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实用13篇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1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是地震多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其中,地震造成的损伤主要来自工程震害及其次生灾害。因此,在地震灾害的防御中,减少土木工程震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抗震设防的核心任务。

面对多发的地震灾害,在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确保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作为建设行业广泛应用的核心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50010-2010)于2010年12月重新修订和颁布,随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砌体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程在材料、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等方面加强了抗震设防要求,特别是加强了房屋抗震措施的要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是今后土木工程建设中十分关心并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施工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建筑结构实施的主体之一,也必将是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责任者之一。并且,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不断普及,典型结构体系抗震措施和构造要求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质量更加密切。因此,工程抗震知识应用和实践,工程抗震法规、标准有效执行的能力,应是其专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建筑结构抗震》(以下简称抗震课程)作为以上目标的重要落实载体,应系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密切联系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大改革,有效实施。

抗震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抗震课程的设置现状 工程抗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就知识体系而言,涉及数学、结构动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就实践性而言,涉及结构设计、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结构抗震知识的落实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

1.在建筑结构课程中落实。较多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不独立设置抗震课程,仅将其整合后作为职业基础课——《建筑结构》课程的一个章节或者单元。《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从结构构件入手,而结构抗震应从结构体系入手。因此,作为整合后的内容,从“构件”到“结构体系”的跳跃性过大,没有合适的衔接。而且,随着高层结构体系的发展,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体系逐渐成为主导的结构体系。受学时、内容的限制(抗震部分的教学内容仅占整个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的3%~5%),且没有针对性的结构体系层面的基本实践模块的支撑,使得学生对典型的高层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偏弱。

2.独立设置课程。部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在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是依据本科教材,仅在内容上采取选讲或删减的方法。但本科教学是以“结构抗震合理设计”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主要是抗震结构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理论推导等,针对的是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理论课程,面向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的本科层次学生,缺乏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抗震课程的地位 抗震课程应依据不同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的要求,结合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宜独立设置为一门专业能力课程,并在《建筑结构》课程之后设置。通过专项实践模块的支撑,来强化各个典型结构体系抗震设防核心抗震措施及相关的标准执行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专业综合能力土建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校审核查能力,及施工实务能力中的质量控制能力、高层结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等奠定基础。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但是高等性一定是建立在职业性的基础上才有价值。因此,抗震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肢解或者整合。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岗位人员的工程抗震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调研(调研涉及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及项目经理),得到反馈,由于抗震知识或者应用能力的缺失,在工程实践中凸显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抗震基本知识不成体系,抗震专业术语概念模糊,不理解抗震术语与施工的相关性,与设计人员交流时存在障碍,对相关规范的应用没有针对性;(2)对抗震措施要求的施工工序理解缺乏基本的抗震理论基础;(3)施工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缺乏抗震思维的理解,随着高层结构的发展,对较复杂抗震构造要求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受到限制。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课程的目标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根据上述分析和调研,确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抗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

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在上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下,将高职抗震课程构建为抗震基础知识、工程震害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包含五个模块。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除第一模块外,从第二模块起,不同于《建筑结构课程》构件的概念,是从结构体系入手,以常见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在混凝土结构中以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几个主导的高层结构体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各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如下页表2所示。

抗震课程各教学模块的实施

基础性知识模块 第一、第二模块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学生的抗震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注重与本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联系,理解与施工相关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如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抗震等级、场地类别等;第二模块是对结构“定性”的抗震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使学生理解影响结构抗震设防的各因素,涉及场地条件、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房屋刚度、施工质量、施工的工序要求、材料的强度等级等。

工程震害模块 第三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案例教学。震害反馈是抗震设防中一个重要依据。大部分抗震构造措施是针对震害反馈的薄弱部位,对结构采取加强措施。在教学中通过震害照片、震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并通过震害分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

实践教学模块 第四模块、第五模块是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也是本课程的核心。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实施中实现“做中学”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体作用。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设计,笔者认为,建筑类课程在实施中,既可以有“大项目”概念,即综合实训,也可在课程内部结合课程特点有“小项目”概念,即通过合适的项目设计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按照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设计的“循环式”原理(如图2所示)设计教学项目。从砌体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入手,逐渐递进到较复杂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每个项目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的识读,均分解为4个基本任务,通过循环递进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达到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在《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认识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要切实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才能达到更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将其精细化,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亚勇,王吉河.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J].建筑结构,2008,38(7):l-6.

[2]叶列平,曲哲.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教训[C].陈肇元,钱家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8:539-550.

[3]严权,王权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26(9):15-17.

