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安全治理发展论文3篇

摘要:为解决当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问题发生概率较高,严重影响建筑施工项目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査与治理策略分析研究。
安全治理发展论文3篇

安全治理发展论文1

随着民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加之多媒体网络的发达和便捷,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环节存在诸多不足,对食品供给者监督不严、消费者引导不足、食品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严重威胁着民众生命安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量,基于该思想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治理问题,为人民群众创设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由于慧丽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一书,基于食品安全热点,从理论、责任、问题、原因、路径等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导论述食品安全,极具参考价值。《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全书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研究主题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内容。第二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分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界定、人本使命、义务和责任依据,论述其与消费主体的对立统一性。第三章考量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相关问题,阐述食品安全责任主体人本意识缺失的负面影响。第四章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包括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供给者以人为本观念薄弱、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等。第五章从政府、供给者、媒体、消费群体等方面论述我国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食品安全治理路径。纵览全书,作者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审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和责任主体,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治理路径。笔者结合书中观点,总结与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策略。

第一,树立人本思想食品安全观。鉴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政府应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营造食品安全氛围,培育践行食品安全观。首先,加强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民众生命安全,诸多安全问题都是由于食品生产者与经营者道德素质不高,过度重视经济利益所致。对此,政府应在全社会开展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提升社会整体安全道德意识和观念,在全社会创设食品安全道德环境,借道德力量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频次。其次,加强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受高额利润诱惑,部分食品生产者与管理者抛弃道德观念,仅靠道德力量难以完全杜绝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为此,我国要在全社会加强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强化法律宣传,树立法律权威,营造法律至上的社会环境,以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

第二,提升政府监管食品履责力。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理应提升监管食品安全的履责能力。首先,政府应提升监管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我国非常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在食品安全方面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为创设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奠定法律基础。我国政府在依法履责过程中,要根据法律规范制定相应履责措施,确保法律规范能够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切实发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重要力量。其次,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与追责机制。食品安全部门要积极履责,加强食品企业监管工作,加大对工作人员履责的考核力度,保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认真监管,确保食品生产各环节安全。同时,政府要完善追责机制,严厉处罚不履行监管义务的工作人员和不执行食品安全生产的企业管理者。只有政府进一步提升监管食品履责力,食品市场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提高供给者道德素养水平。食品供给者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为保障食品安全,政府部门要重视提高食品供给者的道德素养和供给水平。首先,加强食品供给者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会议、宣传等手段强化食品供给者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食品供给者要重视道德素质自我教育,合法生产经营,提供安全食品。其次,食品安全部门要求食品供给者提供食品生产各环节的对称信息,保障生产各环节安全可靠。再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食品供给者的监管力度,借助视频监控系统、不定期抽检、强化抽检技术等手段提升监管效果,保障食品供给者安全生产。最后,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惩罚力度。相关部门要严厉处罚违背法律的食品供给者,通过增加违法成本约束其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经营。

第四,规范媒体食品安全监督行为。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媒体监督权力被放大,为保障媒体监督效果最大化,相关部门要重视规范媒体的监管行为。首先,强化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媒体单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以真实的态度呈现事件真相,不能弄虚作假,误导公众。其次,提高媒体工作者业务素质。各媒体单位要严格审核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障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真实情况。再次,媒体要承担科普食品安全的职责,借助媒体影响力使社会公众了解更多食品安全知识。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编造、散布不实食品安全信息的惩罚力度,以此规范新闻媒体监督行为,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第五,发挥消费者食品安全维护力。消费者要积极履行自身监督职责,凭借广大公众力量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首先,食品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热线、网络信箱等手段了解消费者食品安全需求,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其次,积极发挥消费者力量,完善食品安全治理手段,健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的制度,实现治理目的。再次,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激发消费者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消费者辨别安全食品的能力。最后,消费者应具备维权意识,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要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作者:何章银 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全治理发展论文2

