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专业论文

摘要:加强张仲景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有利于立足整体,抓住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廉洁自律,仁爱为本,提高赤诚济世的医德修养;有利于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打牢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良好基础。
中医专业论文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究

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1]西医内科学是西医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关键。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成为一名良好职业素质的现代中医师,学习与掌握一定的西医内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但是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由于课业重、西医内科课时受限等因素,大多数学生仅满足于期末考试西医内科不挂科即可,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记忆,而西医内科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普遍不过硬。如何提高中医专业的学生的西医内科诊断能力及思维水平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直是个重要课题。我院近两年以来采取加强西医内科过程性评估的综合评估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估加强学生对课程和平时训练的重视程度,取得一定的效果。

1.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西医内科理论教学和见习阶段

在西医内科理论教学见习阶段,在保持传统的期末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加强临床见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估,提高学生对临床见习的重视程度。在临床见习中,将pbl 教学[2]中纳入考核评估范围,制定考核评估表,并占有较大的比重。

1.1.1 见习过程评估。占评估总成绩的20%。pbl 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教师在互动中更容易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每次见习课都根据学生在pbl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就引导学生积极预习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诊治和思维的能力,全程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1.1.2 理论考试。占评估总成绩的80%。理论考试主要以客观和分析题型为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核时采取由大学教务随机从考核题库中抽题的方法,题库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题库建设上强调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隔一两年不断推陈更新。这样学生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保障各系统的内容都掌握,而不是仅寄希望于突击抓一两个重点或背以往的一两套考题就能取得高分,促使学生期末复习。

1.2 临床实习教学阶段

在中医专业本科生内科实习阶段,除了传统的中医理论技能及能力考核,加强西医内科的临床能力考核,学生出科成绩由中西医两部分考核内容组成。西医内科临床能力考核由各实习科室负责西医教学的教师在学生出科时完成评分。考试内容强调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基本技能占总成绩的50%,病案分析占总成绩的20%,实习手册的评价占总成绩的2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总成绩的5%。具体考核方法为:从病房抽取典型病人进行临床问诊、查体考核;病案分析从教学题库抽取,采取面试问答方式进行;实习手册评价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和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评分;病历书写根据实习手册的登记随机抽取1份进行评分;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由带教老师给予评分。[3]

1.3 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同样加强西医内科的考核内容。西医内科毕业考试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要内容,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主要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测试站,使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程式化的临床技能标准,完成一系列的临床操作。目前我院的西医内科毕业考试共设有5站: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案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

2.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召集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同时分别对中医专业本科生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90.1%的学生认为评估结构和内容合理,88.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主动训练的积极性,92.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9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结果说明综合考核评估模式在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教育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受到学生的认同。

3.讨论与建议

综合考核评估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内,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相对不足,尤其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初次接触西医临床课程,中医思维模式和西医思维模式要进行转换,课时又相对较少,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考核评估什么学生就会重点学习什么,也就是通常说的“以考促学”的方法。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尤其加强过程性评估,提高了学生对西医临床见习和实习的重视程度,使学生从开始被动的学习思考,到见习、实习中自动地形成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决策能力的习惯。综合评估模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有较高的量化标准,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知道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通过评估或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努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开动脑筋,多动手操作,多分析问题,多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并在综合评估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诚然,在综合评估模式中,特别是过程性评估过程中,尽管有量化标准,但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标准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因此要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过程性评估的标准统一,使评估相对公平和公正。目前,作为初步尝试阶段,为保障学生的总体成绩及格率相对稳定,过程性评估占的分值比重还不够大,尤其在课堂教学阶段,过程性评估成绩还不能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过程性评估的分值比重亦很重要。

中医专业论文:PBL教学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pbl教学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边学习边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相结合,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综合讲授。而对患病机体描述性、机理性的讲授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其在有限的本科学习中,要面对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0级五年制针灸推拿1班30名学生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同期其他班级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为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4章内容。在前期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和评价解释等综合能力。经统计分析,各班级学生各科的平均成绩无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pbl组)及对照组(lbl组)任课老师相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并进行成绩分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教师的转变

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减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从表面上看,教师从台前隐向台后,但实际上教师对pbl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pbl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2.1.1理念更新。教师要注重理论文联盟//念更新,对教育观念有足够的认识与学习。认识得越高、理解得越好,教学设计可能就越好。

1.2.1.2丰富知识,加强引导。病理生理学作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横向联系各基础医学,纵向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结合,临床案例、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知识的交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及时更新,以及医德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引导技巧,通过设定“不良结构”问题,即分阶段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询、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设定需注意,其本身必须引出所学领域(多个学科)相关的概念与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且每一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由少量信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复杂并且真实的问题。其中,只有少量信息可以运用,多数、复杂的信息为干扰因素,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显露出来,随着每阶段问题的解决,能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由此可见,“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模式要更高,教师确实要狠下一番工夫。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并能很好的利用图书与检索系统、网站等,获取信息,查阅、分析、解决问题。要注重知识总结、整合,完善自我评价和反思。

1.2.1.3编写详尽的教案。周密的设计能保障实施质量,好的设计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大纲要求)、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内容、时间、学生分组、各组教师、“不良结果”问题、参考资料)、运行过程、评价方法等。将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他们还会思考什么,学生已知什么、不知什么,还需做什么等设计在其中。

1.2.1.4建立pbl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于通常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pbl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试卷测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特点。作为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评价内容与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前面各环节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果设计出现问题,就不能对前面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这一环节是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1.2.2学生的转变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理念、学习方法需进行更新,其学习内容由原来lbl教学中的“学什么,学多少”转变成了“如何去学”,学习方式由原先的“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其在医学院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是获取终生实践提供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医学院校提供的品质资源和环境下,在教师给予的有效指点、引导和辅助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不断改变实践方法,以跟得上不断变化的信息、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发展速度。

1.2.3具体实施

教师提前提出案例/问题,学生自学、讨论,阶段总结,就阶段总结展开新的问题或就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再次提出讨论,查阅、自学、讨论,总结。

教师至少提前一周,根据相应学习内容提出带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设置的问题带有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心力衰竭》一章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66岁女性患者,高血压史30余年,近半年来出现心慌、气短,加重半个月。”由此引出相关问题:如何诊断?如何鉴别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并得到论证(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力衰竭?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为什么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学生通过问题的展开,进一步寻找答案,既丰富了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2.结果

