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难点实用13篇

农业发展难点

篇1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而现实的情况是,既不可行也无必要。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网络普及到村、到户是不可行的;而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把网络全面普及到村、到户也没有必要。试想,一个种一亩地左右的老农民,在商品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让他花五六千元买一套微机设备上网是不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那么,网络信息究竟如何进村入户呢?

首先,我们应对网络信息作为问题的前提进行研究。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从我们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我们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办法是不同的。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我们总结推广了“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由于该模式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切合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需加工处理老百姓才易接受的实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该模式正在我市全面推广。

二、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

是“农民增收”。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如莱阳河洛镇赵家埠子村通过镇信息服务站把圆葱卖到了国外,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民就高兴,就说信息服务站管用。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烟台市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从业人员已达4500人以上。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金城模式”。我们把“金城模式”总结了三句话

“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金城镇主要围绕果业和水产业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如金城镇的果业协会就是这么运作的。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进行信息辐射。如金城镇的明波水产公司就是这么运作的。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因此,金城镇把网上招商和网外促销相结合,把产后销售作为重中之重。该镇生产的苹果、草莓等果品一般比周围县、乡每公斤高出0.4—0.6元,大大增加了果农收入,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烟台市把网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2003年非典期间,全市农业信息系统抢抓机遇,全面开展网上招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4—6月份共发布网上招商信息830余条,回复260多条,成交80多个,成交额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篇2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依靠尖端技术”[1]。“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作新的内容和要求。 一、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4]。 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 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p#分页标题#e#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 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为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应结合实际,探索新的金融信贷品种,用于帮助农民购买新技术;应允许、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尝试采用政府公共采购政策或补贴购买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

篇3

(二)农发行业务发展范围仍处竞争劣势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对象只能是涉农行业,即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涉农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大部分涉农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贷款抵押严重不足。

(三)投资环境不规范制约业务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存在短期行为,过分看重形象工程。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片面认为银行的贷款是国有资产,企业的资产是地方经济,对个别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听之任之。三是少数社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不负责任地向银行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给银行决策提供了误导的信息。四是少数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规范,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农业开发项目的确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接政策规定办事。五是农业保险不发达、不配套,妨碍了各类资金流入涉农领域。

(四)结算手段和内部机制有待完善提高

一是营销主动性不强,强烈的大银行优越感和脆弱的营销服务意识在一部分业务人员中根深蒂固,发展业务意愿不强烈。二是人员素质不高,营销效果不好,办贷效率不高。三是服务手段滞后,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等。四是客户维护意识淡薄。

二、几点建议

(一)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首先,要给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定好位、定准位,应当将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区别于纯商业性金融业务,在资金的投放、坏账的处理、责任的追究等方面应当有特殊政策。其次,要呼吁政府建立起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保险体系。

(二)逐步完善内部经营环境

篇4

一、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难点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服务空白

一些l达国家在农村建设、农业金融支持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如欧盟就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为主,构建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我国政府虽然也以市场化手段加快了农村金融成分与制度创新,但是,在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资金盈利空间少的情况下,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大而效益较低,所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并。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县城设置的金融机构网点也日渐减少,浙江省也不例外,这也加大了农户、农业企业融资难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金融激励机制匮乏

我国农业生产带有先天弱质的特点,许多农业项目都具有规模小、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了经营战略,不愿将资金投放于农村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完善农村金融补贴机制,才能刺激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向来采取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不够,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积极性。

(三)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虽说相对完善,但是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都非常单一,如农村贷款业务以联保和小额贷款为主,许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接受保险业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浙江农信系统立足“三农”,开展了“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工作,针对大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开发了包括“联贷联保、诚贷通、租贷通”在内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环境不成熟,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面较小。

二、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以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浙江省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加快农业金融改革步伐,健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机制,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确保其在运作、经营与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如浙江省政府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大农行、邮政信贷支农引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将农村信贷、互助、抵押等结合起来,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此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企业暂免其企业所得税,为它们提供税收优惠和科技支持。

(二)激励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入

要想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支持热情,政府必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为抓手,建立立体金融监管体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农村金融补贴机制,给予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以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借助金融机构发起奖励和营业过程中的各种税费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返还等,给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注入发展动力,促使其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减轻大中型商业银行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要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外,在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政府还要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特区,给予农村经济主体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励,以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问题。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和服务产品

