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舞蹈教学实用13篇

中学舞蹈教学
中学舞蹈教学篇1

一、欣赏舞蹈美,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平常很少有机会看到比较好的专业舞蹈表演。而电视中的舞蹈离学生特别遥远,他们觉得只有专业演员才可以那样表演。生活中也缺少表演的舞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登过台,更不要说登台跳舞了。要让学生用舞蹈要求的站立姿势站着,他们又觉得很不好意思,特别是女同学,不敢挺胸。

于是,我就带学生观看一些好的地方文艺表演,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舞蹈本身的内在美有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使其感受民族舞蹈作品的魅力。在音乐课中,我把民族音乐欣赏和舞蹈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在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之下,学生就会有表现美的欲望,无形中激发了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舞蹈本身就有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并采用融洽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理智较差,情绪容易波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舞蹈教学就非常被动。

记得有一次,我教一个成品舞蹈《师生鼓》。这个舞蹈音乐非常活泼跳跃,舞蹈表现的主题是学生和教师一起过节,敲起锣鼓,跳起舞蹈,表现非常热闹的过节场面。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示范动作。听完音乐,看完舞蹈,学生非常兴奋,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教基本动作时,学生模仿教师的表情,学得非常认真。但我发现有个学生动作总是做错,于是我就把他叫到讲台前面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后来再让他做,结果还是错。我一急就板起面孔,使劲纠正他的动作。本来我是好意,没想到这个学生更加胆小,以至于手发抖,动作更差。再看全班学生,刚才那种活泼跳跃的情绪荡然无存。我看向谁谁就紧张。下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番,并从中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教学态度,以鼓励为主,遇到难动作和学得慢的学生时,耐心讲解,并多次示范鼓励,不厌其烦。从此后,学生在舞蹈课上不再那么紧张,学动作时大方多了,表现舞蹈的情绪也丰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舞蹈不能只注意教动作,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给学生爱,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技巧,表现舞蹈主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舞蹈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其动作协调优美,同时增强体质,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二是为高中输送舞蹈特长生。

对于前者,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得到快乐,端正姿态,宣泄他们的思想感情,回归少年本色,使其个性得到发展。此阶段舞蹈教学的内容不宜太深,我就选择基本的形体律动训练,以及动作不复杂、节奏感鲜明的民间舞组合和一些舞蹈创编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创编。这样学生平时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对于后者,一些学生具有很好的舞蹈天分,将来舞蹈也许是他们一生的选择,所以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除教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外,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和形体训练。这样一方面便于学校安排各种演出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学习更深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一些内容相对较深、要求较高的内容时,除教给学生基本动作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民族舞内在的韵味,找到舞蹈的感觉,准确把握情感的表达,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体验音乐美,从而达到舞蹈美,变被动为主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有些舞蹈特别是民间舞蹈,动作不是很难,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就能掌握基本动作,但是等到学生表演时,就是不美,不生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多听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在学生听音乐的同时,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艺术语言给予引导。教师的引导必须富有感彩,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想象音乐表现的内容,感受音乐美,引起学生神经兴奋。这样,学生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就非常生动优美,同时也激发了情感,产生了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舞蹈当成很快乐的事,变得积极主动。

记得有一次教蒙古舞,我选的音乐是《牧歌》,我首先示范了一遍,然后教基本动作。当时我是越教越累越气愤,因为学生一点感觉也没有。后来我就停止教动作,而是播放音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优美抒情就像草原的优美风景,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但到结束似乎有点余音绕梁的感觉,好像这片土地渐渐离我们远去。学生听完后久久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有学生说:“哇,真美!”过后我再教动作,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动作明显地带有歌曲意境的感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师要加强示范教学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的模仿有一定的指向性,他们一般喜欢模仿自己认为美或者崇拜的对象。因此,舞蹈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舞蹈动作,而且要亲自示范,力求动作的规范优美。这就给舞蹈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精练,还要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并定期进行舞蹈进修,保持良好的体型,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才优美。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教师需要做到经常锻炼,熟能生巧。这样,做动作才柔韧有余,精力充沛,并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否则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六、舞蹈教学必须顺应时展

民族舞蹈是舞蹈的精髓,古典舞能让学生规范形体姿态,这些是传统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近年来,一股街舞、现代舞、爵士舞的风潮已经刮进校园,深受学生喜欢。特别是街舞因其具有轻松随意、个性自由和反叛精神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欢,爵士舞和现代舞也打破了以往民族舞的形式,且极具世中裕年轻人非常喜欢。

每次晚会各班出节目,舞蹈很多,但没一个民族舞蹈,都是现代舞、街舞、爵士舞。这就给我们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不能扼杀学生对新舞种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校园舞蹈队表演的经典民族舞蹈,并告诉学生这些民族舞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关系,表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是我们舞蹈的精髓。将新舞种与民族舞蹈结合起来教学,教学范围扩大了,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之情也增强了,教学效果自然提升了。

舞蹈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学者和学习者。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能凭主观意愿随意采取教学方法,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怎样,“口传身授法”依然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舞蹈教师提升舞蹈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语言必须生动精练,生动的语言是讲解舞蹈动作的基础,其次,为了做好示范动作,舞蹈教师还必须经常练功和进行舞蹈进修,保持好自己的体型、体力以及动作的平衡协调;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修养。只有这样,舞蹈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是通过肢体动作向台下的观众表达思想情绪和传递舞蹈的艺术性,从而引起自己与观众之间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而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应加强联系实际,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正确、标准地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和训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阐释作品、表达情感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士淇.试析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4(07):88.

[2]李晓琴.谈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4(59):165.

