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课外阅读论文

摘要:常言道:“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作文教学论文]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四、 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首先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文秘站:,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课外阅读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论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课标中,课外阅读已经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课外阅读对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过的字词和读写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多读、熟读和博览。这就要求教师除认真搞好课内的三类课文的教学以外,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大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都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又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能够丰富词汇,学习到写作榜样,从中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继续与补充。

小学儿童,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他们是我们祖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小广泛地阅读科学通俗读物,这对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还应看到,儿童入学后,随着年龄增加和身心发展,知识领域扩大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爱好与兴趣,逐渐地浓厚起来。有些儿童,喜欢种植;有些儿童,喜欢饲养;有些儿童,对航空模型、无线电、气象观察有特殊兴趣等。为了满足儿童这种爱好与兴趣,应当指导他们课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这对发展儿童的才能是有很大意义的。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儿童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课外阅读本身就有教育意义。在我们的小学生中,读了一些有益的读物以后,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很深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有的儿童,读过了《刘胡兰小传》、《伯伯的小故事》等书以后,很有感受的说:“以前,我认为一个人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较大的幸福。现在,我深刻地认识到,刘胡兰同志为党、为革命无限忠诚,不惜牺牲自己,这才是一个人较大的幸福”。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课外阅读在儿童身上,有着多么重要的教育作用。

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对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少年儿童节约零用钱买书,自己到书店看书。看书多了,开拓思路,增长智慧,受到教益。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读书风气,培养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的领域。

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阅读能力不高,鉴别能力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读物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爱好等,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当前的问题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较少,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书籍更少。这就应该引起大家极大的重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在选择读物时还应注意,思想内容要符合教育方针和语文教学的任务要求,思想要正确、健康;能与课文教学密切结合;题材要广泛,既有文学作品,又有科学知识文章,思想性、科学性都好,教育意义大,体裁要多样,文字优美,语言要规范。形式美观,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印刷字体大小适当。读物选好以后,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儿童实际,有计划地向儿童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再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爱好不同,分别加以恰当处理。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补充。为了巩固与发展课内教学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必须与课内阅读、作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结合课文的讲读,相应地介绍有关课外读物。如读了《长城》、《桂林山水》,可以不知阅读有关游记的文章。教了常识性课文,可补充知识读物。教学实践证明,好的语文课,能引起学生阅读类似书籍的强烈愿望。比如,有的教师教学《二虎子》课文后,儿童深受课文中二虎子勇敢、机智与爱国行为的感动。教完一课之后,儿童很自然地产生了读这类故事的愿望。教师就相机地介绍了《少年儿童英雄的故事》、《东山少年》等读物给儿童看,课外阅读效果很好。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使儿童不只是了解故事情节,也应注意学习书中的语言与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作文课上指导儿童对读过的课外书籍写读后感。这样,既加深了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有必要也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做到:(1)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教给学生查字典,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2)培养学生看书能抓住要点的能力。使学生能逐渐地离开教师提示抓住要点。(3)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让儿童开展讨论,或写读后感等。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为了使儿童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和爱好课外阅读,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儿童求知欲的具体表现,进行积极地启发诱导,使儿童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把他们读书的兴趣与愿望激发起来。同时,除阅读教学向儿童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外,应该在教室图书角或学校图书馆内,经常向儿童介绍一些新书。介绍新书不应该只列举一些书名,应用表格形式列出书名、著者、内容简介等,好附有剪贴画的插图,以便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

在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工作中,根据各年级儿童阅读的兴趣和特点,来确定阅读的要求与内容是很必要的。低年级儿童,阅读的能力较差,对书的内容是凭直观形象来理解的。因而应该选择内容浅显、生动有趣、情节鲜明简短的拼音读物或注拼音生字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当,读物内容选择合适,从一年级起就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中年级儿童,已经掌握了朗读与默读的技能,社会兴趣开始发展起来,他们不仅对动植物世界感兴趣,而且对于历史、地理的书籍,对于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人物的传记也发生兴趣,应该引导他们阅读这方面的书籍。高年级儿童,在阅读兴趣上更加广泛,求知欲更加旺盛,个人的独特兴趣也表现出来。因而应该针对这种特点引导他们阅读有关书籍。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不仅要培养儿童的阅读兴

趣,还要培养儿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这方面,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和写读书心得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地读、刻苦地读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爱惜图书和注意阅读卫生的习惯等。阅读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阅读水平、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阅读环境,应当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按顺序一字不漏地对阅读材料仔细认读,小学生的精读不同于成人专题性研究性质的精读,主要指详细认真的阅读。精读的要旨是:熟读精思,深刻领会。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它告诉我们,离开了熟读,就很难谈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但是熟读,不是一遍遍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深入思考。因此,精思是精读的重要手段。熟读深思是为了“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和形式,包括主旨、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诸多要素。一般认为,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只有从整体感知入手,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做到“深刻领会”。因此,阅读中要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

略读,又称跳读或泛读。略读的要旨是: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观其大略”据说是诸葛亮读书的经验,主要指对文意与脉络的大体了解,要求阅读者不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只求全局把握。所谓“择要吸收”即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去选择、吸收。如果不能根据不同的文章给自己提出某些特定的要求,那么,这样的略读容易成为过眼烟云,收获是很有限的。

精读与略读是互为补充的,应在课外阅读中交叉运用,充分发挥两种阅读方法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的阅读重点往往落实在“写了什么”(文章的内容)上,不适当地强调了“深刻领悟”所读内容,却把语文学习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上。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毕竟有限,尤其对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他们对课外阅读材料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因此,教师不应过分要求他们刻骨铭心地“吃透”、“领悟”,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去体会认识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对小学生学写作文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的阅读指导却在“写了什么”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接受主体对文体的信息接纳,并没有统一尺度,应当是一种开放性的渐成系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自然会用整个生命流程去不断“反刍”,不断消化,从而获得更新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应加强其课外阅读中的朗读训练。朗读,即有声阅读,是小学生最熟悉也最易掌握的一种读书形式,因为小学生学语文就是从学说话开始的。再加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文章,大多数为文情并茂的短文,适宜朗读,易于背诵。所以,一定要摒弃课外阅读只能是无声阅读的陈见,让学生选择、朗读文章精品,“口诵心惟”,熟记成诵。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会听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可见,朗读其实是心声的共振,是情感的对流与共鸣。