在“三农”资金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开发新型“三农”信贷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浙江省林果业发展水平较高,地方金融机构要围绕特色产品,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允许农民以林权抵押贷款,并创新农业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在政府出资、带领下,成立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的担保公司,带动农村担保机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一方面大力推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一方面鼓励发展农业订单式农业保险,完善农村市场保险品种结构,营造分工合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要认清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以解决农村金融产业在支农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突出优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2013年全县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种养面积124.3万亩,同比增加33.2万亩,增长36.44%;畜禽养殖量536万只(万头/万羽),同比增加101万只(万头/万羽),增长18.8%;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同比增加0.1万亩,增长3%。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76.2万亩,同比增加3.3万亩,增长4.3%。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建设20万亩,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4000多亩作为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

提高。

1.3 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2013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6万户,同比增加2万户,增长5.8%;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9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2亿元。

1.4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对能力 各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狠抓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鹏宇中药材、利民中药材等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主动提高市场定位,获得国家出口企业备案资格,成为太和县具有出口资格的企业。

1.5 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全县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结对帮扶为抓手,积极融入美好乡村建设。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太和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中,农业生产占25%,加工占33%,而农产品营销所占比例则达到42%,也就是说,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所占产值比重远远要超过农业生产本身。从太和县的实际情况看,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从事初加工的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从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来看,5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的2家,占3.4%;AA级的20家,占33.8 %;A级的5家,占8.5%;3B+级的1家,占1.7%;B级的1家,占1.7%还有30家没有取得资信等级。从销售收入看,59家农业龙头企业1亿元以上的25家,占比42.44%。从带动农户户数看,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20家,占比33.8%;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的仅15家,占比25.4%。

2.2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而2008年,连云港市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8693.52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06%。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676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2%。甚至还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3家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就没有安排科技研发资金。一些龙头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2.3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除了一般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外,还因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融资渠道比一般中小企业还要狭窄得多

3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6

最大潜力在农村 重点难点在农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其中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提出,2009年要重点办好农村“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令人眼前一亮。

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夺取抗击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效化解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的冲击,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农村发展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新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万亿斤,创历史新高,是40年来第一次实现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第一次。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做好2009年的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09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这是具体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是立足全局、服务大局的迫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色,是中央针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还提出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二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做好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各方面工作应向三农倾斜

日前,一位地方领导谈到扩大内需时说,在保增长中改善民生,各项措施要向农村倾斜,把农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个观点值得各地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转变发展方式,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三农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是因为城乡发展差距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为我们加快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了重大契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就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强大引擎;抓住全面扩大内需的重大契机在这“三个最”上争取实现新突破,我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坚实而又强大的根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强调“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这一部署把握住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管当前又利长远。在保增长中改善民生,尤其要重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各方面工作应向三农倾斜。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下行、数起质量安全事故、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遇到更多困难,而且这些困难2009年可能还会加剧。能不能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对于2009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至关重要,对于各级、各地政府都是一次严峻考验。

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级政府纷纷开列“惠农清单”,措施力度之大令人鼓舞,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盲目乐观,农民的笑脸是最好的政绩。把措施变成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让广大农民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受益,使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越是困难时越要重视三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2009年的三农工作。

2008年跌宕起伏、非同寻常。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多种困难风险,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的喜人佳绩。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果断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牢牢把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钱袋鼓起来,工业品才有销路,扩大内需才有持久的动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稳得住;农村日益繁荣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篇7

据调研,*县县委、县政府对今年春耕备耕工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于3月13日召开了农村工作暨春耕生产安排会议,学习贯彻中心1号文件,传达中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及春耕生产作了具体安排部署,着力探索今年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制定出台了《关于2009年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深进开展“双带”创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县2009-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做好2009年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该县今年财政预算农林牧水事业经费4465万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进,预算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畜牧业发展,蔬菜种植,良种示范补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目前,财政已兑现完毕20*年度油菜补贴6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45.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5.6万元。

总的来看,该县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扩大内需的投进重点,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推进该县农业的农机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春耕备耕工作的主要措施

