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马克思毕业论文实用13篇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没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经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大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免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免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尝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待高尚。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2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马克思的中学、大学毕业证、肄业证和导师的博士论文推荐书,以及马克思的父亲、母亲和姐姐给他的信为依据。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与支持”、鼓励、引导、期待,对马克思的身体素质、交友选择、恋爱、道德素质进行引导

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

2.老马克思说:“我不想迂腐地使用做父亲的权威。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可以向自己的孩子认错。”在家书中,老马克思对儿子更多的是殷殷期盼,声声呼唤,深深眷顾,表达着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他始终关心着儿子的身体。他说:“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许的限度。此外,每天还要运动运动,生活要有节制,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你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这是一位博学、朴实、严谨、通达的父亲的谆谆教诲。老马克思在书信中用了很多篇幅,教育卡尔为人之道。他写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他说:“友谊,就这一字眼的真正经典含义来说,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明珠,而在你这样的年纪,这种友谊是生命的明珠。你能不能对这个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最好考验。”他鼓励卡尔时写道:“你的来信我7日才收到,这封信使我更加相信你的耿直、坦率和诚实的品德,这对我来说比金钱还要宝贵”。“参加小型聚会比起参加酒宴来,你可以相信,更使我满意得多”;“且不说消遣、休息和教养的观点来看,社交特别是对青年人大有好处,因为如今你已不是单独一个人——多少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当然要用正当而体面的方法去取得。”老马克思说:“不久,你将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一家之父。但是,不论荣誉、财富或名誉都不能使妻子儿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爱,你的温柔的举动等,才能使他们幸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马克思在信里描绘了马克思的生活习惯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点燃烟斗”……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给他的信中附笔:“你应当设法去掉一切可能对你有害的习惯。不要急躁,不要喝过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过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烟,不要迟睡,要早起。亲爱的卡尔,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没有完全恢复以前,不要跳舞。”

二、从学校给马克思的成绩评语和其他评语可以看出,学校把勤勉作为重要的素质

1.特里尔中学评语,分为:操行、才能和勤勉情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1)数学及格(不够用功),古代语、历史很好,德语(语法)特别好。(2)拉丁语、希腊语的翻译和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强。(3)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4)拉丁语口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流畅程度,法语口头叙述方面也比较熟练。(5)历史和地理具有相当令人满意的知识。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三、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2.马克思受到不良影响的状况。(1)用钱多。应该说,马克思的父亲当律师的收入为他读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的父亲写给波恩大学的同意转学的信是通过马克思转交的,还附有另一短信给马克思,称“我们情愿很快忘记那些经济上的小损失”。值得说明的是,波恩大学时马克思在经济方面没有不良记录,波恩大学时,马克思给父亲寄了附有账单的信,父亲把账给还了,但告诫马克思,自己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且收入正在减少。到了柏林大学后,父亲在他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去世,他“曾多次被控欠债”,写在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上。(2)酗酒吵嚷,携带违禁武器。在波恩大学给马克思的肄业证书别说明:“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3)父母的抱怨:写信太少。

四、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1.可以在大学之间转学。“1835年10月13日左右马克思离开特利尔去波恩,他想在那里上波恩大学法律系。10月15日他被该大学录取了。”1836年7月1日,老马克思给波恩大学写了同意和要求儿子转学的证明,8月22日,波恩大学出具了肄业证书,可以看出,转学以及柏林大学毕业证书的获得中,老马克思的律师身份都发挥了作用。虽然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已去世,但毕业证书上还是提到了他是“已故律师马克思之子”。老马克思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至于马克思去了柏林后,家里还未收到马克思的信,就从朋友的来信里知道了马克思的消息,是表扬马克思的,老马克思很高兴地于1936年11月9日先给儿子写信。之前,10月20日,老马克思为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找工作时,在法兰克福给马克思写过一封信,可能马克思没有收到,也没有保存下来。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使他离开了同乡很多、经常和同乡酗酒的波恩大学,来到了作为德国首都、皇家所在地、学术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的柏林。到了柏林大学,老马克思了解到的情况和对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暗示是“尤其使我高兴的是,你所交往的是一些有教养的人,而跟年轻人,至少是你不够了解的年轻人则不大来往了”。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时间不足一年,在转学方面老马克思起了重要作用,转学后马克思在人际交往和学术氛围方面有了很大变化。这里就有了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意思。

2.适当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但父母提供的金钱要适度。老马克思要求马克思“你的费用不应超过必要的费用,你得放弃你今后的一切妄想”;“我乐意把一切都办到,但我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你又知道得很清楚,我并不富裕,所以除了你的健康和前途所必须的之外,我不想再多给了……除非我碰到特别好的运气,而这样的运气目前并没有。相反,我的收入正在减少。”多子女的情况,从信中看来,马克思有1个姐姐,4个妹妹,2个弟弟,即老马克思有8个子女。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进一家银行的时候,马克思为他“交付一千法郎”,马克思的姐姐索菲娅在附笔中告诉马克思,他们的父亲1837年“整个冬天他都没有事情做,而费用却比往常增加了三倍”。

