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阅读教学的意义实用13篇

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1

一、创设情境,触摸语言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时,思维活跃,自主阅读探究的效率就高。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情境,让阅读活动在向上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为具体可感的场景。学生的情感参与到认知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色彩与声浪并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营造出活泼、乐学的氛围,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与质量。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新课伊始,可以依托文本内容,播放白衣战士与非典型性肺炎搏斗的视频,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学生初步感受到医护人员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不由自主地与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共鸣。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后,再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

以情动人,以情启智。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与感召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的方法。一段优美的音乐可以把学生带到新的世界;形象的实物、图片,充分挖掘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境创设方法多样,贵在得法,促进阅读动机与场景之间的良性互动,能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服务。

二、联系生活,体验文本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一出生,首先认识的便是现实生活,接触最多的也是生活中的人和事。日常的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为深刻的部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堂,必然会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多广,我们的教育就有多宽,语文课堂的触角应触摸到生活的每个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学生生活的重要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生活是阅读教学活动宝贵的资源。语文阅读教学应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上。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作者映子借助于“直奔医院”“布满血丝的眼睛”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间的真爱。“茉莉花是如此的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呢?”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而是缺少了一颗关注细节的心。与孩子一同回顾生活中的小事儿,捕捉生活中有关爱的画面。学生静静地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收获,“爱是雨天妈妈送来的雨伞”“爱是犯了错后爸爸的责骂”“爱是老师提醒的眼神”……学生的生活中蕴藏着真爱,具体的细节中体现着真情。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啊真爱常常像茉莉花一样,散发着缕缕幽香,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语言与内心世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三、以写促悟,多维提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借助于多侧面、多途径来习得语言,让阅读活动变得立体而丰盈。读与写的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语言的基本规律,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陶冶情操,收获正能量;“情动而辞发”,有感而发,抒写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巩固了阅读中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品读文本后,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契机,巧妙运用读写结合的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以写促悟,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度。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2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练习,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所以说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4、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二、数学阅读的基本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首先,要求认真细致。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数学阅读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证明、推理,做一定量的练习,直到弄懂含义。其次,设置导读提纲。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使阅读更有效。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因而,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第三、反馈阅读信息。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3

二、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 “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

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4

一、有利于改变小学生阅读的不良现状

由于现代电子科技的逐渐发展,走进小学生视野的不再是以前单一的书籍和学校的刺激,取而代之以丰富的电视节目和无穷无尽的网络游戏,那种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本来就充满好奇的小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流连于视听盛宴中,把本来不感兴趣的书抛到一边,所以,今天的小学生的阅读量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求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得当能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更多地发现书籍中最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博大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就能让他们从那些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小学生的人格修养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果能落到实处,那么,小学生从中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让他们成人成才。

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犹如一块待琢的璞玉,最初碰上什么样的工匠,这个工匠又用怎么样的思维去雕刻它,决定着这块玉石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成品。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的疏导十分重要,教师要花心思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想办法让他们知道祖国文字的美妙以及博大精深的学问,当学生有了想阅读的愿望,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了。

德育教育是学校中最难以进行的也是最长期的一项课题,学生从书中了解到的知识比老师的说教要有力得多,当小学生读到某些名人传记的时候,自然会被他们成功历程中的艰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所折服,当看到少年英雄立志读书、学习礼仪的时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效仿,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因此,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小学生从小就修身正德,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奠基。

三、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自我阅读,并能带着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将语言文字生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运用。

韩愈的《师说》中是这样阐释为人师者的职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我国的教育以此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目的已不能够适应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尖端人才。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能够自己选择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再把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带到学校,进行小组探讨,最后生成自己的思想。这正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也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读书和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更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四、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想建一座高楼,没有稳固的根基是不行的,有了根基而不去准备盖楼的砖瓦那也无济于事,所以,学习中积累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5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6

在学生的意识中,自己就是差生,没有前途,读书就是“混”日子,“混”个初中毕业证,还能逃避父母监督,免费享受国家贫困补助,完全不为个人前途着想,没有人生奋斗目标,更不会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等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他们可谓是“做一天和尚也不撞一天钟”,思想上麻木,而叛逆心理又十分严重,时常还会发生因为老师严格要求而顶撞老师事件。家长们从心里对孩子也不抱什么希望,他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甚至老师与家长联系,家长态度也很漠然。还有很多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就更少了。

