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1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敎职成[2009]2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中等职业学校市政专业培养的是为市政行业服务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人员与劳动者。职业能力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一、市政行业的发展前景与用人前景

1.基础设施建设使市政行业亟需大量懂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为此“十二五”期间,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完成203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764亿元。12条省际运输大通道将全部打通,港口运输通道基本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另外,大连市未来5年计划在城市建设上投资1万亿元,大量的施工任务使从事基本建设的企业急需大量懂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

2.信息技术的发展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领域,市政行业也不例外,招投标的准备工作、施工结束后的竣工图绘制、预算软件的使用以及施工竣工后的所有技术文件都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目前很多地方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些县市市政企业的许多技术人员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文化素质低,更不要提专业素质与信息技术能力。工程中的文案工作急需大量懂专业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3.地铁项目的实施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2005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时下全长超过180公里的地下交通网络正在地下悄悄构建。在完成一、二号线建设之后,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已完成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分别为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九号线一期工程和十号线工程,线路全长118公里,均为地下线路,计划在2018年前陆续建成。其中,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和地铁九号线一期工程,共计59公里。同时为了配合地铁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地下基础建设设施的迁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懂专业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二、市政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1.市政专业毕业生岗位现状分布

在我国,具有市政施工资质的企业可以进行桥梁、道路、室外给水管网、室外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泵站的施工。所以市政专业学生毕业后既有从事道路及管网施工的,也有从事桥梁施工的,还有一少部分从事建筑行业的施工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就业岗位比较挑剔,适应不了市政企业的高强度工作,而未从事市政行业的工作或从事后转岗。

2.市政专业毕业生岗位群分析

中职学校市政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可以从事测量员、施工员、技术员、预算、内业及试验员等等工作,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得出毕业生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三、中职学校市政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1.市政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不是简单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从事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有的技能与态度,如图2所示。

市政企业可以从事的施工任务较多,从中专学校需要的是一线的中、初级技术管理人才与具体施工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如测量人员应该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及测量放线工作;施工人员应掌握质量验收、测量放线、施工组织等等专业技能。同时施工工作又是随时需要与其他部门及人员交往的行业,因而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外与监理公司、业主,对内领导工人干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调研资料的认真分析研究,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职业素养:包括做人的诚信度、成就的动机、激情等等。心理素质:综合市政岗位调研和分析,同岗位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归纳为情商(包括自信心、独立性、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能适应经济发展、岗位变换、创业发展等要求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能力。它的特点是可迁移性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包括从业人员应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知识素养,包括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等。见表1。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2

2道路现状分析

根据《毕节市七星关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要求,本项目所在地块将是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重要地区,必将吸引和诱发大量的交通流,根据调查,现状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市域范围内各镇区之间,中心城区与边远乡镇之间,乡际之间的交通落后,联系不方便;

(2)市域内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配套的站、场规模小;(3)乡村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地块内部道路系统尚未完善,路网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3.1本项目是适应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功能和作用并不完全是城市建设本身。对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也是为了带动经济发展而做的必要的准备工作。通过有秩序的建设,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七星关区吸引聚集可以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的工业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应跟上,避免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对称局面。七星关区市区的现状路网不健全,而“城市要发展,城市路网必须先行一步”,这已经为很多城市的发展经验所验证。建立健全完善的路网结构及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能有效地吸收开发区的人口、交通,吸引资金,为七星关区乃至毕节市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创造条件。本项目的主要交通源来自于开发区、浙江商城,茶亭安置区,毕节市综合商品批发大市场内部交通流以及南环西路、草海大道、及周围其他路网交通,本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的解决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交通现状,为经济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目前相临片区内的大部分道路的日交通量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阻塞会越来越严重,这将严重抑制七星关区、毕节市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本道路工程的修建就十分地迫切和必要了。

3.2结合道路沿线资源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将来开况论证道路修建的必要性

道路沿线发展区规划主要为商贸、居住、物流服务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以道路的修建为基础。本工程的建设是沿线土地资源使用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3拟建道路将对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改善

道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征集土地、拆迁房屋、造成建设区人口动迁,劳动力重新安置等社会问题。对农村居民而言,由于道路建设占用一定农田、菜地等耕地,由此会使农民的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受到影响;且对农民的劳作带来不便。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在规划区范围内所有耕地均将变成商业区,农民也将从务农为主转变成服务、务工、务商为主,故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长远来看,道路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推进七星关区的城市化进程。拟建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改善城区的交通条件,加速该区域的社会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将带动影响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亦将提高项目建设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等事业的发展,这将最终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4是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改善地区环境、方便地区居民出行的需要

随着毕节市七星关区草海二道建设力度的加大,排水系统以及其它公用设施系统也应逐步完善。目前项目所经过的区域仅有正在建设的排洪大沟,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配合本次项目工程的实施,沿线将敷设排水管道和其它公用管线设施。建成后不仅能带动该片区规划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解决地区雨、污水出路,做到统一收集、统一排放。同时将路上架设的杆线迁改入地,到达改善地区环境的目的,改善沿线的交通环境,方便地区居民的出行需要,从而推动道路配套设施的完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总体效益。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3

(一)科学安排,全力以赴,搞好常委会课题调研

我委今年以来自觉服从政协机关的统一部署,始终把常委会协商课题作为视察调查的重点任务,做到全力以赴,精心策划,从而形成内容较为翔实的视察报告。

根据市政协第六次常委会关于“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协商专题调研的统一部署,我委牵头组织了对海门、启东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海门、启东两市政府领导有关情况通报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分别走访了27家民营企业“百强”企业,与部分乡镇领导和企业负责同志就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座谈。针对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清理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加强产业引导;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格控减企业负担;创新机关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等五条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委起草、修改、形成了《关于海门、启东部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参加了第六次常委会的大会交流。

