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马克思原理论文实用13篇

马克思原理论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2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任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沦为只有形式上的变化,走向“经验化”“庸俗化”的极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分析,也不能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有些任课教师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做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改变,但这也使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就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趣味性、感染力而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和“感官化”需求,用许多眼花缭乱的视频和经验层面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以达到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热闹的场面。

而对重要的理论问题把握深度不够,梳理浅显,甚至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种只追求上课时轰轰烈烈的课堂效果,而课后学生却没有反思,对深邃的理论内容一知半解,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师,如何把握好度,做到既不倾向“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不一味迎合学生“世俗化”“经验化”的感官需求,甚至将马克思主义转入常识化、经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极端教学模式是对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的重要考验。二转变教学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变革教学中的“庸俗化”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准确性为代价,否则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格,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思辨能力,这种理性思维无法被人的感觉、知觉等表象东西所取代,也无法通过完全通俗化、形象化的途径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形象、通俗的解读,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设定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理论性、抽象性和整体性,它的很多内容是无法单纯靠形象、通俗的方法来解读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形象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肢解、割裂,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上,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极端,才能避免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

所以,为走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困境,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知道,任何社会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仅从一个方面很难完全把握事物的真相。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在现实中存在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会理性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地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效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

作者:马琳 单位:成都学院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3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极强,长期以来在医学生中就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加之新的“原理”课程一共60个学时,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总课时少了30多个课时,而且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怎样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医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当代的医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的物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的公正和廉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者对立的情况。医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上述的危机,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植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技术,无性生殖技术,等等,这些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爆炸性的知识增长,更使医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

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生物领域,目前医学前沿的不少技术已经和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表明,医学生必须抛弃那种唯技术是从的医学头脑。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医学院校开设原理课,使医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当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增强他们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心智结构趋向和谐、稳定,形成健康心态,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二)、是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人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如病史、病人的感受和检查结论不相符,病情的发展和影像的结果不符,治疗的效果和预料的不同等。疾病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病理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和来源于人本因素、社会、自然环境等,纯器质性的病变所占份额在逐渐缩小。因此,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不能简单地就医论医,就药论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从细胞到细胞、从生理到生理、从病理到病理,从机体到机体的研究模式,而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人类生命。[1]

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一名医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方位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及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依赖经验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医学院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变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割为三部分,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讲授,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性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几部分是非常紧密的、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原理课程中,由简入繁,既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又找出贯穿于各个部分和整个体系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在接受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实践提供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观念。管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中存在轻视学习原理课的倾向。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专业理论课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原理课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当配角;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多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实在碍于纪律和情面不得不到时,就在课堂里看课外书或者干脆打瞌睡,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感觉授课难度比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改进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深挖教材,增强自身素养

新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内容上扩展很多,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讲授这门课程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如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有的是学哲学的,有的是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很局限,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比较突出,要么对政治经济学讲的比较突出,分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提炼出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原理课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肯定会因为枯燥而兴趣索然,因此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原理课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原理课理论与医学实际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陌生感。

(二)、研究医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十分明确,因此,他们必须全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每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尽管新时期的医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医学基础课程阶段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低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这些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就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参与讲课,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形象生动地体现理论讲授的内容,而且容纳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网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新形式,网络快速便捷、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弥补课余与学生交流的不足,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四)、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应试型考核方式,使学生就考试而考试,死记硬背,考后即忘,学用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而医学生需要完整、准确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点很多,各专业学科之间又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这样,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要辛苦得多。如果改变医学院校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等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减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利用此次新方案实施的契机,通过运用符合医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来提高原理课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效果,对于改变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4