实践证明,让学生背诵文章精品,大有好处。其一,这些文章是可以“发酵”的知识,它将成为学生以后阅读的参照,通过比较、鉴别,得以触类旁通;它还将成为学生写作的资本,通过模仿、摘抄、变通,融进构思,深入笔端,使文思泉涌。其二,这些文章提供了大量组合价值极高的知识零件。精妙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独到的构思,甚至标点的用法,均是极好的借鉴。若孤立地学习,难见成效,只有共贮大脑,才能收到整体效应,获得迁移巧用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既要善读,也要善评;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可以采用摘录与评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到读记合一,读写合一,方能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摘录法,指对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进行分门别类的摘录。分类方法可因人而异,鼓励创新。摘录的具体做法包括:1.摘抄,即在阅读札记上抄录原文精彩内容;2.剪贴,即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剪下来,贴到阅读札记本上,这种方法多用于无多大保留价值的报纸和期刊;3.制卡法,即根据阅读内容制成读书卡片,卡片上要写清题目、作者、类别、编号、出处及内容。这种方法难度较高,一般要求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

评析法,指学生在阅读后,用日记、读后感、交流、演讲等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或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写好评析内容要注意两点:1.评析内容中的“感点”来源于所读作品,话题宜单一明了,无需作面面俱到的分析;2.评析内容一般用及时人称表达,要尽量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切忌不加思索,人云亦云。

儿童求知欲旺盛,喜欢阅读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故事。但是,识别力不强,不会正确选择读物;对书中所宣传的思想意义和正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不能分析评论,对反面的言论往往会不加识别予以模仿。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的需要选择好的读物,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课,要注意介绍读物、指导读法。

在规定的语文教学时间里,可以有计划的一周或两周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怎样上这类课,要看任务,这里列举几种教学方式:

1.讲一般的阅读常识。这不能空讲,要联系儿童的实际,常看的读物加以引导。如《小朋友》、《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如怎样看内容提要或目录,从中该知道这本书主要内容和安排次序。看报纸要了解每张报纸的版面,每一版面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版有几栏,都有哪些标题等。

2.共同阅读。这要有共同的读物,在老师指导下让全班或一组共同阅读。老师可以适当介绍读物结构,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人物的评价,自己的感受等。必要时可让学生重点复述。

3.介绍书籍。老师介绍书籍,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引导。也可以让读过这本书的学生介绍,好与课内阅读结合。

4.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读物理解加深,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的评价,可以是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认识。讨论的结果,教师应予以引导,作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

5.让书籍充分发挥作用。在班级里可以设“读物指引卡片”专栏。一方面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课外阅读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必要的指导。

复述课、朗读课、讨论课、读报课以及写读书笔记训练等,都是课外阅读指导经常采用的课型。

为了使儿童的课外阅读深入地、持久地开展起来,为了使儿童课外阅读收到切实的效果,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和检查阅读效果。

组织儿童读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1.组织班级图书角。教师鼓励儿童购买图书,动员儿童把自己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儿童们自己管理借阅。这个办法适用于中、高年级。2.举行故事会。这种形式适合于低年级。这对提高儿童的读书兴趣和加深巩固对读物内容的理解都很有帮助。3.举行读书会。这是一种适合中、高年级儿童的活动形式。通过集体的准备与讨论,加以教师的引导,有力地促进阅读能力的

提高。4.举行文艺晚会。根据课外读物的内容,组织科学游戏、诗歌朗诵、排演节目进行文艺表演等。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结合前面谈到的读书活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检查儿童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来考察他们的阅读效果;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让儿童缩写或改写等,来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总之,对课外阅读要大力提倡,引起重视,给予地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坚持有计划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够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论文:文学圈课外阅读中学英语论文

一、扣准概念,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基础

毫无疑问,文学圈是核心概念。根据丹尼尔的描述,笔者以为其所说的“一小群”与当前英语课堂上的小组类似,一个小组的成员即可成为这一小群学生(当然也可以是课后自由组合),“读一本书”保障了这一小群学生能够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深度研讨”“,圈”即“群体”,是学习的主体体现。课外阅读是文学圈在本研究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形来看,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能力提升更多地发生在学生课后的英语意识与英语交流上。但第二语言的学习又决定了学生不大可能有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情境,而文学圈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这样,将文学圈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可以利用前者促进后者的情境,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为实践奠定基础。

二、精设步骤,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途径

有了上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文学圈又应当如何应用呢?笔者通过研究,寻找到了重要步骤。一是基于共同爱好,共选一本书,共建一个组。在学生进入初一时,笔者就注意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基于文学圈的思想,笔者推荐学生以《悦读联播》作为阅读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朋友圈去初步形成阅读圈,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建立的阅读圈中成员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调整,让阅读圈成为文学圈。这样,通过一本大家都愿意阅读(这一点很重要)的书,将文学圈形成。二是围绕一个话题,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深入阅读。笔者以为文学圈是离不开对文学的研读的,尽管初一学生能力有限,但这样的要求可以给学生培养一种意识。从英语行文特点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然后在文学圈内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不只是浅显的“读”的层次,更能抵达理解、运用的层次。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学生理解后再交流再应用,因为语言有一个特点,即其有可能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三是教师适度介入。课外阅读从时间角度来看,发生在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之外,但其与课内学习应当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学生的文学圈当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尤其是《悦读联播》中概括出来的二十多个话题与中学英语学习有不少一致的地方,那么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泛读、精读,并且由教师适当点拨与提醒,就能有效地为课内学习提供前置性铺垫或后置性重复。总体来说,只要保障了以上三个步骤的衔接与完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得文学圈能够成为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有益途径。

三、反馈评价,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保障

还有一点必须着重强调,那就是对文学圈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时的反馈与评价。事实证明,自由的课外阅读,作用是不大的,至少指向性是不强的。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文学圈方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对其提供反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式的指导。以《悦读联播》为例,其图文并茂,而初一学生的注意力还不那么容易集中,因此学生在“圈”中阅读并交流的时候,往往重点难以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提供指导,告诉他们重点是什么(一般是英语语句及其蕴含的英语表达习惯),图片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表象、增强记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样的指导持续一个月左右,就能让学生形成习惯。二是阅读内容的指导。由于是课外阅读,学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指导,如任由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有可能形成的是一个机械学习的过程。而如果教师能够在研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在阅读内容上形成一个方向上的指导,则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比如说读《悦读联播》时,每一个主题的指明,及其与课内学习可能的联系点等。

四、结语

总体感觉,将文学圈引入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确实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不明显体现在对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提高(这对初中学生尤其是男学生而言十分可贵),对学生理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重在运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外阅读中应当坚持!

