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中学校园景观环境对学生品格形成、素质塑造等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其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学教育的发展与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品牌效应以及学生的发展。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地域文化在中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初高中校园成了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教育内涵,更展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独有特色。每一个中学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校园景观格局,这与其他学校不同,因为校园历史和地域的差异。校园景观设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应满足学生家长和学生对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山东陵城区第六中学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实际案例分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学校园景观的表达,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特点、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加强中学教育,来充分实现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中学校园景观;地域文化

一、校园景观设计概况

(一)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理化表现形式,更注重内外空间的交流,强调空间的沟通。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功能,更要培养一个发展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景观要同时满足感官的愉悦,可以提供娱乐、交流、教师和学生的休闲场所,起到缓解压力、放松心理的作用,景观的人文魅力是娱乐,这是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即校园“场所精神”。

(二)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原则:学校包括学前区、教学区、生活区和其他课外活动,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安排,不仅满足了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交流需求,以灵感和智慧提高文化和精神陶冶功能。2.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划分道路也适中,空间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空间设施的设置、材料选择及景观的营造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求。3.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要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利用雕塑、浮雕、支柱、标志等环境与特色的景观小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植物园林绿化,尽可能乔、灌、草多层次双绿化,增加单位面积绿化量。5.多元化的原则:开放空间的多元化包括多元化的功能、形式和配置。各种功能,如隔离、运输、通讯、运动等用途;多种形式,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成分等变化;多样化,如草坪、树木、山、水、建筑等不同的设置。为了满足校园开放空间的功能,如运输、组装的基本功能及其他的运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加强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6.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景观的特征是设计的基础。7.安全原则:安全是人性化设计的及时要素,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安全性包括物理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方面。

(三)校园景观设计主要功能

1.校园文化: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景观设计,继续把握校园历史,保持文化的一部分,应适当考虑校园文化和历史反映校园环境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2.学习:景观设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楼、宿舍楼,或提供奖励、或旅行、或为学校人员提供一个的学习空间。3.交通:交通众多,在超过一万的总数量,使校园道路可以缓解交通,而且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感受到设计环境美,减少道路无效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工作。休闲娱乐: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发展知识和技能。4.生态发展:可持续、低能耗、生态环境是当前景观设计追求的目标,校园环境设计应遵循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确保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心理需求:我们走过的路,合理规划结构和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会使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在学校有潜移默化地影响,那里的人们喜欢在丛林的性质,因此给教师和学生安心。

二、中学校园景观概况

(一)中学校园景观

定义:中学校园景观是校园范围内文化、经济、自然等因素的结合。它也反映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承载自己。

(二)中学校园景观的具体构成

为了方便学习和生活,建立了不同功能、不同性质及不同形状的建筑群,在校园有限的空间中占主要的景观。其独特的校园生态体系正是其有别于其他空间景观的重要特征。1.校园入口区域:要进入校园就包括校区前门空间、校门以及门卫系统等建筑区和校园入口区。由于中学教育的完善,教学区域绿化建设也得到了改善,入口处是校园与外界连接的过渡区,是学校和社会、物质、文化精神交流的渠道,也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一大特色。其中,正门和门卫的建筑形式作为校区形象与外界交流的首要组成部分,其形象设计不但需要展现中学校园以教育为主的文化内涵,还要体现是学校与外界交流服务的及时站。2.户外运动区:按照“规范中小学”的设计,我国户外运动空间总面积控制在3926至1582平方米,以及教师和学生人均用地在3.40至14.38平方米。通常包括:一个标准的250米田径场,小足球(包括田径场),2至4个标准篮球场,1至3个标准排球场等运动场地。3.绿地空间:学校内部的绿地空间主要是针对校园操场空间来划定的,是以绿化为基础的露天公共区域。草地、树木、清澈的溪流能够让人们缓解学习压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这轻松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户外休闲的场所,还能使师生们在其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受到隐形的教育,培养他们亲近和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4.广场空间:以露天公共独立式开放区域的硬质铺装为特点的建筑就是校园广场。校园广场一般分为五大类:运动、交通、休憩、中心、表演和运动广场。广场控制着校园内主要的人群集散,其道路规划给全校师生提供集合、休憩玩耍的方便,是全部建筑中利用率较高的场所,一般都位于校园中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且周边建筑物也在自然地贴近它。5.建筑邻近及中庭空间:虽然新教改一直在进行,但是中学教育课堂活动的主要开展地还是以室内为主流,所以建筑空间和教学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国内通常的教学建筑是一组建筑通常由前院空间、中庭空间、侧院空间、前廊空间、侧廊空间、后院空间及建筑间连廊空间等组成,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屋顶和架空的空间。所有的这些空间总的来说分为全部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其中前廊空间、侧廊空间以及连廊和架空空间部分属于半开放式的空间,前院空间和侧院空间以及后院空间等属于全开放式的空间。

