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市场分析实用13篇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1

建立农产品价格数据仓库。辽宁省不断加强市场价格数据仓库建设,依托全省粮油价格报送系统、全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价格报送系统、12316金农热线价格报送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类价格以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数据分类存储。

做好数据分析,服务生产决策。依托全省市场监测体系,经过多年努力,辽宁省已开展监测数据分析业务,充分利用市场监测得到的产地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结合农业生产、消费情况,形成10种信息分析产品。

抓好预警分析,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突出市场监测预警的主导地位。信息中心成立预警科,配合农业部基点调查工作,监测物价、核算成本、统计生产情况,实现微、宏观相结合,进行一般农业指标监测预警工作。同时,信息中心还经常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目前,一支具备独立完成分数十个品种信息的采集、分析、预警应用等整个链条的市场反应工作队伍已经形成。

构建跨行业大市场的业务覆盖。信息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生产实际,不仅考虑省内,还瞄向省外和国际市场形势,强化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与研究,逐步建立起跨行业的农村经济与市场监测服务体系。

打造高素质的监测预警队伍。在农业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辽宁已经建立起包括部省共建平台、省级自建业务平台等多渠道方式的信息报送体系;具备常规实施和突发应急能力的分析预警工作队伍近40人,专业涵盖农经、农学、国贸、社会学等领域。

加强业务管理与监督,强化统计调查成果。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市、县的综合统计、基点县调查、物价成本调查工作进行考核,以推动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并开发丰富多样的信息产品。

开展动态会商,打造工作新模式

信息中心建立了“市场动态会商”制度,通过议题设定确定会商主题,与市县、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市场、专家等多层次、多领域人员“同步视频”,汇集大量市场动态信息,开展准确、及时的信息分析,会商结果在网络和媒体实时,为领导部门决策参考、媒体领域信息需求、农民和网友生活导向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服务。一是建立标准化(视频)会商流程。二是建立专业的市场观察员队伍。三是建立会议培训制度。

实行“新闻官”制度,研判异动现象

2011年末,中心建立了“新闻官制度”。通过“新闻官制度”及时跟踪市场热线,对价格异动等现象进行研判,并以新闻视角联系用户需求,组织开发信息产品,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新闻官” 搜集和分析每周议题设定,主持和指导每周议题部署, 管理和监督每周议题结果,负责期间各类媒体对本部门、本单位新闻采集、新闻稿件分类审核、口径统一对外工作。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2

Study on the Channel Selec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Jujube Growers in Xinjiang Area

YUE Yong-hai1, CHEN Hua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2.Changjia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mpany Limitted,Wuhan,Hubei 430010,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typical survey of farmers of the jujube industry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of Xinjiang,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channel selec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of jujub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ricultural services were mainly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with traditional channel supplemented, lacking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leading business servi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ervices were far from market-oriented. Family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Based on this resul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Xinjiang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leading companies, supply targeted agricultural services, and consolidat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farmers in the marke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channel of agricultural service;farmers’ channel selection;satisfaction

自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副产品市场化以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呈现并日益尖锐起来。学者周立群等[1]认为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关键在于引进适当的中介组织和连结机制,实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发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农户)、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管理制度[2],其基本内涵便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农业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工、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与服务体系,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3]。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国务院[1991]134文件),核心在“服务”,本质在“专业分工”[4-6],通过各部门互相衔接,形成一个网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通过社会分工所形成的高效、低成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目的在于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8]和现代农业建设[9],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

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特征在于通过国家、合作社以及企业或个人组成协作系统[11],其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市场导向型(美国)、物流导向型(荷兰)和政府导向型(巴西)[12]。中国处于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经济体制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通过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上与农民经营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加农户需求的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3]。在中国实行“双轨制”体制和大力促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导致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供给不足[14]。新疆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无疑会制约整个地区的产业化发展。

在之前的研究中,诸多学者从多角度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诸如胡瑞法等[15]、钱永忠[16]、何传新等[17]学者从农业科技推广角度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问题;王洋等[18]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供给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金兆怀[14]从制度角度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研究大多都是从全国大范围内研究供给问题,对区域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19],多数是基于宏观制度层面,以农户视角的研究较少[20]。

学者研究表明,实施农业规模经济与产业化经营是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4]。红枣产业在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新疆地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新疆受地域限制,导致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足。为此,笔者试图对新疆红枣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深入研究,从农户视角分析社会化服务的渠道现状以及影响农业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从而完善新疆红枣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疆地区的红枣产业化经营提供建议,实现农民增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农户背景特征与农业服务渠道选择状况分析

1.1 样本选择及其分析方法

笔者研究新疆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考虑到便利性和样本代表性,运用典型调查方法,选取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种植农户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2010年7月,笔者在新疆阿克苏红枣产业种植地进行为期7 d的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红枣种植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当家人和决策者。整个调查中,笔者总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43份,问卷有效率为85.75%。

笔者运用归纳研究方法,通过对红枣产业特征以及新疆地区现状进行初步分析设置问卷。然后进行试调查,根据试调查结果咨询专家调试问卷,最终获得实证分析数据结果并依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首先,笔者运用spss17.0软件检验红枣种植农户家庭背景特征(年龄、文化、种植年限、耕地数等)的卡方值,并分析新疆红枣产业种植户农业服务渠道现状;笔者运用对农业服务的满意程度为因变量,农户基本背景特征为自变量(引入虚拟变量),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农户基本背景特征对农业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1.2 农户背景特征分析

通过表1发现,样本性别特征中男性占86.5%,女性占13.5%,这与男性为家庭的主要决策人特征吻合。新疆农户当家人年龄主要处于31~50岁阶段(占79.5%),大部分农户都处于青壮年时期。从文化程度看,当家人的文化水平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占54.8%,高中学历占29.2%,大专及以上占16%。从红枣产业种植年限看,5 a以下占34.2%,6~10 a占33%,11~15 a占16.1%,由此发现农户种植红枣年限大部分在10 a以下(占67.2%),种植时间不长。生产支出方面,有64.3%的农户生产支出为6 000元以上,然而家庭总收入为17 000~30 000元,占23.5%,30 000元以上占45.5%。红枣种植规模主要集中在1.5~3.5 hm2,占53.4%。从以上指标来看,符合红枣规模化种植特征。笔者通过卡方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性别、年龄、种植年限、生产支出、总收入、种植规模都呈现显著差异(P

1.3 农业服务渠道选择及其趋势分析

通过对新疆红枣产业社会化服务的调查分析,红枣产业服务主要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三方面。包括红枣种苗服务、化肥等农资服务、农机服务、红枣产品流通服务(加工、运输、销售)、知识技术服务(生产与管理技术、知识培训)、市场信息服务、人力雇佣服务、金融政策服务(农业保险与法律服务)、信贷服务。农户主要通过政府渠道、村一级农民合作集体组织渠道、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经销商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渠道以及传统依靠亲戚及家庭方式。

从表2农业服务渠道看,农户购买红枣种苗依次是通过政府渠道(占52.23%),传统渠道(占37.39%),企业交易市场渠道(占16.02%)以及集体渠道(占6.82%)。作为非盈利组织的政府部门比例达到52.23%。主要因为红枣种苗是多年生植物,红枣种苗好坏直接影响红枣产量,其质量优质、安全,对于农户来说及其重要。所以大部分农户倾向于政府渠道购买种苗,也有部分农户基于对以前种苗的了解,通过对其进行扦插和嫁接,自我获得具有优势的种苗,节省了成本。

农资方面诸如化肥、农药以及塑料等选择渠道依次是企业市场渠道(占57%以上)、政府渠道(占30%左右)、传统渠道(占12%左右)、集体渠道(占6%左右),集体渠道所占比例较小。可以看出,农资购买渠道主要涉及企业交易市场。农户对产品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一般考虑购买的便利性。对于红枣一些特定的病虫害,农户会求助于政府服务组织购买相关的农药等产品。

农机设备主要是大宗机械,购买渠道主要是政府部门(占46.04%)、企业市场等盈利部门(占32.31%)、传统方式(占17.4%)以及集体组织渠道(占15.9%)。大型农机设备是耐用品,价格较贵。针对国家推进现代农业所制定的农机价格补贴政策,依靠政府部门购买价格便宜。