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4.把勤勉作为学习、工作、自立能力的重要素质。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刚进一家银行工作时,马克思说:“所以,他多久能自立,现在要看他的勤勉和理解程度了。我对他的勤勉的期望要多于对他的智力的期望。”如前所述,在马克思的特利尔中学学生毕业证书和波恩大学肄业证书上,勤勉是使用最多的评语。当然,只有勤勉是不够的,马克思的父亲认为他有天分,“希望你能成为我若是出生在你这么好的条件下可能成为的人。”“我毫不掩饰地对你说:你的天分着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为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因此,你能做到的充其量就是让你的亲人们感到高兴。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权奢望得到那个拥有席勒的爱挑剔的社会的青睐,——诗人们才可能会说:‘真是神灵’。”“你得天独厚”。有一次老马克思以反问的方式说:“难道命运不是从摇篮时代起就就垂青于你吗?难道大自然没有慷慨地赋予你才华?难道迄今还缺什么东西使你的合理愿望得不到满足?”导师评价他“才智高超”。

当前大学生中的高消费,忙于参加社会交往而忽视学习的浮躁,或不参加社团活动的书呆子,遇事冲动而自制能力差,自理自立能力差,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少,恋爱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正可以借鉴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予以纠正。也提醒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的成功来源于父母的尊重与支持——名人教子[EB/OL].[2010-5-24].

http:///1j3syd/index.asp?clbs=8zwltp&id=50401.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3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4

一、马克思励志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提出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历史使命,就其一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来看,其早年的宏大志向对其后来的成长影响极为深远。同时,马克思在其一生各个阶段都有许多关于人生励志的经典阐述和精彩事迹。通过对这些经典阐述和精彩事迹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大致可以将其励志思想概括为以下:

第一,志存高远,选择以“为人类谋幸福”为人生追求。一个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要取得重大成就,这跟他青少年时所立下的志向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毕业时以德语写作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无疑,马克思把谋求“人类的幸福”和塑造“自身的完美”作为青年选择职业的根本原则。马克思在指出这个根本原则的同时,还重点分析了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这两种利益的内在关系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在其本质和内涵上是一致的。马克思特别强调,“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在辩证分析这个根本原则之后,又重点提出“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理想,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志向的同时,提出了自己要“为全人类而工作”,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终其一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人类而谋幸福”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为人类而工作”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也正是因为马克思在青年时所确立的伟大理想,才铸就了这位伟人一生的辉煌。

第二,持之以恒,坚定理想,走到最后。确立了人生志向,还必须坚持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马克思正是这样的人。马克思在确立“以谋求人类的幸福”为人生的伟大志向之后,在求学以及后来从事的诸如报刊编辑、科学研究等职业中均坚持了这一志向。比如,马克思在博士毕业后,初到《莱茵报》担任主编,就发表了许多为保护平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社论,并卷入了现实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也正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关心无产阶级和平民利益的群众观念,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在稍后主编的《德法年鉴》杂志中,其世界观基本向共产主义转变了,并从此正式投入到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实践中,马克思在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从未放弃过这一理想,他毕生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主要文献均反映了这一事实。因此,“持之以恒,坚定理想”是马克思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方面,也应当成为其励志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不畏艰险,以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种种困难。马克思为探索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真理,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成为了阻碍他事业发展的瓶颈。据现有的文献来看,马克思在1850年前长期过着被驱逐的流亡生活,在1850年后且长期面临着贫困和疾病。由于贫困,他不得不暂时中止自己的经济学研究计划,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文章来获取稿酬以谋生计。在此期间,马克思有四个儿女由于家庭贫困而被饿死或病死,丧子之痛对于马克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可贵的是,马克思并未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而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在给报刊撰写文章的同时更加努力地从事经济学研究。关于这一点,他的妻子燕妮・威斯特华伦女士曾评价道:“他即使在最为困苦的时候也从未失去过对未来的信心和愉快的性情。”[2]正是马克思以如此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各种困难,为其实现远大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刻苦钻研,坚持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一切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家自然也把这一精神贯彻于其科学研究工作之始终。众所周知,马克思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撰写《资本论》长达四十年之久,除第一卷在1867年出版外,其余各卷均未在其身前出版,而是把其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现象上,从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的更高层次上来不断修改和完善《资本论》其余各卷的内容。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在1859年1月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写道,“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3]马克思正是坚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用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序言和跋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即“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