三、地域文化概况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就是空间区域内的一个范围名词。它主要包括:其一,自然地理,包括山地、平原(坝)、森林、海洋、湿地乃至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决定,在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而后的历史发展中遗传与积淀下来。

(二)案列分析

山东陵城第六中学1.项目概况陵城区是德州市辖区,地处鲁西北平原,位于北京、天津、济南之间,素有“京津门户,九达天衢”之称。截至2014年,辖10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120万亩耕地。陵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东经116°27′~116°57′,北纬37°13′~37°36′之间,陵城区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陵城第六中学位于政府街以东,城区南部新区和兴地带。其周边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140亩,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学生公寓等,同时还拥有国内先进的风雨操场、体育中心等。2.地域文化该地区非常重视教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代德州又是燕赵相邻之地,黄河穿境而过,河汉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更是溯源悠久,禹水文化、儒理之道根深蒂固。境内现有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名胜古迹,如禹王亭、苏禄王墓和全国较大的秦汉墓群以及东方朔画赞碑等。正在恢复建设中的还有董子读书台,我们将其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上很好地展示出来正是尊重和发扬其优良传统的一种传承。在景观小品的选择上,景观建筑、景观树种的选择都采用当地历史文化来作象征。3.设计风格及理念设计理念来源于当地文化,本次校园设计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秉承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使其更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简约风格强调的是空间纯粹的单纯和简洁两大特性,不要多余的装饰,让空间简化到光、量及体,就需要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此透视风格的精化就在于此。简洁的线条、干净的色彩、精致的小品、清爽的植栽,辅以温馨的灯光,现代语言的建筑等,共同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富有生活气息的校园休闲地带,这里没有极富冲击力的构筑物,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色彩,一切归于平淡、朴素、自然。设计师为人们提供一个私密的心灵庇护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4.雕塑设计该校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包括:教学楼区、生活区、风雨操场区及体育中心区。道路系统被分划为主要人流动线、次要人流动线及活动区域联系动线。该校区最为特色的是中心广场的雕塑设计、景观墙设计及景观小品。在校园内人流量较多的区域,其道路两边设置银杏大道。其雕塑设计以大雁为主题,形似火炬,表面衣服带镂空的形式描绘,七机敏雄健,群居为阵,重情义,不抛弃。正如校园师生关系,学生似雁群,健康活泼,相亲相爱,老师似雁头,敢于拼搏。雕塑的结构由两层相互叠加缠绕的雁群组成,旋转而上。此雕塑入云霄望大地,不畏艰巨,象征着青春以及精神的传承。本雕塑材质为黄铜,不锈钢锻造,其高度为10米左右。

四、总结

本文描述了地域文化在中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从几个方面讲解了校园景观设计,利用本人所做的设计来研究课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利用主要体现在文化理念上。

作者:胡晓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年第六期

摘要:

以沈阳市第七中学校园为例,指出中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交往空间的问题;从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及方法;提出核心观点,即景观设计应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应该关注现有环境再利用的问题。以此为中学校园环境的提升做出努力,为普通中学校园设计项目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使用状况;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环境

一、中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中学教育快速发展,然而校园环境的发展却存在滞后现象。我国中学校园普遍存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以运动场地等同全部校园环境和对环境使用的选择度较低等方面。由于普遍用地受限,校园建设往往优先确保校舍及运动场地[1-4],这就导致大多数中学校园环境被平坦空旷的塑胶运动操场所替代,学生在课间活动时“无处躲藏”,暴露于“冷冰冰”的运动操场之上,缺少多种类型的交往、活动空间,致使环境利用率低,校园使用状况不佳[5]。中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身心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拓展类型丰富的活动空间,以环境服务于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6-8]。

