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实用13篇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2

一、经济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269亿元。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以林产工业为例,经过20多年的开拓发展,中国已成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从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的辐射面,主流企业的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建设,都已经或正在与国际接轨。

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来验证林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求出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现有林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详见表1)。

经过初值化处理,再经计算得关联系数表(见表2)。

关联度ri=0.59335,证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相关性比较显著。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林业企业木材供给的影响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林木、林地资源为加工利用对象、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它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林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林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木材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历年的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增长(详见表3)。

目前国产木材供给量与需求量相比,仍存在一个很大缺口。因此,为了填补需求缺口,就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的作用。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国有林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为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方针政策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认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

(2)我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6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要求国有林业企业对企业的资源实施整合,因此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因素。

2.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薪柴、木片、木粒、锯末、木废料及碎片、木丝、木粉等初级产品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林木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取消或降低林业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一些出口初级林木产品的企业冲击很大,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有林业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思考和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战略。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值得国有林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支持。

三、技术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国有林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推进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1.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树木遗传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掌握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以培育速生丰产树种,为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证。

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因为森林资源是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开展新型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依赖于人工林、速生丰产林的国有林业企业很有必要。

以木材组成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木材高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液化技术和木材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这是国有林业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实途径。

2.供应链管理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位利益观,防止各自为政扰乱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损害利益的行为发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使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实现利益共同最大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信息化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林业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力低的状况。通过应用IT和IS实施,可以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国有林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重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仍是房产建筑业的高速成长期,林产工业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有利于国有林业企业的扩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产生了对林业新的需求。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理念由过去的木材供应转为维护生态平衡。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使国有林业企业产能的提高产生了变数。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有林业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去认识PEST分析。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多方面的(有许多环境因素)、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的判断过程。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钟耕深,徐向艺.战略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3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目前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也以20%-30%的速度发展,2000年建行湖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4%,而且伴随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研究日程。

何谓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国内的理论界尚未具体研究。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中间业务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其内涵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应该包含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二者不可或缺、偏废;中间业务的资源环境是中间业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间业务的质和量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1、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这种协调包括多个层面,比如中间业务的发展计划应符合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创新等。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包括: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营销战略、内部控制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开发能力、客户资源状况等方面。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需求环境、法制调控环境、金融竞争环境。科技支撑环境、公民素质环境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使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无一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和市场需求来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不是银行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银行就好比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卖什么产品,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有成品的,银行就提供给客户并做好售后服务;没有成品的,则要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卖出去,才不会积压。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运行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计划时要结合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协调内外部关系,计划既不能过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使现有的环境要素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2、中间业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了长期时间概念,即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仅仅是即期考虑。它是人们经过短视导致的多次失败而总结的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未来资源需求的预测,它把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的投入。从银行内部来看包括管理结构完善、科技支撑力量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高、网点布局优化等,从外部来看包括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充、银企合作的方式丰富、金融电子化水平提高、客户信誉的培育等。因此要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首先,要有前瞻性,要加强对未来中间业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规划。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科技储备、财力储备,一旦未来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时,银行可以迅速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有均衡性,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当前利益而一味追求未来利益。

3、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量的发展相比较,质的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包含一定程度的量性发展,并以量性发展为保证,但不等同于量性发展。中间业务把业务品种、规模、收入大小作为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的要求,中间业务的结构、效率、稳定、协调是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西方中间业务如何发展,往往想到的是中间业务量的规模达到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别人在中间业务产品的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发展中间业务,如果只进行量的发展不进行质的演进,就不能将发展推向新的更高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六大体系。

五大关系是:

1、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银行总行的“十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四大支柱业务的营销战略,建行湖北省分行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到2005年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行利润的25%,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鼎立之势。

2、业务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无直接效益,也无间接效益的中间业务,银行考虑的主要是维持客户的关系及少量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中间业务是亏损的,一般来讲银行应该放弃。另一种是有很好的间接效益,但直接效益不明显的,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算好账,在法律、法规等允许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让步,但是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一旦在间接利益下降时可以随时提高直接效益。比如说保险公司资金清算业务,原来签协议时因保险分公司的存款量较大,少给手续费或不给手续费,银行也能够接受(暂且认为这种做法合乎人民银行规定或同业公会的要求)。但现在保险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存款余额实行额度控制,划付方式也从按月划付改为每5日划付一次,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很少,银行根本没有多大利益。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实行“业务退出”机制。

3、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因为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同质的,都是货币与信用,唯有经营方式和程序的标新立异才能吸引顾客,抢占市场。但是,创新就意味着对旧的事物的否定,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这只是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的特点。我们既不能因怕风险而墨守成规,也不能不顾风险而追逐创新,关键是要把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那些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如承诺固定收入的理财等业务,是绝对不能开办的。