中学舞蹈教学篇2

因为我在高中做过舞蹈教师,所以对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一些现象有着深入的观察与了解,现就我对高中的舞蹈教学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1 明确专业路线

现在,高中教学阶段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音乐就是声乐,声乐又包括了舞蹈。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音乐的定义;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舞蹈是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已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舞蹈和音乐是两个独立的学科,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各自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的主体是歌唱,而舞蹈的主体是舞蹈动作。两种艺术形式是不同的两个专业学科。声乐随着发展的不断完善,对“呼吸技术”也日趋规范,歌唱要求“用气息拖住声音”,肯定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呼吸方法相对单纯。而舞蹈的气息相对复杂的多,几乎每一个舞种都有其独特的呼吸方式。舞蹈演员对气息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舞蹈动作的完成。舞蹈最禁忌的呼吸方式就是把气息放在胸腔,气息放在胸腔会使整个人体变的僵化,从而动作生硬,失去观赏价值。由此可见,声乐最重要的是气息的控制,而舞蹈的气息又与之相碰撞。有联系却各不相同。

高中的学生从入学就应该给自己规定好选择的专业路线,不要幻想同时学好两个专业学科,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歌唱家、舞蹈家众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身兼歌唱家和舞蹈家于一身。原因就在于舞蹈和声乐,在一定基础上是相互制约的,再者,高中的学科众多,时间较紧,压力也大,从精力上来讲,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支配自己去研习两个专业。如果强行学习的话,那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每个都学习的半斤八两,似像而非。因此,学习时一定分清主次,否则到高考时再后悔已经晚矣。

从教学分工上来讲,教师应当各务己工,各尽其责,明确的分工才能进步,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学科都有其独到之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都是对我们专业的要求,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带出专业的人才,只有专业才能被专业院校录取。专业院校招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一个会而不精的人,由此可见,这我们专业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以分工明路线,以精确谋发展是相当必要的,是迫在眉须的。

2 舞蹈专业学生的选拔

作为舞蹈专业学生的选拔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承载着学生的成绩,更加承载着学生未来人生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在选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看到学生的可塑造性,要看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潜力,我们选定的学生不仅要着眼于学生高中的学习阶段,更要放眼于学生的高考乃至学生未来的发展。

舞蹈专业学生的选拔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形象要好,形象就包含了对学生的身高以及身体比例的要求。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通常看到学舞蹈的学生就感觉气质很好,这跟我们对形象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形象的一种体现。其次,舞蹈对身体柔韧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扎实的基本功是舞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学的晚,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定型,韧带较硬。因此,柔韧度的解决成为我们选拔学生的问题之一。最后,舞蹈的学生要具备高端的协调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舞蹈感觉要好,我们看到舞蹈时都会觉得很美很舒展,这就是我们舞蹈感觉的体现。舞蹈对于感觉的要求是细腻的,有时是对一个部位的要求,有时是对一个眼神的要求,很难把握,感觉是需要先天的能力加上后天的磨练才可以去完成的一个细致入微的东西。这称为我们招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些年,随着很多高中相继开设了音舞特长班,报考的学生也是与日剧增。这样不免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的现象,很多学生报考这个专业,不是因为真正的喜欢、爱好这个专业而是认为这个科目对文化课的要求较低,是通往高中,通往大学的一条捷径。艺术是需要天分的,没有十分的热忱,没有相当的爱好是很难参透艺术、很难融入到艺术学科里去的。

我们的招生工作必须做到“高标准”“高规格”,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高,要严谨,对于招生工作一定是“宁缺毋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解释。我们选定的一定是符合舞蹈要求的人才,我们要带着他们的希望让他们去成长,让他们在未来艺术的天空中去翱翔。因此,招生工作一定要细致入微,不可草草了事,因为我们承载着太多的希望。

3 教学过程

舞蹈的教学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舞蹈是需要耗费长时间去训练的一个艺术学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是一个慢活,出东西很慢,而且必须精工细作,学生能看到的自己的进步也很慢。因此,舞蹈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很高的耐性和毅力去学习、去完成。面对高考,舞蹈的教学过程就是高考的影子,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考的质量。所以舞蹈的教学过程成为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整个环节纷繁复杂。

(1)明确学生学习意识。舞蹈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舞蹈的种类有: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国标舞。舞蹈的学习过程又分为: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毯技的学习等。基本功是所有舞蹈的基础。基础不牢什么都不可靠,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好房子一定有好的房基。房基不稳就会房屋倒塌。然而很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舞蹈就只是娱乐当中的伸伸胳膊,扭扭腰,随着音乐摆动,而忽略了专业的舞蹈基础。即使他们知道舞蹈基本功的重要性,但是也不愿意为此付出,因为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的、乏味的、痛苦的,他们敬而远之,去远离,去逃避。这种意识显然跟不上高考的步伐。舞蹈的道路是漫长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作为高中教学来讲,专业课的时间又是短暂的,如果只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学习的话,无疑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匮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要抓住课余时间去练习,去钻研。“师傅两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步,才能成长。但凡我国知名的舞蹈家,都有一段自我刻苦学习的历史。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自身条件不是特别优越,就是凭着自身的勤奋,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舞蹈家之一。欲学习,先培养其意识,只有意识领略到了,才能帮助自身去更加努力的学习。高中舞蹈作为一个特色专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也应该迎难而上,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舞蹈教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既要研习舞蹈理论性的东西,又要具备专业方面的技能。高中教学又有别于专业艺术学校的教学,相对而言,高中的学生起步晚,课时少,而且最后高考时还要和艺术学校的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去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有计划、有重点的教学。针对高中阶段舞蹈学习起步晚、课时少、时间短的现象,舞蹈教师必须制作出一套完整的计划,有计划才能做到有目的的训练。高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面对三年以后的高考,但是舞蹈专业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在短暂的两年怎样完成一个成套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计划中进行学习,在变化中寻求问题。舞蹈的科目众多包含了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毯技课的学习,学生想在短暂的时间内把每个科目都学的精通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把握高考的需求,有重点的去向学生授课,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好的效果。另外,文化课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必须保证对文化课程的学习。2)因材施教。每个人学习舞蹈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既遵循了共性,也显露出了个性。教师应当及时去发现去了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不同的思想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施行不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舞蹈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培养教学的自觉意识,培训教师应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对自己教学进程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学习反映的敏感性。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就会自如的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是随着教学经验不断的积累而增长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总结经验,去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作为校方,应当注重学校教师的二次学习,在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把教师送去进修学习,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3)师生共同学习、创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努力的去学习。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交给学生准确的学习方法,去锻炼学生。师生应当共同努力,共同进取,为学生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高考的应对及其总结

高考的瞬间体现的是学生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舞蹈考生也是一样的,高考承载着他们太多的理想与希望。高考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形式,是对学生一个很大的考验。作为舞蹈的考生,应当对高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首先还是要注重自己平时的学习、训练,要牢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天上是永远不会掉馅饼下来的。大学招的是人才,人才是通过功底的展示体现出来的。其次,心理素质要好,做到不怯场,高考虽然是瞬间的,但是对于大家的门槛是一样平的,思想包袱不要过重,考试时行走立站一定要磊落大方,尤其是在考场上更要昂首挺胸,不小气、不萎缩。最后,舞蹈的考试是存在一些机遇性的。因为评委的不同,所以欣赏眼光,欣赏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之考试状态的不尽相同,考试是难免出现一些偏差的。因此,多考几个学校是很有必要的,选择的多,机遇就相对更多一些。高考完毕以后,教师应当尽好的做好高考总结工作。高考地体现出的是几年的教学成果,教师应当准确分析出高考的得与失,为以后的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5 结论

高中的舞蹈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向大学输送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还没有被人们正确的认识,还有人认为舞蹈是音乐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舞蹈教育从招生开始就要非常的严谨,整个教学过程要专业,这样高考时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回报社会大众的殷切希望!

