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阅读能力论文实用13篇

阅读能力论文
阅读能力论文篇1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如:《小巷深处》、《藤野先生》等。

启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注意贯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注重阅读教学的三要诀:笼块——勾连——循序,先字词,再句段章的阅读教学法既违背学生的阅读心理,又违反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无论哪篇文章都表现出严格的整体性。故阅读教学要先笼观整块内容,前后勾连照应,遵循阅读材料的内部结构顺序分析,也就是说树立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进入作者写作时境,产生情感共鸣),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接轨(用过去的经验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接轨),架桥(帮助学生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等渠道上整体感知文章。实践证明,只有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

对于鲁迅,初中学生略有了解,知道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学习《鲁迅自传》,大多数学生只能了解到鲁迅的家庭情况、读书求学的经历、主要作品等内容,而对鲁迅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认识甚浅,甚至全然不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清楚地认识到鲁迅的思想发展和革命精神。而这一点在整篇文章中都有体现且贯穿全文。首先在写少年的家境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不愿作一个乞食者,不愿作幕友和商人所表现的思想;在介绍求学读书经历部分,应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多次改变学业;从作者的工作经历来看,为什么总是辗转奔波,漂泊各地。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些与鲁迅的思想、性格、精神密不可分:少年时由于家境衰败寄宿他人家中,而鲁迅不愿这样生活下去,说明他自尊心强,性格倔强;稍大后,不愿走同乡没落读书人常走的路——作幕友或商人,可以看出鲁迅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不愿与统治者为伍,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愿以经商为业,贪心钱财,惟利是图。读书后之所以多次改变学业,是因为他想寻找一条最好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表现鲁迅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后改为学医,表明鲁迅想通过医学救国,最后弃医从文,表明他想通过文艺改变国民的思想,走文艺救国的道路。鲁迅后来辗转各地,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为反动政府所不容,被迫到处流浪。这些思想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只要略加点拨,学生便可以从全文或一些关键语句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清晰的鲁迅来。

总之,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有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略读,有的文章需引导学生精读,如果学生阅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泛泛而谈的表面上,那就不能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形成应有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以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叶圣陶)。正如叶老所说:“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书目:

阅读能力论文篇2
阅读能力论文篇3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阅读能力论文篇4

一、举例分析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例的讲解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思路和规律。如文言文翻译,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且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都给学生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理不清思路,把握不好规律,翻译时就会出现用词不准确或者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如果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片面地强调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译法,而忽略了翻译方法的指导,学生就很难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反之,教师如能通过举例给学生讲解、分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理解、揣摩,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灵活掌握了。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翻译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先找出这句话中有多少个实词(用横线划出来)。第二步让学生逐词直译,译不出来的可引导学生查古汉语字、词典。结果成了“医生喜爱医治没有病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个句子显然是很拗口的。第三步再让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课文的意思把句子梳理通顺,于是就译成了“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这样翻译,意思就表达得清楚明白了。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掌握了一种译法,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在教师诸多的举例教学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阅读能力论文篇5

一、语文阅读能力对于中职生的重要性

虽然中职生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但是语文阅读能力却是他们必备的基础技能。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中职生对于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的接受方式主要是通过课本完成的,所以只有加强对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行动执行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并且直接影响中职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中职学生很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知识视野、形成优良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对中职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二、中职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阅读实践,逐步积累经验。阅读能力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逐步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但是现阶段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却普遍较低,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较难,因为现在没有较好的培养中职生阅读能力的经验,只是按照原有的模式,生硬地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慢慢锻炼能力,这对于自制力本来就不强的中职生来说,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同时,教师经常抓不住要点,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中职生分配给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阅读也是停留在言情、玄幻小说的层面,往往不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这样的阅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提升中职生的素养,所以要探寻培养中职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升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如何真正提高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从课堂上入手。现在的中职生对语文兴趣不足,面对这一现状,要强化课堂阅读。课堂阅读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朗读,也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这样既保证了中职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列出提纲,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读后感等。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体会以及对作者的理解。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在课下关注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从主观上去寻求知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中职生的阅读兴趣被不断激发,阅读能力也可以逐步提高。

