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散文实用13篇

描写雪的散文
描写雪的散文篇1

1、《雪》作者余秋雨,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未曾见着它。去年在福建,仿佛比此刻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

2、《寄小读者》作者冰心,四周山上的层层的松枝,戴着白绒般的很厚的雪,沉沉下垂,不时的掉下一两片手掌大的雪块,无声的堆在雪地上。

3、《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4、《阳关雪》作者余秋雨,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雪的散文篇2

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写

描写雪的散文篇3

二、理清了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通常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写景类散文常用的时间顺序:首段以“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统领全篇,后面分“春四月”、“李子熟了”、“每逢深秋”、“树叶落尽”四小段,依次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这四小段又都以空间为序,且各有特色:二段以满树李花起笔,到满地落红止,是由高到低;三段由院角的栀子写到院中的梧桐,是先四周后中间;四段由屋前黄菊到屋后银杏,是先前再后;五段由落叶到星空,是由下及上。其中,二、五段以高低论空间,三、四段凭前后左右定方位,描写顺序两两呼应,既全面系统,又清晰准确,使文章层次分明,表述自然得体。

三、驰骋了丰富的想象

看到晴空下静态中的满树李花,想象它们随微风飘然而下,犹如满院飞雪的样子。看到优雅闲寂的黄菊,联想起“独怜细菊近荆扉”、“海内文章落布衣”的美妙诗句。还有“很少遮障”的星空,就像某种纯净、率性的人格,让人欣喜、艳羡。尤其是“李子熟了,每当沾满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咕噜噜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一段中,遐想出的那幅闲适、温馨的含饴弄子家居图,即使世俗中的追名逐利之徒,看后也会怦然心动,暂时卸下所谓的“理想”与“抱负”,产生“不羡功利,羡亲情”的人性回归。

描写雪的散文篇4

课文中写到,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向火”仍觉寒冷的林冲才寻思去市井买酒御寒,才会在买酒途中遇见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料场才会被吹撼,压倒,加之天气寒冷,因此无处藏身的林冲不得不到山神庙栖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后,用石头顶住大门,才阻止陆谦、富安等人径直进入山神庙;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本回小说情节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交代天气情况,增强故事的生活气息和真

实感

林冲初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交割完之后,林冲也“坐下生些焰火起来”,然而“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故前往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迤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作者通过对风、雪、火的正侧面描写,叙说天气寒冷,交代了天气情况。同时,也使“向火”犹觉寒冷的林冲外出沽酒,并在沽酒途中巧遇山神庙,为下文草料场被雪压倒后的林冲提供了栖身场所,并给林冲得知真相提供了机会,这些环境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故事的真实性。

三、渲染气氛,促使人物性格突变

环境是为了给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一个活动场所,所以小说中环境描写,通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火对林冲人物性格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到“愤”起反抗的突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林冲在“彤云密布,朔风渐起,纷纷扬扬”的大风大雪背景中来到草料场,在风紧无火的山神庙栖身,处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下,林冲依然想要安分生活,这体现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然而,小说结尾部分的草料场突然生起一场大火,仇人间的一席对话,驱散了他胸中的软弱怯懦,更是烧起了林冲心头的万丈怒火,林冲想要安分生活的想法被“风”吹得无影无踪,被“雪”浇灭得烟消云散,他最终不得不走上反抗道路。风、雪、火构成的环境促使人物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四、步步渐进,揭示小说主题

描写雪的散文篇5

景物不同,作者融入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亭亭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粒粒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闪电般的凝碧的荷波,和谐的旋律,等等,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另一类是曲折幽僻阴森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色,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即使是同一景物,作者着笔的角度不同,所写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融入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同是雨,余光中着眼于凄清――“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凄凉冷清的乡愁之情;而郁达夫则着眼于悠闲――“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微雨寒村的江南冬景的热爱。一凄清一悠闲,相去何止万里?因此,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二、把握关键语句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些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以夜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想摆脱却摆脱不了,想超脱又超脱不成,所以文章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的关键句:“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屋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快把握这篇文章的抒情脉络。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情感与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描写雪的散文篇6

苏雪林,其实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就与冰心齐名,并与同时期的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并称为“珞珈三杰”。她的作品,独具特色,语言富有诗画美,情感率真动人,风格清新自然,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试从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集《棘心》入手,探索她早期作品的“四美”境界。