[4]唐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5]丰定国,王社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11):1.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2

(三)加强科技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及组织实施职责,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职责,推进全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增强全民抗震设防意识及能力。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全区有关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负责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论证、立项和管理工作;负责科技经费预决算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拟订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负责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推进全区科技人才创业工作。

(四)加强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组织实施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农村科技示范园、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下乡工作。

(五)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区内科技成果的征集、登记、评审、奖励工作;组织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区内技术市场、科技和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全区科技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六)负责全区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科技宣传培训、科技信息、科技统计、科技保密和学术交流、论证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活跃学术思想,推广先进技术。

(七)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市有关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全区地震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八)做好地震宏观监测预报、地震行政执法、抗震设防及地震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九)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科学技术局(区科学技术协会)内设2个行政科室:

(一)综合科

负责机关行政事务,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机要、档案、保密、、计划生育等工作;负责机关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等工作;负责机关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及工、青、妇工作;负责机关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负责编制区级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科技经费的预、决算;制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全区各项科技经费;负责组织专家对区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进行评审工作;负责组织迎接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及市科技局综合目标考核;开展区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

负责研究编制实施全区中、长期科学事业发展规划及重点科技领域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规划;负责编制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编制并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各级各类计划项目收集整理,安排前期考察,提出立项意见,经局务会议通过后上报(区级计划需经专家组评审);承担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前期论证评估、申报评审、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中的事务性工作;负责全区科技成果的征集、奖励工作;组织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的申报工作;组织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调指导区内技术市场、科技和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协调指导全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新办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初审工作,归口管理民营科技企业,指导全区科技第三产业的发展;负责全区农村科技工作,重点开展农村科技示范村、示范园、示范户的培育与管理工作;

(二)科普办公室(挂区地震管理办公室牌子)

负责组织、安排、管理全区科技培训工作,开展科技宣传工作,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负责管理基层学(协)会、研究会,指导企事业单位科协工作;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促进民间科技、学术交流,友好交往,推进科技和经济协作;负责开展全民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负责表彰科技工作者,举荐人才,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要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地震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及有关规定;编制实施本地区地震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协助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建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及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依法保护和归口管理本地区的地方地震监测台网,实现资源共享;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地区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检查应急准备工作,参与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现场协调、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评估工作;开展震情灾情速报工作;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和培训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负责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抗震设防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负责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四、西安市雁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要职责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3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和制作、雕塑设计和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和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喜好。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和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4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雕塑设计与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关于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5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职共开设45个专业,绝大多数是工业类专业,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长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技术、矿山机电、矿山测量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机车、铁道供电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电子设备、航管雷达、发动机维修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公路与桥梁专业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职所开设的专业依然承袭了这一特点,如湖北省轻工业学校的啤酒酿造专业,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皮革制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成都水利发电学校的水电站机电运行专业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__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雕塑设计与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关于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__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6

一、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1.“双元制”的优点

“双元制”是德国广泛实施的职业教育模式,现在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和对口企业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发挥教师和技师两方作用,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对口培养技能型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政府主持,以行业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

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该专业或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知有关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持有毕业证和多个技能证书。

2.“双元制”实施方案

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联合设计适合企业相关专业或岗位需要的培养计划,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实施教学和培养。

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学校进行,发挥学校教学设施完善以及教师理论修养高、教学经验丰富、育人方法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专业基础素养、基本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健康的身心、终身学习的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行为规范。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企业进行,发挥企业工作环境好以及技师实践经验丰富、熟知行业或岗位标准、掌握工作流程、熟练使用工具和设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设计培养计划应该遵守如下理念: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突出“实验”“实践”和顶岗锻炼的作用;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技能培养和提高是核心。

“教”的主体是导师(教师、技师或工程师),导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精心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技能项目任务,在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学中做。“做”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工”的主体是企业,就是通过企业实践或顶岗锻炼,把具体工作和典型工艺引入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无缝对接,以此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做到学校“课堂”“车间化”、企业“车间”“课堂化”,真正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3.“双元制”实施的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现实生活的过程”。石油物探学校以“德能兼修,知行并举”为校训,采用“双元制”模式对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进行了大胆改革,充分利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仪器中心、测量中心、震源中心和新兴物探处等单位技师(工程师)多、设备和技术先进、标准和流程规范、管理和服务人性化等企业优势,实现了教、学、做、工的一体化,培养了大批适应物探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优秀人才,被誉为“物探小黄埔”。

2012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101名,当年有101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01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81名,当年有176名就业,就业率为97%。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14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5%。

2013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73名,当年有73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73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11名,当年有107名就业,就业率为96%。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80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75%。

二、任务引领,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1.任务引领,实现培养目标

如何开发课程体系,达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呢?那就是把某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分为几个“项目”或“任务”,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或完成“任务”,设计必需、够用的公共课程,设计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实施,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核心课程,进而具备职业能力。

2.开发核心课程

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方面技能,学校将该专业三方面技能作为三个“项目”或“任务”,本着“任务引领”和“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量化”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

(1)公共基础课。内容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言行举止的规范、身心的健康、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核心课程。任务一,即地震数据采集模块,核心课程有电工/电子和数字电路、石油地质、地震勘探原理、采集仪器、物探装备等;任务二,即地震数据处理模块,核心课程有地震勘探原理、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数字处理技术、GeoEast数字处理软件等;任务三,即地震资料解释模块,核心课程有石油地质、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绘图仪使用等。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除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外,还应该以通俗、实用、先进为原则,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经过教师和技师的教学、指导、辅导和演示,通过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企业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渗透到课程之中,既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要兼顾技术的先进性。聘请企业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技师或工程师承担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指导任务,并参与课程评价和学生考核。

为了满足“任务引领”的需要,石油物探学校结合石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自行编写了计算机、勘探专业英语、地震勘探仪器、石油地质学和物探装备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以教学“任务”作为教材的章节,并且遵循了五个编写原则:任务驱动引领的原则、通俗实用的原则、“四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原则、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和再学习的原则。

