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实用13篇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篇1

由于护理工作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医院又普遍存在护士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面对患者对护理要求日益增高,护理事业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型期等诸多因素,致使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时有发生。

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后的当事人对事件的认错态度,以及接受处罚的承受能力,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会影响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及自身健康。

做好护理事故后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积极干预:

1) 想一想,这件事确实发生了,并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了伤害,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法消除的伤害,患者很无辜,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只有自责,没有抱怨。

2) 给领导带来压力和多余的工作,无论你怎样做,领导都必须向患者以及家属道歉,并想办法找一条患者(及家属)能够满意,护士能够承受的办法来平息此事,站在领导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感激没有抱怨。

3)给同事和集体带来损失,名义上和经济上的,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愧疚没有不满。

4)检讨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当时谨慎点 细心点…是否可以避免此事。

5)消除抱怨,抱怨虽然能减轻一时的不快和不满,却不能让自己 向超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切忌抱怨。

6)认识抱怨的危害性:抱怨是消极的工作态度前奏,是破坏气氛的毒素。

7)珍惜领导安排的新工作,争取在新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以证明护理事故(护理差错)只是意外。

消极因素的危害性:

面对 护理事故后的经济处罚 ,患者纠缠的恐慌,面对语言压力的郁闷,人文关怀的缺失 ,事故原因分析的不客观等,都会让当事人感觉不公正。

当事人如果有被动接受的不满,会使她对工作失去热情和积极性,变为消极怠工,

心理护理干预篇2

关键词:助产;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0~32岁,平均24.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638例)和对照组(63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服务。干预组在常规助产服务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结果

1.3.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1。

表1组别例数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照组630302328干预组6381285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

2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及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恐惧、焦虑心理:因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依赖心理: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择优心理: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自尊心理: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因此,医护人员应体贴和关心产妇。

3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分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助产士面带微笑着使用文明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充分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分娩,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严格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开展分娩镇痛:采取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方法进行分娩镇痛,让产妇减轻疼痛,并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学会减轻疼痛的呼吸方法。另外,在产房内放轻松的音乐,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营造相对轻松的分娩环境。

4结论

心理干预助产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待产妇的顺利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后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干预助产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产科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心理护理干预篇3

分娩过程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孕产妇心理因素对分娩期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多采用缩宫素和手术的方式缩短产程[1],加速分娩,减少产后出血,但这些措施给产妇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导乐疗法等方法,加强心理护理,对促进产程,稳定心率、血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轻孕产

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3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产妇年龄24~33岁,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孕周

37~42周,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已临产,经阴道自然分娩。

1.2方法将102例初产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情绪状态进行测评后[2],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1例。试验组由研究者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生理护理,记录分娩过程的生物学指标,分娩后24h再次用SAS、SDS

测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状态。

1.2.1担心医疗水平和分娩安全的心理干预-信息疗法临产前,将自行设计的问卷(其中包括16项孕产妇关心的问题)发给孕产妇,由孕产妇本人填写,从而获得孕产妇的心理需求。调查表明97%以上的孕产妇需要了解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状况、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等。因此护士产前访视时,要向孕产妇介绍产科医生、助产士和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产房的环境和设备,介绍分娩的整个过程及有关分娩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介绍其他产妇顺利分娩的实例,必要时协助孕产妇参观产房,帮助孕产妇获得分娩

前后的知识,让孕产妇感到自己受到医院的重视,满足其自尊。

1.2.2疼痛的心理干预-认知疗法护士告诉产妇分娩是在周密的监护下进行的,包括产妇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胎心监测,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疼痛是由子宫收缩引起的,宫缩时不要烦躁慌张、大喊大叫,产房设有背景音乐,可借助优美的音乐,得到

适当的调整和放松,告知产妇宫缩的阵痛是可以耐受的。

1.2.3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松弛疗法松弛疗法是在专人的指导下由病人自行控制,通过固定的程序,使病人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紧张的主观状态。具体有9个步骤,(1)收缩肌肉:脚―腿―骨盆底―手―胳膊―肩―脸,几秒钟后放松;(2)收缩右胳臂,放松左胳膊,全放松;(3)收缩右腿,放松左腿,全放松;(4)收缩左胳臂,放松右胳臂,全放松;(5)收缩左腿,放松右腿,全放松;(6)收缩右胳臂、右腿,放松左胳臂、左腿;(7)收缩左胳膊、左腿,放松右胳臂、右腿;(8)收缩双胳臂,放松双腿;(9)收缩双腿,放松双胳膊。此疗法的指导语多采用暗示性松弛语言,如:“舒适地躺好,放松”,“好,很好!”等。除接受上述心理护理外,试验组孕产妇同时也接受常规的生理护理