二、对沈阳市第七中学校园使用状况的评价

沈阳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七中”)坐落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学校占地面积约23万m2。校园内主要用于学生户外活动的场地为塑胶运动操场,约占校园总面积的70%。七中校园空间大致划分为入口区域、塑胶运动操场及围墙休闲绿带三部分。由主入口进入北侧有一处木廊架花园,但由于距离主教学楼及中心操场较远,导致此处使用率低。入口区域还包括校园西北角一处空地及狭长地带,主要用于停车,基本无学生活动。塑胶运动操场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中心跑道、内侧足球场和篮球场构成,边缘设置篮球架及高低杠等少量运动设施。由于开敞而无遮荫,塑胶运动场的使用除课间操外几乎以学生的短暂停留和快速通过为主,反而操场边缘荫凉地带的运动设施使用率较高,但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围墙休闲绿带是以校园围墙为边界的绿化休闲空间,于校园主入口进入位于其南侧形成双L形,与教学楼相对包围中心操场。及时个L形围墙半包围塑胶篮球场地,其边缘地带以间隔种植杨树及环绕树池的防腐木座椅为主要设施,有使用价值。第二个L形围墙半包围中心塑胶操场,边缘地带3~7m空间以绿化为主,植物生长情况较差,没有设置学生活动空间。整个墙面延展面较长,墙画现已脱落,破败不堪。笔者把七中校园分为4个区域,使用率逐渐递增(见图1)。1为入口区域,以展示、停车及人群疏散为主要功能,场地现状不适合设置学生活动空间;2、3为塑胶运动操场,是学生课间操、运动的主要活动空间,但场地现状无法为学生提供趣味丰富且品质的活动环境;4为沿墙休闲绿带,是学生活动最密集地带,但现状交往活动空间少,运动设施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

三、基于使用状况提出设计原则及方法

本次设计为七中校园内双L围墙景观带,也是七中校园内可以进行空间拓展的区域。设计将从校园环境的使用状况出发,解决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校园环境质量为目标,使环境发挥育人功能,创建功能完善且适宜性强的中学校园。

1.设计原则(1)经济及可持续设计原则。经济及可持续设计原则就是对校园内保存较好的景观设施、植物等予以保留,并且在改造设计中充分利用,让它们在新环境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七中现存景观设施包括防腐木座椅11组、运动设施包括篮球架6处及高低杠3处,设计将全部保留此处设施,并且在改造设计中让它们融入新环境。校园内现存植物有乔木27株、灌木若干株。设计将乔木全部保留,同时充分考虑生长状态较好的灌木,对于对设计影响较大的植物则采取先移栽再回植的方法(见图2)。(2)功能、空间较大化原则。七中校园空间局限性较大,设计将在有限的条件下争取校园功能及活动空间的丰富与完善。七中现有校园环境“直白”,空间层次较差,导致校园缺少交往及活动空间,因此使用效率不高,不能满足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设计基于有限的空间并较大化地拓展校园功能、活动空间,将具有校园文化属性的信息栏、读书廊等功能植入新空间,并改变原有运动设施单一的情况,以更多种类的运动空间丰富青少年活动,校园功能、空间的丰富完善可以促进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更良性的互动与交流。(3)艺术设计的原则。艺术设计的原则即以艺术的手段解决七中校园存在的问题。七中校园内最突出的视觉问题为现存边界围墙,现状围墙过长并且暴露,表面墙画脱落,呈现出陈旧且破败不堪的状态,与周围环境产生视觉上的不和谐。设计据此提出“功能艺术化”的方式,将边界墙与多种功能、景观元素相结合,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完成边界墙的视觉转换,变不利为有利,形成校园内一道集功能与艺术于一体的“风景线”。

