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运营风险控制建议3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基础保障的逐步完善,推出了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在这一医保基金下,能够转变传统单人缴费模式,并以家庭作为缴费单位,取消参保人的户籍限制,筹资补偿方式存在差异化,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医保服务
运营风险控制建议3篇

运营风险控制建议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加之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慢性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约有3亿人被确诊为慢性病,受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因素限制,人们对医疗保障关注度提升。由于群众逐步形成了健康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健康管理,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基本医保的覆盖范围,还能够对医保基金支付产生激励作用。在基础医保上,充分引入健康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挥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优势。当前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多重风险问题,可通过构建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分级缴纳激励制度、健全医保基金投资管理,强化监管等方式,降低运营风险发生几率。

一、合理设计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运营模式

(一)提高保险覆盖范围。

1.科学设定缴费单位与缴费基础。我国推出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医疗费用支出,还可用于健康检查费用支出。现阶段,我国医保主要采用低保障与广覆盖的筹资模式,参保者在参保过程中,可将家庭作为参保单位,缴纳相应保费即可。健康管理型医保在运行过程中,设置了多个不同参保缴费档位,各家庭可依据实际收入,选择能够承受的档位。在保证全民基础医保投保的前提下,应鼓励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选中高档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型医保缴费基数应设置为家庭收入。针对部分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等,在参加健康管理型医保后产生的费用,应由社会平均分摊,充分体现出医保保险基金的救助功能。

2.建立健全筹资补偿政策。在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将结合不同人群的实际收入情况,设计多个缴费档位,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同档位的实际缴费情况需要进行严格计算,如考虑当地城乡人口差异、收入差异及医疗服务成本等要素,分析不同疾病的经济风险,将群众支付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不同档位的实际缴费金额。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筹资补偿工作,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在分担被保险人风险的基础上,政府也需要发挥自身职能,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应当给予一定补偿。并且,通过医改措施的辅助,全面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通过这一措施,不仅能够避免财政支付超额,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性,还有助于居民重视健康问题,从源头控制疾病,降低疾病发生几率,缓解经济负担。

(二)将流动人口纳入就业地居民健康管理型医保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针对这部分居民,可引导其在就业地参保,并纳入健康管理医保体系中,完善其健康档案。同时流动人口可选择合适的参保档位。从本质层面来看,流动人口素质与实际收入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性,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带动其整体收入增加。针对流动人口,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医疗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宣传与教育,使其对医疗知识有着基本了解,调动其积极性,流动人口参保效率大大提升,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

(三)提高医保基金统筹水平。为推动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的合理运行,在运营模式设计环节,应将医保基金统筹至省级以上水平。针对部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参保人在缴纳保险费用后,所享受的医疗服务与其他地区差距极大,在面对这一差距后,必然会打压其参保积极性,影响我国整体参保率。其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跨区域治疗会受诸多因素限制,受这部分因素影响,将会影响参保人的参保积极性,高收入参保人也不会积极参保。为改善这一问题,调动全民参保积极性,应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统一信息系统,并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与协调。若难以实现,则需要以省级为单位落实,并不断扩大其范围,提高参保人的参保意愿,激发参保热情,带动我国整体参保率提升。

二、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运营风险概述

(一)人口流动导致筹资覆盖不全面。现阶段,我国虽然推出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却存在局限性问题,医疗保险会受到我国现有户籍制度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医疗保险登记工作会依据参保人的实际户籍所在地开展。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从制度层面来看,制度制定存在差异,且同一病种的报销比例也会存在些许差异。城市发展相对完善,经济高速发展,则福利越完善,报销比例越高,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报销比例也会相对低下。例如当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进入北京及上海等城市就医,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仅为30%。由于报销规定不相同,导致部分的群众能够享受到较为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与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保障,还存在部分群众,则无法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与医保保证,医保公共性特征难以突出。受这一因素影响,将会制约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医保基金缺口风险问题突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医保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将会滋生缺口风险。造成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保基金收支不均衡,实际收入费用较少,但支出费用较多。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医保基金缺口问题十分突出,该部分资金高达730亿美元。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深入,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在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高龄老人数量将突破一亿,相较于2020年所统计的老龄人数据,增长了2.2倍。现阶段,我国并未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老年照护保险制度,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老年人住院及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由医保基金足额承担,必然会增加大量医保资金支出,加重支出负担。与此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得基金缺口问题更加显著。