该县按照思想早发动、工作早安排、职员早到位、物资早预备、措施早落实、技术早培训和抓熟悉、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抓精品、抓亮点的“六早”、“六抓”的要求,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制定了春耕备耕工作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春耕备耕资金早安排;二是职员早培训。农业部分抽派农技干部120多人次及时下乡(镇),到村组蹲点,深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三是烟草部分切实抓好烤烟育苗及苗床治理工作,加强对烟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进行培训;四是林业部分加强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工作并举,搞好生态建设;五是畜牧部分帮助规模养殖场(户)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和春季防疫工作;六是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张罗资金及时发放贷款,支持春耕生产;七是农机部分大力开展兴机富民工作,加强了农机具购置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八是水利部分抓紧了冬修水利工程的扫尾竣工,确保了浇灌需要;九是气象部分加强气象监测,做好气象预告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十是抓好夏收作物的田间治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职员按照春季田间治理工作的要求,深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搞好清沟排渍,追施苔肥、花肥,补施硼肥,以及做好病虫害猜测预告预防工作,夏收作物长势良好。

三、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认真抓好农资筹备、调运及农资打假工作,满足春耕生产需要。现全县共储备杂交水稻良种110吨,已销售100吨,储备杂交玉米135吨,已销售132吨。储备各种化肥7060吨,销售4400吨,其中氮肥储备4220吨,销售2360吨,磷肥储备900吨,销售880吨,钾肥储备1520吨,销售1160吨。储备农药40吨,销售15吨,储备农膜50吨,销售45吨。

四、当前春耕生产进展情况

该县今年春耕生产的任务计划为:种植杂交水稻10万亩(其中:超级稻2万亩、优质高产水稻2万亩,旱育稀植3万亩),种植杂交玉米9万亩,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8万亩(其中优质高产玉米基地建设2万亩),种植商品蔬菜6万亩。

截止4月10日,全县已犁田4.6万亩,其中秧田0.76万亩,犁土5.2万亩,种玉米0.88万亩,其中:玉米育苗移栽0.38万亩;种洋芋2万亩;冬春蔬菜种植4万亩;烤烟育苗0.337万厢,可移栽1.3万亩。预计到4月22日以后,可犁田4.8万亩,犁土5.5万亩,种玉米2万亩,种烤烟0.6万亩,种蔬菜4.5万亩。

五、抓好办点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做到科学规范化种植

今年春耕生产该县扩大办点规模,除常规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植示范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大力兴办种草养羊、蔬菜、生姜、烤烟、西瓜等示范点,以典型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全县共办示范点68个,面积2.2352万亩,其中,县四大班子领导领办的县级示范点9个。14个乡(镇)分别兴办100亩以上的杂交玉米和水稻高产示范点、200亩以上结构调整示范点各一个。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县农业部分了种植业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药品种及施药机械。超级稻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主推技术12项,主荐病虫防治器械3项,农药10个品种,并就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使用方法等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2月份以来,主要在羊场、湾寨等水稻稻瘟病重灾乡(镇)开展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在洗马、醒狮等乡(镇)开展杂交玉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目前,已开展培训86期次,培训农户0.68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县农口部分组织农技职员在“3.18”科技活动期间开展“农技职员下基层,服务三农献才智”的活动,深进乡镇村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做到技术职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努力进步农作物的科技含量规范化水平,全县水稻种植要求实行拉绳定向移栽、杂交玉米种植要求90%为育苗定向移栽,为农业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六、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由于往年以来灾情较为频繁,今年春荒期间受灾困难群众较多,该县各乡(镇)认真落实“底数清,操纵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积极开展春荒调查摸底工作,经过摸底调查该县春荒期间共有缺粮人口34258人,需衣被救济11300人。为此,该县民政部分安排折合75万元的14万公斤救灾粮,1400件衣服,1400床棉被,2000双鞋分发到各乡(镇),解决困难群众的吃穿题目。同时要求各乡(镇)在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春耕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组织困难群众搞好春种,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养殖、小加工等,开展社会救助、互助互济等活动,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七、当前春耕生产中出现的题目和困难

1、农民缺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喊得响,但行动步伐慢、成效不明显,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根据上年市场效益决定种什么、怎么种,而他们缺少正规渠道提供综合系统的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价格猜测、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猜测,以及产品销售政策等信息,形成增产不增收。

2、生活困难群众缺乏生产资金。生活困难群众在春播生产中缺少资金,一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采取担保贷款办法,特困群众贷款难度大,越穷越难贷;二是贷款利息高,加大了生产本钱,特困群众宁愿少投进,不愿求信贷。

3、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效益减少。粮食良种直补政策带来的收益,被以种籽、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

4、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缺少自己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长期以来靠家庭经营小生产,农业生产不成规模,农业产品不优、不强、不大,没有市场竟争力,仅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往往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形成协力。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难能力不强,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待进步。

