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成为了这些民办高校当前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教师教学论文

1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1.1课堂重讲授,实践教学力度弱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及时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障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近期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近期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培养特征,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互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完成好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现代物流产业输送更多更的物流管理人才。

作者:黄智海刘斌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SWOT分析

1劣势分析

1.1协同创新不足。由于地方院校和政府、院所以及企业的协同不足,实践教学开展困难。一方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和企业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地方资源有限。一般地方很少有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1.2核心竞争力缺乏。地方高校受其自身层次和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在与全国重点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素质有差距。同时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实践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培养未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3实践师资队伍缺乏。人才队伍引进的重点是院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科学研究水平忽视实践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不够,教学能力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实践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政策的导向,教师自身普遍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

2机会分析

2.1高等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意识到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而且地方高校也是本着服务地方的理念而成立的,更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据调查,“子女教育”一直都是中国居民投资意向和储蓄目的的及时位[1]。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2.2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事实证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多企业都反映专科生基础太薄弱,素质亟待提高。这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提供了市场需求。而且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人才紧缺,市场需求旺盛。

3威胁分析

地方高校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威胁:重点院校、职业教育学院、同类院校等。地方高校不具备重点院校的“名牌效应”,也没有职业学院的实践条件,而层次相当的同类院校数量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多与重点大学办学定位向相似,已面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对人才水平要求的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若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二、策略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应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品牌优势。地方高校品牌优势的形成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找准定位,确定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凝练为地方服务的特色,形成品牌,从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2]。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就要依托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并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地方物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和邻近大城市资源的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其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只要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层次物流应用型人才。

作者:张蕾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引言

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及时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众多高校相继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办学历史短、教师队伍相对缺乏、实践平台较少、实践教材不规范、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等因素,致使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对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同类专业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方方面面,这也对物流管理专业老师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研究方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对较晚,教师的教龄较短,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一些教师由于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由原来的管理、运输、经济等专业教师岗转岗至物流管理任教,对物流专业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理论程度,很难要求做到实践教学的行家;新引进的博士或研究生在校期间大都跟随导师从事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尤显不足;此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占比更显不足。

(二)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无外乎课内实践、企业参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实训以实验室教学为主,利用学校现代物流实验室里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设备、AGV小车、装卸设施、重力货架、超市、条形码、RFID等物流设备及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超市MIS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增加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及相关控制系统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但由于缺少资金及配套的实践教材、指导人员等,导致对很多软件、设备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操作,如超市的MIS系统仅是老师演示一下,受实验商品种类、品种、规模等因素限制,学生对超市MIS系统的学习和应用与实际大型超市商品管理大相径庭。校外实习亦基本流于形式,老师下达课程实习任务,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很少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的对口程度、企业规模、实习岗位也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机会去企业顶岗实习也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并不能使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作者近十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是校外实习形式大于内容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系统性和资源整合性等特点,相对于其它管理类专业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大量必备的实践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而且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理念、物流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要求更多的配套资源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物流设备采购较为昂贵,建设一个现代综合物流实验室,学校需要投入几百万的资金,即使是具备仓储、搬运、分拣等最基本功能的物流实验室也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的投入,而且后期软硬件维护成本也比较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资金有限、场地较为紧张、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导致实践教学资源普遍较为匮乏,这与物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众多环节)所要求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形成较大矛盾。在校外实践资源方面,实习企业多数不乐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因为一旦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就会给企业增加许多额外工作、责任和风险。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学生对实践学习缺乏理解,实习只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实习基地能够安排的岗位和学习的时间有限,等到学生真正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时候则要返校学习,这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事情企业基本都不愿意做。总之,学校资金的紧张、实践教学资源的昂贵、实习单位的推脱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普遍匮乏。

(四)实践教学教材方面的问题

我国真正的物流管理教学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发端于21世纪初,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至今仅有14年的时间,起步晚、底子薄、经验缺乏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其中物流专业教材编写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教材版本众多、案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重复等,且较为成熟、的教材大多适用于理论部分教学,而实践教学部分的教材十分溃乏,出版社出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教材几乎没有,尚属空白,如指导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等实践课程尚未有统一的实习教材,均由各学校不同实习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汇编简单的书面材料,这些实践指导材料往往仅能起到穿插佐证作用,覆盖面狭窄、概括性较弱、操作性不强、方法较为简单,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较好的参考资料和成册的实践培训手册指导,随意性很强,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强化教师管理,优化师资结构

针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指导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一是强化对教师引进管理工作,除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外,尽量引进“双师型”或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二是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可为已有教师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鼓励参加的物流会议,让教师多与社会、企业、专家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三是聘请校外物流企业的业务经理、部门经理或企业负责人来校给学生上课,零距离与企业接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确将来就业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四是鼓励教师申报校企合作科研课题,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诊断问题,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收集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校内实验平台方面,学校应规划专门的教学场所、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专门实验人员,建设和完善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物流设施的综合实验室。系统演示实验室主要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RFID、分拣、立体库等仿真模拟,再现一个整体、逼真、先进、实用的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以便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运输、仓储、配送、装卸、货代、报关等物流操作;配备物流设施的综合实验室则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搬运、运输、仓储、超市等实体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对物流设备的认识。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地实践环境,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长期稳定的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多、经费缺、宣导少等原因,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大规模的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资金补贴、工作量补贴、聘任企业管理者为兼职教授等措施帮助专业教师与物流企业、零售企业、制造企业、港口、车站、机场等物流组织建立广泛、长期、稳定的联系,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构建指标体系,增进教学评价

前述分析表明,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办较晚,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院校既缺少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又没有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受教师水平、实验安排、实习基地条件、实习经费等因素限制,规范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成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论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否拥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企业、企业对待校方安排实习环节的态度、实习企业与物流专业对口匹配程度)、校内实验平台建设(校内是否拥有专业化的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在专业实习中的利用率、物流实验室在专业实习中的辅助功能性)、专业实习教学体系(专业实习计划内容的充实性、实践环节占到实习内容40%以上)、专业实习效果反馈(学生的专业实习报告、老师的专业实结、企业对专业实习的意见反馈)、实习师资力量配备(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队伍结构、实习老师激励制度的建立)、专业实习经费保障(物流专业实习经费的充裕程度)等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