一、异质性事实、单向度理论与创新模型

一般来讲,当人与现实世界相照面,无论是对社会“操心”性地静观还是对社会“烦忙”似地实践,均无法逃离出对社会付诸于“理论”——赋予个人的“理论前见”。而一个现实的事物必然处于相互缠绕复杂的关系网中,从而具有了多个普遍性质,“极端相反的性质能在同一事物里相互结合,其最后原因乃是:个别事物是多方面的。它和不同的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同一个别事物是不同关系里的不同关系者。不同关系者不但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还可有极端相反的性质。因此极端相反的性质在同一个别事物里相互结合。譬如人—— 即以“少年苏格拉底”所举的为例—— 就他和他的身体部分的关系,他是一切部分的总和,于是他是多;就他和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是一个单位,于是他是一。这样,一和多两个极端相反的性质在他里面结合。个别事物是多方面的,是由多而成的一;极端相反的性质在它里面相互结合乃是必然的”。[1]更为严重的是各种性质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的现象。在哲学史上,首次遭遇这一“哲学事件”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正是因为对作为“复数”的社会现实采用了同质性的“单数”思维,将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单化约,剔出了差异与矛盾的一面,这也就是柏拉图“理念论”所居于“至尊”地位的本质因由。在面对异质性的事实时,柏拉图以相论道,认为同类的具体事物具有个体的差异,理念(eidos)则为异质性事实中的共性质点。从而理念变成了“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验中的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2]而且这样一种理念成为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最为关键的理论环节,到了中世纪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承接了这样一种思路,将外在的具体事物的多,看成是原型为一,一涵盖杂多,演化为多。虽然柏拉图对此早有警觉,“一方面,同类的具体事物是多,它们的相是一,一个相涵盖多个事物;另一方面,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同时不止属于一个种类,这种情况下,具体事物是一,与之关联的相则是多。第一方面意味着同质性:诸多个别事物同属一个种类。第二方面则意味着异质性:同一个别事物同时属于诸多不同的种类。柏拉图在提出相论之初只注意到了第一方面,到《巴曼尼德斯篇》才意识到了第二方面。” [3]但是甚为可惜地是,它以放弃了相作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为代价,通过相与相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给置换了。

依照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来看,理论如何真正代言异质性事实成为了“顽固”的“哲学事件”,他绝不亚于思维内在性如何切入外部世界这一康德式的“哲学耻辱”的批判。如果说康德还是在哲学上对理论批判,那么,理论如何真正切入事实则成为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必须面对的,无法回避,只能应对。柏拉图将异质性事实问题推到了哲学的“前台”,问题在于其在维护理念的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的纬度中最终没有走出这一影响后世的真正“柏拉图陷阱”。现今我们在次回到这一问题中,首先要寻求的莫过于,我们怎么解决这样一种有着两千多年的陷阱呢?对此,我们不妨将问题设问为,这样的陷阱本身是否真实?如果是真实的,我们是要直接解决还是跳过这一陷阱呢?如果我们跳过这一陷阱又蕴涵了什么样的理论前景。众所周知,现实世界的异质性的“复数”与理论世界的“抽象”的不完整性即或多或少地舍弃掉一些事实中的元素,从而我们经常会看到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严重错位的现象,这已经足够证明“柏拉图陷阱”问题本身是真实的。其重要性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上述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只要是理论我们就无法使其包容事实一切,承认了这一点,就告诫了我们越过这样一陷阱来思考才是“走出这一迷宫的珍宝”。从理论与事实的不对等性来反思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机制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

