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摘要:我国许多院校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时间短、师资弱、专业新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可依。因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近期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及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及时,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及时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及时组是求职者,保障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近期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及时,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近期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及时,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近期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论文

摘要:我国许多院校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时间短、师资弱、专业新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可依。因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要求,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以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克服困难挫折、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使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追求感;也会使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还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与困境面前百折不挠,迎来新的机遇,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然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表达技能、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等的业务技能培养。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

这部分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对于属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宜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

及时,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理论、体育等有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就不受限制,学生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修养,扩大知识面。

第二,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一般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来设置。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生产运作与管理、劳动心理学、企业薪酬管理、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学、职业安全与卫生、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等课程。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有较深的掌握。

2.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教学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管理认识实习、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特色性,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特有能力,这是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培养方法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实践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封闭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不要流于形式,要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课程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搞好社会实践教学。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调整。要求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拓宽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做到“高素质、强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要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非常的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关。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分析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力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不断攀升,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每年都计划吸收一批新员工,但却很难招收到满意人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经常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存在脱节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理性呢?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就业意向。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2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6名学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就业意向项目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组成。总共发放问卷146份,收回初步有效问卷133份。为了直观分析就业意向情况,因此我们在毕业后打算这个问题上,将选项为考研、自主创业、其他等选项的问卷剔除,剩下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有效问卷82份。为检验问卷的有效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性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性较强,信度检验通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性别划分:男性30人,女性52人;生源地划分:农村63人,城镇19人。如表2 所示。男女生分别占36.6%、63.4%;农村城镇分别占76.8%、23.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女生、农村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2.2 调查结果 本次调点选取了求职准备时间、就业形势认识、择业途径、就业地区、意向单位、希望月薪标准、对就业政策有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

2.2.1 求职准备时间较短 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半年-1年这两个区间,累计值占到75%。一般来说,求职准备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准备时间。长期准备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时间,短期准备时间主要是应聘前的准备。从求职准备时间调查时间可以看出75%学生选择在大四阶段做求职准备。

2.2.2 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 在就业形势认识方面,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占到将近一半,占到48.8%,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占到40.2%,就业形势不清楚占到11%,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累计占到89%。一般来说,就业形势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就业形势认识越清楚,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2.2.3 择业途径偏网络化 在择业渠道选择方面,40.2%的学生选择网络投递渠道,网络投递简历尤其便捷、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等优势,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而校园招聘是专门面向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招聘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性强,应聘成功的概率较大。

2.2.4 就业地区省内比重大 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省内城市,所占比重为50.2%,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为25.6%,而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仅有8.5%一方面。这与调查对象76.8%来自农村地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个人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地区。 2.2.5 意向单位选择多样化 就业单位的选择一直是毕业生很关心的就业意向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意向单位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占34.1%、30.5%。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打破了传统就业思维,意向单位选择符合自身特点。

2.2.6 薪酬标准选择较理性 薪酬标准反映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较为重视的指标之一。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们对薪酬标准的选择更加理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2000-3000元的月薪标准的人数占到48.8%。一般来说,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标准、企业经济实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4],学生在选择薪酬标准时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福利等因素。

2.2.7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学生

对国家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关于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在选择就业、创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政策指导。 2.2.8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一般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程度,认为比较有帮助、很大帮助的累计值占到59.7%,说明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对求职有帮助。但同时也有37.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理性求职。

2.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位地理位置、单位性质、社会地位、单位薪酬、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家庭影响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单位个人发展机会、单位薪酬、单位地理位置。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其次是单位提供的薪酬,再次是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方面较理性。

3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合肥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意向。整体来看,毕业生就业意向趋于理性,但在就业时间准备、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针对就业考虑因素,也较为理性,更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因此,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建议今后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心态调试[5],同时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让毕业生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拓宽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渠道,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让国家就业政策更好的落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五十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各大高校中率先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它是我国教育层面系统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开始。期间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初创时期,“”十年的停办时期,1977 年至 1992 年“劳动经济学”专业与“劳动人事管理”专业并行发展的时期。1992 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直到 1997 年部分院校仍以“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名义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

经过四十多年的曲折历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及时是“人力资源管理”已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从“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二是1999 年全国还只有 37 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4 年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增加到 61 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被列为“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个专业方向。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只是个别学校的少数教师相对孤立地从事的专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第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该专业研究深度不够。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科班出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不深入,现阶段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更多的也是处于学习和研究琢磨阶段,对如何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也难以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另一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纯粹的理论知识,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基本靠这学生进入社会后自己慢慢摸索,导致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缓慢。

