是:“讨论”、“交流”。第三类题是动手题,高频率词汇为“抄下来”、“抄写”,第四类题是感悟题,高频率词汇为“体会”。有时二者兼备,先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或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至于交替出现的“选做题”、“小练笔”、“资料袋”、“阅读链接”、“综合性学习”,我们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拓宽视野,如“资料袋”与“阅读链接”;一类是培养习惯,“小练笔”注重仿写,“选做题”注重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则是两者兼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再动笔落实。

这样的练习编排,其实是相辅相成,用心良苦的。朗读题培养语感,加深认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利于个人理解。接下来的互动题,让已有个人理解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互通有无,集思广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过合作交流的进一步理解,再回头来体会感悟精彩语段,这时所运用的思维在角度上更加多元,在深度上更加递进,在广度上更加自由。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取长补短,巩固更加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在思维上已经有所进步,就要加深印象,巩固战果,于是出现朗读或抄写句段的动笔题。从单人朗读体会―多边互动讨论―重新全新体会感悟―用笔用嘴把句段复习巩固,拓宽视野类的资料无疑有利于加深认识,培养习惯类的练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这是一条完整的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练习系统链条,先自己朗读,接着多人交流,然后重新体会,巩固拓展。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精心构造的这样一个内在逻辑,我们在教学策略上就更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本人就教学策略方面谈四点个人心得。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朗读理解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简言之就是一句俗话“百闻不如一见”,在书上看文字是一种感受,看见逼真甚至动态的场面又是另一种全新的感受。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可以借助图片,flash,视频短片,来加深学生的朗读理解。

比如在教及时课《观潮》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钱塘江大潮”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从听觉与视觉上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如此一来,再让他们朗读《观潮》的课文语段时,脑中已经有了对应的形象动感画面,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在理解文意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题里的朗读训练乃至要求背诵,都可以在播放视频讲解课文中穿插进行,不必非得死板地讲完课文再一题一题地完成课后练习。当然,在串讲完课文后,再播放一遍视频,然后让学生再读,就是在理解文意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当然是更加科学的一种朗读训练。

二、教学态度亲和化,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及时秘诀。”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工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小学生尤为突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树立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学态度的亲和化非常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的意见与说法,自己每次的发言都能得到老师的回应、肯定乃至褒扬,那么学生会勇于发言,喜欢发言,这对于练习中的讨论交流题就很有帮助。

明代谚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小学生,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即便有缺点不足,也一定要委婉点出,并及时多加鼓励。亲切和乐的教学氛围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

三、教学习惯规范化,有利于学生持续学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常常有一个问题――学习热情无法持久,经常是三分钟热度。作为小学教师,理应把语文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都规范化,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每节课都要让一部分学生开口表达,或朗读或讨论,让学生逐渐习惯这样的教学活动。定时检查有完成“小练笔”、“选做题”的同学,并加以表扬乃至物质奖励,大力弘扬这种好习惯,起到推广示范作用。其他没有做的同学就会“见贤思齐”,加入争取表扬奖励的队伍中来,这比苦口婆心地警告、督促乃至批评有用得多。及时批评作业,点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及时反省改正。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英国另一个哲学家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较大指导。”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科学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的较大指导。

四、奖励机制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初的意思是送鱼给一个人,还不如传授他钓鱼的技艺。其实我们可以想到更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经常地送他味道鲜美的鱼,让他品尝,然后告诉他钓这种鱼的技艺,那么他钓鱼的动力无疑加倍增长,因为他已经尝过这种甜头了。

从长远看,在营造亲切和乐的教学氛围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过程中,还要有多样化的奖励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让学生不停地觉得有“鱼”吃。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吃“示范朗读”的鱼,讨论发言讲得特别好的学生吃“大家向他学习”的鱼,抄写特别工整漂亮的学生吃“张贴示范”的鱼,收集资料特别用心的吃“奖励水彩笔”的鱼……只要有一个学生吃到味道鲜美的鱼,旁边的同学就会蠢蠢欲动,就会“心动不如行动”,那么学生在学习“钓鱼”技艺甚至是研究“钓鱼”技艺上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长此以往,又加快了养成好习惯的进程。