(四)配套合理政策,保障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政府和学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保障实践教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费保障方面,学校需拨出实验室专项建设和维护基金,并成立专门的管理结构;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可实现资金和技术人员的相互共享,学校提供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一些研发性的工作,而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建立实验室,校企合作,维持实验室的健康发展。二是规章制度方面,建立从实践教学组织、计划执行、安全管理、教师管理、实践考核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通过实施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达到实践教学高水平产出。三是工作量政策方面,如教师带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半天,需要做交通工具的联系、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出发前的动员等多方面的准备,老师为此付出的工作量远远不止半天四个学时计算的工作量,学校在实习工作量计算政策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考虑。此外,针对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脱产学习的老师,应给予恰当的工作量补贴,以保障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潘坤友魏鸿雁单位:盐城工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在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过程管理为主的对策,以提升论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前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水平反映了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展示了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和提高水平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在管理类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笔者结合在历届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探讨。

1 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偏差问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高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毕业论文的水平高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实习、考研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没有实际用途,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大多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平时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毕业论文,使学生产生功利心而忽视毕业论文。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学生态度上应付,以至于抄袭、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发生。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调整论文写作动机是首要任务。

1.2 文献综述问题。不少学生的文献检索的能力比较欠缺,没有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对题目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文献阅读和综述应该放在开题报告前,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和阅读,才可能对论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充分认识。

1.3 选题空泛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或者理论价值,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力因素,结合实习经历等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备选题目,再和指导老师斟酌确定具体的题目。最常见的问题是题目太大,泛泛而谈,应该提倡“小题大做”,要求初步调研之后再确定具体选题。

1.4 格式规范问题。格式问题在学生毕业论文中非常常见,一方面因为认识上不够,没有重视格式规范;另一方面是Word软件编辑能力不足,不能排版出要求的格式,即使提供了规范的论文模板也会出现各种细节问题。

1.5 逻辑结构问题。毕业论文逻辑结构混乱是很普遍的现象,需要反复指导修改。论文逻辑上一般是先分析说明问题,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如某同学论文题目是“泉州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若干问题研究”,在绪论部分要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果蔬农产品冷链的基本概念界定清楚,之后的正文应该首先对泉州市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这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要进行分析。其中的具体数据从哪里获取,通过怎样的调研分析可以跟踪具体水果、蔬菜的各物流环节,从而了解整个冷链过程,能够用流程图等图表工具表述清楚,从成本、服务等角度来分析问题所在。再针对性提出对策,包括对政府的建议,对企业的建议,对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议。分析这些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物流企业的实践反馈,或者零售商的实施反馈情况来验证。如前面分析过程建立模型,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对比验证。

指导老师在开题报告中应该把关,确定学生论文的目录结构,章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因果先后顺序要清楚,三级标题层次分明。

1.6 文法问题。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的问题,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足,需要平时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规范不够,即使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会犯很多错误。如论文通篇都必须且只用第三人称表述,句式语气必须是陈述句,要避免及时人称,避免感叹句、疑问句,避免口语化的词句,避免网络用语,这是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在历次毕业论文指导中都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可谓“屡教不改”。

2 主要对策

2.1 加强对学生引导。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鼓励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挖掘培养其科研能力,提前进入学术研究的状态。对于就业实习的学生,可以鼓励就实习企业的具体物流问题开展调研,进行调研型论文写作。严格要求和引导激励学生同样重要。

2.2 针对性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包括科技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力培养、管理研究方法论、科技论文的结构文法、文献综述等内容,针对即将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开设。也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分阶段进行。对于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编写FAQ①小册供学生查阅。

2.3 对论文选题的优化。物流管理教研室结合历届毕业论文情况,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库,并对应擅长该题目的指导老师以便学生选择,论文选题库每年更新一次,保障选题的时效性。学生有初步选题意向后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选题范围,并撰写调研计划和开题报告,指导老师把关,同意具体的选题再继续调研和论文写作。

2.4 格式与文法问题的检查。对于格式、文法等琐碎问题,比较耗费指导老师的精力,尽量采取集中指导的办法,在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情况下,让同一小组学生相互之间阅读检查,可以较大限度检查出他人的论文错误,也能提醒到自身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总体指导,关注结构逻辑问题,避免精力分散。

2.5 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始终。要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满足社会企业需要,不可能依靠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目标,需要在大学四年培养计划中就加强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充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每学年的实践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会“水到渠成”。

2.6 加强毕业论文考核和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把关”环节,学校院系应该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出较高要求,加强考核和奖励,严格执行和提高反抄袭的技术手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在学校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大致分5个阶段,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选择论文大方向和指导老师。

(2)开题阶段:选择具体论文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论文思路,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3)实习调研阶段:按开题报告中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研和实习,撰写调研报告。

(4)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多轮修改,严格把关,导师给出论文定稿分数和过程分数;除提交正式论文,还要求提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5)论文答辩阶段:答辩组老师把关,给出答辩成绩,并核算总成绩。

3 结 论

总之,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水平,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在制度、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标准化和过程管理是关键,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准备阶段到开题、调研、写作以及答辩评分环节的各个细节,形成标准化文档以加强引导和管理。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1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障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近期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近期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

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培养特征,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互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完成好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现代物流产业输送更多更的物流管理人才。

作者:黄智海 刘斌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民族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一、引言

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上、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民族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互联网+”新常态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并为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传统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明确指出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往的同种课程知识结构过时

所安排的课程与本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实践内容有所不足(仅占调研高校的43.71%);所教授课程也无法反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并无明显特色、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二)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紧张与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尤其是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的院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凸显。同时教学偏重理论,手段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教师往往缺乏从业经验或企业实践经历。

(三)传统课程资源不能共享

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最多,由2000年的2个提高到2013年的393个。73.68%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实验实训室占地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下。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2]。

(四)民族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

据调查,截至2014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其中专科以上民族类普通高校32所,本科院校24所,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有4所。从2006年到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相继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特色。但是,民族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3]。

三、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倒逼出对各行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细分。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人才应该首先拥有这样的三大思维和十大物流技能类型(图1):及时,需要有开放的思维,而且随时拥抱行业前沿信息,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市场、行业趋势,敢于推动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第二,需要有拥抱思维,能够随时抓住标杆企业的近期动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主动适应变化;第三,要有跨界的思维,将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结合本行业的特性,具备较强探索精神。

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为研究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其民族,语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内的少数民族情况设置适合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高校及我国民族地区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应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变化,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从2011年招生以来,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应用型物流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和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

(一)分层培养模式

及时,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物流金融和采购管理等方面综合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二,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丰富学术课题和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同时具备追踪行业前沿趋势,能够解决企业问题能力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二)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

1.及时修订并更新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在2014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实训和跨专业实践操作环节,确定合理的实验与实习内容、时间及学时数,保障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配合;同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第二课堂,设置几类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4]。

