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动物医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物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目前,禽流感H7N9在全国肆意传播,使动物医学专业再次成为一门备受世人关注的热门科学。而动物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序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
动物医学论文

动物医学论文:以技能大赛教学动物医学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1〕:科技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出色的科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综合的实践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技能理论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阉割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大赛日益受到关注,技能大赛的类型将不断拓展,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要深刻认识我院技能大赛现状,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院动物医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东彦新 李景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常见畜禽疾病动物医学论文

1、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状为:急性猪瘟较少见,往往不显现任何病状,突然死亡。常见的病型,初期体温升高至41℃以上时,软弱无力、背腰弓起、喜钻草窝、食欲不振或不食,喜饮凉水、眼结膜发红、有眼屎、大便先干后稀,时而干稀交替。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腹下、耳根、内股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红疹。在小猪常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7~10天或延至2~3周后死亡。在预防方面,定期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注意检查猪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猪时,除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外,对受严重威胁的猪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目前无特效药,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1.2猪肺疫

猪肺疫又叫猪出血性败血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传染力较猪瘟与猪丹毒小。病状为:流行性猪肺疫多发于5月份、9月份温暖的季节,急性的死亡快。病初期发高热至41℃以上时,呼吸急促困难。口鼻粘膜乌紫,咽喉部肿胀,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病后体温在40℃~41℃之间,咳嗽、流鼻涕、呼吸用力、不愿多动。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病的后期在皮肤上出现红紫斑,常经过1~2周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除改善饲料管理外,要狠抓预防注射工作,定期注射氢氧化铝猪肺疫菌苗。治疗上,用青霉素注射(用法用量同猪丹毒),必要时加用链霉素,每日2次,每次0.5克(以百斤体重计),或磺胺噻唑(用法用量同猪丹毒)。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叫猪病毒性肺炎,可由支原体或称霉浆体所引起。常见病状为:病初期即见咳嗽,先是短声连咳,逐渐变为痛咳,以早、晚及吃食、运动时较多。气喘多在病中期出现,严重时卧地作腹式呼吸如拉风箱状。猪体日渐消瘦,常常变为僵猪。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料管理,母猪单栏、小猪按窝饲养,定棚定栏,不随便加以调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调动猪只栏间用2%热烧碱水消毒后,冲洗干净,并空关3天以上,再调入猪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防止相互接触传染。治疗上主要通过机体内因,使病好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治疗:紫菀、苦参、葶苈、枇杷叶各2~3钱,煎煮20分钟,滤渣混入料中,连服5天;针灸疗法,主穴:苏气、耳中、肺俞、山根、尾尖;配穴:六脉、过梁、后三里、承浆,隔两日针灸一次,连续2~7次。或按体重每公斤每日颈部肌肉注射土霉素40毫克,连续注射3~5次。

1.4幼畜下痢

常见发生的幼畜下痢。一般病状为:粪便稀薄,先是粥状,后近水样,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别的腥气味。后期排粪常不能自主。身体瘦弱,毛粗乱,常造成失水、虚脱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做好畜舍的清洁干燥工作,定期用1%~2%烧碱水消毒,或用20%生石灰水刷栏舍。母畜生产后要多垫草,乳头经常保持清洁。天气变化时加强护理,防止幼畜及仔猪舐食粪尿污水。训练仔猪提早吃料,以促进胃肠早期发育。在治疗上,用白头翁、胡连、焦山楂、龙胆草各5钱,黄柏1两,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熬至100毫升。仔猪每日2~3次,每次2~3毫升。牛犊每日2~3次,每次10~30毫升。还可以用山楂、陈皮、麦芽各2份,酒曲1份,炒后研细。每天服一次:仔猪0.1钱,牛犊0.5~1钱或是用磺胺胍1份、单宁蛋白2份、干酵母粉2份,混合为散剂,用时调成糊状。一日2~3次。仔猪每次3~5克,牛犊每次15~30克。

1.5畜禽的流行性感冒

由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气候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病状为: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走路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温升到41℃以上;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甚至不吃,喜饮凉水、厌动,咳嗽、喷嚏频繁,鼻盘干燥,鼻流粘水,呼吸困难。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流感多发季节,要注重天气变化,不使受寒、受暑。加强饲养卫生条件,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多给饮水。在治疗上,牛。鲜紫苏全草1斤,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磺胺噻唑粉1两,重曹1两4钱,大黄末1两6钱,混合加水,一次灌服。内服退热冰片,很见效;猪。针灸:主穴(山根、尾尖、百会、肺俞、鼻梁),配穴(苏气、六脉、涌泉、肺门、玉堂、三里)。复方阿斯匹林或复方氨咖片2~3片,一日三次内服,也可肌肉注射安乃近2~4毫升。

2、牛急性臌胀

主要是吃食较多的容易发酵或变质霉烂的饲料,在胃内形成大量的气体。病状为:反刍(倒嚼)停止。背拱起,头常弯到腹部,腹部迅速胀大,左边最显著。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要喂发霉的饲料。春季初次放牧,宜注意不使牛吃嫩草过多,尤其是豆科的草,或在放牧之前喂给少量干草,以免牛贪吃嫩草过多。喂完草料休息1~2小时,让它反刍后再使役,在使役后应该稍使休息,再喂草料。在治疗上:用烟丝4两,拌和豆油或其他植物油成小团,放于舌根上,让其吞下,或用大蒜苗头半斤,捣碎喂服,将牛拉到斜坡上,头向高处,把舌头拉出来,在舌根上抹点食油或盐,再把舌头放回去,然后再拉出来,抹些油或盐再放进去,这样反复进行,使肚内气体放出。将牛牵到宽敞处,牵着它慢慢走走,口中横放湿木棍(木棍可固定在头上),让牛舌头舔食,并用竹杠从它腹下伸过,两人两边拿住竹杠,在它腹下慢慢推压,帮助它排出粪便或气体,豆油或花生油1斤,妇女头发1两,先将油煮沸,再将头发放入油中化掉,冷却后给牛内服。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套管针插入胃内,使气体缓慢排出,部位在左饿窝部。

3、畜禽肺炎

主要由于受凉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病状:体温上升或高低不定,厌食、口渴、眼半闭、头下垂、喜卧、常有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畜舍清洁。预防感冒和过劳。在治疗上:鲜枇杷叶(去毛)1斤,鲜金银花1斤,竹叶一大把,共煎汁,加童便1斤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天。鲜金银花1斤,车前草1斤,枇杷叶(去毛)1斤,蜂窝1只,共煎汁,加蜂蜜4钱冲服;杏仁、地龙、白矾各一两,斗芩、双花、花粉、百合各8钱,浙贝母、大艽、知母、甘草各5钱,共研细末加蜂蜜5两为引,开水冲服(马);内服或注射磺胺噻唑,内服量按每斤体重0.025~0.05克,肌肉注射每斤体重为0.01~0.02克。一日2~3次。