8月上中旬,根据市政协第七次常委会“扩大就业,加快富民步伐”的协商课题,我委与学习文史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分别召开了市教育局、市人才服务中心、南通大学和7所地方高职、中职院校负责同志的座谈会,赴如皋市、如东县听取了当地政府领导有关情况通报及相关部门、学校的意见,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人事专职干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选择、录用大中专毕业生的情况以及用人等方面的建议。实地视察了大中专毕业生夏季“双选”市场,邀请10多名已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就学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人才市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向、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研组还赴常州市进行了学习考察。我委根据调研组成员讨论的总体框架拿出了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视察调查报告初稿,并登门到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参加了第七次常委会的大会交流,并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送达有关部门后,得到市人事局、市人才服务中心的高度重视。市人才服务中心对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逐条分析,为最大限度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决定采纳调研报告中的相关建议,组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会,。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11月26日,南通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会正式揭牌,聘请施景钤副主席为顾问。该协会由人才服务中心、高校、企业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现有理事单位30家,另有近30家企业及用人单位正申请入会。成立的协会,将每年进行毕业生生源信息及需求信息统计,对毕业生的就业动态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和高等院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对新形势下开展毕业生工作进行前瞻性理论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今年我委确定的与各县(市)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联动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市政府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全省农村五件实事会议精神,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市几十年来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提出了XX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低于70%的目标,并列为政府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和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进程,确保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完成,10月中旬,我委组织医卫界部分委员,分别到海安县、海门市,就今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情况、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0%的目标的措施和建议进行了实地调研。10月底,我委召集6县(市)2区政协文教卫体委负责同志就调研情况专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从调研情况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来看,截止10月底,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62%,与市政府确定的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0%的工作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委及时形成了《关于海安海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继续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建议市政府召集通州、启东两市主要领导,尤其是通州市,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促使通州、启东两市主要领导痛下决心、果断决策,尽快研究出台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二是广泛开展多层面的宣传工作。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宣传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正确引导农民确立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建议市政府在原有市级财政“1+1”补助的基础上将补助标准提高到3-4元,以充分体现公平性原则。市政府要督促各地尽快落实人员编制,进一步明确办公和业务经费的来源渠道,人员经费要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四是科学合理调整工作方案。要在坚持“保大为主”的同时,适度考虑、兼顾“保小”的问题,“低水平、广覆盖”。五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除合作医疗统筹资金以外,在县一级还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作为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形式。

调研报告报送市政府后,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季金虎副市长作了详尽的批示。他认为调研报告针对性、可操作性均很强,请市卫生局、市编办、各县(市)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认真阅研。他还根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要求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1、启东市已着手启动,通州市要加强督促,尽快启动;2、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和必须的开办经费。至于市级补助标准问题,请丁大卫市长、袁静波副市长定夺;3、市卫生局要按计划召开一次研讨会,主要是交流运作方案,以取长补短,迅速完善;4、市卫生局要主动与市委宣传部配合,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4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成和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它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功能有资源配置、交换载体、价值评价、信息传递及优胜劣汰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有形市场一般有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地区性、区域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某种媒介或交互平台,它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促成供求双方的高效率运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对毕业生的优化配置,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予以实现。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其表现形式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即所谓的优质优价;供求机制调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激发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初步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开发为主的就业工作体系,促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对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毕业生就业市场内部机制发育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失衡,尤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即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及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配置低效和就业困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难以激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有效引导毕业生到真正需求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地区或单位就业。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对供需双方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难以维护双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其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导致就业市场缺乏公平和竞争。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处于独立运作状态,信息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整体功能。另外,由于对毕业生供求关系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信息不及时,也大大影响了包括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整套服务的作用发挥。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道德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使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职业道德、新领域的道德无法统一,造成道德良心的淡化和社会舆论的混乱;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道德批评的环境,更多地是体现一种道德同情,道德认同,而不是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就是典型的反映。

三、就业市场缺陷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萎缩与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加剧了学生的短期逐利行为,毕业生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发生冲突。毕业生由于疲于参加形形色色的供需见面会,极大地扰乱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使实习内容欠缺,实习流于形式。

2.社会对高校的综合评价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为了片面追求所谓就业率,学校往往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甘当第三者,默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广开就业门路,放松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约束,造成毕业实习的“放羊”局面。

3.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片面与缺陷,加上社会缺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评判),使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与考核成绩对择业的影响缺位,从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和工作热情。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怎样评判医学毕业生是否合格,手段显得相对简单和不足。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和各类证书、听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推介、组织简单的面试选拔等。这些做法,对学生的评判停留在某个时段、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仅仅被学生虚伪的口才和华丽的书法所迷惑,并匆忙作出决定。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各种差别和歧视的存在,由于道德错位和诚信缺失,使就业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混乱,转而谋求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标,于是相应减少了对实习的关注和投人,影响了毕业实习效果。

5.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合作与交流,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走南闯北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6.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滞后,用人单位和学生既缺乏知己知彼的有效途径,又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尤其是缺乏对双方信息的验证渠道,使毕业生难免心存侥幸,对毕业实习也就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四、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思路或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涉及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从健全和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消除或减少影响毕业实习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

1.优化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在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医学毕业生创建公正合理、公平竞争、保障有力、运作有序的就业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政府应着力制订医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制订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制订就业社会保障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后顾之优。(2)政府应积极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长效机制,使医学人才能够主动到基层服务和锻炼,既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使医学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3)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校均应关心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又要高度重视就业文化和舆论建设,引导医学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宽容和关爱的姿态,从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人手,为其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