(二)教学传统化和古板化

一方面是学课堂分离及学生与教师不能融合。教学是一个词语,“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活跃性、主观性较强的专业,要让学生在活跃的环境学习。而许多老师难以认识到这根本点,上课时知识的硬灌、课堂气氛沉重、教师牵引力不足、缺少吸引点等现象,学生与教师无法融合成一个整体,整个课堂也分离开来。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不够了解。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走进大学,个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学习思想上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考试内容,忽视了人文知识、社会交往、地理风俗等的学习,形成了思维比较封闭,反应较为缓慢。现阶段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忽视了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一个开放性、活跃型的专业与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压抑后的学生相结合,怎么样去平衡之间的差距,目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三)课程安排缺乏严谨性

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学校课程安排缺乏严谨性,不能突出该专业的特征。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大,变动较为频繁,课程安排前后顺序缺乏标准,什么课程必须安排在初期作为铺垫或者帮助学生心理定位等,导致对学生进行跳跃式教学,难以把握住该专业的中心点,始终停留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学生产生了学习迷茫感,对该专业的兴趣下降。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建立相应的诱导措施

1、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博学人才。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短缺是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一个严重问题,向外引进专业博学教师是高校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招聘计划,突出招聘信息的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学人士前来。另一方面是高校应积极参加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在自身学习提高的同时努力去寻求该专业的博学人才,与其沟通交流,将其尽可能纳入到高校的教师队伍

中,从而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担任专业课授课任务,使教与学相结合,寻找自身需要提高的部分,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参加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结合送出去进修,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引进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型观点;参加本专业学术会议等培养教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教师能走进企业,深入企业从事实践操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得到深化,同时改变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授课模式,促使培养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创新化,开放化

1、课堂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阶段高校的课堂都处于呆板、死沉的气氛,一直处于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而活跃型、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则需要一个互动性的氛围来拉动学生,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活跃、敏捷的思维,提高个人的主动积极性,使其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各种创新方法,比如:将专业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等融入到课堂中,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打动学生,将课堂打造得更加丰富化,突出课堂的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2、重视实践模拟,培养实力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紧紧结合进行教学,加强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事情的处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理论知识必须在相应的实质环境下,让自己真正的处在那种情形里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能真正的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精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提供的资源,创建学生实践空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践当中,将自身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提高,培养品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如: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内学生工作;高校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该专业将会涉及到的工作;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招聘会,观察企业人事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观察他们的模式;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任务教学法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开设课程的目的、开设课程的时间、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以方案设计为任务探索任务教学法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任务教学法 方案设计 综合实训课程

一、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对学习情境的要求

任务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法。“任务”是本教学法的关键词,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是其核心。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定位、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方面。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学习情境在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采用与同伴协作、会话的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掌握新的知识,与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灌输式、被动式地获得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教学法下的教学设计,应重点围绕学习任务来创设学习情境,师生、生生在任务式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协作、会话的方式,围绕任务展开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任务教学法,其基本原则是:强调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和动机,驱动学习过程;强调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学习者围绕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教师能动激发和引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自主建构得来,并能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任务型教学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和实际需要来确定学习任务,学习者围绕学习任务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提升。

二、任务教学法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其基本原则包括:(1)强调以问题为任务,问题可以是实际中的项目、案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围绕学习任务展开。(3)强调学习情景的真实性,必须是真实情景中的真实任务。(4)强调学习过程的协作,学习任务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个体无法独立完成。(5)强调学习评价的整体性评价,反对标准化的评价。

(二)开设课程的目的。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实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是集合学生在校学习的多门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而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整合的特征和功能。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以企业调研为载体,以方案设计为任务,围绕“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通过实际调研、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在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核心素质。

(三)开设课程的时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末、学生顶岗实习(第五、第六学期)之前,共两周,64学时。学生在第二个学期已完成了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熟悉了整个企业经营的基本流程;在第三个学期完成了认知实训,这是在沙盘模拟实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现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运作;在第四个学期开设综合实训,通过企业调研获取真实、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第五、第六学期进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综合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专业知识,实质上是让学生根据所调研的企业的真实情景,试图从中发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综合实训是在真实情景下进行,案例、问题全部来源于企业实际,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内容,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例如,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频繁开展招聘工作,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招聘成本高,该案例的问题是典型的、常见的,也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生经过分析和老师的启发,能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最终设计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围绕“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展开,见图1。

