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论文实用13篇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1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2

1.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直截了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客观演示模式,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逐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

2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美术教学发展进步

2.1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操作让美术教师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主导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有层次、有内涵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努力完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整合美术信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益。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关的审美体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演示和最真实的视觉享受,比如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连接在一起,把曾经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转化为生动、形象,集趣味性、功能性、演示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术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地域格局,在绘画的艺术长廊中自由飞翔,更好地实现优化美术教学的功能。

2.2充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主动探索、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美术信息最直接的交换、思考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差异的映衬下,思维变得更加顺畅、灵活、独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对学习美术内容、掌握美术知识、拥有美术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最富吸引力的图形材料,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为他们创造最强的视觉冲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主导权演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过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影子。在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3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4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5

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教学相互结合,理论上非常一致看法是要整合出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电子商务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有自身特点,应该能够向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都开始进行探索。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中,要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得两者之间相互交叉学习。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进行深层次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相互结合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认识信息技术知识,比如对于物理化学课程学习;第二,应用信息技术,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个别辅助教学管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三就是开发信息技术,要求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同时,还要对于课程进行改革,比如可以利用传统模式,粉笔,黑板和电视等方式进行教学;第四要融合信息技术,对于整个教学技术阶段要进行全面改革。

3对于信息技术和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深入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模式,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备课,上课,练习等很多方式,信息技术作为电子商务教学重要工具,可以在学生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非常好服务,电子商务课程要充分加强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如何更好将信息技术和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相互结合,具体方式有那些。第一,对于基础教学实现群体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一个有机共同体,在现实社会中,商务活动实质流是指的是通过团队学习,建立一个共同体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化平台进行相互学习。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观点看法,不仅可以相互促进,同时还可以加强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充分利用学院网络进行相互学习,加强相互之间思想碰撞,极大促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建立起鼓励机制,推选出此近期非常好的创新主体进行学习,正确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比如大学生常用网络工具,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新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同时可以提出新的视角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促使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还可以进行主体论坛学习,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共同体,注册一个帐号或者一个信息,然后进行及时回复,还可以上传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很多方式,遇到问题还可以想共同学习帐号进行及时求助,这些都是可以很好提高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以说在高校建立校园网络并建立主体论坛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共同学习,也可以使得很多教师加入进来,把自己课程想大家尽享相互分享,还可以进行异地授课活动等等很多方式,都是可以把信息及时很好应用到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同时在教学课程中,最重要方式就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重要方式。所以说把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一项教学模式体验。随着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电子商务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进步,尽管网络使得电子商务发展遭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不论是从什么角度上说,电子商务都是稳步向前不断发展之中,也不断被应用到生活中各个领域建设中。对于无需双方会面就是进行相互交易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已经是现代社会消费者和生产者都竭力进行推广和应用的交易渠道,对于目前发展模式来讲,高校电子商务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一步一步进行培养和学习,这就需要更多人力和物力付出。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6

2.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有时候教材中会涉及许多图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去教室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说,带着大量的图片、模型进行教学不仅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会遗漏某些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坐的比较靠后的学生可能根本就看不清图片、模型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可能在观察图片、模型之后,还是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一点,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将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图片通过PPT进行播放,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

3.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在科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难免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使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会降低原本的教学效果,对此,科学教师应注意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加紧凑、更加生动。

4.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注意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为学生创造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知识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查找网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而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自主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5.注意创设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完全没有课堂情境这一说,因为科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以及课本等三个元素,学生要获取科学知识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教师也没有任何途径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昆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昆虫的叫声组成的音乐,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昆虫相关的图片、影像,使学生对各种昆虫的印象更为深刻。

6.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对照着课本进行讲解,在进行知识的延伸时,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模型,除此之外,所使用的道具也只有粉笔和黑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有些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对教学信息进行扩充,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仍以《昆虫》一课为例,教师利用电脑为学生设计简单游戏“送昆虫回家”,让学生为相应的昆虫找到自己的家。设计这种游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无形中强化学生有关昆虫种类的记忆。

7.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

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背景知识在所有课程中是最丰富的,对于教师的科学修养要求较高,需要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环境下,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的今天,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利用方面快捷的网络技术,不断汲取最新最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教学。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7

