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摘要: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索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考核方法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考核中都能取得很的成绩,但到了社会却无法学以致用,暴露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教学及考核上存在的缺陷,所以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并以此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社会岗位上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机试”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为什么却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五千难觅一个“数控技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哑铃现象”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当前,一方面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紧缺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称“中职” )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的技能学生不熟练,或根本就不会,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学不会、没学好呢?把镜头切换到课堂,答案一目了然。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应用已经是社会化。工业的自动化、办公的现代化及个人PC的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应用朝着多功能化、行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短短的几年间,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变成现在的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形图象等多媒体处理,原来单机方式运行的个人计算机变成现在的网络互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教师紧缺、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投入缺乏等等,这些均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索

(一)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程统一、专业核心课程精选,专业方向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

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如英语课内容偏重计算机英语。在开设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企业。

(1)“循序渐进”测试法。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接着,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

(2)团队合作测试法。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将考题带出教室,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班级网站的建设。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归纳资料;设计版面,录入相关信息;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班级像册进行加工处理;用Flash创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Logo图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不但将所学的Flash、Photoshop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而且还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3)学以致用测试法。

在学校,电脑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而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学过《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何不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前去维修。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不像网络游戏,只有在玩伴之间才能了解,老师、父母不会替他们高兴。

(4)因材施考测试法。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材施考。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处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5)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践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6)“职场环境”测试法。

走出教室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企业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可以在企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学习网络技术时,让学生到网络公司去打“义工”,参与现场布线、组网、调试网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先到网上查阅各种硬件的网上价格,给自己开一台电脑的配置清单,与电脑经销商开的配置清单进行对比等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达到这些教学效果,我们就得极力开拓市场,和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开拓更多的校外合作基地。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选择、组合。

(三)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技能竞赛促进教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探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改革,而改革考核方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解决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出学校后,能成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高就业率。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提出的考核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能有所不足,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教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

摘要: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以数据库导论课程为例,在分析学生和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系数,并说明该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考核;数据库;指标体系;权重系数

0、引言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在我国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其培养目标大都定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这也顺应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独立学院因发展时间短,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照搬母体高校,存在与其自身条件不协调的诸多问题,从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发展陷入瓶颈。另外,独立学院学生从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与母体高校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普通的任课教师,可以先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人手,力争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课程考核体系,借助课程考核反馈、导向的双重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目标。笔者对数据库导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借鉴已有的研究,采用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指标权重系数等方法,得到了一种科学、合理、、灵活、公正的课程考核方法,该方法既可采用百分制,又可采用等级制。

1、改革前的数据库导论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1.1 课程说明

数据库导论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32学时的专业课,旨在帮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初步了解,从而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数据库导论要求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流程,能利用SQL Server 2008完成创建数据库、表、索引、视图、建立查询等基本操作。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已系统学习过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1.2 成绩构成

改革前的数据库导论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考勤、平时作业等内容(具体比例未给出)。期末考试占70%,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题型多为客观题。

1.3 存在的问题

“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看似简单、,实际存在一系列问题。

(1)平时成绩沦为调整课程总成绩的工具。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在期末考试之前很难对学生的笔试卷面成绩作出的判断。为避免出现大面积高分或大面积挂科的现象,教师往往利用压低或抬高平时成绩的方法对总成绩进行调整。然而,平时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也就随之丧失了。

(2)实践水平得不到有效评价。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包括了出勤、作业等项目。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也难以考查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这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是背道而驰的。

(3)弱化了考试的“手段”功能。期末考试试卷多以客观题为主,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很少。考试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甚至在考试前为学生划定考试范围,一次考试定终身。这样强化了考试的“目的”性,弱化了考试的“手段”功能,导致学生形成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考前突击复习,背“重点”以获得考试高分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歧途,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同时也导致了作弊行为的泛滥。

2、改革后的数据库导论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2.1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前,笔者通过查看先修课成绩、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了大致了解。随后,通过结合数据库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便于计算和的成绩分析,体系中各指标均按百分制给出成绩。数据库导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数据库导论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大部分:日常表现、小组作业、口试表现。其中,日常表现和口试表现部分按个人打分,小组作业部分按小组打分(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小组成绩相同)。下面对每一项指标做简单说明。

(1)F1出勤情况:一个学期不定期点名5次,1次缺席扣20分,3次不到本项目成绩计0分。独立学院存在大量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旷课现象较多,需要对出勤情况进行考核,以形成对学生的督促。

(2)F2课堂笔记:将课堂笔记作为考核项目的情况并不多见。实际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形。另外,笔记的质量可以深刻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水平。

(3)F3教师印象:教师印象分来源于日常作业、学习交互和课程贡献等方面。在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一些学习认真、表现积极的学生往往会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学生可能担任了课代表、小组长,可能经常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可能上课总是坐在前几排,可能总是按时保质完成作业等,这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应当得到适当的加分。