3.实施教学计划

石油物探学校除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施教学外,各专业都建设有现代化模拟实训室或实训场地,并做到其环境布置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相对接。管理标准和制度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管理标准、制度一致,学生服装与企业员工服装一致。

“任务(项目)引领”实训法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石油物探学校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做到了符合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职业任职资格要求,分段实施教学并达标。专业教师或技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技能达标情况都要严格测评,并量化评分,按照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记入学生学习评价的电子档案。测评不合格的学生通过再学习和再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并达到要求。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测量专业的优秀学生还可参加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举办的操作技术工人技能鉴定。

三、以“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石油物探学校以师风建设为基础,以企业优势为依托,以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校级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1.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石油物探学校在教育能力提升工程中采取了“两进两出”制度。“两进”就是教师进企业、技师进学校。学校有计划地安排部分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还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职业指导名师、德育和心理健康导师进学校开展讲座,培训辅导专业教师、班主任。学校采用“聘书”的形式,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或辅导实践操作。“两出”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培训。

2.实施校级名师培养工程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直接发挥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只有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石油物探学校从职业理想、职教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要素着手,指导、培养教师成才,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升华,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的自觉意识,使得教师把终身学习当成一种生存理念,自觉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成为学生做人的典范、做事的楷模、知识的宝库和成功的

灯塔。

学校出台了《教师在职参加研究生学习的规定》等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外派学习、参加企业实践和师带徒等方式学习和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比赛、竞赛和观摩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到2014年年底,学校将为每个专业培养2~3名学科带头人、5~8名骨干教师。

3.实施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通过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学校加大了对步入工作不久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力争使之在三年内通过“五关”,即师德养成关、教学技能关、信息技术关、教育管理关和科研教研关。同时,让青年教师参加六项培训,即师德师风培训、德育工作培训、心理教育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教研能力培训和职业指导培训。

4.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科研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每周四下午是教研时间,每个教研组通过会议、观摩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学校有计划地参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科研项目,目前参与的有石油物探学校学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学生实训档案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课件管理系统等三个。学校还有计划地结合教学编写校本教材,近三年开发或编写了30余本教材,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石油专业急需的专业教材短缺的问题。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论坛、交流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教科研能力。近两年,学校累计参加了部级比赛6次、省级比赛22次,有7名老师获得了部级奖励,有22名教师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学校还结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技能鉴定工作情况,积极编写教材、讲义或标准,先后编写教材68部、讲义120余个、多媒体演示课件7个、标准

106个。

“四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活跃在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或实训基地,卓有成效地开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7

2、强化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开展民主生活会,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经集体研究决定,发挥党组整体功能。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在职党员座谈会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四措并举”春季干部培训、“勤廉双优年”和“三进三解三推动”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三十条规定》等文件,收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谈话,反对“”问题,强化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观。

4、以党员先进性为关键点,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以“三进三解三推动”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尽职责”、“百名干部帮百企”和与新发镇官桥村联合开展党组织共建等活动,俯下身、沉下去,深入群众、企业中帮困解难。

(二)围绕中心抓党建,促进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1、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主抓高新技术产业和项目申报工作。与合工大等高校积极沟通产学研合作事宜,并就合工大博士帮扶企业计划达成共识。目前,我县已有部分企业与合工大博士签订了帮扶协议。今年以来,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企复审通过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5个;成功申报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项目1个、部级中小型创新基金项目2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项目1个;3项省级科技成果通过省科技厅鉴定,3项产品被列入2014年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并成功申报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县。

2、积极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考核申报工作,提升专利工作水平。在我局的牵头组织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并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今年1-10月份,共申报专利593件(同比增长178%),其中发明专利156件。共授权专利268件(同比增长43%),其中发明专利10件。预计全年授权专利将达到280件。

3、强化体制建设,促进科技工作不断完善。一是出台《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县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方案》、《县博士帮扶企业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县科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召开全县科技创新大会,表彰奖励优秀科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专利),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4、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切实做好并联审批工作。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做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核定工作,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监管,进一步做好并联审批服务工作。截止11月份,共受理办结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核定57件,并联审批件4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14年度我局党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党建工作同业务工作结合亟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三、2015年工作安排

(一)服务中心工作不放松。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要求,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推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认定管理工作,狠抓发明专利申请,保持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稳步增长,实现较上年度增长50%以上。2014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5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8个,授权专利300件以上。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8

(二)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复核的监督管理。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相关工作。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监督事业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地震趋势和短临预报意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市内典型地震遗址、遗迹。

(四)管理全市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审批、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以地震动参数(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要求,依法监督检查全市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承担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参与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六)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组建和培训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会同有关部门防范地震次生灾害。

(八)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地震局设3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参与地震应急有关工作。

(二)监测预报科

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拟订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提出全市地震趋势预测意见,确定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意见;制定、落实年度地震短临跟踪工作实施方案;负责震情短临跟踪工作;负责震情分析研究、震情会商、宏微观前兆异常落实、地震现场考察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趋势预测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各项专题调研;负责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工作;负责防震减灾知识社会咨询,平息地震谣传工作;组织实施全市地震台网数字化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负责地方地震台站、群测点的业务技术和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市属地震台站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防震减灾科技成果的申报管理工作;负责地震监测资料的管理工作;指导地震学会工作。