4、胃卡他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或吃下过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病状:食欲减少,喜吃不易消化及苦臭的饲料、食物。牛马喜舐冷冻物体或墙壁上的灰泥。马常打呵欠,眼结膜暗黄色;牛羊站立时拱背,毛粗乱,反刍减少,吐气恶臭;猪喜啃烂草污泥,呕吐,有舌苔,喜卧暗处。在预防方面,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的饲料。治疗上:猪。碘化钾4分~1钱,加适量水喂服;大蒜加烧酒5~15毫升或2~5克盐加2~5克龙胆末灌服;复方龙胆酊2克,碳酸氢钠5克,薄荷水8毫升制成散剂,分成4包,每天2包,加入饲料中喂给;牛、马。人工盐1两6钱,小茴香末8钱,大黄4钱,一次内服;龙胆草8钱,苦能7钱,煎服;食盐1两,小苏打2两,芒硝3两,内服。

5、牲畜烂蹄

病状:蹄肘肿胀,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热、疼痛,蹄底和蹄壳上缘和蹄缝里有裂口或烂伤,流臭脓和血水。预防方面,畜舍勤起勤垫,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牲畜在低洼潮湿地区久留。治疗上,用温水把蹄子外表洗净,挖除里面的烂东西,用麻丝蘸松溜油放于蹄叉沟内包裹或洗净后,把热酒喷到蹄叉沟附近,再撒上些雄黄粉。每天一次。或用鱼石脂涂入患部;红升片6钱,白蜡5钱,冰片5钱,广丹5钱,研末涂在患部;马烂蹄,先将烂用刀子挖干净,用炼开的豆油(一次半两到一两),灌入烂蹄部位,敷上用猪油炒熟的烟末,再用洋铁板放在马蹄上,然后外边再装上蹄铁,一齐钉好,防止感染。一月一次,一般1~2次即愈。

6、牲畜生产中胎衣不下

主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畜孕期中运动不足,过肥或过瘦等。病状为:摆尾弓腰,排粪困难。常由阴户中垂脱一部分胎膜排不出来。日久因胎衣腐败,阴户内有淡红色臭液流出,病畜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在治疗上可用吊物法:把胎衣露出部分,用绳绑上一个小沙袋或草鞋、木棍等物(不可过重);灌水法:将大量的温开水加一点高锰酸钾灌入子宫内,鲜芡实叶1张,荷叶2张,陈小麦秆4两,同煎汁喂服,大向日葵蒲1只,小向日葵蒲2只,陈麦秆1斤,同煎汁,加红糖4~8两,黄酒0.5~1斤冲服。手取法:将指甲剪光磨平,消毒后涂油,顺阴道摸入子宫,慢慢把胎衣分开,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子宫。

7、羊痘

病状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炎,流鼻涕,减食无神。1~2天后在头、眼圈、鼻翼、唇周围、尾下、四肢内面、乳房、尾根及胸腹部皮肤上发生斑点,周围红肿,逐渐形成水泡。在预防方面,每年注射鸡胚化蛋白筋胶羊痘疫苗。治疗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用醋水、盐水或2%白矾水洗涤;黄连2两,射干1两,地骨皮5钱,山栀、黄柏、柴胡各5钱,混合后加清水20斤,煎成7斤左右的棕红色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2~3次(纱布先用开水浸过绞干),冷却后行皮下注射,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7毫升,一般2~3次即愈。

8、鸡瘟

又叫鸡新城疫由鸡瘟病毒引起,是鸡传染病中最厉害的一种,死亡率高。病状为: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的初期精神不好,不爱动,不吃食,眼半闭或全闭,尾翼下垂,拉黄绿色很臭的稀粪,口角流出粘液,冠变暗紫色,援摇头喘气;后期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抽筋而死。在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有注射疫苗以后,才能保障鸡群不得此病(病初可试用刀豆根或南五味子根煎汤灌服)。

9、鸡霍乱

又叫鸡巴氏杆菌病,各种禽类都能感染,以7~9月发生最多。病状为:最急性型死亡极快,常见症状为不吃食、喜喝水、没精神、缩头、毛粗乱,鸡冠由苍白变紫黑色,拉黄绿或绿色粘稠带血的粪便,体温升高到43℃~44℃。在预防方面,保持鸡舍的清洁干燥,喂饲用具经常洗刷消毒,死鸡不可乱扔,不可吃肉,应埋入地下或烧掉。病鸡用过的鸡舍要严格消毒后才可使用。每年注射家禽霍乱菌苗一次。在治疗上,磺胺噻唑钠片,每只每次半片到一片,24小时3次,连用3天,或20%磺胺噻唑钠针剂注射,每只1~2毫升,24小时注射二次,共注3次;内服土霉素,每只每次0.02~0.05克,每隔3~4小时一次,连服2~3次;注射链霉素,每只每次用0.025~0.05克,24小时2~3次肌肉注射;雷公藤、香附子等量研粉,一斤药加四两面粉,做成赤豆大丸子,大鸡每次服3~4丸。

作者:刘海峰 单位:镇赉县兽医院

动物医学论文:PCR技术应用于动物医学论文

1、AP-PCR的基本原理

AP-PCR基本原理与常规PCR类似,均为引物指导下的DNA扩增,同样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基本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普通PCR使用的是序列特异性引物而AP-PCR过程中的引物是10个左右非特异性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AP-PCR之所以能进行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引物和模板并不需要的匹配,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只要引物的一部分特别是3′端有3~4个以上碱基与模板(DNA或RNA反转录的cDNA)互补复性且方向正确,距离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就可扩增出一定长度的DN段,利用多个随机引物可使检测区域扩大至整个基因组(Babu等,2014)。扩增后的产物经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核酸染料或放射性自显影得到DNA指纹图谱,从而分析比较其多态性或进一步克隆分析(Babu等,2014)。

2、AP-PCR的技术方法和优缺点

2.1模板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模板DNA提取的方法有很多,应根据组织的不同和试验需要确定,但其基本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酶或有机试剂裂解组织使核酸游离出来,然后通过有机溶剂或吸附柱纯化后提取。核酸的浓度和质量可通过UV分光光度计读取D260nm与D280nm的比值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检测来确定(Mohini等,2011)。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可供选择,使用方便并可得到较高质量的模板(DNA或cDNA)。

2.2随机引物的选择

随机引物长度通常为10个碱基,GC的含量为60%~80%的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不仅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而且所有引物的序列无直接相关性(韦莉萍,2001)。理论上,如果1条随机引物反应可产生x个独立的条带,那么a条随机引物同时参与反应就可得到xa2个条带,但多条引物同时参与反应会相应的增加结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Nandani等,2014)。随机引物虽然可用于所有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随机引物扩增出来的结果都有意义,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仍需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引物的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一般来说选择能产生中等复杂度的图谱的引物(Nandani等,2014)。

2.3AP-PCR扩增条件

AP-PCR也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经典PCR过程。变性过程在94℃进行,一般来说预变性3~5min;退火温度在35~38℃,也可根据引物Tm值来确定,一般退火温度比引物Tm值低3~5℃;延伸温度在72℃,在此温度下Taq酶的合成效率约为2000bp/min(Kumari等,2013)。AP-PCR的试验条件、模板的质量和浓度及反应体系中Mg2+的浓度等都可能对扩增的结果产生影响,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反应体系的优化和试验操作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Mohini等,2011;Kumari等,2013;Babu等,2014)。

2.4AP-PCR的优点

AP-PCR延续了PCR的效率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同时又兼有自身的优点: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样品即可使用通用的随机引物进行基因分析(Welsh等,1991);②可在对研究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遗传分析和分类研究(Williams等,1990;Welsh等,1991);③对于研究对象DNA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也适用(Nandani等,2014);④随机引物易获得,试验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除此之外,可对AP-PCR产生的基因条带进行纯化和克隆,以便进一步分析(Ge等,2014)。

