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1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信用记录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信用意识会逐步增强。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地维护自己良好的信用,意识到诚信是一一笔无形的资产,这笔资产无论对于将来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发展都至关重要。可以说,诚信档案是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大学生步人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关系大学生未来前途的公证书,它警示大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诚信形象,切莫为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川建立诚信档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的“终极产品”—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讲信用、负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客观需要。目前社会上大量假文凭、假证书、虚假求职简历的出现,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真伪,担负起打假的重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作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信用档案的内容将作为用人单位的主要参考资料,让毕业生带着个人信用档案踏上求职之路。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了社会。对个人来说,有了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就等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竟争市场上多了一份举足轻重的竟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就等于有了一份清晰可信的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第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为了使大学生能按时偿还贷款,各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做起来又缺乏依据,显得底气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一间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失为上策。通过这一举措把学生的贷款情况与个人档案一并输人微机,将学生步人社会之前的第一张信誉卡公布于众,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不仅能使银行及时了解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而且方便了银行与学生的准确、快速联系。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以及时还贷为荣、恶意拖欠为耻,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归还贷款。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有利于助学贷款的继续开展。

第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是组成社会的单个细胞,没有个人的诚信,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诚信,个人信用度之和反映了全社会的信用度。对一个人而言,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不讲信用,无异于自杀,害人害社会,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信用环境是衡量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之本。综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已越来越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对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而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也会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

个人档案是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就目前而言,刚人校园的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金融信贷、投资保险方面,还是在奖励、惩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他们今后完善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奠定基础。为此,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要将人事档案作为个人诚信档案的载体。在我国,无论国家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有一个与其一生相伴随的人事档案,大学生也是如此。在他进人大学校门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着时光的流逝,档案的内容也在一点一点地充实。在人事档案的工资之后再加上一项个人信用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实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几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涉及、了解并证实有关个人履历等方面的情况,都习惯查阅相关人的个人人事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原始情况。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在人事档案中增加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是对人事档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人生刚刚掀开精彩的第一页,最绚丽的蓝图要靠自己去描绘,个人的信用也是如此。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2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3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4

一、大学生党员存在的诚信问题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在考试中舞弊造假、在资助工作中以贫困欠费为由骗取资助金、在择业工作中以伪造证书美化简历或随意违约、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言行不一等,这些诚信缺失行为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还损害到高校的声誉和教育效果。近年来,大学生党员中不仅出现了类似的诚信缺失现象,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立场不坚定,容易受社会失信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理想信念、入党动机方面存在诚信问题。

他们一般在入党前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要求严格,但入党后就动力弱化,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注重党性修养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面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往往无法坚定立场,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左右,把自己与一般同学一样要求,甚至做出与党员身份严重不符的事情。这是对入党申请、入党誓词的不诚信,也是立场不坚定的真实反映。

2.功利心较强,存在党员责任和义务履行不到位的诚信问题。

有些学生党员党性意识薄弱,表率作用不强,平时除了过组织生活、开会、缴纳党费之外,很难再看得出“党员”身份,他们在处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时往往强调党员权利,把“先人后己”的责任抛之脑后,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在评奖推优、资助评定和就业推荐工作中弄虚作假,想方设法地使自己受益。这些言行不仅在同学中造成恶劣影响,违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员形象,是对党组织不诚信的表现,容易导致整个校园的“诚信危机”。

3.角色定位模糊,存在使用多重标准的问题。

学生党员多数是学生干部,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锻炼的机会多,付出的机会多,当然获得荣誉的机会也会多一些。有些学生党员就因此而居功自傲,认为自己获得荣誉和利益理所当然。他们常常使用多重标准,当党员身份对自己有利时就以党员自居;当学校对学生党员严格要求或组织需要党员作出奉献时就觉得“党员”头衔是个包袱,采用逃避退缩的态度,在活动中不仅不带头,反而拖拖拉拉、应付差事。有些学生党员为了实际利益,在考试、评优等方面舞弊。由于自身行为失范,他们不敢对普通同学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和失信行为进行制止或纠正,更谈不上诚信示范作用。这种对自己使用多重标准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是党员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熏陶与影响是大学生党员诚信缺失的诱因。

现阶段,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相比经济的发展呈滞后状态。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漏洞,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尚未完善,致使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也引发了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道德危机。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经济上的急功近利,造成了道德上的唯利是图,有部分人靠钻政策空子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致富,出现了一些诚信交易者“吃亏”的假象。失信者未受到惩罚,守信者未得到鼓励和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产生了错觉:失信者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失信有利可图。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升迁而捏造政绩,其浮夸、造假等不正之风对大学生党员的诚信信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面对大量社会失信现象,一些大学生党员在利益面前对课堂上的“诚信做人”产生怀疑,他们抱着侥幸心理,处处钻空子、谋利益,逐渐走上失信之路[2]。

2.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和自身的失信行为,是造成大学生党员诚信缺失的外因。

一是某些高校党务工作者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思想,对新党员的教育不够及时,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缺乏探讨与研究。二是有些高校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们往往为了眼前的荣誊、利益,不惜在各种申请、评审、检查中虚构材料、谎报数据、弄虚作假,为了完成任务,还经常安排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参与这些造假活动,给大学生党员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三是有些高校自身的无序管理影响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尤其是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存在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监督不力问题,给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如在评奖推优工作中存在人为因素干扰评奖公正问题、在学生违纪违规中存在处理不及时和随意性问题、对毕业生推荐材料注水采取默许态度……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诚信教育的效果,这也是学生党员敢于践踏诚信的原因之一。

3.自身道德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是个别大学生党员诚信缺失的内因。 转贴于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基本都是来自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然而走出课堂后他们又看到了很多与书本知识相背离的失信现象,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难以分辨是非,难以形成坚定的道德诚信观念。在高校扩招后,要求入党的绝对学生数剧增,而党务工作队伍却没有增强,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便片面追求党员数量,忽视党员质量,那些入党动机不够端正、道德观念不强的大学生就有机会混进党组织,致使学生党员质量下降。他们面对周围的种种利益和诱惑,往往会怀疑诚信教育的作用,对诚实守信的约束存在排斥心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诚信教育的对策

目前,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很多,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大学生党员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弘扬传统诚信观,注重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修养。

中国传统的诚信理念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诚信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在挖掘传统诚信观的基础上,梳理出符合我国现状的现代诚信理念。诚信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塑造教师良好的诚信形象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这支队伍既包括党委系统的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又包括从事思想品德理论课的专业教师、党员老师等,他们不仅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法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要从不同角度解决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努力消除个别教师身上“上课不按时、随口脏话、学术造假”等不当的言行,塑造教师率先垂范的诚信形象,用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诚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修养。诚信是人的心理的道德防线,要靠人发自内心的自觉性来维护,只靠外部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再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给失信者留下可乘之机。只有使当代大学生构建起稳固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道德理想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加固诚信的根基。人格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诚信稳固的保障。只有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才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目前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认知教育往往占主导地位,情感教育处于附庸地位,以致人文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导致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偏颇。所以,要加强情感教育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尤其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3]。

2.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诚信再教育。

面对学生党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严肃党内生活,坚持从严治党。要通过党员组织生活,教育他们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凸显党员的亮点,促使党员发挥诚信示范作用,使诚信思想根植于心。要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开展特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入党程序制度化、入党考核定量化、佩带党员标识常规化、党员联系规范化、党员帮助普遍化、接受监督经常化。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力求做到“四个细化”:诚信教育的载体要有形化,要看得见摸得着;诚信教育的成果要显性化,尤其要通过树立典型,为大家提供效仿的楷模;诚信教育的工作要理论化,要边实践边总结;诚信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要着眼实效,不拘一格。

3.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诚信考评体系,加强党员诚信档案建设。

要对学生党员提出诚信承诺要求,通过学生党员对照自己的承诺内容和要求,结合入党申请、入党誓词、党员义务,定期开展“回顾诺言、盘点承诺”的活动,在自我评议、支部评议和师生评议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党员诚信档案,记载其承诺、诚信情况,并作为综合测评、评奖推优、党员考察的重要参考。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对诚信学生党员给予奖励,对失信学生党员进行惩处。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加强大学生党员诚信教育的要义与方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

[2]岑道权.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问题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5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诚信危机、秩序混乱、道德滑坡等矛盾突发期,政府、企业、个人都已深深感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巨大腐蚀性和破坏性,急切盼望诚信的回归。为此,党的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刻总结与梳理我国诚信问题的研究脉络,对推进社会诚信理论的发展、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对诚信内涵的基本解读

