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用13篇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

1.1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有关地下水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在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中的定义为: 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其埋藏、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当前和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意义;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地下水资源是指储存和流动在含水层系统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1.2地下水资源特性

1.2.1分布广泛性

地表水的分布一般局限于有限的水文网范围,而地下水的分布虽然受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但相比地表水而言,其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是一种分布在" 面" 上的水资源,在空间赋存上弥补了地表水分布不均的局限。

1.2.2 可恢复性

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其水量、水质是都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补给与消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1.2.3 有限性

地下水虽然具有可恢复性,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若长期过量开采,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势必会出现亏空,导致资源量减少或甚至枯竭,并引发一些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所以,地下水资源绝不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只有消耗与涵养相结合,合理开采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才能使地下水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1.2.4地下水资源水质良好、不易被污染

在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今天,地下水储存含水层受包气带的自净作用和地下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使其产生了天然的屏障,防止蒸发损失, 不易污染 。另外, 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和运移过程中, 由于其溶滤作用, 地下水中含有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并且洁净卫生, 是优质的饮用水。

2、地下水资源合理应用的措施

2.1、促使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实行林、牧、农并举方针, 营造水保林, 积极发展经济林, 实行乔、灌、草相结合通过封山育林、育草、改坡地为梯坡地的林草植被建设等, 增加植被覆盖率, 可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将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由于植被涵养水分, 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地下水储存、调蓄功能作用下, 在地下水雨季集中获得补给常年消耗的地下动力特征作用下, 对河川来讲, 削减了洪水产流量, 增加清水流量, 并调节了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的差异。

2.2、改造城市建设规划, 使降水充分被利用, 涵养地下水

我国大中城市的住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路面是沥青或混凝土铺设, 就连广场或其他空地也是砖或陶瓷砖类铺砌, 使降水根本无法入渗地下补给地下水, 大量降水通过地下管道与城市生活污水混合,排入城郊沟谷或污水处理厂, 既浪费了大量降水资源, 又增加了污水处理或污水排放量。因此, 在建设中应逐步做到雨水与污水分开, 逐步改造城市路面、广场等空地的铺砌材料, 使降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2.3、全流域水资源统一整体规划

水资源是在整个流域中从上游至下游, 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不断循环形成的。流域中地表水与地下水不断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涵养的自然规律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不合理的水利工程, 将这些自然转化规律弱化了, 或者切断了。因此,要合理规划利用河流,防止利用不当导致其断流。

2.4、防止地下水污染

我国地下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局部污染, 并有发展的趋势, 不但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短缺矛盾, 还直接威胁人民的健康, 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下水污染治理应以防为主。各地方应根据地方工业类型, 产业结构特征及规划目标, 结合科技发展水平,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法, 制定地方性的环保法规, 建立健全从企业到地方政府的环保管理体系, 确立防、管、治的综合措施,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局面。具体措施有: 1)市政基础建设要逐步完善废污水排放管网化, 切断地下水污染源; 2 )把好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处理关。防止固体废弃物在降水和地表水作用下, 向地下水渗漏污染地下水; 3)加强防止农业污染, 禁止盲目污水灌溉;4)把好水源地保护关。依据水文地质条件, 在水源地周围建立水源地保护区, 在护区内不准修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企业和进行威胁地下水水质的其他人为活动。

2.5、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利用

深层地下水(指地下含水体上面有隔水层所覆盖,降水和地表水不能直接进入的地下水体)是封闭性含水层,不能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可恢复的能力极差,类似于石油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是不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但是,深层地下水水质好、水温稳定,是天然优质水资源。在水源稀缺的状态下,深层地下水应该“优质优用”。

回顾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总是将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不加区别地广泛用于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结果是无情的,深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地下降,优质水资源急剧减少并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其实,地面沉降的原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基本查明,抽汲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是主要原因。因为从深层地下含水层抽出的水主要由含水砂层弹性释水量和粘性土层压密释水量构成。也就是说将含水层的水采出后,这个含水层及其临近的粘性土层被脱水、压缩,体现在地表就是沉降量,但这一研究的结论并未起到警示效果。上海的深层地下水继续开发利用,而且,开采的区域向全国扩大。因此要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把其当做一种战略性储备,也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

2.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中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尚无关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为了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行为,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3结语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在国家投入巨资修建大型水利调水工程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高质的水资源理应重点保和合理应用,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2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主要矛盾如下:

(1)水利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缺水问题很严重,面临很大的威胁,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激增和资源的消耗面临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