中学舞蹈教学篇3

就目前的舞蹈教学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将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学生的成绩。然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停滞不前,教师忽略了中小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进行机械的填鸭式教学,综合能力忽视和学生发展的退化等弊端,通过建立舞蹈社团等模式赋予了舞蹈教学新的生命力。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改进中小学生的舞蹈教学。

一、发展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缺失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其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和心智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只是照猫画虎,按部就班的全盘按照教材目标而开展舞蹈教学[1]。中小学生在具体的舞蹈学习过程中,其多样化的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学生丧失了舞蹈的学习兴趣,从长远来看,它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抵制。

(二)教学评价体系狭窄

教学评价作为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舞蹈教学发展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将评价的重心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查,舞蹈技能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情感素质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学习重心出现了偏移,只关注技能和理论两个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因素长期以往,将会使学生的舞蹈教学得不到长久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

就目前我国舞蹈教学来看,大部分中小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对舞蹈教学采取忽视的态度,不仅表现在课程安排较少的现象当中。部分教师在开展舞蹈课堂的过程中,不积极备课,往往采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舞蹈理论知识,通过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匮乏。

二、解决措施

(一)转变舞动教学方式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舞蹈教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舞蹈教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还有必要确保学生使用特定形式的舞蹈来表达情感并展示舞蹈的真正含义。过去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按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没有真正的回归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舞蹈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际的将课堂交给学生。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帮助舞蹈课堂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声音进行实践教学,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舞蹈课堂产生浓厚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舞蹈的魅力,还使学生渴望优秀的舞者,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

(二)完善舞蹈教学评价

中学舞蹈教学篇4

1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

情感是舞蹈作品的灵魂。舞蹈作品都有相应的感情基调。有的作品情绪欢快,有的作品情绪低沉,有的豪放,有的温婉。但是学生的人生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他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而舞蹈作品需要舞者准确表达出所蕴含的情感,需要舞蹈者深切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甚至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丰富这种情感。即舞蹈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广阔的生活视野,才能正确把握舞蹈的感情基调,理解舞蹈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例如,将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改编为舞蹈,在教学这个舞蹈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视频媒体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展现维吾尔族人生活的照片、视频片断等,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对舞蹈进行了改编,作品不是体现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着重体现生活中的细节,在表演时男生角色由女生反串。通过这一系列改编与调整,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来演绎,取得了很好的舞蹈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选修课中,运用现代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与品味,让学生了解舞蹈历史,开设舞蹈技巧等课程,了解舞蹈家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对作品中的舞台、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综合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把情感化为相应动作的想象力

舞蹈是以表达情感为核心的,情感表达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舞蹈就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同时,舞蹈也是通过肢体性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即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用怎样的肢体性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学生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一定是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密切契合的作品。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通过想象力达到肢体动作与舞蹈情感的和谐与统一。而要实现舞蹈动作与情感的高度对应与契合,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淀。因为舞蹈动作都是通过生活提炼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舞蹈生活意识,感受生活中人物的思想及心理活动,体验人物的心路历程,是提高舞蹈表现力的基础。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题为《课堂白日梦》的舞蹈排练,舞蹈的内容是表现一位女生课堂梦境里的场景:一位女生在英语课堂上进入梦乡,梦中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与同学们做鬼脸,传阅课外书籍,下课后女生聚集在一起搞恶作剧,课外聚集在一起拍生活照等,当下课钟响了之后,她从梦中醒来,看到教室里空无一人,只有她自己站在课桌旁茫然地看着四周。这些梦境中的场景都是通过舞蹈来呈现出来的,舞蹈的内容都没有离开校园,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场景与情节十分熟悉,他们有着切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舞蹈表现时,就会得心应手,表达十分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体会舞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使学生更精准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与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从事舞蹈学习的硬性条件,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很好地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富有激情、柔美、性感的内涵。在高中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最基础的教学训练之一。教师还要加强训练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学生各个关节的活动的幅度,以及肌肉与韧带的弹性与伸缩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舞蹈中的柔韧性是比较欠缺的,这样就会影响舞蹈的造型,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加强训练,使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舞蹈的情感。再者,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也就很难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稳定,也不会使舞蹈具有应有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技巧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舞蹈时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会在反射活动中形成一种灵活的表现,在舞台表演时就会降低心理紧张程度。平时训练时,教师要营造紧张的舞蹈环境,增强学生对紧张气氛的适应程度,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4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舞蹈中最基本的元素,舞蹈不仅通过肢体表达情感,舞蹈中的音乐往往确定了舞蹈的情感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表现与诠释。高中阶段开设了音乐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舞蹈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高潮、低谷等各种起伏来理解舞蹈的情感,当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时,才会将音乐表现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例如,在排练《听雨》这一舞蹈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回顾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江南音乐的特点,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舞蹈的理解,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切的理解后,才能更好地根据音乐诠释舞蹈,提高用舞蹈演绎音乐内涵的表现力。总之,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深刻理解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契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舞蹈表达的情感,选择对应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同时,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训练,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

[1]秋叶.为舞蹈艺术插上翅膀——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12).

中学舞蹈教学篇5

一、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舞感”

舞蹈是人肢体的动作艺术,动作中律动的“动”是舞蹈的核心。正因如此,舞蹈技艺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的要求标准致使有些舞蹈教学较偏重肢体素质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在许多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舞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对于舞蹈具体表现来说,一般分为舞者外部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两个部分。外部肢体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内心情感是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因素。这两部分不分先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上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

1.提高学生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的,所以说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每个人都有先天反应的差异,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强,协调性好,有人就较弱。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然而,舞蹈的动感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动感,而是对舞蹈这全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性,这就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舞蹈训练实际也就是这一简单道理的延伸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与感受力。规范的基础训练是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协调性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系统大量的科学练习,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者都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训练技能,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这也正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正确途径。2.外部肢体动作的培养

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其自身素质。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就容易找得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我们要在肢体训练的基础上,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潜力作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把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舞蹈肢体的表情有时不单单是靠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表现,在一抬手、一投足等动作过程中,气息也是贯穿作品的因素,培养学生身韵中的呼吸协调是做动作的学生去领悟作品的重要途径。

