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实用13篇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1

1.钢板连接器组装。在钢板连接器两侧设计为HRB500Φ25的精轧螺纹钢,两种钢筋的长度均为2.5m。HRB500Φ25钢筋穿过钢板连接器的孔,必须露出3cm,焊接采用E502或E506焊条,焊缝的焊脚长度不小于15mm,焊接固定。

2.螺母的处理方法。后浇带钢板安装完毕后要保证螺母为松开状态,松开距离距钢板至少为3cm。在浇筑混凝土前采用手不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将螺母拧紧。待混凝土初凝后将螺母松开,松开距离距钢板至少为3cm。

三、底座板模板施工技术

1.模板系统设计

(1)侧模设计。侧模模板采用5mm厚钢板加槽钢制成,每2m一节,直线段时用高度为30cm的模板进行施工;曲线段超高时用30cm+30cm的组合模板进行施工。

(2)后浇带端模设计。后浇带端模采用竹胶板开槽,保证后浇带精轧螺纹钢筋通过,开口封堵严实,制作尺寸不同的端模板适应不同超高地段。后浇带预留缺口宽度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后续张拉连接的顺利进行。

2.模板安装首先测量放线,其次安装模板和支撑,然后安装轨道,接着模板精调、加固,最后对轨道的标高进行精调。

四、底座板混凝土浇筑技术

1.浇筑前每50m3检查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扩展度、入模温度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浇筑并制作标养及同条件养护试件各2组。

2.混凝土通过泵车直接泵送入模,按照由模板低边到高边的顺序依次布料,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梁端钢筋搭接密集区用直径30mm振捣棒振捣密实,严禁漏振。混凝土振捣时,必须从钢筋的间隙插入,插入的深度严格控制,避免破坏滑动层。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快插慢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不得漏振,谨防过振;振动棒移动距离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每点振动时间约20s~30s。

3.振动棒的作用范围必须交叉重叠。振捣器不能碰动模板和钢筋,防止接缝处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或使钢筋骨架出现位移。插入式振捣完成后,启动整平提浆机对混凝土进行整平;同时人工配合,对于混凝土过高或过低的部位人工修整到位。混凝土初凝后开动拉毛机进行拉毛,拉毛深度1.8mm~2.2mm。

五、底座板张拉技术

在确定底座板张拉伸长量时,首先要明确底座板张拉连接的本质是对底座板结构的“纵连”,张拉连接完成后可在一个施工单元内进行轨道板的施工。张拉连接的控制要素为:温度、时间、张拉量。不同温度情况下的张拉量不同,设计合拢温度为25±5℃,大于30℃或小于0℃不进行张拉连接。当温度大于20℃小于30℃时无需张拉,直接进行连接;当温度低于20℃时,需要计算出对应的张拉量进行张拉,张拉量的计算公式为:ΔLi=(T0-Ti)×αt×Li其中:ΔLi——第i个连接器的张拉量;T0——零应力温度;Ti——张拉时混凝土温度;αt——张拉系数10-5;Li——第i个张拉连接器的作用长度。一个底座施工单元内张拉作业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且左右线同步。

1.K0(临时端刺起点)与常规区的张拉及后浇带浇筑

(1)张拉: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临时端刺纵连的当天,从临时端刺的自由端依次拧紧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4~J1的所有锚固螺母(不施加预应力的拧紧),之后临时端刺才具备了承载能力(抗拉和抗压)。B.接着按构件的温度张拉常规区中靠近临时端刺K0的2个钢板连接器后浇带BL1。C.根据张拉行程,再张拉常规与临时端刺间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D.根据张拉行程,先张拉J1再张拉J2,同时常规区的剩余BL1的张拉可与之同时进行。E.为了保证临时端刺自由端到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3区段的摩擦力起作用,在张拉J1、J2后,以J2张拉行程的1/3张拉J3。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张拉就已经施工完成了。纵连后浇带需在24小时内完成(温差小)。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2)后浇带浇筑: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浇筑常规区的所有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BL1和临时端刺中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和J1。B.底座板纵连后,常规区的齿槽后浇带BL2通常也应该尽可能地进行浇筑,但是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时,常规区的BL2浇筑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具体按实际温度确定),最后一次性浇筑。C.纵连3~5天后浇筑临时端刺J2处的2个BL2。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浇筑就已经施工完成了。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常规区连接浇筑与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3)张拉: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临时端刺纵连的当天,从临时端刺的自由端用扭力扳手依次拧紧钢板连接器后浇带J4~J1的所有锚固螺母。(扭力扳手的扭矩≥450Nm)。B.接着把K0及常规区的所有BL1拧紧(从K0开始)。至此常规区与临时端刺处的底座板张拉就已经施工完成了。纵连后浇带需在24小时内完成(温差小)。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4)浇筑: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纵连完成后浇筑常规区的BL1和临时端刺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0和J1,以及常规区的齿槽后浇带BL2。B.纵连3~5天后浇筑临时端刺J2处中部的2个BL2。至此临时端刺已完成施工并和常规区的底座板完成浇筑。但是临时端刺剩余的后浇带要保持留空直到与下一个常规区的底座板连接完成后才可以浇筑。另一侧的临时端刺和此方法相同,可以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2.K1(临时端刺终点)与常规区的张拉及浇筑

(1)张拉: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根据构件温度,张拉常规区靠近K1的2个BL1。B.再根据相应的张拉行程张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之间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K1。C.依次张拉行程,张拉J4~J2同时可以张拉常规区的BL1。

(2)浇筑:底座板温度<锁定温度A.浇筑临时端刺中K1、J4到J2以及常规区的BL1,一同浇筑。B.在等待一定时间(根据当时温度确定)后浇筑常规区的BL2。C.纵连完成10天后,浇筑临时端刺内所有BL2。

(3)张拉: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从K1开始依次拧紧常规区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螺母,在拧紧时扭矩应该为450Nm。

(4)浇筑:锁定温度≤底座板温度≤30℃A.浇筑常规区的BL1和临时端刺区域内的K1、J4到J2,以及常规区的所有BL2。B.纵连3天后浇筑原临时端刺区域内的所有剩余的BL2。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2

通过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现:4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选择;21%的同学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没有区别;也有1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职业高中和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区别;只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学到专业技能,有利于就业。这说明很多学生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楚,选择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对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加强引导,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减轻他们的负担,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区别及优越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在开学典礼和主题班会上讲高职教育学习成功的案例,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可多讲些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不断强调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对高职教育各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对于高速铁路方面的学生可深入浅出的让他们了解修建高速铁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高速铁路的地缘意义、高速铁路的军事意义、高速铁路的经济意义、高速铁路的技术意义、高速铁路的政治意义、高速铁路的战略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我价值提高认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变相的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暗示和辅导。

一、高速铁路职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理论基础

有些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基础理论知识。我们要引导他们广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而且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协作共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等。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素质,减少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为其融入社会、融入工作环境、更具团队精神、更具协助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论知识是操作的基础和依据,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懂得操作的实际意义和最佳效果,如测绘仪误差的消除,熟练掌握了理论知识,设备使用则更能灵活自如,而且误差更小。理论知识是接受新事物、更新新设备的基础,在走出校门后科技飞速发展,学校里学到的设备可能很快就被新的设备所取代,甚至还没有走出校门,学到的设备就已经落后于新一代设备了,而只有熟练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新设备的操作使用,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力。

另外由于高速铁路的特殊性,我们可把高速铁路的发展史,高速铁路文化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让实践、人文素质与理论基础更好地融会贯通到一起。

二、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

(一)构建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认证体系和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为今后走向高速铁路的工作岗位做好各方面的素质准备。

(二)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技术获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青睐,GE公司和中国铁道部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双方承诺在寻求参与美国时速三百五十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项目方面加强合作。2009年10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之前,中俄间的高铁合作传闻就已沸沸扬扬。之后,中国铁道部和俄罗斯运输部、铁路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境内组织和发展快速和高速铁路运输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帮助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修建高速铁路。中国的高速铁路出口,已经箭在弦上。