2.设置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平台。作为民族本科高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改革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赢得更大竞争力。

3.购置实践教学平台。2014年学院大力投入购置软硬件设备,建立了1200平米的现代物流中心,购买了各种物流仿真实验软硬件设施,增加物流软件的仿真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及能力。通过加强和物流企业的联系,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与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以及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解决方案能力。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和教师“双师型”培养活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并借鉴各种大学生活动,如课外竞赛、创新实验活动和创业大赛活动,积极筹备并组织开展院、校内的多种特色课外竞赛活动,从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学生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

5.重点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众多教学环节中都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企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时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相关课外活动中,才能保障教师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5]。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应用性型、复合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人才,能为“互联网+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的“智慧型”物流管理服务。

作者:王瑜 刘建功 雷萍 魏瑜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1引言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提出将全国普通本科院校50%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的结合。现代物流产业作为第三利润源,企业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但应用型本科物流毕业生常常出现“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才难”的矛盾局面。由于本科教育定势思维的影响,大都认为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培养计划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尚不理想,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具备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沿用传统本科课程设置,对物流理论课程安排较多,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同时存在着实践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更多是希望毕业生能以问题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基础,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往往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2.2实践软硬件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民办院校、独立学院的转型,从历史招生数据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并非热门专业,因此在资源调配上往往不具备优势。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的支持,物流硬件设备对资金、场地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教学资金使用上的限制对此造成了困难。而物流软件系统在仓储、运输、生产运作、国际物流、物流企业经营、物流仿真设计等多方面都有诸多选择,但大多高校未能切实从促进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提升上进行选择。

2.3实践环节师资力量不足

在体制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中,行业经验丰富或者实操能力强的专业老师较为缺乏,而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士基于学历限制、待遇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又无法顺利到高校任教,造成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先天不足。同时由于师资有限,高校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和培训不够,而在任老师从主观意愿上也不愿意到企业挂职工作。这些都导致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4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作用有限

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物流行业实操性较强,设施设备使用专业性强、危险性高,学校在和实习基地的合作形式上往往停留在参观学习、交流讨论的初级阶段,无法做到深入的顶岗实习或者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等。在毕业实习阶段,由于学生比较愿意将毕业实习与就业单位挂钩,导致学生不太愿意到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此外,实习单位考虑到培训学生经费及责任问题,也不愿意过多的接收在校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3构建科学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3.1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设

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分别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入手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①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课程设置理论来源于实际,我们可以从增加课内实践课时和独立实践课程两方面着手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课内实验一般针对知识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以课堂演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或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其目的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可以使用相关软件系统操作来验证配送路径的正确与否等,《物流技术》可以使用相关软件来设计货物条形码并打印等,从而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增强认知效果。而独立实践课程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课程有一定积累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模拟操作,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来对之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如企业沙盘、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验、仓储设计实验、物流仿真设计实验等。此外,按照学生实习深入程度可将实习分为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专业认知实习注重学生对物流行业及相关物流企业的初步认识,通过对实习基地的参观较地了解物流实际环节、企业的物流流程,一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方法,接触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毕业实习则通过制度规范毕业论文与实习过程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让课题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入双导师制度。②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课堂拓展第二课堂拓展部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主,可以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研训练计划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余实践走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沟通和学习能力。高校可积极组织各类专业竞赛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部级物流竞赛,如物流企业模拟运营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国家物流设计大赛等,将专业竞赛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竞赛学习创新与协作;在实验室扩充建设上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需求,在实验室软硬件购置、师资注入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与产学研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教师带动学生;此外,针对物流行业需求,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鼓励和辅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报检等),增加就业筹码。

3.2师资建设

合格的实验教学团队是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是既要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行业实训经验,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设置实践教学负责人,积极开展培训进修。负责人由熟悉实验室、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担任,和国内相关高校保持一定的联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本专业实际情况拟定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计划。同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争取经费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实验教学研讨会、行业交流会,让教师及时掌握和使用新仪器设备指导学生实践环节。②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学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一线的实际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教师,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也可以邀请物流企业骨干定期为校内师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讲解某一领域的问题或技能的培训。此外,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脱产一段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实践工作,积累行业工作经验,提升其实践指导能力。

3.3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实验室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成效,一个好的物流管理实验室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实验类型的需求。实验项目不仅能够覆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教学需要,还要能够满足教学计划外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第二课堂内容等科技创新活动内容等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建设在线物流实践教学平台,平台上架设仓储设备与设施管理、配送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国际物流模拟系统、物流企业模拟运营系统等软件类型的物流专业实验,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入在线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验并提交结果,不仅可以降低实验室的建设成本,还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根据兴趣及专业方向对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及实验团队进行自主选择,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还提升了实验室设备、场地及闲忙时的合理配置性。

3.4实习基地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都可以通过实习基地来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时应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和企业合作,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对接,通过合作机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针对目前存在的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来弥补。针对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调动在物流行业工作或创业的校友力量,促成实习基地的签约。由校企双方联合政府共同规范实习基地的法律地位、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等制度和政策,进一步保障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

4结束语

本文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出发,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希望对丰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一定的思路拓展。

作者:陈艳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摘要:2013年9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首次招生154人。尽管学院2001年全省首创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已发展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对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SWOT分析,从专业定位、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培养模式五方面提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SWOT分析;发展路径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标志着郑州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从粮食核心区到中原经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密集出台的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其发展均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函》(教发函[2013]39号),标志着两校升本成功,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首批升本专业之一。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区更名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学校2001年全省首建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已发展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专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借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东风,通过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造特色本科专业,理清健康发展思路,对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依托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环境,以及交通发达的重要区位优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发展良好。但是,2013年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成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专科专业存在明显不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学校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突出专业优势。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为学校“拳头”本科专业。

1.2有利于加快学校转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特色本科专业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名牌,带动和促进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并相互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化学院专业结构,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2011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要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1]。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2]。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十二五”期间及其中、长期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大战略和主基调。通过加强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SWOT分析

2.1S(优势)

(1)科研学术水平较高

近几年来,工商管理系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统计,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科技》、《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近550篇;承担部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获省级和厅级成果奖60余项,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经营等领域。先后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专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编写,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

(2)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一方面,校内现有物流管理ERP实验室、运输实训中心、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设备实训中心、物流软件实训室、叉车技能训练基地、ERP沙盘演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供应链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及多门基础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各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校外还建立了大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业储运公司、郑州好易家商贸有限公司、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的实习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2W(劣势)