(2)水资源的利用矛盾突出,水资源的总量与需求之间,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之间,分配水量指标与地区发展之间矛盾尖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乏高效机制,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 水资源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很多地区和行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3)水资源的管理缺乏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浪费的现象。 我国农业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另外,城市水管的破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且对水质产生了第二次污染。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4)水资源的管理没有有效的节约用水的机制,水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 出现有些管理单位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 灌溉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管理。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逐步转移,城市中的用水也逐年增长,城市污染已经造成了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也造成了城市地面的下陷,水利工程的不合理建设也严重危及着人们的饮水安全。

2.2 水资源保护体制不健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由于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清,降低了利用效益,又加剧了市场上水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所以在水资源的实际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形成谁开发谁收益、谁管理的局面,而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利益调节机制,这就导致了水资源在市场上缺乏统一性和经济权益性。

2.3 水资源的市场分配不健全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久以来一种水资源十分廉价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这种情况不仅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节水意识淡薄,水污染防治滞后。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

3.1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3.2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优化配制水资源水资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水资源浪费的最主要根源,低廉的水价是难以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因此要加快建立价格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水平,加快出台具有全国性质的水资源收费相关的征收办法以及市场配套措施,使得水资源成为能够反映市场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占有有偿度,实行阶梯水价,征收水资源补偿费,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合理利用。在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收费标准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规划,做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的合理调配,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

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要制定出全面的规划计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各个时间段的用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进行水资源使用的分配,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要做出每年的限制,做到审批严格。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要保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严格保证优先使用地表水的用水原则,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保证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齐心协力共同改善水资源使用软环境。

3.4 大力推行节水政策

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缺水。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用水量大,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输入、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3.5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废水资源化

水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达到全面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使水资源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抽离和分解,使得污水和废水能够再次循环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逐步实现废水的再循环和资源化。 3.6 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

水资源管理需要从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利用方式是从水资源自身特性出发的和社会发展利用的环境出发, 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科学管理做为利用的标志,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把节约用水的行为变成全面的自主行动,建立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水单位节约供水,杜绝浪费水的现象,按照节约供水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这些单位进行补偿。完善节约用水体系,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科学的水价体系能够保证水资源朝良性发展。 合理制定水价,防止水价过高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把供水系统列入相关的商品范围,并且进行灵活的市场调节,保证国家的水资源所有权。在地方建立水价控制体系,防止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 结语

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的和谐相处,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样,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都是水资源。因此,要树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广运用新理论实现污水资源化,发展环保事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多方位研究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对策,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科学研究,充分揭示其自然规律,以便人们遵循这些规律,实现人类社会与水资源使用的和谐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3

    但近年来,由于爱利益驱使,许多当地村民置生环境和水量锐减于不顾,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白云石,灌区方圆几公里,不时可听到炸药爆破的响声。据不完全统计,仅向阳村现有石场八座,其中具备开采资格的仅一家,属地质矿产局发证。就因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区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然收效甚微,但从日渐锐减的水量来看,个中因素却不容忽视。

事实上,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1  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1.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2  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循环体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其独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气、环流、风、阳光、生物、土壤等,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管水、治水不能单一化,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要标本兼治,将其溶入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综合治理。

    目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虽然明确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但建设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权分散,各自为政,从而缺乏对水资源浪费,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从管好水、用好水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出发,迫切需要一龙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到整个社会资源体系中,统一到维持生态平衡中,统一到环境保护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将乡村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全面规

划,合理调配,平衡供需,使水资源再生成为可能。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使水资源得到总体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个地处旱区域、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仅17亿,但由于重视科技,因而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学习以色列的经验。

3实现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是控制一个地区需水量盲目增长的有效

途径,也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我国当前节水有巨大潜力可挖。

3.1农业节水在农业生产上应积极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费,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我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4

一、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水对于城市来说是最根本的,与城市环境的其他方面的自然条件相比,水的利用与处理及其天然作用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并引起更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是城市生活和建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其他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要用水,水和油一样是工业的血液,在工业生产中是用作传递热量的介质或工艺过程中的溶

剂、洗涤剂、吸收剂、萃取剂,也是直接作为生产原料或反应物质的反应介质,几乎每一个工业生产部门都离不开水。

水是净化城市环境的源泉,一定面积的水体能够影响小气候,如湿润空气、调节气温,而贯穿城区的河道又是一条天然的通风走廊,能促进空气流通、扩散城市热能、粉尘。水能给人以欢乐,人们渴望亲近水,营造水环境景观,恢复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蓄上清水,形成新水面,将水体污染治理同沿岸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将水体周边环境改造成可供市民休闲的场所,这些都是广大市民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共同心声。