二、马克思励志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励志成才的启示

同志于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会见留学苏联的中国大学生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种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5]同志的这段话旨在勉励青年抓住机遇、珍惜青春,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服务。质言之,当代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如上文所述,通过对马克思励志思想的发掘和分析,为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成才带来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当代青少年必须志存高远,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当代青少年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志存高远,以“为人类谋求幸福”为己任,这样才能激发斗志,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对于我们中国当代的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作为己任。一句话,就是把建设好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人生奋斗方向。

第二,志存高远,还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好专业技能,这是我们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基本前提。要把这一前提做好,我们还必须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学求索精神。只有把科学文化知识学好,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第三,志存高远,还需持之以恒。远大的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古语说:“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人生路漫漫,各种困难、失败、逆境如同寒风冷雨般地经常吹打我们。无论怎样,既然我们选择了远大的理想,就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坚持“永不放弃,走到最后”的执着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第四,青少年还需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关系。目前,随着网络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尤其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犹如狂风骤雨般地渗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冲突,这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部分青少年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已经严重缺失了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自私自利、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其身上逐渐抬头,这是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不利于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与之相应地,马克思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个启示也要求我们青少年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同时在实践上做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结语

伟人已逝,但其精神永垂不朽,这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伟大足迹和伟大事迹,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带着这笔财富去寻找光明和实现幸福。马克思的励志思想为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它是我们青少年走向自己人生辉煌、实现自己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有力助推器。最后,我们青少年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在漫漫人生历程之中,需志存高远,坚持“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学求索精神,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伟大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和繁荣为己任,一定会创造一个精彩辉煌和丰富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59.

[2]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9.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5

学习马克思主义——它的方法,它的观点——不仅是在上述几位作家的作品中。而且要在事变的历史过程中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的。你们只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如果说是掌握了的话:我想,你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是你们的掌握,正像刚从参谋学院毕业出来的军人一样。当然。世界上大部分总指挥官都是从学院里出来的。但是,要说每一个读完学院的人,都是卓越的指挥官——那可不对。我们革命队伍中所有的指挥官,都不是只靠读学院。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最有活力的科学之一,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就是创造

要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以生活来充实理论,必须把每日的工作与理论联系起来,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作一个创造家。

在手艺人与创造家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呢?这就像艺术家与普通的画匠之间的区别一样。请把乌拉第米尔的或者苏兹达尔的画匠所画的圣像拿来看。它们全部是一个样儿,不论那张圣像上也看不到活的面孔……,而创造家——这是另一回事。当他作一件顶简单的事时,即使是编一双草鞋,他也把自已的思想嵌在里边。手艺人可能作一个最伟大的艺术家,当他把思想放入这件事里边的时候。而艺术家也可能变成一个手艺人,当他只是会涂抹,而不能把思想放进去的时候。这样,没有放进思想的,缺乏创造性的,缺乏对一切发生着的事物加以经常活泼泼的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是似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你们学究式地把你们所学得的,死板地拿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用,那时,你们就将是一个列宁主义的手艺人。你们就不会带动群众。你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会不正确。马克思主义要运用得正确,就要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去研究那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象。而我们所采取的决定,会每次都成为新的决定。你今天这样地解决了问题,明天对同一问题会要按新的方法去解决,因为明天将会是新的环境。环境是不断地在变化着的。历史是在行进着,它不是停止的,而是永远向前运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同历史的过程一起,不断地前进。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善于正确地确定方向。即使对于怎样简单的工作,也应该是经常不断地研究,创造。

论在群众中工作

我想,如果你们想要掌握群众,热情是很必需的。如果你走向听众而你自己却不激动,想打磕睡,那么,无疑地,听众也会同你一样。我率直地告诉你们,没有什么更敏感的了,听众——这是最敏感的晴雨计。你们可以用结结巴巴语言在讲台上说话,但是,如果你是感情激动的,如果你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如果你在讲台上解决着问题,群众是会被你吸引住的。这是说明什么呢?这是说,为了使群众跟着自己,同群众一起热情激动,是必要的。

最后,同志们,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忠告。当你们作工作的时候,任何时候也不要在群众面前以自己有文化而傲慢自大。永远也不要,在这一点上,群众是很敏感的。同群众说话,你只能是公开地、率直地,并且心里要认为,这是同你一样有思想的,能够像作大报告的同志一样聪明地解决问题的人们——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同群众讲话。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6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哲学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①价值的本质,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生存和发展的肯定,是物为人而存在、人为人而存在、人为自身而存在。②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能够凭借知、情、意的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形成对象性关系的论证。实际上说明了价值发生的前提。③价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化的主体化的论断实际上指出了价值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恰当的结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观在我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①、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真理与人民的利益一致”、“从实际出发与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思想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②、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等价值判断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科学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了重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承诺。