作者:张跃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课外阅读论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课外资料。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挤时间,学会巧安排,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比如,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篇幅比较长的名篇佳作,开学时在班上交流读书心得和体会。教师还可以每周挤出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开设课外阅读实践课。比如,教学“戏剧”单元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在课外阅读相关的内容。如学习“《雷雨》节选”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还要求他们课外阅读《雷雨》全剧及曹禺的其他作品,对曹禺有一个的了解,甚至把曹禺的作品与其他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将理论研究与阅读实践有效地相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做长期的教学规划,将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充分的准备。

作者:张雪平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及时中学

课外阅读论文:关于课外阅读的大学英语论文

一、课外阅读中的问题

(1)课外阅读量小

大学的课程没有中学的课程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学生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多,特别是英语材料。很多同学课外阅读的英语材料不外乎与考试有关的资料。其他的英语材料,学生一般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水平,选择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而对于报纸和杂志,一般也只是随便看看,很少有看完的;有的学生也会选择一些英文小说,也多半是看了前几页就没有再继续。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是很小的。

(2)阅读质量低

由于学生们不会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所以很多时候阅读质量低下。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过于简单,达不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如有的大学生还在看书虫系列的英文书,这些书适合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看,对于大学生学习新的表达和增长知识来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专业性太强的材料,使自己在读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兴趣或者太难而放弃。所以,即使是花了一些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但是没有好的材料,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同样收效甚微。

(3)阅读方法不当

课外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学生不必要把课外阅读的材料当作平时上课的材料那样去弄懂每个单词和词组。但是,很多学生却把课外阅读材料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一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字典,有的时候看了一个小时还在及时页和第二页,特别是对于英文小说,读者不用去逐字逐句的弄懂,这样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就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学生往往花了时间却觉得没有收获,这样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放弃英语课外阅读。

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却不给任何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会因为效果不佳而浅尝辄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1)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选择自己想阅读的材料,“学习者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4]在选择材料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告诉学生选择材料的标准,及时是材料必须难易适中,稍微高于自己现有的水平。材料太简单,学生阅读以后不能从中学到语言知识;材料太难,学生会丧失阅读兴趣。第二,就是选择材料要循序渐进,这既要体现在难度上,也应体现在材料的篇幅上。最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国内外英文报刊和杂志上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可以过渡到篇幅适中的材料,,可以欣赏国外的原版名著。第三,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集思广益,有的时候可以就一个话题去收集不同的材料,有的时候可以就同一类型收集不同的作品。这样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阅读的材料杂乱无章,而且便于学生自己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类总结。在材料的选择上,采取学生自选与教师精选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可以把学生选择的材料都集中起来,并从中选择出比较好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平时教学需要,给学生推荐其他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阅读书目,这其中包括学生选出的材料和老师推荐的材料,而且,笔者认为好是在学习小组内在同一时间段阅读相同的材料,这样便于开展小组内的书评和其他读书活动。

(2)教师的指导和监控

在第三部分谈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属于泛读范畴,其阅读方法与平时上课学习的课文有很大区别,学生在学习时应该以内容作为主要的信息点,而对于多次出现的高频词,学生可以通过字典进一步进行学习,而不要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有了老师在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学生阅读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评价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关键点就是对课外阅读的监控。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也许课外阅读就只会变成少数英语爱好者学习的法宝,而不是大多数同学提高英语的途径了。课外阅读的一个有效的监控手段就是读书报告。由于大学英语课堂人数众多,教师必须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读书报告会。分组的时候,教师好能把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在一组,便于在日后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的阅读。教师一定要事先给学生安排好读书报告会的时间,虽然是分小组,好选择统一的时间,这样便于老师到场进行指导和监控。而且只有老师到场,学生才能真正认真准备小组内的发言。这个时间可以选择在上课前的十分钟开始,或者课程上完后留下几分钟,这样既不需要全班学生单独再找出时间,也不会占用老师的其他时间。在每次读书报告会之后,小组内都选择一位同学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于读书报告的时间,教师也要作出严格的规定,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且,每次小组要推选不同的成员参加全班的交流活动,这样就保障了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全班的交流活动。教师的监控还应注意学生的反馈。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耐力,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得到学生的反馈,比如qq群和qq空间。现在的大学生都渴望与教师交流,但在大学里,教师除了平时上课,其他时间与学生接触很少,而且有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与老师交流。这样,在网络交流中,教师可以更及时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对于网络交流并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时间进行面谈。

(3)形成性评估

“教学评估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估,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英语课外阅读,需要学生在课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努力的时候,教师好不要采取传统的以一次考试来定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估,而应采取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估,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读书笔记和全班展示等环节来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师可以给参与的同学一个分数,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再在基本分上给予奖励分。教师观察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前面提到课外阅读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读书报告。在小组读书报告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率,没有到场和没有准备的同学都没有分数;而在教师的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于个别的在写读书报告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讲解。第二个方式学生自评和互评。在每次读书报告后,教师都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给出分数,同时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在每次评价后,教师都要及时拿到及时手的资料,并及时给出每个学生在这次书评中的成绩。第三,读书笔记。教师应该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因为英语本身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外语,所以这个读书笔记也可以算是一个英语好词好句摘抄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摘抄在结构上或者内容上很好的句子。第四,全班展示。教师可以把这个部分设计成一个加分环节。每次小组选择的同学在全班做展示以后,做得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次加分。通过这些方式,每个同学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分数,而那些不去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书评的同学则可以会面临重修的危险。这样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也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来。

三、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的课时量总体上在减少,而且,很多教师和学者都赞同“英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观点。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以教授课文为主的教法,真正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好指导和监督。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指导者。

作者:彭敏 单位:长江大学

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探讨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繁琐复杂的工作,除注意书本知识教学外,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越是喜爱课外阅读,写作水平就越高。《教学大刚》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知识丰富,提高写作水平。目前,多数学校没有语文课外阅读,也没有统一的阅读指导,对课堂教学研究得较多,对课外阅读的研究几乎很少。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儿童最富有好胜心、进取心,学习兴趣很浓,我们应从有兴趣入手,向乐趣、志趣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在阅读中,我时常采用表扬、鼓励、比赛等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比如,每当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都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的欢乐,这样一来不光是这个学生感到光荣和高兴,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课外阅读的激情,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2.拓宽阅读面