对概念的确定和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纵观专家学者的研究,学者对诚信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思想基础,即我国古代对诚信的定义及西方对诚信的定义。学者们对诚信含义的理解已经兼具伦理、法制和经济内涵。

(一)我国古代社会对诚信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诚信的伦理内涵有系统的阐述,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中。认为它由“诚”和“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他要求人要讲真话,吐真言,真诚的待人处事。诚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唯物主义的意境,如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认为,“诚”是沟通天人的重要范畴,是天经地义的事,天道以其诚能化生万物,人思诚能有真正的道德行为。“信”指信用、信任,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信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人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也把信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为政的要求。虽然诚和信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可以互训,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诚者,信也。信者,诚也。”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合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

(二)西方对社会诚信的理解

在西方社会,诚信问题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诚信在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社会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美德,更将其作为一种资本,认为诚信是一种财富。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富兰克林曾举例说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英镑可以为他带来100英镑的利益。德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也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他无数次强调的一个信条就是:“信用就是金钱”。社会契约论者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然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其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 “守约是人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有约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 [1] 在这里诚实守信更有了法律效力。由此可见,诚信在西方天然地与财富和法制相联系。

(三)诚信内涵从一维向三维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诚信含义的理解已从传统一维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一个集经济准则与法制准则和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概念。诚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私法(民事法)为保障,以市民社会中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所体现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是对契约、法、规则,以及自身人格的忠诚和信誉的保证。” [2]具体说,诚信就是公民和法人在交易过程中对自身责任的履行。同时,诚信作为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当事人违反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对此均有明文规定。这既是对我国传统诚信概念的发展,也是对西方诚信概念的借鉴,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社会失信的原因:道德论-制度论-转型论

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伊始,诚信缺失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目前,就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流是讲诚信的,但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失信行为。随着“彭宇案”、“唐骏学历造假”、“华南虎照”、“躲猫猫”等一系列危害社会诚信事件的出现,社会失信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其背后的深刻原因,目前主要有道德论、制度论和转型论三种论述。

第一,道德滑坡论。道德滑坡论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巨大利益的趋势下,诚信被人们遗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原有的义利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理念被挤出了交易舞台,交易行为在观念上和精神上都出现了自我约束的真空地带,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淡薄”。[3]也有学者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4],“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不为人性设置底线,更多肯定人性向善的本质,强调道德的约束是有缺陷的。” [4]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人性便会滑向深渊”。诚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本身具有人文性、内在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相应它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 因此,人们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改变自己原来诚信的初衷。这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自律,做官要有官德, 经商要有商德, 从医要有医德, 老百姓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坚持道德论的学者都充分肯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信道德规范应该成为促使人们诚信的重要准则,号召重振德性雄威。

第二,制度论。赞成制度论的学者认为,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 “制度供给不足”“对当前我国政府来说,在处理某些经济问题时,政府会发现并无现存的制度或规则可参考,行动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大,甚至对同一经济问题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从而产生政府被动失信行为。” [5]姜正冬认为,“一个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是法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较快到来, 我们既来不及建立比较完备的新法制体系, 也不具备操作这种体系的主体队伍, 这就使与新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缺乏必须的基础和条件, 诚信缺失也就成为必然。”[6]包兴荣从社会潜规则这一现象入手,引出制度缺失导致诚信缺失,首先他认为,“社会潜规则盛行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5]因为潜规则的滋生必然引发诸如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做局等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大面积出现。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潜规则”是依附并潜在于法律制度之内的规则,本质是私欲的扩张和法外权利的追求。而正是法治不健全给私欲膨胀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第三,转型论。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用不足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 [7]宋玉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内容,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日趋成熟,但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未形成,在这期间会出现空挡期,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各种道德观,人们容易误入歧途。[8]冯仕政认为,“中国社会的信任面临结构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9]这个转型过程巨大而深刻,涉及文化、价值、心理、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因此是十分艰难的。当前的“诚信危机”正是这种艰难性的表现之一。从根本上说,诚信危机是由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需求空前增加,与此同时,从传统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系统型信任的转型却很艰难,以旧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人格型信任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以某种抽象的制度规则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系统型信任仍未建立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的立信和授信过程发生较为严重的混乱。

三、重建诚信社会的理论依据

就目前而言,学者们认为重建诚信社会主要依据三种理论

一是“博弈论”。“博弈论”倡导者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并没有与牟利相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诚信经济,因此诸多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诚信。赵振增、王浩 利用博弈论“囚徒困境”对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一个对不诚信惩罚不足的社会,相互不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对不诚信进行有力惩罚的社会,相互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10] 郝晓敏认为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11]因此,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和舆论指责等成为构建诚信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李更生也认为利益博弈类型的差别是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同时又提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针对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学者认为构建诚信社会要以制度为先导,“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12]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是“人本论”。“人本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出现失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没有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应该从“经济人”的地位出发,通过外在的机制约束和教育使诚信变成内心的道德律。王忠福、郭萍倩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地位。因为市场经济和利益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市场经济和“经济人”的本性相吻合, “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解放。”[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屈永华也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个人权利保障无力, 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使得信誉机制难以形成。”[14]而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15]自利是“经济人”生命个体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天性, 本身无谓善恶,“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16] 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诚信建设必须以“经济人”地位为出发点, 通过信用监督、激励、惩罚、教育机制来改变信用选择的成本- 收益因素, 将诚信转化为内在的利益需要, 由他律走向自律, 否则任何脱离实际的“道德人”假设都会因诚信的动力不足而失败。

三是文化依托论。文化依托论认为,“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既是一个制度的完善问题,又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培育诚信主体要以文化作依托,而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配的新型文化制度,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出路。”[17]也有学者指出 “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 [18] “建立诚信社会, 更有赖于国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信用意识, 一句话, 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 [7]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既需要新闻媒体的力量也需要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全民诚信意识的提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既需要法的外在约束, 也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整。” [19]

四、社会诚信研究的若干其它问题

一是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的缺乏不仅使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而且会严重地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20]有学者认为:“只有自觉地把诚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保驾护航”工程来对待,诚信建设才有可能更加有效、更有质量,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18]

二是社会诚信与政府诚信建设。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政府诚信建设对社会建设的导向作用,强调“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有学者指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21] “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政府诚信建设是突破口。”[20]还有学者对其原因做了阐述,以为“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把持着社会上的公权力,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进程的加快,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府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18]

三是社会诚信与社会资本构建。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更有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关系”。因为“市场机制要求行为者必须依靠自我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关系网络对资源的配置不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只是使资源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 [22]因此,社会资本的构建必须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普遍意义的诚信和合作观念。同时应挖掘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因素,促进市场主体的合作和诚信的发展。

四是社会诚信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诚信、信任交互使用,并使诚信的含义有所延伸,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山东师范大学刘启营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此作了区分。“信任是个复合词,信,即相信。任,即,任用委托。指对他人或社会团体的一种信任并敢于委托的态度。表明主体对他人的可靠、忠实、诚意具有坚定的信念,毫不怀疑,它强调客观状态。而诚实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主观状态。从诚实与信任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诚实是建立社会普遍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每个人诚信的行为结果。”[23]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诚信建设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关于诚信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会诚信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诚信文化理论的挖掘,学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对社会诚信建设影响研究不足等。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其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典型案例和重大社会事件的重点研究和探析,增强研究的现实性,推进理论向实践积极转化。其二,重视舆情对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力。其三,注重多种学科,多重视角的综合研究,借鉴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70.

[2]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0.

[3]张力化.浅谈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长白学刊,2011(2).

[4]吕乃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J].艺术百家,2012(5).

[5]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6]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俞萍. 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J].吉林大学,2007(4).

[9]韩震,王树荫,郭建宁,竹立家,仝林远,冯仕政.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10]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J].理论视野,2010(12).

[11]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2]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

[13]王忠福,郭萍倩.从市场经济主体信用选择的影响因素看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4] 屈永华.社会诚信、交易成本和个人权利——和谐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5]王林燕.中国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文化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诚信观与西方“经济人”假设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16]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07- 136.

[17]张中文.培育诚信主体是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J].理论导刊,2007(8).

[18] 刘增芝,周颖.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0(6).

[19]王宏伟,徐仲伟.论我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与诚信法律制度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

[20]郭长军,李润红.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2).