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现状

据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中,55%的人选择就业,23%的人选择考研,剩下的则选择考公务员、出国和进行自我创业。相较于五年前,考研比例上升了许多,自然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就下降了不少。可见考研渐渐成了大学生除工作外的第二选择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就业,剩下的人会选择报考公务员与继续学习深造。(2)城市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百分之四十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或回到自己家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选择西部地区就业。(3)在选择单位时,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剩下的人一多半会选择外企,而选择私企和自己创业的人只占一小部分比例。(4)在月薪方面,一半的学生预测自己可以得到5000――8000元的收入,预测自己可以拿到3000―5000的同学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一小部分同学预计自己可以得到2000―3000左右。

从这份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无工作,企业无人才的普遍现状;2、多数大学依然希望毕业后可以在一线城市找工作,这就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3、多数大学生渴望去国企这样的地方工作,他们更希望有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同时也相信在这里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私企则被大学生“冷落”;4、大学生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有着众多的考虑因素,如薪金待遇,升职机会、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等,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做全盘的考虑,而没有思考自己可以为单位、社会乃至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大自然是需要我们人类去认识,进而去改造的,而我们一切的改造活动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更好的前进,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好的发展,幸福的生活。马克思的价值观认为,真正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并且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所谓社会价值,当然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是缺少人才的,而在一线城市人才则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如果大学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相信这样人才分布情况一边倒的情况会有所好转,相信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的步伐会大大加快。从大学毕业生个人角度来讲,西部可能更有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机遇,从而更容易实现人的价值。

2、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产阶级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共产主义。当今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薪金、工作地域、职位发展等等一系列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理想的实现,但如果他们能把姿态放的更高,眼光放的更远,相信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诚然,这不是叫他们放弃自己的个人理想,而是把共产主义理想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理想的实现,都是为了能自由、幸福地生活,随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得到自己一切想要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而在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彻底消除,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向往的生活统统都可以实现。所以,当今大学毕业生如果能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会更容易在求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会更加容易实现个人目标。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学,在理论层面也许他们并不匮乏,他们最缺少的就是实践活动,在他们身上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定位不准确的时候,所以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择业的目标。而越基层的地方就越是提高人的能力,磨练人意志的地方,当今的大学生一看到西部、农村这些字眼就会觉得那里又苦又累又脏,赚钱少,发展前途不好。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在西部与农村,可以学到书本里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长见识、学本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职业是自己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从而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页.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7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内、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行为。这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被某种力量所强制,更不是受某些个人私利所驱使。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看待。第二种是只凭着自己的粗浅认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般以关心国家大事、喜欢“两课教育”的学生居多。这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是真诚的,他们知道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拥有眼前的一切,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因此,他们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又真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但这些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并不完全知道为什么要信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第三种是内心并不十分认可,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类学生清楚地知道,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把自己和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就不可能有发展,于是他们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拥护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2、问题的根源与特点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是科学的、合理的,他们能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现实社会、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模糊的倾向,不够关心国家政治等问题。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人为本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康政治人格。

(1)主观方面:学生们主观上重物质,轻精神,重视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利益。许多学生只对专业课和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或是只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实际作用,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迷茫、困惑和动摇。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有的跑到封建迷信市场上寻求精神寄托;还有的宣传“共产主义渺茫”论,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信仰问题在主观方面的表现。

(2)客观方面:①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重视不够。有些学校把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归结于学生本人,认为信仰什么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以至于在出现问题时不愿承担责任。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宣传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脱离实际。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信仰教育的形式、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而且在教育和宣传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强调理论高度,空话、套话多,严重脱离实际,其结果往往使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③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理论教学的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不高,无法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热情不高,不注重理论水平的提升,以至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指导学生树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④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许多人往往认为只有专业能力不强的教师才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从事辅导员工作,岂不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比讲一门专业课难得多,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也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⑤“两课”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大,侧重点不明确。根据国家规定,各大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做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将所有的此类思想全部学完,并有所理解,以至于成为一种信仰是不切实际的。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对策

1、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信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现象。为此,在新形势下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它同样也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其应尽的责任。马克思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作用,全面深入了解和挖掘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哲学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潮流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

高校强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的自觉意识,明确其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和指向未来的实质与核心价值。高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积淀性的,不宜过于急功近利,要正确处理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当前大学生理论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最为突出的要求是回归生活世界,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相适应。实现这一要求,是一个高度理性自觉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高超的艺术设计过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也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新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对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又是很不够的。从主体的角度看,当务之急是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以宽广而深邃的理论视野,脚踏实地地研究当今时代新变化,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3、充分利用社会变革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

应充分利用社会变革的积极影响,抑制社会变革的消极影响,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从着力优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过程入手,一要在社会变革中坚持正确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导向;二要在社会变革中明确正确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目标;三要在社会变革中掌握大学生政治信仰发展的规律;四要顺应社会变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五要在社会变革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六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七要立足于现实,健全完善社会政治实践的保障制度。这些对策对保证我国政治的稳定、促进政治文明的提高,以及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雄、吴鲁平.“新新人类”第五代青年的特点.青年研究,2002.07.