有些老师要求边读书边做笔记,这种做法当然好,但如果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写一点东西,那实在是太烦了,反会影响阅读兴趣。我认为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只要不是坏书,只要学生有兴趣,读也好,似读非读也好,日积月累,各方面的知识沟通起来,形成迁移的能力,量变总会发生质变。当然,有时可以适当点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课堂上理解词句、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的能力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比如学过《乌鸦和狐狸》一文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阅读童话故事;学过诗歌后,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成语故事,浅显易懂的诗歌;学过《詹天佑》一文后,要求学生回去后阅读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并做读书笔记或写出一些内心的感受。

3.教给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老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经常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方可自学。首先,教师要上好自学方法课,进行阅读方法简单训练。如怎样查字典,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提出课文的疑难问题,怎样概括和总结课文,并进行严格训练,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法,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吸取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为学生的自学方法。要教给学生触类旁通的自学方法。如对一篇课文,必须从读懂全文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再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细读深思的自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4.处理好家庭作业和课外阅读关系

抄写生字、词语是最主要的家庭作业,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我想,对于一些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来说,抄写生字词已成为一种负担,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去读课外书呢?有些同学回家就是做作业,甚至还让家长出题目,批改,根本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小学阶段的课外时间应该大量阅读,有些书面作业可以在校内或课堂上完成。有些老师怕学生回去不自觉读书,又没法检查,放心不下,所以千方百计找一些东西让学生抄一抄。我想,要想让学生能自觉阅读课外书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指导学生给予必要的督促。再加上教师的检查、点拨和鼓励,课外阅读一定能替代语文家庭作业。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繁琐复杂的工作,除注意书本知识教学外,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文学名著,读之能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品味能力,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需要,阅读这样的书籍不次于一付良剂。

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词汇教学初中英语论文

1.自然拼读,发挥学生的联想识记

一般而言,学生是以拼读的形式进行词汇记忆的,而传统的无意识和机械式的记忆经常会导致“今天记,明天忘”的现象,识记难度大。因此,在课外阅读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拼读,帮助学生掌握拼读的规律,进行联想识记。如在《Lit-tleRedRidingHood》教学中,教师要按拼读规律整理出阅读中出现的词汇,引导学生进行自然拼读的总结按照发音规律、词性规律等进行分组,帮助学生掌握拼读规律。然后要求学生每三天抄写一组单词,抄写是要按照观察记忆、覆盖原词、拼写自测和检查核对四个步骤进行,如hats、girls、clothes、glasses这组,学生通过上述步骤进行抄写后,发现这些词汇是hat、girl、cloth、glass四个单数名词加s或es引申出的复数形式,通过掌握了规律,学生在拼读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发挥学生的联想识记,培养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

2.分析词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生词,而多数学生遇到这些生词就会直接查词典,甚至直接放弃,这对在课外阅读中实施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构词法、上下文联系、生活常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猜测词义,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让学生找出该词所在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并列关系,经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猜测词汇的意思,表示“产生的某种结果”。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词典或者查看课后解释来验证分析出的词义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创新活动,巩固学生的新词运用

创新活动,尤其是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阅读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演讲、表演、故事会、书评会、撰写故事剧本等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在活动中,要尽量恰当地运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词汇,这样就很好地巩固了学生对新词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如在学习完《TheRabbitandtheFox》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进行故事评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寓意理解,在评论时要运用到阅读中出现的一些短语,如playtricks、Goodidea、jumpup、wentaway、ranoutof等。让学生展开联想,续写故事,表达出狐狸飞快地跑出房子之后会发生什么。通过这样的创新活动,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拓展了课外阅读的词汇掌握,更主要的是巩固和运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新词汇,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语

总之,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词汇的生活语境,对开展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自然拼读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联想识记,要引导学生分析词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组织创新性的教学或课外活动,以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新词的运用和理解。做到这样,就能保障学生能自然科学的学习词汇、理解词汇、记忆词汇以及运用词汇,就有效提高了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艳华 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康集中学

课外阅读论文:初中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一、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课外阅读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好书

学校应该设置必要的课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例如:“我读经典书籍活动”、“我与书的心灵沟通活动”、“共沐书香,共同成长”活动,还有就是举办小型的《书香校园》语文阅读教学节,让学生们相互之间交流读书的经验方法、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书籍知识竞赛,以及开设各种文学欣赏课等。通过这样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外阅读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不断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1.寓景于教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教学情境。由于初中学生对文字的课外阅读教学理解能力普遍偏低或者缺乏,在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势来作为过渡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正是从学生对图景的理解比对文字理解更加直观这一点上考虑,将现实存在的自然景象引入到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兴趣,比直白的课外阅读教学更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2.寓理于教发挥课外阅读教学学习实践功能。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明理,所以将理论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是发挥课外阅读教学学习实践功能的关键。首先在课外阅读教学目标选择上要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为主,提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教学读物,但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初中学生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外,不会按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和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来选择读物。其次,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学习计划,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和理解以及思维拓展的读物,在课堂学习中以讲故事等方式将读物的内容穿插进去,然后故设悬疑引导学生自己去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经过思考来解答疑问。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有效地启发学生开动思维,善于思考。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人们对所有的事物及时眼都是从整体上进行评价,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现对课外文章进行正确的整体感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是完整的,防止出现“盲人摸象”的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呢?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积累,多比较,在读中提高语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对生活知识的认知能力。举个例子,我们熟悉了大象的样子,那么看到大象的耳朵我们会想到整个大象。否则,大象只是一把扇子而已。同样,课外阅读教学文章多了,积累知识富了,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就能迅速地形成整体感知,敏锐而的明确基本信息。

(四)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章的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历年的中考也说明:“能理解关键词语在文章和含义和作用”和“能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已经成为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应对现代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这些词语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语,有的有言外之意,更多的在表层含义下另有深意,需要我们去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表层含义是是指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文章的中心是表达深沉的父爱。在知道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或关键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时,要从两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结构上,重点句通常有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开启下文,情感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二是从内容上,往往有点题、照应前文的作用。如《背影》的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就彼此照应,理解了这两句就不难体会文章中心。这样来训练,学生拿到题目后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二、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教学积极性

(一)调整课外阅读教学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其主要是由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好之者”主要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乐之者”则是由审美而产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课外阅读教学材料。据我们调查,初中的中学生往往会对带有插图,有配音和视频等资料的课外阅读教学材料产生兴趣。在实际的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教师准备一些有插图的阅读教学材料,让学生对这些课外阅读教学材料首先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兴趣,才能在活跃课堂氛围的情况下,让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欲望。

