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没有真正的感受和理解,更谈不上体会。这个体验的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如果用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越俎代庖,效果就只能是适得其反,那只能培养出没有个人主见的“应声虫”。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目标要求是:“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达到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智慧。

一、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设想

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阅读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功能,忽视了情感培养和情操教育,忽视了对吸收文化智慧的指导,造成了阅读教学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饱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到“精彩阅读,智慧人生”,把阅读和情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道德情操。

二、小学生阅读引导和情感体验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通过培养语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通过反复朗读,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并归纳到“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在教学中紧扣精彩句段,特别是把作者准备照时的情感变化和小姑娘莉贝卡出现时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达到了希望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审美情趣,变幻角色融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启发学生的心灵交流。

如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中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变身成哈尔威船长,并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和语气,对救援的整个过程,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在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船长那临危不惧、沉着果断、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三)融入“意境”,引领情感阅读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

如教学《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四)以现代技术辅导阅读,渗透情感

现代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从而达到渗透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目的。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使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

如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五)引领赏析体悟,关注审美体验

小学生也有一定的赏析能力,通过赏析体悟获得审美体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特点的本质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要引领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内在美点,体验审美情趣。不仅要引领学生去欣赏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也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章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的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体验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的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去领悟作品巾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如阅读《景阳冈》就要从整体上体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猛、办事粗中有细、武艺高强的形象美和性格美。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审美判断,体验审美价值。审美判断是相对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求不要过高。要尊重孩子的价值判断,从孩子眼里看待世界。但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较深入的探究。对课文的言外之意进行总体把握。达到高级美感。通过个人思考、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论赏析活动。使学生深入地体验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产生更清晰、更深刻的审美印象。

三是引导学生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渗入自己的独特体验。经过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的加工处理,产生新形象,从而促进审美创造力的不断提升.如阅读《祖父的同子》几段。给学生提出一个发挥想象的问题:根据你的体会和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我”的快乐和自由的心境吗?

三、结论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蕴涵着多种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其深邃的价值理念,才能促使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人生更加绚丽多姿。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障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障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高潮,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4.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要急于问别人,而是要学会利用工具书,这样许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来解决。

作者:刘文国单位:河北省滦平县滦平镇中心校瓜园小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中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1中小学英语阅读的有效策略

1.1略读策略语文阅读与中文阅读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一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而这个中心一般都是存在于文章中的某一个句子,而这个句子便可以将文章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概括。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前,应该进行快速阅读,即略读,在快速阅读中找到文章的主题句,从主题句中了解和猜测文章的主要思路,通过快速阅读整篇文章,领略文章内容大意实质上是为精度做准备。

1.2寻读策略所谓的寻读实质上就是一种回读文章内容的方法,在略读文章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一般来说,英语阅读中一些相关姓名、日期和数字等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在寻读过程中对其进行查找,与此同时,寻读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在寻读的过程中带着一个具体问题在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仔细阅读和考虑文章整体结构布局的情况下,了解相关重要信息和找出问题的答案。

1.3猜测词义策略由于中小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量是十分有限的,在英语阅读中难免会遇到较多不会的词汇,很多学生在遇到不会的词汇时会很容易失去信心,不能够专心阅读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和耐心。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词汇时,除了重视关键句的理解外,还要重视根据上下文对词义进行猜测,通过词义猜测对文章进行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4预测策略预测实质上是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全过程策略,学生可以在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前,根据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猜测,在很多英语阅读中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主体或者索引,根据标题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和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和猜测;其次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题句、体裁、结构以及文章中出现的相关逻辑、语法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猜测,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对文章内容背景加以想象,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外国文化;学生可以在阅读完一段文章之后,根据文章内容和思路以及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对文章加以续写,这样也是提升英语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