知识技术服务渠道主要依靠政府(占52%左右)和传统方式(占38%左右)。农户对红枣的生产与管理技术、知识培训多数来源于政府公益,以及家庭和亲戚朋友的传授。公益占主导,传统方式的技术传播为辅,有偿性技术服务不足。

人力雇佣服务渠道主要倾向于传统方式(占56.3%)、企业市场渠道(占36.6%)和政府与集体部门(占30.06%)。从这方面看出,人力雇佣还是处于依靠亲戚朋友和自我家庭人员为主,企业市场有偿雇佣为辅。

红枣产品流通主要涉及非盈利组织政府部门(占35%左右)、企业市场(占33%左右)和传统方式(30%左右)。红枣产品加工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其次是企业服务组织;运输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自我运输以及盈利组织的有偿服务;销售主要依靠政府、集体、自由市场等。为此,新疆阿克苏地区的红枣产品还处于政府统购统销阶段,企业等盈利组织收购红枣产品过于缺乏。产品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户与市场缺乏深度接触。

市场信息获取主要依靠政府与集体组织(68.71%)和传统方式(38.99%),企业市场比例只占15.48%。新疆地区红枣市场信息由非盈利组织和传统方式获得,农户无法真正与市场接触,没有真正实现“购与销”的双重接轨,不利于红枣产业市场化发展。

生产所需要资金服务主要以政府部门和集体组织进行贷款(占74.9%)为主,以传统方式自我出资或者亲戚借款为辅(占39.1%)。与盈利部门相比,农户认为非盈利部门和传统方式的利息率较低。

金融政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等非盈利部门(占70%左右),盈利部门企业组织等只占有10%左右,企业组织提供的金融保险产品服务显著不足。

整体来看,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呈现趋同性,种苗、农机、知识技术、产品流通以及金融政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集体与企业市场组织比例小;农资服务主要依靠企业市场渠道;人力雇佣主要依靠传统亲戚朋友或者家庭人员,企业组织有偿性雇佣形式发展快速,已初步形成规模。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的公益占有绝大比重,传统获取方式比重较大,农户合作集体组织与企业市场组织非常缺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未形成以农户为主的市场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

2 农户背景特征对农业服务满意的影响分析

2.1 农户对红枣产业农业服务满意程度总体评价

调查研究表明,农户对红枣种苗满意占89%;农资服务(化肥、农药、塑料)满意占89%;农机设备服务满意占80.1%;知识技术服务(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培训)满意占86.9%;人力雇佣服务满意占78.4%;流通服务(加工、运输、销售)满意占86%;市场信息服务满意占79.4%;金融政策服务(农业保险、法律服务)满意占78.8%;信贷服务满意占81.4%(注: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合并为“满意”项,非常不满意与不满意合并为“不满意”项,一般选项不变)。

总体来说,农户对该地农业服务的满意程度较高,呈现一定的趋同性。相对而言,人力、市场信息、农机、金融政策以及信贷服务满意程度稍低于其它农业服务。

2.2 农户背景特征对农业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服务满意度呈现显著趋同性,对各项农业服务都具有较高满意度。然而,引起农户对农业服务满意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农业服务质量等。Richard[21]对消费者的期望程度进行试验,发现满意程度较高的顾客会花费较多的心力来获得一项产品或服务,并持续对其产生满意感。而这满意感也受到消费者特征、年龄、性别等的影响[22-23]。为此,本研究利用农户家庭背景分析对农业服务满意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将农户对红枣种苗、农资、农机、人力、知识技术、产品流通、金融政策、信息、信贷方面的服务满意度设定为因变量。引入虚拟变量,将性别(男设定为1、女设定为0)、年龄(20~61的连续数据)、文化程度(0~20 a教育连续数据)、种植年限(0~31 a种植连续数据)、生产支出(0~9 000元连续数据)、家庭收入(0~30 000连续数据)、红枣种植面积(0~10 hm2连续数据)以及将农业服务渠道选择方式虚拟变量化,将以上设定为自变量,然后利用回归方法分析农户背景特征对农业服务满意度影响。

从表3回归结果看出,农户背景特征对农业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具体分析如下:

(1)影响农户种苗满意度的农户背景特征因素为种植年限、收入因素、种植规模面积因素(其Beta值分别为0.032、-0.197、-0.263)。对农户来说,种植年限越高表明农户经验越丰富。根据多年种植经验,对原来使用的种苗越信赖。

(2)影响农资服务满意度的农户背景特征因素为性别、年龄、年限、种植规模因素(其Beta值为-0.103、0.172、0.284、-0.355)。对农资服务而言,女性对农资服务的满意程度较高。年龄越大、种植年限越长,农户会对农资服务产生信赖,满意组织所提供的产品。种植规模越大,所采用的农资较多,所消耗的成本和支出就越大,满意度不是很高。

(3)影响农机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为年龄、年限、种植规模、渠道选择方式(政府、集体、传统渠道)(其Beta值为0.193,0.287,-0.355,0.325,0.201,

0.221)。年龄和种植年限越大,对农机满意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机的满意程度较低。渠道购买方式诸如从政府或集体渠道,传统渠道方式都会对农机服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主要因为农机为大机械物品、耐用品,农户要找信赖的渠道才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4)影响知识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为年龄、文化、年限、生产支出、收入因素、种植规模、渠道选择方式(企业市场、传统方式)(其Beta值为0.198,0.134,0.315,0.136,-0.128,-0.407,-0.159,

-0.155)。随着农户年龄、种植年限的增长,通过不断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提高了红枣的产量,提高了农户的满意度。文化程度越高,对技术知识的接受与判别程度越高,为此更能辨别技术好坏。生产支出越大表明知识技术并未使他降低成本运营,从而导致对其满意降低。通过企业市场渠道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农户一般不愿意进行有偿支付获取技术。传统方式所获得技术经验对红枣大规模增产以及抵御病虫害作用不是很明显。

(5)影响人力雇佣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为年龄、年限、渠道选择方式(其Beta值为0.129,0.222,-0.216)。年龄和种植年限越长,由于年老等原因导致对人力雇佣服务满意度较高。由于市场渠道需要有偿,通过市场渠道获得的服务满意度较低。

(6)影响产品流通服务满意度因素为年龄、文化、年限、规模、渠道选择方式(其Beta值分别为0.142,0.137,0.349,-0.313,0.23)。从年龄、文化、种植年限三方面看对服务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种植规模越大,对流通服务满意度越低,这可能与产品流通体系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产品无法更好流通有关。通过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统购统销方式让农户感到满意。

(7)影响市场信息服务满意度因素为年限、规模、渠道选择方式(其Beta值为0.294,-0.234,-0.2)。年龄越大,通过多年的观察,对市场信息掌握越准确,为此满意度较高。种植规模越大,表明所需要的市场信息量越大,当前的市场信息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导致满意度越低。通过集体获取的市场信息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导致对市场信息的满意度较低。

(8)金融政策和信贷服务满意度因素为文化、年限、规模、渠道选择(金融政策服务Beta值为0.181,0.394,-0.118,-0.14;信贷服务Beta值为0.174,0.289,-0.334,0.173)。文化程度越高,表明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和防范风险的认识较高,为此金融政策和信贷服务的满意度较高。然而通过市场获得的金融保险等服务,由于是营利性企业提供,导致服务质量没有达到农户期望,满意程度较低。而通过政府渠道的信贷服务可能利率较低,农户对其满意度较高。

从上文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农业服务满意因素主要是年龄、文化程度、种植年限、种植规模以及农业服务渠道选择方式等特征。其中种植年限、种植规模以及农业服务渠道选择方式影响大部分的农业服务满意度。生产支出、家庭收入以及性别等只影响一项服务的满意度。影响农户对农业服务满意度的因素是种植年限、规模和农业服务提供的组织。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3.1 研究结论

