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实用13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1

我所属的服务贸易部,经营着公司的自营仓库,虽然只有6300平方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仓库现场工作人员、单证操作人员和业务洽谈人员,这三个部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不得不说能在服务贸易部工作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部门你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供应链的过程,而不是对每个部分片面的掌握。

考虑到部门发展的需要,我也参加了一些单证方面的考试,一方面能使得自己对单证有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报关报检行业在资格证方面的限制,也希望自己的证书能在企业注册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平时经常有机会为领导做文字处理的工作。大概是自己太自信自己的水平,在曾参加的电脑考试中,超乎常人的打字速度,让所有人侧目而视。但工作和考试毕竟是不同,考试的差错只是让我的分数中少一、两分而已,但实际工作中的差错却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所以现在每份稿件,我都会仔细地检查几遍再交给领导。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就拿物流管理链中著名的“丰田管理链”来说,丰田创造的“精细生产方式”一直是众多物流公司所趋之若骛的目标。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贮运、销售和销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都是经过精心筹化和计算的。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难巨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正是这种细节的力量,使得丰田汽车在销售价格,油耗指标等各方面超越美系车、德系车,在汽车行业独占鏊头。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2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3

对理货员具有需求的企业及需求占非物流行业理货员总需求百分比,如下表所示。对物流专员需求较集中的行业有:批发零售业(2.7%),其余需求零星分布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生药及生物工程行业、原材料和加工行业、汽车及零配件行业。以上数据显示:物流行业用工需求当中28%的岗位为仓储管理类人员(具体岗位名称有: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文员、仓库统计、物流专员、理货员等);16.5%为货运及调度人员(具体岗位名称有:调度员、货运协调员、配载员、运作助理、现场监督员、跟单员等);11.5%为送货提货人员(具体岗位有:快递员、送货员、司机);11.5%为货运人员(具体岗位有:空船陆路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等);7.5%为客户服务与维护人员;13%为市场推广及业务人员;4%是物流配送中心操作人员;7%为物流行业内的质量控制人员、报关报检人员、统计分析人员以及要求较高的具有统筹规划和流程设计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麦可思研究院”出具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中,关于课程重要性的调查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上面的结论。调查于学生毕业半年后进行,通过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及总答题率41%。其中在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设计的有关课程重要性的问卷中,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其统计结果可以理解为:认为不重要的学生,是因为他在工作中无法接触到相关内容。除此外的几种情况在工作中或多或少接触到相关工作内容,并应用到所学知识及技能,只是程度不同。因此,认为仓储管理有用的学生占83%,配送管理有用的占73%,也说明了仓储类岗位是用工需求的主力。除此外,我们已毕业学生就业雇主类型的调查反映:68%为民营/个体企业,19%中外合资/外资企业,8%为国有企业,还有3%为其他形式。

用工需求分析及结论

对以上数据整合后,我们分析得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有四类:规模较小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的仓储管理类和理货类岗位;规模较大的机械制造、重工和汽车及零配件等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的仓储管理类岗位;民营物流企业的仓储管理类、货运类和营销客服类岗位;国营或股份制物流企业的仓储类、货运类岗位。

这四类流向的具体分析如下: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行业的民营个体企业一般来说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对仓储管理人员和理货人员的总体需求量较大。这一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起步和发展时间都不长,管理相对不规范,对在职员工要求也多元化。通过对这一类企业的用工要求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对在这一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的回访反馈,我们发现,工作强度大、管理不规范、岗位职责要求不明确是这类企业的通病。但这类企业设置的入职门槛低,行业专业性不强,因此,成为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目标。机械制造、重工和汽车及零配件等大型企业的仓储管理类岗位。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供需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84-03