[21]卢岚.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与出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9).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6

Compilation of the Scale of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for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XIAO Yuxiang,YE Zhenping2

(1.P.E.Dept.,Southwest University,Yucai College,Hechuan 401524,Sichuan China;

2.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uzhou 412001,Hunan China)

Abstract: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are interior measurements and subjective concept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s growth and adopted to set goals,choose and exercise specific means for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They consist of objectives,motives,means and assessments of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The compilation of the scale of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is in line with the theories,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psychosurveying.On the basis of discrimination index of items,population correlation and mutual correlation,the paper picks out unqualified items and remains qualified ite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etical models. Maturity scale tested by credibility and validity are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By analyzing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cale of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oint out its influence o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Key words: the values of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students of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由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发展得比较完善,相应的在法律制度方面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罚都较为成熟[1]。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反映主体需要的一种属性,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而价值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通过道德规范、价值准则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作为稳定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个体所具有的价值观一般有:道德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学习价值观、择业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婚恋价值观等。国内外学者给价值观下了很多定义,但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Super(1980)[2]、Kuckhohn(1951)[3]、黄希庭(1994)[4]、Rokeach(1999)[5]分别侧重从信念、目标、原则、信条以及观念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价值观。诚信价值观指[6]: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待诚信的内部尺度和主观看法,用于对诚信设定价值目标、选择并执行具体的价值手段。诚信价值观是道德价值观的一个子系统,本研究以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价值观评价量表,对促进体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发展、高校体育学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1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理论模型构建

诚信价值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待诚信的内部尺度和主观看法,用于对诚信设定价值目标、选择并执行具体的价值手段。它同时还包含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诚信倾向,引导个体运用自己所确立的价值尺度来应对自己或他人的诚信状况。一般而言,道德价值观是由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构成的,即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动机、道德价值手段和道德价值效果[7]。作为个体道德价值观的一部分诚信价值观由诚信价值目标、诚信价值动机、诚信价值手段、诚信价值评价4部分构成(图1)。

图1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理论模型1.1诚信价值目标诚信价值目标主要是指个体看某种诚信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诚信需要的观念系统。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诚信目标在我心目中最有价值或最无价值”、“我追求或讨厌什么样的诚信生活”等问题。它是个体诚信价值观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决定着个体诚信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主要包括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2个方面。社会取向,指讲诚信是为了遵从社会规范或从他人利益出发,是以不影响他人利益或社会规则为最低目标。个人取向,是指讲诚信是为了个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需要,是以不损害自身利益为最低目标。

1.2诚信价值动机诚信价值动机是个体追求诚信目标的原因观念系统,是个体心目中有价值的诚信目标赖以稳固存在的基础。它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追求某种诚信生活目标”、“我为什么要具备某种诚信品质”等问题。即便追求相同的诚信生活目标的人,其诚信动机可能是不一致的。例如,同是追求“诚实地生活”的人,有的是为了以诚实取信于人,有的是为了使自己内心平静,有的是为了使社会更加安定等。主要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个方面。

1.3诚信价值手段诚信价值手段主要指个体关于哪种方式对实现诚信更有价值的观念系统。它回答的是“我应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方法去实现我追求的诚信生活目标才最有价值”、“我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我心目中有价值的诚信生活目标”等问题。主要包括重诺、善意谎言、守信、无欺、诚实5个方面的内容。重诺,是指看重诺言行为,慎重承诺,尊重诺言。善意谎言,善意的谎言,是指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这种谎言不欺骗、不居心叵测的。无欺,是指在主观上不去欺骗别人,强调的是外显的诚信行为。守信,是指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是指不掩盖或扭曲事实真相,强调的是内心的诚实品质。

1.4诚信价值评价指个体在实施了某种诚信行为之后,或者在观察了别人的诚信行为之后,对诚信行为的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构成的观念系统。它回答的是“我(或者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产生了有价值的效果”的问题。它是在个体将诚信效果与其心目中有价值的诚信目标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价值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消极评价和积极评价2个方面。消极评价,是指对诚信价值观产生的效果持消极的态度。积极评价,是指对诚信价值观产生的效果持有积极的态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预测问卷1的编制与施测

2.1.1项目的编制过程第一步,根据文献资料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前期调查收集项目,并参考杨子裙(2007)[6]的诚信价值问卷、薛玲(2009)[8]的诚信状态问卷、度衡(2010)[9]的诚信价值问卷相,收集相关项目的编写方法,修改收集到的部分项目,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90个。

第二步,以含义明确、表达简练、较好诚信价值观,没有近似含义为标准反复删改、合并项目,最后获得60个诚信价值观项目。

第三步,将这70个诚信价值观项目分别编制成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请10名体育学院研究生、5政治与管理学院研究生、10名心理学院大四本科生进行项目评价,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和增删项目,最后确定了44个诚信价值观条目。

第四步,将44个诚新价值观条目编制成诚信价值观问卷,分别发放给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的300名学生。

2.1.2被试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共300名。

2.2成熟问卷被试对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6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对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方法问卷100份,收回问卷73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对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本科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对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发放100份,收回问卷92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383,收回率85.11%;收回有效问卷322,有效回收率84.07%。

通过以下标准剔除问卷:1)每个分问卷超过10%的项目没有作答;2)明显乱答(如有规律作答);3)自评条目分数低于3;4)一致性条目无显著性相关。

2.3数据处理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主要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预测问卷条目筛选

3.2.1利用条目区分度筛选条目收集发放预试问卷所得的数据,经过SPSS 15.0分析表明,所有预试问卷总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12,说明总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高。分析采用“临界比率”(简称CR值),即将所有被试的量表总得分依高低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然后进行高低两组在每题得分上的平均数差异性显著检验,如果题项的CR值达到显著水平,即表示该题项有良好的鉴别力,反之则表明该题项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可以予以删除,。根据统计结果,44个题项中有V6、V22、V28、V29、V31这5个条目的t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这5个条目鉴别力不好,应该予以删除(表1)。经过删除以后获得问卷克隆巴赫系数为0.923。

3.2.2利用题总相关与题他相关筛选条目本研究各个纬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较高,而各个纬度之间有存在一定的相关,说明条目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用条目的CR值删除5个条目,剩下39个条目,问卷题项仍较多,为了避免被试因为条目过多造成乱填的现象,顾而计算、调整和删除题总相关小于题他相关的条目和维度。顾而计算、调整、删除题总相关小于题他相关的条目和维度。经过SPSS 17.0分析表明,有13个条目题总相关小于题他相关,应该予以删除。但是因为V6题总相关和题他相关均较小,但是出于条目较少的原因和理论上的考虑将其保留后续分析(表4)。本轮筛选,共删除12个条目,还剩32个条目,删除条目后问卷克隆巴赫系数达到0.925。

3.2.3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成熟问卷及评分方法经过筛选,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还剩下32个题目,选择体总相关大的编入问卷,每个题目至少留了3个条目。11个因子,每个因子3个题目,共33个题目,按U字形排列。最后形成了《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的正式测评问卷,由4个维度、11个因子、37个题项组成。本量表设置了7个反向条目:2、11、18、20、22、31、33;3个一致性条目:1(34)、4(35)、8(36); 1个效度题:37,请被试自评是否认真填答问卷。因此,最后初步确定的《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由37个项目构成(表2)。

维度因子题号诚信目标社会取向11223个人取向21324诚信动机外在动机31425内在动机41526诚信手段重诺51627善意谎言61728守信71829无欺81930诚实92031诚信评价消极评价102132积极评价1122333.2成熟问卷信效度检验

3.2.1问卷信度信度是指量表的可靠程度。可靠程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信度系数来反映,信度系数实际上是一个相关系数,可以通过各种相关处理求得。信度反映了测量中误差的大小,如果一个测验的信度比较低,说明此测验存在比较大的误差,是不稳定、不可靠的。

从表3可以看到,诚信价值观问卷的各个维度克隆巴赫a系数在0.54~0.785之间,诚信价值观总问卷克隆巴赫a系数为0.881,信度较高。分半信度诚信价值观问卷的各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590~0.782之间,诚信行为总问卷分半信度为0.871,信度较高。

表3成熟问卷信度检验结果

克隆巴赫a系数分半信度M0.719 0.721D0.588 0.578S0.785 0.782P0.540 0.590诚信价值观0.881 0.8713.2.2问卷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者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如果一个问卷或者量表没有良好的效度,那么这个问卷或者量表就是没有意义的。本研究采用结构效度作为本问卷的效度考察标准。问卷的结构效度是指问卷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结构和特质的程度。一般来说,一份好的问卷或者量表,各因子之间应该有中等偏低的相关,各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应该有比较高的相关。如果因子之间相关太高,说明因子之间有重合,测量的是同种心理特质;如果因子之间相关太低,则说明这些因子测的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特质,这和问卷编制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因此,一份问卷或者量表的因子之间有中等偏低的相关是最合适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应高于相互之间的相关,过低的话说明该因子和总问卷的关系不密切,对总问卷的贡献不大。