从农户渠道选择现状看,农户对种苗、农机、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信贷以及金融政策的选择渠道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主要原因是新疆处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由政府部门所组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多,服务力度全面。农户比较信赖政府提供的服务,服务满意度较高。而农资为化肥、农药、塑料等生产资料,多为便利品和易耗品、产品种类繁多,农户主要依靠企业市场渠道进行购买,农户对农资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服务渠道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上缺乏由农户所组成的农业合作集体组织和龙头企业。众多研究学者表明,农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关键,也是实施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进程的关键。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发展情况,农户对政府依赖性太强。整个产业没有形成以农户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的高度市场化体系,整个红枣产业化经营还没有成熟起来。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服务的选择渠道之所以趋同,主要局限于当前地区市场化程度。而农户对农业服务表现出较高满意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农户自身约束。对多项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分析,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对农业服务满意程度不同。文中对9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满意程度少有影响的是性别、生产支出以及家庭收入,影响农业服务满意程度的主导因素是种植年限、种植规模以及农业服务渠道选择方式。不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又有差别,不尽相同。

3.2 政策含义

(1)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服务渠道选择具有趋同性,以政府为主,市场化程度不强。农业服务基于政府组织形态,自由化企业市场组织发展态势受限,产品流通方式在于政府统购统销,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农户无法直接了解市场信息。政府应大力加强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合作集体组织建设,通过合作组织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弱化政府的作用,积极加强农户市场化参与程度,形成农户与市场“购”“销”双层接轨,使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通过农业合作集体组织建设,加大市场化进程,有助于使农民的经济行为向“购”、“销”两个领域延伸,巩固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建立“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合作形式,增强合作社的横向合作与纵向选择。横向合作提高农户对初级产品的谈判力和议价能力,纵向选择主要是通过农户引进加工企业,使整个产业链向后延伸,提高产品的后续价值增值。

(2)积极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建设。实施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托于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吸引其它大中小型企业进入西部地区,通过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经济得以稳固可持续发展。

(3)根据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制定不同的项目推广计划。根据不同的农业服务特点,结合红枣种植农户自身条件约束制定服务计划。不同农业服务满意度因素差距告诉我们,结合农户自身特点才是全面提高农业各项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2]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3]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J].农业技术经济,1997(6):1-5.

[4] 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25-34.

[5] 樊亢.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 北京: 经济出版社,1994:318-321.

[6] 郁大海.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0(1):6-8.

[7] 王学林.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D].成都:四川大学,2003.

[8] Diao X S,Hazell P B R, Resnick D,et al.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Sub-Saharan Africa[M].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7:1-112.

[9] 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江汉论坛,2009(5):13-18.

[10] 李炳坤.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管理世界,1999(1):195-202.

[11] 郭翔宇,范亚东.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9(7):60-63.

[12] 朱院利,李双奎.主要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57-59.

[13] 庞晓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结构差异的比较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4):35-40.

[14] 金兆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2(8):38-41.

[15] 胡瑞法,黄季.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观察,2001(6):9-16.

[16] 钱永忠.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推广资源合理配置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1(1):29-32.

[17] 何传新,窦敬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4(10):57-60.

[18] 王洋,郭翔宇.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博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443-448.

[19] 谈存峰,李双奎,陈强强.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需求及农户意愿――基于甘肃样本农户的调查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8.

[20] 熊鹰.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基于成都市17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3):93-96.

[21] Richard N C.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ect,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65(2): 224-249.

[22] Vikasm,Wagner A K.Satisacfaction,repurchase intent,and repurchase behavior:Investiga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customer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3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一支新生力量,其发展潜力巨大。构建村镇银行是政府支持“三农”建设、解决农村资金缺口的积极举措,它为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村镇银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学者将SWOT分析法引入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如邹力宏,姚滢研究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发展的优势、劣势。也有学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村镇银行的定位与发展,如伍在对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调查的基础上,着眼于村镇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问题比较,思考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熊玉军通过对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和村镇银行的相似性进行分析解剖,提出对我国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借鉴意义。还有学者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做分阶段研究,如郭俊提出了农民的三种分类与村镇银行发展的三个阶段,强调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状况,在扶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上,才能支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创新地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对村镇银行的内部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探讨村镇银行的合理定位与发展。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1.农村金融需求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大量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但同时我国经济正遭受美国金融危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致使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大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农产品降价等问题。基于上述宏观因素变化,直接导致农民对金融需求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消费信贷需求愿望强烈。国家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小型农机具下乡等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需求。许多农民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具有较为强烈的购买小型农机具以及汽车摩托车的愿望。但农机具包括汽车等下乡产品价格较高,依靠自身积累根本无法购置,对农村消费信贷业务需求加大。其次,农村生产经营贷款需求增加。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村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大。再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需求增加。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引导农民工重新就业创业已成为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主要任务。目前,正值农民工创业的最佳时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等,都为农民原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对金融需求率高和对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较强。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政府和农民纷纷加大了对标准化农田、打井、修路、修渠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这部分投资数额大,回报期长,除农民集资、政府补助外,还需要农村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2.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目前,我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前者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后者主要是民间借贷组织,如私人钱庄,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信贷资源相当有限。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缺位。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造成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少,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开始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发展战略,陆续将其设在县域的机构网点撤出或撤并,原本就扎根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也因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自身整顿而大幅度撤并机构,结果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锐减,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样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信贷供给严重不足。从资金供给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大量流出,使农村资金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供给非常有限,只能满足少部分需求,大部分需求要通过非正规金融实现。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支农实力的制约,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能根据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安排贷款期限。

三、村镇银行的产生与市场定位

基于农村金融供求严重不均衡的现实问题,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一系列文件,村镇银行自此应运而生。本文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对村镇银行的内部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探讨村镇银行的合理定位与发展。 1.村镇银行的价值链分析。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迈克尔・波特,1985)”。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要根据自身和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上下游客户的特点,明确细分市场,确定村镇银行所要服务的目标市场,根据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强有力地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将这种个性与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客户,使客户真切地感知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有特点、更符合需求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村镇银行的内部价值链分析。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原理,村镇银行的价值活动同样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银行基本业务的活动,它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这些活动都与银行价值的直接创造有关,能为银行带来直接利润;银行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产品开发等,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其对银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起支持作用。村镇银行在其内部价值链的构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一,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求低。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小得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第二,村镇银行的决策链条短,反应效率高。如对于稍大额度的企业贷款,村镇银行的领导就能决策,有助于农户、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第三,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多样化”。村镇银行分布广泛,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分散,可以根据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细分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推动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发展。第四,资产质量和盈利潜力优势。村镇银行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很少受政府干预,村镇银行无历史包袱,盈利潜力大,有利于自身发展。第五,企业文化和人员素质优势。新设立的村镇银行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以及良好的竞争和服务意识。(2)村镇银行的产业价值链的分析。运用波特价值链分析法原理对村镇银行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由图1表示。

村镇银行的产业价值链系统既包括村镇银行价值链与上下游客户价值链所组成的纵向价值链系统,也包括村镇银行价值链和同业价值链横向联接所组成的横向价值链系统。村镇银行的纵向价值链系统主要表现为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如上游客户的存款业务和下游客户的贷款业务。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控制了整个产业价值链,在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如此,村镇银行发掘自身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从横向价值链角度出发,进行整合优化,强有力地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将这种个性与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客户,使客户真切地感知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有特点、更符合需求的差异性优势。深化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大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差异性才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目前农村金融主要有高端市场和中端市场,高端市场基本上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所占据,农村信用社则主要占据中端领域,同时向高端市场拓展,但是鉴于资金有限以及信贷约束,中端市场的贷款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担,这才是村镇银行发挥优势、开展业务的主战场。

2.村镇银行的合理定位。通过上述对村镇银行内部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己“服务三农”、“农民的银行”的市场定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履行支农重任,特别要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在家从事劳动的人员提供小额信贷等各种金融服务,稳固自身在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客户基础。在“服务三农”、“农民的银行”的市场定位上,村镇银行还必须要认识到其发展的阶段性。村镇银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如表1所示。村镇银行的发展,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扶贫阶段,第二是共赢阶段,第三是竞争阶段。对当前的农民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也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他们没有打工之类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务农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4