2.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负其责的医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以规范与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第一,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应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运行,接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严格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市场主体行为,减少不负责任的、缺乏诚信和道德的招聘或应聘行为。第二,使就业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毕业生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2)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政府、学校应分别发挥职能,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市场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掌握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技巧。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杜绝或减少相互挤占就业市场、封闭就业信息、垄断招聘市场等现象,使就业资源能够共享,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应聘的成本与盲目性。第三,尝试建立医学毕业生待业信息系统。历届未能及时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同样是人才,但由于信息缺失,加上对历届医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评价机制,用人单位往往习惯于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市场,造成了医学人才的“隐性”浪费。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5

由于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自主创业,自谋出路。2006年12在北京城市学院召开的“创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专场论坛上,现场1000多名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创业的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但主持人问“同学们毕业后,谁会选择去农村创业?”现场大学生中举手的只有寥寥几人。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对到农村创业持怀疑的态度,还在犹豫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舆论环境,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就业创业没面子;二是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如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文化条件等没有城里好;三是担心创业的内容、项目少,投入资金大,无成功的把握等。但大学生在城里创业成功的太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内容狭窄,市场小,专业竞争激烈;创业门槛高,资金需求大,操作难度大,入门困难。

而在农村创业则不同,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顾澄勇,毕业时主动放弃“白领”工作,回到农村,把所学知识与卖鸡蛋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从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龙波与女友王旭到农村“科学养猪”,如今在全国各地已拥有12个养猪场,年产猪万余头,产值超千万元。安徽科技学院王中华等三位大四学生顶着压力,毅然把户口迁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创业活动。由于他们懂技术、善经营,双孢菇生产项目当年就基本收回投资成本,这对当地农民产生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当年有7户农民加入双孢蘑菇生产,今年又有20多户农民要求加入村里新成立的食用菌生产合作社。

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刘明辉回到家乡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镇高轩村,干起了养殖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养殖项目今年获利6万余元。目前,瑞金市有500多名大学生争相回乡创业,发展起肉牛养殖、花卉种植、反季节蔬菜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600多个,普及推广各种种养技术120多项,带动5万余户农民走上了现代农业之路。

以上事例说明,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渐成燎原之势,农村创业成功的例子和良好的农村创业氛围,正吸引着大学毕业生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大学生创业致富的全新平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吸引力要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四次全国人大在“十一五”规划中重提它,内涵已有重大变化和丰富。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它内涵丰富、目标明确,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十一五”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创业平台,笔者分析,目前新农村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要素有以下五点:

1.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型知青杨大可:谱写大学生新农村创业路》、《四川:23岁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当上新民镇城乡青年就业创业互助合作社社长》、《艺术系美女大学毕业生应聘养猪》等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以前,对于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不选择城市而选择农村,则容易被指责为“没本事”,家族成员也会自认为“没面子”。如今,媒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较多关注,也对就业形式、农村创业进行了正面的舆论引导,这使得有机会接触现代传媒的农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渐渐能够接受读完大学的孩子不一定非得在城市里工作的事实了,而能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非常荣耀的事。同时,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持支持态度。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使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具备了较理想的舆论环境。

2.丰富的创业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小康基础之上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 支出达到4318亿元,同比增长22.8%。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 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十大措施中,有措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具体内容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治安问题、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沼气、电网改造、电话网络通信的信息工程、村级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以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内涵。

3.完善的就业政策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2005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 年,中央和国家八部委启动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计划。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江苏省从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选派16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的目标,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工资待遇,“年薪”可达1.8万元,每人还有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经费,这些全由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包干”。下村的大学生还可享受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任职满3年并考核合格的,可优先被县(市、区)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在三年内报考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或选择一门单科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可由国家代为偿还。此外,从2010年起,省有关部门还将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定向招录。

除了以上政策,还有团中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江苏省的苏北计划等等,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地保障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基本利益,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

4.大量的人才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创业人才。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带头人尤为缺乏。经过系统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是具有一定政治、专业素质人才,完全具备成长为新农村建设领路人和带头人的潜能。

(2)新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农村义务教育缺乏大量的教师,因此,需要师范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医学类毕业生和相关的管理人才。

(3)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科、生物、食品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发挥其专长。

(4)生态保护、循环农业需要环境资源类、管理类毕业生。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这些为生物、化学、农学、轻工、园艺、环境等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创业的舞台。

(5)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工程类大学毕业生。新农村建设中针对道路、饮水、通讯、通电、燃料、改厨、改厕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需要相关的农业工程、管理、化工、交通工程、给排水、电气工程、传播学、计算机、通讯等专业的毕业生。

(6)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食品、旅游、管理等各类大学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发展需要保险、物流、财经等各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5.充沛的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从广义上讲,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应涵盖农区、牧区、林区、渔区等。因此,农产品资源充沛,这些资源除了传统的农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外,还有草原牧区的牛、羊等牧业资源;森林中的林业资源(竹、木等);各类水产养殖(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等);此外,养猪、养兔、养鸭等养殖业;苹果、香蕉、猕猴桃等种植业;循环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业等。农村资源丰富而多采,层次多,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大学毕业生来农村创业可办的项目多,前期资金投入少,加上大学生的一技之长(如专业、信息、管理等),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如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第三产业以其投资少、收益稳定、经营地点与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

如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我国各地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挖掘出本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把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可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及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等。

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舞台空前宽广,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吸引大学毕业生去自主创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到广大的乡镇创立新的事业,可为农村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大学生的参加而富有创新和活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会加快步伐并更和谐发展。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创业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陶 涛:大学生农村创业大有作为[N].中国青年报,2006,12,21