(三)医保基金运营与监管不到位,滋生投资风险。医保基金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具有规范性原则与透明性原则,通过相关信息公开与披露,便于参保人及时获取信息,发挥参保人对医保基金运行的监督作用。医保基金的主要作用则是应用于民生,若这部分资金未真正应用于民生,而是应用在其他环节,将会接受法律制裁。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在日常运行中,应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如整理年度基金收支情况,并公示这部分数据,积极且主动的接受外部监督。当前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收支情况公布时,仍存在数据不详细的问题。虽然医保基金管理机构编制了财务报告,但从该报告内容来看,关于基本医保基金相关内容及数据不多,数据公布不到位,不利于开展外部监督,容易滋生风险。其次在医保基金运营及管理环节,还会存在内部风险问题,如基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挪用及会计制度不完善等。由于部分挪用手段相对隐蔽,难以发现漏洞,在无形中增加了医保基金监管难度。(四)统筹层次不高,待遇不公平。现阶段,不论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亦或是农村合作医疗,这边付恩保险均由县市进行统筹与管理,更高层次的基金统筹并未实现,缺乏协调性与统筹性。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采用大量同质的参保人参加,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风险分散功能,同时医保基金在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的能力也会增强,能够为参保人提供更加全面且完善的医疗保障,充分发挥其统筹与保障作用,推动医保统筹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医保基金规划工作开展不完善,整体规划水平低下,并未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筹与管理。此外医保基金系统不科学,产生医保基金沉淀问题,收益低下。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居民参保积极性,限制医保覆盖范围,制约其功能发挥,参保人就医地点与健康资源享受受限,医疗保障缺乏公平性。

三、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运营风险控制路径

(一)构建分级缴纳激励制度。1.逐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城镇医疗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也在变化。针对参与工作且有固定单位的居民,可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就业单位不固定及个体户等居民,则可选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针对部分下岗职工,可进行医保延续,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推动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政府应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制定相应政策与保险衔接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医保衔接问题。针对部分特殊居民,如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户籍虽然为外地,但在本地就业的居民,应降低户籍限制,准许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针对主动续保且信用良好的居民,可适当给予优惠,调动其参保积极性,提高参保率。2.打破户籍制约,改善流动人口参保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发展差异,可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融合农村合作医疗与城乡居民保险,打破原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将城乡保险融合后,应建立完善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均进行参保,针对当地流动人口,也可以引导其在当地参加保险,构建医保档案。针对流动人口的医保档案,应包含健康管理档案与就医档案两项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为医保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实现全国信息联网,一旦流动人口就业地发生变化后,可第一时间进行参保档案登记,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疗保险间的高度统一。其次为规避运营风险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与制度,提供多个档位缴费标准,同时还需要保证城乡居民待遇的一致性。最后为激发居民参保积极性,应将其与现有健康保险政策相整合,医疗保险档案及关系能够充分衔接,并为居民提供多种参保档位供其选择。

(二)健全医保基金投资管理,强化监督。

1.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在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管理过程中,应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并严格管控各项医疗费用的支出。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医保资金管理制度,提高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从根本上禁止资金挪用现象。在医保基金运行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支付审计工作,规范管理行为。为构建出完善的医疗支付机制,应与医疗结构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对接,摒弃原有事后补偿模式,当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便能够实现对接,医保费用支付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对医保基金的管理,使其运作程序更加完备。还可发挥社会监督优势,不断规范报销与支付行为。其次为保证居民医保资金的平衡,避免出现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问题,可采用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例如针对城市居民,可以社会为单位,设置卫生服务室,为周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针对部分特殊患者,还可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不同药品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规范基层药店行为,规避恶意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