在教学模式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及时,情境创设阶段。首先,从教学任务出发,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特点进行分组,学生按照6-7个人一组组建团队。其次,确定学习任务,即呈现问题,根据问题选定学习内容,带着学习问题进入实际情景、寻找实际案例。由于是综合实训阶段,一般建议学生就六个模块一起综合考虑其在企业运作的现状,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定较为典型的、突出的一个模块(比如绩效管理)或者多个模块(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综合考虑其在企业的实际运行及效果。所以学生在呈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围绕六大模块进行较为的梳理、整合。,选择企业、进入学习情境,教师进行激发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自主探索。

第二,协作与会话阶段。学生带着准备好的问题,进入企业展开调研,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互动、交流,收集真实的信息资料。同时,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在协作与会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对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意义建构阶段。意义建构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一方面强调的是当前所学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有关联,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将新知识构建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情景、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终成果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展示和反思,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六)教学环节设计。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含确定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等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及时步,教师确定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梳理总结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基础知识,摸清学生当前知识结构水平。在梳理总结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完善与升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本实训课程的目标,即学生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模块,通过对某一企业的实际调研,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具体解决方案,即教学任务为设计一份具体的方案。

第二步,学生分析任务。教师给学习者布置具体的任务,但并不制定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而是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对该任务进行分析,分解成各个具体任务,如学生要根据调研企业实际设计一个薪酬方案,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进行任务分解,分别进行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子任务设计,在具体子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找出哪些要用到旧的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进行知识意义建构。

第三步,自主协作完成任务。在明确的教学任务的指引下,学生组建团队,联系目标企业,进入真实情境,小组执行各项任务: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摸索,自主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完成任务,然后小组就任务完成情况在班级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第四步,交流与评价。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实现知识的进一步总结、反思与巩固。各小组把调研成果进行汇报交流,一方面,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成果的评价能力;另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内化知识。任务教学法下的综合实训课程,应采取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任务实践、课堂表现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考核则主要依据学生最终提交的方案质量、方案汇报过程的表现评分。过程考核占比70%,结果考核占比30%。详见表1。

三、基于任务教学法的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效果

“理论+案例”“理论+仿真模拟”是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的案例或仿真模拟环境往往缺乏形象性、真实性,导致学习者难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基于任务教学法设计的综合实训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模拟环境下的知识获取,而是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当前学习内容应对真实的问题情境,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对问题能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真正达成意义建构。基于任务教学法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与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任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实训,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自主联系企业,实地拜访企业,与企业领导及员工进行交流、企业调研成果的展示等,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学习情境的创设突出复杂性、形象性、任务性,有利于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传统教学课堂的相对封闭性和要求完成任盏南喽酝骋恍裕任务教学法下的综合实训,课堂更为开放,学习内容更为综合和复杂,完成任务要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综合建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专业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一方面促进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建构。任务教学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学习、相互协作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任务教学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以企业调研为载体,以真实的任务为驱动,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展开,以“协作”与“会话”为主要方式,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与意义建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其他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广大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都纷纷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而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大类专业在社会上往往被诟病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广大二、三本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本文旨在通过转变课堂授课机制,从而着眼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改善广大普通本科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目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知识更新

一、高校教育的变革与管理类专业的窘境

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而相对于拥有雄厚综合实力的重点本科以及有着某领域专业特色的普通本科而言,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较薄弱,文化底蕴积淀尚浅的广大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来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而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之中突围抢眼,那么就不得不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的具体情况。而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转型发展,培养有着比普通专科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比普通重点本科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更多,动手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众多民办高校的不二之选。

但是由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局限性,众多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专业往往是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不高,着重于理论课堂教学的管理类、语言类、师范类专业,这就造成了这些专业的毕业学生数量过多,且自身专业知识积淀不够,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对于管理类等学科毕业的学生的偏见,认为他们既没有重点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也没有专科学生那样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于专业转变状况理解不深

众多高校教师往往是直接由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踏入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或者是在工作几年后由企业工作者转变为高校教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理论知识过关,但是对于行业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因此,才会出现许多高校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变化不敏感,甚至是一套教案用几届学生的情况。