总之,把握语文课后练习的内在逻辑,更有利于教师科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理应学会管中窥豹,从这一练习系统逻辑中举一反三,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这绝不是说以应对练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包含有灵活应对课后练习的教学策略,为人师者,就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应对课后练习,让学生学好知识,好学知识。

四年级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包括:实施“多元阅读计划”、营造“绿色阅读生态”、尊重儿童阅读个性和增进同伴阅读交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四年级 阅读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对干扰学生的阅读生活的种种复杂交错的因素也充满了好奇,迫切地希望通过检验自己在以往教学之中研究的效果,以便于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满心的期待,我对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问题进行阐释。

一、实施“多元阅读计划”

笔者所在的四年级同学的阅读生活面貌让我意识到,以前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求同思维去对待孩子们,努力寻找共同点,以使教学更加有效。然而,孩子们实际的阅读生活是如此多样化,制订多元的阅读计划,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生活更惬意。以下笔者对班级里的小A、小B和小C的阅读进行多元的指导策略实例分析:

小A阅读时间不够用,可以在重塑习惯的同时,酌情减轻课业负担,给予应有的阅读时间,保障孩子的正常精神需求;小B的阅读缺乏自主性,但习惯良好,可采用阅读的任务驱动策略,带着探求的问题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培养阅读选择力;小C对阅读内容的需求深入一般的学生,可让他在班级里起到引领、指导的 作用,推荐书籍、策划读书活动、组织讨论,活跃阅读生活的形式,也使他扬长避短,发挥特有的长处。

阅读生活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生活,多元阅读计划的构想源自于“以生为本”的思想,它应该成为我们进一步保障儿童阅读生活质量的保障。

二、营造“绿色阅读生态”

从孩子们对阅读生活的不满中,可以看到,孩子对自己的时间是没有什么支配权的。分析孩子24小时的时间安排,在学校里孩子们的时间被切割成了无数的小块,上课的 40分钟,下课的10分钟,中午休息的1个小时。回家后,父母安排了孩子的时间,写作业、练钢琴、上辅导班等等,仍然是若干时间段。孩子们的思绪也在这支离破碎的时间段里被分散,很难有整块整块的时间任思想自由驰骋,反而,孩子们的头脑成了教材、教师的“跑马场”。

要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生活质量,固化“阅读课程”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在学 校里指导整本书如何阅读?指导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寻找需要读的书?指导更有效的阅读交流?在学校里给出应有的时间,划分应有的课时,让孩子好好读书。

当农民们摆脱面朝黄土天的姿态,运用抛秧的方式提高收成时,我对书籍 推荐也有了新的思考。

在现在这个信息极度泛滥的世界里,在几千年的文化河流里,如果先把孩子带进图书馆,带进书店,让孩子们感受书籍世界的丰富,进而提出问题,“这么多书怎么看?”“如何选到自己需要的书”……变截流式指导为源流式指导,效果会怎样呢?

尊重儿童阅读能力生长的自然规律,给予儿童应有的生长空间,阅读生活的状况也许会比我现在这样安排好得多!

四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阅读时非常专注、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而有的学生阅读时难以集中思想,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但是,在为期半年的研究中,我突然意识到,阅读能力并不是判断阅读生活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对每一个孩子阅读生活的评价必须立足于这个孩子本身,也就是不应该把孩子们做横向的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做纵向的比较:不应该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达到同一个高度,而要考虑让每一个孩子在阅读上都有进步;不应该苛求孩子从通过阅读一定会取得什么成绩,而要充分尊重孩子在阅读中的丰 富体验。

有的孩子在阅读生活中增长知识,有的孩子在阅读生活中忘一记烦恼,有的孩子在阅读生活中提高能力,有的孩子在阅读生活中娱乐放松,这都是阅读生活的自然状态,阅读本身就有丰富的功能,所以,尊重阅读能力的内在差异,才能更好的促进阅读生活。