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实施双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速铁路的专业术语在课堂上就应广泛涉及,这样可为学生及时有效的获取国外高铁新技术并与之交流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试方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速铁路学科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力求做到科学地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除了通常的课堂闭卷和开卷考试外,还要有课外动手能力的考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把考试场地搬到在高速铁路工现场,采用虚拟现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高速铁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营通车以来,高速铁路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速度、质量都屡创新高。因此,对接受高速铁路方面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速铁路人才培养模式应着眼于未来,模拟现场进行教学,学校可增加综合演练场的投资力度,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找出培养适应技术更新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3

1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九十年代称之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我国的财政投入较少,相应的国家支持力度也是不够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票价一直高居不下。而在九十年代以后,面对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对于运输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随着而来的便是我国对于高速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也是在逐年的增加。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是不断的改革,着重强调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加大对于研发资金以及人才的投入。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同时不断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期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闯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的发展之路。

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与政府积极有效的领导,而在另一方面便是这些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与创新的一线的工作者。两者在高速铁路的推进的过程中,互相推动,为高速铁路将创新技术迅速转换为生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铁路依托强有力的后盾的支持,建设了一个仿真与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建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而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有关于高速铁路的各项的先进技术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说,我国高速铁路各项技术上的创新为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2.1我国高速铁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高速铁路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所有的创新的技术方式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快捷舒适的服务旅客,而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要为己任。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的速度以及安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都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发部门的成就。可以说我国的高速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已经帮助我国高速铁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同时在列车的安全性能上,高速铁路运行更加趋向于规律性,在整个全封闭的行车过程中,自动运行加上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将列车的安全性能提升到最高。不光光在技术层面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旅客的不适感减到最低,同时在列车的装饰上也是如此,装饰力求精美舒适,座位舒适,便与旅客行走同时办公、生活一应俱全,姜维旅客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国高速铁路强大的技术创新之下的高速铁路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2.2我国高速铁路在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

在目前的竞争激烈的世界,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可以说在一行就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于高速铁路也是如此,更可况,高速铁路的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运输量的强度等等都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高速铁路的研发部门更是刻苦专研,在关键性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高速差到、路基变形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在高速铁路的修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无论是高速路段隧道的加长,还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00km Mh动车的研发平台以及检验平台,保证我国的最先研发的技术能够最快投入使用,并且与此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行车的安全。

2.3我国采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团队来说,人员的管理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事情,部门涉及之多,人员涉及之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对于这些的管理,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个庞大的系统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高速铁路部门在建设高质量的服务队伍的同时还不忘加强对于人员的管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上对于我国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的同时坚强自主创新,建设了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队伍,让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运行上不仅仅是安全、舒适的,在服务上也是一流的,列车能够高密度、高效率、高正点率的发行,而这些都离不开高速铁路背后一批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所以说,高速铁路高效率的管理技术,为科研技术创新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世界也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我国高速铁路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其实就目前来说,就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够在网络上得到最快的传播,人们也能够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高速铁路的依赖性也是极大的,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建成一个庞大的高速铁路的运行网络是必不可少的,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也将是以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网络上的竞争又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也是利用它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最有力的一步。所以说,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化的趋势,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赢得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很快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人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的高速铁路的发展上我们将成为领军人物。

3总结

我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在这其中每一个高速铁路的工作人员都明白其中的心酸以及努力。从技术的落后、引进到现在的自主研发成功,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正是这些永不放弃的坚持让我国的高速铁路站在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正是这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带领我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下一个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积极面对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中的每一个漏洞,敢于面对身后困难的挑战,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书写我国高速铁路的又一个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沈志云《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科学通报》2012(08)

2孙海富《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10)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4

一、课程体系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即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实施方案,也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及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方法与过去的高速铁道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但近年来,施工新技术和施工方法新理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普及的速度程度也较高,如CPⅠ、CPⅡ控制网的建立,GPS、RS、GIS、数字测绘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基本“项目导向”模式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并且基于“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测量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测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导向”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有种实现途径:一是根据生产一线真实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三是学生参与真实的施工生产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我们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市场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并结合高速铁路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两翼、双轨并行、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进行以高铁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共建高速铁路施工职业训练中心1个、合资流动实训基地2个、协议流动实训基地12个;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将工作任务归纳为多个典型工程项目,将与高速铁路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即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类型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程项目: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轨道施工、隧道施工等。按工程项目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对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4.形成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完成工程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提炼支撑完成施工工程项目能力的核心课程。并按照从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本专业学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5

一、高速铁路桥梁的深桩基的简单介绍

高速铁路的桥梁总体设计由于要达到技术的要求标准,必须要与周边的实际情况协调,做到科学设计以及科学建构,减轻噪音污染。桥梁的深桩基作为高速铁路轨道的下半部分结构组织,必须要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舒适性等优点,桥梁深桩基结合当地地形,会有不同的形式,要保证这些设计结构能够科学地建造,就必须要求非常高的桥梁技术,做好桥梁深桩基的施工工作是一切桥梁施工工作的基础, 下面将简单介绍高速铁路桥梁所具有的特点。 (一)以高架桥梁的深桩基为主,且采用混凝土材质。高速铁路桥梁一般分为低谷桥梁、高架桥梁以及特殊结构的桥梁三种结构形式,每一种结构的深桩基构造都是很重要的,但整体上仍以高架桥的深桩基构造为主,且在建造桥梁时一般采用混凝土材质,加强上身桥梁的刚度以及强度,增强桥梁的稳定性,提升抗压能力,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混凝土有好几种分类,例如高强度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和流动性混凝土等,每种混凝土都有不同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一样的混凝土材质,以保证高速铁路的质量。

(二)桥梁数量多,且跨度较大,深桩基工作难度系数大。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往往需要建造很多的桥梁以保证高速铁路的正常通行,例如日本高速铁路线路铁路总长3000km,桥梁就占到46%;我国京沪高速铁路总长1318km,桥梁数量占到61%。而且在建造桥梁时,桥梁的跨度较大,这无疑加大了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建设的难度系数。既要减少用地,也要保证施工质量。在挑战高速铁路的跨度时,很多国家还是很谨慎的。由于高速铁路桥梁施工难度系数大,下面将介绍几种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的施工技术。

二、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的施工技术

(一)对待复杂地形采取钻孔技术。桥桩基采用冲击式钻机成孔,一般用的是直径为2.5m质量为10.5t的十字型冲锥,根据成孔尺寸采用焊接方式来保证成孔的大小符合技术标准。在施工之前先要准确测量地形,制定好相关的数据方案,然后再说成孔的工作。成孔的第一步必须要做好孔口护筒的埋设放置工作,相关的施工人员还要检验埋设的程度,人工夯实以防渗漏,出现裂缝,不能达到质量标准。开钻的时候,一般采用1m的低冲程,并多次回填在护筒的底部1.5m左右的地方范围处,保证孔口护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持钻孔内部的水位高度。

(二)做好水下混凝土的控制工作。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灌注水下混凝土,这项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深桩基的施工质量。工作途中要运用到混凝土灌车,要注意到混凝土灌车会不会出现故障,避免延误施工进度。在每个桩基之间用混凝土的用量会超过65立方米,要计算好大概需要多少混凝土灌车,在混凝土灌料时要保障混凝土的灌输顺畅,断料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在整项施工工作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不断检测施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施工的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工作量大,对观测的准确性要求高,所用时间长,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加强改进施工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对设备的影响。

(三)综合运用各种深桩基施工方法。高速铁路的桥梁深桩基建设技术,始终关系到桥梁的整体设计。综合国内外的架桥技术来看,有几种桥梁深桩基的方法以供参考。对于一般高速铁路桥梁的深桩基来说,钢筋笼的制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钢筋笼可以给桥梁支撑的保障,要注意钢筋焊接工作。接下来可以安装导管,对于高速铁路的深桩基建设,导管的密封性是十分重要的,混凝土的灌注的成功与否与它有着直接的关系,此方法在国际上应用非常广泛,给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建设开阔了前景。

