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论高速铁路和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是一条无异于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出于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应运而生。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全世界的人口翻了两翻,货物交流量整整扩大了1000倍。目前,交通运输部门消耗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怎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鉴于目前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货物运输需求将扩大二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运输。

一、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

1.占地少。对于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2.节约能耗。高速动车组单位能耗不及波音747飞机的3%,私人汽车能耗的20%。高速铁路是惟一使用电力的运输方式,并且它能利用可更新的能源,如核电、太阳能或水利发电。而其他运输方式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将进一步加剧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3.污染轻、排放低。公路和航空运输不仅产生大气污染而且通过释放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据欧美各主要城市检测数据,城市中各类主要废气40%—90%来自汽车尾气。由于高速铁路是电力牵引,对大气不会造成污染,基本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同时,高速铁路相对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产生较小的噪声。若为把机场噪声效果降到高速铁路噪声的等级,就必须更加远离机场跑道几百米。

4.[文秘站:]安全。自1964年日本开通新干线,已安全输送旅客超过5O多亿人次,从未发生行车死亡事故。

5.旅行舒适。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平稳、空间较大、设施齐全,旅客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享受高品质的旅行服务。

6.交通顺畅。铁路有自己的运行线路,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基本不受其他运输方式的干扰,运行速度快,对解决时间较集中、客流量特别大的运送非常有效。国内外一些大城市还通过建设地下铁路、城市轻轨及地区快速铁路来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拥挤。

二、中国国情适合发展高速铁路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要选择对生活危害最少、消耗自然资源最小、运输效益较大的交通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铁路运输面临艰巨任务,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铁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已做出客运要高速、货运要重载的决策。交通运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土地资源利用来看,因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减少、消除过度的或不当的土地利用,节约建设用地非常重要。发展高速铁路能使土地资源利用既充分又合理。从能源方面来看,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紧张,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采用高速电气化铁路 ,能耗大幅度降低。从环境方面来看,高速电气化铁路基本上消除了粉尘、油烟和其他废气污染,噪声比高速公路低5—10dB。

2.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我国铁路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列车速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路网整体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主要干线、部分地区限制型运输矛盾突出,季节性运能十分紧张而且还在不断加剧。尽管铁路采用强力措施,实现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四分之一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列车速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使铁路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 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地区 物流

铁道部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一万公里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一、提升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货运铁路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以及剥离或部分剥离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在大宗、长运距货物运输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建成必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体现物流时间效应。同时铁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北河物流的发展,从而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区域内物流有效需求

高速铁路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成本,这已经成为河北,甚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铁路提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物流技术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改过去重生产轻物流思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铁路提速除了使物流效率提升,信息传递加快,各个环节更加及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物流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促使货主企业将物流职能从企业生成经营中剥离出来,挖掘物流需求,使其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物流需求,一改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自建车队,自己配送,物流设备使用率低,不专业的操作造成货物破损,递送延误的现象,让物流服务提供商专业品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鼓励、引导生产型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为新型物流服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

三、加速区域内物流专业人才流动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物流专业,在国内招生、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以往,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人才多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亦可在此城工作却在彼城居住,人力资源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可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

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要求提供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以河北中储物流中心的几家大客户为例,TCL集团把全国分成了17个销售区域,海尔集团分成42个区域,新飞集团分成57个区域,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五、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城市工业的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虽然经济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总体说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地理与交通的区位优势,加之铁路提速,运能增加,同时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辐射中原的商品集散基地,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形成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各城市的竞争能力,吸引扩大利用外资。

交通运输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将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良好时机,定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谈铁路高职院校应对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抓手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现实,分析了铁路高职院校面临的几大急需解决的瓶颈,并根据高速铁路对铁路高职院校的客观要求论述了校企合作机制下加强铁路高职院校高速铁路人才培养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速铁路 铁路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教师 实训 课程体系

铁路中等职业院校重组、升格为高职院校并统一划转地方政府管理,学院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办学层次、就业方向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就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地由原来铁路局的单一“订单式”向多元化培养过渡。

当前随着高速铁路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铁路高职院校面临重组升格后又一轮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跟上并适应高速铁路的发展要求,是摆在铁路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铁路高职院校与高速铁路发展的不适应

1.1 铁路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的师资状况

铁路中职院校在升格为高职院校后,专业课程增多了,培养目标改变了,其师资力量突显出数量与质量上的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教职工的总人数偏多,但专业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低职称人员偏多,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严重偏低等。

教师队伍结构上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真正的“双师”教师的严重短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普通高校毕业分配、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为普通高校毕业分配而来,他们接受的是学科体系的教育,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实际专业领域较为陌生,在讲解贴近现场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训时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是企业引进的教师,在目前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形势下也面临不适应的境地,高速铁路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管理技术都与常速铁路有较大的差异。

1.2 铁路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

铁路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多数是配套常速铁路而建设的,高速铁路的轨道、道岔、道床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实训设备面临基本淘汰的境地。原有实训设备的购置、建设曾经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投资,如何短期内引进巨资更新设备是一个突出的难题。

1.3 铁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铁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多数是配套常速铁路的人才培养的,如何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高速铁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融合进课程体系中,也是我们要集中解决的课题。

笔者认为,高速铁路背景下的铁路高职院校,只有强化以上三大内涵建设,才能巩固铁路特有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以上三个方面中,尤以教师队伍素质、结构上的不匹配最突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两个方面才有可能彻底破解。实训条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教师去实施,也才能有更好的实施效果。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