(4)F4系统文档:数据库导论课程要求各小组自行拟定一个题目,共同设计一个数据库系统,如“销售管理系统”,并撰写数据库系统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包含数据库设计流程中的主要部分,如需求分析、概要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内容。系统说明书的撰写可以强化学生对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理解,也可以反映学生对需求分析、E-R图、数据表等概念的掌握程度。

(5)F5系统作品:在完成数据库系统说明书后,各小组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内容,利用SQLServer 2008工具创建数据库、表、查询、索引和视图等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小组,可以结合已有的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利用VC++等工具编写程序,并同数据库连接,形成完整的系统作品。

(6)F6作品答辩:为避免抄袭情况的出现,也为了杜绝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态,特别设计作品答辩环节。学生需对自己参与的工作和收获作出阐述,并接受教师的提问。

(7)F7知识检验:每个学生从若干课程知识点中随机抽取3个,教师通过逐一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出评价。

课程学习结束,每个学生对应课程考核评定指标体系得到一组成绩数据,构成考核评定成绩数据样本X=[X1,X2,X3,X4,X5,X6,X7]。

2.2 确定权重系数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将考核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评定指标按其占总成绩分值的比例赋以权重系数[ω1,ω2,ω3,ω4,ω5,ω6,ω7],其中:ω1+ω2+ω3+ω4+ω5+ω6+ω7=1。对于不考核的项目,它的权重系数ωi=0。

数据库导论课程考核评定指标权重系数见表1。

2.3 考核评价方法

数据库导论课程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可由下式求出:

例如,某学生的7个考核项目的成绩分别为:80分、65分、70分、85分、75分、90分、65分,则其课程总成绩为:

Sf=ω·X=0.10×80+0.10×65+0.10×70+0.20×85+0.20×75+0.15×90+0.15×65=76.75≈77

2.4 学生成绩分析

2012-2013学年选修数据库导论课程的学生共有76人,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得出76人各自的课程总成绩。因人数较多,成绩不便一一列明,仅抽取2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抽取方法:先将所有成绩降序排列,抽取第1、5、9、13、17、21、25、29、33、37、4l、45、49、53、57、61、65、69、73、76名学生的成绩作为分析样本。将这些学生按照S1-S20进行编号,计算得出的课程总成绩见表2。

经观察可知,该成绩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说明该课程考核方式起到效果。

3、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改革后课程考核方式的积极性与存在的不足做出了总结。

1)积极性。

总体来说,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水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学生的到课率和上课认真程度都有显著提高。80%的学生做了详细的笔记,其中,女生的笔记质量整体高于男生。学生普遍反映新的考核方式客观上对自己起到了督促作用。

(2)学生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有了系统的认知,同时通过小组作业增进了和其他同学的友谊。新的课程考核方式给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多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也因为付出大量努力而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3)口试环节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小组作业的贡献度,从而从成绩上对不同的学生予以区分,另一方面也较大程度地避免了作弊情况的出现。教师对学生逐一口试,不断发问,并通过学生的表情、语言、姿态等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作出判断。

2)不足之处。

笔者在实践新的课程考核方式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打分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例如,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印象、教师对某些选题的偏好等,都会对评价分数的客观性产生一定影响。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的7个项目进行评分,相当于打7次分,工作量很大。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加入自我评分、学生互评等环节,一方面能保障成绩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2)对笔记的评判缺乏科学的准则。由于教师是及时次将课堂笔记纳入考核,对笔记的评判只能以主观制订的评价量表为准,科学性有待检验。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评判准则。

(3)教师在口试环节临场提问,很难保障对每个学生所提问题难易程度一致、不重复。这要求教师在口试前尽可能丰富题库,并对每道题的难度、涉及知识点做出科学、的判断。

4、结语

新的考核方法在数据库导论课程中的使用较为满意,还需在进一步教学实践和其他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在教师评价中加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也可以尝试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力度。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论文关键词 课程考核 改革

论文摘要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展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目前状况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新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摘要: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和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索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摘要:“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征,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和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摘要:“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重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征、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布置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布置。例如摘要: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练习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平安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心得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把握上的不足和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新问题和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心得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探究。比如,给出任务摘要: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摘要: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聪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和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特长,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新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兴奋。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和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目前状况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改革成效

我校计算机专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按学生喜好将计算机专业分成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传媒和多媒体、动画制作六个方向。开设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岗位能力课。经过两年的试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初见成效摘要:学生就业时不但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还有多个标志自己专业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还有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学生就业供不应求,加上实习管理老师的努力工作,开创了我校就业的好局面。

这说明改革是成功的,具有推广的价值。这套改革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专业的主攻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岗位能力目标,使学生清楚自己离专业水准的差距;因人施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人翁、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分层推进,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逐渐进步;职场环境,和实际工作接轨,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布满了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更强,学习更加努力、更有成效。

值得说明的是,专业课程考核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使学生发展,还必须抓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