从招生规模和学科地位两个角度看,我国物流专业正从成长期向调整期转变,开展物流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一直在推动物流专业建设规范的研究,这对全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应该看到,在过去十年中,物流专业被冠以新兴专业的标签,众多非物资、非交通运输背景的地方高校虽然热情高涨,但普遍缺乏对人才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独立思考,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来自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还没有对相关高校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本文结合一项小样本的就业调查,提出要基于供需契合原则再造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并简要探讨了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思路。

1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方案

课题组预先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然后邀请若干名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进行了修正,最后在网络上正式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多种联系方式,邀请我校历届物流管理本(专)科毕业生填答问卷,最后回收了130份有效问卷。

该问卷包含58个题项,分别测量了个人信息、职业发展、岗位现状、专业评价及工作能力评价这五个部分。在所获得的样本中,男性毕业生占62%,女性毕业生占38%;本科毕业生占49%,专科毕业生占51%。由于前些年的毕业生很难取得联系,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毕业于2009—2012年。

1.2调查结果

笔者已经单独撰文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详细结果,总体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或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相关性,65%的毕业生都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中工作过,而目前在这类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33%,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都持有专业倾向,希望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63%的毕业生承认自己的当前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说明其中有一半毕业生虽然不在物流企业中工作,但岗位性质仍然与物流相关),这些调查结果消除了我们对毕业生就业领域的担忧。因篇幅受限,本文不再赘述其他调查数据,这里着重披露三个应当重视的现象,以证明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第一,毕业生的求职感受不乐观。大约有4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困难不大”或“没有困难”,剩余55%的毕业生都认为就业困难,其中具有较强困难感受的人大约占27%。这与近些年相关文献披露的就业状况基本一致,说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形势并不轻松。笔者曾与数名毕业生进行交流,他们认为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但大多数与物流相关的招聘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薪酬待遇没有吸引力,岗位提升更是无望,所以他们认为初入职场时很难找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超过85%的毕业生都承认有过跳槽经历,加权后的人均跳槽次数达到1.7次,他们期望通过跳槽改善工作待遇或工作环境。调查发现,尽管毕业生对当前岗位的满意率达到79%,但是仍然有43%的人计划继续跳槽,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内已经形成了跳槽“文化”,其原因主要是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也说明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员工忠诚培育机制。

第三,对专业教育缺乏价值认同。从本次小样本调查结果看,对物流理论学习价值持有肯定态度的毕业生不足50%,这种调查结果虽然有些意外,抛开对样本典型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也在情理之中。前些年媒体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描绘过于乐观,但现实中并没有出现毕业生预期的火热需求局面,多数岗位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不强,经过高等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他们不可避免会萌生失望情绪,其中一部分人对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自然无法认同。与此同时,仅有21%的毕业生明确承认专业背景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或工作能力,其余79%的毕业生都认为专业背景对于自己的求职或工作影响不大,这组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就业市场提供的物流岗位层次较低,稍具管理知识及能力要求的专业性岗位数量少,并且要面临其他专业的求职者“侵蚀”,因此中层物流相关岗位的竞争必然异常激烈。

2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简要分析

2.1供需错位的外在表现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5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6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

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张曙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7

据中国物流学会披露,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的招生高校超过400余所,物流学科地位也基本获得确立,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契合水平的关键指标,在近些年物流类专业“”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在关注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1—3],笔者对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样心存隐忧,因此特别组织了小范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以便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启示。

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问卷的题项结构

调查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共58道题项。初始问卷设计完毕后,先邀请了数名毕业生预填写,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修正了问卷题项及描述语言,然后制定出正式问卷并在网络上。本文主要分析问卷前四个部分的调查结果,第五部分的调查情况将另文报告(见表1)。

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发放问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两种方式邀请安庆师范学院2007~2012届毕业生参与调查。由于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上网查收邀请信,本次调查仅回收130份有效问卷,低于预期目标(200份以上),因此本文仅作为小样本分析,数据特征的典型意义还有待后续验证。