为了客观评价pbl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2种方法。

2.1理论测试成绩

对pbl实验组和lbl对照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其平均成绩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l实验组明显高于lbl对照组。而卷面考试得分pbl实验组与lbl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学生问卷调查

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讨论

课程结束后,师生一起就此次教改的成效进行了讨论。就上述调查结果来看,用pbl教学法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其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学能力,等等,但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增加学时,延长课题讨论时间,扩大教改章节,增加更多与临床相关案例和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加强其自主性。

同时,pbl组学生也针对此次教改中的表现做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多数学生表示,随着教改的逐步展开,讨论的逐步深入,他们加强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胆发言,同学及与老师间的交流,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但同时也提出了不足:思维不够发散,比较依赖课本和老师,等等。,教师就此次教改中学生的表现做了总结,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同时,对其不足提出了希望。

4.存在的问题

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的理念需发生根本改变。二是pbl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都非常高,教师需及时丰富知识,制定、完善完备且切实可行的pbl教学思路;学生需摆脱惰性,提高自学能力(信息获取、阅读分析能力)及学习主动性。三是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即为保障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电子工具及相应的信息数据库等。

以上是我们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效果与体会。由于学时、学生层次、教师本身素质、教学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们只选取了各论4个章节进行初步尝试,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研究探讨,使之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pbl教学的推广。

中医专业论文:浅谈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本科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甲述了中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本科教学课程设里,文章提出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与思路,整合内容与授课方式,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扩大限选课程时间,突出中医思维与认知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教育战线明确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这是党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针的体现,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大力推进教学运行方式的改革,以适应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使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方式有机融为一体。

中医高等教育由于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环境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传统的“医一病一药(手术)”的单纯治疗模式向群体一保健一预防一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其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模式所基露出来的弊端与问题,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改革中医药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运行方式皿待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又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而教学运行方式是如何组织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得以转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有效手段.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实践技能娴熟、职业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目前的中医药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迅猛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建立一种科学的、多样化的、开放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并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中医药课程体系,即改革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运行方式势在必行。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

1.更新中医学教育理念。因为一定的教育理念制约或指导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教育改革要取得进展,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过50多年的办学历史,凝练出了具有中医药教育特色的仁德、仁术、仁人“三仁”教育理念。“仁德”就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反映了中医文化中“以仁存心”的道德追求。“仁术”,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仁人”即“人的发展”,它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是“大医精诚”思想在现代社会科技条件下的衍化和深化。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三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利于中医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概而言之,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要按照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教育思想的更新,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

2.遵循中医学的形成特点和认知方法。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这一沃土并孕育、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一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母体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产生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现代西医相比.这是两种异质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置必须遵循中医自身认识自然、社会、人体、生命以及疾病的特点,遵循中医独特的认知方法。

3.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内核。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其思维方式直接主导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中医高等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牢牢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来从事中医学临床工作.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医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完整、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深人地理解、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领会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将中医学辨证论治规律与理、法、方、药相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技术与能力。使中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国内外医疗市场需要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思路

1.从以教师为本,以教材为本,转移到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中医高等教育必须尊重中医药人才的自身培养和成长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积极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卫生需要、卫生服务模式、医学科技的发展变化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实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强化以中医教育为主体的思想和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2.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人文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以衬垫专业基础,开发创新意识。中医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门传统医学,又是一门历久弥新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整合课程体系必须充分吸收人文社科内容和自然科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

3厚基础、宽口径,强化临床思辨能力,强化临床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研究中医学理论问题,跟踪未来疾病普遍化,掌握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潜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统一,普遍达到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层面。通过新课程的设置,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水平步人社会,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设里的特点

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整合中医学课程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放眼未来,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努力形成中医学专业有特色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1.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通过开设综合课程,整合中、西医课程,减少重复叠加的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总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增加限选课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自主选择的余地。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加,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人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

2.整合中医课程,摆脱原有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突出中医学科特色,突出辨证思维方法的培养,保持理法方药一致。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知识板块的叠加,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中医学专业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课程设置,应服从并充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理法方药的统一,改革后的课程进行充分整合,把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法学整合为中医基础学;把中医诊断学中辨证学的证候辨证部分、方剂学整合为方证学;把中医诊断学中辨证学的综合辨证部分、伤寒、金匾、温病整合为辨证治疗学;把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案学整合为中医学术流派与医案选,以减少知识的重复,突出中医理论体系,训练学生中医思维和认知方法。整合中医课程主要为了突出中医学术内核,实现中医认知方法,保持中医理法方药统一,强化辨证思维训练。教学方法上方证学、辨证治疗学尽可能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便于开展案例式教学。中医方法论的开设则增加学生中医学思维模式、认知规律、临床应用能力的训练。

3.整合西医课程,引进国外综合医学课程设置。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单个课程的独立性、完整性的概念,开设综合医学课程,在一门课程中融合多门学科知识板块,使学生受到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例如整合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为人体形态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两门为人体机能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整合科研方法学、卫生统计学两门医学科研方法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四门为生命科学基础。

综合医学课程模块的设置,降低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分割

性,形成一个整体医学知识框架;避免或减少了不同学科间相关内容的重复,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在综合性课程中,学生可将前期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问题或系统,提高了教学目标的水平。综合性课程模式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4.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5.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障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教学运行方式的改革

中医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跟上时展、适应社会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祖国传统医学人才。教学运行方式应突出能力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教学运行方式,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增强学生临床感性认识与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1.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公共基础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西医基础课采用理论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改变理论课枯操乏味的弊端,使学生易于接受。

2.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中医教学模式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课、临床见(实)习三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中医教学没有基础与临床之分,彻底打破基础课、临床课与临床实习课分段教学模式,打通前后期中医课程。采取在医院边上中医理论课,边临床实习的“基础课—临床课—实习课”三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

3.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通过在科室轮转过程中的跟随名师学习,一方面接受祖国医学“大医精诚”思想的熏陶,一方面注重传承名医的诊疗思辨方法与技能。将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结合起来,实现了名师传承、临床技能化与专门化的统一,促进中医教育出好人才,早出人才。

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以及教学运行方式的改革,使中医学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优化。知识方面的优化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能力方面的优化包括实验技能、临床技能、预防保健技能、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素质方面的优化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教育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医高等教育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中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精神,增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试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方案,强化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现将我院近年开展的后期临床教学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总结。

