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应用3篇

摘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农业机械化应用3篇

农业机械化应用1

智慧可视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体,是经济形态在现代农业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移植到传统农业中去,通过微控制单元(MCU)、传感器和软件等综合技术经过移动数据网络及计算机平台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操控,使得传统农业具有“智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连成一体,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吉林地区农业机械化服务在智慧可视农业迅速发展壮大,服务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建立110家智慧农业可视基地。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从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发展到集农业生产、作物精加工提高附加值、休闲娱乐、农民培训及销售等多样性服务体系。

1智慧农业可视前沿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得到很好应用

1.1借助智慧农业可视平台,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新跨越(1)吉林地区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智慧农业可视平台技术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使得广大智慧可视农业基地与农民朋友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农技、农机、农情等方面的信息,解决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将农业机械方面的新机具、新技术更加及时、有效地展现在广大农民面前,快速解决农民在使用农机具和应用农机新技术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农业机械化技术社会服务和社会效能实现最大化。2015年9月,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对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进行改版,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虚心听取专家及基地业主、农民朋友的建议,增加了农机新机具使用和新技术的示范操作等视频功能区,专家答疑板块。经过改进后的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利用平台视频、专家答疑结果,把农民在生产实际遇到的问题和迫切要求掌握的农机重点技术等录制成视频和PPT上传,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随时学习、了解农业机械方面的最新发展和适合本地区的知识和技术;及时解决在使用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及时、方便、快捷服务功能。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完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演示和农具使用视频制作50个,上传视频27个。(2)为适应目前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在传统的智慧可视农业网站基础上又推出了手机版这个平台,使得广大用户无论在家和出门在外也能提供及时、有效地掌握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解决、农业物联网监测基站建设、农业数据服务、农业电商及新农人培训等方案与服务。智慧可视农业紧紧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的这几个快车道,结合吉林市农业机械推广发展实际,是信息化农业机械推广的新模式。

1.2智慧可视农业概念引领潮流智慧可视农业的建立,是以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由信息网络专业公司为依托,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农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农业智能测控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专项服务,改善传统农业机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决策不及时、资源浪费大、用工多且劳动强度大及生产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通过网站和智能手机,智慧农业可视基地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做出判断,改善玉米、水稻等植物生长对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更能稳产、高产,不断提高品牌质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订购者可以通过智慧可视农业平台监督基地农产品的整个过程,确认是否和自己所要求的订单一致。从而消除疑虑,愿意下订单,出高价,放心购买智慧农业可视基地的产品。2014年吉林市建立了第一个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吉林九月丰数字农场如图1所示,经过多年发展,2018荣获了“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是吉林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家庭农场。目前的“九月丰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实现了水稻从育、插秧,耕地泡和耙地全过程实时监控,所有信息都及时提供视频回放;同时在平台提供地块信息、环境监测数据、生产资料使用情况、生产环节作业情况现场查询、监督、监测及病虫害预警,还可以二维码跟踪追溯;同时也为私人订制提供技术上保障,做到知根知底放心购买、食用。该数字农场仅2022年7月,单月订单1078笔,销售额10450元。同时还与中化智慧农业合作,打造了吉林省第一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达到了科学管理智慧可视农业基地。

1.3智慧可视农业进入物联网阶段近几年,吉林市多家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养殖业建立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基地,可以监测耕地环境温度与湿度、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远程采集土壤土样,随时化验土壤的氮磷钾、pH值等,可以提早掌控玉米和水稻的涨势情况,化肥及农药用量,实现精细耕种、准确施肥、合理灌溉;达到智慧可视农业基地生产过程可视化、数字智慧决策可视化和数字智慧服务可视化等现代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及电商平台的销售。通过吉林省可视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40家“吉林大米智慧可视基地”,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新经济下的生产、经销样板。

1.4智慧可视农业网络直播现场会实用性强近3年来,吉林市共举办了10余场通过网络直播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这些现场会面向全省、全地区现场直播。向广大农民展示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创新了吉林市农机推广、宣传、培训三位一体的可视服务框架。后来在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运作下,已由原来单一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逐渐向农机、农技、特产农业及设施农业等领域拓展。同时;视频现场会突破了传统现场会的区域性,解决了传统现场会召集人员难、费时费力、收益群体少等难题,很受广大农民欢迎。尤其在近些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现场会人员近距离接触造成不必要的疫情传播、感染,更加凸显这种模式操作的安全性。

2智慧可视农业的建议

(1)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智慧可视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村生活品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应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政府部门担负起政策扶持和推动作用,各产业链积极配合,共同寻找突破口。

(2)加大各领域的合作,提高智慧农业可视基地经济效益由于单片机(MCU)、传感器、应用软件等技术在农业、农机生产上和管理的短缺,特别是价格上的制约,使得其发展缓慢。国家应加大农业及农业机械化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农业从业者、智慧农业行业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和经济利益,从而带动提高国家粮食的产量。