2.语文基础差,综合运用能力偏低

这些孩子基础知识薄弱,拼音书写不规范,注音声调加不准,“班主任”会写成“办主人”,写篇文章二三百字,小学三四年级水平,稍难的文章读不懂,120分的试卷平均分70分左右,最高分八十几,最低分出现个位数。孩子们对学习毫无兴趣,考试有时会交白卷。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老师心中有太多无奈、叹息,但绝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当年鲁迅先生面对国人思想的愚弱、麻木,选择了弃医从文,认为文艺是改变国人的精神、唤醒他们麻木心灵的最好良药。

二、文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1.朗读优秀课外作品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我经常利用课上、自习时间,有选择地为学生朗读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千字左右为宜,开始应选择那些故事性较强、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启迪的记叙性文章。老师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发音准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每个故事结束后设计两个稍浅显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注意力、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如:读《别伤害了金子般的心》,到结尾部分我停下来,问:你认为女主人公会在纸条上写什么?你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读《我与父亲的战争》,问:“我”与父亲的战争分几个阶段?你与父亲有过哪些战争?你现在如何看待曾经的“战争”?这些课外作品对学生是新颖的有吸引力的,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端正了坐姿,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阅读后的几个小问题,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与语文考试接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优秀的课外文章,让学生感到了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端正了学习的动机,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2.课内外互相补充,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7

一、关注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的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教材文本是时代生活的记录,它真实地记载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思想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来关注文本,挖掘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如教学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一文,可以另辟蹊径,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关注文本,即采用“咬文嚼字看文化”的方法来关注文本话语中的文化意义。文中,“园门阔”和“一合酥”两件事,其实就是曹操出的两个哑谜,均用“离合法”:前者以物解字,采用“结合法”;后者以字解物,采用“分离法”。这里面蕴含的是我国传统的谜语文化。聪明的杨修一一猜中,曹操表面称“喜”,实则“甚忌之”“心恶之”。同时,“园门阔”的事例还蕴含着中国园林建筑文化。传统的园林建筑以小巧玲珑为美,如苏州园林等。当然,这也是与皇家园林相比而言的。皇家园林,不仅要富丽堂皇,更要气势恢弘。曹操不是皇帝,园门自然不能与皇家相等,更不能凌驾之上,这里又体现出封建等级森严的官场文化。这样,一个“园门阔”事件中就渗透了谜语、建筑、官场等多种文化元素。其实,课文中的七件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让教学站立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用博大的文化作支撑,注重感悟与体验,就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传统,走进经典,寻求自身在文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体验沉浸于传统文化的心灵愉悦,从而培养更为宽阔敦厚的文化心灵。

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可以关注文本话语中的称谓文化。古代在姓名、字号等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在这上面往往也可以读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中,鲁提辖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不同的目的,对镇关西使用了不同的称谓:在潘家酒楼,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气愤地骂郑屠为“这个腌脏泼才”,表示了自己无限的蔑视,也为金氏父女出了气,撑了腰,壮了胆;来到肉铺,鲁提辖为了寻求“拳打”的借口,直呼“郑屠”,逼其发怒,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形象跃然纸上。类似的,在《范进中举》中,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对范进使用的称谓也有所不同。范进的岳丈、经营小肉店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总是摆长辈架子,心高气傲,骂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当范进向他借盘缠准备去应考时,他非但不借,还臭骂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中举后,胡屠户忽然一改凶神恶煞之相,称范进“贤婿老爷”“贤婿”,甚至直呼“天上的星宿”。所以称谓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这称谓的变化中有着作者的匠心。

再如,我们还可以从服饰文化中挖掘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服饰是人物性格、情感、志趣的外延,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作者常在人物服装的描写上寄予深意,借此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我国古代在服饰上有等级之分,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因此“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这“青衫”二字有着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诗人由朝廷谏官沦为江州九品司马后内心的郁愤和凄苦。