2中小学英语阅读策略培养途径

2.1通过合作阅读途径合作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集体合作学习为主要模式的教学,通过合作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够通过相互之间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训练时可以从以下3个环节着手:(1)合作阅读前的准备环节。在阅读之前,让学生了解阅读话题,预测可能读到的内容,为学生合作阅读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2)指引学生进行细节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加以理解,老师可以在学生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方法,例如,寻找关键词、猜测词义、拆分单词等。(3)开展合作性学习。当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之后,便可以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人员可以分担不同的额角色,例如,组长负责监督合作阅读的每个阶段的顺利进行;专家负责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供解决问题卡片;代言人负责宣读小组的合作阅读结果等。

2.2通过互惠阅读途径互惠阅读就是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相互鼓励下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了解阅读中应该掌握的四种技巧,分别是概括技巧、提问技巧、析疑技巧和预测技巧,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由教师使用各种技巧对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可以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模仿老师解决问题的做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可以互换角色进行提问,首先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老师进行提问,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解题技巧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由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解题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必须在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则重在平时,这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使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杨武燕单位:凯里学院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语感培养阅读教学论文

自20世纪初提出“语感”这个概念以来,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一直大力提倡语感教学。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受,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理解,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近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如此论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及时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要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不通过朗读、多读、熟读不能把握,而由汉字构成的文章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包含的音韵、节奏、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来认识、感受、体验文章。但是,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意”轻“语感”的倾向,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重“讲”轻“读”。因此,本人将以此问题为线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做一探讨。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在反复读中,对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才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较大限度地发展。

作者:颜平鲁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正宁路小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语文趣味阅读教学法管窥

1.在阅读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逸事

小学生对于人物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符合他们好奇心浓郁的特征。在这一方面上,教师在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过程,可以介绍作者的一些趣闻逸事,通过这些故事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作者及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苏东坡的一些词句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三苏”的故事,如当年苏洵、苏轼、苏澈一起到京城赶考,主考官是当时的大文豪欧阳修,他发现一篇气势恢宏、引述精辟的文章,这应该是考试的及时名,但是他认为这篇文章是当时参加考试的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他将该文章改为第二名,拆开试卷以后却发现该文章是苏轼写的,将及时名变成第二名,对苏轼是不公平的,为此欧阳修后悔不已,而苏轼却没有责怪过欧阳修。这样的故事,既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学生对苏轼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2.讲解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旁征博引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为了让讲解的过程更加生动,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旁征博引,启发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收集其他方面的与《草船借箭》有关联的内容,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草船借箭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教师在引用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应该以三国时期的故事作为引申的内容,并且还应该与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扩展到《隆中对》当中,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都辅佐自己的国主称霸一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能臣良将,这说明诸葛亮想寻一明主,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接下来的一句是“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赢得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耿耿。这样,学生就对诸葛亮的“临表涕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忠心与伟大。

3.阅读教学结束时要巧推荐

小学生阅读的天地应该是很宽广的,课本上的文章应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情操等诸多方面能力形成的载体。孩子的成长,阅读内容绝不仅限于此,教师在对课本上的文章分析完毕后,应该适时巧妙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推荐,从而让学生的读趣更浓。如在教完《沉香救母》一文时,可把《宝莲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带着兴趣与问题来读,这样既让学生对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也对沉香的人物形象印象更为深刻。在课堂上妙趣横生的阅读教学的帮助下,教师对文本内容课外延伸的有效推荐,对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无疑是锦上添花。凡是成功的教学课,都是一堂有滋有味的教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收集资料、不断创新,做到传统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方法的统一和协调,教学与思想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为学生奉献一堂讲解精彩、内容丰富的阅读课。

作者:王海婷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初探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小学生的朗读,不是唱读,就是两字一顿,千句一调,严重阻碍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好似“牛皮癣”很难清除。究其错误原因,一般是学生对字音生疏,标点符号不识别,甚至不用。还有的是学生对词义不理解,S便断句。再就是教师指导、范读、领读不够,学生集体朗读多。

根据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针对上述所提错误原因,有效地纠正了学生的朗读错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现将一些做法归纳如下。