3.内心情感的培养

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舞蹈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悟性入手,通过长期观看欣赏舞蹈作品达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在内心情感培养中,眼睛的表情非常重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叙述舞蹈及本身的内心情感,所以首先要使学生学会眉目传情。教学中还可以用不同心情、场合的眼神来训练怒眼、喜眼、哭眼、怨眼、哀眼等多种表情,要求学生通过眼神来表达内心世界。

4.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的内在创作激情一旦点燃,就会突破自身而大放异彩。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舞感能力,提高舞蹈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可以看出舞蹈都是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跟音乐之间存在共同点,舞蹈需要音乐作为铺垫后对其作品进行激化与强化,舞蹈的动作创作都要对应音乐来进行。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音乐的表达更具备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表达产生重叠干扰,而是更进一步的烘托,特别是音乐中的抒情性更是舞蹈生命力的升华。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舞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前提因素。

参考文献:

中学舞蹈教学篇6

舞蹈教育领域充斥着两种权威观点:教师决定论,名言为“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和学生决定论,论点是“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水平和学生发展存在依存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学、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师水平而决定的。在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师主要依靠自身的示范来进行教学活动,示范的准确到位与否则直接决定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中心论”认为自我努力、自我激励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天赋、智商是学生发展的“基因”,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我们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确实这些特殊才俊,他们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也有一些勤奋学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出色的成绩。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容易产生相互排斥走向极端,从哲学上讲也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从现实角度思考,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除了“人”的因素以外,“物”(教材)的作用则更为突出。

二、中小学对舞蹈教材的需求

(1)学校需求

中小学舞蹈教育迎来了春的美好,各大小学、中学争相开设舞蹈课程,迫切需求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舞蹈教材。一个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舞蹈教学同样如此。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例,2004年展开舞蹈艺术教育探索和实践,12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征的教材,总结摸索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法以及建构出相对完整的教学结构,并成立金帆舞蹈团隶属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和延续至今,归根到底在于教材。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实施舞蹈教育发展之路,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应于自身的舞蹈教材,舞蹈教材体现特色办学,并能够在长达1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中逐渐彰显其独特的价值,这对于舞蹈教育教学的适用价值和风格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的需求

教师是“教”的主体。现阶段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构成主要分两个层次:专业舞蹈教师和非专业舞蹈教师。在没有具体舞蹈教材为指导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水平较高,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难度较高、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进行教学,这些教材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极不相符的,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跳舞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加之非专业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往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建构科学的、系统的、特色分明的中小学舞蹈教材是满足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的主体。虽然在舞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手捧教材上课的,由舞蹈教师通过语言教学和肢体示范教学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但是,教材作为“隐身的存在”它始终存在于教师课下的备课中和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中;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舞蹈教材是每位学生的需求。

三、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步伐

教材是教师及相关专家知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教材)生成的过程,高素质的教师屡见不鲜,但达到超越教材的却不多;此外,教材是传承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具有普及性、全民性和传承性,教学不同于研究,研究以创新知识为主,而教学则以传承知识为主,传承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材将知识代代传递。现阶段中小学舞蹈发展迅速,但是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根本,是集知识、智慧、精神、科学性、人文性、道德性、核心性、主导性于一身的教学材料,因此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是现实需要。中小学舞蹈教育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一直未被纳入进正式的校本课程,即便有一些中小学校开设舞蹈课程,那也是以兴趣班、校舞蹈队或校舞蹈团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教材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舞蹈老师或编导主观的选择,将专业院校的舞蹈教材生搬硬套的应用于中小学舞蹈教学中,以至于在舞蹈教学中出现“架接”、“拔苗助长”、“张冠李戴”等各种违背规律的现象。面对各大中小学校对舞蹈特色教材的庞大需求量,笔者认为建构适合中小学校特色的舞蹈教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中学舞蹈教学篇7

二、第二阶段教学目标:以“身韵”练习为要点,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

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韵”。“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前者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身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学习舞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练习来达到培养“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良好舞蹈感觉。

(一)形。“形”是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体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通常赞誉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迥婉转”、“闪转腾挪”,是因为演员把舞蹈动作中的“形”准确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可以说是舞蹈外观的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动作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中学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前一阶段基本功练习之后,舞蹈教学首先从‘拧’、‘倾’、‘圆’、‘曲’、‘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的基本训练元素,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掌握舞蹈在静止时的体态气质、在动作运动过程中的路线和轨迹,以及“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

(二)神。“神”是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得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训练中,“形”与“神”是一个柔合体,动作由人的意识来支配,而人的思想内涵则要通过外在的动作来表达,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中学生学习舞蹈,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冶神韵的过程,不可一味的只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

(三)劲。“劲”是我们对舞蹈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进行力度处理。

“劲”是舞蹈中的节奏美,动作中的“动中之静”或“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的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说得就是劲头运用不适当。舞蹈中的“劲”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中学生练习“身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时,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和区别,从而掌握舞蹈的动作的力度美和节奏美。

(四)律。“律”是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自身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

“律”能让舞蹈产生合乎规律的流畅美,我们要求一般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要能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说得正是舞蹈中的“律”。舞蹈动作的编排往往都很注意动作间的自身律性,用规律性的动作来适应剧目的情节和音乐的节奏,它不是几个动作的简单拼凑所能达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掌握动作的规律性作为舞蹈培养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在练习时熟悉动作的衔接规律,动作的运动走势,动作的变化效果,体会到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理解中国“舞律”的精奥所在,让学生的舞蹈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第三阶段教学目标:以技巧训练为突破,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技巧是所有的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中技巧能力的体现,就好比是音乐作品中的滑彩段,是展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段落,由此,观众能分辩出演奏水平的高与低,在舞蹈中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舞蹈作品总是采用高难度或是连续性较多的技巧动作来抒发作品较为精彩的高潮段落,使整个作品更加完善。无论在众多的中外着名舞剧和获奖舞蹈作品中,都不难看到技术技巧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学第三阶段之所以把技巧能力作为提高舞蹈能力的突破点,正是基于这意义所在。

(一)跳。“跳”是将舞蹈地面动作脱离地心引力向空中做平衡性发展,

是舞蹈的重要技巧之一。学生经过前两阶段基本功和身韵练习后,对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身法、基本韵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但那些都只是地面练习。“跳”能把地面上的一些动作应用到空中,形成高低对比和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立体美感,达到丰富剧目表演形式多样化。舞蹈能力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把动作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技艺难度上升级,而“跳”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练习好“跳”这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能多方面掌握展示艺术内涵的手法,增强舞蹈表现力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