此外,封建礼制文化、饮食起居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都蕴含在具体的作品话语中,影响着话语内涵的解读。学生如果缺少这方面的文化意识,在解读上往往会遇到障碍,无法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领略不到作品的审美意蕴,体会不到作者独具的匠心,那阅读就会少了许多乐趣。

二、积累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能力

对文本文化意义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极好的一个契机。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大多数是未知的知识,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远离他们现实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学生对话语意义的解读有时会发生障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应就提高了。

如《孙权劝学》一文的教学就有许多文化知识需要积累:一是“孤、卿、治经、博士、吴下、阿蒙”等古代专用名词;二是“当涂”“掌事”“寻阳”等地名、官职。了解这些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前提。所以,教师应事先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古代的人物称呼、官位名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窥见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真实性情。

三、结合“背景文本”,促进学生解读词句中的精神文化密码

所谓“背景文本”,是除“教材文本”外的另一种文本,它可以是课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是节选课文的原著,可以是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是与课文有相互关联的其他作者的作品,等等。为了更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课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背景文本”来观照课文。这里,“背景文本”就是满足文章教学要求的语文资源,而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教师根据关键词语而设计的问题就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密码。

如在《老王》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在作者的内心为什么郁积得如此之久?”这一问题,笔者引入了两个“背景文本”,让学生自主学习。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鲁迅《风筝》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8

应该说,不同时代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感知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时代不同,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当前,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大多是伴随网络长大的。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网络交流基本方式的互动,在调动学生兴趣上有相当的亲和性。在此前提下,把互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从理论的角度说,互动式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内涵上,它符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顺应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要求。

一、互动式阅读教学顺应了网络时代的新要求

互动式阅读教学,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语文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题,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显然,这是对传统重接受轻探究、重知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互动式阅读教学,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育中要将学生作为有个性、有自我追求的“人”来看待,旨在将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其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成为育人的乐园。所以,我们可以说,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追求的传统教学是独白式教学,其教学实质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师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这种方式,在理念上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效率,但从人的成长上看,它实际上是放弃了效率,因为生活的意义才是效率的真正归宿。与此不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方彼此的影响是双向性的,不是施予与承受,而是互相施予。互动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发在师生与不同的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

二、互动式阅读教学是对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的回应

互动式阅读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这样一来,教师不再是语文课堂的统治者,而是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被灌输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充满生命的独特个体,是与各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这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依从关系,使教师从社会“代言人”和“真理的拥护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亲近学生。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一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师讲生听,也不是单纯的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三、互动式阅读教学是学生自我建构的途径

互动式教学能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就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自由地进行交流,他们之中没有权威、没有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他们会觉得自己与教师、作者处于同一水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主人翁精神得到赞赏,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会得到激发,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必然会得到提高。在互动过程中诱导学生深入探究,求知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表达欲,通过互动,学生们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似山间叮咚作响自由欢快流淌的小溪。他们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发现,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人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探究,培养他们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任何一次发现、任何一种想象、任何一次发言、任何一种讨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学生立足于个人的、生活的、时代的独特认识在对话中得以完善和丰富,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呈现过程。学生的学习自然地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个体化的独特体验为他们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渐学会了学习。

通过互动式阅读,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与他人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而互动式教学赋予学生自主和自由、尊重和信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知识成了能力的载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实行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9

1.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教和学从阅读的角度来进行,但是究其根本,我们要依据语文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教学依据,其特点是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和过程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进行语文的阅读实践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其思想

阅读教学是一种感受式的教学,其目标和思想都充满了人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将学生情感体验的注入,发掘其作品的本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能够做到独立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一定的阅读和思维逻辑,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培养高尚的情操。

其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自我为主体,培养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获取和积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3.阅读教学的实践

阅读教学在其实践过程中,充分的注重了阅读能力和人的结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注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而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