一、诗的意蕴美

苏雪林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她资质聪慧,对于私塾先生讲解的文义能很快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她熟读唐诗三百首、《古诗源》和《古文观止》,这些积累奠定了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她的诗才是骄人的,《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先生读了她的旧诗集甚为赞叹,赋诗:“此才非鬼亦非仙,俊逸清新气万千,若向诗坛论王霸,一生低首女青莲。亦吐风雷亦散珠,青山写集悔当涂,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中国有大苏!”曾公对传统文学的修养很是深厚,评诗的尺度也是高人一等,一般不轻易赞人,由此可见苏雪林的诗才是相当了得的。在她的《绿天》《棘心》中都体现了这种诗的古典意蕴美。

《绿天》是苏雪林散文中的代表作,细腻诗意的展示了她新婚的点滴生活,虽有评论者说是谎言,但不乏真情。作品看似散文实则是一部优美凝练的散文诗。她把新婚夫妇的热恋写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别样的纯净。在她的笔下,鸽儿,蝴蝶,蜜蜂都有了人的情感,它们像人一样恋爱生活,有了人的忧愁和喜怒。她把自己思念丈夫的梦境比作“一朵睡莲”,娇羞美丽却圣洁,展现了新婚的羞态,类似这样的比喻、象征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用天真,童趣的心来描写她所见到的景物,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相敬如宾夫妻生活的渴望。她的语言典雅,温婉,含而不露,既不像苦咖啡味那样浓烈,也不像白开水一般清冽,别有一种味道。她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外在的生物上,借那些生物的行为展现作者自己的期待和渴望。读来自然清新,不觉矫饰。

《棘心》中,有“轻风和树叶温柔的亲吻,飞虫振翅的薨薨声,繁星的絮语,草木的萌芽,宇宙的叹息”对自然界景物拟人化的描述;也有“她将自己的人格溶解于大自然之中”对人自然化体验的描述;更有“落花挟着清香,簌簌疏雨似的,点着人身,给人一种恬静的诗意。甚至教你于不知不识间,瞑目跌坐,沉入忘我忘人的三味的境界”对物我融于一体的描述。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叙事长诗,言语间流露的诗意自然生动。小说没有曲折波澜的情节,有的只是家常絮语般的真切,是作者自身经历及内心情感的诗意描述。

二、画的色彩美

苏雪林从小喜欢绘画,父亲送她一些四王的山水和吴友如的新闻画供她临摹,她可以画的像模像样。她喜爱画山水画,最爱画故乡黄山风景,这也体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绘画并不是专业钻研,仅仅是个人业余爱好。然而这样的艺术潜质使她的创作中时常潜藏着浓郁的画意,描写的自然景物,非常讲究色彩的调配和背景的渲染。 如“草里纠缠着许多牵牛花和茑萝花,猩红万点,映掩浅黄浓绿间,画出新秋的诗意。还有白的雏菊,黄的红的大理花,繁星似的金钱菊,丹砂似的鸡冠,都在荒园里争妍斗艳。”(《绿天》)苏雪林用她敏感的绘画天赋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天空,树林,草地都染上了恰到好处的颜色,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这些文字,既有从视觉中感受到绚丽变换,又有从触觉中感受到的动感变化。这些蕴含诗意的画面,时而是粗笔勾勒,时而是工笔细描,色彩的搭配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的行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描写色彩中,苏雪林尤喜欢用“绿”字。她的笔名“绿漪”中也含有“绿”字。 “绿”象征了生命的长青,是对生活乐观心态的展示,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映衬了她一生的刚强与坚贞。这和作者的一生的遭遇是相得益彰的。

三、 情的率真美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文章如同做人一样要有真切的感情,情真才能动人。苏雪林也是这样的。她的情感世界是率真的,她不论写文还是做人,都是一个敢怒敢言的率真之人,她从来都是直抒己见,毫不做作,不同流合污,不虚伪,力做“真”人。

小说《棘心》可以说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处于现代和传统两难处境之下知识分子女性杜醒秋的生活爱情经历。这一经过的描写与她自己的经历是一致的,可见其坦诚。这其中她依恋母亲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她的深情。她在给中国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忆念母亲,如此缠绵,如此颠倒,真出乎我平生经验之外,想古人之所谓离魂病,男女陷落情网时之相思,其状味也不过如此。”她对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母亲是一切美德的综合体:贤孝、谦逊、忍耐、艰苦等。这种真挚的爱母情结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没有丝毫的作假。

她对未婚夫的感情也是真挚动人的,她主张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异乎寻常的庄重和严肃,她认为恋爱,不论是身体和精神都应有一种贞洁,而精神贞洁的重要更甚于身体。她要把完整纯洁的一颗心献给未来的丈夫,同时也要求对方是同等的对待自己。书中邀叔健来欧结婚后那段描写刻画的尤为生动,弥漫心中的温柔情感深深密密的缝入衣服中,一针一线都是深情,细致的描绘出一个含羞带怯盼望恋人的少女心态,此为情深之极致。这样真挚的感情怎能不动人?