1 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

后期临床教学是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和签约实习教学医院,贯彻“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要求的原则,重新修订后期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见习、实习模式。同时,实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和督导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据毕业生综合评价和督导结果对实习教学医院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我院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后期临床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年的上学期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专家、管理队伍到实习单位检查和听取学生实习情况等措施,针对后期临床教学所面临到的学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实际问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临床教学医院领导、带教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一是加大对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现有的组胚病理微免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理生化微免、中医诊断基础、西医诊断基础、临床各科模拟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药学(中药)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精密仪器等26个实验室;二是加快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组建了医药实训教学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地,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模拟实教室、急诊技能培训中心、药物制剂模拟生产线等。我们还计划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先进的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以弥补见习、实习生因临床操作机会少而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①②通过大幅度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我院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增多,弥补了临床见习病例不足,并在正式进入实习前就能够熟练地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综合穿刺术、高级外科清创缝合、高级助产训练、新生儿抢救护理和腹部触诊、智能化心肺检查等综合的技能操作。结合实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课外开放管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果地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为提高理论学习效率,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实习教学医院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我院实习教学医院基地的功能,在区内,重点整合母体广西中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邕宁区中医院等实习教学资源;区外则根据生源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出发,加强对医护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和建设,并积极开发其他类专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实习点,目前已建立的24个实习教学医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同时完善对实习生在实习点实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本科毕业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的杠杆,也是改革的风向标。考核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能较好地完成对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估,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更是为我院今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加。我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结合目前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为我院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对象

考核改革方案适合于我院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及针灸推拿学等五年制的中医体系本科专业学生。大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均应完成临床科目的见习和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生则均应在医院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实习满一年返校,且成绩得到医院认可方能参加毕业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设置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对医学类学业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项项目进行,其中对在校生要求凡临床科目考核均改革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实践应用测试从第二至第五项中抽查,占总评成绩40%;对毕业实习返校学生则要求考核全部项目内容,实行100分制,其中病历、体格检查、无菌操作要求70分为合格,答辩要求60分为合格。答辩科目的选择在考核开始前15天通过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及时项:职业道德范畴考核答辩(占10%)。要求学生完成对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医疗法规、医学伦理、卫生法律常识等相关内容考核,在这几个项目中任意抽取一项回答,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二项:病历书写(占10%)。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一份,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由教师根据病历书写质量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三项:临床技能操作之体格检查(占20%)。要求学生在“头面颈部检查、前胸部及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现场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四项:技能操作之无菌技术(占20%)。本项目在外科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在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消毒与铺巾、缝合(含打结、拆线)、换药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进行操作(外科学和骨伤科学方向的同学全选)。要求在10分钟(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其步骤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五项:内科答辩(占20%)。要求每位学生回答3个问题。一是西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二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三是围绕毕业实习手册《实习量化考核册》进行,由主考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病种和操作情况现场提出问题。三个问题的内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操作和适应症、操作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第六项:分专业答辩(占2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特长等,从中西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西医妇产科、中西医儿科、针灸科等中抽选一门来答辩,由教师按毕业生的《实习量化考核册》中所记录的实习病种和操作情况提出,分科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项目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

分项目对毕业生进行考核,既从医学类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也参考了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式,考核项目要求设置合理、规范,考题内容要求符合教材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考试流程要求组织有序;成绩评判要求公正。考核模式可以使在校学生重视临床技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毕业生则提前了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状态,熟悉执业考试程序,为他们毕业一年后顺利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历届学生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使学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质量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为临床教学改革与决策提供了的统计数据。

我院结合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组建教学团队,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制定了后期临床教学考核和实施方案,方案具有纲目清楚、内容、重点突出、容易操作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一直以来临床课程只考理论不考临床技能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达到了以考核为杠杆,践行“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显著效果。我们相信,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改革促创新,关健抓管理”,通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配合有步骤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形成行之有效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医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专业论文:医校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讨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根本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对于生物化学这门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就一定要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掌握本学科的近期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的讲授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才能随之提高。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参加各项科学研究活动,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了解新动态。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与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常用的方式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将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糅合在一起,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点。逼真的三维图像和动画效果可以较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变化过程,可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这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提高主动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蛋白质、核酸的高级结构时,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具体的三维立体图像;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一经多媒体演示就可以形象地模拟、展现出来,使同学们一看就懂。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多媒体,造成教师对课件的依赖,而忽视了备课环节,使教师成为放映员、播音员,而要随时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诱导、点拨、启发等手段,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三正视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授课教师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不难感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差异。当文科生居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突然接触生物化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时,其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就更加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可将学生根据文理科学生的基础水平分班教学。将理科基础好的理科生或文理兼优的文科生组成提高班,而将理科生中的成绩较差或理科基础薄弱的文科生分入基础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各有侧重。对于基础班,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对于提高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四构建案例教学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或对生物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或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案例教学在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开展较早,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近年来,我国也有部分中医院校和教师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案例教学引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找到直观鲜明的联系通道,为学生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总之,对于生物化学这门临床基础课程,学生是既爱之又恨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生物化学的自主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提供保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引用新的技术手段,以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陈琳王义军龙昱单位:长沙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M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决策都应当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本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医学文献信息的评价与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本文从开课的必要性、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教学过程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谈谈循证医学在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思考,以期为后期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循证医学又称循证医学实践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是慎重、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好研究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1]其核心思想是须在当前的证据基础上建立并且制定的临床相关实践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医务人员个人经验与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这个学科兴起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以其对问题科学辩证的思考方式、多学科融合和跨地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渗透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各个方面,为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医疗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3]。因此循证医学被《英国医学杂志》评为20世纪医学领域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由于循证医学属于舶来品,国外对于循证医学教育起步较早,如美国超过20%的大学在2000年以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循证医学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4]现有更多的国家在不同层次医学生或继续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领域最早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培训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科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我校在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在带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为中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开课的必要性

中医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医疗效评价的科学性是中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瓶颈问题。循证医学属于临床实践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应充分掌握当前所能获得的科学证据,任何决策均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及愿望,从而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目前临床疾病相关指南、国家卫生政策的修订等都基于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被更多人认可,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中医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中医领域的临床、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用科学的方法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切不可照搬西医院校的方法和内容。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研究应在其基本理论框架内进行,同时借鉴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评价不能忽视中医药的特点,有效性评价应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选择目标病症,重视以病统证、病症结合的评价,既符合中医理论,也能为西医和国际认可,有利于国际接轨。[5,6]循证医学能帮助中医药鉴别和确认中国传统医学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让其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临床前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