二、当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8000 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 6%,位居全球第四。但我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只有2304 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一)用水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1 世纪,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们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未来我们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年年急剧增长,据报道大约会以年增24亿m3的速度蔓延。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现象并存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据统计,截止2010年,在全国7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 120 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m3。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西方国家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都远远

高于我国,而且其水资源条件也比我国北方地区优越,但家庭用水量并没有明显高于我国城市。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供水管网、用水器具陈旧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损失率占供水量的20%。

(三)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目前水资源管理实行的分散式的管理体制,水资源、水污染等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水环境管理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因而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无法实现科学的水资源网络联合调度,没有人对水供需平衡负总责,缺少统筹安排,难以真正节水,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环节存在相互脱节,难以形成统一的水务市场,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必然不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齐发展。

三、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对策

(一)进行节水革命,建立节水型城市迫在眉睫

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为主的方针,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用水集中,通过高科技改造、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

城市生活用水要大力普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发展“节水型住宅”,提高节水效率;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二)回收可处理利用的工业废水

经过常规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应用“连续微滤技术”进行进一步处理,使其达到工业循环水的补充水水质要求;并能继续经反渗透膜深度处理,使回用水达到除盐水的水质指标,从而实现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1、蒸汽回收技术

该技术以闭路循环回收方式,将用汽设备所排放出来的废蒸汽及高温凝结水,改变原来传统回收方式。去掉疏水阀,直接将乏汽、乏水,通过蒸汽回收压缩机加压,再以高温凝结汽水混合物直接压入锅筒内,形成产汽―用汽―回收―再产汽的闭路循环系统,从而加快了设备的热循环,有效提高用汽设备的热交换率,降低锅炉煤耗和燃烧负荷,90%的废蒸汽潜热全部回收。节能率达到25%~95%,比间接回收热率更高。该技术适用于化工、建材、棉纺、印染、制药、制革、烟草、石化、油田等企业。

2、冷凝水及闪蒸汽回收利用技术

蒸汽在用汽设备中释放潜热后,还原成同温度下的饱和水,即冷凝水。冷凝水具备可观的热能利用价值,是品质较好的蒸馏水,最适合重新作为锅炉给水。冷凝水是高温饱和水,用普通离心泵输送时,由于水泵发生汽蚀,导致水泵效率下降,严重时产生断流。采用以喷射增压原理可解决离心泵在输送高温饱和水时的汽蚀问题,直接将冷凝水站高于120℃的冷凝水送入锅炉除氧器,省去了软化水喷淋降温。让高低压用汽设备的冷凝水分别进入高压闪蒸罐和常压罐,再通过射流器将高压闪蒸罐内的闪蒸汽提升后供给低压用汽设备。这样,既解决了闪蒸汽的回收问题,又解决了低压用汽设备因背压过高造成的疏水困难问题。

(三)完善水资源市场机制,对水资源实行经济补偿与限量使用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价格太低,难以达到调节作用。据推算,我国水费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 0.1%~0.3%,占消费支出的 0.23%,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水平。水资源的过度低价难以有效地约束用水单位和个人,造成水资源浪费惊人。

建议通过建立取水许可证制度,限制城市的取水总量低于全市的总有效径流;对污染水质的行为实行以污染损害费用为标准的收费,刺激排污控制。建立水资源市场机制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是非常有益的。

(四)加强针对水资源利用的立法工作

法制措施是管理城市所有涉水事务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城市水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还要靠严格执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水管理的立法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现行法律法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于执法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修改、充实和完善。

(五)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城市水管理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展览、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意识;培养专门的城市水管理人才,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城市水管理理论、技术的培训;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公众对诸如再生水利用、水价改革等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有利于各项水管理法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在城市水管理中,上述各种管理措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构成处理城市涉水事务的整体性、综合性措施。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5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多年的实践表明,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根本,也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以完善《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为重点,加快配套法规的建设,形成新时期管理水资源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要重点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各种水资源;要建立健全有效使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切实制止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应对水资源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抗御特大洪水及风暴潮灾害、特大干旱和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水资源供给安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长效投入的法律法规,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强化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严肃法纪,确保各项内容的贯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