[2] 杨萍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现状及优化.南昌高专学报,2010(2).

[3] 何益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差异性.理论月刊,2009(12).

[4] 邓小兵、王克念.21世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与立足点.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3).

[5] 张珊珊.学生的期待视野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5).

(上接第168页)

综上所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其中,破解毕业生就业难应该从学生自身着手更为容易,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拥有真才实学,同时转变观念,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武小清,刘蔚.以就业模式为导向 推进基础医学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 李琦,马维红.新形势下引导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B].华夏医学,2010(5).

[3] 李伟.目前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

[4] 聂国胜,续敏.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16-117.

[5] 孙英梅,岩磊.医学生就业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双赢道路.现代医院管理,2009(6).

【作者简介】

徐晓慧(1991.2-)女,山东省青岛胶南市人,德州学院在校生.

(上接第171页)

料,充分了解教师需求,主动为师生提供服务。其次,要掌握一些所在院系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与本学科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对资料室文献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编制教学科研需要的专题书目、题录、索引,建立一套集资料、图书、工具书、期刊、论文、检索、会议、情报为一体的文献管理和服务体系,真正发挥院系图书资料室的作用,切实提高院系资料室服务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5、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图书资料信息利用能力提升培训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院系学生越来越多。面对资料室繁多的中外文图书资料,他们常常不知从何入手去查找他们所需要的资料。要为学生开设图书资料信息服务讲座,讲解“如何有效利用图书资料”,介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各专业重要期刊和图书等,增强学生的检索能力。特别是要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行图书资料信息利用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利用文献资料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熟悉资料室文献资料信息情况和服务功能,掌握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和技能,提升对信息吸收、选择和运用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院系资料室在服务学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参考文献】

[1] 张文苑.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7).

[2] 王.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探讨.情报探索,2018(4).

[3] 林丽.高校系资料室信息资源的建设.琼州学院学报,2008(4).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8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以,马克思“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8],而不惜另外花费精力,将原理放到《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用劳动》等著作和演讲稿中去宣示。这些著作和演说正是直接面向共产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哲学的贫困》虽然是批判蒲鲁东个人,但由于这个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群众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批判他实际上也就是向法国共产主义者和工人阶级作宣传,其意义非一般的批判可比。

这些最具科学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却具有如此明确的现实实践目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马克思思想的其他方面。版权所有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9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此后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短期紧张与结构缺口。短期紧张是指从大学生供求数量上出现的一种5~8年的供求失衡现象,主要是大学生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在时间上的错位,短期紧张也可能因为结构缺口而长期化。结构缺口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缺口、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缺口,以及就业期望与需求条件的缺口等。

(一)就业市场供不应求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迅速、大学生就业的行政限制依旧存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日益苛刻、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欠缺,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等。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劳动力市场也一度出现疲软的状态,大批人才流失,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供需比例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为寻找优质工作而犯愁。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岗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就业市场优胜劣汰

在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市场本身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向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劳动力需求模式转变。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也不再是计划配置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围绕组织战略,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准则职位需求信息。由于高校毕业生一般具有一定高素质、但无实际经验,而用人单位却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优先。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很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除了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五官、身高、性别均提出相应的要求,加大大学生求职的难度。因此,在此种市场机制下,“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选到自己理想的岗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则面临着市场机制最严酷的考验。

(三)就业期望与现实错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分布、地区、单位、收入等存在差距。[1]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期望偏高,而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相对集中。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极低。据调查,他们的就业地区分布状况大致为,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平均每年度占52.5%,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7.3%,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30.1%;如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在地级市的占29.2%,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在乡镇的占3.8%,在农村的为0.5%。[2]

按工作类型划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占20.2%;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有70多万大学生学非所用,57万大学生未能找到工作,等到来年再就业。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

(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限制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依旧存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依然有所谓的“留职”的指标限制,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才引进的行政限制。大多数省市寄希望于提高本省的就业率,尽可能地降低其他地区大学生流动到本省的数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地区大学生跨省就业造成了政策上的限制。另外有的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户籍的限制,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没有归属感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因为户口问题而返乡发展的毕业生不计其数。

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纵观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把它还原到马克思主义的失业学说上来分析。[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到,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揭示了生产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两种相互矛盾的人口变动趋势,深入论证这种人口过剩的相对性质。马克思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且力图雇佣更多工人来扩大剥削范围。而从雇佣更多工人的社会经济现象来看,则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的扩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又使资本家力图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与过去相比,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成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这就必然造成失业。“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时,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以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立论前提的。他说:“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

正如马克思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意味着用较少量的劳动就可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这正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由此会引起对劳动需求的减少,并且对员工的要求会较苛刻。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被资本日趋重视和吸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必然趋势。这就对当今的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素质,把平日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修养。

三、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就业政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就业发展。[4]

