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房地产经济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不断转型之中,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不断整合。这需要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经济政策上进行支持。同时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克服因难,在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下房地产经济论文

一、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房地产经济的暴利性成为了人们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学术界、媒体、人民群众都对此进行了批评与赞扬,各种言论争论不休。在此,我们不否认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提高所做出的贡献,房地产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但满足的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还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但在发展地过程中,房地产业不仅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应为后展开辟道路。房地产开发不是单纯的把土地变成房子,应对环境、资源、金融等问题进行多方位进行考虑。房地产经济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之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是盲目开发,乱修乱建。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房地产经济衰退,进而制约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如:家具行业、装修行业、中介行业、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同时还解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上述行业开辟发展空间,解决剩余劳动力为维护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之一,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每投入1元房地产资金,需要7-22元相关产业支持。住宅每销售1元,可带动13-15元的相关商品销售。因而,我国住宅建设每上涨1个百分点,可推动国民经济1个百分点的生产总值上涨。所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提高。

二、房地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问题与挑战。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矛盾: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市可利用资源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偏远地区又没有开发利用价值。因而,合理的运用节能技术、有规划的开发、加强管理以及节约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矛盾

为满足住房需求,大面积的折迁,使许多具有文化特色,具有历史意义,保护价值的建筑也逃不掉拆迁的命运。特色城市的建设,发展特色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房地产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的城市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出现千城一景的尴尬局面。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供需矛盾

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对市场需求量作充分的调查,盲目的发展与当地需求严重脱轨。接二连三的鬼城出现,就是房地产盲目开发的结果。大量空置房的出现,增加房地产的资金压力,导致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另一方面,某些不良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过程中以次冲好,房屋质量问题频出,造成销售困难,加大房屋空置量同时,激化了供需矛盾。

(四)房地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在利益的趋使下,高密度的建筑使绿化面积越来越小,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出现,如空气质量问题、气候问题、珍稀物种保护问题等,进而导致城市生活紧张、压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我国房地经济迎来新的转型时期,开始行业洗牌,通过优胜劣汰的洗礼之后,存活下来的企业实力更强。随着国家对房地主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正向规范化、合理化、理性化以及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房地产经济也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杜绝资源浪费,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价值开发,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人均居住用地,降低容积率。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没有价格底线,出现资源低价或无价,产品高价的现象。使资源再生产缺乏积极性,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而,房地产要加快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的转变,对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对住宅用地加大使用率的监管力度,打击哄抬地价、炒地皮的情况出现。根据城市规划之需要,对新纳入的住宅用地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房地产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发展,人口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可将房屋价值体现到。房地产经济的生态价值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因而,在房地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价值进行核算,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房屋融入生态环境之中,而不是将环境成为房屋的点缀,追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的住房选择的主要方向。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加强房地金融体系构建,保障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抑制房地产经济发展又一关键性因素就是金融信贷。在发展面临流动资金困难、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期限错配等问题,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专属的房地产金融的二级市场,

把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把一、二级级市场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大循环体系,打通资产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联系,解决房地产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四)增强市场调控与监督力度,是市场功能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项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高效、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政府应将建立保障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减少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杜绝暗箱操作行为,根除腐败行为,减少中间环节,取缔不合理收费等行为。其次,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尽量避免法律漏洞,建立完整的执法体系,打造公平、透明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根据市场法则优胜劣汰。同步提高房地产企业综合能力与素质,把房地产开发项目与资源、人口、市场需要以及生态环境相协调,减少房地产开发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房地产经济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不断转型之中,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不断整合。这需要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经济政策上进行支持。同时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克服因难,在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论文

1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内蒙古是多种地形的结合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重心,是当地农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模式。如今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其一,资金投入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国民生产数值年均增长了14.95%,而国家对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却只有4.97%,虽然也有所增长,但是投入的资金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要求。其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地方经济结构太过单一,满足不了基本生活要求,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其三,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缺乏先进性,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在内蒙古地区,畜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影响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提下,重视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加大对内蒙古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草原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保护,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靳丽娜 单位:包头市固阳县兴顺西镇人民政府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资源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拥有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黑河、五大连池、铁力、等13个资源型城市,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大省。其中有著名的煤炭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个石油城市大庆和森工城市伊春、铁力等。大多数城市是在进行矿业开发或林业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能加速矿业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这些地区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从而出现了像鸡西,大庆这种依托自己资源的开发而在开采区附近兴建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它们为黑龙江省及全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源。但由于大多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经济生命周期,黑龙江省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处在经济的衰退期。资源型城市处于资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使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缓慢。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逐渐衰减,可供开发量越来越少,使开发成本增加。因为比较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当开采量下降时,不能阻止资源开采量下降引起的各种资源的恶化。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局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因而使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不合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及时产业主要是传统农业,其发展主要是粗放经营为主。第三产业以餐饮业和商业发展为代表,其发展相对较滞后,第二产业其产业链相对较短,主要依赖初级原料产品加工,经济增加值较低;在资源型城市中,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要作用,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阻碍了企业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不利于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提高,城市各种产业相互关联的程度较低,城市区域产业发展脱节,各种产业难以进行质量上的整合。

2.各种资源逐渐枯竭

由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的开采,自然资源的存储量会不断减少,最终枯竭。那么资源型城市随着开采量的增大,这种矿产资源的地理优势将逐渐下降,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整体趋势将上升,总的来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资源型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产业整体正在以非常明显的趋势衰退。黑龙江省正从原来的资源输出型大省逐渐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大省,其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进入调整期和转型期.