从当前内蒙古的水资源使用情况看,表象体现的是水资源短缺,究其根源

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内蒙古的经济结构仍呈“笨、大、重”的特点,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的粗放式增长阶段,这种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低效益、低水平、低层次。正是这种初级资源性产业及生产手段的落后,致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因此,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内蒙古水资源短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应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力争在短期内取得实效。要抓紧制定出台鼓励、限制和禁止用水的行业(项目)目录,明确不同行业(项目)的用水标准。要加快调整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用水结构从农业和农村用水为主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并重,向工业和城市用水倾斜。要加强对煤炭及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支持节约用水的资源深加工;要明确所有新上火电项目必经全部采用空冷技术,严禁使用地表水,坚决杜绝使用地下水。要改进建筑企业施工方式,特别要严格控制抽采地下水打基础的高层建筑,强制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关措施,绝不允许抽采地下水;要加强服务行业用水管理,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其节约用水;要积极发展用水少或不用水的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改善水资源的发展环境,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就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选择一部分地区、产业(行业)、企业,开展循环用水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要大力支持企业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再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实行分类供水制度,明确不同用途水质及价格要求,鼓励城市、农村牧区、企业和居民按用途使用不同质的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风尚,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意识。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使节约用水知识进课堂、进书本,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节约用水习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节约用水的氛围和机制,依靠大家促进节水。

四、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内蒙古的情况看,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水资源的科技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无论是科技人员队伍,还是科技设施设备,都无法满足内蒙古水资源发展要求。因此,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水的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加快水资源科技体系建设。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文站、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水资源科技平台建设,夯实水资源科技基础。要围绕有效利用“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防洪抗旱减灾、水环境保护、流域治理开发、重大工程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加快取得一批成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完善水资源监测、预警和质量技术监督、水资源技术标准体系,搞好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以节约用水为目标,以企业和居民户为重点,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造就一大批水利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组织保障。

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6

长期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三、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与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报、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报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报,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7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夏河是临夏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临夏市80%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皆为大夏河水。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剧增[1]。同时,由于广大临夏市民不合理的利用及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原本短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加强临夏市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治理水污染、强化节约用水是当前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任务。

2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节水意识不强

只有全社会的理解参与及共同努力,节水工作才能有所成效。临夏市群众普遍存在节水认识不够,且意识淡薄。尤其是农田灌溉中,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漏、跑等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临夏市沿岸农业目前供水费为0.05元/m3,非农业供水为2.5元/m3,其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离实际供水管理成本相差甚远,非常不利于引水工程建设维护和供水事业的发展,且存在无法足额收缴水费的情况,这也影响了灌溉和引水工程的效益,导致无法正常的管理水资源[2]。

2.2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产生了采砂厂、烧窑、制砖等一批私营企业,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过程中,将未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就地渗入污染地下水极易造成水体和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2.3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尚无一套符合临夏市市场经济的节水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水价过低,没有形成“以水养水”的观念,节水工程甚至与经济效益无关,尤其是在缓解水资源供需、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矛盾等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缺乏相关的优惠发展政策,严重影响了临夏市民的节水积极性,农户和企业自发节水行为没有形成,导致节水工作相当被动。其次,在节水条例、资金投入、政策的扶持及优惠等方面未建立较为适宜的有效机制。在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及利用方面,不能通过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运用来强化。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3.1重点抓节约用水,提高重复使用率

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和降低耗水定额是目前临夏市狠抓工业用水的关键。农业长期的节水规划,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结构和临夏市的经济情况制定。针对工业用水应积极提倡使用冷却塔,使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高广大市民节水意识,同时制定合理的水价体系,计量收费,为更好的管理城乡水资源工作,可实现定量供应、节奖超罚等措施。临夏市政府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加强行业引导,认真履行应尽职责,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使统一管理体制的优势最大化。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要认真履行对地下水管理的基本职能,对批准取水许可、制定取水计划、征收水资源费以及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实现对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水域功能区的划定,加强新设入河排污口的审批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排放。

3.2加强水资源质量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发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临夏市对水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由于水资源日趋污染严重,水质越来越差,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目前,降低排放率和减少废污水排放量,是临夏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主要方式,要严格监测排放的污水,确保排出的水质、水量达标,坚决执行不达标不排放。

3.3治理水污染

为了提高水的循环再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引进和研发先进治理污染技术,是节水的主要途径。目前临夏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从源头控制是战略上的优先选择。为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临夏市政府应对国内外相应的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研究,以“第二水源”为城市污水治理目标。由此产生的再生水能在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广泛使用。既能对水环境进行有效改善,更好的保护水源,同时也是水环境协调发展和临夏市城市水资源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原本短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8

    (2)灌溉

    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和调水功能,将雨量较多的时间段的水资源储存起来,在旱季雨水较少时,或在干旱缺水地区将储存的水进行引水灌溉,补充农作物生长必须的水分。而且,蓄存的水流还可以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下水。

    (3)内河航运

    内河航运主要是利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或运河等陆地内的水域进行船、筏浮运,它既是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内河航运只是利用河道中水体的浮载能力,并不消耗水量,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要利用河、湖航运,则需要一条连续而且畅通的航道。