4、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过去我们搞中间业务也没有对某个中间业务品种、某项中间业务进行过认真的评估论证,没有算过细账,不管赚不赚钱,干了再讲,纯粹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应该遵循投入产出法则,有多大的能力,就进行多大的投入,获得多大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多大产出,就给多大的投入,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中间业务的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简单地讲,就是指一种、一类或一笔中间业务需要摊入多少支撑部门的费用,为资产、负债业务带来多少间接收入,计算出一个价格出来,这样就可以作出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我们决定产品是否可行的依据。

5、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发展中间业务既要上规模、上品种,提升中间业务在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强化量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中间业务结构问题。中间业务发展哪些产品?哪些区域?哪些行业?哪些客户?应该有个战略安排。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客户资源较差、风险较大、银行内部控制较差的地方,主要发展代收代付等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信誉良好的大客户、银行内控比较完善的地方,则可以开办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如信用证业务、担保业务、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管箱业务、证券清算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

六大体系是:

1、项目研发组织体系。由于中间业务具有分散性、多样化、非重复性的特点,要将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反映出来,向客户提供可用金融产品,则须建立一个贴近市场的项目研发组织体系,可以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产品开发部,也可以是新产品委员会,设立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吸收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其职能包括对中间业务市场调研、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规划、进行产品可行性研究、调查评估论证、拟定开发方案并实施开发等方面。

2、产品营销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要建立起像负债业务那样的营销体系,要采取包括柜台营销、客户经理营销、媒体营销(包括报纸、电视、因特网等)等产品营销方式,同时还要建立强大的营销队伍。

3、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中间业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实现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该体系应该包括收入核算、支出核算、内部转移核算、效益核算、目标考核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会计科目设置,改进核算方法,推行责任会计,客观反映中间业务的真实情况。建设银行总行从200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会计核算体系,科目核算更细,更宜于实行管理会计的要求。但对中间业务收入核算仍然偏粗,还无法满足中间业务按产品分部门考核的要求。同时,对中间业务支出没有进行细化,无法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投入产出分析。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4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5

一、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要坚持其发展道路,需要人们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校广播电视学的设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是传播文化与消息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设立广播电视专业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要。新闻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文化,不仅传播了西方文化,又将祖国的文化发扬传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广播电视学有效的解决新闻传播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就需要新闻学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传送相关消息,扩大事件的影响,引起人民的关注,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二、新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优秀中坚师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播电视学的教师从数量上明显较少,师资力量匮乏;从专业知识上说,这些教师中大部分为普通讲师,教授级别很少,教师年龄较为年轻,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造成教学过程中出现阅历不足的情况。

2.缺少实践机会

高效教学一般较为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此专业所要求的实践性。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实践较多的机会,造成实践与学习知识相脱节,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高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地前进,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依然十分陈旧。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出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且枯燥的教学课程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4.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学习者的选择

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将专业的未来就业趋势纳入考量,而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并不乐观,这使很多具有此方面天分的人才放弃了对本专业的选择。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本专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关于新闻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广播电视学的发展受到其问题与困难的阻碍,若想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其障碍,使问题得以解决,使新闻学走上正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循环。

1.扩充教师力量,重视实践教育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广播电视学也具有此作用,因此,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政府角度,应当注重增强教师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学校要多给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多掌握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技巧,将更多的、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实践,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对资金与实践设施进行投资,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出自己全面的能力。

2.使用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中的陈旧教育思想以及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应该得到变革,使其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学校及政府除了提高教师的能力与质量外,还应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促进教师思维的开拓,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追求创新的方式方法,掌握最新的前言知识,进行最新最有用的实践知识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革新与进步。

3.出台相关政策对广播电视学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传媒事业更好的发展,为了保证更好的向传媒领域输送更好更多的人才,在广播电视学的发展上政府的力量不可低估,对新闻学的发展,也必须给予帮助,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离不开新闻学的发展,只有坚持新闻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长久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我们的社会需要全面的发展,针对传媒领域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及时解决,使文化的媒体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的方向。针对广播电视学出现的尴尬处境,必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消除问题,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薇娜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个方面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发展不能走其他发达国家的老路子,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农业科学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内涵,提出:“以发展农业生产力,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主线,将封闭的、低效的、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论述,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产量的提高没有消除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