1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一词是指通过在线服务提供以保护在线信息的安全,它是一种涉及信息和技术、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的结合形式。此外,它还指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网络易感性攻击的技术和策略。网络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技术领域,它包括了一整套与安全相关的技术手段。网络安全是技术、过程和实践,旨在保护和保护网络、计算机系统、各种程序和数据免受网络攻击、破坏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在计算机的语境下,安全包括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是工具、策略、安全概念、安全保障、指导方针、风险管理方法、行动、培训、最佳实践、保证和技术的集合,这些工具可用于保护网络环境、组织和用户的资产。组织和用户的资产包括已连接的计算设备、人员、基础设施、应用程序、服务、电信系统,以及在网络环境中传输和/或存储的信息的总和。网络安全致力于确保实现和维护组织和用户资产的安全属性,以应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安全风险。一般的安全目标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性、完整性(具备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机密性。

2网络安全的组成

传统网络安全的要素组成包括:机密、完整、可用、可鉴别、可审查五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迭代和更新,如今学者提出将网络安全分成三个部分,其包括通信安全、网络安全和操作安全。(1)通信安全通信安全也被称为COMSEC。COMSEC是防止从通信系统产生的未经授权的流量的访问的过程,同时它也是防止已被编写的代码通过其他途径转移到用户设备的防火墙。通信安全确立了五条原则,它们分别是加密安全、发送安全、网络物理安全、传输保密和信息安全。加密安全指对发送方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其不可读,直到数据被接收方解密为止。发送安全指释放或捕捉其他设备的电信号辐射,以此防止受到未授权的信息拦截。网络物理安全指通过防止未经授权地访问网络的加密信息、文件和设备来确保网络安全。传输保密用于保护数据从一方物理传输到另一方或一个媒介传输到其他媒介时受到未经授权的访问,以防止服务中断、恶意窃取数据等问题。信息安全的概念较为宽泛,既包括信息也包含存储的硬件。信息安全技术用于保护信息或数据及其关键元素,包括用于存储或传输该信息的系统软件和硬件。信息安全也被称为Infosec。Infosec是一套用于管理软件策略集,而这些软件主要用于安全目的,旨在防止、检测和对抗对数字和非数字信息的威胁。Infosec职责包括一组业务流程,将保护信息格式化或信息是否传输、正在处理或处于存储状态的信息资产。Infosec程序遵循通信安全的核心目标(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持机密性确保敏感信息只披露授权方,完整性代表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数据和可用性,保证数据可以访问授权方要求的系统和业务数据。(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用于保护网络组件、网络连接和与网络连接相关的内容。网络安全系统通常依赖于安全层,它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在网络中监控网络和安全软件和硬件,以及it设备。所有组件一起工作,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性和性能。(3)操作安全操作安全是一个分析过程,它对信息资产进行分类,并确定保护这些资产所需的控制措施。操作安全也被称为OPSEC。操作安全通常包括一个五步式的迭代过程:第一步识别关键信息,即识别对于组织有用或者有害的关键信息,这包括知识产权、员工或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财务报表。第二步,确定威胁,确定哪些代码或程序对组织的私人敏感信息构成威胁。可能存在诸多对手或者目标信息,组织必须考虑任何可能针对这些数据的竞争对手或黑客。第三步,漏洞分析。在漏洞分析阶段,该组织需找到保护私人信息的安全措施中的潜在弱点,以避免私人信息受到潜在对手的攻击。这一步骤包括识别物理/电子的网络威胁,或者缺乏安全意识培训而导致信息容易受到攻击的区域。第四步,风险评估。确定了漏洞之后,便是要认清漏洞的风险级别,组织根据特定网络攻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攻击对操作的破坏程度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分级。风险等级越高,组织将实施更强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便是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具体的潜在风险化解计划包括安装额外的硬件、强化网络安全培训和开发全新的信息管理策略。