(二)解决课外阅读教学困难,激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在初中中学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更为严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很多事情,自己想做而不敢做。而课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渴望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问题越多,他就越需要课外阅读教学。正如那敏感度低的底片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曝光一样,存在困难的学生也需要知识之光的照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补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需要对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真正的将书读“进”去,才能将学习成绩提上去,才能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加深课外阅读教学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课外阅读教学之美

在2011近期颁布的《中学语文新课标》一书中指出:独立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对课文、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与鉴赏,也能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展示自身个性,丰富精神海洋。所以,中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初中的中学生,应注意:利用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学习,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领悟、在朗读中体会,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初中学生产生新鲜感。

例如,在《春》的朗读中,应该有带有轻松愉快的声音,把春天的生机、生命力的复苏、万物生机勃勃的清新画面真实的展现出来,使整个课堂充满大自然的活力。又如在朗读《海燕》的时候,应该保持高亢、浑厚的语调,强烈的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对暴风雨的期待之情。用深情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赞扬革命者豪迈的战斗情怀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将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到文章中去,并带着感激与诚恳的语调朗读,才能真正的从情感中去感受《出师表》中诸葛亮所展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只有认真的朗读,透彻的领悟作者的心思,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心情。

(四)读与写作的结合,美与有效的融洽

读书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更需要一定的激情和感动,为此,要鼓励学生们全情投入和主动积淀。例如课外资料中有很多诗歌、散文,如果学生不能够全情投入那么很难体会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很难有所积累,如《道士塔》中作者的“恨”,《蜀相》中作者的那份景仰之情以及对诸葛亮和像作者本人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呐喊》中鲁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等等。然而,却必须要明白,应该要从学生作文的角度考察,中学生要怎样读书,才能够真正的作文文思涌?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去“虔诚优雅的课外阅读教学、积极主动地课外阅读教学、有借鉴有创新的课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课外阅读教学状态就必须要通过开设“读写互动课”进行指导,例如开展各种“专题课外阅读教学”,积极的开展各种读写经验交流课活动、课外阅读教学交流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的开展,效果要比一般性的提倡多读多写要好。

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论文:课堂教育与课外阅读的关联透析

作者:张凡 单位:石河子大学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夯实阅读培养基础

丰富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励方式,将会鼓励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与阅读的信心与勇气,也会激发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浓厚兴趣。首先,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涵养与文学造诣,而阅读实践则是必备因素,这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身为中文系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和底蕴的深厚是安生立命之根本,对古今中外的书籍要广泛涉猎,尤其是中外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作品,如果教师自身读书面狭窄,“而学生读书的种类和内容又容易受课堂教师的影响,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广博性拓展。”[2]同时,对于已成经典的作家作品,身为中文系的教师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拘于教科书的一些评价,“照本宣科”是教师对知识的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处理方式,是要不得的,它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更甚的是学生所学不多,得益更少。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提升从事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以自身的阅读魅力去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中文系教师在准备新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充分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组合工作,根据所承担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该课程开课或教学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开出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或“资料性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做到学生阅读有的放矢,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让学生在短期内熟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增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阅读指向与兴趣,以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对待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因而,在“阅读书目”的罗列过程中,要走出所授课程的范围,要不限于课堂并走出课堂,及时关注当下社会阅读热点、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阅读的乐趣。第三,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对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课前三分钟”活动为互动载体,合理利用课前闲散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展示课外阅读的表达平台。在开展此项活动前,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数,以学号为序进行人员编排,每位学生以三分钟为限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近期阅读的一本书,其中包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他;同时,教师应以对学生的介绍做简要的评价,并对该学生的继续阅读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此提升学生继续开展课外阅读的信心。类似于“课前三分钟”这样表达与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待于授课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师生的共同坚持。二是授课教师围绕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课后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关联性阅读,以点带面达到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把握;教师开展此类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课外阅读,以课下小组讨论、课堂小组汇报的形式给予展示,教师做好每个汇报小组的点评,指出每组同学对问题回答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出下一步努力的途径或方法。这些活动安排,既达到了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检验,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两个课堂”有效互动,激发阅读兴趣与热情

大学的课堂有内、外之分,但“两个课堂”关系并不矛盾,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两个课堂”的联袂互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不断提高“及时课堂”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中文系的文学课堂是个不断延伸的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个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的课堂,其本身就饱含激情、活力与想象;再说,文学阅读是个开放性的阅读行为,其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向往崇高、建立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气度、憧憬未来的理想之途。因此,如何给中文系的文学课堂增添色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使文学课堂成为中文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知识海洋。首先,有效借助校内、外交流与沟通平台,发挥“名人效应”,邀请当代文坛一些知名作家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让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以作家写作生涯报告会,或以作家访谈等形式一起分享作家文学人生的喜乐哀乐,共同探讨文学人生的理想梦境。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将学生与所要了解、研究的对象建立联系,搭建两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既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也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真正读懂作家的文学人生、读懂作家作品的文学世界,其实际效果会比乏味、枯燥的“因循”教科书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意义。其次,充分利用校、院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的机会,邀请当代知名学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谈读书、谈人生,这样既让学生一睹文学史教科书的编者、或著者的风采,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师级学者的学术成长、成熟的历程,也可通过学者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把学生心目中原本非常抽象的文学史建构变得更具有人情味。通过与当代作家、知名学者的“面对面”交流,突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以作家的“现身说法”以及知名学者的“名人效应”的影响与激发,不断唤起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第三,文学课堂应及时关注当代文坛现状和学科研究前沿,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为学习和研究平台,不断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文学阅读研究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研究团队,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申请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并立项,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文学研究工作。中文系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力促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研究训练,指导和引领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研究学习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与课外阅读中不断增强对研究项目的理解和信心,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一定研究性的基础。同时,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的申报及研究过程,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项目研究这一联系纽带,大力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前沿,以师生间的相互探讨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情如姊妹,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课堂教学“活”起来,多角度地不断触动学生阅读神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跟着多姿起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起来了,也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奇幻的色彩。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盘。因而,在中文系的课堂上,教师在把握好文学课堂特点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活动主题、授课形式让文学课堂不再落寞与沉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充分互动,真正达到学生素质与文学修养的提升。

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民俗文化论文

一、有关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研

(一)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甚少1.据跟踪调研统计,中小学生对讲座所涉及的18个民俗知之甚少,小学低年级同学绝大多数只知道踢毽子,最多的还知道打水漂和摔泥炮;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基本不知道所讲的6个民俗,只有个别同学知道豆包相关民俗;初中同学略好一些,但对所了解的相关民俗也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其详细情况。2.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从教材、课堂中获取,主要是语文课和思品课,二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三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及时条途径内容极少,第二、三条途径均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造成了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3.当前的中小学教师本身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因而也没有积极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观意识。