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是合理、充分利用农业淡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1)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因缺水,约有0.1067亿公顷(1亿亩)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根据水利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缺水将达100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还将大幅度增加。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英国、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典、日本的喷灌面积占本国总灌溉面积都在90%以上,以色列微灌面积占其总灌溉面积的70%,美国微灌面积1981~1991年10年间增加了3倍。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喷灌面积已达80多万公顷,滴灌(微灌的一种)约313万公顷。节水机械化技术(喷灌、微灌)与传统地面沟渠灌溉相比,已显示出节水、扩大耕地、增加产量的优越性。诚然,节水机械投资较大,如按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以及滴灌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2)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1952年人均为0.1188公顷,1995年降到人均0.1079公顷。据1992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7914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71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每年约50亿吨。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可以人工控制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还可以向立体空间发展以节约有限的耕地,这是近年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而工厂化农业必须有配套的机械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的问题,也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

2、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护必要技术之一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已有67个出现硝酸盐污染;全国受化肥、农药污染的2800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每年6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发展机械深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弥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养分,抑制杂草滋长。有关专家研究证明,秸秆还田一公顷耕地相当于增加255公斤磷、255公斤氮、285公斤钾,一般增产效果在5%~12%之间,具有肥田和防治污染的双重效果。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4)机械回收地膜技术

全国每年地膜用量500多万吨,由于连年铺膜回收不净,带来了白色污染,包括地上污染和土层内污染。有关研究机构正在开发以纸浆或淀粉为原料的可自然降解地膜和地膜清理回收机械。原国家计委和科委都把机械残膜回收技术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都在进行对比研究。从研究情况看,在秋后地表残茬多、地膜破损严重的地方,收膜难度较大。

3、农业机械化对抵御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2006年,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西南四川、重庆地区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旱灾。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农民转移还是四川、重庆地区的饮用水的运输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帮助。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农业机械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的重要工程措施

(1)农业机械对农产品产出贡献越来越大

在水、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要素综合作用下,农业机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随着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相应提高,而畜力的贡献率则相应地减小。1950~1978年长达29年间,我国禽畜饲养业以手工为主,年均肉类产量增加不到22万吨。1979~1984年6年间,我国肉类年均增加量提高到114万吨。此后,大批禽畜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大中城市郊区养鸡、养猪、养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使肉、蛋产量大幅度提高。

(2)农业机械对农产品加工和安全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们知道我国农业水平非常低,不仅体现在土地产出率上,而且在产品加工和安全上也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经进入WTO(国际贸易组织)已经近六年了,农产品加工与安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抵御国际上的冲击还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最近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要想我国的农业发展起来就必须参与国际间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缩小我国农产品加工与安全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检测,在这里,农产品加工机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时期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比单纯的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以农业信息化、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投入,促进知识积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利用方便的信息化网络实现所有农业信息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GPS、RS、GIS(3S系统),对农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最优方案,进行决策,得到既合理有方便的措施。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7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03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20年,我国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依靠科技创新延长和拓展石化产业链遵循相关性原则和高级化原则,通过对单一石油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路线、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和拓展油气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实现现有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从而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替代产业遵循潜力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石油产业为手段,培育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层次。

稳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油气及炼油化工业等提供保障从技术和装备上看,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服务长期形成的技术、装备等优势,为油田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提高钻探技术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入城市建设和民用建筑市场,开拓国内外供电、供热及电、热工程建设服务市场,能够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强化县城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石油型县域的城镇功能都是为石油开采企业服务的,对周边地区没有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通过加快发展交通、流通、通信、文化、体育、医疗、旅游、教育等新兴、高水平的第三产业,推进油区城市化和油区服务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在于对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防治。其思路是首先将生产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资源—产品—排弃物—污染物的线性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同时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水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其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规模一流、生态一流、效益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按照一体化理念,统筹区内的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和环境保护,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工业链。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骨干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县域各类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贯彻推广HSE和ISO9002体系,加快形成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通过改造、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努力在城区范围内构建完整的中水回用和废物再利用系统,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努力建成部级生态县。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8

一、强化货币资金预算管理

货币资金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完整的货币资金预算包括货币资金的收入、货币资金支出、货币资金的余缺以及货币资金的筹集等。货币资金的预算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及发展前景,科学安排资金投向和投量;调整不合理的支出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2];具体实施过程中,货币资金的支付全部实行预算管理,只有纳入预算的项目,才能支付货币资金。对不必上的项目,坚决从预算编制的源头上压下来,以避免重复、闲置和浪费。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是医院组织整个财务活动的运行、控制医院日常货币资金流动的有效依据,也是评价医院对货币资金管理成绩的考核标准和重要手段,增加了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因此,医院可充分利用资金,从制度上、管理上防止挤占和挪用的现象产生。

二、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行为,要依据《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医院内控系统,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医院领导要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要明确,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对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以此确保资金流通的安全和完整。