3网络安全问题的分类

网络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传统的方法是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系统组件上,以此保护其免受威胁,这就需要保留一些非重要的系统组件,以及一些低风险系统组件不受保护。在当今的网络安全大背景下,这种方法已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主要网络安全的问题进行分类:第一,网络病毒。病毒是一个程序,它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加载到计算机上,并违背机主的意愿运行。这些计算机程序连接于系统或文件,并通过点击链接、接收邮件、连接外部设备等途径传播到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它们会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并通过修改或完全删除计算机操作系统来影响存储的数据。常见的电脑病毒有:Melissa,Sasser,Zeus,Conficker,Stuxnet,Mydoom,CodeRed等。第二,网络蠕虫。不像病毒,它们不需要宿主来附着。它们只是进行复制,直到侵占完系统中所有可用的内存。蠕虫一词有时用来指自我复制的恶意软件(MALysuses软件)。它占用了驱动器或外部设备的一些空闲内存。常见的网络蠕虫包括SQLSlammer、ExploreZip、Blaster等。第三,网络黑客。网络黑客一般指入侵电脑的人,他们通常通过获得操作系统的控制权以实现自身的目的。黑客可分为白帽黑客、灰帽黑客和黑帽黑客。白帽黑客指计算机安全专家,他侵入受保护的系统和网络来测试和评估它们的安全性。白帽黑客利用他们的技能,在恶意黑客(称为黑帽黑客)发现和利用漏洞之前暴露漏洞来提高安全性。尽管所使用的方法与恶意黑客所使用的方法相似,但是目的则完全不同。灰帽黑客指计算机黑客或计算机安全专家,他们有时可能违反法律或道德,但没有典型的黑帽黑客的恶意意图。而黑帽黑客指具有广泛的计算机知识的个人,其目的是破坏或绕过互联网防火墙为所欲为。黑帽黑客也被称为黑客或暗面黑客。一般的观点是,当白帽制造东西时,黑客会破坏东西。第四,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指在所有者不知情或非经许可的情况下感染和损害计算机系统的任何软件。常见的恶意软件有病毒、蠕虫、间谍软件等。第五,木马病毒。特洛伊木马是一种可以复制自己、窃取信息或危害计算机系统的电子邮件病毒。经统计,这种病毒构成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最严重的威胁。第六,密码破解。密码攻击是黑客的攻击手段,他们能够确定不同受保护电子区域和破解社交网站的密码。

4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要素:威胁(谁在攻击)、漏洞(存在的弱点)和影响(攻击的作用)。对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被认为是有效的网络安全的基础。首先是威胁。实际实施网络攻击的人被广泛分为五类:盗窃、勒索或破坏系统,以窃取政府或私人实体使用的机密或专有信息为目标;以支持国家战略目标并进行网络攻击的民族战士;因非金钱原因进行网络攻击的网络黑客;以及从事国家支持的战争任务而进行网络攻击的恐怖分子。其次是识别安全漏洞。网络安全在很多方面都是攻击者和防御者之间的一场军备竞赛。ICT系统非常复杂,攻击者不断地在寻找弱点,这贯穿于网络防御系统的全方面。网络安全员通常可以避免漏洞产生,但有三种挑战令网络安全员防不胜防:能够访问系统的内部人士的无意或故意行为;供应链漏洞,可能允许在收购过程中插入恶意软件或硬件;以及以前未知的,或分散度,没有确定修复的漏洞。即使对于已知补救办法的漏洞,由于预算或业务上的限制,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无法执行修补这些漏洞的措施。网络管理员将使用这些类型的漏洞来完善防护,而黑客则利用其进行信息的窃取。最后是了然网络攻击的影响。一次成功的攻击可能会危及ICT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获取系统的全部信息。网络盗窃或网络间谍活动可能导致财务、机密或个人信息的流失,而攻击者可以从中受益。DoS攻击可能会减慢合法用户访问系统的速度。Botnet恶意软件可以给受攻击方的系统发送指令,并操纵其攻击其他系统。

5网络犯罪概述

正是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网络安全尤为重要。以前对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多为“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相关犯罪”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犯罪”。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词汇例如“高科技”、“信息时代”等词汇都被添加到网络犯罪中。其他形式的词汇例如“电子”、“数字”、“虚拟”、“IT”、“高科技”等也都逐渐与网络犯罪相关联。