(二)转。“转”是围绕某一肢体为主力重心将舞蹈形态呈圆周形拧倾作

为动力重心,它可以是芭蕾舞中直体的转,也可以是中国舞中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舞姿造型上的转。“转”的方法有很多种,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技巧。“转”的身法性很强,可以由上往下或由下由上的转,还可在转的过程中把各种舞姿复合和流动,可以说是舞蹈“身法”的延续和创新,甚至可以说“转”是舞蹈“身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学生的“身法”练习提高一层次就是要重点加强对“转”的练习,在把握好“转”的基本要领后,再把“身法”的其它动作融入到“转”当中,这在实践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翻。“翻”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是舞蹈

技巧中的独特形式。“翻”的种类样式很多,变化也很精彩,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它和“转”一样都是舞蹈“身法”的特殊形式,它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形象性表现手法。学生练习“翻”就是要把其流动性、复合性、对比性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它和“跳”、“转”一样都是增强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是提高技巧能力的必经阶段。

四、第四阶段教学目标:以剧目排练为重点,综合学生的舞蹈素质

我们评估一位学生舞蹈水平的高低不是单看其某一动作的难度大小如何,而是要看她在舞蹈的综合素质,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拥有的不仅仅是突出的表现能力,还具备了良好的理解能力,二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舞蹈追求的目标,中学舞蹈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素质型人才。第四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舞蹈动作元素综合,将舞蹈文化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素质的这一最终目的。

(一)舞蹈元素的综合。舞蹈元素指的是前三阶段教学中的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形态、点线等诸方面的核心因素,将舞蹈元素分化各个阶段来重点培养,是出于教学效果上的考虑。我们知道,舞蹈这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形体语言。它受历史、政治、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形成了多种类的舞蹈形式,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学舞蹈教学并不能像专业舞蹈学校那样,把舞蹈分成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现当舞等舞蹈种来分别教学,而是要把诸多舞蹈种类的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一套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多内容的舞蹈教育,这对她们今后在舞蹈方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能力并不是经过某一阶段的培养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某一阶段的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舞蹈的练习经常是多方面结合进行的。如基本功训练就结合一些基本的身法进行,“跳”、“转”、“翻”技巧也相互组合进行练习的,而技巧练习又常常结合“身韵”内容进行。总之,各阶段的舞蹈练习是既有侧重点,又相互紧密联系,最终都要进行综合,只有把舞蹈元素进行全面综合,才能达到舞蹈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整合。舞蹈元素的综合有两个主要内容:

1、基本元素综合为发展元素。即把舞蹈的基本功、基本身法、基本技法进行综合,发展为多种身法综合练习,多种动作综合应用,多种技巧组合练习,以达到动作应用自如和“二度创新”。

中学舞蹈教学篇8

舞蹈状态就是一种身体姿态的表现形式,当舞蹈学习者进入舞蹈境界中时,身体自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一旦学生进入舞蹈状态,就会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舞蹈中,沉浸在舞蹈的魅力和艺术中,真正赋予舞蹈生命,达到最具魅力的舞蹈表演。因此,舞蹈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一般在教学中,学生很难进入一个最佳的舞蹈学习状态,所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不理想。因此,研究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研究如何应用舞蹈状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适合于舞蹈的应力场。

1舞蹈状态在舞蹈家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1为舞蹈注入生命力

优美的舞蹈能展现一种生命力,而只有进入舞蹈状态的情况下,学生才能身轻如燕地展现各种舞姿和动作,将舞蹈动作融入情感和生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和感染力。舞蹈教学中,教师一般的固定教学模式是,口传身教,这是舞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提高学生动作的准确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仍然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课堂学习中,很容易走神、开小差等。一旦学生大脑与身体出现不协调时,就无法再达到理想的舞蹈状态。由此观之,舞蹈状态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舞蹈状态了,其大脑思想将沉浸与舞蹈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大脑和身体的协调统一性,此时,学生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将全部被调动起来,学生就得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了。

1.2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进入舞蹈状态之后,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容易。在教学或者表演中,我们喜欢形容一个舞蹈演员动作太散、身体太紧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达到最佳的舞蹈状态所引起。人体动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是生命本质的所在,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体动作负载着人本身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相互反馈的信息。因此,一旦进入良好的状态,人体将会不由自主地受到音乐的影响,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最美的状态。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的战略目标是将舞蹈艺术从身体内部向外部彰显出来,身体进入一种舞蹈状态之后,大脑会自动收集信号并发出指令,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才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艺术,完成教学的伟大任务。

2在舞蹈教学中应用舞蹈状态的策略

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代表着舞蹈的生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应用舞蹈状态,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2.1培养学生情操

艺术本身就包含一种特殊的魅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和掌握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尤其是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理应音乐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的感性情愫应用到舞蹈学习中,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每一首音乐中都应该蕴含着不同的故事,在舞蹈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利用音乐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黑天鹅》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了黑天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情感。这样在舞蹈学习中,学生能感同身受,将自己看作为主角,并且会努力去感受舞蹈中的生命力,尽情释放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最佳的舞蹈表演效果。

2.2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舞蹈教学中舞蹈状态的应用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能通过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种情景,并且能将自己带入到情景中,通过画面描述和身体动作展示,将舞蹈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蹈教学中,一般可以分为神色性动作,这部分主要是描画人物的激情、思维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更好地表现舞蹈中的神色动作,展示人物心中的具体思想和感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思维能力,将两者结合,以发挥舞蹈状态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主动进入优良的舞蹈状态学习中,以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伟大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必须要重视研究和应用舞蹈状态。首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魅力,体会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其次,应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舞蹈动作与身体灵活性统一结合起来。本文重点阐述了舞蹈状态的重要性和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舞蹈状态,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不断完善舞蹈教学方法,提高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中学舞蹈教学篇9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的舞蹈能力进行培养,其中舞蹈创编能力是培养重点。通过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可使他们整体舞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作为舞蹈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从而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进而得到更好发展。