(三)震灾防御科

负责拟订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地震应急工作;拟订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承担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研究工作;负责组织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和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负责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备案管理工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审查认证和任务登记;参与重要工程抗震设计的会审,组织对已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地震动参数复核,指导和监督重要工程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负责地震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数据库;负责地震应急与地震现场工作的组织实施、灾情速报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并参与制定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负责管理地震小区划成果的应用,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审查工作;负责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和工程爆破备案工作;组织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承担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组建、推广工作;负责防震减灾宣传报道的审核工作。

四、人员编制

市地震局机关事业编制1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五、其他事项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9

2014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圆满完成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科技活动。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等任务。工作亮点如下:

一、将科技创新理念融于本职工作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2014年,由科研处主办,由图书信息中心、院团委、保卫处协办,13系2部共同参与,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2014年科技活动在德阳和成都两个校区成功举办。为了丰富全院同学的学习生活,本次科技活动周分为科研成果展,科研学术报告会和科研表彰大会三个活动内容。首先是科研成果展,对于成果的展示地点我们选在了学院人流量最大的图书馆举行,并且在固定时段会有项目人员对参观同学进行答疑。接着是我们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科研学术报告会。参与本次报告会的有校外专家、院团委相关老师和2014年度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就和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学生,会间学生代表对本年度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汇报,到场的专家及学院老师对本年度科研成果给与点评。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作《Magic北斗双模笔记本防盗及追踪芯片研发》已获第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组一等奖,“一种带相机架功能的登山杖”获德阳市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一等奖。此外,“太阳能储能式保暖鞋”、“可调型床上书桌”、“蓝眼睛导航系统”等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充分展示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对科研成果的无限创意。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学院科研处老师专诚为同学们举办了项目申报技巧”、“数据库”等培训讲座。

二、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结合自身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成立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将科技创新爱好者按照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团队,由指导老师和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发明”工作室。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四个工作室。工作室小组成员可以应邀参与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此举达到了推动学院广大科技爱好者参与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传承科创精神,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科研专家组积极引导全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参加部级、省市级科技创新比赛。如2014年由德阳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六脉科技《创意大师》科技创新大赛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征集作品60件,获奖作品44件;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上投20件作品,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基于北斗卫星的同步轨道列车系统”获大学组三等奖,另有四个团队荣获大学组优秀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优秀组织奖。在让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忘针对学生做关于“知识产权及专利申请”专题报告,推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科技项目创新水平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使其无后顾之忧的充分发挥想象并付之于实践。

三、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论坛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副院长主持。德阳市科协主席陈云彬到会致辞,北京工业大学赵雪锋博士、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李文渊教授分别做了《BIM在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应用》、《BIM的发展形势与应用推进》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涉及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四川省建四公司、四川省建七公司、四川四汇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的教师与学生代表参加论坛,此次论坛不仅对我校推进BIM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驻会副理事长刘士杰、综合部主任张凌一行到德阳参加“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启动仪式,之后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对接洽谈,双方就人才培养、创新助力、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洽谈,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此次对接活动,扩大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德阳的影响力,促进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学会的交流互动,并把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与自身资源紧密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科学研究。

五、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了进一步推动科协与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建立科协秘书联系人制度,目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有19名科协秘书,形成学院分管副院长总控,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专门负责的学术联络人的网络体系。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工作效率,为更好地为学院、科协、学会、协会服务,提高院校师生科技文化素养服务奠定基础。2009年以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度参与“汶川大地震”及攀枝花“8・30”地震的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及灾后重建工作。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各级政府准确评估震后损失,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专业教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从事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共评估各类房屋1565幢,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我院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专家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贯彻落实川组通〔2012〕61号文件精神,从人文系、国际技术教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推荐10名教师进入四川省社科专家在线管理系统积极完成入库工作。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认识不足 ,没有专人 ,没有专项经费,发展力度不大;二、我校科协组织结构都存在虚拟化的问题 ,我校科协办事机构虚拟化 。即便已建校科协办事机构 ,没有独立建制,和科研处合署办公。三、科协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四、缺少独立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期缺乏高校科协理论方面的建设以及地位的不明确、不独立 ,学校科协工作至今还未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 ,还处在寄生于学校科技处下的附属、附庸阶段 。五、促进高校科协发展的政策不到位,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

提出建议如下:一、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 ,建立真正意义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科研和教育两方面。首先,挂靠学会,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加强学术建设,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工作者追踪和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 ,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学术活动。再者 ,要把高校科协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上。二、推动高校科协实体化。高校科协要就实体化进程中涉及的高校科协的工作职责 、行政级别 、专项经费等创新认识和管理思维 ,实现实体化建设 。三、灵活高校科协运作模式,引人市场经济意识。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一、做好科协换届工作。二、加大学术交流活动,结合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召开科技论坛、科技研讨会。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普知识。开展科普展览,培养科普教育人才。四、开展企业项目对接,加强禅学研究结合。组织专家指导。教师深入企业,攻克技术壁垒。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10

3、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按照区委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区政府党总支开展“品读经典畅享书香”主题活动的要求,局党支部为党员活动室选购了新书、好书100多册,丰富了党员干部读书学习内容。我们坚持组织引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做到“每天坚持读书,每月阅读一本新书,每年精读一本书”,定期召开学习讨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同时,建立党支部学习园地,每期一主题,现已举办5期。党员干部平均记写学习笔记1万字以上。