一、应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让学生学准宇的音、形、义

低年级教材全是注音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拼音的拐杖作用,让学生在直呼音节的前提下,用眼睛注视拼音和汉字以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让学生记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

二、坚持不懈范读和领读,规范学生朗读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朗读时容易一字一顿或两字一顿,但有一点是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是教师要练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每一篇课文。二是在课堂上要做好朗读的示范。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范读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录音读。范读的方法多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来范读,也可以提问后读或在思考之前读,有时可以读一段,有时可以读一句。然后再领读,再让学生尽量模仿,掌握正确的节奏、停顿、音量、语调,让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监听及时指导纠正偏差,不要让学生集体朗读,不给学生唱读的机会。如在学习《燕子》时,抓住朗读此篇的基调,示范朗读出燕子的灵活、轻快,并请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音画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燕子的灵活、轻快,不由自主地喜欢起燕子来,从而他们在朗读时也就能津津有味了。

三、把朗读与情感体会结合起来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但要正确地表达出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却要以理解为基础,学生弄清了词句,朗读时才能正确断句,也只有正确地朗读句子,才能正确表达句子的意思,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弄清句子的意思,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感情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朗读。才能把课文的情感再现出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朗读理解再朗读,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四、巧妙利用标点,逐步掌握技巧

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停顿。开始时,学生还不能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安排朗读的语调、停顿、重音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范读时注意体会,可以画出停顿、语调、重音的变化来。然后自己边读边体会。尝试着训练,长时的感性积累,学生就能在老师的点拨下,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前安排好停顿、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朗读。例如在指导《再见了,亲人》学生在找出前三段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之一,即每段结尾都有一个反问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反问句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问号表明这个句子是问句,而“怎么”“怎么”“难道”这三个词,使句子变为反问句,所以语调要往上提,这三个词的语气要加重。如果把这三句变为陈述句,句末变为句号,试读有何不同,学生很容易感到句号语调平缓不易表达感情。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了问号、句号的不同读法,而且理解了志愿军激动的心情,在朗读时感情充沛。学生自然不会出现唱读和千句一调、毫无感情的现象。

五、变换方式,给予学生机会展示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能传情达意,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训练的目标,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如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领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对朗读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分角色读使学生进入意境、自己朗读自己监听、可以自己纠正错误等。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朗读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比如朗读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还可以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阅读教学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不仅提高朗读水平,而且能深入领会文章内容,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很强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的。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课堂又一次活跃了。

,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教学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形成对阅读能力和效率有提高,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时,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些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教W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课文《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什么是陨石”、“第四季冰川活动的遗迹指什么?”等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这里所说的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或讲完一篇课文之后的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练,是系统积累、认识规律、形成能力的实践过程。因此,练,一定要依据“纲要”的要求,从课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形式力求多样、生动活泼。练习的内容,应引起学生的兴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的形式可以多样,练笔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通俗地讲,语感就是人们对文章语句、文字,特别是精彩段落所产生的感受力,是由语言环境影响而引起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经验和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融情于读 熏陶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感情的朗读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读出韵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美的同时,熏陶语感,因此我们说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而且还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齐读、领读、男女生对比读、小组赛读、分段读、大声读、默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接龙式阅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并且还要在反复吟诵中,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使学生在读中获得启迪悟,训练语感。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读的范围是广阔的,因此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通过一定数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就阅读而阅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品味精彩片段或段落,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咀嚼文字,品尝味觉,训练语感

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语文教材,呈现了诸多经典著作和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精美细腻、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正是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语句、精彩片段,“咀嚼”文字,品尝“味觉”,吸取“营养”。同时指导反复对比,欣赏、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及时捕捉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感悟与提升,使其产生语感,形成经验与能力。

1. 比较揣摩,感悟重点词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落实到位,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梳理文字、句子并进行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以品味语言的魅力及语言的鲜明性、生动的特点。揣摩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意图,把所表达的深意体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 抓细节体会,感悟语句的情感。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事物及再现环境或场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作者都注重文章细节的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功效显而易见,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通过“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伯父既热心又细致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伯父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鼓励想象,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丰富与发展学生语感的有效路径。因为语感与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挖掘教材中的资源,适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建立与语言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丰富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在采用上述方法的同时,要注重生活体验与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让学生通过经历、感悟与内化形成语感,丰富和发展语感。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谈