(二)社会、学校、教材等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不重视1.受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及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及学校不重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2.教育行政部门,教材编写者急功近利,一味强调现代化,亦不重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导致中小学常规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3.国家、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投入不够,宣传不够,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致使中小学生极少有机会真正接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就更谈不上传承了。

二、优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策略

课外阅读只是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子,真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自觉渗入精神世界润养自身,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需要投入力量的系统化工程,可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尝试探索。

(一)举办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推广活动,烘托阅读背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网络独行其道的社会阅读环境下,孩子们了解民俗文化的兴趣会减弱。通过举办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代表的多种样式的民俗推广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塑造当地名片形象,而且为孩子们的民俗文化阅读提供了现实版的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活“文本”,由于具有了丰富可感的现实情境,为阅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如在阅读《红楼梦》“宝黛初会”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对繁琐的服饰和建筑描写并不了解,也往往一带而过,通过课题组讲座的介绍,一些孩子们理解了其中的民俗文化意蕴,专门成立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有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得以提升。

(二)赋予民俗文化更为丰富的传播载体,提供阅读文本民俗文化有历时性的特征,有些逐渐形成、固化,有些逐渐散佚,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中,应该协同各地的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赋予民俗文化更多的传播载体和推广形式。如民俗专家现场讲座、民俗文化知识有奖竞赛、征集当地民俗文化宣传口号等,营造出良好的民众参与的文化氛围。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既可以是摄影作品、画册、海报等宣传品,也可以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出版发行的专著等,还有报纸期刊上的民俗文化专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众多媒介的参与,最终不仅形成阅读文本,还要使好的作品能为广大受众所熟知,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

(三)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强化阅读成果。民俗展品陈列等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梳理与展示民俗文化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网格化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更具现实感的体验,是我们强化民族记忆、弘扬民族传承的新课题。民俗旅游是其中一种创新形式,通过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民俗街区等各种景区、景点的综合设计,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使记载民俗的文字化为现实空间里的衣食住行,能够强化阅读成果。而这种体验应更为丰富,比如组织秋千、跳竹竿、踩高跷、赛龙舟等表演竞赛,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到舞龙、舞狮、划旱船等这类节庆嬉戏项目中来,以及日常生活中抽陀螺、跳方格、滚铁环等几近湮灭的这类体育活动等。

(四)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指导,提升阅读享受在没有相关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阅读关涉民俗文化的作品时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民俗文化作品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这种大量的随意的阅读,往往会收效甚微。所以,为民俗文化阅读提供科学性的指导,是一种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推广的方式,值得在中小学中普及。1.鼓励学生在民俗阅读过程中“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在长春浙江小学进行过《吉林民俗文化讲座•礼仪之邦》后,和相关老师合作,在学生们中间开展了“一日一句”活动。请同学们搜集流传在民间的、非课本内容的谚语,以小组手抄报的形式互相交流积累,鼓励同学们交流后做到“三会”(会背、会注、会用),以一个月为期。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同学认识到:这些谚语生动有趣,上口易记,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知识性,丰富了他们对于深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科学的见识之感受。2.培养阅读过程中的民俗鉴赏能力。民俗文化阅读的范围可以是现当代反映民俗文化的美文,也可以是从古代文化典籍、古诗词中摘录的民俗文化知识和描写;既可以是大漠孤烟、江南烟雨等奇异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可以是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故事,涉及饮食、起居、节令、服饰、信仰、礼仪、娱乐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需要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阅读鉴赏,不仅可以化解前期工作的繁琐,进而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整理过程中学会关于美与丑、真与善等的审美甄别和批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增加阅读乐趣,形成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推广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尽管近几年国家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大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投入,但相比于其真正需要,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课外阅读,将有效传承与抢救、整理与研究、传播与弘扬、保护与开发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意识到继承并发扬我们宝贵财富的重要性!

作者:张丽丽盛暑寒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课外阅读论文: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教导研究论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养”,“读”、“写”相结合,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人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人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课余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设置问题—激起阅读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及时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人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人,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这一期开始我在二年级就让孩子们专门制定了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我设计了几项有:“我的收获、总结、一周来的学习、生活或者观察到的一切”“好词佳句20个”“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老师评价”背面就是孩子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写下的周记,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改变了一往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或小短文的毛病,孩子们积极参加,例如我叫关于名人的一组课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去查找你了解的名人的故事,摘抄其中好的语句,第二步,叫学生读一本关于写名人的书,第三步,谈谈你喜欢的名人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这样层层深人,学生不但要找书,还要读、抄、同时还要思考,这样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无形中把阅读渗透到活动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协作交流、绘画等各种能力。如果长此以往的训练,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他们的实践能力,阅读能力会明显提高。公务员之家

总之,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那就从低年级孩子训练开始吧,有了好的开端,一定会带来喜人果实的。

课外阅读论文:剖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研究论文

摘要:多举行一些诸如读书报告会的活动,以说促思,以说促读;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公务员之家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

教师和学科教研组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创设班级、学校阅读的氛围。首先教师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要进行管理、调控,对于农村中那些低俗的故事书要让他们远离,去读好书。其次,多举行一些诸如读书报告会的活动,以说促思,以说促读;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或者结合影视与文学作品对比阅读,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此外,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读书笔记,并署明日期,以督促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平台。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课外阅读的组织引导与实践,我觉得这是让农村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为农村学生营造一方广阔的阅读天地。

课外阅读论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革新探究论文

[提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根本。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课外阅读重在广泛、自由、灵活。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一、了解现状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5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五)、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二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大海!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一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三、阅读拓展培植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

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四、阅读落实实践反思

(一)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高一备课组将调查情况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设想反馈到学校,很快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将“课外阅读”列入05级课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在图书馆增设了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第三,针对学校馆藏书籍陈旧过时的状况,学校专向拨款购置了一批时新书籍。第四,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或图书阅览。硬件设施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组织发动,大力宣传。

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乡巴佬’,那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一样,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即让学生明确: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培养欣赏人类丰厚的文化的能力。这样,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懂得学习的人。

(三)汇集图书,随时阅读。

学生已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但是,单单凭一个语文图书阅览室,一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就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了吗?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障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1.除了课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时间,开放图书馆语文阅览室,既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明显减少学生四处游逛的安全隐患。虽然馆小书少,但在教师有组织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让学生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既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汲取了知识的琼浆。