二、改进工作作风,创建服务型机关

今年,我局围绕“科技引领、人才创业、园区示范、产业富民”主题,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示范、科技惠民”工作思路,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为重点,全力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成果,助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1、坚持“科技兴农”。一是围绕科技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拓宽服务渠道,全力做好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今年,在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枣园镇温家沟村、万花乡徐寨村分别建立了蔬菜、果树、畜牧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依靠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产业服务、中介服务、科技培训,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二是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载体,结合区委开展的“千名干部下农村,改进作风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多次到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先后投资3.3万元,完善了社区村党员活动室,慰问贫困户10户。帮助农民翻地,种植优质小米80亩,绿化村边道路5公里。后半年,计划为村上购买扩音器一套,新修便民桥一座,为每户村民支助猪仔2头,扶持他们发展养殖业。

2、注重科技培训。一是制定了科技培训方案。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了石油生产、防震减灾、农业实用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技培训6次。二是组织科技惠民专家服务队开展科技培训。我局和农业、蔬菜、畜牧、果业等产业部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苹果、蔬菜、畜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作用,组成科技专家服务队巡回各乡镇,对基层干部、科技人员、示范户、产业示范村以及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群众进行培训,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发展。目前,服务队已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和新窑村等乡村举办苹果、蔬菜、畜牧技术培训30次,发放苹果、蔬菜、畜牧、防震减灾等科技书籍10000册,受训干部群众10000多人次。三是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我们建立一支56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制定了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组织他们深入基层,发挥特长,服务群众,为农业产业示范村、示范户和农民群众提供科学、实用的农业技术,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坚持开展“科技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今年上半年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份,举办科技培训100场次,培训人数达2万多人。五是在农村中学开设劳动技能课。从2003年起,我局坚持在市区小学开设科技课,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在12所农村中学初一年级开设山地苹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劳动技能课,在全市率先创建了农业科技教育一体化培训新模式,使农村初中学生受到良好的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科技人员、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

3、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区政府今年调整充实了区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指挥部成员,下发了《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区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健全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网络,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志愿者队伍,确定了行政执法项目,依法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审批和督促检查。二是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了地震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今年,区防震减灾办与区民政局、区科协联合下发了《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实施方案》,与区教育局、区科协联合下发了《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通知》,规范了创建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创建目的和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去年以来,区科技局和防震办分别授予柳林中学、南关小学为全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三是依法审批抗震项目。区防震减灾办修定了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项目、备案程序,每年依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审批备案。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建设工程审批备案项目8项。

4、实行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承诺制。党支部从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群众路线教育五个方面做出承诺;每名党员干部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学习提高、岗位任务、服务群众、扶贫帮困、工作作风等八个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诺,并认真落实,有效的改变了机关工作作风。

5、加强环境卫生包抓工作。认真落实环境卫生包抓责任制,要求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必须坚守岗位,做到责任区卫生干净、整洁。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建廉洁型机关

1、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坚持党支部书记“一岗双责”,积极开展治理“庸懒散”纪律作风整顿活动,要求干部做到“十要十不要”。二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将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到机关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利用党员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观看警示教育片、专题辅导报告、廉政读书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2、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涉及机关作风建设、事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财务、档案、保密、后勤等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对内容重叠的进行合并,对已有新规定取代的予以废止,对不完善的进行了修订健全。新制定了《重点工作考核责任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机关工作制度》等21项管理制度,15项岗位职责,并以局正式文件印发执行,从而加强了机关制度建设,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3、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明确了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公开的范围和时限。对科技项目申报、经费拨付、先进评选等应公开的事项及时进行公开,努力做到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全局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

四、健全工作机制,创建高效型机关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重新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桌椅,设立了学习园地、活动剪影、党务政务公开栏、党支部和党员承诺公开栏等。针对我局党支部班子和工会组织不健全,工作机制不顺的问题,我们增补了党支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纪检委员,重新设置了四个科室,对领导和干部的分工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各自职责。同时,申请区总工会批准设立了工会组织,为搞好党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作用,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结合自身特点,围绕科技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寓教于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机关文明程度。

五、推进科技创新,创建创新型机关

1、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局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今年共申报省、市科技项目22项,申报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入园行动等项目正在稳步实施。同时,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突出规模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地位,狠抓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促进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24项,培育发展优秀民营科技企业8家。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316.5万元,1-6月份专利申请量80件,授权量44件。

2、全面实施“五个一”科技创业人人技能工程。我们在对全区科技示范村、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认真摸底、建立台账、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组织实施以“学一技、兴一业、帮一户、带一村、富一方”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科技创业人人技能工程。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科技素质。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在全区创建10个科技示范基地,100个科技示范村,创树1000名科技标兵,10000名科技致富能手。

3、圆满完成新一轮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按照科技部和省市科技部门的考核要求,区上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我局制定了《区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考核指标和举证材料内容,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落实了相关科室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提出了具体时限要求。目前,完成了考核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现已上报省科技厅审核。

4、重奖科技创新成果。以区政府文件印发了《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3月份,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暨表彰大会,区财政列支20万元,对14项科技成果、3名科学技术荣誉奖获得者、10名科技标兵、10名科技先进工作者、20名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10个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个科技示范村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热情。