三、尊重儿童阅读个性

“我国的教育传统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儿童的规范,不太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这种教育传统在现实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因此,我认为对阅读生活的关照还要将“个性”摆在突出的位置。

美国克莱恩在《天天.天才-—重视你与孩子们本来的学习乐趣》中说:“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我借用这个观点,对阅读生活的指导应该将思路转为“先读后指导”,达到“不指导而读”的境界。

以B同学为例,他的阅读生活受外界控制的成分特别多,长此以往,造成他缺少阅读的个性。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阅读生活指导者们没有将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上。像B同学这样一个本身素质很不错的孩子,如果换一种阅读指导的方法,让他自己充分选择阅读资料,充分表达,指导者顺势而为的点拨,可能状况会截然不同。

再以C同学的故事为例,他的阅读氛围远远超出老师建议的范围,他的思维的灵活度,知识面的广泛让我看到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的形象。他不守常规却有自己的规则,他不太勤奋却有足够的创意。从他的身上,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看到自己教育的局限性,如何给每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尽可能地健康成长,是我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在今后的阅读指导中要努力追求的境界。

四、增进同伴阅读交往

A,B,C三位同学都曾提到,同伴间关于阅读的交流为他们的阅读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孩子们之间的讨论常常显得非常幼稚,但是,他们彼此却觉得乐趣无穷,这是因为孩子有孩子的认识规律,成人有成人的认识规律;孩子有孩子的视角,成人有成人的理解;孩子更多地用情感来理解,成人更多地用理智来思考。我意识到这样的差别之后,开始明白同伴之间的阅读交流对于孩子持续、有兴趣地阅读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也意识到更好地开展读书交流会,拓展读书交流的空间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他们的阅读生活就是他们心灵世界的照片,当我走近他们时,一种惊异、一种感受、甚至一种震撼之中,充斥着我的心灵。让我深深地感慨:阅读生活的烦恼,需要更理性的关照,需要有效的策略。

四年级语文论文:四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语文是一门最方便学生自学的课程。为此,我们尝试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但是,以“学”为主的教学实践因为没有很好的指导和组织,有许多时候成了摆设。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何组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与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以四年级学生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课堂上自主学习内容的大致归纳

笔者认为,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识字、写字方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下册课本,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400字、会写400字,累计会认2600字、会写2000字。这方面在前三个年级中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习实践,应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怎样进行对生字新词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教材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就是结合本组所学课文来复习会认、会写的字的一种措施。所以,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个别难读、难写、难解的词语教师适当点拨。

(二)朗读、默读方面

语文新课标对四年级的阅读教学继续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还要求加强了默读训练。四年级上册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精读课文数量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逐渐增加,旨在练习朗读和默读。教材编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入境入情自主地朗读或默读,有所感悟,逐步提高朗读和默读水平。如,《长城》课后的练习是这样:“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

(三)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方面

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自主学习课文后,可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的第二题是:“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呢?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不少课文在文本中都有一句或几句总领全文的句子,俗称“文眼”。我们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能找出来。有些课文没有明显的“文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概括出来。

(四)质疑问难方面

自立性虽是自主学习的灵魂,但是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梳理、掌握有着差距,这就形成不同的学习障碍。这些障碍有个性也有共性,有的障碍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关键性作用,有的则无关紧要,可一语带过。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解决障碍的有效手段,也是他们向深层次研读的关键,没有质疑问难的学习很有可能是表层的学习。

二、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确定适合的自主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制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四方面来制定自主学习目标。

1.按照学段目标制定自主学习目标。在确定一篇课文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要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的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意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可制定如下自主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书中的注音和字典,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想一想:花园在一年中有哪些变化,巨人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4)用一句话表达出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2.依照单元目标制定自主学习目标。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导语”和“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它们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编写意图,这正是我们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第二个凭借。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要急需解决的、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确定。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单元目标是:体会作者写动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按不同方面来具体描写事物的。《母鸡》是这一组中的一课,所以本课的自主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自主认识7个生字,理解“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等词语。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的目的。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种怎样的母鸡?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和《猫》相比有哪些不同?