其次,在课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中职生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有的学生阅读量也不少,但是对于读物的选取仅凭自己的直觉或好恶。此时可以组织开展图书经验交流会,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书籍、文章共享,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分享自己心得的同时也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也可以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美文朗诵、经典诗文背诵、演讲,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好学乐学、有成就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从根本上入手,持之以恒,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定期对阅读成果进行展示。通过课上和课下对学生阅读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养成良性的阅读习惯,但是也要适时停下来进行反思,及时地反思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以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现在对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成熟的模式,但是我们只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堂内外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新的教学引导模式,就可以很好地提升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让中职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进而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能力论文篇6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生要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要拓展阅读范围。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都不例外。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板块。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着老式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讲解,老师根据阅读材料中的难理解的词汇、句子、段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随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相关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这个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整体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点上:第一,教学设计环节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预习能力好坏与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能力好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判断。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过程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使小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安排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阅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阅读为其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注重把控环节,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变为一时的爱好,要做到循循善诱。

2.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文字、图像、声音等使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对于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深入去探讨,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的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等环节,共同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很轻松的学习。古文中拗口、难理解的句子被声、图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古文阅读材料讲解后学生理解困难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古文等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中的知识难点,为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本阅读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也要合理的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培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课本阅读,那么学生的整体阅读数量较小,阅读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于阅读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寻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会发问,从不同角度去发问。而将其应用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第二,从文章的立意进行发问;第三,从文章中的写作角度进行发问;第四,从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进行发问等等。通过这些发问,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清晰的对文章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中探索出一个自我学习过程和经验,有利的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5.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加大力度促使学生愿意朗读,从读中自然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现在好多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觉得面子上抹不开,可能会被人耻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学生开口朗读、大声朗读、有目的的朗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朗读是一种提高自我阅读能力的途径。教师也可以举办朗读比赛,默读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朗读。

三、结语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要在自身教学上下功夫,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兴趣等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要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倾注起自我的耐心、爱心、真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能真正的从阅读中找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学生阅读能力才可能有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阅读能力论文篇7

二、调动兴趣 提高阅读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阅读能力论文篇8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阅读能力论文篇9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创造性思维,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尊重分歧,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潮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阅读兴趣、开启思路应在学习训练的开始,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为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①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推荐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读物。学生阅读后,会有阅读体验。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畅谈阅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分享阅读体验,并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妙趣。③学生相互推荐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分组活动,课前做好准备,运用多媒体,更直观地向学生们介绍有关作品的信息,使学生开启阅读的大门,走进文学世界。上述活动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习惯,可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的提高,对增长文化底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思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拓思维,解放思想,非常有益处。精读善思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种方法。阅读与写作也是分不开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多写批注,多写心得的习惯。这样既能做到学以致用,妙笔生花,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关于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拓宽视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更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拓宽阅读面,既可以使学生提高积累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推荐书籍。要合理选择书籍,只有读好书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情和国家规定,推荐课外书籍。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必读书目、中外名著,还有报刊,如《读者》《语文报》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使其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

(2)指导学生勤写感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和写的相融合,只有多读,多积累,才会多感悟。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勤写心得,可以针对文章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物进行评价,或写读后感,或写从中得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学生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摘录妙词佳句的好习惯是有益的。教师多检查,也可起到督促的作用。

四、关于阅读方法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执行,还要从范文入手,从初读、精读、品读三个环节来传授阅读方法。

(1)初读文章,学会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准确无误、自然流畅、停顿恰当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分清结构,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一文,要在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精读文章,深入探究课文蕴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的、基本的手段。要有章有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也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对文章加以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益处。

阅读能力论文篇10

2.表演课文。

当前使用的译林版教科书中能让学生表演的课文非常多。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表演课文。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里速记、熟记课文,而且还使他们在读和表演中切身体悟英语语言文化。当然表演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是同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表演,还可以是男女生表演等等,只要学生们能够全员全程参加就行。