2.构建医保基金投资监管机构。健康管理型医保资金运营过程中,为规避运营风险问题,可通过建立投资监管机构与监管制度的方式,强化监督与管理。首先政府部门应构建专门监管机构,该监管机构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开展信息搜集与整合工作,提高医保基金监管效率。通过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保证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在此基础上,投资监管机构还需要开展基金运营审核工作,评估具体投资效率,并辅以相应奖惩措施,不仅能够实现医保资金保值,还能够获得一定投资效益。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如医保基金的违规使用,将会进行处罚,降低违规使用发生率。其次为避免出现医保基金的随意使用问题,应积极构建医保共付制度,参保人与医保基金需要共同承担风险,实现风险共担。参保人在就医过程中,只需要承担一定比例费用即可。采用共付方式,有利于改善过度医疗需求现状,充分节约医保资金。在该制度下,还应该规定不同档位医保基金制度限额与最低标准,明确个人所需要承担的费用比例,通过合理的成本共付,有利于降低医保基金支付风险。

(三)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优化医疗健康资源配置。

1.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水平相对低下,患者异地就医难度大,不仅需要提前支付所有医疗费用,还需要提交审核,在审核通过后,才能够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报销审核难度较大,还需要增加医保审核成本。为改善现状,应适当提高统筹层次,例如在就医过程中,参保人不再需要全额垫付,而只需要承担部分即可,通过对医保账户管理,便能够实现与医院的精准对接与结算。同时还需要严格打击医保欺诈行为及骗保行为,通过建立失信名单,一旦出现骗保行为,则需要将其拉入黑名单,无法再享受医疗保险的便利。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善骗保行为,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性。

2.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在我国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运营过程中,为规避风险问题,可从卫生健康资源层面出发,最好资源配置工作,是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管控基金运营风险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步伐,提供家庭医疗服务,针对部分慢性病与康复治疗,可将其转移至社区治疗,有利于卫生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还可建设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村级诊所的主要作用是为村民提供简单且日常的医疗服务。镇级医院则能够为农民提供门诊服务,针对部分重难点疾病患者,可实现镇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精准对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普通患者接受村级或镇级医疗服务,医疗成本得以优化,个人支付压力较小。其次还应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规范,强化监督与审核,严格把关医疗服务与药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四、总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萌芽并发展,我国积极推出健康管理型医疗保险,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还能够充分发挥基础医疗保险的作用及优势。由于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存在运营风险,需构建分级缴纳激励制度、保证医保金的安全性,强化监管,还应优化健康资源配置,通过这一方式,管控运用风险,发挥健康管理型医保基金作用,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作者:陈芳 单位:淄博经济开发区医疗保障服务中心

运营风险控制建议2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2017年颁布的新政府会计准则最重大的变化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全面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数据决策支持作用的需求日益迫切。从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方面看,第一,新准则明确和细化了固定资产的定义及计价,固定资产界定范围扩大到“可控制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第二,新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效益分析和使用效率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第三,重新划分固定资产类别,精简分类,范围更广,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更具有现实意义。2019年政府会计准则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在新技术、新经济环境下,具体实施中会面临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界定为固定资产的范围扩大、取得方式多样化,例如:财务实际核算中捐赠、试用等形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用什么样的标准确定是否并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资产价值、使用寿命界定较多主观性,从严管理还是从宽管理?相应地也会导致入账容易、处置难的问题。全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是如何评估资产使用效益?对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如何评估它是否符合报废处置的标准?折旧年限的规定是否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目前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行调整?例如,学校的课桌椅或宿舍家具,按规定用于培训教学的更新年限为8年,而实际使用中教室课桌椅大多5年左右就需要更新或报废处置。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新准则要求分别对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进行核算记账,对资产管理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入账不及时,则会导致财务数据决策性功能不足。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采购、验收、使用管理及处置各个节点串联不足,管理脱节,缺乏全过程协同及持续改进管理力度薄弱。

