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实用13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参考文献: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2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任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沦为只有形式上的变化,走向“经验化”“庸俗化”的极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分析,也不能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有些任课教师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做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改变,但这也使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就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趣味性、感染力而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和“感官化”需求,用许多眼花缭乱的视频和经验层面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以达到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热闹的场面。

而对重要的理论问题把握深度不够,梳理浅显,甚至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种只追求上课时轰轰烈烈的课堂效果,而课后学生却没有反思,对深邃的理论内容一知半解,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师,如何把握好度,做到既不倾向“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不一味迎合学生“世俗化”“经验化”的感官需求,甚至将马克思主义转入常识化、经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极端教学模式是对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的重要考验。二转变教学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变革教学中的“庸俗化”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准确性为代价,否则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格,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思辨能力,这种理性思维无法被人的感觉、知觉等表象东西所取代,也无法通过完全通俗化、形象化的途径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形象、通俗的解读,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设定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理论性、抽象性和整体性,它的很多内容是无法单纯靠形象、通俗的方法来解读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形象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肢解、割裂,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上,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极端,才能避免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

所以,为走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困境,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知道,任何社会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仅从一个方面很难完全把握事物的真相。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在现实中存在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会理性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地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效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

作者:马琳 单位:成都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3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全的、和谐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从科学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来抓。科学精神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事,人文精神让我们修身修德,使我们懂得哪些事情是否该做。它们是互补的,不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当下的中国,人们急于追赶所谓的现代文明,同时加之市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人们对功利的巨大渴求,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把掌握科技知识当成教育的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还需要加强素质的培养和人文关怀。只重视科技的掌握,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缺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的失衡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冷漠和急功近利,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社会等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者认真的思考和足够的警觉。高等教育必须改变目前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否则,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教授钱理群)。这种人文教育的缺失,已经使我们开始付出代价。因此,作为大学人一定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倾注。

二、“马原”课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契合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广义上的人文关怀就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发展。而“马原”恰好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对超越个体的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等。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自身信仰、理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马原”在向大学生提供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锻造思想、塑造人格的需要的功能,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哲学思考,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获得人生的智慧,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为人的哲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和人文关怀是有内在契合性的。

三、“马原”课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马原”课人文关怀的功能

在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失落、迷茫的时候,尤其是青年学生更是如此。在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中,“马原”课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马原”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和道德意识等。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时间以来我们不能讲人文关怀的教育功能进行很好的发挥。

当前的“马原”课教学偏向突出“马原”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色彩,只强调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能,导致的结果是使这门课远离尘世,远离学生最为真实的人生、生活和生命,忽视了课程自身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教育者应努力挖掘“马原”自身的人文性,把人文关怀倾注到教学过程中,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亲切感和认可度,为迷途的生命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和指导。“马原”课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去审视自己的一种方法,那就是站在理性思维高度,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批判。学会辩证地理性思维,就能够站得高望得远,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发挥“原理”课应有的人文关怀功能。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人文关怀的一个根本体现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利益,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把学生看成接受教育的客体,而应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主体。”教育工作者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带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善于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持久动力。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解答的问题,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联系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教育贯彻到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思想,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上。如果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相分离,就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上的偏差。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动态,并及时回应这些新动态,及时解释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这样才能解决因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带给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避免理论教育的盲点。

(三)把“马原”课和人生教育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对宏大的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并不排斥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其内在精神依然是对智慧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的关注。“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大写的人”,更多的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对罪恶社会的勇敢批判,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哲学思考,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马原”课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相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僵化的物质世界和纯粹功利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的生命走向完整、和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且促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生活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的一种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无限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心。如何避免在物欲横流的浮华世界中保持自己生命的一片天地,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地贯彻到底,这些我们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找到启示或者答案。

(四)提高“马原”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越高,其榜样作用就越强。教师自身要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从教师的传授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教师的言行中获得一份人生的智慧和勇气,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一种崇高人格魅力的内在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充分挖掘、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人文关怀功能,不仅有利于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其实效性,同时有助于大学生丰富其涵养,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新峰,马建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张泉.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5,(4).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一是理论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本文侧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谈谈学界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几个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称谓有多种。将其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先后称过“马列主义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此后,在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称谓被继承下来,得到了普遍使用。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有哪些?由于切入的视角各异,理论界给出了众多的答案,可将这些答案归纳成以下六种观点:

一是实践检验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管用,只有能为当前的实践服务,经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学者就指出,“基本原理”是相对于个别性的结论或理论判断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的科学理论。也有的学者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所面临着的经济落后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实际,指出了邓小平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如何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归纳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2’