在全部样本中,男生占62%,女生占38%;本科生占49%,专科生占51%,本专科人数大致相当。调查对象的届别如图1所示,可知2009~2012年的毕业生占主体,这主要是因为早年毕业生已经失去联系,无法邀请他们填写问卷。同时,大约五分之一的调查对象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分析某些题项时需要留意到这个特点。

2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

该项调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毕业生的跳槽频度及动因,二是了解就业单位的类型,三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四是了解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2.1 跳槽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普遍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观念,部分毕业生抱着临时将就的心态签下了第一份工作合同,伺机寻找跳槽机会。调查显示,累计85%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平均每个人跳槽1.7次。普遍跳槽现象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岗位偏离预期是其重要原因,间接证明大学生“就业难”依旧存在。大学生跳槽的原因比较复杂,51%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原有工作”,47%的人选择了“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21%的人选择了“为了到其他城市发展”,还有22%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但本次调查未能详细挖掘个性化动因。

2.2 就业单位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这类企业录用,16%的人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的人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占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预示一部分毕业生最终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其原因很可能是这类企业的工作单调、缺乏专业性、待遇没有吸引力等,导致一些毕业生通过跳槽另谋高就。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李向滨曾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女性毕业生求职相对困难[4],若将本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女性毕业生敬而远之。

2.3 就业区域分析

由于学院地处中部地区,我们原以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江浙沪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47%的人留在了省内,江浙沪合计占44%的比例,省内就业的比例超过预期。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43%,江浙沪合计为42%,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没有显著差异。鉴于安徽省经济水平(包括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及江浙沪地区,为何近半数毕业生仍然愿意留在省内就业值得深究。

2.4 就业难度分析

针对“就业是否存在困难”这个问题,45%的毕业生都认为“困难不大”或“没有困难”,在剩余55%的承认就业困难的人群当中,具有较强困难感受的人大约占到27%,这个比例值得我们警惕。

就业困难大体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就业环境的影响,如就业竞争激烈,岗位门槛低等;我们特别调查了学校名气对就业的影响,68%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影响,27%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影响,其余人没有给出明确观点;当然,由于问卷调查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毕业生可能会将就业困难的责任推卸给外在因素,但总体来看,我们判断学校名气的影响是存在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物流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地方高校与少数名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可能形成差异。二是自身的原因,如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表明,52%的毕业生曾经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预示目前的物流教育体系不能支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8

1.职业知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职业知识极度缺乏,一问三不知。职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物流专业为例,职业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物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业运作等核心知识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高素质的职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且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2.职业技能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技能生疏,不会或不能熟练操作物流软件、物流用具。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技能的界定是: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不少高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甚至有的学校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最好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技能熟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职业心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盲目而频繁地跳槽。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学生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面临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并为之奋斗。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德才兼备”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德”在职场上就体现为职业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物流沙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沙盘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员通过竞标获得订单、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车辆购置、仓库选址(配送中心建设)、资金筹措、人员招聘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沙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地运用的载体。沙盘模拟实训要综合用到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岗位素质全面培养

物流沙盘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使学生既能大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带来的负担,反而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沙盘模拟实训中,感受物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全面提升自己的岗位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

沙盘实训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需要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四个角色,各小组内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角色扮演者须相互配合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通过揣摩各角色的岗位职责、团队目标,扮演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4.职业道德的培养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9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10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1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业作为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业之一,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激增,据统计,2011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约为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中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及高校的扩招,使得国内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增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经过10多年的物流人才培养,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了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然而,在此形势下却出现了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物流人才“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本文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从完善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工作及物流类学生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出发,提高物流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行业的需要,进而缓解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100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信息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民营物流企业是当前物流类毕业生主要的选择领域。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多。我国现有接近1000多万的物流经营体,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在这个领域,物流类毕业生只要愿意都能谋得一职半位。但是这1000多万物流经营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的民营物流企业,其规模小、待遇低、稳定性差,在物流运作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足,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仅仅是搬运工、仓库管理员、盘点工等,体现不出专业人才的作业,这致使大量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面临一定的困惑。