四川省安岳县实验小学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从读或写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英语课本为凭借,从实际生活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理所当然是小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语言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是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早已成为国际的需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英语阅读是教学安排中的必备任务之一。通过阅读英语教材、经典英语绘本和原版系列经典,让学生具备发现远方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阅读是每个学生的心灵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的生活将更具情感。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呢?

一、教材为主,延伸为辅

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逻辑性更强,思维品性愈加成熟。如果只依据教材本身,会给英语造成教学局限。英语教师应打破局限,打破课内和校内壁垒,充分利用好课堂外的语言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以教材为主的同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所选的阅读材料不应强求内容的完整性。小学生学英语,应该多一份精神享受,少一份学习负担。首先,教师选择的英语阅读材料应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又能启发学生心智,让小学生产生学英语的愿望,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模仿和借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书中不同的角色来模仿学习,包括说话语气、角色差异等,让小学生摆脱语言的贫乏。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英语故事会读书活动,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从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充满趣味的英语短片,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开展诸如此类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途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教材,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二、立足本源,强调发展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但是小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开展阅读是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忙着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学生往往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吸收语言精髓,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在兴趣中扩大知识面。阅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写作能力,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英语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意义,从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新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朗读,向学生推荐经典段落,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子、作文。

阅读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评价性阅读阶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指导,细心、耐心、有恒心地观察小学生英语课程的掌握度,因材施教,帮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多和他们互动。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兴趣是会传染的,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英语,发展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重要成分组成的。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敢于说英语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刚接触英语时放不开。教师要正确指导他们释放天性,让学生大胆去读,不要怕读错,培养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素质。

三、立足课堂,贴近实际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课堂是小教材,生活则是大教材。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的时间学习和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⑺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课内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学,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课外阅读是在学的过程中读,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技巧。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得多,掌握的词汇量就多。坚持英语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和英语文化意识的发展。阅读需要动口,动手,动耳。教师应在小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练习完后朗读出来。

总之,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开启一道门,将学生领进阅读区,传授一些阅读技巧给他们,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语言之美,也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效性的思考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四个环节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措施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 蒋志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阅读数量。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去努力寻找和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完成小学阅读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效性;小学生;途径

一、情趣导航,培养兴趣

情趣导航是指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教学引导下,愉快、积极的主动学习,在趣味中收获知识,在求知中体验趣味,从而让教与学的和谐,情c知的统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以“情趣导航”来更新教师的设计理念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避免了,同时也摒弃了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感悟,保护小学生的灵性,使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对教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的充分挖掘,是对语言情趣的发挥,也是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小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他们觉得阅读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挺有趣味的,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所以想尝试读、说、画、演等;阅读结果也能深入人心,产生快乐的阅读体验。

二、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是离不开读的,假如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指出了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让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及时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首先,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要提升上去,许多课文,特别是诗歌,是需要教师范读的。教师的朗读要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师的朗读中,能够从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其次,教师要引领小学生读一、两遍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接下来则要精读课文,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指导小学生入情入境地把课文的感情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则要以妈妈的身份来读,要读出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在整个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只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生地进入文本之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

三、变换形式,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为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变换形式,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感觉游戏阅读法比较受小学生的欢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游戏化是将阅读教学与游戏活动集合于一体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方式,符合人本主义课程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游戏时,要坚持一定准则:营造游戏情境;引导游戏行为,潜置学习内容;及时理性归纳,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游戏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主旋律。在小学阶段,儿童是课堂的主人。小学教学必须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儿童的生命成长以探寻阅读教学方略。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游戏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阅读的氛围,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这充分说明了氛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堂中构建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把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课堂上,设计阅读内容时应该以短而精为主,不仅仅训练优等生,也应该侧重于后进生。教师要适时引导后进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面对这一些不善言辞,回答声音很小的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言语,在瞬间或许会化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给予他们希望。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课外阅读更是不可缺少,课外阅读应该以长和经典阅读内容为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五、处理好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都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它们共同组成语文能力,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例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小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与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同时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让小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的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之,阅读是吸取,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小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多角度体验文本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没有真正的感受和理解,更谈不上体会。这个体验的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如果用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越俎代庖,效果就只能是适得其反,那只能培养出没有个人主见的“应声虫”。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多角度体验