当一个理论工作者执着于理论的创作中,可能更多地是面对各色的理论进行自己的理论再创造,但“柏拉图陷阱”已经告诉我们理论的“抽象同一性”是理论致命的硬伤,推而论之,理论工作者在面对已经“抽象同一性”的理论时,本身相应于前者再形成的“二阶理论”必然在抽象的同时,丧失掉更多的事实内涵。那么,理论的真正创新机制的图谱为何?对这样一种本质主义的问题,我想试图从描述认识论的知识发生学的方向上将创新的源始关联项跃显出来。我们知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学术史概念,[4]但是雅氏本身对“轴心时代”的东西方的远古文明的产生机制的深入探究、对于古希腊为何能够使得欧洲人“家园之感”、为何能够提出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真实问题、对于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来讲为何真正堪称原创的时代,这些在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台北曾组织学者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思想与希腊哲学进行了研究并有论著发表,[5]而在香港则曾以《二十一世纪》为代表发行过“轴心时代”专号加以讨论。[6]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轴心时代”的繁荣的讨论渐势成为学术热点,但将其作为理论创新机制来挖掘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对于中国的孔子来讲,其理论的创作真实的来源在于直接面对中国的先秦社会现实,而不是文本。中国的先秦诸子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今天看来,一个学术史案例就是他们属当之无愧的原创哲学家。现在我们常概言“大师”的缺乏在于环境的缺乏,其实更准确地讲,是西方思维与中国思维碰撞中,过于垂青于理论思维所导致的,而忘却了中国本身更注重于“事功”。当然不能说创新性思想只能属于古人,我们知道后来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等显然是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二、“脱节的时代”、人类理想与马克思学说建构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这句名言说到了时代,也说到了这个时代,不过它所关涉的是单数的这个时代,[7]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这么表达显然是深刻的。“把握时代,要求理论”同样也是马克思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从上述一般原创法度机制回到马克思的原创论域中,这也实际上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创新”。今天的理论界大量存在着不分古今、不分语境、不分问题的引述别人的文献,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则以从第1卷-50卷同质性引述为非反思的流行状态。[8]而对文本的“过度青睐”导致了一种不良的学术风气,那就是以引述数量颇多为荣,以引述古典较多为荣,而这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推至“旧书堆”中,有太多的书要读,即使是一个亚里士多德的专家从一出生也难以读完亚氏的所有著作。汉语词“书呆子”莫非是说,忘记了生活本身而痴迷于书本无法走出来,现在的学界体制正好是将一个个“活泼泼”的“学人”转型到“死沉沉”的“专家”的“造人平台”。我们一再被教导的是,好好读书,面向文本本身,这当然不错,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最能激起原创思维的面向事实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主观意志的想象,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回到马克思的原创空间,一同面对那个“脱节的时代”之后,对于体认这个论断将更加深刻。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而此时在马克思面前站立的理论形态主要是,以法国西蒙•西斯蒂与英国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梯叶里、基佐、米涅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现在要问,面对如此学理资源,马克思学说建构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正如马克思在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评论中所指认的那样,它们“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pari]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9]批判成为了马克思切入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距离”视角。这是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理论、社会现实、社会前景作了一个“距离”。以经济学为例,西方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零距离”,而在方法论本质上限于资本,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进行微缩,将一切社会元素化为线性因子,以躲开资本在社会总循环中长期积累的无法均衡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遮蔽阶级对立和政治斗争对剩余价值分配的非均衡影响,微观与线形化的目的莫非在于使用数学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推演。保持“距离”与马克思的理想有关,早在1835年,中学毕业时的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就誓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0]而这也成为了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在人类的立场上,为贫苦的人们特别是无产阶级寻求一种解放的道路成为了毕生的志业。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基本的立场上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这样一种立场,马克思主义也将被彻底肢解。

设定理想,用旧有理论拓展理想,发现旧有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在此之后,转而彻底走出旧有理论,重构理论这可能是马克思学说建构的运思之路。众所周知,马克思曾经受过青睐于康德、费希特哲学中“应有”与“现有”,在青年马克思看来,用“应有”批判“现有”,但是在“面向事实本身”之后,马克思发现脱离了实际的法与法的实际形势,而“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0]这样一开始于“面向文本本身”,后有在“面向事实本身”之后,走出“文本本身”在马克思的学说构建中是常常发生的。如,在《莱茵报》时期,面对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用黑格尔的一套理性原则,力图让“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这样的“文本碰壁”现象促使了马克思从新探索,接着又踏进了费尔巴哈的道路上,即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与黑格尔理解的“颠倒关系”使得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的迷宫。原先受到黑格尔以及启蒙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还信赖着黑格尔一套市民社会理论,在《莱茵报》之后,马克思面对黑格尔把国家看成是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的两个领域,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实现精神”。[11]并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说道:“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11]