近期,为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河北、湖北、湖南、重庆等8个省(市)农业部门分别就粳稻、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菜籽、生猪等7个品种签订《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部省两级将共同建立分品种分析师队伍,协同开展市场调研,联合研判市场形势,提出市场调控建议,市场预警信息,不断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引导农户生产和稳定市场预期的能力。今后,各省将围绕重点品种,在做好日常市场监测的基础上,就重点农产品产销形势、成本收益、市场变化趋势等开展分析研判。

农业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2002年初,农业部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要求,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牵头,组织部内有关单位,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定期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目前,农业部已经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糖猪等18个品种的分析师队伍,打造形成了数据、分析、会商和四大平台,服务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功能不断增强。2011年底,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机制,提升市场预警水平,农业部正式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重点跟踪、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突发性问题,标志着农业部在履行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职责,加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搞好农产品运行分析政策调控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运行分析工作稳步推进,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应急监测能力显著增强。下一步农业部有关部门将要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信息统计工作的要求,尽快在经济数据监测统计、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经济运行调控和农产品市场分析服务等四个方面建立保障制度,使其切实为决策提供支持,为生产指导发挥作用。同时,总结并提出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十个热点问题,希望各级信息统计工作方面的专家与工作人员能够共同研究,引起重视。由于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理顺关系、相互协作、加强统筹至关重要。农业部将以此次签订部省联动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备忘录为契机,要抓紧建立四项制度,加快完善部省联动预警工作机制,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开展重点品种市场分析研判,共同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预警水平。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供求;农村服务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基金项目:“山西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2013041057-02)。

第一作者简介:戴欧阳,男,1989 年出生,广西贵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通信地址:030024 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 号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571605686@qq.com。

通讯作者:任利成,男,1968年出生,山西大同人,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通信地址:邮编:030024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157630728@qq.com。

收稿日期:2014-05-27,修回日期:2014-07-21。0475

0 引言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情、省情、农情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山西省进行了两轮“5个全覆盖”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重点扶持了42 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启动实施了100 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完成了2000 个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虽然成绩显著,但伴随着全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产品流通的“卖难”问题日趋显现。农用物资价格攀升,农产品价格较低,农产品买难问题显露,导致低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市场价格的变化传导和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又导致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使得农民“买难卖难”矛盾进一步加剧。

关于农产品经营供销和农村流通业的研究中,纪良纲[1]认为产品供销大起大落、循环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与流通没有衔接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供销一体化与期货市场有机结合的新型体制;Morash[2]对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流通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和利润分配比例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晓刚[3]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网络供销平台以实现顺畅的网络供销;何玉香等[4]构建基于B/S 的农产品供销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供销信息库,提供农产品供应,农产品求购信息,通过用户与管理员交流达到用户的商业目的;杨大蓉[5]指出实施系统化的农民培训工程,从而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建立国家农产品产销保护和调节机制,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的途径。

农产品供销经营与农村流通业的关系研究中,龙明芳等[6]农户经营市场化与农产品流通的关系出发,阐明了影响农户经营化的几个主要因素及提高农户经营市场化的几个主要途径。王艺华[7]就山东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方梦梦[8]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对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优化意见。

在农村流通业方面,诸多学者分别从信息、技术、金融、流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Reardon[9]认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超市销售中,提高竞争力。Narasimhan[10]指出随着农产品超市的迅速发展,小农生产方式遭受到了冲击,政府需要加强在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对农民的扶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陈诚等[11]对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传统的信息推送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高信息推送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契合度,克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个性化不足问题;郭美荣等[12]通过对当下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现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原则与思路;刘冬梅[13]在中国农村科技服务状况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张彬[14]详细分析了广西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的若干建议;Ellinger 等[15]针对中不同农村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村金融组织发放的农村贷款成本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Dieter Seibel[16]对新兴工业国家的非正规金融进行了研究,指出非政府组织能推动在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演进;李晓鹏等[17]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以及完善金融市场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刘瑜琛[18]分析了九江市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霍健等[19]在分析农村金融支农服务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探讨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等问题;周涛等[20]分析对比了连锁超市企业合作前后的利润,指出企业合作可实现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系统整体利润的显著增加。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当前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消费者或者农户出发,缺乏对供销和流通的各个主体进行相联分析。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 年聚焦在“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基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对农产品供销各主体进行供求分析,从信息、资金、技术、安全、商品流等5 个方面分析以解决“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是有意义的。

1 山西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

1.1 山西省农产品供销状况

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供求从紧缺逐步转向饱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产品流通的“卖难”问题日趋显现。农用物资价格攀升,但农产品价格却得不到相应的增长,农产品“买难”问题显露,导致农民低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市场价格的变化传导和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又导致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买难卖难”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供销社三大体系、四大网络的构建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商品流通中买与卖的矛盾,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各体系相互独立存在,此消彼长,甚至互不相容。在四网工程建设中,农资、日用消费品网络构建较好,基于信息平台的搭建,交通道路的修建,使便民店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物资逐渐齐全,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买难问题。然而,农行在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卖什么价中产生困惑,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信息网络技术找寻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解决四大困惑,农产品供销受阻。

1.2 关键问题分析

农户是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也是农用物资的消费者,推进农产品经营市场化首要任务是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具体表现如图1 所示。

“买难”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解决农民购买农资、日用消费品的“不安全、不经济、不方便”问题;而“卖难”问题的要害是如何解决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卖什么价”的困惑。

以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农户为视角对农产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见图2,从流通的角度去分析造成“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的原因。

从图2 可以看见农户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资金的支持。在购买种子时,农户需要选择种植的作物及种植量;在播种阶段,又需要知道什么时候种、以何种方式进行播种,这些需要相关技术及信息的支持;农产品培养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过程,怎么培养,这过程需要种植培养技术;收获时采用什么方式收,机器或者手工,取决与所培养的农产品和当下的技术;在这播种和培养及收获过程中需要投入相应的农用物资,而农户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其安全、适用性及经济性。但是农户处于信息弱势,在花了一定价钱却得不到与价格对等的农资产品;出售作为农产品在农户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环节,卖给谁,以什么样的价出售,是其考虑的问题。

1.3 关键因素分析

农户在信息、技术、资金、实物体流通等因素的制约,使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受阻,造成了农民“买难卖难”现象。这些制约因素归根结底是农村流通业中的问题。以农产品作为载体,在流通业视角下,对造成“买难卖难”的供销问题的原因从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实体流及农产品安全5 个方面进行分析。图3 为农产品流通质量因果分析图。

农产品的供销过程是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农产品的流通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供销量。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上看,造成“买难卖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1)信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民处于信息劣势。在购买农资时,他们作为消费者,缺乏对商品信息的了解,往往会造成高价钱买到“低价位”的商品,产生“买难”;在农产品出售时,他们属于销售者,但是由于对市场信息的缺乏,往往造成脱销或低销,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而造成“卖难”困境。

(2)资金。农民进行商品购买及农产品生产销售时需要资金支持,现有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造成农民资金缺乏,而影响农产品供销,加剧“买难卖难”。

(3)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通过影响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从而影响农产品供销量。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需要生产技术和高效率的种植器械,产品流通过程的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费用,有利于销售。

(4)安全。商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行为。农资的安全性是农户考虑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商品信息的缺乏,对其安全不信任也会造成“买难”现象。农产品安全备受关注,农产品安全事故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5)实体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会产生物流费用,高额的物流费用往往需要由消费者承担,“价超所值”是会引起“卖难”问题。

2 流通主体的供需分析

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造成“买难卖难”的流通因素可以进一步确定流通个体中各供需状况。

2.1 农户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现阶段山西农户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供求状况,课题组对山西省的11 个地级市采用典型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农户308 个,共获得有效样本286 个,调查数据覆盖了农户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供求情况。农户进行农产品种植生产,需要投入农用物资外还需要各类的信息、技术及政策支持,经过生产向市场输出农产品。他们需要经济、安全、方便的农用物资进行种植生产,同时希望能快速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各类市场信息和技术。在出售农产品时,希望能快捷出售农产品并获得较为理想的价格。表1 为农户对各类信息表。

2.1.1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农户认为人际传播比机构传播更重要,口头表述比文字信息重要。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供给者来讲,多采用人际关系及口头表达向农民提供信息,方便快捷、易于使用、值得信赖(见表2)。