2.5AP-PCR的局限性

AP-PCR虽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仍处于应用的探索阶段,其本身仍有局限性:①AP-PCR技术通常是对显性基因标记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不能将纯合子与杂合子区别开(Babu等,2014);②由于无明确的目的序列,如果发生扩增条带的缺失就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利于对扩增结果的分析(Kumari等,2013);③AP-PCR的结果分析需要专业的带谱分析知识,否则很难从结果中得到有意义的信息;④AP-PCR结果的重复性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结果受DNA模板的质量、反应体系成分和反应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扩增产物的稳定性难以控制(Mohini等,2011);⑤AP-PCR结果通过凝胶电泳来观察,但迁移率相同的谱带的核苷酸同源型不明等情形易造成干扰,有时电泳迁移率相同的片段并非同源,这就给结果分析带来很多不确定性(Nandani等,2014)。

3、AP-PCR技术研究进展

3.1AP-PCR技术自身的优化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对AP-PCR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刘刚等(2004)对AP-PCR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多重随机引物PCR(M-RAPD)技术,M-RAPD通过使用3条组合的随机引物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对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等的染色体DNA进行扩增获得了稳定的种株特异性的DNA指纹图,其所提供的基因信息要远多于传统的RAPD技术。Xiong等(2012)对AP-PCR进行了反应程序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程序中从退火步骤到延伸步骤的时间延长,温度变化由3℃/s下降到0.3℃/s时,PCR产物条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延长温度变化的时间可提高引物与模板结合的稳定性(Fu等,2000),在比较了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的PCR产物后发现,当G/(G+C)比例在0.7时PCR产物的条带最多,也更适用于进行AP-PCR反应,因此反应程序的温度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的比例可能也是影响AP-PCR结果的重要因素。Zou等(2003)报道了利用两步AP-PCR方法在微量DNA样品中扩增未知序列DNA并进行克隆。第1步PCR利用29个核苷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扩增,Ran5-29(5′-GTTCTACACGAGTCACTGCA-GNNNNNNNTGGC-3′),这一随机引物包括21个已知核苷酸序列部分,7个随机核苷酸序列和1个3′端TGGC的卡子结构,在随机序列前6个核苷酸序列构成了1个PstⅠ位点,其中3′端卡子结构在退火时可与含有GCCA位点结合,保障了随机序列可与GCCA上游的序列匹配,3′端TGGC的卡子结构可使引物与模板的匹配数增加7~11个核苷酸,PstⅠ位点决定PCR产物的长度,并保留1个黏性末端,保障了克隆的顺利进行。第2步PCR使用可与Ran5-29相匹配的19个核苷酸的Fix5-29(5′-GTTCTACACGAGTCACTGC-3′)作为引物,获得的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策略可检测临床样本DNA的最小量在1pg,克隆灵敏度达到100fg目的DNA模板。这种方法较普通AP-PCR灵敏度更高,适用于样本量极少的临床样品检测。Clem等(2007)在对比了AP-PCR方法的不同扩增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不明病原的多重随机RT-PCR方法。在对血液样本进行过滤后加入了DNase和RNase消化,利用宿主基因对DNase和RNase敏感而衣壳保护的病毒对其不敏感的特点,去除宿主自身基因的污染。其利用单一十聚核苷酸为引物,引物序列为(V8A2)5′-VVVVVVVVAA-3′,V=A、G或C,3′2个A提供了一个“lock”结构,引物中不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可避免发生引物二聚体,但这一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试验结果一旦监测到病毒的扩增产物即可通过鸟枪法克隆测序鉴定。这一方法对病毒的出现或重组进行快速监测和鉴定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000克隆/mL,应用这一技术成功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独立病毒的部分序列。

3.2以AP-PCR为基础衍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AP-PCR技术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因此为了克服AP-PCR的一些缺点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包括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SISPA)、简并核苷酸引物PCR(DOP-PCR)、DNA扩增指纹印记(DAF)、微卫星引物PCR(MP-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SISPA方法最早是由Reyes等(1991)建立起来的,其以AP-PCR为基础,非对称的单一引物与DNA模板的钝末端直接连接,随后经过若干循环的变性、退火和延伸后,模板的数量得到扩增,后经克隆、测序、分析得到基因序列。Breitbart等(2005)在SISPA的基础上建立了DNase-SISPA联用的方法,增加了样品过滤和DNA酶消化等步骤,成功的从人的血液临床样品中发现了新的病毒基因。Djikeng等(2008)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在样品的处理中加入RNase酶以清除外源RNA的污染如核糖体RNAs。针对有polyA尾的病毒,在反转录过程中加入六聚核苷酸随机引物5′端加入一段病毒特异性引物序列,形成结合引物(FR26RV-N:5′-GCCGGAGCTCTGCAGATATC-NNNNNN-3′),同时加入连接polyT的引物(FR40RV-T:5′-GCCGGAGCTCTGCAGATATC-TTTTTTTTTTTTTTTTTTTT-3′)以增加对病毒基因3′端的覆盖率。这种在六聚体随机引物连接一保守序列即病毒特异性引物,可增加对病毒基因5′的捕获,从而使SISPA的成功率大大提高。DOP-PCR技术是在AP-PCR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引物(DOP-ORI-Xho)由22个核苷酸组成,3′和5′端的特异核苷酸序列和中间的6个核苷酸构成的随机引物组成(Telenius等,1992)。由于随机引物的简并性,每个反应包含着数以千对的引物。DOP-PCR的反应程序包含2个不同的部分,前5个循环引物的3′端至少有12个连续的核苷酸与模板DNA相结合,对引物和模板的匹配度要求不高,在随后的30~40个循环里,扩增错配的几率会逐渐降低。初始反应产物将成为模板,用相同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克隆测序即可获得基因序列(韩焘等,2013)。Csaba等(2002)打破了DOP-PCR只用同一种引物的传统,尝试了5条新的可用于反应的引物,使反应时间由原来的7~8h缩短为2h,缩短了变性过程的时间,在取得理想结果的同时,减少了扩增酶的用量,提高了DOP-PCR的效率和实用性。DAF是一种改进的AP-PCR分析技术,与AP-PCR技术不同的是,DAF使用的引物浓度更高,长度更短(约5~8个碱基),在PCR反应上只包含2个温度的循环,省去了延伸的步骤,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银染方法观察结果。DAF通常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带型,因此它所提供的谱带信息也比AP-PCR大得多(Caetano-Anolles等,1993)。Al-hag等(2007)应用DAF鉴定8株细胞系,研究结果表明,DAF可产生稳定的可供区分的PCR谱带。Ehsan等(2011)应用DAF技术对分离到的25株牛隐孢子虫进行亚型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25个虫株分属于为3个不同的亚型。MP-PCR是以AP-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Ma等(1996)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DNA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真核生物基因组中SSR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约每隔10~50kb就有1个SSR。SSR位点最常见是双核苷酸重复,即(CA)n和(TG)n,每个微卫星DNA的核心序列结构相同,重复单位数目10~60个。MP-PCR的引物是与SSR位点互补的二聚或三聚核苷酸重复序列,如其引物序列可是(TA)10或(CGA)6,扩增的是SSR之间不同长度的DNA序列,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分离片段的大小决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Dawson等,2013)。MP-PCR克服了AP-PCR引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PCR产物谱带的稳定性和针对性,该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物种分子标记、基因图谱绘制和基因差异性分析等方面(Tian等,2014;Ding等,2014;Wei等,2014)。