3.人才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较单一,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并不多,主要需要从事资源开采和开发的工人,它们大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人才结构较为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延伸,资源型产业需要更多的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现有的企业人才发展模式不能满足资源型转型的需要,缺少相应专业人才,导致资源型企业向其他产业扩张和延伸较为困难,调整产业结构不能顺利地进行的局面这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差,难以吸引人才,甚至还出现本地人才大批外流的现象,使得资源型城市人才更为紧缺。

4.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是以矿产,森林资源为主的大省,在资源开发建设初期初始阶段,企业的发展注重产能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三废———废水、废气、固体物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没有注重环境保护,使环境污染变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加聚。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矿物资源被过度的开发与利用,地球上许多生物资源正在减少,甚至于有些珍稀生物处于灭亡的边缘。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工业化城市,同时使整个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达到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处,使整个社会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下向前发展。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本着“节约,环保,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增加的出发点,进而创造出“投入少、产量高、能耗低、排放少、可循环、能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节约型社会体系。

1.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

制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来,要让各个部门,机关以及个人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可以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和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例如:在矿产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把深度开发主导产业和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成立和发展一批循环型企业、工业园区、市县,大力推进和发展节约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对能量进行梯级利用,以达到能源污染的零排放、发展绿色再制造等,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技术瓶颈进行改进和突破。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对开发区的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尤其是对矿产资源,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化学、医药等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对企业的产品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治理,通过建立化工基地经济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和重点发展以靠高科技为主的生物以及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链,使上下游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能够循环利用或交叉利用。同时应重点对循环经济园区内相关行业进行重点管理,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积极加强对废水,废气的循环再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生态渔业养殖和零污染饲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2.大力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绿色产业,采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设备及技术工艺来替代高消耗、高污染的技术装备,用以改造那些传统产业,逐渐建立起低消耗、高产能的产业体系。加强对高能耗的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料、能源及水资源的能耗管理,实现这些能源的梯级、高效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用以提高企业资源的产能效益。加大力度推进黑龙江省清洁化生产试点企业建设,指导和鼓励钢铁企业、热电企业、三大动力企业、矿物加工企业采用清洁化生产、积极进行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企业污染全过程的治理与控制。

3.积极开展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

运用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如废机电产品、钢铁、垃圾等的回收利用,较大效能的提高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加快建立黑龙江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建设,有效建立起一个集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处理、综合利用集中在一起的综合性体系。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循环工程建设;建立黑龙江省废物转换系统,如固体物回收再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固废集中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大力开展循环资源产业建设,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4.强化矿山等矿产资源的综合运用效果

一方面,合理规划黑龙江省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强化鸡西、七台河,双鸭山等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管理,加大力度对开采秩序进行整顿,对矿场资源如何进行利用与开发的方式进行改进,进而达到矿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与保护性开发的目的;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研发与攻关,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矿业资源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及推广,增加矿业资源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与大力完善有利于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采,选,冶”的先进工艺,大力提升矿业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强化共生的矿产资源及由主产品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加强矿业资源开发与冶炼的固体废弃物等矿业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使其转化为新型建材产品,较大效能的实现矿产资源循环有效的利用。

5.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的观念

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全省人民重视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引导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节约资源以及绿色健康环保方面发展。倡导全社会的群众使用带有节能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或拒绝过度消费产品的消费行为。把节约资源和循环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变成每个公民的自发自觉的行为,达到全民绿色消费。

6.完善资源城市的资源保护政策

黑龙江省的资源城市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因而这一时期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因而应加强环境、土地资源的保护,注重提高土地资源的应用效率。根据环境、资源二者的相互关系,对资源的开发应本着有限性、有序性以及有偿性等原则进行开发,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政策,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与环境保护要加强立法,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的安全性与效率性。制定较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单位面积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矿产和水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以期形成一个具有节能性的工业和具有节水性农业,同时在各行各业开展节约各种资源的活动,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消耗。

7.推进“生态黑龙江”建设,建造舒心、安适的生态环境

加强“废水、废气、废弃物”三废综合治理和综合应用,续建和扩建文昌、太平、松北集乐、何家沟、信义沟、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宾县、依兰县、方正县等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功能。加强和完善河湖治理工程,逐步改善和提高城市水系质量和生态功能。对城市的高污染燃料实行禁燃计划,加快电厂、钢厂等高污染的工厂进行污染物排放装置改造,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和严格控制,进而达到空气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固体废弃物建立集中处理中心,有效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能力和循环现利用能力。紧紧围绕扩大绿化面积、增加景观绿化带、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旨,以城市水系和道路交通为依托,通过绿化、美化,来完善和提高绿地面积,建造生态化的屏障。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建设一系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具有美化及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和城郊湿地公园。以绿色食品生态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对化肥农药产生的污染、现代化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秸杆燃烧和农膜白色污染、以及农村产生的生活污染进行控制。大力推进矿业城市的生态破坏的恢复与重建工程,提高资源型城市整体生态水平。

作者:石春红 黄东晶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下林业经济论文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林业经济发展如果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自然也就谈不上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根据我国目前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观察,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总体的状态还是很好地。重点是在二十世纪以后,我国大幅度提高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应的林业部门也在找寻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经济发展体制,以便更好的应对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机。该举动保障了我国林业经济良好发展的趋势。相关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对于林业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福利政策和较强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包含林业经济产品的多样化以及集体的林业拥有权制度的改革。我们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得到的发展成果,同时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重视起来。

二、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结合林业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新时期,新的发展观念。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观念里,林业发展都是单一的一种产业,或者注木材加工利用,或者注重森林其它经济产品的发展,很少有将林业资源立体式利用的意识。结果导致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链短,发展单一,林区经济效益低且不具备可持续性,使得林区呈现出非常普遍的公共服务难以顾及、基础设施欠账多、职工生环境差、林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为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加速推进林业经济转型,不断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最终实现林业产业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如西双版纳、九寨沟、张家界、神农架、武夷山等品质森林景观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四是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对森林的开采和利用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内,其目的一方面是处于对森林自然效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森林自我恢复能力,防止过度砍伐。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包括木村在内的资源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同时城市化的扩张挤压了森林的范闱,缩小了森林的覆盖面,使得森林资源的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林农普遍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且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一方面阻碍了与市场的接轨,不利于销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林业产业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发展失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别。在林业产业化比较完备的地区,产业链和规模已经形成,而部分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却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导,无法实现与市场的接轨。