3.2.2.1内容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涉及题项取样的充分性问题,是一个特定的题项集合对一个内容范畴的反映程度[10]。本量表的条目是通过访谈和调查而来,在征求了部分专家与现役运动员的意见后,由专家进行审查、修改的,从而保证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问卷形成后,又请专家进行评价,结构显示,内容效度较高,适合做问卷分析(表5)。表4题总相关与题他相关分析

姓名学院职称教龄评价结果覃朝玲体育学院教授25适合罗炯体育学院副教授22基本适合吕后超心理学院副教授36适合阮昆良心理学院副教授6非常适合董娅政治与公共管理教授28适合3.2.2.2KMO值检验结构效度的主要任务是从相关矩阵中解出负荷矩阵,因此,首先必须求出构成《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各个项目分数之间的相关矩阵,并考察对此矩阵进行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表6成熟问卷结构效度

Approx.Chi-Square〖〗Sig.KMO值6 457.4130.0000.905表6是对诚信行为和诚信价值观的成熟问卷结构效度检验,通过对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的37个体育矩阵的Bartlett球形检验(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得到Approx.Chi-Square =5162.408,P=0.000。说明构成本调查问卷的37个项目之间存在共享因素。所以,有必要对此相关矩阵进行因素分析;同时,计算取样合适性度量值KMO (Kaiser-Meyer-Olkin),结果显示KMO=0.905,结构效度的检验达到社会科学研究所需要KMO=0.8的标准。

KMO这个统计量从比较观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出发,其值的范围在0-1之间,一般认为,KMO抽样适度值越接近1.0,说明相关量表的结构效度越好[1],而且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所有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的平方和远远小于简单相关系数的平方和时,KMO接近1,KMO值越小,表明观测变量越不适合做因素分析。通常按照以下标准解释该指数: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于作因素分析,在0.80~0.90之间为比较适合作因素分析,在0.70~0.80之间为可以作因素分析,在0.6~0.7之间为一般,但在0.6以下则不适合作因素分析。本研究诚信行为KMO检验值为0.895,证明其比较适合作因素分析;诚信价值观KMO检验值为0.905,证明其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此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诚信行为和诚信价值观两个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并且适合做验证性因子分析。

3.2.2.3维度相关检验

表7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各个维度相关系数

维度MDSP价值观M1D0.403**1S0.556**0.379**1P0.425**0.272**0.461**1*价值观0.677**0.476**0.801**0.608**〖〗1从表7可以看到,是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各个纬度相关系数,从分析结果看,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虽然显著但数值很低。表明这些因素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多数是相对独立的。各个维度与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信性,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4结论

1)卷理论模型较为合理。编制是在一定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由研究者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并依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基本的理论构想后,并请本院研究生、政管院研究生、心理学院专业研究生共同商讨后,才觉得作为问卷编制的基本理论依据。然后通过预测问卷的发放、实际测试和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下来的最终维度和条目。根据实际测试数据分析,确定下来的问卷结构和最初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只有个别因子经过修改。根据己有的研究表明,在道德价值观的方向特征上,也存在着社会―个人的道德取向尺度[11-13]。因此本研究接受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当然,由于样本抽取、研究中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念以及统计方法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本研究得到的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结构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基础,今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做更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2)问卷编制过程较为严谨。本研究中问卷的编制严格参照心理测量学的编制原理、原则与程序,在问卷编制前通过文献查阅、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专家评定等形式,广泛的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和信息,然后提出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确定各个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因子,然后根据各个因子编制条目。将确定好的条目请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筛选问卷条目,然后将剩余的条目编制成预测问卷,在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发放。收集也出问卷收回的数据,主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从分析得知预测问卷诚信价值观克隆巴赫系数0.912。问卷通过条目的区分度、体总相关与题他相关,筛选条目区分度不好的条目,保留区分度好的条目。最后请专家严格把关,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反复修改,最终确立成熟问卷。

3)成熟问卷信度效度较高。对成熟问卷进行较大调查,收集获得的数据,主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诚信价值观问卷同质性系数达到了0.881,分半信度为0.871。经过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多为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评价,其评价结果认为问卷合适;校标效度,通过SPSS计算其KMO值,诚信价值观KOM值为0.905,均表现出良好的校标效度。通过各个维度间的相关关系,看到,问卷的各个维度间的相关性较低,与问卷之间相关性较高,呈现出较好的结构效度。

参考文献:

[1] Lawrenee A.Pervin.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21.

[2] Super. D. E. 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occupational, 1980. 52:129-148.

[3] Kluekhohn. C.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M].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4] 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

[5] Roe RA,Ester; P. values and work: empirical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98(l).

[6] 杨子君.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l01.

[8] 薛玲. 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心理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9.

[9] 度衡.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10.

[10] 邓小娟.我国高校德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8.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7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而诚信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人才培养必须把诚信品质的养成放在重要地位。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显露,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高校决不能以“诚信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责任”或以“诚信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由,产生懈怠或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应积极主动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从点滴入手,从各高校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为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代,诚信的缺失困扰着整个社会,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大学校园这片净土中,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挣得奖学金,考试作弊问题严重;为挣得荣誉,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当英语成绩不理想或计算机等级水平不高,而工作单位要求又太苛刻,为挣得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办理假证件,欺骗社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诚信现象虽属于个体行为,但是对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从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

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正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贡献的时候。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相对单纯的大学生,甚至诱导其向不诚信的方向发展,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缺少与社会的接触,固步自封。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防线“不堪一击”,“诚信为本”抛之脑后,将来进入社会,一旦被缺乏道德良知的个人和组织利用,以言相惑价值利益驱使,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后果都不堪设想。

二、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特点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就是因为拥有大家的共同合作。而共同合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究诚实信用。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逐渐被各高校放在重要位置。而有些同学对于诚信教育问题根本不放在心上,认为自己拿个高分,就是自己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根本没有考虑过是否把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一部分高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致使部分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缺乏诚信度,只注重切身利益,致使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毁约现象时有发生,使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避开社会问题不谈,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失信问题也让人惊讶,考试作弊、毕业论文严重抄袭、就业简历失实、助学贷款严重拖欠等一系列问题使大学生失信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承载着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群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下一阶段发展的成败。当今大学生强调个体的存在,但是如果这种过分重视不是用诚信做基础,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当然也不会真正的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这种教育的结果不言而喻。相反,如果诚信意识淡薄,为了各种权益,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就会做出有违人类道德和精神文明的事。所以,也只有重视诚信,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我们应从多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中外许多先哲都认可,不诚实是一种极坏的品质。大学生一旦养成不诚实的毛病将危害其一生及社会,也就没有未来和前途可言。毕竟诚实是所有道德和智谋的基础,正直的人会把诚信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而不诚信只能带给社会阴影和导致自身毁灭。

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各种问题凸显,尤其是诚信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吸取精华弃之糟粕,学习西方的诚信教育方法和接收西方的诚信观,再结合我国的传统诚信观,根据现实需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底。

虽然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但大学生的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大学生在意识上,绝大多数能明辨是非,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该以什么为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在思想上、认识上是积极的、正确的,并且不断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是自我约束力较差,责任感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再加上思想的不成熟,造成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他们在单纯的心理世界崇尚守信,但在追求名利中又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崇尚真理,一方面在做出选择、在关乎切身利益的同时背弃这一原则,这便是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矛盾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诚信在教育体系中的贯通,弥补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的好习惯。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趋势,是我们实现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诚信直接与我国的青年素质相联系,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大学生以后能正常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现状与实际,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二是价值观教育;三是法制意识教育;四是责任意识教育;五是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才能在人生路上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理想的性质将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培养大学生决不能是社会前进的障碍,相反,应该是国家经济前进的推动力。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一个人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法制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同样重要、必不可少。法制意识给大学生提供了进入社会的行为标准和发展规则,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综合强国而努力奋斗。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更应该深入人心,大学生都应该牢记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这是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责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大学生而言,诚信美德的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端正学习态度入手,学校要加强考风、考纪的整顿,从而使学生认真对待各科作业和论文报告,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把诚信融入其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正确认识道德美的标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大学生人格坐标。因为大学生还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用诚信武装自己,才能最终不负众望,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迫切呼吁的道德要求恰恰是诚信,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高尚作风,那么,大学生就要符合潮流,做一个诚信之人。