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模式进入

“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现阶段,智慧农业信息技术进入高速时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要引擎,农业机械化服务这方面也应在当仁不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更进一步解放劳动力,这样使得农艺、农机作业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数字化。随着国家在大平台、大数据方面加大力度的推广及投入;以及在“为民务实”思想的指引下,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服务”技术推广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技术的融合,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时空限制,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创新能力,在今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起到引领作用。

作者:金东哲1肖菘梓2陈长智2单位:吉林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机械化应用2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西藏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与制约因素。因此,学习和借鉴先进农业机械化成功经验,对于西藏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农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西藏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西藏和平解放前,在广大农区普遍使用藏犁耕地,人工撒种,牦牛踩场,少数地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西藏农业发展,在诸多政策支持帮扶下,西藏农业机械化迎来从起步、发展、调整到快速发展历史新阶段。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起步阶段(1951~1975年)。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式农具在西藏开始引进。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开始引进新式步犁进行示范耕地,从而打破传统单一的藏犁耕地的局面。随着农牧新式工具的引进、投放和生产的发展,西藏农业机械由点到面、由大到小、由低到高逐步发展。自1952年起,先后建立拉萨、日喀则、昌都农业试验场和日喀则、江孜机耕农场。1954年,第一批拖拉机和农业技术人员登上西藏高原,1957年开始引进水车、畜力条播机、割晒机和畜力打场石碾等农机具,1960年建立起拉萨综合农具厂,生产新式步犁等半机械农具和农具配件,并承担拖拉机修理,1973年西藏农牧局设立农机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70年底,全自治区已经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295台,机引农具1,059部,排灌机械1,516台,收获机械47台,场上作业机械1,770台,植保机械50部,牧业机械95部,半机械化农具34,854台。农田机械作业面积分别达到机耕42.45万亩,机播38.28万亩,机收3.95万亩。

2、农业机械化初步发展阶段(1975~1980年)。1975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西藏社队农机保有量迅速增长,农机化发展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1975年12月,西藏召开了第一次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制定了《西藏农牧业机械化管理暂行办法》。1976年西藏成立了自治区农机局,1978~1979年两年时间成立了自治区级和地、市级农机学校6所,1978年制定《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机械管理章程》等。在这一时期,为加快西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区外购买的农业机械的运费及差价均由国家给予补贴,社队购买农牧机械由国家扶持70%~90%的资金,农机厂修理费用国家补贴5%,购买农用柴油国家补贴50%。西藏农机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一批农牧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整阶段(1980~2005年)。1980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原来的农业机械的经营规模、管理形式等与责任制不协调,影响了农业机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机械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国家允许农牧民自主办农业机械,把原社队、集体、国营的农业机械实行承包过渡或作价出售,农户经营农机数量迅速增加,90%以上的中小农机具均转让到农民手中。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汽车发展较快。农机经营形式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农户购买农用运输机具的积极性。据统计,1985~1990年全自治区累计销售小型拖拉机3,979台。

4、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自2005年开始,国家在西藏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截至2013年,累计接收中央财政补贴11,300万元,西藏财政配套资金4,750万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补贴标准为50%,国家将西藏农机购置补贴标准由30%提高到35%。2020年5月底,西藏投入春耕春播的农机具包括动力机械、耕整地机、种植施肥机械、畜牧机械及相应配套机具等达到43万台套;各级累计培训农机手达400人次,检修、投入农机具均超万台,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施肥一体机、联合整地机等新机具投入占比逐年提升,农机化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西藏春耕春播机耕水平达到73%以上,机播水平达到63%以上。近些年,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拉萨市持续推动农机加油一卡通,简便农机加油程序,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农机加油一卡通系统,加强与油品供应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柴油供应,保障农机用油。同时,发挥智能农机装备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无人驾驶拖拉机现场作业演示。日喀则、山南市、昌都等3市积极探索跨区作业和全程机械化新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力军作用,彰显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的优越性。林芝、那曲、阿里三地市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广泛开展农业机械现场演示会和农机化工作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农机技能培训。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的农业发展迎来新时期,农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985年,西藏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区区33.85千瓦,截至2019年,西藏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了1,143.64万千瓦,同比增长3278.55%。如表1所示,西藏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长,2000~2019年间翻了10倍。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0~2019年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0%,农用小型拖拉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4%。此外,联合收割机与机动脱粒机等收获机械数量和运输机械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正在逐渐应用于西藏农业的生产,传统的农业形式正在被现代化农业逐步取代。同时,政府对农业机械给予了大量的补贴政策,加强农业推广机构建设,建立农村基层的农技推广中心,为新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改善原有的农业机械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表1)