2 以深化校企合作作为高速铁路背景下的铁路高职院校的重要抓手,实现强化内涵建设的突破

铁路高职院校都经历过企业办学的阶段,在铁路企业的支持下都有过辉煌的业绩。由于改革的原因,脱离了原来的企业环境,但职业教育本身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有创新发展原来的企业关系,而不是断绝了关系,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上到一个新台阶,才能真正把握高速铁路发展的脉搏。

2.1 以深化校企合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抓手,实现货真价实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突破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学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保障专业建设紧跟高速铁路的发展。

(1)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提供的高速铁路专业实践建设真正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抓:

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学校,这是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从关联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速铁路专业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让学生学到真实有效的高速铁路实践技能,培养有效职业能力。同时学校也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专业骨干教师,即使是取得本专业对应的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如工程师等)的教师,如没有从事过相应的实际专业实践工作,学校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给他们创造专业实践的机会进行培养,途径有以下三种:

一是参与校内的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学校要创造机会或出台政策,让专业教师主持或协助校内校企共建的高速铁路实践教学设施项目的建设,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项目监控,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到高速铁路相关企业挂职工作。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教师到高速铁路相关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使教师充分熟悉本专业实际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是参与校企合作高速铁路相关技术课题攻关。学院每年与关联企业签订一定数量的企业科研课题,教师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的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但要实施以上三点,前提是学院有足够数量的专业教师。要解决当前教师紧缺的状况,我认为应加大本科毕业新分配教师的招聘工作力度,确保教师总体数量上满足要求,以便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挂职、培训、科研开发等;同时应加强新分配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1+2”的培养模式,即分配报到手续办完后,按照学院与高速铁路相关企业校企合作协议,送到企业见习1年,经考核合格进编,然后继续在企业实岗训练1到2年,期间每年不定期回学院听课不少于4次,结合现场讲课不少于4次。通过这样的流程基本解决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及实践能力的问题。

(2)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高速铁路专业建设。

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建设项目,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决定了一个专业乃至学科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赋于专业带头人新的内涵,要强调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技术管理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教学或教学管理能力。

目前很多铁路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管理相对薄弱,有些仅能满足于教学,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则较为疏忽,或者不具备相关的能力。要加强引进熟悉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精通企业管理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培养“复合管理型”专业带头人,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以专业带头人推动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管理专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使专业瞄准职业岗位技能及专业科研技术快速发展。

专业带头人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主动掌握当前本专业的近期技术发展动态,谋划本专业的教师结构、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建设的合理构建,真正走在专业技术发展的前列,才能无愧于“专业带头人”的称号。

(3)以铁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为途径加强高速铁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

铁路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直接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深化了教师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在培训的同时实现一定的技术创新;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特别是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依托校企合作创新,极大的激发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注重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

2.2 以深化校企合作作为实训条件建设的抓手,实现高速铁路职业教育中实情实景的实训条件的突破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实训条件,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途径,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以实训养实训”, 校企双方可采用“场地互换,资源互用”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将产教结合、校企互动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为高速铁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造条件。

(1)“请进来”就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可把工厂、车间、流水线建在学校,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到校方开办产业,承担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任务。

(2)“走出去”就是学校利用企业场地在企业开办分校、培训中心、基地,或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实施顶岗实习,承担教学、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组织协调工作。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还要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

(3)“以实训养实训” 就是不管是“请进来” 还是“走出去”,都要尽力创建实训经济实体,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长效机制。我们的很多实训基地或中心等已经具备了或基本具备了一级经济实体的配置,只要稍加理顺就可以转入经济实体的运作,至于管理,则可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这当中的“理顺”,如果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一切都显得容易解决。

2.3 以深化校企合作作为铁路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抓手,实现高速铁路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在铁路高职院校的突破

要培养出符合高速铁路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补充,充分体现高速铁路的特点。但由于所涉及的课程科目较多,具体到各个院校、专业和教师,有不同的方法:

(1)设立独立的新课程。专门设立《高速铁路技术》课程,该课程包含专业涉及的所有专业工程,要求专业授课教师有较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工程经验。

(2)在已有课程中设立独立的章节。将高速铁路技术有关内容按专业工程分解独立成章,分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如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涉及到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专业工程课程,在每门课程中加入高速铁路相关内容,独立成章,这样对专业授课教师的要求较小,只需掌握一个专业工程的内容就可以了。

(3)在已有课程中零星穿插讲述。将高速有关内容铁路技术有关内容按专业工程分解出来,在每项专业工程项目中穿插讲述,这样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在授课中随时根据专业工程特点附带加上高速铁路的相关内容,要求教师对高速铁路技术较为熟悉。

总之,教育部教高[2006]14、16号两个纲领性文件,旨在强调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以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铁路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方面建设的重要抓手,并带动高速铁路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内涵建设齐头并进,实现铁路高职院校在高速铁路技术培养方面的大跨越。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从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

摘 要: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及时条高速铁路,世界高速铁路 发展 经历了三次高潮,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我国高速铁路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通过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步具备了建设高速铁路的能力,迎来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新时代。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建设;高速客运专线

1 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概念。1985年5月,联合国欧洲 经济 委员会将高速铁路的列车较高运行速度规定为客运专线300km/h,客货混线250km/h。1996年欧盟在96/48号指令中对高速铁路的近期定义是:在新建高速专用线上运行时速至少达到250km的铁路可称作高速铁路。铁盟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国高速铁路的概念,在既有线上提速改造,时速达到200km以上,也可称为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

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2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