二是层次论。持层次论的学者比较多,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层次的,而这种层次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所决定的。有学者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因此,基本原理是有层次的。可以把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本原理的第一层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第一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得再具体一点,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三是整体论。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概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的学者亦较多。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之所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因有二:第一,对于揭示的对象而言具有普遍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学科特点,但它们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因此可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有的学者认为,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因而,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其一,物质的观点;其二,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其三,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其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或更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实践的观点;其五,群众史观;其六,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

四是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论。有学者从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角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内涵。该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由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确立的科学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包含的几个主要观点有:纷繁的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四大要素组成;生产力是社会一切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任何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社会革命推进下,依次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四个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将被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

五是价值、原则论。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和根本原则方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持该观点的学者说,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要义,坚持这三个要义的有机统一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有学者指出,无论包含多少理论上的探索、论证乃至发展变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它自己并且始终不变的根本原则,其实就是这两条: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如果想找到一种最简单明确的表述,那么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两句话:实事求是,一切为了人民!”

六是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指出,立场就是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立场有真理f生和价值性两个维度,即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则包括以下内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就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所获得的或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坚持和发展真理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界为什么兴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热潮,除了因为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5个二级学科之一以彰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外,学者们还从以

下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一是总结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需要。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成为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其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成为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首要成果。有学者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十条宝贵经验的第一条。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概括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时,将这条道路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有学者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浴血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首要宝贵经验。

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要素、细胞形式。也有学者指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或是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原理或者说基本思想。它决定该学说的本质和学科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它当然包括自己特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和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在。理解、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须要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很难硬性规定。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难硬性规定。因而,有学者指出,基本原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的规定,即它适用范围的有效性问题,而不是量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数量,指定只有哪几条是基本原理。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我们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中发现新的基本原理,也有些过去被错误认为是基本原理的东西,实践证明并不具有普遍性。普遍原理同样是发展的、变化的。这就是说,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随之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固定”,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进行创新。

四是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学者认为,能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关系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该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究竟包含几条?内容又有哪些呢?对于搞理论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这个问题所折射出的,不仅是我们应该怎样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我们应该怎样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思考。有学者就从教条主义错误引起的危害方面,阐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该学者认为,如果分不清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应该坚持的不坚持,这就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犯大错误;反之,不该坚持的去盲目坚持,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给实践带来危害。

三、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而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发展的。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掌握住了这一精神实质,并指出了在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学者就指出,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原理及其发展史中的范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将其提升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其次要制定新的范畴。该学者在文章中还提出,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构成的科学体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解读和理论创新,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加以考量,并注意划清一些基本界限,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还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实践的产物必须在实践中发展,不允许人们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观点认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理论工作者必须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在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上下功夫;必须确立良好的学风,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处理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上的学习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而且要联系自己的主观实际;还要高度重视理论普及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起来。如何结合?有学者认为,这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结合和双向互动,让中国的同志解决中国的问题。

总而言之,“凡是摒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以各种方式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在研究中要注意一些问题。较多的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为了从整体上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问题,实现其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理论武装人民、服务人民。三是区分理论基础与具体方针政策。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和建设。也有的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在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该学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注意区分层次。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在不同层次上使用“原理”、“基本原理”的。我们讲基本原理,首先,要明确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原理,还是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一部分的原理,或是某一部分原理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只有范围明确,才能确定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管从哪个层次说,在其适用的范围内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是普遍的,而它的运用则是特殊的,因此不能用

特殊情况去判定其固有的普遍原理的正确或错误。

此外,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指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遵循坚持与发展统一的原则;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四、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界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几个问题上的深入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但上述一些问题的研究还有不足的地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不够重视。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发展、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但这并不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可以“随心所欲”、毫无根据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不能以实践的名义凭空捏造出几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有其固有的理论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离开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基本原理蕴藏在马克思主义文本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着“回到马克思”的话题,兴起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热”。例如,理论界在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三大手稿等文本中,就产生了一大批有助于被吸收、可作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它告诉我们“二手”、“三手”、乃至“多手”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会遭遇解释学的“问题视域”,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要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尊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真实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面目的过程中,“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

但即使如此,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仅仅是“回到经典作家”是不够的,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后继者、传播者的文本。包括第二国际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本,乃至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文本都是需要“回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此外,对文本的研究,要能坚持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展开马克思主义文本史、发展史、传播史、文献史、专题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1]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上)

[J].高校理论战线,2010(1):4―10.

[2][24]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

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36―43.

[3][12][19]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

与研究,2009(7):16-23.

[4][17]刘林元.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认识[J].

学习论坛,2009(7):44-45.