[2]汪元宏:大学生农村创业启示录[N].中国教育报,2007,01,24

[3]廖国良 杨 颖 姜建明:一大批大学生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N].经济日报,2007,11,28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6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7

一、政府就业机制的建立是根本目标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取消了毕业生分配计划,实行双向选择,但就其毕业生而言,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就业十分困难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加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造成用人单位是强势一方。尤其是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工作性质较好的用人单位,全国毕业生蜂拥而入,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出的价码很高且条件较苛刻,使前去求职的毕业生心理压力很大,毕业生认为工作难找。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又无人前往,造成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无人去找,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靠政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人才层次的调控机制。所谓人才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员。知识有深浅,技能有好差,研究能力有大小,这就决定了人才具有高、中、低之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等级的人才是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也是市场经济资源配备的原则。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不计用人成本,有博士不要硕士,有硕士不要学士,有本科不要专科,明明是技术型的却要研究型的,是中低级岗位的却要招高级的,这反映出无序的人才市场需要管理,各级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要承担起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调控,进行人才使用的合理布局,加大人才使用的监管力度,分层次、凭专业、按需要就业,将人事管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对人才层次、专业状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既能保证各层面人才的顺利就业,又能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

2.人才流向的调控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区域经济状况不平衡且逐渐拉大的现象。客观上讲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用人基数较大,毕业生纷纷奔往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适度量,当饱和后就不能再容纳了,越是发达地区人才的聚集量越大,造成人才难就业,发展的空间也小,而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相对不足,这应该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由于条件较差,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主动前往的较少。这就要靠政府对人才的流向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控,利用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像干部支援边疆建设那样,靠政府行为,靠诱人的待遇,靠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政策调控,让毕业生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作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性腾飞。

3.人才需求的调控机制。政府对各级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高校招生时有计划也有序,毕业生就业时无计划更无序,这种不对称只能缓解一时的矛盾,而后期其困难更大、社会影响更广泛。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监管力度,按照人才适用的原则,对就业岗位、等级进行审定,是否符合本届各类人才总额比例的要求,使岗位与计划统一起来,市场与需求统一起来。

二、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途径

作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大学生的创业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在机制的形成。大学生从校门迈入社会,可以说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为毕业生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1)舆

论导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鼓动毕业生去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鼓励毕业生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去实践自主创业,并在创业的路径上给予引导。自主创业是我国就业形式的一种,而且是有创新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受到社会尊重的、能尽快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就业形式。(2)政策支持:我国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还要从行业、资金、税收、社会环境、人才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既是实现自主就业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更是通过这种途径去发现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社会环境:指全社会都应去关心、支持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开绿灯、除障碍,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应有责任。(4)创业前景:政府要对毕业生的创业立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示范,也是一个培养过程,让他们在经济大潮中得到锻炼,体察人生,在创业中规范自我,实现价值。即使他们创业受阻,只要他们有所创新,政府仍可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继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2.毕业生自主创业内在机制的动因。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有一定内在条件的,这种内在机制的动因是需要个人去把握的,也是因人而宜的。

(1)胆识: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风险,既要有胆识,又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分析、定性,不是盲目的、赶潮的,而是理性的、可行的。(2)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要有创业思想,创业协调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高校毕业生与无专业知识的创业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的关系,专业思想与创新立业的关系,专业技能与创业起步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思想,才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3)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自主创业者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创新等能力。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创业内在动因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的综合指标,培养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尺。(4)条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具备上述动因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自主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无论是何种行业,起步阶段的经济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具备这个条件,就是争取社会、政府的支持,自己也得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否则,自主创业将是一句空话。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机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外在、内在机制之外,还要有认同机制作保障。

(1)观念认同:自主创业或叫自谋职业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取决于多种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首要因素。由国家统包到自主就业落差很大,不进行观念更新、与时惧进,没有勇于创新、开拓之举,很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2)自我认同: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的环境状况,市场经济的推进规律,自身具备的现有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若认定自己走创业之路,就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定好位、谱好曲,在自主创业的探索中创就业之轨迹,现人生之价值,报国家之培养。(3)家庭认同:每个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呈现多样化。父母、家庭对子女的就业很关注,对就业形式的认同在发生着变化,对坐机关当干部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有胆识、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家庭支持率在上升,走自主创业路的毕业生在创业初期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至关重要。(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石。首先大学生是个有知识有智慧的特殊群体,每个社会成员对(下转第105页)(上接第48页)他们有一定的信任度,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个体具有的特潜性,社会成员对他们的自主创业比较看好。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认同。再次大学生应抓住自主创业之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按政策有原则讲诚信,在创业大道上摔打磨练、锻炼成才。

4.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需要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政府在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就业之时,应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

(1)政策激励:政府应不断完善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创业初期的津贴补助,政策、经费支持。鼓励毕业生去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现了自主创业的同时,为更多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2)榜样效应: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太少,未形成气候,需加大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了解到自主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是无奈之举。多做自主创业成功之例、成功人士的宣传鼓动工作,用榜样效应去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充分准备自主创业,积极实践自主创业。(3)成就感召:毕业生

自主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生实现价值、创造成就的一种较好形式。宣传媒体应发挥职能作用,对自主创业做出成就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报道,以毕业生创造的成就去感召新一代毕业生走创业之路,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使命。(4)社会效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检验归结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突出的创业者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与地位,给予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能看到光明的前景和辉煌的人生之旅,使他们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去实现人生的最大追求。

三、高校联手机制的圈定是重要手段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高校的中心工作,一把手工程。每所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机制。但高校联手机制的发挥至今仍很薄弱,若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联起手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将是事半功倍的就业机制。