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属于专业限选课,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共8周16学时。目前不同的学者针对课程设置时间意见不一,主要有4个时间段:低年级、实习前一学期、实习期间和实习后段。[7-9]虽然有作者认为在低年级学生中介绍循证医学原则上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的思维考虑在临床轮转时所进行的治疗和临床决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10]但笔者认为中国低年级的医学生课程任务较重,除了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公共必修课,使得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很少。而循证医学这门课本身注重的是实践,因此在实习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运用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阅读科学期刊频率也会大为增加。而且这个阶段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已经修完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基础的同学对循证医学部分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明显比没有学习过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知识的班级的同学课堂反映好。[7]

3教学过程及考核

由于本门课程课时量较少,因此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旨在让其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和方法,建立循证医学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为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编订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主要有:循证医学基本概念、提出临床问题、循证证据及其检索、证据评价、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就教学方法而言,国内外循证医学教学常采用方法有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杂志俱乐部等方式。[11]鉴于我校的课时限制和大班授课的客观情况,为避免上大课时老师“一言堂”,学生“一听而过,听完就忘”的现象,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给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贯穿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第二部分以学生见习中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做具体案例,结合所学习的临床知识来进一步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由于是大班授课,案例讲解多采用学生先阅读和讨论,老师指导的形式,特殊问题课后单独指导,从而帮助同学们掌握和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培养循证医学辩证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目前,考虑到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报告考核的形式,4~8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取见习过程当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开展“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的循证医学实践,并将实践过程及收获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上交。由于我校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授课都只能采取大班授课,这样的考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了学生“实践”的不足。总体来说,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目前受师资力量、实习医院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将循证医学的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院校、教学医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尝试、摸索、创新以及不断总结和完善.

作者:陈书 魏高文 邓思思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医学院校中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注重增加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依据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提升实验室实验仪器使用能力,以构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特色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突出中医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为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已经应用到中医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为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应创造适合中医专业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与协作能力。牢固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对中医院校学生进一步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据中医专业创造适合的实验环境

根据中医专业学生入学基础不同的特点,按入学录取成绩分成若干实验组。实验常用仪器每2人一组,自行保管使用,如有损耗及时补充。将所有实验仪器设备统一规划使用,使其发挥的使用空间。因为招生扩大,现有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要,由原来的固定时间上实验课,改为上午、下午、晚间循环利用实验室,提升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将以往验证性实验内容,改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构建中医专业实验教学特色为亮点

中医专业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为改革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把生物化学常用的仪器设备、应用技术,离心机、比色分析、层析、光谱、电泳、PCR、自动生化分析等仪器的特点、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呈现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电泳、透析、超滤、沉淀、离心、层析、蛋白质纯化、基因芯片等应用技术利用多媒体,用动漫图画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演示,较细腻清晰地分解表达知识的层次,使知识内容通俗易懂,既便于学生对知识记忆,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据实验教学课程安排,由教师答疑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实验所需仪器结构、功能、使用注意事项,提高了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三、以提升学生专业实验能力为目的

依据中医专业的特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注重专业基础性实验项目,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实验教学专业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促学科发展、实验内容合理完善为原则。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创造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爱好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自己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将来的研究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内容,设计不同模式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增开综合设计性实验,与以往各学科相似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体现相关知识的连续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综合性实验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1.开设符合专业特点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中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开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加设与中医专业学科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替代以往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以适应今后科研、工作的需要。通过实验内容的扩展,增加生物化学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技能素质。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新的实验教学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通过对传统实验内容整合、筛选、优化,顺应医学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加设研究性实验。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生物化学有助于对常见病、多发疾病的研究,中医对疾病的预防、治疗起到了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将生物化学应用技术广泛用于中医研究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医专业发展的特点,开展研究型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学生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独立实验,通过研究性实验改进学习方式,不仅使知识得以拓展,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针,通过教学提前进入临床、导师制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体会到知识的不足,激励学生奋发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学生知识沙龙、博士讲堂等活动。学生根据参赛实验内容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查找数据,准备配制试剂,自行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等实验活动。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平台。科技创新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团队协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实验教学发展,完善了实验教学设施,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为学生提供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适宜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中医专业生物化学的实验技能是中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专业医学人才的重要方面。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路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刘长福 单位:滨州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中医专业论文:内科学在中医专业的教学改革

1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目前西医内科学的发展方向是除了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外,其逐步涉及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着重探讨其发病机制,但是目前中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求,因此本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科发展的近期方向讲座,不断充实更新教研室老师的知识储备[2]。同时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的借助课堂时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所以本教研室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手段将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动画,甚至是模拟真实环境,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手段,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1引入CBT教学模式CBT教学(Case-basedteaching,CBT)是一种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选择常见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这种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是病例的选择,因此本教研室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病案,病案的选择要同时具备广度、深度以及难度适宜,要从简单到复杂的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CBT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临床诊断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在真正诊断病人时的自信心,通过学生对一个个真实病例的分析,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3]。2.2引入PBL教学模式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教研室运用PBL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和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相结合,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给出结论,教师在根据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分析,重点讲解学生容易忽略的错误和细节[4]。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因为西医内科学本身内容较多,PBL教学所强调的自学必然增加教学耗时,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不同,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本教研室根据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适当运用PBL教学,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临床见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西医内科学内容繁多、抽象,而尽可能多的参加临床见习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传统的见习教学都是以教师示教为主,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的质量,节省了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启发性,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够,为改善这一状况,本教研室定期让学生进行示教,而实习老师起引导作用,然后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西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5]。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西医内科学知识进行消化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4完善考核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最直观的检测指标就是考试,考试制度能够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使考试更加科学,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试模式,因此本教研室在试卷中加大了病例分析以及资料综合分析类题目的比重,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6]。

5总结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各大中医专业的教学宗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重视中医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高校必须重视西医课程的开展,而西医内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所以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作者:张竞之 刘彬 刘慰华 谭永振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专业论文:小议中医专业学生疑病心理现状

1中医临床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各年级间疑病得分对比

医源性影响疑病心理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中医专业学生所受的医源性影响更为突出。中医临床专业各年级间疑病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三年级与一年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三年级与四年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一年级时,中医临床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疑病心理在同一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非医专业学生疑病得分没有显著性变化,而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二年级时疑病平均分有所上升,但与新生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年级时疑病得分高于大一水平,而在四年级、五年级时,疑病得分重又回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