(1)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学校开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尽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都是从教多年,至少具备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但是他们以前主要从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办学层次,需要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不断研究开发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本科教师要求更高,根据目前全国本科院校的招聘情况,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招聘博士,而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凤毛麟角,即使从2014年本科专业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仍需要几年的积累期,才能成为的应用型教师。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发展,具备经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位主要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与河南工业大学依托粮食物流相比,在行业特色、依托领域等方面欠缺优势,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具体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出行业优势,商贸特色不明显。

2.3O(机会)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虽然河南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所增多,但是从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人才缺乏,学校应该遵循“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而又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2.4T(威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属于二本高校,和一本高校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的目标不同,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老牌”的二本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相对完善、科研能力较强,企业乐于与其合作,利于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且校企合作的层次更高。学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实力上也无法与老牌重点院校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跟企业的需求契合度更高,且面向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不如高职院校,学科知识背景丰富性和专业科研性不如老牌二本院校的情况下,如何突围搞好自身的专业建设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3]。

3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3.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93个,因此学校应始终着力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自己路子”的特色定位,抓住“新建”、“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建、地方、应用型”思考问题,围绕“新建、地方、应用型”制定规划、实施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互动”三个互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依托学院多年发展商科教育的优势,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加快“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和专兼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三大战略举措:

(1)“引进来”战略:拓宽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对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行“师徒制”式指导,缝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间的差距;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或客座教授定期地来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2)“走出去”战略:转型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到其他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选送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等。

(3)“双师型”战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物流企业的调研、分类、评估和规划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在增加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培训与指导。

3.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规划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二要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成5~8门省级精品课;要在资金上给予保障,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应充分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反映物流领域近期成果,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与建设。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并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组织编写特色化教材与参考书[4]。

3.4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知识”与“能力”能否成功转化。一方面学校应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实训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保障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上一年集中毕业实习的单一实习组织形式,可借鉴英国“三明治”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交替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5]。

3.5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应始终着力突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发展”,形成“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构建“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三个体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四个结合[6]。

作者:李金峰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思考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抓好品牌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及时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障。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障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及时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熊文杰 单位:武汉商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解析

[摘要]通过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调查,发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存在培养目标重管理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们对物流管理技能锻炼少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际分析;在充分利用各个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从而把学生们培养成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专门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直接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了物流企业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1-2]。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迅速、及时、、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3-4]。但是缺乏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原因是现代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更加不注重这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来说,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够合理,以至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在学校获得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一、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重管理轻实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对物流业务管理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专门人才。从上述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培养学生们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学习怎样管理物流企业。然而实际上学生们毕业后去上班是从事物流的基层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来完成工作,然后通过基层的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可以得出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管理方面的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性不强

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其学科基础课程中没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必修课程,而开设管理类的课程却很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办公自动化和VFP教程等两三门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一门物流信息管理,而且该门课还是考查课,其重视程度较低。从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的课程较少,而且这些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并且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VFP课程在实际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极少,不能给学生们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知识获得将更少,其实际运用就微乎其微了。

(三)学生们对物流信息技术锻炼机会少,质量不高

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实践动手机会少,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VisualFoxPro9.0实用教程总学时为64学时(含32学时课内实践),课内实践32学时就是学生们在机房里上机,老师给出书上的题目和答案在VFP程序中运行,根本不能让学生们理解事物,用计算机语言学会处理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其教学质量根本不高。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总学时只有48学时,其中含8学时的课内实践,这8学时学生们根本无法实现或者分组完成,因为这8个学时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较多,所以学生们无法实现一个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同时该门课是考查课,对学生们要求也低了,无法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实践学习。还有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几乎没有,学生锻炼学习根本就没有实践平台。最重要的是,基于物流信息化方向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没有,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调整过去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自然而然学生对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不如人意。

(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课程开设较少,且相关教师严重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一般都是基于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只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几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又开设较少,无法保障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无法理解和完成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同时物流管理本专业老师又是很少,能上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的老师几乎没有,即使有老师上这些课程,该老师对这些核心课程认识又是肤浅的,在教学上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学生们能了解和掌握的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就更加少,无法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五)实训实验室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就民办本科高校整体来说,实训实验室都是相对缺乏,更不用说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实训实验室就更加少了。对于某些理论课程有几个学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却无法开展,其原因是没有可以上实践课的平台,即使有平台也属东平西凑的,实践课中好多项目却无法实施,保障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缺乏创新的实训教材和细化的实训方案,实训实验项目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高校进修以及挂职到企业锻炼

由学校出资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开展专业带头人挂职到企业进行深入锻炼,更深入地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能力。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和锻炼,使得专业带头人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合理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开设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明教程、C程序设计、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优化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紧密衔接。这样,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就比较合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容易掌握。

(三)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定期开展

“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活动针对缺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教师问题,学校可以投入可观的薪酬待遇引进几位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先聘用。还有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课堂里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化能力教育,同时这些技术骨干可以带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参观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又学习到来自现场的实践知识,拉进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实实在在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四)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特色实训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硬件平台。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平台、物流职业岗位体验平台等系统,把该实训实验室建设成学生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培养的平台,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先进物流技术,满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需要的教学平台,真实再现现实物流企业的操作细节与业务流程等目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与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和培训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与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程学华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目前国内各高校物流专业中实践教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现阶段已经有25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众所周知,物流行业自身就是复合型服务性质的产业,行业中不仅涉及了运输、仓储、货代等方面,还涉及了信息业、互联网等。因此高校中的物流专业一定要具备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业提供高品质、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就目前各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开展包含了校内物流实验,以及校外企业的实训,但是各本科院校物流实践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室的规模不能满足现阶段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院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高校内部的实验室是让学生对相应的物流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复杂,这样一来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1.1实践教学设置存在欠缺

由于物流是新兴行业,使得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没有过多的经验储备,导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制定存在严重欠缺,实际教学课时不足。虽然现阶段部分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但实际上还存在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由于部分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物流软件,依然在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加之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

1.2实践课程设置过于简单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物流课程相对简单,并且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而物流专业中涉及的多数课程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从而导致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3没有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目前多数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且在资金投入上不是特别充足,导致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或者是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实验室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建立实验室的学校也多是规模较小,相应的设备软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常情况下只能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而不能进行仿真训练,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本科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建立基础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科院校角度上来说,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进行有效融合,并依靠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来完成,进而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物流环节和程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储备、配送等,使学生能够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做好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构建。