3.依照文本特点制定自主学习目标。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表达上具有规律性的、可迁移性的、可概括性的语言现象,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不同样式的文章,课程标准也有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可制定如下自主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几个人物名字。(外国人名难记难读)

(3)理清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并能讲出文章的大概内容。

(4)领悟课文环境烘托、分层推进、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

(二)规范科学的自主学习要求

起初,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课上,教师可拿一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开展自主学习,教给他们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后就可以慢慢训练培养。下面是我根据教材编排而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1.精读课文的自主学习方法。

(1)读课文至少三遍,标出自然段。

(2)对照词语表,画出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以及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时,将词语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再将词语放回课文读一读。

(3)自学生字,给所有生字注上拼音,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并口头组词两个。

(4)对照课后思考题,再学课文,思考答案,用不同的符号作标记。

(5)浏览《词语手册》中有关本课的内容,弄懂词语的意思。

(6)对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画出来,读一读。

(7)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有什么想法,打个小问号。

2.略读课文自主学习的方法。

(1)读课文至少四遍,把课文读熟;标出自然段。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逐步理解课文,找出答案。

(3)读《词语手册》中本课的相关内容,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完成有关词语的作业。

(4)对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画出来,背一背;能模仿、改编或续编的语段,可口头进行写作练习。

(5)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打个小问号;有不懂的问题的可以写在课文旁边或后面。

3.语文园地自主学习方法。

(1)口头准备口语交际的素材,自己先说说看,再和同学说说,请他们提意见。

(2)根据口语交际的素材构思习作,列一个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什么,理清思路后口头练一练,用上好词好句。

(3)通过朗读或默读找出“我的发现”中的知识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4)读懂“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并背一背;再摘抄在《好词好句》上。

(5)认真填写“我会填”中的过关小测试。

(6)语文实践内容可以读读、画画、查资料、背背,进行相关的独立学习。

(三)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它是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逐渐养成的。笔者经过三个阶段来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内容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在起步阶段,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所以一开始安排的自主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要求也很低。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能读通、读准文本,二是能自学一些生字新词。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只要给学生以时间保障和适当的指导,一般都是不难的。这个过程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会很快适应。

2.半学半扶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时,教师要改变策略,课堂上要立即停止这一模式,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否则是浪费时间。此时,应运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过程的实践时间会比较长。我实行了将近两个月。半扶半放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学预设能随机应变,教学要放得开收得拢。

3.放手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基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属于形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完成一些教师设定的自学目标,能解决他们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遇到疑难问题不要轻易去问老师或同学,要力争通过独立思考、反复读书、查阅有关资料独立钻研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渐渐的,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做好跟进工作,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还要求他们整理所学知识,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教师必须搞清楚“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的区别,自己不是课堂上的闲人,无所事事,相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因为学习的主体毕竟都是小学生,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学习有局限性和浅层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从而避免走弯路甚至是错路。

2.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个性特点等因素决定着他们对自主学习作出的反应不一。所以,在制定学习指导计划和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班中不类型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特别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教师更应该适时地给予提示和帮助,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解决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舍得花课堂时间。没有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自学就会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赶时间,会应付了事。有的教师认为还有许多教学内容要讲,这样短暂的课堂时间就让学生知道一些课文的相关知识就行了,至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则不关注,到就不了了之。