2 结果

2.1两组产前及产后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见表1.产前两组SAS、SDS分值比较,t值为1.63、1.69,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产后24h内试验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对照组低,t值分别为3.589、2.59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

2.2两组分娩过程的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除第三产程外,对照组均比试验组的第一、第二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试验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对孕产妇的影响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对产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对产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胎先露长时间压迫耻骨或直肠,产妇阴道壁可发生缺血坏死或造成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对于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宫内缺氧易导致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迅速、大量的失血可引起产妇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危及产妇生命。失血过多、失血时间过长,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3]。同时会使产妇和家属产生惊慌、恐惧等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产妇的康复。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很多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增强,血浆中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有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子宫收缩增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与焦虑呈负相关,疼痛与皮质醇之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焦虑、抑郁可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对疼痛敏感。强烈的宫缩更加重产妇的不良情绪,最后致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

因此,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密切相关。所以,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是缩短产程、让母婴平安度过分娩的重要保障。

3.2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分娩使孕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同事处多听到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于是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胎儿出现意外、怕自己有生命危险等,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的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最后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甚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准确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产妇知道了他希望知道的各种真实信息后,对各种应激性医疗情绪和害怕情绪就会相对减轻,忍耐性增强。据此,为孕产妇提供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调节产妇的焦虑水平,增强孕产妇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从而使产妇密切配合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和难产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心理护理可降低孕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妇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对孕产妇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开展家庭式产房,全程陪伴孕产妇,有利于增强孕产妇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使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心理护理干预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56.89±6.56)岁;其中腰椎退行性病变康复患者10例、腰椎术后康复患者10例、颈椎康复患者11例、其他骨科康复患者12例、脑卒中康复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56.81±6.21)岁;其中腰椎退行性病变康复患者为10例、腰椎术后康复患者10例、颈椎康复患者11例、其他骨科康复患者13例,脑卒中康复患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于本院康复疼痛科;②患者的言语功能和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伴严重性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②伴精神疾病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医嘱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康复治疗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防止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②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和蔬菜,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患者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于进食困难以及食欲不振的患者,尽量给予半流质饮食,但由于半流质饮食营养成分较低,因此,应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或鼻饲喂养,以维持患者的正常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3-4]。③环境护理:提供通风良好、干净、整洁、安静的环境,定期进行室内消毒,并适当摆放绿色植物,改善患者的心情。④体位护理:给予摆放舒适体位,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护理,减轻体位压迫。避免长时间压迫引起的疼痛以及其他并发症。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满意度、舒适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水平、焦虑情绪、疼痛论著459中国医刊2020年第55卷第4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价进行评估;治疗依从性采用医院自制依从性评分表进行评估;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价;患者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进行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数字量表疼痛评分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0%(49例),对照组则为79.59%(39例),差异有显著性(χ2=8.055,P<0.05)。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舒适度、治疗依从性比较

心理护理干预篇5

[Key word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难度较高的治疗血液疾病的方法,并且对治疗实体瘤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也在加强,很多患者都在术后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很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不好,无论是在术前还是术后,都表现出了突出的压抑情绪,不仅影响到了自身疾病的康复,同时还容易造成病情反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较大的痛苦。严格来讲,积极的心态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且对患者的生理也具有积极意义,可减轻病痛。为此,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此,该研究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主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24例;患者年龄在18~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2.6)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例,慢性髓性细胞白血病患者8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23例;患者年龄在19~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6±2.7)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例,慢性髓性细胞白血病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情况。

1.2.1 观察组 第一,移植前的护理干预。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移植的主要过程,但应注意合并症的讲解应适当[1]。还可请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与等待移植的病人沟通,交流移植过程中的感受及预后[2]。带领病人和家属参观病房及层流室,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压抑感[3]。同时对层流室内部及病人的可视范围区进行美化、装饰。第二,移植中的护理[4]。强化社会支持,尽可能地保持病人与原生活环境的联系,如请亲朋好友、领导、亲属等经常与层流室内病人通话,予以鼓励,也可与家属商量饮食安排,鼓励病人看电视、听音乐、读书、看报,以分散注意力,减轻孤独感[5]。第三,移植后的护理。教会病人自我医疗保护,认识潜在危险的症状和排异反应的监测方法[6]。定期组织联谊会,让移植后的病人相互交流体会,从中吸取各自所需的应对措施,对战胜面临的和未来的症状有很大帮助[7]。