1.高校专业连锁机制。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很多院校是相同的,若某区域高校的相同专业实现在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上互补,教育、设备、资源共享,将该专业实行连锁机制。当某用人单位需要某专业的毕业生,都随时有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更便捷的是用人单位只要找到一所高校,就能了解到某区域各高校某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对某区域的所有高校来说,既省时、省事、省人力、省经费,又能起到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效果。

2.高校层次对接机制。区域高校都有本、专科之分,以本科院校为龙头,把本专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层次上对接起来。用人单位需要本专科毕业生是有一定计划比例的,本专科院校可互相推荐毕业生,以形成用人层次上的对接,实现某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之特色。

3.高校区域联手机制。某区域的中心城市都设立有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高校,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很大,人力、财力很有限,若区域各高校实行联手机制,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共同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享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4.高校人力资源联动机制。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各高校从事就业人员有限,若某区域高校将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实行联动机制,及时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形势上的共研,做法上的互帮,就能形成一人做活一片,一事共振一方。

四、校企联合机制的扩大是发展之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对就业性质、条件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从第一线做起,在基层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好基础。那么,校企联合是实现毕业生完全就业的发展之路。

1.校企沟通:各高校要积极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在实习中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用人理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知识,乃至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校方应积极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讲原则、讲诚信、有开拓精神,校企双方在育人与用人的通道上,进行深入的了解,互信的沟通,以便于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需要。

2.校企联办:高校与企业联办的形式适应于当前的大众化教育。企业将用人计划、培养目标、动手能力、生产管理程序提供给校方,高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情况落实招生计划,再进行基础、应用理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教育,最后一年的实习交给企业,主要是生产实习、岗位培训、管理程序与研发能力的熟悉等。毕业生毕业后在该企业就业。

3.校企订购:所谓定单式教育。企业根据需要与校方联系,订购所需的专业、人数,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向校方提出培养的目标、模式,加强对校方培养过程中的监督,可随时修订教学计划,校方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订购合作的相关事宜,向企业批量输送毕业生,这种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好形式。

4.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用人需要与某高校有长期稳定的用人、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其特点是高校设置有企业所需要的长线专业,培养层次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吻合,该高校的毕业生在企业有较高的满意度,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实行双向选择。高校可每年输送部分毕业生去企业就业,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林诗锋.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j].世纪桥,2009(17).

[2]王俊岭,李德海.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8).

[3]张少杰.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8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早在2003年,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国家要进一步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对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服务。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专门讲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按照马丁特罗教育发展阶段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则为普及阶段…。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15%的毛入学率,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也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

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国计民生。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考核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晴雨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同样也是我们高校做好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针。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12万,其中研究生l2万,本科生92万,专科生108万,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67万,而且2002年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就业的人数多达42万以上。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国一次性未完成就业的学生人数呈梯形增长。以我校为例,2002年本科毕业生总数为889人,而2003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l680人,比2002年增加了791人,增加比例达89%。2003年、2004年、2005年学校招生人数也是继续增加,特别是第三批本科的学生扩招较大。以扩招生为主的南昌校区在几年时间,学生规模就达7000人以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院的专科生,人数都将急剧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研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举措。

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迫在眉睫。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远规划的复杂工作。能否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国家就业工作大局。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论述如何适应新形势,以创新精神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代性。

一、建立健全就业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队伍。但有些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些学校应该尽快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就业指导科、就业管理科和就业信息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学院交给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任务。

众所周知,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有奉献精神的就业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国家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能否顺利地贯彻与落实,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的素质高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必须紧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适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培训,不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调研、分析、科学预见能力、公关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真正为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级主管部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强化服务意识,做到服务意识定位,服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必须烙印在大脑意识的深处,落在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实际行动上。要改变以往一些部门在利益驱动下承办或组织人才交流会的局面,不能将毕业生作为创收的对象。

二、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大基地,加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联系和沟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同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一样,主要依靠市场自身来优化、选择和配置。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形式,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要做好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创新点。解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无疑也应该从这一“切人点”人手。

吉林大学校长最近提出,吉林大学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吉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做到以大基地促大市场,以大市场促大就业。所谓的“大基地”就是将与吉林大学有长期的、较稳定来往的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基地。许多高校可以借鉴此宝贵的经验。以我们东华理工学院为例,我们学校经过四十多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累和努力,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单位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校友遍布这些就业单位。我们可以以校友为纽带,建立与这些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在用人信息的收集方面能够使我们优先获得,从而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争取主动,让我们在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根据地”,以基地为“根据地”向全国就业市场进军。一旦我们的就业大基地建立起来,通过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用人单位与社会的广泛的接触,就会形成我们学院在就业市场的“辐射点”。从而有助于我们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度重视非毕业班学生就业引导工作

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够解决的。现在,国外大学里就业指导并不是在学生面临毕业时才开始进行,而是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了,并且一直贯彻到毕业。国内许多名牌高校也在这方面的工作上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我们要结合学院实际,早动手,抓成效,从政策和宣传上,拉动大一、大二、大三等非毕业班学生提前向就业的终点“冲刺”。

首先,强化前瞻意识。通过学习多种渠道和办法帮助广大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和自身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了解当今时代所需求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和参与社会激烈竞争必备的条件,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如有一些在校生片面强调学生干部经历,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所谓的“学生仕途”上,忽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有些学生片面重视社会经历,因此,在校期间大量在外兼职,如搞家教、做推销和开小店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兴趣的减退等,这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要引导学生主动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科学分析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自己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掌握自己的情绪、意志和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发展的兴趣,树立自己的奋斗志向,掌握自己的长短利弊,增强自己对周围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