2EPQ各子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及与疑病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专业学生EPQ均分与全国常模﹙由龚耀先于1983年在全国六大区采集成人﹙16岁以上﹚样本2517人测得﹚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N、P、L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性格较内向安静,富于内省,思维较理性,情绪比较稳定;P分低于常模,提示中医类学生对他人的敌意,冲动性和攻击程度较低。L分低表明他们不善于掩饰,也说明社会化过程还在进行中,成熟度有待提高[5]。P、N与疑病得分呈正相关,E与疑病分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9,0.363,−0.171。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的人,疑病倾向更重。这一结果与众多研究资料相一致[6]。

3讨论

疑病心理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状况,做出不切实际的疑病解释,并伴有忧虑,烦恼,恐惧和广泛躯体不适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身性格、医源性刺激,心理压力等。在本调查中,中医临床专业和非医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疑病得分在同一水平,随着年级升高,非医专业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变化,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三年龄时疑病程度均高于一年级,四年级时疑病得分重又回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这可能与中医专业学生所受的医源性影响更为突出有关。他们接受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两种医学体系的培养,中医学特有的整体观念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都使中医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透彻,这更易导致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偏差。而中医有关“虚证”的理论也成为有些学生疑病的“依据”。进入四年级后,医学生的疑病得分下降,这可能与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完善和接触临床病例有关。

随着医学知识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对患者和疾病的表现加深了解,医学生逐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对自身健康状况重新评价,疑病心理也随之减轻[8]。艾森克研究得出E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强度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相关。E分高性格为外向,E份低为典型内向。N分高为情绪不稳定,N分低为情绪稳定。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性格较内向安静,富于内省,思维较理性,情绪比较稳定。E与疑病分数呈负相关,N、P与疑病得分呈正相关。即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的人,疑病倾向更重[9]。这类性格的大学生在出现心理症结和身体不适后,因较敏感、腼腆,更难向同学亲人倾诉,在面对医生时也多有保留,这导致了负面情绪长时间被压抑,疑病心理得不到有效应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专业群体,就读时间长,课业负担繁重,就业压力大,其心理卫生状况值得重视。中医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医学生发展良好的人格特性。对有严重疑病心理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他们进行仔细检查,以解除他们的疑病心理。

作者:闫国立张运红李志超郭春晓易玲玲舒波郭婧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中医专业论文:案例教课对中医专业统计教学的作用

一般情况实验组76名学生中,男生32名,女生44名;对照组81名学生中,男生36名,女生45名,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

考试成绩实验组76名学生仅有3名同学不及格,且分数介于50~59分之间;而对照组有13名同学不及格,50分以下就有3名同学。两组考生成绩均呈负偏态分布,具体指标见表1和表2。从上表中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较高分基本相同,但是实验组学生的低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总成绩平均得分(P=0.002)和及格率(P=0.012)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表2显示的是各题型成绩分析,实验组学生的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计算分析题平均得分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判断题和简答题平均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考试的信度、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信度是指考试的性,信度高的试题表示多次重复测试会产生比较稳定和一致的结果。本次考试实验组信度系数r=0.56,对照组信度为r=0.71,符合教务处相关规定,认为考试成绩是的。难度系数P和区分度D是判断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和表4。从上表中可见,试卷难度属于中等水平,学生考试成绩正常。全卷对照组学生的难度系数低于实验组,各题型中两组考生判断题和简答题的难度系数基本相同,差异较大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计算分区分度在0.4以上的为“优良”;在0.3~0.39之间的为“合格”;在0.2~0.29之间的为“尚可,需修改”;在0.19以下的为“应淘汰”项目。从表4中可知,本卷区分度属于较好水平,除了判断题以外,其他各题型区分度都非常合适。全卷对照组学生的区分度高于实验组,两组考生判断题和简答题区分度基本相同,差异较大的仍然是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计算分析题。

有研究显示,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现代卫生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考试成绩是教学效果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很好地说明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从结果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总成绩平均得分和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学生较高分基本相同,但是实验组学生的低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学生成绩的标准差也大于实验组,表明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较大。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传统方法教学中,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因其基础薄弱且缺乏兴趣而对统计学产生畏难与抵触心理。对50分以下3名同学的访问也显示传统式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同时课堂灌输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枯燥的记忆,不能通过积极的思考与实际的应用而得到有效的消化吸收,因此拉大了考试成绩的差距。

具体题型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的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计算分析题平均得分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理解应用及综合分析能力,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分析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实验组学生难度系数高于对照组,显示同一份试卷对照组学生感觉难度更大,失分率更高。对照组学生的区分度高于实验组,表示本份试卷能更好地区分鉴别对照组中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就是说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不同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教学效果差距更大。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同学理解及掌握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不管是难度系数还是区分度,两组学生差异较大的题型仍然是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计算分析题,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提升理解应用及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用它可以显著地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将其应用于中医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中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践形式及考核方法等多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实践完善,案例教学法必将为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魏沙张雪飞杨旻王燕黄杏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中医专业论文:东方哲学对中医专业的影响

中医理论“粗守形、上守神”的思维理念决定了其自然哲学的属性。中医理论虽然采用感性名词来概括抽象医学理论,但其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朴素性的特点,这也是中医理论从形而上直接走向临床应用的桥梁。在中医临床诊疗中,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有人认为中医学就是介乎于经验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的中间过渡形态,这样一种中间形态的理论。

1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中医医学模式形成的雏形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医学现象的相互贯通和紧密结合,使得传统中医在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具有模糊而不具体、系统而不周密、广泛而不的哲学性思辨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淫七情、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形式典型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由此我们可推断出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原则和方法模糊性的由来。哲学性的建构范式确定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涵义、基本结构和标准形态。同时,我们可明显感到传统中医所兼备的哲学和经验科学的双重特性。从其内涵的自然属性来讲,其科学性是不容忽视和无可厚非的。而哲学含义基本表现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医辩证逻辑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为逻辑开端,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制约着诊疗思想揭示生命运动中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从动态平衡的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和分析,体现了辩证逻辑对立统一思维规律的本质特性,从而有根据的,在大量临床经验效验下,建构了一个中医辩证逻辑体系。

对此我们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屡有发现,其间论述集合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生活起居等诸方面,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建树。但其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显然是由辩证逻辑思维引发而出的。可以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由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只有它才能充分体现医家认识和反映疾病变化客观实际的自然过程。中医理论受自然科学朴素性特点的影响,在其各部经典中表述的经验理论,其素材真实可信、可被医家临床实践检验,所以历久不衰,在临床实践中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如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内涵是最有说服力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将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万物构成的根本和基础加以诠释,并且将其引申到在疾病的形成发展和预后中。