苏雪林的率真品格反映到她的行文中,使她在文学上也力求“真”,她曾引用曾朴的一番话来说明文学的“真”。“真就是文学的体质。就是文学里一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作者把自己选采的事实或情绪,不问是现实的,是想象的,描写得来恰如分际,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如实地写出来,叫读者同化在他的想象的境界里,忘了是文字的表现,这就是真。”她的一生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真”字。

四、 韵的感伤美

苏雪林的作品中有一股感伤的情调,忧郁的情怀,这也是“五四”初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共性。这群女性知识分子生长在封建社会,骨子里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传统婚姻观思想上充满了排斥可行动上却不自觉地遵守,矛盾的处境,对未知的恐慌导致了她们内在的感伤情绪,尤其是“五四”落潮后。

结合到苏雪林个人来讲,感伤色彩似乎是贯穿作者20年代作品的主色调。从作者的身世背景来探讨更觉得她的作品充满感伤色彩是正常的。她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家庭里冷漠刁蛮的祖母处处压制小辈,陈腐的等级尊卑思想时时禁锢人心。更有祖母对待母亲的苛刻,致使母亲中年早逝,大哥早年留下病疾,种种不幸给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忧郁的童年,对家庭长辈冷漠的尊卑观念甚为反感。童年对一个作家造成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作家整个创作过程中。长大后,求学生涯异乡漂泊体弱多病孤独无助;成人后,与丈夫长期分居婚姻不幸,无奈组成姐妹家庭;抗战胜利后,由于她对共产党的种种误解,远离故土终老台湾。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她形成的性格秉性和文学风格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棘心》中,女主人公远离故土的漂泊感,学业事业的不确定感,爱母情深的思念以及爱情的挫败感等,都触发了她的伤感。从小说第一章“母亲的南旋”中就刻画了母亲离别之际无端悲哭情形,在“赴法”一章,把母亲无端倪的悲痛诠释为一种“预兆”,这种预兆贯穿全文。全文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使人感同身受。其实文中醒秋的思想未尝不是作者本人的意志,是作者潜在宿命观的外在表露。在散文集《绿天》中,作者用“一半的谎言,一半的真情”编织了她婚后幸福生活的美梦,又未尝不是作者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幸福的祈求。这种淡淡的感伤浸透在了一个个美好的图景上,可以说正是作者精心编造的“美丽谎言”折射出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热烈的憧憬。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只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妖娆却不失美丽。而今的我们面对她,应该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还原她的真实性,尽量以客观真实为主,淡化主观评论和过多的学术批评,将她的宜处大加发扬,将她的偏颇客观修正。这才是学术的本真要义。她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清淡雅丽,内涵虽单纯却不失真挚。她的作品是诗画美、率真美和感伤美相融一体巧妙结合的。她的语言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既吸收了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又汲取了人民大众饶有生气的口语。翻开她的作品,四字成语、排比句式俯拾即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她的言词犹如珠玑错落有致,别有风趣。总之,她的文章是以情动人,以文采服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 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8:22页

[2]沈晖.绿天雪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9页

[3] 苏雪林.苏雪林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

[4]周哲波.试论苏雪林作品“三美“境界[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蔡菁.浅析苏雪林小说《棘心》的艺术张力[D].福建: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2005

描写雪的散文篇7

二、 角度选好,印象深刻

写景,就要突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好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等;描写景物的视角有仰视、俯视、平视、正视、侧视、远视、近视等。

一旦将自己融入对象,我们的感官和意识就会灵动起来,描写也就水到渠成了。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讲,眼睛怎样看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就怎样写,内心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视觉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运用了听觉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嗅觉描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出了内心感悟。写出了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这与只用“美丽”、“壮观”等空洞的词比起来,效果有天壤之别。

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手法恰当,魅力无穷

确定所写的景物后,为了使笔下的景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对于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白描、细节、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化用诗词文等。

运用白描,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运用细节,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如《想北平》:“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先写有了“河流边三五人家聚在一个小村子里”的场景,再“点些精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些细节使“悠闲”具体而生动,真是“活像”。