2.1.2 技术推广传播方式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农村“数字家园”、农业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等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农户很难从这些海量信息寻找自己需要的,缺乏针对性。

在技术方面,他们需要与之相对的先进技术去种植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通过表3 可以看出,现阶段14.15%的农村地区采用大众传媒方式进行新技术推广,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由此可见,资金支持力度的薄弱,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无法进入农村,新技术也就很难得到推广。

2.1.3 资金在资金方面,农户需要小额贷款,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或做生意,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建房装修,然后是治病和购买农具及其它。表4 为农户贷款渠道调查情况,表5 为贷款金额调查情况。

2.2 企业(销售端、物流公司及加工端)

对物流公司而言,他们需要各种流通中的保鲜技术,而且线路较未便利,也希望得到各种政策扶持;销售端(企业、超市)能收到质量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还希望能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渠道和支持政策,并向市场输出农产品。

2.3 服务体系组织(供销社、合作社等)

服务体系组织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资金是连接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一个纽带,为农户提供服务和商品并获得一定的利润。他们希望向国家政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还希望能和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从他们那里获取需求信息,将收购的农产品输向销售端。

2.4 国家

国家向各主体提供支持政策和资金津贴并对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进行监检,他们希望能农村经济和市场稳定发展,并获得相应的税收。

根据供销及流通个体供求分析做出农产品流通中个体的供需模型图3 所示。

3 基于供求的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

从供需分析不难看出,各流通主体间的供需是相互满足的,但是中间缺少连接的桥梁。如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所以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缺少担保人是造成农户贷款难问题;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节点,实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直销、展销、B2F 等,但这中间却缺少衔接的环节,农户在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缺乏针对性及时效性,由于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制约,农户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技术传播渠道不顺畅和领悟力的差异的存在,使得部分技术虽已传到农户手中,但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而出现使用障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为经营规模小,造成了监检困难,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人力资源支持。所以建立一个服务平台衔接各环节是必要的。服务组织的主导者从各流通主体间选取能节约流通成本,使沟通更顺畅。服务组织在充当各环节间的桥梁角色具有明显优势。

(1)服务组织具有坚实的农村基础。供销社、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服务组织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众。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农资的消费者,是农村流通业主体的基础,整个农村流通业都围绕其展开,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是解决农产品供销问题的前提。服务组织向农户输出技术、信息及部分资金、农资,是连接农户和其它主体间的纽带。

(2)服务组织的性质。各服务组织(供销社、农村合作社等)具有盈利性,但同时又带着公益性色彩。他们为服务农村而存在,严格意义上属于政府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国家和农民的纽带。

(3)服务组织作为主导的服务平台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服务组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服务组织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服务效率,扭转亏盈状况。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仅需要传播到农户手里,还需要资金支持。在这个“三流”合一的过程,需要各服务组织间的相互合作。

以按需供给的原则对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见表6),以流通主体为对象分别对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构建进行阐述。对农户而言,他们需要信息、技术、资金的支持。他们在购买和销售阶段也需要帮助。

对企业等流通主体而言,其需求—策略—功能设计表如表7 所示。

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是使流通各主体间沟通各顺畅,流通效率更高效,从流通角度上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从而推动农产品经营市场化发展,其运行机理如图4 所示。

农产品流通各主体间通过服务平台,进行供需配对,改善了“买难卖难”问题,为推动农产品经营市场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的流通现状和农产品供销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因果分析法从信息、资金、技术、安全和实体流5 个方面对农产品流通质量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流通各主体的供需模型,根据模式提出了建设以农村服务组织为主导的流通服务平台以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并对平台进行了功能构建,阐述了其运行机理。为构建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

笔者虽然对流通服务平台进行了功能构建,阐述了其运行机制,但都属于定性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去对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平台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 纪良纲.衔接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根本途径——产供销一体化与期货市场的有机结合[J].中国经济问题,1991.

[2] Morash.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and Firm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6(1):17.

[3] 刘晓刚.基于供销社的淘宝网模式农产品网络供销平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8).

[4] 何玉香,金中义.农产品供销信息网站的研究与设计[J].安徽农业科技学,2010,38(4):2187-2188.

[5] 杨大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卖难”的原因分析及策略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3(10):116-118.

[6] 龙明芳,黎昌贵,黄秋萍.农户经营市场化与农产品流通[J].经济与管理,2003(4):62-64.

[7] 王艺华.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2(1):105-108.

[8] 方梦梦.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流通研究[J].中国商贸,2013(14).

[9] Reardon T. The Rise of Supermarkets in Africa, Asia and LatinAmeric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5):114-1146.

[10] Narasimhan R.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114-118.

[11] 陈诚,廖桂平,史晓慧,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51-156.

[12] 郭美荣,李瑾.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13] 刘冬梅.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科技,2013(2):32-35.

[14] 张彬.完善农村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76-476.

[15] Ellinger P, V. Hartarska C. Wilson,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Risk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special issue of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5,35(2):183-200.

[16] Dieter Seibel. Mainstreaming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vol. 6 no. 1 (April2001): 83-95

[17] 李晓鹏,王宏伟.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探析[J].财会研究,2013(8):72-74.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6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应把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强投入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服务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市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我市农村信息采集范围狭窄。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信息资源采集的渠道主要依靠基层的情况汇报以及报纸、电视等传媒方式,信息人员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现场观摩,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较有独特见解的信息资料还比较匮乏。

(2)农村运输渠道不畅。目前我市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在一些地方虽然得到了加强,农民获得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解决农业信息传播给广大的农民,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农业信息还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农民手中。所以,必须从各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信息服务带动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

(3)农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广大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村黑板报等传统媒体传递农业信息给农民,而这样的信息传递还是少数的农村,加上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广大农民往往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而陷入被动,不知道今年种什么、怎么种、种了卖给谁、什么管钱,造成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产业结调整效应低,这与信息时代的农业要求完全不相适应。

(4)农业信息服务面窄。主要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生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栽培技术措施、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构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达不到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目的。

(5)农村信息服务缺乏对农民的必要引导。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更加敏感,农村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改革虽然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真正步入市场经济却是农民最晚,特别是我们落后地方的广大农村社会,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当时实行的是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基本上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一直以来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国家信息服务。事实确也如此,农民们大多表示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种了也不知道卖给谁。

2 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市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共享。

(2)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比省内外发达地方,我市的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投入,特别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采集面窄,且缺乏规范化。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信息的采集范围还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际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各主体的住处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种类繁多,但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4)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省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县乡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7

一、顺丰速运农村模式

顺丰速运初期采用加盟模式,但难以管理且服务质量差,收派件效率低。收回权后,顺丰统一管理,政策统一,服务质量和收派件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迅速成为业界知名快递企业。目前顺丰开放的区域主要为华西、华中、华北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市场,具有排他性,即合作方只能与顺丰一家快递企业合作。顺风开放更偏向于“内部消化”,顺丰首先鼓励自己员工通过模式创业,并在资金等环节提供支持。在顺丰方面看来,自己公司员工比较熟悉物流及顺丰,能够保证顺丰的服务质量。除了在资质审核时将保持慎重的态度,顺丰还将保障网点的操作规范,软硬件都将统一到顺丰的管理体系,对收派情况进行实时追踪。而占据7亿人口的农村市场最普及的物流企业就是国企邮政经营的EMS,竞争性低,派件效率较慢,市场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需求。顺丰开放农村市场,打造“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

二、顺丰速运开放农村利弊分析

1.顺丰速运开放农村市场内部利弊分析

顺丰速运公司统一管理,政策统一,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收派件效率均得到大众好评,迅速成为业界知名快递企业。顺丰开放农村,对企业本身最大的考验就在以下三方面:服务质量、收派件效率、管理系统(顺丰独家阿修罗系统)。

2.顺丰速运开放农村市场外部利弊分析

顺丰速运在农村快递市场有两大主要竞争对手:国企邮政EMS以及民营物流企业日日顺,还有其他民营快递物流企业,外部利弊分析见表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顺丰速运开放农村市场不可避免与其他企业竞争。

三、结束语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农村物流需求与落后的物流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代物流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是必然的趋势。顺风速运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认真研究农村市场,提前规划,科学决策,制定新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农村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顺风速运将作为农村物流的领头羊,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姬中英等.物流业态认知与创新[M].中国财富出版社.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8