结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高速铁路桥梁的深桩基的施工技术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出行的要求,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的施工技术必须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提高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建设的质量,符合预期的设计要求。我国是一个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度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家,高速铁路是沟通这一切以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纽带,我国铁路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桥梁深桩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前景未来,也有利于其他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速铁路桥梁的简单介绍以及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的施工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与介绍,使我们更加了解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对深桩基施工技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高速铁路的建设有助于加快我国的交通建设,也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强.浅谈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设计特点[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技术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主要包括: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运营维护技术。其中,由于我国自身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高速铁路的工程建造中桥梁建设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1 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概述

在现代高速铁路建设中,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已成为关键技术之一。桥梁是高速铁路土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为高速列车提供平顺、稳定的桥上线路,以确保运营的安全和旅客乘坐的舒适。高速铁路技术就是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 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 250 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使列车在营运达到速度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我国高速铁路运营状况的现状是设备质量可靠、运输安全稳定、经营状况良好。无论是线路基础、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固定设备、还是动车组等移动设备、质量稳定,运行平稳。高速安全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职工队伍素质过硬,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记录没有发生旅客伤亡事故,并且高速铁路受到广大旅客的青睐,市场需求旺盛。这些都离不开铁路桥梁的建设。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为了满足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各方面的要求,高速铁路桥梁应具有构造简洁、设计标准、便于施工架设和养护维修的特点,另外还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性能。在我国现在的铁路桥梁建设中主要运用一些方法来满足列车高速、舒适、安全行驶的要求,才能使桥梁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整体性,设计必须满足结构、自振频率、竖横向挠度和徐变上拱限值。桥梁设计必须满足车桥动力响应的各项指标,按刚度控制设计强度进行检算。为了保证列车运行 的连续且平顺并确保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附加应力不超限,对下部结构的刚度、工后沉降、沉降差做了严格的限制,并按车桥相互作用模型进行桥上长钢轨纵向力分析,使桥梁下部的设计更为合理。按耐久性设计作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并且强调结构与环境的协调、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了结构外形、色彩、防震降噪。对于我国的铁路桥梁建设从各个方面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宏伟目标,我国现在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在体制创新方面,创建了合资建路的崭新模式。并且对于铁路桥梁建设管理方面等,需要充分发挥我国铁路路网完整、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统筹利用铁路内外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在铁路建设中,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都协调行动,组织起了强大的工程建设队伍,在技术装备制造中、无论是运营单位还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统一步调,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制造体系。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建设。

2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设计特点

由于速度大幅提高,高速列车对桥梁结构的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桥梁。桥梁出现较大挠度会直接影响桥上轨道平顺性,造成结构物承受很大冲击力,旅客舒适度受到严重影响,轨道状态不能保持稳定,甚至危及列车运行安全。这些都对桥梁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1 高架桥所占比例大。

高架长桥多桥梁在高速铁路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原因是在平原、软土以及人口和建筑密集地区,通常采用高架桥通过。京津城际铁路桥梁累计长度占全线正线总长的比例为86.6%,京沪高速铁路为80.5%,广珠城际铁路为94.0%,武广客运专线为48.5%,哈大客运专线为74.3%。

2.2 大量采用简支箱梁结构形式。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规模、工期要求和技术特点,通过深入的技术比较,确定以32m简支箱梁作为标准跨度,整孔预制架设施工。预应力体系有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少部分采用12 m,16 m跨度的T形梁,预制吊装。

2.3大跨度桥多。

受国情路况的制约,我国客运专线中,跨度达100 m及以上的大跨度桥梁很多。据统计,在建与拟建客运专线中,100 m以上跨度的高速桥梁至少在200座以上。其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最大跨度为128 m,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的最大跨度为180 m,钢桥的最大跨度为504 m。

2.4桥梁刚度大,整体性好。

为了保证列车高速、舒适、安全行驶,高速铁路桥梁必须具有足够大的竖向和横向刚度以及良好的整体性,以防止桥梁出现较大挠度和振幅。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由混凝土产生的徐变上拱和不均匀温差引起的结构变形,以保证轨道的高平顺性。

2.5限制纵向力作用下结构产生的位移。

避免桥上无缝线路出现过大的附加力。由于桥梁结构的温度变化、列车制动、桥梁挠曲会使桥梁在纵向产生一定的位移,引起桥上无缝线路钢轨产生附加应力,过大的附加应力会导致桥上无缝线路失稳,影响行车安全。因此,要求桥梁墩、台具有足够的纵向刚度,以尽量减少钢轨附加应力和梁轨间的相对位移。

2.6改善结构的耐久性,便于检查和维修。

高速铁路是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桥梁结构物应尽量做到少维修或免维修,因此,设计时需要将改善结构物的耐久性作为设计原则,统一考虑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造细节,并在施工中加以严格控制,保证质量。另一方面,高速铁路运营繁忙,列车速度高,维修时间都放在夜间“天窗”时间进行,一般为4h,因此桥梁结构构造应易于检查和维修。

3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关键技术

3.1大跨度桥梁设计建造技术

高速铁路桥梁通常宜采用小跨。但由于跨越大江、大河和深谷的需要,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的修建也不可避免,而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上速度目标值与其他路段保持一致,这也增加了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建造难度。主要设计建造技术包括:采用更高强度等级钢材、应用新型空间结构、研制大跨重载桥梁专用装置、采用深水基础施工新工艺等。

3.2无缝线路桥梁设计建造技术

桥上无缝线路钢轨受力与路基上钢轨受力不同,桥梁自身变形和位移将使桥上钢轨承受额外的附加应力。为了保证桥上行车安全,设计应考虑梁轨共同作用引起的钢轨附加力,并采取措施将其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钢轨附加应力包括制动力、伸缩力和挠曲力。经过多年的专题研究,目前我国系统建立了无缝线路梁一轨作用的力学模型,通过相应的模型试验和实桥测试验证了分析模型和理论的可靠性,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控制指标。

3.3“车―线―桥”动力响应仿真技术

为保证列车高速、舒适、安全行驶,高速铁路桥梁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刚度和良好的整体性,以防止桥梁出现较大挠度和振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车―线―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和发展了多种分析模型,制定了相应的评定标准。在铁道部组织的桥梁动力性能综合试验中,试验车创造了300 km/h以上的速度纪录,验证了我国“车―线―桥”动力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评定标准的可信性。通过多年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基本掌握了高速铁路“车―线―桥”动力响应作用机理。

3.4 无砟轨道桥梁设计建造技术

在无砟轨道桥梁设计中追求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架设和养护维修,确保其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性能,关键在于解决梁体的刚度和变形控制技术。通过对梁体的竖向挠度、水平挠度、扭转角、竖向自振频率等主要技术参数的研究,以及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的控制研究,使桥梁结构能够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的设计建造技术。

3.5 高架长桥快速施工技术

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桥梁长度占线路长度的比例远远大于普通铁路,并出现了一些长度大于l0 km、甚至达到上百千米的特长高架桥。标准跨度简支梁一般采用在沿线现场预制梁厂集中预制,并以配套运架设备逐孔架设的施工方法,特殊跨度的连续梁采用原位浇筑的施工方法。通过工程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准梁制、运、架工艺及相应装备,高质量、高速度地实现了特长桥梁的建造。

3.6900t级整孔简支梁制造运输架设技术

为解决32 m整孔预制箱梁的运架施工问题,国内自主研制了多种形式的450 t级提梁机、900 t级架桥机,900 t级运梁车、900 t级移动模架造桥机等,从建场、制梁、移运、架设等方面摸索出整套制梁技术,具有较好的施工效率、安全性与可靠性。

4结语

不断发展中的中国高速铁路表明,高速铁路在我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潜力,这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未来得一段时间里,不但要持续发展高速铁路,并且要在技术和管理上赶超一些发达国家,从而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由此可见,高速铁路对中国及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需要桥梁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支撑,需要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突破。那么,在我国科研和发展的支持下,在广大施工一线的工人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发展高速铁路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前景也将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7

高速铁路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概念。1985年5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将高速铁路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规定为客运专线300km/h,客货混线250km/h。1996年欧盟在96/48号指令中对高速铁路的最新定义是:在新建高速专用线上运行时速至少达到250km的铁路可称作高速铁路。铁盟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国高速铁路的概念,在既有线上提速改造,时速达到200km以上,也可称为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

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2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