2.1.2模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能模拟物流企业真实的运转情况,例如:仓储系统、物流配备中心的运作管理系统等。有效组织学生对物流环节进行模拟演练,从物品采购、仓库存储、交通运输等环节进行了解,使其更好地认识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并对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认知。

2.1.3建立起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期间,会涉及众多的实践内容及知识,不仅包含了对物流工作流程的综合模拟、物品供应的实训,还包含了仓存管理系统的实训等。而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进而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融合,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2加快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指导作用,并且还要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完善、规范本科物流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纲领文件,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同时还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根本,促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以及创新。此外,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情况,对物流专业教材、教学模式、教师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对高校资源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自身参与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推动物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有效融合,想要保障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就一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健全的物流实验室,确保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真实需要。所以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更加深入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行业的成功人士或者是专家进行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实践的能力。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而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物流行业水平的有效提高,而想要保障其行业发展健康,就要有充足、的物流专业人才来作为支撑,因此,各高校一定要重视起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物流行业及社会。

作者:张畅 向旭宇 符瑛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当前,国家全力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这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文中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就要求不同层次的高校错位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自建校伊始即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素质好、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结合学校定位,探索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流及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物流管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其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社会流通实践服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界限不清晰、教学计划重合度高,尤其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往往以母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模板制定,未根据办学定位、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形同虚设,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业竞争力低。②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对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偏重理论,且理论与我国物流行业实际发展脱节的情况较为明显。而物流管理类课程大多实务性较强,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具体方法,造成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脱节。③专业教师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年轻教师虽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但大多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教学要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作为办学历史仅8年的独立学院,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但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动手及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特点,考虑其就业、继续深造的毕业走向,调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与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等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3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总结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深化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①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考虑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与交叉,从全局的角度合理设置每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将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不拘泥于教材,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培育项目以及学科竞赛,开展针对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知识教学,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在项目研究及参赛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②授课方式改革。结合物流管理类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嵌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方法,转变教师与学生角色,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即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组,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等,确保学生达成项目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这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特点相对应,也就使得项目教学法可充分应用于课程教学中。项目组成员自行分工、互评,教师针对展示内容分析各组优点与不足。如《仓储管理》课程中,要求学生对学校档案库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教师讲授档案库平面布局设计原则、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完成档案库平面布局方案。各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在规定时间完成方案并进行方案展示、讲解与讨论。小组互评,教师分析每组策划项目的优点和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团队协作,项目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任务“嵌入式”教学法,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一个或几个章节的学习后,结合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从业者的身份完成真实工作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很好的区别旅行社管理的案例,并能将亲身经历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而有效。讨论教学法,可与项目教学法结合。如《物流管理》课程中设计讨论教学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研。学生选取周边企业,广泛收集资料,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上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成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③考核方式改革。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过程性考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单凭考试试卷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起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当前,课程考核基本都采用过程性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但在执行中,过程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成为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关键。总结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构建以项目组作业考核为主、辅以课堂表现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在项目组作业考核中,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见表1)。

4结语

为充分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笔者在本校12级、13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9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更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促进自己自主学习;93%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效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91%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非常明显。当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物流行业发展需求还有明显差距。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深入推进物流教学改革,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梁丽梅 郭媛 李萍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规范性运作,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录取的新生综合素质与公立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批学生绝大部分不适宜从事“高、精、尖”的研究工作,因此,目前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普遍的选择。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经。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民办院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民办高校的教学特色,系统的考虑,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以发挥物流实践教学的整体功效。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陕西、北京、江西的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形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三足鼎立发展之势,因此,我们选取陕西、北京、江西作为我们调研的地点。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江西蓝天学院等为代表的9所民办高校的调研,总结出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1)从实践教学目标看,各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不符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能力需求;(2)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实践方式为主,综合型、应用型的训练偏少,设计型、探索型的课程设计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看,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等方式为主;(4)从实践教学条件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总数偏少,并且缺少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中心;(5)从实践教学投入经费看,各院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不仅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影响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6)从实践教学考核看,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措施不够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偏低,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等问题比较突出。

3 对策建议

由于实践教学对于民办本科院校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各个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人才培养特点和办学基础,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实验室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践条件的建设力度,保障实验条件达到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的要求;二是增加论文联盟//实习经费的投入,在广泛开辟各种实习渠道的同时,保障实习经费到位。

3.2 加强实践教学

(1)物流软硬件设备实训模拟。通过物流软件实训模拟,使学生提高对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的掌握,更直观的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点,通过软件内的角色互换和交流,使学生增强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的了解;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硬件实训,例如电子标签辅助系统、叉车、gps技术及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技术以及自动拣货系统等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

(2)改革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将实验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毕业实习与设计选题要注意联系实际,充分考虑题目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既能利用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

(3)整合实践环节内容,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企业用人需要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和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分阶段组织实习。至少要保障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参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三次实践活动。

3.3 鼓励教师挂职锻炼

尽量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经常性组织在职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挂职锻炼或进行针对性岗位实习。为保障实践效果,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3.4 举办或参与物流知识、能力竞赛

举办物流知识、能力竞赛如物流管理知识大奖赛等,吸引本校以及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经常参与行业或国家组织的大学生物流方面的竞赛像顺丰杯、邮政杯等,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提高物流类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 多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多种途径联系企事业单位,发展大客户,积极为学生联系和推荐实习单位;并积极动员学校领导、教职工、品质校友参与,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引导并鼓励教师从学校走向企业,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机制向教学一线延伸。

总之,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成为了这些民办高校当前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从能力需求来看,物流行业需要三种物流管理人才:操作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结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操作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完成,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则针对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外语水平,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对于本科人才还要求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坚持继续学习,将实践所得的知识升华为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必须关注物流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与时俱进,提高实践实习教学水平。从长期发展来看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高水准学历和职称结构的师资队伍,并依托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模块的重要性和时长,并围绕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路径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本科阶段就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些要求使 “双元制”成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1.1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在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理念创新。笔者认为,将双元制思想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创新理念过程中,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该结合对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上提高认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与途径实现接轨并能够与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深化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提高创新意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改进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这些理念上的转变和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有序改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2培养模式创新是管理过程创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促进管理过程创新,在与培养方案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上有所改进。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质量控制等方面坚持引入制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使培养方案相关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制定、论证工作流程,使专业教学能力与物流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工作流程这一平台上充分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管理过程创新要求建立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对培养方案执行效果的及时跟踪和控制。

1.3培养模式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攀枝花学院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这一模式的基础在于设计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要求、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各方面要求的双元制培养方案,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专业建设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使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得内生动力和新的理论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关注培养方案内容的选择和提高,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才能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能够脱离传统本科教育理念的范畴,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层次。