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现代化农业仍是其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支撑。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不足3%,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高达3. 47万美元,是我国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00多倍,且为名副其实的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有一个强大、健全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支撑。由于农产品生产量的强劲增长和大额的出口份额,美国更加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美国建立起了体系健全、门类多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为农产品出口和国内畅通销售奠定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

市场体系健全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全国各地中转频繁。经过一百多年的运作与重组,美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日趋规范并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美国拥有相当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渠道四通八达。美国的高速公路遍布城乡,从农产品市场直接通往乡村农场,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铁路运输也十分便利,许多农产品收购站、仓库、加工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实现了农产品的定向流通。

二是市场信息丰富。据统计,美国约有300个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各种信息咨询公司、农业网站也成为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农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农户、农业企业、消费者都可以从这里了解农产品价格变化、市场行情等信息。基于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丰富,电子商务趋势明显。据统计,美国58%的农民拥有个人电脑并掌握上网技术,从事网上交易的农民达16% ,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量的8%。农业信息的丰富和电子商务的发达,为实现规模化、集成化的农产品物流奠定了基础。

三是农产品物流社会化程度高。美国农产品物流分类详尽,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服务供应商。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有:私人供应商,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商、加工商和经纪人等,经营额约占农产品物流总量的60%;专业销售合作社,合作社在美国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3000多个合作社,社员数量达184万,销售总额超过610亿美元;农业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规模较大,美国农业公司拥有全国12%的农场,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农业协会,美国约有3200多家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农业协会,不仅可向农户提供信息服务,还可以组织农产品加工,并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农产品信贷公司,这些公司根据政府法令,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根据市场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稳定市场价格,保证有效供给。

四是零售业高度发达。美国零售业集中程度高,大型零售集团通过规模化经营在国内零售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超市是鲜活农产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占生鲜农产品销售总额的80%以上。美国超市大力推行“直销流通模式”。通过与优质农户签订固定合同,超市直接从农户手中采购农产品,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压缩了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产品由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大型超市一般都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利于控制运输成本,还能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追踪。从本次考察的芝加哥最大的大家发农产品分销公司情况看,仅一个公司,就基本满足全市中餐馆所有原料供应。据了解,目前,全美78%的农产品实现从产地直接供应分销商,甚至直接进入零售环节。

五是批发商经营规模化。农产品批发经营呈现大型化、规模化特点,中小批发市场较少。据了解,美国仅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家,却担负着全美甚至世界各地农产品的批发分销功能。以本次实地考察的芝加哥国际批发市场(Chicago international market)为例,仅这一个市场、17家商户就完全满足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在批发市场之外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及供销的批发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据了解,美国东部最大的马里兰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只有2l家批发商,却能为马里兰及周围5个州提供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西部的洛杉矶水果蔬菜批发市场,25家批发商经营着500多种水果、蔬菜,能满足美国及世界各地的需求。批发市场内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卖、销售为主。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如芝加哥期货市场等。由于采取公开拍卖、销售和期货交易,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从而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机制。

法律法规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完善,美国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上,逐步实现了立法管理,并不断予以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构架,为全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946年农业市场法案》授权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场,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1966年信息自由法案》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1995年文书精简法案》规定:任何涉及10人以上的问卷调查或存档要求,以及联邦机构为了统计目的收集信息而进行的任何询问,事先都必须得到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批准。信息资料保密制度:美国农业部对所有的农业信息资料均分门别类地制定了保密和公开的时间,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得随意传播尚未公开的信息资料,否则要受到法律和各种条例的制裁。信息资料共享制度:美国既限制对机密资料的传播,同时又反对信息资料的垄断,积极促进信息资料的共享。一旦信息资料经农业部公开,该资料即为全社会共享。此时农业部将无偿提供这些信息,不得获取利润,只能收取资料和印刷工本费。农业信息制度:农业部各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按时间序列和数据资料来源进行规范处理,基础数据由抽样调查获得。公务员不得故意伪造篡改信息资料,否则将被处以5000美元罚款或5年以下监禁,情节严重者两罚并用。除此之外,在《商品贸易法案》、《食品安全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婴儿食品法》以及《茶叶进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对市场信息管理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界定与规范。所有这些,都为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奠定了严谨的政策基础。

流通业态多样

美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非常发达,以“大生产大流通”为主要特点。美国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三种业态。一是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目前美国农产品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美国现有的期货交易所中,有6家规模较大的纯农产品期货所。其中,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是美国最老、也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具有领导地位。目前该交易所有3600个会员,47个期货期权品种,主要交易的农产品期货有小麦、玉米、稻谷、大豆、大豆油、大豆粕、燕麦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二是批发分销。由于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等生产区域,因而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销地批发市场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但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具有主导作用。三是产地直销。据统计,由产地直接运送到超市的农产品高达80%。美国的蔬菜物流是这种直销模式的典型代表,产品由田间采摘以后,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的运输链条,到达消费者手中,使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除此之外,由于产地集中、信息发达和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现场拍卖、电子商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产品流通业态和销售渠道。

机构队伍庞大

美国农业部雇员有10万之众,占内阁雇员总人数的6.6%,是联邦政府中第四大部,堪称全球最大的农业部。在全世界75个国家、地区驻有自己的雇员。围绕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方面就有5个大的官方机构,分别是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经济研究局(ERS)、农业市场局(AMS)、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以及海外农业局(FAS)。这5大机构组成了美国农业部的信息收集、分析、体系。与此同时,各州农业厅均设有专司信息采集分析的专门机构,一般由20多人组成。另外,联邦农业部、州农业厅还专门有雇员常驻核心市场专门定时定期采集上报信息。加上遍布全国的500家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庞大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机构队伍和众多的雇员,为美国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

采集机制和特点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影响美国乃至全球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遍布全球的机构人员、强大的财政支撑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各环节均已规范、有效,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体系,形成了从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到全过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美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资源公开、依法采发、服务多样、自主采信。主要特点如下:

信息资源公益性

美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并一如既往的遵循公益公开、无偿免费的原则,全力服务美国民众。1966年,美国政府即出台了《信息自由法案》。该法案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人人平等,政府信息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一切人具有同等享受的权利,不受申请人资格的限制;政府对拒绝提供的信息负有举证责任;政府机关拒绝提供信息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请求获得司法救济,法院如认为行政机关拒绝提供的文件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免除公开的信息,可以判决行政机关公开申请人请求获得的信息。直到今天,美国政府各级各类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仍然坚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这些信息不仅是价格供求信息,还包括全球各类产品、各国、地区农业进出口政策信息等,使得美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息服务机构和消费者充分享受公益性信息资源,指导生产,规范市场,引导消费。

信息研判专业性

作为高度发达的美国,其农业全方位的专业化程度正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鲜明标志。表现在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研判上,更是专业人员支撑、专业机构研判,专业水平服务。美国农业部对农产品信息研判工作高度重视,包括有专门的工作机构、良性的工作机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权威的信息等。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资金和人力保障充分,且通过跨部门合作进行分析预判,适时调整农业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场农产品顺畅销售以及农产品出口收益最大化。此外,目前美国还有大批第三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专门的研究型有偿信息服务机构更是人员专业,资源专业,渠道权威,预判准确。

信息权威性

美国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和工作集中在美国农业部。其中,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局(AMS)在全国各农产品主产州、批发市场、拍卖场及装运点等均设有市场新闻办公室,按每天、周、半月、月、双月、季度及每年形成数据和市场报告报送至华盛顿总部,由总部形成监测报告在美国农业部系统内共享;农业部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负责收集农场主定期报告和进行信息现场调查采集,提供及时、准确和实用的农业统计数据;海外农业局(FAS)承担着国际贸易谈判、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职能;农业部与国家海洋气象局共同设立的联合农业气象局(JAWF)提供气象对作物影响报告,作为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进行作物评估的重要依据;经济研究局(ERS)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追踪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目前,由农业部农业市场局的“市场新闻报告”和由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牵头的《全球农产品供需状况报告》,对全球农产品市场影响巨大。在信息渠道上,一是农业部地方办公室直接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网络、电话咨询服务台、电传和录音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二是农业部将相关信息汇总后通过新闻媒体免费向社会。三是农业部每天对农产品期货期权信息实行实时向全球,在多种媒体渠道上予以公布。