3.3AP-PCR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联用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是将基因组DNA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Rikalainen,2013)。针对AP-PCR结果谱带核苷酸同源性无法确定的缺点,Tan等(2011)将AP-PCR与AFLP进行联用,利用2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在对可能含有未知病原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以实验室确诊的登革1型病毒为阳性对照,首先用AP-PCR对有限的样品基因进行随机扩增,然后使用AFLP技术对进行扩增从而得到样品稳定的DNA多态性标记。此方法克服了AP-PCR的同源性不明问题,同时比单独使用的AFLP方法进行检测的灵敏度提高100倍,在临床样品的检测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也被称为下一代的测序技术,其与AP-PCR技术的配合使用,让AP-PCR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Hang等(2012)首先使用锚定随机引物P17N8(5′-GTTTCCCAGTAGGTCT-CNNNNNNNN-3′)进行RNA反转录,在通过锚定随机引物P17N8和P21(5′-CGCCGTTTCCCAG-TAGGTCTC-3′)同时进行AP-PCR扩增,再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处理,从而得到了奥罗普切病毒和卡拉帕鲁病毒L片段完整基因序列。vanderHeij-den等(2012)利用序列非依赖性病毒基因片段扩增方法与Roche-454测序技术联用,成功的从患急性肝炎病犬的肝脏组织检测出犬Ⅰ型腺病毒基因,研究结果表明AP-PCR技术和下一代的测序技术联合使用的方法在获得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和检测病原等方面的实用性。

4、AP-PCR技术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4.1在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的应用AP-PCR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兽医传染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Leh-marn等(1992)用此技术对念珠菌属的分离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呈现出DNA长度的多态性;此带型图在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其相似程度远大于不同种的菌株,这也说明每种菌的随机引物PCR带型具有特征性。Louie等(1996)用2种引物检查15株李斯特单核菌相关流行分离株和36株不相关流行分离株。经扩增后的带型分析,将其分为9个型,每个型中又分有不同的亚型。Zadoks等(2000)在牛乳样品中分离到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AP-PCR鉴定1~8株属于Ⅰ型菌,9~20株属于Ⅱ型菌,其余3株分别属于Ⅲ、Ⅳ和Ⅴ型菌。Butler等(2001)应用该技术对3次牛霉形体暴发流行菌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发生在其中2个养牛场的流行病原菌具有一致的指纹图,引而具有相同的感染来源,而在另一牛场分离的菌株间则显示了指纹图谱的显著异型性,说明它们具有多个感染来源。王雪敏等(2011)利用多组随机引物对副鸡禽杆菌10个国际标准株、血清C型疫苗株和4个国内分离株进行AP-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可分为11个谱型,聚为4类。划分的11个谱型可和现有分型方法中的不同亚型一一对应,提示这种方法可区分不同血清亚型。AP-PCR作为寄生虫遗传学分类鉴定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Macph-eson等(1993)应用AP-PCR技术区分来自不同宿主的7种艾美尔球虫,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引物可对7种球虫进行鉴别。张伟信等(2003)应用该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地理株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株间及同一地理株亲代与子代间均存在DNA多态性差异,其中不同地理株间种内变异程度较大,同一地理株子代与亲代间也发生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较小。

4.2在病原差异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AP-PCR技术进行RNA指纹图谱分析不仅能鉴定基因的表达差异,而且能显示低水平表达的基因差异。Nicho-las(2000)应用此方法鉴定了丝裂霉素C诱导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OS调控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丝裂霉素C诱导后21条基因谱带出现表达水平的上调,其中20个基因片段对应的是可辨识的基因序列,15个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基因序列无同源性,被确定为新的表达序列,6个基因片段与SOS基因编码的调控蛋白有关。Diana等(2005)应用AP-PCR技术对苄硝唑作用下克氏锥虫基因表达差异多态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对苄硝唑敏感和对苄硝唑抵抗种群之间系统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可能存在克氏锥虫对苄硝唑拥有抗性的表达机制,虽然抗性种群在苄硝唑作用下系统指纹图谱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敏感种群间的系统指纹图谱却有着明显的变化。AP-PCR技术为鉴定基因差异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4.3在未知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呈现出复杂性和非典型性等特征,普通的临床诊断方法很难确定病原的种类,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的效率不高,而且存在漏检可能。AP-PCR技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快速和灵活的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的检测(姚四新等,2010)。Djikeng等(2008)使用DNase-SISPA技术在牛的血清中分离到牛鼻病毒基因。Clem等(2007)利用改进的AP-PCR方法,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独立病毒的部分序列,即腺病毒17、卡萨奇病毒A7和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周斌等(2004)在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时,发现其种毒可能受到污染,随后挑选4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共扩增出3条基因片段。克隆测序的结果表明,与禽腺病毒(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9.5%、99.6%和99.5%,从而确定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受到禽腺病毒的污染。黄欣梅等(2011)采用DNase-SISPA对导致鸭、鹅产蛋下降的病原基因进行扩增,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的扩增出新型鹅黄病毒JS804毒株基因。

5、小结

AP-PCR技术由于其简单、高效、实用等技术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未来,AP-PCR技术的发展可能朝着2个方向行进:①通过其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完善,包括各种随机引物的开发、反应成分的优化和反应程序的标准化等措施,克服试验结果过度复杂和重复性差等问题;②通过与其他技术方法的联用,如与AFLP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配合使用,利用其技术优势,避开其缺点,拓宽应用领域。目前,AP-PCR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相信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应用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必将成为动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沈学怀 张丹俊 潘孝成 赵瑞宏 胡小苗 戴银 侯红艳 周学利 朱传民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动物医学论文:教学改革下动物医学论文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及时、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及时、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及时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实践能力下动物医学论文

一、大赛的赛事设置方案

大赛内容分为病原菌检查、鸡的病理剖检以及山羊瘤胃手术三个项目。其中,病原菌检查分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镜检结果绘图;禽的病理检查分为外部、内部检查及尸体剖检记录;羊的腹腔手术分为手术前麻醉、保定等准备,术部处理、羊胃部分切开与探查、腹壁缝合等部分内容。

二、大赛的评分标准

大赛设立总裁判长1名,分组设置主裁判3(每组1名),裁判员30名(每组10名)。外科手术主要从手术前的准备(10分)、腹壁切开(10分)、瘤胃部分切开与探查(16分)、腹壁缝合(8分)、术后护理(1分)、动作的连贯性及无菌(5分)操作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鸡的病理解剖主要从其外部检查(5分)、体腔剖开(8分)、内部检查(10分)、剖检记录(5分)、检后处理(2分)五个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劣做出评价;病原菌的检查着重从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镜检(11分)及结果报告(2分)来考量学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裁判的评判及分析