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可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积极探索道德教育新模式;二要做到法律先行,标本兼治;三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四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要想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要从我们的教育体制着手,把诚信纳入教育体系中,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项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纳入诚信教育,开设专题讲座,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贯穿整体,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最终树立起高尚的人格观念和诚信意识。夸美纽斯说过:“假如要使虔诚在任何人心里生根,那就应该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灌输进去。”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塑造的重要时期,诚信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使青少年都能成长为有理性、有道德、诚信的人。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诚信教育内容上有所准备,做好诚信教育资源开发的工作,不仅从课本上使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还要在其他方面同时发展,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开展义务劳动,多多接触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道德方向的取舍问题,有助于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活泼的方法和形式,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在诚信的教育中出现按部就班的枯燥说教,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让学生自己加入到教育中来,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他们收集关于诚信的文章和资料、开展辩论会和演讲比赛,促进动手动脑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影视观赏、开班会交流观后感,并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对于不道德、不诚信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自己讨论后果并总结解决方法。这样深入其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既然诚信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只能循序渐进,那么教育体系就有必要给每个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记录学生在校的行为,督促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养成恪守诚信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品质形象。

诚信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道德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弘扬诚信道德,进行诚信教育。现代社会诚信的失落随处可见,虽然这些年来也不乏呼吁之声,但都逐渐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大浪潮中。千变万化又多姿多彩的世界,欲望之流诱导人们远离诚信去追名逐利,诚信的缺失一步步地困扰着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进行道德教育和洗礼,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和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诚信文化也会重新回来。我们才能在这个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发扬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人民都有一颗拥护诚信的心灵,这样美好的社会才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基柱,我们才能建设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邓江霞.诚信缺失的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8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诚恳;信即守承诺、讲信用。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通俗地讲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古书《中庸》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管子》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说“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些都明确将诚信的美德看作是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根基。诚信的社会是其成员普遍诚实守信的社会。然而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诚信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考试活动中有明显体现。任何一个和考试打交道的人(包括考生、考官、考试命题者、考试管理者等)都遭遇过别人不信任的目光,同时也把这种不信任的目光给予过其他人。社会诚信通过社会个人作用于社会关系,诚实、坦诚等个人内在的品质是使其社会行为能够遵守契约、信守承诺的心理基础。[1]上世纪80年以来,特别是近一段时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造成缺乏诚信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情况比较普遍,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从社会学观点的角度来说,这种超出个人特定生活环境的公共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而非个人。对于任何一种缺乏诚信的行为,失信者都难推卸其责任,他们大多利欲熏心,不讲道德,败坏整体社会的诚信环境,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社会失信行为出现得如此广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第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诚信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二,相对应于传统文化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体实践中的失误是诚信问题加剧的历史原因。可以看到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没能使传统的社会诚信道德及时向现代意义上的诚信道德转变,而且还使得传统的诚信根基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个转化过程的失败是造成当前广泛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能在行动上坚定,理论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时,只是发泄感情上的激愤并仅靠舆论上的空洞谴责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以上对于失信现象历史和文化两方面社会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社会环境,使得诚信行为深入人心,一方面来讲,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较多地接受现代的诚信观念,这里的社会化包括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就需要有关组织加强社会诚信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只有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才能从个人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制度约束两方面共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显而易见,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但只要能坚持加以实施,我们社会的失信问题要解决就有了希望。

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对诚信本身的真诚信仰。在传统道德教化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中国,大多数人从理论上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参加考试的绝大多数考生也都能认识到抛弃诚信是错误的。于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道德悖论:理论上人们似乎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但现实中抛弃诚信的依然大有人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道德悖论呢?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诚信危机表面看起来似乎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还是讲诚信的,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并没有从我们多数人心中消失。但是,自从“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蔓延开后,物质追求无休无止,精神境界一片废墟的大有人在。由于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信仰,导致灵魂里没有自我道德约束准则,缺乏自觉追求完美人格和崇高境界的动力,因此凡事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功利,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损害那不是所关心的问题,没信仰的人对自己做过的不信用、不道德或不诚实的事情没有“问心有愧”。正是如此,才会有这么多人面临诚信危机。

二、诚信考试系统构建

诚信考试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社会方面加强诚信社会建设,一是从个人方面加强诚信档案建设。

显而易见,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只有参与考试环节的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考试规范,才能发挥考试在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诚信考试和诚信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诚信考试作为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构建诚信社会同步并行。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风尚,有利于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诚信考试,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诚信社会。另一方面,诚信考试必然要依赖于诚信社会,依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诚信社会的建立,将为诚信考试、和谐考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反之,没有诚信社会,诚信考试就会失去社会基础,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诚信已经成为全社会大力推崇的社会公德,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准及综合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建设诚信考试的社会基础及外部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时机,研究并探索建设诚信考试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建设国家各项诚信考试的实践中有所作为。“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不仅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2]

长期以来,对于考试作弊的现象,人们普遍存在着善恶不辨的问题。大部分人在心底里并没有将考试舞弊看作是多么严重的“恶”,再严重也只是认为这种行为不老实,根本没有考虑到考试问题上存在“善恶”问题。这种观念类似“窃书不算偷”这种观念,因为只是违背了教育体系内的规则,而我国传统文化就有将教育与读书神圣化,因此连作弊这种事也被漂白化了。正是存在这种荒谬的观念,大部分人把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看作是无伤大雅、无关原则问题的,以为考试舞弊只是权宜之计,与人的德行无关。殊不知,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体制的严密性,大部分考试直接关系社会资源的分配,考试作弊的行为不仅触犯社会公共道德,而且从出发点来讲是自私邪恶的。只有真正地把考试作弊行为视为邪恶不可原谅,社会才会更自觉地致力于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体制下,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而其考试行为是否诚信,将是个人是否具有诚信品质以及诚信程度如何的直接体现。试想一个人,经常在考试中作弊,那么他的其他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会是诚信的。

综上所述,建立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仅对于用人单位用人、量人和选人的正确、合适与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诚信考试建设意义深远。具体来讲,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是单独保存的档案,应该是个人诚信档案的一部分。正好可以以建立考试诚信档案为契机,在全社会普遍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档案,当然社会诚信档案还包括金融信用等其他社会信用方面。建立个人诚信考试档案这种体制方法是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个人诚信考试档案,作弊的长效惩罚机制就能落到实处。在考试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及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危害,不仅影响公平竞争,而且限制个体之间的互动;不仅抑制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教育体制的异化和考试目的的扭曲。正因如此才迫切需要构建诚信考试及诚信考试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其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1)建构诚信的形上基础,让人们有所信仰。信仰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有所敬畏拒绝作恶,把诚信作为一种终极境界的追求,将“诚”视为天道自然,视为人的本体。(2)建构诚信的理性基础,让人们能够以守信自律为荣。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真,向上,唯美”,学生在考试中的诚信可间接反映学生“向善”的道德素质。(3)建构诚信的人格基础,让人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4)建构外界环境,社会各方协作,支持并互相监督。[3]539

三、人性诚信与考试

道德感化与教育是使诚信考试控制系统实现其效用的重要支撑。考试规章的宣传普及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对作弊行为的惩戒效应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自律机制在道德修养中的构建亦必须通过教育与道德感化实现。显而易见,这种教育不能止步于考前的法规教育,而是诉诸感性的道德教育,它需要尽早地开始于道德与价值开始建立的年龄阶段,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使受教育者从小树立相关的道德观念,在内心修为的自觉层面上发挥作用。

或有论者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体制性力量对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是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因此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强化体制对市场机制的监管,是提高诚信水平的关键所在。但众所周知,正如清廉不能被廉政承诺书所保证。诸多关于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建议认为,加大法规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威慑力,提高失信成本,是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关键。换言之,作弊可能获得的风险收益必须被其风险成本超过,以能给作弊者带来威慑力。此类观点包含着较大的强制意味,但却对铤而走险选择考试作弊,置诚信于不顾的行为解释失效。所以,诚信道德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反是法律有效性的形成要倚重人们道德层面的自觉认同。对于没有从心底里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是一种异己力量。这样不但不能杜绝考试作弊,实际情况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治标不治本,考试作弊反而会越演越烈了。因此,考试诚信的可能性必须由内在修为解释,而不能由外在制度得以解决。直观的事实是,考试的是人,考试是人建立的考试,诚信考试的意义更是在于人的意义。古人讲究“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说白了,佛家的“治心”与基督教的解决灵魂空虚问题,说的都是信仰的问题。共同追求的都是人的生命价值,人生崇高的境界,和心性修养的完美人格。考试首先是对人的道德的检验,惟有经历过这一意义的检验,考试的公平公正才能在此基础和前提上展开。