信息服务多元性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发展和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仍然大力扶持鼓励各类民间第三方中立信息媒体、中介组织积极介入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如政府网站提供市场信息服务,而电子商务服务则由农业网络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运行中必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如美国主要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市场新闻报告、市场形势报告、展望和预测服务、统计报告和研究报告。目前,多种农业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进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美大约有500多家第三方机构专门从事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氛围,得到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一致认可。

启示与建议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一定程度上讲,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影响美国农业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严谨、机制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基本形成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大共识”,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在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科学规划,加快市场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立法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工作责任制度,规范信息采集程序,拓宽信息渠道。要本着规范采集行为,强化采集精度,保障信息时效,维护权威的目的,积极构建采集制度、体制和机制。同时,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加快信息立法步伐,减少对信息的行政干预,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同时,应加强立法监督,对伪造信息、随意虚假信息坑农害农的信息机构或个人,给予严惩。

加大投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主要集中在支持农业信息化,让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受益。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支出10亿美元用于农业信息工作,用于农产品市场新闻的年度预算就达2200万美元。相比较,我国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虽然大有改善,但与构建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十分有限。因此,尚需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快速推进。目前,应优先考虑在信息人员补贴、信息采集、分析预警和权威等体系建设方面大量增加投入。结合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物联网等现有信息化推进项目整体推进。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体系,联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中立第三方机构等,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体系;制定预警工作的实施条例,完善队伍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和机制。

积极引导,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美国通过发挥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作用,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围绕实现这一转变,当前应着力培育各类信息服务主体,包括扶持引导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或其他民间中立性组织,逐步让他们承担起传播农业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不断提高各类主体信息服务的质量。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9

漳州市农产品产量占优势的主要是水果与水产品均为生鲜农产品。2010年漳州水果总产量251.5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44.52万吨,产量均为福建省首位,其水产品出口量在2011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目前漳州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大都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设施和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未形成成熟的冷链物流,在流通环节漳州有些不易保鲜水果损耗率高达40%而水产品在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流通全程有98%是通过带有制冷系统的运输设施完成,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因此可发现冷链物流产业是提升漳州市农产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是及其重要的支撑产业。因此冷链物流产业对漳州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试从产业组织学角度,以SCP 范式为分析工具,对漳州冷链物流市场结构变化做出尝试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二、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SCP)

1.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结构分析(S)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经济水平分析。规模经济水平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当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比例将会超过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这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来说,研究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的规模经济性、服务的规模性等都是客观的需要。冷链物流服务商是该链条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面对外来服务商的竞争,规模经济发展是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冷藏冷冻物流业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冷链市场规模以地方区域性为主,缺乏跨区域性把漳州农产品通过冷链方式运送到全国的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漳州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服务标准不统一,兼业居多。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进入壁垒和沉没成本较高。由于冷链物流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同时高度竞争导致利润低下并形成较高沉没成本预期。冷链物流需要形成规模效应其冷链物流网络需要大量硬件、人员、管理的支撑,因此该行业进入壁垒高,外部企业难以进入。以冷链物流业务为主的专业企业拥有的冷冻车为例,按照运输规模,主要分为2吨、4吨、8吨、12吨、20吨、30吨等不同类型。各种规模不同的冻车根据不同的客户的需求被布置于不同的配送中心,提供市内短途配送或长途运输等服务该业务由于专业性较强,客户一般都习惯于和原有客户进行长期合作因此外部企业较难迅速进入该产业。并且冷冻车的平均更换时间在8年~10年左右是重资产型业务,如果没有长期的合作业务很难支撑这么高的资产折旧率。投资一个比较现代化的10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中心需要2亿~2.5亿元,目前漳州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这样的投资额,这构成了潜在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障碍。

2.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行为分析(C)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价格策略。产品定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价格是影响市场交易双方经济利益与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定价策略为主的价格理论一直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漳州市冷链物流企业的价格主要是采取目标利润定价导向。漳州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价格与价值出现背离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某些企业在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从业标准缺失,采用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造成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最终使漳州冷链物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有心投入高端硬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陷入一定的困境。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策略分析。漳州流通的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储运、配送加工都由生产商和经销商自行解决,农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也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其冷链物流企业在服务网络的覆盖和信息传递系统缺乏完整性,使农产品在冷链物流中新鲜性、配送精确度和时效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漳州一些冷链物流企业开始通过企业内部的考核指标,对努力提高配送及时率,降低损失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行业内的企业除基础服务外,少数企业可以提供配货、分拣、贴标等附加功能,不断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将是未来漳州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3)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并购重组行为分析。漳州冷链物流企业主要是利用滚雪球的自我积累方式进行发展,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又缺乏政府在融资方面的配套措施, 所以很难获得贷款的支持。并购行为在漳州市的物流企业当中还很少出现。因此当物流企业遇到资本瓶颈时, 是否可以凭借自己的营业网络、固定客户、土地仓储等资源, 利用合资、并购等方式引入资本、先进的物流理念, 引入战略投资者, 以资本为纽带同业界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从而加快自身的发展。

3.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绩效分析(P)

(1)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效率分析。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来看,由于我国的人口红利导致低廉劳动力和冷链物流产业中不同业务具有不可代替性。这两个原因使得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在低规模结构效率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从总体上看漳州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处于一种较低的效率状态。在冷链物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小规模物流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较为突出的。例如投资5亿元拥有冷库、速冻库和通用仓库,冷冻库仓储量11万吨,通用仓库仓储量8万吨的东山东海岸公共保税仓有限公司其年产值将达50亿元,其他农副产品可达10亿元。是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水产品商业物流冷库群。漳州雨润正筹建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国际采购中心。其农副产品物流国际采购中心一期将投入50亿元,将建成大型的物流企业,把农副产品通过物流的方式,降低成本,将影响福建省地区。因此,随着漳州大型冷链企业的崛起并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规模结构效率是发展漳州冷链物流的必然选择。

(2)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通过市场秩序混乱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冷链物流市场资源配置存在着柠檬市场效应。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法快速简便地区分优劣产品,因此会出现外部性问题。使得没有严格经过无缝冷链操作的劣质农产品产品不必承担相应成本,而通过搭便车形式享受优质农产品产品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从而形成了一个“柠檬市场”。

(3)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创新激励分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漳州市冷链物流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现漳州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是利用ERP进行管理工作,还有少数企业整合GPS、GIS 和GSM网络为链条各个节点提供完善的冷链运输车辆实时温度监控、运力调配、查询等服务。于此同时漳州冷链物流企业冷链运输功能服务扩展到冷链配送、冷链仓储等综合性全链条服务。

三、发展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建议

首先,针对漳州农产品特点建立以水果、水产品为主的相应冷链物流体系从而鼓励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漳州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选择部分高附加值的果蔬、水产品进行采摘(捕捞)后预冷、流通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无缝化冷链物流,从而建立跨区域的冷链物流体系,促从而在反季节促进销售。

其次,要创造环境培育漳州本土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长和鼓励其不断创新。通过采用减税、补贴等各类形式,鼓励漳州本土冷链物流企业提高服务层次,扩大整合力度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网络的覆盖面。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如东山县海魁水产集团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实现冷链物流的无缝链接。支持漳州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吉马超市、芗客隆超市扩建生鲜食品配送基地在保障自身配送基础上,充分利用溢出能力为社会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在管理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对农产品实行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管理,打通冷链条的上下游,稳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创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相关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终端销售点的冷链物流无缝链接。

最后,要不断提高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并加大投入打好漳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漳州冷链物流企业在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各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区和消费区的各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互联互通并积极推广应用条型码、电子标签、RFID、物联网、GPS等技术。建立冷链物流信息传送速度和精确度的反应机制,从而增强监管与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保鲜与加工,2010, 10(5)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10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农业信息工作组织化体系建设