[5][14][15][22]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35―45.

[6][13]寇清杰.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南开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12.

[7]池元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

[8]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J].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6(4):140―141.

[9][16]李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

一个平常问题引发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8-12.

[10]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151―153.

[18]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

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13―19.

[20]方世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J].

思想理论教育,2009(15):54―57.

[21]袁银传.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阐释的意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3―7.

[23]夏建国,韩美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问题及价值取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5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容,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基本原理,这是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具体言论”的了解体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有着严谨结构性特征,包括基本原理和具体言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内容是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宣言》内容融合25年来对实际情况的亲身体验,系统的理论的归纳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层次性。其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一般原理,那些历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的东西仍可称为“完全正确”的理论,这恰恰证明了那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不管这25年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言》中所论述的一般原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上升到具体言论方面。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层次:具体结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依托具体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理论,时移俗易的内容却一再称为正确的,因为它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虽然根据常规的逻辑思考,一般原理和基本原理是属于同类别范畴的,但可以从内容设定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一般原理还是基本原理都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基本原则”,他的范畴涵盖的十分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促进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建性的现实意义[1]。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2.1文献研究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包括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原著本身”。所以应该“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本原理学科,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文献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以此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展示出基本原理的总体面貌和历史进程,需要从文本的形式来考虑,因为马克思主义文本是所有文字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总和,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本形式的内在联系。关于文献研究的方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的意义、解释和应用的要素,即学以致真、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展示的科学真理即基本原理,这就是学以致真。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使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即学以致思[2]。

2.2体系研究

基本原理就是连贯地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把自己的观点和策略的基本原则连贯地完整地阐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好习惯,”虽然马克思主义与此观点相悖,即反对人为地炮制理论体系的做法。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关于研究的基本范畴:从思维形式来看,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范畴的矛盾运动而构成的科学整体。为了展现基本原理所达到的思维具体,就会面临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难度,即如何科学地确立基本原理的起点范畴,并由此通过这个范畴的矛盾上升运动;关于基本观点:范畴的研究的矛盾运动必然使各种范畴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命题,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观点。从思维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也就构成了基本原理;关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所谓方法是推动内容前进的动力,范畴的矛盾运动的成果构成了方法。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辩证思维的方法。

2.3教育研究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这样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理论教育论,理论教育史,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关于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研究;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实际依据和历史经验,包括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活动规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理论教育学关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研究。关于三方面的研究突出了该学科的咨政育人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系统的科学内容包括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环节的矛盾运动。

综上,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需要上述三个部分的整体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参与[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和阶级性,整体性和分科性,实践和理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3.1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与政治方面的方针是协调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与科学紧密相关,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所提出的,对无产阶级而言至关重要。所以,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来发展、推广无产阶级,并且能够切合实际,以事实为基准进行探索,无论是研究总体方面还是从环节的连接方面,都要从事实出发总结出新的观点,并将总结得到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作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完成的任务。

3.2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把单独性和总体性相结合而构建成的学科。首先,要把单独性转换成总体性。对于此学科来说,把公平性和有规则性联系到一起,最后主要依照的是总体性原则。在探究对象这部分上,基本原理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组成的,表明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相互有关联的各个活动方式,在世界这方面上构成一种总体上的思维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融入在了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区域内,让人类总体看世界,科学认识社会环境体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

3.3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学科的构建是不能和无产阶级整体实际操作运用分开来的。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基本根据要正确的运用好。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基本根据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实际运用,所以,在构建学科的期间中,不仅要把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构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论发生的经历整理好,整合后得出结论,再改进得出实践方法;不仅要把中国共产党带动中国人实施改革,改进等的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发生的经历进行研究,并吸取教训,学习有益的经验。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价值正确的发挥出来。在对主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正确运用科学的概论思想来构建学科。在对客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要求在经过基本概论观点的引导后,努力探索通过实际操过后遇到的各种困难现象,主要是让实际操作后能有好的预期结果,主张这样的科学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基本概论观点的互相往复,使得能得出并构建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3.4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概念本质是推陈出新。所以,对于构建学科期间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本理论,这就表明,要想让构建学科有好的效果就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观念和主要方式来使此学科取得进步,如果学科构建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观念为中心则学科构建将会达不到目的,没有了意义。其次要以敢于探究和思索事实的真谛为中心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巨大的进步,所以,为了让学科构建取得进步就必须坚持创新原则。但就现状来看,我们要认真考虑关于改革开放方面和现代化建设这类具体情况,主要思想是要根据实际,正确使用基本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有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虑。当然,我们主要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取得较大的进步,才把学科构建和基本概念和锐意进取结合在一起[4]。