解决不诚信问题,首先要提高对于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受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更是如此。因此,考试作弊随考生年龄的增长而越演越烈就不足为怪了。那么据此岂不是得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可能性越大的结论?一个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就越大。考试不仅没有把人教育好,还把人引向歧路,那么,教育岂不是起着负面的作用?那还要教育做什么呢?考试诚信或作弊是行为表现,背后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共同作用。从小学生到成年人,谁都知道考试要遵纪守法,作弊是不光彩的行为,每个人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成问题;但要真正认同这一知识,上升为价值观,且能经受住各种诱惑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考试诚信正面教育带来的正向功能是鼓励和嘉奖考生在考试中讲诚信。而负面教育带来的问题是怂恿和教唆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总体上说,学校教育是正面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在考试中要讲究诚信,另一方面促进情感、意志的转化并落实到行为上。然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渗透在人的成长中,由于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对考试带来的直接影响大,具有很大的负面性。相当多的人因为考试作弊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收益多多,其结果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仿效并愿意铤而走险,故不可简单地把考试作弊归结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负面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面的功能;考试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学校不应该承受考试作弊的全部责任。

不能仅仅将诚信看做是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而作为过程,诚信就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停滞的。正因如此,诚信需要人们去尽心地创造和争取。而这个争取、创造诚信的过程也就是超越的过程。在这里超越的意义对于诚信考试这个范畴而言,就是是否能够突破人性的虚假和伪善的过程。以这个角度来理解,真诚的意义并非在于简单地否定“伪”。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真诚的同时又不愿意正视真诚所孕育出的虚伪性,以致于不仅做不到真诚,反而无法逃脱虚伪的终局。真诚并不是伴随人天性的,需要通过自我的修养与道德要求去实现。并不存在与虚伪完全隔离的真诚,完全否认了虚伪存在的真诚本身就是虚伪。因此,真正的真诚是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真诚本身有可能是在虚伪的欺骗性外衣下才产生。这种情况下,积极承担真诚所附带的虚伪性是一种酷烈如壮士断腕的自我否定。承认自己不真诚需要极大的真诚,这种对虚伪的正视才是真诚的开始。这种对每个健全人格的考试几乎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存在。饱含勇气的真正真诚是这样一种选择:当他背后有一个无限可能的谎言世界时,真诚的人总是以他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选择。没有人格,诚信何言?什么时候,我们的人格变得健全,也许我们离诚信的考试也就不远了。也许,我们无须把真诚作为固有的本性,而应当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的过程中,把诚信当成一个永远需要追求的目标和理想。[4]538

[参考文献]

[1]王效仿.诚信缺失的社会性原因分析[J],天府新论,2004,(5).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9

一、构建社会诚信氛围,为大学生守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构建社会经济诚信氛围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是人们自觉奉行诚实守信,承诺践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非常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偷税漏税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这些不诚信的经济行为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灵魂,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着力打造诚信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让诚信者站稳脚跟,获得利益,不诚信者失去人脉,面临淘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构建社会法制诚信氛围

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也要依靠法制的约束。仅仅依靠道德约束的诚信在今天的社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只有发挥法律的约束职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与完善。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尽快完善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中的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使得在打击不诚实守信的行为方面有法可依。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者不仅承担诚信缺失的道德责任,而且还应当使其承担法律责任,甚至秧及未来更大的利益,提高其失信成本。最后,加大对公众的法治教育力度,使人们知法懂法,懂法守法,让诚信在大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在诸如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学生干部评选、党员选拔等政策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暗箱操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诚信论坛、诚信征文等。通过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得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道路的永恒旋律。

2.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体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加强诚信教育。高校通过建设主题教育网页或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倡导诚信上网、文明上网;学校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言论和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与监督,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真伪。只有这样,在对大学生开展诚信素养的教育时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净化家庭诚信氛围,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1.家长要确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念,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重智轻德,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们要注重对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爱国爱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孩子诚信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长也应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反馈到孩子大脑中的第一印象。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诚信的行为和想法时,一定先要自检自己是否在生活的细节中存在同样错误的想法与举动,惟有如此,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转贴于

2.家长要重视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宏观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孩子刚进入大学后,会有一阵“断奶期”,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所有的事情全要自我打理,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这时他们会非常苦闷和矛盾,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学校、教师密切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思想品质方面的表现。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也必须由教师和家长同心协力,让大学生们自己认同和接受,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从大学生个体入手,提升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

1.树立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志

诚信自律意志,指的是人们履行诚信原则和规范时,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的能力和毅力。大学生要逐步树立诚信自律意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要通过诚信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准则。二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规范,不断向好的榜样看齐,要善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三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私欲膨胀而突破诚信道德底线,保持诚信品德,决不能做有悖于诚信的事情。四是要不断鞭策自己,以诚信处事为荣,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抢得成功的先机。

2.养成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

诚信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联络与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带有主观意识倾向的稳定的诚信行为。人们只有将诚信规范内化为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真正的诚信才能彻底实现。大学生要想培养出稳定的诚信行为,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服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自觉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民意。诚信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大学生在践行诚信行为时要人前人后都一样,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养成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许项发.诚信体系建设的根基在文化[J].理论导刊,2003,(2).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10

我选取了与学生联系紧密或了解的事例: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安徽阜阳“毒牛奶”事件;海尔公司的诚信与危难;签名售水果的故事;北大教授剽窃他人论文事件。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产生思考的冲动,能积极地参与诚信的探讨。

2.直面难点,激发学生深层的理性思索

对于诚信,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内心中都想诚信,但在现实中,却戴着世故的面具,处处提防,事事算计。所以,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就无法回避难点问题,否则教育就会走向表面化、形式化。

我设计了“诚信调查”环节,有六道题:(1)在考试时,看到别人在作弊,你也有作弊的冲动吗?(2)在老师布置很多作业,来不及做的时候,你会怎样?(3)在考试过后,看到别的同学因作弊而考好,受到表扬时,你如何感想?(4)如果有抄作业或作弊现象,对你影响最大的原因是什么?(5)如果你捡到了1000元,你会交还给失主或上缴吗?(6)你认为讲诚信对你的发展有好处吗?这些问题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

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讨论,抓住诚信教育的难点:(1)为什么孩子比较真诚,长大后就会欺骗了呢?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丢弃真诚?(2)诚信是否仅仅是道德的要求?发展是否要以背叛诚信为代价?针对这两个难点,我在BBS讨论中发了两个帖子:“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诚信是否仅仅是道德的要求?”引发学生讨论,并对于学生这两方面有代表性的意见加“星”,分出两大阵营,展开焦点辩论。最后,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启发学生“对长期与短期利益的思考与比较”,突破教学的难点。

3.通过正反事例对比,在争辩中获得有效的教育

道德理想与现实环境的距离,当代多元的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导致很多学生对诚信产生疑问,在现实的环境中本能地自我保护,却迷失了对长远利害的辨别。因此,运用鲜明的正反事例的对比,可让学生在争论中提高判断力。

在“问题反思”环节中,开始时我引用了六个材料,让学生看过再讨论,后因六个材料看的时间太长,也没有针对性、对比性,不容易集中问题讨论,所以,我抛出了对比鲜明的两个事例:“上海思源中学的无人监考制”与“期末直击校园作弊――诚信为何变得如此沉重”,在对比中反思,引起学生发言的冲动,有话可说。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我发了两个帖子:“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诚信是否仅仅是道德的要求?”从孩子与成人的对比,诚信是道德要求或是发展的需要的对比引发讨论;讨论过后,运用加“星”的形式划分为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展开面对面的辩论;在相关资料中,也选取了正反事例,正面事例有:“签名售水果”、“海尔公司的诚信与危难”,反面事例有:“安徽阜阳的‘毒牛奶’事件”、“美国安然事件”、“北大教授剽窃国外名教材”。

4.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隐形教育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11

有学术诚信,也有学术不诚信行为。近几年,诸如伪造篡改数据、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时有曝光。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和2006届两名同一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高度相似;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李锐的论文与吉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周松的论文涉嫌抄袭,这些造成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个人的声誉。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界定