二.小学高年级下的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意义

1.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认知能力,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阅读感受。阅读教学以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不再过分的强调知识性,规律性,灌输性,而是以学生的一种主动性去阅读,主动的进行学习,主动的探求知识,以创造性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语言,真正让学生是自己的主人,而避免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到阅读教学是一种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但是阅读教学相比课堂教学来说,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形成一种健康的阅读心理,阅读的动力在于我们本身对知识的渴求,在于我们对书本本身的兴趣,而阅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强化了我们的这种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其独特的感受领悟作品的真谛和意义。每个人对于作品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学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所缺乏的所需要的,并将其中的道理指导自己人生的实践,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体验,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念,树立目标和人生理想,而教师对于这种个性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对于阅读教学方法的产生,可谓是优势居多。它不仅帮助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帮助教师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新方法。这种教学上的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步性的思想同样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教育和教学的重视,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进新的思想和潮流去发掘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并用于实践。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过程。本文就这些方面探讨了其研究意义,凸显了其重要性,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将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志达.高效学习 实效提升――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1期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10

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能够完全通过作文表现出来。小学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挂钩,同时也综合体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个过程中的整体性进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纲领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展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为小学生年纪不大,心智还不成熟,因此缺乏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所以针对小学生以上的种种特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旦树立起了学习兴趣,才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语文作文的学习过程。这样也才不会让小学生再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这是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敬佩情绪,鼓励其多多阅读名人书籍,再从这些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并且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其最大的努力,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同时需要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其对课外读物的热爱,这样教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正所谓快乐的情绪更能够造就成功,成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生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在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或者写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而当学生说出一些其他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大力表扬。这样荣誉感的教导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表达的自信心。

二、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需要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取,另一个是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每天 20 分钟的午间读报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对读书笔记做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积累。另外,教师要把最后的评定结构和学生的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把其看成是期末阅读成绩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够有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读书笔记写作,还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 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有模有样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人脑的学习内存大小,决定了其是否有丰富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毫无知识储备,自然无法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将自己喜欢的文字、内容摘抄并且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就能够深化对阅读材料的印象与理解,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也培养了阅读能力的提升。材料积累的一项良好方式就是阅读,可以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其实,作文写作过程也就是丰富的素材进行组成的过程。阅读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尤其是当下大肆宣扬减负的情况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自习时间,丰富其课外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课外阅读上,那么学生的课下就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了。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多了,写作过程中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三、快乐作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自主写作轻松自在,深受学生喜欢。它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最佳的理想状态,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自主不等于“放羊”,否则,就会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最后变成爱写不写,谁愿写谁写,从而使得作文教学无所作为,效果不佳。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情况下自主作文,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使其对写作充满激情。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摒弃作文知识积累与作文能力的锻炼,需要将作文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输入性方式,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表述方式;作文是输出形式,需要使用学生课堂学习到的各种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看清语言的共同点,并丰富学生的作文组成知识,就能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11

阅读,对于当代人来说,和吃饭穿衣、婚姻嫁娶、成家立业、生老病死一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来说,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有必要的精神需求。而读书就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一门集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性学科,这几者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而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的一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因为,如果没有阅读,便无从写作,而阅读更是检验学生对汉字字形、读音等的掌握能力的检验方式之一。

阅读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书面语言是比口头语言出现得晚的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使用书面语言是比使用口头语言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认真研读阅读的意义,使阅读教学具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导

关于“阅读”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它着重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是一个要求更深层地强调读者内心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意义和目的上,在教学要求和任务上,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在教学价值取向上,既要明确,又要注意区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教师要抓住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使阅读变成一种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使之变成一种思想上的旅行。

2.教师在讲读时要注意“文史哲不分家”,密切构建学科联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常所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就是指文学的产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历史背景等密切联系。例如在讲《史记》时,它的本质属性其实是历史的,但是因为史记本身的故事性强,语言纵横捭阖,气势汹涌,无论从思想的深度,还是内容的广度,或者是文采上,它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而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是影响文学思想、内容、题材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之前,先树立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对文学进行整体的感知。教师在这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示范,精讲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