2.1 世界高速铁路的兴起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本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03年10月27日,德国用电动车首创了试验速度达210公里/小时的历史纪录;1955年3月28日,法国用二台电力机车牵引三辆客车试验速度达到了331公里/小时,刷新了世界高速铁路的记录。

日本充分利用德、法等国家高速列车试验经验,并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于196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公里,时速210公里),并研制了“0系”高速列车。东海道新干线以其安全、快速、准时、舒适、运输能力大、环境污染轻、节省能源和土地资源等优越性博得了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欢迎。1964年投入运营,1966年开始盈利,1972年收回全部投资。

第一条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从而引发了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三次高潮。

2.2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三次高潮(见附图)

2.3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大事记

①1964年,全球首列高速列车在日本投入运行,时速为210公里。

②1972年,法国TGV高速列车开始试车,时速为317公里。

③1981年,TGV列车在法国东南部正式投入运行,时速为260公里。

④1985年,德国开始进行高速列车试验,时速达到345公里。

⑤1986年,比利时、荷兰、德国和英国决定联合修建高速铁路网。

⑥1988年,德国ICE成为全球首列时速达到400公里的高速列车。

⑦1990年,法国TGV运行时速达到515.3公里,创下世界纪录。

⑧1991年,德国ICE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时速为250公里。

⑨1992年,英吉利海峡隧道高速铁路建成,运行时速为300公里。

⑩1995年,韩国汉城至釜山高速铁路开工,设计时速为300公里,实验段1999年12月开通。

2.4 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日本。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营业,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小时,日均运送旅客36万人次,年运输量达1.2亿人次。这条专门用于客运的电气化、标准轨距的双线铁路,代表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水平,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由试验阶段跨入了商业运营阶段。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干线建设法》,掀起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浪潮。1975年至1985年间又依次开通了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列车最高时速300公里,基本形成了国内高速铁路网骨架,1997年北陆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60公里。

(2)法国。法国高速铁路称TGV(Train a Grande Vitesse 法文超高速列车之意)。1971年,法国政府批准修建TGV东南线(巴黎至里昂,全长417公里,其中新建高速铁路线389公里),1976年10月正式开工,1983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TGV高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270公里。1989年和1990年,法国又建成大西洋线,列车最高时速达到300公里。1993年,法国第三条高速铁路TGV北欧线开通运营,由巴黎为起点穿过英吉利海峡隧道通往伦敦,并与欧洲北部国家相连,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1999年,地中海线建成,最高时速350公里。法国TGV列车可以延伸到既有线上运行,所以其高速铁路虽然只有1282公里,但TGV高速列车的通行范围已达5921公里,覆盖大半个法国国土。根据规划,法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把东南线延伸至马赛,还要修建通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欧洲线以及巴黎至德国斯特拉斯堡的东部欧洲线。

(3)德国。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Inter City Express)。1979年试制成第一辆ICE机车。1982年德国高速铁路计划开始实施。1985年首次试车,以时速317公里打破德国铁路150年来的记录,1988年创造了时速406.9公里的记录。但是德国的实用性高速铁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修建,1991年曼海姆至斯图加特线建成通车;1992年汉诺威至维尔茨堡线建成通车,1992年德国铁路以29亿马克购买了60列ICE列车,其中41列运行于第六号高速铁路,分别连接汉堡、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运行时速280公里。目前,德国的泛欧高速铁路和第三期高速铁路陆续建成,实现了高速铁路国际直通运输。

(4)意大利。意大利第一条高速铁路是1992年修建的罗马至佛罗伦萨线。1994年正式开始高速铁路网工程建设。1998年对米兰-博洛尼亚段180公里铁路进行改造升级,车速提高至每小时300公里。2000年至2003年又依次建成都灵-博洛尼亚、米兰-威尼斯、米兰-热那亚高速铁路,高速铁路总长度达到1525公里。意大利高速铁路采用最新型的ETR500高速列车,称之为“意大利欧洲之星” 。

2.5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模式

归纳起来,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有以下几种模式:

(1)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专用;

(2)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部分改造旧线,旅客列车专用;

(3)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4)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改造,主要靠采用由摆式车体的车辆组成的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2.6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1)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轮轨系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2)高速铁路的优势已为世人所认同,其战略意义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

(3)对速度的追求和对技术的创新永无止境。速度和技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轮轨技术成为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潮流;而磁悬浮技术代表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4)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正在向相关领域辐射和发展。

3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

3.1 中国高速铁路的提出

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3.2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发展高速铁路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是我国铁路走向复兴的需要与选择。

3.3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与规划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战略设想是:第一步,在近期内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少的投资,较短时间能实现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在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第二步,在21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50-30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

继1997年4月1日开始铁路第一次大提速以来,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在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它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购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途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动车组及电力机车,完成了既有铁路线的提速改造和对高速铁路技术的内化吸收;通过核心技术全面引进,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拥有了自己的CRH,基本上构建了堪与世界水平相提并论的200km/h动车组制造的技术平台,初步掌握了世界顶级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走完了国外制造商历经几十年才走完的高速历程。

3.4 京沪高速铁路展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与既有京沪铁路的走向大体并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该项工程预计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运营。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与既有京沪铁路实现客货分流。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将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开启了中国铁路高速新时代。

参考文献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8

高速铁路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概念。1985年5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将高速铁路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规定为客运专线300km/h,客货混线250km/h。1996年欧盟在96/48号指令中对高速铁路的最新定义是:在新建高速专用线上运行时速至少达到250km的铁路可称作高速铁路。铁盟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国高速铁路的概念,在既有线上提速改造,时速达到200km以上,也可称为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

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2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

2.1 世界高速铁路的兴起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本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03年10月27日,德国用电动车首创了试验速度达210公里/小时的历史纪录;1955年3月28日,法国用二台电力机车牵引三辆客车试验速度达到了331公里/小时,刷新了世界高速铁路的记录。

日本充分利用德、法等国家高速列车试验经验,并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于196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公里,时速210公里),并研制了“0系”高速列车。东海道新干线以其安全、快速、准时、舒适、运输能力大、环境污染轻、节省能源和土地资源等优越性博得了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欢迎。1964年投入运营,1966年开始盈利,1972年收回全部投资。

第一条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从而引发了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三次高潮。

2.2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三次高潮(见附图)

2.3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大事记

①1964年,全球首列高速列车在日本投入运行,时速为210公里。

②1972年,法国TGV高速列车开始试车,时速为317公里。

③1981年,TGV列车在法国东南部正式投入运行,时速为260公里。

④1985年,德国开始进行高速列车试验,时速达到345公里。

⑤1986年,比利时、荷兰、德国和英国决定联合修建高速铁路网。

⑥1988年,德国ICE成为全球首列时速达到400公里的高速列车。

⑦1990年,法国TGV运行时速达到515.3公里,创下世界纪录。

⑧1991年,德国ICE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时速为250公里。

⑨1992年,英吉利海峡隧道高速铁路建成,运行时速为300公里。

⑩1995年,韩国汉城至釜山高速铁路开工,设计时速为300公里,实验段1999年12月开通。

2.4 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日本。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营业,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小时,日均运送旅客36万人次,年运输量达1.2亿人次。这条专门用于客运的电气化、标准轨距的双线铁路,代表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水平,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由试验阶段跨入了商业运营阶段。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干线建设法》,掀起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浪潮。1975年至1985年间又依次开通了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列车最高时速300公里,基本形成了国内高速铁路网骨架,1997年北陆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60公里。

(2)法国。法国高速铁路称TGV(Train a Grande Vitesse 法文超高速列车之意)。1971年,法国政府批准修建TGV东南线(巴黎至里昂,全长417公里,其中新建高速铁路线389公里),1976年10月正式开工,1983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TGV高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270公里。1989年和1990年,法国又建成大西洋线,列车最高时速达到300公里。1993年,法国第三条高速铁路TGV北欧线开通运营,由巴黎为起点穿过英吉利海峡隧道通往伦敦,并与欧洲北部国家相连,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1999年,地中海线建成,最高时速350公里。法国TGV列车可以延伸到既有线上运行,所以其高速铁路虽然只有1282公里,但TGV高速列车的通行范围已达5921公里,覆盖大半个法国国土。根据规划,法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把东南线延伸至马赛,还要修建通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欧洲线以及巴黎至德国斯特拉斯堡的东部欧洲线。