    (4)水利环境保护

    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而忽视生态的保护,也不能采用穷尽式的开发方式,因此,我们不仅要进行水利开发还要进行水利环境保护,这是整个水利事业的重要领域,从概念上讲,它大体包括了防治水域污染、生态保护以及与水利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合理措施,实现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利工程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除水害,兴水利。在众多的水利部门中,都可以将其划归至这两类里边。然而,不同的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为了缓解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满足其用水需要,我们将除水害和兴水利结合起来,统筹解决,使得同一河流或者同一地区的水资源同时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这种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就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较少的代价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一些具备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条件的水利工程仍然会存在许多不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9

Key words: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166-01

1减少污水的排放,运用保护水体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用水量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人类生存环境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实施远距离取水的计划,这样给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污水的排放。

2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农业用水约占用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联合国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农作物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农业节水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

在全球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用水的关键在于管理。

首先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鉴于水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性等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强调水的公有性的实质,是为了消除各种以牺牲更大的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狭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水利共享、水害共当的原则。

其次是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各国大多都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13次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料,在22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国家设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机构,另有6个国家正在筹建这种机构。从各国实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工农业用水和城乡用水等各个方面,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的规定。

最后是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以用水许可制度和水权等级制度为切入点,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各国实施的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

3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风尚,就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换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

其次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起“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资源保护,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绝不能以牺牲水资源、严重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性的经济繁荣。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管理保护,切实处理好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与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要不断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资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0

黄河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淡水资源,占可利用水资源的95%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黄河己成为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建设的生命线。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使水资源长期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当前,从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的现状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农田灌溉科技含量落后,管理机制和体制滞后,浪费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就整个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的利用而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矛盾很突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实现工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利用好、保护好黄河水资源,解决水的利用率问题是关键所在。如果淡水资源象现在这样效率低下的浪费下去,到本世纪中期缺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会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面保护和高效利用淡水资源对黄河三角洲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 历史 意义。

二、正确认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人们逐水而居、傍水而聚成就了当今城市的发展空间。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水环境也在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城市水资源基本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面对私有化和极端功利化等行为改变、恶化、毁灭城市水环境的情况,面对水污染损害健康、破坏经济、威胁可持续发展、累及子孙后代背负沉重包袱的挑战,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重要地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就正式地确定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在合理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黄河河口的长期治理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黄河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黄河流路的稳定和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加强黄河三角州开发与黄河河口的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起来,实现黄河三角洲开发、水资源 科学 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强化全民节水、爱水理念,增强全民水患意识,促进水利事业和黄河三角洲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水利到了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变化的,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沉痛地说,看来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而又有专家提出:“水利是基础产业”的论断。写入这样一句话:“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有关“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建设》中,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础产业又有了排次序的变化。其表述是:今后15年,必须在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这充分说明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经济的长足发展离开了水那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形成共识,必将带来我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水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应当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三、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低于成本,政策性亏损得不到足额补偿,水利单位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形成;

(二)用水单位在使用水的过程中即没有计划也没有节水措施,浪费水很严重并没有意识到水也是商品。这主要是因为水也太廉价了,按目前黄河水渠首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1分,最高1.2分,100立方米的水也顶不了一瓶纯净水的价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8.5分。农业水价不足供水成本的20%,工业供水价格只够其供水成本。

(三)在水管单位向灌区供水过程中是按指令性方式供水,没有科学有效的计划措施,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浪费。

(四)以无限制的供水,争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及利用率低下等循环往复并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民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五)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四、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同时,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

五、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促进 经济 的发展,构筑与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运用行政、工程、技术、经济手段,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建立健全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形成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 法律 体系指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保障。

(一)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改造开辟资金渠道,使水利工程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为水利良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 科学 制定好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以水定发展。

(三)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四)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实行市场水价的调控机制,完善水利工程的收费制度,国有水管单位的水费应用于水管方面的开支,以及工程维护改造。现有法律、法规等政府规定的政策性收费,应尽快到位,并足额收取,政府不得无端平调或将水费收入挪作它用。

(六)加快水利管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科技收入,加大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效益,加强水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继续 教育 培训使水管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进行目标管理,是量考核,技术规程规范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1