在教学《鸿门宴》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某种渠道,或上网查阅,或阅读相关书籍,以搜集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材料,使学生深入感受在历史关键时刻项羽和刘邦等人的紧张心情,通过人物临危时的反应揣摩古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如教《隆中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部分剧情,使学生在声色并茂的剧情中感悟诸葛亮的传奇事迹,从人格精神和历史地位的角度对诸葛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学习内容产生深厚兴趣。如教《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教师可以介绍保定市狼牙山五烈士和的英雄事迹,并拓展阅读鲁迅在文中提及的《思旧赋》,如若学生在《思旧赋》中又有许多不易懂的地方,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对其进行钻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新的知识,还使他们树立了一种意识,即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还要借助课本这一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又如苏秦、张仪对合纵与连横持有不同看法,学生需要了解苏秦、张仪的情况,可阅读《史记》中的片断,使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并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12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囿于“特殊认识论”的桎梏,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演绎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具体到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真正的阅读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

二、“奴化”思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教师是中心,是权威,是主体;学生是旁衬,是容器,是客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与奴”的关系,有严重的“尊卑”之别。这就是传统教学中的“奴化”思想。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之下,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教师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思维,容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问难,甚至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三、惟科学主义给阅读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思想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惟科学主义”的盛行,“科学主义”代替了“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技术至上”代替了“艺术情感”。这种思想倾向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是把语文看作纯工具性的学科,阅读教学也就变成了纯技能性的机械训练和纯技术性的分析肢解,什么字词句篇、修辞逻辑,什么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不一而足,篇篇如此,文文皆然。似乎阅读能力就等于各种阅读技能的简单相加,学生经过反复操练,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审美享受,从而也就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

四、“大一统”思维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大一统”思维模式表现在:一是惟教材是从。教材是权威,教师和学生阅读教材,目的就是为了再现教材的内容,如有争议,“一切以教材为准”。二是惟师命是听。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原有的结论。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萎缩了。当今学生阅读低效、理解肤浅、对阅读失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一统”的思维模式造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人本策略。阅读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发展,换言之,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教人言语,教人学会读书、作文外,还要教人学会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真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讲知识点,只讲机械的训练,而漠视人的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毛病,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离开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语、读书、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批评虽有些偏激,但也的确触着了没有“人”的教育的痛处。

(2)个性策略。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动的发挥,才能使每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个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3)生活策略。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一跨入校门、一坐进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识、训练、考卷,而相关生活的种种感受体验、情感思考,似乎与学习毫无关系。对生活的隔绝,使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复存在,这一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恰是致命的缺憾,因为,语言文学本真就是关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离开了二者,语言文学也就没有了魂灵,无从创作,也无从理解。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愿学、乐学、善学。

(4)审美策略。从对言语文字的形式感知开始,有力“击活”学生包括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心理要素,来丰富而细致地读解“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形象、言语情感和言语意味等,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并运用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对阅读教学的诸多篇目,还它们以文学性、艺术性,并借此充分展开艺术与审美的文本对话尤显重要。

阅读教学的意义篇13

二、以读促写,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把这当做“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例如,胡雅冬老师上《“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从题目入文,采用深情地读课题,自读课文,闯三关读生字词,有滋有味地读词,默读课文找脉络等多种形式激兴发趣,层层目标引读文,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中实现互补,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一箭双雕。

三、诵读课文,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就是我们提倡的仿写。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模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时,可引导学生感悟这句话的优美和句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模仿写出类似的句子。

(二)模仿写段落

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可结合一些课文的特点,依据小学生认识规律,选择与小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四年级《猫》《白公鹅》这两篇课文里分别有描写猫和鹅外形特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分散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里。学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文本的句子进行构段训练,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猫和鹅的外形特点。当学生掌握方法后,我再让他们用这种观察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以后的成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模仿写思路

我们小学的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思路清晰、明了的课文,而且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就应该努力抓住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例如《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詹天佑》《父亲的菜园》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

四、勤说多写,激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一到写作文时却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说后写,即在平时就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边说边写。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演讲,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可以是自己的见闻,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改变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周而复始,学生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降低了写作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总结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一)仿写有些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对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很有借鉴意义。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语言。有些文章语言优美,描述生动,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语言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改写教师可以改换课文的人称,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改写文章,重点描写出心理变化;可以转换课文的文体,如将古诗改写为现代文等。

(三)扩写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部分,让学生对课文全文或局部进行扩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

(四)续写学生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写情节,还可以改编课文情节。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把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