2信息管理环节上我们提高安全策略的思路探讨

2.1非网络构架下的解决问题思路构建首先就是我们应该从系统的基础看起,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的进行防护。其次,我们尽量不要针对原有的内部网络进行大规模的修补,要对原有网络自身固有特点进行保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尽量减少由于再修复所产生的二次漏洞。第三,系统应该便于操作和维护,同时自动化管理的思路也要保持住。这样可以大量降低人工操作消耗的精力成本。另外多余的附加动作也要尽可能的减少,避免“做多错多”的情况发生,降低误操作几率。第四,在使用系统的时候要选用安全性能比较高的系统实施操作,避免由于基础选择失误导致的漏洞入侵。

2.2网络安全自身的安全策略构建首先是对计算机的网络管理要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如果想要保护计算机的信息不受外部力量进行盗窃和损毁,就要从网络管理的最开头进行行动,对计算机上的访问者身份进行核实,对计算机的管理者身份进行确定,同时对计算机相关的网络制度进行明确的完善。在上网之前进行身份的确认,在上网结束之后,对使用信息进行检查和核实,对可能存在网络危害的信息也要进行删除。对于那些已经确定对网络安全造成损害的信息就要进行及时的上报,管理人员则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其次是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和完善,对计算机信息自身的防卫意识进行增强。首先要对相应的文件保密等级进行确定,计算机的使用人员不能把机密文件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传递或者转存,在自身保护好信息安全的前提之下要养成良好的信息保护思路。在进行机密信息使用的情况下要首先检查当前网络的安全情况,确保当前没有木马和漏洞的情况下进行机密文件的使用。在对这些信息的操作过程当中,要对操作的环境进行保护和净化,对和操作无关的网络窗口或者软件进行关闭处理,并启用安全可靠的杀毒软件进行处理。在信息传送处理完毕之后,要针对病毒进行一次彻底的查杀。在确定环境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储存处理了。第三点,要对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各类杀毒辅助措施什么的都是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真正的源头还是要在于制度的严密。要想对计算机信息的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就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建立严密化和体制化,对计算机的安全防范系统进行完善和规范处理,防止非许可用户对系统的非法操作和进入,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问题是,计算机的外部输入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线输出输入的部分要进行保护,对计算机的整体运行环境状态和计算机运行的条件进行定期的整理和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进行有效的解决,确保计算机的数据库安全问题及时处理。计算机的电磁泄露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内部信息的安全防护问题,对网络信息进行高等级的加密技术实践,对资料也要进行高端的保密处理思路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计算机信息高效运行的同时对网络安全管理进行提升。第四点,要对计算机运行系统进行合理和安全的设计。计算机的高效安全性的具象化表现就是一个安全的系统。如果对计算机的运行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善,确保计算机自身的科学性和保密性,通过非单一分段的处理方式进行信息的高效处理,同时通过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的方式进行局域网的控制和安全防范。对计算机的防火墙建设进行增强,权限控制的方面也要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整体的安全。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8

一、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关系的研究意义

20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创新涌现[1]。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1969年互联网诞生至今,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因此,更多的人也习惯把当今世界称之为“信息化时代”。

科学的进步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的进步造就了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同时也开创了文化产品的工业化复制生产。虽然文化产业(早期称文化工业)因其大量的机械复制和破坏了艺术的唯一性,在其发展的初期遭到了大量的质疑(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与文化的交互式促进,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增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其中,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电视、网络动漫、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络新媒体等在内的网络文化产业,更是以其巨大的产值回报和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因其产品内容意识形态性强,传播不受时空和人数限制,因此许多国家都早已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考虑。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在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并非单向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因此,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的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界定

在分析两者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晰两者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只有通过对两者内容的掌握,才有可能从中分析得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内容

信息技术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送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2];“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操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以及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的相关工具及物质设备”[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表示、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4];“自然技术是硬技术,社会技术是软技术……如果说硬技术是指生产力的话,那么软技术就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新的广义技术的概念应该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5]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指一切涉及信息的生产、收集、存储、处理、流通和应用的技术、相关方法、制度和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和物质设备等。

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软、硬”分类标准,从“软”、“硬”两方面介绍。硬技术范围内主要包括:计算机类硬件及其设备制造技术、通信类硬件及其设备制造技术、电了与半导体类及其设备制造技术、科学仪器类及其设备制造技术和其他信息设备制造技术。软技术主要有:各种软件技术,各种信息服务技术,各种解决方案、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服务技术。