(1)网络犯罪的起源与分类世界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计算机犯罪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美国硅谷。随后,世界上第一封诈骗邮件是由美国阿帕网于1978年发送出去。1982年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病毒被安装在评估计算机之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0亿,较2020年3月增长8000多万,互联网普及率超70%,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近8亿,我国依然是庞大的网络消费市场。网络假冒伪劣、网络恶意攻击、网络暴恐信息传播、网络欺诈骗、公民网络信息泄露以及网络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频繁多发。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直播带货、线上教育等新模式发展迅速,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又一个爆发点。从内容上对网络犯罪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归入12类:网络黑客、传播网络病毒、逻辑炸弹、DoS攻击、网络仿冒、网络诈骗、网络劫持(Jacking)、网络跟踪、数据欺骗、信用卡诈骗、切片攻击、软件盗版。其中逻辑炸弹,也被称为渣码,是一种恶意代码,被故意插入软件时,以此执行恶意任务,达到非法目的。网络仿冒通过冒充合法企业来窃取用户信息、账号、密码等隐私的犯罪形式。网络劫持得名于劫持。在这里,黑客欺骗性地控制了一个网站。他可能会改变原始网站的内容,甚至将用户转移到另一个由他控制的虚假的类似外观的页面,从而实现非法目的。在中国,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犯罪越发网络化,如网络谣言、暗网犯罪、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销售假烟假酒和迷奸药、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网络将传统搬到网络上,更趋向于虚拟化,涉及人数和参与资金的数量级远超普通犯罪。虽然在形式上变幻莫测,但是其本质上仍寓于12类网络犯罪之中。

(2)中国网络犯罪治理造成中国目前网络犯罪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错综复杂。从互联网企业角度看,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网络用户的账号信息,其中包括个人敏感信息、银行金融信息等,当这些信息被泄露时会给网络用户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从网民角度看,部分网民缺乏正确的财产价值观和网络防患意识。从执法机关看,存在着诸如管辖、取证、侦办的难题。对于此,中国在实践中也不断探寻着破局之道。首先,需要培养法官的公正理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加大,政府对互联网的管控加大。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新型网络信息犯罪不断发生,法条自身具有滞后性,司法对新型网络信息犯罪大多是司法解释,这就给司法机关带来了无限的解释权,导致了对新型网络信息犯罪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会影响司法公正。在新型网络信息犯罪中,要培养法官科学合理的理念,促进法官审判案件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无限解释破坏司法公正。在招录法官时,对法官的法律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对正在工作的法官进行定期考核,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公正理念。其次,加快互联网法院建设。目前,在北京、广州、杭州已经建立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解决了新型网络信息犯罪的“多变性”,互联网法院能针对新型网络信息犯罪的高发和变化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新型网络信息犯罪往往涉及地域广、涉及人员复杂,在线上出庭能方便当事人,实现纠纷在网上解决。互联网法院在线上开庭,原告、被告、法官等人员可以在所在地通过视频的方式出庭,在线调解、宣判,诉讼人只需要有相关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打官司,节省了诉讼人的时间,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促进了当事人希望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意愿。同时,司法机关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法院简化流程,降低办案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的“《庆余年》超前点播”案中,爱奇艺公司推出会员制后又推出“超前点播”模式,额外收费,此外“会员协议”被爱奇艺公司单方面更改,存在违法条款。网络服务平台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时,损害了用户的权利。法院在审理时,兼顾了互联网的发展于用户权益的保护,让网络服务提供者认识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中必须遵循公平原则,遵纪守法。

作者:胡景晨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安全治理发展论文3

引言

相比建筑市场内其他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建筑现场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风险依旧更多。例如,工人需要在不固定的工程场所内,进行大量的露天作业与高空作业[1]。且部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具有环境恶劣等特点,加之现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不高,会导致工人在施工作业中出现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此种问题会加大现场安全生产中事故的发生概率[2]。此外,也有部分工程管理方与施工方没有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程排查,导致工程现场安全生产事故屡见不鲜。