裁判对各参赛队伍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全程观察并记录了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当场给予了现场量化评分。成绩评定依据是对参赛队伍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从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长用时为97′14″,最短用时33′46″,平均用时67′50″;鸡的病理解剖最长用时67′55″,最短用时21′10″,平均用时41′35″;病原菌的检查最长用时83′20″,最短用时12′20″,平均用时53′16″。总体最长用时223′31″,最短用时109′10″,平均用时170′36″。从各比赛环节得分情况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较高得分45.17分,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鸡的病理解剖较高得分27.18分,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检查较高得分18.93分,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总分较高得分91.94分,低得分75.80分,平均总分84.24分。完成比赛时间的长短可以看出选手对参赛内容的熟练程度与比赛得分成正相关。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比赛规则明确是在得分出现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完成比赛时间的先后来划定比赛名次。总体最长用时的队伍得分为81.05分,总体最短用时的队伍得分为90.13分。前者的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三层次,后者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及时次层次。比赛较高得分为91.94分,用时135′51″,用时上处于短时间用时的及时层次,但非最短用时。裁判对参赛队伍的各比赛环节进行了考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病理解剖环节裁判指出了选手要注意剖解术式的规范、对病理现象只应做出客观描叙不宜直接下定论,解剖应注重系统性,对剖解对象应做真实仔细的观察,记录的结果要如实、规范、翔实。病原菌检查环节则应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标签填写应完整,显微镜操作应规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图要清晰美观。外科手术基本环节应随时处在无菌状态,器械传递使用要规范,麻醉过程应进行监护,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缝合对口要严密规整,注重控制手术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药及时彻底、强调动物福利。从学生比赛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由于当地所饲养的经济动物为某类动物居多,因此对小动物(鸡)或大动物(羊)接触较少,导致比赛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术环节中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欠熟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跳出区域性,做到对南北方经济动物品种兼顾讲解,以利于学生拓宽毕业后的就业面。大赛裁判组对赛事总体评价为整体水平良好,无重大失误情况,但各参赛队伍之间的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别,个别参赛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从技能大赛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技能大赛的举办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有一技之长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赛的主办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也可以在认真广泛地听取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基础上,使竞赛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这样便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岗位练兵”思想,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让技能大赛实现“检验实践教学成效、广泛促动学生勤动手、引领规范实践操作技能”的三种功能。在校内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的试金石。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可通过单项看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并对受教学生、任课老师、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一个多方位评价。赛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拔赛手。学生通过赛事提高了实践技能、发现了自身缺点。而在随后的比赛进程中学生会悄悄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因此,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能大赛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还需对指导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考研等相关方面作为获得肯定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老师、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使技能大赛逐步步入规范、规模、常态的道路上来。

作者:苏建明 彭涛 程天印 薛立群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医学实习指导动物医学论文

1明确实习要求

在开展企业实习前应取得实习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就学生接纳人数、吃、住等方面进行沟通,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研室至少在实习出发前3天组织学生召开实习动员会,就实习的意义、目的、要求、考核、安全等进行宣传动员,强调实习安全和注意事项。

2明确实习目标

2.1知识目标了解定期消毒制度的制订、免疫制度的制订、各阶段动物的饲养管理、兽药使用和保存管理、采血和收集粪便的方法、病料的采集和送检、尸体的无害化处理、饲料仓库防盗和防鼠防虫措施、国家对种畜禽病种的检测技术、环境保护措施。

2.2能力目标会正确进行免疫接种;会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会对常见疾病进行临床诊疗;能熟练对动物进行保定;会正确保存兽药和使用兽药;能对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能按要求进行病料的采集与送检;能参与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控;会进行重要疾病的检测;能对血、尿、粪进行常规检验;会动物进行产地检疫;会熟练对动物进行采血;能配制洗手消毒液、雾化液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会对病死动物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2.3素质目标培养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3.1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1)在实习准备阶段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商定实习实施方案;(2)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与沟通,检查实习开展情况;(3)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4)学生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5)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典型材料和异常情况,书面向系部汇报实习异常情况和违纪情况;(6)会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勤和办理请假手续;(7)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和上报实习成绩。

3.2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职责(1)负责实施实习计划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和评价;(2)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厂(场)规厂(场)纪、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3)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安排学生的住宿,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住宿条件;(4)负责学生考勤、请假和外出管理工作,教育学生用水用电用气安全。(5)保持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络和沟通,向学校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制定实习考核与评价方法

实习考核由校外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校外指导教师考核以《实习鉴定表》中的总评为准,纪律表现和考勤情况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报告由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批改。基本内容包括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和专业素质的评价、学生实习报告三个方面,原则上分别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以下比例折合,得出实践成绩,实习考核成绩按等级制和百分制记,分、良好、及格、不及格。86-100分为优、76-85分为良、60(含)-75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5实习效果

经过企业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6存在的问题

6.1企业难联系畜牧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般人认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能把动物养好,还没意识到畜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实习安排中,往往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而企业很少主动联系学校,且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出发点不一,有的是碍于孰人情面才接收学生,有的是因为生产人员不足才收学生以维持生产,有点是想通过实习提前接触学生以便在招聘时取得先机,很少有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企业人员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不热。

6.2实习点分散养殖企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一个生产点的规模不会很大,所以一般只能接收5-10个,实习点很分散,这给实习安排和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6.3学生管理难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到了企业遵守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刚到企业时不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相应人员也不善于做学生管理工作,而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无法远程有效地管理学生。这导致学生实习过程中纪律相对松散,更多是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来坚持完成实习。

6.4执行实习内容难学生实习时应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但养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的防疫压力,所以企业一般不让学生百分百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而只是让学生做一些喂料和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学生完成既定的实习计划。

作者:覃军 覃建基 梁珠民 陈桂先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物医学论文

1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近期疫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近期的疫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近期疫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及时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疫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及时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打破现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培养模式,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技术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项目改革了传统的兽医课程体系,压缩了部分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的实施成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动物医学专业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作者:何玉琴 黄翠琴 林炜明 李焰 邱龙新 杨小燕 单位:龙岩学院 福建省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人畜寄生与病毒性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动物医学论文:AMLC在动物医学论文结果的思索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日趋严重[1-2],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大多数编辑部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3-4],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被动性强,有时甚至是在学术不端之后才发现这种违规行为。为了遏止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浮躁之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检测速度快,抗干扰性强[5]。

笔者使用AMLC对《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新收到稿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学术不端论文在动物医学稿件中存在的严重程度,掌握了学术不端论文的种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利用AMLC对稿件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材料与方法

以《动物医学进展》杂志2010年来稿为对象,使用AMLC对这些稿件进行,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被判为学术不端论文,应退稿。

2结果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编辑部2010年共收到来稿968篇。使用AMLC进行筛查,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单篇文字复制比较大或有大段落复制的文章共163篇,占总收稿量的16.8%。通过对163篇学术不端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以下结果。

1)学术不端问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稿件中。以往大多数责任编辑及审稿专家均认为综述论文中抄袭问题比较严重;但从检测结果看,在各种类型的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其中文字复制比较大的为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存在于材料与方法、讨论部分,占学术不端论文的46%。其中较大段长2673字,最小段长为25字。其次是综述类论文,以段落抄袭较多,整体抄袭较少,在学术不端论文中占35.6%。兽医临床类论文中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14.1%,其他类型稿件中学术不端论文相对较少,为4.3%(表1)。