三、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好本职工作

医院会计岗位设置按工作职责的不同,分为出纳岗位、稽核岗位、制证岗位、报表分析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然而任何一项程序和制度无论它如何完善,总是由人来完成的。大中型医院的出纳岗位设置更为细致(至少在两人),出纳工作担负着医院货币资金的收付结存情况的核算职能,发挥着对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3],而这些任务的完成是置身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大环境之中的,是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相联系的。只要这个单位发生经济活动,就必然要求出纳员与之发生经济关系,并且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控制:

1.货币资金收入的管理。医院日常的货币资金来源于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其他收入、以及病人预交款、往来款项、财政补助收入及专项资金拨入。收入业务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手续是否完备,主要涉及收费处的会计人员办理的每笔业务是否经专人审核及时入账、账实相符,现金或支票送存银行情况及银行收账情况,有无套取现金等偷梁换柱的情形发生。

2.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管理。支付货币资金必须符合规定的范围和用途,不准白条抵库和公款私借,必须依据《会计法》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开支标准对每笔财务开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把关,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后才能付款,严格控制不合理不合法超标准的开支及虚假冒领的现象发生,不得推卸责任。办理付款业务需两人核对签字认可才行。不得坐支现金、签发空头支票。印章及支票分开保管,分清责任,相互牵制和监督,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货币资金库存及账务管理。加强对货币资金、会计凭证、原始的管理,要依法建帐,及时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并经常与会计核对帐目。财务部门负责人应采取突击抽查的办法清查库存现金,以防临时抵补凑数,搪塞漏洞,如发现差错,要及时查明情况和原因。严禁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出纳人员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单位与银行的对账,对于未达账项,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使未达帐项在下期银行对账单中得到证实。

4.重视刷卡结算医疗费用的管理。医院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减少病人及病人家属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增加了POS刷卡结算业务,此项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的结算工具——POS机,办理银行卡的(刷卡)结算业务,达到现金收付的目的。银联刷卡结算凭借其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与现金结算并列的方式。随着业务的增加,工作量的加大,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十分重要。首先,刷卡结算事宜办妥,确认无误后必须由病人(持卡人)在打印出的一式两联凭据上签字确认后,给病人一联,另一联(存根联)随记账凭证一并入账,同时经办人员也必须签字认可。其次,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按卡号逐笔登记明细账,月末根据银联卡部打印出的明细账目进行核对,未达账项及时清查,和银行存款明细账同等管理。四、内外监督,优化管理

实行货币资金的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离不开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严格把关和会计人员的积极配合,只有医院内部各级人员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加强各环节的预防控制,才能保证医院业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要强化外部监督,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保证内控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卫生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院内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医院也可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医院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看医院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了什么问题,并予以奖励和惩罚,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医院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9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东方农业文明的实践经验和生存方式的总结,其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正确的和可取的。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符合我们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人类正确地对待自然,从而更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能够弥补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必须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吸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所以,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去正确对待儒家生态伦理传统。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对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遏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等方面。

一、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与人类中心主义

通常,人们容易将儒家的道德扩展主义等同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似乎儒家强调人类在宇宙中的最高价值,并且主张贵人贱物,一切从人的价值实现和利益满足来对待人类之外的所有自然物。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正确。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仅仅因为它们“对人类具有工具价值”[1]。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历史上那种主张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把自然界当成满足人类幸福的工具,可以对任何非人类的生物进行残酷屠杀和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开发的人类沙文主义;另一种则是当代那种主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需要和利益,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提倡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以便使自然界能够长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于前者而言,儒家的环境道德观肯定不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而且也坚决反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对于后者来说,儒家的环境道德观的确与其存在着共同之处,这就是双方都承认人是自然进化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存在,人类应该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对象的工具价值,人类是唯一具有道德意识的存在,而且人类对待同类的道德关心应该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但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类唯一具有内在价值,而否定一切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把人类同胞当成道德关心的对象,否定自然物的道德客体地位,最多把对自然物的关心当成对人的关心的一种间接影响和扩展。而儒家的道德观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它不只承认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应该以最高的道德强度去关心人类,同时也承认所有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除了要从人类道德扩展的意义上去关心动物、植物乃至无生命的自然物和人造物,而且还要从事物内在价值的意义上去关心自然物,尤其是对有苦乐感知能力的飞禽走兽,要从心理上去感受它们的不幸和痛苦,对其施以同情和关爱。可见,儒家的环境道德观要比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更为仁慈、宽容和博大,它比现代人类中心义的伦理观要合理得多。