诚信,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的道德伦理纲常,主要指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是儒家学说三纲五常中规范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诚,信也;信,诚也”,成为对诚信的经典解读。自古便有“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一直贯穿古今,是我国伦理思想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学”:一是指学问,知识。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二是指取得学问的过程,可在《论语》中找到相应解释,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是指获得知识的场所。所谓“术”,一是指方法,手段,二是指思想主张。综合来看,学术诚信可以理解成研究学问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

现阶段对学术诚信的定义则更为具体。汤曾在《浅谈学术诚信》中从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对待科学态度和学术研究上,要讲究求“真”,求“新”,做到真实和创新;在对待其他科学研究者上,要讲究“信”,做到信誉,不欺骗。国外学术诚信研究机构把学术诚信官方表述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即便在逆境中也要对诚实、信任、公平、责任、尊重这五种基本价值标准做出承诺。”

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学术诚信是指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本文借鉴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针对研究生目前存在的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作出了以下划分:(1)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2)买卖或学术论文;(3)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4)论文署名“搭便车”;(5)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6)一稿多投;(7)交钱发低水平论文。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山东省内高校为主要样本,发放对象针对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且匿名作答。

(一)问卷构成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46道题,其中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就读学校;第二部分为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学术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二)问卷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5份,覆盖19所高校①,其中山东省高校11家,占总调查问卷比重98.29%。

性别分布上来看:男生202人,占比38.48%;女生323人,占比61.52%。

专业分布上来看:工学32.76%;理学14.29%;教育学13.71%;经济学12%;文学8.57%;法学6.29%;管理学4.57%;哲学0.95%;医学0.95%;农学0.57%;历史学0.19%,其他类5.14%。

年级分布上来看:研一196人,占比37.33%;研二245人,占比46.67%;研三84人,占比16%。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分析

在所选取的525个样本中,91.43%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很重要,7.81%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重要,0.57%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0.1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针对目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问题,46.86%的学生认为素养一般,36.76%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比较高,11.62%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非常高,4.76%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比较低。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诚信问题较为看重,但在实际生活中,学术诚信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术诚信,我们对上文分的7类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给予不同程度的答案设置权重,回答无为1,很少为2,一般为3,普遍为4,严重为5,统计如下:

从表2看出,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最为严重,其次为交钱发表低水平论文,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位居第三。通过调查发现,前两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被认为普遍存在,主要因为这些行为更难被别人发现和核实,处于相对安全的地带。

本文还调查了学生对不同学术诚信问题的态度,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态度还是比较强烈的,各项行为中,坚决反对的态度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反对最强烈韵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占92.57%;其次为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占85.14%;第三位为买卖或论文,占85.14%,而容忍度最高的为一稿多投行为,坚决反对人数占比65.9%。其余数据可详见表3。

(四)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分析

在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上,有22.4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而匿名调查的研究生样本中有12%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抄袭、剽窃行为。而对于抄袭现象,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有:平时课程压力过大,论文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得不抄袭;无意识的引用别人的数据和成果而未作出批注;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对于买卖或论文行为,有1.9%的学生找过论文,6.48%的学生为他人过论文。对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来看,24.38%的学生发现身边有其他同学有或代修改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论文这种现象的看法中,有15.62%的学生认为或是需求供给层面的市场规律,是自然而然的;8%的学生认为这是靠能力赚的钱,可以接受这种行为;仅有63.43%的学生表示要大力禁止。可见,“论文市场化”的问题目前来看还是比较严峻,且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问题上,30.4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在高校中较为普遍,5.9%的学生承认有过篡改实验数据的经历。在学位论文实现过程中,若修改实验数据会按时毕业,不修改数据会延迟毕业的情况下,有59.81%的学生坚决选择不修改数据。在不修改数据会带来延时毕业的损失时,59.24%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良心的谴责。

论文署名“搭便车”是指没有为论文或科研付出劳动或者没有合作韵情况下,在科研成果中挂名的现象。对于这一行为,47.62%的学生认为过程中相互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24%的学生明确有过想要别人在其论文署名或者在别人论文中署名的经历或想法。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顺水推舟送人情,个人求多,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用过高同时署名可以相互分担,高校硬性要求才能毕业,以及署名导师可以使文章顺利发表等。

标注引文和参考文献行为中,79.05%的学生明确会及时标明引文出处。对于参考文献弄虚作假上,8.38%的学生坦白有过其行为,23.05%的学生发现其它同学在论文写作中存在该行为。有30.67%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其标注的全部参考文献,53.9%阅读了大部分文献,13.14%只阅读了一小部分,2.29%根本没有阅读过。究其原因,不标注文献出处主要由于怕麻烦,而虚构文献主要是因为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硬性规定或者凑字数。

对于一稿多投行为上,仅有61.33%的学生意识到一稿多投是违背学生道德的行为,17.71%的学生有过或者发现过其他同学有一稿多投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韵原因主要是急于出版免去退稿再发的时间成本,同时出版可以增加个人收益等。

在途径上,43.62%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站查找出版社,19.24%的学生会选择高质量且无需版面费的期刊,17.9%通过熟人推荐选择出版社,16.19%通过电子邮件发表免费期刊,3.05%选择通过校园张贴的小广告来发表文章,而对于出钱交版面费就可发表文章的行为,46.6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目前研究生的现状,我们对于引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一)研究生个人因素

从图1看出,研究生个人因素所占百分比分别是:学术研究能力不足占64.76%,学术态度不严谨占63.43%,存在侥幸心理占52.19%,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占49.52%。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研究生扩招,随之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研究生整体水平的下降,研究生从导师那获取的个人学术指导相对减少。再者,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使研究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提高就业竞争力上,也忽视了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

2.学术态度不严谨

当前,社会上普遍追求高学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都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因此,不少研究生认为,只要获得最终学历就行,至于平时的学习、科研应付过去就好,这也容易滋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3.存在侥幸心理

52.19%的研究生认为,存在侥幸心理是影响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即使自己有某些学术不端行为,例如论文署名“搭便车”,也不易被别人发现和察觉,因此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4.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

49.52%的研究生认为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是重要因素。当前社会,职称评审、职务认定等都同研究成果有关,这就导致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看重结果。研究生为了满足自身研究需要,会伪造或篡改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因素

1.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2.2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研究生学术规范,17.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也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建设,但在制度和规范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研究生学术评价的体系不合理.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会激发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降低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从图2看出,37.5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单一,看中发表刊物的数量和级别。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这种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忽视了质量,使部分研究生认为只要完成规定数量的论文就可以通^考评,有的甚至采用伪造数据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3.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从图2可以看出,13.33%的研究生认为高校缺乏独立的学术监管部门。学术监管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师身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而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的检测方面,平时的课程论文和小论文很少涉及。

4.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4.57%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惩罚是取消研究生的学位,这是在教育部《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但是部分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办法》进行相应惩罚,而是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这也使研究生存在着侥幸心理。

5.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些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严重不足。有些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采取“放羊”管理,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关注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学术教育与指导上。还有的导师对学生的不良学术行为采取纵容甚至鼓励态度,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

(三)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术诚信造成不良影响。72.95%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学术风气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52.7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刊物市场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有些出版商唯“财”是图,只要出版面费,几乎是来者不拒,这就给研究生发表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提供了可能。

(四)国家因素

目前,我国已施行《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在防范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上并没有发挥实际有效作用,这也使人们在开展研究生学术不良行为防范工作中缺乏必要法律依据。

四、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的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

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要勇于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法制观,要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创新的知识与技术,树立严谨的学术价值观,保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强调学校的管理地位,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

作为研究生学习深造的平台,学校要加强管理能力,这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既要杜绝“学术独大”现象,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既要注重平时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考核和管理,考核标准要全面、客观、可操作。

2.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既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学术诚信委员会,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又要制订学术规范制度和条例,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3.要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诚信相关规定的,要一视同仁,严加惩罚;对于认真遵守诚信相关规定的,要树立典型,着重表扬。要真正把研究生学术诚信情况和研究生评奖评优、出国深造、发展党员等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4.充分l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要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导师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守学术诚信,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踏踏实实做学问。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12

党的十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强调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这一群体是否能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其中个人价值准则中的“诚信”应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点关注。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世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成为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笔者尝试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观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背景介绍

“诚者信也,信者诚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诚”“信”的互释验证了诚实守信的内在联系,即诚中有信,不诚则不信,信必见其诚。①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②笔者所在单位为培育学生诚信意识,在每栋宿舍楼的进门处设有“诚信驿站”,是一种设立在学生宿舍内部的、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无人看管的自选购物“超市”。“诚信驿站”运营已有两年多,由负责经营的学生进行进货、补货等工作,每个“诚信驿站”都放有专门的“投钱盒”,每个月由经营的学生负责统计自主购买的情况,以查盈亏。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现状,了解学校学生对于“诚信驿站”运营方式的看法和态度,笔者设计了调研问卷,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0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758份,回收率达94.8%。统计后发现,共有716份问卷全部作答,问卷有效率达89.5%。共包含十个问题:

1.是否认可“诚信驿站”这种经营模式?