黄河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淡水资源,占可利用水资源的95%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黄河己成为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建设的生命线。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使水资源长期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当前,从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的现状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农田灌溉科技含量落后,管理机制和体制滞后,浪费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就整个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的利用而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矛盾很突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实现工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利用好、保护好黄河水资源,解决水的利用率问题是关键所在。如果淡水资源象现在这样效率低下的浪费下去,到本世纪中期缺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会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面保护和高效利用淡水资源对黄河三角洲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正确认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人们逐水而居、傍水而聚成就了当今城市的发展空间。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水环境也在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城市水资源基本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面对私有化和极端功利化等行为改变、恶化、毁灭城市水环境的情况,面对水污染损害健康、破坏经济、威胁可持续发展、累及子孙后代背负沉重包袱的挑战,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重要地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就正式地确定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在合理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黄河河口的长期治理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黄河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黄河流路的稳定和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加强黄河三角州开发与黄河河口的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起来,实现黄河三角洲开发、水资源科学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强化全民节水、爱水理念,增强全民水患意识,促进水利事业和黄河三角洲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水利到了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变化的,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沉痛地说,看来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而又有专家提出:“水利是基础产业”的论断。写入这样一句话:“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有关“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建设》中,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础产业又有了排次序的变化。其表述是:今后15年,必须在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这充分说明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经济的长足发展离开了水那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形成共识,必将带来我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水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应当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三、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低于成本,政策性亏损得不到足额补偿,水利单位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形成;

(二)用水单位在使用水的过程中即没有计划也没有节水措施,浪费水很严重并没有意识到水也是商品。这主要是因为水也太廉价了,按目前黄河水渠首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1分,最高1.2分,100立方米的水也顶不了一瓶纯净水的价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8.5分。农业水价不足供水成本的20%,工业供水价格只够其供水成本。

(三)在水管单位向灌区供水过程中是按指令性方式供水,没有科学有效的计划措施,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浪费。

(四)以无限制的供水,争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及利用率低下等循环往复并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民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五)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四、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以来,国家在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工程上投入巨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远未受到合理重视,特别是由于部门分割等原因,节水这个领域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局面。其结果是农业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一在处于30%的很低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60%-80%水平的理想值,土渠输水以及沿用了上千年的漫灌式田间浇水是灌水效率低下的两个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不仅实现了输水工程的防渗化与管道化,田间灌水方式不断改进更新,已从全面的喷灌向更高效率的微灌和滴灌过度,而且广泛应用高技术,科学家提出更有实质意义的水的利用指标,毫米农田用水量的单位面积年生产量。具体来说,在这些发达国家,每毫米降水每亩可生产2.5公斤或更多的谷物;而我国北方地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指标小于0.5公斤。以开源的角度讲,我国没有欧美国家在降水特点和水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欧美国家年降水量一般高出我国一倍以上,降水周年分布相当均匀。因此更应强调尽可能地蓄纳有限降水,而我国绝大部分降水都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掉了。我国大面积生产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当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创新,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和设备。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用水管理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影响这种模式形成的障碍主要来自传统观念,扭曲的水价政策以及节水扩源技术的缺口三个方面。农民中普遍存在着水自天来,用之不竭的观念,以大水漫灌的习惯,基本上没有资源紧缺的危机感,加上迄今农业用水受到多方补贴,水价过低,使农民或农业企业无从产生节水的积极性。而农业用水开源节流的高新技术主要面向自我投资能力很弱,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而又高度分散的农民,研制难度相当大。但是,只要我们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广泛反复地宣传水资源紧迫感和合理用水宣传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水价格和水政策,才能使真正的水利用率提高,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同时,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节水等于减污,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必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可以认为,全面建立节水机制、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中国缺水和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五、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构筑与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运用行政、工程、技术、经济手段,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建立健全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形成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指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保障。

(一)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改造开辟资金渠道,使水利工程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为水利良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好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以水定发展。

(三)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四)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实行市场水价的调控机制,完善水利工程的收费制度,国有水管单位的水费应用于水管方面的开支,以及工程维护改造。现有法律、法规等政府规定的政策性收费,应尽快到位,并足额收取,政府不得无端平调或将水费收入挪作它用。