(3)德国。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Inter City Express)。1979年试制成第一辆ICE机车。1982年德国高速铁路计划开始实施。1985年首次试车,以时速317公里打破德国铁路150年来的记录,1988年创造了时速406.9公里的记录。但是德国的实用性高速铁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修建,1991年曼海姆至斯图加特线建成通车;1992年汉诺威至维尔茨堡线建成通车,1992年德国铁路以29亿马克购买了60列ICE列车,其中41列运行于第六号高速铁路,分别连接汉堡、法兰克福、斯图加特,运行时速280公里。目前,德国的泛欧高速铁路和第三期高速铁路陆续建成,实现了高速铁路国际直通运输。

(4)意大利。意大利第一条高速铁路是1992年修建的罗马至佛罗伦萨线。1994年正式开始高速铁路网工程建设。1998年对米兰-博洛尼亚段180公里铁路进行改造升级,车速提高至每小时300公里。2000年至2003年又依次建成都灵-博洛尼亚、米兰-威尼斯、米兰-热那亚高速铁路,高速铁路总长度达到1525公里。意大利高速铁路采用最新型的ETR500高速列车,称之为“意大利欧洲之星” 。

2.5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模式

归纳起来,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有以下几种模式:

(1)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专用;

(2)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部分改造旧线,旅客列车专用;

(3)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4)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改造,主要靠采用由摆式车体的车辆组成的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2.6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

(1)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轮轨系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2)高速铁路的优势已为世人所认同,其战略意义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

(3)对速度的追求和对技术的创新永无止境。速度和技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轮轨技术成为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潮流;而磁悬浮技术代表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4)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正在向相关领域辐射和发展。

3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

3.1 中国高速铁路的提出

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3.2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发展高速铁路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是我国铁路走向复兴的需要与选择。

3.3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与规划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战略设想是:第一步,在近期内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少的投资,较短时间能实现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在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第二步,在21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50-30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

继1997年4月1日开始铁路第一次大提速以来,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在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它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购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途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动车组及电力机车,完成了既有铁路线的提速改造和对高速铁路技术的内化吸收;通过核心技术全面引进,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拥有了自己的CRH,基本上构建了堪与世界水平相提并论的200km/h动车组制造的技术平台,初步掌握了世界顶级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走完了国外制造商历经几十年才走完的高速历程。

3.4 京沪高速铁路展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与既有京沪铁路的走向大体并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该项工程预计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运营。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与既有京沪铁路实现客货分流。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将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开启了中国铁路高速新时代。

参考文献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9

这次事故是一个悲剧。对于悲剧因何发生,做充分的检查和反思,找出真正的原因,避免悲剧重演,可以说怎么做都是不为过的。重估高铁的安全性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笔者要说的是,悲痛不是真相与事实的挡箭牌,就如央视记者柴静曾说的那样: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一旦以悲痛的名义,将舆论引导到“似是而非”上,这样的做法将导致用另一个悲剧去掩盖悲剧的后果。

对于此次动车组事故,到底是技术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或是产品质量原因,这里面的责任是有巨大差别的。

被“栽赃”的速度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7・23事故是动车组的事故,不是高铁事故,“动车”和“高铁”这两个名词是有区别的。笔者注意到在“百度问答”里,也有很多网友在询问这个问题。认同度比较高的答案是:高铁是行驶在无砟轨道上的高速动车,时速一般在300~380公里。动车是行驶在有砟轨道的普通动车,时速一般在200~250公里。“7・23”当事列车运行时速在200公里左右。显然,这个速度与“高文”中提到的时速限制在300公里以内的“安全冗余”,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笔者对于部分媒体集中质疑高铁的速度这一做法大惑不解。对于这起并不是因“速度”而发生的事故,为什么许多舆论一直揪着“速度”的问题不放呢?200公里的时速已经运行了很多年,就算是京沪高铁350公里这一时速,在京津高铁也运行数年了,武广高铁也运行过。其刚刚运行时发生的停电故障,与高铁的技术本身没有太大的关联,因为就算是普通的电气化铁路,也是需要供电的。

对于中国的高铁建设,国外舆论一直非常关注的。2009年,在美国很热门的政治讨论类论坛freerepublic上,针对于中国武广高铁只用了4年就建成通车的消息,有网民评价道:

China is doing incredible things while we rot and decay.(中国正在创造伟大,而我们却在腐烂和衰败。)

I worry most about adversariesthat are builders。The fanatics burnout,you can outlast them like we didwith the Russians。The thieves destroythemselves。But the builders growstronger with every day that goes by。

(我最担心我们对手的实力就是他们的工程师,狂热的意识形态信徒很好对付,就如我们对付俄国人那样,但工程师会每时每刻不断变强。)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2011年国情咨文演讲时,也以中国的基础建设发展,去“倒逼”美国必须保持强大的创新力,他说:“中国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车和更新的机场。与此同时,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在评价本土基础设施时,仅给出了D的低分。”

确实,中国的高铁“速度”一直是让国外竞争对手倍感压力所在。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7・23”这起并非由“速度”引起的事故,而今却将“速度”作为话题来热炒的原因。

“高文”中有如下报道:

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周翊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国内从日本、德国引进的动车组,外方明确要求运行速度不能超过300公里/小时,铁道部把从国外引进的动车组冲刺300公里以上的时速,实际上“是吃掉了安全冗余”。

消息传出后遭到了铁道部的反驳。然而,来自铁路和机车制造系统内三家不同单位的专家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证实周翊民的讲话“符合事实”。

但是就是同一位副总工程师,在2005年5月18日《中华工商时报》上我们可以看到:

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周翊民说:在轮轨高速铁路方面,我们有较充分的技术储备和潜力,只需引进少量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就具备了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条件。

被扭曲的“自主知识产权”概念

由于中国的高铁建立在“系统性地引进已被验证过的发达国家机车车辆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系统合成”上,因此先后有来自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的团队与相应技术被引进。“高文”中表示,这样的做法就是“引进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终止国内进行了十年之久的高铁技术自主研发”。

对此,笔者认为,不能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对立起来,可以说,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科学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能够不重复劳动的当然要尽力购买,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尤其是当我们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成为负担的时候,把技术引进放到第一位,是合理的选择。

在“高文”中,一位受访者表示:“就好像人家卖彩电给你,给了你一本有电路图和各部件尺寸的说明书,你都可以照猫画虎做出来,但他们不可能提及设计思路。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学会,一旦环境有所变化,该怎么修改,为什么要这样改,哪些东西必须要改,哪些可以不改,如果不搞清楚的话,还是不能说你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

对于上述表示,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技术,就如我们做一个电脑控制的流水线,其中控制的电脑当然非常关键,但是电脑的CPU我们无法生产,只能进口英特尔的;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微软也不会给你。因此对于某个具体技术的掌握不在中国手里,并不能作为否认中国的自主创新的论据。

高铁项目是众多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把这些技术全部整合在一起恰恰就是一个高难的技术。在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公司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活儿,中国的高铁能够整合德、法、日、加多国和多家公司的技术,本身就是巨大的创造。原来这些技术是在各国和各公司不同体系内的,现在被整合在了中国高铁这一个篮子里。而中国高铁在各国各公司当中是选择最好最强的公司购买技术的,这些技术“强强联合”的结果,必将是创造比原来技术水平更高的新的系统性技术,这可以非常容易地回答为什么中国的高铁时速可以跑到350公里而他们的只能是300公里。笔者不明白,

这怎么就不能被视为“创新”呢?