四年级语文论文: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从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四种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为例提出培养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四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的《火烧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火烧云的颜色会是怎样?火烧云的形状又会是怎样呢?”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鸟的天堂》一文时,通过阅读课文题目,使学生对“天堂”两个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明白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叶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大榕树的动态美、静态美。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对《观潮》《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三)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乌塔》一文时,可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在《乌塔》一文的教学中,可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懂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归纳出:乌塔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的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火烧云》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围绕火烧云颜色和形状是怎样的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及时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止。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们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的思想抱负这个重点内容的教学。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什么会有这么远大的抱负?学生通过看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从我们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远大抱负到后来又是如何实现这一远大抱负为线索。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国家危难的处头,少年时代的总理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分组讨论,提问学生: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当国家处到危难时刻,你又是怎样想的呢?通过教学,不仅对敬爱的总理的爱国热情深受教育,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四年级语文论文:教育均衡发展在四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平等教学法。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识字和写字、理解课文、领悟课文读写规律为培养目的。如何在四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从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培养学困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抓住理解课文的重点,引导中等生的自读自悟能力;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生的领悟读写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教育均衡发展与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它的主要精髓是平等教育。而四年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四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加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对于学困生的识字、写字;中等生的自读自悟、生的领悟读写能力还不很高。如何在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提高他们的不同能力呢?我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做法。

一、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培养学困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到了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学困生来说,因为他们对识记、理解记忆比起中等生和生来说还比较迟钝,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引导学困生运用熟字对比识记,结合形声字中的形旁、声旁辨析、换偏旁记字等理解记忆来学习生字。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要根据学困生难以接受的特点进行教师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困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举个例子,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识字,要让学困生积极地发言,有些还必须用实物来区别。然后请他们上黑板来一个一个的写出来,肯定他们的成绩,顺势利导他们书写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困生也会好起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二、抓住理解课文的重点,引导中等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提高了学困生的识字、写字水平,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具备了阅读的能力。要使四年级学生都具有自读自悟能力,我们应重点培养中等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应重点对中等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中等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少量重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如教学《小红军》时,在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抓住“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重点内容,引导大部分中等生自主阅读和探究,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小红军动作的词语来品读思考,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圈画批注,然后分四人小组交流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再引导学生思考:小红军真的不累吗?他真的吃饱了吗?经过听老师对长征的介绍和自读自悟,学生领悟到了小红军在陈赓前的表现出的那种自信、坚强,也体会到他在善意地欺骗同志中饱含的那种关心革命同志,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伟大精神。这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圈画批注的开启心智的学习,真正体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引导中等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章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中等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信息量非常丰富、能突出文章衷心的词语。这些有的在表情达意上内涵十分丰富,作用很大,要培养中等生在阅读文章时去感知这些词语的能力。同样是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借小红军在面临绝境时仍拒绝帮助、牺牲的故事,突出了了小红军的“倔强”。倔强这一词不单纯有固执、不听劝告的含义,更体现出他不愿意拖累同志的那种无私和勇敢。开课时便留下问题,课题里告诉我们小红军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然会找到倔强。在学生通过频度文字在体会到小红军的性格、品质之后,让学生围绕倔强一词再去读文章,看看哪些描写体现出这种倔强,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一连串的描写小红军外貌、神态和动作的词语,也从词语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蕴涵的深情厚意。

三、抓住课文的精华,指导生的领悟读写规律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书中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转化”,那才做到了“开卷有益”的。课文中的经验,就是课文中的精华,也就是一些读写规律。当然这些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生善于思考的特点,指导生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也可以指导生增删字词、变换字词、调换顺序的方法,让生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有意识地指导生疏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让他们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从而达到生在课堂中能吃得饱。

课堂小练笔是结合阅读教学开展的最切合课堂教学实践,最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得到最扎实的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练笔的实践中积累书面表达的材料,习得书面表达的方法。小练笔不仅要体现学生对所学课文中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更要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写作方法。例如《螳螂捕蝉》一课中写到: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一段就通过对蝉、螳螂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两者急于得到眼前利益的心理。通过对这一语句写作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知道,动作描写能起到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笔,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体现人物特点。有趣的话题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练笔的兴趣,语文课的练笔也由枯燥无味变得趣味横生,学生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加上丰富的想像去描写,他们运用文字的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我们根据学生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都大致均衡,让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都大致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都相对均衡。这就是我们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之所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