2)在不同学历与职称的作者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笔者一直认为抄袭和剽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较低的年轻作者身上,但检测结果并非如此:有47.2%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学历为硕士,学历为博士的作者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8.6%。有55.8%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具中级职称,有21.5%学术不端论文作者为副高,学历为正高级职称的作者中学术不端论文占4.9%(表1)。

3)学术不端论文作者的单位及出生年分布。在被检测的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作者单位为大学的占39.9%,专科院校的占12.3%,科研院所的占15.3%,基层单位的占32.5%。从作者年龄分布来看,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论文数量较多,分别占32.5%和44.2%,其次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分别占8.0%和15.3%(表1)。

4)学术不端论文中不同文字复制比所占篇数。

在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文字复制比低为31%,较高达96%,文字复制比在31%~59%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21篇,占总篇数的74.2%,文字复制比大于70%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为24篇。说明在学术不端论文中整体抄袭相对较少,段落抄袭居多(表2)。

表1学术不端论文有关问题的分布

稿件类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临床资料其他综上所述,在《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学术不端论文在不同学历、职称、年龄和单位中均有发生,各种类型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尤其以作者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单位为大学、职称为中级、学历为硕士的试验研究性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最为严重。这一结论与《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作者的实际分布情况相符[6],也与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及职称评审制度情况相符[7-8]。一方面,《动物医学进展》近年所刊论文中,试验研究论文为期刊的主体部分,作者大多数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硕士研究生,所以AMLC检测结果中,这方面的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大学不断扩招,带来研究生质量整体下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及职称、就业等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是这方面产生学术不端问题严重的关键所在[9-11]。

3使用AMLC检测学术不端论文应注意的事项

1)对比库中相关学科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相近或相邻学科不断渗透,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所以,对比库绝不能是单个学科,否则,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论文就无法核查,会出现检测中的盲区。

2)重视自建对比库。在来稿登记中,题名相同或相近,或内容相近的文章很多,为了避免重复刊登,应自建对比库,把对各个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经审核比较的论文添加到本刊对比库中,使以后此类论文在没有创新点时及时退稿,从而避免同类文章重复刊登。对于与本刊相近的交叉学科的来稿,只要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与栏目要求,也可添加到对比库中,以丰富对比库的内容。

3)对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

检测中发现,虽然有些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较高,但属该作者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或者是该作者或该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能否刊用应认真审核后再下结论,不能简单地按照文字复制比大于30%而将其划入学术不端论文。试验研究论文中,对试验材料中的实验动物名称及产地、病料名称及采集方法、试验仪器、试剂名称及生产厂家等方面的适当重复应允许;方法中常用的统计或检测方法的部分重复也不应计入文字复制比。动物医学论文中,有些专业术语或病毒名称较长,如“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亦易发生重复;有些稿件中存在题名或层次标题重复,中、英文作者单位重复,部分参考文献重复,像这类种种重复也不应视为抄袭。由于AMLC无法识别图表,所以图表较多的论文常出现文字复制比偏高,对这类文章也应认真仔细核查后再下结论。总之,对于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和审读,不能一看到文字复制比较高就妄下结论。

4)AMLC存在漏检。一是不能检测专著,二是对于翻译其他语种的文献无法检测,三是不能检测图表和公式等;所以,一篇照抄书本内容平平无新意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可能很低。对于那种把其他语种的论文翻译后归为己有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也无法检测其文字复制比。对于图表、公式较多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并不。鉴别这几类文章的方法只有靠编辑及审稿专家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对来稿鉴别的度。

4结束语

使用AMLC可快速、检测学术不端论文,它可作为编辑审稿的一个辅助性工具;但在实际使用中应认识到,稿件的情况比较复杂,要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正确利用AMLC的检测结果。要知道,它只是一部“机器”,所产生的报告只能用作参考,而不能取代专家、主编和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动物医学论文:实验动物化研究及生物医学论文

1实验宁乡猪生物学特性

1.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及时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乳头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屠宰期。

1.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7]。

1.2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较高。

1.3病理特性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12]。

1.4肉质性状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1,13]。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1.5遗传学特性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乳头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较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2.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及时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3展望

目前,宁乡猪在生物生态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生理、病理方面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宁乡猪生理、病理、生物生态学、遗传方面的研究;建立宁乡猪封闭繁殖群及近交系,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做好准备,努力将宁乡猪开发为实验动物模型,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肖国华王宗保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实验动物化的生物医学论文

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及时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乳头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屠宰期。

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

2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较高。

3病理特性

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

4肉质性状

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5遗传学特性

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乳头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较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15]。

6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6.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及时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7展望

目前,宁乡猪在生物生态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生理、病理方面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宁乡猪生理、病理、生物生态学、遗传方面的研究;建立宁乡猪封闭繁殖群及近交系,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做好准备,努力将宁乡猪开发为实验动物模型,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肖国华王宗保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论实验动物福利对生物医学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学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是能够把医学领域的诸多项目领入新的境地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的好与坏,不但反映了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的成就,而且还影响着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性及公众认可程度。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需要。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水平,也成为了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的贡献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等研究、开发、应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条件。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使得在实验动物活体内的集整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于一体的研究成为了可能,从而促进生物医学的整体研究、发展。

二、动物福利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开始注意动物的福利的问题。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动物福利”这个词,而是以“反对虐待动物”或“防止虐待动物”字面出现的。

动物福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发起的运动,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263个动物福利或组织机构分布于152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动物的权利,就是要确定动物是否遭受虐待的问题,即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是否属在受虐的范围。

在我国内地,涉及到动物保护或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有以下几个:①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②1992年3月1日林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③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④2006年9月30日国家科委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就是动物福利运动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各种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各种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实验对象,我们已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许多的重大成就,这不仅得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也是我们诸多成果的必然条件。尽管现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许多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着一系列的非动物模型,但模型毕竟不能够模拟人体或动物的复杂机制的。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动物实验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动物福利也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是人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的“替代者”,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它们为了人类的医学事业、人类的身体健康,承受着痛苦。生物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健康,推动社会的进步。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应当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因为实验动物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人类极有可能正在承受的。现代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科研项目基本是离不了实验动物的,那么动物福利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认识动物福利意义

学习、探讨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福利的问题,是有能够明确学科人员自我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可以长久发展的,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工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帮助,同时还会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实验动物福利问题是人类美好心灵的体现,同科学研究的有效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有多开设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才能够达到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准备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医务、科研人员的基础。

实验动物学在教育方面涉及到两个内容,即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时,要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将动物福利放置于重要的位置,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实验动物,让他们意识到要从道德、人文关怀上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这样在学生到以后的工作中,就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五、动物福利发展的趋势

实验动物对人类社会有着积极地意义,动物实验又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动物福利则是直接反应着动物实验效果的好坏,反应着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现代医学事业中。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的生产生活中才能有所更好的保障。现代的医学事业有着许多的新的医疗技术均是与动物实验分不开的,可以让我们过上更为健康的生活。那么动物福利的重要性我们就可想而知乐。

总之,实验动物学是人类能够认识自我、保护自我的重要的科学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动物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我国的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正处于加速前进的时期。我们正需要从自身做起,能够从意识上认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做到保护实验动物,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

动物医学论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近年来,宜春学院锐意改革,积极追踪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开展校企合作是宜春学院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物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目前,禽流感H7N9在全国肆意传播,使动物医学专业再次成为一门备受世人关注的热门科学。而动物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序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