2.1 世界高速铁路的兴起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本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03年10月27日,德国用电动车首创了试验速度达210公里/小时的 历史 纪录;1955年3月28日,法国用二台电力机车牵引三辆客车试验速度达到了331公里/小时,刷新了世界高速铁路的记录。

日本充分利用德、法等国家高速列车试验经验,并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于1964年建成了世界上及时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公里,时速210公里),并研制了“0系”高速列车。东海道新干线以其安全、快速、准时、舒适、运输能力大、环境污染轻、节省能源和土地资源等优越性博得了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欢迎。1964年投入运营,1966年开始盈利,1972年收回全部投资。

及时条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从而引发了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三次高潮。

2.4 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日本。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营业,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小时,日均运送旅客36万人次,年运输量达1.2亿人次。这条专门用于客运的电气化、标准轨距的双线铁路,代表了当时世界及时流的高速铁路技术水平,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由试验阶段跨入了商业运营阶段。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干线建设法》,掀起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浪潮。1975年至1985年间又依次开通了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列车较高时速300公里,基本形成了国内高速铁路网骨架,1997年北陆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较高时速260公里。

(2)法国。法国高速铁路称tgv(train a grande vitesse 法文超高速列车之意)。1971年,法国政府批准修建tgv东南线(巴黎至里昂,全长417公里,其中新建高速铁路线389公里),1976年10月正式开工,1983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tgv高速列车较高运行时速270公里。1989年和1990年,法国又建成大西洋线,列车较高时速达到300公里。1993年,法国第三条高速铁路tgv北欧线开通运营,由巴黎为起点穿过英吉利海峡隧道通往伦敦,并与欧洲北部国家相连,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1999年,地中海线建成,较高时速350公里。法国tgv列车可以延伸到既有线上运行,所以其高速铁路虽然只有1282公里,但tgv高速列车的通行范围已达5921公里,覆盖大半个法国国土。根据规划,法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把东南线延伸至马赛,还要修建通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欧洲线以及巴黎至德国斯特拉斯堡的东部欧洲线。

(3)德国。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inter city express)。1979年试制成及时辆ice机车。1982年德国高速铁路计划开始实施。1985年首次试车,以时速317公里打破德国铁路150年来的记录,1988年创造了时速406.9公里的记录。但是德国的实用性高速铁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修建,1991年曼海姆至斯图加特线建成通车;1992年汉诺威至维尔茨堡线建成通车,1992年德国铁路以29亿马克购买了60列ice列车,其中41列运行于第六号高速铁路,分别连接汉堡、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运行时速280公里。目前,德国的泛欧高速铁路和第三期高速铁路陆续建成,实现了高速铁路国际直通运输。

(4)意大利。意大利及时条高速铁路是1992年修建的罗马至佛罗伦萨线。1994年正式开始高速铁路网工程建设。1998年对米兰-博洛尼亚段180公里铁路进行改造升级,车速提高至每小时300公里。2000年至2003年又依次建成都灵-博洛尼亚、米兰-威尼斯、米兰-热那亚高速铁路,高速铁路总长度达到1525公里。意大利高速铁路采用近期型的etr500高速列车,称之为“意大利欧洲之星” 。

2.5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模式

归纳起来,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有以下几种模式:

(1)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专用;

(2)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部分改造旧线,旅客列车专用;

(3)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4)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改造,主要靠采用由摆式车体的车辆组成的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2.6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1)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轮轨系高速铁路的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2)高速铁路的优势已为世人所认同,其战略意义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

(3)对速度的追求和对技术的创新永无止境。速度和技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轮轨技术成为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潮流;而磁悬浮技术代表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4)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正在向相关领域辐射和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

作者:张喜荣 王 冬 刘爱霞 高照良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本文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出发,总结了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以供同行参考。

1 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

高速铁路一般是指运行速度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行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善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输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可分为动力分散式和动力集中式,按转向架布置和车辆间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铰链式。以上各种类型又有单层和双层列车之分。磁悬浮列车按悬浮机理可分为电磁式和电动式,按材料可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1964年10月1日,世界及时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列车较高运行时速达到210公里。东京到大阪的运行时间从过去的6小时30分钟缩短为3个小时。后经改造,目前列车较高运行时速达到270公里。

2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我国自1876年出现及时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1994年,我国及时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 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作为条客货分线运输的四线电气化铁路,及时条实现公交化且时速高达200公里的铁路,及时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以中国铁路的技术装备水平而闻名遐迩的广深铁路,不仅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历史变迁,而且始终与中国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以先行者的姿态开启了中国铁路现代化之路。

我国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进行了五次大面积提速,基本形成了京沪、京哈、京广、京九铁路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沪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快速线路达1.6万公里。经过五次大提速,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67.5公里/小时,直达特快列车旅行速度达129.2公里/小时,特快列车旅行速度达92.8公里/小时,全路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里程达16 500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提速线路7 700公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里程达1 960公里。2007年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较高时速达到250公里/小时,这已是既有线上的较高速度。第六次提速共涉及京哈、京沪、京广、陇海、兰新等18条线路,旅客列车较高运行速度达到12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2.2万公里,比“五提”增加了6 000公里。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不仅实现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史上的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时速120公里,5000吨货物重载列车零的突破,而且创造了世界铁路既有线整体性,系统性提速改造客货共线的运行的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发展。