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结合建筑施工项目的一般规律,对其可能存在的现场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排査,图1为基础建筑施工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具体类别。图1中针对各个建筑施工现场涉及的各个环节,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隐患类型。除了图1中所示的内容外,在实际施工中各个环节还会存在其他影响人员安全的隐患问题,在下述研究中将重点针对基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机械使用、“三宝、四口、五临边”等当中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说明。

1.1基坑工程隐患基坑工程是建筑项目施工必须实施的项目之一,也是安全隐患因素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开展此区域的施工时,无论是现场支护方案不合理,或是编制的施工方案时没有进行现场调查,都会导致建筑基坑工程在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3]。除提出的内容,在建筑基坑工程中,当作业人员与技术人员没有进行现场安全施工技术交底时,施工方案将无法在工程作业中发挥指导作用;当建筑工程中的基坑工程深度>5m时,施工方没有按照《深基坑分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第37号条例)》文件进行方案设计,或设计的方案没有送审便直接使用时,会增加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此外,基坑的临时防护结构、安全支撑结构、现场排水渠道、坡度设计规范存在问题时,也会导致现场存在隐患W。加之施工方在施工前没有进行气象考察,未按照工程标准设置挡水墙,一旦在此种情况下出现短期强降雨事件,基坑中积聚大量雨水,水体冲刷围护结构,从而诱发基坑塌方事故。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隐患在对某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临时用电检査时发现:工程实际位置外侧与周边高压输电线之间的距离较短;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做好个人防电工作;用电时没有使用TN-S系统作为辅助;工作电线在与接地电线进行连接时,安装与连接方法的规范度较差;照明线路专用回路中没有安装临时用电保护装置;现场值班的职工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规范》文件没有正确、认真的解读等。提出的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诱发触电事故。

1.3机械使用安全隐患当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没有进行大型机械运输、装载、安装、卸货等工作行为控制时,现场工作极易出现违规性操作行为,此种行为会加大现场机械安全隐患。例如,在工程支模施工时,工人为了操作方便,通常会使用小型切割机械,但部分机械由于灵活度较高,会出现关闭开关后机械叶片受到惯性的影响出现持续转动的现象,而此时操作人员如果没有注意到此种问题,便会出现“切掉手指”的安全事故[5]。同时,在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通常会要求工程监理人员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吊塔安全检查,但根据相关工作的实施现状可知,大部分安检工作流于形式。此外,在使用大型机械或在大型机械上进行高空作业时,施工方没有按照标准搭设棚板,导致立柱结构之间的稳定性较差,当遇到大风天气时,架设在上部的立板极易出现倒塌、掉落事故。

1.4“三宝、四口”安全隐患“S宝”是指施工现场保障工人安全的“H大法宝”,分别为安全带、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网,在施工中,工人要按照标准进行个人安全防护,并搭建安全性较高的防护网,避免出现高空作业坠落事故。“四口”是指施工现场的“井口”“楼梯口”通道口”“洞口”。以洞口施工为例,当施工时现场洞口的围护栏杆高度<1.2m时,极易出现工程垃圾坠落事件,当施工场地下方有人时,会出现掉落砸伤的事故。

2治理策略

2.1建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治理监督机制为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有效治理,首先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治理监督机制的构建,将施工现场通用安全隐患作为大类,将不同区域内的安全隐患作为小类,在治理监督机制当中给出安全隐患排查的重点和难点,其具体内容见表1。

2.2完善施工现场风险源辨识工作在完成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治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后,针对现场风险源的辨识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针对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在引人风险辨识程序、风险辨识方法的基础上,对现场危险源进行分辨和识别。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以班组为单位,将各个岗位作为风险源辨识工作开展的基础,实现全员在安全生产隐患当中的参与。同时,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设置,以此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全方位监督、全过程识别的目的,从而确保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建筑施工现场的各个专业都应当以班组为单位,按照从下到上的组织结构,以风险管控清单为依据,针对现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进行查明ra。同时,将生成的清单报告上传到各个施工区域,完成对各个施工区域的风险管控清单编制。在各个专业的共同参与下,实现对施工现场风险源辨识的修订以及评估,并将最后汇总的结果上报到建筑施工安全保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施工人员参与到施工现场安全辨识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其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实现施工现场安全性的良性循环m。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施工现场风险辨识工作开展时更加完善,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应当将预防作为工作重点,充分把握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开展的主导权。