(一)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5]

(二)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创业的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三)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离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一)就业形势严峻。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2001—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900万人左右,随着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加快、传统行业将继续产生大批失业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院校的不同专业,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相对速发展的社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文科类的学生在市场方面的需求明显没有那么抢手。此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也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严峻。

(二)就业问题中矛盾突出。21世纪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够的矛盾。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流入社会,再加上上一年度滞留的毕业生,待就业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劳动力的需求,竞争日渐激烈,只招收几个岗位的部门通常都是过百甚至是过千的报名者。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人才的需求已不如以往那么旺盛,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却需要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科技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只有少数的部分符合这些高、精、尖的条件。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要得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首先要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择业过程中,要对市场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估算,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不能盲目地夸大个人能力,也不能悲观失望。

参考文献:

[1]陈跃编.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新浪网.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0

一、“新知青”和新农村

深谙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历史上,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扬眉吐气。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同心同德、矢志不渝地建设小康社会,昂首阔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倾情书写着人类的美好历史。然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时下,“新知青”一说的出现就是一个极为引人瞩目、发人深省的现象。现在有人把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买不起房、想回家乡又没有户口的群体,冠以“新知青”的称谓,他们认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城里奋斗数年,却没有立锥之地;想放弃城镇户口,重返农村,却又无法办理农村户口,处境十分尴尬。还认为这是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巨大陷阱,更认为“新知青”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现代化将一事无成。此类观点数不胜数,铺天盖地。诚然,这是忧国忧民之举,绝不是无中生有,但笔者却陷入了沉思。当此关头,笔者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给了笔者坚定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总额中的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地日益减少。资本总额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将迅速提高,而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则会逐渐减少。这样一来,在一定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日益减少,必然会释放出多余的劳动者。”①也就是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价值方面看,是由它的可变资本与它的总资本的比,即v∶c决定的,因此,在生产中,按比例来看,这种需求同它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比,增长的较少。它对Pm的购买越来越大于对A的购买(Pm为生产资料,A指劳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论》的重要原理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它的相关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比如,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和资本在本质上已经不再是雇佣的依赖关系,即劳动力本质上不是商品,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形式上,劳动力还必然要表现为商品,同时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要受到市场的调节和配置。另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改革劳动力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大锅饭,就业制度也由行政计划配置改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配置”。②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劳动者拥有了对自由劳动力的支配权,通过劳动力的最佳买卖行为获取更多的个人收入,继而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由于受劳动力自身、市场配置、价值规律和政府宏观管理等因素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就业方面的问题。这些基本原理在给予人们深刻启迪的同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往培养“天之骄子”的精英教育,今天已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很多孩子,特别是农民子弟,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着实让人们真切体会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性巨变。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给党和国家提出了重大课题,而且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于是,“新知青”便由此而来,似乎,“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已成为谎言。

人们常讲“英雄出时势,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生存艰难,但同时大城市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大学毕业生不可能毕业之后即留在城市,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的每一片土地都需要勤勉奉献的时代青年;大学毕业生很快即在大城市买房、买车,这本身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学毕业即平步青云,可以过上安逸舒适的日子,这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关于人的本质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摆在世人面前的就业问题,古往今来,都是国家和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一句古语讲道:“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礼记》之《大道之行也》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此之谓大同也。”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谈道:“天下间有三等苦人:第一等苦人是有业而不乐业者;第二等苦人是不喜欢这种职业却不得不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第三等苦人,也是最痛苦之人即无业游民。”就业问题就是如此关系国家大局、稳定与发展,关系百姓生活美满与幸福。解决好、处理好就业问题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审慎而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需要国家的关怀,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正确对待。实际上,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个人定位过高,甚至一些人想通过上大学实现其自私自利的想法。其实,每个人都懂得“Rome was not built within one day.”“No pains,no gains.”而现实是,又有几人能理性地去看待这一问题呢?试想,当年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生死存亡的攸关之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奢望过、幻想过吗?没有,有的只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的只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政府留下的一副烂摊子,我们的先辈们懈怠过、埋怨过吗?没有,有的只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好”。还有勤劳的父辈们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面对被耽误了的青春,他们心灰意冷过、绝望过吗?没有,有的只是“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相比之下,今天的青年面临大好机遇。党和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各种人才大量涌现,千方百计鼓励各种人才源流竞相迸发。同时“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在昆仑山下吹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旋律在白山黑水间回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力量在中原大地上集结,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春风在秀美江南吹拂。党中央更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这是中央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抉择。此刻,蓝图绘就,形势大好。广大农村正张开她热情的臂膀去拥抱每一个有志青年,去书写美好的青春之歌。农村不仅仅需要许多学有所成的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也需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多数城市大学生支援农村。事实上,许多鲜活的人物已在我们眼前闪现,许多感人的故事已在我们身边流传:当代大学生徐本禹热心支教的行动让我们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优秀大学生村官阎素花扎根基层报国为民让我们深感鼓舞,矢志不渝。太多的故事深刻昭示我们: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千百年来,农民是生活得最艰辛、最平凡、最简单、最知足的弱势群体,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粮纳税,经受了无数的变迁和坎坷。今天他们的生活依然艰难,为了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而一些接受了党和人民多年培育的大学生身怀学识却要怀着一己私利,摆出一副“新知青”的窘相回到农村,去和守望在农村的父老“共享”成果。笔者认为如此想法和观念不符合当今现实和时代潮流。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们最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践将证明:当代大学毕业生是最能吃苦,最能担当的。他们一定会成长起来,勇敢地接下建设伟大祖国的接力棒,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个人得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修学储能与脚踏实地

