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论文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视医德为医生的根本,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新医改的深化和社会的进步迫使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时代要求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还要具有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等高尚人文精神。
中医论文

中医论文:内部审计理论中医院管理论文

一、明确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

(一)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目的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建立的一种考核评价活动,也是是医院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医院管理者履行职责,并为其提供与评价活动相关的分析、建议等资料,从而促进医院更好的掌控成本投入情况,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水平,规范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行为。

(二)审计的职能和工作目标

医院内部审计往往具有监督和评价的工作职能,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有效的运行,以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对医院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对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对该过程医院审计目标实现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医院内部审计应以医院内部服务为出发点,对医院领导层、各管理层提供及时、完整的服务,从而有效的监督、评价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效果,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强化内部设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是医院内部专业设立的一个审计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对医院项目实行的质量进行独立、合法、真实的监督与分析。在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内部审计力度,提高审计的性,从而有效的约束医院的经济行为,为医院管理提供有效的内部服务。

二、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预警性作用

将医院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以便发现一些倾向性问题后及时给予医院管理人员警示,以较强的前瞻性去克服审计监督的滞后性,充分发挥出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预警性作用。通过对医院相关经济管理活动的考查与评价,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医院经营风险及时警示,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跟踪审计重大项目,对发现的问题尽快处理,能有效避免问题的蔓延与扩大,以防重大失误的出现。

(二)防范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使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会对医院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防范规避风险是对经济组织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判断以及鉴定,从而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实际风险,帮助管理人员提前防范,将其扼杀在萌芽时期。审计人员在对医院相关活动审计过程中,必须对医院总体目标和业务充分了解,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已识别风险的评价工作,快速、的定位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以监督防范为中心,从而有效的避免风险。

(三)建设性作用

医院相关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对医院财政、财务、管理以及效益等进行审计,以揭露和查处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尽快找出原因,从源头和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使内部审计发挥出建设性作用,实现医院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就目前医院审计工作要求和审计人才队伍现状来看,医院审计部门应注重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将审计人员进行分类和分层培养,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的审计师人才库,多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以审代培等工作方式以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医院审计部门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建立一个技术硬、水平高、素质高的审计管理队伍,以适应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二)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被引入各行各业,在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审计人员仅仅拥有专业的审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体制改革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医院内部审计中引入计算机相关技术,并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审计规范且融入到审计软件程序中,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确保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稳步向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评价活动,对规范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行为,实现自我约束、激励以及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医院相关领导层和管理层,应清楚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从而有效的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医院带来的损失,提高医院整体综合素质,实现企业较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刘锦 单位: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论文:全媒体宣传模式中医院管理论文

1全媒体背景下,医院迎来宣传工作新契机

宣传是生产力,医院的宣传栏、院报等传播效果差、信息接收率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院和公众的需求。在今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医院宣传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1.1全媒体的概念

“全媒体”指以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多种传播形式,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以其对新闻事件深度解读为优势,具有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获得了受众的青睐,它让信息得到了更为即时、有效的传播。

1.2医院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通过积极的宣传,尽量多地占领信息传播渠道,可以强化医院的品牌,让受众在了解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传播医院的价值观、服务理念,并使患者获得及时、、有用的医疗信息,合理就医、提升就医体验,从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此外,良好的宣传工作,可以使医院内部公众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荣誉感,激发爱院情怀,从而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2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让宣传更有效

近年来,新媒体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直面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把握信息传播方式的潮流,利用好新媒体,将使得组织的宣传工作事半功倍。

2.1微博

我国是世界及时微博用户大国。医院于2013年下半年建立新浪官方微博,2014年又成立腾讯官方微博。医院每日更新多则微博,内容包括摘录院内医生所写的健康科普知识、专家门诊信息、讲座及义诊信息、院内新闻等,向受众传播健康知识,并提供就医指南信息,方便患者就医。至2014年6月底,医院新浪官方微博已各类信息820余条;粉丝数已有近1.7万。同时,微博有专人负责私信处理,起到了患者就医前的初步分诊和就医指导的作用,并接受患者投诉及表扬,为患者解决问题。即时、便捷、交互的信息交流方式,让医院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2.2微官网

如今,微信几乎成了人手必备的APP,可以说微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习惯,它蕴藏着巨大的信息传播能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可能决定着医院是否能高效、精准的做好宣传工作。微博的消息下沉太快,每日更新的信息等很快会被后面的信息所淹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欠佳;当前手机上网正逐渐成为主流,而手机浏览医院官网不方便,流量消耗大;医院院报受众小,一月一期,时效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医院开通了“移动的就医指南”,即“医院微官网”。微官网是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的微网站,针对手机用户,它既可以通过微信关注,也可以通过新浪、腾讯微博粉丝服务平台互动使用,更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器查询使用。目前,医院微官网已开设医院介绍、就医指南、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专科专病、信息公告、特需门诊、科室页面、预约途径、检验报告共10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放置了医院近期的信息,并及时更新。医院微官网建立以来,以其就医信息的、新鲜、实用,获得了患者的青睐,如《不孕症常见问题问答》上传不到24小时,就被下载超过1300余次,至今已有2万余次。自2014年3月18日开通至7月底,医院微官网浏览量已达60.4万余次,阅览人数超32万,并随着宣传推广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