四、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要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产权明晰的林业管理制度,激发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劳动者关心社会的集体物资利益,体现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加强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落实林业的分类经营制度,并设计可行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其次,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将管理机制用在管理制度中,保障管理机构能够正常运行。林业的管理机制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权力机制和利益机制。利益机制作为管理机制的主体,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机制,促进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应以实现利益机制为目的进行权利机制的设计,让各个林业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地加强林业建设。对林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应以政府的职能转变为重点,组建高效的林业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发展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林业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森林虽然是可再生资源,然而如果过度开采,则会超过森林再生速度,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后果。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我国林业产业化纵深化发展不够深入,原因在于产业链尚未完善,结构不够优化。在一些开发比较早的地区,尽管已经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下行政色彩浓厚,无法做到和市场的接轨。为此,林业管理的重点应该从以前的行政式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林业产业化的大致方向,从而使得市场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产业链进一步深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作者:冯晓单位:黑龙江省东方正林业局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下低碳经济论文

1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实现

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第二,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及时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及时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较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较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第三,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较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部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部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五,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2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2.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除了要转变地区产业结构,要提高煤炭及其他资源高效清洁使用的供给比例,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外,还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民众中的普及,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是鄂尔多斯市在低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鄂尔多斯市生态区位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煤炭的大规模开采,给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对资源开发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有所回落,并逐渐转向稳定增长,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多方面不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鄂尔多斯市情的低碳之路。由鄂尔多斯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强力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配合,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形成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欣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体系

(一)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现

代化建设中,公路经济评价体系中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是指物流发展情况指标和项目自身的经济状况。其中,公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指标,可以充分体现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良好影响;项目自身的经济状况是指财务收益和投资回收情况等,通过合理分析这个指标,可以为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推动公路产业长远发展。

(二)环境影响方面的指标

在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环境影响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指标。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施工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进行公路的养护和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完成后,大量车辆来往产生的废气,也会严重影响空气的质量,造成大气污染;二是,水污染指标。在公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中,使公路周围的水体受到污染,造成饮用水不达标情况,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致使公路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垃圾污染指标。公路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部分垃圾,在长期堆积情况下,使公路的环境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公路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及时清理公路上存在的垃圾,以保障公路的环境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中,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定性分析方法

在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有很多指标不能通过确定的数量进行衡量,因此,通过定性进行分析,可以使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方法更加合理、科学。在实践过程中,定性分析方法的形式比较多,如对比分析法、比较法等,是定性分析的基础方法,而公路经济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前后对比法,以对公路经济中的不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二)定量分析方法

在公路经济中,定量分析方法是同具体的计算来反映各种指标,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更清楚、更的评价公路经济中的各种指标,从而做出直接的结论。与定性分析方法相比,定量分析方法更实用,在实践过程中,将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使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更完整、,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的真实性和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公路建设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公路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成玉环单位:东营市公路管理局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缺陷

我国虽然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在宪法上,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思想宪法地位的缺失,使得循环经济在我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写入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循环经济在我国地位。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部门,也会随着循环经济在宪法中地位的确定,从而得到重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也会得到一定的法律依据。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立法方面呈现空白状态,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某些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操作程序以及执行规定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农业生产者在遇到具体操作问题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样导致法律颁布后无法有效实施,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1.法律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手段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法律规范来源于经济生活,并且服务于经济生活,同时,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法律的发展和变化。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法律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基础。通过法律确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和利益分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市场。运用法律机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改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良性运行。因为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明确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关系,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2.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法治化的轨道。然而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推进、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循环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推动循环经济的法治化进程,而且能够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推动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压力。农业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不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同时也是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提倡的是循环发展,通过科技在农业方面的运用,使废弃物得到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方面得到的贯彻和发展。这也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突破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我国农业由于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生态意识淡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不完善,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时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广的是清洁生产,发展的是生态农业,在有效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同时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系数和安全指数。为此,我国就必须针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在法律上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从法律上完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保障,把农业清洁生产等方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接轨,进而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摩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建议

1.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将发展循环经济写入宪法,以体现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这样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和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农业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因为循环经济写入宪法,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完善,必然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涉及农业、经济、环保、科技、财政等方面。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良好的发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应是一部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法律。通过其来协调农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具体措施等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可以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地位,为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制定和完善与农业循环发展

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其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仅靠一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远远不够的,对其周边法律的完善,也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政府的支持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在收税等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设立和发展离不开其纵向法律的设立,生产、流通、消费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例如《清节生产促进法》的推动,促使农业清洁生产制度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物的产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方面,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查,既可以防止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又可以促使农产品生产者改善生产经营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徐玮晶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命题

(一)解放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适度规模与职业农民理论与政策层面的宏观思路与决策,在具体落地的时候往往演变成学术研究上的实证命题。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张思光从张家口生态农业的现状入手,认为当前张家口生态农业应当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在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收益较大化。其中可能的思路包括:一是减少工商资本注入,控制适度经营规模;二是促进农民职业转化,从农业的相关生态收益中增加收入。对于适度经营问题,王珊珊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的排序因变量模型得出,较大规模农户化肥碳排放程度较高,而中等规模农户施有机肥可能性较高。由此可知,不同规模的农户由于行为方式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生态结果,所以农业适度经营具有生态经济的经验基础。王建华基于山东、江苏、黑龙江100个行政村中的986个农户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规范施用农药行为意愿的影响较大,即务农经验与受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业生产规模与农民职业化是实现生态农业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农民职业及转化问题,张藕香运用安徽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得出,农民职业与收入“双重”分化存在代际差异,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非农就业比、从业资质、文化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这一结论,政策的着力点应当重视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分化,使之从业更加专业化;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服务业对农民分化的拉力,并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消除诸如户籍、土地等制度性障碍,在放活农地经营权的同时,赋予经营权的合法地位,为农民稳定从事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持。