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再如《江南的冬景》:“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篷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这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中发现小石潭就是移步换景。

四、修辞润色,文辞优美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平淡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成语、形容词等。如许俊文的《乡村的风》:“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的风的可爱、温馨。

五、巧用对比,突出景物

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将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对比,写了江南的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在比较中写出了江南的温润晴暖优美。又如《想北平》,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摇?摇?摇?摇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摇?摇?摇?摇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摇?摇?摇?摇北平接近自然

描写雪的散文篇8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描写雪的散文篇9

文/秦禄元

在湖南,随便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起伏不平的丘陵和横竖交错的田野。那遍山遍岭遍河湾的绿色,在断断续续清脆悦耳的布谷鸟叫声中生长。插完早稻秧,绿就更稠更浓了,几乎看不到一点儿黄土地的颜色。

拣一条田埂走上陡坡,便有了树,树丛里住着两三户人家。泥砖墙,小黑瓦,泥砖墙里还埋留着不知哪年的禾蔸,犹如一朵朵小白花。房子被吊竹和灌木厚厚实实地围着,树根连着屋基,竹梢勾着屋顶。一只或黄或黑的家狗伏在门前的台阶上。

道路像网一般地向四周散开,格儿大的套住丘,格儿小的套住田,然后九九归一地打个结,系在农家的小院里。

一对泥脚,树棍似的立在黑色的田埂上,十个和泥土一般颜色的脚趾,紧紧地扣进泥里,像凸出地面的树根,千百次地望着田里的禾苗。

路旁的草长得很快,尖尖的茎叶一个劲地往上爬,想把小道搂进自己的怀里去,小道拼命挣扎,将身子扭得弯弯曲曲的。

牧童赶着水牛,有几个孩子在挖泥鳅,腰间斜跨着一个篾篓。

山坡地里,不时地拱出一尺多高的岩石,底部边缘生出一圈圈青苔,毛茸茸,嫩油油。它为何不去那松软的泥土里繁衍,而却要在岩石上附生呢?岩石上经常放着老人的烟斗和牧童的竹鞭,一个在追忆那过去的时光,一个要将岁月一天天地赶到山那边去。

日头当空,该吃午饭了。四方小木桌,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中间。桌下是三五双长短不一的泥腿。桌上面摆着几只蓝边粗瓷碗,红的腌辣子,青的酸豆角,冒气的是一碗鸡蛋汤,还有一碗红白相映、线条分明的冬至腊肉。大小主人们只管大口大口地扒饭,个个的腮帮子都是鼓鼓的,鼻子尖下挂着的汗珠子久久不得落下。年长者有时从嘴里的饭团中滚出几句含糊不清的家常话,其他人或抬眼或点头或“嗯”一声,但很快又平静下来。几束阳光从屋顶亮处直射到地下,像几枚金灿灿的铜钱。

门口台阶上有女人在喂鸡鸭,手里的响竹吧吧响,嘴里的吆喝声拖着清亮的长音歌一般的美,白细的手臂将金黄的陈谷扬出去,那些钩的扁的啄得地面咚咚作响。

春天里雨水多,只听老天爷一吼,那豆大的雨点就下来了。没两天工夫,田里水淌了,河里水涨了,这个时候,村里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披一件蓑衣,荷一把锄头,日夜守卫在田头河沟。扎起裤脚打着雨伞的县乡里的干部们出来了,挨家挨户地伺候一番。握握那粗黑的手,感动得村民们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天终于放晴,城里又来了剧团,慰问抗涝英雄。人们如醉如痴地听着那浑厚的祁腔和优雅的花鼓调,如果谁能弄个招待演员的差事,那是再美不过的事了。

禾苗变得深绿,人们从田里走出来,半忙半闲得干着其他营生活计,加固粮仓,修补农具,织箩编篓,有的邀上七八个人到山坡上打窑烧砖。那炮筒子式的砖窑,青烟袅袅,炉火通红,窑脚下一张张灰黑的脸在嘿嘿地嬉笑。

从犁套里解脱出来的牛,被孩子们赶上了山,一对对弯弯的牛角,顶着青草往上拱;一个绿色的三月被拴在牛尾巴上,晃晃悠悠地上了山……

【专项品鉴】

作者描写了湖南的农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零零散散的田地、曲曲折折的小路,写到勤劳朴实的人、简单质朴的农家饭,借助这些描写,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就是借农村乡土之景,抒发了浓郁的乡土情感。