(二)网络文化产业内涵与特点

网络文化产业是指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内容的生产、创造和传播的产业。目前的网络文化产业主要涉及: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电视、网络动漫、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络新媒体等。网络文化产业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比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其二,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比如,网络游戏、移动短信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是指文化内容的创造、生产和商业化,它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6]。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高速宽带和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所以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各类型的文化都可以被吸收进来,并经由网络的加工重组为新的文化;它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不仅包括了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还包括通信业、信息内容业等;网络文化产业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在网络文化产业中,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工具具有虚拟性,而文化的立足点又是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因而又具有现实性;网络文化产业具有数字化与技术化特征,网络技术和数字化的信息储存与传递方式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根据上文的简要概述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也可以预见到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信息技术给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平台,没有技术的发展,基于技术而产生的创意也就无从实现。另一方面,根据网络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文化效益来看,它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一)信息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影响: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1.历史维度:信息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影响首先源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各个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既有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人类信息技术的演进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000―50000年前;第二阶段是文字的创造,出现在约公元前3500年。前两个阶段由于文明仅限于口头表达和少量的简单文字记录,文化概念尚弱。第三个阶段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约公元1040年,中国开始实用自活字印刷技术(欧洲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为便利,这时期图书市场和后期报纸的出现与发展较有代表性,他们属于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早期文化产业代表。第四阶段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这一时期,在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随着视听媒介的产生,大众传媒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和产品不断涌现,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出现。当然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形式也因技术的发展而取得了新的发展模式,如音乐剧、舞台表演等文化产品开始电视转播,报刊业出现读报类电视节目等等。第五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进入这一时期以来,我们所要谈的网络文化产业才真正出现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出人预料的速度发展起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新媒体等一大批新兴文化产业依靠新技术迅猛发展,在传播着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产业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并注入产品新的内容。以上面所举的报刊为例,这一时期继推出读报类电视节目之后,报社、期刊社又纷纷推出电子报刊以拓展业务并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此同时,电子印刷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费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

进入第五阶段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线,又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战略系统阶段和网络时代。相对于上文提到的五个大阶段,这四个子阶段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强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置于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则反映在:技术的层层演进和应用方向的大众化趋势优化了产业平台、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产品市场,进而促进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融合与进步,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也被不断塑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

2.技术维度:现代信息技术为网络文化产业搭建技术平台、提供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产业发展平台;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更清晰地论述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分别谈起。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网络文化产业提供更为有利的产业发展平台(但同时这种开放共享式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负面影响)。在讨论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时已经说明:网络文化产业是指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内容的生产、创造和传播的产业。因此平台的提供也就成为网络文化产业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这个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得益于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以网络视频为例,网上视频播放方式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传统的播放方式是非实时的,即首先把视频文件从网上下载下来,然后用相应的播放软件在计算机上播放。而流式媒体技术(StreamingMedia)的出现使网络视频可以实时地播放。流媒体的应用是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为网络视频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网上新闻等[7]。再比如,现在的会展业依靠3D技术做网上会展。这种会展模式基于超大规模三维虚拟现实网络平台,搭建与现实相同的WEB虚拟展会。 “3D会展”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通过表现形式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使参展方在更好的展示自己产品品牌优势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互动、高信息量、线上线下互通、方便快捷等要求。3D技术在会展业的应用为现代会展延续推广宣传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示平台,基于3D技术的“3D会展”不仅是现代展会形式的一个新突破,也成为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然而,不论是网络视频还是“3D会展”,技术所提供的是更为开放的共享式平台,由于更多人的介入,在网络视频和“3D会展”的发展过程中,诸如信息泛滥、知识产权被侵犯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长期以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只好不断提高技术的水平,以增补控制机制。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单纯的用技术控制技术只会导致恶性循环:“为了对付新的信息,就需要增补控制机制。但新的控制机制本身就是技术,它们反过来增加信息的供应量。当信息量的供应量无法控制时,个人的心宁神静和社会生活的宗旨就必然普遍崩溃而失去防卫。”[8]因而,为了弥补技术的不足,就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提高大众的信息辨识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此外,立法部门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法律和管理办法,共同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产权维护。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产业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创意的实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对于以内容产业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来说,产品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不仅需要创意者的奇思妙想,还需要技术给予支持。有时候,甚至是新技术的出现激发了创意者的灵感。以电子杂志为例,3D和flash等技术的发展使电子杂志不仅可以做出生动的翻页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子杂志达到各种绚丽的动态效果。这种前所未有的动态杂志再通过多媒体技术配以适当的声音效果,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需求,也是一份视觉、听觉盛宴。再如,在网络音乐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提高了网络音乐的制作效率和品质。约翰・帕夫利克(美)就在他的《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一书中提到:“以前,要录制音乐就需要把艺术家和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如今的数码和网络技术则改变了这一规律。现在,无论艺术家在美国的任何地方甚至是国外,都可以进行中心统一控制的音乐录制。”[9]又如,3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2009年上映,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就凭借绚丽的3D画面十足震撼了观众的眼球。此外,由卡梅隆监制的全平台同名游戏《阿凡达(James Camerons Avatar: The Game)》也于2009年12月1日推出,游戏类型为TPS(第三人称科幻称射击动作游戏),支持3D显示器。《阿凡达》无疑是一个利用技术实现内容创新的范例。继《阿凡达》之后,2010年南非世界杯大有将3D热进行到底之势,在世界杯历史上首次支持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比赛进行3D直播。球迷们只要买一张电影票到电影院就可以看到身临其境的足球比赛。随着3D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将以3D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网络视频的品质和内容将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和充实。