再次,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和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以后面试过程中所需要的勇气,领略耕耘与收获的真谛,同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竞争观念。在对今年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有少数同学内心存在不良的竞争观念,其中有这样一件事情:南昌一家厅级事业单位来我院招聘毕业生,竟发生同寝室的毕业生为了争同一个岗位而暗中捏造其他同学有不良行为的事实,并向该用人单位的人事科长汇报,最终导致该用人单位放弃了招聘,理由是该校学生思想素质太差。围绕“自尊、自信、自强”的主题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活动,增强学生们直面挫折的意志,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求职道路、人生道路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作用

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我们东华理工学院也不例外,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研究。目前,不少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是有毕业班的系都开了,但效果并不明显,课程大多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教育。有些学生上完课后连国家和省级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有起码的缓派和改派政策都不清楚。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利用有效协议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曾有个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协议书意见栏里写的同意试用,与同意录用在法律效果上是一样的。

可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毕业生在踏上求职的道路上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让他们在具体的求职实践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高校的教务部门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研究生和专科生应该在研究生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本科生最好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计算学分,作为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掌握择业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技巧,进行职业目标和就业心理的调试和指导。在做好择业、就业以及创业的各种准备的同时,应大面积开展“双选洽谈”的模拟演练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加强面试时礼仪的修养等。各类高校的就业部门在每年召开的大中、小型的双选会上也应该有组织地安排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让他们在真实的双选会场上接受锻炼。可以适当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各地人才交流市场上有目的地现场观摩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是怎样参加面试的,取长补短,达到增加实际经验的目的。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上,必须让学生们自己了解一下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从而更加明确在学校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动力。

五、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学校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过去毕业生就业实行统包统分,是一种权力功能的体现。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要求的是服务功能的完善。虽然学校不再承担包分配的责任,但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承担着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义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要本着为国家、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四为”精神,抓好每一个就业的环节,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有些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和束缚,留恋公职、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有些毕业生还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错误思想和观念,缺乏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的定位不准,包括不少大学生的家长,这种观念还很严重,还停留在过去国家把大学教育办成“精英教育”的时代,认为大学生毕业就应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出力少、工资高、待遇优的单位J。工作艰苦,工资水平低一些的单位有些毕业生就不愿意去,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大多数不愿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有些毕业生攀比情绪较重,或是高估自己、好高骛远,有些情绪多变。

我们要引导毕业生树立走“立交桥式”的就业道路的思想。首先,要树立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其次,鼓励毕业生提高自己的学历,继续考研究生。再次,鼓励有经济条件的毕业生出国深造。

六、明确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工作网站。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所有行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管理,自然而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化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保证,传统的就业管理工作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前或就业过程中缺乏与用人单位广泛的交流,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政策宣传不够及时到位,毕业生需求信息收集面窄而且比较被动等,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过程中信息流失及效率低的问题。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9

一、毕业/i几基本情况与就业形势分析

ao o}年吉林!_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i几共有1338人其中男/i几} os人女/i几s}s人/i几源来自m个省份。截至200年9月应届毕业/I几已有近1 30()人就业其中超过so%的毕业/I几在东北三省就业其他毕业/I几的卞要去向为珠江三角洲、民江三角洲的经济带以及北京、天津、山东、)、一西等地。个校m个专业的毕业/I几就业率靠前的专业有扫L电设各维修与管理、化学!_程、扫L械设各及自动化、!_业分析与检验、数控技术及应用、市场营销、应用电r技术、计算#J L应用技术等。毕业/I几就业形势好转表现出以下儿个特点

技术类专业抢乎文科类专业竞争一激烈

从200 4年开始连续3年化!_设各与#J L械、化学!_程、数控#J L床等与制造业相关专业的.佰职毕业/I几受到了省内外用人中位的争抢市场营销、计算#J L应用技术、电r商务等专业的就业需求显现出增民趋势经贸英语、)、一告电脑制作、证券与投资等专业供求矛JH突出求职者竟争激烈经济、法律事务等文科类专业毕业/}几面临着史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一。

一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卞架道

自2004年以来大多数毕业/}几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有的毕业/I几竞聘到上海、匕京、深切}等外资企业。

三社会认可“双证”持证上岗就业小愁

学校开办了29个专业个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实践证明个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制度有效地提}佰了毕业/I几求职就业的能力和适应-r}。

四产学通畅“训一单”培养成强势

aoo}年应届毕业/i几保持了较.佰的就业率其卞要原因就是产学结合的办学途径通畅。毕业/i几在正式进入人才一市场之前已有一部分被合作“训-中一教育”企业接收。

五就业才市趋于理智需求方卞动降低门丰监

鉴于产业结杆J调整而出现的/i几产一线.佰技能人才的短缺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类型的特殊需要已经开始从过去的中一纯“石学历选人才’夕转向“以能力选人才一’夕。

六改变观念放宽眼界就业

_、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才一培养模式小适应是关键问题

一此I佰职院校没有按照产学结合的发展途径办学仍II1按照传统的“三段论”组织安排教学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严重脱,yi实践环,yi仍摆脱小掉验证性的实习内容“双证书”制度缺乏针对-r}。这导致了学校办学特色小明显人才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

一办学条件小具各是卞要矛JH

高职院校并非对市场需求小敏感而投入小足才是制约办学效益的卞要因素。相当数量的新建I佰职院校只是依靠收取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支出。发展资金的医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就业途径小通畅是制约因素

一是户籍壁皇制约“无障}a就业”。一此大城市出于地力保护的考虑对外省市毕业/}几在本地就业采取了限制落户的做法造成.,J职院校学/}几异地求学容易、异地就业很难。_是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史难。如城市街道、社区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但.,J职社区管理专业毕业/}几很难进入街道就业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存在问题。三是人才市场中介作用还未完个到位部分人才市场日前还处于被动地接收供求双方的“访问’夕。另外一此学校与用人单位直通式的“体外循环”也弱化了人才一市场的中介作用。