2.3微信公众号

微信和微博较大的区别在于精准。“消息推送”使信息传播更加,关注户亦可以获得更加专业、的观点。医院微信公众号每月可推送4次消息,内容较之144字的微博更加详实、丰富,推送内容有:医院门诊信息的变更、科室介绍、媒体报道、讲座及义诊信息、科普知识等。截止至2014年7月底,医院微信公众号开通短短数月,推送消息约40则,关注人数已接近8000人。另外,关注了医院微信公众号后,用户可以通过对医院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咨询医疗服务信息,公众号的负责人即可在后台看到,进行及时回复。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微官网及微信公众号这三个医院自媒体的融合,已经实际起到了医院网上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向患者提供了多方位的便捷服务,在缓解就医难问题上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3坚守传统媒体,让医院宣传工作更具影响力

传统媒体以其、专业、受众广泛,成为“正统”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像公立医院这样的传统服务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重视这一传播渠道,利用传统媒体拥有的优势,做好医院的宣传工作。

3.1报刊杂志

医院与上海多家报刊杂志形成长期联系,院内宣传部门负责撰写医院临床的新闻报道、医院新闻、近期便民措施等,随后根据内容的不同,经筛选后发送给各家报刊的编辑。同时,医院主动邀请纸媒来医院进行专家、大师的人物专访,热点疾病或新技术等的专题报道。例如,今年6月,医院宣传部门策划《文汇报》独家报道医院推出多平台“开放预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医院门诊号源全部开放的第二天,即7月2日,《文汇报》就以独家头版刊发《到三级医院看病,先习惯预约》的新闻报道,之后《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传统主流媒体都相继进行采访报道,医院“开放预约”的便民新政及热点问题解答一时成为市内热点话题。

3.2电视、广播节目

上海本地有多档健康类节目,充分争取这些节目的资源,让医院专家在节目中进行医学知识的健康宣教,不仅有利于提高医院专家的知名度,开拓品质病员,更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美誉度。鉴于此,医院宣传部门与多家电视节目、电台节目制作人主动取得联系,找准各期节目的诉求,并适时推荐医院的相关专家参与这些健康教育类节目的录制。

4立体的全媒体宣传模式,实现患者与医院的双赢

医院多渠道多方位地打造了立体的全媒体宣传模式,为患者提供的就医信息,为医院、医生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实现了患者与医院的双赢。

4.1便民服务,提升医疗体验,提高医院美誉度

医院利用媒体渠道,打造全媒体的宣传战略,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提供更为品质的便民服务,通过这些手段,让患者了解医疗信息、健康知识,即时获得门诊讯息、专家资讯,知晓快捷预约、挂号的途径,让患者的就医流程更自主、方便,获得良好的医疗体验,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美誉度、巩固患者就医的忠诚度。

4.2提升职工凝聚力,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助力

宣传工作对于内部公众,即医院内部职工,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医院医疗新闻、品质服务、个人事迹的报道,让每一个员工有一种荣誉感,有利于提升全院职工的凝聚力,从而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助力。另外,医院微博成为上海首家可以为员工认证加V的新浪官方微博,得到医院内众多新浪微博用户的赞誉和支持,年轻医护人员更是踊跃申请,形成了医院官方微博发声,医院大V扩音的有效组合,提升了院内凝聚力。

4.3零成本、环保节约,助推医院管理工作

医院在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院内反响好,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得到提升,而在这些宣传工作上医院并没有做经费投入,即为零成本。在没有增加医院任何经济支出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媒体的宣传,助推了医院管理和发展。

作者:朱佳玲 徐英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宣传科

中医论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医患关系论文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和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已有较多实践。美国将原来仅注重于就业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个人终身持续发展方面来,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即人文教育,其次才能研修专业课程;法国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教育之中。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多方位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教育内容涵盖公民教育、文化教育、智能教育等多个方面;韩国在教育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高职院校伦理课程设定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和统一课题等5个部分,培养强化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课、人文社科课各占1/3。充分认识到,在医学领域实践中,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爱,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见,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呈现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融合的态势。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是以专业教育目标,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注重于业务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来看,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达成,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修养,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少。一些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多以疾病为中心,较少关注人的心理、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单一、体系陈旧,大部分院校一直延用公共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加实践技能课的“老三段”过时模式,存在着过分强化专业技能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医学人才的健康发展。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认识、了解若干条自然规律、一两种专业技能,而是使学生得到、有效、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1世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势必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多方位,综合观察分析诊治疾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创新、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

古人曰“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的研究、服务对象都是人。医学既是人学,又是社会科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圣神职业。它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医乃仁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

任何学科思想的延续、发展绝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在时空融合交流中创新发展的。从精神层面的视角上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容的、同一的,求真、求实、求精,“教以惠生、学以达仁”,既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医学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以此为目标来进行改革,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沟通医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条纽带。

(2)探明影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

现代医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从事医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思维理念及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盲目割裂。因此,要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关键的因素是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以反思、批判的意识,努力改变过去那些相对狭隘、陈旧、分裂的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3)寻求破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尴尬处境的应对策略及可行路径

构建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人文教育科学体系,进一步促进医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化”上下功夫。

人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选修了多少门课,而重在通过学习让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正如《学记》所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要求医学生内化价值,触类旁通,养成每时每刻都把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的良好品行。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路方法

(1)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

医学院校学生入学的几乎都是高中毕业,而高中学习阶段的教育是文理分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不仅要重视医学生前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医学生后期人文素质的养成,而且还要重视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素质的内化。

(2)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学校应组织各教学系部有关人员,深入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上有所突破,删除课程中不必要的累赘、重复一些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

(3)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

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同样欠缺人文学科熏陶,如果在为“人师”后不加强人文修养,势必会造成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会直接影响医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5)开展教学内容连续性、关联性、实用性的探索。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人文社科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医学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呈现出融合、交叉性。伦理学、哲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而应彼此融为一体紧密结合,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6)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这种人文影响会内化为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铭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