六、注重科技宣传,依靠典型带动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11

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198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下地矿类的二级学科,它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部分)、应用地球化学(部分)、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等专业[1]。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又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081402)调整为工学门类下地质类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勘查技术与工程(080104)和能源与资源工程(080110S)(部分)。修订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涵盖的行业和学科领域更广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除传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外,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城市建设、能源与资源等各类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基础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勘探开发、边坡支护、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地下空间开发、地源(或水源)热泵的利用、钻孔法采矿等工程领域,服务领域已从单纯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服务,扩大到为整个地球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国家战略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众多领域服务[2]。

目前我国有53所高校开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3],但是,由于本专业涵盖的行业和学科领域广泛、各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都存在一定差异。(1)一些办学较早的学校在专业方向上仍然保留了老专业的特点,如以应用地球物理为主要方向的代表性学校有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安大学、大庆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的代表性学校有东北大学、吉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2)以某一个老专业为主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添加了某些其他方向的课程,以适应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新要求,如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添加部分岩土工程方向课程的代表性学校有:合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西北大学、贵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添加部分勘察工程方向课程的代表性学校有: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3)还有的学校是开设新的方向,如岩土工程方向,代表性学校有: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

从上述来看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不同,学校各具特色,同时也显示出了同一专业各个学校专业定位、培养方向、目标、要求不统一,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不相同,都是同一个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但是所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却不大相同,专业知识内容差别较大。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涵盖面太广,涵盖了以前的四个专业,而这四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相差十分悬殊。

我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招收工程勘查专业“工程地震方向”中专班学生,随着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适应国家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要求,2002年经国家批准开设了大专层次的“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专业”。2006年勘查技术与工程成为我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开始招收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专业是为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震害防御”体系服务的,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查表明,全国每年需要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注册地震安全性工程师职业考试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高校,我校开设以工程勘察为基础、以工程地震为特色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可谓应“震”而生。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简单地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即对所培养人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所谓规格,是对一定的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或制定的标准[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一致,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体现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学校总体要求与专业建设思路相结合,从自身的优势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科学定位,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体现防灾减灾特色,制定了防灾科技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建设各领域。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5]。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6]。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意见,以及我校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目标定位,构建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做到整体优化,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方案规范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各教学环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的要求,科学处理德智体美诸方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和层次、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确定合理的时间比例,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3)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重视基础教学。从学科专业自身发展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和行业发展对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统筹与协调,相近学科和专业之间搭建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夯实学科基础,做到可持续发展。(4)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培养目标,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处理好先修课和后续课的顺序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率,控制总学时数,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5)面向工作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相对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在实践中真枪实干,获得实用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工程素养。(6)体现“突出特色”的培养思路。不同的大学之间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办学传统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形成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科或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差异性的课程体系。通过特色课程与特色专业的构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适应性人才。要办好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必须依托行业优势,突出防灾减灾的专业特色,培育与其他高校相比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明确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任务,以及各科课程间的界定和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在横向上,打破学科分割,将全部课程按模块分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等。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是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课程[7]。占总学分比例36.48%,公共基础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基本素质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语文、体育课程等,主要让学生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保证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素质。另一类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为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的纽带[8],是为在专业课程中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占总学分比例的18.89%。与同专业兄弟院校相比,依托我院力学学科的优势,加强了该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群,依据循序渐进原则系统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本专业今后从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为使本专业的办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本专业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勘察”向“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转变。开设这类课程遵循面向工作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让学生掌握本行业目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占总学分比例17.74%。专业课程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必修课程群: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与环境物探、工程动力地质学、强震观测、工程地震学等,其中强震观测、工程地震学为本专业特色课程,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4.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占总学分比例18.78%。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人文社会实践、自然科学基础实践、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实践和专业生产综合实践四大模块,实践形式分为课内分散和集中实践。所有实践都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1)人文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报告及讲座、社会调查与实践等。(2)自然科学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实验。(3)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识实习(2周)、普通地质野外实习(4周)等。(4)专业生产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综合实习(1.5周)、工程与环境地震探综合实习(1.5周)、工程地震学综合实习(1周)、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周)、岩土工程课程设计(1周)、毕业实习(4周)等。

5.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外延知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从事相关专业提供知识储备,以了解相关专业的角度出发,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任意选择,该模块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占总学分5.43%。

6.素质拓展模块。素质拓展内容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健康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人文报告及讲座、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和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通过鼓励积极参与各项实践与活动培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要求学生完成5学分。

四、结语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侧重,体现同一专业具有不同的特色。本文结合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构建,使学生在知识、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对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培养更多、更好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勇,隋旺华,等.教育部工科地质类专业目录设置的剖析与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4,(4):10-12.

[2]王贵和,夏柏如,等.我校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教育,2005,(2):38-41.

[3]夏庆霖.关于深化我国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4,(4):21-23.

[4]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60.