四毕业厂l几择业心态小适应是重要l漳碍

除了要求毕业/}几具各专业知识外用人中一位史注重毕业厂l几的综合素质。对于部分毕业厂l几存在的好.,J远、眼I佰乎低、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小少用人单位表示这此应该归咎于毕业/}几在校期间的“修炼’夕企业小会承担对毕业/}几这方面的培训少戊本。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会成为毕业/}几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小科学、学/}几个人一技之民的欠缺、整体综合素质小.,J以及“I佰小成低小就”的择业心态使得“无业可就”与“有业小就”的局面相伴出现。

三、促进就业的改进对策

个面推进.,J职院校教育就业导向#J L制的发展

解决I佰职院校毕业’I几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I佰职院校要在以就业为导}句的前提下坚持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改苹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评估、投入、调整、推动的过程力求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使人才供求逐步走向动态平衡缓解I佰职院校毕业’I几的就业长力。

_大力推进.佰职院校“无障石寻就业”#J L制的实施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10

首先,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其次,本人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本人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党、爱社会、爱公司,道德品质良好,为人诚朴。在实际工作上,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以事业为中心,团结同事,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具备严谨的规章意识,遵纪守法、工作勤奋、办事踏实,是一个政治可靠,思想上进的同志。

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学术水平。

本人于2001年中专毕业于广西交通学校公路与桥梁专业。虽然专业学识起步不高,但本人在实践工作中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单位的项目部里,从施工员、测量员开始,到质量员、施工负责、技术负责、项目经理等管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实践提升。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工作,一次次勤勤恳恳的摸索。在工作实践同时,本人也不忘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准。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并于2006年通过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2013年通过函授学习获得桂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技术大专文凭,继后于2017年获得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文凭。工作的同时,本人一边理论学习,一边工作实践,能较好的学以致用。在17余年的技术工作经历中,逐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管理本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能协调一般中大型工程的技术工作和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已具有了较高的学识水平。

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电脑知识与网络知识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本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通过学习,本人掌握了basic语言编程软件,并于2009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获得二级合格证书。熟悉电脑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能够使用AutoCAD绘图软件。不断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节约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效益。

四、工作业绩

本人从2001年毕业至今,17年以来一直从事于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从事过大型公路桥梁建设(二级公路、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也从事过大型市政配套工程的建设管理,自受聘工程师职务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果作如下:

简1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11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扩大职教影响。

我们通过“行千里、进万家”活动、以及新闻媒体各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向领导宣传,积极争取他们的重视;向社会宣传,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形成共识。我们通过大量宣传,宣传了职业教育、宣传了招生政策、宣传了学校,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了职业教育氛围。仅近年政府和各方面就筹资二十余万元建成了到校园的1公里水泥路,安装了漂亮的路灯,方便了师生。

二、优化育人环境.熏陶学生情操。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在全县率先建成花园式学校,发动师生,通过劳动使学校的路、场、舍、园,花草树木和谐成景,相映成趣,投资十万余元的文化长廊一个傍山依水,古色古香,文化底蕴丰厚,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佳境;一个集停放车辆、法规教育于一体,随时警示提醒师生的行为。巧妙设置的警示牌,刻意提炼的办学观念,激发学生做老实人,做有志人。“远志、博学、创新”的校训,提醒学生为了明天,今天要努力。计算机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让学生明确是非,规范网络行为是学校抓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通过网络安全事故的报道,警示学生,随时提醒学生正确取舍网络信息,在网上谨慎交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使其在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帮成才者圆大学梦,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教学常规,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一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检测细则和教学奖惩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检查教师备课、讲课、听课、说课、作业批改、月考等。二是经常开展“汇报课”、“公开课”和教学大比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专题研究,仅今年就有10篇教研论文在市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有33篇教研论文在县级刊物上发表,27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十堰市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招生及就业制度改革研究”基本结题。学校编辑教学论文集两本。三是对学生突出技能训练,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上岗就业的需要。四是加大教学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投资五十多万元份购置了一台新的投影仪,添置了60台多媒体电脑,建成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多功能教室。五是突出抓好毕业班管理,确保高考上线人数。2004年首届高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我校综合高中学生周文林以590分的成绩成为全县高职高考状元,第三名,第四名也均出自我校。

四、面向市场办学,助有志者走上创业路,服务农村经济。

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集职业中专、综合高中于一体的综合学校,我们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保证有升学要求又符合条件的学生园了大学梦,又对需要上岗就业的中专生一次性妥善安置就业。学校一是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就业牵动着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的心,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质量,严重地影响当年的招生,必须花大气力抓好,学校在人员特别紧张的前提下,成立了毕业生安置办公室。二是学校在千方百计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入学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就业指导课、上岗前培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上岗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多方合作,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上岗后,坚持跟踪服务制度,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随时与他们交流思想,解决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加上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联系考察跟踪服务费用太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径”。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在解决中职学生就业问题上多做工作,为他们顺利就业寻找出路,尤其是提高就业的收入水平。

一、强化政府行为、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认真研究对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学校同样加以指导和管理,主动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迅速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人力资源流动渠道,严厉打击人贩子,不让毕业生流入非法中介机构。

其次,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就业网络,保证信息真实、透明。这种信息应主要来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使社会学生、家长真正信得过的部门,而不能过多来自于中介、甚至是个人。向公众的各种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审核,最重要的是建立官方的信息网络,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给中职毕业生就业上岗提供帮助。劳动人事部门应时刻掌握学校人才人力资源储备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及时组织和安排毕业生就业。学校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及时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校际间应建立起人才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12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

