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摘要: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于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的学生培养现状,结合当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状态及师资情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一些想法和应对策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经济增添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及时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改革战略目标。其中,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概括性规定,可见,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心,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高校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

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现在,大学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延伸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传承,或者国际合作交流,但究其根本,育人才是大学的初心、本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新时代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大学精神的指引,这样才不会脱离育人的初心。高校要通过构建求真、创新、理性批判的大学精神,来引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中弘扬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光荣使命。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研究成果指出,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为了顺应教育改革趋势,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它是一种高级行为能力。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包含其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实践其方案的能力。研究新时代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是探索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社会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已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而这一历史性的责任首当其冲地落到了高校的肩上。高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尽管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各种培养方法,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

由于教育资源紧张及投入不足,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为辅的模式,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的主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并将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大班额授课模式的制约,这些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的填鸭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创新实践与意识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创新的意识,也认识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明显表现出创新实践活动与意识脱节,习惯于记忆和理解老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多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很好,但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进而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俗话说的好:“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想要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教师队伍的能力首先得过硬。而随着近几年高校推出的“博士化”工程,教师引进唯学历、唯论文,不注重人才能力的多方位考察,这将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博士化”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一些老师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在工矿企业或者生产一线的任何实践经验。教师没有实践经验,那又能从何谈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呢?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仅仅是简单地删除和添加课程,要科学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时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的思路来构建合理、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平台。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实践方面课程,以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地处京津冀区域内的重要节点城市———秦皇岛,我校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相关指导文件要求,结合协同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目前已经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该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31%提高到了现在的42%,而这11%的提高不仅仅是学时数量的提高,其内涵融合了大数据、AI等近期热点领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树立实践创新的人才教育理念,改革教学

模式与教学方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因此,树立实践创新的人才教育理念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要始终围绕“学”来展开,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和知识构建与自我构建的过程。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新媒体的科学运用,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建新媒体课堂、设计形式灵活的新媒体活动、建立翻转课堂、依托模型进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把新媒体纳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另外,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的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提出的改革意见和建议进行关注,使高校的教学改革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适应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因此,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平台、搭建载体,积极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学校的办学中,要始终坚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第二课堂教学。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秦皇岛单片机六校联赛”等大型赛事,通过这些比赛,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启发了其创新思维,提高了其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切实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

教育家梅贻琦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是教学育人活动的实施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与该地区相关教育机构的建设和从教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现阶段师资引进及队伍现状,要结合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双师结构。在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其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和论文,要采取结构化面试、业绩评分等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于现有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和学历学位提升、出国进修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学校可以与地方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来调整学术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样也为企业了解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结束语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需要。从国家到学校再到企事业单位,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问题,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时代一直在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国的人才伟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