一、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

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创设教学情境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关键。如果能加以有效运用,将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创设情境的手段丰富多彩,课件、绘画、音乐、表演、实物直至语言渲染等,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笔者在教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笔者就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地球画面,它披着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梦幻神奇,让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地球的美丽。然后,笔者再播放一些破坏环境的图片,到处是废物、废气、树木被无情地砍伐,小动作被猎捕……前后课件的运用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文章的主题,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直观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不同视角中体验

学生的经历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的体验视角也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增加阅读理解,彰显个性风采,只能根据教学目标灵活把握,尊重课堂的自然生成,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本,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下面是《猫》课堂案例实录:

师:大家见过猫吗?来,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家养过猫,经常在我做作业的时候,趴在我的脚背上眯着眼睡觉,特别乖。

生2:我小时候见过猫,四条腿(全班笑),比狗要小,全身是白色和黄色条纹相间的,夜里眼睛还能发光呢!

生3:我奶奶家养的猫特别调皮捣蛋,经常跳上桌子偷吃,把碗和碟子碰下来摔碎了,等爷爷气得过去打它,它一下跳下来,从门缝中逃跑了。

生4:……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从不同角度介绍得也很生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他家养的猫的……

三、让学生在不同感觉中体验

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离不开五官的帮忙,它能把抽象、模糊的事物具体化,对增强学生记忆,增加学生理解,丰富学生感受,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五官就是指通过眼睛所看到的颜色、形状、动作、神态(视觉);耳朵所听到的声音、话语(听觉);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嗅觉);舌头所尝到的气味(味觉);亲身感受到的物体冷热、硬软程度(触觉)。如果能够抓住一两点感受体验,那么文章内容就显得更加生动了。笔者在教第十一册《荔枝》时,发现学生对文章为什么要以荔枝为写作线索,作为课文题目不太理解,笔者决定就从荔枝入手,调动学生五官感受来体验。以下是课堂案例片段:

师:你们爱吃荔枝吗?

生:爱吃!

师:那母亲肯定也爱吃,大家找找相关句子,体会一下!

生1:我感觉母亲特别爱吃荔枝。我是从“妈妈扑哧一声笑了……抚摸着荔枝……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体会到的。

生2:我也体会到母亲十分喜爱荔枝。我从“母亲嘴里不断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出这么白的肉?’”看出来母亲对荔枝爱不释手。

生3:我也体会到母亲很喜欢荔枝。我是从“母亲及时次吃荔枝,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看出来的。

师:面对儿子送来的荔枝,母亲是怎么做的?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1:舍不得吃,拿来为儿子招待客人。我体会到母亲很节俭,也很维护儿子的自尊心。

生2:母亲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我体会到母亲很疼爱儿子。

生3:母亲临终舍不得吃,都给孙子吃了。我看出来母亲也很疼爱孙子。

师:现在大家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围绕荔枝来写,将它作为文章题目了吧?