(三)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在新准则、新经济环境和技术水平下,固定资产各个生命周期联动不足,例如前期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的调研如果不充分,就会导致采购实施过程面临困难,甚至给验收入账环节带来问题,导致内部控制风险增加。而且,日益增长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和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严重不匹配,也增加了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的难度。

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阶段面临的风险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确保预算合理、采购过程监管有效、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上,实现延长资产使用生命,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节约国家财政资源,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目标。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闭环式的管理模式,是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统筹管理,从长04中国总会计师·月刊期效益出发,实现固定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效益最大化。(如图1所示)

(一)固定资产预算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需要在预算批复的基础上执行。而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控制预算调整次数,因此从预算编制阶段开始,固定资产已经进入酝酿期,预算编制不合理、考虑不周全、市场调研不充分、采购方式不清晰、预算品目不合理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进度不理想、固定资产采购实施不顺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固定资产采购实施阶段第一,对于较大额、项目性的固定资产采购,实施前如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则会出现采购的资产不符合使用部门的要求或者采购落后于市场的情况。第二,要确定好采购方式,否则可能会出现采购过程性风险,如采购方式和采购过程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符合政府采购规范的要求?三是,采购品目的划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入账品目、决定未来该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

(三)固定资产建设及验收阶段固定资产建设阶段还需要考虑适合该项固定资产建设的付款方式,否则既会影响固定资产的验收,又会影响预算支付进度。验收阶段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求资产验收人员严格按照采购合同核对固定资产品牌、数量、规格型号,更要满足需求部门的使用性、功能性的要求,会面临合同变更、合同退款、退货、更换、入账规范性等审计风险及入账完整性的管理风险。

(四)固定资产使用及日常管理阶段采购的固定资产经资产使用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的验收后正式进入正常使用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对接充分性、及时性、固定资产使用状态的更新频率、盘点工作的彻底程度等都会导致该阶段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能否正常实现。

(五)固定资产维修、借用阶段目前在固定资产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或者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直接找维修人员进行修理更换配件,这个过程没有维保记录,或者即使有也是人工记录台账,分类汇总耗时耗力,也不能迅速统计出每项资产的返修频率和售后响应时间,更不能根据返修数据得出该项资产的品牌、型号是否可以继续采购使用,甚至原供应商是否要拉入“合作黑名单”。另外,为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固定资产更大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在单位内部统筹安排,发生借用的频率会逐步提高,对固定资产借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行为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要在收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批复后才能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置操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第一,固定资产处置前的管理,对于不需用、不能用的固定资产往往忽视管理,在处置等待期造成固定资产遗失或者管理混乱;第二,处置的方式需要具体的政策指引,如报废的资产交由回收单位处置,回收单位如何遴选?又如单位捐赠固定资产,具体的捐赠流程怎样操作才合规?(七)信息化管理现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各地财政部门统一部署上线的资产管理系统,大多满足不了各单位个性化的管理需要。例如,固定资产各个生命周期中的采购预算上报、采购申请、采购实施、固定资产验收入账、日常借用、维护保修、处置等阶段的信息,如何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审批和信息对接共享,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动态化的管理?现有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大多侧重于资产全生命周期中单一阶段的细化管理,没有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串联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侧重资产的入库登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维修、保养、损坏的信息停留在人工登记,或者虽然有专门的申请维修登记系统,但是无法与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共享信息。

三、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管控措施及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针对上述固定资产各个生命周期面临的风险点,结合风险控制和风险可承受度,笔者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管控方面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和管理建议。

(一)采购预算启动工作前移,预算前期进行充分调研事业单位在执行本年度采购预算过程中,要求采购预算执行单位的各执行部门按月对本年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并结合工作需求和执行进度预估明年的采购预算安排,在预算“一上”上报前,资产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对拟预算采购的固定资产项目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以往类似采购合同、当地财政固定资产的配备标准、政府采购平台的指导价格确定采购方式、采购品目,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次数,同时有利于固定资产预算的顺利推进。