中医基础理论通过阴阳的属性深刻分析了疾病本身的属性和含义,又通过五行学说使各种疾病的表象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变本质和传变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后人可以较地了解我们所面对的疾病所具有的辩证统一性,由此辨证论治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种自然朴素的辩证思维形式同时具有的普适性、对比性以及相关性,是后来医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继续和传扬中医理论认知及其本位功能的基础和依据。

由于阴阳学说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它的普适性可以充分解释和说明中医理论的性质和问题。今人研究中医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既然是文化就应有它的属性,这种属性既包含文化自身的,也应有哲学范畴的。然而,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医理论的形成、演变以及指导临床诊疗中,无不渗透着哲学元素的影子,其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范式和特性,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维框架,而其中尤以辩证思维为代表。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为辨证论治的产生提供了立论确凿的依据。故此,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然而,无论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诊疗又让我们感受到,哲学理论和中医理论这两个看似很规范很接近的成型理论,如将其两者简单套用并不一定能说明哲学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以及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哲学的辩证法特性还相对地针对较稳定的理论结构,然而就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应体现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其对立统一性是充分体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

2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中医医学模式的的特性

但是哲学对医学的解释和分析还应成立,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所具有的对比性表明,阴阳互立、阴阳互补、阴阳中再分阴阳,五行中五脏主五色、五病、五味、五方、五志、五神等,都体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而且由于五行学说的出现使我们对于疾病的诊疗更可以拥有多元化、多因素的考量,体现了对疾病具体、多角度、多方位,有层次感的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区分不是无序的、无为的,其核心理念应体现一个关键点,即哲学的对立统一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其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疾病现象的认知和诊疗思维活动的反映等诸多方面就可以具体、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便于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家的判断分析、掌握和理解。

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引申到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理论中,它的哲学性凸显出来是不容忽视的。这在于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有着较多的内在联系,其可表现于人体内部脏象的外部生理现象以及病因病机等诸多方面,联系脏腑表里上下、沟通脏腑内外虚实,并可有效地将脏与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和有力解释。人类通过阴阳五行之间密切相关的特性,认识人体自身的各种微妙变化的根本性质和决定因素,反映疾病现象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再经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治疗显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就此我们也有必要关注当代哲学元素对于中医科学性的影响,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对自然人体生命现象的研究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法。而这种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与当代自然科学新发展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情况促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元素借助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方法向中医理论认知和临床实践诊疗活动中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科学性的潜能也是巨大的。

同时还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一的营养不利于中医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中医理论从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文化教育现象逐渐成为更多体现国家“以人为本、以民为大”意志的一隅,这是它科学性的文化特点。中医理论在科学、合理、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传统中医理论充分认识临床医疗实践的需求和建设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特点体系的态度,更应成为适应全球化日益加深过程中当代中医科研的榜样。

认知中医医学模式,中医理论的哲学性对其理论研究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对临床诊疗的系统了解和考量是不容忽视的。哲学的普适性、对称性以及相关性使中医理论在医疗实践中具有了客观有效合理的思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生理学教学探索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是沟通其他医学基础课及临床课程的桥梁,具有理论性相对较强、内容较抽象、难懂、难学、难记等特点。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的生理学课时数较西医临床专业少,但需要掌握的内容及深度几乎相同,而且中医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地在中医与西医之间切换思维模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已储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反映生理学的学习单调枯燥,难以理解。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与授课对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倾力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师的职责。本文拟结合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生理学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当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医学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外,更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高专中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因此我校生理学教师在业余时间积极向中医中药专业教师学习取经,深入课堂听课,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学等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中医药知识融于生理学教学中,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与学生探讨。生理学与中医理论虽分属不同体系,但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则基本相同,生理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在阐述其机制时也会存在某些结合点,我们尽力寻求生理学与中医学的结合点进行讲授,将中西医结合授课,扩大师生的“公共信息库”,构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沟通平台,这既克服了课程间学术语言“格格不入”的局面,也融合了学科感情,创造了和谐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二、配备个性化教材

传统的生理学教材系统性及西医理念较强,结合我校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层次及专业特点特点,编写最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材尤为重要。我们教研室与中医、中药相关教研室合作,结合我校学生特点,编写了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生理学专用教材,以西医生理学为重点,融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为学生架设了沟通中西医基础理论的桥梁。

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我们采用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为生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我们构建多媒体网络课程平台,其包括生理学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将传统教学方法融入网络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自由自主地学习,教学内容实现了层次化、多媒体化、个性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PBL(Problem-BasedLearing,PBL)教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提高思维技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课前通过病例分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提高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的兴趣,学会用医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尝试利用中医西医相互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生理学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相关内容,降低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生理学的难度,也可以认识到生理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院校医学生是我国未来中医药现代化的生力军,是中医药科研领域的后备力量,所以结合教学对象与授课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注重和加强生理学教学创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枯燥、深奥的知识,是每位从事生理学教学的教师所面临严峻的现实课题。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师应当运用生理学新理论、新技术和中医理论体系相结合进行教学、科研,使不同体系的学科不断渗透、互补、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中医、共阐生命科学之真谛的目标。

作者:张彩霞 王淞 杨鹏飞 周泰冰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实践感想

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布置是呼吸内科,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空虚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

很多人很奇怪,激进中医。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好像只有在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存,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管中医激进特色,辨证论治。确实,这里感受到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是中药治疗,不得不供认,主任开得方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激进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终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这里等待那个。

真的很好的休息了下,这三周。实在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就只好守着手上这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空虚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一直在埋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很有必要的此外,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布置是呼吸内科,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空虚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中医专业论文:传统中医专业见习体会感想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留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是中药治疗,不得不承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个day。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

摘要:结合《中药学》学科的特点,提出实践教学深化的措施和内容:坚持中药材饮片及中药基原植物的识别与考核;坚持中药药理实验的学习;坚持案例式教学;创立师承"双导师制"。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学;实践教学;深化;改革

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近年,在中药学实践课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

1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背景

教育具有普遍性,但各学科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中药学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因此中药学课程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学习。

中医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医生为主要目标,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中医源于实践,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今的教学中存在脱节的问题。现行的中药学教学以课堂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1]。多种实践教学法的采用可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热情和兴趣。近年各中医药院校都开始重视并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笔者就我校中医学专业中药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同大家一起讨论与交流,以期与同仁达成共识。