更进一步的是,中国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研发时间必然极大缩短,按照西方的研发时间来推论中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研发时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对于可靠_生等极限的实验,很多是可以以理论模型计算的,就如说一个灯泡产品的寿命有多长,是用不着把这个灯泡使用到坏掉才知道其寿命参数的!因此笔者认为,文中对高铁技术的很多质疑似是而非,实际上起到了蛊惑的作用。

这里笔者发现很多质疑都把“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等同起来,这是对“知识产权”概念的扭曲。专利权只有20年保护期,西方研制高铁和高铁面世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很多专利没有多久就要到期了。此外,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和立法的根本思想是以技术公开换取政策保护,避免社会的重复开发。凡是没有完全公开技术细节的专利技术,当你发现了这些细节内容时,就可以以这些没有公开的内容再申请新的专利。因此对于这些专利技术,我们在研发高铁时,本来就没有必要绕过;不购买也可以查阅其专利技术的资料。我们对于外国高铁专利技术的使用和进一步研发,完全是可以在购买其专利技术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自主知识产权在系统整合方面的技术,这不是专利却是技术秘密,这样的秘密是可以长期保持一个国家和一个公司的系统性技术优势的。而在这样的系统之上,最关键的是形成了另外两个比专利更强大的东西,一个是版权,一个是标准!版权保护时限是50年,远远超过专利20年的保护时限;而标准如若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则是对于整个市场的长期控制优势。我们引进的技术是来自德、法、日等不同国家的,他们原来的技术和产品有自己的标准,而我们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实际上是将世界不同的标准统一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实现了在他们标准之上的新标准――中国的标准。依据这新标准设计的产品,同时也就享有了中国自主的版权。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中国高铁整合多国技术,再加上中国自主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新的高铁标准,一个超越世界现有水平的350公里时速的标准。如果这不是自主创新的奇迹,笔者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算作奇迹。

事故是事故,奇迹是奇迹。事故发生了,举天同悲。但如果用被混淆的概念来否认奇迹的话,笔者只能说,这是郭德纲相声里那句“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式的混乱逻辑。

而借着中国此次事故,日本国内有舆论已经开始“抢劫”中国高铁的署名权了,在中国高铁大量技术整合和购买于德、法的情况下,把中国高铁称为“盗版日本的新干线”,把我们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变成他们自己的了。

发展高铁不能因噎废食

在中国,铁路承担了非常多的政府、社会职能。如果完全按照企业行为运作,可以说暑运或春运票价再涨一倍,照样还是很多人乘火车,铁路总公司每年利润立马会翻番。但事实上,中国的铁路运营并没有“企业化”,因为企业化后,直接受损的是老百姓。

中国的铁路运费并不是按照成本计算的,而是按照吨/公里统一计价。对于偏远的地方修建铁路的成本高昂、使用率相对较低,但也是按照平均水平计价了。这是对于地方的补贴,这个补贴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尤其是偏远地方经济至关重要。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对降低整个社会总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铁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全球影响力。2010年境内外媒体密集报道,中国与多个周边国家洽谈修建高速铁路,铁道部成立了数个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中国高铁技术的大输出,对于中国整合高端制造业和产业大提升、改变外贸出口结构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据“高文”报道:日本亚特兰蒂斯投资公司研究总管埃德温・摩纳称,“7・23”事故之后,“中国高铁出口的机会为零。恐怕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者需要花至少20年时间,才能重新向国外采购者证明高速铁路技术的安全性。”

这样的表态,不禁让我想起了网上曾胜传的一个说法:我们的“运十”下马以后,美国人喜不自禁地说:“运十不下马,我们的波音卖给谁去”。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波音卖给谁”并非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运十”悲剧不应重演

“运十”,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飞机,曾被视为“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技术的一次很好的结合”。据报道,从1980年9月首飞成功到1984年,“运十”共飞行了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等国内主要城市,并七次沿“死亡航线”飞抵拉萨,成为首架飞抵拉萨的中国产飞机。1985年2月,“运十”停飞。而在此前,外电曾报道说“在得到这种高度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等。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10

中国高铁要更好“走出去”,有一件事情必须首先解决,那就是尽快恢复高铁设计时速运营。否则,事倍功半。

早在2009年时,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2011年的中国高铁全面降速之后,“运行速度最高”这一地位拱手相让于欧洲。

至少应该在中国高铁运营线路中,有一公里里程的时速350公里的运营,哪怕其他最高300公里时速,也能延续中国高铁前几年运营时速世界最高的纪录,保持自2008年以来,中国高铁最高时速350公里运营的业绩。要不确实有些浪费和尴尬。浪费的是这种建设标准,尴尬的是“走出去”。

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却在俄罗斯规划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的高铁。这可足见俄方的战略远见和对中国高铁实力的真正信赖。

因此,中国高铁在国内理应充分自信。很多高铁早已过了所谓的初期运营期,京津城际高铁都已过8年。曾经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高铁运行试验纪录的中国高铁,应该在该区段至少有380公里时速的一公里运营速度出现。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没有运营最高时速达到设计时速的核心能力支撑,中国高铁“走出去”将需要多少企业和推销员海外费力营销,需要多少国家力量的斡旋!

立标:

自信定义高铁4.0时代

恢复或部分恢复中国高铁设计时速,能快速从战略发展角度提振和恢复中国高铁自信。接下来,才更有助于形成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是用来输出的,其目标是中国高铁标准成为世界高铁标准。这是在高铁产品、技术和项目输出之上的最高境界的标准输出。

中国高铁本世纪初的起始阶段,世界高铁最高运营时速已达320公里,高铁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装备制造等标准体系,掌控在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高铁发达国家手中。作为后来者,中国要发展高铁,只能在此业已形成的各种标准体系丛林之中发展,很难超越已成熟的标准体系。

但原铁道部一反传统,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中国跳出固有世界标准体系,超大规模地展开高铁的建设和运营,以350公里时速运营的多条高铁不断问世,甚至设计时速达到380公里,几乎每一条高铁都是当时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从根本上一举颠覆了世界高铁发展模式,改写了世界高铁发展文明史,让原有的高铁标准体系黯然失色。

运营时速200公里的铁路时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开启的;运营时速300公里的铁路时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法国人开启的。中国将世界高铁从原来的2.0―3.0时代,生生提升到高铁3.5时代。

降速降标之后,最高300公里时速的高铁运营实际,已难以支撑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远志,难以匹配350公里时速以上高铁技术标准的世界推行,显然在世界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互认中话语权和主导力不够。

所以,如恢复高铁运营时速,以完整详实的运营实践为依托,给中国高铁的质量和水平以充分证明,建立全套的世界最高技术平台,全新建立新体系和标准,划出世界高铁代级,甚至重新命名350公里以上时速运营的高铁新名称,这些至关重要。

利用中国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地位,多名任职领导和大量专家的影响,还有国际铁路联盟(UIC)和铁路合作组织的领导地位,不断提出和主导制定高铁领域国际标准,加强标准化国际合作,大范围与高铁主要国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从而有望拥有世界高铁领域的技术标准主导权。

这时候,如果标准在握,以丰富高铁设计和建造经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地域条件下运营的高速列车制造能力,中国高铁完全可以复制到全球。

认证:

让另一条“腿”也走路

当然,高铁以中国标准主导世界标准,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时间和智慧,更需要卓越的实力。

中国高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涉及德国西门子、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等公司,由于早年注重技术的整合和提升,缺乏在国际方面进行敏锐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争取,使一些产品和专利不甚清晰。这在国际工程项目投标竞争中,增加了不必要的制约,使中方很难发挥主导地位。若还想采用中国标准,则更难。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拿下重大项目,就需要付出较大的投入,充分表现出价格优惠,使本应获得的利益价值打折。即便如此,如果中标成功,也难获大利。这是因为,中国铁路零配件和设备的国际化认证还做得不够。在工程建设中,能采用的中国铁路零部件程度还不高。

比如,此前,由中国企业牵头联合土耳其企业共同建设的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所采用的中国铁路零部件不到 5%,主要是很多中国质优价廉的铁路产品没有国际认证,影响项目的全球化采购,难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在加强中国高铁标准体系形成和加强国际宣传的同时,还应该加快高铁零配件和设备的国际化认证,尤其是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标准认证。如此,中方中标国际项目,则可尽可能采购中国铁路各类产品;不幸项目落败,则中国铁路获得国际认证、质优价廉的产品还可跻身项目采购中。

中国铁路产品装备要获得国际认证,不仅需要运送产品装备到国外去做试验检测,设计规范、工艺流程等也都需要采用国际标准,费时费力,还要付出大量的认证资金投入。

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中国高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国高铁“走出去”应该继续开发技术性能更优、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高速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分工与合作,联合发生争议、拥有相关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外国企业,共同合作参与国际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推进产品国际化认证,减少贸易壁垒,进而为“走出去”创造战略条件。