图1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不管是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形态(如,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还是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产生的新组合(如,“3D会展”、电子杂志等),信息技术不仅为它们的发展搭建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其产品内容的开发和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产业维度: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网络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一方面,信息技术是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发展促使着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网络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的技术结构,并使一些新兴行业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使传统行业加速了改造或衰退的过程,从而推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开发,消费品升级换代,进而不断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使新的需求成为新行业部门成长的动力,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由于各产业部门生产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均等,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从而影响比较生产率的差异,而产业结构的转换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速率的差异。因此,信息技术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结构的变动。以三网融合为例,在技术上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物理合一,必会有效地促进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从而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三网融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升级,还有助于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在调整和优化网络文化产业结构方面,三网融合无疑会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关于竞争力,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根据这一理论,信息技术对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要素,为网络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创制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使网络文化产业以差异化产品高效地服务于日益挑剔的消费群体。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而成本、价格不断下降。这就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出现,从而刺激了需求。例如,电子出版业将创作和销售融为一体,不但推出更为理想的产品和便捷高效的服务,还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第三,信息技术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电信产业等网络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网络文化产品的市场流通提供了先进载体,并使网媒、光媒、电媒、纸媒四类创意行业部分融合,从而实现了网络文化产品大容量、融合性、即时性、互动性的流通和传播。

第四,信息技术使网络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才、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优化了企业结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利于国家和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此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加速了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竞争,促进了优胜劣汰。

(二)网络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反作用:带动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更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两者的关系并不停留在此。网络文化产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辩证地分析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互动发展。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更新指明方向。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以创新制胜的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给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而新产品的出现又不断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受利益的驱使,这种新需求的出现势必鼓励着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推出新花样。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过程的周期正不断缩短。特别是网络进入web2.0时代以后,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这就决定了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并不像在传统产业中一样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恰恰相反,在网络文化产业中通常是先有需求,再有产业规划,随之而来的才是技术的跟进。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先被需要而后才升级更新的。① 比如,网络游戏业的出现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游戏产品,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产品的增多,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游戏的视觉效果和操作方式都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正是这种需求的提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3D等技术的进步。又如网络广告业的发展,当网络广告铺天盖地的时候,传统的静态文字图片广告已经不能满足广告商的需求,这也就促使网络广告公司发展新技术,提供新的广告投放形式。以好耶广告公司为例,它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创新技术,研发了国内首个应用于网络广告管理及检测的系统软件AdForward,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推出了Smart系列产品。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产业就像一个路标,指引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2.网络文化产业促使信息技术自身价值的实现。一项新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上。不管在内容制作上还是在传播的平台上,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产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就中国而言,《2006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测算报告》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 1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7.1%,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速6.8个百分点。此外,2006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10]。就网络文化产业而言,据统计,2001年中国网络市场的规模为3 000万元,2004年达到了36亿元,短短几年市场规模膨胀了100多倍,预计200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5.4亿元,2006年将达到83.4亿元,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拉动[11]。

在网络文化产业如此大好的发展前景下,信息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的依赖程度也渐渐增大。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必须通过产业上的运用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换句话说,为网络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也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内在动因之一。

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不管从历史的角度、技术的角度还是产业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无疑拓展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交流的增强、网络文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繁更加强了网络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升级更新的带动作用。为了可以更加明晰两者的关系,我们引入消费环节,那么两者的关系就可以表述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更新促使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新进而为消费提供了新产品,通过消费大众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受利益驱使,新需求的产生激励了信息技术的升级更新和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而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需要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产业是互动发展的关系。

图2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在增加经济产值、弘扬本国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影响不可小觑。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产业也带动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和更新,而新的技术又反过来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鉴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性,要更好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就必须科学的分析网络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王光文.创意产业中的信息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7).