2 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专业实践和特色创新技能为重点,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打造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宽学生实践和就业的途径,使学生成为备受企业、社会欢迎的人才。

2.2 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青年老师下到基层企业去实践锻炼,通过零距离地接触企业,亲身体验生产劳动,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了解的行业的近期动向、企业的需求,提高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形势结合。

2.3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方案、聘请知名企业家、专家来校作报告等。这样既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更使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老师的全程指导,建立健全实习评价体系。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利用学校的寒假和暑假,组织一批愿意去基层实习的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迅速使学生了解行业行情等。

(3)充分利用好企业奖学金,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大北农集团、北京伟嘉、正邦集团、康地恩集团、加大集团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和鼓励同学成长成才,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

(4)促进就业。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于2008年就成立了“宜春学院集约化猪场场长(经理人)培训班”,面向有志于从事猪场生产养殖行业的同学,到现在已经开办5年了,培训班与多家企业合作,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去猪场实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习班培养了许多学生成功的猪场场长(经理人)及创业者。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邀请宜春市畜牧局和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每年邀请委员会来学校开一次年会,通报校企合作的情况,加强联系与沟通。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销售、技术、饲养等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助于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标准设定等方面较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与效率。

动物医学论文:分析DNA疫苗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畜禽病毒性传染病,已不能依靠传统疫苗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对其进行防治,DNA疫苗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善。编码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种类抗原基因的质粒DNA,能够引起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等多个物种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DNA疫苗被称为继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DNA疫苗简介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有时也可是RNA),它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2种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 DNA疫苗的应用

(1)伪狂犬病病毒(PRV)将编码PRVgC或gD基因的质粒DNA免疫猪,能诱导保护性抗体的生成和细胞免疫的产生;将编码gB、gC、gD的多种质粒DNA混合使用,对引导免疫反应更有效(Gerdts V等,1997;Rooij E M等,1998)。

(2)猪流感病毒(HIV)Mackling等(1998)的试验结果表明,编码HIV1株的血凝素(HA)和核衣壳蛋白(NP)质粒DNA用金颗粒包裹,以基因枪轰击猪的表皮进行免疫后,HA质粒DNA能使猪产生粘膜免疫反应而对流感病毒的攻击具有抵抗力,DNA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与灭活疫苗相当。

(3)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PRRS基因片段ORF5编码的主要囊膜糖蛋白GP5是该病毒的3个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含有ORF5基因质粒DNA能诱导猪抗GP5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且免疫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P5重组蛋白存在时能够发生转化反应,显示了GP5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产生(Pirzadeh B等,1998)。

(4)口蹄疫病毒(FMDV)将FMDV全长基因组的cDNA克隆到质粒,并去除其编码核衣壳蛋白VP1的细胞结合部位的DNA序列,构建成质粒DNA以肌肉或皮内注射,初次免疫后2~4周,可使所有的猪都产生特异的病毒中和抗体,攻毒试验中呈现部分保护作用(Ward G等,1997)。

(5)猪瘟病毒(CSFV)余兴龙等(2000)构建了CSFV主要保护性抗原E2基因4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质粒。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E2基因上不同的功能区对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很大影响,有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可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且无跨膜区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则不能诱导产生CFSV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家兔最少可抵抗10个最小感染剂量(MID)的猪瘟兔化弱毒苗(HCIV)的攻击;免疫猪可抵抗致死剂量的CFSV石门株强毒的攻击。

(6)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用BRSV G基因构建的DNA疫苗,以无针方式免疫小牛时比皮内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强烈。

(7)牛疱疹病毒(BHV)用表达BHV 1 gD基因的质粒DNA疫苗免疫牛,能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攻毒试验后发现,免疫组比非免疫组的病毒排放量明显减少(schrijver R S等,1997)。此疫苗通过肌肉或皮内注射均可引导免疫反应的产生。但皮内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强(孟松树等,2000)。

(8)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表达BVDV1型主要糖蛋白E2的质粒DNA肌肉注射小牛,可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抗原特异的细胞增殖反应;免疫后16周进行攻毒试验,发现免疫牛能产生针对BVDV1型和2型的血清中和抗体强烈的记忆抗体反应,对牛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Cox G J等,1993)。

(9)新城疫病毒(DNV)Sakaguchi等(1996)将NDV F基因插入质粒载体,F基因的表达受巨细胞病毒早期增强子和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控制。1周龄试验鸡肌肉内注射重组质粒后,有2/5注射线性质粒的鸡和4/5注射线性质粒与脂质体转染剂混合物的鸡产生了高水平针对F蛋白的抗体,而注射闭环状质粒的鸡不能产生抗体。

(10)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将分别构建的含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gB、gC和gD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及空载体质粒分组注射雏鸡,攻毒后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诱导了免疫应答,免疫保护率达到79%,该基因疫苗可以作为预防ILV的1个补充。

禽流感病毒 Robinson等(1993)将DNA疫苗用于鸡,以编码禽流感病毒H7N7株血凝素(HA)基因的质粒(DNA)由不同途径(静脉、腹腔、皮下注射)免疫3周龄鸡,可对致死剂量的H7N7株病毒鼻内攻击产生50%的保护。

动物医学论文:医学实验动物应用及研究论文书写规范化统计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内容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部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较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较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部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较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3.论文书写中应注明获得资助情况 本次分析的论文中39使用了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研究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目的是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国家的科技储备,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从这些研究被资助情况看,未注明资助的论文最多,其中包括无资助项目和有资助却没注明资助的研究项目。国家、省部各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促进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稳定发展,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当前处于科研体制改革时期,科研工作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解放思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亦是科研发展的方向,研究论文若注明资助情况则便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了解更多的科研信息。当前许多科技期刊在稿约中明确提出论文要注明资助情况,比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因此有资助的研究在论文中应注明资助情况。

4.动物实验论文书写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分析的论文看,有关实验动物的书写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论文能够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但写明动物来源的只有约58,仅有约6的论文把所用动物的级别写明了。1999年卫生部55号令《医学实验动物实施细则》是我们开展工作、对实验动物进行依法科学管理的依据。55号令及时章第七条明确规定:卫生部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鉴定、发表学术论文……,将有无实验动物合格证书作为申报、审批的基本条件。医学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普通实验动物(一级)只能用于教学试验和某些科研工作的预实验,卫生部级课题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科研实验必须应用二级以上的实验动物。由此可见:①医学科研需要使用二级及以上的实验动物;②实验动物论文尤其应注明动物级别,也应介绍动物的种类、数量、品系、性别、体重、来源,以使论文更能反映科研工作,增加其科学性、可比性、可重复性。

动物医学论文:医学基础课程动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医学基础课程 动物实验 护理专业 综合素养

论文摘要:动物实验是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实验是护理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动物实验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起到可触、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来,我校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条件开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动物的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近似于人体对各种药物、各种刺激的反应。因此,动物实验是护生适应护理教学、工作的及时关,只有让学生逐步接触动物,才能使护生不断适应专业。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实验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起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