国家铁路局、中铁检验认证中心(CRCC认证),应该主动将目光投射到国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度,加快对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深度推进UIC、ISO、IEC等组织合作,促进中国标准互认,产品认证,推进中英文标准形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拥有高铁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铁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部级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40余个,并且作为国际铁路联盟会员单位,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的中国技术对口单位,应该助力推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铁路产品、技术、标准的互认和联通。

此外,国家应该采取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尽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鼓励组建以国际互认为前提的合资认证机构,多渠道实现中国铁路,尤其高铁产品与世界对接。

登顶:

时速600公里试验是最大的营销

回到本文最前面的话题,中国高铁“走出去”真正需要怎样的舆论助力。我以为,在真正具备实力之上,需要的是营销宣传。

这种营销宣传不仅是花费巨资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让CRH380A高速动车组精彩亮相,也不仅是《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城际铁路设计规范》等英文译本在国内出版,而应该是战略层面“登顶”式的营销。在这方面,不能不学习法国的手法。

曾经,就在中国第六次大提速前夕,2007年4月3日,法国高速列车V150在行驶试验中达到574.8公里的时速,打破了1990年由法国高速列车TGV创下的时速515.3公里的有轨铁路行驶世界纪录,显示法国铁路运输实力,验证有轨列车最新技术的可靠性,增强法国铁路运输领域的竞争力,成为法兰西国家和人民持久的骄傲。至今法国仍是列车行驶最快速度的保持者。

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前的 12月3日,CRH380A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再次刷新此前在沪杭高铁创下的时速416.6公里的世界运营铁路最高纪录。

同样都是世界“第一速”,从轨道交通业内看,中国在建成的高铁运营区段,用正常运营的高铁列车,列车完好无损创造如此速度纪录,比法国的技术水准要更高。法国高铁则通过建设试验段,改造列车,采用花岗岩特级道砟、窄车体(并排4座)等设置,实现了列车极速运行这一佳绩,试验之后的列车几乎报废。

衡量高铁列车安全性有三个重要指标。国际标准规定,脱轨系数不高于0.8,轮轴横向力不高于48,轮重减载率不高于0.8。而CRH380A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跑出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第一速时,这三个指数为0.13、15和0.67,分别是安全极限的16%、31%与84%,居然比时速350公里时还要优。

但从社会外部看,新闻舆论、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法国高速列车创造的574.8公里时速是有轨铁路行驶的世界纪录。站在国际社会的角度看,就好比中国拥有高铁的“青藏高原”,但其“珠穆朗玛峰”却在法国一样。

有人说,是不是拥有世界最高时速并不重要。是的,但像中国这样一个高铁综合强国,改写速度纪录,才能匹配中国高铁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功利地讲,如果中国创设条件,开展高铁竞速试验,不管是否刷新法国高铁纪录,必然就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最好营销。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11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不得不解决的两大测量技术难题是: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精度要求高,为了实现轨道几何状态的高平顺性,要求测量精度必须从原来的厘米级提高到毫米级,甚至是亚毫米级,这就对铁路工程测量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体系和标准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高速铁路沿线大范围形变监测的技术挑战,为保障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营,必须及时、高效、快速地监测铁路路基和桥梁的几何变形,并进行稳定性评估,这需要对大范围形变监测理论与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与开发。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立足于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与形变监测的理论体系与技术系统,提出若干的想法。

二、高速铁路精密测量及形变监测内容界定

(一)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内容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贯穿于高速铁路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测量全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高速铁路平面高程控制测量;(2)线下工程施工测量;(3)轨道施工测量;(4)运营维护测量。

(二)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目的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在各级精密测量控制网的控制下,实现线下工程按设计线型准确施工和保证轨道铺设的精度能满足旅客列车高速、安全行驶。高速铁路旅客列车行驶速度高( 250-350 km/h),为了达到在高速行驶条件下,旅客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1)线路严格按照设计的线型施工,即保持精确的几何线性参数;(2)轨道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平顺性,精度要保持在毫米级的范围以内。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应根据线下工程和轨道铺设的精度要求设计高速铁路的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精度。

(三)高速铁路轨道铺设的精度要求

高速铁路轨道施工的定位精度决定着高速铁路的平顺性,高速铁路轨道铺设应满足轨道内部几何尺寸(轨道自身的几何尺寸)和外部几何尺寸(轨道与周围建筑物的相对尺寸)的精度要求。其中内部尺寸描述轨道的几何形状,外部几何尺寸体现轨道的空间位置和标高。

1、轨道的内部几何尺寸

轨道内部几何尺寸体现出轨道的形状,根据轨道上相邻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就可以确定,表现为轨道上各点的相对位置。轨道内部几何尺寸的各项规定是为了给列车的平稳运行提供一个平顺的轨道,即通常提到的平顺性。因此,除轨距和水平之外,还规定了轨道纵向高低和方向的参数,这些参数能保证轨道有正确的形状。利用这些参数可以检查轨道的实际形状是否与设计形状相符,轨道内部几何尺寸的测量也称之为轨道的相对定位。

2、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

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是轨道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和高程,由轨道中线与周围相邻建筑物的关系来确定。轨道外部几何尺寸的测量也称之为轨道的绝对定位,轨道的绝对定位必须与路基、桥梁、隧道、站台等线下工程的空间位置坐标和高程相匹配协调。轨道的绝对定位精度必须满足轨道相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即轨道平顺性的要求。由此可见,高速铁路各级测量控制网测量精度应同时满足线下工程施工和轨道工程施工的精度要求,即必须同时满足轨道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的精度要求。

(四)高速铁路形变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形变监测的主要内容

路基: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路基高度,主要包括路基面的沉降监测、路基基底的沉降监测和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桥梁:以墩台基础的沉降监测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监测为主。涵洞:自身沉降监测和洞顶填土的沉降监测。隧道:隧道线内线路基础的沉降监测。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等过渡段沉降监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监测为主。站场:无特殊情况,一般按正线线下结构要求的相关内容监测。

2、形变监测的基本要求

(1)当发现沉降数据出现异常时首先自查,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2)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测量。首次测量应进行往返监测,并取监测结果的中数,将经过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初始值。(3)为了将系统误差减到最小,提高监测精度,各次沉降监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附属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监测路线和监测方法进行,监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进行监测。即实行“五固定”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4)沉降监测需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每次监测前需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5)在沉降监测过程中,应做好重点信息的记录,如架梁、运梁车通过时的施工荷载,测量时的天气情况和地下水情况,这利于对沉降变形和异常数据进行分析。

三、高速铁路精密测量及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成果与展望

目前我国对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与形变监测理论与技术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发了相应的软硬件系统。其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如下:

(1) 提出了轨道控制网与轨道基准网的建网理论与技术体系,自主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控制测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与国外技术同等精度,但性价比明显优于进口软件系统),多项研究成果已被相关规范所采纳,实现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国产化。

提出了轨道控制网(CPIII)与轨道基准网(TRN)的建网理论与技术体系,自主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控制测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与国外技术同等精度,但性价比明显优于进口软件系统),多项研究成果已被相关规范所采纳,实现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国产化。发现了 CPIII 平面控制网外业测量测回数与精度指标的关系,提出了 CPIII 平面网外业测量不控制 2C 互差的测量模式,可显著提高 CPIII 网测量的效率,提出了 CPIII 网区段间衔接的余弦函数平滑搭接新方法,提出了 CPIII 三角高程网构网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平差模型与精度评定方法,开发了 CPIII 平面及高程网测量和数据处理软件。提出了 TRN 平面及高程控制网构网模式及置平坐标转换方法,推导了 TRN 平面及高程精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实现了的 TRN 的精度评定(国内外没有类似精度评定),研制了 TRN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首次实现了 TRN 外业数据采集的程序化。

(2) 独创性地提出了永久散射体网络化雷达干涉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发了国内首套基于卫星 SAR 影像的高速铁路 PSI 沉降监测软件,沉降测量精度可达 3-5 毫米(精度优于国内外类似系统),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及沉降漏斗的可探测性,为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填补了长大线性工程沉降监测技术的空白。