如果从其哲学观上来看,站在哲学之外的哲学观更加能够说明马克思一直将“面向文本本身”置于“面向事实本身”原则之下,将一切理论放在“事实”下面化解,那些试图才从各色各样的西方哲学的纯粹词句中嫁接马克思的做法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意。[12]只有在“哲学之外的哲学观”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才能彻底划清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界限,廓清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学说之源,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性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9]它不是为了创立完备的哲学体系,为现实辩护,为现实世界做出某种充分的说明与解释,而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思潮的优点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现在哲学已经变为世俗的东西了,最确凿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在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漩涡。” [11]这里不再是词句的喧嚣而是“实践”的现实“变革”。

面对“脱节的时代”,在人类解放理想的引领下,在社会现实的实践中,不断摒弃旧有的理论资源成为了学说建构的真实历史原像。我们看到为了设定体现人类利益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社会观;初步的唯物主义社会观帮助马克思注目于经济领域,并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和指导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马克思进一步把自己的历史哲学系统化,全面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历史观贯彻于考察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上面,从而作出共产主义的历史结论。可见,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社会理想,为了设定和论证理想而创立科学工具,伴随科学体系的系统化,最终把理想全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看法:在马克思学说的建构过程中,各种理论成分之间,理想与科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成,而在这种理想与科学的动态统一中,理想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为了设定理想,马克思就曾借助于科学的社会观,为了进一步论证和实现理想,马克思又把他的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全部社会和历史领域。这就像为了让建筑不可动摇而不停地把地基夯实一样。[13]如果说理想成为了马克思建构的明灯,那么“面向事实本身”成为了其不断走出旧有理论的坚实地平,一旦站在了“事实”的地平上,马克思学说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三、社会转型、中国主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台湾学者首次将“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以来,对社会转型通常理解为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变迁。同时,社会转型并非指社会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变革,而是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的社会整体的嬗变,其实质就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变迁。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揭示的政治发展一样,社会转型的方向不仅有正面的积极发展,也存在着消解的一面。就目前国内理论界来讲,我们并不缺乏对社会转型的描述性认知,但这并不等于讲,我们真正地作了“本质性”地把握。在本质主义看来,这有点不可思议,但追求本质却激荡着人们的豪迈热情,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对中国传统作了过多性的“哀悼”,但作为中国人总要启程。

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现实,社会理论,包括中国人,都将面临着“痛苦”的认同困境。特别在中国的大量西文本的引进过程中,出现了“尽管中国论者所援用的西方理论不尽相同、其理论渊源或理论脉络亦相当繁复,但是我们在研究和分析中国问题的时候却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这样一些大致相同的问题: 第一,把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西方理论旨在回答的问题虚构为中国自己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第二,把西方论者迈入现代社会以后所抽象概括出来的种种现代性因素倒果为因地视作中国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第三,把中国传统视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障碍而进行整体性的批判和否定;第四,忽略对西方因其发展的自生自发性而不构成问题但对示范压力下的中国发展却构成问题的问题进行认真且仔细的研究;第五,在西方的理论和观念未经分析和批判以及其理论预设未经中国经验验证的情况下就把它们视作当然,进而对中国的种种问题做非彼即此的判断。” [14]上述学者面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的批评是极其深刻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直面国际学术界,同时又能深刻地把握住自己的“中国问题”,这本身就迫使理论工作进行反思和检讨。到底怎么样才能具有“全球性”,怎么样才算把握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思考的实质在于,如果我们已经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中,成为全球的一个构件,那么,中国的本身就是全球的,我们的中国学术当然理应是全球的。这就触及到一个最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在全球的学术环境中找回“学术的自我”,如果我们仅仅在“西文本”中痴醉,满口不着边际的“学术黑话”,在一切悬空了的学术中,中国问题始终没有出场,而出场的,或将被推之出场的莫过于是西方的话语重演。我们的学术最好的命运莫过于成为了绝佳的“赝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首先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这样一种追问: 即在全球化的改革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究竟需要建构怎么样的学术传统,或者说中国学术传统建构的方向是什么?而这样一个追问可以进一步转换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目前我们所建立的整个学术传统和学术建制,是否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改革时代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它是否有助于承担和完成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个阶段的使命?它是否有助于中国社会科学更确当地认识、解释乃至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换言之,这30 年来以知识移植为主要品格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究竟能对世界的学术做出什么贡献?” [15]这就是说,在中国的学术建构中,能够担当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社会科学的真正的学术鹄的。