2.是否会经常使用到“诚信驿站”?

3.当独自购买物品的时候是否存在不付款的或者少付款的现象?如有请说明大概的次数。

4.当发生不付款或者少付款情况后,是否会与同学及室友进行分享?请写明原因。

5.是否会因为没付款或者少付款而产生愧疚感?

6.是否出现过因没有零钱而多付款的现象?

7.学期初,学期中及学期末,哪个时间段不付款或者少付款的现象出现的比较多?

8.在你经济较拮据的情况下,减少铺货量是否会影响对“诚信驿站”的使用次数?

9.减少铺货量是否会让你反省是由于自己的没有付款或者少付款而造成“诚信驿站”的亏本,进而减少铺货?

10.你所认识的同学中是否存在不付款或者少付款的,如有,你是否会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状况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对回收的71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数据分析,最后,对问卷中的部分关键问题分析整理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宿舍内设置“诚信驿站”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诚信驿站”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仅有少部分同学不置可否或表示反对。约20%的同学曾经出现过不付款或者少付款的现象,在这些同学中,又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们相互熟悉程度并不高,这可能也是造成学生不付款或者少付款现象较多的原因。此外,我们发现大部分不付款和少付款现象都集中于学期末这个阶段。为印证这个想法,笔者又从“诚信驿站”的经营者处得到2014―2015学年收入情况:

2014―2015学年,无论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在学期初,“诚信驿站”都处于大幅盈利状态,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在学期初的两个月生活费是很充裕的,且有部分学生购买物品时不计较价钱,忽略了应找回的零钱。到了学期中的第三个月左右,我们发现截止此时,“诚信驿站”还是处于盈利或者平衡状态,但是盈利额度明显要小于学期初的两个月。但是,到了学期末的第四及第五月,我们发现“诚信驿站”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即“诚信驿站”的营收状况整体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即学期初,学生普遍生活费较充裕,花钱大多不计小节;到了学期中,此时学费已上缴,学生的生活费整体还算充裕,相比学期初,生活水平还是有一部分下降,因此“诚信驿站”还是处于一定的盈利状态。相比于下学期,上学期的情况却会明显好转,究其原因,部分同学在上学期会陆续收到一部分奖学金,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生活费亏空。到了学期末的两个月,我们可以看出“诚信驿站”处于明显的亏损状态,即不付款及少付款的现象发生较为频繁,彼时正处于期末状态,学生的大部分消费支出集中在聚会和车票上,因此可用余额并不如学期初及学期中那样充裕,具体则表现在“诚信驿站”的营收状况上。

为验证以上假设,笔者与“诚信驿站”经营者选取三个宿舍,对2015―2016学年上学期“诚信驿站”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其中甲宿舍,采用增加学期初及学期中三个月的铺货量,并减少学期末两个月的铺货量的方法;乙宿舍,保持整体铺货量与2015―2015学年相一致,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诚信意识的宣传工作,如在宿舍楼入口处设置“我诚信,我骄傲”活动,加强微信、QQ、贴吧等网络舆论宣传等;丙宿舍,对学期初,学期中及学期末的铺货量保持与2014―2015学年一致,为判断学生熟悉程度是否会影响诚信驿站的营收状况,笔者在丙宿舍“诚信驿站”处设置了监控开启的提示。

一学期后,笔者从“诚信驿站”经营者出得到以下甲,乙,丙三个宿舍的营收情况:

我们发现学期初及学期中三个宿舍的营收状况与2014―2015学年的情况相似,都处于盈利状态。到了学期末的两个月,对于甲宿舍,由于笔者减少了铺货量,导致诚信驿站所供应商品部不足,学生可选择的余地不多,因此并未出现如2014―2015学年般的较大亏损,但是学生普遍对甲宿舍减少学期末“诚信驿站”铺货量表示不满,普遍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反观乙宿舍,我们发现学期末同样未出现较大的亏损,亏损额度与甲宿舍相当,由此可见,加强诚信意识宣传对学生是有明显作用的,且相比于甲宿舍减少铺货量的做法,乙宿舍的做法获得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关于丙宿舍,我们发现,不论学期初,学期中还是学期末,其诚信驿站的营收状况都与2014―2015学年“诚信驿站”的营收状况相似,因此我们发现学生的熟悉程度并不会对“诚信驿站”的营收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宿舍设置“诚信驿站”,通过多渠道的加强诚信意识等宣传教育,能较大程度地减少“诚信驿站”的亏损程度,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培育的措施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诚信对一个学生、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是高校培育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育人的重要思考,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是为了找到切实有效的培育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一)以“舆论宣传”为手段,构建校园诚信育人体系

舆论代表多数人的心理导向,正确的校园舆论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与行为准则,并用主流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高校以“舆论宣传”为手段,通过日常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广泛的网络舆论宣传等,努力构建校园诚信育人体系,让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以“诚信驿站”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要以“舆论宣传”为手段,但也要落在具体的载体上,才能得以有效的延伸。高校可以开展如“诚信驿站”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宣誓、主题演讲、诚信故事征文、团体辩论赛等活动,在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提高大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让所有大学生更加关注诚信、重视诚信、思考诚信,让高校校园成为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培育的重要平台。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确定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在诚信教育的问题上,应当做到以教育引导为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指导性、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等,在诚信教育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的基础上,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③可以在高校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制度,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等相联系起来,使得诚信教育具有长效机制。

注释:

①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75-76.

②粟湘福.关于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③丁继民等.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101.

【参考文献】

[1]韩娜.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5.

[2]王占文.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李东阳.国内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篇13

“冰山学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1970年提出的,最早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他指出:物流成本就好比是冰山,分可见成本和不可见成本,就像冰山分为可见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不可见部分。“冰山学说”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主体却经常被忽视。①冰山学说已经成功应用于体育教学中,②冰山学说将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将其融汇深化。

本文借助实验教学“冰山结构”证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辨析诚信教育研究问题,诚信教育、人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对于完善实验教学“冰山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教学中诚信教育缺失的问题和挑战

1.1 实验教学中诚信缺失问题

随着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③例如,不严格遵守实验纪律、实验预习蒙混过关、实验操作不规范、抄袭或伪造实验数据、抄袭或简化实验报告、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现象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是普遍存在。因此,深入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开展诚信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1.2 实验教学中诚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7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④实验、实践教学是“质量工程”和“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增强学生诚信意识”等一系列举措也都有明确体现。

可以看出,我国实验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和体现。然而,面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如何科学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是摆在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2 实验教学中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分析

2.1 实验教学中诚信缺失的微观原因和分析

(1)学生缺少遵守诚信的积极性,失信成本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受市场经济发展而引发道德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滞后,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部分高等学校由于实验环境、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的限制,对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失信行为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手段,学生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导致失信行为普遍,最终导致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变质且恶化。

(2)缺少开展诚信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手段。目前,教师缺少开展诚信教育主动性是因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一直存在问题,大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内容分支,也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我国现有社会环境下,诚信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缺少生动的佐证、支撑诚信教育的素材,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的大理论、大道理意义不大。同时,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诚信教育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个方面因素。⑤

2.2 借助实验教学“冰山学说”理论模型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和辩证分析

实验教学“冰山学说”的理论模型,科学教育往往是“冰山”的“显性部分”;人文教育往往是“冰山”的“隐性部分”。科学教育是指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教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教学内容的教育。⑥科学教育使人获得知识,人文教育促使人健全地发展。人文与科学教育之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需要人文精神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来净化和洗涤自己的心灵。⑦

因此,诚信教育的主体是人文教育,诚信教育仅仅依靠科学教育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正是当今社会人文教育缺失的大背景才使得诚信教育举步维艰,所以开展诚信教育可以从开展人文教育的角度进行辨析,才能有望破解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难解的问题。

3 实验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主要策略和几点措施

3.1 实验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主要策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