2、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步入农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范围相对于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一,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发展推进了农业机械在种植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逐步探索出农机互助、设备共享、利益共赢的有效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并且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二,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一些机械设备开始朝着农牧业方向发展,并且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深度以及广度也正逐步的扩大。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适宜地区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茶果生产、秸秆还田、残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饲草料高效收获加工、畜禽粪污资源优化利用等农机装备也逐步开始推广应用。

二、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西藏农机化发展在基础建设、保障能力、服务水平、扶持手段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当前农机化发展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速度较快、水平不高”,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

(一)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行政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受复杂环境影响,西藏土壤类型很多,按其成土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划分为森林土壤、农业土壤、牧业土壤和难以利用的土壤四个类型。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干旱、洪涝、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着西藏地区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使用。西藏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很少出现大规模的聚居村庄,使得西藏地区农业生产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农业生产单元为基本单位,农户个人资金有限,农业机械支付能力较弱;同时,在地形地势的影响下,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大规模使用。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及人才缺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西藏也是少数民族大量聚居的地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广大的西藏各族人民才结束农奴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西藏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农牧民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意识较为薄弱,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低。同时,相关农业科技人才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分散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的需要。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偏低。从当前西藏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全区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为特点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得到基本确立,农牧民群众、农机流通企业和服务主体逐步成长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牧区发展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业机械的相关服务组织发展尚不成熟,农机大户以及托管服务组织覆盖农业生产面积比例偏低。农业机械的监管服务力量较弱,农业机械相关支持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偏低。从长远来看,这些是制约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三、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019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8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其中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农机装备配置结构基本合理,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万台,配套率达到1暶2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从以下诸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实现区位布局。针对西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门别类实行符合各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藏北高寒牧区:本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应主要以改善农业运输条件,发展小型农业机具为主。藏南河谷农牧区:本区农田集中连片,灌溉方便,人口密度大,交通、经济较发达,是西藏经济核心区、商品粮基地、副食品基地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可以实现大中型农业机械化,并且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机械服务主体。藏东南农林牧区:本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地形复杂,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适合发展小型耐用农业机械,围绕特色农业研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机械设备。

(二)完善管理制度。尽快完善农业机械化监管体系,增强对农机化发展过程的规划和掌控能力,是提高农机化发展效率的重要抓手。要继续开展以农业机械化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系统建设为主的农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农机机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建立完善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在自身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以及培训力度,对相关农业科研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涉及燃油补贴和税收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和补贴。

(三)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着力培育影响力大、带动示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创新作业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及农村生态、农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利益共赢的有效形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金融信贷支持。

作者:张亚松 单位:墨脱县墨脱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机械化应用3

四川省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农机服务组织。2016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获得四川省“五有五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第三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理事长王涛获得四川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荣誉称号。2020年,合作社与四川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实缴资本600万元。其中,合作社出资294万元,占股49%;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出资306万元,占股51%。通过参股创建公司,较好地利用了龙头企业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从一站式机械化服务走向一体化保姆式服务,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了年轻人才加入农业现代化事业。

一、从卖农机转向做服务,成立合作社推动全程机械化

合作社理事长王涛出生于1991年,最初在北京闯荡,做过汽贸,当过房地产中介,后来又从事植保无人机推销工作。在四川省老家推销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与大量农户接触,他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是现代化的机器,而是现代化的服务。好多机器设备,农民购买后一年用不了几次,就闲置在家。于是,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引导下,王涛决定从单纯卖农机走向建组织,提供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2016年1月,王涛带领团队的几个兄弟和当地一些农户,创建了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据说当时还是川南地区首家提供大规模飞防服务的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不断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拓宽服务内容。成立初期,合作社只有5台植保无人机,只能提供植保单一作业环节的服务。为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切实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合作社多方筹措资金,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添置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机装备,先后购置了90马力以上拖拉机26台、插秧机30台、收割机6台、育秧播种设备4套、粮食烘干设备11套。在地方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下,合作社还购置了育秧传输带3条(每条60米长)、装载机2台,建成智能提灌站1座。此外,合作社积极吸收周边农机手带机入社,吸纳拖拉机、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机械149台。随着农机装备由少到多,合作社的农机服务能力也由单个环节发展到全程机械化服务。通过多年的耕耘,合作社现有成员463人、固定资产3000万元、固定办公场所400平方米,拥有各类高效、智能农机装备295台(套)、粮食烘干厂房5000平方米、农机停放棚2600平方米、维修车间300平方米。

2016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入选全国首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案例。