1.2.2 对照组 第一,给予患者相应的关怀,增加家属的探视时间。第二,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第三,观察患者的行为反应,给予必要性的心理干预[8]。

1.3 观察指标

在该研究中,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心理健康程度、心理状况的发展。心理护理效果包括SAS评分、SDS评分两项标准;心理健康程度包括疲劳感、习惯、不适应、抑郁等指标;心理状况包括躯体化、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压抑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相关数据应用t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经过临床心理护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存在差异。经过相应的统计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2.7±4.7)分,SDS评分为(34.9±6.3)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为(56.8±7.8)分,SDS评分为(57.9±6.7)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健康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两组患者心理护理的情况,该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分。经过大量的指标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对照组,证明优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心理状况

相对而言,要想更好的了解心理护理是否有效,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为此,该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分析

相对而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技术非常高的一种手术类型,不仅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创伤较为严重,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很多患者在术前或术后,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负面情绪,即便得到开导,但如果患者自己无法从阴影当中走出来,同样会影响最终的手术效果和康复效果。为此,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展开优质心理护理干预。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恢复良好,证明优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值得肯定。

经过临床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2.7±4.7)分,SDS评分为(34.9±6.3)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为(56.8±7.8)分,SDS评分为(57.9±6.7)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心理护理干预篇6

1 变换角色,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 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 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 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心理护理干预篇7

        1  做好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危重病人由于起病急骤,自觉症状明显,病情危重,所以患者具有焦虑、急躁、恐惧及悲观等心理特点。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心理因素。由于危重患者病情一般来说起病突然,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往往产生焦虑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做耐心说服工作,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让患者了解和掌握患病的经过及转归,做到心中有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那些心理更为恐惧的病人,更应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针对那些脾气急躁的患者,医务人员更要做耐心说服工作,工作细心,热情服务,科学讲解病情,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急病人所急,做到与病人思想沟通,真正做到“交其友,知其心,治其病,安其神”,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及生理环境。

        2  加强对危重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在危重病人积极抢救的同时,应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病人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医护人员让他们的亲人尽快脱离危险,这一点与医护人员的愿望是一致的。 但是患者家属往往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面对亲人的病痛焦虑、恐惧,甚至大声喊叫,哭哭啼啼,这时医护人员首先要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心情,要冷静温和的阻止他们。边抢救的同时边告诉他们哭叫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只要解释清楚,入情入理,家属一般都会接受,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护理。对其家属对医疗方面略知一二,又要求医护人员这样治疗或那样抢救,解释更要用词得当讲究,抢救及时,耐心解释,不能产生厌烦情绪,以免造成医疗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因此,我们在进行危重病人抢救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其家属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影响家属,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既有利于我们的顺利抢救,无形中又树立了自己的良好职业形象,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重视老年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耳聋、眼花、性欲减退等生理改变,心理和性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忧郁不定、孤独、固执、焦虑、痛苦、悲伤等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必须在尊重、关心、同情、理解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快疾病痊愈的速度。另外,在加强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应做好老年病人亲属及子女的工作,说服他们解决老人的心理疙瘩,尊重老人的意愿,给老人一个祥和、亲情满溢的治疗氛围,这样有利于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促进病情的好转。

        任何心理治疗不是为病人直接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帮助病人改变自己的自我意识来符合或顺应客观现实。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从病人的说话、语言、表情中认真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关心或同情的态度,决不能歧视、讥笑、议论病人,应加强心理疏导,激励患者对生活的勇气,减轻心理上的紧张感,根据不同心理类型进行开导,“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通过劝慰、说服教育等增强病人的生活信心,防止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做病人心理疏导的同时,还要帮助病人解决矛盾,使病人获得安慰,达到心理平衡。最好还要针对病人性格上的弱点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用冷静、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分析困难、解决困难,世上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不能克服的困难。

        总之,做好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要全面的观察了解其心理护理,及早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