2.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学校的报纸种类较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教育报》、《文汇报》、《南湖晚报》等等。我定时、定量地将借来的旧报纸发放给学生,并在两个班级间交流。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集资以小组为单位征订报纸一份。我向学生推荐了《环球时报》、《杂文报》、《语文报》、《中国简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等等。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一“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途径一是动员学生向家长宣传我们所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所有权不变);途径二是我主动将家藏书籍贡献出来。教师贡献书籍给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途径三是学生出资购置部分书籍。如此三管齐下,先办起班级图书箱或班级阅览角,并少量收费(事先与学生讨论沟通),学生代表负责登记保管。买学生喜爱的书籍(此过程教师坚决不碰“一分”钱,全程学生管理),增加了书籍量,几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课外书、一份报纸,学生如置身书的花丛,成为了“花丛”里快乐的“蜜蜂”。

4.引导阅读练习册《沙场点兵》中的“课外阅读能力训练”题,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更能培养读书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行语言信息的积累。

5、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把平时看到的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这样,我们虽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拥有优越的阅读环境,但师生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百花园”,让心灵有了放飞的广阔天地。

(四)读写互动,相得益彰。

上网阅览的较大弊端就是“垃圾文化”对学生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电子阅览我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专题研读,专题研读主要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胡同文化》,研读主题是“你如何看待‘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呐喊›自序》后,提供“鲁迅专栏”的网址,来个“鲁迅专题研读”;学习《勾践灭吴》后,研读主题确定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等等。有的专题研读一节课是不够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三到四节阅读课都研读同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一篇。

请看学生专题阅读“我心中的陶渊明”的写作片断:

例1:《心为形役》

当心自由如一只风筝在晴日风中飞舞,攥住那根线的始终是陶渊明自己。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哀怨的。忧虑是一种苦,束缚着文人的心。陶渊明深受庄子影响,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忧。他就这样忧虑着,其实是一种自我超脱。也是为一个文人莫大的悲哀!陶潜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较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潜只字未提官场的纷争,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官场的不满和鄙弃。但离开官场,便再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才华将被埋没,怀才不遇给陶潜带来疼痛。因对官场的鄙弃但又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这组矛盾同样给陶潜带来疼痛。尽管陶潜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依然没有的解放!

例2:《悠中有忧》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学生那里有很多。这些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很难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有效的开展网上专题研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经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抒写出一篇篇亮丽的文章,这时需要的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于是我把这些随感编辑成册,学生命名为《畅想集》。一年多来汇编成集的已有13册。学生不但爱读课外书籍,也爱读他们自己的《畅想集》,更喜人的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由原来的畏惧厌烦转向了兴趣。

(五)实践反思,贵在坚持。

一年来,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囹圄于教科书上相关文章的填鸭式教学,坚持引导和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与习惯,让学生通过富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阅读活动,了解到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独特的精神体验,更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促使了学生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加强,也使原本刻板呆滞的课堂日趋轻松、活跃、和谐,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激发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我预想今后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有一定梯度性的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油站”,让各类学生时时保持一种新鲜感、趣味感。例如发动组织阅读卡、墙报、手抄报等阅读活动的成果评比、举办各项比赛等。

2.点面结合。教师还要认真及时地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取,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面上,肯定成绩,指出倾向性问题,提出矫正意见;点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扶植,使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够的则充分理解、尊重他们,以勉励为主。“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他们敢于参与,便是迈出了可喜的及时步,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或思维上予以充分肯定,使他们从心理低谷中走出来。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读有所得,形成一股浓郁的阅读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教师参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学生也可成为我师。在语文活动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更是一名阅读的参与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师生也就容易沟通,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语文活动中也应像学生那样,坚持到位,并取学生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教学相长”,认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避免那种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不敢写的尴尬场面。

当我再度手捧《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赫然入目,我感慨万千: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指导自主阅读”的路子是走对了。但仅仅是迈出了及时步,我更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我还将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公务员之家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一只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让我们协调地荡起双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船才能端正航向,破浪前进。

课外阅读论文: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领及技巧论文

[摘要]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阅读素养始终没在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课外阅读常常热衷于表面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深层的理性思考。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及时部分着重讨论课外阅读对于学习主体——学生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第三部分是教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应如何进行指导,指出了几条建设性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公务员之家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课外阅读论文:反思课外阅读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作者:湖北省房县石堰中学 金开宏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课外阅读对促进作文教学的理论意义,简要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现阶段中小学生令人堪忧的阅读现状,主张应该加强课外阅读推动作文教学。

[主 题 词] 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具体地说,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这一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写作训练。作文是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通过书面语言描绘多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成为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

一个重要因素。所有语文教师都有深切的感受,就是在组织语文教学中,付出努力最多的还是在写作训练上,收效最慢的环节也是作文。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看来,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美,真正让丰富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长上腾飞的翅膀。

一、加强课外阅读推动作文教学的理论意义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自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建房需要积累大量材料,要进行成功创作,首先得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从何处来?必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来。曾提出并强调了“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科学论断。成功的写作者要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仅仅依靠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了解不同于自己时空的人和事。古今中外成功的作家和学者无不如此。中小学生要进行成功的写作业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都比较重,整天置身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

简单的生活模式几乎将他们与广阔的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很少有机会去观察和感受鲜活的现实生活,因而,他们的生活积累非常贫乏,缺乏必要的创作素材,作文训练中的“无米之炊”是经常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老师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转化为写作素材。

(二)创作兴趣是写作的主要动力——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实践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之者。”兴趣是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何写出好文章。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其中的社会生活会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长期聚集于胸,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倾吐欲望,好的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写作便成了一种主动行为。即使不会主动创作,当老师要求写作文,学生看到作文题时,他们会自然地把长久积聚于胸的想法与写作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写出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文章来。这里的“欲望”和“共鸣”其实就是写作兴趣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基本手法以及作家作品的风格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期待尝试写作。这里的“期待尝试”的心理其实也是兴趣的开端。

正是这些“欲望”、“共鸣”和“期待尝试”成为学生主动写作的强大动力,学生写作不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主动的自愿自发的,这写作兴趣源自于课外阅读。所以语文教师要追求高效的作文

教学,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是根本之路。

(三)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半抄。”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初学写作者的主要方法:格式和写法的模仿(当然不包括内容的简单抄袭)。现行语文课本都是范文式的,语文教学主要立足于对这些范文的阅读教学,由学生模仿这些范文的遣词造句、选材构思、立意谋篇以及结构布局,从而进行自己的写作。在经历长期的模仿后,学生才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而进行独立写作。但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数量有限的范文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必须借助多种风格展示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更多的作品提供给学生模仿。别无他法,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适应作文教学的这一要求。