辩证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肯定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都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理想,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修学储能,成长成材。的确,前文提到的“新知青”不乏其人。殊不知,当代青年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理想、有纪律的一代。当我们学成以后,不一味求高求大,定位基层、定位农村,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翻开历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伟大领袖的儿子从苏联回国即深入农村,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的感人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小辉,河南省潢川县一贫苦农民的孩子,通过刻苦学习,考入中州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一餐馆洗盘子,慢慢成为店内技术人员,后来成为公司网络技术人员。现在在郑州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充实,而且职位逐渐提升,已奋斗六七年,深深扎根于这个城市了。家里为之自豪,村里为之骄傲。同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妹妹和村里的另外几个孩子也考上了大学。这样的积极效应、良性循环,对农村的贡献是空前的,这是新农村的希望。他们的确是新知识青年,但他们从农村走来,更加珍惜机会荣誉,他们更加谦虚勤劳地工作,他们更容易满足,都靠自己有力的双手描绘美好生活的图画,而不是坐以待毙,怨天尤人。毋庸置疑,“新知青”要与时代同步伐,要充分衡量个人的能力与潜质,深入学习,深入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颇有建树,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③若一味好高骛远,结果只能望洋兴叹。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大学生修得的真才实学将是自身腾飞的翅膀,是他们永远的通行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新知青”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怎能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青年马克思曾经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④所以,当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所学转化为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力量,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舞台上大显身手,避免沦为“新知青”的尴尬。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第1版).

②《资本论》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01(第1版):128.

③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06(第2版):287.

④马克思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12(第1版):7.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罗润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

[3]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05-02.

[4]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0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04.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招生人数

拟招生人数6人(具体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到我校的招生计划为准),均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

招生专业具体情况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专业目录。

三、报考条件

1.符合《山东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所规定的基本报考条件。

2.已经获得硕士学位。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截止到2018年9月1日)。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4.有两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副教授(或职称相当)以上的专家推荐。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的有关录取的要求。

四、报名方式

报考该专项计划人员均须进行网上报名,报名后需根据我校要求交纳报考费。

报名时间:2018年3月1日-3月20日。

五、资格审查

1.所有报考人员均须进行资格审查,不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资格审查时须提供下列材料:

(1)由考生本人签字和考生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加盖公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见附件)。

(2)专家推荐书两份,复试时直接交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3)学位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4)有效居民身份证。

2.资格审查时间:2018年4月12日-13日。

3.资格审查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六、初试时间

初试时间:2018年4月14日-15日。

所有初试科目均为笔试。

七、复试录取

1.根据考生的思想政素质、初试复试成绩、体检结果、工作实绩择优录取。

2.本专项计划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培养,被录取人员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不能签订定向就业合同的考生不予录取。

3.本专项计划各专业之间可在满足调剂要求基础之上互相调剂,非报考本计划人员不得调剂到本计划录取,报考本计划人员也不得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

八、学制学费

博士研究生学制四年,学费每生每年10000元。

九、联系方式

1.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531-88364334

2.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2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列宁最早对这一理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中职德育作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德育教育的过程规律,进行理论灌输是必然的选择。

(一)德育过程的内在要求

中职德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三个阶段的统一,首先中职德育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将一些中职学生头脑中原本没有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观点或者原本还不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点传输到中职学生头脑中去的过程并固化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将内化的德育内容化作实际的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遵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阶段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的过程,也就是在中职学生德育内容外化的过程中,德育的对象会发现原本接受的内容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根据实践中的实际状况更新一些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偏差的纠正和新观念的形成就是第三个阶段,就是内化外化相互作用,更加统一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职学生不可能自己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和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不可能自己到达中职学生的头脑中去,而中职德育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内化过程,就必然要求德育灌输理论的存在,通过灌输让中职学生内化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为德育行为的外化以及内化外化过程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学生自身状况特殊性的要求

除了中职德育教育过程自身规律要求中职德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坚持德育理论灌输的方法之外,中职学生自身状况的特殊性也要求坚持德育灌输理论,在德育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灌输的方法。