十年大提速的实践成果,已经验证了一个事实: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运输能力得到了较快扩充,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了明显缓解。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往往只偏重于增加列车重量和行车密度,忽视了列车速度的提高。为了探索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模式,1994年12月22日,中国的及时条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时速160公里是准高速的起点,是通往200公里及其以上高速的桥梁,是传统技术的延伸与新技术发展的接续点。实现160公里的行车速度,符合我国现有机车车辆、线路、通信信号等设备的实际情况,广深准高速铁路从1994年建成通车至1997年间的运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并为我国铁路向高速发展及既有线提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及时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2008年8月1日,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通车运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只是拉开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序幕,在它的背后,是正在编织着的中国高速铁路网和正在实现的中国经济的再一次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图1),“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 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障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3.1 推动都市圈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国土广大等特点都非常适合发展高速铁路,高铁让城市之间的距离消失,越来越多的距离500公里以上的两个城市因高铁的建成而同城化,人们的交流和旅游因高速铁路而变得快捷方便和舒适。 高铁沿线,将串联成一个贯穿东部与中部的城市带,据预测,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均为高铁沿线城市,“四横四纵”高铁沿线城市人口占中国城市总人口近半。也就是说,预计到2030年,将有几亿人次会乘坐高铁出行。庞大客运量将极大推动“高铁 沿线都市圈”的早日成形。

3.2 形成交通圈

今后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将进入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将连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并将在区域内建设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由此,快速客运网建成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而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缩短了区域及城市之间地理空间上的时间距离,将对我国的产业地理格局及大城市圈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3.3 促进旅游业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旅游业将出现“井喷”式发展。京津城铁链接两大直辖市,也连通了商务、会展、旅游业协同发展。从2010年2月6日开行至7月,已运营半年的郑西高速铁路,成为推动陕西、河南两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高铁旅游“蛋糕”越做越大,直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半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 299.06万人,旅游总收入445.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和30.3%。福厦铁路及温福铁路的开通,盘活了闽南和闽东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使福建省内形成了一个“周末城际铁路旅行圈”,福建和浙江东南等1 000公里以内的景区都将受益。

3.4 带动房地产商机

沪宁高铁开通为“长三角”房地产带来商机,万科、龙湖等中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沪宁高铁管委会接洽频繁,表明沪宁高铁开通后,品牌开发商认为高铁站点所在区域的未来价值将有大的提升。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济南西客站2010年投入使用,京沪高铁及济南站的建设对济南市西部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战略性影响,同时也将成为带动西部房地产业发展、提升项目规模档次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意味着未来的济南西部地产将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济南西部的房价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西部的房价2 000多块钱,现在新世界阳光花园均价6 000元以上。

3.5 驶出国外市场

当全世界较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数年后,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而引发了全球高铁热潮。与此同时,中国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角逐,从沙特haramain高铁二期,到美国佛罗里达的tampa-orlando高铁项目,处处可见南车、中铁建、北京铁路局、北车等中国企业投标的身影。打开出口市场对中国高铁企业自身的意义自不待言,从国家整体而言,集装备制造与工程承包于一体的高铁出口更可望为中国货物、服务和资本输出带来巨大发展动力。

4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趋势

总书记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铁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使命,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加快我国铁路发展步伐,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就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专家学者仍然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付出了艰辛努力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战略设想是:及时步,在近期内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小的投资,较短时间能实现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在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第二步,在21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50公里~30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共有crh1、crh2、crh3、crh5四种系列型号,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国铁路高速)的缩写,主要借鉴引进了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日本新干线、德国铁路ice3、法国tgv以及美国ge等公司的先进技术。2009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 552公里,其中,新建时速250 公里~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3676营业公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 公里~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 876营业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及时位。高铁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处于经验丰富地位,建设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高铁项目。作为条时速350公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便是标志性工程之一。2010年我国投入7 000亿元到高速铁路的建设中来,计划新线投产4 613公里。“十一五”期间,中国投资12 500亿元人民币,建设17 000公里铁路新线(图2)。其中客运专线7 000公里。 “十一五”期间,京沪高铁被列在了所有将建客运专线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铁路。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300公里。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最适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骨干运输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铁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供需矛盾,国家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以及“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铁路网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5 结语

高速铁路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一是提供大容量的交通,欧洲高速铁路每天30万人以上的运量,可以有效减少地面交通拥堵;二是环境友好,并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有利于区域开发、优化国土结构和推进城市化发展。欧洲高速铁路土地占用仅为高速公路的1/3,能源效率一般是飞机的9倍,汽车的4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和投入运营,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提高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运力保障;有利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供质量更高、更丰富的客运服务,满足旅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可以发挥节约土地、能源以及安全性好等比较优势,降低全社会的运输成本,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铁路客运高速化的进程。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的运营发展