(六)加快水利管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科技收入,加大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效益,加强水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使水管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进行目标管理,是量考核,技术规程规范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2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很难实现一体化管理,管理上的“不给力”造成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水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但牵涉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还牵涉到大气水等的管理,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对这个庞大系统的管理是极为艰巨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但是实际上,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比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水资源管理处“信息孤岛”状态,各个管理部门之间都坚持“各自为盈”,在涉及到某些利益问题时,各部门之间又往往互相推诿,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还处在一个“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迟迟不到位。同时,不能做到水资源管理资金的专款专用,原本被用来进行水资源管理的资金往往被挪作他用。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仍走“老路子”,不注重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首先,在我国很多地区,城市的供水设备普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在工业节水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寥寥无几”,工业节水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用水居高不下,工业用水的可循环利用率偏低,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产效力下, 我国的水资源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我国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一些工业企业尽管供水设备和节水技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但是仍然原地踏步,为了眼前利益不愿意更换新设备,不愿意引进新技术。这些都使得我国工业所排污水的利用率极低,无法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三)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号召还未能深入人心。数据表明,我国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我国水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节水技术跟不上,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造成浪费,我国农业灌溉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灌溉技术和灌溉配套设备落后,造成灌溉水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薄弱。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水浪费也是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除以上要素外,水污染严重、过度开采等也是造成我国水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以使用新技术、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根本。首先,应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采用新技术,比如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循环利用技术。我国降雨量丰富,要加大对雨水的收集,这样可以缓解用水压力。必须根据我国雨水分布的特点研发雨水回收再利用技术,提高雨水的使用率。必须在各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这是实现工业节水的必然途径,比如,可以推广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外排废水的回收利用技术。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节能技术也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比如可以推广一些节水用具,可以发展工业冷却水和洗涤水技术。而针对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必须要推广新的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制度是保证,必须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组织机构设置重叠,管理混乱,难以实现集中化控制,难以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高速运转,水资源管理处于一个低效状态。因此,必须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让各部门都围绕这个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围绕这个规划实现各部门间的沟通,保证各部门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保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工作。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规,要加快相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水资源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要以管理为保证,切实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是关键。首先,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要强化全民节水意识。要在全民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要让所有民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让他们身体力行,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除此之外,要加大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力度,要让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远离水资源保护区,禁止工业污水排入干净水域,要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同时,对三令五申仍然一意孤行的工业企业,要严格按照水资源保护制度和法律,对其进行处理,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停业治理和关厂等严厉处分,要尽一切努力防治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结语:综上所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必须加大对节水、循环水等技术的利用,必须严禁过度开采造成水体破坏,必须积极采取对策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来玉香;;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3

新疆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矿产数量多,储量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其中,煤炭是新疆的优势资源,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经预测新疆煤炭的储量占全国资源总预测量的40%以上。“十二五”国家把新疆确定为第十四大煤炭基地,煤炭产量将由目前的1亿t增加到4亿t以上。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t,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千亿吨储量煤田5处,大于3000亿t的煤田3个,准东煤田、吐哈煤田属世界级大煤田。新疆煤炭种类齐全,煤质好,是优良的工业动力用煤和煤化工、煤制油用煤。煤层气预测资源量9万亿m3以上,约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4.5%,居全国前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炭工业成为新疆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齐聚新疆参与煤炭勘探开发,在开发模式、装备水平、技术应用等方面带来全新的理念。自治区提出的基地化、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为 “十二五”新疆煤炭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根据规划和部署,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量将达到4.2亿t,到2020年建成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及和丰―克拉玛依五大煤炭开发和加工基地。自治区投资60亿建设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铁路、供水、公路、输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神华、中电投、鲁能、国电、华能、兖矿、新汶、潞安、宜化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进入新疆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神华五彩湾2000万吨露天矿及12万吨活性炭、广汇120万吨甲醇80万吨二甲醚、新汶100亿立方煤制气、庆华55亿立方煤制气、中电投煤制气、兖矿60万吨醇氨联产等一批重点煤炭煤化工项目陆续开工,西煤东运吐哈煤炭基地建设开始起步,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 新疆主要煤制油产业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新疆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及和丰―克拉玛依五大煤炭基地是煤制油产业的聚集地。准东地区河流皆发源于天山北坡,大多数河流源高流短,出山口后汇入准噶尔盆地。境内31条河流多为相互独立的短小河流。地表水资源量为12.6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93亿m3。目前,准东地区地表水利用率已超过开发利用率警戒线,而地下水由于严重超采,已形成全区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水位年均降幅1m左右,现有水资源已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内部节水挖潜、提高地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以及通过利用 “引额济乌”及 “500”水库东延供水工程解决用水需求。

吐哈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其承载能力,地下水严重超采。其中哈密全地区年径流量超过2000万m3的河流仅9条,地表水资源量为4.559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99亿m3,地下水开采率高达223%,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疆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吐鲁番地区水资源总量约16亿m3,但仅有2条河流上修有拦河控制性水库,地表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坎儿井数从20世纪50年代1237条、出水量5.6亿m3,下降到目前的331条、出水量仅2.0亿m3。

伊犁地区不仅是我区四大煤田之一,是新疆及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伊犁煤田位于伊犁河流域伊,犁河年均地表水径流量167亿m3,占全疆水资源的19%。煤炭工业用水主要通过伊犁河南岸干渠及北岸调水工程解决。伊犁煤田以井工开采为主。主要环境问题是矿井排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地表沉陷及矿井排水对地下水径流的破坏,使地表及地下水水量减少。