5结语

总之,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医学的突出成就。丧失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因此,只有文医融合、文医渗透,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贯彻先进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才能培养出“精医术、懂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人间大医。

作者:张宏 张博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论文: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

1我国关于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主流观点及评析

医患关系不仅涉及到法学还涉及医学学科,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得医患法律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特殊性,以至于目前对于如何界定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仍莫衷一是。

1.1医患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是行政法关系之观点认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是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单位的主体是公立医院,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非营利性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医院承担了国家相应的职能,医患关系符合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笔者认为,即使在公共卫生领域,医患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并不具备行政法律关系的最根本属性:一方当事人必须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医方既未依赖行政权力,也没实施行政管理,作为医方的意志和行为并不具有单一性;所谓“承担了国家相应的职能”只是类似于国家通过政策补贴的形式购买服务,以此而把医患之间的关系认定为行政法律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牵强的。

1.2医患关系属于社会法律关系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涉医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医患关系俨然已成为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医患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法关系。医方遵循生命至上宗旨、坚持救死扶伤职责与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人区分开来,以保护社会利益为目标的社会法才符合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还有学者从医患关系所具有的社会性特征来分析医患关系社会法属性的主客观维度,认定其为典型的社会法律关系。仅以医患关系具有社会性特征就认定医患关系属于社会法律关系显然不妥,因为很多法律关系都具有社会性质,如消费关系,其社会性特征也是非常明显。

1.3医患关系属于消费关系

有学者认为寻医问诊属于生活消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消费,医患关系就是消费关系,医疗纠纷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中国消协就始终坚持“患者看病就是一种消费,而且是生活消费的观点”。较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李新荣的复函》以及浙江、广东等省的地方人大相关立法都明确规定医疗纠纷适用消法调整。笔者认同患者看病的确是一种消费行为,但我国消法调整的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并不涵盖所有。从主体上看,医疗机构多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不同于作为消费关系中的经营组织,主体不符合消法;从内容看,医方提供的医疗服务是过程义务,而消法所指的义务是结果义务。所以,主张医患关系是消费关系是无法站住脚的。

1.4医患关系属于独立的医事(卫生)法律关系

我国最早提出将医事(卫生)法独立于于民法与行政法之外的是东南大学张赞宁教授,他指出医疗活动具有高风险性、高科技性、职务性以及社会福利性特征,认为医患关系应属于独立的医事法律关系。

2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界定

2.1医患关系的基本法律属性是民事法律关系

目前,我国法律关系的类型只有三大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归于前两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在医患关系中存在诸如医生的业务自主权、强制诊疗义务以及行政、刑事责任等很多公法色彩的规定,使得医患关系既具有公法关系又有私法关系的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医患关系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相似,应属于大民事法律关系范畴,我们不能随意地创造出法律关系的类型。

2.1.1医患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医方和患方都有独立的意志,不存在隶属关系,不论是在立法的静态保护、还是在发生纠纷后司法的动态保护中,双方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医疗过程中,“协作型”医患关系模式逐步形成,患方可以对医方的医疗技术、医疗方案进行平等协商,然后才接受医疗服务并要支付相应费用,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当然,基于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事实上并不对应,但不应因此否定医患关系法律上的平等性,因为所谓法律关系双方主体地位的平等,是指人格和所处法律地位的平等。

2.1.2医患双方意思表示自治

就患方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医生、医疗方案;就医方而言,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患者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不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等情形下可以解除与其的医疗关系等,当然不能随意拒绝或者推诿就医的患者,但这并不否认其的意思自治,我国民法也要求对民事活动当事人的意志自由进行必要的干预,救死扶伤是医方的根本职责和基本伦理,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医方的“强行性诊疗的义务”。

2.1.3医患关系符合等价有偿原则

民法的等价有偿原则,是指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及其价值的相当性,主要应指前者。医方提供了医疗服务就可以取得报酬,是有偿的;患者因被诊治获得了健康甚至保住生命,要付出一定金钱,也是有偿的。的确,公立医院收取的费用只是政府严格管控的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但其享受了国家财政的政策补助,而财政主要来自于患者等交付的税收。从这种意义上说,公立医院所得到的政策补助正是来自于患者自身,换句话说,医方已获得了部分预缴款项。所以,医患交往的价值应该是相当的,等价有偿原则本也指价值相当,而不是对等,从全社会来看,医方包括医方主体的公立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利益是平衡的,医患关系并不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目前,我国的民法还是大民法,调整范围极其广泛,医患关系具有很多自身特点,但其并未突破民法的根本原则。

2.2医患关系是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相比,又具有明显的区别于普通民事法律关系的固有特征。医疗服务行为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医患关系的特殊性。

2.2.1医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但医方的很多权利与义务往往来自于医事法律的规定,期中还不乏强制性规定,带有一定的公法色彩。例如,《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立即抢救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侵权责任法》第56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再比如,一般情况下,患者到医方求医,医方不得对患者随意拒绝或推诿。

2.2.2发生医患纠纷时,承担责任的往往只是医方单方。

医患之间也可能就患方未付或未及时、足额支付医疗费而追究患方的责任,但这属于一般民事纠纷,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医患纠纷范畴。在进行医事诉讼时,法律只追究医方的责任,并不追究患方的责任。

2.2.3判定医方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主要是其过程义务。

医患之间有就是否存在过度诊断、过度医疗、乱收费而发生纠纷,但只是少数。发生医患纠纷的主要起因往往是医方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最终结果,但最终判定医方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主要是其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医方只要依法、按照医疗规范、职业伦理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及时提供了服务,即使未能达到患者的期望,甚至出现了死亡,也视作为已经履行了相应义务,无须承担责任。