1.导言 2008年11月27日,铁道部召开新闻会宣布,《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计划》已于200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到2020年,全国路网里程由10万公里增至12万公里,电化率由50%提高60%,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铁路网。 运输能力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扩大快速客运网络是重点之一。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由1.2万公里调高至1.6万公里。 快速客运网能连接全国各省会城市及各大中城市(人口50万以上),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 届时,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与邻近省会城市形成1—2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形成0.5—1小时交通圈。 形成了同城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的达1万公里,到2012年,将有1.3万公里投入运营。其中:广州—武汉、郑州—西安、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等5条铁路将于2009年内投入运营,因之高速铁路管理体制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2.高速铁路管理体制的设计理念 2.1高速铁路公司的特征 高速铁路投资结构已呈多元化的趋势,铁道部、地方政府、企业、民营资本、私人投资者多有介入,现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参见表。高速铁路公司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A)高速铁路公司应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具有健全的董事会,充分反映各股东的参与权与合法权益。拥有股权董事及独立董事。公司主要领导人由董事会聘任并接受董事会的监督。 (B)公司有组建、兼并、出售、融资及上市的自主权。 (C)公司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财务收支权,自负盈亏。建立严密、完善、透明并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以便向国内外融资,上市。每年向董事会提交运营报告,上市后应向社会公布资产负债表、损益计算书。 (D)公司采用科学管理体制,拥有制定产品价格的自主权,在市场经济框架内,与同行进行公平竞争,以打破独家经营的垄断地位。 (E)公司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均需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 2.2维修业务外包 我国自兴建铁路以来,基于管理和控制的便利,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举凡运、工、机、辆、电、材料、会计、警务等各部门无不俱备,形成大而全的格局,造成机构庞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成本高,各部门横向联系不畅,市场反映迟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有一种新动向,即:“做你最强的业务,其余的业务交给其他专业企业来承担”。 其实质是:一个企业以其最擅长的、具市场竞争力的业务(或产品)作为核心经营点,而把生产过程中的若干环节转包(或转让)给外部最的专业化企业。缩小经营范围及规模,精简机构及人员,形成“扁平式”的管理机构,从而达到提高业务质量及生产率,减低成本,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扩展,各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的产业链大为延伸,并遍布世界各国。因之,业务环节外包(BPO-BusinessProcessOutsorcing)市场迅猛发展,风靡全球,现已广泛应用于信息、建筑、机电、航空、造船等多种行业。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产业供应链的竞争。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PC)业务全部转让给联想集团。同年,美国波音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总署签订了转包生产合同,后者为先进的波音787型飞机生产零部件,进入该公司的供应链。 2006年欧洲空客公司与我国航空工业联合体合资,在天津组建A320系列飞机总装厂,投资额达80—100亿人民币,首批总装飞机已于2008年出厂,2010年可达年产48架的能力。 铁路也有成功案例:2003年1月,沈阳铁路局与中铁电气化集团签订合同,将秦沈线的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维修、管理工作外包给中铁电气化集团。按照铁道部规定,秦沈线供电段定员为635人,而中铁电气化集团维管中心的定员仅220人,减少了约2/3,同时,沈阳局还节省了购置维修设备的大量支出。 高速铁路公司采用业务环节外包这一有效办法可以从传统的“大而全”体制中摆脱出来,将各业务部门的行政管理关系转为经济合同关系。实质是将维修工作定位为承建单位(工程局)和制造厂家(机车车辆厂)的售后服务。这将有利于专业化市场经营,走向政企分开的道路上来。 2.3管理精益化 精益管理(LeanManagement)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鲁斯教授等人于1990年在总结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管理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特点是: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准时化、简单化等。以市场(运输市场、旅游市场、物流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展铁路业务,增强铁路在市场供应链的地位,企业管理直达基层生产单位的末端。优化铁路运输资源配置,由产品结果控制转向生产过程控制(ProductionProcessControl),将客户的运输需求纳入铁路运输产品的生产链中。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延伸覆盖到微观基层工作单元和每个客户,达到管理全程覆盖、数据采集详细、成本计算精密、考核依据充分。 3.高速铁路公司的组织机构 3.1董事会 2005年10月7日,国资委向宝钢5位独立董事颁发聘书(宝钢董事会共9人,独立董事超过半数),从而掀开了央企改革划时代的一页,是在企业管理体制上的根本性改革。#p#分页标题#e# 3.1.1董事会组成 董事会应由各投资单位代表组成,以便参与公司的决策、监督。另聘若干独立董事,为公司经营、发展献计献策。董事会下设办公室及若干专业委员会,如:资金运作委员会、经营战略委员会、人才选聘委员会、监察审计委员会等。 3.1.2董事会的职责 (1)确定企业的重大决策; (2)审核公司月度、季度、年度运营报告及财务报表,并提出改进方案; (3)聘任(或解聘)各级高管人员; (4)规定各高管人员的薪酬及待遇; (5)考核高管人员的业绩及廉政。 3.1.3董事会的作用 (1)实现企业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2)实现董事会集体决策,防止个人专断独行; (3)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4)直接、透明地监督企业的运营和财务实况,防止经营失误及财务漏洞。 3.2高速铁路(集团)总公司的组织机构 根据上述的“做你最强的业务,其余的业务交给其他的专业企业来承担”的理念,将固定设备及移动设备的维修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来承担。高速铁路(集团)总公司由运营公司、固定设备维修公司和移动设备维修公司组成,见下图。 3.2.1运营公司 (1)固定设备部 负责公司固定设备的检测工作,定期开行综合(线路、电气等)检测列车,收集、累积固定设备的各种技术参数,与维修公司协调制定维修天窗计划,交由调度中心执行。