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并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1998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两个专业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强调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并重,培养能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核心课题。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以公共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学科为基础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在学科发展上依托学校在财经类学科的优势,侧重于经济管理领域,因此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所地方财经类院校新开设的年轻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以一年级公共基础实验,二、三年级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四年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基本流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图1)。根据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图1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及时,专业定位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庆工商大学是地方财经类高等院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第二,课程设置中实践课学时偏少。由于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为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实验课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重较小;

第三,师资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重庆工商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为新开设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高等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根据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出以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调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级人才客观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向“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创新意识形成”的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创新实验,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结合重庆工商大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中心的硬件设备和专业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结合现阶段的就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写新教材或实验讲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四)推行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升师资力量。

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是通过职业导师对学生“一对一”的从政治思想、学习方法、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并协助学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寻求职业发展方向。这种导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及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而促进师资结构优化调整和提升师资水平。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针对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推行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升专业师资力量,形成“基础-综合-创新”3个层次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近几年,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 《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可以分为应用型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创新能力,前者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后者则更注重培育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如何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是当前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应用性强,专业跨度大的学科。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融合,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却不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纵向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缺失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纵向体系,体现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创新的原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认知性实践、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每个层次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环节,在专业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图1所示:

但从现有的培养方式来看,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局限于课程试验和课程实习等基础性环节,重点实现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的传授,其它层次的关键性实践环节严重缺失。通过对多个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来看,认知性实践环节通常仅仅体现为入学教育和不定时的讲座,指向性和系统性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全景式的了解和感性的认知,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综合性实践中的综合实习环节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受到实习环境和考核机制的影响几乎形同虚设,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但缺少将其综合应用于专业工作的意识和培训,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性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毕业实习,虽然表面上占有较大的学时比重,但由于和大部分毕业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实际未能发挥应有的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作用。

1.2 实践教学的各门课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完整有序的横向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学科跨度大,应用性强,很多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因此,专业开设的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门类多,范围广。这些课程虽然内容形式各异,但围绕着土地管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在时序和内容上具有拓扑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横向课程体系。但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却较少考虑到课程间的这种联系,还是以单门课程为单位进行的单一性实践教学,学生虽然能掌握每门课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能掌握实践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却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土地管理的完整流程;不能将这些方法和技术融合贯通,综合运用在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应用上和科研上的创新。

1.3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相匹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和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接触较少,难以打开创新的思路。其次,受到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经过统筹安排,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使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践学时更加捉襟见肘。,实践教学内容偏重自然科学,忽视社会科学。各个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和基础不同,但即使是以经济管理为专业特色的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以测量、遥感、土地等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为主,几乎没有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等社会调查的内容。而社会调查实践其实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较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加工和应用的空间和动机,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以建立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纵向教学体系和横向课程体系为重点,同时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改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并改革考核制度,从而切实发挥各个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以认知性实践教学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认知性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之初,通过实地参观、讲座、座谈等方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全景式的、概括性的了解,以范围广、深度浅、趣味性强为特点。应当强调认知性实践的重要性,使之系统化、规范化,贯穿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全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加强新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总体了解,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其次,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始前,固定一定的学时,通过组织到相关单位的实地参观、参观成果展览以及学术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工作实践和专业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树立学习的目标,激发创新的热情。同时,定期开展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和学生的座谈活动,解答学生的专业问题,鼓励他们走上创新之路。

2.2 以课程实验实习为根本,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

课程实验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掌握专业的基础技术和工作方法,为后续的综合应用和研究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课程实验改革的重点应当理清课程间的关系,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上。要认真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不同研究应用方向对课程实验实习进行研究分类,梳理同一分类课程间的时序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分类方向化为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比如地图制图学、测量学、遥感和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构成“土地空间信息”模块。同一教学模块内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弱化学期的概念,强调顺序性和连续性;在教学内容上和生产实际接轨,注重不同课程间的衔接;在教学方法上,以传授为主,适度加入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更深入,夯实他们下一步进行应用创新和研究创新的基础。

2.3 以课程协同实习(设计)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课程协同实习是在一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完成后组织的集中式教学实习,实习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到“仿真的”的土地管理相关课题中,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实验实习中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应用创新能力。还是以“土地空间信息处理”模块为例,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安排了为期三周的课程协同实习,实习中模拟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流程实施了地籍调查、地类调查、地籍测量到数据建库的“土地空间信息”处理全过程。通过这种“全程全真模拟”的方式,检阅了该模块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效果。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实习中的大比例运用,要求学生在老师下达的任务书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自我创新的机会。

2.4 以社会实践为窗口,丰富学生的创新思路

社会实践是鼓励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后,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门课程都涉及到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但相关实践环节缺乏的特点。应当改变过去松散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条件设定调查的目标和区域,编制调查问卷,并利用暑期实施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帮助大学生建立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创新的思路。

2.5 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导向,综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其它实践教学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学习环节。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发现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但是环节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的时间重叠,要保障其有效时间,应当加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跟踪管理和调控,特别是加强对实习任务安排、实习阶段性成果评定、论文资料收集、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和考核,使毕业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敦促学生完成一篇具有实践价值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2.6 以本科生科研计划为契机,进行差异化的实践教学,选拔研究性创新人才

本科学习结束后,部分高素质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并由此进入土地资源管理的的科研领域。为给他们将来的研究打下更好的基础,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对有科研创新潜力的人才进行选拔,并对他们实施差异化的培养。包括SRF等本科生科研计划正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校对本科生科研计划一直非常重视,对的科研小组大力资助,并配备了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吸纳其中的成员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极大的提高了这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3.1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首先,从总量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时间占到总课时的40%左右。其次,在总的实践教学学时中,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比例,使之占到总实践学时的50%以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暑期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自主性实践,以弥补计划内实践学时的不足。