(二)严把固定资产采购关,避免采购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变更情况发生在采购实施过程中,对于大额的、项目性的资产采购,第一,从需求书的编制开始严格审核资产的采购需求,核实资产规格参数、数量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采购需求?与采购申请部门反复核实确认后确定最终的需求;第二,采购品目的划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入账品目、决定该项固定资产未来管理方式,所以待采购资产名称的确定也需要采购环节的精准落实;第三,采购资产的计量单位,如同样是定制柜子,是按平方米计量还是按“个”或者“项”计量,也直接影响资产的入账信息,从资产未来管理和防止资产流失的角度确定好计量单位。

(三)严格按照合同内容验收,特别注重资产使用性能的验收资产管理人员等验收人员在验收固定资产采购合同时,除了核实固定资产的品牌、型号、数量等基本信息外,对固定资产的性能也需重点关注。第一,验收组成员的构成必须包含资产直接使用人,如有该方面的专家参与验收则更稳妥;第二,严格按照合同标的的品牌、型号、数量、参数进行核实,以便后期资产细分管理做好实物和信息储备;第三,注重收集资产的用户使用手册、操作微视频、维保信息,为日后使用和维护做好准备;第四,做好资产的试运行记录,特别是信息化项目资产,要求资产使用人充分使用资产并及时反馈使用问题,避免日后出现反复追索维保的情况。

(四)建立分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责任到人、资产到人固定资产管理至少包含四级: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统筹本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制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办法。资产管理员负责本单位所有资产的验收、入库、日常维修统筹、盘点、建立固定资产实时台账,实现动态管理;公用资产的日常管理。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预算的提出、前期调研、需求的初步拟订、参与资产验收并分配资产的具体使用人。资产使用人是资产的直接保管人,负责日常资产使用、维护、看管、盘点、处置申请等。四个层级分工合作,实现固定资产的全员管理。每个层级在熟悉各层级职能的基础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如图2所示)

(五)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关键是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更新是否及时、准确。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信息变更来源广、信息杂,又不能统一由一名资产管理人员实时动态检测资产变动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多点、同步、及时、准确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如图3所示。如图3,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信息需要一一对应相应的固定资产进行录入、保存备查,录入信息人员也可以多方同时发出的,对各个阶段的关键信息,通过系统信息录入和申请报批,同一资产从预算上报阶段开始进行登记留痕,经过审批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固定资产损坏需要维修维护,在系统中发起申请维修,然后由维修负责人维修后,上传维修具体情况,系统就会全面记录固定资产维修次数、更换零件,评估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反过来对采购工作的效益进行评价。以上只是针对目前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节点和要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架构体系及信息化支撑系统提出改进建议,但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个过程,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作者:何巍 单位:清华附中湾区学校

运营风险控制建议3

为应对市场环境及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不少企业开始注重自身规模的扩大与整体财务实力的增强。在此背景下,企业所遭遇的风险问题愈发复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投资风险,若不对投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成因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企业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投资损失。所以,企业有必要对各种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其影响因素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漏洞,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机制,同时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并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将风险控制植入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进而增强自身财务实力,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一般体现在对现金流的控制上,通常会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力。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企业市场成交量严重下滑,或者交易对手存在重大管理失误,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出现筹资难、投资资金回收困难以及项目搁浅等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有效管理,企业很可能会遭遇破产及重组的危机。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投资项目,均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决策管理层审时度势,冷静应对,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所引起的资金链断裂、项目搁浅等问题。