担当这样一种转型的理论形态,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假设排除非正常学术化因素以外,在国内的学术的“公共话语”中,能够把各自的理论汇聚为一种涵盖性极强的理论的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具备了这样的实质要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实的理论指导中,有其理论上的合法性根基。马克思主义首先具备“全球性”,可以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这些年来非常活跃,其理论研究水平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反对“洋教条”, 反对“面向文本本身”的纯粹学究的态度, 但交流和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把握到了他们的现实问题,而把握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讲,像科亨、德里达、哈贝马斯、罗蒂这样的学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但与将“面向文本本身”置于“置于中国现实问题”之下的次位的原则要求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阅读罗蒂走出罗蒂”,“阅读哈贝马斯超越哈贝马斯”,但是理论界却有着单色调的“文本崇拜”现象却阻碍着中国转型理论的建构。依照前文所述,社会转型这是一个“复数”的异质性社会,对其提供一种恒固的理论单数形态本身堵塞了理论的生成,那么,作为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在动态的过程中克服这样一种古老的理论难题,走向真正的实践理论形态。

寻找中国学术的主体,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理论使命。而将此落脚到现实处,最为核心的将是读懂中国现实。所有的“面向文本本身”的理论活动,都将皈依于“面向现实问题本身”的实践活动。任何游离于中国现实的理论,都逃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才能融入到中国的个体世界,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世界。可能有学者疑问,作为一个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的学术主体,在这里只要交待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全球”的就已经足够了。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使我们相信其能够给予我们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力量,这同时对中国来讲,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事实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摒弃只关注“面向文本本身”所造成的“主体迷失”现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毫无反思和批判地接受西方的概念或理论框架,以此作为“理论示范”引领中国学术。这是一种“暴力性”的击毁整个中国“血脉”的传承。其次, 这种创新实践的展开,无非是将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统统放在西方知识框架中加以过滤,加以恣意的“裁剪”或“切割”,这些研究成果势必带上西方知识烙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吊诡的是, 中国论者对“消费”西方知识乐此不疲。最后,在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即要在原创法度中,处理好“面向文本本身”与“面向事实本身”的辩证关系。将“中国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立足点、研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理论旨归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问题,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m] .陈康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48

[2]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 .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4

[3]徐长福.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4]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15

[5]高怀民.中国先秦与希腊哲学之比较[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6]余英时.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j].香港:二十一世纪,第58期.

[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2.

[8]国内学者张一兵先生对此较早作出了批评,参见《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5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651-65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49;250-251;416.

[12]孙亮.重新解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j]人文杂志,2008,5.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5

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理解艺术与社会其他构成要素之关系的基础。柏拉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中概括了艺术在马克思那里的三种作用:“文献作用”“象征作用”“批判作用”。文学艺术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既然艺术是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价值上,而意识对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它的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敦煌壁画不断地被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之中,现代平面设计当然更不例外。当我们浏览和赏析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往往与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设计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显示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同时传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精神文化艺术。

二、敦煌壁画的社会功能

具体壁画的功能,也就是壁画有什么作用 ,能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自从有了画论,能人贤士就对此表现了很大的关注和深人的探讨,并且撰写了很多的主张议论。