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扩展主义,对于人类将道德对象和范围从人类自身逐步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有其比较合理的现实性,而且符合人类道德进化的方向。因为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不只承认人类一个物种的利益和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家在肯定人在自然界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无机物、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的进化链上具有高低不同的自身价值。强调要“恩及禽兽”、“节用”、“爱物”,把人类的仁爱关怀按照血缘亲疏关系扩大到人类以外的自然万物,并且以生态伦理来约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儒家的道德扩展主义似乎确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但是,儒家并非只是完全出于人类与自己关系较近的角度来考虑对动物生命的保护,它也关爱其他低等动物的生命,甚至关心非生命的存在物,如对瓦石亦有顾惜之心。如果说儒家的道德扩展主义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话,那么也只能算是一种程度非常微弱的人类中心主义。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赞天地之化育”这一价值论原理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均关注人类环境的保护,但它们的理论根据与出发点是彼此对立的。从自然中心主义出发,很容易导致一种否定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甚至连人类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行动都会被取消的无为观点,这客观上并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与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是为了使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生命体都能更好地持续生存这一初衷相违背;反过来,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尽管我们的主观动机是为了保护和爱护自然环境,但它是一种从人类利益出发加以考虑的环境伦理,这使我们在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实践中容易产生偏差,也就是说,它常常会使我们在环境保护行为中丧失目标和方向感。甚至,它还可能使我们在符合人类利益的要求下采取极不明智和有害自然环境的各种行为和政策。而“赞天地之化育”这一环境伦理是既非自然中心主义的,也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的,这样,它既考虑到自然的价值,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价值。在儒家看来,人类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体认到“生生之谓易”这一天道原理,并自觉地去实践这一原理,从而实现了“天—人”关系的统一。

二、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与科技理性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具有注重价值理性的特点,这对于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将会发挥制衡作用。

对“生生不息”这一宇宙最高原理的体悟,又称之为“德性之知”。儒家历来强调有两种知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认为“德性之知”比“闻见之知”更为重要和根本。程颢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语录》)张载论到“德性之知”不同于“闻见之知”时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正蒙•诚明》)儒家区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看法,对于我们今天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战略具有极大的警醒性。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空前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知识,但由此而来,我们人类也日益变得自高自大和盛气凌人,仿佛我们人类真的已经从根本上降服了自然。我们将自然的谦逊和忍耐视为软弱。殊不知,人类在自然面前这样妄自尊大的结果,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目前,人类生态环境的空前恶劣,可以说就是自然对于人类狂妄自大的一种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重温儒家关于“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说法是有教益的。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在自然面前变得谦逊。

“德性之知”的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知识,这种存在的知识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一种通观和透彻的理解;有了这种对于宇宙本体的透彻理解,我们才能理解和获得人类生存的意义。因此说,“德性之知”又是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学问,它教诲我们做“人”的根本,揭示我们生活的目的与真谛。人生的目的与生存的意义何在?按照前面儒家的说法,是在“赞天地之化育”。这种“德性之知”不同于我们在平常世界中为了生存而发展出来的“闻见之知”,也不是从日常世界的“闻见之知”中可以产生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合内外于耳目之外”的“体物”的方法。关于“体物”,张载是这样说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正蒙•大心》)又说:“体物体身,道之本也。身而体道,其为人也大矣。道能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于身,则藐乎其卑矣。”(《正蒙•大心》)可见,所谓“体物”的方法其实就是“与物同体”,它要求我们摆脱和超出人类自身利害的考虑,平等地看待和对待自然万物,视物为我,与物合而为一。其次,“德性之知”要求我们对现代科技文明可能带来的弊害保持警惕和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无论如何发达,它本质上是一种“闻见之知”,就是说,它本身并不能提供我们关于宇宙本体以及如何“做人”的知识。不仅如此,由于科学技术是一种闻见之知,假如我们以科学为万能,以为人类只需要有科学就够了,那么,这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儒家提出“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与其是强调它们二者的对立,不如说是对囿于“闻见之知”的一种批评和提醒。张载说:“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故思尽其心者,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正蒙•大心》)就是说,无论人的闻见之知如何广大,总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要真正克服“闻见之知”的局限,不在扩充闻见之知,而在“尽其心”,发展人的“德性之知”。这是对现代人一味崇拜科学,以为有了科学技术,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的“科学拜物教”的最好提醒。事实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而且科学技术在成就人类文明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科学技术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实践证明,它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历史上,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危害人类自身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控制和管理科学技术的问题。显然,对于科学技术的控制与管理,这是一个超出了科学本身,而属于价值论领域的问题。科学与价值具有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因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知识,它同时是一种活动”[2]。即使是科学事实也是一种价值,“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着某个事实”[3]。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文明进行反省时说:危险的不是技术……技术的本质存在才是唯一的危险。这里所谓“技术的本质”,就是说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闻见之知”,假如我们以这种技术的“闻见之知”代替和取代了人的存在的“德性之知”,这才是真正危险的。