(二)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征,那么市场机制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李建琴通过构建转型时期农产品价格管制的理论博弈模型,并通过蚕茧、烟叶、粮食、猪肉四种产品价格管制的案例研究,指出农产品价格管制凸显了公平与效率目标的两难选择。农产品价格管制不仅导致经济效率损失,而且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同时,打破区域垄断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放松或取消计划经济时期沿袭的旧的价格管制,同时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调控的长效机制,是农产品市场化进程中转型国家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14年12月17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放开烤烟、白肋烟、香料烟等各品种、各等级烟叶收购价格;除此之外,2014年政府启动了大豆与棉花目标价格的试点,都是积极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积极举措。农产品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括诸如市场出清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若干有机构成,这实际上也对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更高要求,如政策的系统性与完备性。例如,张永强提出的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化问题,这也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合约交易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还是一系列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诸如农超对接、农产品拍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再如,佘朝霞等提出的信息机制问题,通过对北京、西藏两地1744个观测样本的回归分析,发现不信息导致了更多的食物消费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即对就餐餐厅越不熟悉的人浪费越多,与他人一起就餐比一人聚餐的浪费量多。因此,在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中,相应的政策配套必须要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

(三)小结

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维持代间均衡与代际均衡的重要性。从生产力层面,势必要求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促使在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的适度性与农业生产者的协调性,例如王颜齐提到的土地规模与农业雇佣生产之间的协调一致;从生产关系层面,“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政策的主导型框架,相关的配套政策及细节问题应当是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此外包括相应的组织关系变革,如胡胜德对黑龙江综合性合作社的案例考察,也需要引起重视。

二、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一)国际经验的借鉴

2014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新农业法案《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对于该法案,彭超认为,美国新农业法案的重点内容在于改革收入补贴和强化农业风险保障,实际上,收入补贴与农业保险共同构成了保障美国农民收入的“安全网”。该法案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必须继续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三是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四是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五是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齐皓天从美国农作物收入保险的具体操作入手,提出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思路应从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方向转变,农业保险应逐步成为农业支持的主要手段。农业保险的方式既可以把政府管理和市场化手段结合,又可以让农业保护和WTO规则相容,可能是未来农业支持政策改革的主导方向;而我国现在的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开展农业保险所必备的面积、产量、价格等数据的动态化、可视化、信息化管理条件。随着新型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除政策层面的经验借鉴之外,操作层面的实践经验同样有所裨益。例如,王刚毅对比了美国日本生猪产业链的情况,认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在于土地约束、政策风险与人才瓶颈。陈风波则通过梳理美国农业经济学科中Agribusiness的教学内容演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农业全产业链Agribusiness研究必将推进,具体包括农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等。

(二)中国实践的尝试

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道路。大豆作为我国进口量最多的农产品,其国际价格决定备受关注,林大燕考察了1995~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价格波动与来源之间的关系,通过稳健标准差回归得出,多元化的进口来源,特别是因为南北美洲大豆收获时间的差异,显著降低了我国大豆进口价格的波动幅度,作为一个农产品贸易净进口国,需要慎重选择进口来源及农业走出去的对象,重点关注和培育与现有进口来源国具有较大季节互补性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具有生产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从引进来的角度,农业开放既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又包括农业投资的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已是全球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之一,与此同时,除种业之外,我国农业投资几乎放开。陈龙江根据种业相对竞争力的测算结果,提出整体种子市场开放不足,在当前情况下,可适度提高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分类推进,区别对待,有保有放。应继续严格控制大田作物中三大主粮作物种子的市场准入,掌握转基因种子开发经营的控制权,收紧种子科研的政策。从走出去的角度,农业开放既包括农产品出口,又包括农业对外投资。现阶段,国内农业生产的相对禀赋优势逐步削弱,农产品出口相对弱化,而农业对外投资方兴未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邹文涛以我国热带作物橡胶“走出去”为例,指出在当前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与相互协调,企业间没有形成组团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导致竞争激烈,内耗严重,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为此,在海外投资战略中,如何实现投资整合,提升投资效率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三)小结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但是这一新战略并不排斥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及中国实践的尝试。尽管国情差异甚巨,禀赋条件不同,但现有的发达国家农业经验及开放历程可以给我国以诸多启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我国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解决我国问题的开放道路。

三、总结与讨论

在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大背景下讨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几乎可以覆盖“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虽然话题众多,但是线索明确,基本可以归纳为:及时,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顶层设计的宏观背景入手,采用二分法将实现路径一分为二,即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农业开放的国际经验问题。第二,将国内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第三,将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尝试进行比对,并提出具体建议。2014年作为“深化改革元年”,各项具体政策的顶层设计已初现雏形,2015年将得到具体落实。从农产品市场角度来看,在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框架下,目标价格试点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土地流转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将会得到推进;从农业对外开放角度来看,基于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多边农业谈判将同步推进。基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杜志雄从宏观视角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农业经营主体重塑、农业产业重构、农业与国家市场关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需要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搭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农经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升科研水平,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使得这一平台真正可以做到资政佐民兴业。