一、影响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因素

第一,舞蹈创编意识较差,会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在以往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舞蹈创编意识比较差。通常情况下,教师只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的舞蹈动作比较规范,也能够使舞蹈具备美感,但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仅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缺乏自身见解,无法主动创编舞蹈。所以,学生缺乏舞蹈创编意识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第二,舞蹈创编中表现力较缺乏,会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舞蹈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对舞蹈进行创编。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不能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主观能动意识,仅仅是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简单模仿,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想象力及主动性比较缺乏,所创造的舞蹈作品缺乏表现力,最终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1]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舞蹈创编兴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应当激发学生的舞蹈创编兴趣,在学生具备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提升其内在动力,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其舞蹈创编能力。首先,可通过竞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强烈的好胜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教师应当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比如可_展舞蹈创编比赛,并设置奖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其次,通过体验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实际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感受到在舞蹈创编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较大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其均能够感受到舞蹈创编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二)加强舞蹈基础知识培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进行较好培养,使其舞蹈创编能力有效提升,必须要对学生加强舞蹈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舞蹈基础知识后,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创编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基础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能够对舞蹈动作深入理解,对舞蹈动作中的各种姿态有深刻体会,为其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能够使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这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相关舞蹈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舞蹈主题进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可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在音乐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很好地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学生通过现象可获得创新灵感,从而实现舞蹈创编的创新,使其创编能力得以提升。[2-3]

三、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创编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十分必要。因此,作为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积极通过有效途径及方法进行舞蹈创编教学,使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韵葳.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策略分析[J].音乐时空,2015(21).

[2]靳松.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4(12).

中学舞蹈教学篇10

一、接受美学的概念

接受美学的概念是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HansRobertJauss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接受出发、从受众出发。HansRobertJauss认为一部作品没有读者,就只能是半成品,只有被受众接受,它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接受美学研究的是受众对作品接受、反映的过程中和受众审美、接受效果间的作用关系,基于接受理论而提出。接受美学理论提出后最初应用于文学领域,而后被引入到各个艺术研究领域当中。接受美学的提出丰富了美学研究方法,拓宽了美学研究范围。接受美学反对机械、片面、孤立的艺术研究,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关注受众的参与性和接受效果。

二、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舞蹈艺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能够对舞蹈实践产生一定指导作用的相关理论知识1。不论是在舞蹈实践中,还是舞蹈编排、舞蹈学习、舞蹈表演都需要应用到舞蹈理论,可见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舞蹈理论涉及到舞蹈艺术特点、舞蹈艺术规律、舞蹈艺术发展、舞蹈载体、舞蹈形式、舞蹈类别、舞蹈实质等众多内容,是展开舞蹈实践的前提基础。舞蹈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舞蹈,把人体动作优美的组织在一起,展现肢体美,进行舞蹈表演,必须要学会舞蹈理论。若缺少舞蹈理论作为支撑,舞蹈表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多空洞无神,动作杂乱、僵硬,缺乏美感。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舞蹈理论才能使表演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有效性较差,多采用传统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忽视了学生感受和接受效果,这使得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审美取向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学情绪。想要增强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教学容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审美价值取向。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间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舞蹈不仅是在展现肢体美,同时也是在传达表演者的内在情感,而舞蹈理论就是舞蹈表演内在美的灵魂。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舞蹈理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展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2。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基于接受美学展开舞蹈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和个体感受。首先,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由于当前艺术类学生基数增多,学生文化水平,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若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难以得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把适用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从而实现利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如果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基本都不会认真听讲。另外,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忌空谈理论。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3。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的简单易懂,多媒体片段的播放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很大帮助。最后,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想要对学生接受效果进行评价,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教师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现状不理想。想要提高舞蹈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注释:

1.周雪.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3(11):119-124.

中学舞蹈教学篇11

要明确在一般中小学进行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从而深化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舞蹈家。因此,舞蹈教学在课程编排上,要结合青少年对舞蹈接触较少,身心正在成长的特点,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难度适中的原则,使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能够看的懂,学得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逐渐使动作达到规范。在舞蹈动作编排上,难度要适宜,那种难度过高的舞蹈动作,急于求成的授课要求,并不适合一般中小学的舞蹈教学要求,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点需切记。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所以,点燃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初次接受舞蹈教育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不能让学生觉得困难,从而产生厌倦,而要通过精心策划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兴趣的事,从而实现学生和老师能愉快的进行合作。

精确、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在学习《草原上的小骏马》的课堂中,我出示了一幅图画,画面是几匹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的场景,由画面引入新课。我的导语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唱)。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几匹骏马在自由的奔跑,看它们是多么的洒脱啊!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这样的导语无疑把学生能尽快引入课堂中来,使学生产生了对蒙古舞学习的兴趣。结合这些来授课,远比脱离实际或者按部就班讲解,更富想象力、趣味性并且也使学生对民间舞的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舞蹈组合

正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小学生,智力和心理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应从儿童的生活天地进行取材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是低年级学生喜爱并容易接受的练习。刚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学会了动作却记不起音乐的基本旋律。儿歌朗诵顺口好记,比起音乐记忆难度小,练习中学生们自己又唱又做,形式活泼生动,并能为每一个来学习的学生所掌握。例如,中国舞考级教材中的《半蹲》组合,学生们一边说着朗朗上口的歌谣,一边想象在游乐场同伙伴骑木马的情景。这样,学生们很快就能学会组合内容,并且也达到了训练半蹲和横追步的目的。

二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至理名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弗赖登塔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个精彩的阐述:“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我国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艺术实践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实践和教学所处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必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艺术实践也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舞台上时常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不一定能发现, 另外,通过艺术实践可以征求广大观众对舞蹈表演的意见,是好是差,群众意见才是评价舞蹈表演的客观标准。因此,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包括排练﹑公益表演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通过排练群舞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竞争意识

在学习同样的舞蹈动作时,只有努力练习,舞蹈表现力好的同学才能被选中参加表演或比赛,或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样的合理竞争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小就有这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

在学会竞争的同时还要学会合作,要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比如在群舞中队形是否整齐,舞蹈动作是否一致,都要求每位同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总之,艺术实践在整个舞蹈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同学们增强了组织能力,丰富了社会知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促进了身心健康。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有利于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三 、教师应注重总结并做到与学生交流

中学舞蹈教学篇12

体育舞蹈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怪现象,平日里技术水平很高的学生,一到了赛场上,动作往往显得张弛无力淡然无味起来,因而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因此有必要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其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良好的舞蹈意识,是支配学生完成舞蹈动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正确舞蹈意识的支配下,才能使学生把握好体育舞蹈的运动规律,展示出内在意蕴。

二、舞蹈意识的概念

(一)意识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从心理层面上来讲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从哲学角度来讲它的范畴则更宽泛一些,它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还包括意识的能动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反作用。尽管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重要性总是隐约难现,但它毕竟引导我们有了某种动机,甚至做出了某种选择。