八、几点建议

当前正是春播的关键时期,现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春季田间治理。要及时组织各级农技干部深进田间地头,开展查苗情、查墒性、查病虫情的“三查”活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苗情、不同墒情、不同地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田间治理方案,做好肥水治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抗病抗灾能力,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2、全力抓好春播生产。当前已进进春播旺期,要把落实春播面积作为搞好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具体指导。在保证春播顺利进行的同时,继续抓好农资调供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给;

3、继续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行情,搞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执法大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果断杜尽假冒伪劣种子流进市场,促进优质农资供给,维护农民权益,打假护优保春耕。

4、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各有关部分要吸取近年特大冻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深刻教训,加强与气象、抗旱防汛等部分的联系,加强业务交流和信息沟通,正确把握自然灾难的发生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干旱、洪涝灾难等自然灾难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尽力降低灾难损失。

篇8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机构全覆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农民提供了“成本低廉、安全、高效、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4月末,全省惠农支付服务点数量达到11720个,服务惠及129个县的1235个乡10485个村,越来越多农户“足不出村”就可得到方便、有效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偏远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存款难、贷款难、结算难等问题,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成效。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接入自身行内系统3073个,接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1977个,覆盖面分别达945%和6081%。农村支付结算渠道进一步通畅,全省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清算交易4128万笔、金额1526亿元,查询交易45028万笔。同时,云南农村地区非现金结算工具不断增加。截至2012年末,全省农村地区639个邮政储蓄网点和223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业务,在14个州市建成了57个“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全省农村地区共发放银行卡2817万张,农村非现金结算创新进程不断加快,非现金支付量增长278%。

    (二)涉农贷款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4月,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512963亿元,比年初新增30133亿元,增速高于全省人民币贷款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12月末,云南省农村信用存贷款规模跃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居西部农村信用社第二位,涉农贷款余额163564亿元。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涉农贷款投向有所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少增,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科技、制造、流通等环节贷款及传统农林牧渔业贷款同比多增。2012年第三季度末,和年初相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增加了3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贷款增加了2592亿元,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增加4186亿元,农业科技贷款增加41亿元。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比年初增加1149亿元,同比少增754亿元,农田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减少305亿元,同比少增5268亿元。

    (三)新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银监会2006年12月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这是为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举措。村镇银行最大优势是属于一级独立法人,具有决策迅速、产品灵活的特点。从当下来看,在农村市场,村镇银行是大中银行的有益补充,也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又一根救命稻草。从2008年云南省首批村镇银行在云南玉溪和文山开张以来,现已发展村镇银行36家。至2013年4月,云南省已发展小额贷款公司498家,农村人均持卡达到069张。实现了“五个从无到有”,即村镇银行从无到有、覆盖全省16个州市,地方法人保险机构从无到有,“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从无到有、贷款余额近17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从无到有,覆盖全省127个县市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从无到有、涉农保险业务成为仅次于车险、企财险的第三大财产险种。

    (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林权抵押贷款发展壮大。云南是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面积025亿hm2,居全国第2位。为将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6年,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截至2012年末,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已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实现“三权三证”创新发展。2012年,云南省在昆明市晋宁县、昆明市东川区、红河州开远市、文山州富宁县、保山市隆阳区、曲靖市富源县等6县(市、区)启动了以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房“三权”抵押融资为重点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各试点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以“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为突破口的“三农”金融服务创新。截至2013年4月,以上县(市、区)的“三权三证”抵(质)押贷款规模超过17亿元,成为云南省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亮点。云南省加快“三农”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实现了“四个全国第一”,即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第一,森林政策性火灾保险面积第一,首创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率先推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

    二、云南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但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目前仍是云南金融改革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扭曲配置

    农业和农村发展急需资金,但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产生了抽血机制,使得金融支持农业乏力。由于金融机构的体制缺陷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体制性逆向流动,如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金融资源从基层金融机构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基层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信贷资金由农业领域撤出转入非农产业领域,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越来越严重,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且资金外流严重,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服务真空”。这些问题源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体现的是“农业哺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旧战略[3]。