参 考 文 献

心理护理干预篇8

干休所主要是指:军队干部休养所。干休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有:①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团级以上);②在战争中和国防建设中,以及因公丧失劳动能力或工作能力的军队干部;③在战争和国防建设中,以及因公战残伤残达到特级或一级的军人;④离退休军队老干部的遗孀。干休所医院门诊部主要为这些离退休的老干部服务,他们都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广阔的知识面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这就对我们干休所医院门诊部的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护士不但要学会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按照每个老干部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个人经历,有针对性的做好离退休老年的护理,提高老干部的生活质量[1-2]。我所的46位离退休老干部的基本情况:男性45位,女性1位,年龄为79至93周岁,平均年龄84.5岁,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现将46位离退休老干部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经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1)在以前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较慢,但人际关系却很密切,老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的老人们一起聊聊天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倾诉,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关心,许多不开心的是就瞬间消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节奏却越来越紧张,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孩子很少陪在老人的身边,人与人之间缺少足够的交往,促使老人们的烦恼长期得不到倾诉,慢慢就演变成了心理上的疾病。

(2)特别对于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干部在工作上的变化,退休之前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每天充实而有序,但突然退休之后感觉到无所适从,社交圈子变得狭小,很多地方变得不适应,有些离退休老干部的适应能力较弱,生活上太单调无聊,行为上的太死板,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最终形成误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态,所产生的一些在正常行为上的偏差,甚至可以导致其他疾病的并发[3]。

(3)我所老干部平均年龄近九十的,处于“三高期”(高龄期、多病期与高谢世期)的老干部经常有对自己身体疾病和生命长短暗示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2 心理疾病的特点

2.1 恐惧型: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地方变得不适应,对目前的一些现状有很多的心理想法,当听到别人在议论工作或者生活上的事情的时候,经常性的烦躁,怀疑其他人正在议论他;干休所门诊的个性化药方、诊疗方法以及护理方式,都是因人而异,视具体的病人病情而制定的,但他们却担心医护人员用药不合理。

2.2 孤独型:离退休老干部的社交圈子变得狭小,很多的同事战友相继去世,缺少孩子的照顾与关心,生活上的空虚、无聊,日积月累就会有孤独感,甚至产生自闭。

2.3 忧郁型:我所老干部平均年龄近九十的,处于“三高期”,对于外面社会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碰到一些麻烦的事,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感到忧郁。长期得不到恢复的病人还会出现焦躁不安、急躁易怒和嫉妒别人等情绪。不利于老干部心理疾病的康复。

3 心理疾病的护理方法

3.1 理解与尊重: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干部在退休之前紧张而忙碌,突然退休之后感觉到无所适从,社交圈子变得狭小,很多地方变得不适应,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最终形成误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态,对于,我们护理人员应该要关心理解这些离退休老干部。一方面,他们当中有很多事“空巢老人”,需要孩子的关心与慰问,但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的孩子往往不能经常性地陪伴他们,使他们心理很失落。另外一方面,有的孩子有很多困难,作为长辈的他们还要为子孙的事情操心。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每个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个人经历等具体情况,制定好有针对性的的心理护理,经过护士长的批准之后,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医护人员要多尊重这些离退休老干部,在他们来门诊部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呼他们原来的职务,使得他们感受到一直被尊重。

3.2 语言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与所的离退休老干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老干部就来门诊诊时,多对他们问候,多倾听他们的说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要认真倾听,要有眼神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心实意地做一个倾听者,不要随意插他们的话,不要对他们说一些否定的意思。同时还要鼓励他们之间要多交流,闲暇时候多聊聊天,可以一起去散散步,钓钓鱼,看看电视等,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好方法。

4 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特别是心理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于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护理,我们应该根据每个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个人经历等做好有针对性的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好医患关系的和谐,使老年患者达到较好的康复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4]。

参考文献

[1] 马彩莲.干休所老年慢性病人心理分析与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8): 80

心理护理干预篇9

Anderson等学者认为,病人患者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觉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预便成为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心理干预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解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

针对我院广大住院患者现状以及护理工作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将心理干预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各个角落去的全方位护理方法。

1 护理干预的开展形式

1.1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能选择性接收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角度的健康知识[3]。

我院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到出院,积极开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引导、术后照顾和随访、出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操作示范、口头指导、挂画、宣传等方式实施。在此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了不同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的患者应“因人制宜”的原则。如文化层次、认知接受能力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专业术语的口头指导;对文化和认知层次相对较低者,多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属费解的专业术语。

1.2 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好的环境能给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齐全的设备能给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我院每个病房都设有呼叫器、负压吸引器、输氧通道装置、电视机、小台灯等,再加上温馨宁静的氛围,使患者治疗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有好多患者反应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无疑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一套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细致照顾患者,不让患者担忧家中的烦恼事和医疗费的问题,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治疗信心。

1.4 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异常症状和不良情绪 治疗期间,细心观察症状和患者表情,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励其向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患者诉说,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意识,尤其是针对手术患者。