在当今时代,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科技理性过度膨胀”这一社会问题。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尖锐地指出,在当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技术控制和物欲的操纵下,只是“作为工具,作为物而存在”[4],变成了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儒家传统伦理学特别注重价值理性,对于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

三、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人们已经意识到,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以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增长,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是错误的。它破坏了人类赖以长期健康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果导致了人类自身发展的衰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维护地球的自然生态基础,使发展与环境取得协调。但是,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除了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协调的共识外,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中国现在的生存和发展置身于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态传统之中,即使人们忽视它的存在,它依然会或者明显或者潜在地产生其影响和制约作用。而正视这个传统,则有利于我们将其合理因素作为一笔宝贵的资源来使用,并自觉消除其消极影响,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关系重归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而言,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然是发展。因为不发展就不能改变人们的贫困生活状况,而贫困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

但是,我国现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及其效果说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一定时期内并未真正摆脱西方的传统模式,我们的发展观还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并没有根本突破现展观的藩篱,即仍然把经济增长当作发展的必要条件”[5]。我们追求的是西方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而且是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只不过是服务于现代化目标的工具而已,因而必然导致“边发展,边污染,边发展,边破坏”。总的形势当然是破坏多治理少,治理赶不上破坏,局部有所改善,而整体继续恶化。因此,在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中,不应该受西方的现代化目标和模式的影响,尤其不应该制定一个时间表,把届时应达到人均GDP多少的强制性目标放在首位,由此规定每年必须平均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如果我们这样继续努力下去,我们也许根本就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早在到达这个目标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已经被环境灾难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代价所抵消,甚至经济本身也因失去生态环境的支撑而无法继续增长了。退一步说,即使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但环境严重恶化,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出现了大倒退,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为了维护环境不要发展,而是说我们必须在维护生态系统不再继续恶化并且逐步好转的基础上追求合理与适度的发展。这就必须在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确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儒家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可视为这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的一种哲学表达。

根据儒家的生态伦理观,我们发展的目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根本方向,以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为先决前提,以既符合生态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健康的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技术方式为主要开发手段,并且还要以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只有以新的生态伦理观作为支撑,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摆脱传统的工业现代化的影响,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树立健全的思想,用以指导人们解决发展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避免由于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而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协调关系上看,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中朴素的自组织思想和系统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有机整体,不仅要求社会内部要协调好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求人类文明适应自然的生态规律,人类活动不要超过自然系统规定的限度,以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利用国际条件来促进中国和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拯救养育了我们人类和所有生命的大地母亲并使其重返青春,是今天全人类面临的重大使命和严峻挑战。由于近代以来人类的极端自私、贪婪和无知,使地球生物圈正处于瓦解的危机之中。人类要能够担当起拯救大地母亲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利用所有的文化资源,以弥合自己的知识、道德、力量与承担这一历史重任之间的巨大差距。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作为人类农业文明中最悠久、最深刻和最博大的传统,是东方生态伦理传统的典型。尽管这个传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显示出其严重的局限性,但是它在形上学、价值观、生态伦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至今依然具有深刻的合理因素。今天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个传统,继承且弘扬它的合理因素,摒弃其落后的方面,并在现代知识背景下来重建这个传统,就是从历史中吸取力量,也就是从文明之根源吸取力量。这个在现代文明的知识背景中重建起来的儒家生态伦理观,不仅有助于中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天人合一”的传统,推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自己的巨大贡献,而且也将有助于世界避免由工业文明跌入生态毁灭的状态,引导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绿色文明之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0.

[2]杨耀坤.科学价值理性的诠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3.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10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

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等.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11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12

从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实践看,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大城市开展早、发展快;北方、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陆城市和中小城市推进的较慢。据统计,到1999年底,上海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31802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20744万平方米,占实有房屋总面积的65%,其中,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9310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16661万平方米,占衫有住宅总面积的86%;北京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27430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5930.99万平方米,占实有房屋总面积的21.6%,其中,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4211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4630.85万平方米,占实有住宅总面积32.58%;深圳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7119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3387万平方米,占实有房屋总面积的48%,其中,实有住宅建筑面积3768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2540万平方米,占实有住宅总面积的67%;甘肃省实有房屋建筑面积9647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39.05万平方米,占实有房屋总面积的0.4%,其中,实有住宅建筑面积5151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34.27万平方米,占实有住宅总面积的0.67%;陕西省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4328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301.08万平方米,占实有房屋总面积的2.1%,其中,实有住宅建筑面积7624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253.88万平方米,占实有住宅总面积的3.3%。统计数字说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的差距相当大。

2、专业人才匮乏,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目前,物业管理企业中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的继承型房产管理人才多,新的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即能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特别是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更少。这种人才不足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发展。