作者:胡冰川肖卫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内涵及特征

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就是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社会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要消除传统工业化的后果,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均衡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化生产方式。低碳经济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引导下,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提供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也能创造新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无论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逐步开启低碳发展步伐,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化。2003年,英国颁布《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阐述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型。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能耗是其与其他传统经济模式的最根本区别,低碳经济一般表现为经济性、全球性、技术性及目标性。低碳经济的经济性,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机制发展,一方面低碳经济不应导致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消费,又要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低碳经济全球性,是人类生活在无区隔的生态系统中,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传承繁衍的共同目标,构成人类共同利益,共同解决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低碳经济的技术性,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既享受能源服务,又要求人生活水平不降低,通过节能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可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形态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未来生态社会,而人类文明则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是由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低碳经济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生存发展观根本性变化。人类社会遵循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文明有节制消耗自然资源,而倡导社会和谐。传统发展模式已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生态以及人们健康带来危害,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球社会需要共同的繁荣和谐。

二、低碳发展的框架对策发展

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框架与趋势。中国必须跟上市场改革的进程,吸取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健全法制、深化配套改革,实现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实现较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启示,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框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先获得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基础上,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以实现“核证减排量”,履行缔约国在《京都议定书》所保障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义务。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全社会亟待建立低碳制度,倡导与建立低碳产业的发展项目。我国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关键时期,我国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降低污染排放尚存一定难度,但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对保护环境有重大意义。2007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提出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石油、天然气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耗量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生产,积极构建低碳社会的发展模式,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全社会倡导低碳发展,我国倡导社会和谐发展,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低碳发展还面临很多阶段性的特殊考验:一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二是发展中国家正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我国较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第三,我国“富煤、油少、气贫”资源状态,而低碳能源资源选择又很有限,低碳发展任务极为艰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一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随经济增长,把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发展目标。二是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洁净能源发展,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京都议定书》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随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产业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总结

当今社会,伴随传统牧农耕作方式消失,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不断退化,“地越种越没劲”,土壤日益瘠薄化。由秸杆填埋、焚烧“还田”方式,加剧雾霾污染与危害。保护“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珍贵黑土资源,恢复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砂锅里”的境况,已成云烟往事。人类栖息地环境承载力已趋近极限,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似骨中钙、水中盐、云中光。人类社会的文明精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魅力恒久。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期盼、追求与梦想。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由盼温饱到盼环保,由求生存到求生态,保护环境更是硬道理,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必然选择。中西方社会,虽因具体国情、民俗文化、信仰差异而不同,但现实终将殊途同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

作者:张树彬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论文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导房地产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当下与未来的发展需求为行为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经济行业科学发展的诉求。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涵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房地产经济而言,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居住条件提供保障,同时满足当代与后代人口对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便要求房地产经济不单单是自身的蓬勃发展,还需要加强与我国经济领域中其他各个行业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是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机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经济领域内其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机制。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行业发展的很多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更加注重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指导当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健康与否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试金石。前些年,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盲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泡沫经济,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在求发展的路上,要坚定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人们通常给房地产行业冠以龙头产业的称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五金、机械、建材以及玻璃等行业的支持与配合,反过来,它也促进了这些行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为我国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方面的基本保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条不紊、合理稳步的进行着。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目前存在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对房地产行业的改革,牢固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性和基础性的地位。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方式偏向于粗放型,房地产开发商严重忽视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通常以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土地资源尤为短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房地产结构不平衡,房屋闲置率高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存在很多空置房,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在房地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房地产商为了牟取暴利,大规模、大面积的投资建房,从而使市场供大于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房价过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即便有住房需求,但也只能望房兴叹,大大降低了住房的实际需求量,导致闲置房大量产生。这样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人没有房子住,许多房子没有人去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开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前,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如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低,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肆意的破坏丛林绿地和人文景观。有的开发商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人为的增加房屋密度,甚至有的开发商私自开发土地,围湖造田,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四)房地产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相应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仍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目前,房地产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重非常低,市场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严重缺乏二级市场,这使银行资产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三、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想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房地产开发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生态保护等,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集约式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上对房地产经济进行集约,从而合理的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指引方向,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需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合理的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水平,使房地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还应增强政府与市场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还需提高房地产行业的门槛,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杜绝“乱投资”现象的出现。在这个环节中,重点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结束语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与机制,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长远稳步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作者:曹文敏单位:北碚区农村房屋权籍管理所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经济学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一贯坚持以一分为二的治学态度,看待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研究,并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产物,体现着西方经济学家对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种种问题的观察、研究并由此而作出的总结。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国内一些对西方经济学囫囵吞枣、不加辨别盲目照搬,甚至极度崇拜的现象,我认为应该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合理运用西方经济学。1995年,我在《经济学动态》第4期发表《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正确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一文,指出:我国国情无论从历史或现状看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做到鉴别取舍,避免片面理解和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各种学说、理论,是应经济情况的变化和经济思潮的起伏而出现的,它们或更替,或消长,或属于一时性的对策,或较持久而又有变化,众说纷纭,真伪杂存。我们在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应当完整地理解,在运用时应当结合实际。随后不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再次《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该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方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是应当理解、研究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熟悉西方经济学可以对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活动方式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便于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律、规章、惯例和内情,在交易往来中,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二是应当看清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大部分理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范畴,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视为异己的理论从来都是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或轻蔑地不屑一顾的,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更是突出地反映了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偏好。三是应当肯定多年来了解、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成果。这些成果虽然不是很大,还不很成熟,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是他们(指中青年学者)既非对西方经济学顶礼膜拜,更非对社会主义有意攻击。对他们努力钻研、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应当肯定和支持,要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讨”。四是应当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正确地运用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在不断出现,不作及时而的了解,就会不明是非。我认为,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特点来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不少反映现代社会大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不乏合理的、有益的成分,可以为我们有鉴别地加以利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服务,但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不同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此严格区别。常常有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某些理论存有疑惑,对这些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把握不清,因此,我常常对学生讲:“西方经济学有合理借鉴之处,但不能盲目照搬”,并不是每个理论都适用于中国,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经济学既可以帮助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便于我们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应变技巧。对于国内经济学界在引进西方经济学所作的各种努力,我们应当给予充分肯定。我认为,我国经济学界对了解西方经济学已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能无视西方经济学含有的价值标准,同时,要注意我国经济社会的特点,地理解并正确地应用西方经济学。