2.设计方法针对七中校园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需求,笔者在设计中运用整体规划法、功能分段法和使用测评法,提出“一廊四段”的规划思路,即首先着眼于总体科学的规划,其次细分空间功能,以空间的使用状况作为环境评价依据,完成对校园环境的改造提升。(1)整体规划法。整体规划法,即整体考虑设计区块内部,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性,提出“一廊四段”的规划思路,也就是以“一廊”贯通,统筹四段功能空间。首先,运用此方法界定了一个崭新的活动区域,其次,将视觉与功能统一,在统一区段内具体划分四段功能空间:信息廊、休息廊、读书廊及乐活运动廊。(2)功能分段法。笔者将设计区域统一于“一廊”之下并进行功能细分。首先,从校园入口起始及时段为“信息廊”。将信息窗与原有围墙相结合,既能解决功能需求,同时又能美化校园围墙,并且在保留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木廊架,从结构上利用原有围墙做支撑,也符合校园本身用地缺乏的限制条件,这样既不破坏场地原有功能,又在美化围墙的同时延展景观功能空间。其次,从校园入口起始第二段为“休息廊”。该段设计条件相比于及时段略为宽松,有相对充足的空间可以被利用。设计用绿化灌木将原有功能空间与新增功能空间进行分隔,在美化围墙要求的前提下,在保留原有设施的原则下,以景观设计的手法形成校园中一处闹中取静的课间休息廊,以促进校园内休息、休闲、交往等活动(见图4)。第三,从校园入口起始第三段结合校园看台功能做“读书廊”。该段现状为植物带,无活动空间,靠近中心跑道有三架单杠是此处的活动设施,从校园边界至中心跑道约10m范围可做景观设计。考虑到该段边界建筑物非七中校园所属,且该段设计范围最宽并且正对中心跑道,因此,设计在原有边界3m内做植物设计,同时衬托并软化新景观墙以重新界定校园边界,在保留原有乔木的情况下结合新景观墙设计木廊道,并形成校园内最私密安静的区域,以拓展读书、休息、交往等功能。同时以植物分隔,并在靠近中心操场区域设计两段看台逐步与中心操场形成空间的过渡以及功能的递接,丰富景观层次及功能空间(见图5)。,从校园入口起始第四段为“乐活运动廊”。该段现状是一条植物带,无活动区域。设计仍以绿化带分隔空间,这样可以使原有场地与新空间相对独立。绿化带内侧保留原有卵石小径,增加活动空间,配套多种类型的运动设施。此段利用植物设计与信息栏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美化围墙的作用,且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同时信息栏又与新增的运动场地相结合(见图6)。(3)使用测评法。运用使用测评法来完成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环节。传统意义上设计的完成以图纸的绘制结束及施工的完成为准,因此忽略了新环境的使用情况评价。然而景观设计应以服务于人为目标,是否能够激发使用者积极正面的行为、能否与环境产生互动,应该成为设计完成的依据、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9]。笔者在对七中校园设计之初充分调研、寻找核心问题、提取环境使用现状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原则及方法,最终以对环境的使用测评完成设计,拟出《环境设计使用评价表》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对校园新环境使用情况做出监测,最终建立完整的设计档案。

四、结语

中学校园环境应该充分考虑使用群体的特殊性,应该协同素质教育并发挥“环境育人”功能[10]。因此,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基于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使用要求,以校园的使用状况为依据,以激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目的。笔者以七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该项目的总结提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考方式、方法及步骤。设计的核心内容应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使用评价及测评体系,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环境如何被利用上。

作者:高贺 李军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沈阳建筑大学人事处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浅谈东北地区中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东北三省地处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不利的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学校园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以东北地域特征和中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为出发点,对中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问题与规划案例,探索东北中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分析利与弊,探索出解决矛盾的原则及方法,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东北中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东北地区;中学;西方;校园环境建设;现状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中学校园景观环境对学生品格形成、素质塑造等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其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学教育的发展与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品牌效应以及学生的发展。

东北地区是全国地理纬度较高、经度最东的部分,气候特点鲜明。相对于南方地区来讲北方城市受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校园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东北生态圈、经济圈和文化圈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城市中的中学校园景观也必然深受其影响,展现出独特的地域形象和文化内涵。一个中学校园的魅力在于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可以通过校园绿地景观的建设将东北地域特色景观资源加以梳理、分配、整合,塑造出高质量的校园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颇多,由于规模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对于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少,特别是能够切合东北中学校园绿化建设实际情况,营造东北地域特色中学校园景观的理论方法还很缺乏。