2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具体措施

2.1坚持药材饮片的辨识和考核 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教材的语言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

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将课上所涉及的中药饮片准备好,授课时带入课堂,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的及时观察和辨别,同学对于饮片的色泽、性状、气味、口感等有了更详细的认识, 如黄连色黄、玄参色偏黑为佳,黄芪的"菊花心"纹理;薄荷的凉、鱼腥草的腥等。课后再利用中药标本室的资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中药饮片知识,让学员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比较鉴别等方式加强对所学习中药的感性认识。

严格合理的考核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标本辨认的有效方法[2]。为了考察学生识别药材的基本能力, 我们采取了"模拟药铺, 现场认药"的方式进行考核。所认中药为100 种常用中药,教师准备好试题卡,每个卡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意选择10个数字, 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试题卡,根据卡上数字编号, 当场辨识药物,并写出名称、归类和功效。考试时我们收取学生的学生证,以规范考试纪律。我们曾对进行标本考试的班级和未进行标本考试的班级进行期末成绩的比较分析,分析发现,进行标本考试班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和高分成绩的比率都较未进行标本考试班级的明显增高。

2.2带领学生参观中药基原植物 注意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注意时,才能保障感知的形象清晰和完整、记忆效果好、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组织学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的新鲜基原植物,现场教学生辨认中草药,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中药生药生长的环境和状态,并且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可以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或外型相似的药物, 如茵陈和青蒿、苍术和白术等; 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 如枸杞子和地骨皮, 大青叶和板蓝根,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等,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区别了相似的药物,提高了学生探究中药知识的欲望,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常用中药都是十分常见的。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我们还组织教师到药学院听课,学习中药鉴定学及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2.3坚持中药药理实验的学习,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中药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红花、苦杏仁、延胡索的作用,观察乌头的毒副作用。其中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为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按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写出中药药理科研选题和设计方向, 并指导学生进行查文献、技术路线设计和实验准备,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要求学生细心观察、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并写出实验论文,教师对实验论文进行评分, 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机械的做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中药实验活动, 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中获取、迁移知识。

2.4坚持案例式教学 学习中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应用中药,如果只是讲解理论知识,未免会使得中药知识显得枯燥,且在当今西医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让学生相信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疗效[3]。因此在讲授中药知识的同时,我们坚持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中医逻辑思维方法和辨证论证思维模式[4]。

案例式教学所选病例多是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呕吐、泄泻、水肿、便秘、胎动不安等。学期初病例教学,我们以巩固学生辩证思维,把握药物的个性特征为主。如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证,我们通过病因病症的审查、讨论、辨证清楚后告诉学生常选用麻黄,结合案例把握麻黄作为发散风寒药,其宣散力较强,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要药,最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代表方剂,麻黄汤。再如,湿热泻痢选黄连等。学期中案例教学,除了巩固学生辩证思维,把握药物立体功效以外,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药物特殊配伍的讲解。学期末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案例将对症作用的药物进行比较,如举胎动不安案例时,可以将具有安胎作用的紫苏梗、黄芩、艾叶、白术等药物进行比较,由于药性不同,其治证也不同,紫苏梗理气安胎,主治气滞胎动不安、呕吐者;黄芩清热安胎,主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心烦脉数;艾叶温经止血安胎,主治胞宫虚寒、胎漏下血不安;白术健脾补气养胎,主治脾虚胎萎不长、胎动不安等[5]。

2.5创立师承"双导师制",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古代医家的成长,多有"幼承庭训"、"心羡口随"的过程,十分注重跟师临床的技能培养。作为一个教授《中药学》的教师,不可以脱离临床只讲授理论知识。坚持年青教师上临床,跟师学习,以保障强化临床实践,更好地体会药物的特性,更好实践案例教学。我校中医专业特设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创立了师承"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夯实了学生的前期基础理论,强化了学生后期临床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方法。几点建议与思考:①加强临床用药技能的培养:让低年级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制订临床见习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安排分组见习教学,使中医和中药专业的学生都能初步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信心,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知识丰富扎实,才能在教授中游刃有余,先哲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教师要博览群书,累积素材以外,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且制度化。

中医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平台构建探索

摘要: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是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平台。本文从研究探讨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建思路。

关键词:中药学;共享型;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建成的互动化、多媒体化共享式资源库[1],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并运用到教学中的开放式终身自主学习体系的公共平台[2]。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亦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教学资源库是减轻教师负担,促进知识的融合与碰撞,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平台[3]。

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框架的构建思路与实践:

一、建设目标

建设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考核为一体的高职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既为专业教师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又满足专业网络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资源库平台框架

(一)总体框架

本系统采用ASP结合动易平台进行开发,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端)模式,介入internet连接,不区分用户群层次的使用限制,采用最基本的关键字/词检索的形式来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本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由高性能的中心资源服务器进行管理和维护,既保护了资源库的知识产权,又方便对授权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系统根据普通用户(含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教师用户、资源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四种角色进行功能设计。

(二)常用功能

1.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收集了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案、PPT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

2.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3.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的制作、管理,信息的、交流等都能在网上进行,从而实现远程操作。

4.资源检索: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方便学习者使用。

5.网上交流:提供BBS服务,实现网络教学的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功能。

6.自主学习:可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或相关课程影音资源链接、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库、专家辅导系统等,使用者可以完成中药学课程的自主学习[4]。

(三)模块构建及功能

资源库从整体上进行相应运行管理,可促进自主型学习,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具有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特征[3]和开放、高效的优点,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教改成果的交流平台。

1.资源处理与上传模块。以2种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上传,一种是注册用户在前台将本地资源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上传后需要资源库管理员审查和验收;另一种是资源库管理员针对已经在资源库服务器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批量入库。

2.资源管理模块。作为管理员,本系统除了对会员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查和验收、对现有资源批量入库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比如资源、评价管理,资源编目的导入/导出,以及资源的清理、删除等。

3.资源共享模块。可通过个人会员、学校加盟和共建共享等方式,鼓励用户贡献资源。另外,针对IP分段控制的方式,可以实现校内外用户不同的共享权限。

4.资源浏览及内容检索模块。通过资源检索(关键字搜索等)发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在线预览,在线点播和下载,并可以上传资源评价。资源浏览模块包含资源检索、在线预览、资源下载等功能;内容检索模块包含全文检索、主题检测等功能。