由维修公司进行状态修及各种修程的定期修,以保障固定设备的良好状态。各项设备的折旧(由于使用年限、工况、磨耗程度的不同)应分别计算并记录,显示其现值。计算出运行线的成本价(固定设备的消耗成本+维修成本+资本运作成本+管理成本)及市场出售价。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随运输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线的价格。凡在本线运行的列车(本线车及跨线车)均应交纳运行线费。 (2)财务部 建立严密的铁道会计制度,实行精益管理,以便核算生产流程中各环节的阶段成本及总成本。固定设备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技术性能多样,使用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工作环境及工况各异,因之折旧率应按每种固定设备的寿命周期计算,不应采用“一刀切”式的平均折旧率,避免造成运营成本及资产价值的失真。在资本运作方面,应按时向董事会提供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计算书。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按时偿还到期债券本息及向股东发付利润,与其他高速铁路及既有路网对跨线列车进行财务清算。 (3)调度中心 凡在高速线上运行的列车均应向调度中心交纳调度费,费率由调度中心核定。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由运营部、调度中心及线路部会同编制。 (4)行车安全监察室 保障行车安全是高速铁路的首要任务,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运营以来至今从未发生过任何旅客伤亡事件,值得我国借鉴。安监室应会同线路部参与综合(线路、电气等)检测列车的定期检查,并对维修公司的维修工作进行监督。发生事故后,主持事故分析会,并提出处理意见及今后防范措施。 (5)运营部 我国各大干线的旅客列车构成是本线列车约占1/3,跨线列车约占2/3,因之,高速铁路公司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出售运行线争取各公司的跨线列车经由本公司线路运行,以提高运能利用率和增加运营收入。 适应市场需求,制订列车开行方案。根据各旅客群的不同支付能力,开行不同速度级(200公里/小时、250公里/小时、300公里/小时、350公里/小时)的列车。按照各站的到、发客流量确定各次列车的停点。此外,还可开行定单式的包列业务,为大型集会(政治、经济、文化)、运动会、纪念会、学术讨论会和旅游团等提供包租专列,按特定时刻运行。 高速铁路公司自行购置动车组,开行自本线出发到达本线及外线的列车,也接纳自外线开来的跨线列车。由于各高速铁路公司通过相互购置运行线,进行财务清算,各高速铁路公司可在高速铁路网中任何站间开行列车,开展公平竞争。 (6)多种经营部 高速铁路沿线有广大的房地产开发空间,如兴建酒店、商务办公楼、住宅楼等。开展各项站、车广告业务,市场广阔。快餐业也可做大,以现代化快餐业(生产过程标准化,集中生产,分散配送)供应沿线各站、各次列车以及沿线各城市的餐饮服务。深入开展旅游业务,开阔多种多样的旅游线路,并联合国内外的大型旅游企业,开展国内、国际旅游联运。 (7)移动设备部 公司购置多种类型的动车组,以不同的构造速度(200公里/小时、250公里/小时、300公里/小时、350公里/小时)和不同的编组(定员600、1200,散座,卧铺)的动车组适应不同旅客群及客流大小的需要。移动设备部负责动车组的日常清洗及维护工作,补充、更换各项备品及消耗品,配备列车乘务员以及随车餐饮供应。凡列入修程(小、中、大)的维修工作均交由移动设备维修公司办理,按月、季、年进行清算。 3.2.2固定设备维修公司 高速铁路公司可与各承建公司进行洽商,由几家工程公司(承建线路、桥梁、隧道、电气化、牵引供电、列检系统等)共同组建固定设备维修公司。其优点是:#p#分页标题#e# (1)维修公司拥有品类齐全的施工机械及丰富的施工经验,能胜任维修工作。 (2)维修公司拥有本线的施工档案,了解各项工程的修建过程及特征,维修质量高。 (3)维修公司对使用的设备、材料、规格、以及供应商有深入的联系,可采用上等的原型配件。 (4)维修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施工经验丰富,组织定员精简,工作效率高,成本低。 (5)维修费用可按各类设备分别计算,每项设备均有维修档案,有利于高速列车运营成本的计算。 3.2.3移动设备维修公司 移动设备维修公司由动车组制造厂商(长春、唐山、大同、四方、株洲等)参股组建,其优点是: (1)对各型动车组的设计、性能、材质、工艺有了解。各厂均有零(部、组)件供应商的支持,在维修中可提供正宗的原型配件,质量性能,价格稳定。 (2)维修公司拥有品类齐全的检测设备,工艺先进,能保障质量。 (3)在维修中,维修公司可发现动车组在设计、原材料、零部件的优点及缺点,进行改进及创新,开发升级产品,提高技术性能。 (4)维修费用可按每列车(以及各零、部、组件)分别计算,为计算高速列车运营成本提供支持。当整车报废前,可编制该型列车的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表。 4.结语 高速铁路公司采用精简的组织机构,以高速列车运营为主业,把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的维修业务外包给维修公司,从现行的“大而全”体制中摆脱出来,实现“扁平式”的管理,可减少大量定员和设备维修投资。在运营战略方面,通过出售运行线,吸引大量跨线列车,以发挥运能及提高效益,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扩大收入。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及时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较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障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较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多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及时。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较高速度、较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较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经验丰富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经验丰富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较高、在建规模较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及时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及时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较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障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较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多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及时。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较高速度、较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较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经验丰富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经验丰富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较高、在建规模较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及时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中国国情适合发展高速铁路,论证了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措施及其意义。