2双元制培养模式创新对教学工作的促进

双元制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键是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能力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在保障本科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求前提下强调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

2.2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改进

首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教研室日常工作,工作时间更为充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特质,实现合理分工、优化组合,使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计划合理、充分反馈、及时改进,从程序上保障了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搞好培养方案执行、及时反馈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跟踪培养方案执行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再次,培养模式创新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始终相始终,能够更好地适应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方案改进能够在课程建设方面产生有益的推动,实现了对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技能、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选修环节等课程模块方面的改进,使课程设置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改进了原有课程内容并通过增设新课程满足了专业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必须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切实提高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理解,运用企业力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

2.3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锻炼教师团队、塑造新型组织文化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使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落实到教师个人的能力提高、工作开展上;同时,双元制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企业的印证促进教案编写、大纲制定、教材建设,使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培养方案制定、论证、执行、反馈等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业绩水平,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3物流管理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构想

3.1物流管理本科双元制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确保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注意改变观念,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为培养核心把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培养思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够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考虑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在作用;其次,必须针对传统的工作思维改进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同时加强课程模块的论证分析,使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能够通过阶段性、系统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得到真实反映,这不仅要求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求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步。

新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考虑到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该模式立足于攀西地区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所有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带队实习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水平。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保障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岗位执业活动为核心,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管理实践能力与业务操作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在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培养模式构建

(1)对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借鉴。在保障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从办学思路、培养单位、学生身份、教师构成、教学内容、课程时间、考试方式、经费保障等维度进行改革,形成由经管学院与相关物流企业“双元”组成,教育模式由理论学习与物流管理实践“双元”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结合“双元制”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特点、具备质量保障和改进功能的培养模式。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

(2)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打造适合于物流管理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培养模式。设计横跨物流管理专业多个相关领域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阶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社会需求展开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承担相应任务和责任,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参与教学内容实施和相应考核。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能力培养框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经管学院与物流企业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员工”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充分结合、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提高。建立高端复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使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现对接,搞好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毕业证+执业资格证”模式。

4结论

市场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结合这一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服务地方经济,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灵魂是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放、整合、完整、系统、和谐的实践课程体系。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发展迅速,对应用型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 体系 研究

1 实践课程论综述

实践课程论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真善美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的课程哲学就是实践课程论。课程哲学有两种不同看法,其中一种是建筑学的逻辑,在课程结构和组织上,认为需要先打好理论基础,然后再运用其进行具体技能和实践,学科知识处于优先地位,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居后,它是对学科知识的验证和体验。

从这些内容来看,实践课程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具体实践环境的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类课程的编制,不仅要遵循逻辑关系和认知关系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要围绕职业实践和社会活动来进行。实践课程的实施,要采用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程评价上不仅要重“知”,更要看“行”,还要看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情感和能力。

2 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原则和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实践课程论和生物学的课程哲学理论基础,运用罗伯特・M・戴尔蒙德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进行应用型快递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2.1 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及时,开放性。以开放的视野来进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资源不仅源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更要从学科、专业所依赖的行业实践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获取资源。

第二,整合性。从学生实践活动的态度、情感和能力形成职业操守、素养及技能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设计各类适应上述目标的课程形态,颠覆了传统课程形态。

第三,全程性。即将课程体系的外延扩大至课程内与课程外、学期内与学期外、在读期间与实习期、职业定位和毕业设计。

第四,和谐性。以“认知”、“好知”、“乐知”为认识层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密切学生职业生活与生产实际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系统性。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快递物流专业特点,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系统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2.2 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主要内容

快递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快递物流业对于快递物流设施和快递物流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是快递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

快递物流行业实践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教师、学生、教材”四个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实践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在具体开发时实践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剔除大一大二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实践课程,本文根据将快递物流关键工作环节“转运中心”、“客服中心”、“配送中心”(以下简称“三个中心”)管理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应用创新能力来开发和设计在大三大四来完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建设快递物流管理的理想运营状态,实现快件分拣自动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快件识别条码化和数据传输信息化,形成快件收派终端网络、中转运输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三网一体的立体运营体系,见图1。

图1 快递物流“三网一体”立体运营体系

3 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与实践能力的分解

快递物流管理学科的建立依赖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已经成熟的学科,学科本身对于成熟理论的应用要求极强。培养具有从事快递物流业工作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在“产学研三维”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上体验快递物流管理技术应用、运营管理、应用创新等实践教学,适应现代快递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快递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图2 “产学研三维”快递物流实践教学平台

快递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运用快递物流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总体来看,在“产学研三维”实践教学平台上实践和理论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从而保障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逐步提高应用物流设施设备、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能力的层次、丰富其实践教学的维度。

根据现代课程论思想,结合快递物流行业背景、特色与演变趋势,我们对“快递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做初步设计。为有利于实践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设计,我们围绕快递物流设施设备、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应用特性,从技术应用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三个特征维度对实践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分解,如图3。

图3 快递物流实践教学能力分解图

及时,“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对在“三个中心”中的快递物流管理所需的各种设施设备、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等的建设和高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职业能力。

第二,“运营管理能力”是指学生根据现代管理技术要求对“三个中心”进行自动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的建设和规范能力,是应用型快递物流管理人才的核心管理能力。

第三,“应用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原则对“三个中心”的运营管理,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实践中技术开发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快速响应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在对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本文暂不对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实践教学进行开发设计,主要解决快递物流“三个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两个方面的问题。

4.1 实践教学内容选择

我们在“三维”实践教学平台上对实践教学中的“三个中心”为课程模块的高效经营管理要求为主要切入面,根据实践能力的分解图对“技术应用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三个“能力层次”的多个“应用能力点”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实践教学核心教学内容

4.2 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课程设置

我们规划了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对于该实践课程体系在组织和设置上有如下构想:

及时,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三维实践平台的三个平台为基础建立实践“课程模块”,以“能力层次”为基础设置课程,并根据多个“应用能力点”梯度模式,设置了7个课内实践、7个课程设计,外加专业长、短期校内外实习,毕业设计和多个课外的开放实践。

第二,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方式,是核心课程;属于能力扩展或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践和课程设计,是综合课程。通过“课程模块”、“能力层次”、“应用能力点”对实践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促进三维“产学研联动”实践教学平台的合理利用,加快促进“三维一体”立体运营体系快递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第三,在课程形式上,分成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开放实践和课程设计实践四大类。涉及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采用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课内和课外实践形式。涉及运营管理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依托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开放实践不占计划学时的课外教学活动,除了不受课内计划学时总数的限制外,采用实体经营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开放实践、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内容上可适应技术的近期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与扩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未来职业定位自由选择不同的技术应用、运营管理、等范围内的各个主题,是技术应用、运营管理、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