2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

3 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程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4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2]。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较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推进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护理教育应抓住医学基础课程开展动物实验课的机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处处有伦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护理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促使护生养成忠于职守的素养,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护理每一位病人、为提高护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动物实验课中,鼓励学生提出、维护、质疑或反省各种护理中的道德评断,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各种争议,努力按动物保护法规定的有关动物福利与实验伦理进行操作[3],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生命价值等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要开展动物实验,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时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人体的正常和病理反应在动物身上呈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工作时能做到一丝不苟,具有有强烈的责任心;适当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

作者:剡海阔 邓衔柏 马勇江 范小龙 梁梓森 郭霄峰

摘要分析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传统生产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介绍深化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生产实习效果。

关键词动物医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是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可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生产实习是进行素质教育和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1],可增加学生对所在专业及相关行业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的了解,可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专业意识,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和竞争观的形成。通过实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产实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现就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1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生产实习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传统的生产实习,无论是在内容、方式还是实施过程上,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实习内容不够充实,实习深度不够,生产实习仅仅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多数企业、科研院所、养殖场、动物医院等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很多学生的实习态度又存有被动应付的心理,从而使教师组织实习较困难;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实习入厂费、讲课费和交通费等费用都很高,导致实习经费不足;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也不太熟悉,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导致实习场地分散,实习指导老师难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的指导;部分实习工地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致使不认真实习的学生也能得到评价较高的实习评语,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完成生产实习的实习回函和实习单位鉴定表。这些都直接影响老师指导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影响实习质量。由此可见,过去的分散实习模式已难达到生产实纲的要求较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需要对动物医学专业生产实习进行探索改革,寻求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2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调动基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但要求企业的技术装备条件和技术力量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有承担实习教学的条件和接纳实习教学的能力,有参与实习教学的热情,愿意承担学生实习教学[2]。最终通过校内外结合,建设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样化实习基地,以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校方为企业优先输送学生,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技术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便利。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场地和资料,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委派技术人员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在实习费用等方面予以优惠,为学生就餐、住宿等提供方便。学院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科研开发等技术实力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等,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2.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生产实习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实习时,对企业各种流程及动物各种疾病临床诊断方法不熟悉,指导教师应在实习现场进行指导,指导教师的现场能力应满足实习的需要。为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部分专业限制,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很少有时间到生产及时线去,实际生产经验不够丰富,在实习时可以选派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合带队,老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对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相当熟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严格管理,创新指导方式

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愿意接收生产实习的单位数量偏少,使得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在实习方式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实习形式[3]。学院选择由有经验、负责任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分组指导,制定抽查、定期检查制度,指导教师经常联系实习点,并采用面授、电话、电邮等形式进行监督和答疑。在指导教师检查分组实习小组过程中,现场答疑,并召集实习小组进行研讨式的集中交流学习。根据不同实习点的情况,统一组织1~2 d的对调参观见习,进行实践观摩。指导教师定期汇总、反馈。对外地实习的学生,由专门教师负责远程指导。允许备考研究生的部分学生请假参加培训,但必须顺延实习时间,并将其纳入单独跟踪管理、专门检查与指导。

2.4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教师奖励制度

尽量争取经费,由学院与实习基地共同协商解决学生在实习基地的住宿问题。贴补学生伙食费,让学生能吃的放心,实习安心。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差旅补贴,并对表现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以鼓励教师多参与生产教学实习[4-5]。

2.5改进考核评定机制,采纳建设性意见,促进良性循环

针对实习报告或论文抄袭现象,下调实习报告或论文成绩比例,侧重日记与面试,并要求指导老师面试中兼顾面试题库与实际实习情况进行提问。考勤与实习点鉴定只作为附加分计入,满勤不扣分,缺勤3次以上的当即终止实习,成绩为零,以此严格考勤制度。香港、澳门籍的学生可回原籍实习。同时要求学生提交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或论文时,提交实习心得和建议,由学院相关负责人收集汇总,以供学院借鉴、采纳建设性意见,并逐步用于实践以改进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6-7]。

3结语

21世纪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出更多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国家的需要、世纪的呼唤。而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医学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切实从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动物医学论文:浅论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

1执业兽医制度与兽医教育

目前我国只开展了兽医综合知识的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分为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和综合应用4份试卷,具体内容涉及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相关法律法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15门兽医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兽医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相当于通才教育,尤其近10年来,兽医高等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较之前有所滑坡,致使中国兽医专业教育在体制上、在人才教育质量等方面难以与国际接轨。2009年,我国开展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在执业兽医的甄别选拔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执业兽医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治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管理的更加规范。但一个好的执业兽医不是考出来的,执业兽医接受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执业水平和从业能力。因此,兽医专业教育是培养合格执业兽医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新时期下,推行执业兽医制度的举措与兽医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机构对培养合格兽医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与国际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接轨。尽管我国的兽医制度尚在建设中,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兽医专业高等教育是为兽医公共事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为适应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兽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及时变革兽医教育。面对这一新课题,兽医专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设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保留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兼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真正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1参考执业兽医制度,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

本着“厚基础、重专业、高素质、强实践”的原则,结合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课程建设与整合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定,力求在确定课程及名称时,避免为了迎合考试而过于强调学科分类,但也要考虑根据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所涉及内容确定课程,尽量使所开设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考试科目一致;同时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客观实际和要求,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不增加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规定的考点纳入课程学习标准,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同时根据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适当修订人才培养体系与考核标准。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将尽量选用该校教师编写的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并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引入到平时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

2.2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取分层次的方式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宜。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据学生志向,将学生分为2个层次。第1层次:为有志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者,对这类学生采用“高级科技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2层次:为准备参加工作者,依据学生兴趣和志向采用“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用于临床生产实践的人才。

2.3专业方向分流,按兴趣学习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对属于第2层次的学生,依据其兴趣和志向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如拟将动物医学分为小动物医学方向和普通兽医学2个方向。其中小动物医学主要进行小动物,如犬、猫等小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兽医学主要进行奶牛、猪、羊及禽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教学工作。

2.4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多途径拓展实习基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校企共建、双向受益、产学结合、教研同进”的建设模式,建设了20处标准化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制定了标准化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实习基地网络平台,创新了“2•2”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创建以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实验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以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社会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2个层次4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将前期的2个实习与后期的2个实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逐渐加强。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六、周日和假期时间进入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小动物方向学生在宠物医院进行实习,学习从接诊到化验、诊断、治疗的全过程,达到单独完成全过程的程度;奶牛场实习的学生在校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习,可掌握奶牛的生产过程。

2.5建立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

为了更有利于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与学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制定以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为基础的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力争创立以点及面,点面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性培养模式。1~5学期主要为专业基础兽医学课学习时间。在该基础上,第5学期实施基础兽医学实验,将所学课程进行整合,实施综合试验计划;第6学期主要为预防兽医学学习时间;第7学期主要为临床兽医学课程学习时间。因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预防兽医学综合实验,第7学期开设临床兽医学综合实验。经过7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在第8学期,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大综合实验。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业务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动物医学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培养观,而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以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基于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都要求一部分教师到临床实践基地进行3个月的教学实践,或者兼职到教学动物医院坐诊或出诊,此外,也经常开展各种观摩教学、教学比赛等内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学生教学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应根据国家执业兽医制度和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过这些方式,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继续努力以及进一步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决心。

本文作者:计红、倪宏波、王春仁、赵清华、杨焕民、李士泽、崔一喆、郭丽、郭景茹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