1.5 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 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说服力、技术的运用即是知识体现。所以,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院水平、治疗能力的信任度,从而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我院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考核,督查小组不定时地督查、抽考、人才引进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

2 开展方式

2.1 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4] 将心理干预的内容贯穿于各项护理实践中,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因势利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输液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利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讲解检查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告知他们不要紧张。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关心患者睡眠饮食,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防护注意事项等。经过观察,较之专门的时间讲解患者都乐意接受这种适时适地的方式。

2.2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对老年人应反复宣教以加深记忆。

2.3 分阶段心理干预 入院阶段: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2.4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

3 评估

我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良情绪逐渐减少或消失,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患关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动性增强,疾病康复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相应好转。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乐趣,充实了护理内涵。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时提出强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预的质和量,提高护理质量。

4 体会

4.1 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时,最主要的是与患者有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多下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4.2 有针对性进行“三适”心理干预期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时机,适时、适地、适人地进行心理干预,才能体现干预的本质要求。

4.3 持之以恒、常于不懈 不气不馁、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才能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广东医学,2001,22(7):636.

心理护理干预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7)和干预组(n=47),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53.19%),女22例(46.81%),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93±1.36)岁,病程介于2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2.84±1.62)天,其中21例消化类疾病,17例呼吸类疾病,9例其它。干预组患儿中男26例(55.32%),女21例(44.68%),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14±0.89)岁,病程介于3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3.21±1.53)天,其中例23消化类疾病,18例呼吸类疾病,6例其它。两组在年龄等一般因素上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热情的向家属说明医院的有关设施、服务以及规定等,让其在短时间内对医院环境作出了解,促进其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消除。护理人员应该和家属加强交流,让其充分认识到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效果,让其面临疾病能保持正常心态。(2)护理技术需娴熟。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可以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及信任。护理人员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动作做到规范、轻柔、快捷、娴熟以及准确等。静脉穿刺过程中,可以通过和蔼、亲切、正确的语言来对患儿紧张情绪进行缓解,保证穿刺快、稳、准等,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患儿起到抚慰效果,赢得患儿及其家属信任以及宽慰,促使其心理压力有所减缓,增强其战胜病魔信心。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主要评价指标是护理效果,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治愈或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无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无变化或者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χ珋±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因患儿无法对自身病情作出准确描述,容易情绪化,往往会大吵大闹来对抗治疗,且容易产生恐惧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之患儿对医院环境感到十分陌生,经常会出现拒食以及慌乱不安等现象[2]。患儿家长对孩子痊愈时间、痊愈后是否会留有后遗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易产生忧虑。且许多家属不具有医学常识,若疗效不佳或者无药到病除,就会对医院有所怀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这就需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3]。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选取94例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前提下采取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效果明显。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效果明显,可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仁萍.探讨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70-171.

心理护理干预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儿154例,其中年龄最大为9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为(4.5±3.4)岁。各年龄段的患儿人数分别为1-3岁54人,4-6岁63人,7岁以上为37人。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n=84)与常规护理干预组(n=70)两组,两组患儿排除其他危重疾病,并使分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方法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观察法,通过观察对比常规护理干预组与心理护理干预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配合度,精神状态以及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根据结果来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1.3心理护理

1.3.1心理护理的定义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我们的护理工作者通过对患者的接触,用自身的言语以及行动来感染与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以一个良好的,积极地心态来战胜疾病。

1.3.2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2]就本次研究而言,由于我们的研究的是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的表现,所以在心理护理干预上应做到:①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应该以一个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并且通过言语沟通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可以事先从患儿父母处了解到患儿的兴趣爱好,并通过与之谈论其感兴趣的人或事来弱化其对输液的关注度。②诱导与暗示疗法,由于患儿年龄小,想象力丰富,护士可以诱导并暗示患儿是个勇敢的人,使其自身放松可有助于输液治疗的进行。③娱乐疗法,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的性格特点,护士可以通过玩具或听音乐等娱乐方式使患儿感到愉快与放松,同时也可加速患儿对输液室这个新环境的接纳,从而可以缓解输液过程中的不适感与疼痛感。