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建立了7个省级、78个地级和324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信息队伍。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经济研究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力量,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开拓了信息分析工作新领域,增强了信息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二)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制度。2002年,农业部率先优化配置部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系统,使信息整合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健全。对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市场行情走势等情况开展了定期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集中,为地方和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性信息。农业部在全国累计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了40条比较稳固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同时,建立了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开通了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开始采集世界农产品生产、价格、库存、进出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信息。同时,建立和充实了一批实用性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运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功能得到有效加强,以资源扩充为特点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在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凸显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有形市场的重要补充,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农产品交易方式、农产品市场形态、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产品市场模式的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规避农业产业链的市场风险。首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畅通市场信息流动,解决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市场价格发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市场的实时对接,避免信息失真误导农业生产者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协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实增收。其次,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界限,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加快和优化了农产品流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市场的无界性,需求与供给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交易对象的选择也全球化,农户与龙头企业都可以很便捷地在商务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快速实现交易。第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增收。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户、龙头企业、销售终端、消费者共享平台资源,能通畅市场信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能对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从而避免市场风险。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亟待破解的问题。

第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本身起步就较晚,加上长期以来,政府首先偏重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尽管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困难重重,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从居民家庭来看,作为重要信息化终端的家用计算机的拥有量还很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仅仅为7.46台,西部地区更是低至2.49台。同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

第二,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支柱,农业信息的提供、传播和最终利用都依赖于人。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经费不足;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很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很落后。

第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很低。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很狭窄,没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未能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低。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的涉农信息分散、封闭且不统一,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分享和提供效率低下。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农业灾害信息数据库、农业商务数据库等公用农业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传输,向广大农户提供最及时的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筛选等各种处理,利用预决策技术进行市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帮助农户及企业化解风险;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是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联网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智能化互动,那将是农业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未来。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信息推广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传播和服务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反馈信息,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

第三,摸准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是不同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农业信息也是不同的。针对需求,保障供给,既能够避免农业信息供需不对路导致的信息资源浪费,又能将有限的信息资源有的放矢地投向需求主体,从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四,发挥多重主体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重主体,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指示作用。

第五,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手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金农工程”建设和“三电合一”建设,推广农村信息化示范,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二是要通过农业网站、农业远程教育、12316呼叫中心、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农业信息寻呼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三是发展电脑、掌上电脑(PDA)、固定电话、手机等现代信息终端。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媒体的作用。

第六,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发展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11

提升预警产品质量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12

(一)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采集体系。我省在18个省辖市中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调查体系,建立了30个农业统计基点县,22个物价基点县,26个成本基点县,14个生产者价格采集县,21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共涉及797个基点村,7100个样本户,260个物价信息采集点,从事信息采集人员有1000多人,信息采集点基本反映了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种植模式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2.建立了多层级的基层分析师队伍。我省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了200多人的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师队伍。3.建立了稳定的专家团队。借用“外脑”,聘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华粮网、万达期货公司、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小麦、玉米、棉花、肉牛等专业分析师,提升我省农产品预警分析师队伍的专业素质。4.建立了横向会商制度。在工作中加强与省发改委、粮食局、统计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有关涉农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会商,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和市场信息,增强分析研判能力。5.建立了监测、报送、会商制度。我省建立了日、周、月监测制度,先后制定了工作程序、考核办法、信息制度,形成了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调研分析,提高支撑能力

省农业厅根据全省各地农业产业特点、区位优势,量化分解调研任务,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进行布局,对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市场价格、投入产出、供需形势、收购流通、未来走势等进行跟踪监测调研,形成《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多次向省政府、农业部提交了《完善粮食收购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的建议》等多篇报告,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新政策出台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突出部省联动,助力小麦增产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按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的要求,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安排13个小麦主产市、6个小麦生产大县,紧密跟踪小麦生产和市场运行走势,及时汇总全省小麦生产与市场信息;特别是在夏粮收购期间,厅领导带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收购库点、加工企业等进行调研,为小麦收购政策积累储备经验。另一方面,同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兄弟省的农业部门交流会商,密切协作,分析研判小麦市场形势,每年在关键节点及时向农业部上报小麦市场调研报告数篇。2014年,在农业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河南省农业厅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成立国家(农业部)小麦预警会商中心,组织全国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市场调研,研判国内外小麦市场形势,权威信息,为小麦宏观调控服务。

(四)建立全产业链农业预警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按照农业部《关于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的要求,我们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着力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全产业链预警机制,遴选一批各行业资深的预警分析师和产业信息员,为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分析师对行业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工作严谨科学,经常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在郑州华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粮网)遴选了小麦、玉米分析师,在万达期货有限公司遴选了棉花分析师,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遴选了肉牛分析师,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了70个种植(养殖)户、35个经纪人、42个加工企业作为产业信息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新的目标和任务,给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决定狠抓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做好全国小麦市场预警会商工作,深入做好大宗农产品市场调研,发挥市场预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扎实做好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工作

我们将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和部署,充分调动全产业链分析师队伍的积极性,研究制定月度分析报告模版,加强与产业信息员的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建立工作细则和工作机制,谋划下一步会商调研计划等。

(二)积极协调落实主要农产品收购政策

推动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收购期间,加大调研力度,及时跟踪反映政策执行情况和问题,发挥好价格支持政策对稳粮增收的支撑作用。总结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经验,积极推进油菜籽等相关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市场调控机制改革。

农业服务市场分析篇13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型,而金融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也在进行着转型,以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正经历着“新常态”的考验,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金融业中服务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服务主要力量的重任,在一些农村地区农商行甚至也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农商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必然会涉及经营模式、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转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新常态一个表现特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潘美丽(2015)给予经济新常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及劣势,认为经济增速减缓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业推动着金融业态的重构,银行业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而在我国,在金融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农商行来说,郑权(2014)指出,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得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有适合劣势,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物理网点,同时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开拓目标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商行的竞争优势。诸小龙(2015)则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寻求农商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把市场具体分为了农户市场和高校市场,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的外流,未来的市场也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故应注重高校市场,占据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徐照宣、史小超(2015)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角度,分析了县域农商行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认为通过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控制政府干预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式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商行自身的更好发展。

陈定华(2012),陈智慧(2015)等则认为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都提出了农商行应运用互联网,开发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挖掘客户,从而提高农商行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新常态,银行业转型以适应经济经济新常态变化,而农商行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商行也应适应这种变化。但鲜有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商行的转型。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通过SWOT分析,挖掘农商行转型的突破口,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农商行转型的SWOT分析

(一)农商行优势(S)分析

农商行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单仅为农村金融服务,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商行通常是由当地原来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来的,有一定地缘优势,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有着相对的优势。

同时,农商行始终立足服务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支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获得了国家在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农商行劣势(W)分析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行,农商行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农商行由于服务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14、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机构类的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2.48%,这与经济下行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信贷员风险意识的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缺陷。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整理。

同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农商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加之现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很多农民不再将资金存放银行,而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保值或更多收益。

(三)农商行面临的机遇(O)分析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增加。从整理来说,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8.1%,同时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8.0%,两者均高于当期GDP增速。从中小企业到城乡居民,其对金融需求都快速增长,因此就需要农商行把握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更加充裕2。其次,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广,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增多,农民思想的转变,贷款需求旺盛,都为农商行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让农商行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并从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农商行面临的威胁(T)分析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及村镇银行陆续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向农商行发起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农民资金投资不再受之限制。加之2011年来,我国银监会从技术指标层面上加大了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风险性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农商行的经营难度加大,面临挑战。

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SWOT分析,得出下列SWOT分析矩阵,并得到相应的战略:

依据农商行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首先,根据S-O战略,农商行可以依靠地域优势,积极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根据农商行未来发展,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满足东堤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农商行也应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

其次,依据S-T战略,农商行在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开拓新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商行应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针对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应对金融市场中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再次,根据W-O战略,抓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机遇。由于农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使农商行主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帮助农商行参与地方经济的基础建设,提升农商行竞争力。

最后,根据W-T战略,在面对监管从严的外部环境下,农商行从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谨慎扩张投资、贷款,同时加强信贷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并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育,服务广大客户,从而提升农商行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任志龙,张军.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06).

[2]郑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4(02).

[3]潘美丽.给予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

[4]诸小龙.浅析农商行从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方法[J].现代营销,2015(10).

[5]徐照宣,史晓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商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