5.系统基础设置模块。包括用户管理以及系统的基础数据,比如存储方案日志查询等。作为WEB站点,还提供站点设置、界面定制及个性化,信息等功能。具体包含如下功能:①存储管理。提供学校加盟参加共享共建功能,系统提供统一访问门户,但学校内部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和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多级存储,保护知识产权。②系统管理。专业管理:专业管理员能对专业参数进行修改配置,例如设置选择建立子库、配置专业首页布局等;统计功能:统计资源访问率、入库率等;检索服务:提供多种检索机制。用户管理模块:能建立用户、批量导入用户等。站点管理模块:新闻管理和栏目、论坛设置等。

(四)资源库平台的内容建设

按照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中医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涵盖教学设计等内容的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

1.师资信息库。主要包括专业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信息库。

2.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中医专业中药学课程试题的集合。

3.课件。教材分专业、分课时的同步教学课件。

4.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5.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中药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等,以及中药学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献和书籍等。

6.资源目录索引。列出中药学教育及专业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7.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五)资源库平台的应用

1教师备课与教学。中医专业中药学资源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教学平台。教师在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开展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5]的培养。另外,资源库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个人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2,6]。

2.学生自学。资源库可以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源,提高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促使学生将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掌握更多的医学技术更新知识,促进学生及早与临床实践接轨。

3.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医学的发展和知识更新很快,从医者必需“活到老,学到老”。教学资源库给医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交流的空间。

4.强化数据管理,解决安全隐患,确保系统安全和维护知识产权。资源库由高性能的中心资源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组成[7],实现资源管理和资源的有限开放,实行内外有别的管理办法,保障了各高校资源库的知识产权和数据的安全性[8]。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项目(2012XJ11);重庆市教科院项目(2012-GX-184)。

作者简介:李智红(1980-),女,重庆万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教育。

中医专业论文:张仲景文化在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张仲景文化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张仲景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有利于立足整体,抓住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廉洁自律,仁爱为本,提高赤诚济世的医德修养;有利于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打牢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良好基础。

关键词:张仲景文化;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为不断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在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张仲景文化教育,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又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

近年,医学院校的中医教育受西医教育模式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厚西医薄中医风气的影响,忽视或弱化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致使中医的特色优势逐渐淡化,一些独特有效的诊法疗法濒临失传。部分中医专业大学生存在悲观失望和较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至于他们进入临床后对运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病缺乏信心。开展张仲景文化教育对解决中医专业大学生的上述思想问题,必定能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认清中西医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西医以现代科学为评价标准,注重微观、解剖解构式的思维方式,而中医深受东方哲学思想影响,注重从宏观和整体调节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医学模式、检验标准、价值取向等领域和现代西方医学有着诸多不同。通过张仲景文化教育,可以让中医专业大学生深切领会中医药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认识到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各自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学会从中医药文化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帮助大学生增强中医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张仲景文化旨在使中医专业大学生改变重科技、轻文化的观念,唤起他们发展中医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坚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再次,帮助大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医圣张仲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他下定了献身医学、立志为民解除病痛的决心。张仲景文化是进行“理想、信念、励志”教育的绝佳教材,能够帮助中医专业大学生解决专业思想不牢固、奋斗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二、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立足整体,抓住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仲景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包含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处处贯穿着整体、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抓住人体反应状态的本质特征,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到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实验,张仲景提出人与四时气候的关系至为密切,脏腑之间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对当时疾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总结,指出人体发病的原因,是内在机能的改变、外邪的入侵或物理因素,并认为疾病发展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可以说,其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张仲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科学性,是指导中医诊疗的重要法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在从医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信科学、用科学、讲科学、普及科学的典范。

三、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廉洁自律,仁爱为本,提高赤诚济世的医德修养

张仲景医德文化是张仲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深受以儒家“仁爱”为核心的中国伦理学说的影响。“仁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仁爱”思想引入医学,“救命活人”“仁爱救人”就成为传统医德的一个根本指导原则,也是贯穿于张仲景医德文化的一条主线,是衡量医者一切动机和行为的较高道德标准。张仲景“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可保生长全”的精神境界、坐堂行医而全心为民治病的惊世之举、辞官归乡潜心研究医学的执着追求,均体现了其仁爱救人的医德风范。

“仁爱”思想与清廉正直作风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认为,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必须具有清廉的道德、正直的作风。他认为一味追逐名利的医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告诫从医者学医的目的和动机要纯正,切忌急功近利。

“仁爱”思想与严谨的医疗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是密不可分的。张仲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端正医疗态度的重要性,强调医生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病人生命安危所系。无论是临床行医还是组方配药、药物炮制加工,张仲景都详审周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是当代中医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典范。

“仁爱”思想也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现如今,医学技术高度发达,医疗器械十分先进,许多医生对器械检查高度依赖,而在医疗态度上却粗心大意,时常酿成医疗事故。要通过对张仲景文化的教育和张仲景生动事迹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从医的路途充满艰难曲折,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来不得半点虚假,既然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就应该具有不计名利、清廉正直、严谨认真、勇于奉献的精神,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医德修养水平,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一称号。

四、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打牢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良好基础

张仲景文化是建立在对以往的医学成就和中医理论继承和总结的基础上的,但并不局限于前人,而是较前人有更新的发展。对于古人的学术成果,张仲景不被古人之说所局限,而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所接触的病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大胆提出新的见解,确立新的治疗方法;对于他人的经验,张仲景不受门户之见的束缚,而是“博采众方”“精求方术”,留下大量灵验药方,其中绝大多数药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以至于自唐宋以来,研究张仲景著作者多达四百家,形成仲景学派和伤寒学科,至今人们研究的热情依然不减。

张仲景坚决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观点,对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但又“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庸医非常反感。他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认为那种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态度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患者。他主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并引用孔子在《论语》中:“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说明自己并非天才,只有刻苦学习,多听广记,才能掌握住“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医学科学,才能医治患者的疾病,成为济世良医。为此,张仲景长期刻苦钻研医学,精益求精,这都为他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来说,精湛的医术是成才的关键。没有过硬的本领,无论治病救人的愿望多么迫切,也只能望病兴叹。学习中医本身是非常枯燥的,有的中医古文知识还晦涩难懂,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浓厚的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张仲景文化中所蕴含的锐意进取的革新创造精神,必定会给中医专业大学生带来思想的指引和灵魂的感召,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将继承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将创新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既坚持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张仲景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定能自觉学习张仲景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中医药的根基,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责编:高 山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