2.3构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应急处理方案按照上述内容实现对现场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辨识后,还应当针对现场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给出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在醒目位置上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将风险源辨识工作的成果及时展现在公告栏-中。针对具体的风险源,标明其具体风险形成、风险发生区域、风险发生环节等重要信息。同时,结合风险源的威胁范围,潜在风险可能会影响到使用人员以及岗位。针对存在较为重大的安全风险施工区域以及岗位,应当重点设置醒目警示标志,并增强对这一区域内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强度M。为了确保施工现场所有区域的安全,需要在各个施工区域内设置《重点安全风险告知卡》,并将安全治理责任明确落实,同时对风险的控制技术、制度等进行强化,将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降低到可控范围内,甚至避免安全风险出现对现场造成负面影响。针对现有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完善,对其应急处置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对各类应急和处置业务进行全面强化。为了进一步督促应急处置的完善,对其进行处置效果评估,并配备应急处置所需的各类物资、装备等,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响应速度更快、处置效率更高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同时,为了方便对施工现场安全的合理控制,才有用更科学的手段对安全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实现对安全风险更有效地管控。结合建筑施工现场上报的安全风险控制清单,由安全保障部门连同施工现场各个部门共同完成对安全风险类型及等级的划分,进而实现对风险的量化评估。结合得到的评估结果,对其风险受控制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共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的应急处理效果。同时,为实现对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可针对上述四个等级,分配不同的颜色,例如从高到低等级将其颜色依次对应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结合安全风险清单,以及评估等级将相应颜色标记在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当中,依次实现动态、量化、可视化的评估,从而使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能够始终处于受控制的范围内。

3治理措施应用效果分析为检验设计成果,选择某在建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此次实践项目,施工前,先进行施工方人员的部署与场地的安排,根据施工队伍中的现有人员,成立安全生产部门、现场应急事件处理部门、施工现场生产安全维稳综合治理部门,科学部署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基于此,建立一个三级安全隐患排查架构,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梳理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风险事件进行统计,见表2。按照本文设计内容,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治理,并在施工中做好对风险因素的及时监测,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于安全隐患的治理。完成施工后,对现场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次数进行总结与整理,如图3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基本实现规避,只有基坑支护风险发生一次,但在安全事故的发生初期,便被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了治理,即风险并未对现场人员与施工方造成任何损害。因此,在完成施工后,通过对成果的总结,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治理策略具有一定可行性。4结束语本文排查了建筑施工现场的基坑工程隐患、临时用电隐患、机械安全隐患与“三宝四口”隐患,根据隐患因素,设置了对应的治理方案。实践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治理策略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以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隐患因素与风险因素的精准排查。相关建筑现场工人安全的话题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长久讨论的话题,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方稳定收益的主要方式。尽管此次研究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施工现场,仍需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进行隐患精细化排查。

〔参考文献〕

[1]刘宁,刘文蠢,曲东澜?基宁AnyLogic仿真的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疏散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35-41.

[2]林伟楠.浅析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以“华侨博物馆陈列厅升级改造工程”为例[J].中华建设,2022(1):102-103.

[3]应潇斐,魏富强.视频融合与智能监控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21,43(12):2658-2660,2669.

[4]高俊岗,安静.基于DMS架构的配电网施工现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21,40(2):57-60,147.

[5]补利军,于振江.基于Anylogic的高校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提升[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1,38W):202-207.

[6]李永杨,刘飞.智能位移检测技术在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监测上的应用[J].测绘地理信息,2021,46(S1):119-121.

[7]王飞.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分析与防控措施[J].建筑施工,2021,43(9):1969-1971.

[8]韩俊海.建筑工程施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初探[J].房地产世界,2021(15):105-107.

作者:王晓彬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