中国传统壁画有着根深叶茂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用笔墨表现出视觉形象,一般都具有再现客观现实,给予观赏者以认识的功能。正如陆机所说 “存形莫善于画”、朱景玄所述 “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都从正面指出了绘画的形象是具体的,可以目睹而真切感知的神会功能。张彦远所述 “记论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 ,赞颂有以咏其美 ,不能备气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也”。则从侧面以为学作品来做比较,从而充分肯定了绘画的认识功能。

那么壁画的功能总归纳为三点:首先,壁画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艺术形式,有做为历史记录的功效。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作序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显然他指出的道理浅显而深刻:凡是做壁画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明白宣传劝善戒恶的道理的,壁画作品显示历史上盛衰升降的变化,千百年来虽事过境迁,行迹难寻,但是展开当时记录历史的画卷就有可借鉴的研究依据了。第二,是壁画的“教化”功能。关于教化的功能如此:“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明劝戒,著升沉”“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洁之名”“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都以浓厚的兴趣,甚至庄严的情感论述了壁画对与当时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巨大能动性作用,这种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足以“敞敝皇酞,弥纶治具”,对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壁画俱有欣赏功能,这无疑是马克思对于文艺的理论中所指出的社会功能之一,更是壁画最直接的功能。人们认识到壁画除了认识,教化功能以外,还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得到美的享受,也已经找到了通过壁画通过艺术可以把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的道路。

三、人作为壁画艺术的主体其艺术思想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能动性作用

车尔尼雪斯基认为“艺术”的审美是现实的审美要素的反应,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审美掌握过程。而“人”这个主体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时,强调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艺术人,作品、人品反应在艺术作品上具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个性,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不同的精神性质,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社会生活必然以独特的主体面貌展现出来。中国古代画论中宋代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阐述:“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绩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此论也着重强调了人作为艺术主体其生活经验、思想境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提高与修养的对艺术品味提高的重要性。马克思也说过,一定阶级的教育总是为培养本阶级所需的人才、推行本阶级的伦理道德、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中国古代壁画一贯重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这也是和封建社会里长期崇奉“修身”“务本”之类的儒家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和儒家教育也曾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解析也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表现出有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言论和行为,也可形成某种道德、人品的概念。例如敦煌壁画中提出要“清心地”“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等等,至今还可以批判地继承。一切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重大作用的。可见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思想性与创造性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

四、结语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6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着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着,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着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着,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着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着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7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继续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可喜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个维度出发: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的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从解释学的基本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意义可以为读者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I生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二,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的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第四,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维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进行现实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肓,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它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

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其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途径。

第二,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第三,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被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从实践而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唯现实主义”,它只是片面地、相对地在实践中“发展、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而不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实质上是一种文本虚无主义。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8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容,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基本原理,这是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具体言论”的了解体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有着严谨结构性特征,包括基本原理和具体言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内容是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宣言》内容融合25年来对实际情况的亲身体验,系统的理论的归纳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层次性。其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一般原理,那些历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的东西仍可称为“完全正确”的理论,这恰恰证明了那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不管这25年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言》中所论述的一般原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上升到具体言论方面。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层次:具体结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依托具体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理论,时移俗易的内容却一再称为正确的,因为它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虽然根据常规的逻辑思考,一般原理和基本原理是属于同类别范畴的,但可以从内容设定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一般原理还是基本原理都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基本原则”,他的范畴涵盖的十分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促进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建性的现实意义[1]。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2.1文献研究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包括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原著本身”。所以应该“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本原理学科,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文献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以此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展示出基本原理的总体面貌和历史进程,需要从文本的形式来考虑,因为马克思主义文本是所有文字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总和,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本形式的内在联系。关于文献研究的方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的意义、解释和应用的要素,即学以致真、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展示的科学真理即基本原理,这就是学以致真。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使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即学以致思[2]。