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服务服务不到位。由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行,目前尚未建立起统计、完善的行业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从业人员良莠不全。加之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忽视企业人员的自身建设,既不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服务的观念、内容、质量很难到位,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甚至摆不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由房管所转制的物业管理企业,虽然名字变了,牌子挂了,但观念上变化不大,机制上转换不到位,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型管理模式,摆不正自已与产权人、使用人的位置,习惯于以主人自居,对产权人、使用人发号施令,产权人、使用人的应有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据中国消费者协会1998年投诉情况统计资料表明,该年全国物业管理投诉仍呈上升趋势。投诉的主要内容是物业管理混乱,停电、停水、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严重;保安、保洁水准低、电视、电梯、电话使用不理想。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1998年底至1999年初,对全国12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现有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调查中(可选择多答案),有40.15%的房产消费者认为“房屋及设备的维修”不到位,有34.57%的认为“小区绿化”不到位,有33.06%的认为“安全保卫”不到位,有26。95%的认为“水电气的供应”不到位,有25.34%的认为“交通管理”不到位,有24.65%的认为“区内卫生清洁”不到位,还有12.71%的认为“其他”服务不到位。

4、规模效益差,企业亏损严重,发展后劲不足,目前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而且统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管理规模偏小,规模效益差,亏损严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仅管理着一、两个物业项目。由于管理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许多物业管理企业不得不靠主管部门或开发企业的输血来维持生存,这一现象已成为物业管理企业难点问题。

5、物业市场发育缓慢,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理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物业管理企业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聘物业管理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但是,目前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的物业管理市场尚未形成,仍由主管部门或开发企业委派或指派物业管理企业,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的管理方式,不仅有障于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且被委派或指派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产权人、使用人的意识不能得到体现。

6、管委会组建不及时,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作用发挥的不好。眼下,一些城市住宅小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的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有的管委会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使用发挥的不好。据中国消费者协会1998年底到1999年初,对全国12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9.42%的消费者所居住的住宅小区已经成立了管委会;有33.42%消费者所居住的住宅小区未成立管委会;有27.16%的居住者不知道本住宅小区是否成立了管委会。其中,成立管委会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占63.22%;而未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占16.55%;对产生过程“不知道”的为20.23%。调查结果还显示:有77.33%的人认为,管委会能在较高程度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22.67%的人持相反观点。由此可见,在商品房住宅小区管委会的产生及作用发挥的程度如此,而在普通居民住宅小区恐怕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7、物业管理立法滞后,法规体系尚未形成。1994年以来,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局)虽然单独或联合颁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物业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住宅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关于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试行办法》、《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业主公约示范文本》、《前期企业管理协议示范文本》等行政规章或行业规范。但是,从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立法还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存在着立法层次不高,法律体系框架未形成,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等问题。

二、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作为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俗使这一行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尽快树立起行业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探索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正在从住房面积的简单追求,转向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物业管理水平和社区综合服务质量的追求。随着物业市场的逐步形成,消费者将不受任何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单位委派或指派物业管理企业的局限,而要通过招投标来选择自已信得过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自已的家园。谁的物业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企业知名度高,社会信誉好,收费合理就选聘谁。否则,谁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质次价高或多收费少服务,只收费不服务,谁就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这样,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

2、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担负起社会责任。物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物业管理,对人的服务,为产权人、使用人创造优美整洁、文明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因此,物业管理搞好了,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水平,确保物业功能的正常发挥并延长物业的使用年限,使其保值、增值,而且有利于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具有其他行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多种功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快捷、方便、舒适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城市化不仅涉及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包括城市管理。城市房屋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城市房屋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房屋管理的好差。直接反映城市的整体面貌和管理水平,只有城市房屋及附属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管理好了,才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4、有利于加快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是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领导组织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包括城市领导管理制度的确立;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先进、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保证城市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城市房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物业管理搞好了,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我国物业管理持续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涉及到人们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多方面利益的调整和理顺,以及群众心理上、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目前,广大群众已看到了物业管理新体制的优越性,各级政府也认识到了实施物业管理是改变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党和国家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早在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售后房屋维修、管理服务,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市场。职工购买的住房、室内各项维修开支由购房人负担。楼房出售后应建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改革现行的城镇住房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物业管理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服务。”

1998年7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

体制。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专项维修资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制度,向用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不能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切实减轻住户负担。物业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

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环境和质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

由此看来,全面推进物业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级政府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要加速推进物业管理,特别是物业管理发展较慢的地区和城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广东、上海、深圳等省市推行物业管理的经验和作法,结合本地的实行,加速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加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尽快缩小南北方物业管理的差距。同时,要不断拓展物业管理的领域,不仅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要实行物业管理,而且酒店、宾馆、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旅游区、车站、码头、机场后机楼等也要实行物业管理。有条件的城市,要进行区域化物业管理的试点,使城市的各个部位都能实行物业管理。

