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作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断更新,有明显变化,而如何根据时展的特征,积极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正面的引导,是各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入心理学,是在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探索出新的方法。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扩大的大学生的视野,让其接受新事物,而这些新事物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乏,缺少
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作

一、心理学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是利用人的心理现象,分析个人心理变化的规律。心理现象包括两部分,及时是心理过程,即对事物的认知,第二是心理能力,是个人的性格,通过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可发现人心理活动的本质,帮助人们疏导错误的心理,让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为主体,分析人思想政治品质形成的规律,传播正确的思想,让人们明确个人的政治目标。由此,可以总结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两者的结合,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改变目前工作的现状。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基于社会大环境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

1.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从建立市场经济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很大成果,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它带来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了趋利性,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经济思维,这一思维下,人们更加追求财富,形成社会效应,且效应的影响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问

题是,大学生对财富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引发社会问题。

2.体制改革引发的观念不一致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增加了人们可以得到的物质利益,这一改革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意识可能会偏移,大学生接收到理论后,可能会遇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情况,而高校也未找到的处理方法。

3.自主择业带来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双向选择的特征,这种方式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单位与个人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但它带来的压力是,大学生就业难,且大学生对薪资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理解不足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互相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增加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但这一方式下也让不同的思想在网络上传播,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增加了其对主流思想理解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学生怀疑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它的引导提出疑问,这会在无形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工作的不确定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以往进行思想整治工作时,虽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教学,但他们因为对心理学知识属于了解,不可以正确区分问题,经常会把心理问题用思想问题处理,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符,违背它的成长规律,同时,日常教学中也会因为缺少专业的心理教育者,造成心理学的知识使用不。这些均是高校学生思想整治工作的不足,而这一不足也将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

三、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使用需要层次理论,激发学生好的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体现了人本思想,即把人的需求分成多个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爱与归宿、尊重、自我实现,如果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可得到心理的满足感,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但若是情况相反,个人的心情会变得焦虑,产生负能量,如果未及时控制,可能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一致,没有深度挖掘内涵,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变得形式化。基于此,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可预先通过不同的渠道,运用不同的方法,熟知学生有哪些需求,只有如此,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有高尚的动机,引导学生向目标努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是根据人在不同的阶段,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以让其实现制定的目标,完成阶段规划。所以,高校的工作者应优化层次理论的使用,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让其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价值。

(二)加入个体差异理论,增加工作的针对性

个体差异理论是基于不同的个体,根据个人的人格与形成的品格,用相应的心理手段干预个人的心理,让其做出正确的行为。个体会因为家庭、生长环境、社会变化等因素,从生理、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多个不同,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格,并趋于稳定。所以,工作者进行工作时,必须承认个体的差异,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想法,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处理。现在,高校的学生以90后为主,处于同一个年龄段内,生长的生活背景基本相同,可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整体的特征,但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具有特殊性。由此,个体差异理论的使用,是从不同的层次、明确重点,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引导学生。即以某高校党员的培养为例,学生党员的培养是让其成为青年马克思的主义者,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另对于个性张扬的学生,是给他们关爱,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尽量避免刺激他们的内心,对于贫困生,是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如此,可让人们根据每个个体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借助网络心理,增加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人们也对网络更加依赖,在网络的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得到知识,加快了人与人的沟通,传递信息,但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接收到的理念不同,对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有新的理解。当下,很多大学生都会从网络搜集知识,而这些知识会通过隐性教育改变个人的价值观,所以为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深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工作者应让健康的文化占据网络,用和平的方式得到网络战的胜利。其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两点:首先,通过互联网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设定不同的主题,并基于这一主题设计网站,增加网站内积极的文化内容,大学生浏览这些网站后,会增强自身的凝聚力,而这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加大了内容输出量。建立网站时,要求网站内容丰富,内容呈现的方式更加新颖,大学生观看这些内容后,可以产生共鸣,让其主动阅览网站的内容,并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该队伍的建设,是检查网络传播的内容,及时发现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内容,确保网络思想政治的安全。工作者可参与校内贴吧的讨论,根据学生发表的言论,分析学生关注点的变化,发现其心理敏感区,根据总结的敏感话题,适时推出对应的内容,预防问题出现。而工作者也可以适用不同的聊天软件,与学生沟通,增加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是,保障人的健康成长,让人在未来有好的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发展的希望,其强健的身体、丰富的知识与完善的人格,是促进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在日常的工作与教育中,人们经常会忽略心理和人格的培育。同时,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是,根据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知识的储备、内心的潜能决定,即不同的文化会铸造出不同的人格,当代大学生会受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双重文化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受这些心理影响,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基于此,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活动中开展文化活动,传播我国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大学生的心理也有不稳定的特点,且人与人之间有鲜明的差异,基于此工作者需因势利导,用其恰当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其形成理想人格,而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后,指导员等应及时了解心理变化的原因,用正确的方式开导学生,让其正视自己的不足,预防人格障碍。

(五)借助道德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品质

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特征是规范责任意识与超越其他生物的心理,以及随着认知改变的情感变化。基于此,高校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激发学生右脑的思维,让教育更加形象,即大脑是人心理变化的主要器官,负责调节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人的左脑与右脑也有不同的功能,这一功能下,工作者可通过激发学生左脑的方式,让其了解不同的理论与观点,遵循原则,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而用右脑思考,是让内容具象化,避免因内容的缺乏降低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运用人左、右脑不同的功能,向学生传递虚、实的内容,并做到虚实结合,用事实帮助学生接受观点,让其树立良好的品德。

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是根据后者面临的挑战,用不同的理论优化工作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明确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让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完成目标与人生规划,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