生1:荔枝代表了母亲对儿子和孙子无私的爱。

生2:荔枝也象征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生3:母子无私的爱是围绕荔枝来表达的。

生4:每次看到荔枝,作者就想到了母亲无私的爱。

四、让学生在背景资料中体验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年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的文章,学生不易理解。上课时,针对此类作品,笔者采取穿插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特定历史、掌故、轶事、常识以及民风民俗等方法,来辅助学生体验文本,发现这样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第十一册《我的战友》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为什么会在朝鲜战场上严守纪律,有着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坚强意志很不理解。就介绍了当时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失败后仍不甘心。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又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严重威胁到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安全,新中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背景。支援朝r就是保家卫国,学生的质疑迎刃而解。理解了献身朝鲜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和对朝鲜人民的感情。

五、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

生活经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阅读体验的重要“宝库”。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都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加工的产物。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阅读体验,不单单是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有生活经验,在阅读时要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第十二册《船长》,有这样一段对船长的形象描写:“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哈尔威船长这个艺术形象,学生谁也没见过,在学生一遍遍的读中,学生就会联系到生活中一些真实的形象。也许会想到十字路口站岗指挥交通的交警王叔叔,也许会想到课间领操的李老师,还可能想到电视上见过的天安门前巍然屹立的护旗手。这些真实、形象在学生大脑中交替重叠,体验加工,于是,一个临危不惧的坚毅的船长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活了起来,为下面的体会人物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文本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需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只要教师们辛勤耕耘,用心播种,校园里一定会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有效的阅读也是让小学生巩固语文素质基础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获得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较强,与其他学科拥有一定的联系的特点。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逻辑水平和分析能力,对日后的其他学科W习也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研究了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兴趣可以提高人对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把握他们学习思维的焦点,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和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真实且新奇的情境中激发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举例而言,在进行《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傣族人民度过泼水节的视频和纪录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泼水节中人们的欢乐,以及歌舞中人们的幸福。这种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对于《走,我们去植树》和《田园诗情》这些涉及自然风光、世间百态的课文,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中体验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有效提问提升教学质量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合适的提问不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实现更好的教学。一般而言,教师的提问可分为两类:

首先就是根据题眼进行提问。利用题眼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导课阶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尽管导课的形式不一而足,但是巧妙的题眼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比如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都可以在课前由教师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深入研究文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句进行提问。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这是构成文章内容,使其提升可读性和逻辑性的最重要要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和设问,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章的研究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更加纯熟,对文章内容把握得更加。

比如在进行《槐乡五月》的课文阅读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浸在香海中”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抓住“浸”和“海”的妙用,体会槐花的香气给槐乡带来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找到映衬“浸在香海中”的话语,感受比喻的精妙用途。让学生在实现有效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事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三、积极评价提高阅读信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信心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这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在较活跃的学习状态中,使课堂评价这个评价方式发挥真正的价值,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举例来说,笔者在某节阅读课上让一位男生朗读课文。这位男生朗读的过程中发音标准、声情并茂、流利顺畅。朗读结束之后,笔者走上前去主动和这位男生握手,说道:“你读得真好!就像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一样,连老师都认为比不过你。现在邀请你再把其中的一个段落重新为大家朗读一遍,让我们继续享受一番如何?”这一番话大大激发了这个男生的朗读兴趣,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的学习。在这种新颖、积极的评价中,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体验到阅读的欢愉。

四、读练结合促进综合能力

小学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说倘若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主旨的感悟、人文的熏陶和内容的探究,却忽视了相应的训练和巩固,那么再多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热闹而已。所以,教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多种能力提高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练习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读”与“练”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读为本,读练融合,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文字,迁移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让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多方位的提高。

进行读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的词语的推敲与品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实现训练。另外,教师还应当通过口述的方式代替朗读,让学生在复述内容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必要的前提。比如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训练:首先,如果你是皇帝,知道了公仪休的言行后,你会对他说什么,怎么做?另外,如果你将来成为了公仪休那样的公务员,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或改写,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其语文综合素质,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铸造人的精神品格。《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信息的激增,阅读,特别是纸质书的传统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世界读书日,有记者调查发现,国人全年平读书量不足5本,令人堪忧。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学校应该将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具体的语文课程,编排进学校的课程表,让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提高师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除了自身要热爱阅读,做好学生的榜样外,还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步入课外阅读殿堂。