1.中职学生德育理论基础的薄弱性要求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的中学毕业生之中,不可否认的是与高中生相比,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基础薄弱,具体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些基本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知识点了解和掌握的模糊,对于一些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没有系统的、理论化的了解。因此德育灌输就显得十分必要,要运用德育灌输方法让学生先有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常识,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基本轮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通过实践等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得中职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

2.中职学生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复杂性的要求

中职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性的教育环境,有着其自身教育的特殊性,中职学生不可能像高中学生一样,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之中,少与外界社会环境接触。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就业,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工作环境,建立与工作有关的社会关系,最为直观的就是中职学生毕业之前就有到企业实习的经历,因此,中职学生要接触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甚至还有网络环境,网络上信息更是鱼龙混杂,所以说中职学生接触的文化环境是复杂的,一些社会思潮和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价值观无形之中会对中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相违背的价值观念的持有者就会去占领我们中职学生的思想阵地,为此我们要加强德育理论灌输,来巩固我们的德育阵地。

二、中职德育理论灌输要避免走入误区

中职德育理论灌输在中职德育过程中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德育灌输的时候也要避免走进误区。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有人把中职德育理论灌输理解为“填鸭式”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误解,更是对中职德育理论灌输的一种曲解,我们不能把中职德育简单的理解为填鸭式和教条式的硬性灌输。

中职德育理论灌输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既不能片面强调中职德育的“灌”,也不能一味的追球中职德育的“输”,要坚持“灌”“输”并重。首先,中职德育理论灌输实质上是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统一,一个过程是“灌”,就是将中职德育理论化、系统化的内容准备好,先入为主交给中职学生。在灌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要积极发挥德育教育对象,也就是中职学生的主动性。中职德育的主体不仅仅是作为中职德育的任课教师,还可以是作为中职德育对象的中职学生,我们一直强调要转换教育思路,让学生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自己先进行认知,在学生自我认知学习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再加以纠偏和升华,德育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其次,“输”的过程要讲求方法。通过“灌”教授给学生的德育内容学生有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说教式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明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输”作为补充,在“输”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输”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作为中职德育的教育者不能急于求成,要把“输”当成中职学生消化掌握德育内容的过程,讲求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讲究灌输方法和手段的新。“输”不是一味的说教,更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进行理论实践和道德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实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营造一种无形灌输的氛围,如树立榜样、悬挂标语和制作德育文化长廊等等,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德育内容的熏陶,拓宽理论灌输的途径。

总之,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指导,注意德育灌输方法的运用,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实际的德育教育实践才能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志奇,卜金超,张冠文.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党史博采,2012,(12).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3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不是为了以理论到理论揭示新体系,而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标志不在于他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是在于他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和对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及其所开拓的哲学道路,深深地植根于对人类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时代内涵的深刻把握,因而具有最为强烈的现实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使她永远处在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僵化的教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把握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转换以及哲学任务的时代内涵。作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把人从抽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要把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解放的旨趣”与“解放的道路”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世界观、历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而强烈的逻辑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体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直接地表现为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一种理论的说服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方法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对关于全局、战略、根本、永恒、无限、复杂、微妙等问题的理性思考,掌握了它,就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有限中看到无限,从暂时中体悟永恒,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现实中审视和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协助人们从复杂、变幻不定的现象形态中找到一种合理和理性的能导向成功的战略选择。可以使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绕过思维的暗礁,跨越观念的陷阱,事半功倍,到达真理的彼岸。有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有了理性的头脑就不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更不会迷失方向,能执著追求,顽强奋斗,会志存高远,乐观进取。有了对世界客观的认识,就会遇变不惊,居功不傲,受挫不馁,走历史必由之路,从而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以情动人,实现理论魅力和育人魅力的统一

(一)以爱育爱、以情唤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是独立于学生的学术客体,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走进这一科学殿堂,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学过程的完美和教师自身师德师品的感召。当代大学生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承受着毕业以后的就业压力,流连于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多元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如何契合的困惑。同时,他们又大多生活于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了关注自我、追求自我的个性。因此,靠传统的、强势的、机械的灌输是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加大情感投入,用真诚、博大的爱去关注和关爱他们的一切,从他们的所思所想出发,与他们实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课堂、走进课程、走进学术。实践证明,你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信任和尊重,也会使学生的爱得以丰满并传播于广远。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学生给笔者的短信里,他们总是说:每当您以您的知识和阅历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是母亲在和自己的孩子对话。我也真的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疼爱本身就包含着恐惧,怕他们受到伤害,怕他们走弯人生的路,所以每节课都力图通过努力,深入挖掘教材的人生智慧和伦理价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再完美地转化为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受益终身,达到培养他们良好社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让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课堂上他们专注的表情和会心的微笑以及课下的交流都是很好的证明。

(二)以徳养徳,以知化智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