国外的理论研究最初开始于古希腊时期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园》。该书中明确论述了教育的意义、本质、目的和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人的终身教育过程理论。于此同时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第莫斯创立了“柏拉图学园”。其后,他的学生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西方教育体系的思想之源。他们的逻辑理论也成为了现代学校所从事教育的学科为出发点。

在我国,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已经有了学校的存在,甚至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记载有当时的教学活动。在周朝以后,学校的发展便有了明确的记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坐在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大树下与门徒讲学是中国校园景观的最早雏形。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自古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后期又出现了书院这种独特的社会办学的体系制度。

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来殖民者的入侵,校园从古代书院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新式学堂、学校。有很多外国人创办的学校,或者由清政府创办的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中小学校园发展的起步阶段,最初依靠改造遗存的会馆、教会建筑、学堂及祠堂等来维持教学,校园多以建筑为主,校园景观多表现为简易绿化。如湖南浏阳一中由义庙改建而成,重庆江津白沙镇的聚奎中学由学堂改建而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先进人士逐渐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四书五经等以传统道德文化为主体的教育以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于是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逐渐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希望通过教育的改革和普及培养新式人才。1898年,在维新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分设大学堂、中学堂及小学堂,由此,中学的名称正式出现。也标志着我国近代中学的正式产生。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设于省城的改为大学,府的改为中学,州县的改为小学。1902年,“壬学制”的出现,全国首次出现具有近代学校系统的“新教育”制度正式产生。这一制度很快在全国推行。

在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及文化侵略,在中国也兴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在侧面也促进了中国中学教育体制的发展。新型学堂的产生及教会学校的创办,都是中国现代中学的雏形。

但无论是改良后的新型学堂还是教会创办的学校,规模都比较小。校园环境以绿化为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学校园环境特征。

后来又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体制逐渐由盲目的模仿到了逐渐改造适应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或是改革中国传统营造法以适应新的结构,或是改造西方形式,使之与中国相适应。但是这些改良大多还是只停留在外部形式的改造上,而忽视甚至是牺牲了很多功能性的内容,更不用说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特征了。

随着校园建设的经验累积及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者对校园规划布局也逐渐重视。“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校园的功能分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德华学堂今武汉市六中,该学校有宽敞的校前区中心花园、运动场及职工生活区,十分重视校园的功能区。

建国以后到80年代初,为学校建筑规划发展由定型化到普遍化,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苏联模式及现代主义对校园建设影响较大。校园建设功能强、造价低、形式简洁,非常适合我国当时的国情。这一时期,中学建筑事业飞速发展。而中学校园的建设具有三个发展趋势特征:规模上,由单体建筑向建筑群发展;形式上,学习现代主义具有经济上功能上协调统一的特征;规划上,由无意识走向有意识,出现了明确的功能分区概念。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尚未腾飞发展,人民社会文化审美水平尚未开发,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校园的快速的粗放型的建设,导致建设者很少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生理感受,也很少考虑到视觉美观性。校园建筑在建筑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全国各地的校园呈现趋同性,校园文化氛围感不强。

这一时期的校园环境建设也和建筑规划一样,具有经济且功能明确的优点。但校园外环境的概念被许多建设者等同于校园绿化建设,校园绿化功能单一、缺乏户外活动空间、缺乏足够的活动设施、缺乏人性化的设计。