二逐步根据中国实践完善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被引进到中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是同步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日益涌现的新问题加深了人们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思索。虽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最初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创立起来的,这些经济学家受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影响,常常把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使发展经济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和不足。首先,西方发展经济学若明若暗地显现出殖民经济学的痕迹。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其所写的论著中,或者比较明显地,或者比较隐晦地粉饰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不平等地位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辩护,如淡化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波动幅度大且长期趋于恶化的趋势,等等。其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强大影响,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新古典主义渐进的、和谐的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缺陷,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不相符合。再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往往以发达国家往昔的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从而使他们的一些主张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凿枘不入。因此,在大量介绍国外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发展经济学、用发展经济学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一直都是我追求的目标。为了避免发展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混沌和在政策建议上误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先后发表《发展经济学的两面观》、《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怎样认识发展经济学》等论文,剖析了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经济发展思想与当展经济学的关系,对发展经济学三个阶段的理论特色和弊端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同时,也就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存或亡”议题作出理论解答,对发展经济学的两面性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适用性和贴切性,贯穿于发展理论中的几种不同思路均具有可借鉴的价值。比如,结构主义重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激进主义对穷国和富国之间不平等地位和利益冲突的描述,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外开放、人力资源开发等。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具有与西方经济学一样的庸俗性,具有明显的殖民经济学痕迹,而新古典主义所谓自由的市场—价格机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存在很大距离,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而言,自由的市场—价格机制并没有把增长的利益扩散到广大贫困群体,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受害者。我认为,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但它又与其他分支不同,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应当对发展经济学坚持两面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启发并完善对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印证了我的部分观点。

三以可持续发展观探讨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一直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并把它视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可持续增长研究是人类认真总结自己的历史进程,着眼于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要求实现当前与未来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这不仅对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对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新古典主义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较之新古典主义思路,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配置是长期而非短期的。这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分析,还涉及社会观点、伦理、制度安排等非经济因素。1983年,我发表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一文。该文认为,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把生产、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因素作统一的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注意资源节约,并做好环境保护。正确的经济计划,必须按照经济增长、人口变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作出正确、合理的考虑。可利用的资源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是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我国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与生产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资源和能源严重浪费的首要原因,要实现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和环境诸因素的协调发展,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之外,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基本战略和国策。这些研究成为国内文献资料中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较早著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常常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无视它们内在的本质差异,从而出现经济战略上的误导或误用。1982年,我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第3期发表《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发展理论的源流》一文,区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差异: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有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数量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投入的结构上的变化以及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换言之,经济增长的意义比较狭窄,是纯粹意义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广,包括经济结构、甚至某些制度上的进步。但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我再次撰文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指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和分配状况的变换,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决不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战略,或者把经济战略简单化为经济增长指标。”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生活质量总体上出现了很大的提升,但建立在对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违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是我坚决反对的。我认为,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需要保持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必须合理,不能超过实际经济状况的承受力,不能置一些重要约束条件不顾。合理的增长速度有两重含义:其一,增长速度是适合国情并能保障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适宜速度。其二,增长速度应当保持稳定,而不是断断续续,大起大落。适度的增长既不造成过热或过紧的经济运行环境,能够使资源和生产潜力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并能达到长远的和整体的社会福利较大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吸取教训,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兼顾,把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和促进每个公民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95年,面对改革开放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我观察到改革中暴露出深层次的、需要引起长期关注的两个突出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在1996年发表于《经济评论》第5期的一篇文章中,我论证了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我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决不能以牺牲公平分配为代价去追求高增长速度。分配不公的状况不能旷日持久,更不能继续恶化,也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倒U型的轨迹。应当在高速增长中采取适当的分配政策,以既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保障合理的分配。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建议,及时,保持工农业适当地平衡发展,在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第二,既要保持大企业的发展,也不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均等分配,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建立基本的医疗保健制度。第四,确立并不断健全促成合理再分配的税收制度。事实上,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农业发展问题、农村社会进步问题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问题,是发展基础教育和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健制度问题,是保障低收入阶层安居乐业的问题。