2.3在医患纠纷阶段,医患关系是民事侵权关系

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其存续的全过程中内容是不变的,但医患关系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是变化的。在正常阶段,医患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基于医疗服务而形成,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只是客体指向的对象,其性质应属于民事合同关系,特殊的民事合同关系。而到了纠纷阶段,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除过度诊疗、乱收费的纠纷外,医患关系的内容已经由围绕医疗服务所形成的权利义务转向了患方直接当事人的生命健康权。此时,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显然已经不再是民事合同关系,而是民事侵权关系。

作者:阎向阳 靳建平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医论文:基于中医学知识的外科护理论文

1外科护理学涉及的中医学知识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品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应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将辨证施护与整体护理融为一体,使中西医护理有机结合,帮助护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拓宽知识面,提高临床护理技能,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作者:谭杨波 王继昌 黄革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中医论文:中医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住院患儿,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0.5~12岁,平均年龄(5.36±2.33)岁;疾病类型:小儿腹泻病21例,衣/支原体肺炎18例,支气管肺炎33例,新生儿黄疸8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药物治疗,无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儿入院后接受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疾病针对性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相关疾病的相关文献、教科书、资料等进行研究并根据中医文献为患儿制定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案。通过饮食、治疗、护理、宣传教育、出院计划等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患儿入院后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每天每项均治疗及护理,通过望诊、指纹观察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并在每天晚上对当天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及出现的异常进行统计分析。③患儿出院时根据其病情给予饮食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等,从而保障患儿能够更好的痊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药品、检查费用及总住院费用)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3例肺部感染,经积极处理后均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7.5%,参考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7例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08±0.71)d、(2657.55±154.12)元,参考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23.69±1.31)d、(3832.71±276.5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更加注重患者的利益,在医疗方案的制定中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环境及心理等因素,并通过有效措施对护理活动、诊疗疗程等进行标准化管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并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品质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疾病观察,通过观面、辨痰、察舌、察鼻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面色苍白、神疲肢厥时说明患儿气虚,甚至出现惊厥等,而舌质红赤、少苔则说明患儿疾病为外感所致,患儿平时无痰,突然有痰则考虑为哮喘、呼吸道感染等,通过临床诊断给予患儿相关治疗;患儿住院期间常出现肺炎等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防止出现内闭外脱、心阳虚衰等严重症候。②饮食护理,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食用半流食、流食等,严禁食用生冷瓜果、荤腥油腻等,针对患儿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方案,如脾虚患儿可食用山药粥,湿热类疾病患儿可饮用橘子水、淡绿茶,寒湿泻患儿可食用生姜糖茶等。③针对患儿病情给予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注意寒暖变化,经常帮助患儿改变体位。④患儿治疗时根据其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告知患儿家属严格遵照医嘱给药,严禁私自加药、减药等;患儿住院期间可给予玉屏风口服液等,从而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对于痰多患儿可给予鲜竹沥、鱼腥草等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其中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治疗,结果显示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少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患儿住院期间给予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病程,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吕明远 单位:郑州市中医院儿科

中医论文:全科护理中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9至74岁,平均年龄为(42.3±2.8)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行全科护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则行全科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临床上治疗哮喘的时间较长,患者出于担忧心理,会时常出现焦虑或者不安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生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烦闷,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自主排解不良情绪;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有尘埃,花草也不宜摆放,同时还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③病情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状况,观测呼吸是否顺畅,神志是否清醒;④预防护理:这是避免哮喘再次发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发作,应当立即就诊,而后再与患者及其家属分析此次发病原因,例如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或者皮毛动物等;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哮喘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预防手段以及使用药物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哮喘病,并且形成与培养自主控制病情的意识与方法,尽量保障其生活质量;⑥保健护理:引导患者形成保健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抵抗力,从而优化气道状况,使防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升。在病情好转期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安情绪;同时,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禁食能够引发过敏及辛辣、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主要使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0-89分;③一般:60-69分;④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气道疾病,引发因素有很多。据调查,当前哮喘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传统的专科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全科护理应运而生。全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沉着的心态,能够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健咨询以及制定康复计划从而促使病人尽快恢复的能力。本文选取120例入住我院的哮喘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全科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房护理、病情护理、预防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仅为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洁丽、樊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哮喘病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相比专科护理效果更为优越,且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晓萍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医院

中医论文:中医学知识视角下外科护理论文

1外科护理学涉及的中医学知识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

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品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应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将辨证施护与整体护理融为一体,使中西医护理有机结合,帮助护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拓宽知识面,提高临床护理技能,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作者:谭杨波 王继昌 黄革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中医论文: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及时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在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年轻人文学科教师来教授,缺乏一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很难形成有效而强大的教学合力,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更是空谈。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科和知识结构单一,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瓶颈,更谈不上特色与优势;而人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层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和教授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团队。

3完善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环境的举措

3.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据相关报道,国内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是国外医学院校的25%。由此可见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应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针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辨证法、医学法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计划。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特点,开设“五经”“二史”,中国文化、哲学等文化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总之,中医高等院校应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为了让更多学生真正领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须把最的教师吸引到教学一线。作为一名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师,拥有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同时,需有意识把人文知识融于教学内容;而一名的医学人文老师,应该兼备深厚的中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利于在课程讲授中融汇中医学特点。因此,为了改善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中医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3.3加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医高等院校要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温凉”等独特的中医药元素,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重视中医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舍和技术的建设,明确定位人文文化脉络,打造资源与设备、服务与育人互补的求真实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社会潮流、动态的条件和机会。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3.4审视医患关系,重视临床带教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然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所付的昂贵医疗费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日益恶劣的医疗环境,如何缓和医患关系一直是个焦点。医院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少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急功近利、拿来主义的价值观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现状,使得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所动摇,导致个人人道主义精神淡漠。同时过度的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得医患关系的严重物化。美国特鲁多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时常被大家提及,这从一层面上反映出社会呼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古以来中医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必须以中医临床技术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为前提。真正的人文关怀并不局限在对患者的嘘寒问暖、谈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提高临床疗效,使他们得到“身心”的舒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医院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其中由于临床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的人文素质则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带教老师的言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医德医风的好坏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医疗工作上教导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高校须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中医特色疗法去基层(社区等)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使得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简、便、廉、验。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底蕴和价值导向,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视医德为医生的根本,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新医改的深化和社会的进步迫使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时代要求新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还要具有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等高尚人文精神。因此,院校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教育合力,切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胸怀“大医精诚,厚德济生”的志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合格中医大学生。