2.学校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因为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验的缺少,以及教师流动等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没有老牌公立院校设置得合理。所以有时会导致部分专业及班级出现课程扎堆,安排不均衡的情况。课程安排紧凑时,学生无暇顾及多门课程;课程闲散时,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去自主学习,完善知R结构体系;

3.缺少实践机会;

由于前两个问题的原因,导致学生很多都对于专业知识实际上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认知程度,所以这时候应该有实践机会用于明确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往往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得校方未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同时也没有拓展社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造成了学生缺少专业时间的机会。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究

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众多的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已经开始在谋求改革转型发展,势必要打造出民办院校的特色。而其劣势,即学术理论水平目前无法比肩重点本科院校,而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往往又比之经验丰富的专科高职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一劣势,发散思维,能否将其转化为优势――利用独立学院的本科办学平台,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的支持,打造出一批学识和理论知识比专科生丰富,并且借助企业办学平台的资源能够拥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要完成这一转型改革的过程,就需要学校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制定配套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践安排。

因为作者所在学院亦是首次将管理大类里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试点,将其打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专业。具体的方式包含以下几点:

1.革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由于大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加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新的学科专业,其教材内容也更新较快。而就作者所在的学院,便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结合在实际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来为学生起到一个基本理论知识的初步革新。就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细分为例,当前实际工作中,以人力资源六大板块划分已经不是的方式,现在较为主流的还有人力资源三大支柱(人力资源伙伴HRBP、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SSC人力资源平台部)。然而很多专业教材之中并未有提及,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去更新教学的知识(其中包括教材的选订,组织员工的学习与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博学从业人员与相关专业对接等等)

2.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课外钻研;

单就课堂上的教学而言,对于学生来讲未免太过薄弱,大学里面更多的时间是给予学生资助安排的,如果能够从侧面加以引导,可以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譬如利用云课堂以及雨课堂、甚至是微信公众号等PC端以及移动端的软件,教师带动学生团队组成专业学会,定期针对相关专业中的时事问题展开分析并推送,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而其中的内容由教师编撰,形式及具体的运营操作,可以交由学生来处理。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弥补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3.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相对于新生的民办高校而言,传统公办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在校企合作以及学生实践安排上,桎梏太多,束手束脚,反倒不如民办高校的机制灵活。所以独立院校及民办高校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在仔细甄选合作对象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教学实践合作,为广大在校学生(专三本四)争取到大量品质的实践岗位。就以作者所在学院为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与银行、证券、高校、大型民营企业均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些单位均提供了带薪实习岗位给予专三本四的实习生,同时也在特定工作日开放给相关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参观以及培训,并在特定时段能够给予见习机会,让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有亲自实践以及观摩的机会。

结语: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而在这一波浪潮之下,能否成功转型,需要学校领导层与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学院教学的同时,也要拓展校外的各种资源,以达到弥补学院短板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基于WEB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

摘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方法单一、素材资源少、师生互动交流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首先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和体系结构,然后就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Web;人力资源管理;亲验式教学

亲验式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操作或体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亲验式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而这些具体方法的实施则又以恰当的素材资源为依据。经过对亲验式教学现状的系统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进行亲验式教学时,教师使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事实上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亲验式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仅使用或过多使用一种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当前对案例分析法的重视程度已非常高,案例库建设也卓有成效,但管理游戏等情境模拟方法却相对被忽视,尚未见到这些方法的比较系统的资源库。再次,目前缺乏关于亲验式教学的知识共享渠道。同专业甚至是同门课的任课教师之间都交流甚少,积累的素材仅供独家使用,这不仅会造成教师之间重复做功,同时也无法论证知识点、亲验式教学方法和素材资源之间是否具有适应性。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的现状,有的学者提出并构建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体验”教学流程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路,即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各知识模块的特点恰当选择使用亲验式教学方法,但仍处于思辨阶段,其赖以实现的资源库尚未见到。因此,系统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亲验式教学方法,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资源,并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优势,构建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1 系统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与艺术成分并存。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流程等科学性的知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关于科学知识的应用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亦即需通过各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去感悟去总结。本研究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旨在于此。具体的,资源库由案例、情境性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组成,面向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职能模块,并明确了每一素材资源所对应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WEB的资源库系统开发。通过整体研究致力于实现亲验式教学方法多样化、素材资源选择丰富化、知识共享便利化的目的。

2 系统实现

2.1 技术路线

本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在构建时采用了B/S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并且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网站设计采用了ASP技术,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ASP网页可以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脚本命令以及COM组件等。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交互式内容,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的是微软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2000,具有操作、维护相对简单的特点。