90年代至今,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及重视,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我国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创造时期。同时,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人民对教育质量的需求慢慢提高,也为新一轮的校园建设提供了契机。全国各地校园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同时许多老校园也迫切的进行着改造。校园建筑设计理论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的校园,无论是平面功能划分、流线组织、校园建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但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理论的发展还是相对较慢,具有滞后性。少数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重视校园的外环境建设,许多名校抓紧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教学环境的改造。校园外环境出现“园林化”,“现代化”、“人性化”等口号。校园历史文脉的探索表现,校园文化的塑造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是,校园外环境设计理论尚未成熟,大部分校园外环境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综上,对于在中学校园而言,有待研究的问题涉及面很广,要对中学校园进行分析研究,就应该着重在:中学校园发展的历史及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哈尔滨市自然及历史文化对中学校园的影响、哈尔滨地区中等学校校园现状、中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通过相关探讨,尝试找出哈尔滨地区中学校园景园设计的内在规律,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中学校园环境景观应如一个无声的室外课堂,它应寓教于景、寓教于绿,一花一草一木一景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校园文脉寓教于景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就近年设计的两所中学环境景观,探索能够在满足校园教学要求的同时,如何延续校园文脉,突出校园特色,设计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景观型中学校园。

成都武侯中学

风格定位

武侯高级中学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占地160亩。该校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功能和背景,将学校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兴科技的组合,在保障校园面积的同时,丰富植物的配置,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张弛有序的丰富空间环境。

景观轴线

根据学校的现有布局,整个学校景观沿两个景观轴线展开。由学校大门至行政综合楼为历史文化轴;由学生宿舍到体育场为科技发展轴。各景观点均沿两轴展开设计。

景观分区

整个校园分为四个景观区:教育文化区、生活休闲区、植物苑区、体育运动区。教育文化区与生活休闲区是学校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在功能和植物上更加丰富了学校的现在环境。

景观节点

“林间碑传”:位于历史文化轴上的“林间碑传”景点静静地躺在林间的步行道旁,嵌入地面的青铜板上刻有古人的文稿,体现校园悠久的历史文脉,穿行于曲径贯穿其间,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

“林间碑传”景观节点 “静思空间”景观节点

“静思空间”:相互穿插的半围合的景墙将该区域相对隔离校园中,安静的小环境留给学生自习、思索空间,同时体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风格,让景点充满了文化的感染力。

“科技之路”:雕刻着中外科学家头像的雕塑,分布在科技发展轴上的综合楼前,行走其间让人回顾科学道路的过去,激励奋发学习的激情。

“智慧之眼”:地面铺装整体造型似电子旋转的轨迹,体现高新的现代科技,图案又型似探索知识的眼睛。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宗旨和校园文化。

二、重庆育才经开中学

1、设计方法及理念:

整个景观设计将校园分为三个景观分区:文化教育区、体育活动区和生活服务区,以展示校园生活的不同的景观设计内容。同时,三个景观分区中各个景观节点沿着文化景观轴和活力景观轴这两条轴线展开。利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展现不同的景观形象。

2、景观节点:

“银杏映秋”:高大的银杏树沿学林大道排列,将校外的喧闹隔开。树影婆娑,映衬一旁的综合楼,使人心情顿感校园的幽雅和宁静。

景观分区图景观轴线图

“探索之眸”:综合楼门前的小广场是文化教育区的设计重点,广场四角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立体雕塑,四个青铜雕塑各自高约三米,以生动形象的造型传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广场正中地面铺装以抽象的图案和材质、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探索知识“探索之眸”。景观雕塑小品和铺装材质相结合,不但突出表现了景观设计的效果,而且在景观意境和校园建筑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智慧之泉”:景观位于教学大楼的正前方,景观以矩形水池和多个小型涌泉为主体,配以木制平台和花池,造型雅致。在不经意间又将景观小品的“意”和建筑的“型”融合。

景观局部效果图1 景观局部效果图2

“五彩花阵”、“梦想之翼”:教学楼旁由多种时令鲜花组成的“五彩花阵”和纸飞机造型的“梦想之翼”提供给学生休憩的场所,也许儿时的梦想就会在这儿起飞。

“生活服务区”景观由“古树映石”、“紫藤廊架”、“读书空间”等几组景观小品构成,每个景观小品都和生活区的各栋建筑物相辅相成,使景观和建筑相互呼应。

三、小结

这两个景观工程设计是我们对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在设计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景观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它更具备激发好奇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里,一花一草一木一景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中学校园环境景观,它是充满知识和趣味、积极向上的室外大课堂。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中的人产生心理联想;中学校园环境景观应寓教于景、寓教于绿,它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景观设计者应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