由上述来看,通过这些方法便能较好的使马克思基本原理学科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方向,该科学是以客观为主的辩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途径探究[J].华章,2011,(33):10.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著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转贴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7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着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着,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着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着,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着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着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8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9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继续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可喜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个维度出发: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的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从解释学的基本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意义可以为读者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I生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二,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的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第四,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维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进行现实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肓,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它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

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其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途径。

第二,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第三,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被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从实践而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唯现实主义”,它只是片面地、相对地在实践中“发展、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而不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实质上是一种文本虚无主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0

00015英语(二) 020125经济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5英语(二) 020202工商企业管理(本)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04会计(本)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08市场营销(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55企业会计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10旅游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18人力资源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29物流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30公共事业管理(本)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61行政法学 00182公共关系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382管理信息系统 020282采购与供应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0314销售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0106法律(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030203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00281社区社会工作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264社会福利思想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30302行政管理学(本) 00320领导科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015英语(二) 030401公安管理(本)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72公安信息学 00235犯罪学(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015英语(二)

00373涉外警务概论 040108教育学(本)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40112小学教育(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3330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50105汉语言文学(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22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015英语(二) 050106蒙古语言文学(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5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05570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52蒙古族方言学概论 04276外国文学(蒙本科段) 050201英语(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00高级英语 00830现代语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050305新闻学(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50309公共关系(本) 00320领导科学

03291人际关系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50412环境艺术设计(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433视觉传达设计(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0406生物科学(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239普通生态学 02085细胞生物学

05581动物保护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02194工程经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502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60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02计算机及应用(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09计算机网络(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62计算机应用软件(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806建筑工程(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0807道路与桥梁工程(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810建筑学(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1311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1313食品加工与检验(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1711交通(铁路)运输(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7299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05598液压及气动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1720铁路运输(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588铁路管理运筹学 00015英语(二) 082232汽车服务工程(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438汽车电控新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90102农学(本)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90115园林(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90403畜牧兽医(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6776生态畜牧业理论与应用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100702护理学(本)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006护理管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100805药学(本)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524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0203会计(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9旅游管理(专)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30112法律(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1行政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30301行政管理(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4729大学语文

00182公共关系学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2英语(一) 030403公安管理(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0101学前教育(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94幼儿园课程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0385学前卫生学 00386幼儿文学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39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00012英语(一) 040103小学教育(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0411小学数学教学论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50114汉语言文学(专)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012英语(一) 050115蒙古语言文学(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48蒙语写作 00542文学概论(二)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545蒙古族古代文学 05572语言学概论(蒙) 050207英语(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96英语阅读(二) 00795综合英语(二)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794综合英语(一) 050303公共关系(专)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82公共关系学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50308新闻学(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50406视觉传达设计(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02230机械制造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80801房屋建筑工程(专)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81701交通运输(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12英语(一) 081705铁道工程(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81706机车车辆(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90414畜牧兽医(专)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0701护理学(专) 02901病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996护理伦理学

02903药理学(一) 02113医学心理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手首先作为一种基本思想,最早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理论著作中,在二者将理论应用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形成之后,出现的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总结和创新解释的行为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了很好的将它们同马克思基本原理相区别,我们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继承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的一般性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关系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是从马克思最根本的关注点“人”开始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那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附着在人的血肉之躯之上形成的一个活的完整的人类,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鲜活的灵魂,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没有生命力的,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才能称之为完整。同时之所以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理论指导,这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总是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历史环境和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对应分不开的。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出了一般性,普遍性,根据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来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其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体现的普遍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确实其所特有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不具有的。

二、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划分认识出发,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按照“不同社会所具有不同的生产力,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代表的社会的阶级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一标准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划分,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作为劳动的具体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站在概念的角度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是劳动。马克思之所以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为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因为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将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建立联系,将生产关系提高到了生产力的高度的结果。所以又将不同的历史阶段分为了三种:以生产力为标准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全面自动化社会;一种是交换形式为标准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一种是以人类和社会发展形成的辩证关系为标准划分为人和人形成的依赖关系,人和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人三种形态。上面的划分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划分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能很好的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凡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实历史环境相脱离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般规律体现出的科学性也是不承认的。对于历史规律的形成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必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现实历史相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错误理解。

三、结语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概念出发,充分的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人类历史和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内涵,充分的理解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特殊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昌义,王玉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再认识[J].传承,2009(04).