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存在着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超过了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这一层次数量的需求;二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和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尤为突出。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从“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市场也由以学历为主导变为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就业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变化,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统包统分”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或是过分依赖家长,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缺乏忧患意识,不能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校期间不能打好专业基础和锤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追求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等稳定工作以及追求薪酬高、名气大的岗位的心理,非某些单位不去,耽误了自己对就业时机的总体把握。

3.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首先,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理论和科研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性差,专业知识单一,缺少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最后,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在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踏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而且也缺少就业岗位对自身其他能力要求的认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职业技能。

4.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工作研究,从而指导和推动本校的就业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在研究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不能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的缺点。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就业门路不仅仅是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面向市场办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区产业经济特点,增设和建设品牌及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新老学科的整合调整,大力扶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是暂停或是减少就业困难的专业。

(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一样,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确保课程设置尽量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顺利接轨。

(3)要注重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兼顾甚至是加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所占的教学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有统一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要理顺各级就业工作机构关系,明确目标、任务以及明确的工作步骤,增强就业工作的组织性。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建设,包括就业目标管理、就业工作队伍管理、就业激励机制、就业工作保障等,使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要注重一线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注重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就业知识面,锤炼其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的能力和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切实落实奖励机制,并在地位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机会。

3.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更新,不单单是指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就业观念的更新。

(1)毕业生应该端正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参加应聘活动,改变寻找终身职业、非国有单位不去的想法,依赖家人等找工作,盲目追求高薪以及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的误区。 转贴于

(2)学生家长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如过分重视到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主导孩子的就业方向;缺少就业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眼光,只关注当前的焦点工作岗位等等。要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观念,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就业情况。

(3)高校也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就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如政治辅导员,不应把自身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解答政策性工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心理情况,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1)夯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就是在校期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要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解决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是对口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

(2)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注重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职业素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毕业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业以及创新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包括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加强项目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取就业门槛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5.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行业,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联系目标区域和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发挥其资源优势,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组织单位到校举办专场咨询会;通过高校的校友资源、毕业生资源,构建就业资源网络等等。

最后,高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的同时,应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主动吸引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工作,增强信息的有效使用,注重就业资源的积累

及时、准确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应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出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如高校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员、QQ群等,及时通知到毕业生;再次,要注重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有效的或是产生了工作成果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建立优质信息资料库,方便以后就业工作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途径和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YB2012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20-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只有依托市场机制,才能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有效充分就业。

一、市场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

1.市场机制的内涵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确立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位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场所。作为一类高级人才市场,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属性而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市场主体的特殊性。有市场,就会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市场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种特殊商品。大学生与培养人才的高校是这个市场的商品供应方,用人单位则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

(2)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同时进入社会求职,加之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又相仿,使得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取胜,只能依靠自身的竞争实力,否则就业困难,甚至被淘汰出局。这就迫使商品供应方即高校和大学生迎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实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3)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主要包括高校独办或高校联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各人事局举办的就业市场。无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单位一般是本地区的,所招聘对象也大多是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区域性较强。在无形市场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中央就业部门与各地就业机构、各地就业机构之间关于就业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还很欠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并且区域的失衡性也愈显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市场机制障碍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条块分割,信息不畅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十分重视。各省市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各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类型多样的就业市场。但这些就业市场却是各自为阵,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信息辐射力和扩散力不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疲于奔命,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的寻才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号指示作用不强,供求交换难以形成。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环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场规范运行,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首先,劳动人事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依然保持旧有传统。很多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生源毕业生设置诸多限制条件,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繁琐,造成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不畅,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不相适应。其次,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缺乏规划和鼓励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机构对求职大学生进行欺诈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财税减免力度不大,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来说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创业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但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基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创业教育支持不够,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面临融资难、高风险、低回报的窘况,高校毕业生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3.大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等院校很多专业设置没有面向市场需求,仅仅是以现有师资力量或传统产业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滞后,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过于强调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原有的“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转变,但是现状却并不乐观。大多数毕业生或是对自我评价较高或是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就业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地域选择上,更多地考虑京、沪、穗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愿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远贫困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偏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和农村乡镇;在职位选择上,偏向于所谓的“管理岗”、办公室,不愿到基层一线。这种不良的就业心态导致少数部门和职位竞争相当激烈,人为造成就业困难,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空间内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机制的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这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1)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这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和调节,对于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进行政策引导时,尤其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规模,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导向机制及其各种政策配套措施,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力。

(2)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切身利益。政府应该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消除旧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壁垒。要尽快制定关于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设条件、交易规则、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欺诈行为,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均衡铺平道路。

2.加强社会支持和服务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对毕业生家庭而言,家长应该克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子女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依靠自身实力去找工作,敢于尝试自主创业。对用人单位而言,要摒弃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借机压价的行为,注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现在充分的大学毕业生资源,加强人才储备,给予招聘的毕业生合理报酬;同时,密切与高校的合作,进入校园开设职业指导讲座,提供实习岗位等,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而言,要规范自身组织管理,建立自律、诚信的自我监督机制,使自身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1)进行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再结合自身师资、特色等资源,找准定位,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合理减少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吻合,发挥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应有作用。

(2)重视素质拓展,提高就业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要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3)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导。第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该予以重视,提高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的素质,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点求职技巧、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等。其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从认知阶段起步,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教育,引导学生做好面对将来就业创业挑战的准备。第三,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般性的传授求职择业方法的课程外,还应结合现阶段实际,增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比如KAB、SYB创业实训课程,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化。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培养

(1)更新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大学生要抛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业身份等级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也不攀比从众,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调适,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2)增强主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精专业知识,并注意学以致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要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化不畏挫折、创新创业的意识,以积极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

[2]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