发现了制约高速铁路大范围沉降监测的主要因素,即时间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发现了农田区域及植被区域永久散射体(PS)稀少的现象,发明了分体式人造角反射器,提出了固定式与分体式人造角反射器并行布设的模式,解决了农田和植被区域沉降监测的难题。

(3)加强抗差卡尔曼滤波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如下图为一桥墩沉降变形监测网的一部分,点BM12和点BM13是该监测网的基准点,其余各为点桥墩的沉降变形点,线路长约0.25km,采用二等附合水准路线,观测周期为7天,共观测了15期。与普通卡尔曼滤波法处理的结果相比较,抗差卡尔曼滤波法的波形更稳定,且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波动,说明抗差卡尔曼滤波处理的结果与各期平差值更为接近,抗差卡尔曼滤波法优于普通卡尔曼滤波法。

图 桥墩沉降变形监测网

(4)其他形变监测实施措施

(l)采用局部更新水准点高程方法来解决水准点之间高差闭合差超限问题,对于复测未超限的段落维持水准点高程不变,超限的段落两端联测两个或多个水准点或深埋水准点,直至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再对该水准线路范围内的水准点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对个别差异沉降明显的水准点高程值做局部调整。(2)在无柞轨道施工前,对全线精测网复测一次,以基岩水准点为高程计算基准,统一更新所有线路水准基点的高程,以复测后成果作为无柞轨道施工期的高程基准。根据新高程基准,对线下竣工中线进行复测,对底座板的厚度进行验算,必要时对设计坡度进行局部变更。

四、结束语

综上,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建立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奠定基础,而且为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及时提供测量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12

2.我国高铁发展现状与规划2003年10月12日秦沈客运专线正式运营,它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可以说,是中国铁路里程碑式的建筑。它是中国自己研究、设计、施工的时速200公里的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时速300km的高铁———京津城际客运正式通车并投入运营。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全面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小时。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

3.我国高速铁路取得的巨大成就高速铁路技术的原创者是日本、德国和法国。日本的代表作是新干线,运营时速300公里。法国的代表作是地中海线,运营时速320公里。德国高铁的运营时速是300公里。我国截止到2009年底,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6552公里,其中,新建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3676公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876公里。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瞬间时速达394.3公里),创造了世界高铁运营的第一速度。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1069公里)的、运营速度最快(瞬间时速达394.2公里)的高速铁路。

二、我国高铁发展目前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及事故反思

1.高铁发展的经济与市场限制适合高铁的生存环境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能够承受高速轮轨比较昂贵的票价和多点停靠,第二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轮轨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而我国目前在建的高铁的地方并非都能满足以上两点的要求,换言之,我国并不具备全面建设高铁的土壤。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铁的超前建设,其价格必然是“昂贵”的。

2.高铁发展的技术与时间限制我国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是跨越式发展还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正常的情况下,高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与一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渐进过程,不应该出现我国集中爆发的情况。现代高铁运营非常成功的日本,并没有即刻大规模的发展高铁。日本在建造铁路时,先把路基修建好,然后等十年,让路基自然沉降固结,所以日本的新干线40多年没有出现问题。而我国如此急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可持续隐患的。必然造成后期维修和维护费用的大量增加,甚至有些路段要重修。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篇13

一、我国铁路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

(一)铁路发展快速与现代化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从第一条铁路在我国的土地上运人送货开始,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铁路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更快速、更科技、更安全是铁路现代铁路的理念之一。用西部铁路发展来说,直至2015年西部一些省市就形成了“2581”的密集铁路骨架,光陕西一个省的运行距离就从3750公里增加到大约6000公里,一跃成为全国排名铁路运行第六位,旅客搭乘1.1亿人次,货物运送达5亿吨。有人计算,在未来十年里西部光陕西一个省的国有与地方的铁路加起来总里程都将达到7000多公里,可见整个西部地区的铁路发展就将达到一个高峰,整个中国的铁路事业也会达到鼎盛时期。除了传统铁路的大力发展,高铁的兴起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铁路的电子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现代电子技术与科技的结合以高铁最为突出。人们出行高铁是飞机之后第二大选择。在铁路高速发展,技术快速革新,科技投入使用的前提下,铁路技术人员却是极具的短缺。

(二)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与需求

蓬勃发展的铁路事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新鲜血液加入,但可以掌握这些日新月异的铁路建设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却是少之又少。在铁路事业上升趋势发展的同时铁路从事人员却是走相反曲线,同样拿西部的陕西省来说,铁路在日益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是不停上涨,按每年300至400公里铁路通车来算就需要大约6000到8000的补充人员。我国铁路的从业人员不仅稀缺还有主要的问题是年龄偏大,新技术不会运用等问题。在铁路的发展中,中高级Q技术工人成为现代铁路的中流砥柱,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与丰富经验且易接受新鲜技术,而这类技术人员也是最短缺的,而这些员工也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随着铁路的发展其庞大的延伸岗位也需要大量的人员,所以复合型人才最受到铁路的青睐,他们拥有多种技术知识可以适用于多个岗位不再单一限制,这也加强了从业人员的技术与知识 含量,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铁路从业人员短缺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运用,许多员工无法适应,学习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度,这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说明我国铁路事业急需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责任也就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对铁路技能人才培养的劣势与措施

(一)高职院校在铁路技能人才培养里的“漏洞”

1.开设铁路技能课程高职院校少。高职院校,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进行系统着重教学与培养的学校有较强实践能力。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工业生产、服务业为主,例如电力、建设等。设置的课程都是实际动手操作较强的职业技能,学成后可以快速上岗为第一目的。像铁路工作比较正式大型的工种则是开设个、课程很少或以理论较多,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和知识。

2.专业教学铁路技术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与指导,然而在学校大批量出现的同时拥有高技能、高职称的教师却少之又少,加上课程较少的情况下想要学到专业的铁路相关技术知识是很难的。老教师在技术上很少能涉及到现代化技术的问题,新教师太年轻没有实践经验。这就影响到学生的整体质量。

3.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整体素质低。高职院校是针对许多专业领域开办的教学,但一部分的学生却没有很强的学习意识,素质较低。缺乏职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持有证书技术较差的现象时常会在高职院校出现。这也影响了铁路从业人员的整体发展和道德品质。

(二)高职院校输送铁路专业人才的措施

1.正确定位,明确目标。我国高职院校非常多且繁杂,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为国家社会和铁路发展输送高质量优异技术的从业人员。其次,找准办学目标与培养人才的模式。

2.拓展高职院校铁路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针对铁路事业的专业课程,从职业入手深入分析开设适合学生的课程与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应实践与理论结合从事实入手用时间说话,专业设置应秉持职业道德精神找专业人士谨慎研究后开设。

3.教学人员“双向学习”与“校企合作”学习模式。高职院校在铁路技术的教学上,应大力招聘拥有专业铁路领域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具有铁路知识与专业素养的教师教授成为本校客座讲师,也可以派遣本校教师去铁路进行技术实践的学习。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好的途径,例如在铁路技术的教学上,学校供应场地,铁路供应人和技术。以铁路工作的技术人员为客体教授学校学生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学校则为铁路提供了好的培训环境。

4.打造专业铁路技术培训制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想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必须要有专业的培训制度和流程,对于铁路这类需要更加专业和先进技术的职业,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有科学的、规范的教学制度和流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动手操作相融合。只有按照严格的规范才有专业的技术学习。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成为理论、实践、全方位的多元化人才。

5.产学结合,迈入企业“零距离”。高职院校教育专业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踏入工作岗位能尽快投入工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精神,在符合市场经营规律下成为与企业工作“零距离”的人才。同时“产学结合”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在铁路工作同样拥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在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后,进入哪一个工作领域,自己动手实践,技术与理论更适合铁路工作中的哪一个部门,也需要高职学校在最后作为学生的最终导向。

结束语

最后笔者希望更多的在教育及铁路工作上的专业人士能及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及未能提到的理论,提出建议和补充,也是为提高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及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发展输送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先进,黄霞春,葛庆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17):111-11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