作者:左艇 颜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论文:有效性管理中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名护理人员均在本院工作了3年以上,其中护士长2名,护师10名,护士8名;门诊补液室6名,病房护理部8名,小区服务点护士站6名;年龄25-43岁,平均(31.2±3.3)岁。20例出现护理风险事故的患者中,门诊补液室10例,病房护理部8例,小区服务店护士站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7-81岁,平均(62.1±3.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的问卷调查法,根据我院具体的护理管理情况,设计问卷调查表,护理管理工作的问卷主要有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福利措施组成,有24道题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实施越好。问卷信度α系数为0.893,对护理人员发放;对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的处理方法,找出护理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关对策。

1.3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粮采取()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管理措施实施情况

医院人员管理评分明显高于护理质量管理和福利措施管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风险发生因素

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因护理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事件15例(75.0%),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故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管理不当中,有护理制度不完善、业务水平较差、医患沟通问题、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其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占整个护理管理不当的53.3%,是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

3讨论

依据上述分析调查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医院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一是护理人员责任心的培养。二是完善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本次研究表明,我院的人员管理做得比较好,但护理质量管理和相关福利措施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我院必须建立完备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护理人员享受到他们应得的福利,这样整个护理工作才能高效、有序的进行。另外,对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也很重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王春芳 曹青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论文:中医学实践教学中药学论文

1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首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来源植物识别及栽培的《中药植物学》课程,从而从制度上保障课程的正常开设。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从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教材补充、药用植物园原植物识别、中药标本室植物标本及中药饮片识别、中药采收及收获中药的实验室观察等方面尝试改革,现总结如下。

1.1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

实践教学课程一般与理论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并且实践教学内容通常在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为了保障学生学习中药植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中药植物学课程分设在第二及第三学期。其中,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中药植物学及栽培学基础知识、中药植物园幼苗及开花期原植物识别的教学活动,第三学期进行中药植物园果期原植物识别、中药标本室植物标本及中药饮片识别、中药采收及收获中药的实验室观察的教学活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我们将课时安排做这样的改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中药原植物从幼苗到收获的全过程;并且,由于《中药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中药植物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同时,感性认识的积累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论知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1.2补充知识点,编写教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鉴别中药原植物,我们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并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药植物学》教材,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为对象,介绍其来源,包括植物的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及栽培基础理论,并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全书分为绪论、中药植物学形态及分类、中药植物栽培、各论四大部分。在各论部分,详细介绍每一味中药材的来源、药性、功能主治、采集加工、栽培及植物形态,使学生可以系统掌握中药从栽培到采集加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1.3中药原植物识别与药材的采收:

采取中药植物园原植物识别和标本室腊叶标本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学生识别中药的基原植物。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生活状态下的植物,我院在校园内建设占地40亩的中药植物园,园内按照一至两年生草本区、多年生草本区、乔灌木区和藤本植物区四个大区规划种植中药400余种,其中,300余种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所载的大部分常用药材,其余品种为当地常用药材。在植物的营养生长期,根据植物开花的先后次序,尽量将具有相同功效的中药原植物归类讲解,并重点注意让学生识别易混淆植物,如金钟花、迎春花和连翘的区别,白玉兰、广玉兰、望春玉兰、辛夷、二乔玉兰的区别,木犀科丁香和桃金娘科丁香的区别等;同一植物的不同入药部位,如板蓝根和大青叶,枸杞和地骨皮,苏子和苏叶,半夏和掌叶半夏,桑叶、桑枝、桑白皮和桑椹等,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理论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中药材的收获期,带领学生采收中药。为了保护中药资源以及增加学生对中药材的资源保护意识,我们主要采收种子、叶类和花类药材以及部分需要更新的根类药材,让学生从采收、晾晒到简单的炮制过程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生药及中药炮制的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用药的意识。此外,学院标本室也保存了部分亚热带、热带植物标本,以弥补药用植物园缺少此类植物的不足。

1.4中药饮片的识别:

结合理论课的讲授以及药用植物园收获的药材,让学生在实验室观察中药饮片,重点讲解饮片的色泽、气味、鉴别特征,比如,杜仲断面有胶状的细丝粘连、大血藤有棕红色放射状排列的髓射线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调动视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感官进行观察,加深学生对中药形、色、气、味等的感性认识,并与中药学理论知识以及以后中药药理学的学习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此外,学院的中药标本室中也存有近500种中药标本,按照中药的功效进行分区存放,其中,每一味中药都配备相应的图文介绍,包括中药的基原植物、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功效及用法用量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标本室的资源,以巩固加深在理论及实践课上所学到的知识。

2结语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研究中药学实践课程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中医学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实验室开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正在建设植物浸制标本室,使我院的标本类型更加、实践教学条件更加完善。今后,我们将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践,到中药企业进行参观,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时间,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林莺 林海燕 王樱霖 单位: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医论文:关于中医医德的医患关系论文