[2] 周向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J].高校理论战线,2009(03).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2

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批判地吸取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总结了社会发展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创造了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理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了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结束了人类在黑暗中徘徊的苦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虽然距现在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但至今没有哪一个流派和思想体系能与其相媲美,它仍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目前,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有较大的增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特别是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无用”、“社会主义走进历史的死胡同”等讥讽。这些论调是不符合事实的,也不是西方学者一致认同的。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等国际公认的著名学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在21世纪初,英国人进行一项评选十大千年伟人的投票,其中马克思就位居第一;日本一家书店出版的《资本论》,一个半月中销售达6000册,而当初出版资本论时只印了3000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的说法,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就已出现了。但是,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次被宣布为“过时”的喧嚣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在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这里的“老祖宗不能丢”,说的就是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既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须的,那么是不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必须遵守?如果不是,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一现代唯物主义称为“我们的这一世界观”。他还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这里主要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个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重要结论。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结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等等。

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的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表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是:对于第一层次的必须无条件地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对于第二个层次的一些重要观点,要坚持但不能盲目地坚持,要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些观点。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原理、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实践加以理解并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凡是未被实践证明的假设、设想,不能当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但可以在实践中加以研讨、验证。凡是实践中行不通的思想论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修正、抛弃。对于第三层次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凡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结论,我们就可以借鉴、参考,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一般不具普遍指导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就要果断地否定。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认识和改造的实际对象相结合。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工具,如果不用它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就将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开始了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多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八十多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内外阶级敌人作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的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碰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外国模式,都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用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分别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纪之交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成为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创造性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解决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

历史实践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做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什么时候的事业就顺利、就发展;什么时候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或不能很好地结合,什么时候的事业就遭受曲折、就倒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八十多年的最基本的经验。

四、新时期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1.要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更加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真正搞清楚: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科学发展观研究,哪些是应摒弃的观点。只好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原理,才可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必须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了解和研究。另一种倾向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也包括这些经典作家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某些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得出的个别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个别的具体结论是可能“过时”的,但显然不能由此作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已“过时”的判断。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个别地方本来可以做某些修改。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功而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我们党曾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如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使苏区的力量损失了90%,白区的力量损失了几乎100%。历史的代价是沉重的,因此,要在反对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的有机结合。

2.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

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在于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最基本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集中力量抓住经济建设。

3.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篇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调整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原理”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理”课教学适当展开经典原著的学习解读,将原理与原著结合起来,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一、“原理”课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想教好学好“原理”课、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地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1]。恩格斯所说的“这个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佳途径在于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曾对研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进行过阐释,他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进行“原理”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与原始文本思想的材料来源,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本解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回到文本,才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读,正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原理”课课堂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着力点

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任课教师可以从教材解读、授课方式、授课媒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创新,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原理”课的紧密结合。

其一,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具体授课内容的紧密结合。“原理”课的教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部教材,而深入理解教材、认真教好教材又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任课教师应当在讲授相应章节的过程中广泛地征引经典著作的话语内容,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领学生们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能够带领学生熟悉经典著作,减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方便他们在课后时间自己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能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下功夫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

其二,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授课方式。在遵循教材、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在实现“原理”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应当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可以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条件灵活发挥,创新授课方式。任课教师应当开动脑筋,采取讲授、讨论、研读、报告、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例如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讲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细致研读,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大学生主动将“原理”课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其三,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积极使用新的授课媒介。任课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通过新媒体的创新使用,改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艰深枯燥的刻板印象,使得“原理”课的课堂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探讨变得轻松活泼。例如,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视频、音频资料库的建设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加强网络教学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社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多渠道助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学习。总而言之,要通过新媒介的创新使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传统的书籍课本中走出来,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进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其四,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或小论文作为期中作业来引导大学生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学习,考查大学生“原理”课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互结合的学习情况。

三、大学生课外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掌握的一些方法

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在课后时间自主完成“原理”课课堂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合任务。大学生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掌握一些方法。

一要精心研读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基本原理,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认真真地研究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反复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文风朴实,但由于时代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转换等因素,有些著作并不容易读懂,需要读者下功夫攻坚克难。

二要把学习原著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以特殊的形式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使其自身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学习经典著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动脑筋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四要把原著学习与提升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理论思维是我们把握复杂的生活世界所必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锻炼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4]。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是对时代主题和人类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成果,也是运用理论思维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既深邃又科学的人类思维图示,我们学习原著既要专注于其中的知识,更要自觉地增强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思维能力,领会经典作家研究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维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学习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也要领会经典作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要把提升个人境界与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以理论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崇高价值追求,它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己任,一句话,它既是科学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以及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我们要努力学习原著中深刻的思想,同时也要自觉地感受无产阶级理论家崇高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李章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00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