(二)舞蹈意识

舞蹈中的意识,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从事舞蹈表演和创作时的自我理解意识。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下用意识来指导的舞蹈,而是一种人的意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的外在形态。每个舞者都有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同样的舞蹈动作不同的舞者展现给观众的往往是不同的感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理解不同,即舞蹈意识的差异。正如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巨大的反作用一样,舞蹈意识实际上也左右着舞者在演绎过程中的肢体动作。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东西作用于舞者,是对舞蹈美感的理性把握、控制和制约。但这种作用究竟如何起作用,却是值得每一个学舞者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性质

(一)舞蹈意识的必要性

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学习往往感到一种巨大的机械性,像是被束缚在模具里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特别的注意力打破这种束缚,寻找自由的突破口。之所以说这种注意力特别是因为它更为深刻,持久,放松,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参与到肢体语言中,并能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音乐的旋律唤醒自身对舞蹈美感的理解,进而渗透到舞蹈动作之中。这种注意力无非就是在舞蹈意识的支配下起的作用。因此应始终以舞蹈意识的教学作为重点,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舞蹈意识,往往左右着每一个学生的舞蹈动作的感情传达是否准确、舞蹈风格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人物情境形象的刻画是否真实。离开舞蹈意识的舞蹈,是缺乏艺术表现力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舞蹈意识方面下的功夫远不及在技能训练上下的功夫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是会遇到教学训练中“瓶颈”期:尽管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训练的很好,动作也很娴熟,进步很大,但是比赛成绩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同时,舞蹈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实践的结果,并不单单指初学舞蹈时最为基础的舞蹈意识,例如“挺胸、收腹、抬头”等。这些舞蹈意识固然很重要,然而更多是运动员训练瓶颈期的舞蹈意识。只有度过教学训练的瓶颈期,才能使艺术水平达到质的飞跃。总之,舞蹈意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方,我们要对其予以充分重视。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特殊性

1.舞蹈意识的竞技性

作为一项带有竞技性的艺术型体育运动项目,称其为运动项目仅仅是体育舞蹈作为体育和舞蹈兼称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没有良好的舞蹈意识便不能运用自身的体能和技能表达自己所理解的一切。再好的体能和技能,如果没有舞蹈意识,那么就只能是一项单纯的竞技性体育运动。也就是说,体育舞蹈要想成为表达情感的良好沟通手段,就必须赋予体育以舞蹈的内涵,而舞蹈的内涵又是经由意识来支配的。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舞蹈意识,才能体现体育舞蹈的竞技性,使其在赛场上有充足的空间和价值。因此舞蹈意识便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2.舞蹈意识的双人性

体育舞蹈是一种双人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特别讲究男士的引导与女士的跟随,是在男女舞伴的默契配合下演绎的舞蹈艺术。舞蹈过程别注重对舞伴关系的分析,强调舞伴间的整体性、留意舞伴的跳法同时注重保护舞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舞蹈氛围中才能彰显男士的强势大气和刻画女士的娇小柔美,从而将舞蹈真实、从容的展示给观众。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技术特征意识

为了适应体育舞蹈高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花样组合为舞者所采用。然而无论多美的动作套路,都是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基础展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日里能够刻苦训练,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科学指导,用严格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力量、协调、柔韧、舞姿、动作路线方位及幅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全方位提升。例如:摩登舞五支舞的风格虽然各异,但从总体的技术风格要求来讲都讲求脚步与地板关系的紧密,即无论是出脚还是收脚都要求有一定的过程,在对地板的压力以及地板反作用于舞者的对抗力量必须存在于舞蹈过程的始终。否则舞蹈看上去就是飘忽不定而没有风格的。从拉丁舞技术特征来讲涉及到的往往更多,以舞蹈过程中的发力为例,当舞者无法感知如何做到收紧时,为了更好的强化这一技术特征意识,便可利用纸张夹住大腿根部的方式反复进行走步练习。可以说只有对体育舞蹈的技术特征认识的越深,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好所学动作。

(二)风格展现意识

体育舞蹈从狭义上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支舞。每支舞的起源不同,代表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例如伦巴舞起源于古巴,而古巴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总是以头顶重物的方式行进。因此经由慢慢演进,伦巴舞逐渐形成了侧重臀部重心移动而又恰似头顶重物的舞风。再例如探戈舞,是一种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后来传入美洲大陆而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成了墨西哥和阿根廷两种探戈舞。探戈舞作为摩登舞中一种早已为大众所熟知的舞种,其动时静、左顾右盼的舞步特征正是源于当时阿根廷和墨西哥的社会背景。由此可见,舞蹈风格意识的提高对舞蹈的技术特征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舞蹈技能,提高技艺。因此,严格来讲,舞蹈风格意识也可以隶属于技术特征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技术性方面的教学,也要时不时的增加理论性的教学以利于舞蹈风格和技术的把握。

(三)情感表达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差异,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舞蹈动作思想情感的理解差异以及表现动作时的程度差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做出的动作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性格奔放的学生做出的动作相比较而言则较为张扬、夸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启发为主,多放一些国外重大赛事中现场比赛的视频,激起学生热情、奔放的性格,感染每一位学生。毕竟体育舞蹈对外在的展现是极高的,需要舞者具备开朗、大方、敢于表现的性格特质,过于害羞、含蓄,甚至于畏惧表现,往往会抑制舞蹈情感的表达。

(四)表演创新意识

所谓表演创新意识,是指舞者舞蹈过程中在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赋予舞蹈新的内涵,使舞蹈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意识。众所周知,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只有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的内涵,才能高层次的对舞蹈进行创新。课堂上,我们总是在封闭的训练馆里进行训练,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舞热情,可以变换舞蹈环境,走出教室,抑或在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等有新的认识。

五、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的处理

舞蹈与音乐本是两种独立的艺术体,然而每一支舞蹈的成功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两者在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困惑的过程中正逐渐趋向于平衡。首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体育舞蹈离不开音乐,体育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的。舞者在收到音乐的刺激后,唤起了舞者乃至观众沉睡的思维意识,并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而做出相应的附和。其次,音乐往往包含并决定着舞蹈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和气质。正是由于音乐的存在,才烘托出舞蹈的光辉,赋予舞蹈以极大的抒情性。最后,同一首音乐的节奏切分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舞蹈感觉。优秀的舞者总能将节奏处理的恰到好处,动静交织,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舞蹈更具感染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恰当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舞蹈意识。