二、联手地方国企办公司,推动社会化服务转型升级

王涛认为,一般所说的社会化服务,其实就是农业生产的一站式机械化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其实是只帮助农民种出了产品,但是并没有解决农资产品销售问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资金和保险服务,也没有解决种什么样的产品效益更高的问题。随着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一般的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都有了基本的农机具,因此,这种一般层次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已经面临市场饱和的困境。怎样延伸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档次,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面临的瓶颈。要突破这一行业发展的瓶颈,必须从一站式机械化服务走向一体化保姆式服务。所谓一体化保姆式服务,就是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结构,建议不同地方的客户种什么品种更加高效、怎样种好这些品种,同时新品种研发推广、优质优价农资供应、土壤结构改良、施肥用药、病虫灾害防范、产品收储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跟上,然后订单式采购,真正实现农作物一开始种的时候农产品就销出去了。这种农业生产一体化保姆式服务,需要科技引领、大数据支撑,还要有雄厚的资本。为此,合作社主动与四川农资集团下属四川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健全人员、机械和农资保障体系。邦力达公司是由四川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于2002年投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全面承接已传承半个多世纪的川农集团的农资主营业务,是国内农资连锁化经营的行业先驱。合作社联手邦力达组建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有以下两个契机:一是利用邦力达公司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大户和种植类合作社客户,对便利购买到优质优价的农资本身有很大的需求;而作为农资企业的邦力达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农资销售等领域有拓展市场的需求。二是推动合作社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传统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其实已经面临了瓶颈。10年前,农机社会化服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机耕机种、统防统治、集中育秧、烘干存储,这类社会化服务需求很大。而到了今天,一般的合作社甚至家庭农场都有了一些自己的机器设备。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越来越饱和,也迫切需要合作社在服务上进行转型升级,优化细化开拓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三、延伸拓展合作社服务

内容,打造一体化保姆式服务王涛认为,目前许多行业外的人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托管服务,看似解决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形式上已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营主体想要多赚钱,社会化服务组织也想多赚钱,那怎样才能把产业效益提升上去,为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双方创造一个合理的利润,从而让两者由利益对冲体变成利益共同体,迫切需要促进社会化服务模式提档升级。合作社联合国资企业创办公司后,借力公司的技术、资金等优势,逐步打造出了乐天农业的“保姆式服务”。乐天农业的保姆式服务就是在原有的农机服务上进行升级,在原有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板块上,细分深耕农机、农技、农资、金融和贸易服务。以水稻的保姆式服务为例,产前会先给农户选定合适的种植品种,选择时要结合农户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农户下半季要种植作物的要求,来判定农户种什么样的品种收益最高,同时会与农户确定保底产量及保底收购价格。种植期间,合作社会统一规划安排育秧、耕地、插秧等服务时间,并派技术员跟踪农户的生产情况,比如秧苗什么时候运来、什么时候插秧,插完秧之后技术员会结合天气等情况,与农户制定下一阶段的水肥管理技术流程,接下来每周都会到客户的田间地头查看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并对症下药施肥,总结上一阶段的方案成果,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让农户做到全程无忧。作物收割前,与农户以及烘干中心确定好收割时间和收割节奏,比如今天收100亩,明天收200亩。其他机械作业也是如此,让合作社的所有机具都发挥最大效率,同时又让农户整个生产服务有条不紊。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所需的所有农资投入品都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提供,集中起来需求量就大了,可以直接拿到省、市一级代理,从而减少中间商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多了一份收入,农户也节约了一部分支出。通过乐天农业的这套一体化保姆式服务,农户在种植之前已大概能确定这一季的收益,降低了种植过程中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有了保姆式服务的加持,就解决了农机服务业内卷的问题。例如,无人机打药的服务费,在四川省基本已维持在8元/亩,而乐天农业的价格能稳定在10元/亩。王涛说:“其实无论是保姆式服务还是托管服务,作为服务组织始终要认准一点,就是要把活干好,以质量取胜,而不是靠价格取胜。只要把活干好了,产业效益提上去了,农户是不太在意一亩地比别人贵10元还是便宜10元。既然是做服务,就把服务做好,要站在农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想农户所想,急农户所急,把自己与农户融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铸造年轻化专业化队伍

人才匮乏,留不住人才,是当前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普遍遇到的严重问题。王涛说,他曾以合作社的名义发出招聘启事,三个月内无人问津。许多年轻人,情愿去城市里一个月挣3000~4000元,也不愿意到合作社拿5000元。自从合作社参股创办公司后,招聘广告一发,就招来了一些大学生。合作社与地方国资企业创办公司,使合作社吸引和留住了年轻人才。据介绍,加入合作社的成员,积累了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业绩表现优秀之后,就能转为公司正式职员,并可以在合作社和公司中分配部分股权。目前,公司有一支25人的技术团队,成员全部为“80后”“90后”年轻人,平均年龄28岁。成员中有大学生、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新型职业农民16人。王涛说,自己最欣慰最自豪的是,“带领跟着我一起创业打拼的兄弟们从农民变成了国企职工。合作社参股公司,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让农业也能真正成为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

作者:杨艳文 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