关键字: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是一条无异于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出于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全世界的人口翻了两翻,货物交流量整整扩大了1000倍。目前,交通运输部门消耗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怎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鉴于目前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货物运输需求将扩大二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运输。

一、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

1.占地少。对于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2.节约能耗。高速动车组单位能耗不及波音747飞机的3%,私人汽车能耗的20%。高速铁路是惟一使用电力的运输方式,并且它能利用可更新的能源,如核电、太阳能或水利发电。而其他运输方式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将进一步加剧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3.污染轻、排放低。公路和航空运输不仅产生大气污染而且通过释放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据欧美各主要城市检测数据,城市中各类主要废气40%—90%来自汽车尾气。由于高速铁路是电力牵引,对大气不会造成污染,基本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同时,高速铁路相对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产生较小的噪声。若为把机场噪声效果降到高速铁路噪声的等级,就必须更加远离机场跑道几百米。

4.安全。自1964年日本开通新干线,已安全输送旅客超过5O多亿人次,从未发生行车死亡事故。

5.旅行舒适。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平稳、空间较大、设施齐全,旅客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享受高品质的旅行服务。6.交通顺畅。铁路有自己的运行线路,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基本不受其他运输方式的干扰,运行速度快,对解决时间较集中、客流量特别大的运送非常有效。国内外一些大城市还通过建设地下铁路、城市轻轨及地区快速铁路来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拥挤。

二、中国国情适合发展高速铁路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要选择对生活危害最少、消耗自然资源最小、运输效益较大的交通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铁路运输面临艰巨任务,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铁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已做出客运要高速、货运要重载的决策。交通运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土地资源利用来看,因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减少、消除过度的或不当的土地利用,节约建设用地非常重要。发展高速铁路能使土地资源利用既充分又合理。从能源方面来看,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紧张,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采用高速电气化铁路,能耗大幅度降低。从环境方面来看,高速电气化铁路基本上消除了粉尘、油烟和其他废气污染,噪声比高速公路低5—10dB。

2.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我国铁路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列车速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路网整体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主要干线、部分地区限制型运输矛盾突出,季节性运能十分紧张而且还在不断加剧。尽管铁路采用强力措施,实现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四分之一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列车速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使铁路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发挥铁路在陆上运输中的骨干作用,降低运输成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具有大量客流的大通道发展高速铁路是一条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具有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政府于1994年底就开始对京沪高速铁路进行前期研究,拟建电气化双轨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使之与既有京沪铁路实现客货分流,该项工程预计5年完成,2010年投入运营。年客运能力可达1.2亿人次以上,南下年货运能力达1.2亿吨以上,京沪的旅行时间由目前的14h缩短到6h,将从根本上解决运输能力不足,旅客滞留,货物堵塞问题,同时还可降低运输成本,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3.发展高速铁路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高速铁路是当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与创新,是新技术在铁路上的集中体现。它涉及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技术,特别是高速行车技术集中反映了铁路运输组织、机车车辆、工程工务、通信等方面的技术成就。高速铁路技术在国际上已趋于成熟,但我国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业水平与之相比尚存在差距。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努力挖掘潜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高速铁路不仅将推动铁路科技进步,也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应注重以下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推行国际先进高速铁路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监督管理,促进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企业保护环境,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发明与应用,采取技术措施,减少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具体到选线设计、建设和运营之中,可以归纳为:①科学规划铁路网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既有铁路设施的运输能力。②在选线和线路设计方案时,选择周围环境敏感性最小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路线方案。③在铁路建设施工期间,应减少施工土方,节约用地,注意水土保持。运营期间应坚持清洁生产,较大限度降低对铁路沿线的污染。④在高速铁路建设的前中后期实施可持续运输评价,促进环境与交通运输发展体系自我调节的可持续能力。

四、展望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绿色铁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理念指导下,高速铁路技术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占地少、安全、舒适、节能、减排、环保、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更加突出。发展高速铁路已是当今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化高速铁路的发展在2l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高速铁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能够迅速整合、优化配置资金、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力要素,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在分析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相关部门和地区要建立战略眼光,更新发展理念,才能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高铁;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发展引擎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初步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改变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出行方式、物流手段,大幅度提升城市群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将拉动高铁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刺激城市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通过资源互通、互补、共享等主要模式带动彼此的发展,可以说,高速铁路在现在、未来都会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而,高铁不仅是交通概念,同时也是经济概念、发展概念,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和改变。

一、加快经济、文化同城,提升城市价值,优化城市群的整体功能

从全球范围来看,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价值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之间资源分配、发展水平等不均衡,即便是同一城市群之间的不同城市在资源禀赋、发展模式、城市价值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过去,受地理空间、交通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很难取得协同效应。进入高铁时代,交通方式的进步促进了相邻城市或更大范围内的城市发生联动效应,加快彼此间的经济、文化同城,形成同城效应。目前来看,通过高速铁路的连接和带动,我国高铁沿线的很多城市之间已经或正在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与分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速铁路在改变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中国跨行政区划市场的统一性,提升了按照市场规则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的进程。

二、高铁是拉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发展高铁,不仅提升了铁路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起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引擎的作用,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极其显著。随着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快速落实,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规划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一次深度调整,不仅促进了城市群之间的同城效应,而且通过高铁的连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起区、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得到了较为紧密的空间连接,为先进带动后进、先发拉动后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连接是经济手段、市场手段、基础设施的连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的连接,这种经济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拉动,非常有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之间的协同、均衡发展。

三、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很多人已经感知到了高速铁路对房地产业、教育业、旅游业、航空业等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都因为高铁的选址、规划、建设、运营而发生了改变。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高速铁路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强化,将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受传统思维的制约,很多中国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城市开发”而不是“产业升级”。由于城市土地的国有、稀缺等禀赋,城市主政者的“城市开发”主要以做大城市规模、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等为支撑,这样做虽然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做大城市规模、积蓄公共资金,但同时也会造成房价过高、群众或企业生存成本大涨以及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影响的是实体产业的生存,降低的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高速铁路网络形成后,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产业的跨地区整合有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地方政府不改变发展思路,尽快变“城市开发”为“产业升级”,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升级,人员、产业就有可能沿高铁线路向生存成本较低、生存环境较优的地区转移,尤其是产业资本,因为高铁的便利,有动力、有条件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向三四线城市逐步转移。或者,把研发、营销等部门放在一个地区,把生产基地放在另一个地区,借助高铁的便利实现各部门功能的整合,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成本。资本、产业的转移,必然带动劳动人口的转移,导致城市房地产行业需求的下降,严重时会使“城市开发”模式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铁会以特殊的方式、特别的力量,倒逼一些地区改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变注重“城市开发”为注重“产业升级”,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在高铁时代,产业的迁移、整合、洗牌不可避免,这种趋势既有来自资本的内驱动力,也来自相关地方政府的外部推动。高铁的贯通,会让那些原本交通落后、环境闭塞的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大大改观,其房价低廉、劳动力充足、自然环境优良等优势会得到迅速释放,迎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先的中心城市,随着高铁设施的完善,区位优势会更加显著,原有的一些产业转移出去之后,加快推进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形成和壮大,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四、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带动中国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的高铁产业符合国际上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要求,具有技术含量高、位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处于产业链条的核心部位等优势。高铁网建设,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作用,是带动装备制造产业、基建业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产业升级的引擎和支撑。同时,高铁的发展必然会拉动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娱乐、教育、房地产等诸多行业的转型升级、创业发展,是带动中国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许多行业、许多地区都能从中受益,关键是相关部门和地区要有战略眼光,依据高铁的发展科学编制本行业、本地区的产业规划,及时跟进、对接,才能从容地抓住历史机遇,搭上时代快车。