(二)面部表情的展示

面部表情丰富多变,兴奋地、惊讶地、沮丧地、呆滞地……所有这些都受制于舞者的大脑神经中枢。正是这些在舞蹈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用到的面部表情,赋予了舞蹈以生命,注入舞蹈以神韵,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其中,面部表情的关键当属眼神的处理和把握,眼神是舞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直接方式,是表达喜怒哀乐的有效途径。因此舞蹈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学习。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动作和音乐的理解和补充,是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三)运动心理的引导

舞蹈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动作的规范、情感上的表达,更需要运动心理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只有相互辉映,才能相得益彰。这就涉及到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取得问题。只有对体育舞蹈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舞的热情;只有自主探求和体会,才能将所看到的肢体美赋予积极的情感态度;只有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启发诱导,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舞蹈动作有更美的升华。

(四)良好意境的营造

训练对每一名舞者来讲似乎都是枯燥无味的,适时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意境,是培养舞者舞蹈意识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体育舞蹈需要力量,需要大强度不间断的训练。但是训练中又必须适当穿插美的情境,使舞者身临其境,感受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美的情境既需要训练环境的宽敞明亮,也需要音乐的美做补充,同时还包括对套路动作的故事情节讲述,从而让舞者酝酿好充足的情绪,感悟不同舞种的舞蹈真谛。例如拉丁舞中的伦巴表现的便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丰盈故事情节,使动作更具情调化、节律化。在这种敏感的氛围中,不仅增加了训练的热情,而且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练习,给舞蹈增添了内在的个性与韵味,不知不觉中舞蹈意识便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五)舞伴间的引带与跟随

体育舞蹈最为重要的个性之处在于它是双人搭伴展现艺术美的舞蹈。它所强调是舞伴间相互配合的巧妙关系,女士要懂得在男士的引带下出脚,切忌过于主动而破坏掉舞蹈的整体美。这就要求女士在男士的引带下学会巧妙的跟随,能够根据男士身体的动律提示下一步的动作,做好出脚准备。男士作为舞蹈的引带方,更要以音乐为基准,以身体内在的动律为指示引导女士展现肢体美。男女双方这种你跟我随的舞蹈意识是就体育舞蹈而言是最关键也是特有的要求,毕竟体育舞蹈是两个人的舞蹈,所依靠的是彼此能量空间的传导和平衡,不能单靠某一人强或弱来演绎。

六、小结

纵观体育舞蹈的发展,体育舞蹈已不再单方面的要求技术水平的提高,舞蹈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决定舞蹈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教学在过程中,舞蹈意识存在于舞蹈过程的方方面面,不同舞者的舞蹈意识可谓千差万别。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认真、积极地研究和摸索舞蹈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积累舞蹈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不断深化,层层深入。体育舞蹈这一融体育与艺术与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正在给体育注入着无限迸发生机的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体育舞蹈将成为体育领域独树一帜的新鲜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建华,马逾英.体育舞蹈特色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

[2]许志林.论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刘巧侠.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杨柳.高师舞蹈教学研究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中学舞蹈教学篇13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教学中的不足

1.1教师素质不足

现阶段,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些舞蹈教师身上较为突出,素质不高对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这一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素质因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受畏难情绪影响,工作中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用同一套舞蹈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仅承担着舞蹈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其他教务工作,这就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被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素养。但时代在变,舞蹈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无学习与提升则难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

1.2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这里的需求具体指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若舞蹈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为非专业类型,那么学生本身就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自编教材,并将教材应用至舞蹈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是非专业出身,那么自编教材并不是件易事。另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受专业舞蹈知识的常年影响,即使教师有能力自编教材,也难以避免将专业知识、专业内容过多地编写至教材中,最终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1]此外,在一些学校中并未建立专门课程进行舞蹈教学,而只是兴趣课,通常情况下,兴趣课不会有非常多的时间安排,且教材更新非常慢,这都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1.3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表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方式上,这一问题在不少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不少学校中是以选修课来设置舞蹈课程,多且广的舞蹈知识难以在选修课的有限时间内学习。课程发展有其规律,而这样的设置并不合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难以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即以单纯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动作的传授作为侧重点。这样的教学较为机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舞蹈,其认识始终较为浅显。

1.4目标设置不足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这是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人体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来宣泄情感、表达相应的情节以及抒发对美的理解。作为舞者,除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需对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有良好的把握,且审美情趣较好,这样才能表达出舞蹈中不同层次的内容。但是,因不少学校没有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导致目标设置出现偏差,教师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功或动作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2]

2对策分析

2.1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舞蹈教学首先需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正确看待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首先需培养其艺术表演意识,这种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在摸索中深入认识舞蹈的表演内涵。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带领者,鼓励学生成为舞蹈编排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舞蹈的编排来了解舞蹈的艺术主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吸收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应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各个动作细节进行认真的体会。[3]以民族舞蹈的编排为例,假设该舞蹈的主要意境为宁静与空灵,那么,可令学生深入讨论舞蹈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开端。在主题确定,学生初步掌握其艺术表现力后进行舞蹈的编排。编排需反复播放伴奏音乐,在体味音乐的过程中编排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细致地推敲舞蹈中的动作与技巧。在编排完成后进行整套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全程参与了舞蹈的编排过程自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一舞蹈。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良好地展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舞蹈的美感也经学生的表演与艺术思想意识得到展现。

2.2多样化舞蹈教学

多样化舞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学所用的舞蹈类型多样化,教学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多样化,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舞蹈的学习、艺术表演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要想充分地理解、领悟舞蹈艺术表演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次反复地实践。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舞蹈教学同样也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可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来讲解舞蹈艺术表演。生动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其中的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内容。[4]在视频学习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习,舞蹈所用的音乐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音乐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在进行音乐情感因素的讲解时,教师需将讲解与韵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乐。在视频、音乐讲解后引入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来源,用完整展示舞蹈艺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2.3增加实践机会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舞台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平台舞者的艺术表演力能够得到展示,是舞者非常向往的平台。增加实践机会可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抓住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诠释舞蹈艺术表演并不局限于个人舞蹈或集体舞蹈,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勇敢尝试。通过舞蹈比赛,学生获得的表演经验是教学、观看他人表演所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与认知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就是实践的优势。教师可组织学生报名,并带领学生参赛,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备战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冲击与提升,其造成的效果、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开始着重揣摩舞蹈艺术表演力,并摸索如何将表演力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实践的优势无可比拟,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3结束语

艺术表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丰富其舞蹈意境,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与理解舞蹈的深刻程度。

参考文献:

[1]万刚.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思路探析[J].音乐时空,2015(07):154.

[2]李磊.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4(09):24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