本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组成,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应用和。3层体系结构的建立可以将数据的存储与应用分开,既实现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扩展性。

2.2 系统模块

2.2.1 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网站

1)亲验式教学管理模块: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资源库使用的各项管理制度、奖惩办法、通知等。

2)亲验式教学资源库模块:网站的主体部分,由案例库、情景模拟资源库组成,每个素材资源都配有详细的使用说明。

3)亲验式教学辅助资料模块:提供亲验式教学帮助文档、多媒体课件等的下载,提供亲验式教学相关网站的链接。

2.2.2 学生管理员系统

学生管理员系统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需满足如下特点:品学兼优、计算机能力强、对亲验式教学感兴趣。构建本系统的初衷在于,由于师资紧缺,有限的教师无充足时间和精力来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管理员系统强调人―机配合和协作,协助教师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学生自主亲验式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及管理。

2.2.3 亲验式教学互动交流系统

学生用户在使用资源库系统时,或者在进行亲验式学习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必须有一种渠道让他们能够解惑。本研究构建的互动交流系统旨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知识共享。首先,学生用户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创意发表在讨论区的相应版块里,指导教师将及时解决并回复,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关于该问题的看法。其次,学生管理员可以在这里完成对学生用户注册申请的审批处理。

2.3 页面设计

本系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页面设计:轮廓设计――布局设计――细节设计。即首先划分页面结构,然后合理安排页面内容,进行字体与图像属性设置、颜色调整等。

T结构布局、口型布局、三型布局或对称对比布局等是目前较为流行的页面布局。我们开发本系统的宗旨是:无论什么布局形式,只要能满足用户需要,都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最终确定的布局是几种流行款式的组合。另外,在页面文字、图片、背景等的设计过程中,开发者坚持“让用户快乐浏览”的原则,注意不同元素的搭配和协调,并灵活运用表格、层、CSS等技术来有效控制页面。

3 功能划分

本研究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根据亲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对系统制订了下列主要功能:系统自学、使用申请、自主使用、互动交流。

3.1 系统自学

学生登录本网站系统后,可以先了解一下有关亲验式教学的基本信息,然后点击“视频教程”观看操作流程,也可以点击“帮助文档”等菜单浏览或下载相关文件,学习如何使用资源。

3.2 使用申请

学生在本亲验式教学网站使用实名(包括姓名、学生证号等)注册后,可以在“使用申请”栏目中向管理员提出申请,管理员核对信息后为其分配帐号和密码,然后告知学生。

3.3 自主使用

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资源库并选择合适的资源,然后根据具体说明使用该资源。

3.4 互动交流

对应着网站系统的“互动交流”栏目。学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该栏目中将自己的观点发到相应版块里,管理员看到后答疑解惑。

4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的资源库系统主要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本系统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得到使用者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系统运行的时间不长,界面友好程度需要继续改进,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另外,今后应利用网络、课堂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在师生当中的知名度,真正让本系统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保障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挑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开设和办学的重点专业课程,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内开始大力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专业性、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水平操作的固有特点,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专业性突出、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就业学生基本从业水平要求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和开办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主修专业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主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比较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定位、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和与其配套的教学实验培训设施等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对本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立合理的专业定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事态将具有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合理的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相关的个人性格特点方面的内容,做出的教学方向定位,才能更好的避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走上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的教学道路。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就业过程之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用人单位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工作水平上的要求。在科学合理专业定位的指导依据下,配合完善的教学培训设施、明确的目标以及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上的教学水平[1]。

二、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阶段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选择开设和建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从原本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中抽离而出,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逐渐独立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和形成,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管理工作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的水平等方面,已经在一个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定位,才能让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员招聘、人员工作绩效管理、现代化工作流程分析等一系列与专业定位相配套的授课内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高质量、科学化课程体系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开办以及教学实践上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的初期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设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会选择参照本科院校之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建设和构建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在有效掌握和理解本校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一定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修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设计上,以大量的实践课程调查为基本参照依据,努力构建全新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我国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3、拓宽教学培训途径、改善教学实践