作者:张宇昂 单位:郑州二中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谈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同时,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呈现剧烈上升的态势。在这种情形下,怎样更好地应对日益繁忙的交通运输,为国民提供品质化的交运服务,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从高速铁路的层面入手,立足于当下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探究其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技术创新 优势 发展 交通运输

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里程,截至目前,已建成时速超过200千米的高速铁路8400余千米,可见,无论是高速铁路的时速、还是高速铁路的通车里程均有了大踏步前进。我国高速铁路领域建设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技术创新,高速铁路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结合高速铁路技术革新的历程,首先介绍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况,接着论述技术创新的各项优势。

1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高速铁路的融资来源匮乏,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票价多年未见改变,因此,高速铁路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90年代中期后,在国家的大力关怀和扶持下,高速铁路的建设规模及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相当迅猛。同时,随着技术改造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着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推行新型引进战略,将研发所需经费纳入引进资金范畴中,在增强企业研发水平的同时,构筑起了当代经验丰富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品牌道路。

高速铁路行业飞速发展的根源在于成功构建起一套完备的、成熟的部级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府引领下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的研发进程。该体系的提出,为高速列车的研发和投入使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指导作用,它依托大系统动力学原理,将高速列车与接触网、周边密集的大气环境和轨道线相整合,开展模拟化仿真,用于明确高速列车同全部相应系统的动态关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全局优化和仿真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在对该系统建立模型时,努力破除传统软件对建模自由度所带来的诸多局限,实现了列车系统的仿真计算。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夯实了牢靠的科学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助于与我国高速铁路理论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规范相吻合。由此可见,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带来了高速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

2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优势

2.1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表现在输送能力强,高速度,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强大的输送能力是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重要优势,就当前来看,我国高速铁路几乎全都达到行车时长相隔4分钟及其以下的目标,在当今高速铁路技术中居于经验丰富地位;衡量高速铁路技术创新水平的最显著标志便是速度,我国研发的京沪高铁,在试运行中打破了时速较高纪录,达486km/h,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铁路运行史上前所未有;为提升旅客乘车的便捷化,经过科学调整,我国高速列车的运行更趋于规律性,高速铁路的站台依照车次固定,并且列车车厢的装饰力求精美,生活、工作设施一应俱全,座位舒适宽敞,便于行走,运行十分稳定,我国高速列车在生产中均保障隔音、减震的高效果,使旅客体会到舒适感;高速铁路因处于全封闭环境下自动运行,又具备一整套相对健全的安全防护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堪称较高,在我国高速铁路问世的数十年里,从未出现过重特大行车事故,事故致死率几乎为零,在世界上的安全性能属罕见。

2.2 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已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目前,我国已总体掌握路基形变、沉降管理技术,高速道岔及无砟轨道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论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水平,还是高速加长隧道的开发均达到世界水平。另外,500米长钢轨焊接仪器及铺设机组研发完成,高速铁路工程的各项基础设施规范体系已形成。

200km/h高速动车组技术已日臻成熟,我国已建造了200km/h的动车组研发平台、技术规划和创新检验平台,较高速度达350km/h的CRH3型列车已在京津客运专线通过运营,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建造成功,高速动车组技术在吸收和创新中已赶超世界水平。

2.3 我国高速铁路呈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依据国家铁路网的具体规划,要建成一个庞大的、多功能的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全国九成以上的人口,连接全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高速铁路的网络化发展必将为技术的进一步改造和创新提供原动力,成为绿色交通的中坚力量。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高速铁路网络所产生的新型客运市场将在国际上首屈一指,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赢得世界市场的主动权。

2.4 高速铁路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

高速列车部级技术创新体系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更新,轨道交通实验室已启用,新研发的多功能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国际上处于经验丰富水平,并在京津、武广等高速线路上展开的追踪试验,累计了大量的实测信息数据,为今后高速列车的全过程、全寿命的探析创造了成熟的技术条件。部级实验室的创建势必成为新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同时,我国高速列车的运距之长也为国际罕见,为高速铁路的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力量。

2.5 我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超越国际水平

我国建设的、发达的高速铁路,离不开的技术设备。在建设高速铁路时,技术设备不单要求在技术上具备前沿性,而且更加经济、和适用。另外,在高速铁路运营中要确保高效益、高密度、高正点率,还有赖于高度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大幅运用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超越世界水平的关键。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为此,要进一步树立技术创新的强大信念,敢于正视技术研究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尽快纠正偏差,充分发挥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各项优势,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