心理护理干预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某一周预约的50例纤支镜诊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第1次接受此项操作, 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 申请经纤支镜诊断, 无诊疗禁忌[1]。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18~83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中学32例, 大专及以上11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预约, 了解凝血功能、传染病血检、血压、心电图、当前诊断、用药、纤支镜诊治要求等。告知:术前准备、手术介绍及风险提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评估: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对疾病了解、对纤支镜诊治了解、患者文化程度等。②计划:根据对患者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③实施:根据个性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亲切称呼, 态度和蔼, 热情诚恳。对于惧怕疼痛不适的患者, 讲解气道结构, 检查方法, 配合方法, 练习深呼吸放松方法, 讲解配合的重要性;对于惧怕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经过预约评估的患者, 安全性相对较高以及成熟规范的技术和完善的应急保障, 纤支镜检的微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应对, 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对于过于焦虑恐惧者或年龄小者, 首先安慰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请有经验患者现身说法, 必要时, 家人陪检或工作人员陪检, 教授深呼吸及联想式自我方松方法, 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给予多形式教育、如图文展版、宣教资料、录像等;④家庭支持疗法:除对患者进行宣教外, 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 以便更好理解该项诊疗, 并履行亲人职责, 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 以良好心态配合检查与护理, 配合督促患者按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如:禁食水4 h, 高血压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前晚休息不好患者, 遵医嘱适当服用镇静剂, 遵医嘱备齐所需资料等。

1. 3 评定标准 焦虑情绪评定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 根据中国常模, 以标准分>50分为有肯定焦虑的标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评定1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紧张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前焦虑患者20例, 占40%; 护理干预后焦虑患者11例, 占22%; 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下降(P

2. 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患者SAS评分(50.25±12.40)分, 护理干预后(35.26±10.56)分, 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明显下降(P

3 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篇13

引言

护理干预,顾名思义就是是指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或者心理上的指导或干预,以此来改变患者的不利于康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促使病人精神饱满、迅速康复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整体护理的实施,要求护士在护理好病人疾病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的身心特别是心理的全面护理。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对患者也是一种打击,一种创伤,大多数手术患者都有焦虑和恐惧心理,为了使病人在一种稳定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很多疾病必须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手术的成败与病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手术室的护士必须要了解患者手术前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使手术顺利成功,疾病得到早日康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1~2010年12月收治不同疾病并需要择期手术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干预组,每组各124例。对照组124例中,男64例,女60例,年龄10~72岁;而干预组124例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12~76岁。两组手术种类包括外科、骨科、妇科、肿瘤科等手术。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具有差异性。

1.2方法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定,如SAS标准分>50分,则表明患者有焦虑症状。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②干预组: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访视,定时由责任护士对手术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心理健康标准及如何调节心理情绪,必要时采用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和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情绪和疾病的关系及对疗效的影响,以解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增强手术的自信心。同时要告知患者家属,不要将焦虑、抑郁、紧张等情感随意表达出来,以免影响患者。③对照组:对手术患者术前l天采用常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组问比较用t检验。

2护理措施

术前心理护理:一般患者术前都表现为心情过度紧张、恐惧及坐卧不安,渴望自己的手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关心,更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或手术费用的问题,因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讲清手术的意义和目的,使患者正确对待手术。在手术前要检查了解患者的近期情况,以便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时间。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本病的性质、发展与转归,说明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有时在麻醉、术中或术后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力争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对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医护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耐心进行解答,保证患者术前的稳定情绪,取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可导致患者的心情紧张,为此护士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和病人谈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谈话时态度要亲切和蔼,不要谈论易使病人误解的有关问题,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

术后心理护理:手术完毕,当手术室护士护送患者回病室后,首先要向术后清醒的患者及家属交代好术后的注意事项,告之患者及家属对患者禁食、禁饮的时间,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如需要和家属交代的有关事情,必须要避开患者,以防引起情绪波动,影响伤口的愈合。此外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通过家属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3结果

两组干预前,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4讨论

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将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甚至还可引起术后并发症,为此手术室护士做好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因为护理干预可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利于康复的行为,帮助手术患者提高对现实疾病和认识上的错误,从而改变焦虑和不满情绪,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对术前心理负担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针对性地组织同类手术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要正确评估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对担心手术是否顺利成功的患者,手术室护士要详细介绍手术的原理、各种安全措施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使患者身心放松,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有资料报道,对术前出现恐惧、焦虑和情绪紧张的患者,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前的负性情绪,尤其对焦虑、孤独及负性情绪的变化影响最显著 。本组通过对124例不同疾病、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素质的术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稳定了患者的心态,使患者明白了自身认知上的错误,其焦虑情绪较干预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有效地减轻了患者术前心理障碍和焦虑恐惧症状,提高了患者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3][4]。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13―22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