四关注社会最底层民众疾苦

在我的文章《经济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开发人力资本构建社会资本———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问题的必由之路》、《扩大需求重在何处》、《从三个基本点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两种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再思考》中,弱势群体、贫困、农民工和“三农”等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当中国整体国民经济日益富足起来,告别物资短缺走向丰裕时,我注意到我国存在的“丰裕中贫困”问题。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在短短十年中,从广大人民生计看,确确实实已由物资稀缺转变为丰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表现为需求不足、相对贫困与贫困的存在,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较严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果借用凯恩斯的概念,可以说,我国经济现状也确确实实发生了“丰裕中贫困”。这种贫困虽然在表象上与凯恩斯所讲的“丰裕中的贫困”相似,但在本质上却不同:在经济高速增长、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不仅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显性失业,有大量的贫困和相对贫困者,而且还存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结构失衡,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上升,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等,而农民恰恰是这种贫困的主要群体。我认为“丰裕中贫困”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通畅渠道转移的问题,如何弥补因“入世”而造成农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如何彻底解决农民沉重负担、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如何基本改变农村经济的凋敝落后的面貌,是需要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求得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的观点和建议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途径,不仅是强调刺激消费需求,而且应当把目光转向投资需求,民间投资很重要。在民间投资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兴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但是必须同时依靠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等。研究消除“丰裕中贫困”的发展战略,是我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丰裕社会中最贫困的群体是农民,为了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面貌,我认为,不仅要大力开发农民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民构建社会资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民工固有的天赋智力和体力形成价值创造能力更高的人力资本,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条件,但还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为农民工提供社会资本。广大农民工凭着青壮年的体力和尚未得到启迪的智慧离乡进城,干着粗放的、低级的、繁重的、附加价值不高的劳动,只能赚得微薄的工资,难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随着岁月流失,年龄老大,劳动能力逐渐下降,他们只能沉淀在城市生活的底层,或者带着老病之躯回到家乡,勉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最脆弱的群体。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我们也应当重点关注,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一时有工可做,但很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风险,医疗卫生毫无保障,加上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农民工及其配偶和子女在城市中都得不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待遇,他们不能融入社区生活。我认为,农民工的这种生存状况是社会资本严重供给不足的表现,因此,要改变这一规模巨大的群体的生存状态,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问题,必须为农民工开发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之根本,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我曾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农业重要性的再认识及借鉴意义》、《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等,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农业的重要但依然薄弱的特征,同时在各类教学、座谈、会议中,我也依然强调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人口爆炸、失业和就业不足、收入分配不均、贫困等问题,都是和农业不发达有联系的。持久的普遍的贫困是低收入国家农业地区的常见现象。如果置农业于不顾,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也会加重,因此,只有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收入,才能从一个方面改善分配不均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惯有的重工轻农思想、农业政策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等。面对这些长期未能足够解决的问题,我借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农业重要性的一些新认识和新思维,综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对振兴与发展我国农业提出了一些原则与政策建议: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充分认识农业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对农产品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重视对农业的投入,进行必要的农业金融改革;积极而有秩序地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等。相隔多年后,我发现,尽管经过政策上的一再调整和各方面的种种努力,农业中的问题部分地得到了解决,但是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迁移到城市,为城市与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城市失业问题的加重、城市资源供给短缺等社会问题。针对这些矛盾,我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股洪潮,只能疏导,不可阻挡。把农民拒于城镇之外,从经济上看,既不利于农村,也不利于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是不明智的举措。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预防农业外来风险,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停滞和徘徊现象,其直接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它们反映了在我国发展理论上依旧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思想。

五、总结

2014年,我已经95岁高龄了,但我仍然关注着经济学的教学及其新进展,时常教导学生: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做学问,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作出贡献;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本分、谦虚地做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不能骄傲,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盲区;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多也很复杂,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这三条人生准则既是我对后辈学人的期望,也是我以德育人的治学思想。

作者:谭崇台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属于高度开采,大量生产,利用率低,排放量高的原始粗放型工业道路,高开采使我们的土地承载能力变弱,能源和资源也高度紧缺;过度消费和废弃的生产生活资料给自然环境带来隐患。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人口超出了环境容量的基本国情面对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的增长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实施经济发展纲要的落实,同期中国可能无法成为国际上规模较大的经济体而是较大的全球环境的污染源。所以,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环境好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立即重视循环经济,发展高利用率、低污染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替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和优化配置。只有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国内循环经济的法建现状

目前,循环经济是国内认可的、科学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政府也在普遍推广,目前已出台了一些提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形成主要的循环经济方面的基本法和专项的法律法规。其中,几项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款大致如下:我国首次将循环经济写入立法是在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政府合理规划本区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规定,该项立法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减少和防治进行了的规定,并提出了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促进了废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这项规定对固体废物的循环处理有着深远的可持续意义。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则是对循环经济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使用,缓解了资源和社会生活以及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兼顾的难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我国现有的关于经济循环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保护法律和法规体系虽未形成大的框架,但是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当然,仅仅几条法律法规仍然无法保障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有效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的法律系统框架仍未形成雏形,距离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很大距离。这些法律法规在整体上讲是政策型的、引导性的,而不是规范性、制约性的,缺乏相对应的行政法规和执法细则,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所以,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十分必要。

三、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一)对宪法、民法等立法领域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循环经济引入其他领域的法律和法规当中去,使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基础法律的环境下形成一个有序的、交叉的完整法律框架,使国家基本法与专项法律法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共同发展,发展来实现循环、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尝试地方性法规的细化,也就是要求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当根据权限,在综合掌握了地方特殊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掌握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条件制定或出台相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规、专项法规或者政策等等。

(三)规范和制度上与循环经济齐头并进,尤其应着重在设备能效、取水定额、耗能节能、设计规范、能效标识等方面形成配合的规范和制度制约,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四)政策的科学制定与高效实施,深化改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政府在科学合理的定制和落实循环经济的发展路线和政策之后,联合使用税收、信贷等引导性手段宏观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操作,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五)在内容上确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如政策规划制度,科技支持和引导制度,鼓励绿色消费制度,财政税收鼓励制度,信贷制约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和全民参与制度。真正做到在制度上实现构建循环经济法制系统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补充。

(六)独立进行《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修正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形成循环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针、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法律条款等等,尤其是制约性和规范性的责任惩戒条文,来指导和制约循环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做到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能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意识。

(七)完善《环境保护法》,把循环经济当做一项规定写入总则,并把现行的中无法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文修正,举例来说,三同时制度虽然是以往的先进污染防治制度,但这种末端治污已无法配合新型的节约型循环经济的需求,应作出适当调整鼓励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八)避免新旧法律法规间的原则冲突制定便于落实的法律法规,举例来说,循环经济的核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的减量化原则应做到一致,避免在现实的法律法规落实问题上出现分歧或者背离,尤其对于某项法律中已有相关类似原则的条件下避免分歧应合二为一。

,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项新法律来得到保障。放眼望去,世界上的各发达国家里,都是以法律作为基础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单纯的道德制约无法实现节约型经济的科学发展。在自我规范能力偏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缓解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的最科学方法就是加强法制建设作为制约市场主体盲目性、自发性的弱点,重视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和政策制度系统是循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的保障。在国内现有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综合考虑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我们自己的可实施的循环经济法律网络,依法发展循环经济,依法规范环境保护,依法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共存,总之,依法治国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徐子翔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营林造林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论文