5 应用型本科快递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三维实践教学平台中各平台的正常运转保障实践教学课时量;需结合实践教学环境开发有效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对快递物流各种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实践工作经验及创新应用技术的能力;实践课程具体内容的开发;快递物流实践课程体系需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如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估、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都是对实践教学的有效促进,才能有效保障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达到实践和理论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目标,让实践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摘 要】自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的经济竞争环境、竞争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物流行业对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逐渐侧重对企业物流的管理与应用。与之相伴随的是,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众多国内高校为提高人才素质、满足市场需求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文致力于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在该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环节、满足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一、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情况概述

国内物流行业彭勃发展的现状使得各大高校及学生对于该专业发展前景有高度认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218所,高职高专院校500多所,中职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高达1000多所。数目的庞大足以体现国内“物流热”的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资源与物流发展方向脱节等,阻碍了该专业教学活动的正规化、规模化。

二、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之初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相对于高职高专等学校,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他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理念。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科理论成果,增加学生理论支撑的重要途径,但是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导致对实践教学的轻视是阻碍教学成果、学科研究进步的绊脚石。(2)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国内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应用中缺乏深度广度,人才成长方向也有偏差。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相应问题,实践时间短、实践设备差是一个方面,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对理论知识也就更加欠缺相应理解。(3)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偏差较大。任何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都会与现实工作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机械、土木工程等。但是,由于物流业的新颖行业位置以及较好的发展背景,业内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更新速度非常迅速。这就导致了许多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能够及时更新校内案例库及技术设备,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同时,国内许多大型物流管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理念,而高校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涉及到这些新技术、新观点,对企业用人需求不了解,致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二、对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

(1)重视实践教学,提升设备支撑。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校方的教育理念,另一个就是实践教学设备与资金的缺乏。面对这两个问题,首先校方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实践操作能力。在这方面可与学校社团联合主办相应技术竞赛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另外,就是加大对实践设备的资金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中并非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的设备,而是设备相对陈旧且分散。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内相关管理学院可以采取联合培养,交流学习的方式实现实践设备的共享。(2)注重实践教学指导,丰富教学方式。在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前提下,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导方式来巩固理论学习。在重视实践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可以通过多种竞赛、积分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重视程度。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增加模拟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如供应链模拟经营管理软件、配送管理软件、运输管理实训软件等。(3)政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实践素质。学校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差距过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单单优化实践教育能够解决的,需要动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完整的培养、实践、就业链条。一方面是校方与政府部门的联络沟通,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更新来促进学校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物流管理大型企业的联合,在校内物流管理老师的指引下,与校外企业物流工作人员联合培养操作性人才。学生通过与一线职工或管理者的直接交流,直接操作,提升实践的整体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身,所以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物流专业对口就业率就应该更加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所以说,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完善教育环节、满足市场人力需求的必经之路。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需对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性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性教学存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内实训室软硬件缺乏、与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没有建立深层次合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设置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广西高校 物流管理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合适的实践性物流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1]虽然大部分高校认同物流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对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指导性的实践教学计划,物流实训根据各校现有物流设备情况开展实训,效果非常不理想。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对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实践运作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多,对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也将更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主要载体,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构建适合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西培养面向东盟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广西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相关研究述评

朱鼎勋等(2007)[2]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基础性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如仓储等专业实践、物流方案设计应用创新实践;周宁武(2008)[3]认为校内实训可以分为设备认知实训、采购订单处理实训、入库流程实训、在库保管及盘点实训、货物堆垛实训、分拣及出库流程实训等;李燕等(2009)[4]从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实践实训教学能力等,对广西沿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杨厚玲(2010)[5]提出把其中一个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江烨(2010)[6]提出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形成相互链接的实训系统;崔亚琼(2010)[7]课堂案例教学、校内实训室是组织实践教学、到企业中检验所掌握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史晓原(2010)[8]提出要设置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开拓校内外实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孙卫华(2010)[9]从实验室建设、企业参观实习、师资队伍的培养、评价体系的规划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由上可知,学术界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术界对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本文针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如何构建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本课题组到广西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的调研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所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基本上没按照能力评估标准设计物流实训,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实践评估机制。

(二)校内实训软硬件投入不足

由于对物流实训室资金的投入不足,在校内实训室能开展的实训项目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学校正常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连基本的托盘、叉车、货架、条码扫描仪等都没有,学生对托盘的认识仅仅通过教材的图片,专任老师上课讲仓库结构时由于没有实物讲解起来很费劲。购置的物流模拟软件种类少,根据调研得知,广西的高校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钦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购买了flesim物流仿真软件,ERP软件仅有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两所学校购买。

(三)高校对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岗位重视不够

大部分广西高校没有为校内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基本上是由上物流理论教师兼做实训教师,很多物流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甚至有的专任教师是从经济或其他管理类专业转过来担任物流教师的,对物流实践教学也不是很熟悉,有些物流设备都还不大会操作,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四)高校缺乏与企业深层次合作

广西大部分高校缺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领导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在校外签订的物流实训基地是为了迎接高校办学的评估或者为了有利于招生的宣传;有些校外实践基地是教师的私人关系如同学、老乡等建立起来的,没有学校层面的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没有找到学校和企业利益的结合点[10];去企业实践时大多是参观学习或简单劳动,如参观企业建筑、开座谈会、搬运货物等,而企业实际的流程如入库、在库、出库等都没有让学生接触,使得校外实践教学收效较小。

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根据物流管理本科能力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高校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广泛听取企业专业人士意见及物流专家意见,根据物流管理本科能力培养的要求来制订本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计划,从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实践教学项目的时间安排、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的预期教学目标等进行详细设计,并制定实践教学综合客观评价体系,以保障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内容

1.课堂案例教学

物流管理教研室组织专任教师建立物流案例库,每学期专任教师必须提供5个以上案例,每年不断更新,通过教研室教师共同讨论,哪些案例适合哪门课程,每一章节固定用哪些案例,安排多少个课时等;积极与兄弟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进行探讨,并共享案例。

2.校内物流实训室实践教学

校内物流实训室是组织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物流管理时间教学都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姚建明教授2011年提出高校可以建立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模式,并对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11]笔者认为建立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很难协调各校利益,最终导致各校相互扯皮,所以笔者主张各校投资自建校内实训室,购买物流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如叉车、立体货架、自动出入库设备、条码制作及识别设备等,软件如ERP、Flesim、仓储软件、进出口单证软件等,使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尽可能地模拟企业运作。