    (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样性与金融供给

    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农村金融需求由过去的零散型向规模化转变,农业生产要素构成也由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由此带来了单笔信贷需求金额的增加和贷款期限的延长,而农村金融的供求结构还未能完全跟上这种变化。目前在云南一些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合作金融弱小,难以满足多种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存贷比总体较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制约。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信贷需求一般在30~50万元,规模大的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万元,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提供的农户小额农贷一般在10万元以下,只能满足购买化肥等农用物资和从事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这种信贷模式严重滞后于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涉农贷款结构单一与城乡统筹发展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云南省涉农贷款虽然在各项贷款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林牧渔生产、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方面,而对农业产生长远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出口所需资金支持不够。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经营上贷款期限设置过短,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项目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贷款周期一般都较长,涉农贷款短期限与农村经济发展周期变化情况不相适应,给广大农村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融资造成困难。同时,涉农贷款主要局限于解决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对于农户多种生产经营贷款需求、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消费贷款,参与机构少,发放数量小。

    (四)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云南省原计划2009—2011年3年内成立130家村镇银行,但截至2013年4月,全省仅成立村镇银行36家。如果监管部门希望要大范围、批量化开设村镇银行,仍需寄望大型银行。但成立一家村镇银行的实际成本较高,大银行积极性并不高。短期内,要快速扩充新型金融机构的数量,难度较大。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知度低,也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如村镇银行是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但因业务品种单一,网点少,可信度低,吸储难,导致在贷款投放上捉襟见肘。与村镇银行相比,资金互助社人数更少,服务范围更窄,存款总量偏小,业务规模受到限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独立法人,贷款流程短,吸储难但放贷容易,导致存贷比居高不下,金融风险较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金融业务许可证,但不具备现代化银行结算功能,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结算渠道不畅,影响了各项业务的开展。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篇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一项系统工程,与驻村帮扶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农村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驻村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为农民群众传授新的科技种养技术,提供信息帮助,引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种养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着眼于改变帮扶村贫困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帮扶村确定发展特色产业,打通对接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产业帮扶方案,并积极推进和落实。必须不断帮助村和社区干部拓展发展眼界,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布局群众受益快、受益面广、受益长远,地方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符合群众发展意愿的项目。在帮扶工作中,要打破帮扶就把资金送一送、相互走一走的老模式。把解决农村和群众的困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持把选派村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发挥自身优势,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使“婆家”与“娘家”形成合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加快帮扶村的发展。帮扶单位不仅从经济上支持,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和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拓展帮扶形式和内容。

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根本。各个单位和部门帮理思路,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组织协调驻村干部和联系帮扶单位深入村组,采取调研座谈、形势分析报告、专题辅导、外出学习考察、提供信息支持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组织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帮扶寻求发展致富道路;要帮助联系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和培植新的产业项目,采取“引、传、帮、促”的方式转变群众观念,带领群众创业。即在致富门路上“引”,在致富技术上“传”,在创业致富困难上“帮”,在创业致富上“促”。要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对无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的自然村实行重点帮扶,帮助引进和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解决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核心。帮扶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把解决如乡村道路和桥梁、水渠、水坝的维修、用电难和扩建工程等作为帮扶活动的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众重点了解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体问题。了解农民群众对农村低保、春荒救济、农机补贴等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办理建议。针对性地在遇到问题最多、存在困难最大的自然村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等老、弱、病、残为主的弱势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服务下乡、扶强帮弱,帮助村级组织解决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村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篇10

(1)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程度及覆盖广度都不够,营业网点不足。截至2009年6月底,在全省l6个州市的13l8个乡镇中,未设立金融服务机构的乡镇有105个,约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96%,涉及人口达127万。目前全省仍有126个乡镇没有设立农村信用社的网点,约占全省乡镇的9.66%,其中有33个乡镇从未设过信用社网点,剩余93个乡镇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撤销或被撤并。(2)农村金融机构出现“脱农现象。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发展农村金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农业的特性与金融的特性相违背,出于盈利性的考虑,农村金融在做着“抽贫济富”的事情,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脱农的现象。在云南省内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分支机构逐步淡出农村,2009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有机构网点1548个,比2005年减少了106个。同时,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县域内唯一的政策性银行,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拓宽,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户。2008年底,省农信社贷款余额1017.7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5.43%,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全省15%的金融资源服务60%农村人口和地域的现象,县域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信社肩上,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不能有效满足县域经济的整体需求。(3)农民用钱“难贷款”,银行有钱“贷款难”。由于弱势的农民难以提供适合的贷款抵押物品和担保,使得农民用钱贷不着,银行有钱不敢贷的情况,农民用钱“难贷款”,银行有钱“贷款难”,这样“二头难”的贷款方式,不能满足农民实际的金融需求。(4)农村贷款利率,农民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由于云南省内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覆盖面狭窄,导致农民借贷大多依赖民间借贷,且缺乏相应的金融制度对其约束使得农村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对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村贷款利率的调查其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达到了21%,而同期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年利率仅在6%~8%之间。(5)农业保险面窄。全国仅开办了30多种农业保险险种,2010年度云南省仅能繁母猪、奶牛、青稞、玉米、水稻、油菜、牦牛、藏系羊、森林火灾等共9个农业保险品种获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扶持政策。