2、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个人才资源。发达、完善的物业管理,取决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而且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并善于运用于实践。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要建设一支思想好、技术精,进取心强,勇于开拓的物业管理队伍,必须从思想教育抓起。物业管理企业要经常对职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职工爱岗尽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工道德,使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地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2)加强作风建设,树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善于打硬仗的职工队伍。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直接反映物业管理企业的形象。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职责范围、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管理人员要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能办的事马上就办。

(3)加强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要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一是抓好上岗培训。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的要求,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二是抓好专题培训。企业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职人员举办专题培训,使员工的技能不断提高。三是抓好学历教育。企业领导要从在职管理人员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物业管理专业专科学历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四是通过理论研讨等形式,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五是通过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物业管理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加速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优美、安全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

3、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开展多种经营,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早于1996年2月就颁发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原则、定价类型、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构成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各地物价主管部门应结合实行,尽快出台本地工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使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做到有章可循。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或由物业管理企业与管委会(产权人、使用人代表大会)协商议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进行收费,并定期向产权人、使用人公布经费的收支情况,以按受管委会及产权人、使用人的监督。

(2)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后劲。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增强物业管理企业造血机能和企业发展后劲的基础。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做好物业管理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优势,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努力为企业增加积累,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组建物业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打破小兵团分散作战的局面,必须组建一批实力雄厚、人才集中、专业技术力量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进而实现规模效益。

4、加速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培育物业管理市场,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房产管理到推行物业管理,是房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需要人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实行物业管理到引进竞争机制,同样需要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这是因为,我国的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时刻离不开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使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加速竞争机制的形成,应做好以下工作:

(1)学习深圳等城市物业管理引进竞争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深圳市为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业管理,早于1993年就在全国率先通过抬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并获得巨大成功,为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引进竞争机制创造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各地应学习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2)破除行业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必须破除行业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要勇于把符合招标条件的物业项目拿出来,推向市场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物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建立规则,实现物业管理竞争的有序化、规范化。物业管理的竞争,客观上要求它的运作活动是有序的、规范的。要何证物业管理竞争的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实现物业管理竞争的规范化,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物业管理竞争规则,使我国物业管理的招投标活动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5、加速立法,建立物业管理法律体系,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1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尤其是要解决上市公司两头(采购和销售)在外的问题,从而真正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其次是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中加以严格落实。 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总括起来,以下三个因素是最普遍的因素: 第一,缺乏核心能力,产业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 当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大部分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的态势,许多原来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已转入低增长、低利润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不良态势或者沦为衰退产业。随着传统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衰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滞留在衰退产业中忍受煎熬,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生存危机。 从2001年上市公司业绩预亏和预警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产业衰退的程度。到2月底沪深两市共有229家企业进行了业绩预亏和预警,其中家电行业主要是彩电行业共有15家,占第一位;化纤纺织行业有12家,占第二位;商业有10家,居第三;摩托车和自行车行业的公司几乎全部亏损。如因产业的衰退,家电、摩托车、彩管、百货、化肥农药、日用轻工、普通机械和仪表制造等行业的大部分上市公司已陷入亏损的深渊。百货行业的大部分上市企业已是城头更换了大王旗,残存的小部分企业也岌岌可危,队伍是越来越小。 由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未能建立,大量没有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因而,产业转型是很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艰难选择,也是我国股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根据作者的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等低技术含量的交通设备制造业,彩电制造和显象管制造业,白酒酿制业,纺织化纤及纺织机械制造业,轻工制造等发生了明显的衰退,其中的大部分产业已经转化为衰退产业,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长期持续亏损,并有可能是全行业性亏损。 我们只要对这些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业绩和股价变化稍加回顾就不难发现产业衰退的轨迹。通过对这些衰退产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史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面对产业衰退资本支持不是万能的。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退困境的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 第二,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等,实际上是公司盲目投资,过度多元化酿成的苦果。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确实容易产生多元化冲动。因为,一是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企业低成本融资乃至恶性圈钱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上的随意性;二是价值投资理念遭冷落,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不相关或负相关,各种题材的炒作成了主流,而上市公司跟踪市场热点的多元化投资行为能够制造市场炒作的题材。 近几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时髦或为了顺应二级市场概念性的炒作,纷纷利用上市公司融资通道之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多元化经营热,约有200家上市公司扩大或变更了经营范围。2001年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表面上看,多元化投资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小了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贸然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只能获得今天瞬间的″快感″,而让明天承受长时间的″悲痛″。 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