2.2体系研究

基本原理就是连贯地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把自己的观点和策略的基本原则连贯地完整地阐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好习惯,”虽然马克思主义与此观点相悖,即反对人为地炮制理论体系的做法。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关于研究的基本范畴:从思维形式来看,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范畴的矛盾运动而构成的科学整体。为了展现基本原理所达到的思维具体,就会面临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难度,即如何科学地确立基本原理的起点范畴,并由此通过这个范畴的矛盾上升运动;关于基本观点:范畴的研究的矛盾运动必然使各种范畴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命题,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观点。从思维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也就构成了基本原理;关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所谓方法是推动内容前进的动力,范畴的矛盾运动的成果构成了方法。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辩证思维的方法。

2.3教育研究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这样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理论教育论,理论教育史,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关于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研究;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实际依据和历史经验,包括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活动规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理论教育学关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研究。关于三方面的研究突出了该学科的咨政育人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系统的科学内容包括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环节的矛盾运动。

综上,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需要上述三个部分的整体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参与[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和阶级性,整体性和分科性,实践和理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3.1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与政治方面的方针是协调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与科学紧密相关,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所提出的,对无产阶级而言至关重要。所以,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来发展、推广无产阶级,并且能够切合实际,以事实为基准进行探索,无论是研究总体方面还是从环节的连接方面,都要从事实出发总结出新的观点,并将总结得到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作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完成的任务。

3.2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把单独性和总体性相结合而构建成的学科。首先,要把单独性转换成总体性。对于此学科来说,把公平性和有规则性联系到一起,最后主要依照的是总体性原则。在探究对象这部分上,基本原理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组成的,表明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相互有关联的各个活动方式,在世界这方面上构成一种总体上的思维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融入在了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区域内,让人类总体看世界,科学认识社会环境体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

3.3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学科的构建是不能和无产阶级整体实际操作运用分开来的。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基本根据要正确的运用好。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基本根据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实际运用,所以,在构建学科的期间中,不仅要把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构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论发生的经历整理好,整合后得出结论,再改进得出实践方法;不仅要把中国共产党带动中国人实施改革,改进等的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发生的经历进行研究,并吸取教训,学习有益的经验。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价值正确的发挥出来。在对主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正确运用科学的概论思想来构建学科。在对客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要求在经过基本概论观点的引导后,努力探索通过实际操过后遇到的各种困难现象,主要是让实际操作后能有好的预期结果,主张这样的科学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基本概论观点的互相往复,使得能得出并构建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3.4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概念本质是推陈出新。所以,对于构建学科期间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本理论,这就表明,要想让构建学科有好的效果就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观念和主要方式来使此学科取得进步,如果学科构建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观念为中心则学科构建将会达不到目的,没有了意义。其次要以敢于探究和思索事实的真谛为中心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巨大的进步,所以,为了让学科构建取得进步就必须坚持创新原则。但就现状来看,我们要认真考虑关于改革开放方面和现代化建设这类具体情况,主要思想是要根据实际,正确使用基本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有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虑。当然,我们主要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取得较大的进步,才把学科构建和基本概念和锐意进取结合在一起[4]。

由上述来看,通过这些方法便能较好的使马克思基本原理学科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方向,该科学是以客观为主的辩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途径探究[J].华章,2011,(33):10.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9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知识海洋。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进行定位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大科学,泛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大文化。何以谓之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理想、思想来源、实践领域都是极其广阔、极其高妙、极其博大、极其繁杂的,非“大”字不能涵盖之。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大学问。

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解读;第二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种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读,即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中最富于哲理、最容易理解、最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三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原理,又叫人类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第二原理,又叫实践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第三原理,又叫辨证原理。“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辨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三大原理之于马克思主义好比几何公理之于欧几里得几何。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三大原理的推论,如“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等归根结底是辨证原理的运用。