3.续扩(改)课文。

续扩(改)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再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补写活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给课文中的故事续写结尾,可以让学生扩写课文,也可以是改写。当然篇幅的长短不限。也可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让学生口述,节省时空,提高效益,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然,除了这些策略外还有很多,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是以学生阅读、熟读课文为基础;只有这样,这些策略才能给学生的英语阅读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做任何一件事,单纯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经常使用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方法去灵活合理地阅读课文。当然,无论什么阅读都没有一个“刻板”的模式,应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能够初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掌控自己的阅读时空等等,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调控和调换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那种固定的“读”法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也只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内在需求逐步衰退。对此,我们可以调动学生,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配合性阅读、讨论性阅读和比赛性阅读等等。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对于英语教学活动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学生读好英语,提升阅读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现略举一二,如逐步养成学生进行默读的习惯。通过平时的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默读方法的指导,他们常常要求学生阅读是读出声音来,其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也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设法给学生增加默读的训练。譬如明确要求学生一次只读一个短语块、默读时杜绝出声、学会从语境简单推测生词的含义、避免指读等等。又如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与整体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整体”的思想,逐步传授给他们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策略,教育他们在阅读中碰到陌生的短语或词汇不慌张、不回避,根据课文中的“线索”再结合构词法、反(同)义词、因果关系等等去猜测词义。另外,一定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割裂句子和课文,坚持读完整篇课文或整段落课文再抓住主要思想整体考虑问题理解文章。

阅读能力论文篇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我们和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交流。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借助课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时间,让他们积累知识,感受阅读之美,充实自我,提高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快乐地去接受知识,这不仅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还会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教材,在课堂引入、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花心思。在课前引入时,我们要紧扣教材和学生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接着我们不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感到疑惑,产生阅读探究文本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和情感逐步深入地探讨,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疑惑,获得阅读的享受。在结束课堂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让学生马上断开阅读思维,而要围绕文本激发他们阅读课外的相关内容,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像朗读比赛、知识辩论赛、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不仅喜欢上阅读,而且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较难、容易走神的特点,会让阅读出现一些小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和技巧,让他们跟随我们的引导,自主进入阅读的美妙世界。首先,我们要在阅读前抚平学生心中的波澜,让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静下心来,投入地阅读文章,不能一心多用。然后,围绕教材的主题自己不断地质疑、提问,去剖析文本的结构、内容、主旨,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标。最后,提醒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倾听别人的故事,自己停留在文本的外面,而要深入其中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一方面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产生共鸣,一方面还能透过别人的描写获得自己独特的体会,丰富自己的情感。

三、提供学生阅读空间

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不能过多地参与其中,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沉浸其中,体会语言的细腻、感受形象的生动、体验情感的变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浪费时间,就剥夺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我们的教学只能代表我们的阅读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想要他们阅读得深,阅读得透,就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读。我们不要过早地介入,只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一些启发性的引导、点拨,帮助他们疏通思路,顺利阅读。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我会在教室里轻轻地走,小声地提问,引导学生找写得有趣的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或者是他们觉得写得好并且可以借鉴的地方。这种提问,学生们不会觉得是打扰,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引发一些特别的感悟。这是一种情感的挖掘,也是语文阅读的一个目的。比如,《掌声》描述一个叫小英的女孩,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直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后来因为同学们的掌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活泼开朗。这篇文章,很真实地告诉我们掌声的重要性。于是,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哪些掌声?当时的心情如何?找出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说明原因。学生听清楚问题后,马上开始认真阅读,认真地画出自己找到的内容,静静体悟其中的情感。这样的阅读不但有情有味,而且能增加阅读体会,提升阅读能力。

四、注重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要归根于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质疑,在问题中不断突破自己原来的思维模式,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要加以引导,善于捕捉学生的质疑点。比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引入时,我就抓住它的题目对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说是“借”而不是“拿”“要”“骗”?学生马上就觉得疑惑,进入文本开始阅读。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找出文中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提问学生:其中的“焦急”和“耐心”是否矛盾?学生一愣,有些认同我的说法,一个人怎么可能又焦急又耐心呢?可是,又觉得别有深意。因此,就很自然地针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寻找答案。还有,教授《蝙蝠和雷达》一课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我暂停了自己的讲课,听他的提问:为什么文中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我在惊讶之余感到惊喜,看来我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果,学生经过思考后自主提问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结束语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有很大帮助。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兴趣、习惯、情感、思考方面着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学得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阅读能力论文篇12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日常的阅读实践中逐滴积累而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课堂教学的门外,或者只是肤浅地让学生花个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化学史或章节中出现的表格,而忽视了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慢慢地失去了。就这一点,本人认为很多学生畏惧做信息题就跟他们读不懂信息题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联系。

2、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致使学生容易形成阅读障碍。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物质都是形象的,具体可现的,而一到高中,他们原来固有的思维就要发生质的飞跃,一下子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连转圜的余地都没有。例如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触及抽象程度较高的化学语言——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由于学生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学生感到高中化学很难学,一开始就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进而产生阅读障碍。