库拜矿区大多在山区,区域内分布有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所处的天山南坡产业带环塔里木盆地有大小河流144条,其中阿克苏河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2419.1 MW,占全疆水能理论蕴藏量的6.4%。该基地以耗水较少的煤焦化产品为主,用水量相对不大,主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布局等手段满足用水需求。库拜煤田以井工开采为主。主要环境问题为沉陷、裂缝、滑坡和崩塌等地表形态变化及地质环境灾害,诱发水土流失,改变景观格局。

和丰―克拉玛依煤化工基地目前看,和丰白杨河矿区区域内水资源不能支撑未来煤炭开发利用。白杨河勘查区内水资源比较缺乏,和什托洛盖煤田区域的5条小河中仅有白杨河1条流经白杨河勘查区,平均年径流量2.45亿m3,由和布克赛尔县、克拉玛依市及兵团团场按比例使用。根据地区煤电、煤化工以及其他工业项目规划初步估算,和布克赛尔县工业需水量2.315亿m3。但是全县可利用总水量为9730万m3,缺水1.342亿m3,新增水量需通过“引额济乌”和白杨河饮水工程予以保障。

三、 对新疆煤制油发展的思考

煤制油产业发展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煤制油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战略能源技术对于新疆来说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煤制油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日趋成熟,但高耗水仍是影响行业发展最大制约因素。《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1吨煤化工产品所需的水耗基本不可能低于5吨,目前生产一吨煤制油的耗水量约为9吨。新疆自然条件的突出特点概括起来是地大土薄、无霜期短、风沙大、水资源短缺,“木桶”效应明显。以煤-电、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以及其它煤基化工为例,需要具备充足煤炭资源、充足水资源、便利的交通和较强的环境承载力等发展条件。新疆煤炭矿藏资源充足且价格低,而运距长是瓶颈,新疆更是中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之一,水一定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从经济上看,水资源费各地有异,地表水0.1―0. 5元/吨、地下水0.2―2.0元/吨,新疆分别是0.2元/吨和0.5元/吨,低于产业同构省(自治区)。工业用水价格西北及新疆1.0元―5.0元/吨,新疆工业企业取水均价1元/吨,不高于东部和西南部。从资源上看,新疆水资源短缺、多数煤化工产品水消耗量大。尤其是深加工产品技术尚不成熟,发展煤化工应慎重。发展煤化工的四个基本条件只有一个与产业同构地区比较具有一定优势,环境差强人意,运输无优势,水绝对是劣势。新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全疆水资源总量832亿m3,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最新成果,全疆年缺水26亿m3,缺水率5.4%。煤电、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及其它煤基化工等高载能、高耗能和高耗水的工业结构强化或会加速这种不可逆过程。煤制油对水资源的消耗情况为,采用煤直接液化技术,每吨油产品的新鲜用水量为5―6吨,采用煤间接液化技术,每吨油产品的新鲜用水量为9―12吨,由此可知,煤制油对水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油气和煤炭资源富集的东疆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经济发达的天山北坡一带和吐哈盆地现状缺水率超过10%,南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可承载能力。而从用水结构看,工业用水量仅占总用水量的2%左右。煤炭资源开发及转化、矿区经济发展,将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煤炭下游产业发展也需要水资源的支撑。

四、新疆煤制油产业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

对环境而言,污染物的处理并非最终目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以水资源为例,不管是目前还是将来,水资源匮乏对我国及新疆来说都是发展中的重要瓶颈,因此大力提倡水资源高效利用是煤制油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提倡中水回用

对于污水的排放,措施是将所有污水不往自然环境中排放,最终的污水全部集中到一个蒸发塘中进行蒸发。工厂所有污水进入水处理设备后,其中的60%―70%可以回收利用。对于一些用水量大,废水性质近似或单一的工厂密集区域,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特殊处理,并返回给工厂重复使用,从而节省运输、处理成本。

2、加强水循环利用效率

首先,实施减量化。通过实施“节流减污”措施,提高水的过程效率,减少水的使用量,减少废水排放。

其次,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强原位回用、分质利用和厂域梯级利用。

参考文献:

[1]宋玲.六环玉.循环经济:新疆发展模式与支撑体系建设研究[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10:11.

[2]曹凤中 . 水 资 源 制 约 环 保 掣 肘 煤 化 工 能 否 退 潮[N]. 中 国 经 济 导 报 ,2007-07-27.

[3]刘延伟.煤化工行业“ 十二五”发展分析[J].化学工业,2010,28( 10):8-10.

[4]王 京. 浅析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J].广西轻工业,2009(11):99-10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