3.校外物流实践基地教学

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只是模拟企业操作,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有差距。[12]所以必须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环境中才能得到较深的认识。在校外物流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许多在校内没有遇见过的实际问题,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解决,并将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参观学习

第三学期安排一至两周时间,带学生到仓库、港口码头、集装箱货运站、配送中心、生产制造企业及物流园区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对具体操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2)企业工作流程实践

第五学期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到港口、边境的货代、船舶、国际物流公司去实践操作,熟悉订舱单、报关单、报检单、集装箱装箱单、到货通知单的填写,熟悉报检、报关、船舶、货运等流程。

表3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内容安排

(3)企业顶岗实习

第七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物流运作有一个的认识,回校后需交实习报告,并由单位领导填写实习鉴定。

(三)培养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物流专任教师

专任物流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保障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彻底改变专任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等不正确的观念。

1.鼓励专任物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

高校要出台鼓励机制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如实行教师到企业挂职期间,校内津贴照发,职称照样可以在校内上课一样评定,教龄、工龄照样算等措施鼓励年轻教师去企业学习。专任物流教师必须脱产到企业学习至少半年以上,及时轮岗,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高校培养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教师。

2.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只求所用,不求所有。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高校的教学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一些,如可以周末上课,或者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把课程上完,让企业管理人员直接给学生传授实用的技能,把学校和社会的距离缩至最短。

3.提升物流实训教师在校内的地位

改变物流实训教师职称难评、待遇不高的现象,让物流实训教师享受与理论教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增加校内实践教学课题立项,实训教师优先立项,鼓励年轻教师担任实训室实践教学专任教师。

4.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

鼓励物流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多与企业合作,在评职称时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享受同样待遇,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四)举办实践操作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内举办物流规划设计、订舱单填写、运输线路优化、配送中心设计等各种类型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组织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参加国家或广西区举办的物流操作设计大赛,对获得名次的同学及指导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结语

物流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领导和专任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使物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肩行进,培养出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物流管理本科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我国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品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这必然和现实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呼应,同时也折射出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因此对于多数国内大学院校来说,物流管理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专业教学历史总体不会超过20年,有的甚至更短。此外,由于国家2009年的产业振兴规划中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而且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物流快递业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围绕物流产生的问题和事件成为新闻焦点,社会大众对物流业的了解和认识日益深入,普通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

专业新,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热门,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这必然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专业健康成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下笔者将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短视化。培养目标短视化应该是所有国内热门专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注重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先不谈大专院校对企业需求是否真的了解透彻,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关键是热门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四五年后就会变冷,成为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这样一种短视的行为必然导致将来学生就业困难,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存在这样的目标短视问题,这将直接导致专业教育急功近利,使得物流管理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向技工学校看齐,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教学手段和方法又缺乏技工学校的实用性。物流专业的学生感觉自降身价,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大材小用,浪费师资力量,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颇感尴尬与困惑。

2.缺乏有效的专业宣讲。物流管理是个新专业,以本校为例,每年的招生计划也只有两个班,但通过调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多数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而即使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更不用说哪些调剂生了,是茫然不解的状态。因此如何向新生介绍专业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方面又往往容易被忽略,专业宣讲要么缺失,要么没有安排博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进行生动有力的讲解,导致部分学生到了大二大三阶段仍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专业前途茫然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有能力的学生干脆转系转专业,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内容多重复。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关键,不仅要用来指导师资力量的配备,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较新且热门,教学经验不足,过分关注市场需求,盲目跟风,课程设置上又必须遵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学分的硬性规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如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三门课程内容就多有重复,相信这种现象在许多院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也固然和现如今的物流管理教材编制急功近利,互相抄袭,态度不端有关,尤其在各教材的案例引用中内容重复率更高,且陈旧过时。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态度和质量产生怀疑,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

4.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物流管理专业面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原因无他,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服务于现实,而大学本科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物流管理又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深层次的现场管理范畴,更需要实践认知。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策略。但事实是一方面学校缺乏校企联系,相关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教材编制质量不高,内容重复且知识更新慢,部分理论很快陈旧过时,从而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多以书本知识为限,甚至照本宣科,即使是案例教学,学生也因缺乏实践认知而茫然不知所云,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多数案例重复引用率高,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使用同一案例的现象很常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应当普遍存在于把教学作为重点工作的普通高校当中,针对以上问题,本人现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树立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所谓高低结合就是指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要一方面树立更长远和更高水平的培养目标。虽然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但并不妨碍其树立为研究性院校输入科研力量的目标,而物流管理专业在许多方面都处在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如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仓库拣货运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应当将这样的目标体现出来,吸引并引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探索科研课题,同时这也是本科院校和一般性职业技能院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还要设立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较低层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但这个低目标并不是向专业技能学校看齐的技能培训和教育,而是从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未来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士和骨干力量。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探讨当中,“教”“学”质量同时得到提升。

2.高度重视新生的专业特色宣讲。大学刚入学新生疑问重重,心理脆弱,此时也是吸收知识增加见闻树立观念的时期,深入有力的专业特色宣讲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选择,至少也决定了多数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本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特色宣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以上我们提出的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进可占领科研前言,退可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专业,为高质量的课堂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针对课程设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多有重复的现象,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需要大刀阔斧地砍掉片面狭窄的专业课程,如《第三方物流》这门课程根本就是物流这个特殊行业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介绍,不仅知识片面狭窄,而且内容和多数专业课程都重复,学习内容也通俗易懂毫无难度,应当从培养计划中剔除。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本身或主管的教育部分对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有硬性的学分要求,砍掉不必要的课程后怎么办?这就要求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在课程设置中,跳出教学工作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把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筹办专业知识辩论赛,设立专业创业计划大奖赛等课外学习活动也纳入到课程设计当中,对于完成和参与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实践活动中。这样的一减一增,使得课程设置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同时也是和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4.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枯燥一方面反映出教材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单一有关。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财经频道的物流问题聚焦节目,借以了解我国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督促学生自己编制一份物流企业的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甚至不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承揽校内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快递业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成功的物流企业,和企业家现场交流;参加各种与物流有关的展览展销会,熟悉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科技能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无非是两个方面,即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上的分析和建议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虽说师资队伍建设和招生质量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但在具体专业如物流管理方面,仍有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规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得物流管理的本科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品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