3、教材内容的描写过于简单与化学事实的过于庞杂、化学概念内涵的过于隐蔽使学生混沌、困惑。不少学生反映“看看书,很简单,做做题,很困难”。确实,教材在编写上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所例举的化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例如,在电解原理中详细地介绍了电解氯化铜溶液,从中学生得出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大小顺序,但是书本上很快就介绍了铜的电解精炼和电镀铜,就涉及到了活性电极的原理,所以教师在分析电解原理的时候,必须补充活性电极等内容,而这些又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看书无用的想法,久而久之,阅读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根据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料”,也可以自己从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有了这样的描述,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夯实基础,传授读艺

阅读时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这些方法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均会用到,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夯实基础。化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在燃烧热和中和热这一节中,我让学生认真阅读“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学生在学了热化学方程式以后再接触到这些内容,基本上能够自己理解这两块内容。

(2)泛读化学“资料”、“阅读”、“讨论”-——拓展视野。在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了“资料”、“阅读”、“讨论”,这些内容从考试上来说一般是不作要求的,所以很多老师一般都一笔带过,或者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当然老师不重视,学生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本人认为,多阅读这些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3)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必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学会从中捕获信息。例如在学习烷烃的物理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表5-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和“表5-2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就能得出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在常温时状态、熔点、沸点、相对密度等方面的递变规律,还能得出当碳原子数相同的时候如何来比较熔沸点。而让学生自己从表格中得出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培育阅读心理,形成阅读习惯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

(1)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而且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思考,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2)读写结合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时候,加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读解结合的习惯。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的方面: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

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3)阅读中注重思考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阅读能力论文篇13

实质上,学生只要从阅读材料只截取三种信息就可以:一是构筑整篇阅读材料的单词进行理解,包括句法和词汇的理解;二是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理解,即作者的意图、观点,通过整篇阅读材料传达的意思;三是对阅读材料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即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理解。实质上,通过学生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背景知识、语篇知识来理解阅读材料过程的能力就是阅读理解推理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阅读活动的盲目性还体现在阅读速度慢、做题速度慢、难以抓住文章主题关键等方面。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重语法知识而轻语篇讲解

课改后,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过多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即重视语法,重整体阅读材料翻译,以翻译为指导的教学方式,进而轻视对语篇知识的评析与讲解,过多地对英语阅读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强调,而轻视材料中蕴含的语篇特点和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同时,教学重点仍然放在让学生记忆教师所讲解的重点而忽视学生应该在阅读材料中自行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强调教师结论权威,缺乏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

现今英语教学课堂中仍然强调教师、教材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而轻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教师仍然习惯“灌顶”,即直接告诉某一语法用法,词义等等,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应用,使学生在知识的构筑上形成思想僵化,知识转移灵活性差,没有自主探索精神和阅读兴趣,在自我解决问题上没有形成自我思维,在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上往往是占用他人观点来替代自己观点,缺乏对问题的判断、检验与推理。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即对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的认知心理语言过程。英语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语言运用并加以实践的重要途径,为此,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即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也是全面贯彻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诠释。

(一)加强阅读指导训练

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材料上使用材料浏览、背景文化、重点语句、推力判断、筛错选对等策略上偏少,有的甚至无意识对文章进行判断,凭主观意愿去选择答案。我们知道学生假使能有效利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解题技巧并灵活加以运用,并利用这些策略对整篇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并不难把握其语篇的深层含义和材料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明确语篇文本意境并加强阅读各方面问题的指导,譬如加强学生对材料中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汇的理解,从而可首次把握文章主题内容;其次对学生进行对材料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等句型的理解,可从中推测出材料中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立场及文章的逻辑关系。例,“LiLeiisnotgoodathislearningbutheisaverygoodstudent”这句所表达的真正意图从but才开始出现,主要的内容是后半句,因此,材料后面内容肯定是围绕“heisaverygoodstudent”进行写作。

(二)重视材料的背景介绍

在新课标文化意识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须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当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去了解异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去其糟粕,化为己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异中国的一些文化意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譬如在学习AbrahamLincoln时,可介绍材料的时代背景,即美国内战的起因发展及林肯事迹,这样,在以后相似题型中就会轻车熟路,善于选择。

(三)重视英语语篇教学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