二、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34元,仅为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4140元的64%,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投融资缺乏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大多数贫困县中的贫困乡镇,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在一些地方,不要说金融活动,就连一般的商品经济活动都难以开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和金融意识等观念很落后。(2)直接原因:金融机构商业化、市场化的经营取向和高运营成本使其不愿意在那些不能给它们带来利润的贫困地区设立网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大规模撤出和农村信用社网点撤并整合,导致了我省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的迅速下降,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出现了持续性大规模亏损,使其不得不考虑选择主动退出。(3)诱发原因:国家通过各种补贴加大扶持力度,这些通过“惠农卡”、“一折通”的发放使农民感到金融服务更加不足。近年来,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云南省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我省农村地区发行了服务“三农”的“惠农卡”。“惠农卡”是以农户为特定对象,具有普通银行卡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基本功能,但是,却相应带来了新的问题,在那些没有设立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一折通”变成了“一折累”,一些农户为了兑现和拿到财政补贴的为数几元或是几十元的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到金融服务网点上取到钱,取款的不便就成了当下农民反映金融机构服务缺失的重要问题。

三、对策探索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使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农村金融门槛,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金融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动力。第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效率,降低成本。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必要的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降低农民贷款成本,解决贷款利率过高,农民难以承担的问题;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的培养。第三,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提供到位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第四,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第五,加大改革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增加营业网点数目,建立有云南特色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周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与实践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

篇11

据调研,__县县委、县政府对今年春耕备耕工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于3月13日召开了农村工作暨春耕生产安排会议,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传达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及春耕生产作了具体安排部署,着力探索今年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制定出台了《关于20__年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双带”创业活动的实施意见》、《__县20__-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做好20__年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该县今年财政预算农林牧水事业经费4465万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预算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畜牧业发展,蔬菜种植,良种示范补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目前,财政已兑现完毕20__年度油菜补贴6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45.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5.6万元。

总的来看,该县切实把 “三农”工作作为扩大内需的投入重点,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推进该县农业的农机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春耕备耕工作的主要措施

该县按照思想早发动、工作早安排、人员早到位、物资早准备、措施早落实、技术早培训和抓认识、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抓精品、抓亮点的“六早”、“六抓”的要求,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制定了春耕备耕工作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春耕备耕资金早安排;二是人员早培训。农业部门抽派农技干部120多人次及时下乡(镇),到村组蹲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三是烟草部门切实抓好烤烟育苗及苗床管理工作,加强对烟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进行培训;四是 林业部门加强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工作并举,搞好生态建设;五是畜牧部门帮助规模养殖场(户)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和春季防疫工作;六是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发放贷款,支持春耕生产;七是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兴机富民工作,加强了农机具购置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八是水利部门抓紧了冬修水利工程的扫尾竣工,确保了灌溉需要;九是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做好气象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十是抓好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按照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搞好清沟排渍,追施苔肥、花肥,补施硼肥,以及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预防工作,夏收作物长势良好。

三、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认真抓好农资筹备、调运及农资打假工作,满足春耕生产需要。现全县共储备杂交水稻良种110吨,已销售100吨,储备杂交玉米135吨,已销售132吨。储备各种化肥7060吨,销售4400吨,其中氮肥储备4220吨,销售2360吨,磷肥储备900吨,销售880吨,钾肥储备1520吨,销售1160吨。储备农药40吨,销售15吨,储备农膜50吨,销售45吨。

四、当前春耕生产进展情况

该县今年春耕生产的任务计划为:种植杂交水稻10万亩(其中:超级稻2万亩、优质高产水稻2万亩,旱育稀植3万亩),种植杂交玉米9万亩,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8万亩(其中优质高产玉米基地建设2万亩),种植商品蔬菜6万亩。