如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倾向于用“人人为本,事事求实”这八个字概括。人人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人人为本的涵义有几层:一是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之本,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本质上是平等的,或者说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人都以人为本,以他人为本,这就是集体主义;三是指人人都追求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事事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实事求是,重心在求是上,“是”在这里指规律,人们探寻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所以求是的目的是求实,事事求实就是指办任何事情都要明实情、出实招、创实效。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定位为大哲学,目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理学。马克思主义哲理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门具体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哲学的总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道理哲学、教育哲学、心理哲学等,这些领域是极其活跃的,分支哲学发展起来了,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纯哲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科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实是大科学。坦率地讲,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阵容庞大,但乏善可陈,许多研究人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视角的新奇、方法的多样,往往能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国内没有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思想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成我所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用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考、实践的意识来发明新说、发现新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为了传播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统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鼓励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批判,要形成一种人人勇于探索真理的氛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它包括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性思想,将其仅仅归纳为几门学科的总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参照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进行指导的宏伟理论。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功能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看成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在吸收人类已有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为人类建构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人类理想理论;二是运用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推进社会进步,使社会逐步向理想社会逼近的伟大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板块以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石,人类理想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现实批判理论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社会实践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调整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原理”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理”课教学适当展开经典原著的学习解读,将原理与原著结合起来,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一、“原理”课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想教好学好“原理”课、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地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1]。恩格斯所说的“这个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佳途径在于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曾对研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进行过阐释,他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进行“原理”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与原始文本思想的材料来源,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本解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回到文本,才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读,正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原理”课课堂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着力点

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任课教师可以从教材解读、授课方式、授课媒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创新,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原理”课的紧密结合。

其一,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具体授课内容的紧密结合。“原理”课的教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部教材,而深入理解教材、认真教好教材又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任课教师应当在讲授相应章节的过程中广泛地征引经典著作的话语内容,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领学生们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能够带领学生熟悉经典著作,减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方便他们在课后时间自己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能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下功夫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

其二,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授课方式。在遵循教材、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在实现“原理”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应当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可以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条件灵活发挥,创新授课方式。任课教师应当开动脑筋,采取讲授、讨论、研读、报告、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例如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讲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细致研读,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大学生主动将“原理”课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其三,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积极使用新的授课媒介。任课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通过新媒体的创新使用,改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艰深枯燥的刻板印象,使得“原理”课的课堂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探讨变得轻松活泼。例如,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视频、音频资料库的建设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加强网络教学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社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多渠道助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学习。总而言之,要通过新媒介的创新使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传统的书籍课本中走出来,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进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其四,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任课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或小论文作为期中作业来引导大学生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学习,考查大学生“原理”课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互结合的学习情况。

三、大学生课外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掌握的一些方法

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在课后时间自主完成“原理”课课堂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合任务。大学生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掌握一些方法。

一要精心研读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基本原理,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认真真地研究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反复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文风朴实,但由于时代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转换等因素,有些著作并不容易读懂,需要读者下功夫攻坚克难。

二要把学习原著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以特殊的形式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使其自身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学习经典著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动脑筋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四要把原著学习与提升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理论思维是我们把握复杂的生活世界所必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锻炼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4]。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是对时代主题和人类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成果,也是运用理论思维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既深邃又科学的人类思维图示,我们学习原著既要专注于其中的知识,更要自觉地增强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思维能力,领会经典作家研究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维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学习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也要领会经典作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要把提升个人境界与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以理论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崇高价值追求,它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己任,一句话,它既是科学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以及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我们要努力学习原著中深刻的思想,同时也要自觉地感受无产阶级理论家崇高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李章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001).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1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2

Keywords:The subjec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tudying objectives Subject status Studying methods

作者简介:郭文慧,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早就存在,然而它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近几年的事。在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由一门课程上升为一门学科。虽然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较为熟悉,但对它作为一门学科却不是很了解:不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研究该学科的方法。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结合众多学者深刻见解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教授在“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一文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 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这一学科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 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

国务院颁布的的相关文件曾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作出过介绍。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学科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一级学科。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轨迹和发展历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它又是其它几个二级学科发展的前提,其它几个二级学科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发展形态及运用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整体性研究法。以前总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求把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抽象出“一以贯之”的理论,进而给人们以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逻辑上具有严整性。

第二,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如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研究理论本身是研究该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亦不能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结合的实际主要是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在以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学习动力会更强大、学习方法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2] 列宁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0

[3] 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3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