首先,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作者描写的是湖南农村的景物,文字朴实,但不乏生动。在对充满绿色的小河、田野,零零星星的住户,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赶牛的牧童,喂鸡鸭的妇女的描写中,处处洋溢着一股农家的味道,每处景物都流露着农村的气息――质朴平和,憨厚勤劳。

其次,描写按照写作顺序,合理安排。文章从一开始的田野小河和种好的禾苗写起,写到一双双站立田头的泥脚的期盼,写到等待禾苗成长中的悠闲,一直写到雨水暴涨,人们对禾田的护卫,当禾苗日渐浓绿,牧童又开始了放牛的日子。作者虽然偶尔插入妇女的活动,农家的吃饭时光,但整个行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步步推进的,在这个主线外,作者散开枝叶,描画了一幅农村的图画。

再次,描写融入丰富情感,情景交融。作者的行文语言朴实,在慢慢推进的叙述中,把湖南农村劳动生活的美丽画卷展示出来。偶尔运用的修辞,在朴实的语言中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韵味。一份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乡村味道的迷恋之情,完美地呈现在对景物的一描一画中。

【借鉴指津】

借景抒情,抒感是主,借助景物是次。运用此种方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观察,细致描写。对所写的景物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才能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才能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在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等,让景物充满美感和活力,让情感更好地得以抒发。

二、手法得当,顺序合理。写作中,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对比手法等,让所写景物更具有层次感。如果所写景物过多,还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如从高到低、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

三、融情于景,情随景生。借景抒情,是先有情,后借景,所写的景物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点和倾诉点。写作时,要把情感完全倾注在景物中,把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注入了感情的景物自然也就满含情感了。

【我仿我秀】

飞舞的精灵

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 赵贝宁

季节的脚步早已迈入了春天,但春姑娘也许不小心睡过了头,于是那负责的冬啊,没有春姑娘接班,迟迟不肯离去。树木仍旧干枯着,小草也被这反常的天气吓得缩回到了泥土里,只有麦田里露出一片宽阔的绿色。在寒风习习中,天空竟飘起了雪花。

早上醒来时,只有六点多,这时,人们大多仍然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但雪精灵啊,却到来已久了。看,它飞舞着,挥洒着,如一位高贵的灵魂舞者,舞去喧嚣,舞去尘埃。不一会,屋顶上,天井里,柴垛边,都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雪。可能飞舞了许久的雪精灵有点累了,想稍微歇息一下吧,雪花落得越发稀疏。

离开温暖的被窝,推开门,却发现,门前的雪与大街上的雪有了一个明显的界限,原来屋内的温度让那些精灵不敢走得太近。雪花轻轻地落到地上,悄无声息的,好似怕惊动了人们的美梦。站在门口,看着那一片洁白的雪,我竟不忍踏上一个脚印。

过了许久,雪精灵累了,似乎离开了,空中飘起了小小的冰粒,它不同于雪花的温柔,你听,“沙沙沙”,似千军万马从天空大踏步地奔腾过来,又似睡眠醒来的蚕儿贪婪地蚕食着桑叶。这与轻飘飘的雪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雪儿啊,是那么有耐心地轻轻飘下,让人不禁想起妈妈的手,那满怀着爱的手轻轻拂过你的发梢,你的眼睛……

雪似乎不适合这个季节,所以它留下自己的这一抹最后的温柔,又悄无声息地离开,把这迟来的春天留给了像孩童一样顽皮的细雨。细密的雨丝不消一会工夫,便把房前屋后的雪融化成了水。这调皮的细雨呀,就这么轻易地把雪妈妈给盖的一层薄被,瞬间踢蹬了个干净。

这群飞舞的精灵,渐渐离去了,一定是要追上还未走远的冬天的脚步吧。挥一挥手,温柔的雪精灵啊,明年再见!