2、当前物流类毕业生从事非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较高。当前毕业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发展前途和个人兴趣爱好,物流业是服务性行业,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毕业生能胜任一般的经济管理岗位。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转型时期,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不高,行业劳动强度较高,毕业生从事以操作性、事务性的基层岗位为主,部分学生对此不适应。

3、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是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个: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学校推荐就业、人才市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等等,其中学校举办的招聘会是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主要和重要途径。

三、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1、物流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行业管理高端规划设计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较长的行业工作经历,对行业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宏观与整体上为行业发展规划及设计做出决策,属于行业发展的导向性人才;第二类是具有较强应用操作能力的企业人才,这类人才应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企业作业流程、计划实施、组织协调、设备实践操作等业务能力,这类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题,也是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第三类是科研培训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业务培训能力,一般在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工作。

2、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转型时期,物流行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物流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普遍较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一般要从基层做起,但寒窗十余载的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底层的苦力工作。另外,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先进的物流理论及思想的教育,而忽视了我国物流行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而且学生往往缺乏企业实践技能,这也使得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

3、相对于专业知识,物流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丁锋(2011)对300多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 而赵奕凌(2011)则走访了十多家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拥有自营物流业务的企业,从中总结出广大物流企业所注重的物流实践能力为:团队精神、沟通精神、创新进取精神。

四、缓解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的方法建议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12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9届全体毕业生,调查时间是2009年6月。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就业、岗位和能力,第二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能力培养。本文对调查的第一部分做了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推荐实习就业是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43%的学生首次成功就业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推荐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占22%,通过网络和报刊招聘、人才市场及供需见面会等途径就业的占25%,自我创业的情况极少。这说明,由学校推荐实习就业仍是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和重要途径。今后,学校在推荐就业的渠道、方式、手段、甚至在推荐就业制度的设计上形成更有效的模式,则毕业生通过该途径成功就业的比例将更大。

2.2 毕业生就业单位以私营/民营企业为主,专业相近或对口率较高,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满意目前的工作,认为工作稳定性比较高,但更换工作的比例也较高。毕业生所在就业单位中,私营/民营企业/集体企业所占比例高达75%,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22%,三资企业占1%。从以上数据说明私营/民营企业对具有一定系统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物流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大量的物流企业又是私营/民营企业,物流业的基础是中小企业。今后,高职物流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就是这类企业。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就业比例低,是因为这些(物流)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英语说读写能力,从毕业生反映自身的英语能力不足(占48%)也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进入这类企业就业。

在专业对口率方面。毕业生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率为38%,相近率为25%,不对口率为42%。专业对口率反映了市场对该专业设置的认可度,接近一半的毕业生不在对口岗位工作,这会对专业的招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调查论证。

工作岗位情况。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占73%。毕业生必须在基层岗位工作和锻炼,这种情况符合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相符。

在工作满意度方面,有90%的毕业生对现有工作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或基本满意),说明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要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同事关系、人格和工作匹配等方面持满意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他们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

在工作稳定性方面,有71%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很稳定或较稳定;有29%认为目前工作是临时性的、不稳定的或随时准备换单位,处于这种心态的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专注性会受到消极影响,工作绩效低下,获得的工作评价不髙。

在工作更换方面,32%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68%更换过工作,其中35%更换过2次及2次以上的工作。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低,短时间内频繁跳槽,不利于工作经验积累,容易错过受重用和提升机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不利。同时,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忠诚度低,而不大愿意招聘和培养毕业生。