1医患关系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医学的科研成果更是不胜枚举,这就使得一些医生过度依赖医疗器械,过分重视检查单上的结果,却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产生一种医生只是在检查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就使得病人只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客观的检查结果,却无法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科技在进步的同时,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使得一些医生过分重视经济效益,甚至有一些医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在为病人治病时,向病人推销某些药物,甚至夸大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不得不为治疗付出更多的花费,也有医生对贫富患者区别对待只为达到经济目的。医生做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使得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加难以实现。在查阅一系列相关报道时,我发现中医的医患纠纷事件相较于西医少了很多。实际上经过分析,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确实具有较大优势。

2中医处理医患关系的优势

中医观念中,中医诊治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像西医那样诊治人生的病,这就表明中医所关注的是人的整体,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是多个方面。除去病人的病痛之外,中医也关注病人的情绪,精神等方面。中医理论中有人的情志与人的脏腑相对应的观点,有“五志”亦可治病的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情志来对疾病做出诊断。中医除诊治病人当前的疾病以外,还注重治未病,即预防病人将来会出现的健康问题,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后可以保持长期的健康状态。中医诊治病人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问诊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医很关注与病人的交流,对病人也很有耐心。因而病人能够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并且获得情感上的安慰。针灸,拔罐,按摩等非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病痛如落枕,就可以通过非药物疗法获得良好有效的效果。不通过服药就可以在段时间内得到治愈,那么病人对中医的抵触情绪就少一些。中医观念中,中医是以草木之性纠人体之偏,因此大部分中医药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少,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自然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就少了。中医治愈奇病怪病的案例和报道很多,这使得人们对抱有的中医的信心和希望也更多,那么医患关系就可以相对和谐。这些是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有优势的部分原因。

3中医处理医患关系具备优势的原因

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备优势的原因在于其中所蕴含的高尚医德。中医认为“医乃仁术”,中医是“仁”与“术”的统一和融合。“仁”是传统儒家思想重要组成成分。孔子曰“仁者爱人”“欲己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医的“仁”字,就是要求医者要具备崇高的个人道德,有仁爱之心,关心爱护病人。中医“三仁”教育理念中“仁德”便是要求行医者心中怀仁,有高尚的品德。《物理论》曰“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这更是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不具备仁爱之心便无法承担医者的大任。“术”即医术,是行医者治病救人的能力水平。《医暇危言》中说”医者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较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这其中就表达了对医者医术的要求,没有治病救人的技艺怎能称之为医者。医术是医者治病救人的基础,而仁术则是医者行医的宗旨和前提。医生是一个将”仁“与”术“紧密结合的职业。一个好医生要将高尚的个人道德与精湛的行医技艺相融合,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医生的个人道德即是医生的医德。医德是医生诊治病人,帮助病人减轻病痛的基本道德品质,是医生做大限度发挥其医术的必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医医德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提出“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中医观念中对人的重视。古代名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剂之,德逾于此“中医关注生命,重视生命,尊重生命。不仅如此,中医医德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平等意识,《千金要方》中提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医者救死扶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都要尽心医治,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言医》中说“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尽心力,以固万一之可生。“中医重视生命,尊重生命。平等的对待生命,同时也珍惜是生命。生命无价。行医之时,无论病可不可治疗,中医都不会轻易放弃,都会尽全力挽救生命,以求生命的可生。中医医德之中蕴含着奉献的精神,无私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小儿卫总微论》中说道“凡为医者,遇有急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达。”也有医话中说“不因祁寒暑雨,惮于远赴。”《千金要方》中说“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些就强调了不论艰难险阻,路途远近,医者心中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努力为病人提供救助。“深心凄怆,勿避险巇,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功夫行迹之心,”这便是表达出中医医德中的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中医高尚的医学道德是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有优势的根本原因,而中医能够锲而不舍的践行这种高尚的医德也是一个关键原因。古今的名老中医行医之时都体现了行善救人的精神品质。古代名医孙思邈外出采药的时候,如果遇到贫病者,就从身上的药袋之中拿药,捐药施治,而“抓药”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孙思邈为贫者治病,不收诊金,便是他心中有善念,心存仁心,以治病救人为己任,造福老百姓。“杏林春暖”一词的由来大家不会陌生。民间医生董奉为人治病从不收钱财,仅让人给他种杏树,待杏子成熟时有用卖杏子换来的粮食救济贫苦百姓。这种同情关心爱护病人的高尚品质是医者崇高医德的典范,值得后世医者学习并继承。知名中医徐景藩行医之时从不收病人的“谢礼”,他说“良心有知”这四个字道出了他的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不图私立的良好医德。这也使得中医能够无私的救死扶伤,与患者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国医大师周仲瑛医术精湛,受人尊敬。这与他的奉献精神和身为医者的强烈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当亚欧大陆出血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时候,周仲瑛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不顾危险,进入疫区寻求临床资料。在得到临床资料之后,他总结出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并从中医角度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大大降低了病死率。2008年汶川地震后,周老除了捐款外,还在短时间内拟2张预防疫病的处方,并且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处方赶制几千个香囊送往灾区,为救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门诊时,不论患者是什么样的身份,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一视同仁,不允许插队,都是按号排队。多年来,周老一直践行着他的做人和行医原则,普济众生,仁心仁德。“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说的便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良春现象”在中医界是经常被提到的。“神仙医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诠释。他虽然已经九十高龄,却仍然为了将中医薪火传承下去而四处讲授中医知识和传授临床经验。这也是在位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而努力。同样,著名国医贺普仁宅心仁厚,从不收陈年流水账,他说“芸芸众生,悠悠我心”。著名中医金宏柱走出国门,将中医推广至国外,让中医走向世界。这正是中医为人类健康造福的体现。《中医走天下》一书中,金医生所记录的一个个故事都在向读者展现着中医的神奇疗效与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出作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良好医德。这样的品德使得他能够和病患和谐友好的相处。