[2]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3]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7.

[4]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2.

[5]徐寿波.技术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7-8.

[6]邱爱梅.网络文化产业的营销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7]温健,吴芸.网络视频技术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8][美]波斯曼(Postman,N.).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72.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9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四、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10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11

毕业设计是一项“教学时间长、知识综合性强、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环节,包括:题目申报,题目审核、师生互选、任务下达、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不同的管理要素、管理流程和工作重点,这些都增加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师生互选环阶段的学生选题为例,可供每个学生选择的毕设题目平均为160个左右,3000个学生要完成自己的选题,就会产生480000种不同的组合。如果不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就很难提高学生选题的效率,也很难保证学生选题的公平性。因此,在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选题审批制度,提高选题工作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教学效果。有的选题范围太宽,学生只能泛泛而谈;有的题目太窄,以致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有的选题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搞原专业的设计题目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通过。为了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选题的原则应为:①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研究内容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内容;②题目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与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等任务相结合的实际题目,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选着对方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可少量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自拟题目。

指导教师确定选题内容后,将题目相关信息申报至信息管理系统,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批准通过后,才能供学生选择,对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及时反馈专家意见,要求修改或更换,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毕业生可以在选题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题目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不清楚的地方可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在选题阶段,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询学生历年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适合题目的毕业生,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选择。

三、建立开题论证制度,科学评审工作任务

开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的起点,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坚持开展开题报告评审论证制度,设计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按照项目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任务和要求、主要设计思路、成果与形式等。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小组分级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开题报告审核制度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题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法,为优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监控督导

1.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学生任务落实情况。题目选定后,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了任务书,督促学生按时填写网络周志。学生根据任务书认真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度,编制完善开题报告,并接受指导教师及学院审查。

2.中期着重检查教风、学风和工作进度。校、院两级集中抽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教师指导进程和学生出勤及周志填写等情况。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进度迟缓的学生进行了督促。各学院分别召开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情况,查找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学督导组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进度和质量等。

3.后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给出成绩后,经加权得出综合成绩。目前采取的比例是30%、20%、50%。各单位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小组,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专业构成,一般3~5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做组长,成员在年龄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发挥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五、落实学生诚信机制,实行“二次答辩”制度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测及检测结果处理办法》。

在答辩前期,对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0%的学生进行检测。针对第一次检测没通过的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修改后予以复测。复测合格可申请答辩。凡被抽到但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者、或复查仍达不到合格标准者,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答辩结束后,对推优及申报参赛的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全部。

为进一步跟踪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完成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成果,学校建立二次答辩制度。所有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辩资格或6月(第一批)答辩不及格者,各学院可在7月组织完成第二批答辩。第二批答辩学生的论文必须达到合格标准且全部,否则无资格参加答辩。未通过者,只能延长学业,参加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选题质量、开题任务、专项检查、过程控制等环节综合考虑,形成校院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闭合体系。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12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建构中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

我们将创新性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 自主探索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原则:(1)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特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Intranet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研制、已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 初中地理电子教材” ,经过重组制成MCAI软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

过程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B:演示电子教材软件,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过程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

,分析,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相机指导。过程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师演示“电子教材”MCAI,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E: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A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点拨迁移,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课程结束。

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一、 互动协作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含义 : 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基本步骤:(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基本特点:(1)合作下的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竞争中的合作。培养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

(二)实例:网络学习,制作网站。

网络信息技术论文篇13

人们在网络建设中做好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以后,就可以用信息技术软件实现信息化的沟通。然而,人们在信息化的时候,不仅要沟通信息,还要存储、管理、共享信息,为此,人们需要让数据库也具有信息化的功能。依然以医院的信息化的网络建设为例,医院在运营的时候要输入地图、表格、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其它数据等,医院需以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进医院中心控制系统,由医院中心控制系统指挥数据库软件处理,然后医院中心控制系统需将处理的数据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传输出来,信息的输出端需接受信息报告、地图、统计数据、输入模型、其它数据模型等。由此可见,医院要以信息化的方式传输数据信息,就要安装一套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这套软件要据有数据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功能。在做好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之后,还需要做好数据信息化的工作,这种方式能使人们以网络信息化的方式处理数据信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