(二)信用风险投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当企业存在违约行为时就会遭遇信用风险,导致投融资资金利用率严重下降,进一步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而当被投资对象及融资对象不按照合同履行其责任义务时,企业也会面临信用危机,遭受信用风险。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绝对信息对称是很难实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对客户是否存在违约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例如,客户方面给出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现状信息模糊,企业对其详细信息掌握并不到位,导致重大决策失误,此时企业所遭受的信用风险就会放大。社会信用与企业能否筹措更多的资金有直接联系,对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大的影响,信用风险存在长期性、潜在性、不可控性特征,这会阻碍企业资金筹措与优质社会形象的树立,严重时还会造成企业信用链条紊乱,难以再次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所以,从长足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有必要将对信用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纳入企业财务管理战略规划范围内,坚守信用,并维护自身社会形象,从而获得行业中的竞争优势[1]。

(三)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来源于企业资金筹措的过程,是企业必须要应对的一项财务管理风险。当前,受筹资渠道狭窄的影响,不少企业均存在筹资风险。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企业负债率有所上升,再加上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与经营不当的影响,企业筹资风险发生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局势剧烈变动,新冠肺炎的后疫情时代影响严重冲击着金融市场,导致企业外部市场的资金流动性降低,并引发金融危机,给企业资金筹措带来了巨大困难。所以,对企业而言,应当持续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合理规划筹资比例,从而做到对筹资风险的有效防范。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有必要立足实际选择合适的筹资模式,并开展多元化的筹资活动,充分运用已筹集的资金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投资风险投资是企业获取资金回报的主要方式之一,当预期收益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时,企业会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但这也意味着高投资收益的回馈。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企业应当基于对环境因素的深入挖掘,实现投资风险管控与投资收益提升的统一。在投资风险管控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风险识别,这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要做到对投资风险的精准识别,除了做好前期的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外,还要加强中后期的风险监控,这要求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如果企业决策者及管理者对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的重视不足,并未围绕风险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制度体系,那么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例如,部分企业在投资项目建设时,并未经过规范的决策流程,中间论证环节缺失,与合作伙伴间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晰,企业后期的投资风险控制难度就会加大。而一旦能够实现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投资得当,企业的整体效益就会迅速提升。反之,如果投资风险控制不到位,企业也将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企业的社会形象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2]。所以,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应当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二、加强企业投资风险控制与防范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投资风险是由于客观因素引起的,企业难以完全规避投资风险。可控的投资风险一般产生于投资决策的提出过程中,当企业出现投资决策失误时,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对此,企业决策者及管理者要基于对投资风险客观因素的深入分析,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建立健全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通过降低投资决策中的主观随意性,实现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建立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由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联合外聘专家全面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投资依据及预期收益目标。其次,建立专家咨询团队,吸纳财务及投融资等方面的专家科学标定企业投资的具体方向、预期收益、潜在风险及资金回收期限等。最后,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决策管理层先提出投资决议,经过专业团队的多轮论证后确定具体的投资方案与投资业务流程,再将其交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开始实施投资项目[3]。

1.加强筹资活动控制企业筹融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为了支持企业正产运营,另一方面是致力于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企业在筹融资过程中,应当对融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好融资预算管理工作。在分析融资需求时,企业有必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原则,分析融资期限、复现成本、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数额等重要内容,确定融资方式符合LPR政策要求,并适当地调整融资比例,同时确定募集资金数额是否充分满足企业未来投资活动的需要。

2.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当前,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为银行贷款,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为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企业可以考虑引入保险资金。财产保险公司对企业投资项目有一定的兴趣,与银行贷款相比,保险资金借款期限长、成本低。另外,企业也可以依托集团信用评级进行债券融资,通过发行债券提高资金还款期限与项目投资收益期的匹配度,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的还款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在具体融资实践中,企业除了对资金筹措数量及进度进行充分考虑之外,也应当高度关注筹资成本及其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明确企业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与控制效果的高低与否,受人为因素的直接影响。为了能迅速追究重大风险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追责制度,达到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的目的,同时规范、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指出企业不同部门及岗位的风险责任归属,细化风险控制权责,并建立权威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确保风险控制的严肃性,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全员参与风险防控的积极性。当企业发生投融资或利益分配行为时,财务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深刻践行企业风险控制制度,主动进入业务前端参与决策流程,不是仅将自身工作责任定义为简单的财务核算,而是要发挥自身的财务监督与管理职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如果财务人员严重违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伪造财务文件,导致企业面临重大的经济损失,则应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企业予以辞退、罚款等处理,并追求其经济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确保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4]。