截止4月10日,全县已犁田4.6万亩,其中秧田0.76万亩,犁土5.2万亩,种玉米0.88万亩,其中:玉米育苗移栽0.38万亩;种洋芋2万亩;冬春蔬菜种植4万亩;烤烟育苗0.337万厢,可移栽1.3万亩。预计到4月22日以后,可犁田4.8万亩,犁土5.5万亩,种玉米2万亩,种烤烟0.6万亩,种蔬菜4.5万亩。

五、抓好办点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做到科学规范化种植

今年春耕生产该县扩大办点规模,除常规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植示范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大力兴办种草养羊、蔬菜、生姜、烤烟、西瓜等示范点,以典型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全县共办示范点68个,面积2.2352万亩,其中,县四大班子领导领办的县级示范点9个。14个乡(镇)分别兴办100亩以上的杂交玉米和水稻高产示范点、200亩以上结构调整示范点各一个。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县农业部门了种植业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药品种及施药机械。超级稻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主推技术12项,主荐病虫防治器械3项,农药10个品种,并就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使用方法等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2月份以来,主要在羊场、湾寨等水稻稻瘟病重灾乡(镇)开展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在洗马、醒狮等乡(镇)开展杂交玉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目前,已开展培训86期次,培训农户0.68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县农口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在“3.18”科技活动期间开展“农技人员下基层,服务三农献才智”的活动,深入乡镇村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努力提高农作物的科技含量规范化水平,全县水稻种植要求实行拉绳定向移栽、杂交玉米种植要求90%为育苗定向移栽,为农业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六、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由于去年以来灾情较为频繁,今年春荒期间受灾困难群众较多,该县各乡(镇)认真落实“底数清,操作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积极开展春荒调查摸底工作,经过摸底调查该县春荒期间共有缺粮人口34258人,需衣被救济11300人。为此,该县民政部门安排折合75万元的14万公斤救灾粮,1400件衣服,1400床棉被,20__双鞋分发到各乡(镇),解决困难群众的吃穿问题。同时要求各乡(镇)在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春耕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组织困难群众搞好春种,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养殖、小加工等,开展社会救助、互助互济等活动,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七、当前春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1、农民缺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喊得响,但行动步伐慢、成效不明显,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根据上年市场效益决定种什么、 怎么种,而他们缺少正规渠道提供综合系统的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价格预测、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预测,以及产品销售政策等信息,形成增产不增收。

2、生活困难群众缺乏生产资金。生活困难群众在春播生产中缺少资金,一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采取担保贷款办法,特困群众贷款难度大,越穷越难贷;二是贷款利息高,加大了生产成本,特困群众宁愿少投入,不愿求信贷。

3、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效益减少。粮食良种直补政策带来的收益,被以种籽、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

4、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缺少自己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长期以来靠家庭经营小生产,农业生产不成规模,农业产品不优、不强、不大,没有市场竟争力,仅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往往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形成合力。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待提高。

八、几点建议

当前正是春播的关键时期,现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春季田间管理。要及时组织各级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查苗情、查墒性、查病虫情的“三查”活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苗情、不同墒情、不同地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做好肥水管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抗病抗灾能力,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2、全力抓好春播生产。当前已进入春播旺期,要把落实春播面积作为搞好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具体指导。在保证春播顺利进行的同时,继续抓好农资调供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

3、继续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行情,搞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执法大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 物价等违法行为;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市场,促进优质农资供应,维护农民权益,打假护优保春耕。

4、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吸取近年特大冻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深刻教训,加强与气象、抗旱防汛等部门的联系,加强业务交流和信息沟通,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尽力降低灾害损失。

篇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主线,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政策突破,对许多过去虽有讨论但意见并不统一、虽有尝试但始终没有明确的改革有了清晰的指引,这无疑会对鼓励社会其他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领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等抵押、担保权能,活化了这些生产要素的金融功能和作用。将抵押担保权注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允许将农民的集体资产和住房财产用于抵押担保,将极大地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解决了农村金融抵押担保难题,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题,从而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再创造。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能够促进农村地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变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级差地租还给农民、还给农村,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村地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也会水涨船高。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提供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从硬件上和软件上共同提升农村金融环境。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服务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明晰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培育更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客户结构、提供集约化服务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

农业金融租赁创新大有可为

毋庸讳言,在农业金融租赁业务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客观环境上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城乡市场分离,政策法规不统一,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意识薄弱,信用体系和环境不健全;现有政策环境不完善,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进口农业机械海关监管政策的限制,直接导致开展农机租赁业务存在较大困难。