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应该在有效兼顾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的注重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培训教学的学习成果。建立和完善与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培训教学设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让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相关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注重实践培训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对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提供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需求内容和对相关应聘人才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纷纷选择在本校内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办学经验较为薄弱,办学模式大多时候选择直接参照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只有对相关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实践教学研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今时期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仍旧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教学途径的初期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环节。只有职业院校有效的掌握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吴欣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可以改变教学现状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实践 ;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成为了人力资源专业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讲述的知识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个高校所面临的难题。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置了人力资源专这门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在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专业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还有很多的缺陷,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理念被有被广泛的运用到课程学习中。高校在选择讲师的时候,只重视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却忽视了根本的考察因素,那就是应聘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的老师可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大学应聘,毫无实习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会显得功底不足。在对老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主要也是对学术水平、授课水平进行衡量,而不去考虑实践教学的因素,因为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课程开设缺乏重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大部分的内容,体系相当的。但是这些课程全部是按照管理的流程和学科体系所设置的,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去设置课程,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从企业的需求去开课,课程但是缺乏重点,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操作很少。尤其是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高校内也产生了争议,大多数的老师对教材的内容不太满意,理论性知识过多,而企业的真实案例讲解部分却很少,导致教学缺乏特色,脱离实际,原创性比较差。

3.实践教学方法欠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青睐案例教学法,分析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而得出相关的管理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被老师广泛的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项目的研究、实习等方式运用的却很少。案例分析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不够,教材中的案例大多都是从图书、论文里面筛选出来的,案例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有的时候一个案例有可能重复出现在几本教材中,案例比较陈旧,根据市场调研、项目研究出来的案例却很少出现在教材中,缺乏原创性,有的老师在讲解案例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理论性知识多,对案例的分析不到位。所以说,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尝试更多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更多的方法运用起来,才可以产生的教学效果。

4.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的实习基地等等。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实验室的配置相对的落后,只有电脑、少量的模拟软件等等。有些校领导缺乏对人力资源实验室的重视,把经历都投入到了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觉得人力资源专业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室,有一个就够了,建设的必要性不大。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的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大。

三、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积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与企业进行合作,把企业看做成培养实践性教师的工厂。比如每隔1年,就可以派一些教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学习,工作。比如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派十多名老师去企业实习,去锻炼,实习回来后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明显提升了许多。除了企业实习这个方法,还有项目研究的方法,老师可以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去做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教师还可以去多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者、实战专家领导的培训班,多去听取一些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次校方要挖掘一些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聘用企业具有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来校内当教师,或者以兼职的形式出任教师,又或者邀请实践专家、企业管理者来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从而丰富和强化人力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

2.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赖案例教学法,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将几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结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丰富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已经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及时的更新,加强案例的原创性和实效性,老师学会将课题研究的近期结果和市场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到案例的讲解中,避免使用重复的案例和年代比较久的案例。另外还可以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室实践教学等等,合理的利用资源,将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化。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软件测评的工作,丰富软件的内容。因为在员工职业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等方面都会运用到软件模块的设计。所以实验室要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学生要学会利用测评工具对员工的绩效、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评,学会分析测评的结果。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在管理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指导老师安排,是由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还是由授课老师就所教的模块带领班级学生来学习,这是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做,老师应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培养老师的技能,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迅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支师资力量强队的队伍,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专业和特长,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雨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管理与经济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主要学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应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状况。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大多是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删改。教学安排上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与学校自身定位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职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3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对于文科专业不够忽视,无法配备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未来工作所必须使用的专业软件,以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深入经营管理实际,切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很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点或者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3改革思路

3.1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出发,构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具体项目,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达到基本技能提高的目的。二是课外实习,主要指的是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由此更好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障,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必然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师资实力。

3.3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及时进行专业软件和设备采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措施顺利实施。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形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实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张浩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情境模拟法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性分析入手,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亟需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以体验式互动的学习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为和深刻的教学变革。

关键词: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教学 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感性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问题是HRM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引入情境模拟这种新兴体验式互动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HRM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1]。

一、HRM的专业属性分析

HRM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经管类学科而言, HRM专业教学更应强调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HRM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HRM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HRM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置HRM本科专业,并招收首届HRM专业本科生,之后国内大学纷纷设置HRM专业或者开设HRM课程。该专业的蓬勃发展与我国人才市场对HRM专业毕业生的旺盛需求密不可分。高校每年输出的HRM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即便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非常严峻,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然相对良好。

尽管如此,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仍然存在诸多批评,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毕业生往往空有理论,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强。2009年召开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教学与实践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全国200多所开设HRM本专科院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HRM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其中,着重指出了实践教学的不足,企业对于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HRM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研究能力不足、操作能力又不够的“夹生饭”状态[2]。