[5]张亚丽,陈秋生,王根顺.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3):90-93.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12

1.2原因分析

1.2.1生源质量的影响目前,高级中学和普通高校招生时,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使公众认为职业学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虽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因此提出:“要改革教育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国家教育部也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不是次等教育,但现状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成绩远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虽然不能用文化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但对于同样的知识系统,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困难些。

1.2.2对专业基础课定位的错误认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建筑企业工程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既然毕业后一般都不做设计、不做科研,那么学生对于“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等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有些简单的了解就够用了,因此教师不愿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些课程的内容以便高职学生更好地、全面地接受和吸收这些知识,同时学生能课后自觉复习、预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的现象也不多见。

1.2.3教学方法单一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1]。这种现象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尤为突出,由于专业基础课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以下2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与农民工最主要的区别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而不仅仅是掌握某些工种的操作技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适应建筑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必备的文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胜任大中型建筑企业工程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2终身教育需要目前国内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不畅,职业学校的学生想要进修深造,困难重重。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同样,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很难再到普通高校就读。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为此,《纲要》提出建立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终身教育理念指下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那么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考虑,专业基础课也是容忽视的。在这方面,台湾地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技职教育已发展非常成熟,有些积极性的经值得借鉴。

3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点在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交流学习的一个月期间,笔者与多位专任教师进行过教学探讨,总结出台的技职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师资队伍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获得博士位才能上讲台,他们的特点不仅表现在高学历上,而且他们的理论研究,主要的课题大多偏向于横应用研究,教师能时刻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求,从而具备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技能人才的先条件。

3.2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台湾由于受生源减少的影响,现在技职院校源质量普遍下降。那么该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习积极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系余志鹏教授的回答给我印象最深,他说:“学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确实大不如前,特别是那专业基础课,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这些课程实质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所以就没有了学习的力,自然学习效率就不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他们发现这些课程自己学懂了,并且会运用。要到这点,老师们就要多花心思在课程的处理上。”

3.3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教学方法灵活台湾技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贴实际工作,按教学,而且对于某一具体的课程也会根据具体内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现阶段的台湾建筑行业已过了它的巅峰时期,新建建筑数量很少,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对已有建的维护。鉴于此,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营建系有一特色课程———“建筑工程常用检测方法”。该课主要介绍各种老劣化结构的非破坏检测方法及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师也是台湾地区非破坏检研究的专家,他们培养出来的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事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地震多发,所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中,抗震部分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课程中安排学生参观9•21地震博物馆,在那里学生可以亲眼见到受地震破坏的建筑和各种抗震构造模型,并能通过一些模拟实验更直观地理解关于地震的知识。比如土壤的液化,它的定义是:在地震强烈振动之下,饱和土壤颗粒间的孔隙水压力将会增大,若此水压力太大,将使得土壤凝聚力丧失,则土壤便失去固结能力而呈现液态,有如泥泞,故称为液化。这样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讲基本没办法理解和想象,但是通过对以下实验的观察,谁都可以明白了:振动台上的容器里装满了饱和土壤,在土的表面放一个房子模型,房子是静止在土壤表面的,这就是地震前的情形;启动振动台,发现土壤变得越来越稀,房子慢慢下沉。在地震博物馆还有许多类似的模拟实验和模型可以让学生操作和参观。这是该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另外,系部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抗震结构模型制作竞赛,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几点建议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结合台湾技职教育的良好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篇13

我区于4月份开展“两加强,一提高”活动,我局立即投入该活动中,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个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指导监督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对“两加强,一提高”的认识和增强干部的综合素质。坚持每周星期一下午组织学习一次。把学习政治理论和学习科技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和抓好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全体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每年必须撰写4篇心得。组织领导班子对《》及民主集中制建设,作风建设等规定的再学习。注重领导班子成员的理想信念、宗旨、廉洁从政等方面的经常性教育,努力做到带头改进学风带头推动工作,带头增强团结、带头严于律己,在民主决策时坚持做到“三不”,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意识,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实践锻炼,岗位练兵,全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质量。把加强机关各项制度建设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作为“两加强,一提高”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已制定的各项制度进行重新检验,修改制定了《*区科技局制度》,以制度管人,人人按照制度办事。干部职工队伍中,重点通过教育,使干部职工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自觉积极在各自岗位工作中找差距,掌握和运用的“四个注重、两个锻炼,一套程序”的工作方式,通过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四定”责任制,即“定分管领导,定责任人,定责任股室,定完成时限”,从而改进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让干部职工切实从岗位做起,从工作细节做起,做到工作不失误。严格实行“日考勤、季评议、年述职、定期考核”四项绩效考评考核制度,全面考察评议干部职工在履职、敬业、创新、廉洁等方面的表现,并且做到奖惩分明,形成干部职工自觉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责,乐于奉献,取得成效。

(二)党员认真学习理论

局党支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严格学习制度,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落实签到、记录。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和业务特点,加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切实加强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支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学习体制,形成让党员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我区“推进‘三个优先发展’、打造‘四个服务中心’”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通过加强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普遍确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形成人人皆学习、处处皆学习、时时皆学习的优良风气和习惯。鼓励年轻干部参加中央党校、成人高考函授等学历教育,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完成学业者,给予学费报销50%。

(三)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召开民主生活会

今年上半年我局党支部召开了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并全面完成了民主生活会的各项任务。为了高质量地开好民主生活会,会议召开之前,组织学习了《关于组织召开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题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施意见(施行)》、《关于加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施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施行)》、《关于建立健全党工委、系统党委、部门党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本着从工作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整个过程洋溢着浓浓的民主氛围。通过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使领导班子进一步树立推动工作、为民负责、公正廉洁的形象。