1.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根据上文分析,企业所得融资资金一部分应用于投资中。因此,企业对融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时,要对企业投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如规模大小、周期长短、投资资金应用情况等,做好融资与投资的有效对接,防止错配风险的发生。

2.做好资金预算的分析和控制企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动因在于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控制不当,所以,企业在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对资金预算的分析,发挥预算的预测、控制与协调作用,合理控制现金流,确定有效的资金使用节点,规避资金的无效使用情况,从而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增强全员的风险防控参与意识、全过程管理意识风险防控是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息息相关,需要全员参与其中。这不仅是财务部门单独的工作职责,而是企业全员的共同责任。企业决策管理层应当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将风险防控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树立企业全员的风险防控参与意识与全过程管理意识。为了保证风险防控效果,企业需要设置专人专岗承担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工作,同时协调好该岗位人员与企业其他部门间的关系,通过加强企业内控,将风险防控覆盖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挖掘企业的潜在风险问题,并对问题及时处理。除此之外,加大风险防控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全员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看待风险防控,使员工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明确不同类型投资风险的危害,进而主动参与到企业风险防控当中。企业决策管理层要认识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与企业全员的支持密切相关,应积极培养现有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以便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及时发现、上报潜在风险,确保风险问题的有效处理。企业文化对人员思想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所以,企业也应当注重从文化角度切入风险防控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风险防控氛围,让风险防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一旦影响企业风险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面临重大的风险威胁。所以,企业有必要对影响风险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建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风险预警措施进行动态调整。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风险预警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选择、应用风险指标时,要坚持合规性、科学性及可行性原则,以便做好对风险的准确评估与精准应对。例如,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成本、盈利等息息相关,在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时,也要将筹融资风险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及财务杠杆指标等纳入指标体系中。再如,两利四率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要在指标体系中体现两利四率。在指标的应用过程中,通过风险指标与实际风险控制执行的差异化分析,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并及时应对,以免风险危害的进一步扩大[6]。

1.开展科学、合理的投资企业投资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满足企业长足发展目标,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的确定。在确定投资方向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对国家新经济政策密切关注,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发展优势特点及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投资方向,确保企业投资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一致[7]。基于此,制定未来投资目标,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对于投资资金的使用,要将其控制在年度投资预算范围内,既要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也要实现资金平衡。

2.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体系投资管理涵盖投资可行性审查、投资合同管理、重大投资失误止损以及投资目标达成监控等重要内容。上文提到,对于投资可行性的审查,可以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来实现。对于投资相关合同的管理,一定要严格审核合同的规范性用语和责任义务分配条款,确定合同与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合同范本保持一致。为了做好重大投资失误止损工作,要基于对投资风险的准确分析,确定多个投资退出路径与止损方案,以有效应对重大投资失误。此外,应将投资目标达成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手段来检验投资目标是否在规定期限内达成[8]。

三、结语

当前,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当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对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进行持续探索,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思想观念转变、制度制定、制度执行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在思想观念方面,应树立企业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与全过程管理意识;在制度制定方面,应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与风险预警防控制度,制定风险追责制度;在制度执行方面,应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切实贯彻国家经济政策,加大企业制度执行力度,从而提高企业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静芝.项目投资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6):214-215.

[2]杨一飞.金融投资常见的风险及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9(22):47-48.

[3]马海英.创业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7):39-40.

[4]冯铁.创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6(31):168-169.

[5]王妮.我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风险防范研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J].价格月刊,2019(12):5.

作者:王敦 单位:福建未来空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