4结束语

中医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医德观念,中医生们也在不停的继承并践行着这样的医德。这是中医能够在处理医患关系中体现出巨大优势的根本原因。要使得中医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医德后继有人,将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巨大优势薪火传承下去,需要作出各个方面的努力。现在国家对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于此同时,中医高校也在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在教学中增设与医学人文有关的课程,并且遵循“三仁”教育理念,重视对中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医继承者的广大中医学子,不仅仅要努力认真的学习中医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德行的修养。通过阅读医学书籍领略名医的风采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学习他们如何用医术和仁术造福于人类。中医学生要将医学人文学的相关课程放在与中医学课程同等的地位,加强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在积累临床经验时,要以名医为榜样,不断督促自己,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医术的同时要树立高尚的医德,要心怀仁心,心存善心,治病救人,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病人,并且关心病人,增加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医学生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中医医治人体的医术,更加需要继承的是中医仁心仁德,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

作者:郭华 张洪雷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论文:中医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论文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调研发现:在选课人群中,90.7%的学生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背景知识(31.40%学生没有了解,59.30%的学生了解不多),仅有不足10%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或进行过系统学习,见表1。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之前,需要介绍必须具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大于5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过动手操作经验的仅为16.28%。提示我们的实验教学要循序渐进,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与足够的训练。如果能对选课人群在开课前进行初步的调研,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分组授课,有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计与安排:

我们对学生选修本门课程的动机与预期学习目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研究表明,77%的学生以掌握实验技术作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体现出对于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生科研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共性需求,对提升本课程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突出实验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操作水平也是本课程的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与选课学生的预期目标对应,多数的学生希望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72.09%的学生希望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15.12%的学生希望全部的实验准备均由学生完成,体现了学生希望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流程的急迫性。对于教学模式,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8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这种授课方式。

2讨论与建议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研究领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业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提高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可以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以进一步满足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需求。

2.1补充基础理论知识:

本校的研究生生源背景多样,但以中医药相关专业为主。在本科阶段接受的训练中,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接触相对较少。如果实验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实验操作步骤,难以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也难以让学生具备科学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步骤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在讲授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常规内容外,还必须深入浅出介绍实验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弥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根据学生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可以尝试通过课前调研、分班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2.2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由于实验样本和教学课时有限,一方面部分学生只是参观别人做实验,并未亲自动手;另一方面,教师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是参与了“正式”的实验过程。但是,作为研究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实验的准备、实施、数据分析整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亲自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建议研究生参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及善后),并建议研究生每人可以独立完成1个样品的全程分析。

2.3锻炼科研设计能力:

如果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数据的保障,那么合理的实验设计则是获得有意义科研数据的前提。在实验课教学中渗透科研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同样是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科研选题设计、实验操作方案细化可以作为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设计能力。探索以研究生自主选题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是未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3结语

总之,本次调研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提升我校研究生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科研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淑贞 李丽娜 张前 华茜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论文: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中医学检验论文

1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以外的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多采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模式,通过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和提高英语水平。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表示,“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工具语言,英语在国际中的地位是无可匹敌的。随着我国改革和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医学界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要把英语作为一门战略性的交流工具来使用。医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知识、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推广双语教学,有助于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更、、快速地获取国内外近期的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常规检验技术与方法,更要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近期的科研研究动态和先进的技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高端的医疗检验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及控制面板皆为英文编写,如果不懂专业术语以及专业词汇的英文缩写,将无法正确操作仪器,也难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说明。除此之外,处于生物技术及医学教育前沿的多是发达国家,大多数专业期刊、专业书籍都为英文编撰,医学检验工作者获取专业文献、资料,推广专利成果等都要依赖于良好的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任教师,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普及英文专业词汇以及常用检测技术、方法的英文译文,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3分子病毒学课程教学特点

分子病毒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融合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将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作为研究重点,提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分子病毒学教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将近期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应用到病毒学的分类、致病机理、临床监测等方方面面。目前使用的分子病毒学教材,都部分引用了英文文献,甚至有的章节是英文译著。全英文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版本,以适用于本科、研究生教育。这就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4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在学科知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文水平。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释义与缩写,能够较为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献。

4.1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及教材选择

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已经开始英语的普及教育,这为步入大学的医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相对于日常口语会话、新闻性的短篇阅读理解来说,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是医学词汇繁多,单词冗长,专业技术方法表述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通盘考虑,决定将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学生通过大一、大二的基础医学的学习,掌握了基础医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医学专业英文词汇(如解剖学中组织器官的英文名称,病理学中疾病的英文名称,病原学中微生物的英文名称及检测方法等),而且大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核,在专业英语的阅读和交流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若直接拿来外文原著,虽然专业性强,可专业词汇量过大、难度高,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选择重点章节的英文资料,将其进行汇总编撰。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基础教学内容讲述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章进行双语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分子病毒学专业词汇及专用术语,以达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目的。

4.2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英语作为获取国内外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必备工具,是未来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本院校,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水平尚未达到可使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程的程度。若盲目使用全英文教学,学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记忆晦涩、繁杂的专业医学单词,势必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丧失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正确理解、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专有名词定义、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时,使用英语教材来讲解,中间穿插用汉语讲解;在进行致病机制等较为抽象内容讲解时,先用中文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穿插补充英文资料,将分子病毒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英文专业词汇、句式的传授进行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4.3提高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在要求以英语为载体授课的同时,更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重。在此模式下,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熟练程度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大。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检验教研室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英文表述水平。