(四)加强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

局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中纪委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进一步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战斗集体,切实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本单位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局长对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各业务股室负责人分别对所管科室负责。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纪委七次会议精神和“两个条例”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认真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构筑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事前监督、主动防范”原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今年1月,经两年的调查研究,市重点科技项目《*区机电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由云峰招标有限公司进行公开招标,现已通过初检,年底可望验收。

二、以党建促进工作扎实开展

(一)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力度。

上半年,共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组织实施2007年度*区科教兴区重点项目38项、总扶持金额达369万元。对2006年度*区科教兴区32项重点项目进行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验收资料完整、齐全、正确,符合验收要求,各项目都能按项目合同任务书的要求完成项目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继续组织实施2005——2007年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区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组织5个子项目申报该重大项目的市级子项目,同时,根据市科技局对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区财政需按2:1资金进行配套的要求,在2007年区级项目中,继续确定15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进行配套扶持,总扶持金额达202万元。通过项目的示范和试点,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吸引更多投资,并培养出一批研发、管理人才,为培育、壮大数控机床、路面机械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贯彻落实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思想,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区经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辐射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我区企业的创新意识。上半年组织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分别是泉州佳泰数控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泉州市江南冷却器厂。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分别是福建省力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中信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泉州市*福帆机械有限公司、福建省匹克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开展2006年火炬计划统计工作,同时对12家到期需要进行考核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考核材料进行认真的指导和核对,确保顺利通过考核。

(三)积极开展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科学技术奖。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工作,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半年共组织了2家企业共3个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审,分别是福建南威软件工程发展有限公司(LW—APAS南威网上并联审批系统、LW—GIS南威地理信息系统),泉州市安普凯软件有限公司(安普凯外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南威网上并联审批系统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另有多家企业自主组织评审。同时,我们加强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结题率,下发文件,以确保任务的完成。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全区共组织科技创业奖1家,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奖4项;组织申报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

(四)区地震办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开展工作。

保持与省、市地震台网联网的信息畅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我省与周边地区的地震信息。加强对东海和城东两个“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坚持每天向省、市地震局以电子文本的方式上报上述两个“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宏观观测数据,充分发挥了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组织浔江和第八中心小学举办两场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有800多名小学生参加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展馆的宣传图片进行更新,预计到9月底已经有7000多名的中小学生接受了教育。组织社区人员、地震宏观观测点工作人员参加“城乡抗震防灾基本知识”远程培训。我区的“三网一员”(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已初步完成。各街道均设立了由副职领导兼任的防震减灾助理员,所有社区也都指定专人担任地震宏观观测员、地震灾情速报员、防震减灾宣传员,初步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年初组织对我区10个地震应急保障计划负责单位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地震应急队伍、物资和救灾设备以及地震应急救灾行动方案等三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大大促进了我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高了我区的地震应急能力,根据省、市局的统一要求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完善和汇总,为区政府震时指挥抢险救灾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五)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力度。

在浔美工业项目聚集区域二期内,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五栋标准厂房完成土建验收,建设单位正抓紧对其厂房内电梯的安装工程、工业供水及供电工程、周边配套的部分工程等进行施工;孵化基地综合楼和宿舍楼正在建设中,现已完成基础部分。区孵化基地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根据区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7〕7号、〔2007〕14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联系、走访、跟踪一些有意入驻的企业,现已招商6家企业,租赁厂房19500㎡,投资5660万元。

福建省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机构已成立,相关人才招聘工作还在进行中,并准备根据已制定的博士后工作制度来运作。

三、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认真抓好《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建立健全党工委、系统党委、部门党组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四个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本着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强的精神,搞好建章立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立好、贯彻好。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学习活动中,以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为基本教材,组织党员系统地学习研读,力求学深学透。在学习方法上,学用结合,确保实效。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习深入开展,逐步修订完善各项制度,除落实十项制度外,支部还逐步修订完善了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支部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度、谈心制度、群众监督党员干部制度、制度等。建立党内民主参与机制。认真落实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坚持组织全体党员进行讨论,充分听取和吸收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党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反映和落实。

四、以培育典型支部为目标,大力提升机关党的组织建设水平

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培育过硬、拿得出手的典型支部,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局,影响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制定今年支部的典型培育方案。努力把党建优势有机地融入具体的业务中去,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五、落实“一岗双责”,确保党建工作“三到位”

单位“一把手”贯彻落实“一岗双责”的要求,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保证党建工作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保证党建经费的投入到位,做到逐年有所增加。认真履行党要管党职责,认真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抓好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调整充实党务工作人员,提高党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党务干部,提高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条件,把办公自动化引入党建工作管理,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六、今后工作

(一)认真做好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各项工作

为更好的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本支部将加大宣传力度,全力以赴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在十七大召开后,局支部要制定好十七大精神学习计划,提出贯彻意见,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并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今后较长时间的主要学习内容,全面完成多项党建任务。

(二)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1)积极跟踪落实区扶持科教兴区重点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进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如期完成。着手新一轮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选题工作。

(2)加快推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步伐,力争为我区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努力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3)继续做好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和省市科技奖评奖工作,力争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项,为我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服务。协助企业做好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鉴定、登记、统计工作。

(4)加快对区机电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进行软件调试、安装,初步建成*区机电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加大对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五幢标准厂房的招商选资工作。提高泉州市软件园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和规划用地报批、开展征地工作,以利于尽快能开工建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无污染的软件企业。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