【针对点评】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一场飞舞在初春的小雪慢慢融化、慢慢离去的情景。文章句句带情,满含对小雪的热爱赞美。

描写雪的散文篇10

江南之雪――优美的意境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对江南的风景“并无敏感”,并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但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富有婉约诗般的意境之美。在我们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上盛开,血红、白中隐青、深黄与冷绿交织成春的色彩,蜜蜂们似乎也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的雪地里忙碌地塑着雪罗汉,父亲也踱过来帮忙。他们用果核嵌雪罗汉的眼,用胭脂涂唇,雪罗汉目光炯炯,嘴唇通红,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温暖的故乡、让人感到安逸的故乡。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样明媚的笑容。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融化一切坚冰,让人情意缱绻,让人感受到鲁迅先生也是充满温情、富有童真的。南国的雪景是那么的美丽,那样的富有生机,为人们捎来了春的消息。这是作者在当时严酷的现实斗争中愉悦、开朗、奋进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向往美好未来、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寄托。

朔方之雪――壮美的意境鲁迅先生认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他说过:“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具有边塞诗一般的雄浑意境。在这种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生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自己。我们读着这些文字,感到自己好像也要顶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同去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景物特点对比――营造遐想空间

暖国的雨单调不幸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贯通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借以引出下文“江南的雪”;二是将之和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埋下伏笔。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散发出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清新,内涵丰富。一开始用“滋润美艳”四个字概括出江南雪的特点。接下来,为了让人感受到江南雪“滋润”的韵味,鲁迅连用两个比喻,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作比,一虚一实,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为了让人领略到江南的雪“美艳”的精彩,作者又如同手执画笔,用丰富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图画: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作者又以“仿佛看见”“听得”蜜蜂们忙碌地飞着、闹着,为江南雪的“美艳”平添了许多生机。作者把这幅江南雪景图描绘得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但这还不够,还须用工笔画上美好纯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烂漫,是何等的聪颖伶俐!这才是江南雪野上绽放的真正的春花啊!这欢乐、这情趣都一齐融进了“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图里,怎不让人魂牵梦萦?

朔方的雪自由奋飞随着雪罗汉的消融,作者的思绪从记忆之中飞回到现实生活中。作者犹如从梦中醒来一般,用一个“但是”转笔,一改描写江南雪景图时舒缓、平和的语气,而以急促、昂扬的笔调,描画出朔方雪景图。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难以融化。因此,它能以旋风为动力“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烂地生光”。面对由漫天飞舞的朔雪造就的“无边的旷野”和“凛冽的天宇”,作者着力从三维的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飞舞的雪花的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挡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雪花飞舞的壮丽景色中,禁不住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思绪万千。他凝视着“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雪花,联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凸显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昂扬奋发、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感情倾向对比――传达追求向往

从鲁迅先生叙写两种雪时所用的句式可见其感彩的不同:在描写江南的雪时,多用长句和修饰语,给人以平缓、温馨的感觉;在描写朔方的雪时,所用的语言简洁有力,让人感觉急促、粗犷。从描绘的雪景上也可见其感彩的不同:江南的雪滋润艳丽,晶莹娟秀;朔方的雪枯燥单调,孤独苍凉。更有动静上的对比:江南的雪宁静雅致,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朔方的雪则“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好似玉龙腾空,有一股擎天撼地的力量。

描写雪的散文篇11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描写雪的散文篇12

美文共赏

晨雾

〔奥地利〕费利克斯·萨尔腾

现在,清晨的草地经常笼罩在一片奶白色的雾霭(ǎi,云气)之中,大地撒满晶莹洁白的霜。斑比喜欢这样的晨曦(xī),喜欢看着雾霭从草地升起或忽然从天而降,再随着阳光到来而飘散离散的情景。

(孙晓峰译,选自《小鹿斑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学以致用:这段文字写雾的颜色和变化,很简单,却描写得很优美。

山雾

贾平凹

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shū)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选自《贾平凹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学以致用:本段文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容起雾是“起身了”,雾在这里,像是“滚雪球”的孩子,树木,山林也是有感情的,在雾里“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最后,这个“孩子”玩腻了似的,“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夜雾

林清玄

有一回,从滑雪会走回松雪楼,忽然察觉路上有一层雾,一下子浓了过来,一下子又散了开去,那真是一种奇妙的经验,仿佛走进一个雾帐,雾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都感觉得到;又仿佛行舟在一条雾河,两旁的松涛声鸣不住,轻舟一转,已过了万重山,回首再望,已看不见有雾来过,看不见雾曾在此驻留了。

(选自《林清玄经典散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学以致用: 本段文字对雾的描写,重点在于比喻的运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读来如亲临雾中,真实可感。

春雾

〔法国〕福楼拜

描写雪的散文篇13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

⒈概括描写, ⒉肖像描写, ⒊语言描写,4动作描写,

⒌心理描写, ⒍细节描写7.神态描写

景物描写

⒈ 静态与动态⒉ 客观与主观⒊ 反衬与对比

按特征分类

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

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衣着、神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