二、HRM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于HRM专业毕业生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当前HRM专业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关于HRM专业的教学模式,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授课方式过于依赖理论教学。国内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灌输式”课堂讲授模式,学生和教师对课堂讲授都非常习惯和依赖,而出于这种习惯,早期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安排时未设置实验课程,即使将HRM实验课程写入培养方案,仅仅占据很小的比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教师授课内容通常拘泥于教材,而教材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变化,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界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学生理论与实用性脱节,课堂理论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上基本上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把概念阐述清楚,把原理解释明白的层面上,致使整体授课效果不理想。

(4)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过强,而学生却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既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没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传统教学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中仅仅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导致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循环结果[3]。

(5)教师缺乏实践经验。HRM课程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从事过HRM工作,缺乏实践经验,使教学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资料上,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原理、概念、方法,无法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6)实验课程缺乏经费支持。国外通常将HRM视为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个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占有相当的教学比重和经费投入。美国大学的HRM学科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4]。而在中国,偏文科的管理类课程的实验并不受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即使设置了实验环节,在资金的方面也限制较大,缺少必要的场地和设备。

(7)师资力量不够充足。大多高校学生与教师数量失衡,课堂上常常是学生“人满为患”,一个教师给同时给一百多名学生上课,实验课的教学更难开展,教师也没有精力为学生一一辅导实验。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高校HRM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由于历史传统、认识差异、条件有限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致使许多高校仍然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以便能够“多快好省”地培养HRM人才,而HRM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展非常缓慢。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吸收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为10%~30%,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遗忘[5]。

三、HRM专业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情境模拟教学法源于20 世纪80 年展起来的情境认知理论,是实践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有针对性地创设模拟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6]。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活动和情境互动的产物,是一种对世界的索引,人的学习也内在固有地依存于背景和情境之中,背景和情境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真正、最完整的,也是最有力和最有用的。同时,情境认知理论还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情境中。因而,情境认知理论对高校现行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传统的授课式教学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理想的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模拟解决来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学年学分制与学分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将学年学分制与学分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分析,分析学分制的优缺点,为日后更多应用型大学进行学分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学分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学年学分制与学分制的概念

所谓学年学分制,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而学分制则是以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低总学分。

二、学年学分制与学分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比较

在我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进,而学分制改革成为越来越多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014年我院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把因材施教和因需供教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下面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力资源管理专业在绩点学分制与学分制下的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时进行了详细比较。

1.课程结构比较

根据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级别的本科课程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课程数量由原来的65门逐渐减少至60门,且课程总学分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大类课、专业课三类调整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两类。专业课中的专业选修课新增了专业拓展类和升学就业类课程,说明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课、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等通识教育必修课调整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且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相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恰恰说明在实行学分制后,确实放宽了学生选课的限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而此类课程的分类也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沟通交流四类扩展为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类五类,说明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广度的培养。专业课、集中实践课的学分相对减少,各类实习的学分相应增加,则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与社会接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详情见表1。

2.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时比较

(1)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比较。2012级-2014级三个级别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集中分布在第1-7学期中,其中第1-2学期每学期设置19个教学周,3个实践周;第3-7学期,每学期设置1-15个教学周,1-4个实践周;第4、6、7三个学期,每学期分别设置2-8周的实习时间(2014级调整至第2、7两个学期安排实习)。可见学校统一安排与学分制下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没有明显差异。

(2)课程学时比较。根据比较,我们发现,三个级别的总学时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学时减少的同时,各类实习的学时在不断增加,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多参与企业实习,提高实践技能。详情见表2(注:选修课不计算在内)。

三、分析学分制的优缺点

1.优点

及时,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等自主选择课程的内容、授课教师及上课时间等,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一课一师等限制,让学生自己把握感兴趣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学分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便于学生转专业、转系,或修读第二专业,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

第三,学分制以毕业总学分为基础,弹性学制,使得学生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完成学业,缩短修读年限,增加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2.缺点

及时,学分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能够对自己负责,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得到严格控制,故学分制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第二,由于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宿舍划分,同一班级、宿舍内的学生课程不同,相互不熟悉,不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和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由于学生对所选课程、任课教师不够了解,盲目选课、跟风选课,出现有的课程选的人数过多,而有的课程“无人问津”的现象,导致教学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学分制改革既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进行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多元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高校还要考虑各种因素,推动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