首先,定期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利用本科教学平台,聘请国际教育学院的英语外教,对分子病毒学专业课教师进行英文口语技能的培训。

其次,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分子病毒学的双语教学涉及专业英文词汇及表述,通过定期举行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原文翻译的知识竞赛,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文识记能力。

,加强分子病毒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前所述,分子病毒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产物,其基本内容、检测技术、监测方法等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必须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将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作者:孟祥平 冯文坡 白雪飞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中医论文:心衰患者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一、临床资料

1.1全部病例30例:选自本院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心胸外科中医治疗方案实验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9~78岁,平均73.5岁;原发病中冠心病13例,高心病5例,退行性瓣膜病6例,肺心病6例;病程7~12年;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5例。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参照《内科学》4版教材;心功能判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AHA)1994年修订标准。

1.3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中药组成的强心通脉汤:黄芪40g,人参20g,丹参30g,桂枝25g,红花15g等,每天1剂,煎取300ml,每次100ml,每天3次口服,不能顿服者,可分多次服用。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心衰控制或心功能提高>Ⅱ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Ⅰ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5结果:显效16例(53.33%),有效10例(33.33%),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

二、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胸痹”、“喘证”、“怔忡”、“心悸”等范畴。病机中虚、瘀所致为多。《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融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见心气虚也。”心气虚损日久,阴津化生受累必致气阴两虚。气虚则鼓动气血无力;心阴亏耗,阴虚血涩而成血瘀之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多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憋气,心悸怔忡,动则气喘,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口唇紫绀,舌暗红少苔,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等。此为气阴两虚夹瘀之证。因此,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兼以活血之法。

2.1中医辩证理论

马中夫等以“心衰”作为中医诊断的病名,并规范其证型,提出左心衰分为心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肺瘀血证;右心衰分为心肺气虚证、心肺气阴两虚证血瘀水瘀证、胃肠血瘀证:全心衰分为心阳暴脱综合征。但CHF中医辨证分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临床医家多从八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型,其方法较多。中医认为:心衰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心衰最早出现的症候是心(肺)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暗淡或胖,脉结代,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阳虚之象,表现为在上述气虚症候的基础上,并见形寒肢冷,尿少水肿等,由于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血脉瘀阻,可见舌质紫暗,颈部静脉怒张,肝大(腹内痞快)等血瘀症候,由于阳虚,气化不利,水饮停聚,水泛肌肤而致水肿,水气凌心则致心悸,气短加剧,水邪射肺则致咳嗽喘促加剧,可见心气虚心阳虚乃病之本,瘀血、水饮、,痰浊为病之标;心衰病变脏腑以心为中心,累及脾、肾、肺、肝等脏,从中医病机分析入手,结合临床资料,将心衰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心肾阳虚,心脾肾阳衰,阳气虚脱,气阴两虚七个基本证型,并把瘀血、痰浊、水饮列为兼证。

2.2中医养生辅助治疗

⑴饮食:所有心衰患者均需支持和饮食指导,以维持理想体重,因肥胖可增加心脏工作负荷,特别是体力活动时。通过限制脂肪和热量摄入来减轻体重。营养不良者改善和维持营养状况也很重要。食盐的摄入需加以限制,体液钠潴留将使病情恶化。⑵液体摄入:心衰患者常有口渴感,因此常导致摄入过量水分和低钠血症,大部分患者可将水摄入量限制在每日1.52~2.0L左右。在气温高、呕吐、腹泻时应增加摄入量或减少利尿剂用量。⑶饮酒:酒精可损伤心肌和诱发心律失常应禁止饮酒。⑷吸烟:吸烟增加多种主血管病肺及其他器官疾病的危险性。吸烟可以致冠状动脉痉挛,降低β受体阻滞剂的抗缺血作用,使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增加,戒烟后1年内再梗死主死亡率均可以降低。⑸锻炼:虽然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运动锻炼在心衰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它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减退和运动耐力,可逆转异常的骨骼肌结构和生化的改变。对于重度心衰可先采用床边坐立法,坐于床边的椅子,每日2次,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直至步行每次3~5min;心衰稳定,心功能较好者,可在专业人员监护下进行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20~30min。但避免作用力的等长运动。⑹冬春季节:肺部感染是常见的住院原因,可诱发或加重心衰,因此,流感和肺炎球菌的疫苗可降低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常被推荐应用。

2.3自我诊断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⑴密切观察病情:要了解发生心衰时间的长短,心衰的特点,包括发病过程(急性或慢性)、心衰类型及已用药物的疗程、剂量、有无不良反应及疗效等,这些对稳定病情,减少住院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⑵①避免诱因,防止复发,绝大多数心衰患者基本病因不易根除,但避免诱因是可以做到的,例如预防呼吸道感染,不要体力过劳,饮食要节制。②鼓励适当活动,维持心脏代偿功能,活动量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逐步增加,保障足够睡眠。③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三、小结

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有一定进展,但仍没有明确的指标参考范围。CHF临床表现复杂,中医病名较多,辨证分型更是层出不穷,不能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临床大样本及进行以重要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前瞻性研究。中医治疗心衰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虽然中医对于心衰的辨证分型没有固定统一标准的缺陷,辨证施治的界限随意性大,缺乏心衰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客观指标明确的研究。对治疗不再局限于短期疗效的评价及机制探讨等方面,而更注重于对于药物整体,长期疗效的系统研究。综上所述,今后还需加强中医对心衰治疗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并深入开展古籍整理与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等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