1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占地面积较为广阔,因此涉及多个温度带,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造成我国气候多样化,生物种类丰富的特点,因此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忽略了对我国森林的保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味的乱砍乱伐,造成我国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的正常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认识到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恢复遭受破坏的森林资源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大我国林业建设的力度与提高管理水平,在现阶段我国林业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3300万hm2,但是迅速生长与丰产标准达标的面积却仅有213万hm2,而蓄积量水量在33.3m3/hm2,约占1/3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每年都在大面积植树造林,但是成活与高产却一直是一个难题,严重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营林造林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的效果良好随着我国气候变化多端,水土流失日渐尖锐,很多区域中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遇到雨水的冲刷后,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的田地,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等到入海口位置,由于河床较高,泥沙被堵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入海口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沉积不断的升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营林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2满足人们的需求营林造林不仅能够保障我国林业的面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减少噪音污染。例如马尾松不仅在我国建筑、家具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获得松脂,在医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马尾松的根部与树干还可被用来进行茯苓等品种的培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得到广泛的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3防风固沙随着我国植被破坏的日渐严重,沙尘暴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破坏田园,如果以此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城市势必会被风沙覆盖,成为废墟,而营林造林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4产生经济效益营林造林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林业经济效益。实际上,林业资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林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产生系列化的附加价值。例如观光、林产品以及旅游等,属于不可估量的一种财富。

2.5环境保护营林造林较大的作用就是净化空气,利用树木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释放氧气,满足人们维持生命体征的需求,减轻温室效应,同时又可以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废弃,减少空气中的粉尘量。

3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

3.1做好种苗的育种工作营林造林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营林造林中种苗生产工作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且种苗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情况,质量好的种苗才能保障树木的生长速度。因此要重视种苗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种苗的生产。严把种苗选择的质量关,重视种苗的繁育速度。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种苗的繁育过程中,以解决我国种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林业生长的需求,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保障种苗的质量与基地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苗。提高林业种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良种,可通过奖励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大力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程,以保护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天然林的砍伐,以对我国木材的产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以保护我国天然林,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天然林的目的。

3.3改革林业体制,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对我国目前的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在林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我国粗放经营的林业方式,可根据林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生态服务,是由我国政府负责,并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实施经营责任制,凡是属于公益林范围的森林资源,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而经营者也放弃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收益权与经营自主权,若不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话,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商品林范畴中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木材与林产品,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政府需适当的放宽政策,满足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经营模式,最终目标是获取较大化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3.4明确营林造林工作中重点林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营林造林工作,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林业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变我国陈旧落后的重造林轻管理理念,好的林业质量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质量管理的力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从而保障营林造林的质量,根据本区域中林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建立详细的档案。

3.5增加营林造林的资金成本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营林造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我国各地中出现了很多重点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等,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在充分利用国家拨款的同时,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扩大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改善营林造林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方式是保障我国营林造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改善粗放经营方式,使用集约型经济方式,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使用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方式,实施耕带整地造林方式。可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增加抚育间伐、修枝整形以及配方施肥等操作,做好森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提高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通过林下利用与复层林经营的方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改善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并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完善与区分,以明确林业区域的目的,充分利用我国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提高我国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志钦单位:福建省明溪县盖洋林业站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一、绿色建筑经济本身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使用期限内,实现节约能源较大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降低环境破坏率,减少能源消耗,对建筑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建筑的品质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绿色建筑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于绿色建筑经济,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其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降低能耗,并且这种建筑在建设的时候,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的小,想要更好地利用建筑资源,便必须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政府对其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二)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三)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并且,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原料成本比较的高,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依旧停留在理论方面,实践比较的缺乏建筑企业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仅仅靠先进技术堆砌是不行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候,有些企业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宣传手段,来进行利润的获取,并没有真正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其建设出来的建筑工程也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无法真正达到建筑节能减排指标。

三、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所以,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经过调研,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强培训工作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通过实体培训,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想要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耗能认证体系、建筑节能认证体系、建筑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等。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调动社会积极性,加快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绿色建筑产品的认证,实施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推动绿色经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去,帮助我国绿色建筑更好的发展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够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的国际组织指的是与绿色建筑经济有关的国际组织,要跟随国际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应该鼓励技术创新,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一切技术水平。此外,参与国际技术合作,还能够对市场的融合进行推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并将其和绿色建筑思想理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对建筑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在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建筑行业的投入和回报的比例,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行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经济效益才能够提高,从而发生质的变化,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给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符合我国建筑发展需要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应该给其政策上的支持,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帮助我国建筑行业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程志雄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议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的“共赢”[1]。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先进经济形态,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基本形式是清洁生产,根本目标是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减少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2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环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显然,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现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也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概念。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弦指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体系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在废弃型社会里,人们把废弃物在数量上的增加和性质上的恶化,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生活富裕”的结果和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经济体系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近几年来,日本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2000年召开的“环保国会”上,还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如《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这些法规均已在2001年4月份之前相继付诸实施。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2]。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3]。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现途径[4]。在实践中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布置新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淘汰老产业,逐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例如各地在开发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按照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和实施。地方新上项目,从设计的一开始就要按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把各方面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协同作战,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技术开发必须保护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遵循生态道德。公务员之家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方面,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详细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使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在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方面,应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应健全相应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文件,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统一规划,明确决策者、生产者、设计者、销售者、使用者、处理者等的相应责任,提高可操作性[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里程碑[6]。各地区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强化该法规的执行力度;修改或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推动企业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改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7]。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生态环境恶化

论文摘要: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多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公务员之家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3加强科研攻关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加强科研攻关逐步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为我国迈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4.建立常规绿色统计报表制度。我们应当建立像GD尸、CPIPPI等一样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为我国时时监控资源与环境状况提供数据分析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