一、读前:引发阅读期待

进行阅读推广,及时件事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教师推荐作品时,可以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 推荐同一系列的作品。很多课外读物,都有完整的系列。当学生阅读完其中一本,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时,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个完整的系列。让学生对同一类作品的各种知识,有比较的了解,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 推荐同一作者的作品。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大量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对于学生感受语言风格,读懂作品背后的“人”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篇带一本,一本带一套的方式,推荐学生进行阅读。

3. 推荐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儿童文学的天空里,有许许多多的的作家,他们写出了很多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但表现手法大不一样。比如,我们在学习“人类与动物”的专题时,就可以将中国沈石溪、日本作家椋鸠十、加拿大作家西顿等作家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二、读中:策划系列活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精读和浏览,都非常重要;浏览,是寻找和辨别的过程;精读,是欣赏和品味的过程。教师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专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

1. 梳理主要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集体的力量,制作人物图谱。根据自己的理解,勾画出每一位人物的肖像,注明主要特征,梳理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读《水浒传》的时候,就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分工合作,画出一百零八条好汉,写出他们最关键的事件,集中展示。

2. 梳理主要情节。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故事与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最主要的故事情节逐一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作者的写作框架和思路。

3. 梳理主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炼最主要的信息,然后牢牢地记下来。例如,在阅读《昆虫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书中的昆虫名单列出来,将图片打印出来,用一两句话,写出这种昆虫最有趣的地方。

三、读后:分享阅读收获

真正的持久的兴趣,来源于成就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让爱读书的学生,分享读书的收获和阅读的快乐。

1. 知识点问答。每过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课外阅读知识问答。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进行阅读知识PK,让热爱阅读、认真阅读的孩子,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2. 读书会分享。课外阅读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教师要满足学生愿望,从近期共同阅读的作品,选择几个具有开放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提高学生认识,激发阅读兴趣。

3. 读后感交流。学生读完一部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受、感想、体会、思考等。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更要让他们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说与写,有一定的关系,但效果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发表和演说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朗读自己的阅读收获,或者在教室里开辟一个专门的栏目,张贴学生的阅读卡、读后感等。

总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悉心指导,将教师的阅读指导,贯穿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全过程,采取引导和强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由扶到放的目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科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论如何优化小学生阅读教学质量

摘 要:《语文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阅读教学既是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考,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认真搞好。

1 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1.1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1.2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单纯依赖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1.3阅读是基础,阅读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可以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2 当前小学语言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阅读教学课程少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

2.2 老师不够重视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2.3 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或是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3 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措施

3.1 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学生要有多样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3.2 发挥学生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3.3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3.4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学生有了探索和阅读课外资源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的兴趣持之以恒,体验阅读的乐趣呢?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此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阅读。如开展“读书汇报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本文通过分析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些方法,从而提出关于小学生阅读的一些建议,旨在为小学生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而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语文这门课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学习的初级阶段,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对他们今后学习更多知识有着重要的推助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与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还不具备自主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阅读知识读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就教师介绍的阅读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些有趣的阅读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多媒体投影仪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资料,当然要在教师引导下,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学生才能以个人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只要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阅读读物,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间接地干涉了学生自由的选择。例如,教师把一本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的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要求写下观后感想。这样,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对此读物感兴趣,从而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去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三、正确引导,树立阅读的榜样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所以周围的环境可以塑造孩子成长的方向。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重要的榜样,所以教师应该和家长经常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阅读的榜样,从而熏陶孩子的阅读行为,使家长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把的名著作品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让他们以作品中体现的精神为榜样,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例如,教师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经典的片段能激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朗读,让学生听过之后对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进行评价。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学生进行阅读也是有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及时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就可以在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找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学生教授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及时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其阅读兴趣的形成。

其次,很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意义都是值得学生品味和学习的。例如我国古典的诗词,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朗读,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在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这些经典的内容。并且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渐渐地体会到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不对其中的内容主旨进行思考,那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把自己领悟的内容记录下来,才能在后期不断地鞭策自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精彩绝伦的词句或者片段,一定要养成将这些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的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才会发现阅读中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