3.2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擅长专业理论课讲授,要能熟练指导实习操作,同时还应具有把学生引向生产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或参加各种培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同时还可聘请合作单位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3 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保障创新性、自主性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实验室除了配备良好的教学实验设备以外,还应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运作模式以适应实践教学的更高要求。同时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争取和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培养方向明确,业务种类齐全,技术含量高的实习基地,为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3.4 建立更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反馈机制

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关键性薄弱环节的监管和评估,保障这些环节的主要作用得到确实发挥。另外,实践教学考核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各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评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偏差,通过反馈,使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修改和完善。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及时、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分析了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9学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合理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现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制度、师资、物质条件等保障其实施 。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加强实践教学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1]。如何架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专业[2]。目前,国内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等,院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院校的实践环节侧重技术、工程等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实践环节则突出社会实践、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培养[3]。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极其重要。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很多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联系不密切。

国内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侧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所差异。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根据自己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设置,有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师资力量或者实习基地等而无法开展,一些农业类院校侧重土壤类的实践教学,一些经济类院校则偏重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忽视其他方向的课程实践,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更薄弱,偏离专业定位。

2.2实践教学资源欠缺。

2.2.1师资力量不足

1998年教育部才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起步很晚,承担该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基本上是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明显底气不足。

2.2.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备的条件,可是现有高校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都涉及对软件的操作,如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需要熟练掌握CAD,MapGIS,ArcGIS等专业软件,这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学生在理论课后去校内专业实验室使用相关课程软件和仪器,达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的目的。很多高校土管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只是放置一些电脑,没有安装专业软件,有些安装的软件还是几年以前的,导致一些课内实验无法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困难,部分高校只是在形式上与当地土地部门达成协议,挂挂牌子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缺少与社会上土地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行业发展与高校教育脱节现象明显,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社会行业需求。同时,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大地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实习则是组织学生到相应实践基地集中走走看看,只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明显。因此,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2.4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评价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很难像理论教学那样通过一张卷子实施考核评价,对于课程内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基本由任课教师掌握,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大。对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通常是通过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督检查,有的学生并没有按时按量完成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也以复制资料应付交差,并没有提高实践能力。要保障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本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师资队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高校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框架时,应为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客观条件及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3.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指导下,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设计实践教学四大类。

3.2.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对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紧密,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内容,此过程通常在课堂和教学实验室进行。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和动手的能力,一般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课堂习题训练、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等课程上可以推行这种实践方式。

实验室实践一般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主要是针对诸如规划类、评估类、制图类、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技术性、操作性进行的,通过实验室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能够一走出社会就得到应用。

3.2.2专业实习

实习实践教学主要为依照教学计划规定的、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程的、具有特定目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实践[3]。专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学习到的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专业实习还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实习效果,实现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双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认知实习、土地调查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和土地规划实习。

地质地貌实习一般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地质地貌认知,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习地形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观察到地球表层和内部地质作用的现象或产物,掌握野外鉴别三大岩类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风化物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为学习土地资源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5]。土地调查实习是对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遥感应用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的一次的实践活动。该实习利用“3S”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实习,学生掌握土地调查的方法、流程和调查内容,巩固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对土地地类、土地权属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地籍测量实习主要是通过具体测量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GPS等测绘仪器及数字地籍软件的使用及从权属调查到土地统计等多方位地籍测量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籍测量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涉及内容面广,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知识,还要运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了解相关规划指标、规范的制定原则和标准等。该实习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土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规划图编制、报告编写等工作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养成依据现有规范和指标,进行创造性思维完成规划任务的工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3.2.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后,面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通常是由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技推广、支农扶贫等实践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门课程都涉及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条件设定调查的目标和区域,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实施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展创新的思路。

3.2.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能够多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在专业领域开展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创新精神。毕业实习地点一般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内容应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内容密切相关,主要在土地行政部门、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评价等领域开展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但是该实践环节在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的时间有所重叠,为保障实习效果,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特别要做好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对实习任务安排、实习成果评定、论文资料收集、论文评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考核,使毕业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敦促学生完成一篇兼有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水平毕业论文(设计)。

3.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按质按量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能否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资源与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3.1制度保障

要想科学合理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办法与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等环节。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可以有依据地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各种教学活动,对违规的及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结等。

实践教学考核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实践效果的基础,否则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可以评估该种实践教学体系下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2师资保障

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7]。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能够从学校走出去,定期到土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或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深入实习基地,与在土地行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二是要多多邀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进高校,可以通过给学生开设应用性很强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及对以后就业形势的了解,甚至可以邀请这些专家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三是要尽量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对年轻教师开设讲座,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教师专业水平和对前沿知识的把握水平。

3.3.3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保障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完善的实习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些有专门的实验室,可是在软件建设上,还应大力加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软件资金的投入,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该积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主动使用实验室,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类。校内实习基地方便易行,但可以提供实习的种类较少,只有测量学实习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而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习、土地规划实习、不动产估价实习、遥感应用实习、地籍调查测量实习及毕业实习均需要在校外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高校应该多做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与土地行业合作,尽可能建设较多校外实习,加大实习基地经费投入力度,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双赢。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初探: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之间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区划、区域源评价、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介绍3S(GPS,GIS/R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各种状况,还有各自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一、3S技术概论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功能多,应用广。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近期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1、通过3S技术提高数据信息精度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2、通过3S集成技术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

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