2.3 毕业生择业主要考虑职业发展前途,该因素也成为影响学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毕业生择业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发展前途和个人兴趣爱好,分别占69%和40%。把发展前途和收入太低作为影响他们更换工作的主要因素,分别占46%和25%。另外,工作压力也是造成他们更换工作的主要因素,占23%。为什么大部分毕业生(90%)满意目前的工作,工作稳定性也较高(71%),但更换工作的比例却很大(68%)?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是毕业生对自身(价值)和企业(工作)的期望较高,包括个人发展前途、工作环境、薪酬等,而工作往往是平淡稳定的(5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是平淡稳定的)。因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有适当的定位,才能顺利地完成从就业到择业过渡和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2.4 面试表现和专业实践经历成为企业录用毕业生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分别占82%和78%。企业面试的目的在于收集应聘者工作能力等信息,认识和了解应聘者的素质,确保及时招聘到合适人选。面试表现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毕业生应在面试前要做好面试准备。而作为学校,一方面,要针对毕业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面试专题讲座或培训班,讲授面试流程和基本知识,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面试着装和礼仪、沟通方法、简历撰写等;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学生通过模拟活动,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心态,做好面试准备;另一方面,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在应届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中旁听面试过程,了解面试流程、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以此促进自身的学习并做好准备。

专业实践经历对于毕业生成功就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都是以一线岗位操作开始,物流工作是一项经验性工作,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历对其成功就业起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中小企业招聘员工是因为岗位缺人,而作为人才储备的情况不多。企业希望对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后,员工上岗即能正常熟练地开展工作。所以,有一定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作为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做事的思路与方法;作为学生,应该利用寒暑期和周末,参与社会实践,重视半年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机会,在顶岗实习期间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工作,迅速适应新环境,为毕业后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2.5 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身所学技能可以满足岗位要求,但需要接受岗前培训。85%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比,基本可以或直接可以上岗。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通常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就业进入壁垒较低。物流专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服务业工作,一线岗位对毕业生具备的技能要求不高,毕业生所学技能基本可以满足岗位要求。但是,每个企业有其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业务的独特性,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有利于新员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各方面要求,迅速上岗,以弥补企业人力不足,提高效率,创造效益。因此,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对新员工和企业双方都是有益的。

虽然,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可以弥补大学大众化通识教育的不足,但很多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金钱给毕业生做岗前培训。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融合更多的企业岗前培训内容,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距离,这个问题有待校企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共同探讨。

2.6 做好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中,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排名前三位。76%的毕业生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是做好本岗位工作需具备的能力,说明沟通在工作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很多学生希望得到沟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愿主动沟通,或缺乏沟通的技巧。不愿主动沟通是意识问题,我们的学生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人与人交往中要培养这种意识,形成主动沟通的习惯。对于沟通技巧,学校要重视沟通课程的开设,教师除了讲述沟通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设计沟通项目,让学生参与整个课程,达到沟通能力培训的目的。校内外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要积极参与,通过这些实践,不断得到沟通技巧的改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促进工作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团队管理能力。58%的学生认为团队管理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管理包括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管理能力首先是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计划制定——执行——检查——反馈这个循环的具体工作运行中体现出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程度。毕业生刚就业时的工作岗位基本都是基层岗位,一般不会从事具有团队管理性质的工作,而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工作成效和自我提升上。对于刚工作的毕业生,虽然处于基层岗位,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在自身的努力下,其潜在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能力会有所表现。因此,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要培养这两种能力,要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担任班干部、社团干部和干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团队管理能力,这有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信息处理能力。57%的学生认为信息处理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也表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企业管理提速的一种手段,信息管理将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外,信息化是推动物流行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作为一名物流从业人员,从日常的物流作业到流程管理,都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因此,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当了解一定的物流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2.7 学生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业务能力不强、继续学习和培训少、学历层次低或专业知识不足。在所调查的工作压力的10个来源中,工作业务能力不强、继续学习和培训少、学历层次低或专业知识不足排在前三位,分别占49%、37%和36%。一般来讲,工作业务能力就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中所体现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它是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领会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毕业生要重视实训和实习阶段的锻炼,努力培养工作业务能力。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篇13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