在当前其他金融工具下乡仍然面临一定困难的情况下,融资租赁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成为适合拓展“三农”领域的有效金融工具。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4000美元区间,贷款手段因为农民或农业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而难以在农村大规模推进;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需求或银行信用而难以进入农村市场;资本市场等金融工具因为农民或农业企业难以满足准入条件,均难以在农村形成规模效应。而金融租赁能够凭借租赁物本身的物权,满足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要求,通过物权加债权,较好地解决金融下乡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国际上,租赁在农村金融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大高于其他金融工具。

2013年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精神,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总结金融租赁公司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又对《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重点对金融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这无疑将对金融租赁公司提高专业化经营及管理水平、推动业务升级、实现良性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春风拂面而来,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涉农租赁更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积极探索租赁标的物创新。目前90%以上的涉农业务租赁标的物都是设备租赁业务,而且专用设备居多、通用设备比例偏低。因此,要加大探索力度,将林权、生物资产(如种畜禽、奶牛等)、畜禽圈舍等作为租赁标的物创新试点,合理确定关键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并通过租赁充分挖掘融资潜力,进而提升其融资能力。

积极探索承租人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涉农业务承租人均为法人企业,今后要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直接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租赁业务,按照“规范准入、突出重点、集约经营、严控风险”的原则稳步推进,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问题。

积极探索业务领域创新。在继续坚持以现代农业产前、产后为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中领域的涉农业务。典型的如农业机械设备租赁业务。应积极探索农机租赁业务模式,筹划完善业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作为试点。

篇1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还在不断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今年宏观经济大环境对我市“三农”发展的冲击还将不断显现,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就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能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这对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是我们党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概括。总书记在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工作不能松懈。

二要充分认识我市“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三农”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走上了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450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xx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9.1,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三农”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条件,这既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持**“三农”领先发展的势头,继续走在前列,需要我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并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从宏观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国家在出台刺激经济的措施中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等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对“三农”的倾斜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我市自身看,挖掘“三农”潜力有很大空间,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现代农业基础良好,农村中小企业自我调整能力强,还有一支热心“三农”和善抓“三农”的干部队伍。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中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再次赢得发展先机。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坏情况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今年“三农”工作的新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创新、务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三个作为”的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要抓重点。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长远,努力破解“三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力抓好“保增长、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重点工作,做到抓重点带全局,破难点促发展。

保增长就是要在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要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突出抓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粮食功能区建设、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 给,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农村企业保生产、保经营、渡难关,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集聚集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要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和农村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等农村服务业,努力实现农村服务业由单业态、低水平向多业态、高水平转变。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农业和农村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为保增长、保供给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促增收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这是“三农”工作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不出现大的滑坡。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大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保护农民的合法物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营和村集体合作社股份合作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强基础就是要巩固基层政权,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顺利应对危机和风险、有效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今年经济发展放缓可能引发各类矛盾的实际,超前预测,过细工作,确保稳定。要切实抓好基层党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端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完善各项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拓展民意表达方式,确保农民充分行使民利。要广泛开展“平安镇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强化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重民生就是要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紧要大事。今年的农村民生工程,要做到“两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两个结合”,就是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改善农村民生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作为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突出“三个重点”,就是要把满足农民多方面需求作为重点,使民生工程符合民意、贴近民需;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加快扩面提升作为重点,不断扩大民生工程的受惠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第二,要抓创新。创新是我市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推进**“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基石。

抓创新要营造良好氛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尊重群众首创,善于发现农村基层的创新做法,善于总结提炼推广成功经验;领导干部要有带头创新的勇气、敢创敢试的胆魄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敢于负责,勇于为创新者承担风险,保护好创新的积极性。

抓创新要遵循发展规律。要增强改革创新的前瞻性,科学预见“三农”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要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我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的实际,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双轮驱动,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及中心镇更多的权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把握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大框架下求创新、求突破、谋发展。

抓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全国来看,珠三角、苏南、成渝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改革新政层出不穷;从省内看,杭州、嘉兴、义乌等地的一些创新做法也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要敢于学习,只要符合**实情,对**“三农”发展有借鉴意义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要善于学习,立足**特色,注重在引进、吸收、消化基础上再创新,使全市“三农”领域的创新迈出更大步伐。

第三,要抓落实。**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