广大的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都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甚至认为是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写作主题的深度

有人说:“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写作的

根本目的,不仅是要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作者也需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褒扬赞美和对假丑恶的批判鞭挞,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认识等,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思想主题。特别是名家名作,其主题往往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名家名作,其实就是和作家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作品中渗透的作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真善美的教育意义。学生会在阅读中与作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感受和认识,并且在创作中,会自觉地将这些共鸣、感受和认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自己作品的思想主题。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为受名家名作深广主题的影响,学生作文的主题也会在不自觉中变得深广。

二、正确把握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许多学生(也有一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不就是多读几本课外书吗?其实,这是对课外阅读的狭隘认识。要加强课外阅读促进作文教学,必须正确把握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看法认识,从而成为作品的主题。也就是说,只要是现实的生活都可以被学生去感知、分析、综合,成为写作的素材,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可见,现实生活中值得学生“阅读”的内容实在太多,学生课外“阅读”的对象不仅是几本书或者几篇文章,而是广泛而深刻的现实生活。这里的“阅读”一词的含义,不仅仅是读书本身的含义,更包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认知。

过去,搜集积累写作所必需的生活素材的途径很少,除了亲自观察感受身边的生活,还可以阅读少量难得的书刊报纸杂志,这种背景之下的课外阅读似乎只有读几点书刊报纸杂志。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生活方式逐步多样化,人们感知现实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以借助影视、媒体、网络等途径,跨越时空感知他时他地的社会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感知的生活内容同样可以作为创作的重要的生活素材,这样的素材积累必定宽广厚实,在进行写作时,何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内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并且生活在变,课外阅读的外延也同样没有界限。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推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三、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外阅读对作文

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而且都尽力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可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可观。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着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呢?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必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对象,说狭隘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让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可是因为经济物质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购买图书充实学校的图书室(馆),另一方面,目前图书市场价格很高,一般学生家庭只有“望书兴叹”,至于通过网络、媒体等来实现课外阅读更是如海市蜃楼一般。此为原因一。

其二,当前的教育机制和选拨模式没有为课外阅读提供时间和空间。现在虽然喊着“素质教育”,其实推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教育的衡量考核还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各学校和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拼命地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量的作业和学习资料直接代替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更是抓紧了孩子的课外生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取代了学生的休息日,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书籍、观察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其三,社会心理氛围没有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实质和价值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在社会形成了共同的心理氛围,就是一切服务于考试或者升学,于是对课外阅读的理解也极其狭隘:读几本作文书是可以的,直接对写作文有帮助,读其他的诸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通俗文学、报刊杂志等那是不务正业。这样不仅会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有部分老师也会强烈批评阻挠。至于多看电视、网络冲浪更会认为是异端。久之学生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理解也比较偏狭,虽然对那些课外内容 “情有独钟”,偶有“偷尝禁果”的经历,可是碍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只得忍痛割爱,连仅有的一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也没有了。

正因如此,学生感受课外生活的机会太少,头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也非常有限,写作文时的“无米之炊”的苦恼也就不奇怪了。但这种课外阅读的营养不良又如何能够推动作文教学呢?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改变“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想法,用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放下心来,

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的观念。

课外阅读论文: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目前,武汉市中考的语文阅读题目设置了五个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这些考点的存在,旨在检测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主要内容、主题、思路、细节的把握情况,以及读有所悟的能力。而材料作文的存在,也为写作设置了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门槛。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广泛地阅读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古人就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里有丰富的知识,能给学生的大脑提供养料。他们越是见多识广,心智便越成熟,各种能力(含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相对越快。可是,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家长会反对,部分学生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家长们反对的理由是——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点题。而学生可能会步入的误区是——读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漫画来消遣,这才是真正地浪费时间。其实,老师可以利用早自习、周记等平台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我将学生推荐的好书汇总,发现他们普遍喜欢读故事。就顺势在7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名着阅读接龙”活动。请每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把书单张贴在教室后墙。这是一个隐形的班级书库,鼓励相互借阅和交流。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增长了见识。把学生排个序号,依次写作名着的读后感。要求600字以上,后写的人阅读书目不能和前面的重样。读后感统一写在老师提供的一本软面抄上。每周老师回收软面抄一次,详细批改学生的读后感,并扫描作文备用。利用早自习,集中展示并点评一周的写作情况(一般会有三篇)。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指 及时论文网导的过程。把这些读后感的照片传上班级博客,既有助于同学们重温,也争取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很享受这段展示时间——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倍受鼓舞的,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激励。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悄悄地提高,但却没有受逼迫的痛苦。

其次,渗透考点意识,在7年级下学期全线铺开“阅读反馈”活动。2周一次,利用周记写作“阅读反馈”。要求600字以上,分“内容”、“主题”、“技巧”和“感受”四个栏目来写作。不限于名着。老师批改后,挑出精彩的三篇作品扫描备用。利用语文课集中评讲。以“7下阅读反馈10”的讲评课为例。板书阅读题的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板书阅读反馈的四个板块:内容、主题、技巧、感受。讲解阅读反馈栏目设置的目的。逐一投示精彩的反馈作业,共同做详细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指导意见并做升格示范。被展示者现场口头升格自己的反馈。三位同学背向投影,依次口头复述自己的作业(PK一下)。其他同学都改进自己的作业,在组长那里口头复述。把反馈的情况上传到班级博客,用以相互激励和引起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的指导,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较大。7下期中,我校与华一寄宿等六所学校联合考试,我班阅读13~16题的得分率依次为75.53%、64.15%、50.94%、21.38%,而这四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64、 0.59、0.5、0.19。7下期末,我校使用洪山区的试题,我班的语文平均分为82.87(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阅读13~16题的得分情况比期中考试更好。

除了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之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以增强。举两个例子:一是鲁宇时等七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语文报》上,吴江远等两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帅作文》上。二是本学期开学以来,每周都由一位临时班长写作“一周工作总结”,目前已写满8篇,这在我们学校尚属首例。他们的总结全部超过1000字,中心突出,条理分明。我把这些总结原封不动地传到班级博客上,借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周临时班长陈昀越同学还在当周获得了“2012年洪山区青少年‘中华魂’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这些小小的成功鼓励我坚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新路子。我觉得自己在“要点概括”和“内容探究”两个考点上突破得还不够。所以在8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专心读一本书——《老人与海》,具体的方法还在摸索,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也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